《“0”的突破》教学设计一课时

2024-10-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0”的突破》教学设计一课时

《“0”的突破》教学设计一课时 篇1

课文记叙了我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在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不畏强手,勇夺中国人在奥运史上第一枚金牌的事。表现了许海峰沉着冷静,勇于为祖国争光的精神。学情分析

文章浅显易懂,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从夺取这块金牌的历史意义上理解,可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学目标

1.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许海峰不畏强手,勇于为祖国争光的精神和实现中国奥运史上“0”的突破的重大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认识6个会认字,理解新词。重点·难点

了解许海峰勇夺冠军的经过,体会许海峰沉着冷静,勇于为祖国争光的精神和实现中国奥运史上“0”的突破的重大意义。教学准备

查找资料、录像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你对中国奥运史有哪些了解?(引导学生就自己了解的有关奧运的知识和中国奥运健儿荣获冠军的情况进行交流,以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默读课文自学生字出示要求:默读课文。(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在课文中画出词语花篮中的词语,想想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再读课文,(自由读)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纠正读错的字音。(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读课文,感悟理解。

1.放录像(许海峰在奥运会上夺得金牌时,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庄严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徐徐上升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激起学习兴趣。2.按照自学提示学习课文。

学习提示:

(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两次描写许海峰射击时的情景读读,体会一下他当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可写出简单的批注然后再有感情地朗读。(2)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

(指导朗读有关描写许海峰射击时的情景的句子,体会他的心情。)

3.你对“这是中国体育史上伟大的一天。”这句话怎样理解?(有必要时可重放录像,让学生体会在奥运赛场上升起鲜艳的五星红旗、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的民族自豪感)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巩固练习。

1.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及由生字带出的词语。2.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写在空的花篮上。

五、作业。1.生字、写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0”的突破》教学设计一课时 篇2

数学教学大纲对“正弦型函数y=Asin (ωx+φ) (A>0, ω>0) 的图象特征和性质”这一内容的教学要求是理解图象特征和性质, 会运用之解决问题, 安排课时为两课时。而这一内容是教学中的难点, 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这就要求教师明确突破难点的关键--五点法作一个周期内的简图 (用微机显示图象变换过程) 。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我对这一教学内容作如下安排:

第一课时, 在巩固五点法作y=sinx简图的基础上, 使学生会用五点法作y=Asinx (A>0) 在一个周期上的简图。理解并掌握y=Asinx, x∈[0, 2π]的图象特征和性质。熟练地利用y=sinx的图象, 得到y=Asinx, (A>0) 的图象, 为进一步研究ω、φ对y=sinx图象的影响打下牢固基础。

第二课时采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形式, 运用Authorware平台制成的教学课件, 其中穿插Flash制做的生动的动画效果, 显示: (1) y=sinωx, (ω>0) , (2) y=sin (x+φ) , (3) y=sin (ωx+φ) (ω>0) , (4) y=Asin (ωx+φ) (A>0, ω>0) 的图象的形成过程, 并与y=sinx的图象对比, 分组讨论归纳ω、φ对y=sinx图象的影响, 使学生掌握y=Asinx (ωx+φ) (A>0, ω>0) 图象的特征和性质, 这是本节的知识目标。这节课的能力目标是“会用y=sinx的图象画y=Asinx (ωx+φ) (A>0, ω>0) 在一个周期的图象, 培养由特殊到一般及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提高绘图能力。”情感目标是:通过抛出问题、学生动笔画图、分组讨论的研究性学习形式, 培养学生协作精神, 激发创新思维, 同时通过观察图象的对称美、曲线美对学生进行美育。

职业高中学生数学基础薄, 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中40%的学生不理解函数图象的作法;70%的学生不会观察图象, 不具有通过图象特征归纳总结性质的能力, 即缺乏观察、对比、数形结合的能力。根据学生的状况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 我确定本一节的学习重点是:y=Asin (ωx+φ) (A>0, ω>0) 的图象特征和性质。难点是:理解ω、φ对y=sinx图象的影响。关键是:“五点法”作一个周期内的函数简图及用微机显示图象间的变换过程。

2 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现代教学目标是:以知识为载体使学生掌握。这一目标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应追求个性和情感目标;注重学习者对教育活动过程的内心体验,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本体的作用;重环境的熏陶、感染作用, 营造学习者可参予的环境;构建民主平等、尊重信任的师生关系;重视发展教学, 不仅传授知识, 更把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 提高素质, 强化能力统一起来;注重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 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搜索和意义建构的途径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教者必须明确“知识是发现出来的, 不是灌输出来的。”在这理念的指导下, 我在教法、学法设计上都有所创新。

2.1 教法设计

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拥有不同的九种多元智力, 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 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地发展出来。

本节采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来构建情境, 突出了教学重点, 有助于化解难点。

我认为这种形式在教学中发挥了以下的作用:

解决教与学之间的矛盾, 为实现教学目标做思想准备, 职高生基础差, 接受能力不强的原因多是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 他们往往以兴趣为主要学习动机, 无意注意占优势。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来说, 如果采取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刺激学生无意注意的教学手段, 就能避开职高生在学习上心理弊端。使之在愉悦的气氛中自觉学习, 逐渐掌握学习方法, 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从而为提高各方面素质奠定基础。本节运用多媒体手段 (Authorware平台及Flash创作课件) 以其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等表现手法。具体形象、声色并茂、动静结合地再现各种图象的转换过程, 恰当地激发学生的无意注意。“兴趣是最好的的老师”, 因此这一课件的设计和使用为实现教学目标做了思想上的准备和保障。即在设计结果性目标的同时, 重视体验性目标的设计。

有助于提高学生全方位素质, 是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之需要。这节内容是培养学生数形结合能力的有效教材, 如何发挥它的这一功能呢?

信息技术的使用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保障。

本节内容是教学中的难点, 但不是重点, 这就要求教师在短课时内完成教学目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又一优势是节省教师板书 (用粉笔在黑板画图) 的时间, 增大课容量。因此这节课不仅做到了系统演示A、ω、φ对y=sinx图象的影响, 而且演示由y=sinx图象到y=Asin (ωx+φ) (A>0, ω>0) 图象的变换过程, 并引导学生总结步骤, 使学生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而且做关于求最值、周期等的填空练习, 巩固了y=Asin (ωx+φ) (A>0, ω>0) 的性质。总之, 恰当的设计课件有助于落实教学重点, 实现有效教学。

2.2 学法设计

如果说有效的教法设计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 那么科学的学法设计就应该是以发展学生智能为宗旨。

本节我采用“研究性目标学习法--在学生自己动笔画图的基础上小组讨论, 借助于微机显示的动态效果, 观察研究、归纳总结。

这种学法有几方面的作用:

⑴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将学习的过程溶入情感活动过程, 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⑵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授之前的引入———抛出问题, 并让学生动手画图, 即是教师设计的让学生围绕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学习, 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的手段, 也是学生激活已有的知识和储存, 学习和运用一些对比的研究方法发现, 解决问题的过程。

⑶学会分享与合作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总结的形式,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也发展了团队精神, 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

⑷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通过展示检查纠正学生自己画的y=sin2x y=sinx等图象, 教育学生只有认真、踏实、严谨的态度, 才能获得正确的结论。

结合以上所述, 在教学中注重通过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动嘴, 掌握y=Asin (ωx+φ) 的图象随A、ω、φ的变化, 课后给出作业:思考 (1) 初中物理试验中:电波的传播轨迹是否与y=Asin (ωx+φ的图象有关? (2) 动手作试验:在钟摆的下端放一张纸, 并均匀拖动, 那么钟摆在纸上的轨迹与所学曲线是否相同?

