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献的心得体会

2024-09-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阅读文献的心得体会(推荐7篇)

阅读文献的心得体会 篇1

通过阅读与毕业论文相关的文献实习,也就是文献阅读,我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还很贫乏,需要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加强。文献阅读看似简单,其实不然,这不仅需要好的文献阅读方法,也要有文献检索的基本技能。文献阅读实习刚开始,导师就指导我如何下载文献和怎样看文献。通过对我所选择的的论文课题的有关文献和论文阅读,很好的了解了课题相关的有关文献和发展动态,这样使得对自己毕业论文的设计实现有的放失!

在文献阅读实习环节中,在指导老师的的指导下,我通过网上数据库资源的检索、图书馆资料的借阅、实体店图书的购买,搜集了与所选的毕业论文设计相关的2本著作,2篇中文期刊,2篇外文期刊 文献,之后进行了相关的文献阅读。解决本人在论文写作阶段网络环境下查找学术信息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提高本人对信息资源的选择、检索和利用能力。

在文献阅读完成后,我深切体会到了文献阅读对于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性,明白了紧靠所学的相关专业知识来设计毕业论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阅读大量相关课题的国内外学者研究文献,才能更好的了解到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在现阶段的发展现状和研究现状,以便做出更好更出色的研究。

以下就是本人在文献阅读实习环节后的心得体会:

一、明白了毕业论文设计文献阅读是前提,是必备的能力

在此次文献阅读环节中,我明白了要进行文献阅读,首先必须学会如何检索文献,找到对自己有用,有实际意义的文献。通过导师的介绍,明白了文献检索是一门很重要很有用的学问也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在导师的指导下我了解到了信息检索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了一些文献检索的基本技能。虽然我现在学到的还只是一点皮毛,但是只要通过不断的学积累,借助老师教过的方法,我相信自己能够一点点的进步,直到能够很熟练的掌握它,为下学期毕业论文的设计进行文献的检索打下基础。

做本科毕业设计,不看文献要做好毕业设计,可以说一点可能都没有。只有广看论文,深入学习,才能厚积薄发,写出响当当的论文出来,写的论文才有内涵,有价值,有意义。进行毕业设计前的文献阅读时一定要切忌心浮气躁,或者就是想着混个毕业。相反我们要沉下心来,大量阅读文献,在读的过程中有的文献看懂了,但是看不懂的文献也可能会居多。看懂的认真学习借鉴,看不懂的 深入探索,实在不行就暂时放下,过一段时间,随着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慢慢也就弄明白了一些。这样下学期写毕业论文就有了扎实的基础和文献阅读的基本功了,做毕业设计事半功倍。

无论题目从何而来,都必需紧密追踪当前有关科学领域发展的动向。从开始的研究,到最后毕业设计完成的整个过程,在导师教导下完成文献阅读是必不可少的。掌握文献、对文献进行综合,以批判的眼光评价文献,并从中提取出有用的和正确的信息以指导今后的研究,是一个能独立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应届毕业生需必备的能力。

二、懂得了阅读文献必须掌握技巧,才能事半功倍

在此次文献阅读实习环节中,我深切体会到,要想有效的完成文献阅读可以从以下六个要素方面出发:

1、首先要明白自己现阶段的主要科研目标是什么,打算做或正在做哪个相关领域的科研项目,这个要稍微具体点,因为这是自己阅读文献的前提。对于我们即将毕业的本科生能够而言,文献阅读之前必须要确定毕业设计的题目及研究方向。只有有了这个具体的目标,阅读文献才会有一个大致方向,不然收效不大,因为茫茫书海,没有一个大致的具体的研读文献的方向,就跟大海里迷失了自己一样,很难走到彼岸!

2、其次把与自己研究的课题的文献都搜集出来,之后 对于下载的文献,要以其内容建立以专题杂志按时间先后的专门分类。哪些需要仔细阅读并保存,哪些用处不大,待删除,哪些需要阅读却尚未阅读。以后想到时,还能及时找到。

3、做好笔记,写好心得!不要相信自己的记性,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一篇文献你不做标记,不写点自己的心得,那么用不了多久,当我们再打开该文献,因为该文献上也是很干净的,因为你没有留下任何标记,你可能会忘得很干净,到时候不得不重新再从头阅读,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如果你再第一次阅读的时候,稍微花点时间,把重点句子标记起来,把文章的大致内容和自己的想法写出来,那么下次再看到这篇文章,只需重点的看一下自己标记的句子和写得心得体会,马上就会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这样也我们以后做毕业论文设计的时候,回来查找相关资料就容易的多了。

5、阅读文献时,先阅读摘要、引言的最后部分、结论,因为这几部分都是作者大致介绍自己研究的内容,以及自己文章的特色,在最后结论部分有些也是和摘要中的字句是重合的。这几部分一般都比较短,花的时间也很短,但可以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清晰的轮廓,为自己进一步读正文打下基础,哪些应该重点读,哪些应该了解,自己心中有数!然后读参考文献,顺藤摸瓜,找出该领域相关的重点文献,有助于自己系统的,集中的阅读文献,加深印象,迸出火花!

6、读完一篇文献后,要写一个小总结。把该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难点、创新点等用简短的话描述出来,然后把文章中采用的实验方法、手段以及最后的得到的结果也分析一下,用自己的话总结,最后把自己的想法,以及值得自己借鉴地方,存在的问题总结出来,那么这篇文章才算真正意义上的读懂了。做这些工作有很大的好处,一是提升自己的总结概括和写作能力,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你就会不知不觉得到提高,另外一个好处是积累,有了这些文字性积累,以后你自己写文章,写论文就会很方便的,不用临时抱佛脚,那时候是很难挤出什么东西出来的。

三、结语

阅读文献的心得体会 篇2

摘 要:由于技术发展的多变性,在学术界数字化阅读的发展一直存在着纷争,它的研究领域还没有一个明确的限定,属于一个多学科交叉性的领域。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对2001年到2015年5月31日期间国内题名出现“数字化阅读”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梳理了有关数字化阅读的作者及主题分布,参照这些论文的研究成果,探讨了数字化阅读研究的特点和值得关注的问题,以期为研究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数字化阅读;图书馆;文献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1-0029-04

为了更好地了解数字化阅读的研究状况,笔者选取了2001年至2015年5月31日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学术论文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关于数字化阅读的热点问题,所有研究资料均来源于中国知网数据库,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一、概述

数字化阅读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从电子阅读到网络阅读然后到现在的数字化阅读。电子阅读的出现是在2000年,徐彬的《电子阅读新选择——Microsoft Reader》主要是对电子阅读技术作了简单的介绍。[1]后来随着电子阅读的发展,其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并涉及它的各个领域。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阅读随之诞生了,有关网络阅读的研究很多,涉及的领域也比较广泛,如吴茜的《大学生网络阅读导读及其策略》[2]、杨沉和张家武的《对网络阅读的理性思考》[3]等。伴随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变更,出现了数字化阅读。对数字化阅读这一概念的界定说法很多,马飞认为,“传统阅读是以纸与印刷术为物质技术基础的,数字化阅读则是以电脑与数字科技为物质技术基础,因此我们把不用纸本书作为物质技术的阅读称之为数字化阅读”。[4]张正在《数字化阅读:图书馆的挑战与机遇》中指出,数字化阅读包涵两重含义,一是指普通意义上的阅读;二是“移动阅读”。[5]盛华认为,“数字化阅读指的是人们利用数字技术,以数字代码方式,将文字、图形、声音、影像等内容编辑加工后,存储在电、光、磁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具有类似功能的设备读取信息的活动”。[6]综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数字化阅读就是人们通过利用一些先进的技术设备,比如计算机、手机等,在其设备或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的一种新型的阅读方式。

