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的幼儿教育名句(精选8篇)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他于1923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一南京鼓楼幼稚园,他创立了“活教育“理论,一生致力于探索中国化、平民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道路。他被誉为“中国幼儿园之父”
他还开创了我国幼儿心理的科研工作,是我国以观察实验法研究幼儿心理发展的最早的学者之一。抗战时期,他又创建了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省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实验研究师范教育。为我国幼儿教育师资培训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对我国幼儿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反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幼儿教育,提倡适合国情的中国化幼儿教育
他批评当时的幼儿园不是抄袭日本就是模仿欧美,生搬外国的教材、教法,全然不顾中国国情。“抄来去,到底弄不出什么好的教育来。”他坚决主张“处处以适应本国国情为主体,那些具有世界性的教材教法可以采用,总之以不违反国情为唯一的条件”。同时,他积极地推进为中国平民服务的、培养民族的新生一代的幼儿教育,大声疾呼“幼稚园不是专为贵妇们设立的,还要普及工农幼稚园”,指出这是中国求进步,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状况,发展进步合理的社会之需要。
(二)、反对死教育,提倡活教育
陈鹤琴先生反对埋没人性的、读死书的死教育。在抗战时代,他抱着实验新教育的使命,创建了活教育。其教育的三大目标是——(1)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2)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3)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体系,对中国幼儿教育的各方面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1.教育观
陈鹤琴先生指出,要遵照活教育的精神办幼儿园,必须“以自动代替被动”,必须是幼儿“自动的学习、自发的学习
”,自己去动手用脑获得知识。教师必须尊重幼儿的自主性,不能搞传统的注人式,消极地管束幼儿,等等。这样的要求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对旧教育的冲击是十分巨大的。2.教育目标
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应当是育人,培养国家民族所需要的新生一代,培养像陈鹤琴先生所指出的那种身体健康、能建设、能创造、能合作、能服务的“现代中国人”。3.教育方法
实现活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如陈鹤琴先生所说:“非从“做”做起来不可,应当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为此他想出了以下的教学原则:(1)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2)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3)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做:(4)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5)积极的鼓励胜于清极的制裁:(6)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我们的活教材(7)比较教学法:(8)用比较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9)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10)替代教学原则(11)注意环境利用环境;(12)分组学习共同研究;(13)教学要游戏化;(14)教学要故事化;(15)教师教教师;(16)儿童教儿童;(17)要精密地观察。
4、教育内容。
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与实际紧密地结合。同时,活教育“做”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幼儿园最好的教育内容。5.教育原则
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的十七条原则,如“凡幼儿能做的,让他自己做:凡幼儿能想的,让他自己想”等,体现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重视幼儿动手动脑,重视直接经验的价值等思想,奠定了幼儿园教有原则的基础。
(三)、幼儿园课程理论 1.课程的中心
陈鹤琴先生反对幼儿园课程脱离实际,主张根据幼儿的环境——自然的环境,社会的环境作幼稚园程系统的中心,让幼儿能充分地与实物和人接触,获得直接经验。2.课程的结构
陈鹤琴先生认为“应当把幼稚园的课程打成一片,成为有系统的组织”。虽然他把课程内容划分为: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文学活动等五项,但这五种活动是一个整体,如人的手指与手掌,手指只是手掌的一部分,其骨肉相连,血脉相通,因此被称为“五指活动”。3.课程的实施
强调以幼儿经验、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作为选择教材的标准:反对实行分科教学,提倡综合的单元教学,以社会自然为中心的“整个教学法”;主张游戏式的教学。
(四)、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
“活动教育”作为一种理论形态, 诞生于40年代初, 以后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 到40年代末, 形成了一个结构完整、内容丰富的教育理论体系。“活动教育”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核心, 他指出“活动教育”就是“做人, 做中国人, 做现代中国人”, “大自然、大社会, 都是活教材”, “做中教, 做中学, 做中求进步”三大基本观点。这三大基本观点分别为“活动教育”理论的目的论、课程论和教学方法论提出。在目的论中, 他认为应该“爱国家、爱人类、爱真理”, 这也成为我们当今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之一, 而其中最能反映其理论特点的是课程论和教学方法两部分。
陈鹤琴强调“活教材”的作用, 主张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出发点。他认为, “活动教育”要把儿童培养成为现代生活的人, 它必须逐渐扩大和丰富儿童对自然社会的了解, 认为书本上的知识是间接的、形式化的, 只有“大自然”“大社会”才是知识的真正来源, 是活的书、活的教材。它能提供给儿童的知识是最生动直观、形象的, 最能激发孩子兴趣的教育, 可避免任何形式化的环节和人为的扭曲。因而, 教育者应把孩子引向生活中, 让孩子多与大自然、大社会直接接触, 让他们在亲身参与中获取经验和知识。
陈鹤琴虽然强调“活教材”的作用, 但并没有摒弃书本。他说:“我们不是说在学习过程中摒弃一切书本, 如果恰当地作参考资料, 书本是有用的, 但不应像过去那样, 把书本作为学校学习的唯一材料。”他所追求的是让自然、大社会、儿童生活和学校教育内容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这与如今所提倡的“多元整合课程”又很相似。由此看来, 书本应是现实世界的写照。因此, 陈鹤琴的“活动教育”的课程论, 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 不能把书本作为学校学习的唯一材料, 教育不能脱离自然、社会和儿童生活。不能把学校与社会、自然隔离开, 应把他们融在一起, 形成一个有联系的整体。
我们不能漠视社会上发生的事情、自然界发生的现象, 把学校变成“知识的堡垒”。传统的书本主义教育限制了儿童的视野, 束缚了儿童的思想, 阻碍了儿童更好地发展, 削弱了孩子的实践能力。单纯的传授书本知识, 有时不能给儿童准确的知识, 还会有许多错误的观念和印象。在教学中我就遇到过类似的事。如, 有一次我上“认识四季特征”课, 书本上的秋冬插图和我们当地实际景象差异很大, 我们这里没有满地的落叶、一片枯黄的景象, 而是枝繁叶茂的景象, 幼儿就很不易了解秋天的特征。冬天, 课本的插图是白色的世界, 而我们这里从不下雪, 气候又不是很冷。当讲到这里时, 有的幼儿对我说:“老师, 我们这里没有冬天, 因为它不下雪。”因此看来, 我们应把教材与儿童生活、自然、社会等各方面相结合, 恰当地应用、调控与把握, 使之更加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可见自然、社会、儿童生活多种方式为幼儿认识世界提供了无限广阔的舞台, 教师应和儿童共享自然, 共同走进社会、生活。
陈鹤琴还提倡“做中做、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他特别强调了两个“做”的意义。其一是对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以主体地位来亲自参与活动;其二是对直接经验的强调。“做”是身心积极参与, 促使他去了解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 认识事物的性质。他还指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 应当让他自己想;你要儿童怎样做, 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这与我们现在提出的重视幼儿实践参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致的, 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可我有一次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 那一次上的是手工课———做花。因为做的过程有些难度, 我怕幼儿做不了, 影响下一个活动课, 就事先把难做的部分给做好, 只让幼儿参与翻翻花瓣, 当时就有幼儿问我:“老师, 这漂亮的花你是怎么做的呀, 我想做一朵送给妈妈。”当时我随便就把孩子给应付了。事后想想, 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犯了个不小的错, 认识到自己忽视了幼儿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应以幼儿为中心, 重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参与能力, 我不该因为怕影响下一个活动而不让幼儿参与操作。这件事情后, 我在上手工课和其他活动中, 吸取了这一次的经验, 无论做什么都让孩子亲自参与到活动中, 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 不论做得好或不好, 都让他们有实践体验的机会, 结果幼儿在每一次的活动中都有我意想不到的作品出现, 做出来的事物形态各异、各有千秋、主体鲜明、富有创意。由此可见, 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积极参与程度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技能知识的掌握、理解及创新的能力。儿童做某件事, 要与事物发生直接的接触, 使他了解事物、认识事物、参与其中, 掌握方法技能, 发挥主体作用, 幼儿才能有所作为和发展。这使我更加领会到陈鹤琴强调的“做中学、做中做、做中求进步”的这一观点。
