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始县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共11篇)
固始县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丁昌满
闰崇祥
李金遥
引言
固始县位于河南省东南端,素有豫东南门户之称。县域面积2946km2,人口160多万,是个农业大县、劳务输出大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强力实施城建项目带动战略,通过经营城市土地资源,吸纳集聚社会闲散资金,高标准配套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打造宜人的居住环境,实现城市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互动双赢的目标。短短十几年时间固始县城建设成就斐然。然而在肯定成绩时,我们也应清晰看到固始县城区建设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城建优势将不复存在,甚至给城市后续的建设留下隐患。
存在问题
1)控制性详细规划滞后,造成建设盲目无序,建设跟着“感觉”走,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受到挑战
县委县政府实施经营城市战略,形成了城市建设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相应地也形成建设布局的分散、空间分布较广。由于控制性详规编制滞后或者由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得不够科学,预测不准,缺乏前瞻性,造成规划指导实践不力。加之城区建设的快速发展,规划设计技术力量薄弱,存在着先建设后规划,边建设边规划的不科学现象,导致规划管理随意性强。
2)城市基础设施不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有待完善
城区道路建设水平是超前的,但基础设施不配套,尤其是垃圾的收集与处理、给水、绿化等基础设施明显滞后,卫生、环保、体育设施亦未得到显著改善,文化、义务教育、娱乐设施规模偏小、偏少。
3)用地结构不合理、用地粗放
目前城区的居住用地所占比例过大,公共设施用地所占比例偏低,绿地过少。用地结构反映出公共服务设施还不完善,生态环境较差。在住房建设上,农村型的单门独院的高密度小住宅建设模式依然盛行。致使部分城区“城不像城,村不像村”,绿化、公共开敞空间严重不足,居民缺乏交流活动的空间,城市空间严重“碎片化”。这种只进行外延平面式扩张,忽视内涵立体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的土地利用模式,极大地浪费了土地资源。
4)城市建设品位不高,建筑形式变化有余,统一不足,城市魅力得不到展示
目前城区建设模式多为:在道路两侧各建一排五至六层的门面房,在门面房背后是密集的农村型的单门独院的三层小住宅。沿街建筑一味追求标新立异,建筑风格、色彩、外装饰、场前区的铺装五花八门,街道空间的整体感不强,城市魅力难以形成。建议
1)从宏观大局上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加强城市规划的基础研究,预测未来,发挥城市规划的“龙头”作用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末来空间发展的战略部署,具有很强的公共政策属性。因此在规划工作中要十分重视基础研究,围绕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规划政策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研究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做到“先知先觉”,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
2)加大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力度,提高控规的科学性,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保障城市建设的有序进行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市进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建设用地出让的必备的不可以违反的基本条件,也是规划管理的依据。一个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完善程度在某种意义上体现并决定着一个城市建设发展的质量。
由于受到规划编制经费的影响,固始县城区控制规划编制工作长期严重滞后,仅仅在土地出让过程中作过一些零星的控规设计,作为土地出让合同的一部分。由于受出让地块面积限制,导致这些控规也是小面积的、零星的,不具有系统性,不能发挥控规的综合调控和引导城市有序建设的作用。最终造成宝贵的城市土地资源被化整为零的分割,城市建设也呈现出零星建设的态势,城市空间被分割成一个个“碎片”。
因此,要加快编制城市控规的进度,使总规确定的城市未来空间发展的战略部署落到实处。为规划管理工作提供依据,保障城市建设和土地出让有序进行。
3)加强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完善城市功能。
城市当前处于高速发展期,不断地有新的功能要素加入,也有旧的功能要素在蜕变。近期建设规划是调控建设规模、保证发展过程最优的有效途径,也是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相衔接的重要平台。因此要强化近期建设规划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滚动编制和定期检讨,开展规划管理和维护工作。
4)加强城市设计工作,提升城市环境品质
城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其目的是创造和谐宜人的生活环境,是传统城市规划的深化、延伸和补充。
增强城市设计成果的可操作性,加强法定规划对城市设计内容的落实。目前有些城市设计对地块景观风貌形象的界定仍然是感觉式的、描述性的要求,不能直接作为适用于规划管理操作层面的决策控制和决策辅助语言。城市设计应强化控制要求,将影响和决定城市整体环境品质的关键性要素,加以提炼和固化,形成有操作意义的控制导则。
结语
人是城市建设的主体,城市建设的目的也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活、发展。构建和谐宜人的都市空间,实现市民的安居乐业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眼:
1)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增强城市服务职能。
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存在的基础,服务设施是城市职能的体现。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强对教育、科技、卫生医疗、娱乐、城市管理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增强城市的社会服务职能,切实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注重紧凑集中发展,构筑和谐的都市空间
组团式空间格局是大多数城市所固有的形态,也是集约利用城市建设用地的有效形态。实行组团式、成街成坊式整体式开发建设模式,提高建筑层数,降低建筑密度,增加公共绿地,建设环境优美的新型社区,建设资源节约型城镇,以最小的环境代价获取最大的发展能力。
3)加大绿化建设力度,构筑生态城市空间
增加公共绿地所占比例,为居民活动、交流提供开敞空间。提高绿化覆盖率,建设一个绿树环绕、空气清新、阳光明媚、环境整洁的宜人城市空间。
总之,在城市发展上,旨在追求建设一种物质空间的多元化、服务功能的多样化、社群关系的和睦化、绿化环境的生态化等具有浓郁人文精神和群体交融的和谐新型的城市空间。作者单位:
丁昌满
闰崇祥
固始县规划设计室
李金遥
一、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沿海港口群没有形成合力, 以大连为核心的港口群竞争力稍弱, 港口布局和资源配置需进一步优化
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实际上也是辽宁省港口群的建设。目前, 辽宁省沿海港口群没有形成合力。货种结构相似、港口业务的同质化、地区利益分割产生的重复建设、缺乏组织保障等问题使得省内港口之间仍然存在单打独斗、相互竞争的问题, 港口群资源整合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另外, 面临渤海湾区域的天津、青岛为首的港口群的竞争以及日韩港口的竞争, 如果以大连为核心的辽宁港口群没有特别的优势, 形成港口群对外的合力, 则会削弱其竞争力, 难以应对挑战。
(二) 港口集疏运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集疏运基础设施通道向内陆延伸不够, 出省通道少, 铁路与公路运输能力紧张, 铁路集装箱运输系统不够完善, 且与水运等其他运输方式间仍未实现高效快速的衔接转换, 集装箱多式联运尚未全面展开。作为集疏运网络节点的内陆港普遍存在场地面积小、设施老旧、功能不全、能力不足、效率较低的情况, 更没有实现与大窑湾保税港区的无缝联接, 内陆港的服务优势和辐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三) 大窑湾保税港区的政策和功能优势尚未完全发挥
1. 辐射作用不明显。
大窑湾保税港区的开放度越大, 对经济的拉动效应越大, 但大窑湾保税港区的开放政策如果不与周边地区的开放衔接起来, 将难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形成保税港区与周边产业园区的政策隔离, 由此削弱了保税港区对口岸地区的带动作用。
2. 保税港区政策与自由贸易区仍有一定差距。
目前, 保税港区的海关管理政策、税收政策、检验检疫政策、外汇管理政策、人员出入境政策等与国际自由贸易区的相关政策还有一定差距, 使保税港区在通关效率、人员、货物、资金进出等方面仍然受到较大的政策约束, 还没有真正实现“境内关外”。
二、对策和建议
(一) 深入开展辽宁港口资源整合的对策和建议
1. 构建省级跨行政区域的港口管理权威机构来协调省内港口资源整合和经营活动。
目前, 对港口的管理多集中于地市级政府, 地区利益分割导致重复建设的同时, 限制了港口资源整合。而港口资源整合涉及到国有资产、行政区划、经济布局、人事组织等多个方面, 仅靠一个部门跨行政区域的协调很难到位。因此, 建议以省政府为主导, 由省国资委、交通厅联合, 各港口主要领导参加, 组建成立省级的权威机构, 赋予其相关职能, 对内为省内港口资源整合提供政策和法律支持, 并规范港口市场的经营行为, 合理调控港口费率, 避免恶性竞争。
2. 明确整合目标, 各港口之间合理分工与合作。
在全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中要突出港口整合战略的有关内容, 明确提出把建设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作为港口发展的主要目标, 而资源整合是实现港口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要在全省沿海港口布局中明确各港口的功能、定位, 强化分工协作、错位发展、优势互补, 通过差异化战略使省内各港口错开对同一物流链的争夺, 并进一步提出如何提升辽宁港口群参与区域竞争的综合实力, 科学制定针对周边港口群的竞争战略及实施方案。
