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道路运输条例

2024-10-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湖北省道路运输条例(精选7篇)

湖北省道路运输条例 篇1

来源: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05号)

【摘要】

正文:

《湖北省农村扶贫条例》已由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于2009年11月25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2月1日起施行。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9年11月25日

湖北省农村扶贫条例

(2009年11月25日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和规范农村扶贫工作,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农村扶贫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农村扶贫,是指各级人民政府通过资金、物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人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农村贫困地区科学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改善生存与发展环境,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扶持活动。

第三条 农村扶贫应当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坚持以人为本、政府主导、统筹规划、社会参与、群众自立、因地制宜、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开发式、开放式、救济式扶贫相结合,农村扶贫与资源保护、生态建设相结合,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第四条 全面做好农村扶贫工作,并将国务院确定的农村扶贫重点县(市、区)和省人民政府确定的农村扶贫重点县(市、区)、乡(镇)、村列为农村扶贫重点范围。

贫困标准和农村扶贫范围由省人民政府确定和调整。

第二章 政府责任与社会参与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扶贫工作负总责。

实行农村扶贫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农村扶贫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对未完成农村扶贫目标、建设任务及

对口帮扶工作的,予以批评教育并要求限期完成。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扶贫开发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扶贫综合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拟定农村扶贫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

(二)建立农村扶贫项目库,督促实施农村扶贫项目;

(三)会同财政部门拟定财政扶贫资金分配计划和检查监督扶贫资金使用情况;

(四)协调、督促农村扶贫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

(五)协助组织开展社会扶贫活动;

(六)承担农村扶贫的其他相关工作。

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农村扶贫工作。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农村扶贫纳入本行政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制定专项农村扶贫规划。

政府各有关部门制定行业发展规划时,应当与本行政区域专项农村扶贫规划相衔接,统筹、优先安排贫困地区建设项目。

第八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将财政扶贫投入纳入财政预算,逐年增加。

各级财政应当建立与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财政扶贫投入增长机制。省级财政扶贫投入应当按照国家扶贫投入的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五十配套安排。

第九条 省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协助做好争取国家机关定点帮扶和发达地区对口支持等工作,组织实施帮扶和协作项目。

第十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明确省直部门的扶贫对象、扶贫任务和扶贫目标,建立扶贫对口帮扶制度。省直扶贫成员单位应当发挥各自优势,组织资金、项目、人才、技术,帮助对口帮扶县(市、区)、乡(镇)、村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贫困监测和扶贫统计制度。统计部门负责贫困监测工作,扶贫开发主管部门负责统计扶贫项目、扶贫资金等事项。有关地方、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数据和资料。

第十二条 鼓励支持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到贫困地区参与经济建设,兴办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社会事业,从事科技推广、人才引进、人员培训、劳务输出、进出口贸易等活动。

支持扶贫基金会、老区建设促进会、扶贫开发协会以及其他组织和志愿者依法开展扶贫济困活动。

鼓励社会各界和海内外人士向贫困地区捐赠资金、物资以及提供其他扶持。企业捐资、捐物参与农村扶贫,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享受税收优惠。

第十三条 鼓励教育、科技、卫生人员定期到贫困地区服务,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为贫困地区培养人才,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就业创业。

第十四条 鼓励开展扶贫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境外资金参与农村扶贫。

第十五条 通过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加强对贫困地区的信贷支持。鼓励其他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用于农村扶贫。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在农村扶贫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三章 扶贫内容与主要途径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通过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培育龙头企业,兴办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业,增强财政实力,多渠道转移贫困农民就业,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

大力支持贫困地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专业户规模经济。

第十八条 农村扶贫应当坚持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分类指导,将整村整乡(镇)、整县(市、区)推进与区域发展、连片开发相结合,将农村扶贫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统筹解决不同类型贫困区域的脱贫致富问题。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积极支持贫困地区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集中力量扶持优势产业,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来资本投资贫困地区,参与经营,实施产业化扶贫。

第二十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贫困地区的农业综合开发、高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低丘岗地改造、低效林改造和高效经济林建设。

第二十一条 因地制宜地实施扶贫移民和生态移民,对生态保护重点地区、生存条件恶劣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地区实行异地开发、搬迁扶贫,努力改善生存和发展条件。

第二十二条 切实加强贫困地区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组织引导贫困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关心、帮助解决贫困地区农民工的实际困难。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贫困地区交通、水利、电力、通讯、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广播电视、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帮助解决行路、饮水、上学、就医、用

电、听广播、看电视电影等困难和问题。

第二十四条 加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制定和完善教育资助制度,确保贫困人口受教育权利,提高贫困人口文化教育水平。

建立和完善城市教师到贫困地区支教、任教制度。

第二十五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制定和落实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人才引进制度,建立城市医疗卫生人员支援贫困地区制度。

第二十六条 省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完善贫困地区教师、医疗卫生人员和农业技术人员聘用及职称评审政策,对长期在贫困地区服务的教师、医疗卫生人员和农业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聘用中给予倾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贫困地区乡村教师、乡村卫生院(室)的医疗卫生人员和农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

第二十七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贫困地区农村文化和体育的组织、设施、队伍建设,实施文化、体育扶贫工程。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筹集资金,用于贫困地区图书馆、文化馆、体育活动中心等场所建设和历史文化遗迹的维护。

第二十八条 重点加强贫困地区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和管理工作,制定计划生育优惠政策,鼓励少生、优生,提高人口基本素质。

第二十九条 完善与农村扶贫制度相衔接的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供养等社会保障制度。对因灾因病等陷入暂时性贫困人口提供救济救助;对没有劳动能力或者劳动能力丧失的贫困人口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第三十条 建立、完善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控体系,加强应急救援、卫生防疫、转移安置等防灾减灾知识普及、技能培训和设施建设,提高贫困地区防灾减灾能力。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农村扶贫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实施农村人才培养计划,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带领村民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能力。

第四章 扶贫项目与资金管理

第三十二条 扶贫项目和资金管理应当遵循县为单位、整合资源、集中使用、规范审批、提高效益的原则。

第三十三条 扶贫项目由建设单位依据农村扶贫规划和相关规定提出申请;重大扶贫项目立项应当提供立项申请报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其他相关材料。

