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学习体会

2024-06-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博弈论》学习体会(通用9篇)

《博弈论》学习体会 篇1

本月花了不少时间着重研究了微观经济学中的博弈论部分,学完后感觉颇有些心得.博弈论有两个比较enlightening的观点,一是more information can hurt you(掌握更多的信息可能是一件坏事),二是more options can hurt you(拥有更多的选择可能是一件坏事).虽然博弈论主要用于研究经济问题,但是我觉得这些原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同样是适用的.举例说明第一点,比如两个女生同时追一个男生(反过来两个男生追一个女生,甚至是两个男生追另一个男生,或者两个女生分别追另一个女生,其实也是一样的[后两种虽然是同性恋行为,但是不影响我们分析问题],为了表达我一贯的尊重女性和女士优先的思想,这里我们姑且先举女生追男生的例子)。其中一个女生(女生A)和这个男生是很好的朋友,因此她知道他的很多情况,包括优点,当然也包括缺点。而另一个女生(女生B)和这个男生只是一面之缘,所以对这个男生并不是很了解,请问情况对谁有利?博弈论认为,女生B(即只有一面之缘的女生)更有优势,她更有可能追到这个男生。而女生A会在两点上败给她的竞争对手,一,她已经知道了这个男生的缺点所在,这会让她表现得不够坚定,而女生B则不存在这个问题,所谓无知者无畏嘛,因此从主观上来考虑,女生B占优势;二,因为A已经和这个男生是好朋友,所以她的机会成本是最后连朋友也做不成,而女生B的机会成本是零,按照经济学原理,机会成本越小意味着激励越大,因此从客观上讲,女生B也占优势。

再举例子说明第二点,为了表示公平起见,这里改为两个男生追一个女生的例子,其中男生A长的比较普通一些,所以没有女生在追他,而男生B比较帅,有另一个女生正在追他(也可以是多个女生,不影响我们分析问题),请问情况对哪个更有利?根据博弈论观点,答案是男生A(没人追的那个)。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博弈论讲一个人能够成功往往因为他无选择,这个观点听起来似乎有点怪怪的,但是仔细想想还是有很有历史(古人讲破釜沉舟,就是这个意思)和现实意义的。比如某个女生觉得某个男生是她今生非嫁不可的人,于是她得到这个男生的概率会变得极高,因为她已经没有后路可退,如果这个男生不要她的话,她可能会以死相逼(极端了一点,但是现实中也是存在的),而且她真的做得出来(这是关键!博弈论的核心就是你的威胁一定要是可信的,如果你的威胁不可信,那么你在这局博弈中就失败了,甚至在以后的博弈中也会很被动.所以诚信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而且还是一个有效的博弈策略),在这种情况下,除非这个男生真的是一个无情无义的人(如果你爱上了一个这么坏的男人,那我只能说活该你倒霉了),否则他肯定乖乖投降的.这里要声明的是以上举的那些例子,都是我根据博弈论的理论推导出来的,纯粹是纸上谈兵,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都是一些形而上学的东西,因为我并没有相关的实践经验,我也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一定符合现实情况,而且事实上也不会是完全相符的,因为我按照经济学的思想有选择性地忽略了一些其他的因素,而那些因素可能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例一中,我们假设这两个女生的其他条件是一样的,他们的差别仅仅是与这个男生的熟悉程度,然而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强的假设,现实中也是很难实现的,在例二中我们假设男生A除了追这个女生之外别无选择,这实际上也是一个过于强的假设,事实上这种情况也是不常见的.事实上不仅仅是个人,这些法则用在政权之间的政治博弈也是适用的.举中国<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为例,没有订这部法律之前,台湾分裂分子会觉得如果台湾宣布独立,大陆可能会选择战争,也可能会考虑美国等的因素选择不战,于是台独势力就会想赌一把,因此大陆就往往

很被动.然而这部法律出来之后,如果台湾宣布独立,那么根据法理,大陆便只有一个选择:战争.正是因为如此,台独势力的气焰才被压下去,大陆从此才获得了对台关系的主动权.所以选择太多,往往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想要达到目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无路可退,或者只有一条路可走,只有如此,你才能够一往无前.也就是说,通过把自己置于一个看似被动的境地,往往能为自己获得更多的主动权,古人所说的置之死地而后生,与这点有异曲同工之处.如果说金融学研究的对象是资本,那么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便是选择,或者说是人们的权衡取舍.当然这里指的选择和微观经济学里面需求是一个含义,指的是可实现的选择,比如说你选择一个人住在火星上,因为你根本就到不了火星,所以这不算是一个选择,再比如,你选择去当田径运动员,但是你只有一只脚,这也不能算是一个选择(即使残运会的运动员貌似也不行吧).为了解释关于人们各种经济生活中的选择背后的原因,经济学家们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经济学模型.几乎所有经济学模型都致力于解释现实,但是往往都不拘泥于一些现实的细节,而且很多事情都是由两个甚至多个竞争的模型去解释同一个问题.比如我曾经写的一篇文章里由预期理论模型推导出一个人恋爱的次数越多,越难获得高质量的爱情,但是这仅仅是考虑心理预期这一个方面,而没有考虑恋爱经验这个方面,因为从另一方面来说,一个人恋爱经验越丰富,他或者她越容易读懂对方的心思,而这是有益于提高他或者她的爱情质量的.所以实际的现实是预期和经验综合或者博弈的结果(看我分析得这么条理清晰,好像我谈过恋爱似的,我自己都被镇住了).这种情况在经济学理论中比比皆是,最典型的就是冲突效应(收入与替代效应)模型.比如银行的利息升高了,请问你是增加存款还是减少存款?根据收入效应,利息提高,意味着你更有钱了,因此你没必要把那么多钱都放在银行里,而可以取出一些用来消费.而根据替代效应,现在把更多的钱存入银行会让你获得更多的利息,因此你会再存一些钱,因此是存是取,其实经济学理论并没有给你答案.再举个例子,你的收入提高了,你是选择增加工作时间,还是减少工作时间?根据收入效应理论,你现在变得更有钱了,因此没必要像以前那样起早贪黑地工作,而可以选择多花一些时间去陪家人和朋友.但是根据替代效应理论,你现在多花一个小时工作就能赚到曾经要五个小时才能赚到的钱,因此你现在的边际产出量要高,所以应该选择花更多的时间在工作上.同样在这个问题上,经济学理论也没有给你答案.总体来说,这段时间的经济学理论的学习使我重新思考了很多以前想不明白地问题,有些问题得到了解决,也有些问题虽然仍然很困惑,但是经济学同样给了我一些新的思路,这个收获比起考试来说,其实要大得多,甚至可以这么说,即使我不决定考研,花这些时间去学习这些经济学理论,也是值得的。

