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孔子电影观后感

2024-08-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写孔子电影观后感(精选11篇)

写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1

随着孔子的名气越来越大,他的一生就会被拍成了(孔子)这部电影。

2月5日,我和妈妈、爱妈妈还有小雅一齐到电影院看《孔子》。我怀着激动的心,坐到了位子上。电影开始了,一个个的奴隶被孔子救了出来。之后,孔子被撤了官,和徒弟们踏上了流浪的路程。大家在这过程中是发生了许许多多感人的事情。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我们都应当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学习了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了自我的素质,成为了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

写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2

一、孔子形象的精神缺失

《孔子》一片不乏精彩的情节和生动的画面,孔子的形象也能够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如孔子智救逃奴膝思弓的仁者和雄辩家形象,“堕三都”、抑三桓中的杜私门、强公室的政治家形象,“武子台之战”中诱敌深入、击鼓指挥作战的军事家形象,和季孙氏比试射艺时的精湛武艺,以及“子见南子”中的人性化倾向……都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闭目深思,又觉得影片似乎少了些内在的深度,难以给人以心灵的启示和灵魂的震撼。银幕上的孔子形象似乎失去了精神内核,和人们心灵深处的孔子形象差距太大,令人难以接受。

孔子的核心精神是儒家的济世情怀,是要在礼崩乐坏的乱世拯救世道人心,是让人们内心都充满阳光的仁爱思想,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治学精神,是用仁政、德治、礼乐教化民众,是让世界实现大同的宏伟抱负。为了实现自己的救世理想,不管是颠沛流离、背井离乡还是困厄贫穷、不为人理解,都难以动摇孔子坚如磐石的信念,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精神正是孔子精神的核心内容。然而,我们从影片《孔子》中却很难看到孔子的博大胸怀和精神世界,只能看到由几个颇具故事情节的故事片断连缀起来的画面所展示的肤浅的表层现象。

当然,影片也想塑造孔子教育家、思想家的形象,也涉及到了孔子的仁政、德治、礼乐教化,如影片开始就出现了孔子弟子的读书身影、孔子周游列国时在大树下讲学、孔子教育学生的人生格言、孔子在晚年删诗书编订《春秋》的文化事业,甚至在卫国时,当卫灵公要求孔子帮助卫国训练军队,孔子还推辞说兵戎不是自己擅长之事,表达要用礼乐教化民众的愿望……但这些因素都没有被作者深入挖掘,只是涉及之后就匆匆离开,自始至终都没有成为影片的主体,而只是在孔子的政治活动中起到一种陪衬的作用,对塑造孔子的完人、圣人形象帮助不大。

影片结尾部分用字幕对孔子的一生作出总结:“孔子最早把教育普及于平民,弟子遍天下,故有万世师表之称,他为后世留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句话概括了孔子对文化教育事业所作出的贡献,说出了他的儒家思想对后世人文精神的影响,也道出了孔子的精神核心,应该作为影片的中心思想。可惜的是,《孔子》一片虽然涉及了孔子的精神内核,但影片中的孔子形象却缺乏孔子精神的价值核心,没有表现出孔子的精神境界。

二、孔子形象精神缺失的原因

电影《孔子》中孔子形象精神缺失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这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第一、电影作者对史料进行选择时的失误和理解史料的偏差。电影《孔子》中的原始材料基本上来自《史记》和《论语》,但作者对这些材料进行取舍时,没有把握住材料的精神实质,往往把孔子生平中的次要因素放大夸张成孔子的主要事迹,而把孔子生平中的主要事迹放到了次要地位,只注意到影片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忽视了孔子的精神世界,从而使孔子的形象发生了变形。

如“夹谷之会”一场戏,在《史记》中虽然记载了孔子的话:“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1](p1915)但孔子最终取得这场外交斗争的胜利靠的是礼仪。而在电影中,孔子的礼仪被放到了次要地位,主要依靠的是军事谋略,用空城计吓唬住了齐景公,迫使齐景公在慌乱中退还了汶上三城。这一改变,在观赏性上确实增色不少,却从根本上改变了夹谷之会的性质。在《史记》中强调的是孔子以德治国的成功和道义的力量以及礼仪的强大,而在电影中,虽然显示了孔子的智慧,彰显的却是军事的力量,这和儒家的精神信念是背道而驰的,背离了孔子的精神实质。

再如“武子台之战”,《史记》是这样记载的:“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1](1916)只是简单记述了战争事件,并没有战争详细经过的记叙,而在电影中,孔子在武子台上镇静自若、击鼓进军的形象虽有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画面效果,在人们面前树立起一个能征善战的军事家孔子形象,却大肆渲染战争,充满了血腥气味,孔子把叛军引入埋伏圈,用黑油烧杀,让人联想到诸葛亮火烧藤甲军的惨象。我们承认,孔子有军事才能,但只是他多方面才能的一个方面,却不是孔子的内在本质,这样的情节安排和人物形象只是增加了影片的观赏性和矛盾冲突,而对表现孔子的主导性格特征毫无帮助。孔子对军事是重视的,但以礼治军,是孔子军事思想的根本之点,《礼记•仲尼燕居》记有孔子的言论:“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也……若无礼……军旅武功失其制”[3](p742)。《论语•八佾》中还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2](p33)《武》是颂扬周武王以武制胜的音乐,孔子不赞成以力服人,所以说《武》未达到善的境界。

又如“子见南子”,《史记》是这样记载的:“卫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日:‘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珮玉声璆然。”[1](p1920)《论语》的记述更为简单:“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日:‘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2](p64)《史记》和《论语》的记载说明孔子是经过再三推辞、没有办法才去见南子的。而在电影中,孔子却是因为南子是卫国的实际掌权人而主动去接近南子的,这就使孔子变成了一个趋炎附势的人。电影作者又对“子见南子”的经过大事渲染,尽力为其涂上一层桃色新闻的色彩,而且还让南子对孔子进行挑逗:“听说你常讲‘仁者爱人’,你那个人字里包不包括象我这种名声不好的女人?”一番暧昧的对话之后南子又对孔子说:“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的境界。”南子临死时眼前浮现的是孔子的音容笑貌,孔子从卫国走后想到的也是南子的话,南子仿佛成了孔子的红颜知己。在《史记》和《论语》中,“子见南子”显示了一个出污泥而不染、圣洁光明、心胸磊落坦荡的孔子形象,而电影则似乎有意渲染孔子和南子的暧昧关系,似乎不这样写就不足以彰显孔子的正常人性。

人物的言行决定人物的性格特征,决定人物的形象塑造,由于电影《孔子》的编剧对孔子这一历史人物的理解偏差,他们在从《史记》、《论语》等典籍中选择材料时,对这些历史材料的历史精神把握不当,理解失误,处理失真,抛弃了能够反映孔子精神境界的原始材料,最终导致了孔子整体形象的失真和偏差,从而使孔子形象缺失了精神,流于肤浅化和概念化,使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和失败的流亡者的形象。