第三十四条 扶贫项目立项实行分级分类审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扶贫项目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审批权限,分类审批扶贫项目,报省扶贫项目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五条 各级扶贫项目主管部门建立扶贫项目库,组织有关部门编制扶贫项目建设计划,扶贫项目主要从扶贫项目库中择优选择。

国家计划投资的开发项目符合贫困地区条件的,应当向贫困地区倾斜。

扶贫项目建设计划批准后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报原批准部门审批。

第三十六条 扶贫项目建设按照有关规定实行项目责任制、合同管理制、项目监理制、竣工验收制、项目档案登记制、项目政务公开制等,并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扶贫项目符合政府采购和招投标要求的,应当按照规定实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

第三十七条 项目建设单位负责扶贫项目的组织实施,实施扶贫项目前应当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建立项目档案。扶贫项目工程建成后,应当确定工程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

扶贫项目主管部门负责扶贫项目的监督管理。扶贫项目建设完成后,项目审批部门应当组织项目验收。

第三十八条 扶贫资金主要包括财政扶贫资金、扶贫贴息贷款和以工代赈资金,以及有关部门筹集、社会捐赠的扶贫资金等,应当按照下列用途安排:

(一)财政扶贫资金和有关部门筹集的资金重点用于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扶贫产业发展、人力资源开发、扶贫移民;

(二)扶贫贴息贷款重点用于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发展扶贫产业;

(三)以工代赈资金重点用于贫困地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四)社会捐赠扶贫资金按照捐赠者的意愿使用。

各种扶贫资金不得用于规定以外的地区,不得用于地方其他建设,不得用于与扶贫无关的项目。

第三十九条 财政扶贫资金主要依据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基础设施状况、贫困村和贫困人口数量、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收入、资金使用效益等因素进行分配。

第四十条 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项目管理费按照国家规定提取;地方财政扶贫资金的项目管理费按照百分之一点五提取。项目管理费主要用于扶贫项目管理工作。

第四十一条 各级财政部门应当设立财政扶贫资金专户,扶贫项目建设单位应当设立财政扶贫资金专账;财政扶贫资金应当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管理。

财政扶贫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国库支付、项目直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

留、挤占、挪用、套取。

第四十二条 建立扶贫资金绩效考评机制,财政、扶贫开发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进行考核评价。具体考评办法由省财政部门会同省扶贫开发主管部门共同制定。

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村扶贫成果、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情况以及财政扶贫资金预算安排和执行情况。

第四十三条 财政、扶贫开发和其他扶贫项目主管部门依法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审计部门依法对扶贫资金的分配、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第四十四条 扶贫资金分配及使用情况、扶贫项目计划及实施情况应当向社会公示。扶贫项目主管部门应当公开受理电话和电子信箱,接受社会监督、咨询。公示内容包括:项目名称、实施单位及责任人、建设内容、建设地点、投资规模、完成时间及财政扶贫资金数额等。

第四十五条 贫困村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有权对本村扶贫资金使用情况及资金使用效益进行监督,行使知情权、选择权、民主决策权、参与实施权。

第四十六条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适时听取和审议同级人民政府农村扶贫的专项工作报告,将农村扶贫工作作为监督检查的重要内容。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五条第三款、第三十八条、第四十一条规定的,责令改正,由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罚;情节严重的,其主要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八条 国家工作人员在农村扶贫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湖北省道路运输条例 篇2

一、充分认识《条例》的重要意义, 准确把握《条例》的基本原则

《条例》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 在总结湖北省城乡规划工作的基础上制定的, 是新时期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法律依据, 对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城乡规划工作, 保障和促进全省城镇化健康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增强广大干部职工做好城乡规划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局党组明确要求规划工作人员必须准确把握《条例》的基本原则:《条例》的施行, 强化了城乡规划的作用与地位, 突出了城乡规划维护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的公共政策属性;强调了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 加强了城乡规划对城乡各项建设的指导与调控;细化了城乡规划制定、审批和修改程序, 规范了城乡规划的实施管理;建立了完善的监督与约束体系, 明确了城乡规划的责任关系。

二、加强组织领导, 明确责任主体, 形成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

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 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 充分发挥好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 走先规划后建设的道路, 既是规划部门的责任, 又是保障城市健康发展的使命。《湖北省城乡规划条例》颁布后, 襄阳市规划局领导班子认真研究, 要求规划系统将其作为目前工作的重点之一, 加大宣传和学习力度, 以便推动规划工作的开展。

一方面建立由局主要领导任组长, 局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 各科室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宣传贯彻领导小组。同时建立监督小组, 并下设办公室, 负责日常学习贯彻情况, 全系统形成“党组统一领导, 分管领导主抓, 责任单位落实”的领导和工作网络。

另一方面为切实防止“有了条例不执行, 执行条例打折扣”的错误倾向, 确保宣传贯彻落到实处, 市规划局与局属相关单位、科室分别实行集中讨论学习, 把条例逐项、逐条地分析学习。同时, 将条例与日常工作进行联系, 并分类、分组进行讨论, 使广大干部职工对条例的学习更加深入, 理解更加透彻。

三、认真做好《条例》的贯彻实施, 有序推进城乡规划的实施和管理

贯彻实施《条例》是一项长期工作, 为切实发挥《条例》对襄阳市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指导作用, 我们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一是抓紧组织《条例》的学习和宣传。

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以及横幅、宣传栏等方式, 广泛深入宣传《条例》。利用2011年8月29日测绘法宣传日, 除准备规划法和测绘法宣传相关材料外, 同时印发《条例》读本2000余册, 在人民广场以宣传单形式赠送给来往市民。并安排局业务科室负责人对群众进行《条例》的现场答疑解难, 增强了群众参与规划的积极性, 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和良好舆论环境。

二是创新管理手段, 建立规划管理信息系统。

特别是加强了建立地下建筑物、构筑物以及管线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在城乡规划局网站, 不仅有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地方规范性文件和办事指南的公布, 且对所有建设项目的审批情况及在建项目是否违法情况都可以及时查询。促进了与政府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 从而增强了对已批建设项目的监督。保障了城乡规划的科学制定、有效实施。