3. 通过业务整合、股权置换等方式推进整合深度。
辽宁省的港口整合按照由易到难的方针, 率先在大型港口与中小港口之间开展, 即由大连港整合锦州、丹东、葫芦岛港, 营口港整合盘锦港。但随着近几年的发展, 营口港的规模快速扩大, 辽宁省港口未来发展的主要矛盾就是大连港和营口港之间的关系。我们建议, 两港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股份及资产方面的置换, 进一步梳理双方的业务及功能分工, 选择侧重点与主要经营方向, 实现1+1>2的双赢局面。
(二) 持续推进立体化的、环境友好型的集疏运体系的构建
从经济、能源和环境角度出发, 将集疏运方式从公路向铁路、水路转移已成为世界大港集疏运方式的发展趋势。辽宁省各港口应根据自身情况, 把握“转移公路运输量”的大方向, 逐渐完成公路运输向其他运输方式转移的过程, 进一步完善集疏运体系。
1. 优化公路运输。
从运输的经济性要求来看, 集装箱运输400km以内公路运输是比较经济的。由于公路运输便捷灵活的特点, 辽宁省境内货物的集疏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可能是较多的选择公路运输。因此, 要加强海运和公路运输系统的整合, 鼓励运输企业兼并联合, 实现优势互补。加快东北三省交通一体化进程, 打通东北地区融入环渤海经济圈的新通道。通过加强公路交通管理、推行甩挂运输、搭建回程配载调度平台等措施, 重点进行公路运输的优化。
2. 加快建设内陆干港, 强化海铁联运。
应依据产业布局、货物流量流向、资源环境、交通条件等因素, 加快建设新的内陆港, 并形成以大连为中心, 以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内陆干港为枢纽, 辐射省内各市地及东北周边省份的内陆节点布局, 建立起通畅、快捷的铁路集疏运体系, 以便客户选择海铁联运。
针对内陆港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应加强腹地内陆港的建设力度, 扩大投资规模和辐射面积。在内陆港功能建设方面, 若要使其真正具有除装卸船以外的各项港口功能, 也需要海关、检验检疫等国家职能部门和所在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政策优势必将转化为内陆港竞争优势, 提高内陆港吸引力, 形成与大连航运中心的紧密互动, 同时也为发展全程无缝隙物流运输服务提供了政策保障。
(三) 充分发挥保税港区功能的对策
1. 拓展保税港区政策功能辐射空间。
积极构建以大窑湾保税港区为核心、以东北腹地保税物流中心和内陆干港为节点的东北保税物流网络, 构建统一的保税物流信息平台, 打造保税物流大通道。
加强临港产业园区连接保税港区的保税运输线规划, 通过保税运输线的运作, 将保税港区的政策延伸至临港产业园区, 既方便投资企业的运作, 也可以改善各产业园区的投资环境。
2. 建立跨关区的协作管理机制, 强化大窑湾保税港区与东北腹地地区的协作管理能力。
一是加快推行大窑湾保税港区的“起运地退税”政策, 凡是我国内地各口岸出口的货物第一站经停大窑湾保税港区中转的, 可视同出口先行退税;二是加快构建大窑湾保税港区与东北地区和省内港口群的跨关区协作机制, 构建“跨关区直通式”通关机制, 企业在提前向主管地海关报关后, 有关海关即可办单证放行手续, 并逐步完善异地电子通关程序。
3. 争取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国家政策。
今年7月, 国务院批准建立上海自由贸易区实验区, 成为国内首个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区。后危机时代, 中国仍需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因此, 辽宁也要抓住时机, 明确大窑湾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战略目标、发展模式、发展步骤以及所需采取的措施, 抢占东北亚经济圈的制高点, 提高整个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国际竞争力。
摘要:本文分析了大连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沿海港口群没有形成合力素、港口集疏运体系不完善以及保税港区的优势尚未完全发挥。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加速大连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 消毒供应中心护理;问题;对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40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28-02
无论是在医院的护理、医院的感染方面,还是在医院的管理方面,医院消毒供应中心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社会环境在不断地发生改变,各种新型的医疗器械,各种高新的管理水平都在不断地涌现,这就使消毒供应中心开始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足之处,而且也为消毒供应中心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笔者接下来将针对消毒供应中心护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简要的探讨。
1 消毒供应中心护理存在的问题
关于消毒供应中心护理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要从五个方面说起,分别是回收清洗方面;包装方面;灭菌方面;存储方面;回收发放方面。首先是回收清洗方面,有时候可能会对所回收的器械类别不能分清,而且对于各种器械所采用的消毒方式也不对,导致各种器械的清理和摆放都不合理[1]。其次是包装方面,在包装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有:相关人员将诊疗包的标签或者日期搞错,诊疗包内的器械缺少,对诊疗器械的清洁工作没有做好,对于包装的材料选取不合理。第三是灭菌方面存在的问题。消毒供应中心有时候不会依照特定物品的材质和性能等进行灭菌,灭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也没有做到及时的修护,对于临床急用的物品,相关操作人员不能做到及时灭菌,拖延情况时有发生。第四是存储方面的问题。在存储这里,消毒供应中心有时候会忘记关闭贮槽桶的侧孔或底孔,不能正确放置无菌物品储存间里的各种物品和标识,在储存发放各种物品和器械时,不能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进行。最后是回收或发放方面,在消毒供应中心,回收发放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漏发物品,错发物品或者少发物品等情况,对于急需灭菌的物品不能及时送达相关科室,有些时候还存在严重的服务态度方面的缺陷。
2 出现护理问题的相关原因
笔者认为这需要从四个方面说起,首先是责任心不强所造成的失误。在消毒供应中心,相关的工作人员缺乏端正的工作态度,不能认识到由于缺乏责任心所造成的护理危机;其次是不遵守规章,违反相关操作规程所带来的问题。很多操作人员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都不按照具体的规章办事,不遵守相关的操作规程,使查对制度形同虚設;第三是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因为消毒供应方面的内容和设备需要不断地进行更新和换代,因此需要相关人员不断完善自身的各种操作技巧,但是一些人员的专业知识严重不足,导致出现各种医疗危机;最后是服务态度不好。有一些工作成员缺乏必要的沟通,不能正确的处理临床各个科室所提出来的要求和问题,更不能很好地解决,造成很多临床医护人员的严重不满。
3 消毒供应中心护理防范对策
3.1 安全意识的强化 在医院内部避免护理危机,强化护理安全的必要前提就是避免护理不安全因素的产生。虽然在消毒供应中心的各项工作都不会和患者直接接触,但是每一项工作都能够直接地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消毒供应中心的全体工作人员必须在思想上树立安全意识,强化自己的服务态度,严格保证质量[2]。
3.2 遵守规章制度,落实操作规程 要将各项规章制度严格的落实到全体工作人员工作的细微之处,对于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落实相关的审查制度。规划和完善物品的交接班制度,交班工作人员需要做好书面和口头的交接工作,保证交接班期间不出现工作漏洞,在回收和发放物品期间,相关人员要做好相关的质量检测工作。完善护理缺陷登记,对于工作期间所出现的所有护理缺陷进行一一登记,分析缺陷出现的原因,总结出解决相关问题的最佳途径。
3.3 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 加强培训,相关工作人员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相关专业知识,各个科室要定期举办培训任务,对于各个方面的工作人员分层次地进行各种在职培训[3]。特别是对于新近毕业以及最近招入的工作人员,要予以其特别的重视,在关心他们的基础上为他们量身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使之成为院内新生的基干力量。
3.4 提升服务态度,保证服务质量 笔者认为,为了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全体员工必须从思想上做出调整,从以前那种被动服务的状态中转变出来,转变成主动服务。要端正自己的立场,一切工作都要以保证患者的健康状态为中心,而且要把工作的重心围绕在服务临床工作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消毒供应中心的护理质量,使医院当中各个环节的工作紧密联合在一起,避免护理危机的发生。
4 结 语
本研究中,笔者主要针对消毒供应中心护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做出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笔者认为,消毒供应中心的护理治疗需要更多的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无论在工作当中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我们都需要保证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护理质量,以此来提高医院在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使医院真正做到为病人服务,以获得更多患者的满意。
参考文献
[1] 陈兰芳,高杏华.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培训[J].江苏医药,2012,16(24):3214-3215.