另外, “活动教育”还提倡热爱儿童、尊重儿童, 教学的兴趣化, 重视教学中儿童之间的相互启发作用, 提出“儿童教儿童”, 这些都是当今幼儿教育所提倡的。在当今世界一体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我们应当从陈鹤琴的教育思想中得到启示, 汲取各种有益的文化, 坚持在借鉴的基础上创新, 创造出经得起考验的优秀, 有特色的、不同的教育教法。
摘要:对陈鹤琴“活动教育”理论进行了论述, 并指出其对当代教育的影响以及“活动教育”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的启示。
他有过凄苦的童年,所以他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有一个快乐美好的童年 。
他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他毕生追求真知,教育救国。
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清华学堂毕业后考取公费留学,与陶行知同行,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教育学硕士学位。于1918年回国任教,教育家,中国儿童心理学奠基人。
大学教授:从娃娃教起
1918年,学成归国的陈鹤琴任教于东南大学教育科,讲授儿童心理学。
1923年秋,陈鹤琴在自家寓所里创办了中国首个幼教试验基地——南京鼓楼幼稚园。招收了12个幼儿,自任园长。开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幼儿教育的实验探索之旅。
他说:“幼稚园这种教育机关,在中国本来是没有的。现在我们既然来创办这件事,就应当先自己问一问,用一种什么目标,怎么来办。倘是一些主张都没有,仍旧像中国初办教育时候,今日抄袭日本,明日抄袭美国,抄来抄去,到底弄不出什么好的教育来。”
第二年,他将幼稚园加以扩建,邀请东南大学一些志同道合的教授一起研究幼儿教育,还购地建筑新园舍。将鼓楼幼稚园打造成为我国第一个幼稚教育实验中心。
他和陶行知、宴阳初、黄炎培等一批爱国知识分子一样,走的是“教育救国”之路,他身体力行,改革“死教育”实践“活教育”,造就现代中国人。他明确提出教育目的——“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并指出“现代中国人”应具备健全的身体、建设的能力、创造的能力、能够合作、有服务精神等五条件。陈鹤琴先生还针对幼儿教育问题指出:“对于如花含苞,如草初萌的小孩子,我们应当用很好的教育方法去教育……使他们关于体、德、智都从小好好儿学起。”
1927年,他支持陶行知筹创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并兼任该校指导员及第二院(幼稚师范院)院长,又与陶行知合力创办樱花村幼稚园,开辟了乡村幼稚教育实验场地,从事中国乡村幼稚教育的实验和乡村幼稚园的工作,还与当地人士开办了不少乡村幼稚园。
有人背后议论:“堂堂大学教授,搞娃娃教育有什么出息?”陈鹤琴却说:“我就是要从小孩教起。”
他与陶行知、张宗麟等发起组织幼稚教育研究会,出版幼稚教育刊物,发起成立了中华儿童教育社,积极推进中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他主编《幼稚教育》月刊,在创刊号上发表了《我们的主张》一文,提出适合我国国情和儿童特点的15条办幼稚园的主张。他还倡导“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凡儿童能够学可以学的,应当教他学”等原则。
1940年至1945年他创办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后改为国立。1945年,他在上海创办市立幼稚师范学校。
于是,一生关注小孩子教育的他,成了中国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奠基人。
解放后,他曾任南京师范大学校长。1958年底,他被免去南京师范学院院长职务,他怀着“凄苦的心情”离开了教育岗位。直到1977年的六一儿童节,85岁的陈鹤琴才得以重返自己一手创建的南京鼓楼幼儿园,“他来了以后一看,说这个地方原来我栽了一棵绣球花,还有杏子树,都没有了,一副很惋惜的样子。”
1982年,有人去探望病危的陈鹤琴,他已不能说话了,但他用颤抖的手写下了——“我爱儿童,儿童爱我” 八个大字。
学者父亲:拿儿子当实验对象
受老师杜威的影响,陈鹤琴十分注重实证研究。他的长子陈一鸣说:“1920年12月26日我出生了。我一出娘胎﹑哇哇一叫,我的父亲就开始记录,记录我什么时候哭,什么时候笑,什么时候小便,什么时候会顽皮了。换句话说,他把我身心的发展都作了全面的研究,一共是连着808天。”
可以说,陈鹤琴开了中国研究儿童之先河:
“这个孩子是1920年12月26日凌晨2点零9分生的。……
“第65星期,他能欣赏音乐的节奏:素来他听音乐的时候很多,近两星期以来一听见留声机的音乐,他就在地上跳跃并能符合节奏,音乐的节奏快些,他跳得也快些,音乐的节奏慢些,他跳得也慢些。……
“第490天,模仿洗衣:他拿了一块肥皂,用手捻着,在洗衣板上磨来磨去,模仿他祖母洗衣服的样子。…… ”
陈鹤琴对孩子的身体发育、动作发展、感觉、情绪模仿、暗示感受性、好奇心、惧怕、美感等心理活动以及言语、学习、游戏、绘画等各方面进行了详尽的文字与摄影记录及系统研究,从中总结出儿童心理的特点与规律,撰写了《儿童研究纲要》一书。1925年他出版了《儿童心理之研究》和《家庭教育》这两本在中国幼儿教育史上具划时代意义的著作。
陈鹤琴的《家庭教育》一书,提出了家庭教育的101条原则,被陶行知评价为“当今中国出版教育专著中最有价值之著作”“愿与天下父母共读之”。此书再版达15次之多。书中的“发现小孩”、“解放小孩”、“信仰小孩”、“变成小孩”的教育理念,至今都没有过时,对时下那种“赶鸭子上架”、逼着孩子成为“神童”的培养方式来说,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他认为孩子的“知识之丰富,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
他认为做父母的应该有一种专门的技能、知识。因而提出:“要重视幼儿家庭教育的科学实验,对幼儿的家庭教育应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和推广,普及儿童心理学和学前教育学的知识,使广大家长都能对自己的子女有个正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方法。”
他反对家庭教育中专制式的严厉管教方法,认为这种管教方法摧残儿童的创造力,束缚儿童的思想,不利于儿童良好人格的养成。他主张民主化的家庭教育,父母平等对待孩子,尊重小孩的人格。他特别强调“做父亲的应当同小孩作伴侣”。他自己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
陈家居住在上海寓所时,每天晚饭之后往往都有一个其乐融融的音乐会。有时候,孩子们要求陈鹤琴表演。他就弹起那把从美国带回来的曼陀铃,唱起在国外曾同黑人一起弹唱过的民歌。尽管嗓音并不算太好,但他激情饱满,唱得非常投入,非常具有感染力。陈鹤琴说:“家庭中有了歌声,如有了生气一般,试想一个家庭,吃完晚饭后,父母子女团聚一室,同唱同歌,这是何等有趣的事情!一日之间,有了这种团聚,不但于精神上发生无穷的快乐,感情上也可更加融洽,所以家庭中不可没有乐歌。”
斯人已逝,风范永存。
(本栏投稿邮箱:xt6688107@sohu.com)
陈鹤琴主要教育思想: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和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提出了儿童教育“整个教学法”,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教儿童学。后称“单元教学”,并被准确定义为:以一个中心把各项活动联系起来。他强调:幼儿园教育教学应紧密结合儿童的实际生活,以大自然、大社会为课堂,结合儿童心理特点,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儿童的兴趣和想象力。
陈鹤琴提出:“重视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根据儿童生理心理发展情况,按时令季节和幼儿实际生活的情况制定计划。”他强调以儿童的发展为本,关注儿童生理心理的发展情况,主题的选材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时令季节,最大可扩充到大自然、大社会。陈鹤琴认为,儿童健康是幼稚园课程第一重要的。他认为,五指活动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健康活动:饮食、睡眠、早操、游戏、户外活动、散步等。
2.社会活动:朝夕会、周会、纪念日、集会、每天的谈话、政治常识等。
3.科学活动: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研究自然、认识环境等。
4.艺术活动:音乐(唱歌、节奏、欣赏)、图画、手工等。
5.语文活动:故事、儿歌、谜语、读法等。
1951年,陈鹤琴发表了《幼稚园的课程》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批判了欧美国家所实行的完全从儿童出发,缺乏系统性的单元教学的课程编制模式,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幼稚园课程编制应遵循的十大原则,以及三种编制的具体方法。
十大原则是:
1.课程的民族性:课程应是民族的,不是欧美的;
2.课程的科学性:课程硬实科学的,不是封建迷信的;
3.课程的大众性:课程应是大众的,不是资产阶级的;
4.课程的儿童性:课程应是儿童化的,不是成人化的;
5.课程的连续发展性:课程应是连续发展的,而不是孤立的;
6.课程的现实性:课程应符合实际需要,而不能脱离现实;
7.课程的适合性:课程应适合儿童身心发展,促进儿童健康;
8.课程的教育性:课程应培养儿童五爱、国民公德和团结、勇敢等优良品质;
