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鞍山市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精选8篇)
发布时间:2011-8-8
信息来源:
今年6月,市政协人资环城建委员会会同致公党市委、九三学社市委,组成专题调研组,在市政协梁成副主席、徐业志副主席的带领下,通过听取情况介绍、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企业等形式,对我市新材料、新光源、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六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六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发展基础和条件日益夯实,部分产业初具规模,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骨干企业,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全市六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79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0%;拥有规模以上企业43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6.1%;产值超亿元企业6家,占全市亿元以上企业总数的6.5%。
1.新材料产业。我市新材料产业起步较早,2003年被批准为国家“863”计划新材料成果产业化基地,目前已形成规模,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涌现出天源科技、鼎泰科技、开元新材料、昕源集团等一批骨干企业。其中金属材料及制品形成了优质线材、高附加值板卷、钢绞线、稀土锌铝合金镀件等10多个品种系列;磁性材料产业拥有较强的产业综合开发能力,在国内同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耐火材料产品规模化、系列化,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刃模具材料产业成集群式发展态势。2009年,实现产值近100亿元。
2.新光源产业。我市新光源产业刚刚起步,主要企业有泽润光电、大明电子、柏利照明、华智光电等,主导产品为LED封装器件、照明智能设备。目前,正在大力发展光电子、光电线缆等产业,积极打造完整的光电子产业链。2009年,实现产值近5亿元。
3.新能源产业。随着方圆回转支承、十七冶成功挺进风能发电设备制造和安装领域,我市新能源产业呈现蓬勃生机。目前,正以晶威电子、方圆回转支承、统力支承等重点企业为主体,加快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与应用产业,积极推进生物质能发电、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2009年,实现产值近12亿元。
4.节能环保产业。在资源综合利用、污水处理、节能环保等领域具备较强的竞争力,拥有矿院、中冶华天、菲利特、华骐环保等一批从事节能环保技术研发、设计、配套设备生产的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生产一批高效成套处理设备、高效低耗烟气脱硫及除尘设备等环保专业设备,在全省形成独特优势。2009年,实现产值20亿元。
5.生物医药产业。积极推进桂龙医药产业园(中药研发中心)、井泉医药加工配送中心(中药饮片)、国星生化砒啶碱技改项目等一批生物医药重点项目建设,加速形成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主要企业有丰原药业、桂龙药业、神鹿科瑞、国星生化等。2009年,实现产值30亿元。
6.电子信息产业。我市电子信息产业拥有近百家企业,初步形成了以电子制造为主导,数字视听、软件服务和应用电子产品为支撑的产业格局。形成了花山软件园、雨山动漫基地特色园区,聚集了安徽晟峰、水木动漫、东华软件等国内外知名软件、动漫企业。2009年,实现产值12亿元。
二、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看,我市新兴产业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在发展规模、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新兴产业发展依然存在着不少制约因素和突出问题。
1.规模小、聚集度低。我市六大新兴产业除新材料产值超100亿元外,其他产业规模偏小,产值均在30亿元以下,最小的新光源产业产值仅有5亿元,对全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和带动力不大。新兴产业中小型企业居多,超亿元企业仅6家,没有超10亿元的企业,缺乏具有重大牵动作用、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支撑。产业的聚集度不高,关联性不强,缺乏完整的产业链,不少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附加值不高,成长能力不强,存在“高端产业,低端环节”的突出矛盾。
2.创新能力弱。我市新兴产业拥有专利和核心技术较少,多数产业的自主开发尚处于外围,核心部件、器件和材料主要靠引进,在六大新兴产业的43家规模企业中,仅有10家企业申请了专利,8家企业在马鞍山注册了商标。部分企业创新意识不强,缺乏紧迫感;研发投入不足,承载成果转化的能力低;产学研互动性不强,“有技术没产业,有产业没技术”现象仍较突出;科技创新服务中介机构数量较少,规模偏小。
3.高层次人才紧缺。我市高层次人才占人才总量的比重只有4.4%,远低于长三角地区平均水平(6%-7%),把握重大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领军人才尤其短缺,成为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激励政策,与长三角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高层次人才引进十分困难。教育培训力量薄弱,高素质技能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4.投融资体系不健全。全社会科技投入的规模和强度偏低,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08年,全市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1.3%,远低于合肥2.04%、芜湖1.91%。金融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力度不大,科技风险投资机制还在探索之中,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
5.推进机制尚未形成。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发展新兴产业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项目谋划和推进力度不够;指导新兴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还未制定,产业发展目标和技术路径尚不明晰;鼓励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尚未形成;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和高校院所之间,没有建立联动机制;科技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三、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的建议
发展新兴产业,对于促进我市经济结构调整、构建“6653”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加强规划引导。要深入调研、超前谋划,参照即将出台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制定我市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十二五”期间新兴产业发展部署、发展目标、发展路径。要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主导相结合、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培育现有企业和招商引资相结合的原则,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做强做大重点企业,注重引进新兴产业领军企业和关键技术。要坚持符合未来市场发展方向、具有发展基础和较高科技含量、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发展标准,立足实际,优势先发,加快培育和发展新材料、新光源、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六大新兴产业,根据不同产业现状和发展前景,分别制定发展规划,具体明确六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和要求,并出台相关措施,强力推进。应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在六大新兴产业中,近期应重点推动基础较好的软件动漫、新材料和生物医药加快发展。
2.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引导企业加强研发机构建设。充分发挥财政科技资金导向作用,积极帮助企业争取国家、省项目和资金支持,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资金、人力、仪器装备等研发投入,建立健全研发机构,完善科研基础条件。二是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通过联合开发、委托开发、共建经济实体等形式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鼓励企业及科研院所相互参股、相互开放实验室和科研设施;积极引进国内外新兴产业领军企业、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来我市设立研发机构和成果转化中心。三是大力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示范。深入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和创新型企业试点,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向新兴产业聚集,带动和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同时,指导企业实施好知识产权战略、技术标准战略和品牌战略。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承接产业转移为契机,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促进新兴产业落户我市。要分析我市六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围绕延伸产业链,编制好新兴产业招商项目;瞄准世界500强和国内100强企业,开展针对性招商,重点引进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带动力强的领军企业;除继续有效开展小分队招商、驻点招商、会展招商外,重点探索产业招商、专题招商,增强招商引资实效;对拥有关键技术、极具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项目,应充分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和做法,放宽招商政策,千方百计争取项目落地;要继续完善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和考评机制,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按照资源集约、产业集群、企业集中的思路,在市、县(区)各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内,统筹规划和建设新兴产业发展基地,按照产业类别分区布局,打造特色园区,强化载体建设,形成聚集效应。
