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道德教育思想

2024-08-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陶行知的道德教育思想(推荐8篇)

陶行知的道德教育思想 篇1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有三层含义:(1)教育与人类生活相伴而生。陶行知认为,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人类的生活,也就有了人类的教育。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是不断前进的,教育也要不断进步。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2)生活与教育密不可分。陶行知认为,“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过康健的生活便受康健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生活便受社会革命的教育”,“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

而教育。为生活需要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3)教育具有终身性。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教育与个人生活共始终,也就是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

需要注意的是,陶行知所说的“教育”,不仅指学校教育,而是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的广义教育。生活即教育,不是说生活等同于教育,而是说教育与生活经历同一过程,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伴随“生活即教育”而来。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基本观点:学校要与社会统一,把社会办成一个大学校,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内的大教育体系。这种学校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他说:“整个的生活,整个的教育,都统一在整个社会之中。““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

‘社会即学校’。”

在这里,陶行知把杜威的“学校即社会”翻了半个筋斗,提出“社会即学校”,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生学习的东西太少,而且与社会生活是脱离的,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抓来关在笼子一样,把社会生活搬进学校,学校的空间并没有扩大。“社会即学校”就大大地增加了教育的素材、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和场所,学生可以获得更多有用的知识。因为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教育的场所,跨出校门,走向社会,把工厂、农村、店铺、庙宇、监牢都视为学校,成为课堂。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目的是扩大教育的范围和内容,使广大劳动群众的子女能够接受适合他们生活的教育。

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另一个目的是想改变学校教育只为有权有势阶级服务的现状,以此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3。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用陶行知的话来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

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有如下含义:教学做三者不可分割,做是教与学的中心。教学做三者是密切相关的,但是都统一在做上。做是教的中心,也是学的中心,教者学者都要在“做”的实践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他以种田为例,种田要在田里做,便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教师拿做来教才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才是实学。他特别强调“做”在

获得知识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强调了实践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助于培养年青一代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陶行知过于强调生活教育的价值,把生活教育看成改造中国教育、中国社会的唯一出路。他把“生活”和“教育”混为一体,从而降低学校教育的特殊作用。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十分吻合,对于我们今天的新课程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二)创造教育的方法――“六大解放”

在创立生活教育理论过程中,陶行知又提出了创造教育思想。他的“六大解放”观点对我们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解放儿童的双眼

解放儿童的眼睛,就是要摘掉儿童眼睛上的“有色眼镜,使眼睛能看事实”,要破除封建教育使儿童脱离社会实际生活的做法,应培养儿童对自然和社会进行观察和分析的能力,培养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儿童的性情得到陶冶,意志得到锻炼。

2.解放儿童的大脑

解放儿童的大脑就是把儿童的头脑从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让儿童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

3.解放儿童的双手

解放儿童的双手,给孩子以动手的机会,让儿童自己动手操作,使他们在手脑并用中发展创造力。为此,必须打破封建教育不让儿童动手、摧残儿童创造力的旧传统。

4.解放儿童的嘴

解放儿童的嘴,是要让儿童言论自由,要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他们对事情有疑问。疑问是人类发明创造的起点。儿童只有有了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其创造力。1924年,陶行知在《每事问》一诗中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人工胜天工,只有每事问。”

5.解放儿童的空间

解放儿童的空间,就是给儿童提供广阔的创造舞台,为他们进行创造活动打下基础。为此,必须反对鸟笼式的学校,反对导致儿童营养缺乏的教科书,要让小孩子“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古今中外三百六十行学习”,只有“解放了儿童的空闻,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

6.解放儿童的时间

一般的学校把儿童的时间排得满满的。各种考试使得儿童没有时间去接触自然和社会,结果就使得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形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使有时问,也不知道怎样去发挥其创造力。因此,“创造的儿童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之解放,时间的解放,可以使儿童有时间从容地消化、思考所学知识,去接受自然和社会的

宝贵知识,积极去创造”。

(三)师德思想

陶行知先生不但以自己一生的教育实践,树立起高尚师德的典范,而且对师德也很有研究。

1.教师对教育事业要有赤诚之心

首先,教师要有奉献精神。教师要把教育事业看成一件大事来做,要认定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事情,是永久有益于世的。故此,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他曾经赋诗来表达这种精神:“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其次,教师要有乐业精神。陶行知在《新教育》一文中指出:“一定要看教育是大事业,有大快乐,那无论是做小学教员,做中学教员或做大学教员,都是一样的。”虽然教育工作辛苦而薪水少,但是,看到小学生天天长大,由没有知识变为有知识,像一颗种子萌芽而生叶,开花而结果,这里有极大的快乐。

第三,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无论什么样的孩子,教师都要同样负责,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2.教师要热爱学生,爱满天下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奉行的格言,也是他所提倡的师德规范。“师爱”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核心。热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无论家庭地位高低、财富多寡、相貌丑俊,都一样看待,不可偏爱,不抱成见,不徇私情。

热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在这一点上,陶行知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在办学实践中,陶行知十分注意尊重学生意见。比如,晓庄师范停办,教师不能回校任职,学生便自动组织“儿童自治学校”。对此,陶行知异常高兴并写诗恭贺:“有个学校真奇怪,大孩自动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如在。”自治学校的学生认为这首诗中的“大“字需要改动,陶行知先生认为言之有理,马上改为“小孩自动教小孩”。

热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他要求教师不仅上课对学生负责,课余时间也要严格要求学生,以免他们在闲暇时间做错事。对已经犯错误的学生,陶行知主张要用爱心去感召他们,让学生勇于改正错误。

陶行知强调热爱学生要用真心、真情,因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3.教师要友爱同事,团结合作

“通力合作” “同心协力”是陶行知反复倡导的团结协作的师德规范。在l941年拟定的《育才创造年计划大纲》里,陶行知明确地把“以互助合作精神相待”作为一项重要的师德规范。

陶行知坚决反对教师之间的“知识封锁”,将教师‘‘不能放弃争斗’’而不能‘‘谋充分之合作”视为“最可耻的行为“,他真诚希望在教师间创造出“精诚团结” “同心协力”的境界。