《博弈论》学习体会 篇2

在近年来的大学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会布置小组作业,即由学生们自己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共同完成一个任务,以小组成绩作为每个组员的成绩,从而共同达成教学目标。教师试图以这种合作作业的形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在相互交流、协作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又培养了合作精神,提高了人际协调能力,促进了认知的发展。由于小组作业这种教学形式十分符合当今素质教育的精神,在大学教学中十分盛行。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学生的抱怨,最多的抱怨是组员偷懒不做事情,却坐享其成。这种现象在小组作业中十分普遍。本文试图从博弈论角度,分析研究小组作业存在的困境及其解决策略。

二、小组作业的博弈论分析

小组成员的构成一般分为同质和异质两种形式。所谓同质,是指同一小组的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大致相同,而异质就是说同一小组的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是不同的。接下来,我们就分组的情况分别进行有关的博弈论分析。

1. 同质小组的博弈分析。

不失一般性,我们假定在同质小组情况下将组员随机分为甲乙两方,其在合作学习中可能采取“行动”和“等待”两种策略分为两类。由于学习能力大致相同,我们不妨假定只要有人采取行动,作业就可以完成,参与行动的组员多少与作业完成的质量无关。为了说明问题,我们进一步假设完成小组作业后的总收益为10,总收益在甲乙两类学生是平均分配的,学生采取“行动”所付出的成本为2。于是,我们有如图1所示的甲乙两类在同质小组内合作完成小组作业的支付矩阵。

如果甲乙两方学生都采取“行动”,那么小组作业完成后的总收益为10,而各自付出的成本为2,各自的赢利均为5-2=3;如果甲乙两方学生都采取“等待”,那么小组作业不能完成,总收益0,由于没有采取“行动”,各自都没有付出成本,各自的赢利均为0;如果甲方学生采取“行动”,而乙方学生采取“等待”,小组作业也能完成,总收益仍然是10,这时甲方学生付出成本,乙方学生没有付出成本,所以甲类学生的赢利为5-2=3,乙方学生的赢利为5;如果甲方学生采取“等待”,而乙方学生采取“行动”,小组作业也能完成,总收益仍然是10,这时甲方学生没有付出成本,乙方学生付出成本,所以甲方学生的赢利为5,乙方学生的赢利为5-2=3。

这个博弈与懦夫博弈具有相同的博弈结构。这个博弈有两个纯策略纳什均衡:一方行动,另一方等待;或一方等待,另一方行动。也就是说,如果对方采取“行动”,我方的优势策略是采取“等待”;而如果对方采取“等待”,我方的优势策略就是采取“行动”。基于理性人假设,甲乙两方都希望对方采取“行动”策略,而自己则采取“等待”策略。但是,问题的关键是究竟是谁行动又是谁等待?在这种场景中,甲乙双方将会出现一场拼忍耐力的比赛,谁能够最后忍住不行动,谁就是最后的赢家。这种博弈态势不是教师布置小组作业时所希望看到的,但不幸的是,在实际的小组学习中往往就会出现这一情况。

2. 异质小组的博弈分析。

在异质小组中,由于同一小组中不同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是不同的,不失一般性,我们将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较好的称为优等生,而将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一般的称为普通生。同时,我们假定教师布置的作业,学生经过努力都是可以完成的,但是完成的质量有可能相同,也有可能不同。下面我们按照这样的两种情况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分析学生经过努力小组作业的完成质量是相同的情况。为了说明问题,我们进一步假设小组作业完成后的总收益为10,总收益对两类学生是平均分配的。考虑到学习能力的差异,我们假定优等生独立完成小组作业所付出的成本为3,而普通生独立完成小组作业所付出的成本为6,如果优等生和普通生共同采取行动,则优等生可节约1个成本,普通生可节约2个成本。于是,我们有如图2所示的优等生和普通生在异质小组内合作完成小组作业的支付矩阵。

如果优等生和普通生两类学生都采取“行动”,那么小组作业完成后的总收益为10,而各自付出的成本分别为2和4,各自的赢利分别为5-2=3和5-4=1;如果优等生和普通生两类学生都采取“等待”,那么小组作业就不能完成,总收益为0,由于没有采取“行动”,各自都没有付出成本,各自的赢利均为0;如果优等生采取“行动”,而普通生采取“等待”,小组作业能够完成,总收益为10,此时,优等生付出成本3,而普通生没有付出成本,所以优等生的赢利为5-3=2,普通生的赢利为5;如果普通生采取“行动”,而优等生采取“等待”,小组作业也能够完成,总收益仍然为10,此时,优等生没有付出成本,普通生付出成本6,所以优等生的赢利为5,普通生的赢利为5-6=-1。

这个博弈与智猪博弈具有相同的博弈结构。在这个博弈中,普通生的优势策略是“等待”,即不论优等生如何选择,普通生选择“等待”策略都是合算的;而优等生则没有优势策略,优等生不得不依据普通生的策略而进行无奈的选择。这个博弈有一个纯策略纳什均衡(行动,等待),即优等生行动、普通生等待。在这种具有智猪博弈结构的小组作业中,优等生不得不充当悲剧的“大猪”,幸苦努力,完成本应大家共同完成的小组作业,而普通生则是机智的“小猪”,舒舒服服,坐享其成,不劳而获。

其次,我们分析学生经过努力小组作业完成的质量不相同的情况。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假设优等生完成小组作业的质量较好,总收益为10,普通生完成小组作业的质量一般,总收益为7,总收益对两类学生是平均分配的。同样,考虑到学习能力的差异,我们假定优等生独立完成小组作业所付出的成本为3,普通生独立完成小组作业所付出的成本为6,如果优等生和普通生共同采取行动,则优等生可节约1个成本,普通生可节约2个成本。于是,我们有如图3所示的优等生和普通生在异质小组内合作完成小组作业的支付矩阵。