[2] 白爱莲.消毒供应室的工作质量管理[J].实用预防医学,2010,15(04):164-165.
谢彦飞
自2005年10月组建县行政服务中心(现更名为县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以来,中心管理办公室积极创新行政审批方式,实行“一站式”服务,大大提高了机关效能和行政服务水平,为优化投资发展环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受行政管理体制影响,行政服务大厅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思想认识不够统一,制度执行不够到位。少数单位认识不够到位,大局意识不够强,过多地强调进驻工作的困难性和艰巨性,对县委、县政府有关项目进驻和办理政策、规定落实不够到位,窗口工作人员的日常管理没能与窗口单位完全脱钩。二是办公场所容量小,项目进驻不够彻底。县行政服务大厅现租用县工行二、三楼办公,现有容量不能完全满足我县行政审批事项进驻工作需要,严重制约“应进必进”工作的开展,致使少数单位的重要服务项目、关键的办事环节,仍放在本单位办理,影响了审批职能的进一步整合。三是窗口授权不够充分,群众办事两头跑。有些进驻单位把中心窗口作为“收发室”,窗口和单位缺乏衔接,导致一站式服务功能不能充分发挥,造成群众办事两头跑。比如,187项进驻中心的审批事项能在窗口完全办结的只有县公安局的准迁证、交通局的营运证、地税的税务登记证、城市房屋报建并联审批和房地产税收一体化服务5项,其它审批项目均授权不充分,实行大厅受理,单位办理,搞双轨运行,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中心的服务功能和服务质量,群众对此反映强烈。又比如,全县行政审批收费票据没有统一到中心管理,造成两头受理、收费标准不统一的现象依然存在。四是人员素质不够高,服务意识不够强。有些进驻单位把一些难管理、素质不高的人派至窗口工作,一些条管单位窗口岗位津贴落实难,造成有些窗口工作人员情绪波动大,流动频繁,影响了服务质量。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以为推进我县行政审批服务工作,必须“下猛药,治顽疾”:
1、要完善事项进驻。该进驻的要进驻。经规范保留的行政审批服务项目原则上一律进驻行政服务中心,进行综合管理。不允许该进中心的项目留在部门搞两头受理,不允许项目进入中心后再擅自撤回,由于客观原因确需撤回或取消的,必须报经县政府审批同意。对行政审批项目提出调整,应由县政府法制部门审核,经县政府批准,报行政服务中心备案。该授权的要授权。凡进中心窗口办理的事项,不得在中心之外另行受理,各窗口单位必须对窗口充分授权,实行“首问负责制”,确保窗口既能受理,又能及时办结。各窗口办理审批业务时,统一使用中心刻制的行政审批专用章,效力与单位公章相同。
2、要规划兴建行政服务大楼。可以考虑兴建县行政服务大楼,作为政府强化行政服务的一项民心工程,既可解决行政服务中心无办公楼的问题,又符合上级有关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要求,解决办公场所容量小的问题,确保行政服务中心进驻工作顺利有效开展,真正实现“应进必进、集中审批、一站式服务”。
3、要创新行政审批方式。一是逐步推行“两个集中”。进一步简化办事流程,提高行政审批效能,把各窗口单位的行政审批职能集中到一个股室,成立行政审批股,各单位行政审批股再集中进驻行政服务中心设立窗口集中办公,原单位不再受理。通过推行“两个集中”,实行审批领导和股室成建制进驻中心窗口,窗口单位重点转移到审批后的监督和管理上。二是拓宽并联审批范围。进一步拓宽并联审批范围,变流水式审批为同步式审批,尤其是对企业
注册登记审批和经济事务类的审批,要实行并联审批制度,明确由主要业务部门牵头全程服务,相关单位进行联合审批,减少相互间的推诿、扯皮。三是实行首席代表制度。窗口单位指定一名负责人作为窗口审批工作的首席代表,依照法律、法规全权负责审批事项的办理。同时,指定一位主管领导全面负责窗口的审批工作,定期到窗口指导工作,及时解决窗口工作出现的问题,以加强窗口管理。
4、要健全监督考核机制。一是加强效能监管。纪检监察机关要全程参与审批项目的清理,监督项目办理和收费行为,定期组织督查,约束和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县机关效能投诉中心进驻行政服务中心办公,及时受理群众投诉,纠正行政审批违规行为,并建立“月通报制”,定期对窗口工作情况通报窗口单位,并督促限期整改。二是强化社会监督。建立社会监督员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向政府建言献策,同时要发挥新闻媒体监督作用,对拖延办理、恶意刁难、违规收费等行为进行曝光,并通过组织群众评议,及时将评议结果公开。三是加强票据监管。全县行政审批收费票据统一由行政服务中心核领缴销和规范管理,通过统一票据管理,进一步规范收费行为,统一收费标准,促进项目进驻,有效减少“两头受理”,缓解群众办事两头跑。四是强化责任考核。明确审批部门和审批人应负的责任,将各单位窗口行政服务工作情况纳入县委、县政府年终综合目标考评和政风评议范围,进一步加强对审批行为的监督。五是严格责任追究。对不按规定审批、越权审批、滥用审批、徇私舞弊,要追究窗口单位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5、要提高人员素质。各窗口单位窗口工作人员必须是单位的业务骨干,且必须具备执法资格证,两年内一般不得更换,窗口单位配齐配强窗口工作人员,下派和鼓励后备干部到窗口工作,加以锻炼,并由行政服务中心报组织、人事部门备案
图 1 规划范围图 二、规划 目标 城市内涝防治系统实现暴雨全过程控制,规划建成一套完整、合理、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雨水收集排放系统,通过该系统顺利排水,有效防止积水现象发生,保障城市排水安全。当发生城市雨水管网设计标准以内的降雨时,地面不应有明显积水,发生城市内涝防治标准以内的降雨时,城市不能出现内涝灾害,发生超过城市内涝防治标准的降雨时,城市运转基本正常,不得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三、
规划 方案 1.城市雨水径流控制与资源化利用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 70%的降
雨就地消纳和利用。规划通过源头控制、中途控制及末端削减,控制径流污染比例达到40%以上,通过利用本地雨水资源,改善城市水资源利用结构,提升水安全。
2.平面 与竖向 控制 规划 规划尽量保留现状道路竖向,为满足行车及路面雨水排除要求,规划道路纵坡不大于 8%,不小于 0.1%。当小于 0.1%时,应设置锯齿形边沟或采取其他排水设施。
规划提出了对水系、绿地及道路等建设用地的 LID 理念及防洪排涝的需求,建设用地自然排水坡度不宜小于 0.3%,场地高程宜比周边最低路段地面或地面雨水收集点高出 0.2m 以上。场地竖向设计时,应保证超标径流雨水可沿路面或地表流至临近排水出路内。
3.水系 工程规划 规划中心城区构建旌西河—铁西排洪河—绵远河—旌东河—寿丰河“五纵”防洪通道,减少进入城区洪水量,降低城区洪涝风险。规划绵远河、石亭江等河流防洪等级为100 年一遇;铁西排洪河、30 支渠等支渠防洪等级为 50 年一遇;寿丰河、安乐堰、穿城堰等堰渠防洪等级为 30 年一遇。
绵远河西片区水系通过沿天星大道新建旌西河,拦截西部丘陵区过境洪水,减少片区内各河道排洪量。通过连通三十一支渠(菠萝堰)—铁西排洪河—石亭江、三十一支渠(字库堰)—绵远河两大通道,将西北部外围洪水拦截入外河。通过梳理连通、扩宽维护、清淤整治内河水系,形成以片区内二十九支渠、三十支渠、堰渠为骨架的内河排涝体系,及时排除片区涝水。
绵远河东片区水系通过开展四十支渠整治工程,连通河道上下游,提高四十支渠过流量。即:结合原有的肖家院子排洪沟等,改建为四十支渠 1#、2#排洪沟;在信江路新建分洪渠道,与现状沁河路排洪渠,截排山洪水入绵远河,减轻四十支渠老城区段压力。规划对安乐堰、胜利堰等暗涵进行清淤疏浚,提高排涝能力,保障片区涝水及时排除。
加强寿丰河及其支流的水系整治,加强防洪堤建设,提高寿丰河及其支流的行洪流量。山区地块开发建设,需要建设截洪沟,直接排水河道,避免地块遭遇山洪水威胁。
4.内涝 防治系统 规划
规划按照 30 年一遇标准进行排涝系统设计与校核。
规划按照水系工程规划的要求进行内河水系治理,做为中心城区涝水行泄通道;规划结合地形和排水分区排涝需求,规划苗山街、庐山路等 11 条道路为涝水行泄通道;规划地下暗涵为各片区涝水行泄通道。
规划结合中心城区内河道建设及河道景观营造需求,规划共设置闸坝 32 座,其中新建 27 座,保留现状 11 座。中心城区共新建排涝泵站 9 座,改造 4 座,按照 10 年一遇标准设计,30 年一遇排涝标准校核。
规划结合内涝风险评估结果,在内涝积水易发区域结合公园、水体、湿地公园、广场建设雨水调蓄设施。规划共建设 25 处雨水调蓄设施。
规划结合防洪排涝体系,针对不同内涝成因,对德阳市中心城区现状和模拟内涝点进行改造。