4.加快引进和培育创新创业创意人才。一是制定和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尽快出台《马鞍山市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实施意见》等有关人才政策;深化分配制度改革,鼓励和引导企业以股权奖励、期权分配、技术入股等方式对高层次人才进行奖励。二是引进紧缺的专业人才。针对我市六大新兴产业急需的专业人才,应帮助企业到发达地区开展定向引进。同时,将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结合起来,在引进项目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引进高层次人才。三是盘活人才存量。要对现有科技人才进行调查梳理,摸清人才的数量和专业分布,并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输送到相关企业,有效地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同时,支持企业加强与高校合作,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委托学校定向培养。
5.突破资金瓶颈制约。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为抓手,加快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是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整合各类资金,设立新兴产业专项资金,直接用于新兴产业的产业培育、科研开发、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尤其要扶持初创期的新兴产业企业,确保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二是加快发展风险资本市场。以政府资金为引导,建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通过参股、融资担保、跟进投资、风险补助等方式,引导国内外创业投资基金、金融机构来我市开展创投业务。建议成立新兴产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公司,重点投资具有高速成长潜力的企业。三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引导和扶持有条件的新兴产业企业直接上市融资;引导金融机构加强金融产品创新,探索开展应收账款、存货、商标权、专利权等形式的动产抵押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加大对新兴产业企业的信贷支持。建议地方商业银行在总贷款规模中,划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支持新兴产业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强调要“促进工业、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明确“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指出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现代化滞后, 中央突出强调促进“四化同步”和城乡发展一体化, 着眼点就是夯实农业基础, 补上农业现代化这个短板,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解决好农村发展这个重点难点。从党的十八大关于“三农”发展的战略部署中不难看出, 我国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在深入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是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
当前, 鞍山市千山区处于汤岗子新城建设全面启动的关键时期, 这也正是打造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时期, 所以也是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期。那么, 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尽快补齐短板, 使鞍山市千山区农业在新的历史时期准确定位、大有可为, 就需要全面审视势情区情农情变化, 规划建设汤岗子新城的宏伟蓝图, 确立走具有鞍山市千山区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发展方向。根据目前的农业发展形势以及借鉴其他先进地区农业发展的经验分析, 笔者提出一个适合鞍山市千山区农业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围绕汤岗子新城建设, 发展“六区一体”都市现代农业。
2 都市农业的概念
“都市农业”的概念, 是20世纪50~60年代由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首先提出来的。都市农业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 紧密依托并服务于都市的农业。它是大都市中、都市郊区和大都市经济圈以内, 以适应现代化都市生存与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现代农业。都市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标志, 以农业高科技武装的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 以大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 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 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
2.1 国外都市农业发展分析
(1) 法国巴黎大区是发达国家首都地区中面积和人口都接近北京的地区之一, 是高度城市化的地区, 但仍有着非常发达的农业。巴黎大区农业的明显特点是:农场规模较大;“菜篮子”产品的农场规模较小;农业的经济效益较高。巴黎大区农业对城市食品供应的功能并不明显。除农牧业生产外, 农业对生态、景观、休闲和教育方面的功能比较显著, 即利用农业限制城市进一步扩张;利用农业作为巴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绿色隔离带;利用农业把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工厂等有污染的地区与居住区分隔开来。营造一种宁静、清洁的生活环境;利用农业作为城市景观, 或者种植新鲜的水果、蔬菜、花卉等居民需要的产品, 有的作为市民运动休闲的场所, 还有的作为青少年的教育基地。
(2) 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是著名的国际大都市。农业以出口为主, 郊区主要发展花卉及蔬菜。它拥有占全世界面积1/4的温室生产。年生产鲜切花贸易量居世界第一。蔬菜也大部分出口, 加上牛奶制品, 虽然农业人口仅占全国人口6%, 但全国农业出口总值居世界第二, 仅次于美国。
(3) 新加坡有“都市之国”及“花园式大都市”之誉称。那里的农业是典型的都市农业。新加坡几乎没有农村, 过去农业多靠进口, 但近年来从总量上基本可自给, 主要是大力发展鲜活农产品。新加坡都市农业中园林绿化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整个城市绿地多, 花草多, 公园多, 街道宽敞, 楼宇密度不大, 园林艺术水平高, 犹如一个大都市建设在美丽的花园及花木海洋之中。
以上三个国外城市的都市发展模式, 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都市农业可以发挥生态、景观、休闲和教育方面的功能;都市农业可以作为该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的龙头;都市农业不但可满足本国需求, 而且可以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基地;都市农业是以菜篮子为主体, 而且农业工厂化、专业化、自动化的效益很高;都市农业中的园林业在地少人多的大城市, 特别是没有郊区县的大城市十分重要, 其生态及社会效益往往大于经济效益;环境保护既要立法也要教育和倡导。首先是领导者的职责与水平, 不能牺牲环境去换取工业现代化及城市现代化。
2.2 国内都市农业发展概况
我国上海、北京、天津、深圳等城市从9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都市农业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近年来, 长三角的杭州、南京、无锡、苏州、嘉兴等大中城市和一些区域中心城市也将农业发展定位于都市型现代农业、现代都市农业或都市农业。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 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和目标日趋明确。
北京将都市型现代农业总体发展概括为五个发展圈:①以景观农业和会展农业为主的城市农业发展圈, 主要是四个城区和部分近郊区;②以精品农业和休闲农业为主的近郊农业发展圈, 主要是六环路以内的城近郊区;③以规模化的产品农业和加工农业为主的远郊平原农业发展圈, 主要是远郊平原及浅山区;④以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为主的山区生态涵养发展圈, 主要是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山区;⑤以与外埠基地横向联系为主的合作农业发展圈。