9.课程的陶冶性:课程应陶冶儿童性情,培养儿童情感;
10.课程的言语性:课程应培养儿童说话技能,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陈鹤琴还提出了三个具体的课程编制方法:圆周法、直进法和混合法。
1.圆周法:幼稚园每个年龄班预定的教育单元内容相同,研究的事物也相同,但所选教材的难度和分量应根据儿童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各班要求由浅入深。
2.直进法:就是将儿童生活中接触的事物,按照事物的性质和内容的深浅而分布在各个不同的年龄班中,如小班研究猫和狗,中班研究羊和牛,大班研究马和虎。即是说,不同班的课题和要求都不相同。
3.混合法:就是在编制课程的时候,以上两种方法均可采用,即课题和要求有相同或不同。混合法是编制课程时采用最多的一种方法。
我对陈鹤琴教育思想的评价:学前教育是目的在于促进入学前儿童(0~6岁)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而陈鹤琴的“整个教学法”应用到学前教育之中,就使得所有课程有了系统的结构性,将五大领域有目的的链接在一起,而不是分散的生硬拼凑,这样既有助于教师明确教育目标,又可以促进幼儿将所学联系起来,更有效的学习知识。例如,可以让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的进行游戏活动,这样让幼儿在娱乐中学习,更有助于幼儿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每个幼儿都是相对独立的,智力发展水平也不一样,兴趣爱好也有所差异,所以在教学中应采用小团体式教学,利用经验重叠理论,使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在相互作用中都有所提高。卢梭认为影响人发展的三个因素是:自然因素(遗传);物的因素(环境);人的因素(教育)。人的生存离不开环境,人改变环境,环境也反作用于人的行为活动。陈鹤琴提出的:“重视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根据儿童生理心理发展情况,按时令季节和幼儿实际生活的情况制定计划。”正符合了这一客观规律。幼儿本来就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想要探索世界的愿望应该得到满足。抓住幼儿学习的关键期,借用幼儿自身的求知欲,激发其对大自然,大社会的兴趣,充分结合实际生活,让幼儿在做中学,使其更好的认识世界,认识自然。作为学前工作者,要尊重幼儿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为其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为其选择适合其发展水平的学习内容及目标。在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培养幼儿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陈鹤琴也同样十分重视学前儿童的社会化教育,注重在社会环境中教育儿童,发展儿童。儿童在家庭交往中,往往是家庭的中心,难免让孩子自我中心。幼儿园教育就为孩子提供了一个与人平等交往的机会。可以让儿童在与父母以外的人的交往中,学会做人的行为规范与基本的思想道德,让儿童学习和增长与人交往的经验和知识,实现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习得文化的特征,促进儿童的社会化。
2015年,我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不断学习与反思。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到陈鹤琴先生及其家庭教育思想。遗憾没有在年轻时看到先生的理论,没有从孩子小时候开始重视家庭教育,希望有缘的年轻父母们能学习到先生的教育思想,那将是他们及子女的幸事。
陈鹤琴(1892--1982年),浙江上虞县人,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教授。民国时期著名的儿童教育家,与陶行知、晏阳初、黄炎培并称中国教育界有四位圣人,他被誉为‚儿童教育的圣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留美五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五四运动期间回国,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讲授儿童心理学课程。东南大学成立后,任教授和教务主任。后担任任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和南京师范学院校长。
陈鹤琴提出了活教育理论,重视科学实验,主张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要适合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呼吁建立儿童教育师资培训体系。编写幼稚园、小学课本及儿童课外读物数十种、设计与推广玩具、教具和幼稚团设备。一生主要从事于一系列开创性的幼儿教育研究与实践,有《智力测验法》《玩具与教育》《家庭教育怎样教小孩》《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等著作。
陈鹤琴先生用自己子女们的成长诠释了自己的家庭教育思想学说。2010年4月,陈鹤琴子孙汇聚,陈先生的7位子女都健在,虽已是耄耋老人,却仍然精神饱满、乐观向上,其中年龄最长的兄长陈一鸣年届九旬,最小的妹妹秀兰已75岁,他们分别从事统战、外交、教育、新闻、医务等工作,并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成就。从他的子女身上,人们看到了:
健康身体、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和谐的家庭; 正确的人生观、审美的情操与乐观向上的性格;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家庭教育观点
一、科学的儿童观是进行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
儿童观是指对儿童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儿童期有意义的发现、儿童的身心特点等,这直接影响到教育者的态度和方式。
(一)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人格
他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慈幼‛思想,要求热爱儿童和‚爱而会教‛。同时,又摒弃了传统儿童观中将儿童看作小大人或无能的观点。‚常人对于儿童的观念之误谬,以为儿童是与成人一样的,儿童的各种本性本能都同成人一色的。所不同的,就是儿童的身体比成人小些罢了……我们为什么叫儿童穿起长衫来?为什么称儿童叫‘小人’?为什么不准他游戏?为什么逼他一举一动要像我们大人一样?这是不是明明证实我们以为儿童同成人一样的观念么?儿童既然不同成人一样……假使我们要收教育的良果,对于儿童的观念,不得不改变;施行教育的方法,不得不研究。‛ 指出了观念变革的必要性,这是进行科学育儿的前提。
他提出‚小孩子有小孩子的意志,小孩子有小孩子的人格,成人应当尊重小孩子的人格。‛ 这是他在批判传统文化中要求子女顺从父母的错误儿童观和学习西方儿童学研究的新成果基础,提出了20 世纪中国新型的儿童观:尊重儿童的人格。
他要求在家庭生活中,‚做父亲的应当同小孩子作伴侣‛。‚做父亲对待子女应有相当的礼貌‛,这同他小时候在父亲面前所受的消极教育是截然不同的,是一种朋友式的民主平等关系,反对传统文化中‚父严子孝,法乎天也‛的专制型父子关系。但他又认识到儿童的不成熟性,非常赞同并继承了颜之推的思想;‚父子之间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并对此评论道:‚颜先生这几句话说得真不错,我们做父亲的实在应当如此。‛ 并希望‚父母待小孩不要姑息也不要严厉‛; ‚一方面予以充分机会以发展自动的能力和健全的意志,一方面限以自由范围使他不得随意乱动,以免侵犯他人的权利。‛ 在儿童教育中贯穿自由和纪律,这是培养健全人格和社会公民所必需的,这充分反映了他尊重儿童和对儿童充满爱的教育观。
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充分相信儿童。例如,他反对父母因为小孩喜欢偷吃食物而乱藏食物,认为这是以防贼形式来对待小孩,小孩逐渐会丧失自尊心,并与父母之间产生隔膜,引起人格的堕落。这也可以促使我们对生活中所发生的盗窃犯者的儿童经历进行反思;同时,也唤起家长应充分相信儿童,让儿童学会自尊自爱的一种理性的教育沉思。
(二)相信儿童具有自我学习和教育的能力
他通过对其子陈一鸣的实验观察研究,写成《儿童心理之研究》,就幼儿的动作、好奇、模仿、游戏、言语、记忆、想象、知识、能力、思维等方面的发展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文字记录,并配以相应的摄影来展现儿童心理特点,发现了儿童期的重大意义:‚一方面儿童期是发展能力的时期,一方面具有可以发展的性质,此即所谓可塑性或可教性。‛ 并明确指出‚什么言语,什么习惯,什么道德,什么能力,在儿童的时候学习最速,养成最易,发展最快。‛这种充分肯定儿童期的关键性和可教性的意义在于为儿童主动探索世界提供了依据。
他发现儿童期的意义之后,提出了儿童学习能力在1岁前就已具备,学习过程是刺激——联念——动作。成人对待儿童的教育态度是:‚凡是小孩子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凡是小孩子能够自己做的事情,你千万不要替他代做。‛ 这充分表明他相信儿童具有主动思考和学习的能力;并认为父母不能在别人面前责罚小孩,‚大多数小孩子尤喜顾全面子‛,‚倘使要小孩子不怨恨父母而且把行为改好,做父母的应当把他的行为说给他听,而且告诉他今天责罚他的缘故,并不是因为可惜东西,实在因为他行为不改‛。包含了他相信儿童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总之,‚小孩子要自己做,自己生活,自己从做中得到快乐,从做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 这是其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在家庭教育中的具体体现,符合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
二、家庭教育思想
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儿童心理学基础上,把了解儿童和研究儿童作为实施儿童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包括对儿童的喜怒哀乐、儿童的知识与思想、儿童的环境以及由出生到成熟整个成长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变化和现象。他在《家庭教育》中,将儿童心理归纳为7个方面:好奇、好动、好游戏、好模仿、喜欢成功、喜欢野(户)外生活、喜欢合群和喜欢称赞等。