二、数字化阅读相关文献统计分析

1.文献来源统计分析

为了更好地去了解我国数字化阅读研究文献的来源分布情况,笔者对文献的来源做了统计,主要通过中国知网,在高级检索中以“数字化阅读”为关键词,设定年限为2001年至2015年,进行了检索,结果检索到有关的博硕论文46篇,期刊论文305篇,有关会议的7篇,出现在报纸上的44篇,从中去除重复的、不切题的和一稿多投的文献,共获得有效博硕士论文仅8 篇,期刊论文97篇,有关会议的2篇,出现在报纸上的27篇,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国内关于数字化阅读的文献主要来源于期刊,硕士论文仅有8篇,而博士论文却是0篇,由此可以说明,国内关于数字化阅读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受到相关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关注,并且硕士研究生关注也甚少。这种情况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数字化阅读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研究水平上,还需要更多高水平的研究者投身于这方面的研究。

2.数字化阅读文献发布量及年代分析

图1可看出我国关于数字化阅读的文献主要来源于期刊,所以关于我国数字化阅读研究文献发布量及年代的情况,笔者主要选取了论文的期刊来源进行了统计分析,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国内关于数字化阅读的研究时间不是很长,关于数字化阅读的研究期刊最早是从2002年开始的,发表于《瞭望新闻周刊》题为《数字化阅读的彷徨》(时闻,2002年)。在之后的两年中没有关于数字化阅读的研究,2005年出现了1篇,2006年0篇记录。从2007年至2009年可以看出国内期刊关于数字化阅读的研究没有明显的变化,表明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2009年至2011年的文献数量出现了明显的增长趋势,这说明数字化阅读已经处在了它的活跃期,研究者已经在各自的领域中开始进行实施,并且有了一定的成效。2011年至2012年文献数量有所下降,实际上是人们对数字化阅读认识与理解的一个曲折的过度时期。2012年至2014年文献的数量又出现了增长趋势,由此可以得出关于数字化阅读的研究,国内的关注还是比较多的,并且研究趋势比较乐观,至于以后的发展趋势有待研究。因为此研究只进行到2015年的5月31日之前。

3.数字化阅读文献来源类型分析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期刊文献来源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基金来源分布、期刊学科来源分布和期刊类别来源分布。

根据统计结果,可知数字化阅读领域的研究获得支持的论文有7篇,并且时间比较晚。从年代上来看,受到基金资助的论文是从2012年开始的,只有1篇,而其余6篇都集中在2013年和2014年。从资助级别来看,受到国家级基金项目支持的有5篇,剩下的一篇是北京市教委科技发展基金,另外一篇是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综上所述,在2012年之前关于数字化阅读领域的研究中没有基金资助;从2012年到2014年发展趋势得出,数字化阅读文献研究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强,国家层面上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数字化阅读领域的研究将会吸引更多的学者去关注,研究的范围和力度也会变得更加的广泛深入。

数字化阅读的研究范围很广,它不会仅限于一部分专业,只是在某些领域分布的研究者相对于其他领域的会比较多一些。从图3中可以看出在图书情报和数字图书馆类别中关于数字化阅读研究的比较多一些,占到了39%,其次的是出版类的占到了28%,教育类的占到了10%。

评价一篇论文质量好坏的其中一个标准是该论文被什么样级别的期刊所录用,在图4中,笔者对国内关于数字化阅读文献期刊类别来源进行了对比,发表在普通杂志上的居多,占到了总体的50%以上;录用在北大核心期刊与CSSCI上的分别为21%和23%,在这两个期刊中包括一些重复杂志;像EI和SCI这样的期刊上没有出现过。这一现象说明了关于数字化阅读的研究在国内表现还是比较乐观的,但是在国际水平上还不是很到位,这告诫后续的研究者,前期的研究都在为我们铺路,在后续的研究过程中要总结前期的优势与不足,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去进攻,不要仅限于目前的现状。

三、数字化阅读文献作者及主题分布

1.数字化阅读文献作者分布

通过对有关数字化阅读文献的阅读与统计,发现从事数字化阅读这方面研究的作者很多,但是真正长期致力于此研究的研究者却很少,笔者将出现频率2次(包括2次)以上的作者做了统计(见表1),通过统计可以得出,对数字化阅读关注比较多的研究者有王佑镁、王雨、李子运等,在数字化阅读领域发表论文2篇以上(含2篇)的作者总共只有7人,发表论文总数为10篇,占所有关于数字化阅读领域论文总数不到10%,这说明研究关于数字化阅读领域的作者高度分散。

我国一般将研究单位分为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职业技术学院、中小学和企业。根据我国对研究单位的分类以及数字化阅读的中文文献的作者来源分析,我们发现这5个单位都发表过相关文章。由于数字化阅读研究的特殊性,笔者将根据其作者的工作机构分为综合性大学、专业类学院、师范类学院、图书馆部门、其他。从图5中我们可以看出关于数字化阅读研究的研究者多数来自于图书馆,总共发表的论文篇数为46篇,其中有31篇论文的作者是来自于大学中的图书馆,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我国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比较重视这方面内容的研究;其次研究比较多的是综合性大学,在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代表是温州大学与武汉大学。

评价一个研究者做出了多大的贡献,标准之一是对其科研成果即发表的文献被引用的次数,常用的是引文分析法,它主要是从其文献被利用的角度来分析的,即研究者的文献被其他研究者在其文献或者专题中引用过,通过统计从中得出文献的引用和被引用次数。在有关数字化阅读的研究中,从发表的文章来看,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是题为《数字化阅读:图书馆服务的机遇与挑战》的文献,文章的作者为盛华,被引文献数为27次,其次是作者为马飞的文章被引次数为26次。关于数字化阅读被引次数最多的前10位作者以及他们的论文与被引次数如表2所示。

2.数字化阅读相关研究的主题分布及特点

同样的,还是借助中国知网的相关分析,找出与数字化阅读中文学术文献相关的高频关键词有(频次超过5次,其中包括5次):数字化阅读(54)、图书馆(21)、服务(10)、阅读(9)、数字阅读(8)、数字化(7)、大学生(6)、手机阅读(6)、电子书(6)、服务创新(5)。这些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从其中一方面可以反映出数字化阅读相关文献研究的主题分布及特点,为了反映得更具体,以下是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为导向,从相关文献研究的篇数及所占总数的比例进行分析:

与数字化阅读本身相关的文献有37篇,占到总数的38.14%,并且这种与其本身相关的研究从研究初期到现在一直都有,贯穿了始终,这点是显然的也是必然的;数字化阅读与图书馆研究相关的论文有31篇,占到总数的31.95%,说明数字化阅读与图书馆的研究是除了对它本身的研究之外各科研工作者研究的又一个主要的研究主题与方向;有关高校数字化阅读的研究有18篇,占总数的18.55%,这部分的研究主要是关于大学生数字化阅读的一些调查以及存在问题的分析,主要是因为在阅读群体中,大学生占了较大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化阅读是以一种新生事物出现的;现在还有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有关数字化阅读服务,有些是和图书馆有关的,有些是直接作为一种数字化阅读平台的形式来服务于全民的阅读,不管怎么样,在技术条件的支持下,数字化阅读为我们阅读的服务以及图书馆的创新服务建设都带来新的发展方向。

四、未来数字化阅读相关的研究热点与展望

有人这样说“数字化阅读不经商量,席卷而至,影响所有人”。通过上述的文献分析以及一些调查,都已经证明了数字化阅读在国内已经受到了高度的关注。在分析了这些文献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未来数字化阅读的热点将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数字化阅读传播载体的研究

现在流行的术语“低头族”,就是描述技术发展的今天,不管是在公交车上还是火车上,越来越多的人都在看手机、平板等,这在信息高速传播的过程中同样给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带来了不便,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根据人们的体感技术来设计一种新型的传播信息的载体,使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更加智能化、多样化和方便化,从而使数字化阅读在传播方式上得到真正的创新,以便迎来更多的支持者,使数字化阅读有更光明的前景。

2.对数字化阅读质量问题的研究

如何能保证阅读的质量和阅读过程中内容的完整性,对数字化阅读的设计者、技术支持者和学习者都有着不一样的要求。如何能在这种开放性的环境中把握好质量这一关,学习者如何能在这样的开放性环境中迅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等都将是未来研究所要关心的问题。

3.对数字化阅读运行与管理的研究

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的迅速发展,数字化阅读越来越普及,关注的人群也越来越多。阅读者对内容的要求也在提高,数字化阅读的提供方也开始考虑自己的版权问题,开始关注数字化阅读运行的效率和环境的管理问题。与之相对应的,对数字化阅读运行过程中的版权与环境管理的研究也随之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之一。

4.对数字化阅读成本与盈利的研究

在关注度不断升高的过程中,就会存在着商业化,当下已经出现了许多关于图书搜索的网站,如谷歌搜索、百度搜索等。在阅读者要求不断提高的过程中,这些商家也开始考虑自己的成本与盈利问题。为数字化阅读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并促进数字化阅读盈利模式的探究,如何能让数字化阅读在盈利的基础上成为一个非功利性的学习环境,并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都是研究者值得关注的问题。

五、总结

随着技术的进步、时间的推移,在数字化阅读领域的研究者将进一步增多;在这网络信息时代,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这样将会为数字化阅读的研究形成一个更专业的团队,使数字化阅读向更高、更深层次方向发展。最后,提出了几点有关未来数字化阅读的研究热点与展望。

参考文献:

[1]徐彬.电子阅读新选择——Microsoft Reader[J].软件,2000(10):40-41.

[2]吴茜.大学生网络阅读导读及其策略[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6):85-88.

[3]杨沉,张家武.对网络阅读的理性思考[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3(1):68-74.

[4]马飞.数字化阅读让阅读更精彩[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08(1).

[5]张正.数字化阅读:图书馆的挑战与机遇[J].图书与情报,2009(6).

[6]盛华.数字化阅读:图书馆服务的机遇与挑战[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1(1):68-70.

[7]刘树春.专题文献研究应用方法评价[J].情报杂志,1995(5):48-50.

[8]王佑镁.数字化阅读的概念纷争与统整:一个分类学框架及其研究线索[J].远程教育杂志,2014(1):33-39.

[9]时闻.数字化阅读的彷徨[J].科技广场,2002(11):51.

[10]石收鸽.1994年-2003年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分析[J].现代情报,2005(4):139-141.

[11]王健,张立荣.新媒介时代大学生数字化阅读素养的内涵与培养[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6):73-77.

[12]仲明.数字化阅读对学术研究的正负效应[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10).

[13]田沈艳.图书馆数字化阅读服务研究——以辽宁省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5(2):65-67.

[14]林雪玲.数字化阅读资源平台对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和能力的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5(3):93-95.

[15]郝丹.国内MOOC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1):42-50.

[16]陈丹,杨萌,李蒲.大学生数字化阅读现状及特征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3(1):69-74.

[17]朱雪莲.数字化阅读时代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发展[J].编辑学报,2012(3):266-268.

[18]赵荣.浅谈图书馆服务工作如何应对数字化阅读的挑战[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7):99-101.

[19]李振玲,徐萍.论数字化阅读形态对阅读价值观的影响[J].情报探索,2014(2):6-8.

[20]陈月茹.数字化阅读时代来临了吗?[J].中国成人教育,2007(6):54-55.

阅读文献的心得体会 篇3

二.一个研究生导师的肺腑之言

我的师兄(我导师的最早几届学生,在日、美、德做了三个博士后之后,回校任教)曾说到:作为你们的师兄,我现在每周工作60小时,踏踏实实的60小时。阅读,实践,思考,讨论和请教,周而复始。其实这还不够用,因为我既要独立做这边自己的课题,还要协助各位完成你们的课题。那么对你们的要求降低一些,每周50小时吧。希望是真实而有效率的50小时,思维和四肢都处于激活状态的50小时。大家千万不要认为这有什么不得了的,跟国外就不用比了,我在国外时,晚上在实验室基本呆到23:30才回宿舍,弄完自己的琐事后,还要帮导师写书写到2点多,睡觉,早上照样得8:30之前到实验室。单就国内而言,北大、清华、中科院研究生的工作状态,比50小时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能否认我们学生的天赋,但我们的天赋大约不比北大、清华、中科院或Stanford,Harvard,UCBerkeley的学生高很多。一周工作40小时或更少,我们拿什么去竞争?

上面说的比较抽象,那再给各位提出一个具体的问题请大家考虑:现在你阅读一篇自己研究方向的英文文献,在字典帮助下,能否在3小时(研究生)或6小时(本科生)内完全读懂和理解?现在你阅读一篇本领域的文献时,能否自然地联想起3篇以上相关的文献?如果你还做不到,那就还没有跨入研究的门槛,还需加油。

三.再谈研究生的学习与研究

在此,我就本人攻读硕士期间的想法尽量详细一点与诸位交流,请批评指正或讨论!我个人觉得,研究生期间为人、为学确实要注意方式方法。

1、作为低年级研究生,你的师兄师姐(尤其是马上毕业,即将离开课题组的师兄师姐)是你不容错过的资源!无论他们的工作做得是不是特别出色,最好真诚地与他们交流、沟通,向他们请教,将他们掌握或领悟到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步骤学到手,这非常重要!一般来说,由于毕业有诸如发表文章等硬性要求,实验室内部也存在隐形竞争,有的师兄师姐不大可能在平时将所掌握的东西(尤其是自己花很大精力摸索总结的东西)全部告诉你,也不可能毫无保留地向老板汇报,而这些恰好是你需要的。也许他们教你,只需一句话,指点一个实验步骤,但对你来说可以节约几个月的摸索时间。放下你的架子,不要以为你师兄师姐掌握的东西你很早就完全学会了,很可能他们留了一手!但实事求是的讲,师兄师姐本身没有教你的义务,他不是你的导师!如何学到手,看你的表现了!记住:这可能节省你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对于研究来说,文献是你的生命之一!注意多看文献,多看高档次杂志的最新文献;即使你的学校或研究所没有某种资源,你也可以通过网络交流,文献传递等来获取你要的资料。文献是用来看(学习)的,不是用来收藏或向他人炫耀的,不要仅仅成为文献收藏家。而且要学会看文献,只有少数文献才需要精读或反复读,反复领会。