第二、选择演员的失误。银幕孔子形象精神缺失的第二个原因是演员选择的失误。在选择演员时,导演首先应该关注的是演员的精神气质是否和作品的主人公的精神气质相配,其次是演员的身材相貌这些外在的因素是否和作品的主人公的外在形貌相称。史书记载孔子是一个身形高大、骨骼饱满的人,又是一个具有救世情怀、人格崇高、饱学好礼的儒家代表人物。导演胡玫显然考虑到了孔子的外在形貌,所以她选择身材高大的周润发来饰演孔子,周润发圆润饱满的面庞、五十多年的人生阅历无疑也使胡导非常满意,但她却忽略了演员的精神气质和内在修为。周润发早年以江湖英雄的潇洒自由而又狂放的形象赢得了广大影迷的喜爱,但以有江湖老大气质的演员来塑造千古师圣显然是不合适的,他所塑造的圣人形象全然失去了那种可以穿越时空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当然,孔子形象的失神也不全是周润发的个人原因,还与剧本的材料选择、情节安排有关,但演员的个人因素也不容忽视。

第三、孔子弟子形象的苍白。影片中主角和配角的戏分是不能平均的,但好的配角可以对主角起烘云托月的效果,使整部戏因为配角的参与而生色添彩。但纵观整部《孔子》,孔子三千弟子中的七十二贤人,没有一个有出色的表现,不管是子路还是子贡,都给人以肤浅的印象,没有震撼人心的言行,在影片中作出冰窟救书这一惊人之举的颜回又有虚假之嫌,离史实太远,编造痕迹太重。总之,影片中的孔子弟子们对于塑造孔子这一圣人形象没有起到应有的衬托作用,这应该是孔子形象精神塑造不到位的原因之一。

三、结语

电影《孔子》的作者用电影语言来塑造孔子形象时,由于过分追求情节的生动性、故事的紧张感、画面的优美度,却忽略了人物形象的内在张力、思想意蕴、心理内含,从而导致电影人物形象缺乏思想深度,没有恢弘的大气和心灵的坚韧,使孔子这一千古圣人的形象流于肤浅化。电影可以运用现代技术对孔子进行塑造,可以按当代人的理解进行当代阐释,但应该注意是否符合孔子的精神内涵,特别在塑造孔子这一在中国人心目中有崇高地位的道德楷模、文化符号、精神象征的人物形象时,应该把握住孔子的内在意蕴和人文价值,真正体现出这一万世师表的国学地位和对今天重建价值体系的当代意义。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电影《孔子》观后感 篇3

注:夫子先师至圣,后德薄识浅,每思先圣心必一正,不敢生邪,以下所写为胡玫所导演电影之感想。

首先应感谢胡导及相关影片工作组人员,包括编剧,摄影师,造型师,及相关出品人、投资人等。感谢他们给我们带来的一场文化盛宴,及对我国华夏古文明在全世界范围内一定程度的传播。相信影片播出后会引起更多的人包括外国人对我们华夏儒学及古文化的关注,同时亦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当下的文化与教育带来一股清新之气脉。在此感谢他们!同时感谢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纵观影片,胡导深暗造势之术,且不动声色间即将气势打造的淋漓尽致!翻阅有竹简,古筝高凉古音时隐时现,正统朝拜礼仪,破城木制战具。。再加对于解释影片内容的文字都改为坚排旧式繁体汉字,无一不在细微处体现其所表现的浓浓古意。在不知觉间即已将观众带回到了几千年前的青铜文明时代。细节决定成败!关注了细节,势不造而自造!

真正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首先应尊重客观事实,再加入抽象的艺术融合,影片主体以史实为据,既有主人公,也包含了那个时代。春秋时期礼乐崩溃,王道废弛,诸侯不尊天子,连年混战,弱肉强食,影片在此基础上通过艺术加工以一种更容易理解的方式,让我们对主人公的那个时代及所渲染的影片色彩有了更直接的感观!如:齐国君:鲁强,必为齐患!卫国南子:卫处四战之地,西有强晋,东有齐国,南有猛楚,必与鲁相依相存!

对于国君的理解,有时设身处地的为对方想一番往往有更新的认识与理解。以鲁定公讲,开始可能觉得作为国君而言缺少些什么,国内贤人众多却不任用,其实细一想来,定公也是无可奈何,当是时,公族,王室,权臣。诸多势力交杂,今天国君明天也许被黜。想一展宏图,却被各种势力所阻。由此又联想了可能会被人称之为唯心的思想---气数。

王朝大多如此,创基-发展-繁盛-衰败-灭亡,再好点的就在衰败与灭亡之间加入一个环节,中兴—衰败。气数就融会贯通在这始终。每个阶段,每个角色都有其相应的责任,谁都抵挡不了也推卸不掉。秦孝公时,天下众国,秦并非强国,齐,赵,魏,楚皆强于秦,魏秧本魏人,为何到秦国变法?为何正好就赶上孝公思贤,魏王不容?又为何当时诸国皆有变法,为何单就秦国,单就商鞅变法延及后世?为何晋国被分为三家,齐,秦,楚等没有分?偏就分为三家的魏燕赵,经多年和和争争,最后出了商鞅,正好又巧合的到了秦国?再有古代战争是冷兵器的时代,战场上死伤比例很高,在这么高的死伤比例下,大唐开国秦王每战必为先锋,且必身先士卒,直冲敌阵,打了好几年,最后还是稳稳当当做天子。这就是气数!近世的曾文正公也对兄弟等讲过:“我们兄弟今世的命已经定好了,就是帮着朝廷打败洪军。其它的我们可能真做不好,既使能做,也不是我们兄弟所做。”开始时曾被洪军几次杀败,几次跳江自杀未遂,同时几路王军首领被洪军所杀,偏就曾最后围破江陵。然后后期再破捻军时却阴差阳错屡屡错失良机,最后由其学生李鸿章所率淮军所定,注:李所执行的与曾是一样的用兵思想!不管世人如何评论,这确实是事实,它确实存在贯穿于历史长河之中。主席讲过: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秦末暴政,由汉无为施化而代之,汉末混战,民生疾苦,由晋统之。晋末宗室大臣昏溃,南北大乱,由隋主之。隋末暴政,唐兴,唐末番镇割据,宋起。宋末又乱,元兴。元末无道,明兴,明晚期腐败,清起,最后清又被民国所代,民国又为今所代。。

正道是沧桑,气正则数正,皆为正则长存。儒学仁爱,博大,正气。于是长存于世直至于今。夫子正气之道必将继续顺历史长河源源不断的流向未来。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4