图 3 内涝防治设施布局规划图
5.雨水 工程规划 规划区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规划雨水管道设计重现期一般地区不低于 2 年一遇,重要地区按不低于 10 年一遇标准进行设计。规划雨水管网就近、分散排入受纳水体,以排水分区为基础,布置雨水管道,管径 d800~d1800。
6.污水工程 规划 规划中心城区的排水体制为雨、污分流制,现状合流制区域逐步改造成分流制。
规划中心城区共划分为 4 个污水排放分区,分别为:绵远河西污水分区、绵远河东污水分区、天元污水分区、石亭江污水分区。
规划至 2030 年,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规模达到 44.5 万吨/日。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满足《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51/2311-2016)的指标要求。
四、
近期 建设重点 结合规划区近期地块、道路开发计划及防洪排涝整治、景观提升、水系治理等建设项目,对水系工程、内涝治理、雨水工程、污水工程近期建设重点进行梳理,指导近期实施。
1.水系 工程近期建设 结合中心城区内正在施工、正在开展景观设计,并考虑规划区整体建设风貌,确定水系近期建设工程项目,近期工程量约为 98.62 公里,规划近期新建闸坝 27 座。
2.雨水 工程近期建设近期新建、改建雨水管道 122.5 公里。结合规划内的建设计划、内涝治理计划及各片区发展计划,逐步完成新建、改建雨水管道工程。
3.污水 工程近期 建设近期污水管网建设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1)现有污水管网问题点改造:对污水管网断点、倒坡、接入水系、管径偏小等问题点进行改造。(2)未成系统管网完善:通过新建管道连接管网,提升管网系统性,提高现有管网的污水收集能力。(3)管网分流制改造:基于环境保护等需求,开展天元片区 4.8平方公里合流制管网改造,近期将该片区改造为截流式合流制排水体制,远期改造雨污完全分流制。
4.内涝设施 近期 建设 中心城区近期共改造 4 座雨水泵站、新建 4 座雨水泵站。
1 宜春中心城区“菜篮子”工程建设现状
1.1 基地规模不断壮大
2000年以前, 宜春市中心城区一线菜地533.3hm2, 二线菜地400hm2;由于城市的迅速扩张, 到2008年初, 中心城区一线菜地不足33.3hm2, 二线菜地不足66.7hm2, 3.3hm2以上的种植大户不到10家。从2011年起, 宜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菜篮子工程建设, 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扶持等各项激励政策推进蔬菜基地建设, 3年来, 中心城区蔬菜基地面积不断扩大, 参与蔬菜生产的企业越来越多, 新基地数量不断增加。目前, 中心城区已建成集中连片6.7hm2以上的蔬菜基地38个, 基地总面积1146.7hm2。
1.2 市场供应日益丰富
为了满足“春秋淡”期间市场蔬菜供应需求, 各基地利用保护地设施发展“春提前、秋延后”蔬菜生产, 缩短蔬菜作物在田间栽培时间。各基地除主要种植本地蔬菜品种以外, 大量引进国内外优新专用品种, 形成了单一品种千亩成片栽培格局, 如湘赣公司的秋莴苣基地, 绿龙公司的茭白基地等。
1.3 蔬菜质量安全进一步提高
至目前止, 中心城区已有16个蔬菜基地获得无公害基地认证, 91个产品获无公害产品认证, 为进一步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 确保市民吃菜安全, 市、区两级蔬菜部门始终把蔬菜质量安全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一是积极推进各基地的无公害申报, 建立生产、销售台账, 做到质量可追溯;二是严把生产源头关, 加强基地监管力度;三是严把蔬菜质量关, 加强产品检测频次, 截至目前中心城区“菜篮子”工程蔬菜基地均未检测出不合格农产品。
2 主要工作举措
2.1 制订方案, 扶大扶强
为确保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市、区两级蔬菜主管部门多次深入蔬菜基地找相关人员座谈, 并征求财政、物价等相关部门意见, 制定出台了《宜春市中心城区“菜篮子”工程蔬菜基地2012年资金扶持办法》, 严把资金发放渠道, 严审资金使用范围。另外, 积极争取部省级有关扶持政策。如:把绿龙公司列入农业部现代农业支持蔬菜发展项目, 项目资金200万元, 通过项目扶持, 新建钢架大棚13.3hm2, 喷滴灌设施23.3hm2。
2.2 增加基地, 保障供应
近几年通过招商引资, 引进了江西旭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江西明月山隆平高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和宜春市袁州区润和种植专业合作社、湖塘种植专业合作社等, 分别在洪江乡、温汤镇、彬江镇、芦村镇租地发展蔬菜生产, 新增蔬菜基地面积66.7hm2。2013年新增6.7hm2以上的蔬菜基地7个, 中心城区新增基地面积80hm2。
2.3 强化服务, 科技兴菜
一是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力度, 通过绿龙四季茭白引种、湘赣的延后栽培、茂龙的新品种苦瓜、润和的叶菜生产等蔬菜基地的试种, 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不仅提高了菜农的经济效益, 也延长了宜春市蔬菜种植时间, 丰富了中心城区蔬菜市场, 做到了淡季不淡。二是加大督查和指导力度, 市、区两级农业部门多次组织技术人员, 深入蔬菜生产基地进行不定期的督查, 并指导蔬菜生产。三是加强技术培训, 市、区农业部门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市中心城区菜篮子基地负责人培训班, 主要对生产中常见蔬菜的无公害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新技术等内容进行讲解, 发挥蔬菜协会的作用, 搭建交流平台, 交流种植信息, 较好地将生产和销售连接起来, 既错开了各基地茬口安排, 又解除了菜种出来销不出去的后顾之忧。
2.4 标准生产, 提升质量
为保证蔬菜质量, 保障居民吃菜安全, 中心城区蔬菜基地均必须达到无公害以上标准, 实行标准化生产。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工作:一是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 深入基地开展执法检查, 严厉打击、查处在蔬菜生产过程中使用剧毒农药行为, 2012年以来均未查出蔬菜生产上使用“禁用农药”行为;二是大力推广“三新”技术即新品种、新农药 (杀虫灯、防虫板) 、新技术 (营养钵育苗等) , 减少病虫危害, 减少农药使用量;三是市、区两级成立了检测机构, 配备专职检测人员, 定期、不定期开展蔬菜抽检工作;四是加快推进各基地无公害申报, 建立生产、销售台账。五是积极推广蔬菜绿色防控技术, 市植保局在寨下建立了一个以“杀虫灯、黄板、性诱剂、生物农药、有机肥”为主的蔬菜绿色防控技术点。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生产成本不断增加
蔬菜生产属劳动密集型产业, 随着收入倍增计划的逐步推进, 劳动力价格进一步提高, 用工难的问题进一步突出, 蔬菜价格上涨的幅度将会加大, 市民的反响可能会更强烈。与2005年相比, 劳动力成本由20~30元/天增加到现在80~100元/天。
3.2 质量安全仍存风险
对已列入市政府“菜篮子”蔬菜生产基地生产的蔬菜我们可以监控, 但还有不少分散种植农户, 很难控制生产源头, 仍有质量安全风险。
3.3 专业技术人员偏少
基地规模的快速扩大与蔬菜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的矛盾凸显。3年来, 中心城区蔬菜面积快速增长, 而真正的蔬菜专业人才得不到增加, 甚至因为退休等原因造成专业人才减少。
3.4 扶持机制亟待建立
近年来, 由于政府扶持政策引领, 中心城区蔬菜面积得以逐步扩大, 但蔬菜产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 也是一个弱势产业, 价格的上涨跟不上劳动力成本上涨的步伐, 是一个需要扶持的产业, 如果没有一个长效扶持机制, 将削弱菜农种菜积极性, 蔬菜基地面积将会急剧减少, 前期的工作成效将付之东流。
4 对下一步“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建议
4.1 重点抓基地的发展