3、一口吃不成大胖子!将你要解决的难题分步骤逐渐解决。虽然全局很重要,但你可以将一个大问题分成多个小问题,各个击破。不要急于三下两下就解决而弄得自己焦躁不安,这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否则,研究生就不必几年才能毕业了。

4、每个人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留意同领域人员的意见(虽然他们的意见未必正确),他们(包括导师)“不经意”的一句话,综合你的思考,很可能对你解决问题很有帮助!留意你的导师对课题组其他成员的指导(包括“训斥”),在你的工作中加以利用或避免。

5、对于有一定基础(高年级)的研究生来说,文献在你看来不可能十全十美,带着审视的眼光去读文献,从中寻找你的方向和突破口,你可能做出比你说看文献更好的东西。

6、向你感兴趣的文献作者请教,或与他们交流!你注意到他们的成果本身就是对他们的尊重,不要担心自己是小字辈别人不理你。我曾给国外一大师级人物发电子邮件索要一篇较早的论文,他告诉我他也没有电子版,可以寄给我纸板论文,让我告诉他地址,最后真的很快就将论文寄给我了。

7、研究生第一年上课,第三年找工作、写毕业论文、答辩,很快就过去了,因此,做事一定要有计划,头脑要清楚,要主动!确定导师以后就该主动多与导师联系,多与课题组的师兄师姐联系,早着手准备,哪怕随便在网上浏览相关领域的新闻也好。不要总是等导师催你做什么,你才做什么!

8、当你很忙时,静下来想一想,究竟你是忙,还是“茫”或“盲”!无论如何,都要留时间思考和总结,投入很重要,但不要一味的埋头做实验!

9、做完实验,尽早处理结果,这对你后续实验设计非常重要!很多东西不是你想象的结果,要分析,调整实验方案,不要等到毕业再来处理,到时候有问题已经来不及了。

10、若有可能,在研究生期间尽早投一篇文章给好一点的杂志,即使不能发表,也会很有收获,因为好杂志往往会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为你评审,会给出很详细的评审意见,这对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指导!

11、当你的工作做得比较扎实以后,答辩就只是你展示的舞台了。因为所有在场的人中,你才是对论文中的工作最熟悉的“专家”。剩下的就是做好ppt了。

12、每个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不要抱怨!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导师、课题组成员、经费......正确处理,努力工作,与人为善,开心生活!

13.每天睡觉前坚持做三件事 1.今天都干了些什么,那些与课题实验有关,用科学而简练的语言描述出来,记录下来,自认为失败的实验也要认真对待,并找出原因。2.想好并安排好明天要做的实验,千万不要到了明天再准备。3.前两件事做不好,不要睡觉。就这样,坚持做,一定会进步很快的。

14.交上好朋友

高文文献阅读(推荐) 篇4

之一:由来思想源头(关于学习)——起源以及早期发展军队的培训教材分析开发(教育倾向工程学观点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关系)——教学作为系统(行为主义米勒的任务分析方法论)——斯金纳的程序化教学运动(刺激反应强化)(他的开发课程方法是形成性评价的要素)——形成行为主义目标的普及(《如何为程序教学准备目标》和《教育目标的分类学》)——标准参照测试运动(根据一个详细说明的行为领域去评估个人的状况)——形成性评价(使用前测试教学资源)——加涅的贡献(学习结果分类、教学事件与智慧技能的层级分析)——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开发——基于行为主义的早期教学设计的系统模式 运用系统方法构建教学设计模式与认知心理学的影响

1、运用系统方法构建教学设计模式

1975年,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开发出“培训的系统方法”SAT和“教学系统开发”ISD共同特点是包括分析、设计、开发、执行、评估五个基本要素(ISD面向行为目标和标准参照测试的运用)以下是认知主义的促进作用:

2、认知心理学对教学系统设计的影响

开始重视关注学习者个别差异的需要评估和分析,以及有关认知策略、动机激励和信息呈现策略的研究 ISD范式的形成与教学设计研究的转向

基于计算机的教学CBI(教学设计开发的缘由:行为主义向认知主义的转向,将他们的注意力从计算机辅助教学转向基于计算机的教学)——教学系统设计的基础知识(ISD这种模式包括五个主要阶段:分析、设计、开发、执行和评估)——ADDIE模型的形成(过于线性化,过于僵化、过于拘束,在实施的过程中过于费时)——教学设计研究的转向(学习者头脑中内容的组织对于教学和运用所学知识的阶段是十分重要的。认知取向的学习理论的不断发展促使研究者们去建构和开发相应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模式)之二:作为设计科学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与教学设计罗伦德:提出新的设计观,突出创造性、注意理性和直觉平衡、强调归纳和演绎统一、重视对话。确定教学设计视为设计的一种。

(二)不同取向的教学设计观

1、理性的教学设计观

重点:理性,突出设计过程的可预测性,强调遵循规则的程序的重要性

2、创造性的教学设计观

强调教学设计过程的艺术性和创造性

3、理性和创造性一体

理性和创造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结合,形成反应设计本质特点并凸显教学设计特点的新的教学设计观一、二、基于泛技术观的教学设计泛技术观:以人为本,以人的学习为本 运用多种媒体。最新教育理念并设计开发相适应的新技术,新模型 作为系统科学的教学设计

理论)和处方性理论(教学理论)/认知主义取代行为主义,心理学和教学新的关系——双向影响。

(二)从联系科学到系统科学

硬系统科学:最优化

软系统科学:全局性、联系性、动态性、开放性、不确定性、复杂性

(三)综合系统设计

:综合系统设计意味着特定系统水平上的互动与协调,不同系统水平上的互相依赖以及设计的内在一致性。巴纳易把系统设计看做是创造未来的新的智力技术,并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教学设计的综合系统设计三维框架。将教学系统设计提升到教育系统设计

之三:专业化道路

作者认为,梅贝尔在强调教学设计专业化、研究深化的同时又将教学系统封闭起来,并加以简化、局部化

(一)作为联系科学的教学设1.联系科学的提出:心理学对教学实践的单方面影响2.描述性理论(学习宽阔而包容的多元化路线基于智力背景反思的教学系统设计:不应该简单地用一种理论去排斥另一种理论。新颖的建构性的学习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具有一致性、共同性和连贯性