总之这节课采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学的教学模式, 不仅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为知识的内化做思想保障, 而且巧妙地突破难点、体现重点, 实现了教学目标。同时, 新学法的设计使用提高了学生的全方位素质, 使学生的九大智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摘要:本节我采用“研究性目标学习法”——在学生自己动笔画图的基础上小组讨论, 借助于微机显示的动态效果, 观察研究、归纳总结。

关键词:y=Asin (ωx+φ) 的图象,A,ω,φ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2]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黄金突破0.618回撤位阻力 篇3

受乌克兰局势影响,周一黄金出现较大幅度上涨,突破了去年8-12月跌势0.618回撤位的阻力。考虑到2月份黄金突破了我一直强调的中期行情分水岭144天均线,为去年4月崩盘以来首次向上突破、8月份和10月份两次反弹均在这里受阻,我认为黄金本轮反弹可能没这么快结束。

另外,美国通胀预期似乎也较为支持当前黄金的反弹。我屡次提出黄金与美国通胀预期的关系,黄金并不反映美国实际通胀的走势,但与通胀预期走势较为吻合。通胀预期是根据债券市场投资者对通胀的定价得出来的(国债与TIPS的息差)。下图为美国10年通胀预期与黄金走势对比。我们注意到,通胀预期与黄金走势短期背离是十分常见的,但长期方向大致吻合。所以如果你是一个短线交易者,千万不能根据通胀预期来指导你的黄金操作。即便你的持有期限较长,也只能把通胀预期走势作为众多考量因素之一。

最后,如果短期内乌克兰局势的对风险资产形成打压,可能会继续对黄金构成支撑。但我们必须清楚,事件所推动的行情通常难以持久,所以乌克兰局势对黄金只能构成短期刺激,除非它演变成一场大规模的战争(目前看不到这种可能性)。

中期来看,黄金仍属于熊市反弹的范畴,处于一个底部的交易区间。指望黄金构成周线级别的大双底并反转是不现实的,现在比较合理的预期是出现最后一波上涨、测试去年8月份的高点(即震荡区间的上轨)。从交易的角度来讲,在交易区间底部买入、顶部卖出是合理的,而不是期待向上突破交易区间,尤其是熊市中的交易区间。

一年级上册《0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4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 教学内容:

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29页上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1—5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呈现的是学生摘苹果的连环画情境图。第一幅图描绘的是学生摘苹果,复习1-10各数的认识;第二副图是苹果摘完了,借助树上一个苹果也没有,引出对“0”的认识。教材设置了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情境,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0”,在这一活动中经历符号创造的过程,并在这一现实情境中体会“0”表示的实际意义。同时图中借助直尺、温度计上的“0”,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体会“0”不仅可以表示一个数,还可以表示起点和分界线,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情分析:

“0”的认识是比较抽象的。因为它表示一个也没有,所以不能提供直观、具体的数量与之建立联系,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0”不仅表示一个数,还可以表示起点和分界线,受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的影响,接受起来会有小小的障碍。为此,要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时从生活实际出发,尽量创设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情境、生活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为顺利教学创设良好氛围。教学目标:

1、认识“0”,了解其含义,会写“0”。

2、掌握0-10各数的顺序,加深认识数的排列顺序。

3、体会“0”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初步培养学生用数的观念观察事物的习惯。教学要点分析:

教学重点:认识“0”,了解其含义。教学难点:理解“0”可以表示起点和分界线。

教学关键: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0”、理解“0”表示的含义。教学准备:

教师:苹果树挂图、课件、在黑板上画好田字格 学生:田字格本、直尺 过程设计:

活动一:情境引入

谈话:同学们见过苹果树吗?你摘过苹果吗?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棵特别的苹果树,(出示苹果树图):

你发现什么了?(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如共有10个苹果,每个苹果上面都标有一个数等。)

你们想摘下这些苹果吗?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摘苹果的游戏,好不好?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亲切、自然,由学生感兴趣的摘苹果游戏引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自然过渡到下面的问题情境中。] 活动二:摘苹果,提出问题

1、说明游戏要求: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苹果摘下来,告诉大家上面的数是几?表示什么意义?然后再把它贴到黑板上。

2、指几名学生上前摘苹果。

3、提问:苹果摘完了,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小组讨论一下。

引导学生观察,小组交流提出: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能不能把这些苹果排排队?树上一个苹果也没有了,怎么表示呢?等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做中想、做中学。通过摘苹果这一活动既复习了前面所学的有关数的知识,又在活动结束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树立初步的数学问题意识。]

活动三:自主解决问题

1、一共有多少个苹果?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独立回答,交流不同的方法。

2、如果把这些苹果排排队,可以怎么排?同桌相互说一说。让学生上前排,展示不同的排法。

3、树上一个苹果也没有了,怎么表示呢?请你自己想一个表示的方法,然后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汇报时注意让学生说清自己的想法,鼓励个性化的表示方法,让每个学生的想法都得以展现。]

4、教师说明:在数学上,一个也没有我们用“0”这个数字来表示。(板书“0”)[设计意图:让学生数数、排列,运用了前面所学的知识,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并引导学生及时把自己的成果与他人进行交流。在这一活动中注意解题策略的多样化,鼓励学生出现与众不同的方法。]

活动四:认识0

1、写“0”

同学们看“0”像什么?你会写吗?试一试,看谁写得最漂亮!

(学生写后,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写“0”的正确笔顺,再让学生在课本田字格里写几个“0”,同桌相互比一比,议一议。)

2、找生活中的“0”

想一想:生活中什么地方见过“0”?它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后,利用课件展示温度计上的0、直尺上的0,并说明其表示的含义。)

3、介绍0的发展史

其实,最初在阿拉伯数字中没有“0”,那么“0”是怎样演变来的呢?(课件展示小资料——“0”的形成过程)

4、现在,我们的数字大家庭里又添了一名新成员:“0”。把它排到什么位置合适呢?为什么?(学生畅谈自己的想法。)一起按顺序读一读这些数:(0,1,2,3,4,5,6,7,8,9,10)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找生活中的0,引导学生用一双数学的眼睛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丰富了学生对0的感性认识。通过介绍小资料,开阔学生数学学习的视野,增加学数学的乐趣。] 活动五:巩固练习

1、写一写(自主练习第1题)

盘子中各有几个苹果呢,请你数一数,写一些。看谁写得最漂亮!

[设计意图:通过数数、写数,巩固10以内数的认识,并且培养学生认真写数字的学习习惯。]

2、连一连(自主练习第2题)

你们看,这些调皮的数打乱了顺序排列在这儿,你们能按照顺序连一连吗?如果你连对了,就会得到一份有趣的礼物!快开始吧!

[设计意图:通过连线,巩固0-10的顺序。通过完成后的交流,增加学习的乐趣。]

3、猜一猜(课本自主练习第3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然后动脑筋猜一猜:可能剩下几个,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想象、猜测,找到答案。交流时注意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只要学生的说法合情合理就予以肯定。] 活动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回顾、总结,并能提出新的研究问题。逐步培养善于反思、提问的意识。]

板书设计:

《“0”的突破》教学设计一课时 篇5

【设计意图】

1、在整节课中创设连续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把课文中描写的小鸟们带入到孩子们的眼前,而给课文中的生字赋予生命,鼓励孩子们与之交朋友,让学生的在快乐中学文学字。

2、整节课是“以读为本”“以境促读”,读贯穿于整节课,从初读→细读→精读→美读,学生的感情在升华,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品赏课文的语感,欣赏课文的精华。

【学习目标】

1、会认“线、论”等11个生字,会写“草、花”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主动与文本对话、交流,感受文本的语言之美。

3、了解春雨的一些特性,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感受春天的美丽。

【课前准备】

小燕子、麻雀、小黄莺的图片,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1、师导语:春天到了,校园里各种各样的花开,小草探出了小脑蛋,小树发芽了,多美啊!咦,下雨了!听──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春雨,并配上春雨声。

3、展开想象,用“春雨像……”练习说话。

4、说说,春雨声是怎样的?