4.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重要内容。陶行知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自化化人的”。因此,“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强调“身教重于言教”。他曾经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教师才能培养真人才”。陶行知从培养人才的高度,将‘‘教人做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塑造能服务于大众的“真人”作为教育培养目标,将“真教师“作为教师学习的楷模。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陶行知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为人师表的地步”,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自己应能做到。比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自己首先要有创造精神;要使学生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教师就应当有高尚的师德,时时躬身实践,处处严于律己,给学生做出表率。

陶行知的道德教育思想 篇2

一、“摩顶放踵, 利天下为之”

墨子创立了墨家学派, 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与儒家并立的显学。他初“学儒者之业, 受孔子之术”;后来, 他反对儒家靡费民财, 讲求繁琐的礼, 就背弃了孔子所宗的“周道”而用“夏政”。墨家弟子分布广泛, 以“兴天下之利, 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 尤重艰苦实践, 服从纪律。当时墨者大多来自社会下层, 平时一律短衣草鞋, “以自苦为极”。他们平时从事生产劳动与发明, 战时作战十分勇敢, “赴火蹈刃, 亡不旋踵”。孟子虽然反对他的思想, 但不得不承认他有“摩顶放踵, 利天下为之”的精神, 是“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的典范。

陶行知是我国“五四”以来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就刻苦兴学的精神而言, 他与墨子是一脉相承的。在晓庄师范艰苦创业时期, 陶行知为乡村教师题写下一副对联:“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这副对联既阐明了乡村教师对人民负有的光荣责任, 又歌颂了乡村教师在低劣的环境里, 兢兢业业、教书育人、无私奉献和不求索取的崇高品质。陶行知本人说到做到, 躬行实践。他脱下西装, 穿上布衣, 头戴瓜皮帽, 不怕风吹雨淋, 和师生一起耕田种菜, 一起建设学校, 虽然与“牛大哥同铺”, 却“一闻牛粪诗百篇”。为了表示与农民同甘共苦的决心, 他把老母、夫人和孩子也接来农村, 盖了几间茅屋, 取名“五柳村”。陶行知在实践中碰到的困难、辛劳与苦楚是难以想象的。但他以难为乐, 以贫为乐, 以苦为乐, 百折不挠地去战胜它。这种献身精神贯穿陶行知的一生, 也渗透在他的全部教育思想中。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唯有从这一高度来学习才能得其精髓。

二、“爱满天下”

墨家思想的核心, 是实现“兼相爱, 交相利”的“兼爱”学说。儒家主张“爱有等差, 施由亲始”, 而墨子提出“兼爱”, 主张没有差别地爱。墨子同情庶民因战争而遭受的损失和痛苦, 提出反对侵略战争的“非攻”主张。他认为战争皆起源于不相爱的缘故, 要彻底消灭战争, 只有做到“兼相爱, 交相利”、“兼以易别”。但是在阶段社会里, “兼爱”思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陶行知的“爱满天下”思想根源于墨子的“兼爱”学说, 但又高于墨子的思想, 两者不完全相同。墨子的兼爱学说, 是在承认人们有贫富贵贱等级差别的前提下提出来, 并不试图消灭这些差别。而陶行知的博爱精神则充满了阶级性和斗争性。他说:“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没有爱便没有晓庄。因为他爱人类, 所以他爱人类中最多数而最不幸之中华民族;因为他爱中华民族, 所以他爱中华民族最多数而最不幸之农人。”陶行知甘愿抛弃高官厚禄和城市的舒适生活, 立志到农村去与农民同甘共苦。对于国民党反动派则是憎恨无比, 就连蒋介石夫妇亲临晓庄参观也不屑一顾。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恐吓、利诱、通缉以至暗杀的威胁, 最后是在随时准备“迎接第三枪”的情况下, 夜以继日地工作, 为人民教育事业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毛泽东同志赞扬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周恩来同志称赞他是“一个毫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

三、以教人为己任

在教学态度上, 墨子认为“不强说人, 人莫知之”。他反对儒家所主张的“君子若钟, 击之则鸣, 弗击不鸣”, 认为对教师的要求, 也应本着“为义”的精神进行“劝教”、“说教”而不能“怠倦”, 不独要有问必答, 并须“不叩必鸣”。孔子教人是“来者不拒”, 墨子则进一步主张对来学的人固然要教, 对不来学的人还可自己去教, 送教上门。

陶行知继承了墨子这种以教人为己任的积极态度, 他在《自勉并勉同志》的诗中说:“人生天地间, 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 做一大事去。”他的“大事”就是“要使全国人民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他把教育作为征服自然, 改造社会的重要武器, 制定了普及教育, 改造中国的伟大计划。他说:“我们已经下定决心来筹募一百万元基金, 征集一百万位同志, 提倡一百万所学校, 改造一百万个乡村。”他要把乡村学校办成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 使乡村教师成为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 使乡村的农民都受到健康的、劳动的、科学的、艺术的和改造社会的教育, 成为手脑并用、劳力上劳心的新生活的主人。陶行知在他三十年的教育生涯中, 都在为实现这一崇高理想、伟大计划而呕心沥血、顽强奋斗。

四、关于知识的来源

墨子在认识论方面, 具有唯物主义因素。他把知识构成的来源, 分为三种类型。他在《经上》中说:“知:闻、说、亲。”闻知是别人传授进来的;说知是自己推想出来的;亲知是自己经验出来的。又说:“名实合, 为。”是说名实相合而成为行为。在传授知识过程中, 墨子不同意孔子“述而不作”的保守思想, 主张“述”而且“作”。