三是建立违法建设的认定、巡查、责任追究等工作机制, 畅通违法建设举报渠道, 坚决制止各类违法建设行为。

结合全市的查违拆违工作, 成立了“拆违”规划领导小组及政策指导组, 由主要领导担任“拆违”规划领导小组组长, 规划局各分局局长担任各区拆违政策指导组组长。抽调机关骨干到各乡镇、街道办事处督办本次拆违工作, 并实行分片包干制, 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极做好此次“拆违”行动中违法建设的甄别与认定, 为城管部门的“拆违”执法提供依据。为保证此次“拆违”行动中违法建设界定的准确性和说服力, 市规划局购置三套卫星航拍图, 重点监测2008年1月1日前后的村 (居) 民个人建设情况;做好拆违经费保障, 投入20余万元作为拆违专项工作经费。联合土地、建委、房管、城管部门, 对在工作中发现的违法建设及时进行梳理、汇总, 确保“拆违”工作不留死角。

湖北省客智迎“十一”假日运输 篇3

从上海旅游乘坐飞机返回武汉的李先生,一下飞机就在天河机场买到了汉口金家墩长途汽车站到沙市的车票,随即乘坐湖北省客与天河机场联合经营的机场大巴抵达金家墩汽车站,顺顺当当地坐上了开往沙市的豪华大巴,“再不用像以前那样,在机场大巴上惦记着汽车票。”李先生感叹。

从当天上午8时起,湖北省客所属的汉口新华路、金家墩、青年路,武昌宏基、傅家坡,汉阳长途汽车站等各大客运站全面迎来短、中、长途返程客流高峰。10时起,返程客流逐步达到顶峰,由于运力充足,各大客运站实行短途密集形发班,中途客满即发车,长途班次准点发班,无旅客滞留积压现象发生。

10月7日,十一黄金周的最后一天,在送走最后一轮返程客流高峰后,江城武汉的公路客运在一片利好声中圆满落下帷幕,成为各大交通运输模式中的赢家。

旅客量再创新高

据统计,湖北省客10月7日共发送班次4260班,其中加班达437个,安全运送旅客92730人次。

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9月28日-10月7日),湖北省客发出43947个班次,其中加班达3317个班次;共安全发送旅客74.25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9.28%,9月28日、10月1日武昌傅家坡与宏基两大客运站更是连续两天发送旅客人数突破4万人次。

今年十一黄金周,武汉公路客运特点突出,发送旅客量再创新高的原因有:

一是天气晴好,旅游流、探亲流高峰提前来临,客流高峰持续时间长;二是十一黄金周已成为城乡居民外出旅游规模最大的旅游黄金周;三是随着道路建设的不断完善和车辆等级的不断提高,公路客运凭借方便、快捷、豪华、舒适的一站式直达运输,被越来越多的旅客所接受;四是外地来汉旅游的游客人数明显增加;五是受武汉铁路局增减列车班次影响,取消了部分相应停靠的短途站点,在汉的中转旅客增多,500公里以内的中短途客流成为公路客运的绝对主力;六是武汉市“1+8城市圈”的大力推进,来往于周边地市州县的公路通行条件大为改善,省内短途旅客乘车出行越来越方便,随着京珠、沪蓉、武汉外环、汉十等高速公路的融会贯通,省内短途旅客乘车出行越来越方便,特别是200公里以内,行程在2、3个小时左右,车票在20~50元之间的这部分客流占到整个客流总量的68%;

适用实用的举措

针对今年十一黄金周假日运输的特点,湖北省客推出更多适用实用的服务举措,在方便旅客出行的同时,也为自身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是咨询电话实现“一号通”。从9月1日起,湖北省客所属的汉口新华路、金家墩、武昌宏基、傅家坡等四大客运站咨询电话实现“一号通”。全国各地的旅客只须拨通电话号码027-83977777,就可以咨询到四大长途客运站的班次信息,订到其中任一车站、任何方向的汽车票。“一号通”不仅具有班次信息查询、旅客订票、旅客出行咨询等功能,还具备旅游包车、小件货物托运、旅游信息查询等多项功能。一举改变过去四大客运站四个咨询电话,各自咨询各自信息的局促面貌。

二是公航无缝衔接。在9月28日,湖北省客牵手天河机场,联合经营机场大巴来往于天河机场至武汉市城区中心的运行;10月1日起,湖北省客运营的机场大巴正式开进天河机场,机场原来的大巴也由湖北省客运营,机场大巴在四大长途汽车站发出。

湖北省客专门成立一个运营机场大巴的公司,并购进新大巴用于该线路,同时还在天河机场设立售票窗口,旅客可以直接在天河机场购买四大长途汽车站开往省内外的汽车票。这种公路与航空的无缝对接,减少了旅客的出行时间。

三是升级车型。在黄金周前夕,购买20余台豪华大巴,投放在武汉至长沙、荆门等地的班线上,扩充运能。

四是成立旅客接转中心。购置客车用于四大长途汽车站之间的旅客循环免费接转。武汉市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两江隔三镇,而傅家坡与宏基两大客运站地处江南,新华路与金家墩两大客运站地处江北;一旦江北的旅客要到地处江南的客运站乘车,出行转乘极为不便;为方便旅客出行转乘,湖北省客成立旅客接转中心,用一站式转乘方便旅客的乘坐接转。湖北省客正在酝酿推行四大长途汽车站之间真正意义上的联网售票,即在一个客运站购买到其他任意客运站的任意班次的车票。

针对客流特点的举措

在黄金周期间,旅客出行更趋理性化,部分旅客巧打时间差,提前动身出行,有意错开客流高峰;湖北省客所属客运站应对客流高峰的举措经过不断完善,也变得越来越成熟。

为方便旅客在黄金周期间购票乘车,该集团预售票时间由原来的7天改增加到10天,便于旅客在从外地来汉的同时就可以购买到回程车票;各大客运站新增售票窗口和开设临时性售票窗口62个,延长售票时间,24小时电话咨询、售票;采用电话定票、上门送票等各种方式,方便购票,车站也根据预售票情况便于调配运力加开班次。

受部分大中专院校错时放假和旅客赶早出行的影响,今年十一黄金周客流高峰比去年来得更早更猛。9月29日、30日是当周延续的周末和双休,部分大中专院校实行错时放假,急于返家的学子潮水般涌向汽车站,学生客流高峰如期而至,而以往黄金周来得较迟的旅游流、探亲流也在9月29日提前凸现。

