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体育有效教学探讨论文

2024-10-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体育有效教学探讨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体育有效教学探讨论文 篇1

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需要组织教学,学生在学习中能一直保持学习的热情并积极投入到练习中,而且在通过多次练习后,学生能喜欢上、能灵活运用已学的知识或技术动作。如何在有限的场地与有限的时间内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需要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明确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当前,小学体育的教材内容略显单调,教学目标也不够明确,导致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局限化,逐渐对体育这门课程失去了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小学体育教师首先要改变学生只是简单地认为体育课就是跑跑跳跳的观念,充实、创新教学内容,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具体可从以下两点入手:第一,巧设疑问,激发学生情感。如在练习短跑100米时,可以提问“咱们班谁跑得最快”、“100米谁用的时间最少”等问题,激发学生们的运动情感。第二,师生互动,丰富学生情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参加体育锻炼,比如一起跑步、一起跳绳等。

二、合理设计课程内容,力求体现实效性与生活性

课程内容的设计要体现其引导性,不能按部就班,通过课程的设计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想象力与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展示个性,从而提高体育理论素质。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是指将丰富、生动的生活场景引入课程中,使课堂内容与现实生活进行紧密结合,在生活情境中再现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实践的场地,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练习,提高学生生活实践的能力。此外,在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之间团结互助、合作学习,学会交流、沟通的技巧,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良好技能,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体育教学更富实效性与生活性。

三、创新分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本身很盼望上体育课,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保护好学生的这种好奇心与积极性,这是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心理基础。

可以从创新教学的分组形式开始,使学习小组形式重新组合,满足小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与学习的实际需要,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与学习的兴趣。

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本身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活动过程,有成功也有失败。对于那些失败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找出为什么会失败、如何才能纠正自己的错误,鼓励他们重新拾起勇气、克服困难,最重实现成功;面对那些成功的学生,教师要尊重他们内心的满足感,对他们提出表扬的同时,指出他们存在的不足之处,积极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改正不足,实现成绩的进一步提高。而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首要条件也是必要条件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再不断对学生进行鼓励与引导。如在教四年级体育时,其中有个女生在练习仰卧起坐时竟然一个也起不来。面对这种情况,我没有指责批评,而是教给她方法,鼓励她再继续尝试,果然,坚持了几次,能够做出好几个。当时我马上就表扬了她,鼓励她继续努力。到学期末,这位女同学仰卧起坐的成绩已经名列前茅,随之而来的是对体育课也充满了兴趣,上课特别认真。其次,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要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条件与机会。成功的条件与机会会给成绩差的学生带来成功的希望,让他们感到只要再努力,一定会摘得成功的果实。因此,在平时练习测试时,我会暂时不给差生定下分数,再给他们几次尝试的机会,让他们抱有希望,从而激发练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实践证明,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后天的努力达到预期效果,而且也有了学习的自信心。

五、加强意志、品质教育,全面锻炼学生

要让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把锻炼的作用与以后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懂得:只有体格强健、品质优秀,才能从容不迫地迎接未来工作、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例如,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认识,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些运动员为国争光的经典片段供学生欣赏,陶冶他们的情操等等,这样,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道德得到了升华,学习兴趣也就随之激发出来了。

总之,小学体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重视激发其学习兴趣,让学生始终感受到体育课的生命与活力,逐步养成良好的体育素养与自觉锻炼的习惯,从而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刘涛怎样充分利用与开发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J].中国学校体育,2003,(04)。

[3]崔伟当代体育课程发展趋势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湖南社会科学,2001,(03)。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体育有效教学探讨论文 篇2

一、教学设计力求体现实效性与生活性

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想象力与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展示个性,提高体育课的实效性。例如,在教授体操时,放一段学生熟悉的乐曲,学生尝试按音乐节拍做体操;在队列练习时采用叫号的方式把四列横队变成八列纵队,可穿插一些其他花样进行队列训练。

体育源于生活,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能创新出许多新的学习方法。教学设计的生活性就是将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课堂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启发学生运用联想,扩大教学效益,培养发散性求异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如短跑中的助跑,可以从羚羊跑的动作联想到助跑的方法;长跑中的跑姿,可以从鹿跑的跑姿获得启发。

二、教学方法力求体现趣味性

小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可能有克服困难去完成学习任务的意志。体育教学中,学生往往由于长时间练习某个动作而感到厌烦。教师可采用比赛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满足学生好动、爱新鲜、好胜心强的需求,使学生乐于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地道战”“斗鸡”“抖空竹”等这类教学方法形式活泼,内容生动有趣,正好迎合了学生好动,爱新鲜,好胜心强的心理特征。

三、课堂教学力求体现新理念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游戏具有一定的竞赛性和趣味性,因此,它是小学生最喜欢的综合性、集体性的体育项目。体育游戏是根据“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新课程理念,设计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情节和竞技性较强的比赛规则而创编的游戏。在体育游戏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玩为主线,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人人参与,主动探索,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如“兔子与乌龟赛跑”“深山探险”等游戏,是以一定的情节或主题贯穿起来的,由学生担任情节或主题中的角色,并随着游戏的情节积极活动、主动思考、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如,“建造儿童乐园”“拼图接力”是通过游戏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手榴弹投掷”游戏,如何投掷,由学生自由讨论,发挥想象,各抒己见,然后通过实践验证,得出最佳的投掷方法。在积极的思维和活动中,学生不仅身体得到了锻炼,同时也使头脑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

四、教学活动力求体现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活动是一项有组织、有纪律的集体活动,根据教学任务创设情境,有一定的情节和主题,按照一定的规范去活动。因此,学生的各种品德行为、作风、优点、缺点表现得更加充分、更加彻底。这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一个非常好的时机。如跳绳、拔河、“迎面接力”等活动,在激烈对抗中,引导学生努力克服困难,奋力拼搏,积极主动去争取胜利,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敢于胜利的优良品质和集体荣誉感。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教学一定要体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新课程理念,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需求,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懂得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按照童心、童愿和童颜组织体育教学。让学生始终感受到体育课的活力,逐步养成良好的体育素养与自觉锻炼的习惯,使体育课不仅深受学生所喜爱,而且是小学生认识自然和社会,加强相互了解和团结友爱,发展智力的重要平台,从而使学生热爱体育,终身受益。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评价对广大小学体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教材为中心,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围着教材转。结果是老师辛苦,学生痛苦;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课堂看似丰富,学生体质下降。学生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而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把学生看成课堂的主人,将学生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重视学生情感体验,养成健全人格。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体育有效教学探讨论文 篇3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体育;有效教学