如果优等生和普通生两类学生都采取“行动”,那么小组作业完成后的总收益为10,而各自付出的成本分别为2和4,各自的赢利分别为5-2=3和5-4=1;如果优等生和普通生两类学生都采取“等待”,那么小组作业就不能完成,总收益为0,由于没有采取“行动”,各自都没有付出成本,各自的赢利均为0;如果优等生采取“行动”,而普通生采取“等待”,小组作业能够完成,总收益为10,此时,优等生付出成本3,而普通生没有付出成本,所以优等生的赢利为5-3=2,普通生的赢利为5;如果普通生采取“行动”,而优等生采取“等待”,小组作业也能够完成,但总收益为7,此时,优等生没有付出成本,普通生付出成本6,所以优等生的赢利为3.5,普通生的赢利为3.5-6=-2.5。

这个博弈仍然具有与智猪博弈相同的博弈结构。这个博弈同样有一个纯策略纳什均衡(行动,等待),即优等生行动普通生等待。在这种具有智猪博弈结构的小组作业中,优等生同样是不得不充当悲剧的“大猪”,幸苦努力,完成小组作业,普通生则继续舒服地充当机智“小猪”,坐享其成,不劳而获。

三、摆脱小组作业困境的策略

根据以上的博弈分析,不论是同质分组还是异质分组,都存在“偷懒”、“搭便车”等消极现象,责任心强的或在乎学习成绩的积极的学生或者优等生不得不主动努力完成作业,而偷懒的学生或普通生不仅可以袖手旁观,而且可以获得好成绩。这种结局肯定不是教师布置小组时的预期结果。为了避免消极的“搭便车”现象的发生,解决优等生“费力不讨好”等问题,不论合作小组是“同质分组”,还是“异质分组”,布置小组作业时,教师都应该要求每个小组都要对任务进行细化,并根据能力和特长分解到每个组员,明确责任。小组作业的成绩评价方式需要完善,不能搞平均主义,也不能仅仅考虑多劳多得,而应采用贡献加努力的多样化的综合评价方式。不仅要评价学习结果,也要评价学习过程;不仅要对小组进行总体评价,还要评价每位学生的个体行为(包括具体的作业行为和沟通协调行为);不仅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还要在小组内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只有当学生能够切实地体会到自我价值的实现时,才会在小组作业中积极主动,采取与别人合作的态度和行动,从而达到人人都得到进步的效果。据此,我们提出如下一些在小组作业中应该注意的事项:(1)制定小组章程,包括小组愿景、小组价值观、小组决策规则和小组交流方式等。(2)指派小组角色。每一位小组的组员需要各尽所能、各司其职,只有明确合理的分工,才能有良好顺利的合作。分配角色时,要尽可能详细地描述角色的任务。(3)小组人数不超过5人。研究发现,5个人是小组合作的最佳人数。超过这个人数就会使得合作工程拖沓,效率降低。(4)小组每次讨论时间不超过1.5小时。研究显示,人类专注的时间最长为1.5小时。

四、结语

布置小组作业的目的不仅在于完成一项较大的作业,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特别是冲突解决、问题解决和沟通等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目标设置、绩效管理、规划和作业协调等自我管理能力。本文以博弈论为工具分析研究小组作业实际运作中所存在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具体的注意事项。

摘要:近年来的大学教学实践中布置小组作业比较普遍,这一做法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学生的抱怨,最多的抱怨是组员偷懒不做事情,却坐享其成。这种现象在小组作业中十分普遍。本文试图从博弈论角度,分析研究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困境及其解决策略。

关键词:小组作业,合作学习,博弈论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简论[J].中国教育学刊,2002,(1).

人人博弈论 篇3

如果你对以下问题的回答是“否”,那你可能已经有做亿万富翁的资格了:看见从一无所有到亿万富翁,你是否盼望“在60秒内实现”?

一无所有并非仅指收入,即使坐拥大公司,也可能活得焦头烂额。

亿万富翁也并非是真的拥有亿万美元,而是拥有亿万个梦想,采取亿万个行动实现梦想,赚取尽可能达到亿万美元的钱,广交亿万个朋友,做亿万件好事,能够小憩亿万次出外度假亿万次,在绵长而又满载乐趣的一生中有亿万次神奇的际遇。

如果你向往这种生活,那就从现在开始拿起本书,开始你的“亿万富翁”塑造计划吧!

《撒切尔夫人:通往权力之路》

玛格丽特·撒切尔,这位改变英国、影响世界并让所有人折服的女政治家在长达11年的首相任职期间政绩卓著。她是英国保守党这块被视作“男人领地”里的第一位女领袖,她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首相,她开创了英国政治历史的先例,三次蝉联首相,她还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其所推行的政策冠以自己名字的首相。本书是撒切尔夫人的回忆录它以当事人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这位生来与政治结缘,浸淫在残酷政治纷争中的平民女孩是如何依靠自己的不断努力和顽强奋斗脱颖而出,在英国这个传统守旧的国度里,在保守党政治斗争的漩涡与激流中,一步一步沿着成功的阶梯攀登,最终入主唐宁街10号登上权力之巅。

《人人博弈论》

在商业竞争中,面临不确定性的决策,固然斗智斗勇但其中也有规律可寻,这就是博弈论。简言之,博弈论就是探讨人们在博弈的交互作用中如何决策的学问。

本书从囚徒困境情侣博弈、诺曼底登陆和慕尼黑谈判等入手,介绍静态博弈、动态博弈、纳什均衡零和博弈、双赢对局、帕累托优势、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等博弈论的基本概念以及劣势策略消去法相对优势策略划线法确定混合策略纳什均衡的反应函数法动态博弈的倒推法等博弈论基本方法,帮助读者了解博弈论的若干初步知识。