紧紧围绕抓投入、抓示范、抓特色、抓重点的理念, 抓好现有蔬菜基地建设外, 通过政策引导、强化服务等措施, 引进有实力公司到中心城区发展蔬菜生产。
4.2 主抓蔬菜质量安全
明确责任, 管住源头, 加强监管, 建立生产和销售台帐, 实现质量安全可追溯。要求6.7hm2以上蔬菜基地全部安装“杀虫灯、黄板”, 减少化学农药用量, 提高上市蔬菜质量。
4.3 坚持科技服务与创新
关键词:大型商业中心 消防安全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4(a)-0205-01
1 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有效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大量的大型商业中心随之应运而生,商品交易的场所呈现出区域化、规模化、多功能化的特点。但是,在商业繁荣的同时,其消防安全管理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大大增加。由于大型商业中心具有建筑面积大、火灾荷载大、人员集中、消防扑救难度大等特点,一旦发生火灾,不仅会造成极大的财产损失,也会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加强大型商业中心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已势在必行,也是商业中心安全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
2 大型商业中心消防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建筑防火设计问题
许多大型商业中心或部分建筑是在不同用途的建筑基础上进行改建或扩建得到的,在改扩建过程中,往往在选址、建筑材料、防火间距、消防车通道、防火分区、安全疏散、应急照明等方面的设计没有严格执行现行的国家工程建设技术標准,不能达到《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及《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从而使得大型商业中心在运营过程中存在建筑防火设计方面的安全隐患[1]。
2.2 消防设施问题
很多大型商业中心普遍存在自动消防设施设置不到位或不能正常运转现象,有的甚至存在灭火器材数量不足、配置与场所不符、过期使用,安全出口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灯设置过少等问题。部分大型商业中心虽然按照国家工程建筑标准设置了消防栓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急广播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等相关的建筑消防设施,但并未对这些消防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没有实现联动控制,从而使得这些系统在发生火灾时不能发挥最佳功效。
2.3 消防安全责任制度问题
由于大型商业中心在运营过程中均以租恁方式承包给个人,不能很好处理经营者的经营管理和消防安全的关系,部分经营者对消防安全重视度不够,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对火灾事故持侥幸心理,缺乏必要的消防投入,缺少相应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以及灭火疏散预案等制度,有些商业中心虽然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但未认真监督落到实处,或者相关制度缺乏实际可行性,使得相关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2.4 电器设备及线路问题
大型商业中心由于建筑复杂、商铺众多,且多数商铺销售电子电器设备,往往存在用电设备多,线路铺设乱,极易发生漏电、短路现象。同时,这些大型商业中心还存在用电多,用电量大,部分电器设备不符合安全规范要求,有些线路年久失修,造成老化、裸露或处于超负荷状态,因而极易发生火灾事故[2]。
2.5 员工消防意识淡薄问题
由于大型商业中心从业人员众多,很多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没有经过相关的消防培训,不仅缺少火灾事故发生时消防自救的基本常识和必要技能,而且消防安全意识极其淡薄,商场人员违规用火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大型商业中心每天接待消费者数量众多,很多消费者在商场内吸烟或使用明火。上述行为给商业中心的消防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
3 大型商业中心消防安全管理对策
3.1 建筑消防设计的严格审核、验收及安全检查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要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大型商业中心严格落实审批手续,要把好“设计审核”、“施工检查”、“竣工验收”、“安全检查”等环节,对其各项指标,如安全出口的设置、消防设施的设置、与周围建筑的间距要求等,都要严格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中有关的规定要求进行审核验收,从源头上把好关,不留隐患。大型商业中心在经消防安全检查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3.2 大型商业中心应每日进行防火巡查
大型商业中心每日应该安排专人负责定时防火巡查,在巡查时应确定巡查内容、巡查部位以及巡查的频次,巡查的内容包括:用火、用电是否有违章情况;安全出口、疏散通道是否被占用或堵塞;安全疏散示意图、应急照明系统是否正常;消防设施、消防安全标志是否完好等。防火巡查人员对违章行为应及时纠正,妥善处置火灾隐患,对于无法当场进行处理的,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
3.3 建立健全消防安全制度
大型商业中心应根据国家的相关消防安全规定,建立健全各项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如:消防安全操作规程,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疏散设施管理制度等。通过这些制度的建立,使单位上下形成健全的防火安全系统。同时,为了确保这些制度落到实处,可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3]。大型商业中心的法人代表全面负责消防安全工作,消防安全管理人对大型商业中心所有的消防安全责任人负责。
3.4 开展员工培训,加强员工消防安全意识
统计表明,商场火灾多是由于商场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所造成的,具体表现在员工的消防安全素质低下,常常违章用电、用火而导致火灾事故,当火灾发生后,相关人员又缺乏基本的灭火常识,从而导致火灾失控。因此,商业中心的管理单位对此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将员工的消防安全培训列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之中的重中之重,全面加强对员工消防法律、消防法规以及灭火、逃生自救常识等宣传教育培训,并应定期进行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等的演练,以确保人人都能参与。
3.5 加强电器照明设备及其线路的消防管理
由于大型商业中心的电器照明设备多,空调系统及经营家用电器、灯具的部门都需铺设线路,因此大型商业中心的电器设备和线路在公共建筑中是最复杂的。另一方面,大型商业中心的商户众多,对这些电器设备不能集中控制、同时切断一切电源,因此在用电安全管理时具有较大难度。因此大型商业中心的电器照明设备及其线路的消防管理工作也应加强。
4 结语
根据大型商业中心建筑复杂、人员集中等特点,本文从建筑防火设计、消防设施、消防责任制度等5方面对大型商业中心在消防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研究成果可为保障大型商业中心的消防安全管理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 嵇建萍.大型购物中心的消防安全管理与策略[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4(16):71~72.