通过美妙的音乐,优美的画面,把学生带入美妙的蒙蒙春雨中,让学生亲身感受春雨的美。

二、以境助读,品读第一自然段

1、师激语:是啊,春雨在小朋友的眼中是那么美。有一段描写春雨的句子,你们能不能也读得很美呢?

2、利用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⑴ 学生自由读。

⑵ 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3、春雨像什么?

生答,师板画春雨。

4、想一想,春雨与夏天的雨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再读第一自然段,读好“沙沙沙,沙沙沙”。(配上音乐)

5、联系实际说说,你在雨中最想做什么?

在这里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引导学生去读好第一自然段,把孩子的情感移入文境,再次去感受文本,感受春雨之美。

三、初读课文,引出课题

1、创设情境:听,谁来了?

(放鸟叫声)奥,原来来了几位小鸟朋友。咦,他们唧唧喳喳在什么啊?小朋友想知道吗?

2、初步感知2~5自然段:

⑴ 学生自由读:

要求:

① 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看看拼音多读几遍。

② 看看我们的小鸟朋友叫什么名字?

③ 他们在干什么?

⑵ 交流:

① 我们的朋友叫什么名字?

学生答,师在黑板上贴出小燕子、麻雀、小黄莺的图片。

② 他们唧唧喳喳地在干什么?

3、出示课题:

春雨的色彩

引导学生读好课题。

打破在课一开始就引出课题的.常规,在这里出现课题,显得很自然,是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引出的。

四、学习生字

1、(课件上出示带拼音的生字:线、论、趣、题、底、颜、淋、洒、滴、油、欢)我们的小鸟朋友给我们带来了几位生字宝宝,看这些生字宝宝都笑眯眯地看着我们,等着我们去跟他们交朋友呢。看看,谁能与他们很快地交上朋友,记住他们的名字,还记住他们长得怎么样?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

2、学生自由拼读。

3、带拼音齐读后去拼音齐读。

4、同桌合作,拿出生字卡片互读,并介绍识字的方法。

5、开小火车读生字,用“线”、“论”、“滴”组词。

6、在这些生字宝宝中你发现什么?

(让学生自由说。例:“淋、洒、滴、油”都有三点水;“线、论、颜、淋、洒、滴、油、欢”都是左右结构的字等等)

赋予生字于生命,使学生感到亲切,愿意与它们交朋友。在交朋友的过程中认识了生字,记住了字形,孩子们不觉得乏味。

五、课中操

师生共同边唱边跳《小雨沙沙》。

六、细读课文,感知课文

1、把生字宝宝带到课文中再读读,边读边想想:我们的朋友各自说春雨是什么颜色的?

2、反馈,学生回答,教师在小燕子、麻雀、小黄莺图片的旁边板书“绿”、“红”、“黄”。

七、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在这些颜色中,你最喜欢春雨是什么颜色的?选择你喜欢的颜色美美地读一读。边读边想,小鸟为什么要说春雨是这种颜色的?

2、学生自由读。

3、品读美句:

⑴ 谁能把你喜欢的春雨颜色的自然段读一读,让同学们都能感受到你是真的喜欢。

⑵ 指名读这三段,这里多请几位同学采用比赛读。师生共同评议。

⑶ 师生共同读3~5自然段。

在这里,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选自己喜欢的颜色读,给学生独特感受的机会。以读为本,以读促情,引导他们发现阅读的乐趣。

八、美读课文,感情升华

师生一起把课文的1~5自然段美美地读一遍。

九、写字

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字“花”、“草”。

2、请学生读一读,说说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请学生在书上各描一个,看看写的时候要注意写什么?

4、教师根据学生的提示在黑板上范写一遍。

5、学生练写,展评。

在这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通过自己先描写,发现如何把字写漂亮,然后提醒老师和其他同学,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写字兴趣。

十、课外延伸

春雨在你眼里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你能像小燕子、麻雀、小黄莺那样说出理由吗?下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

【板书设计】

春雨的色彩

(小燕子图) 绿色

(麻雀图) 红色

《姥姥的剪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6

苏教版 (国标本) 六年级上册第12课。

教材分析

《姥姥的剪纸》一文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剪纸技艺非常高超的“姥姥”的形象。“剪纸”是本文贯穿前后的一条主线索, 也承载着人物的情感。沿着这条线, 我们就可以走入姥姥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全文措辞优美, 教师只要通过动情地读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我”对姥姥的牵挂。同时文中的插图也形象地表现了姥姥与“我”的融融亲情, 教学时可以充分地运用和联系, 以此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中潜藏着的情感。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一个对话的过程, 对话的载体是文本, 对话的主体是教师、学生、作者、课文中的人物, 对话又是一个积极建构的过程, 是一个师生间、学生间相互启发、相互提高的过程。因此, 潜心读文、品味语言特色、发现语言表达的秘密是高效对话的基础, 触动情感、激活思维是对话的关键。本教学设计正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进行的, 教学流程简约而清爽, 细节处理丰满而厚重。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文本语言的乡土味。

3.学习段意串连法概括段意, 抓关键词概括段意。抓重点句, 感受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 并进行随文练笔训练, 增强学生语言表达力。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重点语句, 感受姥姥心灵手巧。

教学难点

通过让学生与文本接触, 整体感知全文, 为下一节课体会“祖孙情”打下基础。

教具准备

多媒体、剪纸作品。

教学过程

一、了解剪纸, 导入新课

1.全班交流, 分享剪纸的资料。

2.视频欣赏, 感知剪纸的形美。

3.教师介绍, 认识剪纸的特点。

4.板书课题, 揭示语言的风格。

师:“姥姥”是指谁呢?本文的作者笑源, 辽宁人。姥姥就是他妈妈的妈妈, 在我们这儿称外婆, 而北方人则称为——— (生:姥姥) , 这带有明显的北方农村方言风格。在《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中, 像这样的词语还有一些。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圈出这类词, 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剪纸艺术是一门带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 对于南方的孩子并不多见。课前预习时, 布置学生收集关于剪纸的资料, 目的明确, 只要求学生初步感受剪纸艺术的特点, 减少因为内容的陌生而造成的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经课堂交流、画面欣赏、教师介绍, 学生对剪纸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板书课题后, 从理解“姥姥”一词的词意入手, 激发学生探求文本语言的兴趣, 为学生阅读课文做好铺垫。

二、检查自读效果, 概括课文内容

1.学习生字词, 感悟乡土味。

①全班交流圈画的词语, 联系上下文谈理解。

②集中呈现, 借助诵读品悟语言特色。

小屯tún劳作用场择zhái菜喂猪zhū薅草庄稼jià人

刁diāo难耍赖啃kěn食驮tuò着岂qǐ知敦厚清清爽shuǎng爽

③读着这些词语, 你有什么感受呢? (词语散发着乡土气息)

2.再读课文, 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①指名学生分节读一至三自然, 交流写作内容。

一至三自然段:姥姥剪纸的技艺高超, 深入人心。

②齐读四至六自然段, 思考:这三节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至六自然段:“我”捂着姥姥眼睛, 让她剪“喜鹊登枝”。

③自读七至十三自然段, 体会祖孙之间浓浓亲情。

七至十三自然段:姥姥为我剪了许多牛和免, 离开姥姥后, 我很思念她。

④谁能将这三句话连贯地说成一段通顺的话?这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这就是段意串联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回归词语, 还原文本的乡土气息。

①你们能不能选择这些富有乡土味的词语来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呢?

②出示:“姥姥住在 ___________, 是地道的________。她剪纸__________, 她用剪纸拴住了我的童年。如今, 在我的梦里经常出现那___________ 的剪纸声。”哪位同学来读一读?