舞剧《孔子》以孔子的生平事件为线索,运用舞剧艺术形式的独特表演手段和肢体语言所特有的艺术魅力,来表现人物的精神特质,来演绎历史人物中的经典故事情节,来进行完整的人物塑造。孔子扮演者胡阳是刚调入中国歌剧舞剧院的年轻演员,在20xx年第十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中获得成年组表演一等奖。剧中,胡阳以纯熟的舞技,飘逸流畅的表演很好地表现了孔子的魅力、智慧、思想和生命力,“以情代技,技在情中”,不仅塑造了鲜明的人物个性,且充分体现了演员圆熟的技术技巧,深厚的艺术表现力,达到情与技的完美统一。他仅有二十几岁的年龄,塑造舞剧中孔子厚重跌宕的一生,竟然能入木三分,让人赞叹。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历史文化的主流。虽然其间也经历了多次的冷落、质疑、否定和批判,但一阵波澜过后,未能从根本上撼动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思维及行为准则上的重要地位。当前,儒家文化正在中国乃至华人世界经历一场复兴;在学界,拯救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渐成共识。此次,中国歌剧舞剧院以舞剧的形式向全球介绍孔子以及儒家文化,是从纪念历史人物的角度出发,倡导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

舞剧《孔子》的编剧、导演孔德辛,是第77代孔子后人。她以自己的文学观艺术观来打造孔子“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礼为先、以忠孝为大、以智信为怀、以情义为天”博大精深的思想者形象。《孔子》的舞台大气沉稳,运用了现代的高科技多媒体技术来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视觉展示,给观众以强烈的冲击。演员阵容强大,灯光、舞美干净大气,造型服装色彩独特,音乐旋律优美细腻,段落起伏分明悠长,多种艺术形式的交错,营造了《孔子》的整体艺术氛围,给整个舞台增资姿添彩。舞剧《孔子》在编排上出色地演绎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有当代艺术的创新又不失传统艺术之美,顺应时代之需又很好地保留了传统美学之精华,民族化和当代化结合得恰到好处。

电影孔子观后感1500 篇5

电影孔子观后感1500【一】

孔子这部电影的发生时期是在春秋时期,刚开始的时候,孔子须发花白的靠在墙上诉说着自己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已经表达出了他坎坷不平的一生了。

刚开头的时候孔子还是意气风发,被鲁国国君委以重任当上了大司寇,甚至为相,他也励志实现自己天下大同的理想,但是我个人认为他有点过于急躁,刚进朝堂便开始直接把三桓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虽然这是他个人高尚风范的表现但是有些过于刚了,过刚则易折,急于改变鲁国现状导致触犯了太多的三桓的利益。

而季桓子也称得上是一个枭雄,用欲擒故纵之计,表面上是在帮助孔子完成他的改革,其实是在把孔子推向一个被针对的点上。

便是在季桓子这样的推动之下,导致的孔子后来的背井离乡周游列国,他一心做一个君子但是我个人认为为人处世不够变通,若是他没和三桓之间早早的处于对立面,若是能慢慢的改变三桓的想法,或许最终的结局是他和三桓共同辅佐鲁君富强鲁国。

不过凡事有利有弊,也正是因为他被三桓以及其他公卿排挤,他才周游列国,才能有三千弟子,才能流传千古美名,世事哪儿能说得清呢。

孔子离开了鲁国第一站去了卫国,见了卫君和君夫人,但是他慧眼一眼就看出了卫国即将发生内乱,于是他对弟子们说危邦不居,带弟子们离开了。

但是其实我有一点想不通,孔子的愿望是天下大同,他为什么明知卫国将成危邦的情况下不愿意出手相助反而选择远远离开。

有他的协助的话卫国说不定就能稳定下来,从而减少内乱与战争,减少人民的死亡,他为什么不愿意留下呢,是担心自身安危吗但是从他救下漆思弓又能看出他并不是一个为了自身安危能不管他人的人啊,所以我觉得这里感觉好矛盾的样子。

难道是因为鲁国的失意导致他心中留下了阴影从此不愿轻易踏足仕途?或者是因为颜回的那一句话,不过或许因为我只是个凡夫俗子吧,我确实是没看懂颜回的那个话是什么的.意思??不过后来确实孔子并未再踏足过仕途了,即使是最后被接回了鲁国依旧只是专心治学没有为官。

他的想法我认为或许是通过办学宣讲慢慢地感化人们,但是我觉得他应该能知道为官施政改革的话和他四处讲学相比,前者明显要比后者能更快的帮他实现大同社会,为何他依旧不愿意为官呢,是因为执着、执念吗。

再说说孔子的各位弟子,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颜回和子路了,当然,在电影里给这两个弟子的镜头也是最多的。

颜回的话,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孔子的“死忠粉”,对于孔子的言行举止全都是听从、服从,对孔子更是敬爱有加,从未有任何忤逆行为。

但是有些时候给我的感觉就是表现的有些呆滞了,或许是电影里刻意去刻画的这样一个形象吧,甚至给我一种他自幼被孔子洗脑了感觉,在他的眼里,孔子就是天,就是他心中的君,一切言行举止都是按照孔子的要求去做的。

说他呆,但是他却也呆的可爱,因为他比孔子更有明确的方向,他的方向也很简单,就是一切听从孔子的教诲,心中的执念更甚。

然后是子路,子路的话,其实和我之前心中的形象是不一样的,当然,这也和我自己之前对他们的了解太少有关,我一直以为孔子的弟子们都是一个个温文尔雅,满口君子诗文的,没想到子路是个粗犷的汉子。

我也特别喜欢剧中给子路的定位,就是孔子的忠实保镖,也是孔子的一个“死忠粉”。

他从来不允许有任何人侮辱孔子或者对孔子不敬,显示出了他对孔子是如何的敬重有加,甚至是最后死也都是要谨记孔子的教诲要正衣冠。

剧中子路和颜回给我感觉都是两个悲情人物,但是同时也是有真正的君子作风。

虽然我戏言说他们是孔子的死忠粉,但是也能从侧面看出孔子的教学以及个人魅力的强大,能够吸引他们如此的对孔子忠实追随。

以上就是我观影后的全部个人看法,或许有妄言,或许有不敬,希望老师不要太过当真。

孔子观后感【二】

今天我们上完白天的课,晚上7点在魏老师陪同下我们观看了一部具有强大的教育性质的电影《孔子》说到孔子我想人人都知道这位历史文人名人,在春秋割据,各国战乱时期,孔子的历史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

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多年。

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礼节仁和,能让我记住很多故事精彩情节,但他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

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非常好团队文法、团队精神,他带着他心爱的弟子和一些文弱的书生一起漂荡。

但给我感觉到好像他带领的是我们中国的革命前辈,因为他们改变了一个世界,统领着一个朝代。

在影片中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当时因为是国难时期鲁国的诸侯非常欣赏他智慧和才华,鲁国的诸侯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改变春秋诸国的历史,然而就在鲁国与齐国会盟之时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仅震慑了齐军,还为鲁国夺回了三个城市,正因为他的正义和忠诚遭到了奸人三桓相国的陷害,后来回到鲁国后遇到三桓相国的反对势力欺压,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文化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

他曾被魏国宋国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还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后来经三桓相国的多次邀请,见到相国的玉环后才同意回到鲁国。

