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12济南的冬天(精选8篇)
(一)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树尖上顶着一()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一道儿(),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等到快日落的时候,()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1.第一句话“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承上启下过渡句,总起全段。
2.把这两段景物描写具体表示空间的词语依次写出。
山上→(树尖)→(山尖)→(山坡)→(山腰);(城内)→(城外)→(山坡上)。
3.加粗部分把景物当成“人”来写,赋予了人的感情,谈谈你对这一处的理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不但写出了山坡薄雪的视觉形象与山坡薄雪的感觉形象,而且写出了“情”——热爱冬天的济南,赞美济南的冬天。
4.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答: 雪后山景。
5.从文中找出比喻句,体会这种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答:
6.文中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语。
(二)绿之赞
①光阴荏苒,绿色又向我走来,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于是又沉浸在绿色遐思之中了。②我爱绿色,我爱这有着无限生命力,充溢着旺盛的青春气息滴翠的色彩。这四季的绿就像人的一生。
③我喜欢独步于夏天的绿荫中,任凭清风轻吻我的秀发似乎吹动绿杨,欣赏柳枝摇曳的飘动。绿色草地,两只白蝴蝶飞旋着,带给我神思缥缈的遐想。
④我喜欢金风送爽的秋天,绿叶凋零,万般地依依不舍,打着旋,悠悠地,缓缓地,逐渐萧疏,秋天显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世俗繁华的孤傲。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是眷恋眨眼即逝的生命么?每每在生命的最后一息,也要不遗余力地描绘。金秋丰收和喜悦,装点大自然迷人的画卷,这最后瞬间的绿,仍是美丽的。
⑤然而,我也爱冬天的松树,无数细小的针状绿叶在北风呼啸中奏响春雷般的松涛。白雪飘落亲吻在松树上,一种心灵的纯洁之情油然而生。每每此时我会披一件绿的披风和松树媲美。争宠着雪的爱抚,好惬意,好洒脱。
⑥我最爱的还是初春的绿。霏霏细雨般的清晨,那如云如烟的绿,似一位披着柔纱的仙子,飘飘地,柔柔地;似一杯浓浓的醇酒,一封爱情的信笺,一张温柔含着泪水的少女面孔,给人间带来了多少温馨。
⑦我喜欢绿,绿的可靠,绿的谦虚,绿的宽容,绿的博大和永恒。
7.本文的写作顺序是季节的变化(或“夏、秋、冬、春的季节先后”,或“时间顺序”)
8.本文的抒情线索是喜爱绿的感情(或“爱绿”)。
9.从内容上看,与第①段文字相照应的段落是第段。
10.第⑥段画线的句子写春晨的绿似“一位披着柔纱的仙子”、似“一杯浓浓的醇酒”等,发挥你的创造力,想想春晨的绿还似什么?试写出一例。
答: 似一曲宛转悠扬的轻音乐(或“似一声声雏莺喃喃的啼鸣”)。
11.从文中看,作者认为“绿”具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及特点?此外,结合你的感受,说说“绿”还具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及特点?
答:作者认为“绿”的优秀品质及特点是(可靠、谦虚、宽容、博大、永恒);此外,我认为“绿”还具有的优秀品质及特点是(纯真、活泼、凝重、深沉)。
12.本文除比喻外,还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写出一种,并举例。
答:拟人。如:任凭清风轻吻我的秀发似乎吹动绿扬。(举其它拟人句也可;答排比等修辞方法且举例正确同样可以)。
1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热爱绿,热爱生活(或“热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三)①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②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③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④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1.文段中“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得”字读音是2.解释文段中加横线的词。
①响晴:(天空)晴朗无云。②毒:阳光猛,厉害。
③响亮:十分明亮,形容天气晴朗得很刺眼。
3.选出为本文段分层正确的一项(D)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
4.本文段用三组对比突出了济南天气的特点。
第一组用北平的寒和济南的暖对比,说明济南冬天天气的持点是不刮风。
第二组用伦敦的暗和济南的明对比,说明济南冬天天气的特点是响晴。
第三组用热带的热和济南的温对比,说明济南冬天天气的特点是温晴。
5.“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若去掉“声”字好吗?为什么?