博弈论心得体会 篇4

最初选择博弈论,是因为看了《美丽心灵》电影后,因而对John Forbes Nash Jr和博弈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看到选修课新开了博弈论,简直激动的不能自已,迫不及待就报名参加了。而在我的进一步对《博弈论》的学习下,我懂得了这门课程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博弈论 是二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的目的。博弈论思想古已有之,中国古代的《孙子兵法》等著作就不仅是一部军事著作,而且算是最早的一部博弈论著作。博弈论最初主要研究象棋、桥牌、赌博中的胜负问题,人们对博弈局势的把握只停留在经验上,没有向理论化发展。

博弈论考虑游戏中的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

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对抗和较量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只有直面这些问题,个人才更有可能获得成功的机会。在所有的对抗和较量中,其胜负成败常常取决于3个基本的因素:机会或者说运气、体能和智能。通过抛硬币来赌输赢是纯粹依赖于个人运气的游戏;百米赛跑的胜负基本上取决于个人的全身技能;而篮球赛、战争等对抗,虽然也会受到运气的影响,体能也很重要,但决定胜负的更重要的因素是头脑技能的较量。

头脑技能是一种策略技巧,或者说是在谋略方面的造诣。既然世间大多数对抗都与头脑技能有关,因此人们试图获得成功,就有必要研究在对抗局势中如何策略性地选择自己的行动。而今,博弈论就是一门专门研究互动局势下人们的策略行为的学问。事实上,每个人每天都在与他人打交道,或竞争或合作。身处这样高度互动的环境之中,无论一个人是否知道博弈论,实际上他都不断地在与他人进行博弈,无论是他的父母、亲人、兄弟、老师还是商场对手、政治敌人„„一个人可能不知道博弈论为何物,但是他的确常常在与他人进行着对抗和较量,在进行着一场又一场博弈;而生存本能,也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不少技巧。难怪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这样说着:“要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不过,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学习博弈论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因为正式的博弈理论往往是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而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有数学恐惧症,虽然对于少数人来说数学的形式是那么优美,但大多数人把博弈论的学习看做是一件艰难的而痛苦的事情。

如果我们能熟练地掌握这一部分博弈论知识,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都大有裨益。深感短短一个学期的时间,对于博弈论这一门独具魅力的课程,只是从皮毛上略有了解。尽管如此,我还是学会了一种以博弈的观点来思考、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好比囚徒博弈的现象,我以前可能能够猜到结果,但这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罢了。然而现在可就不同了,相似的问题我都能够用所学的博弈论知识去解释,能够了解其本质了。我学过一段时间博弈论,一些思维过程中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使用一些博弈论思想,当制订政策或游戏规则,要保证所有人有参与积极性。这来源于“纳什均衡”概念,说起来当然简单。但我自己觉得,以前所知道的这条道理——制订游戏规则要保证所有人有参与积极性——是简单接受,没有逻辑,或者,在直觉层次觉得这是对的,但没有认识到它为什么对。千万不能把别人当傻瓜,如果把别人当傻瓜,吃亏的是自己,就像那个卖猫的故事。

社会生活中,共赢是一种优良的博弈方式。双赢策略其实是一种很高的智慧,帮助别

人的同时接受别人的帮助,双方最终将获得独自奋战所不能拥有的东西。放弃内心的宁予外贼不予家奴的思想。中国人对竞争的理解大多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胜利的含义似乎就是阻止别人成功,可是这“胜利”是那么虚假,经不起风吹雨打,经不起时间考验。拥抱双赢,拥抱明天。双赢强调的是博弈双方的利益都要兼顾,就是所谓的“赢者不全赢,输者不全输”。但是双方都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我们知道博弈的最重要的就是在于最后的决策。然而我们要了解对手如何战胜你,然后战而胜之。

正如古语所云,世事如棋。生活中每个人如同棋手,其每一个行为如同在一张看不见的棋盘上布一个子,精明慎重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人人争赢,下出诸多精彩纷呈、变化多端的棋局。只有善于运用智慧的人,才可以在深不可测的博弈中获胜。在生活中大约有以下几种博弈:静态的完全信息博弈,静态的不完全信息博弈,动态的完全信息博弈,动态的不完全信息博弈。

读博弈论的书的心得体会 篇5

当一种产品被赋予某种交流与流通的功能的时候,它常常就会具有这种外部性。比如说电话。如果只有你自己有电话,而你认识的人都没有,那电话对于你就只是一个摆设,什么用处都没有。而你周围使用电话的人越多,这部电话所起的作用就越大。我早先使用QQ的时候也是如此。那时候我是周围最早申请QQ号的,可是申请了之后却不知道和谁聊天,只好见到一个在线的就加上。到后来同学都开始用QQ了,QQ才开始成为我一个重要的联络工具。现在做科研的估计都会说微软的东西很难用,不管是操作系统还是office软件,我也很想学Linux,学TeX,但是一想到工作中别人用的都是windows和word,很多软件只有windows版本的,我用个TeX写的东西别人还打开不了,于是只好作罢。网络的外部性使得一个新的用户在选择产品的时候不光要考虑这个产品本身的好坏,还得考虑这个产品被使用的广泛性。

这种网络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市场的先进入者具有后进入者不可比拟的优势。当一个具有交流功能的产品真正流通起来以后想打倒它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比如你很难想象百度hi会取代腾讯QQ的领先地位。网络的外部性会长期的保护领先者的地位,因此,这类产品,进入市场的时候就应该不惜代价扩大用户群,以获取领先地位。有一种说法说盗版帮助了微软,没有盗版就没有微软如今在中国市场上的垄断地位,而微软一定程度上默许了盗版的泛滥,因为这对建立微软的市场地位是有利的,网络的.外部性也终将会弥补微软因为盗版受到的损失。到如今微软在中国已经竖立起了垄断地位,对盗版的打击力度便开始加大,频频对政府施压,要求政府采取措施。

面对网络外部性,市场的后进者也并非是全无办法,但通常的办法都是比较消极的,以求避开外部性壁垒。这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办法是使自己的产品与先进入者的产品兼容,这样就能够共享网络的外部性。例如AMD所制造的CPU在功能上就几乎和Intel的没什么两样,从而得以抢到Intel的一小块市场。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后进者并不能完全获得先进入者产品全部的技术参数,这种兼容肯定不是完全的。还有一种办法是瞄准剩余市场。在先入者势力不及的地方开辟敌后根据地,以求将来能够农村包围城市。例如苹果在小学生使用的个人电脑上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