江城公路客运客流出现“井喷”,火爆场景直逼春运。学生流、旅游流、探亲流三流叠加,湖北省客各大客运站迎来首轮客流高峰,大中专院校学生成为公路客流主力。

针对旅客出行高峰,湖北省客根据旅客的流量、流向、流时,具体确定需要加班的站点,及时安排车辆加开临时班次;科学调配运力,采取长班客车回站后套短班,正班客车配加班,驻站班客车调整为往返班等办法,提高车辆利用率。对于旅客密集的班线,集中运力,重点解决,做到及时疏运。9月29日、30日上午,在客流不是很大的情况下,湖北省客各车站适当调整班次,预留运力以应对下午来临的客流高峰;而在10月1日客流高峰的情况下,实行流水式密集型发班,客车满载即发车,旅客随到随走,减少旅客在车站停留的时间;客车速去速回,加快客车周转频率,不让车站积压滞留旅客。

十一黄金周不同于春运的是,春运是长时间持续客流高峰,十一则是短时间爆发式客流增长,运输机遇稍纵即逝;春运期间可以借调旅游车辆作为备用运力疏运旅客;而十一既是客运高峰,也是旅游旺季,该集团一手抓运输,一手抓旅游,对旅游包车合理利用,尽量安排在客流低谷时段。受油价上涨因素影响,许多旅客放弃自驾游,转而前往各车站联系包车出游,10月2日,随着旅客出行客流高峰的回落,各大客运站运力比较充足,有足够的客车供旅客选择包车,湖北省客又适时推出旅游包车优惠业务,团体包车出游业务大幅度增加。

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参加自助游的武汉市民急剧增加,各大客运站与旅行社密切合作,在各大客运站,开往桂林、张家界、庐山、武当山等地的旅游班线十分火爆。

自助游的火爆,证明了存在着潜在的旅游运输市场,下一步湖北省客将与武汉市旅游局联手在武昌傅家坡客运站开设武汉市旅游超市(旅游集散中心),引进有实力的旅行社进驻客运站,方便游客自由选择出行方式和旅行社。

与铁路拼抢

同时,针对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开行动车组的竞争趋势,湖北省客积极稳妥地调整班线班次,既与铁老大“贴身肉搏”,又有效规避竞争带来的无效内耗。

武汉铁路局开行的武汉至长沙动车组,速度快,舒适快捷,曾一度直接冲击湖北省客的相应班线。湖北省客在黄金周前夕,将该班线的营运客车由原45座大客车更新为36座的尼奥普兰商务大巴,增强舒适性,并加大发班密度,由原来的10个班次增加到现在的14个班次,平均每45分钟一班。

湖北省农村扶贫条例(最新) 篇4

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016-05-31 15:36:00 来源:湖北人大网 【字体:大中小】 分享(2009年11月25日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

通过

根据2016年5月26日湖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关于修改〈湖北省农村扶贫条例〉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和规范农村扶贫工作,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农村扶贫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农村扶贫,是指各级人民政府通过资金、物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人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农村贫困地区科学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改善生存与发展环境,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扶持活动。

第三条 农村扶贫应当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精准扶贫、因地制宜的原则,实现开发式、开放式、救济式扶贫相结合,农村扶贫与资源保护、生态建设相结合,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第四条 农村扶贫工作应当将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重点区域列为扶贫重点范围。

贫困标准和农村扶贫范围由省人民政府确定和调整。

第二章 政府责任与社会参与

第五条 建立和完善省负总责、市州主导、县抓落实、乡镇实施的农村扶贫工作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

实行农村扶贫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农村扶贫政策落实情况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扶贫开发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扶贫综合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拟定农村扶贫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

(二)建立农村扶贫项目库,督促实施农村扶贫项目;

(三)会同财政部门拟定财政扶贫资金分配计划和检查监督扶贫资金使用情况;

(四)协调、督促农村扶贫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

(五)协助组织开展社会扶贫活动;

(六)承担农村扶贫的其他相关工作。

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农村扶贫工作。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农村扶贫纳入本行政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制定专项农村扶贫规划。

政府各有关部门制定行业发展规划时,应当与本行政区域专项农村扶贫规划相衔接,统筹、优先安排贫困地区建设项目。

第八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将财政扶贫投入纳入财政预算,逐年增加。

各级财政应当坚持将农村扶贫开发作为优先保障重点,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与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财政扶贫投入增长机制。省级财政扶贫投入应当按照国家扶贫投入的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五十配套安排。

在脱贫攻坚期内,省、市(州)和有关县(市)分别按照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百分之十五增列专项扶贫预算,各级财政当年清理回收可统筹使用的存量资金中百分之五十以上用于农村扶贫。

第九条 省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协助做好争取国家机关定点帮扶和发达地区对口支持等工作,组织实施帮扶和协作项目。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明确有关部门的扶贫对象、扶贫任务和扶贫目标,建立扶贫对口帮扶制度。有关部门应当发挥各自优势,组织资金、项目、人才、技术,帮助对口帮扶县(市、区)、乡(镇)、村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扶贫开发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扶贫信息平台,并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标准、程序,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实行动态管理。建立脱贫认定机制,保证脱贫的地区和人口在一定时期内继续享受扶贫相关政策。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贫困监测和扶贫统计制度。统计部门负责贫困监测工作,扶贫开发主管部门负责统计扶贫项目、扶贫资金等事项。有关地方、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数据和资料。

第十二条 鼓励支持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到贫困地区参与经济建设,兴办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社会事业,从事科技推广、法律服务、人才引进、人员培训、劳务输出、进出口贸易等活动。

支持扶贫基金会、老区建设促进会、扶贫开发协会以及其他组织和志愿者依法开展扶贫济困活动。

鼓励社会各界和海内外人士向贫困地区捐赠资金、物资以及提供其他扶持。企业捐资、捐物参与农村扶贫,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享受税收优惠。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完善贫困地区科技服务体系,加大技术创新引导资金对科技扶贫的支持,促进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在贫困地区的转化。

鼓励教育、科技、卫生人员定期到贫困地区服务,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为贫困地区培养人才,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就业创业。