答:不好。因为去掉“声”字就表示根本没有风,这不符合实际情况。济南冬天是温晴的,尽管有风,但风力不大,听不到风声,这正表明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四)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湖北黄冈中考题,2002年)
1.作者写藻之绿,目的是为了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2.怎样理解画线的句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设计意图:夯实基础;梳理课文内容。
(一) 品读课文之前, 按常规检查预习。
1. 点学生读课后生字词。2.用听写本听写课后生字词。3.前后排学生相互批改。在这个环节, 老师特别要提醒同学记住两个字的读音:济南、同舟共济/着落、着急。
课堂过渡句:在我们的印象里, 北方的冬天一定是天寒地冻, 朔风怒号, 然而同为北方的济南, 却全然不是这个样子的, 济南的冬天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二)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文章最后一句说“这就是冬天的济南。”那么句中的“这”指代文中的哪些内容呢?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这”指代的内容: (以下为板书内容, 具体板书时, 可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扼要写出)
第1段:济南是个温晴的宝地。
第2段:济南像个婴儿, 睡在小摇篮里。
第3段:济南雪后的小山太秀气。
第4段:济南城外的远山, 像一幅水墨画。
第5段:济南的水, 暖而清澈。
第二步:研读课文, 深入品读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筛选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规范赏析的意识, 进一步巩固学生赏析语句的技巧;引导学生学会赏析写景抒情的散文。
(一) 指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一段,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1.作者为什么说济南是一块宝地?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
2.能否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济南冬天的天气?
板书:温晴
明确:写济南的天气,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对比的方式得出, 与北平相比———无风声;与伦敦相比——有日光是响晴;与热带的地方相比———日光不毒是暖和的。
课堂过渡句:在北方居然有这样温晴的冬天, 真是奇迹和怪事, 想必一定有着冬天别样的美。那么, 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好奇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的美吧!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2—5段, 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温晴”来描写的。
(二)
同学们一边默读一边从文中划出表现“温晴”的语句。
(三) 请同学读一读划出的句子,
说一说它们是如何表现“温晴”这一特点的, 并说一说这些句子哪里写得好 (从修辞的角度) 。
老师教方法:
赏析方法如下:
用了什么修辞———这句话写了谁———在什么情况下有什么状态———表达了什么情感?
教师做示范:
“一个老城, 有山有水, 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 暖和安适地睡着, 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赏析:“晒”“睡着”“唤醒”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济南城在太阳的朗照下那种暖和安适的特点, 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城的喜爱之情。
还需要重点赏析的语句有:
(1) 这一圈小山特别可爱, 这儿准保暖和。
(明确:用了比喻的修辞, 把小山比喻成“摇篮”, 济南城就成了婴儿, 准确地写出了小城与小山的关系, 把小城睡在摇篮里的暖、舒适和安详的特点写了出来。)
(2) 山上的矮松日本的看护妇。
(明确:用了比喻的修辞, 写出了矮松在下小雪后, 那雪罩不住矮松的情景, 反而由于白雪的衬托, 矮松显得越发的青黑的样子。)
(3)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 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明确:用了拟人的修辞, 写了村庄在下小雪后的那种悠闲舒适的情态, 写出了济南城的温晴这一特点。)
(4) 天儿越晴, 水藻越绿, 就凭这些绿的精神, 水也不忍得冻上, 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明确:“绿的精神”“不忍得冻上”用了拟人的修辞, 赋予水以人的灵气, 写出了在太阳光的照耀下水的温暖和绿, 衬托出水的清亮清澈的特点。同学读划出的句子, 并说出它是如何表现“温晴”的, 从修辞的角度, 说说哪里写得好。)
这一环节学生的主要活动是:
默读, 思考。发言讨论。写笔记, 学习赏析。
(四) 方法小结。
由于时间关系, 我们不可能对每一个句子都做深入的研读, 但在这里我们要记住一点:写景要紧紧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 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要细腻准确地写出作者的感情。
第三步: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回顾本课的学习要点, 巩固课堂所学。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
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文章紧接着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作者仍然从上方俯瞰,描写了济南的地理环境;“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描写交代了济南冬天温晴的原因。
日本看护妇这个的比喻很形象,日本的护士头上总是戴着一顶别致的白色工作,陌帽子往往突出在头的顶部,好像是“顶”在头上似的,两者的相似点就在“顶”着白帽子上这个比喻贴切地表现了小雪后矮松的秀美形态。
【教学目标】
1. 理解和运用“响晴、温晴、设若、贮蓄、秀气、空灵、澄清、清亮”等词语。2. 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作用,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3. 培养学生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4. 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教学难点】
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欣赏了春天那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后,今天我们要步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冬日的景色。(板书课题)说起冬,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寒地冻的萧条画面。但在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中,却使人感到暖暖的春意。就让我们在老舍的引领下一起去观赏济南冬天的水墨画,去体味浸蕴其间的浓郁情致,体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知识链接】介绍作者: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解题
《济南的冬天》是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题目明确交待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
关于济南的山和水:(多媒体课件显示画面背景音乐:《高山流水》)解说:
在济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隋开皇间因岩石镌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
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大致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平地涌出,喷涌如沸,隆冬季节依然水雾缭绕,四周的亭台楼阁都罩上一层轻纱,宛若仙境。除泉水而外,还有大明湖也是出名的,清人刘凤诰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咏湖名句。
二、自主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济南()镶()水藻()贮蓄().....发髻()澄清()着落()看护()....2.释义: 响晴: 设若: 秀气: 贮蓄: 澄清: 空灵: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读课文,体味流畅朗读中的语气、语调传达出的文章内容与风采。依阅读提示,思考:(1)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3)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四、互动探究 研读精彩语段,学习景物描写方法。
1.齐声诵读第3语段,思考:(1)全段的中心句是:(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
(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2. 归结本段的写景特色。
归纳:
五、揣摩优美语句,品析写景技巧,领悟思想感情
1.默读全文,画出文中给人以美感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分析好在哪里。2.比较下列三组句子,你认为哪一句好,为什么?
