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亲近文字的文言文教学

2024-10-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呼唤亲近文字的文言文教学

呼唤亲近文字的文言文教学 篇1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实质性阶段,语文教育在这次新课程改革中受到的震动可以说是最大的,面临的新问题最多。这里我们不打算全面讨论这些问题,只想就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文言文语言文字教学谈一点看法。《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下简称《语文课标》)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2002年修订版)》(下简称《新大纲》)都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告诉我们: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学科既不应该上成单纯的语言课,也不应该上成单纯的文学课,而应该是两者的结合,且范围还可以更广一些。因此,我们不能因为以前语文学科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出现过一些偏差,新课程提出了“人文性”而就忽略甚至完全摈弃语言教学。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一定比例,文言文的语言文字教学同样是不可忽视的。那么,在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进行文言文语言文字教学呢?下面我们谈两点意见。

一、把握汉语特点,品味语言,整合语言文字教学与文学鉴赏教学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认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这就是说,作为母语教学,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不从汉语本身的特点出发,通过品味语言,去把握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对文言文语言教学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

汉语的特点很多,受篇幅的限制,下面我们举例性地来看几点:

①由于没有形态变化,汉语的词兼类现象普遍,推而广之,汉语,尤其是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也比较普遍。

兼类(每类只举一个义项),如:

市 名词—集中进行交易的市场。《说文解字》:“市,买卖所之也。”《木兰诗》:“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动词—交易;做买卖。张愈《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活用,如:花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花,名词用作动词。

②动词没有时态变化。如,造:到,去。《广雅·释言》:“造,诣也。”《孟子·公孙丑下》:“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将来时)《世说新语·任诞》:“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过去时)

③古典诗文里常常不出现人称代词。如: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新的教学理念强调综合性学习,我们的理解是:综合性学习不仅指跨学科,也指一个学科内部各知识层面之间。假如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在利用汉语特点组织语言文字教学的同时,将其扩展到文学欣赏教学中,整合语言文字教学与文学欣赏教学,可能会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有利。举两个例子。

张愈《蚕妇》诗的首句“昨日入城市”,有人以为“市”指市场,“城市”是近义词连用。这似乎也能说过去,但诗的意蕴却在无形中被削弱了许多。如果我们能从汉语词兼类现象普遍这一特点出发,将“市”理解为动词(交易),情

况就不一样了:试想一下,在未入城之前,蚕妇对她家里人,乃至其家周围的养蚕人无罗绮可穿难道不知道吗?为什么那时候不“泪满襟”呢?我们只能这样设想:她没有认识到这是普遍现象。当她入城“市(交易)”时,看到所有在市场卖丝的养蚕人都没有穿罗绮(过去市场有专门化特点,买卖同一样东西都在一个市场),而所有穿罗绮的人都不是养蚕人,此时,她的感慨才深,才会“泪满襟”。这样一来诗的意境不就出来了吗?

再看李白的那首《送友人》。显然,诗中“游子”指对方,“故人”指自我,但李白没明言“你”“我”,这对诗的理解和欣赏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旅美学者叶维廉《中国现代诗的语言问题》说:“这首诗里没有人称代词如‘你’如何‘我’如何。人称代词的使用往往将发言人或主角点明,并把诗中的经验或情境限指为一个人的经验和情境;在中国旧诗里,语言本身就超脱了这种限指性(同理我们没有冠词,英文里的冠词也是限指的)。因此,尽管诗里所描绘的是个人的经验,它却能具有一个‘无我’的发言人,使个人的经验成为具有普遍性的情境,这种不限指的特性,加上中文动词的没有变化,正是要回到‘具体经验’与‘纯粹情境’里去。”就是说由于没有使用人称代词,诗中的“游子”、“故人”在有具体所指的同时,也带有了一定的宽泛性,它们和诗中那些没有时态变化的动词相配合,创造出了一个既具体又宽泛的意境,极易引发各代读者的感情共鸣,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过去由于过分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言文字教学和文学欣赏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成了几乎互不相连的两张皮,现在如果能将两张皮合成一张皮,以汉语的特点为联系点,在进行语言文字教学过程中系联到文学鉴赏,在进行文学欣赏教学时照应语言教学,两者相互促进,彼此融合,兴许会走出一条语文基础教学的新路子。

二、利用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有益经验,古为今用,进行文言文语言文字教学 改革不是割断历史,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有益经验已被吸收到课程改革提出的理念和方法中去了。我们应该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古为今用,更有效地开展文言文语言文字教学。下面我们借鉴训诂学的知识,举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1.以形说义,考察字的本义,整理词义引申系列,整体把握多义词语义 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和字义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古人很早就懂得利用字形来分析字的本义。掌握了字的本义,一方面可以准确把握一些古典诗文中的词义,进而领悟作者的意图。同时可以拓展到现代汉语,明了一些双音词的语义构成。另一方面还可以以字的本义为基础,整理词义引申系列,整体把握多义词语义。