新课程实施后,小学体育教学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进行的。教学设计是否符合新课程要求;教学方法是否满足学生的需求;课堂教学是否体现新理念;教学活动是否渗透德育教育。这些都是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设计力求体现实效性与生活性

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想象力与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展示个性,提高体育课的实效性。例如,在教授体操时,放一段学生熟悉的乐曲,学生尝试按音乐节拍做体操;在队列练习时采用叫号的方式把四列横队变成八列纵队,可穿插一些其他花样进行队列训练。

体育源于生活,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能创新出许多新的学习方法。教学设计的生活性就是将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课堂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启发学生运用联想,扩大教学效益,培养发散性求异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如短跑中的助跑,可以从羚羊跑的动作联想到助跑的方法;长跑中的跑姿,可以从鹿跑的跑姿获得启发。

二、教学方法力求体现趣味性

小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可能有克服困难去完成学习任务的意志。体育教学中,学生往往由于长时间练习某个动作而感到厌烦。教师可采用比赛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满足学生好动、爱新鲜、好胜心强的需求,使学生乐于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地道战”“斗鸡”“抖空竹”等这类教学方法形式活泼,内容生动有趣,正好迎合了学生好动,爱新鲜,好胜心强的心理特征。

三、课堂教学力求体现新理念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游戏具有一定的竞赛性和趣味性,因此,它是小学生最喜欢的综合性、集体性的体育项目。体育游戏是根据“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新课程理念,设计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情节和竞技性较强的比赛规则而创编的游戏。在体育游戏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玩为主线,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人人参与,主动探索,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如“兔子与乌龟赛跑”“深山探险”等游戏,是以一定的情节或主题贯穿起来的,由学生担任情节或主题中的角色,并随着游戏的情节积极活动、主动思考、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如,“建造儿童乐园”“拼图接力”是通过游戏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手榴弹投掷”游戏,如何投掷,由学生自由讨论,发挥想象,各抒己见,然后通过实践验证,得出最佳的投掷方法。在积极的思维和活动中,学生不仅身体得到了锻炼,同时也使头脑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

四、教学活动力求体现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活动是一项有组织、有纪律的集体活动,根据教学任务创设情境,有一定的情节和主题,按照一定的规范去活动。因此,学生的各种品德行为、作风、优点、缺点表现得更加充分、更加彻底。这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一个非常好的时机。如跳绳、拔河、“迎面接力”等活动,在激烈对抗中,引导学生努力克服困难,奋力拼搏,积极主动去争取胜利,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敢于胜利的优良品质和集体荣誉感。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教学一定要体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新课程理念,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需求,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懂得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按照童心、童愿和童颜组织体育教学。让学生始终感受到体育课的活力,逐步养成良好的体育素养与自觉锻炼的习惯,使体育课不仅深受学生所喜爱,而且是小学生认识自然和社会,加强相互了解和团结友爱,发展智力的重要平台,从而使学生热爱体育,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刘涛.怎样充分利用与开发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J].中国学校体育,2003(04).

[2]崔伟.当代体育课程发展趋势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湖南社会科学,2001(03).

[3]耿培新.对构建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体育教师教学用书》的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02(02).

新课程的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 篇4

以上课堂的实质只是知识的灌输,其表现是课堂教学对真实生活的遗忘。这里没有对智慧的刺激,没有对道德、审美的体验,没有对生活的感悟,课堂变得机械、沉闷,死气沉沉,缺乏生机,缺乏意义的呈现。说得更严重些,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如同产品的加工,课堂是加工厂,学生就是有待加工和塑造的产品。课堂不再是人的活动的场所,不再是养育人的乐园,而是成为了人的“鸟笼”。

三、“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

“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有“四性”:

发展性:课堂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本,学习成为一种发展需要。生活性: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活需要。

生命性: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命需要。反思性:课堂教学充满真实气息,学习成为一种重建需要。1.有效课堂的发展性

“教学与发展”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一个永恒主题。有效课堂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

因此,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脚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面发展”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英语、数学等)的发展。

有效课堂不是不要知识,而是要使知识及其理解和掌握从属服务于发展。发展是什么?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发展不是外界强加的,发展是一个主动的建构的过程。

有效课堂教学的走向: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的发展性教学。知识性教学以学科为本位,旨在传授知识;发展性教学以人为本位,旨在促进人的发展。

2.有效课堂的生活性

生活不直接等同于教育,但教育若是离开了生活,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长期以来,人们往往习惯于将课堂教学仅仅作为一个知识授受的简单过程,将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简化为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以致课堂教学渐渐远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远离了学生的道德生活,远离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和审美生活,从而也就失去了不断促进学生创新与发展的生命活力。人总是生活中的人,离开人的生活去谈人的培育,等于把人抽象化、简单化,换言之,教育对象在此时此地的教育中便没有被当人看待。

对于有效课堂的生活性,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

生活之于教育,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教育需溶入生活中,才能具有生命活力。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

3.有效课堂的生命性

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教育除了有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在一定的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叶澜)。有效课堂可以充分地唤醒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发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潜能,增强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活力,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境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充分地、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让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之光把世界和人自身照亮应当是教育最真切的意义和使命。

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使教学过程成为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的过程,成为生命的自我发展、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的过程,这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有效课堂的反思性

“教”是为了“学”,检验“教”的有效是积极地“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是动态生成师生教与学的智慧的教学;是关注师生双方生命健康发展的教学。对有效课堂的反思就会“逼”着教师们提高自身素质,尽快由教书匠型教师转变为科研型、专家型教师。强化自己的有效意识,使其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一个教师绝不能凭感觉、凭经验、凭苦干去教学,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机械性记忆、浅层次理解和简单运用上。而是要持续不断地追问自己:“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什么样的教学才算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的教学更有效的教学?”等等。