[2] 徐盟菊.商贸城消防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武警学院学报,2011,27(6):59~61.
[3] 孙卓英.浅谈大型商场的火灾危险性及消防安全管理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08,7(19):60~61.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规划;对策
小城镇是“农村之首,城市之尾”,其建设与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重点。要把小城镇建设好、管理好,首先要把小城镇规划搞好。所谓“小城镇规划”是指对一定时期内的小城镇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的依据。因此,小城镇规划是一项战略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是国家指导城镇合理发展和建设城镇的重要手段。在市场经济逐步成熟的今天,影响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因素不断涌现。小城镇规划的滞后对建设管理的制约越来越明显,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对城镇建设的规划工作都需要有一个新的认识。
1小城镇建设规划的现状
1.1小城镇的概念界定
小城镇,从字意上理解就是较小的城镇。它是城乡之间的结合部,地位较为特殊。小城镇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上小城镇是指除设市以外的建制镇,包括一般县城。这个概念比较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法定含义。广义上的小城镇是指除了狭义概念中的县城和建制镇外,还包括了集镇的概念。在我国的城镇体系中,小城镇是大中小城市建设的补充和延续,是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有机实体。本文所探讨的是狭义上的小城镇。
1.2小城镇建设现状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凸显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发展迅速。目前,小城镇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小城镇建设起步较晚,相关建设经验不足,规划意识淡薄,以及资金、政策等因素的制约,依然存在小城镇发展定位不够明确,建设缺乏特色;小城镇的规模偏小,集聚与辐射作用不强;小城镇建设投入渠道单一,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2小城镇建设规划中出现的问题
小城镇在规划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贪大求快,致力于“物的城镇化”和“土地的城镇化”,而忽视了“人的城镇化”,造成了一系列弊端:城市新区商品房林立,但因缺少产业支撑,成了只有晚上有人的睡城;工业园区产业红火,但缺少衣、食、住、行、教、医等配套,成了只有白天有人的“鬼城”;小城镇规划没有特色,城不城,产不产,致使转户居民只有“离乡背井”,小城镇规划无法适应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需求,目前我国小城镇建设面临的具体问题表现在:
2.1规划缺乏全局观念,定位不清
一些地区在建设小城镇时,出现了先建设、后规划或边建设、边规划,始终是先有建设后规划的不科学现象,导致城镇功能定位不清,布局不合理,资源浪费,为以后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2.2规划规模盲目扩大,盲目攀比
一些地方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不结合当地实际,片面追求城镇规模的大,好高骛远,盲目攀比。
2.3规划缺乏战略眼光,随意变更
乡镇一级主要领导大权在握,人事变动比较频繁,对小城镇建设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规划上,从而对原有规划进行变动,使得建设的小城镇不伦不类,规划缺乏长期性和严肃性。
2.4规划水平形式单一,风格雷同
经验主义思想盛行,不切实际,盲目套用典型规划,忽视各个城镇的个性特征,泯灭了城镇规划中的个性。导致小城镇规划趋向“样式单一、风格雷同”,毫无特色可言。
2.5规划偏重经济增长,忽视质量
中国式上级对下级的考核指标,主要以GDP为主,成为领导干部升迁去留的惟一标准。导致干部在任期内偏重经济增长,忽视规划。
2.6规划资金渠道单一,政府投入
资金问题是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大问题,资金短缺导致乡镇政府的急功近利行为。从全国范围看,政府部门的投资在很多地方甚至仍然是单一的投资渠道。
2.7轻视环境保护规划,生态恶化
一般来说,小城镇在建设前,往往先编制了总体规划,也得到了有关部门批准并通过,然后再补做环境保护规划。在建设过程中补做的环境保护规划必将受制于总体规划。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掠夺性开发利用资源,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
2.8规划缺少历史延续,灵魂尽失
有的小城镇在旧城开发改造中,缺乏对历史、对文化、对文物的了解和传承,根本不重视历史文化遗迹,一拆了之。代之而起的是高楼林立,历史悠久的城镇面目皆非,小城镇没有自己的特色。
3小城镇建设规划推进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开始迅猛发展,给人民带来了美好幸福的生活,成为带动农村经济繁荣和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城镇的建设重点在规划,规划是建设的“龙头”,科学规划是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小城镇规划是国家和乡镇政府关于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的具体落实,是一定时期内小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是带动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的助推剂。
3.1立足长远,超高标准规划城镇
小城镇规划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合理原则,起点要高;小城镇发展的规划,必须向新型城镇化看齐,做到产城融合,完善功能服务配套。
3.2结合实际,制定相应发展规划
在小城镇的城镇规划设计中要把握好科学合理的度,结合城镇实际,把区域规划和小城镇规划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其城镇的总体取向。
3.3城镇建设,坚持规划严肃稳定
规划是前提,搞好小城镇建设,必须正确认识规划的重要性,坚持规划的严肃性和不可替代性。
3.4城镇规划,突出地方内涵特色
小城镇规划中不能盲目的照搬照套,应深入研究當地小城镇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民俗等各自独有的内涵,突出地方特色。
3.5政绩评价,树立科学的政绩观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必须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经济增长的考核机制,转变“唯GDP论英雄”的单一考核方式。
3.6筹措资金,充分运用市场机制
建立透明规范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完善设市标准,严格审批程序。
3.7统筹规划,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在小城镇规划过程中,根据区域生态系统建设的总体要求,密切结合地域特点、自然环境状况,统筹规划,着力解决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3.8文化保护,突出城镇建筑风格
历史不可以重来,在建设小城镇过程中,要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适当保留部分老区旧有的风格风貌,保护好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等,使城市的风貌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更具内涵和底蕴。