博弈论论文 篇6

外国语学院 09级 英本二班 李菲

091020218

关于博弈论的认识

一年一度的选修课如往常一样的进行着,不同的是今年选了博弈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对博弈论有了一些肤浅的理解,诚然,一门学问想在短时间内有所深入理解是不现实的。

这篇论文的产生是由于考试答题的取消(本人并不反对一答题的形式考查,毕竟课上听过了方法,做题更easy些,but写论文似乎对于锻炼更有好处),一开始的笔试考试说是否是个博弈呢?在老师的课上引导及最近的突击博弈论书籍,故此论文新鲜出炉。

闲言少叙,文归正文。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论文中出现错误望批评指正。

生活之中到处充满着博弈,有人说没有,那是因为缺少发现博弈现象的眼睛。人生就是在弈棋,学会博弈。虽说博弈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博弈现象存在的生活是万万不能的。

现以一个例子来说明博弈的重要,就是一个小game,有了theory就是game theory---博弈。

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KFC(以后去吃记得要发票哦)中,一个小伙子(是否帅气不计在内)。见到一女生有KFC优惠券,于是乎欲要一张,于是一场2人博弈就此产生,小伙子在无优惠券的情况下要花费40元来购物,而有优惠券后只需32元,其中有8元差价。假设女生的优惠券的是以非耗费方式获得。最终两人会以多少钱成交 本是二人博弈,看起来像是讨价还价博弈,但实质上他不同于讨价还价问题。关键看我们的想法,是否能够以理性的思维去考虑问题。

我在校内网上发布了一个关于这个问题的测试。截止到现在,共有69来自不同学校的大学生参与投票,其中有46人----0元;1人----1元;0人选择2元;2人选择3元;9人-------4元;1人5元;1人6元;2人7元;7人8元。本人在当时的课上也仅仅是选择了7元。为何这有极少数的人选择了4元,只有13.043%。

所说那只是一道所谓的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但是当我们当代大学生面对这一问题时,给出的答案千奇百怪。首先选择4的人是比较少,其次就是选择了4,那么其中的人是否是经过了理性的分析与思考才得到的结果呢?我不知道这道题目似乎是在测试不同人对待人、事物的看法,测试人的心理,但是我现在要强调的是我现在要对其从博弈的角度去分析,实际上这是一场双人博弈,博弈的参与者双方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利润的话,两人最终的成交结果就是4,达到双赢。分析:男出价0(8,0)女生心地太善良了; 男出价1(7,1);男2(6,2);男 3(5,3);男4(4,4)利润似乎不是太高;男 5(3,5);男 6(2,6);男 7(1,7);男 8(0,8)与其在此浪费时间不如直接去买。显然理性的双方为了为了最后都能得到利润,说句土话就是使自己不吃亏,只有(4,4)均衡。

(1776年,亚当说过:“我们的晚餐并不是来自屠夫、啤酒酿造者或点心师傅放入善心,而是源于他们对自身利益的考虑„„【每个人】只关心他自己的安全、他自己的利益。他有一直看不见的手引导着,躯体社工她原本没有想过的另一目标。她通过追求自己的利益,结果提升了社会的利益,„„”)(引自《国富论》,引自《策略思维》page183).本例中参与者不能作出有具体模型的博弈分析,因为M不知道W,W不知道M知不知道自己,M不知道W不知道M不知道自己„„只能通过理性逻辑思维来获得理想的利益得失。显然,每个参与者的战略制定都要体现这种博弈规则的变动、完善与强化。在一些潜在的规则的约束下,各参与者博弈的结果是利益总得益趋向扩大,各方得益多寡虽可能会(本例除外)有所不同但总体趋向于不为零的正数,所以,这种条件下的博弈本质上是合作的共赢性博弈。这种博弈是对各方都有益处的博弈,是共赢的结局。各博弈方就是要致力于通过优化自己的策略与行动方案,使之趋于合理化,间接造福于各博弈主体。社会生活中,共赢是一种优良的博弈方式。双赢策略其实是一种很高的智慧,帮助别人的同时接受别人的帮助,双方最终将获得独自奋战所不能拥有的东西。放弃内心的宁予外贼不予家奴的思想。中国人对竞争的理解大多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胜利的含义似乎就是阻止别人成功,可是这“胜利”是那么虚假,经不起风吹雨打,经不起时间考验。拥抱双赢,拥抱明天。双赢强调的是博弈双方的利益都要兼顾,就是所谓的“赢者不全赢,输者不全输”。但是双方都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我们的生存空间不仅仅是960万平方公理,我们是地球村的村民,世界很大,我们可以分的不仅是面前的那一块蛋糕。

唉,不要说的太远了,再说就成了双赢策略专访了,还是在回到博弈论专栏吧。

但是从这一问题中我们是否也应该看到另一个侧面,那就是博弈的应用又是一门学问,如果生活之中死搬硬套博弈思想那么,后果可想而知。女方若从理性的博弈出发,提出4,而男的自认为自己很帅认为只需2元甚至更少来达到目的,那么,好吧,男的最后得花正常价买,女的眼看到手的钱,溜走了。就是说生活中遇到智力功能障碍的人,不要和傻子玩博弈。试想没有司马懿,谁和诸葛亮玩空城计„„

这也不是说博弈伦毫无用途,博弈提供的是一种逻辑思维方式,培养人的一种向前推理,向后验证。”倒后推理”法。博弈论是在力图用最简单的假设下得到最大范围的推理应用。博弈论的这种方法与很多应用广泛的学科都是相似的。

然而,博弈的技术分析有着严格的前提条件,博弈的不同的模型多种多样,什么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美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等,都要求博弈参与者逻辑严密,思路清晰。遗憾的是,这种技术分析的应用范围却是非常地狭窄。由此可见,博弈论的思想比任何技术性的分析都要重要。

所以说当代大学生过多的以自己为中心,主观思想占据理性的高地,处理问题思维的火花闪现的太少。但是人类当然包括大学生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由于时间地点资金的限制,不可能掌握和了解所有知识和信息,也就不可能搜集到所需要的全部信息。再者正真的智者也要意识到信息的采集需要成本和精力,而不是毫不费成本的。