(1)组:甲: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 声 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 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2)组:甲: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乙: 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
(3)组:甲: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 还 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乙: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3.本文语言朴实清新,娓娓道来,情恳辞切,除体现在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同时在遣词造句上还非常讲究,值得仔细玩味。
思考:(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和文章什么地方相呼应?
六、对比阅读
思考:《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篇?说出理由。
七、拓展阅读:
阅读《济南的秋天》,完成下列题目。
济南的秋天 老舍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个济南。设若你幻想不出--许多人是不会幻想的--请到济南来看看吧。
请你在秋天来。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秋睡熟了一点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所以作个整人情,连秋带冬全给了济南。
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末,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的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象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
再看水。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这是由形式上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Sweet heart 吧?大明湖夏日的茶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美好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用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色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皮,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山影儿也更真了。秋山秋水虚幻的吻着。山儿不动,水儿微响。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
要知济南的冬日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1.“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一句对全文能起到什么作用?它的含义是什么?
2.第一自然段写作者幻想中的济南的特征分别是什么?
3.作者写济南的山是从那几个方面来描写的?举例说明。
4.文中写山腰的变化,连用了六个“忽然,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5.根据要求理解。
(1)“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人的。”这句话主要是说济南秋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只有这个,是它们香甜的烦恼。”你怎样理解句中“香甜的烦恼”的含义?
12《济南的冬天》答案
三、1.(1)温晴。
(2)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作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特点,赞赏它是个“宝地”。画面中“寒”与“暖”、“暗”与“明”、“热”与“温”的色调烘托出济南冬令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铺垫。
(3)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作者具体描述了冬天的山景和水色。用2、3、4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用拟人化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然后分写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和城外远山。第5段文字写冬天的水色,先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充满赞美之情。
紧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铺展出三幅画面: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文章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
四、1.明确:(1)最妙是下点小雪呀。
(2)全段分为三层:小雪呀/看吧„„粉色/就是„„(3)矮松 山尖 草色 阳光
(4)树尖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几个字各得其所。(5)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色。(6)化静为动的主要技巧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7)主要是拟人,文中的三个“好像”,并不都表示比喻。
2. 归纳:归纳: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用拟人描绘了雪色娇美的情态。写山景依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间顺序,有层次地把各个细部雪的光、色、态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画面色彩的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五、。2.明确:(1)组甲句中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新巧地比作“小摇篮”,写出山景的小巧秀丽,又用拟人显出感人的脉脉温晴。躺在摇篮里承受母亲体贴入微的抚爱,那当然是最暖和不过的了,而况山们还“低声地”哼着摇篮曲,秀美的睡态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温暖、舒适的特点。而乙句的直白叙述则传达不出寄寓的赞美深情。
(2)组甲句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情态可掬,粉色羞容以微黄斜阳相映衬,色彩鲜艳悦目。比拟把本来没有生命的、静止的东西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而乙句则少了那份美感。
(3)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爱。用“不忍得”写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而且还有一副和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仍然充满着春意。虽没直接写天气暖和,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传神之妙是乙句用一“倒映”所不及的。