四、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理念

课堂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构建有效课堂,一定要全面确立学生主体观。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更多去研读自己的学生。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主角,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学生这一中心来组织;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评判者,而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因此,老师不要去一味追求什么一鸣惊人的新招,要以无微不至的教学态度,热爱、尊重、关心学生,以情育情,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高涨的学习热情,乐于学习,主动学习。也就是,尊重学情、因学定教;二要有效组织,根据学情确定“三维”教学目标,使之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营造民主课堂,创设真本、有效的教学情境,在预案生成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开展教育性对话;要善于彰显教师的主导作用,恰如其分的讲解与“牵”有着本质的区别,教师根要据课堂生成实际,不断调整,创设学生参与探究的时空,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特别学生学习发生困难,须诊断,敢调整,敢引导,敢追问,敢讲解,把学生思维和情感引向深入。这样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灵活选择、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要能发现、重组课堂自然生成的资源,让生成走向有效,增强教学目标实现的效果。三要提升评价效度。着眼于学生全面、多元、有差异发展,更多地采用即时的、多元的、极富个性和针对性的评价,用赞美的语言激励学生,用委婉的语言批评学生,用具体的语言启迪学生打开思路,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和前进的动力。教师要研究把握考试评价改革方向,学会编制个性作业和试题,采取多样化训练方式和分层训练设计,优化交流、反馈和评价手段,从学生层面上看,有效教学应该让他们乐起来、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的生命价值在教学中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要寻找知识、思维、情感三维统整的教学目标(当然三维目

识整体教学中充分体现)三者之间的平衡。

五、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加涅对有效课堂教学提出过九大教学步骤:1.引起学习注意 2.交待教学目标 3.复习相关旧知 4.呈现新课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 6.引发行为表现 7.给予信息反馈 8.评估行为表现(6-7循环)9.强化保持与迁移。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盛群力教授将有效课堂教学结构分为五大步骤:1.启动——动机/兴趣/注意/目标 2.导入——复习/提示回忆/补缺 3.展开——呈现/编码/练习/反馈 4.调整——补救/补充 5.结束——小结/照应/提示课后作业。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关键要看学生的学习成效。它将是我们探讨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具体到某一节40分钟的课堂,要让它变成有效课堂,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有效课堂教学应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学生中心说”和“生成性课堂”观念的影响下。预设教学目标的做法受到了质疑。有效教学的研究成果肯定了教学目标设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为教学目标的合理设定是有效教学的要素之一。加里•鲍里奇在论述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时,其中之一就谈到了“任务导向”,即定制教学目标。因此,不是要不要设立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而是怎样设立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

2.有效课堂教学应选择适切的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策略是一堂课中所有教学方法的有机整合。课堂教学方法种类很多,每一种方法都具有其适用的有效范围,它的选择受制于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具体特征以及教学环境等,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但是一定不能违背适切性的原则。

3.有效课堂教学应处于最佳的投入状态

课堂中学生的投入状态指学生自觉学习的程度。一般说来。主动投入学习的效果优于被动

于表层参与。

目前,研究者普遍将是否引发了学生主动的学习行为以及学生学习的实效作为评价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国内的学者有实验研究揭示: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并进行讨论的课堂教学其效果优于教师主讲学生听讲的被动参与学习状态。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必须做到:(1)引发学习者情感体验,激发合理适度的学习动机;(2)让学习者明确学习的目标;(3)提出富有挑战的任务,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与积极行为;(4)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当激发并保护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课堂教学结束后又能保持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究的愿望。

4.有效课堂教学应具有良好的课堂管理

良好的课堂管理指教师能紧凑而富有节奏的安排学生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参与课堂,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排除不必要的课堂干扰,维持课堂秩序,保证课堂进程的时效性。它包括预防性的管理与应对性的管理。

5.有效课堂教学应呈现精细的教学环节

关注细节”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在育人目标的大前提和课程标准的规范下,40分钟课堂的每一环节的目标、内容、活动等的精心设计与准备,才能真正创建“有效的课堂”。就班级授课制而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讲授新知、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教学环节仍是有效教学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教学环节。

6.有效课堂教学应满足好课的基本条件

所谓好课就是有效教学的课。叶澜教授认为“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的课就可以算是好课了。“扎实”的课是有意义的课。“充实”的课是有效率的课。“丰实”的课是有生成性的课。“平实”的课是常态下的课。课堂里要有相互的讨论、思维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的构成生成许多新的东西。“真实”的课是有待完善的课。这种课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因此是值得反思的,需要去重建的。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需要我们高质量经常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常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我这节课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这样更有效的教学?”

因此,“有效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正确而恰当的教学目标是有效课堂的前提、生动而有趣的学习情境是有效课堂的关键、丰富而开放的课堂活动是有效课堂的主线、灵活而多样的作业练习是有效课堂的保证、课后的有效反思是有效课堂的助推剂。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5

赵志鹏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涵义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思。就是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以及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是“一种系统设计,实施和评价学与教全部过程的方法”。

二、新课程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

教学设计必须符合新课程基本理念,设计必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有:①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②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③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④课程要面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⑤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⑥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⑦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⑧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发展。如何在设计中体现新课程理念:

三、课堂教学设计需要确立的观念 课堂教学改革放在首位的不是财、也不是物,而是改革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方式。尤其是教育观念,它起着指导和统帅作用,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和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前必须对以下三个问题作出回答: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是怎样进行数学学习的?怎样的课是一节好课?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反映不同的数学教学的价值观、学生观和课堂教学的效率观。传统教育以知识教育为中心,把拥有知识的多少作为判断人才优劣的标准,教师的备课就以教材为中心,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任务。现代教育以人为本,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要真正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确立以下的观念:

1、如何看待数学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数学教育已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字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听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从这一总体目标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数学教育已不再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中心了,而是更加关注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思维方式的变化、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良好的情感和态度的形成等等。加为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将学生今后要滨数学全教给他们,而应该使学生学会学习。