第十四条 鼓励开展扶贫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境外资金参与农村扶贫。

第十五条 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金融支持。

推进实施扶贫再贷款,支持贫困地区县级统筹财政资金建立扶贫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开展扶贫小额信贷,发展普惠金融,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在农村扶贫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三章 扶贫内容与主要途径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发展县域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兴办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业,多渠道转移贫困人口就业,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

大力支持贫困地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专业户规模经济。

第十八条 农村扶贫应当坚持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分类指导,将整村整乡(镇)、整县(市、区)推进与区域发展、连片开发相结合,将农村扶贫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统筹解决不同类型贫困区域的脱贫致富问题。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积极支持贫困地区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集中力量扶持优势产业,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来资本投资贫困地区,参与经营,实施产业化扶贫。

在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利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或者其他涉农资金形成的资产,可以折股量化分配给所在贫困地区的贫困村和贫困户。

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企业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土地托管和牲畜托养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加经济收入。

第二十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贫困地区的农业综合开发、高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低丘岗地改造、低效林改造和高效经济林建设。

第二十一条 加强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建立和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及地区间生态补偿制度。因地制宜实施扶贫移民和生态移民,对生态保护重点地区、生存条件恶劣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地区实行易地开发、搬迁扶贫。合理调整贫困地区基本农田保有指标,贫困地区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可以在全省范围内使用。

第二十二条 切实加强贫困地区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组织引导贫困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关心、帮助解决贫困地区农民工的实际困难。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贫困地区交通、水利、电力、通信、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广播电视、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帮助解决行路、饮水、上学、就医、用电、听广播、看电视电影等困难和问题。

第二十四条 加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制定和完善教育资助制度,确保贫困人口受教育权利,提高贫困人口文化教育水平。对贫困户子女实施免费高中教育和学杂费、基本生活费全免的职业教育。完善贫困户大学生学费减免和助学机制。

建立和完善城市教师到贫困地区支教、任教制度。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贫困地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机构建设,制定和完善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人才引进和培训制度,建立城市医疗卫生人员支援贫困地区制度。提高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贫困人口医疗费用报销水平,完善大病医疗保障和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加强贫困地区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防治工作。

第二十六条 省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完善贫困地区教师、医疗卫生人员和农业技术人员聘用及职称评审政策,对长期在贫困地区服务的教师、医疗卫生人员和农业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聘用中给予倾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贫困地区乡村教师、乡村卫生院(室)的医疗卫生人员和农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

第二十七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贫困地区农村文化和体育的组织、设施、队伍建设,实施文化、体育扶贫工程。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筹集资金,用于贫困地区图书馆、文化馆、体育活动中心等场所建设和历史文化遗迹的维护。

第二十八条 加强贫困地区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推进优生优育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第二十九条 完善与农村扶贫制度相衔接的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供养等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低保标准、五保标准自然调整机制,实现扶贫标准与低保标准协调一致。对因灾因病等陷入暂时性贫困人口提供救济救助;对没有劳动能力、丧失劳动能力或者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贫困人口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第三十条 建立、完善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控体系,加强应急救援、卫生防疫、转移安置等防灾减灾知识普及、技能培训和设施建设,提高贫困地区防灾减灾能力。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农村扶贫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实施农村人才培养计划,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带领村民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能力。

第四章 扶贫项目与资金管理

第三十二条 扶贫项目和资金管理应当遵循县为单位、整合资源、集中使用、规范审批、提高效益的原则。

建立扶贫投入县级整合机制,资金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贫困县。在扶贫规划内,贫困县可以统筹整合使用专项扶贫资金、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涉农资金及社会帮扶资金。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方面资金,应当结合扶贫任务和贫困人口变化情况,完善资金安排使用机制,精准有效使用。

第三十三条 扶贫项目由建设单位依据农村扶贫规划和相关规定提出申请;重大扶贫项目立项应当提供立项申请报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其他相关材料。

到村到户扶贫项目的立项、设计、实施,应当征求扶持对象的意见,保障扶持对象的选择权和监督权。

第三十四条 扶贫项目立项实行分级分类审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扶贫项目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审批权限,分类审批扶贫项目,报省扶贫项目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五条 各级扶贫项目主管部门建立扶贫项目库,组织有关部门编制扶贫项目建设计划,扶贫项目主要从扶贫项目库中择优选择。

国家计划投资的开发项目符合贫困地区条件的,应当向贫困地区倾斜。

扶贫项目建设计划批准后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报原批准部门审批。

第三十六条 扶贫项目建设按照有关规定实行项目责任制、合同管理制、项目监理制、竣工验收制、项目档案登记制、项目政务公开制等,并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扶贫项目符合政府采购和招投标要求的,应当按照规定实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

第三十七条 项目建设单位负责扶贫项目的组织实施,实施扶贫项目前应当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建立项目档案。扶贫项目工程建成后,应当确定工程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

扶贫项目主管部门负责扶贫项目的监督管理。扶贫项目建设完成后,项目审批部门应当组织项目验收。

第三十八条 扶贫资金主要包括财政扶贫资金、扶贫贴息贷款和以工代赈资金,以及有关部门筹集、社会捐赠的扶贫资金等,应当按照下列用途安排:

(一)财政扶贫资金和有关部门筹集的资金重点用于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扶贫产业发展、人力资源开发、扶贫移民;

(二)扶贫贴息贷款重点用于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发展扶贫产业;

(三)以工代赈资金重点用于贫困地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四)社会捐赠扶贫资金按照捐赠者的意愿使用。

各种扶贫资金不得用于规定以外的地区,不得用于地方其他建设,不得用于与扶贫无关的项目。

贫困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异地增减挂钩增加的土地收益,应当全部用于本地扶贫。

第三十九条 财政扶贫资金主要依据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基础设施状况、贫困村和贫困人口数量、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收入、资金使用效益等因素进行分配。

第四十条 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项目管理费按照国家规定提取;地方财政扶贫资金的项目管理费按照百分之一点五提取。项目管理费主要用于扶贫项目管理工作。

第四十一条 各级财政部门应当设立财政扶贫资金专户,扶贫项目建设单位应当设立财政扶贫资金专账;财政扶贫资金应当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管理。

财政扶贫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国库支付、项目直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挪用、套取。