3.明确:(1)不可以。“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济南的冬天只是没有那种令人战栗的呼啸的北风而已,如果去掉“声”就说成了“没有风”,那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
(2)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调谐,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六、提示:两篇散文都通过几幅具体生动的画面来表现特征。《春》一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五幅画面,体现了春的“新、美、力”的特点。而《济南的冬天》同样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描绘了阳光下的济南全景、雪后的小山、澄清的水等画图,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七.答案: 1.“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这一句话统领全文,写出了济南的秋天的美好,像春天一般。
2.老城,大城楼,古石路,石城墙,一道清溪,秀丽的山。
3.颜色:,山腰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灰中透黄。山脚是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是藕荷色儿。山顶的颜色不同。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阳光清凉,温暖,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4.写出了山腰的颜色变化快,种类多。5.(1)济南的秋水清澈,无瑕。
[教学设想]
文章以济南的冬天开篇,从季节气候入手写起,以冬天的济南收束,最后落笔在济南城上,点明本课介绍的是冬天的济南,有总括全文的作用。文中作者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征来写,全文基调一致,层次井然有序。可以说,“温晴”是文眼,文中山、雪、水、城、人,无不带有温暖晴朗的色彩。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牢牢抓住“温晴”二字,并从“温晴”转化为“温情”,在反复诵读中体悟文章所传达的情感,体味老舍的语言特色。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体味济南冬天“温晴”之美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方法
3、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教学重点]
1.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 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文中亲切、自然的语言
[教学难点]
抓住文眼,感受作者表达的安适惬意的情感及浓浓的济南“情结”
[教学方法]
激发兴趣法;合作探究法;问题导引法;诵读法;背景结合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 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冬天万物萧条,没有春的勃发、夏的热烈、秋的清冷,但是,在老舍眼中冬天的济南却是那么的可爱。我们知道,济南是山东省的省会,老舍曾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七年,对济南、对山东一往情深。今天,就让我们追随老舍的脚步一起去发现《济南的冬天》特殊的美丽,看看作者是怎样发现美,又是怎样来表现美的。
(二) 整体感知,引出“文眼”
(1)从结构切入:
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冬天的。(意在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看看作者抓住了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特点。)
明确:山、雪、水、城、(人)
(2)从关键词切入:
济南的冬天给你什么感觉?用文中的词语加以概括。(温晴、暖和、舒适、宝地等)
明确:①“温晴”是本课的文眼,文中山、雪、水、城、人,无不带有温暖晴朗的色彩。
②“温晴”即温暖、晴朗、温和、暖和等
板书:
(三) 研读课文,感受“温晴”
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能给其“温晴”感觉的句子,并让他们举例说明,通过教师的进一步讲解,利用反复朗读,突出板书“暖山、暖水、暖城、暖雪”,让学生体味济南冬天“温晴”的感觉。
最后教师小结:如果说“温晴”是描写济南冬天的气候特点,那么其周围的景物,包括山、雪、水、城,在这种“温晴”天气的映照下,给人的感觉便是不冷也不热,暖和舒适,可用一个“暖”字来概括。
[明确]
(1)暖城--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着风把它们唤醒”
(用“晒、睡、醒”一连串的拟人写法,写出了济南的舒适、温暖,给人以 “温晴”的感觉。教师还可让学生想象会回忆自己在阳光下睡觉的经历)
(2)暖山--
◆“这一圈小山庄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把济南卧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声色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这里的“小摇篮”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济南盆地的地形,也给人以“温晴”的感觉。)
(3)暖雪--
◆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象突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这种粉色给了人“温晴”的感觉。除粉色外,还有银白、暗黄、白、花衣、微黄,色彩斑斓。因此,济南的雪非但没有抹煞暖冬的光彩,反而让我们犹如走进了春天,把这种“温晴” 越发显露出来。)
◆ “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这两个卧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一种安适、舒适、平静的气氛,感觉很温晴。)
(4)暖水--
◆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这儿的水是热的”
(水不但不结冰,而且是绿色的,给人以温晴的感觉,而我们珠三角一带冬天的水也不结冰,但弄在手里却有刺骨的寒冷。)
◆ “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找个影儿呢!”
(这儿“不忍得” 用拟人的手法把水写得有人情味,很温晴。)
板书:
(四)精读选段,细品“温晴”
重点引导学生研读第三段
1.朗读中划分层次
把学生分为三组,每组商量后分别负责朗读第一层、第二层及第三层,教师适时指导。
明确: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②“看吧……微微露出点粉色”
③ 最后一句
第一层概括的写一句话,第二层细腻地描写,第三层议论抒情。
2.命名中诗意展示
[思考] 对这段文字进行诗意的画面命名
明确:答案不限,能诗意地概括出段意及景物特点即可。可为“小山雪景”或“秀山妙雪”
[思考] “雪”是写的内容,而“妙”字是画面的主要特点,整段都是写的小雪之妙既然为“秀山妙雪”,而第一句也说“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到底妙在哪儿呢?
明确:学生抓住“妙” 字讨论并归纳:
(l)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智儿 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根 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 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哪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3.品析中体会语言
[思考] 这段文字为什么写雪后的山景这么“妙”?