2、如何看待学生的数学学习?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出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他们原则问题,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所以,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学生和老师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评价,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人,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不能无礼学生的原有经验,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以此为依据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和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 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如何看待课堂教学?好的教学的标志是能够促进有效学习的进行。也就是说老师的教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教的效果要体现为学生学的效果,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就是看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面不是看老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老师教得再辛苦,再认真,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双基”应该是扎实的,思维应该是活跃的,情感体验应该是积极的。这样的课堂无论对学生后继学习还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都应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课堂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备课,通俗地讲就是教师在上课前所做的一系列准备工作。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讲,就是教师依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学任务、分析教学对象,从而对教学材料进行再组织,设计出教学方案的过程。尽管这一系列活动的具体任务完成的方式各不相同,但都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教学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现有水平与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到调节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的作用。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过程,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实际上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养成,归根到底是学生学习的结果。

2、目标性原则。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起定向作用。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必点,也是衡量教学效果好坏的标准。教学设计很重要 一点就是能帮助老师顺利地实施教学目标。

3、针对性原则。课堂教学设计是针对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而精心制定的。教学对象千差万别,教学内容也各有千秋,教学设计需要体现这些差异性,具体针对性,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学效果。

四、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策略 教师在准备教学时,按教学设计的一般程序必须要解决下列问题:教学起点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与阐述、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教学行为、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的撰写等。下面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分别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1、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什么是起点能力?学习者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就称为起点行为或起点能力。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最重要的因素。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所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宽了,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笔者曾设计了一张20以内的加减法的练习题,让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去做,许多学生对于算出正确答案并不成问题,有还能把算理清楚地表达出来。这说明,教师事先所设定的教学起点。教师要顺着学生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就必须了解教学的真实起点。

如何才能了解学生的情况呢?教师不妨先回答下列问题:(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2)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3)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播和引导?

上述问题可以在课前了解。如,一位教师在设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一课时,事先对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学生不仅熟练地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而且大多数对将要学的“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全班40名学生中,有35人已能正确算出得数,并能口述算理,其余5人能算出得数,但速度较慢,算理表达不清。如果把教学的起点定在“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显然不符合实际。为此,这位教师把教学起点调整为“写一个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并且算出得数”。反馈时选择一部分算式呈现在黑板上,让学生把这些算式加以分类。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得出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这样的设计,可以展示教学过程中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

2、制定明确、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是科学活动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是评价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 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辩证地处理好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之间的关系。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以及价值观等方面作出统一的考虑。课进的教学目标 应昼具体明确可操作,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教学目标都必须在一课时或几课时内去完成,例如,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与交流、合作、竞争意识的培养和形成,是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才能逐步实现的。

从目前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教师制定的课堂教学目标是明确具体的,要求提得也是恰如其分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历来都很明确,过程与方法目标也已经成为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情感与态度目标和以前我们强调的非智力因素相类似,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自信心,让学生体验成功与挫折,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自觉评价与反思的良好习惯,这些都是完善学生人格素质所不可忽视的。如“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教学目标就可以阐述为:要求全体学生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大多数学生在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中,思维的灵活性得到发展,并感到数学学习是有趣的。

课题“分数乘分数”(六年级)

知识技能:通过学生的观察、操作和讨论等活动,使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

过程方法:通过学生猜想、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发现—猜想—说明与验证—得出结论)。情感态度:通过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和探究兴趣。教学目标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每个具体环节、整个教学过程去实现的,它绝不是履行“公事”,不是为了完成八股式教案文本而去写的,当然,也并非可有可无的。现在的问题仍然表现为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的实施中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尤其表现在“情感目标”上更为突出。

以前我曾经听过“分数乘分数”这样的一节课,原来是想通过合作探索新知后,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但结果没有能实现。情况是这样的:

当学生根据题意列出 × 后,教师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数乘法该怎么算?之后,各组派代表汇报。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1)× =0.5×0.2=0.1= ;(2)× = × = =;(3)× =(1÷2)×(1÷5)=1÷10=(4)等分长方形纸平均分成2份,再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一小份就是。;(5)等分线段: 其中的一小段,就是 ;等等。各组汇报完毕,教师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你们得到的结果都是A,很好。”便忙着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如果当时教师让学生说说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如(1)是将分数转化成小数;(2)是按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通分后相乘;(3)将分数转化成整数除法;(4)和(5)都是应用了分数的意义等等。那么,学生就能品尝到发挥数学知识的迁移作用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愉悦,认识到已知在学习新知中的价值。

3、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尽可能做到学生经验、数学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整合 数学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外在的、陌生的,需要教师通过教学法对它的加工后,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所接受和掌握。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和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既要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以及社会科技发展的现实,还要注意到知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其次,应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注意知识呈现的具体顺序,即先出现什么,再出现什么。再次,还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相应的练习,通过有针对性、有层次的练习,实现知识的形成、巩固与应用的目的,并能结合教学内容,自然地、有机地、合理地渗透数学学科的数学思想和思考方法。

教师要具有驾驭和处理教材的能力。同样的教学内容,完全可以选择不同的呈现顺序。

下面我以“圆的认识”为例: 教师A这样呈现:

(1)先让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圆(纸质)对折一次,由出现的折痕引出线段,再对折一次,由两条折痕的相交点,引出圆习,圆习是个点,位置在圆的中心。(2)再通过比较“圆内一点”“圆外一点”进而明确“圆上一点”的具体含义;然后,认识“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是圆的半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是圆的直径”。

(3)最后通过学生的观察与操作,讨论是出圆的直径有无数条,半径也有无数条,同圆的直径有无数条,半径也有无数条,同圆里的直径相等,半径也都相等,同圆的直径与半径之间存在着固定的倍数关系。

至此,学生对圆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接着,教师让学生掌握画圆的方法,并进一步认训到“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等等与圆相关的知识。教师B山东省济南市王老师认为,学生认识平面上的直线图形到认识平布的曲线图形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教学中要加强操作、讨论、归纳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去掌握圆的特征,并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品尝成功的愉悦。教学内容是这样呈现的:

(1)先让学生列举实物,强化圆的表象的建立。

(2)分小组活动。借助图钉、线绳、铅笔头等工具,在纸上画一个圆。画毕,各小组展示所画的圆(大多数不理想),并说说是如何画成的。

(3)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总结画圆时应注意什么,因为学生都有画圆的实践体会,所以人人都有话可说。有的说,图钉要固定在一点,不能随便移动;有的说,铅笔头旋转时,要注意拉紧线绳,保持固定的长度,不能忽紧忽松;还有的说,图钉和铅笔头都不要动,旋转要画的这张纸(教师:在黑板上画圆,怎么旋转?);等等。