如何做文献阅读汇报? 篇5

那么题主的问题可以归纳到第一点。而这也就解决了我们的第一个问题。

3对于第二个问题,手上的这三五篇文献到底讲什么?其实也就几个问题,小学写作常常问道的问题。(1)什么时候——文献的时代范围,什么时候发表。

(2)谁——文献的作者是谁?有哪些背景?文献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3)干了什么——做了什么样的研究,怎么做的,结果是什么? 可能题主是想问这个吧,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Introduction部分,以及看看分段。对于不同类型的期刊,有不同类型的文献。IEEE系列的Introduction 部分最后,往往都有一个自然段讲。而采用结构性摘要的文献中,摘要就一目了然。

(4)结果怎么样?——就是有什么结论。比如:发现了一个新特点、规律;有一个新的方法等。

当然,文献肯定还是不同于一般写作。需要思辨。那就是两点:(5)为什么要这么干——关系到研究的背景和研究的动力。(关键问题,因为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研究)

(6)文献是否有不足,又有什么优点。(这些案例是否能够证明结论)

(7)我能利用该文献做些什么?(这种方法是否能够推广到其他对象)最后,关于汇报

实际上汇报的框架已经给出了。就是上面的7点。只不过换个顺序:(5)(1)—(7)然后就截图引言就行了。当然,如果侧重于某一方面,比如研究过程。那么可以弱化这几个点的一些,突出重点。另外,PPT汇报的制作、表达等问题所涉及的太多技术细节,没必要展开。个人也认为没必要系统学习那些技术,就一页一页地做,一个图一句话地调整,就行了。只是多过几次。

阅读文献的心得体会 篇6

关键词:双语教学;国际贸易;教学改革

双语教学是指将母语外的另一种外国语言直接应用于非语言类课程教学,并使外语与学科知识同步获取的一种教学模式。对我国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至今仍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支持者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用国际通用语言思考、交流、工作的能力越来越重要。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外语娴熟的复合型人才是我国高校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反对者认为,目前我国高校专业课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普遍不高,双语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笔者认为,两种观点都有道理。教育学研究表明,语言课内容越是接近学生的功能需要,语言教学就越可能取得好的效果。双语教学融外语与学科知识教学于一体,帮助学生从语言学习性阅读顺利过渡到语言应用型阅读。因此,理论上双语教学对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尤其是阅读水平,毫无疑问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正如反对者所言,现实中也确实存在教师英语口语水平不够高的问题。

如何解决上述困境,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立足客观条件,循序渐进地开展双语教学,如采取英文“文献阅读法”,可能是解决目前双语教学障碍,实现双语教学目标的一个有效方法。本文主要探讨这种方法在国际贸易双语课教学中的实践及作用。

一、“文献阅读法”在双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分析

双语课教学的目标是双重的,不仅包括要普通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即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要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英语文献阅读能力、获取最新专业信息、进行专业国际交流等。基于此,目前大部分高校双语课程所采用的“全英文教材、全英文PPT和中英文双语讲授方式”模式是切合实际的。但是,该模式下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所阅读的材料通常仅限于教师指定的双语教材,专业英语阅读量极为有限。

有关语言学习的理论研究表明,阅读与听、说、写一样,都属于语言运用范畴,阅读能促进语言知识的掌握,在语言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阅读又是最直观最易操作最有效的语言运用方法。英国文化委员会1994-1995年所做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尽管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出现,但在今后数十年中,文字教材仍将占主导地位。

二、“文献阅读法”在国际贸易双语课中的实践

为了充分利用文献阅读的优势,笔者在国际贸易双语课程中,尝试使用了“文献阅读法”,即通过加大学生课外专业英语文献阅读量的办法,提高学生专业阅读能力。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效果是明显的。

具体做法是:

(1)确定文献数量。在学完课程每一章的内容后,教师都要求学生阅读2-3篇4000-7000字的与课程章节内容相关的英文文献。课程一共有10章,如此一个学期下来,学生所阅读的英文文献量共计为20-30篇。

(2)选择文献类型及内容。文献类型包括期刊论文、知名研究机构的研究报告以及案例等,内容基本都与中国有关。举例如下:与“第一章导论:国际贸易基本概念与发展趋势”有关的文献Processing trade,exchange rates and Chinas bilateral trade balance;与“第五章关税政策”有关的文献Graduation From the EU GSP Scheme:The Effects of China;与“第七章出口促进政策”有关的文献Chinas Rare Earth Policy and Trade Disputes;

(3)检查文献阅读情况。文献阅读情况检查是实现文献阅读目的的重要一环。为了督促学生认真阅读文献,笔者采用了两种文献阅读作业检查方式:一是课堂开卷小测验方式。请学生根据论文,回答几道问题。二是小组讲演。3-4人为一个小组,每组用10分钟时间向全班介绍本组的文献内容,并进行简单讨论。

三、“文献阅读法”在国际贸易双语课中的实施效果

为了了解“文献阅读法”的实施效果,笔者做了一次简单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华北电力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14班的27名学生。学生中,92.59%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40.74%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具有良好的英语基础。问卷调查主要结果如下:

所有学生都支持国际贸易双语课中采用文献阅读作业形式,其中特别支持的占37.04%;比较支持的占40.74%;一般支持的占22.22%,不太支持或不支持的比例为0。67%认为文献阅读量较大或很大,29.63%的学生认为适中,极个别学生认为文献阅读量偏小。40.74%的学生认为文献内容难度适中,51.85%认为较难,认为文献内容较难和很难的比例均为3.7%。80%学生都支持采用小测验方式或小组讲演方式检查文献阅读作业完成情况。特别意外的是,92%的学生特别支持采用双语教学模式,比较支持的为8%,不太支持及不支持的比例为0。

上述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文献阅读法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文献阅读法”在国际贸易双语教学中是有效的;(2)文献阅读量略大,应适当减少,比如,由每章2-3篇改为1-2篇;(3)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文献内容较难或适中,认为文献很难和较容易的很少,说明文献内容难度基本可以,难度只需轻微下调;(4)采用小测验和小组讲演方式,检查学生文献阅读完成情况,都得到了认可,说明可以继续采用这两种检查方式。

四、“文献阅读法”在双语课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文献阅读方法整理与总结 篇7

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angfeidezhu1983 读:

读什么:

1、综述:

2、专利:

“做一个课题首先是要看专利的!这是我的经验之谈。通过研读专利正文,可以体会申请人的研发思路;研读专利权要求,可以少走弯路,还可以找出未覆盖的漏洞,进一步提出自己的专利;有的专利还有参考文献,可以了解这个专利的来龙去脉。”

3、摘要:

4、顶级的东西(狠人的、TOP期刊的):

“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读狠的东西):刊物的影响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数能反映文章的参考价值。但要注意引用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评价这篇文章的:支持还是反对,补充还是纠错。”

怎么读:

1、“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

“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掌握了一点查全文的技巧,往

往会以搞到全文为乐,以至于没有时间看文章的内容,更不屑于看摘要。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全文是浪费,不可走极端。当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对的。”

2、“集中时间看文献”:

“看过总会遗忘。看文献的时间越分散,浪费时间越多。集中时间看

更容易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印象。”

3、比较着读:

“比较阅读:观点相反的论文可以参照来读,品味一下双方的观点。还有就是与原著同时发表的其他专家的述评、原著发表后的读者质疑,都应当和原著一起读。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差距了。读论文的时候最有意思的事情是发现“一稿两投”。我的意思是不少作者把同一科研数据写成相似主题的不同论文,或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变化。这时,如果你的课题与此类似,你的好运也就来了。因为能通过深入比较这几篇文章的异同,发现作者(或科研小组)对同一组数据的不同看法、思路的演变,或者发现作者本想隐藏的“真正”方法。

做技术的要善于比较和发现,一些技术含量高文献,不可能把要点都报道出来,中文如此,英文也是如此。比如一篇专利中有很多的Sample,而每个的条件或配方都不同,这时要多比较几个同类文献,看其共同点在那里。”

查:

为什么查(查的目的):

“查阅大量外文文献,然后从文献的文献再去查找,如此往复循环,你的idea不知不觉中就被启发开来。”

“一定得知道自己所作的方向现在世界上是个怎样的研究现状---做到了何种程度,还有那些关键问题急待解决.这一点对于自己找题目的战友,我觉得尤为重要!”