前者如:优,《说文解字》:“优,饶也。从人,尤声。”其本义为丰饶,充足。引申为胜任而有馀力。《论语·子张》:“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句中的“优”正是“胜任而有馀力”,并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优秀”。组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如:优厚──丰厚,沙汀《困兽记》十二:“他们最觉得不平的是,公务员的待遇远比他们优厚。”优裕──丰饶,富裕,充足。叶圣陶《倪焕之》二:“他们的生活当然并不优裕,可是男俭女勤,也不至于怎样竭蹶。”二词中的“优”的语素义都来自其本义。

后者如:属,《说文解字》:“属,连也。从尾,蜀声。”徐灏注笺:“属之言续也。《系传》曰:属,相连续,若尾之在体,故从尾是也。引申为会合之义。”

连接、连续(本义)→跟随

→归属,属于

→统属,率领(管)→嘱托

→连缀;撰写。

《史记·魏公子列传》:“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属,连续。《琵琶行》:“名属教坊第一部。”属,归属。《芙蕖》:“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属,属于。《扁鹊见蔡桓公》:“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属,管。《史记·屈原列传》:“屈平属草稿未定。”属,写作。《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嘱。

2.据境索义,探求词语的言语义,准确把握原文

《新大纲》要求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做到:“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语境指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狭义的语境指上下文,广义的还包括场景、涉及到的人物,甚至于语体特征等等。举两个例子。

(1)《汉书·律历志一》:“故删其伪辞,取正义,著于篇。”《隋书·经籍志》:“孔子观其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删其善者,上自虞,下至周,为百篇,编而序之。”比较两例语境,显然两个“删”字语义不同,前者指删除,后者指筛选。

(2)《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由“往来”“共其乏困”诸词语可知“行李”应指人,此谓使者。

(3)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杨慎《升庵诗话》:“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舍、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杨氏的批评之所以可笑,是他没有考虑到诗的语境用字是不能坐实的。文言文中据境索义还可以利用辞例。所谓辞例,是指古人遣词造句所采用的某些特殊的格式,它反映了古人的某些共同的行文习惯。常见的辞例有俪偶、连文和对文。

俪偶 古人行文常喜欢将若干句法相似的句子排列在一起,这就是俪偶。俪偶句中处于相应位置上的语言单位总具有相同的语法结构。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两句相俪偶,“长林梢”与“沉塘坳”语法结构应相同,“长”是修饰“林”的,故“沉”亦应修饰“塘”,它不是动词,而是形容词,“沉塘”即深塘。

对文 处与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上下两句或本句前后两个语言单位中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同义或反义的关系,谓之对文。如:

(1)李商隐《昨日》:“昨日紫姑神去也,今朝青鸟使来赊。未容言语还分散,少得团圆足叹嗟。”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此赊字骤难索解,细案之,此为七律,对仗工整,赊字对也字,系以助辞对助辞,可无疑义。意言紫姑昨去,青鸟今来,均之匆促离散,未得团圆而已。来赊,犹云来思或来兮。”韦应物《池上》:“郡中卧病久,池上一来赊。”杨万里《多稼亭看梅花》:“先生次第即还家,更上城头一望赊!”两诗中“赊”字也都是语气词。

(2)王褒《圣主得贤臣颂》:“人极马倦。”“人极”与“马倦”结构相同,“极”语义应与“倦”同,也是疲惫的意思。《世说新语·言语》:“顾司空未

知名,诣王丞相。丞相小极,对之疲睡。”句中的“极”亦为疲惫义可证。

(3)《公羊传·宣公八年》:“去其有声者,废其无声者。”何休注:“废,置也。置者,不去也,齐人语。”《玉篇》:“废,放置也。”《庄子·徐无鬼》:“于是为之调瑟,废一于堂,废一于室。”成玄英疏:“废,置也。置一瑟于堂中,置一瑟于室内。”此例中“去”与“废”为反义关系。

连文即同义、近义词的并列连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句中的“试用”和现代汉语不同,是两个同义词连用。《说文解字》:“试,用也。”《礼记·缁衣》:“子曰:好贤如《缁衣》,恶恶如《巷伯》,则爵不渎而民作愿,刑不试而民咸服。”刘禹锡《送裴处士应制举》:“登山雨中试蜡屐,如洞夏里披貂裘。”

呼唤亲近文字的文言文教学 篇2

现以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教材四年级上《泥笔筒》一课的学习为例, 谈谈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情境导入——呵护童趣