因为我们如果必须为此付出大量的时间等等。妄想和渴望得到所有的信息,企图能作出收益最优的决策,有时反而是最不理性的行为。赔了夫人又折兵,付出一定要与回报成比例哦。

但是,当我们退而求其次时,博弈论可以得到对现实的客观世界描述的近似。理性思维,呼唤理性思维的回归。逻辑思维,渴望拥有合理缜密的思维。由KFC事例引出双赢问题到现实生活的博弈思维再到博弈的实用性与适用性,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可能会洞察博弈的精彩。

策略与博弈的不可预知性,不可预测的行为可能会有一个好处,就是使平凡枯燥的人生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

学习动机的博弈研究 篇7

根据媒体报道的各类在校大学生课堂学习状况调查显示,以及结合我个人的大学学习体验来看,现今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教师在讲台上授课,学生则在下面玩手机、睡觉、聊天、甚者吃东西,通过调查分析将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归纳为以下三点:

第一,学习环境的改变。 基于我国教育现状,高考是座分水岭,高考前可谓是十年寒窗,尤其在高中三年,几乎可以说是天不亮就出门,太阳落山了才回家。 一朝踏入大学校门,不再有巨大的升学压力,不再有教师、家长的督促, 不再是作业写不完、试卷满天飞的日子,课余生活变的丰富多彩,于是,大部分学生顿时觉得轻松了很多,继而产生惰性心理。 而现今大学普遍采取的是“ 放羊式”教学,无作业,少考试,直到期末考试前,学生都可以高枕无忧的享受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

第二,学生目标、定位不明确。 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大部分学生只是为了上大学而上大学,尤其是在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 只是挑选看起来好的专业或者能考上的专业,或者是父母认为好的专业,而没有明确目标,正确的定位,并没有长远的规划和计划, 没有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为了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去努力学习;还有部分学生对未来就业前景感到迷茫。 这些因素都导致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朝着什么方向努力,故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主动性降低。

第三,对所学知识缺乏兴趣。 有些学生在高考择校报名过程中, 并不是很清楚所选择的专业到底是什么样的, 导致入学后产生落差;或者是盲目的报考热门学校专业以及服从调剂,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故而在学习中积极性不高。

究其根本,笔者认为其源头在于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或者学习动机不明确。

二、学习动机的博弈研究

何谓学习动机?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动机是指涉及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 由此可以理解学习动机即指学生学习的出发点是什么,学习能够获得什么,主动学习的动力内在的原因以及外部因素导致学生被动学习的因素是否有效的加以应用。 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不相同, 想真正的了解他们的内因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外因是促发内因的诱因, 是使内因发挥效益的外部条件。 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影响他们学习的外因主要来源于教师, 因而这就要求教师要能够很好的掌握学生的心理, 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将学生学习的潜在需要激发出来。

教学方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博弈研究,博弈论是二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的目的。 在课堂中主要就是学生和教师两种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内因,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外因。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两种:认真学习和不学习。 现在我们来做个假设,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当,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兴趣,那么学习效果为2,教师方法不得当,学生也没兴趣,学习效果为0,如果学生对知识没兴趣,教师的教学得当,或者教师方法不当,学生自愿学习,学习效果为1, 其博弈矩阵如表1所示。

如果教学方法得当的概率是x, 那么教学方法不当的概率是1- x。 为了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有良好的学习动机,无论学生是否对知识感兴趣,教师都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否则一旦学生出现厌学的情绪,自然就失去学习动机, 由此列出方程就是 - 2x+1*( 1- x)= 1x+0*( 1- x)。

这个方程意义是只要教师采用了正确的教学模式,无论学生持什么态度,都会取得一样的教学效果,且教学效果最好。 解方程得x=1/4,也就是说平均每四次教学,就只有1次教师采用了合适的教学模式我们也可以获得一定的教学效果。 而将x=1/4代入到学习效果表达式中1x=1/4就可得到每次的期望学习效果是1/4。

同样,设学生有兴趣学习的概率是y,不认真学习的概率是1- y,列方程2y+( - 1) *( 1- y)=( - 1) *y+0*( 1- y) 。 解得y也等于1/4, 而每次的教学效果期望值则是2y+ ( - 1) *( 1- y) =- 1/4。

由此可以知道, 在双方都采取最优策略的情况下,平均每次课程的教学效果为1/4。 就是说只要教师采取了 ( 1/4,3/4) 这个方案,就会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

如果学生每次认真学习 , 每次的期望教学 效果是 ( 2- 1- 1- 1) /4=- 1/4, 如果学生每次都不认真学习 , 每次的期望教学效果是( - 1+0+0+0)/4=- 1/4。 由此可以看出教学模式的恰当应用会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模式

俗语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也就是说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好源动力。 那么如何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成为教师在教学中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也是一直以来的难题。 笔者认为改善课堂教学方式,即采用适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通过调查及实践,归纳如下。

1、学赛一体化教学模式

通过竞赛可以促进提高学生学习需要的内驱力,为了在竞赛中获得胜利,取得荣誉的内在心理成为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刺激他们求知的欲望,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会主动去探求在大赛中要用到的知识点与技能点,从而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在赛中学,在学中赛,极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

2、采用案例教学

案例即人们在生产生活当中所经历的典型的富有多种意义的事件陈述。 最初起用“ 案例”一词,是医学界对医案及个别病例的统称。 案例具有情境再现的显著特征,在教学中如果能恰当的应用案例,通过案例的故事性、戏剧性的特点自然而然就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眼球,在这个时候教师如果能够给出适当的问题,让学生去解决,自然就会激发学生探究结果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促使学生学习的动力。 例如现今医学院常用的PBL教学就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情境教学方法, 学生通过预习案例、课堂讨论、思考问题,充分的参与到教学中。

3、开设专题讲座

结合所授课程的知识点与技能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以及需要,开设各种趣味专题讲座, 从而促动学生内在的好奇心与兴趣性, 唤起学生学习的潜能,提升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4、寓教于乐的快乐教学