陶行知在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时, 提出“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的认识论观点。他完全赞同墨子关于知识分类的主张, 说:“我们拿‘行是知之始’来说明知识的来源, 并不否认闻知和说知, 乃是承认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本。闻知和说知必须安根于亲知里面方能发生效力。”他把直接知识的间接知识, 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的关系, 生动地比喻为“接知”如“接枝”, 一切间接知识 (闻知) 与理性知识 (说知) 都是扎根于亲知中。陶行知反对单纯劳心, 认为它不能算作“做”。只有“手脑并用”, “在劳力上劳心”, 才是真正的“做”。陶行知十分重视这一发现, 他认为“劳力上劳心是真的一元论”、“是一切发明之母”。这样, 陶行知就赋予“做”以新的涵义, 正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指出的, 全面发展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运用和发展, 实现体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完整结合。

五、重视生产知识和应用技术

孔子使用的教材是经他整理加工过的“诗、书、礼、易、春秋”, 他轻视体力劳动, 不重视生产知识和应用技术的传授, 斥骂询问学种田、学种菜的樊迟为“小人”。而墨子则是劳动实践家, 他重视生产, 强调“赖其力者生, 不赖其力者不生”, 初步认识到劳动是人类生活的基础, 认为“官无常贵, 民无终贱”。他主张的教育目的是要对“农与工肆之人”授以实用的知识技能, 在分工合作的原则下“各从事其所能”, 培养成“为义的兼士”。在教育内容方面, 墨子为了实现“为义”的理想, 对弟子所用的教材, 很重视与生产有关的实用科学知识和技能。墨子试图通过“上说下教”的方法改善劳动者、小生产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 使“饥者得食, 寒者得衣, 劳者得息”。重视生产知识和应用技术, 使墨家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独具光彩。

陶行知创办的乡村师范也明显具有墨家这方面的特色。一九二七年三月, 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举行入学考试, 考试科目之一是开荒。劳动完毕, 陶行知兴奋地对他们说:“今天的考试是破天荒的第一次。你们的劳动成绩很好, 足足可以打上一百分。”后来, 他把自己动手建成的圆形大礼堂命名为“犁宫”, 两边挂着一副对联:“与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 向稻粱菽麦黍稷下工夫。”他在《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第一院简章草案》中, 把文牍、会计、庶务、烹饪、缮写、招待和洒扫整理列为分任院务课程, 这些课程的设置是从乡村生活内容的实际出发的, 所以培养出来的师范生就能够成为农村需要的比较全面的教师。陶行知是自觉、清醒地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 以极大魄力将学生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 并且付诸实践的教育家。他使得直接经验进入学校课程, 获得正式地位, 与以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分庭抗礼。在陶行知的实验学校中, 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学习知识和技能, 开创和形成了教育史上能够与传统的间接经验为主的学科课程相对立、相抗衡的活动课程体系。在今天世界范围的课程实践中, 各种以学生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已经成为现代课程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融入现代课程的主流。

六、从创造实践到创造理论

墨子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十分重视发明创造。他与当时很负盛名的公输班 (鲁班) 齐名, 擅长制造生产工具和守城器械 (据《鲁问》记载, 公输班在楚国九设攻城机械, 墨子九次挫败他的进攻, 公输班技穷智竭, 投械认负) 。墨子设计的滑轮系统与英国的“阿特伍德机”极其相似;在军事器械设计上, 他发明了木鸢、赣车、连弩车、籍车、听瓮、云梯、悬门等攻守器械;尤其难得的是, 墨子和他的弟子做了小孔成像的实验, 第一次解释了小孔成倒影的原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至战国初期, 墨家学派取得了使生产技术向科学理论飞跃的最初成果。《墨经》中具有比较丰富的科技知识内容, 涉及力学、光学、几何学、军事学、逻辑学等方面, 被誉为中国的《几何原本》 (古希腊欧几里得著) , 是中国历史上最接近于科学启蒙的著作。

陶行知也十分重视教育的创造性, 并逐步把创造实践上升为创造理论, 成为我国创造教育的开辟者。他说:“今日教育家必须具备两种要素:一是‘敢控未发明的新理’, 二是‘敢入未开化的边疆’。”他认为:“生活是要勇气探出来, 走出来, 造出来的。”向创造之路迈进的人, “除了大无畏之斧, 还得有智慧之剑, 金刚之信念与意志, 才能开发一条生路”。他在批判了那些视创造为畏途的观点之后大声疾呼道:“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 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 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他还指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陶行知关于创造教育的理论, 同我们今天的教育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和科学素养、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 面对庞杂的信息, 能够进行有效的筛选, 迅速捕捉有价值的信息, 独立分析和决策, 取得最优效益的能力是完全一致的。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主要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中, 其中的墨学因素, 是他对墨家思想的批判继承。今天, 我们遵循胡锦涛同志关于“现时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 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 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的指示, 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墨家渊源, 就是要创造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科学体系来, 更好地为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服务。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

[2]南京晓庄师范学校主编.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1.

[3][清]孙诒让.墨子闲诂.中华书局, 2001.

[4]谭家健注译.墨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 2009.

陶行知的道德教育思想 篇3

陶行知曾说过“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无刻都在变化,换句话说,生活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在产生教育的作用。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曾指出:“什么是生活?生活就是教育,人生若是需要什么,那么我们就教什么。”幼儿的生活不像成人的复杂,他们是无忧无虑的,是单纯的,因此,幼儿最主要的需要便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例如幼儿平时进餐时老师常常会请幼儿先去洗手,再吃饭,吃饭时请幼儿自己动手,吃好后知道要擦嘴巴、漱口。

(二)社会即学校

幼儿园中提供的物品毕竟是有限的,不能满足所有幼儿的需要,而社会中存在的物品有很多是学校中接触不到的。例如,我们常常会开展一些社会活动:大班的幼儿已经临近毕业,马上就要上小学了,小学的制度等一些都与幼儿园不同,大班的幼儿就需要走出幼儿园,去小学参观。有时候,我们会有邮局、银行等社会性的活动,而在幼儿园我们不可能具现邮局、银行的一切,这就需要幼儿走到社会中去认知、去了解。

(三)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的主张实际就是注重实践。有时候,只是单纯地跟幼儿说教,幼儿是不能理解的,而平时老师做的一些事情,你会无意地发现,幼儿也在学着做。