③小结:抓课文中的关键词,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我们眼前似乎出现了一位质朴、慈祥的姥姥。这就是富有乡土味语言的魅力。在这篇课文中除了词语, 还有一些句子, 也很有地方特色。找一找, 划一划, 在旁边写上你的理解和感受!

设计意图:本课的生字词富有地域特色, 对于学生来说既新奇又有挑战性。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减少了因为空间距离而产生的理解障碍。概括主要内容时,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给不同的方法。中等生占有多数, 学习段意串连法;优等生直接选择合适的关键词练习说话, 提高语言表达力;后进生之所以不敢说, 因为不知道怎么说, 选词填空的过程, 也是培养语感的一种方式。

三、品读重点语句, 再现乡土情怀

1.小组交流富有乡土味的语句, 谈各自的理解。

2.出示:“你姥姥神了, 剪猫像猫, 剪虎像虎, 剪只母鸡能下蛋, 剪只公鸡能打鸣。”

①指名读、齐读。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神”说明什么?

②你能仿照这样的句子夸夸姥姥吗? (出示:你姥姥神了, 剪 ____ 像 ____, 剪 _____ 像 ______, 剪_____ 能 ______, 剪 _____ 能______。)

③作比较, 发现语言规律, 进行随文练笔。

师:老师觉得乡亲们更会夸人, 大家读读乡亲们的句子, 你发现了什么? (猫和虎, 母鸡与公鸡在形态上很相似, 说明姥姥剪纸技艺高超。)

师:姥姥除了剪动物, 还会剪什么呢? (学生小练笔, 然后全班交流。)

3.出示:“熟能生巧, 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①什么叫“准头”?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②你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 列举一个例子吗? (弹琴、写毛笔字等)

③你想到了哪些名言佳句?

铁杵磨成针, 功到自然成。

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设计意图: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使用的凭借, 从课文的遣词造句里,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语言形式的秘密, 并进行语言训练。乡亲们的夸赞从内容到形式富有形象与韵律的生动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掌握语言表达的方法, 练笔过程中, 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对于“熟能生巧”的含义,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理解, 更加深刻;进行相关名言佳句的积累, 则丰富了学生的言语储备。

四、走近姥姥, 设疑总结

1.读重点句, 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姥姥?联系课文中的具体语句谈自己的认识。

2.读完这篇课文, 你还有哪些疑问没有搞懂?

教师预设:

①课文的主人公是姥姥, 为什么用“姥姥的剪纸”为题目?

②“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是带有贬义性质的词, 作者为什么用在自己身上?怎样理解?

3.课堂总结:剪纸不仅扮靓了村庄, 也扮乐了“我”儿时的记忆。姥姥喜欢剪植物、动物、人物、器物, 给企盼幸福的村里人剪了很多幅“喜鹊登枝”, 但姥姥最喜欢剪的还是“兔子和老牛”。精美的剪纸承载者浓浓的祖孙情, 仿佛一根丝线拽着长大的我, 即使远在他乡, 也时常梦归故里。对于同学们提出来的这么多还需要解决的问题, 课后大家先尝试自己解决, 也可以同学之间合作讨论, 实在搞不懂, 让我们下节课再去感悟吧!

《圆的面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7

圆的面积是在学生了解和掌握了圆的特征、学会计算圆周长的计算以及学习过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圆这样的曲线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到,如果学生完全自主地探索如何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或其他平面图形是有很大难度的,所以教材首先出示了估算图,再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操作,让学生自主发现圆的面积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的关系,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从学生思维特点的角度看,五年级学生以抽象思维为主,已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归纳、类比、推理的数学经验,并具有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所以在教学中应组织学生利用学具开展探究性的数学活动,注重知识发现和探索过程,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想、观察,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渗透转化和极限的数学思想。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动手实际和数学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

【教学重点】:掌握求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圆的面积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片、剪刀、圆的面积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丹江公园草坪中间的“喷水器”洒了一圈水。

师:这是丹江公园的草坪,为了使草坪更加生机勃勃,园林工人在草地上装置了自动旋转喷水器,喷水器旋转一周,在草地上形成了一个(圆),要想知道喷过的草地有多大,其实就是求的(圆的面积)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圆的面积。板书课题:圆的面积。圆的面积在哪呢?谁能上来摸一摸。动画演示圆的面积。你能像他这样规范地摸一摸你们桌上圆的面积吗?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圆的面积的概念

出示一个圆,结合其他平面图形说一说圆的面积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提问。

(圆所围成的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二)、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1、利用多媒体把圆平均分成4份,然后分成两半并拼在一起。

方法如上,把圆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并拼在一起。

观察所拼成的图形。仔细观察所拼成的图形变化情况。

2、让学生使用学具。

提问: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什么形状?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思考问题。(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小,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

3、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各个部分有什么关系?圆周长的一半(即C÷2)是长方形的长;圆的半径(即r)是长方形的宽。

4、使用多媒体课件,师生一起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5、讨论:

提问:要求一个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圆的什么条件?学生回答:必须知道圆的半径提问:知道圆的直径可以求圆的面积吗?学生思考,可以。

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三)、利用公式計算圆的面积

1、出示例题:

已知圆的半径是5厘米,求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S=πr2 3.14×52=3.14×25=78.5(平方厘米)

答:这个圆的面积是78.5平方厘米。

2、出示教材例题1:

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①指名读题,让学生试做。

②学生板演20÷2=10(米)

3.14×102 =3.14×100=314(平方米)

答:它的面积是314平方米。

③集体订正。

强调指出:列出算式后,要先算平方,再计算。

三、巩固练习

1、直接写出得数。22= 32= 52=

72= 92= 102= 0.22= 0.42=

2、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单位:厘米)

四、拓展提高。一个圆形场地的周长是50.24米,这个圆形场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五、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十六第1、第2题

【课后反思】:

《“0”的突破》教学设计一课时 篇8

教学工作总结

在这学期中,我担任了七年级、九(1)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任务。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教学任务,七年级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围绕教材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能够尽快地融入到教学中,力争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教材的同时思想品德、道德素质也有所提升;九年级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学习教材了解基本国情,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国家所面临的现状,增强责任意识、国情意识、危机意识、发展意识,从而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念、思想、意识。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现将主要情况总结如下:

一、活动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活动引入法:

我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刚进入初中,一切都比较好奇),采用活动引入法,通过开展《自我介绍》这个活动,提升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活动也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产生了兴趣。

2、品德培养法:

因为七年级学生终归是未成年人,他们之中有许多的不良习惯,例如:爱将脚搭在凳子上;上课爱将悄悄话;下课爱追打;讲脏话、流话;上课礼仪差等。我根据这些情况,在不同的班级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比如:思想教育、说服教育、惩戒教育,规范教育等。这些方法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是经过一学期的试用后,我感觉还有进一步强化的必要。

3、以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活动是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最有效的方法、手段。不定期的开展活动帮助学生纠正不良习惯和缺点,例如:爱将脚搭在凳子上的习惯。我采用了规范教育与说服教育相结合的办法,首先在班上规定了不允许将脚搭在凳子上;其次对爱将脚搭在凳子上的学生进行了说服教育,因为这些习惯大多是学生在家养成,使学生认识这种习惯是一种不良的习惯。又例如:学生不爱带教材上课。通过观察发现不爱带书的学生总是那几个,我针对这几个学生先采用规范教育(要求他们上课必须带书),但是学生对老师的要求置若罔闻,这是我改变策略——制定惩戒方法,并对仍然不按要求做的学生进行了适当的惩戒。通过这些方法后,我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逐步在减少。