(一)教育目的:培养勇敢、进取、合作、有思想、肯服务社会的儿童
他继承了中国传统的‚以品学为目的‛的家庭教育观,注重从小教会孩子学会做人、做好人、做一个服务于社会的人,这是传统教育的精华。同时,他也针对当时中国现实中存在外国化和宗教化等教育倾向,提倡办一种中国化、平民化的教育,即‚活教育‛中要求‚学会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教育目的观在家庭教育中的具体表现,将之与传统教育中退让、保守和明哲保身等区别开来,结合中国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提出‚做父母的应当教训小孩子爱人‛,从最初接触的人际环境——家庭入手,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和利他精神,‚一个人最不好的脾气就是‘利己心’太重。无论做什么事,往往以我为中心。凡有利于我者,没有不高兴‛ 去干的;无利于我者,都不愿意去做,那么到了后来,‘上下交争利,而国危矣’。‛ 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同情行为在家庭里和社会上都是非常重要的美德,而且‚小孩子今日能爱人,他年就能爱国了‛,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特点。而他对家庭教育目的要求也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与张宗麟的幼儿教育目的是一致的,同时,要求幼儿合作、勇敢和服务社会的精神仍是今天的教育任务。
(二)教育内容:体、智、德、美和谐发展
他继承了中国传统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礼貌举止等精华,增加了体育这一内容,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要求在家庭日常生活中渗透美育,作为人格陶冶的重要内容,符合现代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
体育:强调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认为‚强健的身体是小孩子幸福的根源,若身体不健全,小孩子固然终身受其累,而做父母的也要受无穷的痛苦。‛ 而强健的身体是与良好的生活习惯分不开的,这就要求从吃、喝、拉、撒、睡及相应的设备等方面入手,通过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例如,要求小孩子应当天天刷牙;未穿衣、洗面刷牙前,不宜吃东西;吃东西前后必须洗手;便溺有固定的场所,形成排便的规律等。这些卫生习惯在幼儿期形成动作定型之后,将直接影响到个体终身的健康。尤其是强调应从小训练小孩子独立睡觉等习惯,有利于幼儿独立性的发展和身心健康。提出在幼儿初学吃饭时应有适宜的盘匙,在我们今天的家庭生活中常被忽略,看似繁琐,但它符合幼儿动作发展的特点,幼儿的精细动作未发展起来,动作不准确,用宽大的盘可以避免乱撒饭菜;同时,也可以使幼儿养成爱卫生和爱惜粮食等良好习惯。强调饭前不给幼儿乱吃零食,这不仅有利于幼儿专心进餐,而且有利于幼儿逐渐学会节制和纪律观念;但在今天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常无意识地满足幼儿这些不合理的要求,导致幼儿进食难、正常的饮食规律被扰乱,不利于幼儿身体健康。要求母亲或保姆不可终日将婴儿抱在怀里,认为这违反儿童好动的天性,而且睡眠质量不高,不利于动作发展和身体健康。但今天由于过分强调母子间的亲情和对婴幼儿的爱抚,而忽略了婴儿具有自己运动的能力这一客观事实。这些都已引起90年代的家庭教育理论从极端的实例中进行反思。
总之,共有25条良好卫生习惯的内容,与幼儿教育理论中《幼稚生应有的习惯和技能表》中的卫生习惯基本一致,这是陈鹤琴一贯要求幼儿必须养成一定的卫生习惯、学会生活的技能在家庭教育中的反映,符合幼儿教育的规律。
德育:注重儿童的情绪发展和学会初步的待人接物。要求成人为小孩创设活泼、轻松、愉快、有秩序的家庭氛围。从婴幼儿最初的情绪——‚哭‛入手,对之进行观察推断其原因(饥饿、疲倦、生病等),使之得到相应的照顾;但到了幼儿期,则必须对幼儿的‚哭‛进行控制,尤其是以器来,要挟父母时,要求父母必须绝对拒绝其不合理欲求,以防幼儿养成不良习惯,渐向积极的情感方向引导。对最常见的小孩偷吃食物之事,他反对父母因此乱藏食物,要求父母探究幼儿行为的根源,并将食物放在小孩知道的食柜,讲明食物是大家的,培养其自尊自爱和对成人的信赖感,以免造成幼儿的逆反心理,最终导致严厉的训斥与羞耻心成了负效应的不良后果。另外,他要求父母责罚小孩对事不对人,不能伤害儿童的自尊,讲明责罚的理由,尤其反对父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迁移到儿童身上和凭成人的喜怒去责罚小孩,这都值得今天的家庭教育借鉴。
幼儿的初步待人接物是从家庭开始的,要求教育小孩要考虑别人的安宁,对长者有礼貌,给予幼儿对病人表示同情的机会,并帮助幼儿用具体的行为传递对他人的关爱。要求从最初用个人感情刺激小孩做事的动机,到逐渐能顾及到公共祸福,培养其牺牲精神和救世济民的意愿,符合幼儿道德发展的规律。另外,他告诫父母应减少孩子的惊慌和哭泣,不要有雷电、黑暗、大声训斥等恐吓孩子,要及时缓解和解除孩子的痛苦和精神上的压抑;反对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和放任,认为赏罚分明和严格要求正是克服任性和依赖的有效良方。
智育:注重丰富幼儿的经验。要求父母应多带孩子到外面去看看,并认为家庭应是艺术的、游戏的和阅读的环境,在家中饲养小动物和给予幼儿浇花、玩沙和玩水的机会,通过幼儿与物、与自然界相互作用,满足幼儿的探究心和好奇心,获得对自然和事物的感性经验,对动物具同情心,了解动物的生理特征和植物的初步特性。而这些最初的经验对幼儿的一生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影响其智力的发展;在剪纸、填图、绘画、音乐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发展其想象力和创造性,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美的陶冶,使其自己能够想、自己能做,具有独创精神。
总之,其家庭教育内容非常注重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卫生习惯及良好的情感,给予幼儿充分活动的机会,培养其具有独立性、合作性、同情心和责任感较强的现代人格特征。同时,其家庭教育任务与幼稚园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即在于引导儿童在做人、身体、智力、情绪等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做人方面——培养儿童具有合作服务的精神和同情心及诚实、礼貌等品质。身体方面——主要是训练儿童养成各种达到强健体格的习惯。在智力方面——主要应以丰富幼儿的直接经验为主,应有让儿童充分接触自然界和社会的机会,并利用幼儿的好问引导其对日常事物的探究。在情绪方面尤应克服儿童发脾气、惧怕等不良性格,应注意养成幼儿乐于欣赏、快乐等积极情绪。这反映了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始终贯穿让幼儿‚学会做人、做中国人和做现代中国人‚这一教育目的观。
(三)家庭教育原则
首先,应重视家庭教育的科学依据。在70年代末,陈鹤琴建议‚要重视幼儿家庭教育的科学实验,对幼儿的家庭教育应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和推广。‛ 并认为家长更应懂得教育的基本规律和了解、掌握幼儿的身心特点,这是进行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他说:‚栽花的人,先要懂得栽花的方法,花才能栽得好;养蜂的人,先要懂得养蜂的方法,蜂才能养得好;育蚕的人,先要懂得育蚕的方法,蚕才能育得好…… 难道养小孩,不懂得方法,可以养得好吗?‛ 这反映了陈鹤琴坚持科学育儿的家庭教育总则。
他认为是否了解儿童心理特点,这关系到家庭教育的效果。并针对幼儿‚撒谎‛这件事,他提出了符合科学的观点。这是由于幼儿本身害怕受到讥笑、怕被剥夺心爱的东西和希望获得称赞和表扬所致。另一方面,则由于儿童思维的局限性,常将现实与幻想、梦境和醒境相互交织,以及儿童语言表达和对词汇的理解欠准确所致,被成人误认为撒谎,这就要求家长必须探究儿童行为的动因。
总之,陈鹤琴提出注重家庭教育的科学依据是中国家庭教育由经验性向科学性转化的关键。
其次,他非常强调积极的暗示和诱导。根据幼儿好模仿和易受暗示的心理特点,要求父母创设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对幼儿进行正确的诱导。而且,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幼儿具有重要的暗示作用,反对消极的压制和惩罚。比如对于以上所举‚撒谎‛一例,要求父母针对不同的内因,进行分析,并通过正确暗示和自身为榜样,使其逐步改正。并对儿童多进行肯定和奖励,这是儿童向良性发展的内部动力。又如一位母亲看到年幼的儿子看到人的头发剪后可以长出来,于是将洋娃娃头上的头发剪得光秃秃,母亲看见后问明其理由,非但不训他,而且让他观察结果,这种积极的诱导对于培养儿童的科学实验精神和求知欲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注意环境和游戏的原则。他非常注意环境给儿童带来的潜在影响,要求为儿童创设良好的环境。‚环境是指凡是可以给小孩刺激的都是他的环境,一切物质是他的环境,人也是他的环境;而且人的环境,比较物的环境还要重要‛。父母的人格,即父母的认知、情感、行为等因素及家庭的环境布臵无不渗透着教育者的价值取向,对子女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儿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可以说是父母的价值观的一种折射。‚我们成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能影响小孩子的,他看了听了之后,或立刻就要去做做看,说说看,或到了后来才做出来说出来;他所说做的与我们成人所做的所说的不同,但却有几分是相像的。‛ 由此可知,父母应以身作则,尤其是教育子女时,应持同一态度,以免造成儿童无所适从,难以形成稳定的价值观。
游戏是儿童的特殊生活,是儿童的工作,儿童的工作就是游戏,游戏是儿童的第二生命。认为‚小孩子只喜欢两桩事,一桩是吃,一桩是玩,玩比吃还重要。从游戏中,小孩子可以获得许多经验,兴趣就很浓厚了。‛ 由此可知,游戏是儿童学习的最佳途径,是幼儿期获得经验的源泉。