例如,我们常常会和幼儿说:“不管什么时候都要有礼貌。”有的幼儿能够理解并且马上就能做到,但还有一部分幼儿没有这种习惯或者比较内向,就需要老师引导、鼓励。有一次,我正在做区域里的游戏材料,等全部做好后,地上有很多垃圾,我请了一个平时很顽皮,而且很不喜欢和别人打招呼的小朋友帮我一起扔到垃圾桶里,然后我说了一句:“谢谢。”他看了我一会儿,什么也没说就跑去玩了,过了几天,我发现,他的衣服掉在了地上,旁边的小朋友帮他捡起来后,他对着旁边的小朋友说了一句:“谢谢。”然后我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中,常常请他帮我做一些小事,然后对他说:“谢谢、不客气、对不起、没关系……”渐渐地,我发现,他也愿意和其他小朋友打招呼了,而且变得有礼貌、乖巧多了。

由此可见,要教育幼儿我们只是说是没有用的,老师要在做中教,幼儿要在做中学,同时我们要树立幼儿的榜样意识,让幼儿在实践中发展。

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现在很多幼儿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父母和爷爷奶奶呵护下,他们没有自己动手的能力或者说他们有这种能力却在家长的过度保护下逐渐忘记了自己是可以做到的。

就如我们班的一位幼儿,现在已经是中班下学期了,大部分的幼儿都已经学会叠被、穿衣,更不要说自己动手吃饭,但是唯独他,吃饭还需要老师、阿姨喂,穿衣、叠被更是,都需要其他幼儿和老师的帮助。我曾经问过他:“你已经长大了,在幼儿园里老师、阿姨喂,在家里呢?你吃饭是自己动手的吗?”他很直接地告诉我:“家里都是喂的。”

又如:我们班有一位小朋友,起床的时候不会叠被子,他会直接对旁边的小朋友说:“我不会叠,你帮我叠。”或者直接对老师说:“老师,我不会叠,你帮我叠吧。”有时候他遇到不称心的事情了,他就会马上哭,看到老师不帮他,他就开始发脾气,摔椅子。

由此可见,幼儿由于年龄偏低,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家庭原因,很多习惯未养成好。他们不用担心任何生活问题,但是遇到事情却缺乏了解决的方法和能力,只能想到向他人求助,有的幼儿甚至没有想要自己动手解决或只想依赖他人。

三、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得到的启示

(一)注意教育生活化

教师和幼儿一起投入到每个活动中去,和幼儿一起成长,要善于倾听幼儿、懂得包容幼儿,学会支持幼儿。当幼儿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时,用不同的方式、途径表达,让幼儿明白、理解。

例如:过元宵节和妇女节,幼儿对于节日的兴趣一直是很大的,我们可以利用这两个节日,让幼儿明白妇女节是妈妈和奶奶的节日,元宵节要做元宵,平时都是妈妈和奶奶做给我们吃,而在妈妈和奶奶的节日中我们可以让幼儿学习做元宵给妈妈和奶奶吃,知道要孝顺长辈。

(二)寓教于乐,把生活带入游戏

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我们要让幼儿有机会进行实际操作,而现在最多看到的便是幼儿的事情被一手包办,有时候教师由于急于求成,也会剥夺幼儿的操作权。而平时,幼儿缺乏操作的兴趣和耐心,而游戏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幼儿对于游戏的兴趣和耐心是维持时间最长的,游戏也是幼儿最喜欢的。因此,我们可以在游戏中加入生活。

如在角色游戏中的娃娃家,幼儿扮演的爸爸、妈妈会一遍又一遍地帮宝宝穿衣服、盖被子、叠被子、扣纽扣等,这时,在娃娃家中帮娃娃多准备一些不一样的衣服、鞋子,可以让幼儿充分去学习不一样衣服的穿法,让幼儿不断地、重复地练习扣纽扣、系鞋带、叠被子等这些事情。

陶行知提出的特别是立基于“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命题的生活教育理论更是一种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进步的教育理论,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和有价值的。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学习与实践 篇4

一、《书香讲坛》向您推荐:《陶行知教育文集》。推荐者:周恩庆

二|、作者简介:陶行知(1891年~1946年),安徽歙县人,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为人民教育事业而奋斗,他倡导“爱满天下”的教育,著作宏富,论述精当,与当前教育学息息相通,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毛泽东同志称陶行知先生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称陶行知先生为:万世师表。周恩来同志称陶行知先生为: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江泽民同志题词:陶行知先生的一生,是由卓越的民主主义战士进而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典型,是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典型。李鹏同志题词:学习、研究、运用、发扬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为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李岚清同志题词: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为办好我国全民素质教育作贡献。

三、推荐理由:作为我国建国初的大众教育家、大众诗人和社会学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之路以及他的教育思想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仔细研读的。这本《陶行知教育文集》,是陶行知先生思想光辉和教育态度的经典集合,内容宏富,论述精当,视野所及广博而深邃。文集的最前面选了两封信,用以表明陶行知的经历和终生志愿。其余均以时间为序分段编排。205篇文章,篇篇精彩,篇篇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陶行知教育文集》的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大面积的中小学教师只知陶公其人,未知陶公其说,更别说把陶公的教育思想付诸教育实践,继而有所发展了。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看了心里不觉一惊:作为陶行知研究会理事单位的校长,作为一名从事教育事业30年的老教师,自己对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真正深入透彻的研读了几分?实践了几分?惭愧中,拿起了书,认真研读起来。读中品,品中思,思中悟,不经意间,对陶公的敬仰也油然而生。读此书,就象与这位大教育家的思想亲密接触。有人说:“让理念学陶——时时闪烁智慧;让教师学陶,人人学而不厌;让学生学陶,个个都是先生;让活动学陶,屡屡呈现生活。”这也是我在读完这本书后的真实的感受,所以,我隆重的向各位同仁推荐《陶行知教育文集》

四、点滴感悟:

陶老的文章深入浅出,幽默风趣,就如序言中所言“陶公的文章可与白居易的诗相媲美,稍有识字,即可畅读无碍。即使目不识丁,听了也可理解。”在品读过程中我也发现,看似简单的内容,其实也都有很深的内涵。想要在短时间内将陶老的精神完全 “消化吸收”是不可能的,现在,我就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教学做合一——实践性原则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在此书中,陶先生有四篇文章专门阐述了教学做合一。这是当时陶先生创立的晓庄师范学校的校训。教学做合一,我从文中读出的是“做”是第一位的,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所有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并且,在论述这个问题时,陶先生说了这样一段话:P232 仔细品读,感到陶先生是提倡在劳力中劳心,让学生在劳动中自己获得知识,在干事情的过程中来思考,也是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比如,我校的东篱园,在建设的过程中,全体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耕耘、播种,浇水,施肥,提高了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通过在劳动与技术教育基地上的实践活动,锻炼和提升了学生实践探究的能力,挖掘了学生的身心潜能,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想象,积极动手,在劳技教育中硕果累累。比如说,在刚栽下菜苗的这段时间,天气特热,师生天天坚持了给菜苗浇灌,可各班的菜苗却总是不见长,这是什么原因呢?如何来解决呢?经过师生的讨论、分析,确定问题出在土地太贫瘠上,提出的解决方法是通过追施长效肥和速效肥相结合来试试看。八二班的师生采取给菜苗浇掺了尿的水,结果菜苗长得特好,全校师生纷纷仿效。劳动场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萌发了求知的欲望。学生总是无比兴奋和好奇,他们经常会问,这是什么,这是为什么。也在这时,学生才发现学不够用,然后问同学,问老师,问父母,问老农……在还是问不明白的情况下,自然就想到了书,求助于书本,加上老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此外,让学生的思想在亲身体会、认识中得到升华,深刻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在劳动过程中,培养了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乐于助人的精神。在学生劳动的时候,我们随时可以看见他们之间的那种友好礼貌的微笑和言语或空手的同学给提水的同学让路或高年级的同学给低年级的同学帮忙。实践活动真正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劳力上劳心”的教育思想。

(2)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陶先生说做含有三种特征:行动、思想和新价值之产生。一面行,一面想,必然产生新价值。在这里问题上,陶先生举了两个形象的例子。(P390鲁宾逊,P391贾宝玉)这也让我不仅想起前些日子和朋友的一段闲聊。朋友的儿子问爸爸,“蜗牛喜欢吃什么?”爸爸说:“喂喂就知道。”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喂养,孩子们发现蜗牛喜欢吃甜食,如草莓、香蕉、橘子等,而不喜欢吃芹菜、黄瓜等。孩子们把蜗牛喜欢吃的食物画出来贴在墙上,告诉全班同学。更有趣的是,孩子们发现蜗牛吃了草莓排出红色的粪便,吃了橘子排出黄色的粪便。于是她们得出结论,蜗牛粪便的颜色与吃的食物有关。这种 “做中学”的方式受到孩子们的空前欢迎,也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实践性的原则。

(二)学生自治——动车组管理

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这篇文章里,陶先生从什么是学生自治,学生自治的意义,治理不妥的弊端,自治范围的标准,学生自治应注意的要点五个方面进行了讲解。陶先生所倡导的学生自治有三个要点:P73 并且,陶先生给学生自治这样定位:P74 关于学生自治的问题,其实和魏书生所倡导的“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有一脉相通之处,和我们现在倡导的“动车组”管理理念更是不谋而合。记得上学期期末,我校在进行特色班验收,当时八六班申报的特色就是“自主管理特色班”,我们在验收的时候发现,班级的每个同学都有班级管理的任务,非常的细致,甚至南面的第几个窗台都有负责人,我现场提问某个同学,你管理什么,他能熟练的说出:我负责我们这一行6个同学的语文作业本和粉笔槽的卫生。并且,他能很详细的说出他每天都是怎么做的。这个班级在学习、纪律、卫生各个方面一直变现都很优秀,我想,这和他们的自主管理是分不开的。本学期开学,我们更新校园文化,和往年不同,今年我们是向全体同学征集校园文明温馨提示语,两天的时间,我们就征集到了1123条,孩子们有的语言还很幼稚,有的文笔也不是很美,但她们的热情都很高涨,尤其是,当我们把选中的温馨提示语做成牌匾挂出后,孩子们三五成群的满校园的找,看是否有自己和本班同学的入选了。我想,这个过程就是自治的过程,就是让学生体会校园小主人的感受过程。

此外,我们很多老师都尝试过学生自己制定班规,每日班长等做法,大家的事情大家参与、规则大家共同制定,让他们实行相互监督和自我约束。有的时候,学生自己共同所立之法,比学校里所立的更加近情,更加易行,而这种自治的力量,也更加深入人心。

陶先生说:“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将来所需要的公民,是要他们有被治的习惯;共和国所需的公民,是要他们有共同自治的能力。中国既号称共和国,当然要有能够共同自治的公民。想有能够共同自治的公民,必先有能够共同自治的学生。”所以,我们就应该构建班级岗位轮换和学生自主管理的模式。建设富有时代特征、鲜明个性、创造性的班级文化。把责任和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校、班级的责任人。学生中人人有责任、个个都是“官”,都想把自己的工作干好,形成竞争、团结、自立、自强的氛围。(三)每天四问——反思提升

陶行知先生每天都会对自己提四个问题:第一问我今天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是“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健康第一”。没有了身体,一切都完了!我们经常说:累了就歇会,但陶先生的说法是:“预防疲劳的休息”希望大家时时提示警觉,预防疲劳,不致使身体过分疲劳。天天能在兴致勃勃中工作学习,健康必然在愉快中进步了。至于已经有人过分疲劳了,要快快作“恢复疲劳的休息”。适当的休息,是健身的主要秘诀之一,万不可忽略。忽略健康的人,就是等于在与自己的生命开玩笑。现在教师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缺乏运动,姿势单一,所以,造成了颈椎病腰椎病与我们发生了“早恋”,有许多30几岁的教师就已经每日饱受着颈椎腰椎的折磨。现在,我们要求全体教师每天和学生一样,工作45分钟,学生下课的时候必须简单活动活动,每天的课间操和大课间时间,必须到操场和学生一起运动。我想长此坚持下去,必能有效的“预防疲劳”,进而远离疾病,拥有健康。

第二问我今天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学问是一切前进的活力的源泉”。并提出帮助学问进步的五字要诀——“一”(专一)、“集”(搜集)、“钻”(深入)、“剖”(分析)、“韧”(坚韧)。有学问的教师应该是博览群书、融通古今,学贯中西的。说得通俗一点,有学问的老师应该比一般人或一般教师读的书更多,认识事物更透彻。有学问的教师不盲从,而是有自己独立或独到的看法。有学问的教师会因某种独特的气质或行为,使绝大多数学生和同行同时认同。我们现在很多学校都在打造书香校园,还有我们现在进行的书香讲坛,我想都是基于这样一种目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让学问使我们的教育人生更加丰盈生动!