第四十二条 建立扶贫资金绩效考评机制,财政、扶贫开发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进行考核评价。具体考评办法由省财政部门会同省扶贫开发主管部门共同制定。

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村扶贫成果、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情况以及财政扶贫资金预算安排和执行情况。

第四十三条 财政、扶贫开发和其他扶贫项目主管部门依法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审计部门依法对扶贫资金的分配、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对统筹整合使用的扶贫资金,应当根据其所在地县(市)决定进行审计监督。

第四十四条 扶贫资金分配及使用情况、扶贫项目计划及实施情况应当向社会公示。扶贫项目主管部门应当公开受理电话和电子信箱,接受社会监督、咨询。公示内容包括:项目名称、实施单位及责任人、建设内容、建设地点、投资规模、完成时间及财政扶贫资金数额等。

第四十五条 贫困村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有权对本村扶贫资金使用情况及资金使用效益进行监督,行使知情权、选择权、民主决策权、参与实施权。

第四十六条 对农村扶贫工作中的违法行为或者不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举报。对举报反映的问题,经查属实的,依法依规查处;经查不属实的,及时澄清,消除负面影响。

第四十七条 建立农村扶贫工作容错免责机制。对农村扶贫工作中因市场变化或者不可抗力等因素导致未达到预期效果,但已经勤勉尽责并且未牟取私利的,主管机关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不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四十八条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适时听取和审议同级人民政府农村扶贫的专项工作报告,将农村扶贫工作作为监督检查的重要内容。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五条第三款、第三十八条、第四十一条规定的,责令改正,由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罚;情节严重的,其主要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条 国家工作人员在农村扶贫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五十一条 本条例自2010年2月1日起施行。1996年11月12日湖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的《湖北省扶贫条例》同时废止。

湖北省公共图书馆条例 篇5

(2001年7月27日湖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



第一条

为了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公共图书馆,是指各级人民政府投资兴办,向社会开放,具有图书、音像等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存储、开发和服务功能的公益性机构。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共图书馆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将公共图书馆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相适应。省人民政府应当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图书馆事业给予扶持。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是公共图书馆的主管部门。计划、财政、新闻出版等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保障和支持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人口分布情况,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设立公共图书馆(室)。市、州和较大市的区以及有条件的县(含市、区,以下统称县)可以设立少年儿童图书馆和特色图书馆。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共图书馆的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公共图书馆的布局要求、馆舍面积、阅览座位和藏书量,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公共图书馆的设置、变更和撤销,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同级人民政府决定,并报上一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鼓励和支持农村村组、城市社区、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兴办向社会开放的图书馆(室)。

第六条

公共图书馆应当公布服务事项和服务功能,实行开架或者半开架借阅,努力营造和维护良好的阅览环境,为读者利用文献资料提供服务;应当向老、弱、病、残的读者提供方便。公共图书馆应当拓展服务领域和服务功能,采用多种形式提高馆藏资料利用率,为当地

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研究服务。县、乡(镇)公共图书馆(室)应当面向基层,为农民提供科技、文化服务。

第七条

公共图书馆馆长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和专业工作年限,工作人员应当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和相应的专业知识,新进的工作人员经过培训后方可上岗。

第八条

读者在公共图书馆享有下列权利:

(一)免费进行书目检索;

(二)凭借阅证免费借阅文献资料;

(三)获得有关文献资料和阅读方面的咨询服务;

(四)参加各种读者活动;

(五)向公共图书馆或者主管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

(六)依照规定获得图书馆提供的其他服务。

第九条

读者在公共图书馆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爱护文献资料和公共设施、设备;

(二)按规定日期归还所借文献资料,超过规定期限的,按规定交纳滞还费。

(三)遵守其他有关的管理制度。

第十条

公共图书馆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保证开馆借阅时间,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开馆借阅时间。

第十一条

公共图书馆应当做好文献资料收藏工作,包括各类传统的文献资料以及磁带、磁盘、缩微胶片、光盘等新型文献资料,重视收集地方文献资料,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馆藏体系。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落实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料购置费,保证公共图书馆年入藏文献资料逐年增长,其中省、市、州、县年入藏文献资料应当分别不少于10万、2万和5000册(份)。

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料购置费实行专款专用。

第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地方文献资料的征集工作,建立健全呈缴本制度。省图书馆是本省出版物版本收藏单位,市、州图书馆是所在地出版物版本收藏单位。省内各出版社、报社、杂志社等出版单位,应当在出版物出版30日内,向省图书馆及出版单位所在地的市、州公共图书馆缴送两册(套)样本。鼓励省内出版内部出版物的单位和个人以及在省外出版作品的个人自愿呈缴。

第十三条

公共图书馆对新入馆的文献资料,应当按照有关标准分编和整理,并在30日内投入使用。对破损或者失去利用价值的书刊应当报同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处理。

第十四条

查禁书刊和有收藏价值但不宜外借的文献资料的清理、管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公共图书馆不得自立标准,随意提存文献。

第十五条

公共图书馆应当建立健全书库管理制度,做好文献资料的保存和防护工作,对所收藏的古籍善本等珍贵文献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妥善保护与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损坏公共图书馆的馆舍、设备、文献资料。

第十六条

公共图书馆在做好公益服务的前提下,可以开展文献资源开发等业务服务,享受有关的文化经济优惠政策,其收入应当用于公共图书馆的建设。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公共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逐步建立现代化图书馆网络,实现全省图书馆资源共享。省、市、州和有条件的县的公共图书馆,应当设立对外开放的电子阅览室和具有馆藏特色的网站,逐步建设成为数字化图书馆。

第十八条

省、市、州、县公共图书馆是所在行政区域公共图书馆的网络中心,其职责是:

(一)协助主管部门进行图书馆的网络化建设;

(二)组织文献资源协作和开发利用;

(三)指导联机编目、联机检索和联合建库;

(四)开展图书馆学理论和管理方法、技术的研究;

(五)进行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

第十九条

市、州以上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成立图书馆专家委员会,对公共图书馆发展规划、馆舍建筑设计方案、业务规程、网络建设方案、管理及重要业务工作等事项提出咨询意见。

第二十条

公共图书馆可以接受国内外组织和个人的捐赠。对向公共图书馆捐赠以及其他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