总之,陈鹤琴以儿童心理研究成果作为家庭教育的理论基础,并以这两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为奠基,进行了一种富有中国本土化的幼儿教育理论体系探讨,尤其是以鼓楼幼稚园为实验基地,进行了中国幼儿教育课程标准和方案的理论探讨,提出了以适合中国国情为指导思想,以家园合作为途径,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根本任务,以‚儿童能够学的而又应当学的,我们都应当教他们‛作为选择学习内容的标准,并明确提出幼稚园的课程应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体现单元教学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从卫生习惯、音乐等方面入手,围绕主题活动,教师通过游戏化的教学方式,采用小团体形式,在和幼儿的相互合作中,使幼儿在较多的户外活动中获得自我学习的能力,从而完成幼儿教育任务。而且,他还不断在幼儿教育领域进行创新,在江西幼稚师范进行了师资培养方面的实验,于40年代末形成了结构完整的‚活教育‛理论。要求以最终学会做现代中国人为教育目标,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并以能体现儿童生活整体性和连贯性的‚五指‛活动为儿童的课程,以‚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为方法论,师生共同获得发展。
2015届
学生姓名
学 号
院 系 教育学院
专 业 学前教育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6年6月10日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述评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述评
摘 要: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陈鹤琴丰富的幼儿教育思想都主要散见于他的教育论著中,并体现在他亲自创建的幼稚师范学校的教育实践中。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先进性等特点,他的“活教育”思想家庭教育思想更是值得我们学习与探讨。
关键词:陈鹤琴;幼儿教育 陈鹤琴的生平
陈鹤琴(1892—1982年),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教授、南京师范学院院长,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享有“中国幼教之父”、“中国的福禄贝尔”的美誉。19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8月考取公费赴美国留学,191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同年五四运动期间回国后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国立东南大学教授兼教务主任。1923年,陈鹤琴在南京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作为理论研究的实验基地。为了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中国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1920年他以自己的长子一鸣为观察研究的对象,对孩子的动作能力、情绪、言语、学习、绘画等各方面的发展,进行了连续的观察和实验。陈鹤琴在儿童心理学方面吸收了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主张,认为教育应该以心理学为基础,同时引进了西方其他儿童心理学的先进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在实际观察研究的事实基础上,结合西方的心理学理论和教育原则,运用克伯屈教授的启发式教育法、民主自由讨论法以及德可乐利学校的分组教学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幼儿教育思想。撰写了《儿童心理之研究》、《幼稚教育》、《家庭教育》等著作。他为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创立的幼儿教育理论至今仍有生命力,对改革当前幼儿教育的弊端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2.1 论幼稚教育的对象、性质、任务和意义
孙爱月在《继承与发扬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中提到关于这方面的内容:
2.1.1 幼稚教育的对象应从“0”岁开始。因为婴儿出生的第一天,已能感觉和反映外界的刺激了,说明已开始具有学习和教育的条件。他还将“0”岁到入学前的儿童分为初生婴儿期、乳儿期、步儿期、幼儿期四个年龄阶段,同时提出了各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重点。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的中国是首创的,在国际上也是先进的。
2.1.2 幼稚教育是人生最基础的教育。他在《家庭教育》自序中指出:“幼稚期(自出生至7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够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形成了”。因此要“从小教起”,必须“谨慎学习的初步”。否则第一次学坏了,以致后来一误再误成了第二天性,长大再教育就要费很大力气,也不易改进。对习惯的养成、思想的形成、能力的培养无不如此。这些论点说明,他将幼稚教育作为人生最基础的教育,关系到一个人的成长和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我们伟大祖国的命运。所以,他在1935年发表的《几点宏愿》一文中呼吁:“愿全国儿童„„不论贫富,不论智愚,一律享受相当的教育,达到身心两方面最充分的可能发展”,并亲自实践与研究。
2.1.3 幼稚教育主要通过家庭和集体教养机构进行。因此,他呼吁社会要重视家庭教育,“父母们都要具有教育常识,切实了解儿童的心理和儿童期的价值。”1947年,他针对工农托儿所、幼稚园不发达的情况指出:“托儿所、幼稚园„„不是专为贵妇们设立的,其最大的作用,则在于方便工作妇女的从事工作”。因此提出“普遍设立托儿所、幼稚园”,“普及工厂托儿所,普及农村托儿所”。“这样,幼稚教育的工作者,不仅间接地参加了社会的生产,而且,还正在用集体的力量来教育民族的新生一代,使他们成为国家自救的斗士,个个成为现代中国人”,“为幼稚儿童服务,为工作妇女服务,为民族新生服务。”由此看出,当时他就阐明了幼稚教育不仅具有人生基础教育的性质,而幼稚园、托儿所则更具有双重任务,并指出了发展方向,以及幼稚教育的社会功能。这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幼儿园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是一致的。在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他这一主张和理想是不能实现的,但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却正在一步步地实现,1990年统计,全国有幼儿园十七万余所,其中农村幼儿园占69%。[5] 2.1.4 幼稚期是人生可塑性最大时期,需要有适当的环境与优良的养育;学前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对各种教育要发生深刻的影响;为了减轻工作妇女对养育子女的负担,迫切需要幼稚教育;为了特殊儿童能得到社会的养护。[4]
2.2 论幼儿的教育目标
孙爱月在《继承与发扬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中提到关于这方面的内容:
陈鹤琴校长针对当时幼稚园没有具体的教育目标,一味抄袭外国的情况说:这样是弄不出好的教育的,并指出:“‘教育’就是要‘教人做人’,对幼儿的教育提出了一下目标:(1)幼稚园第一要注意儿童的健康。(2)要是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情绪。
(3)要开发儿童的智力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造能力的培养,探索事物的奥妙,丰富知识,发展观察力、想象力、表意的能力和研究探索的态度。(4)要培养孩子欣赏艺术和表现艺术的技能,是儿童爱美的天性得到合理的发展,在艺术中受到教育。
为实现上述目标,他探索了一套课程教材、教育原则、教学步骤以及教师条件、玩具、教具、设备等的一系列论点和具体方法。[5]
2.3 论儿童心理的特点
陈鹤琴认为,对儿童的培养与成人不同,不能给他们成人化的东西,要适应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要做到儿童化。儿童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合乎儿童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施以适当的教育,找到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收到优良的教育效果。
陈鹤琴认为儿童具有以下特点。
(1)小孩子好游戏。儿童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儿童还没有养成自制力,他的行为完全为冲动与疼觉所支配。教师与家长要了解好动是儿童突出的特点。
(2)小孩子好模仿。模仿动作,青年老年都有的,不过儿童来得格外充分一些。第一,应正确了解模仿中的感受性。第二,注意儿童在模仿中的感受性。第三,懂的模仿的阶段性。第四,知晓儿童模仿的无善恶性。
(3)小孩子好奇心强。儿童的好奇心是随年龄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4)小孩子喜欢成功。儿童一有成就,就有自信;成就愈多,自信心愈强,自信心愈强,愈易成功。学前教育工作者和老师和家长都应懂得这个道理。
(5)小孩子喜欢野外生活。郊游对儿童的身体、知识、行为都有良好的影响,大自然、大社会将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活动课堂,教师应不怕麻烦,多创造外出游玩的良好机会。
(6)小孩子喜欢合群。第一,我们要使他得着良好的小朋友;第二,我们应给他训良的动物做他的伴侣;第三,我们再给他小娃娃之类以聊解他的寂寞。
(7)小孩子喜欢被称赞。儿童喜欢听好话,表扬、鼓励能增加儿童的兴趣和 4
勇气,所以应多采用积极的鼓励措施。
陈鹤琴认为只有依据儿童这些心理特点施行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他所揭示的儿童心理特点,为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了科学的依据。[4]
2.4 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
陈鹤琴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积极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系统地提出了“活教育”思想,创造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现代教育。“活教育”思想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核心,它充分体现了其立足国情、放眼世界的中国化新教育创造精神。应该肯定,这种精神不仅具有破除根深蒂固的封建专制主义教育之意义,而且对于今天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影响深远。