孔子临终说的那句话:“后人对我的赞赏是因为这部书《鲁春秋》,对我的误解也是因为这部书,孔子生前颠沛流离如丧家之犬,死后极尽哀荣成万世师表,他拥有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并且为了一个理想不断前进,能够在困境中始终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这才是孔子的伟大之处。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在我们平时工作和生活中要多关心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多组建像孔子那样的团队,不要犯我们鲁国诸侯的那种错误,错失良将,错失良将后会给我们国家或者企业带来损失,也会增加自己的竞争对手,所以我们要分清楚什么人该用什么人不该用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

不要轻易被美色等诱惑,要长期保持良好的品格,应当多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敬业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企业,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可以从电影《孔子》中学到了很多关于现代管理的很多办法,具体的感想如下。

1:要有一个始终对你不离不弃的团队。

在这部片子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孔子门下的弟子为了宣导孔子的礼仪文化。

对孔子不管贫穷、富裕、始终如一的追随者他随他。

这就是当前比较流行的非权力影响力。

2:通过这部片子感受到了文化礼仪的重要性。

在这部片子中孔子宣导的文化就是礼仪。

并不是以暴治暴。

我国有着礼仪之邦的美誉。

在加上我们维也纳酒店有事一个服务行业、想我们的服务礼仪的重要性。

3:一个人要坚持自己的目标与理想。

在现在的很大一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和自己的理想。

在这部片子中孔子为了宣导自己的文化不惜在外颠沛流离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写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6

[作者简介] 老范行军,作家。出版了《大牌密码:48个顶级名牌经营实录》《职场道:汉字里的成功密码》《且歌且行:让灵魂跟上脚步》等十余部著作。

应该说,看哲学要在教室或去图书馆。可是,三位西方学者偏偏在《卧虎藏龙》《理智与情感》《断背山》……的刀光剑影、喜怒哀乐、荒凉与喧嚣中发现了哲学——于是,一帮古今中外的大家频频在《李安哲学》这本书里或“闪回”或“淡入”。

自然与人文景观里的哲学在此书中获得充足的光影,且看《卧虎藏龙》——当李慕白要向俞秀莲表达爱慕之情时,一堵白墙将他与竹林分隔开来,而他面前的一扇窗户中则露出竹林的影子。作者是这样看的,“这幅画面显示了严格的社会角色和礼仪是如何将人与其天生的欲望和自由分隔开来的。竹林——道家无为思想的象征”。你可能认为这属于“过度阐释”。可《断背山》的两个牛仔回到人群社会中时,也就从野性的山脉“退缩回拥挤的厨房、壁橱、拖车和框在窗户内的风景构成的维度”——杰克与恩尼斯被镜头“框在门口,在角落里推来推去,低低的天花板”……好一个“框在”!如果海德格尔看到这一“存在”,不知会不会拿出“时间”验证一下“身份认同”的归属。当然,山下还有宅在家里的《饮食男女》,于是厨房又被赋予“场域”的特殊意义:在这里,人与人的表达要么会被接收,要么会被拒绝,“食色之外还有什么”的问题显然颇多解释,书中自然是肯定了朱家父女之间由一开始的疏远到后来亲情调和的“丰富的盛宴”了。

道具语言与身体动作的哲学意义被聚焦——李安擅长摆布门的象征——《理智与情感》一开始,“便将艾莉诺放置在一道道门框之中”,之后,李安总是将她的情感和情绪留在门里,“身处门框之内”。“门框之内”的艾莉诺一个典型动作就是:“屈起双腿,然后抱紧了胳膊,即如同是层层的防卫。没有了框架,艾莉诺便无法活动。”这似乎吻合了“逃避自由”之哲学。同样,《卧虎藏龙》里的道具之一发饰,也有了“重要意义”——俞秀莲的发簪从一开始就戴着且在多场戏中闪现,包括她在与玉娇龙打斗中也是,只是到了最后她才放弃了这支发簪,也“放开了所有阻止她向李慕白说出爱的理智、规矩、名誉……不拥有它便是她的解药,尽管为时已晚”。不管你同意与否,从艾莉诺被“框在门里”到俞秀莲“放下发簪”,绝不是简单的动作。所以,坐在李安的电影面前切忌疏忽大意。当人们津津乐道《色·戒》里那三场一男一女的活色生香时,他则声明:“这是一种终极表演,我不得不扭曲他们的身体,身体语言必须为电影发声,否则我就拍不下去了,而剩余的故事也就不存在了。”这话似乎契合了“身体是认知的关键”这句名言。再“闪回”到李慕白、俞秀莲、玉娇龙的故事中,李安想的是,“《卧虎藏龙》是有关激情、情感和欲望的故事——龙潜藏在我们所有人的心底”;而三位西方学者则定义为这是“道家追求自然的创作性自由”。

显然,李安银幕的背后,“淡入淡出”的有孔子、老子、孟子,还有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海德格尔……他们有时独往独来,有时结伴同行——东方的道与西方的自我在《卧虎藏龙》与《断背山》有过“推拿”;儒家的规范、习俗也同西方的“身份认同”时有交集。其实,玉娇龙对冒险生活之渴望,同西部两个牛仔希望“孤立”地逃离喧嚣社会,在精神气质上是绝对牵连的。而同时,“我们生活在彼此之中,从未有过绝对的孤独。铭记并尊重我们生活中的关系,就是在赋予我们以支撑,提供我们进行自我修为的背景”。

观看孔子电影个人观后感 篇7

大家都知道,孔子是我国伟大的圣人,他在鲁国时,因为反抗奴隶制度,救下了一名需要当陪葬的小奴,并引起了当时大司马的强烈不满。于是,大司马为此耿耿于怀,想方设法地想将孔子赶出鲁国。最终因为大司马的阴谋,我们的圣人就这样被赶出了自己的家乡。看到这里,我为孔子那凄惨的命运捏了一把汗。

在周游列国的途中,追随孔圣人的人越来越多,孔圣人也在周游的途中写下了许多书,将它们传授给了自己的弟子。孔子的这些著作宣扬了“仁义”的理念,得到了很多人的赞赏,因此声名大振。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要走过结冰的湖面,可是因为冰层碎裂,孔子的书全部陷入冰层。这时,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为了救老师的书,深入冰层,不幸冻亡。仁爱的孔子将他搂在怀里,足足四个多时辰都没有放手。看到这里,我很感动,因为从这里,我看到了孔子爱生如子的高尚的品德风尚。

孔子电影观后感800字 篇8

整部电影一直安静地叙述着,正如孔子的一生,没太多华丽的特技与动画,平淡如水,幽香如兰,片中不断颠覆着孔子圣人的形象。心中的圣人在世界面前,在生死抉择面前,在坚守与逃离面前,心中难免会忐忑、会焦虑、会犹豫、会害怕,包围着圣人的是命运给与的苦厄与磨难,是世界给于太多嘲讽与冷漠,孔圣人面对这切,唯有用君子的胸怀去包容与谅解,用礼的光芒去感化与观照,然而面对着弱肉强食、狼烟遍地的世界,礼乐道德不过是虚无飘渺的说辞罢了,天下人中用生命去践行自己理想的,唯孔子一人耳。