心态是决定大学生心理活动和左右大学生思维的一种心理状态。 成功的90%源于心态,良好的心态可以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反之则是消极等待的负面情绪。 也就是说如果教学能够建立在快乐的基础上,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景,例如,利用图片教学,利用多媒体的声音、色彩, 通过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出教学内容,那么自然就具有凝聚力,可以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能够跟随教师的进程参与课堂,参与讨论,使学习的内在动力得以持续。

5、课堂游戏的恰当应用

对所有的人而言游戏都是一项比较喜欢的活动项目, 大学生更是如此, 如果能够在课堂中很好的应用游戏,自然会对大学生产生吸引力, 让大学生对课堂充满期望,乐于进入课堂,参与学习。 结合所教授的课程的类型,课堂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游戏,诸如:破冰类游戏、暖场游戏、沟通游戏、团队游戏、户外游戏、领导力游戏等等。

在破冰类游戏中又包含了名字接龙、扑克组合、铁钉游戏、雨点变奏曲、猜猜我是谁等等。 笔者认为接龙游戏在初次教学中大学生彼此的认识,师生的互知都可以加以应用,在进行知识点介绍的时候,灵活的应用可以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促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例如在医学教学中介绍乙肝三对抗原抗体时( 1) 甲生:我是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英文名字叫HBs Ag,我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是已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 2) 乙生:我是乙肝表面抗体,我的英文名字叫HBs Ab,我是是否康复或是否有抵抗力的主要标志,当人们打完预防针总是希望看见我( 3) 丙生:我是乙肝e抗原,也叫HBe Ag,我的存在说明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活跃,传染性强……以此类推。 再如在物流教学中介绍按配送时间和数量进行配送分类时的应用( 1) 我是一种配送的类型,我叫定量配送,我的特点是必须严格按规定的批量进行配送( 2) 我与定量配送属于一类,我叫定时配送, 我的特点是不规定配送的量而是按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配送( 3) 我是定时定量配送,从我的名字你们就知道了,我涵盖了定量和定时配送…以此类推。 由此可见,游戏在课堂中的灵活应用可以让教学的内容变得具有生气、 趣味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6、合理指导学生自我调节

自我认知在学习动机的强化与持续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说:“ 聪明的人只要能认识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 ”大学生能够很好的自我认知就可以通过自我激励与自我调节提升学习的内在动力。 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 一方面,引导学生找出成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也应根据其一惯表现,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般而言,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

自尊是成功的基石,自尊是大学生灵魂深处一种自珍自重的感觉,每个学生能够拥有恰当而正确的自尊,往往比其他任何东西更能让学生获益,适当的自尊可以让大学生从失败中学习成功,面对一时的挫败,会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面对困难不会轻易改变初衷。 而是虚心请教查找问题,重新筹措计划,确定自己的目标,不断尝试、不断努力,坚定信念用曾经的成功来激励自己,重获学习的动力。

四、结论

通过充分的调查与实践,以及博弈论研究,笔者认为只要正确的应用教学方法,采用合适的方式组织课堂就一定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摘要:历年来,不少媒体报道大学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对此,笔者通过自己的大学生活及大学任教对目前大学生学习现状加以分析,总结概括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应用博弈理论对学习动机的因素进行研究,寻求提升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并在教学中加以实施。

篮球博弈论 篇8

A:祝你一切都好,也鼓励你尽可能开发自己的潜力。但我不会同情你现在的局面。你17岁才上高一,这肯定是有原因的。很显然你的个人生活里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解决。你的个人成长、对自己的了解,你的成熟程度、世界观、教育、家庭和个人生活肯定是你最先要考虑的问题,所以你必须立刻全力解决这些问题。至于篮球部分,事实是,有时候你就是得不到你所希望的条件的。最好的教练、训练师、球馆、球队、器械、球鞋、装备、教育、曝光率和设施,你可能都得不到这些。你能怎么办呢?放弃篮球,找一个替代品吗?我希望你能想一想南美和中美洲出来的那些足球和棒球运动员们,他们因为贫穷甚至买不起足球或者棒球。他们用牛奶罐和旧衣服,或者所有他们能找到的资源做一个球。梦想不是一夜就能实现的,有志者事竟成。

Q:我13岁,住在澳大利亚,一辈子热爱篮球,而且现在技术还不错,也有比较高的篮球智商。唯一的问题是,在澳大利亚,篮球并不是很吃香,所以你打进NBA的希望是非常渺茫的。我很崇拜安德鲁·博古特,但是我不知道在高中毕业之后该干什么。我觉得别人会觉得我很奇怪,因为我好像想得很远,但我不这么认为,我只知道我想进入NBA。

博弈论论文 篇9

生活中的博弈论

学院:

姓名:

学号:

生活中的博弈论

摘要:本文从实际生活入手,主要是把生活中所会出现的一些问题、一些选择用博弈论的思想进行分析。有时候看起来很简单的问题,其实深究起来并不是那么简单,不能只看表面,要仔细分析每一个问题参与者的心理,做出多种情况的假设,才能做出最有利的选择。关键词:博弈,心理,生活,假设

一、博弈论简介

博弈论又被称为对策论既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博弈论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励结构间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博弈论考虑游戏中的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生物学家使用博弈理论来理解和预测进化论的某些结果。

博弈论已经成为经济学的标准分析工具之一。在生物学、经济学、国际关系、计算机科学、政治学、军事战略和其他很多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

基本概念中包括局中人、行动、信息、策略、收益、均衡和结果等。其中局中人、策略和收益是最基本要素。局中人、行动和结果被统称为博弈规则。类型:

(1)合作博弈——研究人们达成合作时如何分配合作得到的收益,即收益分配问题。

(2)非合作博弈——研究人们在利益相互影响的局势中如何选决策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即策略选择问题[1]。