上海市立足于建设国际化生态大都市, 对都市型农业作出了跨世纪的战略规划, “都市型农业”的空间布局概括为“三圈六区”, 即城市内、中、外三圈层;都市内部空隙地农业区、近郊农业区、卫星城农业区、滨海农业区、海岛农业区、黄埔江上游农业区, 不同的圈区具有各自的结构功能。
天津则提出发展“一圈两带”的沿海都市型农业, 即环城经济圈与综合经济带、滨海经济带。环城经济圈重点培育文化功能、带动功能和农产品集散功能;综合经济带着力拓展沿海都市型农业的经济功能, 重点发展精品生产、农产品加工业, 尤其是食品加工业;滨海经济带积极开发海洋旅游产业、海洋渔业产业、海洋产品加工制造产业和海洋产品市场, 使其成为现代化的滨海都市型农业。
此外, 无锡提出现代都市农业由一个体系、八大片区构成, 包括城市绿地生态体系、市区六大现代都市农业主题片区和江阴、宜兴市现代都市农业综合片区。嘉兴从空间上将都市型农业分为三个功能区, 即东北部都市农业区、中西部特色农业区和沿江生态农业区。
3 鞍山市千山区发展都市农业的可行性研究
3.1 鞍山市千山区都市农业特征已经呈现
千山区位于鞍山市城乡结合处, 受近年汤岗子新城大发展快发展的辐射作用, 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市场、信息、交通、技术、资金和人才优势, 此外, 该区农业自然资源具有多样性特点。“十一五”以来, 由于投入的大幅度增加和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农业发展较快, 已呈现出都市农业的特征, 主要表现在:①农业在全区经济中所占份额较小, 2012年, 第一产业增加值59055万元, 对GDP (802636万元) 增长的贡献率为7%, 与第二产业增加值543054万元, 相比, 低了近61%。随着全区城市化建设的推进, 农用地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 所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要求日益迫切;②农业呈现出区域化、特色化和产业化态势。以唐家房镇、汤岗子镇、大屯镇、东鞍山镇为代表的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 并已形成公司龙头+基地+农户的模式,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比如汤岗子镇先后建立了以辣根、出口蔬菜、食用菌为主的农业生产基地, 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 形成了多条高效农业产业链, 极大带动了该地区农产品生产的发展。目前, 正在申报的君子兰生产基地和鞍山市千山区南果梨生产基地, 2个农产品出口示范区。也为促进鞍山市千山区农产品出口稳定增长打下良好基础。
3.2 发展都市农业的有利条件
鞍山市作为辽宁第三大城市, 现拥有350万人口。百万居民缺少规模绿地、缺少特色文化娱乐休闲场所, 这是现代大都市功能的一大缺陷。得天独厚的资源基础, 正好可以弥补鞍山市城区的这一功能的不足。同时, 鞍山市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人才技术支撑为千山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此, 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要充分利用良好的资源和优势, 构建新型的城市型农业产业体系, 发展现代种植业、养殖业、花卉业、林果业, 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放心、新鲜的绿色食品。积极拓展为市民休闲、度假、农业体验为目的的健康产业, 争取在三年内把我区建设成市民休闲娱乐的都市花园。
4 发展战略分析
4.1 设施农业生产区
该区为以生产蔬菜、食用菌、花卉、中草药为主要对象的设施农业集中生产区。以原汤岗子镇、东鞍山镇农业生产基地为中心, 继续扩大规模, 加大设施农业投入力度, 使原有农产品生产更加高效化、集约化、规模化。继续发展设施农业不但有利于农业生产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而且有利于缓解城市发展和基础建设过程中带来的人地矛盾;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而且可以吸收大量农业务工人员, 妥善安置失地农民, 提高农民收入;与此同时, 设施农业生产出的高、新、特型农产品, 特别是不耐运输、时令、鲜嫩、无公害的农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这样一方面避免了农产品特别是精细食品因供给周期变动而引起的价格震荡, 另一方面可以保持农产品品质, 满足城市农民对食品安全的要求, 为市民的菜篮子提供了有力保障。
4.2 特色果品主产区
千山区唐家房镇生产的精品南果梨远近驰名, 而大屯镇是著名的南果梨之乡, 此外, 大屯镇在1999年又被确定为农业部的优质晚红葡萄生产基地。可以说, 在果品生产方面占据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所以, 在唐家房镇和大屯镇分别建立两处特色果品生产基地, 以南果梨和葡萄为主要生产对象。南果梨向来是鞍山市水果产业的一张王牌, 如何打出属于本区自己的品牌, 将南果梨生产形成一道产业链, 造福一方百姓, 实际大有文章可做。另外, 在特色果品主产区可以创建一种“农业公园”模式, 农业公园即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业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于一体的公园。例如葡萄公园, 它将葡萄园景观的观赏、葡萄的采摘、葡萄制品的品尝, 如葡萄酒、葡萄果汁、葡萄冰淇淋、葡萄大餐等, 并与葡萄有关的品评、写作、绘画、摄影、体验、竞赛与季节、庆典活动融为一体。这种公园模式不仅契合当前鞍山市大搞主题公园项目建设的形式, 而且新颖独特, 对游玩的市民更具吸引力。
4.3 休闲旅游度假区
利用汤岗子温泉疗养功能, 以及东鞍山镇解家堡和唐家房镇境内丰富的旅游资源, 结合鞍山市民喜好观光旅游, 欣赏田园风光的特点, 千山区依靠地理优势, 以度假村、农家院等接待方式, 为游人提供田园观赏、童玩活动、娱乐、垂钓、野味品尝、度假等服务项目。使市民无需旅途劳顿, 即可享受假日休闲文化带来的愉悦心情。开发休闲旅游度假区可以吸纳大量市民的光顾, 它的客流量不受黄金周、节假日的约束, 每天每时每刻都可以迎来送往, 所以, 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样不可小觑。
4.4 体验农业实践区
该区以汤岗子市民农园为雏形, 开发以教育、体验、实践为主要功能的活动场所, 主要形式为由农民提供农地, 租给市民, 用以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或者经营家庭农艺为主, 兼顾农业生产与教育功能。平时可以接待幼儿园、中小学学生参观、体验、实践、学习, 是一个天然的大课堂,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孩子们对农业生产的认识, 同时还可以亲身体验农民劳作的辛苦。
4.5 农牧产品交易区
农产品交易是农民获利最直接的方式, 通过政府规划, 利用区位优势在甘泉、大屯、汤岗子分别建成蔬菜、水果、食用菌、花卉、肉食品交易、批发市场, 通过有效市场调控手段, 控制农产品价格, 防止市场垄断, 保护农民利益, 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还可以让农民走出家门, 自己销售自家农产品, 不断提高农产品生产竞争能力。
此外, 通过在各个市场不定期开展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 不仅可以提高鞍山市千山区农产品品质和知名度, 拓宽销售渠道, 更有利于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配送中心与城市大超市对接。同时扶持农事流通企业和大户做大做强, 增强示范带动作用。
4.6 健康养生活动区
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理念, 经过千山区对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发展、有序实施, 结合全区整体规划不断完善, 基础设施稳步推进, 新城建设努力提升, 鞍山市千山区一定会发挥出它的平衡生态功能, 通过水体、林地、农业绿色隔离带等作为城市景观的农业形势的具体分布, 在自身净化工业发展所产生的污染外, 还将逐步成为鞍山市的绿色生态屏障, 世界级的健康养生基地。
5 结语
“六区一体”的含义并不是把鞍山市千山区农业生产发展进行具体明确的划分, 因为目前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刚刚起步, 各镇农业发展并没有统一的规划和一定标准, 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所以目前这六区相互融合、互为一体, 现阶段暂不划分。本着造福千山农民、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这一宗旨。笔者为鞍山市千山区农业发展提出了以上定位和规划。希望能够在鞍山市千山区建设汤岗子新城的新形势下, 提供一点新的思路、新的方法, 仅供参考。
摘要:根据鞍山市千山区目前的农业发展形势以及借鉴其他先进地区农业发展的经验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一个适合当地农业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即围绕汤岗子新城建设, 发展“六区一体”都市现代农业, 为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一、村民中心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设计思路
唐山市村民中心的建设工作始于2006年,是在该市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中“一部(标准化村部)两室(卫生室、综合活动室)三栏(宣传栏、科普栏、村务公开栏)”和文体活动广场等基本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和发展起来的,以满足农民不断增长的科技、文化、娱乐以及参政议事需求为目标,以整合现有服务资源、逐步完善服务设施为抓手,为农民搭建起集教育、文化、科技、卫生、法律、信息、生产、生活于一体的全方位服务平台。
按照唐山市委的总体规划,2006—2007年为示范阶段,首先在基础较好的文明生态村中开展试点建设;2008年为村民中心建设推进年,在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重点建设2000个村民中心,达到全市行政村总数的60%;2009年,计划建设1500个村民中心,完成总数的90%以上;2010年,建设497个村民中心,实现全市覆盖。
1、建设内容。村民中心建设根据行政村人口多少、规模大小、经济基础不同,实行因村制宜。原则上,充分利用和整合农村现有资源,不增加农民负担。