关于子见南子一段,尽管篇幅不长,但却是本片画龙点睛之笔,周迅也很符合卫国夫人南子的角色,当妩媚的南子试图挑逗孔子时,孔子却表现出谦谦君子坐怀不乱的气概,而心里也很感激南子的知遇之恩,遂说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是呀,男人好色,自古皆然,孔子首先是个凡人,只有经历女色的诱惑而岿然不动才磨练成为圣人,而孔子并不反对男人好色,他是教人“好色而不淫”,这是儒家“人道思想”的体现,比起佛家“不近女色”和道家的“天道思想”,儒家思想是适合在人间推行的,男人不可不好色,但也不能纵横色欲,孔夫子教给我们的是:君子好色,取之有道。好色要建立在道德和法律的基础之上,不可逾越这两道鸿沟。

剧中的孔子,尽管因克己复礼和对现实的综合权衡而毅然回绝了南子的请求,选择离开卫国继续流亡,但其内心已经为知己所感动,耳畔回响着南子最后那句话——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

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不久,南子便在乘车时被刺客一箭洞穿心脏。其临死前想到在早间见到孔子的一幕,嘴角洋溢着会心的微笑,不由令人想到孔夫子那句掷地有声的话——朝闻道,夕死可矣!能在有生之时幸会知己,除却巫山非云也,此生足矣。水滴洞穿了石头,铜雀水漏却永远滴不穿时间。不知最后一袭白衣的如老子的孔子,那个终于明白何为“无为,无不为”的孔子,是否在最后的时光中怀念过与他有过一面之缘的卫国君夫人呢?琴声阵阵,余音绕梁,怆然而苍凉,令人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电影观后感400字 篇9

其一,弟子颜回.颜回誓死一辈子追随无论贫穷与富贵的孔子.在孔子被迫离开鲁国的时候,颜回和众弟子的追随给了孔子最大的精神动力.孔子周游列国,如果没有弟子们的追随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说不定早客死他乡了.颜回跳入冰水中上下几次徒手打捞书简,是因为太在乎老师的书简了,可惜聪明的颜回没有想到人脑远比书简更重要.颜回的死,让孔子伤心欲绝,一个贴心的知音走了.

其二,卫国南子.周迅饰演的南子,并没有传说中的色和荡,可能这无关演技,导演用错人了.卫国,是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也是唯一有机会施展个人才能和影响力的外国.而给他这个机会的是南子,没有南子,孔子未必有机会在他国施展自己的学识和抱负.所以讲究礼节注重道德的孔子力排众人的劝诫,去见了名声不好的南子.南子的轻-浮和挑-逗都在孔子的预料之中,可是南子却说“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这句话完全出乎孔子的意料,南子的深深一拜,恐怕不只是仰慕孔子的学识和人品,所以孔子真有些相逢恨晚感激涕零的味道.南子在戏中,不过短短几分钟,却是神来之笔,她的言语拔高了孔子的历史形象.

其三,鲁国大相国季恒子.季恒子的扮演者陈建斌,其演技可圈可点.季恒子虽然跋扈不仁,但是他识时务懂谋略.季恒子,既是阻止孔子在鲁国改革的主要对手,又是迫使孔子周游列国的推动人,最后还是让孔子还归故里的邀请人.造化弄人,季恒子的所作所为成就了孔子在德仁礼义方面的全面发展,而且季恒子还是最了解孔子心思的人之一,致死不忘迎孔子回国.

孔子电影观后感600字作文 篇10

孔子电影观后感600字作文

影片《孔子》,我看了不止一遍,并不是因为它不好懂,而是因为它让我感动了。《孔子》,从视听出发,到达了心灵的感动与震撼,渲染了当时那种气派氛围。当然,我也必须承认,影片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虽然尽可能的穿插了孔子的一些名言,也借用了别人的,但不免给人牵强之感;故事是讲到了,但不精彩,情节片段之间缺乏很好的衔接;节奏缓慢,人物讲话平淡呆板,没有灵气。也许是自我太不习惯文言文的缘故,加之中间有篡改历史的情节,觉得有些别扭。

因为这是电影,仅有短短的两个小时时间,要将孔子的一生表现出来,实属不易。所以总体上而言,它还是成功的。

首先,感触最深的便是影片将尊师重道之风表现得淋漓精致,真是值得今日的人们好好学习啊!古今对照,令人汗颜。古人需拜师求艺,学生自当十分尊敬教师,也会刻苦学艺。师生情谊真切深厚。孔子落魄流亡,学生依然紧紧追随,伴其左右;子路至死不忘师之教诲,扶正官帽;颜回不畏艰险地保护书籍,为之献身。我哭了,且不说修改了历史,不说两人的行为有些迂腐,却将他们变得崇高而又伟大,使其境界得以升华。

其次是孔子回乡后的那深情一拜,鲁国啊,父母之邦,养我之土,我最终回来了。我又哭了,为何影片要将其渲染得如此具有杯具色彩?我不明白为什么就不能用孔子推行的礼乐来治理天下呢?我也同样追慕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淳朴民风。“男守本分,女有归宿,老有所依,子有所养。”的大同世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讲得多好啊!

颜回说,孔子错在将全部梦想都寄托在鲁君身上。我不敢苟同。我觉得自我也错了,如孔子般太梦想主义了,没有能够勇敢地应对现实,而是将期望建立在一个完美的伟大的梦想之中。可是无论怎样依旧不能放弃对完美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依然期望能够经过完善个人道德,而不是经过严格的法律来治理国家。孔子认为拿法来治国,是人们出于无奈才做的,人们不犯法是因为害怕法律,并不是出于真正的自我约束。

然而有一天,我无意在书上看到这是一种鲜明的道德泛政治化倾向。调节伦理关系,要诉诸人们的道德自觉,可是并非人人都能到达高度的道德自觉,即使一个有高度道德自觉的人,也未必都能自动的表现出道德自觉。在“子见南子”一节中,应对巨大的诱惑,孔子的眼神与身体也有颤动,他是圣人,作为普通人,如何能向孔子那样坚守自我的信念。何况做君子是何其不易,像孔子那样,会遭小人的算计与嫉妒,也会被世人误解。无怪南子一句“世人只明白夫子的痛苦,有谁又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的境界呢?”便称其为知己了。显然,仅仅依靠道德来协调社会关系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过于抬高道德,将发现无力控制社会秩序的尴尬局面。这样的行政观念与伦理价值意识等都与当时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

其实,无论是古代还是今日,有多少人是像鲁君那样“装点疯,卖点傻”,充当一个见风使舵者呢,又有多少人依然能像孔子那样一生坚守自我的梦想呢?“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我的内心吧。”有空看看《孔子》,读读《论语》吧,充实自我,内心的强大能够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的遗憾。