明确:讨论并归纳:运用修辞。
(1)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光;用“花衣”比喻雪色
(2)拟人:“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动人的雪态。
(3)用词精准,如“镶”、“顶”二字:“顶”写出了雪中小松的形态美,写出了松上小雪的轻盈,它不是盖着、扣着、压在上面。“镶”字用得好,写出了天山相连处逶迤的线条与亮丽的轮廓,同时这个“镶”字也有拟人手法的味道。
4.教师小结
这一段文字,它的美妙之处主要在哪里呢?我们刚才分析了层次清晰就是妙处,用一个字作为线索贯穿全段就是妙处,再看其它的妙处:第一,多角度反复;第二,化静为动;第三,以虚写实;第四,段末点题。一段文字有那么多妙处,难怪我们要进行美段细读。
(五)教师总结
《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以一位老朋友向新朋友述说故事的口吻,从山、雪、水、城这四方面对济南充满着温晴的冬天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儿化”或轻声的词语
2.思考:为什么在作者眼里,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
3.试着背诵第三段
板书设计:
第 二 课 时
(一) 复习导入
1. 复习、检查生字词
2.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读好文中儿化、轻声词
3. 提问:读完这些“儿化“、轻声的词语后,你们有什么感觉?
明确:儿化很软,感觉上很亲切、很温暖,去掉后就会觉得冷冰冰。可见,正是老舍对济南赋予了深厚感情,所以在语言上也运用了其特有的方言,让人倍感亲切。
板书:
(二) 探讨交流,回味“温情”
1. 探讨交流:
上节课老师和大家共同品析了第三段“秀山妙雪”这一精彩段落,那么这节课就由同学们自主交流,品读一下第二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思考作者在语言上是运用哪些手法来表现“暖城”、“暖山”、“暖水”的?
[明确]
(1) 第二段:比喻、拟人手法;人们的感受
在讲解“人们的感受”时,可插入作者相关的背景资料:
作者自述:“从民国 19 年( 1930 ) 7 月到 23 年秋初,我整整地在济南住了 4 载。在那里,我有了第一个小孩起名为“济”。在那里,我交下不少的朋友,无论什么时候我从那里过,总有人笑脸地招呼我;无论我到何处去,那里总有人惦记着我。在那里我写成了《大明湖》、《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和收在《赶集》里的十几个短篇。在那里我努力地创作,快活的休息……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2) 第三段: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蓝水晶”、“水也不忍得冻上”、“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2.对比阅读
思考:《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篇?说出理由。
提示:两篇散文都通过几幅具体生动的画面来表现特征。《春》一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五幅画面,体现了春的“新、美、力”的特点。而《济南的冬天》同样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描绘了阳光下的济南全景、雪后的小山、澄清的水等画图,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板书:
(三)结合背景,体会“浓情”
1. 通过听教师介绍或PPT展示,让学生了解课文有关背景
[背景资料]
(1)此文写于 1931年,济南齐鲁大学,原文是一组七篇连为《一些印象》。作者的人生信条:兢兢业业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到济南前后: 1929 年夏,作者从英国绕道欧、亚经新加坡回国。1930年7月起,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舒乙回忆:“1930年,父亲来济南之前,在别人的介绍下,与母亲相识。母亲当时是北京师大的学生,认识后就通过书信来交流。在我父亲到山东教书后,我母亲大概是一天一封信,她说个别时候还是一天两封,两个人觉得有很多共同的地方,都是满族人,都是学文学的,都是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进步青年,都愿意在社会上有独立的地位。经过最后两个人也是结婚了。”
(2)济南作家李耀曦回忆:“老舍到济南以后,他在文化上有一种认同感,她(济南)很容易和他过去的生命轨迹接轨,老舍他比较喜欢济南,再一个(方面)老舍在这段时间他的生活很安定,就是说对他创作来讲(济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心境和生活环境。”
[思考]
①作者是在什么位置描写济南冬天的?
明确:不是在景中,不是在高处,不是移步换景,全凭对济南的热爱,景从心出,生活印象。表现自己对生活的满足感。归国、热恋、结婚、生子,还不温馨、温暖吗?
②课文标题《济南的冬天》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为何又以“冬天的济南”结尾?
明确:标题不可以换。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而“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渗透着对济南冬天的喜爱,抒发了赞美之情。
2.教师总结,诵读全文
人们常说:“下雪不冷化雪冷”,但老舍笔下,即使是在常人觉得更冷的雪后的冬天,他也觉得倍感温暖。作者以一种爱心的、温晴的心来写济南的冬天,因而我们看到,济南的山水在冬天里都是可爱的、温晴的、暖和的。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温晴的心诵读全文,来共享这温晴的世界!