第三问我今天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关于工作,陶行知先生指出:第一点最要紧的是要“站岗位”。的确,各人所负的责任不同,在其位谋其政,这是尽责任的第一步。第二点最要紧的,是要“敏捷正确”。这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工作效率。陶行知先生说“一件工作在别人做起来需要四小时,你只要二小时或三小时就做好了,而且做得很正确,这才算是工作的效力。”瞬息万变的世界由不得我们“老牛拉破车”的脚步,我们必须快马加鞭,高效优质地完成纷繁复杂的事务。第三点最要紧的是要“做好为止”。有些人做事,有起头无煞尾,开始时信誓旦旦,精神饱满,真正做起来却往往丢三落四,不是一事无成,就是半途而废。人生不可能完美,但至少我们应该努力的接近完美。

第四问我今天的道德有没有进步?陶行知先生把道德分为“公德”和“私德”,并指出“人人以公德为前提,则这一个集体,必然是日益稳固,日益兴盛下来。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这个集体的基础必然动摇,并且一定是要衰败下去!”读到这里,我想:其实,教师本身就是一份良心的工作,我们是在塑造人类的灵魂,是在为全人类“公德”而奉献自己的智慧,那最好的垂范就应该塑造崇高的“私德”。

陶行知先生的“每天四问”从本质上讲就是每日“四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在反思自己一整天的表现。我校现在使用的德育作业本中的对照英雄反思卡,就是学生自问自醒的方法,长期坚持,必将会有利于学生的进步和成长。我们教师也应该用一颗虔诚的心把“每天四问”作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鞭尺。在此,我也想提醒自己,也提醒所有在场的同仁,每日临睡前别忘了问问自己:今天我问了吗?

(四)创造教育——创新精神

创造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立足点和归宿。传统的教育,特别是应试教育制度下的教师,不但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且还要扼杀这种创造力。陶行知深刻地揭露了这种现象。“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学堂成了害人坑!你的墨水笔下有冤魂!你说瓦特庸,你说牛顿笨,你说像个鸡蛋坏了的爱迪生。若信你的话,那儿来火轮?那儿来电灯?那儿来微积分”。陶行知在1943年10月16日的育才学校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提出教育者要研究教育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针对师生对教育创造的畏难情绪,陶行知满怀信心地表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性之人”。关于创造教育,陶先生有很多精辟的论述。P442 陶先生用了大量的事实指出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我也在想,教师自身,同样需要创新,就像我们中心学校每学期都要举行的校长、主任、班主任、教师创新论坛,就是要让领导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勤于动脑”“解放双手”去开辟,“解放嘴巴”多质疑,在求是中求真,在求真中创新。当然,我们每一位教师也要主动“解放空间”、“解放时间”,要超越固有经验乃至习惯的束缚,及时充电,从繁忙的业务圈子里跳出来,读书看报上网,迈出课堂,走入社会,吸取先进的创新理论和创新经验,丰富自己。

陶行知先生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胸怀为我们指点迷津,指明方向。他很多的诸如“爱满天下”“生活教育”等思想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我也不再细细罗列。但是,我想说,陶先生深厚的教育是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教育时间去实践的,在此,我也想把我校在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上的一些设想和各位交流一下。

五、践行设想

作为陶行知研究会理事单位,我校提出了“行知文化进校园”的口号,学习陶行知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献身精神;学习陶行知“爱满天下,乐育英才”的敬业精神;学习陶行知“以教人者教己”的师表精神;学习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实精神;学习陶行知倡导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在劳力上劳心”“教学做合一”的教改精神。已经在树人林内矗立了陶行知先生的塑像,在温馨园内建造了行知亭,营造 “爱满天下,求真、创新”的文化氛围。在未来的三年,学校决定努力探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凸现“生活教育”的办学特色,走行知路,育行知人,促进学生思想行为的健康成长,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规范高效,推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1)每年举行“行知文化宣传月”活动

学校确定每年的10月18日(陶行知先生诞辰)—11月18日为“陶行知”文化宣传月。在教师中组织学习《陶行知现代教育文选》;利用宣传橱窗、广播进行陶行知先生故事的宣传介绍;介绍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学校教研专刊《涟漪》每期设立“学陶专栏”,刊登教师学习实践陶行知思想的感悟。在学生中开展“魅力行知,靓我形象”的学生礼仪比赛、“陶行知故事随感”等活动。(2)践行行知思想,落实“教学做合一”

每学期组织教师参加全国陶研会组织的课堂教学大赛和“行知思想”论文大赛,实施“日赛课”制度,以此为平台,要求教师营造一种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养成以创新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习惯,帮助学生适应培养创造性的学习环境,解决教与学的双边问题,力求“教中学,学中做,做中教”。为践行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和“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思想,每学期以“关注师生幸福,诠释爱的教育”为主题,举行一次演讲、一次趣味文体活动,倾听教师和学生心声,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幸福指数。

陶行知的道德教育思想 篇5

我一直在思考,当前的学校教育究竟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呢?还是扼杀人才的机械运动?静下心来读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原来老先生上个世纪就已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啦!他认为,教育的本质有三个,即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生活即教育”,他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就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