孔子电影观后感600字作文

《孔子》这部电影已经放映好久了,可我一向没机会看。昨日午时,学校说全体师生一齐观看《孔子》电影,我一听,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孔子与他的弟子的故事,很感人,很好看。

在这部电影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在坚硬的、冰冷的冰上艰难地行走着。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驾着马车,马车上装满了书。突然,冰裂开了。刚刚好,颜回、马与书一齐,“扑通、扑通”地掉进了刺骨的湖水中。颜回不顾自我的性命,将沉入湖底的书一点一点地捞上来。连爱书如命的师父孔子都对他大叫:“回来,回来!”可是颜回毫不理会,继续捞书。最终,颜回永远地沉睡于湖底。

看到那里,我情不自禁地想到:有的时候,我家里的书也会“生病”:比如,书皮烂了呀,书皮折角了啊等等,数不胜数。我见了,很少给它们“治病”,置之不理。它们一个劲儿地哀求我,我也不理……想到那里,我的脸微微有些发热。颜回不顾自我的性命,还要将书捞上来;而我呢,书生了病,我也不理,真是相差太远啊!

于是,我暗暗下定了决心:以后必须要爱护书,见到书“生病”了,立刻就给它“治病”,我相信自我能做得到。

孔子电影观后感600字作文

在我们的《中华文化名家选讲》课中,我们对孔子以及儒家思想有了较深的了解。之后,我们又观看了商业电影《孔子》,我们又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也产生了许多感想。其中,我个人感受最深的主要有两点。

首先,我认为,孔子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导师。在孔子的那个年代,屹立了数百年的周室王朝朝不保夕,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到达称霸的目的,而相互战争,老百姓是民不聊生,苦不堪言的。而孔子一向坚持着自我的梦想信念,尽管他被愚民们误解和嘲讽,他被权贵们妒忌和排挤,他被君王们猜忌和放逐……在电影《孔子》里,在堕三都、周游列国、子见南子、陈蔡被围、孔子回国以及韦编三绝这几个最具有戏剧性的被进行过改编的孔子的重要经历片段中,能够听到,他对鲁定公说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应对公山狃对他的拉拢而说的“道不一样,不相为谋”;孔子在冬祭大典之前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与齐国会盟时对齐景公说的“君子无戏言,言必信,行必果”;孔子对鲁君的劝说“志士仁人,宁杀身,以成仁,不能够求生而害仁”;孔子对南子说自我的信念“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些都体现了孔子的精神理念。就算是到了两千多年后的今日,我们依然熟悉孔子的这些名言,这些名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平时日常的言论、行为和思想。而经过孔子及其弟子学生、历代儒家的倡导与发展的儒家思想更是对中华文化影响深刻,在过去的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中国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

思想逾两千余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其他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所以,孔子一向是我们的精神导师。

我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孔子仍然会是我们的精神导师。我们明白,我们此刻的社会又掀起了一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重视继承和发展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此刻并将长期建立中国的思想道德体系和进行诚信和谐社会的构建,这就需要我们从本土的、传统的文化入手。即使是在更现代化、网络化的社会里,我们及其后代们仍旧需要仁,需要义,需要礼,需要智,需要信,需要忠,需要孝,需要礼仪廉耻……我们仍然需要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倡导和发展,在以后的日子里,孔子仍然会是我们的精神导师,孔子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导师!

然而,孔子的一生是杯具的一生,他的杯具形象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在孔子的一生之中,孔子是孤独的。我们明白,人是渴望能够被别人理解的,因而孔子也想把自我的思想表达出来,期望能在人群中找到知音。“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都说明知音难觅,被别人理解是很难的。更何况孔子这样的梦想主义者,其梦想之高远,境界之宏大,更不易为一般人所理解。孔子不能被别人理解,他感到了孤独,说:“莫我知也夫!”又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与!”那里的“知”就是“理解”的意思。“没有人理解我啊!”茫茫人海,知我者谁?这是何等的孤独。在影片《孔子》中,颜回爱孔子的大道多于爱自我的生命,他为了那几捆竹简而被冻死。颜回可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更是孔子的知己,颜回一死,孔子便觉得是天将丧他,可见,孔子的知己是多么的稀少啊!以致于他的知己一死,就如“天丧予”!

从南子的话语当中,我们清楚地了解到,“世人能够理解夫子的痛苦,却不能理解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这就更进一步地说明,孔子要找到一个能“理解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的人难啊!这也注定了孔子的一生是孤独的。并且,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之后漫长的历史中,人们对孔子的误解是没有中断的。在电影《孔子》的最终,孔子吩咐弟子将整理好的《春秋》呈送鲁公,便面向着夕阳,溘然长逝。在他死前,他留下了这样一句话:“世人理解我,是由于这部书;误解我,也是由于这部书。”可知,直到孔子去逝前,孔子还是难寻知己的。孔子给后世的是一个仁者形象,心胸旷达。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却是一个极为孤独的人。可见,在当时的社会里,千里马是有的,但缺少伯乐;志同道合的人是有的,但难遇知己,这注定了孔子孤独的杯具形象。在当今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竞争激烈的时代里,我们更需要伯乐,需要知己,不然,我们同样会注定生活在孤独的自我圈圈里。

另一方面,我们明白,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统治阶级为了本阶级的利益和满足其奢侈私欲,残酷地压迫人民,横征暴敛,社会极为动荡不安。而孔子反暴政,其志向是想救世,他的梦想社会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立”。由于现实的缺憾,孔子萌生了梦想,但梦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与现实是矛盾的,现实越是令人失望,梦想越是完美,则它们之间的矛盾越大。孔子正是这样,他的“梦想国”在当时战乱纷争不已,各国都谋求强权的社会中是不可能被理解和理解的。现实是那样糟糕,他的梦想是那样高远,而他又始终坚持梦想,不愿向现实低头,所以他到处碰壁是很自然的事情。到处碰壁直至老病而死却又壮志未酬这便是孔子政治杯具的主旋律。就例如电影《孔子》中的堕三都,当时孔子为削弱季孙、叔孙、孟孙三家世卿的势力,提出了堕三都(即拆毁三家所建城堡)的举措。但堕三都的行动由于种种阴谋阻挠而半途而废,随后鲁定公和季桓氏又开始迷恋于齐国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并且在郊祭时没有送给孔子祭肉,鲁君反过来劝说孔子:“你应当学学寡人,装点呆,卖点傻。你的师尊老子不是说过嘛:无为,方能无不为。”从这我们又看到,当整个社会都几乎沉溺于利益、权利、昏庸和迷惑中,高尚和智慧的圣人反而会

受到冷漠、排挤、妒忌和攻击陷害。同样地,我们应当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不要再让我们身边社会上的圣人再受到冷漠、排挤、妒忌和攻击陷害了。