(4)师生共同小结:画圆时,固定的一点,正好在圆的中心,这一点叫圆心,用字母O表示;沿线绳画一条线段,这条线段连接圆心和圆上的任意一点,叫做半径,用字母r表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

(5)进一步研究圆的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6)最后让学生用圆规练习画圆。时代不同了,社会在发展,教学内容选择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教学过程要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下,围绕着教学目标有序地展开的。在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要紧密联系,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应该形成一个能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能够亲自经历学习过程,体验成功。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信息渠道畅通,反馈及时,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比较合理,教学容量合适,教学密度、教学节奏得当。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对数学学习是否有兴趣和自信心;要关注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学生是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是否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要关注学生的各种数学能力的发展,思维过程是否合理、灵活,能否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认识数学,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经过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层次清楚,每个教学环节的教学目的明确,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也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也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教学过程是复杂的、动态的,要及时反馈,适时地调整和改善教学进程。如:

在教学“10的认识”时,教师始终把全体学生参与、经历学习过程作为教学设计的根本指导思想,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自然和谐,融为一体。

第1个环节:观察、猜测、操作、实践,感受数“10”的意义。让学生利用熟悉的、具体有趣的事物数数,如数主题图上小朋友的人数、气球的个数,数铅笔的去数,数自己的手指数,数出10个小圆片放在桌上,同桌互相检查(实际上又让学生数了一次)等,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抽象出用“10”来表示出10个物体的数量,再让学生应用数“10”说一句话,藉以相互表达和交流信息。

第2个环节: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让学生在初步建立“10以内数”的数感基础上,比较大小。用10与9相比,10比9多1,9比10少1。按照数的顺序,10排在9的后面,再比较出10以内各数之间的大小。多少,并教学学生识别“>”和“<”。

第3个环节:揭示数组成的规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将10个小圆片分成两部分,在独立操作的基础上组织交流,最终,将10的组成归纳为5组,从中让学生体验成功。

第4个环节:练习书写“10”。写好阿拉伯数字是学生的一项基本功。

第5个环节:激发学生继续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练习形式,巩固新知,如做凑“10”的游戏(对口令、对击掌声,对数字卡片等),区别“基数”和“序数”以及数的大小的比较。

5、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数学课堂教学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空间。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在自主探索中、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释疑、直到豁然开朗。使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长、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要认真听讲了,不要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了,这些仍然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

6、充分估计教学过程的复杂性,构建非直线型的教学路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因为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带着自己的情感、意志、态度等投入课堂学习,正因为如此,课堂上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事件”。教师在备课时应非常注意借鉴别人的经验,广泛地收集材料,在筛选材料的基础上,形成教学方案。往往是在把握环节目标的前提下,对每个环节设计多个具体方案,力求构建出非直线型的教学路径,以便对付教学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意外事件。

结语: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学生,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将取决于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如果从实验的角度来分析教学设计,那么课堂中的学生情况就是自变量,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案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调整等都必须随着学生这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正因为这样,课堂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应该是;从了解学生的情况出发,而不是从备教材出发,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体育有效教学探讨论文 篇6

学习心得

巴中市南江县东榆小学 何英

在不断反思,困惑,再实践的同时,有幸学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让我对“课堂”有了新的理解。它如一盏明灯,再次为我们明确方向,把握新课程理念,重构新课堂教学奠定了信心。

这次学习我深刻领会到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来说,创新的教学设计很重要。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的,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要改变语文教学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活动观念,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为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广泛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校外学习资源,特别强调家庭也是值得重视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4、讲授新课时应从整体上把握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 2 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5、要改变语文教学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活动的弊端,就必须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为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广泛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校外学习资源,特别强调家庭也是值得重视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体育有效教学探讨论文 篇7

课堂教学是一个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过程,前期的方案规划极为主要。基于新课程理念中的“人本思想”,在制定教学方案时,我们要保证方案符合学生的具体学情。以人音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拍手拍手》为例,笔者认为在规划新的教学方案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在分析本单元教材时,考虑到《拍手拍手》是一首赞颂精神文明,倡导文明行事的儿童歌曲,符合小学生的实际要求,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我们既要让他们掌握歌曲的演唱方法,明确歌曲的主题内涵和结构,也要让他们在演唱的同时了解其内涵;其次,在难点和重点的划分上,我们可以分两步进行,如:通过歌唱教学帮助学生把握歌曲的理论知识,通过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歌曲的主旨精神;再次,在规划教学流程的时候,由于该作品包含两个平行乐句,而且旋律都是自上而下做和弦分解进行,并在末句的八度上行跳进,因此我们可以按照循序递进的方式让学生逐步了解歌曲,并通过渗透律动指导的方式让他们慢慢掌握歌曲的节拍;最后,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安设相应的问题,例如:歌曲间奏处除按曲谱上节奏拍手外还可作怎样的节奏变化?哪些乐器更加适合演绎这部作品?等等。

合理规划教学,教师做好学情分析的同时,更要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音乐作品分析透彻了,教学目标、重难点自然也就清晰了,方法形式等也就相应的水到渠成了,这就轻松把握住整堂课的教学节奏,为有效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布置视听情境,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当完成方案规划之后,我们首先要从激趣的角度入手为学生布置视听相结合的课堂情境。因为新奇、有趣的事物往往可以更容易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是一些色彩鲜明、造型风趣的图画和视频,总能让小学生为之着迷。所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特点,我们可以选择性地使用歌曲的MV,或者是相关的flash动画和挂图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有效教学的实现打好基础。而且,这种指导方法也是符合新课程理念标准,符合人本思想的重要手法。

笔者认为,不同的音乐作品在思想和情感上都不相同,为学生呈现出相应的视频情境,既能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中包含的故事,让他们更加深刻地了解歌中人物的悲喜形象,同时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从而让他们更加全面地了解音乐。以人音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阳光牵着我的手》为例:在教学这首歌曲的时候,我便事先为学生们播放了歌曲的MV,然后让学生在观看和聆听的同时思考几个问题,如:

师:“歌中的阳光代指哪些事物?具有什么寓意?聆听第一乐段和第二乐段的曲调,分析一下哪几句的节拍基本相似?应该如何理解这首歌曲的题目?”