“文献追踪的重要性:在现在这个信息时代,往往你的idea别人也会有不谋而和的时候,所以要特别关注这个领域的最新动向。在抓紧使自己出成果的同时,随时根据有可能出现的“撞车”进行调整,做到心中有数。(有点功利!)和自己课题相关的文章一定要勤跟踪,现在国外的科研做得又快又漂亮,我们在做到心中有数的情况下,可以扬长避短,作出新东西来。了解与自己研究方向有关的机构,密切关注在该研究领域和方向的顶尖group(研究团体以及牛人)所发表的论文。对于数据库的定题、定词地定期搜索,这样才能保证你不丢下每一篇重要的文献。文献总要紧密结合自己的方向为方向服务!”

查什么:

文献:

“特别要注意中文综述文章后的英文参考文献,可以用回顾性的方法查找该问题的最初起源及奠基性文章。

我们老板说过,看文献,最重要,最有权威,也最有深度的是什么,就是你查找的文献的文献。(感觉工作量不小!但是说的有道理!)”

怎么查:

“由杂到精。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以后,对于繁杂的文献,要有个人的判断。追踪某个专题、某个专家的研究进展,比较对于同一专题的论点的发展,掌握其新的方法或新结论,或注意作者观点的改变,探究其原因。培养个人的学术修养。对于高质量高水平的期刊,定期浏览,从面上了解学术进展和热点,根据个人的兴趣和工作进展,逐篇仔细阅读新作.”

“如何查找阅读文献

我很是崇拜神经所蒲教授的观点,阅读文献从教科书开始-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查找相关综述,你会发现书上一些所谓的成熟观点,在综述中是“推测”,然后找原始文献,你会发现,有许多实验证据是在当时条件不够的情况下的初步探索。如果你发现这样的问题,一个流行观点没有使用目前、最新技术验证,你去验证一下,回有两种结果:证实,那你就是用最新技术验证一个很正确的观点,给他提供了新证据,这属于好工作,另外你发现前人的观点有错误,那你就找到一条将来的科研方向,继续做下去,搞定!”

“已定课题的实施



1、得到一个大概方向



2、查相关中文综述,查看国内有谁或哪个单位在做相关内容。

3、查外文综述,比较一下,毕竟外文可能会更详尽一些,看看大家对什么感兴趣



4、查较关键的参考文献,注意杂志和作者的权威性、引用次数 

5、重检相关全文,注意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讨论中存在什么问题



6、根据本人所能控制的资金和本地技术资源考虑我能做什么,怎么做



7、再进一步紧缩范围,有一个框架图



8、根据框架图再进一步查外文原文以明细节 实验思路永远要走在实验之前,凡事想好再作,一定没错!

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细节方面一定要多下功夫,力求用实验室最成熟的技术.对于一些自己没有做过的实验,一定要吃透原理,再下手不迟,切记盲目.有些实验若自己实验室确有困难,可以考虑合作,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把什么都做好.我的体会是,有时就需要请教专家!”

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无论是工作中的点滴发现,思想火花,都应该写下来。我和王忠诚院士、顾玉东院士的接触中,发现他们都有记卡片的习惯。病例随访、文献观点,等等。到写作文章时,都是现成的材料。现在有了电脑,但是写文献综述是一个完善知识结构的好方法。随时记下论点,个人心得,(关键是要很好保存、整理和运用)会有事半功倍的成绩。无论写在纸上,还是记载在电脑内,都应该有一个记事簿,并且经常整理。”

记什么:

摘抄:

心得:

自己的评注:

“看文章时作笔记阅读笔记本可按不同的内容进行分类摘录,如:进展,研究方法,实验方法,研究结果等,并可加上自己的批注。另外,有的时候想到的思路,闪过的想法,作笔记记下来,随时查一查,可能时间久了自然就有新的看法。”

怎么记:

1、分类的记:

“对于下载的文献,要以其内容建立以专题杂志按时间先后的专门分类。哪些需要仔细阅读并保存,哪些用处不大,待删除,哪些需要阅读却尚未阅读。以后想到时,还能及时找到。”

2、定期总结(不能光记不看!我就是!)

“对于笔记要定期总结(总结过去已经做过什么-------做到心中有

数;现在进展到什么程度---------做到知己知彼;从中发现别人的优点和不足。预测将来的热点和发展方向--------才能准确出击,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我们要着眼于将自己的成果往SCI上发,所以对一些经典的陈述,要有选择性的标记并记下来。”

原则:

1、大量的阅读、读外文:

“对于初次进入一个领域的新手,才能把握本领域的动态和方向。

记得一个留洋的研究生说,起初导师让他读大量的文献,而且每天都规定了数量,好像是100篇吧?由于刚刚接触这一领域,对许多问题还没有什么概念,读起来十分吃力,许多内容也读不懂。请教导师,却被告知只要每天把数量读够就行了。后来随着阅读量的增加,终于最后融汇贯通,也理解了导师的方法。所以,我觉得对新手而言,应当重视阅读文献的数量,积累多了,自然就由量变发展为质变了。而且,每个作者的研究方法多少有所区别,读得多了,渐渐就会比较出研究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对自己今后的研究大有裨益。其实,由于现在科技进步很快,即使是自己从事的领域,也有很多新技术、新观点不停的出现,所以,即使是个“老手”,如果懒于更新自己的知识,也会很快落后。”

“不要指望在中文文献中来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尽可能多地看文献(有点困难):很多同学都不知道看文献究竟要看多少?当然是越多越好。试想一篇文献至少要有三两可取之处,看得多了你的水平自然就上来了。”

“为什么要阅读文献(问的好!但解释的一般!)我们很多的时候,闷在实验室闭门造车,实在不如稍抽出一点时间看看文献,看看别人是否有同样的困惑。我们的大老板说,要想有成绩别无他法只有读,读,大量的读文献,尤其国外的。阅读文献的来源”

“全面参考国外文献。一定要清楚,国外文献也有一些不可信的文章;另外一种现象就是关于重点的关键的东西他会略去不写,有时一些细节的东西他也不会写的.(有体会!)问题是各人省略的关键和细节不尽相同,你便从对比中发现他们研究的脉络和问题的关键所在。”

2、由一个小的知识点做突破口:

“由点到面:选工作实践中的疑点,热点,由一个小枝节,检索较全的文献,一般近期的20 篇左右已经相当多了(//感觉这句很重要)。之所以不必在意3年以前的,是因为知识更新非常快,且网上能查到的多为近几年的全文。学习别人是怎么发现解决问题的。知道目前对这个问题的共同看法,和分歧。(需要一定分析和阅读量!)然后,扩展开,根据兴趣和研究的目的,知道,在研究的领域:谁的文章被引

用的次数多,谁的文章最多最新最有启发性。去图书馆找他的文章看

全文。逐步扩展自己的视野,构建个人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看法。”

3、目的明确的读:就是要明确自己正

在读文献的目的:是了解概况和发展、学习方法、拓展思路、宽展领域(读其它相关的东西)、参考技术(照人家的做)

4、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果培养出一种

习惯那么很多事都是不知不觉就会提高的:

“天天学习:文献天天有。如果只作为一个收藏家,就失去了研究的意义。(我的问题!)下载的目的是学习。通过阅读,掌握专业领域的方法和知识。只要坚持学习,就会积累起自己的知识架构。水到渠成,游刃有余。”

“邹承鲁院士写他是如何读文献的: 无论题目从何而来,都必需紧密追踪当前有关科学领域发展的动向。从研究生时代开始,在导师教导下,以周围同学为榜样,我就养成了每周必定去图书馆浏览最新期刊的习惯,几十年如一日,雷打不动。如果确实有事,下周必定补上。我当时有一个小记录册,登录所有对本专业重要的刊物,每期读过后,一定做记录,决不遗漏一期,直至今日。”

“阅读英文文献要持之以恒,不要怕难:我英语很差劲,大学好不容易过了四级,六级两次都差几分,后来就索性不再管了。刚开始看英文文献的时候没有一点基础,恰好我又是搞纯基础理论研究,看起来真够费劲,两三天才能看完一篇文献。我一直都坚信“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但是我后来发现是我自己在原地踏步。于是这样思考来思考去根本没有结果,我就增加篇幅量,强迫自己去看,慢慢地看出兴趣了,速度也越来越快。后来我发现我以前不会的东西差不多都明白了。《劝学》里面的一句话“吾尝终日而思矣,不若须臾之所学也”是非常正确的。”

“定期读几篇cell,nature,science还是很重要的,不要认为和自己专业无关的就不关心,其实目前生物医学界的许多方法和思路是相通的,nature,science上最新的方法用到自己的领域上完全可能豁然开朗。”

“对于你从事的领域的重点杂志(NO.1),应该是每一期的每一篇文章都阅读一下,然后是重点阅读。如果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至少每篇的TITLE&ABSTRACT应该阅读的。”

5、阅读时要对立(思考、判断):

中国人现在很少有自己的思想了,很多都是没独立的看别人怎么样,自己也怎么样,最后成了不如别人的别人!所以要独立思考!亲自实践!认真的分析和判断!

“现在可以在网上阅读所有重要刊物的目录和摘要,这就更容易做到

了。掌握文献、对文献进行综合,以批判的眼光评价文献,并从中提取出有用的和正确的信息以指导今后的研究是一个能独立工作的科学工作者必备的能力。阅读文献以追踪当前发展动态时,务须切记发挥自己判断力,不可盲从,即使是知名科学家和教科书有时也会有错误。古人说得好:“尽信书不如无书”。在追踪当前发展的重要方向时切记,你看到的问题别人也同样会看到,越是重要的问题竞争必然越是剧烈,在研究条件不如人时,如果没有创新的研究思想,独到的研究方案是不可能超越他人得到成功的。虽然国际上也有对于某些重要课题一哄而起的情况,但在我国似乎特别严重。缺乏自己的创新思想而片面一哄而起追求热点,是一条必然失败的路线,最多只能是为别人成果锦上添花,或做一些小修小补的工作而已。关键在于自己的创新思想。创新思想来自何处,虽然灵机一动产生了重要的创新思想,在科学史上确实有所记载,但这毕竟是比较罕见的,而远远更为常见的是天才出于勤奋,创新出于积累,积累可以是个人积累,也可以是本人所在单位的长期积累。这就是前面提到的旺火炉原理,也是诺贝尔奖经常出在少数几个单位的原因。只有勤奋努力才能不断有优秀工作的积累,才可能在工作中逐渐产生真正创新的,别人无法剽窃的创新思想,才有可能在重大问题上取得突破。而在一个炉火熊熊的旺火炉中,不断会有优秀工作的积累,优秀人才的产生,并且创新思想和人才的不断相互作用,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就会不断创造出新的突破性成果。”

“阅读文献要带着批判的眼光:随着时间的增长,文献看得越来越多,我们会发现很多文献彼此是矛盾的。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办?这个就要要求我们要批判的看文献--用审稿人的眼光看他。他有那些可取之处,哪些不好。我们也不能极其推崇一个观点,要思考一下为什么有人支持另外的观点。忘记谁说的,比较牛的科研人员是能够同时容纳两种相左观点的人。科学研究不能因为它已发表就认为是完美的,我们就是读一篇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文章,也能在其中发现一些不足。我们应该认识到的一件事是在阅读每一篇发表论文都能够挑战自我,这样我们才能够达到目的。(内容有点高调)”

“勤思考:不单单是了解别人做了什么,还要考虑别人没做什么,或者他的实验能不能和他的结论吻合,数据可不可靠等等。用图表的方式将作者的整个逻辑画出来,逐一推敲,抱着一种挑的心态想。带着挑剔的眼神去读文献,不要盲目崇拜,(独立)有些东东自己作作,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自己要动手,自己更要动脑。看文献中懂得抓重点,找思路。主要是学习别人的IDEA。也就是看了文献问几个问题,文章的技术突破口在那里。比如一大堆专利讲了很多种分离方法,关键不是看它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而是想这个分离方法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人家会想到这个方法,是不是还有其他方面的物性可以利用为分离的依据。”

6、多交流!有些东西通过一些交流很很快的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了解与自己研究方向有关的机构,密切关注在该研究领域和方向的顶尖group所发表的论文并认真研读。对于本研究领域的国际领袖人物和实验室,应该多花一点时间去研究他们的主页。

可以在google上免费订购你所感兴趣的alert(利用资源),他24小时更新,会不间断的向你信箱发送网上出现该话题的文章。经常上网看看最新的资讯说不准会激发你一时的灵感。”

“多与人交流,是提升自己的极好方式:和导师谈谈你的想法,交流

一下各自所了解的所在领域某一方向的研究进展;与相关方向的牛人谈谈,对自己的启发要比看文献大的多。不仅与本领域的牛人交谈,还抓住机会与其他领域的牛人交谈,牛人的一句话,有时你读半年书都读不来的。特别是其他领域的牛人,他没准就给你一个金点子,特别是在中国,牛人一般对外行人不怎么保守。集体讨论非常必要,找几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文献人人都有一份,每人分工读不同的文献,然后大家坐到一起。顺序开讲,互相讨论。这样,文献量是不是就成N次方增加了!!”

步骤:

1、MIT方式:

1)有目的的总体浏览:“内容目录”、“结论部分”和“简介”!

2)找出文章的Key

3)精度有价值的文章、边读边思考!(我就爱这样,嘿嘿!但是有个结果就是阅读速度慢!)