二、能力培养法,加强能力培养

1、能力观察法

教学的目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的教学成绩。在半期考试前,我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活动,没有采取有针对性的复习。成绩出来后,我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在答题过程出现的问题非常多,例如:回答不完整;牛头不对马嘴;张冠李戴;偷懒等。所以我在对期中考试试卷进行讲评时,花了四节课的时间,仔仔细细地对每种题的回答方法进行了非常详细地讲解,并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在讲评试卷结束后,要求学生订正试卷或重抄试卷,我认真批改后发现学生的这些问题依然存在,我又花了一节课的时间进行讲评,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了教育,并要求学生再按要求重新订正或重抄试卷。这样,学生犯的错误减少了很多。

2、系统复习法

检验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是否有成效的主要途径是考试成绩。但是要想考试成绩优异,就必须在考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归纳。例如:我在对七年级教材复习时,针对教材内容归纳了十八个字,帮助学生解决翻书慢的毛病

(思想品德考试为开卷考试),第一到第九课的内容分别是集体、学习、生命、青春、潜能、情绪、情趣、诱惑、保护。

3、考试要求法

在考试前一定要给学生施加一些压力,因为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所以在考试前,我根据各班的情况制定了相应的要求,同时也制定了相应的惩戒方法,从而使学生在考试中不分散注意力,专心致志地完成考试任务。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我收获非浅,因为在教学中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思想品德素质得到了提高、成绩优异,同时也使自己对思想品德教学有了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改变了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认为,转变了学生的行为习惯。这些收获是非常珍贵,也是我开展好下学期教学任务的动力和源泉。

《“0”的突破》教学设计一课时 篇9

一、教材内容分析 《恐龙的灭绝》是人教版二年级第四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推测恐龙灭绝原因的科学知识小品文。全文以科学家们关于“恐龙灭绝”的说法为线索,介绍了恐龙灭绝的几种原因。本文图文并茂,恐龙形象生动逼真,内容层次清晰,集中反映了在中生代遍布恐龙的神秘世界。该文本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文本叙述的对象充满吸引力。它是许多科幻影片或书籍中,同学们喜闻乐道的主角——恐龙,这种吸引必然会孕育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第二、文本精美的插图及不确定的猜想链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世界仿佛将读者带回到了中生代的恐龙世界。然而恐龙却是生活中已经不存在的生物了,课文的内容和主题,更加引起孩子们的探究心理。从这个角度说,它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是对学生进行用智慧的目光去观察、发现身边的科学,培养学科学、爱科学、发现科学的极好范例。第三、文本的语言虽说平实,还带些科学性术语,但字里行间仍流露出对地球上的一个生命物种灭绝性灾难的悲痛,引发读者从内心去感悟生命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这是一群朴实、活泼的孩子,他们来自农村,更渴求知识的滋润,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他们有一定的识字写字能力,但是要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重在激发兴趣让学生自主识字,写字环节采取抓难点的方法。于是在教学中教师重引导,少讲解;重指点,少分析,通过结合课文的插图、收集的图片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当时的恐龙在地球上不仅种类多,而且体积大,遍布全球,可谓称王称霸,多次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感悟文本,进行自主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

三、学习目标

(一)、会认15个生字,会写“类、传染、亡”个生字;理解“庞大”等词。

(二)、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了解恐龙灭绝的传说,激发学生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认15个生字,会写“类、传染、亡”3个生字;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围绕“恐龙是怎样灭绝的?”这一问题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难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五、学前准备

(一)、课前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收集有关恐龙的资料,丰富学生对恐龙的了解,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教师画恐龙图,准备生字卡片

六、教学流程:

(一)、画“恐龙”、学“恐龙”、谈“恐龙”

1、画“恐龙”(1)导:小朋友们真精神,一个个坐得这么好,第一次给你们上课,小朋友们就这么给面子,看来,叶老师得奖点什么表示表示,奖什么呢?请大家看黑板,可要仔细看哦![师画:“恐龙”](2)导:画得如何?不来点掌声表示一下吗?

[设计意图:在开头安排画恐龙送“礼物”入手,有几点好处: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学生有了兴趣,才会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二、有利于帮助学生快速地集中注意力。]

2、学“恐龙”一词

导:这是什么?[师板书:恐龙]好,谁愿意跟它打声招呼。[抽读2——齐读1]

3、谈“恐龙”

(1)导:今天你还能在地球上见到这些活生生的恐龙吗?[生:不能](2)导读:是啊!今天的„„

[小黑板出示:今天的人类只能在博物馆或者从电影和书籍中,来想象恐龙往日的辉煌了。] a、你能读好这句话吗?自由读——抽读2 [随机学习红色生字] b、导:通过课前收集,你们在电影电视里,书籍、博物馆中,了解到了恐龙的那些信息? 要求:请你们先跟小组里的伙伴说说,小组组长做好收集。[分“表演、画、资料汇报”等方式进行展示汇报] [设计意图:在教学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今天的人类只能在博物馆或者电影和书籍中来想象恐龙往日的辉煌了。”抓“辉煌”一词让二年级学生通过谈恐龙信息——看图片找恐龙往日辉煌的影子(体积大、种类多、历史长);再读文中第一段第一句感悟恐龙往日辉煌的历史长,从而调动孩子的不同感官,让学生从不同的感受中,逐步丰满学生对恐龙的认识。](3)看图片,说话

a、导:原来恐龙往日是如此威风、如此辉煌的呀?叶老师也收集了一些,你能从这些图中找到恐龙往日辉煌的影子吗?

b、出示恐龙骨架图:你发现了什么?[体积大];从这幅图片:你发现了什么?[种类多](4)预习过课文的小朋友,文中还告诉我们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大约两亿年[生说] [出示第一段:我们人类只有三四百万年的历史,恐龙却在地球上生活了大约两忆年。人类的历史与恐龙的历史相比,可就短多了。] a、导:这里告诉你什么?[历史长]句子哪个词能说明历史长?[出示:300万年 两亿年] b、导:你理解得非常好,相信你会朗读得更好,愿意试一试吗?[指名读——挑战读——那小组来挑战读] [在“恐龙”图上写“庞大”]齐读2次;“庞大”什么意思?[巨大] 导:据说有的一头恐龙比一个教室还要大。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发现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课文内容信息相链接,激活了原有体验,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兴趣,让孩子们在迫不及待、跃跃欲试的心态下进入阅读。](4)品读课题

[指看课文插图]导:如此庞大的恐龙怎么会消失呢?往日如此辉煌的恐龙,怎么会灭绝呢?[书:**的灭绝] a、“灭绝”什么意思?[生:消失]觉得奇怪吗?你能读出你的疑问吗?[板书“?”,读课题] b、导:知道答案吗?[板书“!”] [设计意图:找寻精美的画面与课题的反差,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品读课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孕育学生进一步学习文本时的积极情感,直奔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二)、读准课文,学习生字词

1、导:赶快打开书31课,带着2个要求来自由读,要求:(1)、遇到生字多读几次,不认识的字请教同桌或书上的拼音。(2)、想想恐龙灭绝的原因

2、学习生字词(1)、导:大家读得可真认真,但叶老师不知道你们自学效果如何?敢让老师考一考吗?[真有信心] [出示词语: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男女生比赛读](2)、师:生字宝宝这么快就会读了,我们把它送回文中,谁会读?[指名分节读]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认识“生字宝宝”。而且,注重学生识字兴趣的激发,能利用图片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词语,这样的设计符合低年级字、词教学的特点。]

3、读懂课文

(1)导:读得真好!还想再读吗?想,真是好孩子,这么喜欢读书!这次叶老师请大家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2、3、4自然段,可以同桌你读一段,他读一段;也可自由读。读完后说说:恐龙灭绝的原因。[板书:请用上“因为„„所以„„恐龙灭绝了”](2)小组合作读 2、3、4自然段,找出答案做上记号,请用上“因为„„所以„„恐龙灭绝了”,在组内交流。