(一)不妥善收藏或者擅自剔除文献资料的;

(二)未按规定向读者开放或者任意限定借阅范围的;

(三)擅自向读者收取费用的;

(四)挪用公共图书馆业务经费的。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按以下规定处理:

(一)公共图书馆的设立、变更和撤销未按规定备案以及侵占公共图书馆的馆舍、设备或者改变其用途的,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提请同级人民政府予以纠正;

(二)不按规定缴送出版物样本的,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处以相当于应缴物样本定价

5至10倍的罚款。

损坏公共图书馆设施、设备的,应当依法予以赔偿;毁损、遗失所借文献资料,不能归还原版本式样文献资料的,应当按文献资料价值和出版时间,向公共图书馆交纳相当于该文献资料5至20倍的赔偿金。

第二十三条

湖北省预防职务犯罪条例 篇6

(2005年5月27日湖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十五次会议通过)

目 录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

总则

预防职责与措施监督与保障 法律责任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国家工作人员依法、公正、廉洁履行职务,预防职务犯罪,根据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预防职务犯罪,是指对可能发生的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贿赂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犯罪和利用职权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犯罪及其他犯罪进行事前防范的活动。

第三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职务犯罪的预防。

第四条 预防职务犯罪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坚持内部预防、专门预防和社会预防相结合,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原则。

第五条 预防职务犯罪实行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本单位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责任人。第六条 检察机关、监察机关和审计机关依照本条例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加强监督指导,做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第二章 预防职责与措施 第七条 国家工作人员所在单位应当做好下列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一)结合实际制定预防职务犯罪的制度和具体措施,并组织实施;

(二)对工作人员进行预防职务犯罪的廉政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将预防职务犯罪教育纳入培训内容;

(三)建立健全预防职务犯罪防范机制,对人事、财政、司法、行政审批、资金项目管理等工作中易发职务犯罪的岗位和环节重点加强监督;

(四)接受有关部门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材料;

(五)对下级单位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进行监督、指导、检查;

(六)查处违纪违法行为,对涉嫌职务犯罪的移送检察机关;

(七)其他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当做好下列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一)完善和规范依法行政的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和监控机制;

(二)实行政务公开,完善政府工作接受社会监督的制度;

(三)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行政执法行为,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

(四)对公共投资建设项目、经营性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依法实行招标投标、拍卖或者挂牌,并建立和完善监管制度;

(五)其他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第九条 检察机关应当做好下列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一)开展预防职务犯罪的法制教育和警示教育,提供法律咨询;

(二)督促、指导有关单位制定和组织实施预防职务犯罪措施;

(三)与有关单位建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交流信息;

(四)了解、掌握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情况,分析、研究职务犯罪发生的原因,提出预防职务犯罪的意见和建议;

(五)在职务犯罪易发、多发行业和领域与有关单位共同开展系统预防和专项预防活动;

(六)检查、通报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情况;

(七)其他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第十条 监察机关应当做好下列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一)开展廉政法制教育,增强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的纪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二)对国家行政机关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检查,调查处理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对可能诱发职务犯罪的问题,提出监察建议,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健全制度、加强整改;

(三)在受理对违反行政纪律行为的控告、检举以及调查违反行政纪律的案件中,对涉嫌职务犯罪的,及时移送检察机关;

(四)分析、研究违反行政纪律行为发生的原因,提出预防违纪违法行为的意见和建议;

(五)会同检察机关、审计机关在职务犯罪易发、多发行业和领域开展专项预防活动;

(六)其他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第十一条 审计机关应当做好下列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一)对国家工作人员开展财经纪律教育,增强廉政意识;

(二)加强对重大政府投资项目预决算、国债资金及其他资金、专项基金的使用和管理、政府采购、行政事业性收费、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的审计监督;

(三)监督、指导政府各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依法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加强对社会审计组织的业务监督;

(四)实行单位负责人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五)在履行审计监督职责过程中,发现有关单位在管理和制度上存在问题,可能导致职务犯罪发生的,应当及时提出审计建议,督促有关单位健全管理制度,发现涉嫌职务犯罪的,应当及时移送检察机关;

(六)会同检察机关、监察机关在职务犯罪易发、多发行业和领域开展专项预防活动;

(七)其他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第十二条 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公安机关、监狱管理机关在履行相应职责时,应当依法实行检务公开、审判公开、警务公开和狱务公开,遵守法定程序,规范执法,文明执法,落实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责任追究制,并接受社会监督。

健全司法机关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完善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依法加强对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活动、法院审判活动和判决后执行活动的监督,预防和及时查处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

第十三条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应当完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实行重大事务、财务公开,健全和规范财务监督管理制度,做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第十四条 国家工作人员所在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任职回避、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完善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和收入申报制度,建立职务犯罪预警机制。

对容易发生职务犯罪岗位的工作人员实行定期交流或者轮换。第十五条 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在选拔任用工作人员时,应当严格按照选拔任用的条件和程序进行,防止职务犯罪行为的发生。

第十六条 国家工作人员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自觉接受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和监督,不得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从事下列行为:

(一)借招聘、录用或者选拔任用国家工作人员之机收受礼金或者谋取私利;

(二)非法干扰司法机关或者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履行职责;

(三)违反有关规定,擅自决定或者干预重大项目投资建设、资金的安排使用、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以及物资采购等重大经济活动;

(四)利用职权要求有关单位给其配偶、子女、亲友及其他人员贷款、拨款、借款或者提供担保、介绍工程;

(五)纵容、包庇配偶、子女、亲友和身边工作人员进行违纪违法活动;

(六)其他违法犯罪行为。

第三章 监督与保障

第十七条 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应当将预防职务犯罪列入廉政责任制和工作计划中,与其他工作一并实行考核。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其他相关负责人在进行述职时,应当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列为重要内容,接受群众评议。

第十八条 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监察机关和审计机关提出的检察建议、司法建议、监察建议、审计建议应当以书面形式送达被建议单位,同时抄送其主管部门。被建议单位应当自收到建议之日起30日内,将办理结果书面回复建议机关并报其主管部门。

第十九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对本地区、本单位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有关单位应当及时处理,并予以答复。