小学阶段, 儿童的身心发展还处于不稳定阶段, 可塑性极大。“童心未泯”, 孩子在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的同时, 也在用心揣摩, 表达着自己的独特感受。在《泥笔筒》一课的导入时, 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 我并没有在课前将材料下发, 而是让学生先来摸一摸, 玩一玩, 然后说说是什么感觉?“软软的”“重重的”“黏黏的”……孩子们充满孩子气的回答里童心尽展,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家的一项研究表明, 学生对学习内容如果发生兴趣, 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学习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要想使学生在相同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效益, 教师在一开始就要想办法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抓住学生的心。又如六年级《心锁环》一课, 以魔术导入, 吸引孩子的好奇心, 以玩贯穿, 步步引领孩子去探究组成结构、制作技巧, 寻找套解奥秘, 直至熟练玩耍, 进行创意评价, 孩子乐此不疲, 情趣盎然, 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和审美意识, 维护孩子的“我口说我手, 我手做我想”的美好心理。

“人只有喜欢了, 投入了, 才会释放巨大的潜能, 产生无穷的动力, 创造非凡的价值。”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 只有呵护孩子的童心, 创设有利于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的情境, 孩子才能积极愉悦地经历体验, 享受成功的幸福。

二、方案设计——激发童趣

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趣, 就会全力以赴去做事, 学与乐不可分。”可见, 激发童趣在劳技教学中显得多么重要。这种兴趣应该是持续的、延展的, 是不可忽视的;并且应该是内涵的、创造的, 是不可估量的。

在《泥笔筒》的制作方案设计时, 我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用的笔筒是什么样的?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并利用课件让学生见识不同形状、不同材质的笔筒, 猜想设计者为什么这样设计, 从而使学生对技术的新奇和多变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通过对笔筒结构的探讨, 引发学生对笔筒产生联想。最后是交流各自的方案:你是怎么设计的?听了同学的设想, 你觉得可以怎样调整原来的设计?在师生和生生的智慧碰撞中, 学生的考虑问题更全面了。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中很自然地明白了要“做什么”和“怎么做”。

三、实践探究——丰富童趣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动手实践是技术思维的另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通过制作过程, 将方案和原材料逐渐趋向结合, 直到统一, 共同转化为作品, 从而也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学生通过动手实践, 从而可以不断完善、修正方案。通过“尝试一修正一再实践”, 学生亲身参加实践活动, 体验、感悟技术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

生动手能力习惯和创新精、神口语。表达能力、合作学习亲学生探究的过程程。在学生将方案转, 化为作品前是师生互动, 教师的过近引明法朗。导朗白将学上泥制生口笔作进的筒前行歌的友谣技制情:术“作提或安方示工全法的艺第和内设一工容计要具同, 牢使让样记用学编, 生方合出︱︱︱谈儿童作互助要心细。滚压泥片用力均, 切割儿

泥片要整齐, 捏合连接要到位, 完成作童

品有耐心。”引导学生读提示的时候可文化呼以奏试, 中配学, 上生教动玩师作在认, 其真操中收作, 乐集的在学时其生候中反配。馈上在的音学信乐生息节尝, 李晓/的劳唤学生动手实践发现学生的创新, 为, 确定下一步教学方向协助个别学习困难的燕技教童四掌握第一、手材料展示交流。学———分享童趣趣

从来没有绝对完美的设计, 所有设计都可以改进。为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 和同学们分享实践的成果, 体会学习心得, 进行思维碰撞, 激起更多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自信, 我们在劳技学习中安排了展示交流活动, 通过展示交流来引导学生进行优化。优化的内容可以

是对工艺技术的改进和组合, 可以是作品材料的合理选择, 也可以是作品的造型和色彩。作品制作成功后, 对外观加以润色也是现代设计的新理念。

在泥笔筒制作完成后, 首先由各小组选拔产生比较优秀的作品, 再让学生用投笔的方式评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装饰奖、最佳合作奖;请完成得比较快的小组交流一下经验, 请制作慢的小组说说遇到的问题, 同学们在反思、交流和自我剖析中得到提高, 思考问题更加成熟了。而学生根据其他小组的介绍, 有的得到了启发, 还有的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更好的建议, 课堂充满了思维碰撞、和谐融洽的活跃气氛。

此环节中, 教师通过让学生展示汇报制作创意及作品的特点 (自我欣赏) 、同学评价、提出修改意见 (互相学习) 和教师小结 (点拨提高) 等三个过程, 学生也在互相交流、互相观摩中收获了知识、收获了朋友、更收获了快乐。

一年多来, 我努力践行新课程, 探究适合儿童口味的劳技教学, 在整体设计上将以往的“模仿操作”构建成“设计制作”, 其教学基本框架是:情境创设———方案设计———实践探究———展示交流。可喜的是, 学生的设计意识和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他们设计制作的作品在造型的构思、色彩的搭配、功能的多样等方面都有令人惊奇的创新。

上一篇:小学数学说课稿通用下一篇:取保候审保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