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

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陶行知的道德教育思想 篇6

[摘要]: 陶行知是我国“五四”以来最著名的、最有影响的教育家,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驱,为我国人民教育事业和民族民主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被毛泽东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它们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很高的现代价值。在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仅能够感受到陶行知这位伟大教育家站在教育之巅来指导教学的理论,而且还能够发现他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迸射出的智慧之花。

[关键词]:陶行知 教学思想 地理教学

陶行知一生奉献于教育事业,创立了“生活教育”一系列伟大的理论。“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精粹,认真学习和研究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为师范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将“教学做合一”理论用到实处,真正发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价值。师范院校要根据本学校的教学特色秉行“陶氏”原理,将其理论内涵指导实践,改革旧教学模式,创立真正适合社会需要的教学模式。

一、创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陶行知清楚地认识到,要增进学生的学问和智慧,仅仅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还必须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条件。他在所创办的学校中都特别注重各种教育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图书馆的建设。在晓庄师范,他把图书馆命名为“书呆子莫来馆”,以此激励学生学会求知,学会用书。在育才学校他把创造学问之气候确定为育才学校四大创造活动之一。他说:“气候是生物生长之必要条件。我们要学问长进,必须创造追求真理所必需的气候。平时所谓气候是空气与热之变化所致,学问之气候也可说是追求真理之热忱与其所需之一定文化养料及其丰富之配合所构成。”

陶行知还在育才学校的师生中开展了创造月、创造年活动,设立了创造奖金,开展了一系列的社团活动、社会服务活动,这些都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了良好氛围,大大促进了师生研究学问,开展创造活动的热情,从而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二、以生活为中心,将地理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终身。

他认为“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生活和教育原本是没有界限的,应该是一个统一体,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生活在不断融合,教育必须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重新充满蓬勃的生机。他认为,“以生活影响生活之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始终把教育教学同人类的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认为“生活即教育”,“是为了生活向上而实施教育”,从促进人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实施教育,“主张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教学内容应该是与人类社会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的,要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做到生活化,应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来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这样通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趋向,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感受到学习是有意义的。课堂教学由学校、由社会、家庭延伸,由课内向课外拓展,促进小课堂与大社会的沟通,为学生的成长创造广阔的空间。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根据他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我们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

三、教学做合一、将地理学习方法实践化

陶行知先生鲜明地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主张。他认为,“做”是一种实践,一种探究,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在与同学的合作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本领的一个过程。他在杜威的“五步思维法”的基础上又加上“行动”的环节,成为“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这六步思维法,这种学习方式正是我们今天新课改呼唤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探究式学习,以“做”为中心,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实践活动,遇到棘手的问题,鼓励学生开动脑筋,从多方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善于思考、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四、教学生学,让学生学会学习

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就是教师的主要职责,即如何教学生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特别强调,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主要是指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其目的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想,使自己成为爱学习、会学习、善学习的人,从而具备终身创造能力。从表面上看,学会学习与创造发明还有一定距离,但随着世界知识迅速总量扩张和更替周期的日益缩短,使学习的时间自然而然地从青少年延伸到了人的一生,使学习的场所由学校转移到了社会,只有不断学习与掌握,才能始终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脉搏,才能始终站在知识创新的前沿,学会学习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创新品质。

五、追求课堂诗意,改善师生关系

“教师不要太像教师,学生不要太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信地想,大胆地说,给他们一片自由的天空。我在新课程教学中,经常进行师生互动,与学生交流、沟通、合作。特别是对于一些地理教学项目,可以让学生“做中学”,鼓励成功,也允许失败,这正符合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让课堂有掌声、笑声和歌声,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在凸现,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传统教育中的老师常常以严师自居,高高在上,让学生望而生畏,望而却步,师生的关系难以融洽,情感难以沟通。因此教学或表现为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或表现为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陶行知先生深知“教学相长”的道理,他对“民主的教师”作了如下定义:要虚心,宽容,与学生共甘苦,跟小孩子学习,„„他还提出: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大胆地想;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自信地说;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勤动手;给他们一片自由的天空。解放他们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

新课程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是对教学关系的正本清源。因为教育是人与人的交流,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互学。

参考文献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探讨 篇7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的意义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教育历程中颇具影响力的一位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的一生都倾力于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建设中, 为世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陶行知的一生中, 他提出了许多具有深刻意义的教育教学新理论、新理念以及新方法, 特别是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更为世人所知, 被现今教育工作者所广泛借鉴。与此同时, 生活教育理论更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不仅如此, 陶行知还一位意志坚定的民主革命战士, 他将人民教育事业建设与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相结合, 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不但在国内的国统区和解放区普及, 而且跨洋影响到了国外。陶行知一生的成就受到世人的赞扬, 周恩来评价他为“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 宋庆龄赞颂他是“万世师表”, 毛泽东更是赞扬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研究及探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有助于国人能够真正意识到国内基本状况, 以国情为基本出发点, 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现代教育改革的事业。

二、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主体则是生活教育理论。起初, 生活教育理论是运用于平民、乡村教育中, 后来陶行知将其发展成系统化的教育理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也逐渐融入了新元素, 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的重要教学理论。针对传统教育中老师死讲, 学生死学的现状, 他倡导老师教学方式的确立应该依据学生学习方法, 而学生的学习方法必须要联系老师的教学方式, 要高效化的将“教法、学法以及做法”结合起来。譬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做一件事时, 学生应该依据怎样做好这件事的方法就做到怎样的学习, 老师需要根据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就做到如何教导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要以教和学作为主体, 这一事例清晰说明了教和学、学和做、教和做两两之间的关系。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学习为出发点,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为其提供帮助, 学生学习的方法是老师制定教学方法的前提与基础。与此同时, 陶行知认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需要依据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方法, 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联系, 切实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性格特点展开教学, 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三、普及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毕生愿望就是将中国教育普及化, 实现全民教育。他认为只有通过全民化的教育学习, 才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在陶行知的教育事业生涯中, 他起初发展的平民教育, 接着又投身于乡村教育建设中, 后来则着重发展大众教育, 也许或有人对此不理解, 为何他不执著于一种教育发展, 总是花样百出的发展各式教育, 但是事实上, 这正是陶行知所追求的, 因为他想普及教育思想, 实现全民化学习, 从而民族教育得到发展。他不畏艰难险阻, 将自己一生默默奉献给了中国的普及教育事业。从1931年至1935年, 历时五年间, 陶行知开始了普及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提倡要将文化思想和科学知识全面普及给人民大众, 要确保每一位公民都能有所学识。对于普及教育的教学方式, 陶行知提倡到首先要在城市和农村同步执行, 儿童教育要与成人教育相衔接;其次需联系劳苦大众的实际生活, 设立乡村教学点, 让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也能学到知识;再次要建立起相关教育类的法律制度, 在某种程度上通过强制性的手段普及教育, 对于阻碍他人学习的组织或个人, 需根据法律规章严格处理;与此同时, 还需加强普及教育的目的同保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以及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三者之间的联系, 确保教育面前, 人人平等;最后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努力, 给予中国教育发展的资金保障, 并且要加强对人口的控制, 推动普及教育的发展。