(四)结束语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从山到水,从雪到阳光,这些景物我们再也熟悉不过了。作者与常人的不同,在于他凭着自己对“第二故乡”--济南的热爱之情,向我们展示了济南那可爱的山山水水,从而让我们在亲切、自然的语言中体会到其浓浓的济南“情结”!
(五)布置作业
1.分别归纳整理课文运用了比喻或拟人修辞手法的句子。
2.阅读散文《济南的秋天》与《白马湖之冬》,任选其一与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作比较阅读,从文章的内容、语言、写法等角度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品体会文中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学习形象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思想感情。
[预习指导](第一阶段)
1、温故知新(方法指导:小组长组织同学早读、晚修、课间等任意时间放声齐读或自由读。)
(1)语文课代表组织听写课本的字词积累。
(2)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体会作者亲切、自然的语言特点,并摘抄在下面。
2、仔细揣摩下面句子,品味拟人的写法好在哪里?
①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②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③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④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⑤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 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3.判断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将字母序号写在后面的括号内。A.明喻
B.暗喻
C.借喻
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②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课后巩固练习[基础巩固] 1.选出加点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
A.发髻(jì)
肌肤(fǔ)
澄清(chéng)B.伦敦(dūn)
着落(zhú)
镶边(xiāmg)C.狭窄(zhǎi)宽敞(chǎng)
贮蓄(chǔ)D.水藻(zǎo)
害羞(xiū)
济南(jǐ)
2.仿句练习:仿照“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写两个句子。设若单单是有___________,那也算不了_____________。设若单单是有___________,那也算不了_____________。
[能力提升] 3.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1.文中描写景物的顺序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2.划横线一句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它的本体、喻体分别是()A.本体是白花,喻体是日本看护妇。
B.本体是树尖上顶的白雪,喻体是日本看护妇。C.本体是树尖上顶的白雪,喻体是白花。
D.本体是顶着白雪的树的样子,喻体是日本看护妇。
3.用“
”线在文中画出两处运用了拟人修辞方法的地方。
4.对加粗的两个句子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描写黄白相间的山坡,春风化雪,不久人们就会见到山坡原有的颜色。B.表现济南冬天的温和,雪化了,有水在山坡流动;“山的肌肤”指山坡的草地。
C.描写济南冬天的温和,有水蒸气蒸发升腾的美景,不久雪就会全化了,山坡上原有的颜色比雪色更美。
D.描绘了雪色与草色相同的美景,像穿着好看的衣服;“山的肌肤”指春天来临后满山的花草。
5.作者在描写济南冬天的景色时,处处流露出赞美之情。这种写法我们称作()A.寓情于景 B.情景交融 C.虚实相生 D.情溢于言
[自我评价] 书写 分 准确率:优 良 中 差 心得体会:
三、教学过程:(第二阶段)(一)预习检测
1.回顾所学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分享预习成果:组内分享自己喜欢的语句,并有感情地去朗读分享。
(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1.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写济南的冬天为什么要讲到北平、伦敦的冬天和热带地方呢?
2、划出文中所有运用修辞的句子,并且旁批用了哪些修辞,小组分任务讨论修辞效果。
(三)拓展延伸:在小组或班上向大家说说你家乡的冬天是什么样子,再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将你家乡冬天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字数不限。
[当堂检测](第三阶段)
选出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
A.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B.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C.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
●初读课文, 想象课文描述的景致之美
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应该是让学想象到“美景”。《济南的冬天》是一篇以优美文字刻画优美景致的杰作, 文字和美丽景致之间需要用学生的“想象”来沟通, 只有启动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才能在初读课文时快速还原出文字所描绘的景致之美。