4结束语
规划是小城镇建设和谐健康发展的前提,搞好小城镇建设,必须正确认识规划的重要性。确定“以人为本”,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注重实效,正确确定小城镇发展目标、建设方式、规模。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林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1 林权抵押贷款在具体实施中存在难度
为解决林业资金不足问题, 柯城区在林权抵押贷款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但由于贷款办理过程中, 林权抵押贷款须经本人提出申请, 林业局权属认定, 林权评估, 银行信用部门审核, 手续繁锁, 制约了改革的深化和林权抵押贷款的“增量扩面”[1]。
1.2 林权流转程序不规范
在集体林权流转过程中, 有的村干部不懂流转的程序规定;有的为了个人私利, 未经2/3以上村民或村民代表同意, 擅自决定把本村的集体林权转让给企业或个人开发;有的没有进行信息公布或公开投标;在责任山、自留山流转过程中, 有的村委会没有经过经营户的同意, 仅凭两委会的决议, 就把农户的自留山、责任山收回村集体所有, 由村集体做出流转, 侵犯农户的利益[2,3]。
1.3 合同约定内容不全
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不详, 违约责任不清, 期满后的处理方式不明确, 为今后履行合同留下许多隐患, 造成许多不必要的矛盾纠纷。
1.4 部分山林流转后没得到有效开发利用
有的因资金实力不够, 没有能力保质保量开发;有的虽有能力, 但对林业周期长等特点没有足够认识, 承包决定过于盲目, 承包后又不想投入足够的资金进行经营开发,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浪费[4]。
1.5 款项的支付约定不合理
一般村集体林地使用权流转期为50或70年, 有的村因为道路建设、自来水安装等公益事业建设急需资金, 合同款采用一次性付清;有些合同虽然实行分期支付, 但由于没有考虑货币的通货膨胀率等因素, 造成村级资产的损失。
1.6 林地承包形式不灵活
现在农户的自留山以自主经营为主, 规模普遍较小, 单家独户的经营方式, 无力承担较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一些农民因外出打工或经营其他产业而无力经营林地, 林地得不到很好的利用, 发挥不了效益。有的村民居住点远离承包经营的山林, 管理不便而造成失管。还有部分村集体的统管山也有大面积失管现象, 得不到充分利用。
1.7 林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面小、量少
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 与当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林业产业化经营, 联结生产和市场有一定的差距, 没能有效推进林业产业发展。
2 对策
2.1 加强林权抵押信用贷款制度建设
为了使林权抵押贷款的手续更为简便, 有效解决农民生产资金这一瓶颈问题, 规范农村山林地籍管理, 加强林权信息化建设, 建立农户森林资源信息数据库, 林业部门与金融部门可通过网络共享, 建立“统一评估、一户一卡, 随用随贷”的林权抵押信用货款制度, 为林农提供方便、快捷的林权抵押贷款服务。加大对林权抵押贷“一户一卡”好处的宣传, 提高林农的认识, 促进林权抵押贷款“增量扩面”, 加大林农对林业生产的投入, 为林权流转开发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5]。
2.2 规范林木林地的流转行为, 加强林地资源管理
在出台《柯城区森林资源转让管理办法》的基础上, 实行森林资源转让报批制度, 成立森林资源综合服务中心, 杜绝流转程序不规范行为, 未经2/3的村民代表或户主代表同意、公示不到位、未经公开招投标的不予审批。转让合同由区服务中心统一审核, 对合同约定内容不全, 或者过于笼统, 款项支付不合理等问题提出修改建议, 减少不必要的矛盾纠纷。分期支付应充分考虑物价变动因素, 最好以实物折价的形式在合同中明确约定, 避免因通货膨胀而造成集体资金的流失。对个别业主为了达到规模效应不求建设质量, 造成森林资源浪费的, 拟要求在合同条款上规定几年内开发承诺或预交一定数量的保证金, 待开发成效经区林业部门验收合格后再予以返还。不合格督促其重新造林, 并对后期开发加以限制, 如申请采伐、项目补贴等将不予考虑, 使林权流转走上程序化、规范化轨道[6]。
2.3 通过林业股份制来实现规模化经营
在原有一些经营模式基础上, 根据各乡镇村情况, 解决林业在当前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 适应二、三产业的发展, 避免直接从事一产林业的人数急剧下降。单家独户的经营方式, 无力承担较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 提倡规模经营, 提高林业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 在充分尊重大多数林农意愿的情况下, 统管山采取“分帐不分山”;自留山和原有的农户承包山采用公开评估, 对自愿入股的农户进行资源评估, 成立林业股份制合作社, 探索山林的“统一经营”模式, 走出一条适应市场经济的“规模化经营”新路子。
2.4 加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建设
林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 是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搞活农林经营的重要载体。做大做强专业合作社对提高林业的组织化程度, 培育市场主体, 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各级政府和各相关部门要把林业专业合作社建设作为抓好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 做大做强专业合作社, 发挥合作社的应有作用。
2.5 加大林业合作社建设扶持力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起步阶段, 其自身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需要各级政府的扶持, 除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工作报告等文件精神外, 区财政应给予适当扶持。出台专项政策, 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对新组建的专业合作社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 步入正常后要引导规范提升, 重点扶持管理规范的星级示范合作社。同时, 还要积极争取上级财政对合作社的政策扶持。
2.6 开展担保服务, 解决贷款困难
着力解决合作社及其社员在发展过程中急需生产资金的难题, 通过开展担保公司担保和合作社自身担保服务, 解决合作社及其社员的贷款困难。
2.7 多方配合参与, 创新发展模式
积极引导和支持兴办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社:如林业“龙头企业”利用管理和加工产品的优势, 牵头组建, 形成林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专业技术人员利用业务技术优势牵头组建, 或专业大户、农村能人组织兴办, 以实现使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潘学军, 杨广贤.林树抵押贷款业务若干问题探析[J].区域金融研究, 2010 (4) :86-87.
[2]孟庆伟, 张洪生.深化集体林权配套改革加速县域经济发展[J].共产党员:上半月, 2010 (4) :24.
[3]黄建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下的林地流转问题探讨[J].防护林科技, 2010 (3) :98-100.
[4]赵洪文.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践与对策[J].林业勘查设计, 2007 (4) :5-7.
[5]安丽萍, 许铁军, 林国伦, 等.加快林权制度改革的对策研究[J].林业勘查设计, 2007 (3) :1-3.