教育发展是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现代教育体制也随之不断更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存有许多有益性、主张性以及价值性的思想理念和见解, 为我国的现代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借鉴和知识指导的基础。目前, 国内的教育体制极具缺陷性, 学校教育一味的重视理论教学, 课堂教学内容与现实社会生活相偏离, 尤其是脱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 与此同时, 学校教育还注重科学发展而忽略人学发展, 严重缺乏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意识, 所以改变这一现状刻不容缓, 国内要加强现代教育体制改革, 以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为重要的理论指导, 联系实际情况, 健全并完善我国的现代教育体制, 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摘要: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于我国教育界的影响极大, 本文从探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意义出发, 探讨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传播以及儿童教育理论的内容及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理念,生活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普及

参考文献

[1]邹开煌, 周志平.陶行知教育思想进教师教育课程实践与探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 (10)

[2]陈霞.陶行知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意义[J].甘肃科.2009 (03)

陶行知的道德教育思想 篇8

陶行知先生认为:人的价值始终是社会的核心价值、终极价值。生命的尊严才是至高无上的,在神圣的生命面前,没有任何世俗之物称得上高贵。因此,陶行知先生以一颗广博的爱心爱国家,爱人民,爱师生。 “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也是师德的核心。“爱”更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他指出,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树立“爱满天下”的宽阔胸怀,更要以自己的言行感召学生,培养学生的一颗爱心。

爱的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用自己的爱心浇灌孩子纯净的心灵,与孩子们静心交流、谈心,及时了解孩子们的需求,及时帮助、引导孩子解决问题。在三月八日国际妇女节到来之际,开展主题活动《我的好妈妈》,让孩子们通过回忆妈妈一天的生活,让孩子体会妈妈的辛苦,感受妈妈对自己的关爱、照料;通过夸妈妈,让孩子能够想办法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如:对妈妈说一句祝福的话,给妈妈捶捶背,给妈妈唱一首歌,做一件让妈妈高兴的事情等让孩子学會关心妈妈;通过做蛋糕,让孩子亲手为妈妈做一个生日蛋糕,喂妈妈吃蛋糕,再次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在“我的好妈妈”的歌声中,孩子和妈妈共同感受爱的温暖、分享爱的快乐,浓浓的爱意溢满孩子的心间,爱在孩子们心间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教育教学情境生活化,践行“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如果教育只是书面上的,那么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意义。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是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当代中国教育中,学校教育应该将生活更好地融入学校中、融入学习中,尤其在学前教育阶段,更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将儿童已有经验融入新的教学中,贴近儿童生活,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发展。

幼儿阶段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对具体直观形象的事物较感兴趣,将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置身于生活化的游戏情境之中能较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易于他们接受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小班儿歌《逗蚂蚁》,教师扮演蚂蚁妈妈,幼儿扮演蚂蚁宝宝,在蚂蚁妈妈的带领下尝试表演儿歌中展现的生活游戏情境,让幼儿感受儿歌句式的韵律美,学习朗诵儿歌内容,并通过观看各种美味菜肴的视频,引导幼儿尝试依据原创儿歌的句式结构创编出新的儿歌。幼儿在愉快的情境表演中,轻松学会了儿歌内容,初步积累了逗蚂蚁的经验,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都得到较好的培养和发展。

三、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践行“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

“社会即学校”与“生活即教育”的主张紧密相连。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目的在于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中班活动《我们居住的社区》就是一个典型实例。教师在与社区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后,组织孩子走进社区,了解幼儿园所在社区的位置、名称,实地参观了社区里为居民提供服务的各项公共设施,如:菜场、医疗诊所、理发店、水果店、超市、健身活动场地、宣传栏、阅览室、邮政所等等。通过实地参观让幼儿初步懂得了“社区”的含义: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组织单位,是人们居住的地方,一个社区的居民在一起共同生活、学习,一起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从而让孩子明白自己是社区的一员,应该要爱护社区的公共设施,维护社区的环境整洁,遵守社区的居民公约,做一名社区优秀小公民。合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让孩子在社会的大课堂里积累社会经验,这为孩子逐步步入社会、成为社会人、形成良好的社会品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在“做”字上下功夫,践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认为:“最好的教育,要想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他是这样解释的:“是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实践性是“教学做合一”的基本特点。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幼儿知识经验的获得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引导、帮助下“通过自己的活动,发现某个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联系”的过程。让幼儿经历这种“做”的过程,幼儿才能在获得知识经验的同时,感受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步形成初步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见,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让孩子通过动手“做”,为孩子积累了宝贵的感性经验,它是孩子进行抽象思维的“根”和“源”。由于幼儿园孩子的年龄、生理、认知特点,更加决定了动手操作在其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紧密结合,不仅激发了孩子的探究兴趣、培养了孩子的探究能力,还培养了孩子良好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使“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落到了实处,深化了素质教育。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真正成为孩子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上一篇:驾校总教练工作职责下一篇:初二《开学第一课》学生观后感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