30年代末,陈鹤琴在《小学教师》发刊词中重述了陶行知十年前对中国传统死教育的描述,“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并提出教师应该“交货数,活教书,教书活”,学生应该“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在总结自己以往教育实践和思想的基础上,明确阐述了自己的“活教育”主张。2.4.1 活教育思想体系
2.4.1.1“活教育”目的:做人,做中国人,作现代中国人。“做人”是“活教育”最为一般意义的目的。陈鹤琴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的社会性,自有人类历史以来,个人都难以离开社会而独立。做“中国人”,“今天我们生在中国,是一个中国人,做一个中国人与做一个别的国家的人不同”,不同在于,生活在这一国度的人们,共同拥有光荣的历史;生长在这一个国度的人们,其命运息息相关。做“一个中国人”,并进一步提出做“现代中国人”,要满足五个方面的要求:第一,“要有健全的身体”;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第三,“要有创造的能力”;第四,“要能够合作”;第五,“要服务”。
2.4.1.2“活教育”的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所谓“活教材”,是指取自大自然、大社会的“直接的书”,即让儿童在与大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既然“活教育”的课程内容是来源于自然、社会和儿童的生活,其组织形式也必须要符合儿童的活动和生活的方式,符合儿童与自然、社会环境的交往方式。为此,他提出能体现儿童生活整体性和连贯性的“五指活动”形式,即:儿童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科学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儿童文学活动。
2.4.1.3“活教育”的教学论: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他依据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结合本人的教育经验,提出了17条“活教育”的教学原则: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就应当教儿童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你要儿童怎么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积极地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比较教学法;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积极地暗示胜于交际的命令;替代教学法;注
意环境;分组学习;教学游戏化;教学故事化;教师教儿童;精密观察。
陈鹤琴还归纳出“活教育”教学的四个步骤,即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现和批评研讨。
2.5 家庭教育思想
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代以来的事情,特别是现在,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现代社会对家庭教育特别是儿童家庭教育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福禄贝尔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不仅深刻地挑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起到的作用,而且揭示了家庭教育与民族、国家的关系。因此,可以说家庭教育的重视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陈鹤琴的儿童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撰写的《家庭教育》一书中,该书提出了101条原则,实际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此外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还体现在包括三四十年代陈鹤琴所发表的,儿童应有良好的环境》、《怎样做父母》(1935年、1934年、1947年、1948年)以及散见在其他教育主张中有关家庭教育的内容。[7] 2.5.1
科学的儿童观是进行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
科学的儿童观就是要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陈鹤琴批判得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慈幼”思想,要求热爱儿童和“爱而会教”。他提出“小孩子有小孩子的意志,小孩子有小孩子的人格,成人应当尊重小孩子的人格”。这是他在批判传统文化中要求子女顺从父母的错误儿童观和学习西方儿童学研究的新成果基础,提出了20世纪中国新型的儿童观:尊重儿童的人格。
科学的儿童观就是要求家庭教育民主化。他认为,做父母的应当同小孩做伴侣的,父母和孩子做游戏的好处很多,既可以沟通彼此间的感情,增加家庭中的天伦之乐,又可以利用做游戏机会教育孩子,发现孩子不好的行为和思想,及时加以纠正。在儿童教育中贯穿自由和纪律,是培养健全人格和社会公民所必须的,这充分反映了它尊重儿童和对儿童充满爱的教育观。2.5.2 要把科学地了解儿童作为实施家庭教育的基础
陈鹤琴认为做父母的应该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和教育能力,认真研究和掌握儿童身体发育特点、心理发展规律知识获得的方法以及人格的科学形成,使广大家长都能对自己的子女有个正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方法。这就像家里养花养鱼一样,要想养护得好,就必须知道花和鱼的习性,否则,就可能事倍功半,甚至造成鱼死网破、劳民伤财的后果。
他认为,家长充分了解了儿童还不行,还应有一个科学的教育方法。他批评 6
家庭教育中娇生惯养、过分溺爱和专制式的严厉管教方法。他多次告诫父母:“做父母的教养子女第一条原则,就是要尊重‘以身作则’这条原则”。
他强调,家庭教育还要遵循“一致”原则。这种一致不仅仅是父母施教方法的一致,而且是指对孩子教育过程中前后不一致。坚决反对那种在处理同一件事中家长意见不统一,让孩子无所适从,或者前后不一致,让孩子产生蔑视父母的想法。
2.5.3 家庭教育功能应渗透到儿童体、智、德、美、劳等活动的各个环节
陈鹤琴认为,家长要通过言传身教、家庭生活的实践等方式达到家庭教育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5.3.1卫生习惯的养成。他认为“强健的身体是小孩子幸福的根源,若身体不健全,小孩子固然终身受其累,而做父母的也要受无穷的痛苦”。而强健的身体是与良好的生活习惯分不开的,这就要求从吃、喝、拉、撒、睡等方面入手,通过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
2.5.3.2智育方面。他要求家长要多渠道多方式多途径地让孩子获得更多的知识。
2.5.3.3德育方面。他要求家长要注重儿童的情绪发展,慢慢学会接人待物。成人应为小孩创造活泼、轻松、愉快、有秩序的家庭氛围,反对父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迁移到儿童身上和凭成人的喜怒去责罚小孩。
2.5.3.4美育方面。他要求注重对儿童进行美的熏陶,在剪纸、填图、绘画、音乐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发展期想象力和创造性,使其自己能够想、自己能做,具有独创精神。[4]
学习、继承和发扬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
由于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是建立在我国实际和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及特点的基础上的,并以长期科学实验为依据,还吸收了先进的思想理论。所以有相当的针对性、科学性、实践性和广泛性。经过历史的检验,他当时提出的问题和论点,仍是我们当前要继承解决的。目前,许多同志在实践中运用了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体会他能帮助理解和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的精神,对转变传统的儿童观、教育观和传统的教育模式及方法起了促进作用,并提高了教育质量,促进了孩子的发展。所以,学习、运用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及其形成的主要途径,能促进当前幼儿教育改革,对建立具有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幼儿教育理论体系有很大借鉴价值。为此,要进一步学习、继承和发扬。[5] 7
参考文献:
五四运动期间, 陈鹤琴先生回国后一直致力于我国的师范教育事业并在实践中从事操作儿童教育工作, 在他的刻苦钻研下, 幼儿教育研究和儿童心理研究领域里陈先生取得了丰硕而优异的成果。结合于教育实践, 也为了更方便于在实践中研究, 陈先生于1923年在南京鼓楼区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践基地——南京鼓楼幼稚园, 他做到了真正地把研究、实践互相结合在一起宣讲儿童心理和幼儿教育。他的学前教育思想在我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同时, 他又积极组织同行在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幼稚教育研究会, 创办了最早的专门研究幼儿教育的刊物《幼稚教育》。我们能够看出西方的先进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陈鹤琴身上都是有所体现的, 也可以说, 他是位有着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西方先进思想相融合的学前教育家。
一、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意味着旧中国学前教育运动的开始