在学生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因为乐理知识对他们而言相对较难,因此我们可以做出适当的指导。譬如学生们给出以下的回答:

生1:“阳光代指的应该是共产党,因为是共产党带给我们幸福和平的生活空间,所以歌曲的题目是阳光牵着我的手,因为我们一直都生活在共产党的怀抱中健康成长。”

生2:“第一乐段中的‘太阳知我心,心意最深厚。’和‘太阳给我爱,爱心最长久。’的节拍基本相似。”

在音乐课堂中布置视听情境,可以让学生在聆听的同时满足视觉上的需求,继而让他们在有趣的视频情境的带动下进一步地融入到音乐之中,从而深刻地了解音乐。美好的情境设计,很容易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发他们的情绪想象,能够为有效教学提供助力。

三、激发问题意识,是有效教学的根本

当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被激发而出后,我们要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启发学生提问、思考,以此让他们明确自身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并加强他们对探究问题的兴趣。所以,在教学期间我们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提问为主的课堂形式,而是启发、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以此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善于发现、表达和思考,以此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具时效性和灵活性。譬如在教学人音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中的《杨柳青》时,为了让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我事先进行了抛砖引玉,我说:“同学们了解江苏这个地方吗?你能否说出江苏的音乐具有哪些特点呢?通过这首民歌,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吗?”通过我的引导发问,学生们纷纷展开思索,并给出了各式各样的回答和提问,如:

生1:这首歌曲在节奏和结构上是不是可以体现出江苏民歌的特点呢?

生2:如果这首歌曲是江苏的民歌,用方言演唱是什么效果呢?在情感的表达上,是不是用方言更搭配一些呢?

生3:在这部作品的曲调中出现过几次“xx xo”的节奏,它让音乐具有了哪些特点呢?

四、鼓励学生创造,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思考和实践是递进的关系,当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激发后,我们还要围绕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展开操作。期间,根据新课程理念对“创新”的要求,我们还可以围绕“创造意识”给予指导,从而在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同时增强自身的创造能力,继而达成最终的教学目标。那么,具体该如何促发学生去实施创造呢?我们不妨从歌词、节奏、舞蹈的创造上进行。

以人音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小步舞曲》为例:这是一首节奏缓急有度,旋律优美又不失欢快的一部音乐作品,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舞曲的旋律特征和主题思想,我们不妨鼓励学生编写出符合舞曲意境的歌词,或者是根据视频情境编出属于自己的小舞蹈等,例如在原舞蹈的基础上添加拍手、跺脚和扭腰等基础动作。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创造简单的小乐器,譬如指导学生利用金属盆、矿泉水瓶和适量的清水创造出下雨时发出的声音,或者是利用教材和练习本等模仿出山谷发出的声音。在指导学生创造旋律的时候,由于他们缺乏相关理论知识,因此我们要做出耐心的指导:譬如在学完《小鸡变奏曲》后,我启发学生进行二分、四分、八分和十六分节奏编创,以此让他们在创造的过程中感受到节奏的变化对情感带来的影响,继而加深他们对音乐艺术的体验。最后,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围绕某些故事性强的歌曲创造舞台剧,以此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让他们将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利用表演的方式表达出来。由此一来,不但可以丰富课堂,而且还能全面增强学生的主动性,更好地实现有效教学。

因此,合理规划教学方案,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前提,也是开展教学的首要依据;布置视听情境是教学前提中的重点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自主地参与到学习当中,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达成有效策略的基本保障,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让他们更加主动、积极地探索音乐,分析知识,能让课堂从被动转为主动,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根本,更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人心,音乐课堂的科学高效已成为发展的需求,只要教师们齐心协力,一定能使音乐课堂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何汶刚.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策略的探究[J].教育观察.2014(10)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体育有效教学探讨论文 篇8

关键字:新课程;小学体育;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水平显著提高,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中西方食品极大丰富,我国青少年在饮食上深受洋快餐毒害,在学校里课业压力较大,平时锻炼意识不强,中小学生体质明显下降,俗话说,中国强则国强,那反之少年弱则国不强,中国梦的实现,必须要年轻的一代,如果没有好的身体素质,那其他的都免谈,所以,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水平的持续下降,已经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普遍关注,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于2011年重新修订,并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也就是说义务教育所有体育教学的核心都要围绕学生健康进行,其实健康第一就是导向,就是评价小学体育教学的标准。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价值导向

小学体育课与所有其他课都不同,我们更应该弱化小学体育课的学科性,更加重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是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小学体育课教学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改变过去重视传统运动技能,一切从有利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出发,从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出发,从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把发展学生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充分体现体育课的健康价值,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同时,小学体育老师在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的同时,也要求学生从小树立“健康第一”生活思想,从小树立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的健康观念,牢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健康口号,从小培养体育锻炼的意识,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学习并掌握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寓教于乐,安排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人天生爱玩,小学生更是如此,如果把体育课当成游玩课,不仅能锻炼小学生的身体,同时达到放松心情、调整情绪的目的,使小学生体会到体育学习的独特魅力,从而热爱体育。在小学体育课中,我们可以合理安排丰富多样的体育教学内容,让学生体会不同运动项目带来的不同体验,满足他们好奇、探究、体验的心理。因此,体育教师在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贯穿游戏来配合教学,以形式多样的游戏,情节丰富的游戏激发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练习动作的兴趣,使小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技术动作,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例如可安排报数游戏、击掌游戏、猜拳游戏、看看谁是木头人、老狼老狼几点钟、抓手指等。作为教师也应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游戏中去,和学生一起玩耍并纠正指导动作,学生们在体育游戏活动中,不仅心情愉快,而且身体也得到了锻炼。