当然,商业电影《孔子》给我带来的感想还有很多,这只是我个人感受最深刻的感想。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孔子及其儒学思想,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相信,只要我们理性探讨、学习和倡导发展孔子及其儒学思想,孔子会永远是我们的精神导师!同时,我们也应当吸取由于当时社会的局限性给孔子带来杯具的历史经验教训,使我们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孔子电影观后感600字作文

昨晚,去看了这个新年里声势造得很足的电影《孔子》。[由整理]  尽管明白凡动辄投资上千万的大片都是要研究票房的,既要票房就得研究观众的欣赏口味,不可能完全按照或者接近历史的真实去拍,那么编剧和导演究竟会把经过人们千百年的认识并且已经基本定型的孔夫子拍成什么样呢,的确很想明白,却又担心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但听电影《孔子》的某主创人员说,观众看电影《孔子》,如果不哭,就不是人。如此信心满满,言之凿凿,更让人充满期待。

影片从51岁的孔子作为政坛新星在鲁国崛起讲起,前半部分一开始便是残忍的活人陪葬,表现了当时周天子已无力掌控天下,而鲁国国君衰微,国家政权实际上由当时掌握军权的三桓掌控,他们嚣张跋扈,为所欲为的时代背景,之后叙述了孔子一生中最值得一提的两大政绩——夹谷之会和隳三都。后半部分则主要讲述孔子如何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包括“子见南子”、“陈蔡绝粮”、“子路问津”等片段,最终是鲁国大夫季氏在内忧外患中幡然醒悟,孔夫子的治国才能不可小觑,于是放下身段,诚邀孔子回国,并理解了在外颠沛流离十九年的孔子提出回国后绝政治,治教育的条件。

看完影片后,感到有三点不可思议之处:

一是我们只明白孔子是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没想到他老先生还是一个军事家。在“夹谷之会”和“隳三都”中,设计之巧妙,布局之合理,安排之周到,仅仅凭着一腔浩然正气和对道义的坚定信念,与妄自尊大、恃强凌弱的齐国针锋相对,舌战齐国君臣,生生迫使齐国退回了侵占已久的“汶上三城”。这当然大快人心了,谁说孔子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做成了很多军事家想做而做不成的事情。

二是影片后半段的“陈蔡绝粮”中,孔子师徒被困陈蔡间多日,七天七夜粒米未进,而孔子却依然气定神闲地抚琴,以这种方式转移饥饿的注意力当然是能够理解的,但师徒们一人一口分食最终一碗马肉汤后,弟子们不是倒卧在地以保存体力,而是居然有力气围着老夫子和他的琴声运动起来,这不合常理的举动,真是让人匪夷所思。

三是师徒们周游列国途中遇到了冰裂,当时孔子的一车书掉入冰窟,孔子最器重的弟子颜回像罗盛教那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潜入冰下打捞竹简,孔子及其众弟子趴在冰窟边缘呼喊痛哭,但既无人和颜回一道下水捞竹简,也无人下水力阻颜回的愚蠢行为,直至颜回冻死。这个极不靠谱的煽情情节,既亵渎了孔子,又亵渎了颜回。毫不夸张地说,作为好学生,颜回肯定把这些竹简的资料深深刻在脑海里了,难道为了教师的心血,就有必要牺牲性命吗?莫非正如旁边的观众调侃道是为了抢救文化遗产?而孔子坚持万物之灵的人始终是第一位的观点在《论语·乡党十》中就十分清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颜回和竹简,孰轻孰重,这不是明摆着的嘛?!

所以,看完电影《孔子》后,我没有哭。环顾四周,在这场满座的电影院中,也没有看到任何一个人哭。

孔子电影观后感600字作文

他,是鲁国人人敬仰的国相,也是周游列国的乞丐,更是东方的智者。他,是孔子。

孔子这一生曲折悲惨,在当时那个战乱的年代,孔子的才能被各个国家看重,但他向来不为所动,始终效力于鲁国。可惜的是,孔子被奸人所害,不得已离开鲁国,开始了十四载的周游列国的旅途。看到那里,我不禁感叹,上天竟如此不公,这般对待这个圣人。

孔子也是一个普通人。在四处奔波时,途经卫国见到南子,说了一句:“从未见过如斯好德如好色之人。”孔子也被南子的美貌惊艳了,但她始终是用理智控制住了自我。最终南子一改轻浮态度跪拜孔子,孔子也拘礼回拜。

在十四载的奔波生活中,孔子饱尝人情冷暖,经历了离别之痛。天寒地冷的一天,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一行人在冰面上行走,冰却突然裂了,竹简落入湖中,孔子的弟子颜回奋不顾身地跳下湖水捞竹简。不幸,颜回终是与世长辞了。孔子抱着颜回的遗体就那么呆坐了几个小时,一言不发,直到其他弟子把颜回抬走。孔子爱颜回比爱他的儿子甚至还要多一些,因为儿子只能继承他的血液,而颜回却能够传承他的大道。

最终,鲁国那个以往陷害过孔子的人,把孔子请回了鲁国。“我回去是能够的,但我只专心讲学,别用政事打扰我。”这是孔子回鲁国前留下的一句话。

在当今这个没有战乱的年代里,拥有孔子这般高贵品行的人能够说是少之又少了。修行到孔子这个境界确实不容易,你若心无旁骛,不合乎“礼”的坚决不做,遵循礼义仁和。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孔子中华文化的缔造者,华夏历史上辉煌的英雄。他如一杯美酒,越品越醇,他如一轮明月,越久越清;他,如一点火光,照亮整个华夏民族。

孔子,一袭布衣成就传奇,一本《论语》流传千古。这,就是孔子。

提起儒家思想,无人不想起孔子。正是因为孔子,中华才有五千年历史;正是因为孔子中华文化才会灿烂至今;正是因为孔子,我国如今才得以辉煌。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看完《孔子》我沉思了许久……

写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11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的历史悠久,何其辉煌,那些辉煌被记载在一册册书中。可从未被尘封,中华上下五千年,他们一直活在人们心中。

今天看了关于《孔子》的历史的电影,它狠狠的抨击着我的内心。将近两小时的影片,却道出了孔子不凡的一生,每一个细节,每一段文字,从他口中说出的一句又一句经典无不刻画了一个鲜活的形象。

最打动我的有两个镜头,孔子被放逐出境,当时连老天都映衬着孔子的处境下着倾盆大雨,气氛沉重又让人不禁揪心,抛开妻女对一个男人来说是多么不易。马车走了半路,车轮陷进了泥中,孔子师徒试图拽马使其摆脱泥淖,却不料被马踢翻在地,他笑了,笑得那么释然,又令人悲悯,这是一个失意之人最后的畅然!