一、存在的问题
(一)机房防雷措施不完备
全辖区六个县支行均未建立独立的机房防雷系统,大部分机房防雷地线借助于办公楼的接地线接地。县支行在机房防雷设施投入中不积极,科技管理人员对机房防雷不重视,入户线缆空开、机柜内插座并不具备防雷功能等问题,防雷设备的安装近乎空白,一旦发生雷击状况,难以及时应对,极易造成电子设备损坏,引起网络和业务系统中断,日后重新增设防雷措施投入人力财力较大且存在施工困难。
(二)网络布线不规范
辖内绝大部分县支行未采用桥架或管道布线,线缆布防较随意,各类线缆混杂在一起,影响美观且极大的增加了网络故障处理的工作量,强弱电线缆一起敷设也容易产生干扰,影响通信性能,可能导致数据混乱,引发不正常通讯;网络线缆通过交换机各端口直接连接至各室网络设备,而非通过配线架,不便于进行网络信息口的管理和故障排查,一旦线缆出现问题,就需要重新布线,且频繁的的插拔可能引起交换机端口的损坏;网线水晶头制作较为粗糙,未能压紧线缆,容易造成接触不良,引发通信问题。
(三)防漏水措施不完备
部分县支行机房选址不合要求,相邻房间存在用水设备,譬如洗手间等;机房内存用水管道,北方部分机房存在暖气片、暖气管道等易漏水设施;机房窗户不能达到密封效果,下雨时可能引发雨水从窗户渗透。县支行机房普遍存在上述问题且未采取相应防水措施,也未配置漏水监测设备。机房发生漏水如果不能及时的发现和排除,可能造成电路短路,电子设备损坏,引发数据丢失,业务中断。
(四)机房巡检和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
虽然人民银行已制定较为全面的机房巡检和管理制度,但因县级人民银行人员配置少,未设置独立科技岗位,绝大部分科技人员为兼职,还需要负责其他业务,日常业务繁重,对机房维护管理重视程度不高,不能按照管理制度完成机房的巡检、信息安全检查等工作,使得机房管理制度流于形式,直接危及信息安全。
(五)应急预案不完备
在调查过程中,大部分县支行完全照搬上级支行应急预案体系,或自行制定的应急预案要素不全面,应急响应流程不健全,譬如没有应急领导小组名单和联系方式等,一旦遇到重大事件,不能及时反应和处理,继而引发更大事故。
二、建议对策
(一)提升职能管理重视度,加强人员配备
机房是确保人民银行支付结算体系和管理体系正常运作的基础,目前,县支行科技人员均属兼职,科技岗位人员变动较频繁,且县支行人员年龄普遍偏大,计算机知识相对了解较少,因此建议县支行设立专职科技人员,招聘年轻行员负责机房的管理,稳定机房管理人员队伍,不断提升县支行机房管理水平。
(二)加大机房建设投入,保障业务系统安全高效运行
县支行因资金不足等问题,不能及时对存在隐患的机房进行维修改造,不能对交换机、路由器等电子设备进行及时更新换代,容易造成隐患。建议加大县支行机房建设投入,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县(市)级支行机房建设技术规范》对机房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购置和升级,切实提高机房设备运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并使机房具备一定的防灾害能力,为各业务系统保驾护航。
(三)加强制度和业务知识学习,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及问题处理技能
关键词:精神文明;村级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2
一、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浙江省兰溪市村级文化建设为例,该市总面积1313平方公里,646个行政村,全市总人口70.6万人,农业人口519243人,占总人口比例的73.5%,共有村级文化活动室124个,占总数的19%,97个行政村建有农家书屋,达到新建标准的有37个。87个行政村配备了体育健身场所和配套器材,占总数的13.4%。村级文化队伍38个,文艺骨干486人,通过调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管”的问题;目前,村级文化建设没有专人管的问题依旧突出;全市16个乡镇、街道所属的646个行政村,共有文化站干部仅有31人,平均21个行政村1名文化干部,而且这些文化站干部还身兼多职,负责乡镇、街道安排的其它工作,无论从精力、时间上对村文化建设的领导、业务指导都无法得到保证。
“钱”的问题;虽然,村级文化建设经费总量有所增加,但占总支出的比例并没有随着财力的增长而增长,地方文化事业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非常少。其次是业务经费难以得到保证,要搞一个文化活动,要进行一次文化创作,要创办文化活动室都要多次向各个部门争取。三是与其它行业投入相比,村级文化建设投入明显不足。
“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村文化骨干队伍建设比较薄弱。一是人员少;多数的乡镇只有一名乡镇文化干部,除去处理乡镇、、街道各类繁琐工作,投入村文化建设工作的时间极其有限,而大多数的村没有文化员或文化协理员,单靠乡镇的文化站干部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显然精力不够。二是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无论在文化层次上、专业素质上还是业务能力上与当前村级文化需求、文化建设存在较大的差距。三是思想上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各级文化干部对村级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不足,深入基层解决群众文化需求还不够。
二、解决当前村级文化建设问题的对策
(一)构建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政策法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离不开健全的法制作为保障。只有在机构名称、内部设置、人员配置、设施要求、经费投入、职能任务等方面从政策法规上进行规范和界定,使这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能从整个结构框架上构建起村级公共文化的服务体系。首先要健全领导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对村文化工作的领导责任,明确各级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负责村文化工作,并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二是把村级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工程项目列入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把弹性任务变成硬性指标;三是把村级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政部门的年度工作目标考核。進一步强化党政一把手对文化工作的责任心,使命感,确保村级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二)注重文化队伍建设,培养人才,努力提高文化工作者素质
村级文化队伍是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主力军,是带动整个农村文化蓬勃发展的排头兵。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文化建设的最终成效。但目前村级基层文化干部、文艺骨干偏少,文化工作者素质偏低,缺乏专业知识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因此,必须加大引进力度,把一些有才能,懂业务,具有较强工作能力和协调能力的人引进来,在各乡镇的领导班子中要配备分管文化工作的领导干部,文化管理队伍的组建中配备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工作人员。对文化工作人员的选拔要做到“广纳深挖、唯才是用”,可聘请具有多年丰富经验的文化战线老干部,也可聘请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年教师以及相应艺术院校专业的大、中专生充实到村级文化队伍,鼓励优秀人才为发展村级文化提供优惠政策待遇。同时,要充分利用,发挥,调动本土人才,要为农村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通过发现、培养,促进人才成长。
(三)加大资金投入,引导农村经济发展,构建完善的村级文化服务保障体系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金作保障,发展村级文化事业就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政府部门在抓村文化建设上要如同狠抓经济建设一样发展村级文化,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平衡城乡资金投入,向农村适当倾斜。尽快改变农村文化站、文化室等基本设施,建立起老年活动室、农家书屋等文化娱乐场所,为群众提供核心公共服务产品,为农村文化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舆论环境,投资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还要在村级文化工作中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政府有限资金的实际效益,坚决杜绝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其它建设。
三、加强村级文化建设要点
村级文化建设要实现快速健康发展,离不开三大体系建设。
一是构建农村经济、文化体系建设,实现两大体系联姻共赢;
农村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文化体系的构建,同样,农村文化建设又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发展农村经济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打造乡土品牌。如浙江省兰溪市,近几年充分利用杨梅节、兰花节、枇杷节等各类文化宣传活动,吸引了大批的旅行团、游客,这对于当地经济发展发挥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是构建村级文化工作者网络体系;
村级文化工作者只有作为一个群体,形成一个组织,工作上才会有活力,才会实现资源共享和人才交流,文化发展才会不断创新。构建村级文化工作者的网络体系,应该在这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村级文化骨干队伍建设,这支队伍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相关业务指导部门要有培训计划,如腰鼓、秧歌、健身操,包括最近火热的广场舞。只有抓住了这支队伍,农村文化就会热火朝天。二是文化员队伍建设,目前,每个村还没有配备专职文化员,这对于发展农村文化是极为不利的。虽然有的县、市以农村文化特派员的形式作为尝试,也得了很多成果和经验,但要有相应的机制作为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在村文化建设中生根发芽。
三是构建农村文化多元化服务体系;
政府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保障者,在政策、经费上应发挥主导服务作用,这也与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一致的。在政策上,政府部门要向农村倾斜,专项经费专项使用,加大投入力度,实现村村有文化活动室、有体育健身场。
国办文化单位要经常性提供公益服务;如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等公益文化服务机构要拓展服务领域,可组织文化流动舞台车,主动送书、送文艺节目下乡,开展动态的文化服务,创新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把“送文化、种文化”作为长期的一项日常工作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