为了启动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在这一个环节的教学中, 可以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
阅读任务一:请同学们先读课文, 然后在课文中找出你认为精彩的写景文字, 并且说明这些文字为什么会让你感觉精彩。
学生带着阅读任务初读课文, 就不会为了读课文而读课文, 而会在读的时候添加上想象力, 通过“想象”, 依次还原出课文所描述的景致之美。
比如我在教学此文的第一个环节, 让学生带着前面布置的“阅读任务”读完了课文之后, 然后开始检查这一环节的“阅读成果”, 学生的发言真是各有精彩———
生1:我很喜欢“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 像我, 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 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 在热带的地方, 日光是永远那么毒, 响亮的天气, 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 在北中国的冬天, 而能有温晴的天气, 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段情景描写, 短短几句话, 让人一下子就感觉到了冬天里济南的阳光是那么充足, 那么温暖, 这样的阳光太吸引人了, 真想到济南去享受一下冬天里的“日光浴”。
学生透过想象, 立即被文字所描述的情景所吸引, 阳光之美, 虽未亲历, 却胜似在眼前, 照得人心暖洋洋, 美洋洋。
生2:我非常喜欢这段景致描写:“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一道儿白, 一道儿暗黄, 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等到快日落的时候, 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大家都看过雪景, 但我们眼中的雪后之景远远不如作者笔下描绘的雪后景致漂亮, 读这段文字, 我似乎感觉到雪后的济南已经不是平凡之地, 而大有“人间仙境”的意味, 真是美妙绝伦, 如梦如幻。
学生透过想象如看到了“人间仙境”, 这样的表述是因为切准了文字“绝美”的脉搏。
在初读课文时, 注意启动学生的想象力, 则会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展现一幅又一幅的美丽景致。依靠想象还原出的“美景”, 课文想让学生不喜欢都难。
●精吟细颂, 感悟课文包含的写作之美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整体美的课文, 还是一篇充满着“细节美”的课文———细节里处处体现着写作的技巧之美。所以在第二个环节的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对课文进行“精吟细颂”, 通过更加细致的阅读体验, 感悟课文中的文字技巧之美。通过感悟文字应用的技巧之美, 学生可获得写作方法的启迪, 进一步通过“美文”的感悟而获得驾驭文字的技巧, 使写作能力得以提升。
为了让学生有“精吟细颂”的阅读过程,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出要求。
阅读任务二:认真阅读, 画出你觉得结构优美的句子, 或是表达方法独特的字词, 并且说明这样的句子或是字词为什么会让你感觉优美独特。
学生带着新布置下的“阅读任务”开始了“精吟细颂”, 他们在感悟, 在对比, 在斟酌, 一个个优美的句子被画出来, 一个个独特的字词被挑选出来, 对这些句子和字词的评述其实是一个“文学鉴赏”的过程, 等于悄悄增加学生的“文学批评”功力。
比如有的学生在“精吟细颂”结束之后, 给出这样的鉴赏结论:
生3:我在品味文字的时候, 感觉有这样两处字词让我心动。一处是“不忍得”, 另一处是一个“卧”字。“不忍得”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水人格化, 让原来没有生气的水变得有了灵性, 有了生机, 有了情感。“不忍得”还衬托出难能可贵的“水藻之绿”, 让冬天里的境画更富可亲可爱的美丽。作者说山坡上有小村庄用了一个“卧”字, 同样是用了拟人手法将景致人格化, 刻画了山、村、雪的内涵神态, 透射出安和平静的氛围, 这对于“美”来说是一种不着痕迹却深入人心的渲染。
生4:老师, 下面这段文字挺有意思“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 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 这儿准保暖和’”。为什么这么说呢?句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 把济南四面环山的地形特点表达得更加突出形象, 把小山比作母亲, 温暖慈善, 生动而巧妙体现了济南冬天的温晴特点。
学生通过精吟细颂, 把《济南的冬天》中最重要的写作手法“比喻”和“拟人”分别挖掘出来, 假以讨论和交流, 他们便知“比喻”和“拟人”在写作应用上的妙处和益处, 自然会将这种修辞手法潜移于心, 然后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施用于文, 从而有效提升作文能力。
●心灵交汇, 领会课文深藏的情怀之美
《济南的冬天》不仅仅是一篇绘景美的课文, 也不仅仅是一篇写作技巧美的课文, 更是一篇饱含情怀美的课文。如果教学只重视了“想象美景”“感悟写法”两个方面, 而忽视了对情怀美的升华, 则是“捡了芝麻丢西瓜”的教学遗憾。
作者老舍是个性情之人, 是个有情怀的作家, 他总是将自己的情怀蕴涵于看似闲适的文字之中, 等着心有灵犀的人与之同感或爱或恨、或悲或凄的情怀。如果教学《济南的冬天》放弃情怀之美的沉淀与升华, 那么教学功力将尽显单薄与不足。
如何让学生从课文中得有情怀的升华呢?这需要在第三个阅读环节中给学生布置下新任务。
阅读任务三:反复阅读, 将课文的“情感”浸于心中, 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 领会课文中蕴藏着怎样的情怀?