村民中心的基本设施包括室外、室内两个部分。室外部分要求有一个300平方米左右的文体活动广场,并配备健身器材;室内部分包括为村民提供服务的各类活动室和必要设施,包括村委会办公室、计生服务室、卫生室、科技服务室、法律咨询室、信息服务室、图书室、村民议事室、新农民夜校或综合服务室以及农村超市或农资服务站等。
2、功能设计。要求村民中心以服务村民为宗旨,围绕村民生产生活,重点开展八个方面的服务:一是教育培训服务:开展思想道德和文化教育,组织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二是科技信息服务:以网络为基础,组织科技培训,提供农技服务,发布市场信息。三是生产服务: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一村一品”和特色产业,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四是流通服务:通过建立连锁“农家店”,服务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五是文体服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六是卫生服务:开展卫生知识宣传,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七是法律服务:开展普法教育,提供法律咨询、民事调解和信访服务。八是保障服务:为村民提供婚丧等服务,协办社会慈善事业,组织村民开展生产生活互助。
3、资金渠道。村集体承担投入的主体责任,不足部分通过部门帮扶、社会捐助、专项资金、以奖代补等多种渠道补充,形成“村里出一点、单位帮一点、社会捐一点、财政补一点”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4、产权归属。村民中心的建设用地、房屋等产权归属村集体所有,运行及修缮等费用也由村集体承担。
5、管理模式。村民中心目前主要通过两种模式进行管理。一是由村党支部书记或村主任兼任村民中心主任,村两委班子成员兼管各种服务室的管理运行,兼职管理人员除按国家规定的村干部补助外,无额外补助。目前多数村民中心属于此种管理方式。二是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来管理村民中心。主要由村民中德高望重的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或热心公益的年轻人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村民中心的各项活动和服务场所的管理,有条件的村给予志愿者适当补助。目前这种管理模式正在探索之中。
(二)主要特点和成效
唐山市村民中心建设目前还处在试点示范阶段,已建成村民中心1511个。从调研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1、立足村情,坚持分类指导。村民中心贯彻分类指导的建设方针,因村制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中心建设主要依托本村现有资源,建设用地多为闲置土地或废弃坑塘,也有部分在村部旧址改建或扩建。对村里的各类公共场所和服务设施充分整合利用:能集中的场所,调整集中;能改造的设施,不再新建;能使用的器材,不再重复配置;对村里缺乏、村民需要的场所和设施,根据条件逐步加以完善。对基础薄弱村不要求一步到位,坚持一室多用,先开展服务,后完善提高。
2、基层为主,多渠道筹资。村集体作为建设筹资的主体,需要承担主要的建设、运行和修缮资金,资金和设施缺口通过帮扶单位和社会捐助予以解决,县乡政府则根据具体建设运行情况给予财政奖励。这种以基层为主的多元投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基层参与中心建设和管理运行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唐山市还加强了对上级支农资金的整合力度,根据上级资金的投入方向调整扩展中心功能设置,把如“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文化信息共享、农村基层阵地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相对分散的资金结合在了村民中心的建设中,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
3、注重实效,加强中心规范管理。在管理体制方面,唐山市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管理网络。市一级建立了村民中心指导办公室,在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围绕村民中心建设和实施各项服务开展组织协调工作。各县(市)、区对应市级机构也成立相应组织机构。乡镇一级依托镇农业办成立了专门服务中心,与村民中心直接对接。在建设标准方面,规定每个中心必须达到“有一个统一的标识、有一个章程、有一个活动阵地、有一套动态活动项目、有一套管理机制、有一名骨干、有一批志愿服务者、有一套保障自我运转机制”的“八个一”标准。在制度完善方面,有关部门着手拟定《村民中心项目建设管理办法》、《村民中心专项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等制度,对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都做出明确规定。同时,在各村民中心建立《村民中心章程》,健全中心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服务制度。
4、着眼发展,积极探索长效机制。在推进硬件建设的同时,注重软件建设,探索建立适合村民中心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是通过建立志愿者队伍改善中心的服务形象,提高中心的服务能力。二是通过组建农民协会和经济技术合作组织提高中心的有效需求。如丰润区沙流河镇在各村原有群众组织基础上成立了奶牛、林果、蔬菜、文体等农民协会,与镇服务指导中心、村民中心共同开展联合服务;而迁安市闫官屯村则根据村民种植大棚蔬菜的习惯,引导农户成立贺春绿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常驻村民中心,统一为农户提供农业生产资料及销售、加工、运输、贮藏相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大大提高了当地棚菜生产经营的规模化程度,年销售收入达90万元。三是通过搭建网络信息平台拓展中心的服务内容。丰润区沙流河镇与当地网通公司合作,开通了沙流河镇网站,及时发布农产品需求、劳动力转移、农资市场行情、疫病防治等实用信息;各服务指导中心和村民中心还实现了电脑联网,服务指导和培训可以随时进行。
村民中心试点建设一年来,在整合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资源,健全农村基层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乡镇政府转变职能,密切基层党群干群关系,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新农村建设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丰润区沙流河镇为例,村民中心试运行的2006年,各村到镇的成型信访量仅32件,比上年减少了54.2%,零信访村达到了10个;仅今年上半年该镇就通过村民中心发布各类实用信息5000多条。通过村民中心,唐山全市年均培训农民达到150万人次,仅遵化市就组织各成员单位开展培训400余场次。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村民中心尚属新兴事物,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范例可以遵循,从调研看,有些问题值得注意:
一是部分村民中心的建设规划不够科学合理。有的中心规模过大,不少房屋空置,造成一定资源浪费;有的中心行政办公用房比率过高,对中心的服务形象造成一定影响;有的中心建成服务设施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降低了中心的服务能力;有的中心设施选址过于分散,无法发挥中心服务村民的集约化优势。
二是以基层为主的资金投入机制可能会加大基层负担。通过调研了解到,各中心建设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拖欠工程队款项的问题。虽然就试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在一定年限内具备偿还能力,然而在农村税费改革后,村集体的筹资能力已大为减弱,建设一旦推开,对于那些经济条件较差的村,潜在的债务风险还是存在的。
三是持续的有效需求尚未形成。尽管中心建设在与村民需求的结合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是采取的依然是政府单方面推行的方式,村民对决策和建设过程的参与还比较被动。
二、启示与建议
当前,全国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如何整合各种资源,发展符合国情的基层(村级)公共服务模式,已成为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唐山村民中心建设就此进行了探索,在全国其他地区也有类似的尝试,如重庆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村级社会公共服务中心的建设,这些探索对于深化农村基层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和改革具有有益的启示和研究价值。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村民中心事实上已创造了一个平台,承担起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转变基层组织职能、整合基层服务资源、扩大社会参与渠道等重要功能,使农村基层公共服务的供给和需求得以在同一平面进行交汇。因此,“中心”虽小,但可以透视大问题、总结大经验。
针对唐山等地农村基层公共服务改革实践,我们建议就如下方面加以完善和进一步深入探索:
(一)正确处理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和基层政权之间的关系
结合乡镇机构改革,明确两者的定位和职责,尤其是在目前大多数中心主任由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兼任、主要管理运行由村两委班子成员负责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村民中心的行政化倾向。
(二)改善投入结构,加强资源整合力度
政府部门应合理控制村级服务中心建设规模,加大对中心建设的投入力度。并以中心为平台,有效整合各类用于基本公共服务的资金,实现共建共享,提高基层公共服务资源的效益。同时要注意避免中心建设造成基层负担过重,形成新的农村债务风险。
(三)采取综合手段推动形成持续的有效需求
一是扩大村民的参与渠道和参与范围,使村民在中心建设立项、服务确定等决策方面拥有更多的权力,可以有效提升村民对中心的认同度。二是采取措施支持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和发展,鼓励更多的志愿行为,并使之成为支持中心日常管理运行维护的主要力量。三是在对村民需求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为中心提供综合服务包,扩大个性化服务的可选范围,提高服务内容的时效性。四是利用中心的基础设施,积极推动当地农民经济技术合作组织的发展,使村民的生产生活与中心的建设发展密切结合。