(3)导:曾经如此辉煌,如此庞大的恐龙在地球上为什么会消失呢? 小组代表用句式汇报:

[随机板书:寒冷说、行星撞击说、蛋被偷吃说、传染疾病说、降温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自主质疑、合作交流。既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边读书边动笔边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和独立阅读能力,又让学生小组讨论探究,努力体现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三、谈话拓展

1、导:小朋友真厉害,这么快就了解了课文中例举的恐龙灭绝的各种说法。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能完全让人信服,专家们还找到了许多恐龙灭绝的原因。[板书:„„]

2、你认为还有哪些可能?(地震说、太阳黑子说)

[设计意图:结合课文内容的特点,启发学生的想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说法不一,引导学生对这些说法质疑,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3、总结:这些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能让人们完全信服,下节课再深入了解每一种说法的理由。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表达自己读书的感受,有效地帮助学生整理学习的收获。可以采用“我想说”的方式,如:我想对大自然说;我想对动物朋友们说;我想对自己说等。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同时也挖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渗透环境教育,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导:同学们,恐龙的灭绝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在我们的地球家园,每天都有几十个物种灭绝。这些惨痛的事实提醒我们,让我们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自然和谐,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珍爱生命吧!

小朋友,你想了解更多恐龙的知识吗?老师建议你看一下这些: [出示:课外大餐:(1)、《蓝猫淘气三千问》——恐龙专题(2)、《恐龙101问》(3)、美国动画片《恐龙》]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的学习,绝不能仅仅局限在语文课程本身和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引导学生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能使学生从中吸收知识、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发展个性。]

四、自主观察,写字乐园

1、导:[呈现会写的生字:类、传染、亡]书写这四个字,你要提醒大家什么? 类:上边的“米”捺变成点,写时要稍微扁些。传:第五笔连着。染:上面是“九”,不能多点。亡:是三笔,不能多点。

2、生上台板演,讲评

3、师范写,生练写。

“酶的特性”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篇10

“酶”是高中生物必修Ⅰ模块《分子与细胞》中的内容,本节基本知识相对比较简单,但是其潜在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比较高。了解酶的特性的基础,是日后学习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等重要代谢过程的前提,是理解“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内环境稳态的意义”等难点的关键突破点,也是展开选修Ⅰ生物技术实践“酶的研究与应用”教学的铺垫。

对照实验规范、变量分析能力和生物学研究思想的领悟是本节关键。这些都是新课程中探究性学习必须具备的素质。教师利用教材资源,加强学生实验能力的训练非常必要。

经过前阶段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催化剂”“新陈代谢”“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对照实验的设计与操作方法、自变量和无关变量的分析与控制方法”等基础知识。然而,有关影响酶条件的实验方案设计,对学生而言,要求较高,仍存在相当大的困难,为此采取议论加引导的教学设计思路来突破这一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材料的分析,初步具有信息处理的能力;进行有关的探究实验,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实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生物科技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认识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养成创新和合作精神;认同科学在不断探索中发展。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在吃饭中,大家是否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吃米饭、馒头时,若细细咀嚼,米饭、馒头会变甜。为什么?创设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讨论,通过讨论引入新课。

(二)课件展示日常生活中的酶

通过课件展示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酶”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三)阅读材料,分析问题

1.学生结合课件,阅读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教师巡视,适当点拨指导。通过该环节培养学生阅读材料、熟悉材料及归纳问题的能力。

2.学生分组讨论:随机抽签,学生根据上一个环节,从酶的来源、作用、化学本质等方面进行归纳,与同班同学共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知识回顾: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和基本组成单位各是什么?

4.学生构建酶的概念。通过三个资料让学生分析、总结出自己对于“酶”这个概念的理解。这样,对“酶”这个概念的学习更符合人的认知过程。

5.练一练课件展示的题目,学生讨论,派代表回答,教师进行评价、总结。

(四)联系现实生活,开展探究实验,研究酶的特性

1.课件展示“探究1”——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动态实验。

学生活动:做演示实验并分组讨论相关问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

2.课件展示“探究2”——用新鲜的肝脏研磨液代替新鲜酵母菌

液,把蒸馏水换成无机催化剂FeCl3的动态实验。

学生活动:做演示实验并分组讨论相关问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

练一练:课件展示题目,学生讨论,派代表回答,教师进行评价、总结。

3.课件展示“探究3”——酶是否像无机催化剂一样,对催化的反应

物选择范围较广,也能催化多种物质的动态实验。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后分组讨论相关问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细胞内化学反应多种多样,而酶的专一性决定了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那么生物体内是不是应该含有多种多样的酶呢”。小资料给出答案:已发现的酶有4000多种,提示了隐含未显的内容。

练一练:课件展示题目,学生讨论,派代表回答,教师进行评价、总结。

4.布置课后作业:收集酶的作用条件温和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我根据教材内容要求、学生的知识背景以及学校现有条件等,将本节课设计成验证与探究相结合的实验课,带领学生通过动手做与观看多媒体课件动画相结合的方法一起探究酶的概念及特性。真正从“听和背”中解脱出来,实现“做中学”。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思想的指导,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

《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1

1.通过文字了解作者观察到的爬山虎的样子和如何爬的, 体会作者的用词准确、生动。

2.抓住“一脚一脚往上爬”这个学生疑惑处, 仔细观察后, 比较准确地表达观察所得。

3.感受作者长期细心的观察方法, 激发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 了解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爬山虎的脚爬墙的动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聚焦观察习惯

今天, 我们就向一位语言大师——叶圣陶老爷爷学习一种本领, 学习如何观察的本领。叶老先生说他的写作秘诀之一就是:观察。我们看看叶老是怎样进行观察的, 到底观察了什么?

二、走进课文, 整体感知文本

1.通过指名读、齐读等形式朗读课文, 大致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明确文章的第一段主要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第二段主要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三段主要讲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 第四段写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最后一段写爬山虎的变化。

2.教师总结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揣摩词语, 体悟作者语言之精妙

(一) 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 感受细致观察

1.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的? (3~5自然段)

2.叶老观察到这脚长在哪里?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教师边根据学生的回答边板画爬山虎脚的位置。

3.重点抓住“反面”体会叶老语言的精准与生动,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读出“反面”的味道。

4.除了脚的位置, 叶圣陶爷爷还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脚的特点?叶老从位置、形状、颜色三个方面清清楚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的样子。请同学们自己再读一读, 边读边想象它的样子, 争取背下来。

5.叶老是怎样观察到脚的位置的呢?引导学生学习叶老仔细观察的习惯。

(二) 了解爬山虎之“爬”, 感受细致准确, 用词精准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找出写爬山虎怎样爬的关键词语。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找到的动词, 学生边回答, 教师边出示课件。

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手指当爬山虎的脚, 一边读句子, 一边做动作, 说明爬山虎是怎样爬的。着重理解“触”的意思,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4.师生合作读文, 边做动作, 边体会爬山虎的脚是如何向上爬的。

5.播放视频资料, 直观演示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经过。

6.重点体会“一脚一脚”的含义, 与“一步一步”进行比较, 体会叶老用词的精准。

7.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叶老仔细观察的习惯。

(三) 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思考:从哪些词语中可以发现叶老一直在观察, 且时间很长呢?