(3)完全信息/不完全信息博弈:参与者对所有参与者的策略空间及策略组合下的支付有充分了解称为完全信息;反之,则称为不完全信息。

(4)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

静态博弈:指参与者同时采取行动,或者尽管有先后顺序,但后行动者不知道先行动者的策略。

动态博弈:指双方的行动有先后顺序并且后行动者可以知道先行动者的策略。

二、博弈例证

(一)囚徒困境

在博弈论中,一个著名例子是由塔克给出的“囚徒困境”博弈模型。该模型用一种特别的方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警察与小偷的故事。假设有两个小偷A和B联合犯事、私入民宅被警察抓住。警方将两人分别置于不同的两个房间内进行审讯,对每一个犯罪嫌疑人,警方给出的政策是:如果两个犯罪嫌疑人都坦白了罪行,交出了赃物,于是证据确凿,两人都被判有罪,各被判刑8年;如果只有一个犯罪嫌疑人坦白,另一个人没有坦白而是抵赖,则以妨碍公务罪(因已有证据表明其有罪)再加刑2年,而坦白者有功被减刑8年,立即释放。如果两人都抵赖,则警方因证据不足不能判两人的偷窃罪,但可以私入民宅的罪名将两人各判入狱1年。

对A来说,尽管他不知道B作何选择,但他知道无论B选择什么,他选择“坦白”总是最优的。显然,根据对称性,B也会选择“坦白”,结果是两人都被判刑8年。但是,倘若他们都选择“抵赖”,每人只被判刑1年。由于每个囚徒都发现供认是自己更好的选择,因此,博弈的稳定结果是两个囚徒都会选择供认。这就是博弈的纳什均衡。囚徒困境还适用于很多其他情况。单次多重

单次发生的囚徒困境,和多次重复的囚徒困境结果不会一样。

在重复的囚徒困境中,博弈被反复地进行。因而每个参与者都有机会去“惩罚”另一个参与者前一回合的不合作行为。这时,合作可能会作为均衡的结果出现。欺骗的动机这时可能被惩罚的威胁所克服,从而可能导向一个较好的、合作的结果。作为反复接近无限的数量,纳什均衡趋向于帕累托最优。主旨

囚徒们虽然彼此合作,坚不吐实,可为全体带来最佳利益,但在资讯不明的情况下,因为出卖同伙可为自己带来利益(缩短刑期),也因为同伙把自己招出来可为他带来利益,因此彼此出卖虽违反最佳共同利益,反而是自己最大利益所在。但实际上,执法机构不可能设立如此情境来诱使所有囚徒招供,因为囚徒们必须考虑刑期以外之因素(出卖同伙会受到报复等),而无法完全以执法者所设立之利益(刑期)作考量[2]。

(二)现实生活中的博弈案例

博弈的例子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在这里列举其中两个

1、支票交换

现在有一个盒子,其中装有四张支票,分别是价值1万、2万、3万、4万的支票。规则是甲和乙两个人一起在这个盒子中抽取一张支票,分别看过自己支票的价值,在双方都同意的情况下可以进行交换。

甲抽到一张2万价值的支票,在看过价值后表示同意交换,乙看过自己的支票价值后也表示同意交换,试问甲获利的概率是多少。如果只是单纯地进行统计,甲抽到的支票是2万价值的,则还剩3张支票分别代表1完、3万、4万价值,则有乙抽得的支票价值共有三种可能情况,有3万和4万两种情况可能会比甲的2万支票价值高,由此可以得出甲获利的概率是三分之二。这是最简单的分析方法,存在很明显的漏洞,倘若乙抽到的是价值4万的支票,他可能同意交换吗?4万的支票是所有支票中价值最高的,无论是什么样的情况都不可能获利,所以这种情况要排除,乙抽到的必然不是是价值4万的支票。那么还剩下1万和3万两种可能,获利的概率是二分之一?这样得出结论还为时过早,换位思考,乙抽到如果是价值3万的支票,那么获利的唯一可能就是甲抽到4万的支票,但甲抽到4万的支票同样是不可能同意交换的。所以最终可以得出结论,乙抽到的必然是价值1万的支票,甲获利的可能性为零。

2、三人分金

传统的两人分金的情况较为简单,只需要一个人分,另一个人进行挑选即可得到比较公平并且双方都没有异议的分配方案,现在来考虑一下更为复杂的三人分金的情况。

现有一堆金币,共100个,要分配给三个人,三个人依照抽签决定先后顺序,根据先后顺序逐个提出自己的分配方案,提出一个方案后,让所有游戏参与者对这个方案进行评价,如果方案不能获得超过半数的参与者认同,提方案的人就会出局并受到惩罚,再由下一个人提出方案。

表面上看起来最后一个人是最有优势的,只要否定前面所有人的方案就行了,前面的人都出局了,金币就都是他的了。道理看似简单,但结果真是如此吗?

其实在这个问题中,最关键的并不是抽签顺序,而是你分配的方法。原本第一个人为了不出局,一定愿意放弃所有金币给后两个人。而第二个人人,同样因为决定权完全在第三个人,也只能放弃所有的金币给后者。因此,一般看来,第一人0枚金币,第二人0枚金币,第三人100枚金币是唯一的结果,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来考虑这样一个分配方案,第一人99枚金币,第二人1枚金币,第三人0枚金币。这个方案表面上看似不可能通过,多分点给后两人尚且可能不同意,这样应该更不可能。但第二个人何不设想一下,如果第一个人出局,只剩下两个人,在只剩下两个人的情况下,只要第三个不同意第二个人的方案,那就只能是出局的结果,就算第二个人愿意把所有的金币都给第三个人,第三个人同样可以不同意这个方案,而且还不用担心被报复,比起那样,现在的这个方案,不仅不会被出局受到惩罚,而且还能拿到一枚金币,根本没有理由不接受,所以第二个人一定会同意这个方案。三个人当中已经有两个人同意了,第三个人是不是反对已经不重要了。很多情况,看似有利实则无利,看似劣势却是优势。

三、博弈论在电子信息领域的意义

其实在电子信息方面也包含有博弈的思想,就每个大学生都会使用的笔记本电脑为例,一个笔记本电脑是由很多部分所组成,CPU、显卡、硬盘、内存等,每一项指标都有等级上的优劣之分,一般来说,各项配置越高,电脑就越好,但是要考虑的不能只是这一个方面,配置越高相应带来的是更高昂的成本,就会导致更高的售价,会影响销售情况。而且,配置越高,各个部分工作产生的热量也会越高,所需要的散热能力也会相应升高,如果不能很好地协调各个方面的影响,就无法制作出一台好的笔记本电脑。

注释与参考文献:

上一篇:《卢旺达饭店》电影观后感下一篇:《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教案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