(四)建立健全项目实施的监测评价体系
在县(市、区)、乡(镇)、村三级管理网络基础上建立项目监测和评估的组织框架,逐步完善监测手段和评估方法,健全信息沟通和反馈渠道,对项目从建设到运行过程进行全程监测和指导,及时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五)进一步组织开展整合基层公共服务资源试点工作
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城乡、地区间差异明显,现有试点还不足以涵盖各种复杂情况。为进一步总结经验,有必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对此进行实践探索,从国家宏观层面支持并推动地方开展相关试点工作,以便摸索与总结出符合国情的农村基层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之路。
——望江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十六日)
根据年内工作安排,2014年11月20日至28日,县发改委重点办对望江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先后到雷池乡、华阳镇、长岭镇、县经济开发区召开了座谈会,实地走访了相关企业,并考察学习了岳西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态工业发展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我县以招商引资为抓手,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明显成效。到目前为止,全县已纳入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管理的企业8家,分别是安徽博泰电路科技有限公司、安徽达来电机有限公司、安徽亚控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安庆市尚科轴承有限公司、安徽省精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安庆金泉药业有限公司、安庆市皓远进出口有限公司、望江县永晟照明有限公司,总产值约为9亿元(统计数据),比上年增长25.98%;近期申报纳入省级、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管理的企业10家,分别是安徽索维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望江县蓝通管材有限公司、安庆市龙珠包装有限公司、安徽荣华玻璃纤维有限公司、安庆市雷池建材有限公司、安徽省泽亚管业有限责任公司、望江县华威油脂化工有限公司、望江县凯迪绿色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望江县天长光学仪器有限公司、安徽正丰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总产值约为8亿元;县级储备项目及相关企业16个,分别是国电望江香茗山风 电场项目、凯迪陈岭风电场项目、望江县三恒新型墙材有限公司年产1亿块煤矸石页岩砖建设项目、安庆市王显门窗制造有限公司年加工20万㎡节能环保中空玻璃项目、安庆市隆鑫建材有限公司污泥废渣制砖项目、安庆沙氏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沙氏汽摩配件综合生产项目、安徽省佳瑞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年产400万米玻璃管800吨玻纤建设项目、安徽佳璇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项目、大海新能源项目、污水处理厂扩建项目、安徽瑞恒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电子器件生产制造项目、望江志诚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年产3万台套车用6万台套室用空气净化器项目、年产15000台电动特种车项目、玻化微珠生产项目、高纯二氧化硅提纯项目、安徽省兴诚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工中高密度纤维板项目等。
主要涉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类别是:
1、新材料产业12个项目或企业;
2、高端装备制造10个项目或企业;
3、节能环保产业6个项目或企业;
4、新能源产业3个项目或企业;
5、新能源汽车产业1个项目或企业;
6、生物医药产业1个项目或企业;
7、电子信息产业1个项目或企业;显而易见,已成为我县继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之后,又一个正在起步的新兴产业。
但从总体看,我县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处在慢步盘旋上升阶段,纵向有发展,横向差距大,没有重大突破,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产业规模小,龙头骨干企业少。2014年纳入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管理的8家企业产值仅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1%、仅占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的0.12%、仅有岳西县的一半;生物医 药和新能源汽车发展不快,新能源起步晚,新材料科技含量不高,装备制造中成套产品少,电子商务刚起步;各领域中具有引领作用的龙头骨干企业比较缺乏,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的龙头企业没有,产业难以形成集群式发展。
(二)体制机制不健全,政策支持力度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一个非均衡发展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别于传统产业发展的政策体制、风险分担与化解机制等,但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规划体系和支持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整套体制机制;政府投入资金相对不足,管理部门分散,支持重点不突出,尚未有单独的税收优惠政策、单列的引导资金,缺乏对研发和产业化实行两头激励政策。
(三)存在着技术和人才“瓶颈”。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还不是很成熟,技术路线多样,对研究能力和投入能力要求都比较高,因此技术、人才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真正动力。望江乃至安庆缺少科研机构和院校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同时,许多企业专业化水平不高,大多数企业还是代加工、两头在外,技术以引进为主,不能消化吸收,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够,与“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要求相比,还存在技术和人才“瓶颈”。
(四)金融创新不够,金融环境不成熟。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其发展迫切需要通过金融创新来构建风险分担机制和区别于传统产业的特别融资机制,实现新兴产业与金融资本之间的良性互动。望江民间资本比较充裕,有“闲钱”、有投 资愿望的民间业主大有人在,但普遍存在着“重短轻长”短期行为和“一哄而上”的非理性投资小服装厂、小纱厂,缺少战略性投资决策和冒险精神。特别是金融环境不好、融资难,迫切需要完善创业投资体系,调动和引导民间资金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起新兴产业创业投资体系和金融支持体系。
(五)导向不够、措施不力。我县尚未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也没有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特别是宣传导向不够,一些乡镇和单位的负责人甚至缺乏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认识,一些企业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录不太了解,在企业注册登记时产品经营范围与目录不一致,导致难以入选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管理库。
二、外地做法
岳西县是国家级扶贫县,多年来坚持“扶贫与开发”、“输血与造血”双轮引导、双轮驱动,取得显著成效。2013年完成财政总收入8.95亿元,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3亿元,新增规模企业10家、达到87家,产销率达99.27%,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127.8亿元大关、增长20.28%,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亿德太阳能、乘风制药、瑞林汽配、天鹅电子、明威照明等13家规模企业列入市考核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完成产值10.7亿,同比增长30.53%,在全市二类县考核中居第二位,并启动了天鹅、徽名山、缸套公司上市工作,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主要做法是: 一是高起点规划引导。2006年8月,岳西开发区获得省政府批准,成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批复前夕,时任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任海深实地考察了岳西开发区,提出岳西开发区要建成“远看是山,近看是园,园中有山,山中有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岳西开发区做了高起点的规划。厂房依山傍水,梯次建设,避免大拆大挖,能高的地方就高,能低的地方就低,植被覆盖好的地方就把它保留起来,不是把整个山势全部推平来建设,确保生态不被破坏。岳西开发区建设一步到位,整个园区内部实现雨污分流。把污水管网和雨水管网送到企业的围墙外,企业内部的管网与厂房建设就能同步施工。为把好准入关,入园企业有四道难以跨越的高“门槛”,即严格禁止化工类、高能耗类、生态资源损耗类、高排放类的项目入驻,确立了无污染型的三大产业目标,即汽配电子、轻纺服装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俗话说,靠山吃山,岳西是大别山区唯一的纯山区县,林木和花岗岩是这个县最大的优势资源。但是在岳西开发区,林木和花岗岩的加工利用项目由于破坏生态,恰恰是不准入的。多年来先后有三十多个大项目没有迈过岳西开发区的四道门槛,这些被拒之门外的主要是地板砖、纸浆、纤维板生产项目。随着投资3000万元流经开发区的莲云河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的实施,展示在人们面前的岳西开发区是绿荫中厂房林立,蓝天碧水,鸟语花香。岳西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二是优惠政策扶持。岳西县委、县政府近几年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岳发„2011‟11号、《关于又 好又快发展生态工业促进开发区建设的决定》岳发„2012‟30号、《关于印发岳西县促进电子商务发展扶持政策(试行)的通知》岳政„2014‟2号。其亮点措施是:
1、积极推进战略新兴产业和大项目。成立大项目办公室,明确负责领导,安排专项经费。密切结合国家、省、市、县“十二五”规划以及产业调整转移和振兴规划,谋划一批符合国家政策投向、成长性好的重大交通、能源、水利、生态、旅游等方面的大项目。组织协调推进抽水蓄能、风力发电、硅产业、铁路、机场等项目的规划、可研等前期工作,争取尽快开工建设。
2、实行促进企业发展奖励制度。一是成效评比奖。设立“明星企业奖”、“优秀企业奖”、“纳税十强奖”、“投资十强奖”、“突出贡献奖”等奖项,在每年的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上进行表彰和奖励(奖励办法按照《中小企业考核奖励办法》执行)。二是企业名牌创建奖。对新获得国家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企业,奖励5万元;新获得省级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的企业,奖励1万元;新获得“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工业企业,奖励10万元。三是新办企业扶持奖。投资新办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工业企业(小水电和矿山初级开发企业除外),且固定资产投资额在3000万元以上的,从投产之日起,在3年内按企业缴纳增值税地方分享部分的35%,由受益地财政奖励给投资企业(开发区工业企业投资奖励政策单列)。四是实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前期工作经费补助制度。着眼“十二五”发展需要,规划、论证、筛选一批市场潜力大、牵动性强、科技含量高的工业项目。凡被县政府列入项目库、固定资产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达到可研深度的重点工业项目,由县发改委会同经信委、财政局对项目单位前期工作费用提出补助意见,按实际固定资产投资额的5‰,由县财政在年终给予一次性补助。
3、鼓励入区企业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对现有工业企业用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容积率和增加容积率,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对新增工业用地,容积率不低于1.2。鼓励企业建多层厂房,对高于国家规定容积率建设厂房的,给予一定奖励。
4、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400万元并吸纳社会无偿捐助资金建立岳西县科技创新基金,主要用于优先支持县级骨干规模企业和成长性好、主业突出、主导产品市场前景好、发展空间大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科技创新项目。
5、积极鼓励培育、引进人才。鼓励行政企事业单位采取选派学习、脱产培训、挂职锻炼、帮助工作等方式培育人才。支持事业单位经批准根据专业需要,通过双向选择方式引进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有一定工作经验的高级职称以上的人才,及时按程序入编定岗;对急需的特殊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可高薪聘任,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可破格提拔使用。政府鼓励高层次人才(如县域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城市规划、土木设计等领域的博士、专家)到岳西兼职。对为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社会各界人士,县政府聘任其为高级顾问。
6、设立金融发展专项资金。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1000万元金融发展专项资金,其中:(1)每年安排500万元补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基金。(2)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对每家上市后备企业国内挂牌上市后,且在本县 发展的给予100万元以内奖励;对在境外上市的凭中国证监会无异议函,且融得的资金用于本县发展的企业也给予100万元以内奖励。(3)每年安排300万元财政资金,主要用于金融机构考核奖励、吸纳县外金融机构入驻政策的兑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奖励、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创业投资扶持引导等方面,活跃金融市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7、加大贷款贴息。对一、二、三类骨干工业企业和列入重点支持的成长型企业,税收增幅超过20%以上,政府给予新增贷款利息60%的补助(不超过当年企业税收增幅的县级所得部分),其中一、二、三类骨干工业企业,最高贴息贷款限额500万元;列入重点支持的成长型企业,最高贴息贷款限额200万元。
8、突出招大引强。按照特色聚集、链条延伸、龙头吸引、内外并举的方针,根据产业规划,重点围绕特色产业、龙头企业进行项目策划、论证和包装,充实完善项目库,创新招商机制,组建专业专题招商队伍,坚决兑现引资奖励。把引进“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作为攻坚目标,以优质的大项目、产业链关键项目带动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
9、鼓励企业引进和培育高端人才。对骨干工业企业和列入重点支持的成长型企业引进国内外产业高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企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推动产值和税收大幅增长的,经企业申报、有关部门推荐、财税部门核实,按引进人才工资的10%和个人所得税纳税额给予奖励,在服务期内,减免住房租金,并妥善解决子女就学和医疗保障问题。对在企业连续工作5年以上,为企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奖励一套住房(具体办法另行制定)。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制定企业家星级评定标准,每年 评定星级企业家10名,给予奖励。县内各类培训资金优先用于骨干工业企业,开发区要积极探索各类培训资金整合办法。
10、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奖补政策、服务平台扶持政策:借助淘宝网、易迅网、京东商城、阿里巴巴、ebay、Amazon、敦煌网等国内外主流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设网店进行在线销售,且连续经营一年以上的本县电子商务经营主体,按平台收取基础服务费用的50%给予补助;在本县注册纳税的企业建设独立电子商务应用平台的,经认定后,按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平台建设实际投资额(主要包括建立平台所需的软件、硬件、系统集成、运行维护及必要的固定资产投入等)的30%给予补助,单个项目最高补助额不超过30万元;通过B2B平台实现网络年交易额首次突破300万元、500万元、1000万元、5000万元、1亿元的,分别给予 3万元、5万元、10万元、50万元、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本县电子商务供货平台、行业网站、专业技术服务网站、综合性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等建设,经认定后,按不高于平台建设实际投资额(主要包括建立平台所需的软件、硬件、系统集成、运行维护及必要的固定资产投入等)的20%给予一次性补助,单个项目最高补助额不超过30万元;对在本县建立的实际运营一年以上的实行“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集仓储、商超、代发货、物流配送等多功能于一体,办公和经营面积超过1500平米,为全县网商提供产品展示、信息收集、代发货、代仓储、电商运营方案策划、代运营、网商培训等服务的综合性地方特色产品网销平台,经认定后,奖励20万元;对办公面积超过3000平米、入驻网商40家以上、实际运行一年以上的网商创业 大厦、电商创业园等电子商务集聚项目,给予项目建设管理单位一次性20万元奖励。
三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又好又快大力发展生态工业促进开发区建设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统筹推进工业经济和开发区建设。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调度会,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建立政银企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三、启示与建议
通过调研,我们充分认识到,望江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沿江发展轴之一,加上安庆长江公路大桥的通车、安庆长江铁路大桥及望东长江公路大桥的建成通车,望江的区位交通优势日益突出,望江与泛长三角经济层面的连接更加紧密,战略地位明显提升。特别是望江拥有长江岸线不可再生资源和桥港经济开发区这一难得的平台,对于推进望江科学发展、实现追赶跨越具有现实意义,更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起点。
第一,我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潜力
一是资源优势。我县具有风能资源和太阳能资源优势,具备发展新能源新兴产业得天独厚的潜力。国电、华电等央企计划未来几年内在我县建设装机容量达30万千瓦以上的风电场。
二是基础潜力。我县经济开发区是省级开发区,基础条件好,现有80多家规模企业,有三十多家企业属于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大。特别是安达尔纯电动汽车拥有难得的生产资质条件和技术优势,只要顺势而为、加大投入,就能做大做强,成为我县及全市战略性支柱产业。