2.这一段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3.引导学生学习叶老不但仔细观察, 而且长期观察的习惯。

四、写字指导

1. 出示含有本课生字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语段。

2. 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 重点指导:“虎”“茎”“柄”“逐”的写法。

3. 学生进行仿写。

五、反观前文, 质疑文本构架

1. 叶圣陶爷爷用了三个自然段具体生动地描写出了爬山虎脚的样子、脚是怎么爬墙的以及脚的变化过程, 可是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并没有写爬山虎的脚, 和课题无关, 我觉得叶圣陶爷爷写这两段多此一举, 你们认为呢? (学生简单说说自己的看法)

《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6课《北京的春节》。教材简析:

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使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民风民俗习惯。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详略得当,反映了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字,正确读写“腊月、蒜瓣、饺子、杂拌儿、万象更新”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3、学习和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学习重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ppt课件;实物灯笼等。各地区各民族春节习俗资料。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听喜庆的音乐响起来;看,红红的狮子舞起来。来,说出画面的内容„„

听着喜庆的音乐,看着这一幅幅美好的画面,大声地告诉我,这是什么节日?

2、请你回忆一下,过春节时,你都喜欢干什么?

3、揭示课题。

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

民俗。(板书:6 北京的春节:强调“北”的笔顺。)

4、读课题。

二、扫清障碍、整体感知

1、请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课文很长,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并想一想: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检查反馈

我们先来看一看文中的词语,大家掌握了没有。(1)出示第一行: 腊月 初旬 除夕 元宵

指名读,这些词语又有什么特点?本文就是按照这样的时间顺序写了北京春节一个多月里的民风民俗。出示第二行:饺子 榛子 栗子 风筝

这些词语又有什么特点?对,都是轻声,所有后面的字要读得又轻又短。领读,指名读,齐读。

出示第三行:杂拌儿 玩意儿 零七八碎儿

一看就知道这些词语都是儿化音,儿化音怎么读?指名读一个,提示:后面的“儿”只做卷舌的动作,音不要读出来就可以了。指名读(两生)

出示第四行:正月 间断 分外 万象更新

指名读,这些词语中都有多音字,你能读准吗?齐读。(2)在本课要求会写的14个生字中,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范写一个生字,“熬”提示间架结构,学生书空,练写两遍。强调姿势,展示学生作品,评价。

(3)那么,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热闹、喜庆、团圆„„)

三、理清思路

1、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师: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一个多月的时间。这时间之长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堪称之最。

2、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都写了哪几个重要的日子?用笔圈出来。

(1)指名说,出示课件。(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2)这些时间的词中,你发现了什么?

(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这就叫“言之有序”。(3)在这些日子的描写当中,老舍先生把什么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又把什么内容写的比较简略呢?

作者为什么这样有详有略的设计呢?等学完课文,你就会领略到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四、深入详写片段,感受民俗,体会表达方法 1、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最热闹的是哪一天?(除夕)认真读这一自然段,勾画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

2、汇报交流,相机指导。

除夕(1)师:准备过年,大人们忙碌,孩子们欢喜,除夕来临,就更加热闹了。出示第七自然段,你能说说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吗?(除夕真热闹。)

对,一看就知道,这段话围绕着那个句子写的?(第一句话)指名读这个句子,我们叫它“总起句”,这段的结构就是“总分”的段落结构。

(2)那么,除夕这一天到底有多热闹呢?人们有哪些活动,你从哪些词句的描写中感受除夕的热闹啊?指名说,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读出“热闹”的氛围。

★人们的活动: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你能结合句子说说你的感受吗?

(课件出示)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了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面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①从“除非”、“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中你感受到怎样的民俗文化内涵?(吃“团圆饭”这一民俗饱含着浓浓的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指名读出人们对除夕吃“团圆饭”的重视,读出浓浓的亲情。(回家的迫切)看图片,说感受。再读这个句子,引读,齐读。

②知道人们为什么要“守岁”吗?(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说传说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的夜里出来害人,他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从此得病。病好之后,聪明机灵的孩子,却成了痴呆疯癫之人。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这就是“守岁”。后来“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③引读本段:

师:同学们,除夕真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

生: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师:这也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

生: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师:这还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

生: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老舍先生抓住除夕时人们的活动,让我们感受到了除夕的热闹!

★其实用上我们的五官感受,也能体会到除夕的热闹。这一天

你看到了——色 闻到了——味 听到了——音

师:从味道到色彩到声音,作者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无不体现出除夕的热闹,也让你我感受到了老舍观察的细腻。除夕可以说是春季中的高潮,让我们再次齐读,读出除夕的喜庆、团圆、热闹来。

五、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同学们,刚才我们充分领略了老北京除夕的热闹,那除夕这天,你们家是怎么过的呢?你能仿照老舍先生总分的构段方式,说一说你们家过除夕的情景吗?

开头就是“除夕真——”

小结:是啊,热闹的除夕,处处洋溢着喜庆,诉说着团圆的故事。

六、总结,引起下节课学习内容

同学们,在老舍先生眼中,除夕只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除此之外,还有腊

八、腊月二

《“0”的突破》教学设计一课时 篇13

江苏省靖江市靖城镇虹桥小学 姚亚星 214500 [课题(学科和年级)]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 [教材简解] 本文被选入苏教版十一册第四单元,本单元的课文都带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本文作为单元第一篇,核心语文价值有二:一是通过感受姥姥剪纸的“神”,让学生领略传统剪纸文化的巨大魅力。二是通过剪纸这个情感载体,感悟典型的中国式姥姥对晚辈的浓浓爱意,以及我对姥姥深深的思念和感恩。[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剪纸技艺的高超。

4、整体感知全文,感悟剪纸中饱含的浓浓“祖孙情”。[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

教学难点:通过让学生与文本接触,整体感知全文,为下一节课体会“祖孙情”打下基础。[设计理念] 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我围绕“剪纸”,把全文给统一起来。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走进语言文字,走进姥姥的剪纸艺术世界,走进姥姥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在教学设计时,我始终围绕姥姥的“剪纸”开展教学活动。在第一课时我带领学生学习一至三小节,让学生感悟描写姥姥剪纸“神”的语句,感受姥姥剪纸的栩栩如生、出神入化。当然整篇课文要表达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纸技艺,更是祖孙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设计思路] 新课程强调:“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第一课时的设计重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通过课堂环境的创设,调动学生的情感,为实现学生的深入探究以及与文本的深度对话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流程分六大块进行,紧扣剪纸,层层深入,力求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叫——姥姥的剪纸(齐读课题)“姥姥”就是谁?哪里的人会这样称呼呢?本文的作者笑源就是地地道道的北方人,让我们也学着他亲切地喊一声——姥姥(轻声)这位姥姥有一手绝活,那就是——剪纸。再读一遍课题。(齐读)

二、初读

1、请生对其质疑

2、带着疑问,生自由朗读课文,(多媒体出示预习提纲)用快速阅读法阅读课文,小组讨论并思考:

(1)读通课文,读懂词语,思考课文为什么以“姥姥的剪纸”为题?

(2)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姥姥的剪纸?(3)姥姥都剪了些什么?

3、生自由朗读课文

4、检查自读效果 ① 出示生字词

小屯 择菜 喂猪 刁难 捂着 岂知 庄稼 驮着 啃食 心灵手巧 广结善缘 清清爽爽

② 指名读,强调个别字读音,如:择(zhái)菜、刁难(nàn)、庄稼(jia),齐读

③ 请生说说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师相机指导明晰: 刁难:故意为难。

啃食:一点一点地咬吃。小屯:小村子。

广结善缘:多做善事,得到众人的赞赏。

④ 指导生字书写:生自主说书写以上带有下划线的生字时,应注意的要点 ⑤ 师指导书写:多媒体出示“爽”,指导笔顺以及各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师在黑板上范写

⑥ 生翻到课后生字表描红

⑦ 仔细观察四行生字,你有什么发现?