三、学生主体,尝试自由多样教学方式

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模式:讲解—示范—练习—纠错,总是先老师进行示范,然后分解教学,这种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完全抹杀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只是一味模仿老师的动作,而不能自主地去选择与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严重制约了小学生学习体育的主动性。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应该坚持学生主体,开放课堂,让学生主导体育课教学,只要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尝试选择体育项目的机会,并通过体验项目来决定自己是否喜欢和适合该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启发和引导的作用,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素质是不是适合所选择的项目。如果让学生先去尝试体会,在尝试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弱点,同时教师有针对性地去观察学生的动作特点,然后对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那么效果则会好得多。这符合新课标强调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要求,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从而更加热爱体育。

四、激励为主,倡导多元发展的教学评价

在对学生评价的过程中,我们首先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评价的目的是什么?传统的评价方式一直以来都是把体能测试和考核作为体育课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由于运动能力受遗传和身体素质的因素影响很大,有的学生不管怎么努力也得不到优,极易打击小学生学习体育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在小学体育课上,我们应发挥教师、小组和学生的作用,开展对学生学习过程及情感态度的评价,发挥评价对学生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使评价确定成长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手段。激励性评价提倡否定时应讲究语言艺术,更多地给予鼓励,即寓贬褒,创设一种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要采用委婉、幽默的措辞加以表达,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使教学评价的调控功能得以有效发挥。基于这一导向,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可以使用的评价方法很多,例如,语言评价( 表扬的语言) 、行为评价( 微笑、抚摸、握手等) 、物质评价(小星星、糖果、学习用品等) ,同时还让学生相互公平合理地评价。另外,我们还可以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测试记录和评价结果都记录在学生“成长记录袋”中,以真实记录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体育学习所发生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的魅力,成长的快乐。

总之,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小学一线体育教师,我们必须尽快适应新课改的风向标,坚持“健康第一”的体育价值观,坚持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让我们的每一位教师都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让我们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体育的魅力,从而热爱体育,享受体育,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快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季浏.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83.

[2] .王长更.新课标下体育教学评价改革初探[J].文化教育.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体育有效教学探讨论文 篇9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在我国的不断深入开展,音乐教学的综合化,不仅是我国新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也是当今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一种潮流和趋势。综观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小学艺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艺术教育目标的整体化。他们从提高小学生整体素质高度提出了艺术教育的目标要求,即从“纯粹艺术”教育中解脱出来,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并不是艺术活动的有形结果,而“真正重要的是要唤起创造的热忱,帮助人们提高到一个更高的生活水平。”如:德国小学把音乐、美术两科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教学;韩国小学低年级把音乐、美术、体育三科综合,作为“快乐生活”课程。所有这些,给我们的共同的启示就是,音乐教学中的“综合”,不能简单化为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理念,一种教学思想。

随着音乐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新课程理念的贯彻,当前的音乐教学在全国各地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崭新气象,过去那些一听到底、一唱到底的老式教学法被遗弃,有特色的音乐课教学实例层出不穷,这反映了音乐教师对综合理念的积极实践。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使人疑惑、令人担忧的问题,比如一些公开课、示范课中显露出来的对“综合”理念的认识进入了“只注重形式,不追求实质”的时髦误区,下面就两个案例我们共同探讨一下:

误区一:平分秋色,音乐课误成“拼盘课”。

例:在我听的一节示范课中,一位教师在教授二年级歌曲《蜗牛与黄鹂鸟》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借助多媒体展示台湾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民间歌舞,点放台湾的校园歌曲,表演音乐剧。当教师刚引导学生唱了两遍歌曲后,下课铃声便响了。由于安排不当,使音乐课成了地理、政治、历史、美术、舞蹈等的“拼盘课”。

误区二:雾里看花,音乐课反而丢了音乐。

例:欣赏课《小拜年》,授课教师先以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开场的画面导入,使学生沉浸在过大年的喜庆气氛中,而后以小组为单位、以各种表现手段创设春节的气氛,有的小组表演小品,有的小组表演舞蹈,有的小组贴窗花、放鞭炮„„真是好不热闹。从表面看,学生又表演、又舞蹈、又写、又画,什么都有了,惟独没有音乐。

难道这就是音乐课程标准提倡的音乐课吗?这就是音乐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理念吗?这种现象,不禁令人疑惑,更令人担忧,因为这种偏离音乐艺术属性与音乐文化内涵的教学,有可能局部的,甚至是全局性地改变音乐课的学科性质。

资源丰富了,手段多了当然是好事,但是怎么才能从眼花缭乱的各种教学资源中选择出最简洁、最有效、甚至是不可替代的内容?怎么建立起各门学科之间的合理联系,并运用恰当可行的课程形态与课程内容来促成学生的发展?怎么才能把多种手段运用得恰到好处?这些问题有待及时解决。音乐新课标对“学科综合”新理念的提出,是音乐教育的理性回归,是课堂教育以人为本的强烈呼唤。因此,实施音乐课程标准,必须走出形式综合的误区,让音乐课回归本原。

一、音乐课堂综合性资源的基石——音乐为本。

在《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中有句很重要的话,即:“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这就是说,无论音乐课怎样与其他学科综合,音乐课自身的特点必须凸显,音乐课堂自身的任务必须完成。否则,只能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以音乐为本的综合,必须以音乐为载体,以丰富的音乐艺术内容、绚丽多彩的音乐表现形式及与其相关的文化为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主要目标、主要内容和主要过程。而不是把他们拼接在一起取代音乐的主体地位。这种综合绝不是形式上的综合,应该把握适当的“度”。这个“度”就是以音乐为本。教师应该在感受、体验、表演、创造、评价音乐本身上下功夫,而不应该花大精力在音乐的外围问题上做文章。

一次听到一位老师执教一年级《爱劳动》一课时,将它上成了一堂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

小孩子们聆听着《劳动最光荣》的歌曲,欢快地进入了教室。在和谐的氛围中,师生间的谈话开始了:歌中唱了哪些小动物啊?他们都在忙些什么?你能模仿小动物们的活动吗?孩子们心随乐舞,“小蜜蜂”开始采蜜,“小喜鹊”开始搭房子,“小公鸡”改掉缺点开始打鸣„„孩子们的劳动意识一被激发,紧接着玩起了“我来模仿你来猜”的音乐游戏。老师将课本中的三个主要节奏“X—”、“XX XX”、“X O”分别创编成扫地(唰 —)、擦黑板(擦擦 擦擦)、搓衣服(搓 0)的律动,让孩子们饶有兴趣地猜,信心十足地学,团结和谐地配音三声部合奏。在学会了歌曲《洗手绢》后,我让孩子们当一回小小词作家,把里面的一句“妈妈??我也来”进行歌词创编。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字,但它却凝聚着孩子们对妈妈的爱,“妈妈洗衣我也来”、“妈妈扫地我也来”„„课堂成了劳动的场所,这里灵性涌动、亲情交融。孩子们快乐地劳动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爱父母”的愿望表达得淋漓尽致。