三是平台优越。我县桥港经济开发区,拥有不可再生的长江岸线资源优势。规划初始用地面积约8.81平方公里,其中一期起步区3.5平方公里。远景可穿过华阳镇区向东北跨越济广高速扩展到桥头片区以及位于雷池乡境内的东兴圩,总用地面积近40平方公里,相当于目前望江经济开发区积极12平方公里的3倍多。广阔的地域空间,使得桥港经济开发区可按照望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远景,全面规划、分期开发,以满足近期与远期用地的要求。可以承载各种前臵条件要求较高的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商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二,我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构想
(一)发展总体思路
把握世界新科技和新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立足望江实际和潜在优势,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招商选资为突破口,以集聚发展为方向,深化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集聚政策和要素资源,集中力量在“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商务”等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加快发展成为我县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建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能力突出、综合竞争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筑产业发展新格局,全面提升全县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二)发展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与企业主体相结合。科学制订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方向与定位,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和组织协调作用,建立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形成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技术优势。
重点突破与统筹发展相结合。贯彻国家战略意图,注重产业基础,选择一些基础条件较好、成长点比较明晰的产业领域,加大培育力度,率先取得突破,加快发展成为我县经济的支柱产业。瞄准科技前沿,统筹谋划和布局发展相关新兴产业,加强技术研发储备和产业化研究,培育一批先导产业,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创新引领与产业化相结合。以现有龙头企业为依托,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线,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努力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大政策支持和协调指导力度,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化进程,努力形成产业链高端优势。
集聚发展与龙头带动相结合。促进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资源要素向特色产业园区聚集,实现聚集集约化发展。打造一批行业龙头骨企业,突出龙头引领和带动作用,支持产业链延伸、扩散配套,积极推进兼并重组,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规模较大、能参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的产业集群。
(三)重点产业领域 集中力量在“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商务”六大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到2020年六大重点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达300亿元,力争建成1个百亿级产业和2个50亿元级产业,加快发展成为我县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
1.大力发展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光伏及光热、地热能综合利用、新型动力电池、LED新光源、新能源汽车等,力争建成为百亿元重点产业。重点引进吸引太阳能光伏关键技术,延伸产业链,建设产业集群,实现光伏并网发电;拓展光热利用新领域,提升光热产业层次;重点发展新型动力蓄电池(组)、磷酸铁锂等高性能电池(组)、燃料电池及其相关产品,加强新型电池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开发大尺寸LED背光源,延伸产业链,实现规模化;大力发展风能发电,扩大产业规模,促进集聚发展;引进地热能核心技术,实现地热能综合利用;发挥安达尔品牌优势,突破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推进多能源动力控制系统、驱动电机、智能快速充电技术与设备等关键零部件自主开发和产业化发展。
2.做强做优装备制造产业。做强做优:整机设备和关键零部件,引进扩展产业门类延伸产业链,积极提升创新设计能力和信息化水平,重点发展化工机械自动化智能装备及其控制系统、轻纺机械及其控制系统、重型装备部件加工、农业机械设备、工程机械、仓储物流设备、节能环保设备等。培育2家以上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行业龙头企业,成为我县现代工业体系中的支柱产业。
3.突破发展新材料及生物医药和电子商务产业。突破发展:新材 料、生物技术药物、生物诊断试剂、新剂型药品、化学药物及现代中药、药物中间体等新材料、新医药和电子商务产业的研究和产业化。加快引进新材料和生物技术创新基地(望江)中心的建设,共建科技成果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实现产业的规模扩张和技术提升。培育目标:到2020年全县培育10家以上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行业龙头企业,基本建成省内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材料、新医药、电子商务产业基地。
第三,我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措施建议
一要强化领导。建议成立了望江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委;各成员单位要明确任务、分工协作,负责对全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为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同时成立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内聘和外选各类知名专家,为产业发展提供战略咨询,加强对规划计划实施的动态监测和分析评估。
二要规划引导。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纳入望江县“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实现资源的集成配臵。进一步明确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发展路线图和重大工程。
三要政策扶持。为了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县政府要尽快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并在财政投入、金融信贷、税收、土地、资源配臵、市场培育、国际合作、体制创新等方面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建立和推进技术创新联盟、示范基地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开发水平;鼓励和协助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与境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研发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平台,推进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带动产业链整体水平提升;整合现有的县级专项资金,设立六年(2015年~2016年)总额3000万元(每年500万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集中财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落实国家和省市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创新金融品种,完善授信授权管理,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项目建设;加快风险投资体系建设,引导县城投公司、财政、担保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投资基金,通过参股、融资担保、跟进投资和风险补助等方式,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符合条件、具有上市意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优先培育上市,成为资本市场的后备上市公司。
四要招商引智。欠发达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走移花接木、借鸡生蛋的路子。一方面要大力招商引资,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另一方面要大力实施“总部经济”和“人才工程”,以重大项目为载体,引进了一批高端科技人才和团队领军人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