第二个镜头,孔子及其弟子驾着马车过一个大冰河的场景,不料,冰面开裂了。竹简都掉进了冰河里。颜回想都没想直接跳入湖中捞取竹简,天寒地冻,下着鹅毛大雪,所有人眼睛上,眉毛上都有一层冰霜,在这极寒的地方,别说跳入湖中了,生着火都觉得受不了。

颜回一刻不曾停过,他极力摆动双臂在冰湖里游动,将一卷又一卷竹简打捞上来。竹简都捞回来了,可颜回再也没有上来,永远被封在了冰层中。孔子一声又一声绝望地喊着颜回的名字……牵引着人们的心灵,我不禁鼻子一酸,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孔子后来的生活是在风餐露宿中度过的。就连一碗清可见底的汤,大家都一人一口的喝。他的一生是凄惨的,可以是光辉的!

跳进历史的长河,追溯孔子的一生,我愿化作一个标点,结束最后一个长卷。不让光鲜的背后只剩空白!

观看《孔子》电影的优秀观后感600字2

看完《孔子》电影后,心情非常激动,同时也被孔子的“仁”“礼”思想和他以及他的弟子们的治学精神感动着……其中,最让我震撼的就是孔子的弟子——颜回!

颜回在电影中出现的镜头很少,共有五次出现,而且每次的镜头不到五秒钟,只有在他临死前的镜头拍的最详细。

他的死是因孔子的书而死。当时,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正在赶路,冰天雪地。地上、湖里全是冰,当他们要穿过湖时,突然湖上有块冰裂了,车子和书卷都掉进了湖里,这些书卷可都是老师一生的心血啊!颜回不顾一切的一头扎进湖里,奋力抢捞那些书,他一次又一次的把捞上来的书送到冰岸上,然后又一次次的返回湖底去捞那些书。颜回本可以游上岸来的,可以不用去捞那些书,可是他做不到,他不能眼睁睁的看着那些书落到湖底……当他再一次扎进水里时,他太累了,最后筋疲力尽,再也没有上来…看到这里,我感动得哭了,我相信同学们也流泪了。

在颜回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无畏的精神,由此也体会到了两点。

第一,他十分尊敬他的老师,因为他可以不顾惜自己的生命而去保护老师的书,他认为老师的那些心血比他的生命都重要。第二,颜回是个有信仰的人。一个有信仰的人,当信仰和生命两者只可取一时,他就会把生命置之度外。而颜回的信仰就是要发扬孔子的思想,而这些信仰都在他的老师孔子的书中。

颜回保护的不是简单的几卷书,而是他的伟大的——信仰。

观看《孔子》电影的优秀观后感600字3

电影《孔子》讲述的是我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生平故事。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就知这亲的年代生活。孔子满腹经论,学识渊博。他就任“中都宰”这个职务时,使中都面貌大变,老百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孔子所以受到鲁定公的重用,被鲁定公任命为大司寇。

当时是奴隶社会,有一个这样残忍的陋俗,就是只要有一个王权去世了,他的奴隶们就要陪他殉葬。孔子不畏大司徒和公山狃的权势,提出要废除这个残酷的陋习,用智慧战胜了两位王侯贵族,展现了孔子的聪明和机智,以及他的仁爱之心。

孔子担任大司寇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陪同鲁定公去会见齐王。孔子向公山狃和大司徒索要战车五百乘,但遭到公山狃的拒绝,只好带着孔子的十乘战车去会盟,受到齐国的威胁,但孔子用他的智慧,用一百辆牛车吓退齐国的五百战车。所以,得到鲁国王的称赞和重用。孔子与他的弟子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孔子和他的弟子在奔走列国之间,传授学问,用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对孔子也是非常崇敬。有一件事让我感动,就是颜回下到冰海,给孔子捞书籍,但在冰海里待太长时间,就被冻僵了,已三个时辰了,颜回没有缓过来,这种视书如命的精神让我感动。

这部电影仅仅是孔子这位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的艺术体现,我要从孔子的文学著作《论语》再深入进行了解,要向他学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精神。

观看《孔子》电影的优秀观后感600字4

影片《孔子》,我看了不止一遍,并不是因为它不好懂,而是因为它让我感动了。《孔子》,从视听出发,达到了心灵的感动与震撼,渲染了当时那种气派氛围。当然,我也必须承认,影片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虽然尽可能的穿插了孔子的一些名言,也借用了别人的,但是不免给人牵强之感;故事是讲到了,但是不精彩,情节片段之间缺乏很好的衔接;节奏缓慢,人物讲话平淡呆板,没有灵气。也许是自己太不习惯文言文的缘故,加之中间有篡改历史的情节,觉得有些别扭。

因为这是电影,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时间,要将孔子的一生表现出来,实属不易。所以总体上而言,它还是成功的。

首先,感触最深的便是影片将尊师重道之风表现得淋漓精致,真是值得今天的人们好好学习啊!古今对照,令人汗颜。古人需拜师求艺,学生自当十分尊敬老师,也会刻苦学艺。师生情谊真切深厚。孔子落魄流亡,学生依然紧紧追随,伴其左右;子路至死不忘师之教诲,扶正官帽;颜回不畏艰险地保护书籍,为之献身。我哭了,且不说修改了历史,不说两人的行为有些迂腐,却将他们变得崇高而又伟大,使其境界得以升华。

其次是孔子回乡后的那深情一拜,鲁国啊,父母之邦,养我之土,我终于回来了。我又哭了,为何影片要将其渲染得如此具有悲剧色彩?我不明白为什么就不能用孔子推行的礼乐来治理天下呢?我也同样追慕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淳朴民风。“男守本分,女有归宿,老有所依,子有所养。”的大同世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讲得多好啊!

其实,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有多少人是像鲁君那样“装点疯,卖点傻”,充当一个见风使舵者呢,又有多少人依然能像孔子那样一生坚守自己的理想呢?“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的内心吧。”有空看看《孔子》,读读《论语》吧,充实自己,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的遗憾。

观看《孔子》电影的优秀观后感600字5

《孔子》这部电影已经放映好久了,可我一向没机会看。昨日午时,学校说全体师生一齐观看《孔子》电影,我一听,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孔子与他的弟子的故事,很感人,很好看。

在这部电影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在坚硬的、冰冷的冰上艰难地行走着。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驾着马车,马车上装满了书。突然,冰裂开了。刚刚好,颜回、马与书一齐,“扑通、扑通”地掉进了刺骨的湖水中。颜回不顾自我的性命,将沉入湖底的书一点一点地捞上来。连爱书如命的师父孔子都对他大叫:“回来,回来!”可是颜回毫不理会,继续捞书。最终,颜回永远地沉睡于湖底。

看到那里,我情不自禁地想到:有的时候,我家里的书也会“生病”:比如,书皮烂了呀,书皮折角了啊等等,数不胜数。我见了,很少给它们“治病”,置之不理。它们一个劲儿地哀求我,我也不理……想到那里,我的脸微微有些发热。颜回不顾自我的性命,还要将书捞上来;而我呢,书生了病,我也不理,真是相差太远啊!

于是,我暗暗下定了决心:以后必须要爱护书,见到书“生病”了,立刻就给它“治病”,我相信自我能做得到。

上一篇:残疾人事业下一篇:人防信息化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