上面的课例,教师所选择的综合性材料都带有音乐元素,适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征。教师将聆听、游戏、表演等与音乐和谐综合,带给人心灵深处的感动。各种教学活动,始终都围绕音乐展开,孩子们的创造、审美能力都在“润物细无声”中被培养。这样多学科渗透的音乐课程实现了以音乐为本的综合观。其价值宗旨是:通过综合,更深入地加强对音乐的理解;通过综合,更全面地建立起音乐自身与生活、实践及相关学科的联系。

二、优化综合性资源的舞台——服务为主。选择了综合性资源,是否能够把学科综合简单地理解成学科相加呢?答案是否定的。但是有一些老师把综合性资源拼接到音乐课堂中,盲目的认为综合性素材越多越好,于是在课堂上施展了十八般武艺。例如:

教学一年级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一位老师让学生欣赏蒙古风光片,详细介绍了蒙古的风土人情、地理特征,又学习了蒙古语言,还学跳了蒙古族挤奶舞、骑马舞,学习了喝马奶酒的礼仪等等。课堂表面上是热热闹闹,但是最后,学生连最基本的演唱都没有掌握。

这就好比是厨师把各种各样的菜一锅煮了,不但难以烹调出美味佳肴,反而丧失了每个菜的原汁原味,而且吃起来往往会消化不良。我们的教学何尝不是这样? 所以,我们选择一部分综合性资源后,还应该进行重组、优化,在决定用某个综合性资源前,进行再次深入思考,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选择的材料是否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2)选择的材料是否能为你的教学目标服务;(3)选择的材料是否具有可教性;

(4)选择的材料在教学中是否能用与音乐相结合的手段来表现。

把握好以上几点,如果觉得确实能用的,那就可以大胆尝试;如果不可用,那就必须去掉一些综合性的材料,还音乐本位。运用综合性资源应该遵循少而精的原则,既照顾到学生的兴趣,又要考虑到学科的特点,以音乐为主线来组织教学。

我们还来探讨刚才那位教师的课,如果你创设一个“走进大草原” 的情境,那该多美啊?课前,孩子们在《草原就是我的家》的伴奏音乐中,做起骑马的律动进教室,创设轻松的氛围,我们的孩子就是小马驹,我们的教室就是辽阔的大草原。孩子们可以在草原上无拘无束地舞蹈,让孩子们加上音高学着牛儿叫一叫,加上节奏学着马儿跑一跑,基本解决歌曲的难点。此时,老师也可以按教学要求,把挤奶舞的基本动作教给孩子,合上《挤奶舞》的旋律,一起来开心地挤奶,快乐地劳动。待学生掌握了歌曲的演唱后,在舞蹈创编上,刚才学的蒙族动作就可以派上作用了。最后,我们可以再作小结,将民族间的团结意识加以渗透,让孩子们骑上小红马把这份汉蒙两族间的友谊带出教室。这样,只选择了一种舞蹈,选择了简单的游戏、律动,既增强趣味,又达成高效,且实现资源的再次利用。何乐而不为?

正如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所说:“从来没有孤立的音乐,而只有与动作、舞蹈、语言同时存在的音乐。”奥尔夫教育体系在音乐教育史上影响重大,它就是综合了语言、舞蹈、律动、戏剧、民族民间器乐等多种形式,构成的全新的教育体系。音乐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原本就客观存在,综合就是把那些内在的、隐藏着的、学生不易察觉到的相关内容揭示出来,从而加深与拓宽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和表达。综合性资源必须进行优化,为课堂服务,为孩子服务。

三、演绎综合性资源的境界——自然流淌。

在执教二年级的一首儿歌《打花巴掌》,待歌曲教完后,本来设计着让孩子们编入不同的花名进行歌词创编的游戏。突然,一个孩子凑到了我的耳边,悄悄和我商量:“老师,我编了‘五月五,爱跳舞’,我们继续往下编好么?”我一听,心头一亮,!就这么定了,顺便考考他们也不错。想不到二年级的孩子编起来的内容是既美,又压韵,我仅挑一部分,与大家共享:

打花巴掌的,五月五,我们从小爱武术。打花巴掌的,六月六,我们从小爱研究。打花巴掌的,七月七,我们从小爱唱戏。打花巴掌的,八月八,我们从小爱爸妈。打花巴掌的,九月九,我们从小爱踢球。打花巴掌的,十月十,我们从小爱老师。

虽然,孩子们编的只有一个词,一个短句,但是里面折射出的是他们对长辈的敬爱,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挚爱!瞧,孩子们现在一有空,就会快乐地玩起这个“打花巴掌”的游戏。我想,创造这个精彩的“火种”是:老师抓住了星星灯火,把音乐、语文、游戏有效整合,才得以燎课堂、生命之原!

确实,“自然流淌”是音乐综合的最高境界,是“不显山,不露水”的综合。如果,笔者当时坚持按自己课前的预案来演绎,那课堂必然是僵硬的,孩子必然是失去了生命活力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综合,一定要讲究自然、贴切、必要。除了考虑形式上的科学性,更要考虑内容上的科学性。

真正的艺术是和孩子们纯洁的心灵融在一体的,而不是剥离的、外在的、生硬的、强加给他们的东西。音乐教育必须专注于音乐艺术本身,专注于自己的心灵,真诚地去追求音乐艺术的情感表现。还有什么是比专注于音乐本身所传达的快乐更纯粹,更迷人,更令人陶醉的呢?这样的音乐教育才能为学生的音乐表现和创造活力提供最大的发展空间,使学生有能力通过音乐的手段来表现其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上一篇:劳动竞赛先进个人单行材料下一篇:述职报告的几点写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