(最后一行的词语是形容姥姥或与姥姥有关的)

⑧ 整体感知这篇课文主要说了什么?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姥姥的剪纸?指名答

三、精读课文第一段

1、想认识这位心灵手巧的姥姥吗?让我们一起到东北大平原上那个充满喜气的小屯子去看看

2、出示农家生活图,配喜庆的“咱们屯里的人”音乐,指名说感受,读出你的感受

3、走进这个小村子,你发现了什么?(家家户户的窗户上都贴着姥姥的剪纸)这说明了什么?相机板书:心灵手巧

4、好一个祥和的小屯子,大家的生活因姥姥的剪纸而更加精彩、有活力!齐读第一段

四、精读课文二、三段

1、姥姥的剪纸作品为什么如此受欢迎呢?指名读段2、3,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2、指名交流

3、相机出示

“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① 引导学生通过“普普通通”感受材料的平常;通过“翻来折去”感受姥姥剪纸方法的简单。

② 反衬出“无所不能”“要什么就有什么了”,对比出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③ 点出这是正面描写

④ 别人的赞叹的话以及“从小”从侧面描写了姥姥的剪纸作品十分逼真、深入

人心。

⑤ 姥姥的剪纸活灵活现,请生仿照赞叹的句子续说几句,指名回答

4、让学生个别读,读出姥姥技艺的高超,读出人们读姥姥的敬佩与赞叹

5、分角色读,齐读

6、过渡:一个人如果仅仅有精湛的技艺,却舍不得与他人分享成果,那他的精美的作品只能独自欣赏。而屯子里家家户户都贴了姥姥的剪纸,仅仅是因为姥姥的技艺高超吗?

7、指名答

8、出示第三段中描写姥姥广结善缘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动作“撩”“擦”以及语言来感受姥姥是个怎样的人。

9、可见姥姥干脆利落,剪纸针对人们的不同需求,更可见姥姥会剪得东西多,也是体现了她的心灵手巧、技艺高超。

10、姥姥不仅会剪纸,她还和其他普通的农村老人一样会干很多活——引读。

11、从这儿,你感受到姥姥的什么品质?(勤劳、善良)板书

12、她还会做什么呢?指名说一说。

13、总结,齐读段1-3

五、引入下文,为下一节课铺垫

剪纸不仅扮靓了村庄,也扮乐了“我” 儿时的记忆。姥姥喜欢剪植物、动物、人物、器物,给企盼幸福的村里人剪了很多幅“喜鹊登枝”,但姥姥最喜欢剪的还是“兔子和老牛”。精美的剪纸承载者浓浓的祖孙情,仿佛一根丝线前拽着长大的我,即使远在他乡,也时常梦归故里。这份浓情厚意,我们下节课再去感悟吧!下课!

六、布置作业: ① 熟读课文。

② 动手学剪一次剪纸 ③ 回忆你与姥姥的故事

板书设计:

12.姥姥的剪纸

心灵手巧 活灵活现

《“0”的突破》教学设计一课时 篇14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我不是最弱小的》是一篇讲读课文, 文章情节简单, 文字鲜活, 是一篇极具生命教育意义的经典文章。课文讲述了萨沙与家人出外度假, 突然遭遇暴风雨, 因为出门时只带了一件雨衣, 所以父母亲自然地把雨衣让给了最需要保护的萨沙。而萨沙在父母亲的影响下, 也不甘于做弱小者, 而把雨衣盖在了“比自己弱小的”蔷薇花上。这个故事赞扬了萨沙一家人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 也赞扬了萨沙自信自强的品格。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识字、朗读感悟体验来准确认读本课的14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问号、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 并养成积累词语的好习惯,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懂得“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和“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这两句话的含义, 体会萨沙一家人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和萨沙自信自强的品格, 培养学生有不甘为弱者、应该保护弱小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1.同学们, 你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但是, 在爸爸妈妈心目中, 你们仍然是要倾心保护的弱小宝贝。面对爸爸、妈妈的呵护, 你们是怎么想的呢? (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相机进行归纳。)

2.课文中的萨沙也是爸爸、妈妈倾心保护的弱小宝贝, 面对爸爸、妈妈的呵护, 可他却说出了“我不是最弱小的” (板书课题) , 齐读课题, 学生随老师书空。

3.重点指导学习“弱”字。指导写“弱”:左右一样都是“弓”加点提, 左边稍窄低, 右边稍宽高, 要注意两个“点、提”的写法。

4.齐读课题。说一说, 从课题中你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 抓住课文主要内容进行学习,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条理性。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导读。你们想知道的内容都藏在课文中, 只要把课文读通读熟, 这些问题就能解决了。

2.自读。出示自读要求: (1) 读通课文, 读准字音。 (2) 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请标出来。 (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读书情况。

(1) 出示生字词:

(2) 学生自读。 (提醒要注意的读音:“萨、簇、随”都是平舌音, “铃、倾”都是后鼻音。)

(3) 开火车读、齐读。教师相机进行指导。

(4) 学生互动交流。说一说, 你通过阅读已经明白哪些词语意思。 (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簇拥、倾盆大雨”的意思。)

4.解决问题。同学们都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真不错!那我们就来一起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式读,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解决生字词语的读音, 并在交流互动中解决问题, 理解词语的意思,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品读课文, 对比感悟

1.自读课文, 思考问题。 (1) 课文中的我是谁?我为什么不是最弱小的? (2) 我不是最弱小的, 那谁是最弱小的呢?

2.小组交流, 指名汇报。

3.对照理解, 感受美丽。萨沙认为自己不是最弱小的, 蔷薇花才是, 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要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先来看看美丽的蔷薇花。 (板书:蔷薇花。出示图片和句子, 让学生感受雨前野蔷薇的美丽。)

(1) 雨前的蔷薇。原来有一丛野蔷薇, 被铃兰花簇拥着, 开出第一朵粉红色的花。带着露珠的花随风飘动, 芬芳扑鼻。 (师范读后提问:这是雨前的蔷薇花。这蔷薇花让你感受到什么?谁来说一说?板书:美丽。被铃兰簇拥着的野蔷薇是多么美丽啊!那它的味道是什么样的呢? (香)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板书:芬芳扑鼻。随文识字。学习生字“芬”“芳”和“铃”, 我们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来记忆。在书写时注意“芬芳”的草字头的横不要太长, 两竖下方略向内斜, 写出呼应感, 芬字的撇捺要舒展, 芳字的中横要写长, “铃”要写得左窄右宽。

(2) 雨中的蔷薇。大雨已经打掉了两片蔷薇花瓣, 花儿无力地垂着头, 显得更加娇嫩。 (师范读后提问:美丽的野蔷薇刚刚还是芬芳扑鼻, 可美丽的花朵转眼间便被无情的风雨吹打得垂着头, 看着它在雨中受到摧残, 此时, 你的心情会怎么样呢? (蔷薇花可怜、无助、弱小)

(3) 指导朗读。自己读一读:“可怜!”“像一个受到伤害的无助的小孩子。”“‘它娇嫩’多么地弱小, 急需得到关爱、帮助。”指名读:“多么需要帮助的花啊!”男生读:“多么悲凉无助的蔷薇花啊!”全班齐读:“多么弱小的花呀!”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 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并对照描写“雨前蔷薇”和“雨中蔷薇”的语段和图片对比感悟雨前、雨中蔷薇花的娇美和纤弱, 激发学生对蔷薇花的关爱之情、保护之意, 同时通过随文识字加深学生对字词的理解, 在多次与文本的直接对话中理解课文, 感悟“我不是最弱小的”的含义, 奠定学生关爱野蔷薇的情感基调。

四、总结谈话, 引发思考

雨前的蔷薇花如此美丽, 令人赏心悦目;雨中的蔷薇花如此弱小, 此时此刻它最需要的是什么呢?作者为什么会想起来保护蔷薇花呢?请同学们课后再读一读课文, 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下节课把你的想法告诉给大家, 好吗?

上一篇:劳动者辞职下一篇:县党建目标管理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