陈鹤琴先生深刻认识到我国传统教育存在的弊端, 同时他也看到了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和存亡中的危难, 教育救国是他的思想理念, “活教育”的核心就在于让当时社会背景下的老百姓能够觉醒, 陈先生的教育目的非常明确, 大家要“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他的民族责任感, 他强烈的教育责任意识让他看到中国教育改革刻不容缓, 做“现代中国人”势在必行, 只有做身体健壮、有建设能力、有创造能力、懂得合作、长远眼光看世界的人才是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中国人。从这些含义中, 我们能看出陈先生提出了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 更可以看出他对国家对民族关心与热爱的爱国情怀以及他非凡的远见和宽广的眼界。另外他针对传统教育中把书本作为学校学习的唯一材料的教育弊端, 提出应该将大自然、大社会都作为教育的活材料。在这里我们能看出他的教育思想之先进。他并不反对、否定学校书本知识, 而是强调儿童在自然、社会的接触中获得感性的知识和经验更为重要, 应该把书本理论知识与孩子们的直接经验相结合, 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精神。
杜威曾经提出在“做中学”, 陈鹤琴的“活教育”不仅吸收了杜威的“做中学”的先进教育思想, 而且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完善。他告诫大家, 中国的教育不仅仅是要做中学, 我们更需要在做中教, 在做中去寻求进步。结合着儿童成长的生活活动, 陈鹤琴进一步提出, 孩子们的游戏、动手能力的练习、语言能力的表达等等都可以在户外进行, 书本知识是死的, 只有接触大自然的锻炼与实践, 孩子才能真正意义上地进步和发展。陈先生长期致力于“活教育”的教学方法实践的研究中, 他强调儿童的生活方式和儿童特有的活动是“活教育”课程的基本形式安排, 只有符合儿童与他人、社会、自然的交往方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模式。所以, 陈先生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组织的教学模式, 改变为以主题为中心的单元教学模式, 儿童科学活动 (如植物栽培、动物饲养、认识自然、环境等) 、儿童健康活动 (如饭前便后洗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安全第一等) 、儿童社会活动 (如学会分享合作、了解不同的职业、学会角色分配等) 、儿童艺术活动 (如学习唱歌、节奏、掌握绘画技能、了解民族戏剧等) 、儿童文学活动 (如阅读童话、了解民间故事、学唱儿歌等) 这五大活动形式正是陈先生所提倡的课程核心模式。在课程形式的基础上, 他又进一步提出教学17条原则。可见, 陈鹤琴教育研究的务实性和工作的扎实性、可行性。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是有中国特色的、有改造有创新的教育思想, 他也在用毕生的经历为此不断努力与完善, 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个人认为, 现在学前教育幼儿园课程由原来的单科教学改为五大领域教学的前身就来源于陈先生的五大活动形式。可见, 他的学前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的学前教育改革的启迪意义是多么深远。
二、陈鹤琴的新儿童观标志着学前教育新思想的产生
陈鹤琴既对中国传统教育特别是学堂和私塾非常熟悉, 又接受西方新教育的指引, 教育思想有新的变化。他在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中发现:我国这种学堂和私塾的传统教育弱点太多, 它的组织形式和内容都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教育形式和现象, 主要是传统社会对儿童观的认识存在着问题。陈鹤琴强调, 孩子与成人不一样, 不是“小人”。他从专业的角度, 理性地剖析旧儿童观的缺陷与弊端, 以自己儿子为案例做长期的观察记录, 满足了自己对儿童心理的研究, 同时, 我们也能够看出, 陈先生发自内心的对儿童的热爱、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喜爱以及对传统儿童观的否定。
陈鹤琴在研究中提出, 儿童有自身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而不是成人的缩影。幼儿期是人一生中身体、智力、创造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只有真正掌握了幼儿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 并科学地实施教育才能把幼儿养育好、教育好。由此, 他认为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成人是不同的, 孩子爱模仿具有“模仿心”、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具有“好奇心”、孩子天性爱动具有“好动心”、对任何事物都乐于尝试操作具有“好奇心”。只有把握儿童的四心才能知道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引导儿童, 才能够真正把握科学教育的方法。
他还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强调, 儿童从出生至七岁这几年是人生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关键时期, 习惯的养成、技能的掌握、思想的形成、良好态度情绪的建立都是在这个阶段打下的基础, 基础的好坏, 直接决定人一生的发展。他向父母们提出儿童喜欢游戏、爱模仿、好奇, 喜欢被表扬等, 都说明孩子的需求与成人不一样, 家长只有遵循儿童的成长心理去实施教育, 才能出现好的教育成效。
可见, 陈鹤琴所持的新的儿童观, 令我们学前教育思想的发展有了新突破。他提出儿童有着鲜活的生命力, 更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只有遵循于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 正确教育引导, 才可以把儿童培养成才。于是, 陈先生把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作为当时社会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并且他还特别指出要在爱的基础上, 正确了解、对待、教育儿童, 成人对儿童要表现出理解、尊重、信任。陈先生的这种对待幼儿要持“爱与科学”的教育引导方式, 不正是我们今天学前教育特别强调的吗?
三、陈鹤琴提倡环境教育是决定幼儿成长发展的重要条件
陈鹤琴认为教育好儿童是对国家、对民族有益的事情, 只有为儿童提供有利于其成长的良好环境才能真正有利于孩子们的健康发展。他借用墨子的“染于苍则苍, 染于黄则黄, 所人者变……故染不可不慎也”的观点指出环境教育对孩子所起的作用, 通过孟母三迁的事例强调, 孩子生来都是好的, 为什么长大后有好有坏呢?就是环境的影响, 幼儿在诡诈、恶劣的环境里生长, 长大后会变得诡诈恶劣;在忠厚、勤俭的环境里生长, 长大后也会变得忠厚勤俭。这主要是因为孩子所看、所想、所模仿的成长环境造就的。
陈鹤琴提出家庭教育环境里, 父母的教养观念如何会直接决定一个孩子的成长发展。娇生惯养会使孩子养成利己害人的坏思想, 规矩多而严会让孩子养成以父母意志为意志、父母性情为性情, 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发展。陈先生认为, 家长的教养职责不是替代孩子去做所有的事情, 而是让孩子从小学会如何生活、如何适应社会、如何自我管理, 懂得自立、懂得做人。他提倡家庭要以发展孩子健全的能力和意志发展为前提, 凡是孩子能做的让他去做, 凡是孩子能想的让他去想;家长只有以正面教育、以身作则、及早施教、严格要求、教养态度一致、宽严适度、责罚慎重等七条教育原则和游戏法、激励法、榜样法、诱导法、暗示法、动作教育法等十种教育方法对幼儿实施教育才是科学的。用言语激励他, 使其居于主动地位, 乐意去做。家庭也应该从五大环境形式中加强教育引导, 为孩子创设游戏的环境、提供劳动的场所、创设亲子阅读的环境空间等, 使孩子的身心真正意义上得到均衡、和谐、全面的发展。父母是孩子模仿的榜样, 是儿童家庭生活环境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他们的影响和作用自古迄今也是不可替代的。
四、对陈鹤琴的认识评价
在五四运动的时代背景下, 内忧外患的艰难道路行驶之中, 陈鹤琴先生引领了我国现代学前教育思想的发展, 同时开辟了中国化的学前教育发展的道路, 其中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 也是令后人尊重敬佩的。
作为民族主义的爱国人士、学前教育的先驱, 陈鹤琴先生始终提倡可持续的儿童教育发展观, 他强调儿童教育必须科学、大众化。在实践研究中, 陈先生总结出的学前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 如幼儿园如何办好需要的“十五条主张”、课程编制需要遵循的“十大原则”、“五指活动”理论等等, 都根植于我国传统教育文化的土壤之中, 并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更为重要的是, 西方的新教育运动带给他的知识、信息甚至学前教育发展的新鲜活力都是促使我国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璀璨、悠久的中华文明孕育了陈鹤琴和他的学前教育思想, 促使他留洋数年仍然义无反顾的回国为振兴中华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毕生的精力。陈鹤琴对学前教育的贡献和付出, 犹如一面镜子, 指引着任何一位后人或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发展。
总之, 陈鹤琴作为五四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者代表, 其在现代教育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和尝试, 对学前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起到了统军领帅的作用。深入研究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 对于五四运动期间中国的兴衰、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的改革, 以及中国现代学前教育思想的起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教科所.陈鹤琴全集 (1—6卷) [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2.