这其实是提供机会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度交流, 从而产生主动审美的动机。有学生经过与文本的“心灵交汇”, 领会到了这样的情怀之美: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精雕细琢, 把对济南的一往情深融入笔尖, 溢于言表, 让我感到至真至纯的“乡土之爱”,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伟人邓小平的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是政治家, 所以他用直抒胸意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赤子之心, 而老舍是文学家, 则用细腻的文字表达自己的赤子之心, 不一样的表达方式, 却是同样的感人至深, 因为充满“乡土之爱”情怀, 总会在无意间开启我们的情感闸门。
还有学生从课文中升华出作者的另一种情怀之美:读《济南的冬天》总会被一种娓娓叙谈的真情所感动。比如“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 像我……”这样的文字尽显语意恳切。再比如“请闭上眼睛想……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完全是循循善诱, 不含强加于人的语势。还有“对, 这就是张小水墨画, 也许是唐代的名家画的吧”。似是思索, 又似是猜测, 其实是与读者平等的商讨。通篇文章总是娓娓而语, 情恳辞切, 像是在听一位慈善的老者讲故事, 听着听着, 就被作者的慈与爱打动了。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阅读教学, 《济南的冬天》会给学生带来三个方面的收获:诗化的意境、写作的技巧, 审美的情怀, 此之谓阅读教学的“大收获”。
首先要立足文本,研读到位。面对这样一篇佳妙之处不胜枚举的经典美文,教师备课的过程也是一次“美点寻踪”的过程,特别要关注学生容易忽视或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处。以“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一句为例,“镶”精准且生动,学生也能够找到这一处,可究竟“妙”在何处又好似说不清楚,笔者就在这一“炼字”处精备。首先,“镶”是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做装饰,并举出贴近生活的实例,比如“金镶玉,镶花边”,真实可感;其次,引入换字法,“嵌”与“镶”的对比,“嵌”是把较小的东西卡进较大东西上面的凹处(多指美术品的装饰),在这一细微的切入口处,学生会有所感触,“镶”给人的感觉更加柔美,与小山的“秀气”相呼应。最后,教师再给予满贮着诗意的点评:一个“镶”字,让我们看到蓝天与一圈小山相连处旖旎的弧线与靓丽的轮廓,仿佛是能工巧匠有意为之!
教师这种细致的品析以及对学生回答的充分预设,可以使课堂上对文本的赏析逐层深入,师者更容易与学生们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并产生一种阅读体验的共鸣,激发学生们不断深入地品析文字的魅力之处!
其次是巧设追问。追问有引领学生的思维不断走向深入的作用,语文课上的追问,不但是师者教学艺术的体现,更是有效引领学生品析文字之美的重要途径之一。
以“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一句为例,在赏析这一句时,学生们会谈到: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害羞,脸红,很可爱的情态。可这样的赏析总有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之憾,孩子们只是在“品析”的边缘徘徊,没有深刻地体会到文字之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此时,教师巧设追问:读到这一句话,结合上文,你的眼前会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呢?引发孩子们的联想,触动孩子们的想象:一位美丽的少女,穿着一件漂亮的花衣,一阵风儿吹过,衣袂飘飘,裙摆飞扬,她白皙的面庞立刻泛起红晕,多么娇美的女儿情态!通过师者的追问,孩子们体会到了文字为我们呈现的画面美!老舍先生说:“文笔如放风筝,要飞起来,不可爬伏在地上;要有自己的想象,而且使读者的想象也活跃起来。”师者也要借助“追问”,让孩子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孩子们的品析丰富、生动起来!
再次是适当地提升与延伸。针对散文的教学,立足于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是很多教师在执教此文时设定的教学目标。老舍先生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而《济南的冬天》恰能集中体现老舍先生语言的主要风格,所以,在叙写教学目标时,我把更高一层的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品读本文的语言美,能够总结出老舍先生主要的语言艺术。
岂止是“生动凝练的遣词艺术”与“多姿多彩的修辞艺术”,老舍先生的文字特色更在于他的叙说仿佛是以一种老北京唠家常的方式向我们娓娓道来,以“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一句为例,在品析过小山的情态后,笔者请一位孩子再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一种“慈母的情怀”,孩子已经在品析文章的过程中体会到儿化词表情达意的作用了,所以儿化词读得特别自然、亲切,于是笔者顺势引出:这位同学注意到了儿化词的朗读,而且读得非常亲切自然,老舍先生是北京人,他的作品中大量存在北京口语中的儿化词,可谓根植沃土的口语艺术。通过笔者这一适时的提升与延伸,孩子们心灵神会:怪不得文章中有这么多的儿化词,看来小字眼儿里面有大世界啊!这儿化词更能读出一种“京味儿”,表达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要求: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那么品析《济南的冬天》的语言艺术,就是在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孩子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从散文鉴赏这一角度在语文的学习规律上给学生们指明了方向。
【学案12济南的冬天】推荐阅读:
《济南的冬天》分析07-04
《济南的冬天》读书笔记06-14
济南的冬天阅读答案06-22
济南的冬天美文赏析11-14
济南的冬天说课稿06-06
仿写济南的冬天作文09-07
济南的冬天优美句子摘抄09-27
济南的冬天的优秀说课稿10-28
《济南的冬天》教案(七年级教案设计)09-25
济南的冬教案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