第二十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对国家工作人员履行职务的行为进行监督。发现国家工作人员的违纪违法行为,有权向检察机关、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及其他有关单位控告或者举报。提倡实名举报。

各级国家机关应当建立健全受理人民群众控告、举报违纪违法行为的制度,对人民群众控告、举报的问题应当严肃对待,查清事实,及时处理,并为控告人、举报人保密;对举报有功者予以奖励。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打击、报复控告人和举报人。第二十一条 文化、教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应当开展预防职务犯罪的宣传教育活动。

新闻媒体依法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第二十二条 本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听取工作报告、组织视察、执法检查以及个案监督、评议等形式,依法开展对本级国家机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监督。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不履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职责的,由上级机关或者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的,由单位或者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对提出的检察建议、司法建议、监察建议、审计建议拒不整改的,由上级机关或者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对国家工作人员违纪违法行为的控告、举报不及时查处,或者打击报复控告人、举报人的,由上级机关或者主管部门对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

湖北省道路运输条例 篇7

2015年12月1日, 《河北省电信设施建设和保护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开始实施。《条例》明确提出电信设施属于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加强电信设施建设规划等, 并对电信用户的权益做出更细致划分。《条例》的出台填补了河北省电信立法空白, 包括总则、规划建设、安全保护、监督检查、法律责任、附则, 共六章三十六条。下面, 就《条例》的主要内容做一简要解读。

强调电信设施地位

电信设施建设是宽带中国、智慧城市等信息化建设的前提, 是促进信息消费、“互联网+”战略实施的基础, 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业态应用的保障, 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助推器。因此, 《条例》明确了电信设施属于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的定位, 界定了电信设施的内涵和外延。《条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碍依法进行的电信设施建设, 不得危害电信设施安全, 阻碍电信设施建设、破坏电信设施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当前, 一些地区未将电信设施建设纳入本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城乡规划中, 影响电信设施建设的同步推进;此外, 部分机场、铁路、公路等公共设施建设时缺乏统筹考虑电信设施配套建设的需求, 增加了项目建成后通信设施建设的难度。为此《条例》规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电信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合理安排建设用地。省电信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电信行业发展规划和社会发展需要, 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电信设施建设专项规划, 并要符合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

《条例》明确了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电信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条例》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支持电信设施建设和保护的政策措施, 协调解决电信设施建设和保护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此外,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各种形式推进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电信设施建设, 在规划、建设、用地等方面给予扶持。乡 (镇) 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配合做好电信设施建设和保护的相关工作。公共机构办公场所或者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 应当为电信设施建设免费提供必要的场地。通信铁塔、基站、地下管道、光缆、杆路等电信设施建设不改变其用地范围内土地的权属和使用性质。

进一步规范电信设施建设市场

当前, 一些地区重复建设时有发生, 浪费了大量资源和资金;仍有地区存在特许经营、垄断经营等现象;个别地方还有强拆基站现象, 严重影响了当地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对此, 《条例》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规定。

第一, 明确了电信设施建设原则。电信设施建设应当遵循统筹规划、先进高端、市场运作、资源共享、安全可靠的原则, 执行国家通信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 符合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要求, 促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业务融合。

第二, 明确了电信设施建设主体。国家对从事电信设施建设有资质规定的, 从事电信设施建设的单位和个人, 应当依法取得有关资质或者资格, 并在相应等级范围内从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电信设施建设活动;未取得相应等级资质或者资格的单位和个人, 不得从事电信设施建设活动, 所建电信设施不得投入使用。

第三, 明确了电信设施建设程序。电信设施建设前, 应当符合电信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建设中, 电信设施建设应当与建设项目统一施工和验收;建设后, 电信设施建设单位应当在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十五日内, 向省电信主管部门提交工程验收证书, 并按照规定移交工程竣工档案。

第四, 明确了电信设施建设费用。规定城市道路、机场、车站、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场馆等大型建设项目应当配套建设电信设施, 所需经费纳入建设项目概算。

注重电信用户权益保护

长期以来, 住宅小区、商住楼、办公楼等城镇民用建筑的进场难、选址难、收费过高等问题, 一直困扰着电信运营企业、电信用户和电信监管部门;一些城镇民用建筑的管理者以赚取高额利润为目的, 采取乱收费、签订排他性协议等不正当手段, 限制电信运营企业为电信用户提供服务。接入上的不公平, 直接影响了电信运营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 限制了电信用户自主选择电信运营商的权利, 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为此, 《条例》明确规定, 商务楼宇的所有者或者管理者以及城镇居民住宅小区、具备条件的农村居民住宅小区的管理者, 应当为电信业务经营者提供平等的电信设施接入和使用条件, 不得收取进场费、接入费、使用费等性质类似的相关费用。电信业务经营者不得通过与项目开发者、所有者和管理者以及用户签订排他性协议等方式, 阻碍其他电信业务经营者进入区域提供服务, 限制用户选择其他电信业务经营者依法开办的电信业务。居民住宅小区应当按照国家标准设置光纤入户通信设施, 未按照国家标准设置的, 不予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此外, 还明确了电信设施建设者的环境保护责任:电信设施建设应当符合国家电磁辐射安全标准, 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对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定期进行检测, 并公布检测结果, 确保符合国家安全标准。

加强电信设施保护力度

过去, 电信设施被破坏现象较为严重。盗窃、野蛮施工、车辆碰撞等人为破坏毁损公用电信设施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电信设施分布在全省各地, 具有点多面广的特点, 且大多属于无人值守状态, 给电信设施的保护带来一定的难度。

据不完全统计, 2 015 年1~10月河北省全省累计发生破坏公用电信设施案件759起, 直接经济损失达431.63万元。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的行为不仅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的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而且公用电信设施一旦遭到破坏, 往往会造成用户通信大面积中断, 甚至造成火警、匪警、医疗急救、交通事故报警、救灾抢险、防汛等严重障碍或者通信中断, 并因此贻误救助、救治、救灾、抢险等的最佳时机, 从而危害公共安全。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 河北省环绕北京市和天津市, 地理位置特殊, 从北京市通往全国各地的国家一级干线光缆全部途经河北省, 因此, 河北省行政区域内光缆等电信设施的建设和保护责任尤为重大。

上一篇:项城二中创建市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下一篇:学校物理实验室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