“MIT人工智能(AI)实验室的教授和学生总结的如何读论文,还不错!阅读论文是需要练习的技能。不可能完整地阅读所有的论文。读论文可分为三个阶段:(具体一篇的过程)(MIT就是狠,很务实!我很有同感!嘿嘿!)第一阶段是看论文中是否有感兴趣的东西。AI论文含有摘要,其中可能有内容的介绍,但是也有可能没有或者总结得不好,因此需要你跳读,这看一点那看一点,了解作者究竟做了些什么。内容目录(the table of contents)、结论部分(conclusion)和简介(introduction)是三个重点。如果这些方法都不行,就只好顺序快速浏览了。一旦搞清楚了论文的大概和创新点,就可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第二阶段了。在第二阶段,要找出论文真正具有内容的部分。很多15页的论文可以重写为一页左右的篇幅;因此需要你寻找那些真正激动人心的地方,这经常隐藏于某个地方。(Key)论文作者从其工作中所发现的感兴趣的地方,未必是你感兴趣的,反之亦然。

最后,如果觉得该论文确实有价值,返回去通篇精读。读论文时要牢记一个问题,“我应该如何利用该论文?”“真的像作者宣称的那样么?”“如果„„会发生什么?”。理解论文得到了什么结论并不等同于理解了该论文。理解论文,就要了解论文的目的,作者所作的选择(很多都是隐含的),假设和形式化是否可行,论文指出了怎样的方向,论文所涉及领域都有哪些问题,作者的研究中持续出现的难点模式是什么,论文所表达的策略观点是什么,诸如此类。”

2、方式二(一种做研究整体模式)

1)看综述:

2)泛读:

3)精读:

4)做笔记:

5)有需要时回查(文章、笔记、文章的参考文献)(有点像做阅读理解):

“首先要做的是寻找权威杂志上相关研究领域权威人士撰写的综述

类文章。这类文章信息量大,论述精辟,读后不但有助于掌握相关研究的重点和焦点内容,而且能帮助我们掌握研究领域的大方向和框架,哪些人、哪个大学或研究所、在哪个方向比较强等等;其次是泛读摘要,挑选最相关的进行精读。精读文章同时做笔记和标记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好文章可能每读一遍就有不同的收获,每次的笔记加上心得最后总结起来就会对自己大有帮助;再次是针对不同的需要对论文进行泛读和跳读。

涉足一些和专业有点瓜葛但有相当距离的领域。我一般研读相关文献的程序是:

1、对该领域有较多介绍的中文成书(资料一般是比较老,如果是新书通常汇集了最近5到10年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读后可以对这个领域发展历史和近期状况有个全面的了解,一些专门的术语和英文单词也有了概念。

2、根据研究内容通查最近3年的中文期刊,主要是通过看综述了解最近进展和一些国外发表文章的人名和期刊名,还有国内做到什么程度了,为请该类项目打个基础。你可以知道国内那些同行在做这工作.如果实验中碰到一些具体的细节问题的话,你可以联系他们,这便可以使你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3、根据上面的学习掌握的专业词汇,人名,期刊名查国外文献。我的体会是,如果那个领域和原来专业距离比较远,那么一来就去查外文的文献往往找不出好东东,特别是一些关键词常有臆断的情况,导致检索效果不好。

我觉得对于自己要研究的不熟悉的内容,那么你得首先翻翻中文教科书,这样在你以后阅读文献时会很有帮助。然后,在上网查一些你的老板或你自己想要做的题目的相关方面的中文综述,也算是对教科书内容的补充。同时也让你有可能触及到国内目前的此方面的前沿。这时候,你可以开始阅读一些外文的综述,看一看国外的研究情况和进展。或许,此时你会对你想要研究什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接下来,就可以阅读一些国外的原始论著,它将会告诉你如何去完成你要研究的题目。等到文献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开始你的课题了。但千万别忘了,时刻关注你正在研究的相关内容研究进展,它可能会给你的课题新的补充。最后一条,看文献,编上号,做好笔记。对于一个尚不熟悉领域的课题,先找相关的综述,综述是了解该领域最快的途径,因为教材具有滞后性,而论著又偏重于某一点,优秀的综述可以作教材读的.读文献的顺序,当然还是从中文到外文,毕竟,中文是自己的母语,容易看懂,也容易有成就感。

文章内容是从综述到论著。一般花上一两个小时,可以查一堆文献,先把它们的摘要整理出来,甚至打印出来,根据摘要,可以初步判断哪些是自己决定要的。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不仅要看原文,还要看它的参考文献,一般深追上几篇文章,对于想了解的问题也就知道个大概了。在读文章的过程中,当然要做些笔记,建一个word文档,做些复制拷贝的工作便可,这样做的好处是,回头就不必再花好多时间去找你的论据或论点。”

“自己熟悉的领域:最省事的是只看摘要,因为依靠背景知识通过摘要即可大致勾勒出文章内容,但有时这是不够的,相对省事的方法是细看摘要,略读前言,再看结果中的图表,最后读一下自己感兴趣的讨论部分。但如果文章对自己很有意义,那就应该通读全文了。如在寻找课题阶段,重点读讨论和结论以及展望,在课题设计阶段,主要是材料和方法。若只需了解一下该研究的思路,可选取摘要

及引文与结论进行泛读。

文章的讨论部分真是很重要,如果时间稍微充裕点,建议研读和模仿牛人paper的讨论部分。

我觉的最重要的是理解讨论中的精髓,这是作者idea创新性以及与旧有的实验结果比较的关键部分,可以看出作者设计此实验的思路,在作出比较以后,对自己的课题会有很大启发。”

3、一种生化学科的方法

1)摘要引文引用的主要信息,研究背景。

2)图表了解主要数据和解释。

3)讨论和结论

4)结果详细阅读结果,看数据是如何得到的,又是如何分析的。



5)材料和方法 详细阅读材料和实验方法,看实验是如何进行的。

6)讨论和结果

单篇文章阅读顺序及侧重 论文阅读顺序:

1.摘要引文引用的主要信息,研究背景。2.图表了解主要数据和解释。

3.讨论和结论 将图表和结论联系起来,根据图表判断结论是否恰当。

4.结果详细阅读结果,看数据是如何得到的,又是如何分析的。5.材料和方法 详细阅读材料和实验方法,看实验是如何进行的。6.讨论和结果 进一步掌握论文,注意讨论中的关于从已知的知识和研究如何解释本文获得的结果。另外对于论文中大量的图表来说,当你能够重新画出这张图,并且能用自己的语言解说这张图,表明就读懂了。

一篇论文中最重要的部分依次是: 图表,讨论,文字结果,方法。(对于生命科学说的!)

4、方式四:

1.一半时间做实验,一半时间看文献。 2.先看综述,后看论著

 看综述搞清概念,看论著掌握方法  3.先看导师既往发表的文章,再看师兄师姐答辩的论文 看前者知道大方向(实际上应当在考他的研究生之前看过),看后者知道哪些可以借鉴

 4.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 5.准备引用的文章要亲自看过。转引造成的以讹传讹不胜枚举。

上一篇:检察院宣传工作计划下一篇:五年级数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