[2]黄书光.陈鹤琴与现代中国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二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
[4]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关键词 做人教育 本质特征 教育意义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教育思想十分丰富,其“做人”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烙印。“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是其做人教育的基本内涵[1],蕴藏着巨大的育人价值。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从根本上就是要求教师做人、教学生学做人,只有把教学生学做人始终作为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去抓,才是真正的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离不开对我国优秀教育文化的继承发扬,而陈鹤琴先生的“做人”教育就是其中之一,值得探索。
一、何为“做人”
陈鹤琴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其出发点与目的都是人,因此他非常重视做人,将做人贯穿于自己一生的教育生涯。陈鹤琴先生的“做人”教育到底指的是什么?笔者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做热爱人类、热爱真理的人
陈鹤琴认为:作为人,必须热爱人,爱自己周围的人,爱各民族的人,爱各个国家的人。也就是说作为人,首先必须爱人类。另外,还必须热爱人类公认的真理,乃至不惜一切捍卫真理。热爱人类体现了他对人类个体生命价值的重视和珍惜,热爱真理体现的是他对人类形成的共同生活准则的确认和维护。陈鹤琴的“做人”观首要的是对人类自身及人类形成的共同生活准则的热爱,也就是要热爱人类、热爱真理。
2.做热爱自己国家的人
陈鹤琴认为:人是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之中的,就应该热爱自己的国度、国家。他还认为:生活在一个国度的人,拥有共同的历史;生活在一个国度的人,其命运息息相关;生活在一个国度的人,要爱这块生自己养自己的土地;生活在一个国度的人,要热爱自己国家长期延续的光荣历史;生活在一个国度的人,要热爱自己国家的民族同胞。“做人”,要做一个热爱自己国家的人。
3.做承担时代责任的人
陈鹤琴认为: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任何特定的时代都有其历史使命。他提出了要做一个承担时代责任的人的观点。例如针对旧中国中华民族备受外敌入侵的问题,他提出了要做一个救亡图强能够有能力愿意承担时代责任的中国人。另外,他针对当时中国只重心育而轻视身育、外辱内乱需要建设、专制统治和科举禁锢人的创造力、近代社会麻木不仁和缺乏合作、国人缺乏服务意识等问题,提出健全身体、建设能力、合作态度、服务意识方面的时代要求。
4.做一个向自然、社会学习的真人
陈鹤琴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2]他反对把人束缚在书上的条条框框中,他主张人应该从现实的社会、自然中学习,现实中的社会与自然才是获得真知的唯一来源。他认为,传统只重视用书上的内容来教人学做人,很容易培养出妍媸不分的书呆子。书呆子就是只知道读书本知识而造成的,这是一类脱离了现实社会生活的虚假无用之人,解决之道就是要让人们学会去读大自然、大社会这本真正的书,做一个真真正正的人。
5.做一个积极主动的人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陈鹤琴认为,应该做的就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做,做是一切知识本领获得的基础。他说:“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神经的,都是要靠‘做’的。”[3]另外,他提出了具体应该如何进行做的步骤: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表和批评探讨。他认为,只有这样积极正确地去做、去进行实践,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主张积极主动地去做、去实践也是陈鹤琴“做人”教育的主要内涵,陈鹤琴认为做人也包括做一个积极主动的人。
陈鹤琴关于何为做人的解读,是特定时代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他期望教育能够培养出真真正正的人。
二、“做人”教育的本质特征
陈鹤琴提出的“做人”教育,其实就是我国古代儒家传统文化和近现代先贤所倡导的“立德树人教育”,有其深刻的本质特征,映现出了那个时代对树人、育人的执着追求。
1.历史性
陈鹤琴的“做人”教育集中反映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教育“教人学做人”的本质理念。孔子将文、行、忠、信作为自己的教育内容,其中行、忠、信这三方面都是教学生学做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非常重视做人教育,做人教育一直是两千多年传统儒家文化教育的核心。如战国时期孔子的嫡传弟子孟子继承孔子做人教育思想的精髓,将“明人伦”作为教育目的,明人伦其实就是要让人们向古圣贤学习做人的道理及如何做人。我国封建社会非常重视修身养性,认为一个在家孝顺父母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对国君尽忠的人,将忠孝作为做人的根本,非常重视做人气节。其实这些都是儒家文化的纲领“三纲五常”对人的要求。当然,目前来看儒家的“三纲五常”有不少不足之处,但它为维护封建社会稳定发展起到过不可低估的作用。儒家的大儒都对做人进行过进一步的阐述,如北宋关学的创始人张载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4]的做人要求与标准;明代的冯从吾将“千教万教教人做好”作为教育信条可谓是掌握了儒家教育的真谛。另外,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获得礼仪之邦的荣称、没有成为亡国奴,都是源于重视做人教育。陈鹤琴就是继承了我国古代儒家教育教人学做人的精华,结合当时的国情提出了“做人”教育思想,为中国近代传统教育转型融入了现代的新元素。
2.普世性
陈鹤琴一生为了能够培养我国时代需要的新人,积极在教育领域里做贡献。他主要在学前教育、家庭教育里努力耕耘,提出了“鼓励学生做”的教学论即儿童能够做的就让儿童做,同时他还提出了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的观点。他的这些做人教育思想及其实践揭示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做一个独立自主成为其自身的人,做一个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是陈鹤琴教育的纲领,他为了培养祖国的未来,一辈子含辛茹苦,数十年如一日,真正体现了他“一切为儿童,一切为教育”[5]的教育信条。陈先生的做人教育具有普世性,这是他一辈子在幼儿教育领域践行做人教育进而反映揭示教育规律所决定的。
3.示范性
陈鹤琴的“做人”教育具有鲜明的示范性和引导性。教师要贯彻做人教育,必须以身作则。只有自己真正做到立德树人,做一个真真正正的时代需要的中国人,才能够在教育实践中以身作则对学生起到示范引导作用,培养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陈鹤琴了解到当时中国教育落后于西方,决定在学前教育领域做研究。看到当时中国学前教育主要由外国人创办、国人自主研究学前教育一片空白,他就立志于研究符合我国国情的学前教育道路,他用自己的一生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学做人。
4.奠基性
教书育人是教师工作职责的根本所在。教书与育人是教师工作的两个方面,教书是育人的手段,育人是教书的方向与目的。教书的过程也就是育人的过程,从某种角度上说,教育等同于育人,而育人过程就是进行做人教育的过程。陈鹤琴继承我国古代儒家教学生学做人教育的精髓,立足于当时的国情及时代需要,针对当时国人不懂做人的要义及做如何做人的理念,提出了“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观点,并先后提出了如何对待国外学前教育及如何探索建立我国学前教育体系、家庭教育等教育设想与实践。育人是一个民族国家生存发展的根基,做人、做什么样的人,这是有极其深远影响的事情。不论任何时代,德才兼备都是人才的必备品质,而德被称为才之帅,成就人的德主要体现在做人教育上,故做人教育具有培养国家需要人才的奠基性。
三、借鉴做人教育理念,重视育人工作
重温陈鹤琴先生的“做人”教育,反观今天的社会现实和教育生态,我们教育界应追溯陈鹤琴的“做人”教育理论,依据“做人”的教育目标,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1.坚定“做人”的教育理念
“如果说,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的脸面和躯体,治理水平是一个国家的内部生理系统,那么价值观、财富观、幸福观则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与灵魂。”[6]我国当前还存在着过分重视智育的应试教育,学校教育只重视教师的教书职能而忽视了最为根本的育人职能。重智育轻德育从根子上讲是教育理念出现了问题,解决之道就是重新树立树人、做人的教育理念。只有教育重新回到以树人、做人为本真的教育理念,才能使教育恪守自己育人的本真,不为世俗物欲所困扰。我国教育要回归到“做人”的教育理念,应该借鉴陈鹤琴先生的“做人”教育理念和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教育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2.构建完善的做人教育机制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需要大力加强做人教育。由于育人长期被忽视及育人的复杂性,建立完善的做人教育机制显得极其重要,怎样建立完善的做人教育机制?首先,相关专家学者为做人教育机制的开展建言献策设计出建立做人教育机构的方案,国家教育相关部门按照方案建立专门的教育机构来管理做人教育;其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应该开设专门的部门按照上级的要求来贯彻做人教育;再次,社会新闻媒体及利益相关的各界都可以监督做人教育的开展并提供反馈建议。当然,构建完善的做人教育机制并非上面说的那么简单,但是只要相关利益群体都积极参与,为做人教育机制的开展建言献策,相信一定能够构建完善的做人教育机制,从而促进做人教育的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3.加强教师的主体责任及师表作用
在进行立德树人加强做人教育中,教师的示范和主导作用至关重要,教师要成为立德、做人的践行者,为学生做出表率。教人者先教自己,教师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就要先对自己进行立德做人教育,做好自己。只有教师做好其自身,才能够通过言传身教来影响和教育学生。另外,做人是个复杂的活动范畴,不能一蹴而就通过简单的说教来达到目的,必须通过教师身体力行的亲身示范来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教师这种潜移默化的做人教育往往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这样的教育更能够获得学生的认同也更具有说服力,进行做人教育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4.以理性主义提升做人教育的思想境界
理性主义是西方哲学精华之一。主要是让人们不盲从不迷信、坚信因果关系、科学认识事物和检验结果。我们今天借鉴陈鹤琴的做人教育,应该理性分析,不拘泥狭隘,要结合当前的国际、国情、时代需要进行理性分析,要按照当前的国际、国情、时代需要来理解做人教育及陈鹤琴先生提出的“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当今时代,做人应该是做一个热爱人类赖以生存地球的人,做中国人应该做一个热爱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人,做现代中国人就是要做一个有民族自信心、愿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人。我们要用理性的思想观点来提升做人教育,只有时刻关注国家、社会的新理论并用之提升做人教育,才能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做人”教育是陈鹤琴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他的“做人”教育思想体现着诸多教育规律,蕴藏着丰富的育人价值,重新发掘其价值,定能为立德树人乃至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梦不断助力。
参考文献
[1] 黄书光.回归命脉:重审陈鹤琴的“活教育”目的论[J].教育发展研究,2012(12).
[2] 田景正. 略论陈鹤琴教学法与蒙台梭利教学法的一致性及特色[J].教师教育研究,2008(1).
[3] 黄贵,苏永骏. 陈鹤琴和蒙台梭利幼儿体育思想之对比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3(5).
[4] 肖发荣. 张载哲学精神的近代回响——以马一浮对“横渠四句教”的阐发为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
[5] 王炳照,秦学智.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的传统文化渊源[J].学前教育研究,2006(3).
[6] 陈晴,董宝良.陶行知“真人”教育的基本内涵及其育人价值[J].教学与管理,2015(9).
[作者:范丽娜(1988-),女,河北石家庄人,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方建华(1975-),女,新疆石河子人,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教授。]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名句】推荐阅读:
陈鹤琴的教育贡献09-21
七夕的古诗陈普07-09
给陈老师的一封信作文12-07
陈书记材料07-12
陈老师作文01-03
写给陈老师的一封建议书06-17
学习陈部长讲话12-09
陈涉世家教案01-17
陈玉霄先进事迹06-19
陈晓梅个人事迹材料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