五要整合平台。要加快整合县经济开发区和桥港经济开发区平台建设,县经济开发区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功能区布局、盘活千亩以上存量土地及千亩以上增量用地等方面做好超前谋划和安排;县桥港经济开发区要在一张白纸上积极谋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项目、大企 业;要充分利用有一定工业基础条件的长岭、高士和沿江乡镇工业集中区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补充平台;县直各部门要在产业资本引导机制、人才引进培育机制、政府经济管理、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体制机制方面,深化改革,积极探索,再创新优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最佳的成长与发展环境。
六要项目带动。要围绕《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谋划储备一批牵动性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并明确牵头单位和责任人,分期、分批推进,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环节,主抓以重大产业化项目招商,努力在产业集群龙头带动项目、产业链建设项目、高新技术重大项目及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项目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新突破,把培育和发展有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突破点,对投资额较大且超过30亿元以上的、尤其是央企和上市公司的重大建设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在资源配臵优先,确保我县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长足发展。
关于马鞍山市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汪天诚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马鞍山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总量位居全省前列,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人均值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达到长三角中等城市发展水平。2009年底市委七届十二次全会和2010年初市人大、政协两会,提出了着力构建“6653”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实施“1255”城市发展战略,并机遇了国家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2011年8月22日,安徽省政府新闻办在合肥召开新闻发布会,最终决议是:和县(不包括沈巷镇)与含山县划归马鞍山市管辖。至此,城市发展空间扩大,将马鞍山市建设成为区域特大中心城市成为了新一代马鞍山人的奋斗目标。
关键词:马鞍山 发展历史 发展现状 建议
*汪天诚,男,1991年生,安徽马鞍山人,华东交通大学软件学院软件+信息专业09—3班,电话:*** 电子邮件:wtcwwq1002@sina.com。
一.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马鞍山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据省统计局初步核算,2010年,马鞍山市GDP首次突破950亿元大关,达960.6亿元亿元(新马鞍山)[4],比2009年增加近300亿元,稳居全省第四位(前三位为合肥,芜湖,安庆)。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5.0%,比2009年提升2.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增幅由2009年的第14位提升到全省第6位,提升8个位次。马鞍山市人均GDP为9023美元,位居全省第二,仅次于铜陵市,并超过长三角城市中等发达水平。
2010年,马鞍山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5:69.5:27.0。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8.46亿元,同比增长3.8%;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63.55亿元,同比增长17.2%;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19亿元,同比增长10.9%。
2010年,马鞍山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40.3亿元,比2009年增加194.2亿元,完成投资总量居全省第四位,比2009年提升1位;固定资产投资增幅36.2%,比2009年提升1.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增幅位次由2009年的第13位提升至第10位。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2010年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克服经济危机复苏过程中的各种挑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一年来,马鞍山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坚持科学发展、走在全省前列的奋斗目标,大力构建“6653”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实施“1255”城市发展战略,经济回升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社会呈现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抢抓扩大内需机遇 实施“项目推进年”过去的一年,马鞍山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年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56亿元,其中工业项目114亿元。马鞍山发电厂“上大压小”扩建、格力电器等115个项目开工建设,马钢结构调整、方圆回转支承等项目加快实施,国星生物等52个项目竣工。工业经济运行持续向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50亿元,增长19.2%。马钢实现销售收入688亿元,星马集团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山鹰公司等60户重点骨干企业产值增势强劲。全年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210亿元。长运物流港竣工投入运营,欧尚超市、沃尔玛新一城等大型商场开业。龙湾水文化主题度假公园开工建设,全市旅游业总收入增长26%。房地产新开工面积29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86万平方米。截至上年底,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810亿元,贷款余额553亿元,新增存贷款均超百亿元。完成进出口总值26
亿美元,增长59%。外贸内支线班轮正式开通,公用型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投入运营。
二.马鞍山市发展现状 马鞍山总体的发展还是不错的,只是在合肥、芜湖高速发展的衬托下显得有点慢。马鞍山发展的局限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区位条件。合肥是省会,集全省之力发展无可厚非。芜湖虽与马鞍山比肩多年,但是其区位条件不比马鞍山好,因为马鞍山是安徽链接长三角的桥头堡,毗邻南京,水路、陆路交通便捷。但是在政策天平的倾斜之下,芜湖的区位优势却战胜了马鞍山,(可谓之为“政策区位优势”)主要是其拥有广阔的腹地,可以为芜湖经济发展提供“地区经济中心的地位”,且芜湖位于皖江中段,可以很好带动皖中区域的经济发展。因此,对安徽来说发展芜湖是优先的,这才有合肥、芜湖双核发展的布局。马鞍山是被边缘化是既成事实。
2、马鞍山发展滞后主要是腹地狭窄,北有南京,南有芜湖,左翼是长江天堑,右翼是狭窄的市郊。城市的中心地位无从谈起。论优势马鞍山不及芜、宁,受到的挤压严重,特别是南京每年要消耗掉马鞍山十几亿元(保守估计)的购买力,对马鞍山的商业和服务业发展造成的危害是比较严重的,而南京对我们的帮助实在是少之又少,区域贸易失衡。
3、马鞍山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产业偏重(钢铁和重工装备制造),轻工制造、商业和服务业不成气候。这是历史形成的,也是我们的的历届LD发展理念上的问题。但这不是主要问题。
三.马鞍山市未来的发展方向 马鞍山之所以迎来这样的繁荣,真正的主要原因是皖江城市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困扰马鞍山多年的“用地难”问题,从政策上,在国家和省的层面得到了破解。但是,土地只是城市发展的要素之一;马鞍山除了土地,还有很多短板在制约发展。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人口问题。马鞍山要建设现代化大城市,要实现1255全域发展战略,全市人口必须达到250万—340万。250万是根据马鞍山四大城市组团设定的低限;而340万则是国内经济发展的规律,长三角、珠三角之所以县域经济发达、民营经济发达、城市化加速,很大程度上的原因是人口密度大——每平方公里2000人,按照马鞍山1685平方公里,马鞍山全市人口达到340万,就达到了长三角、珠三角的人口密度,这样,城市化、产业化就会加速,经济才有内生动力和活力。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仅仅短短半年时间——联华、圣茂商业项目就宣告败退;香港城、新一城、马钢联华惨淡经营;其他商场门可罗雀;更有步行街、富邦烂尾多年。马鞍山没有合肥长江路、芜湖中山路这样游人如织、商贾云集的繁华景象,这并非马鞍山市民没有消费力,而是马鞍山城市规模太小,人口太少!张市长期望马鞍山成为“区域性商业中心城市”,遇到的最大问题也是人口!有网友友说,竞争让老百姓享受实惠;其实现有的情况已经变成了恶性竞争,很多商家弃马鞍山而去,或者拒绝进入马鞍山,长此以往,伤害的是马鞍山的商业环境,影响的是马鞍山的健康发展。
此外,从招商角度说,马鞍山的人口也是严重的短板。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产业的不断转移、政策的日益趋同,未来招商引资的竞争将从过去的土地、税收、政策演变为对人口数量、质量的竞争。芜湖、合肥成为马鞍山强劲的竞争对手,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两市有巨大的人口腹地和大量的高校!合肥300万的中心城区,周围是肥东、肥西、长丰、庐江、霍山、舒城、定远等县,劳动力异常充裕;加上合肥有50所高校(全省高校一半在合肥);因此合肥城市可以迅速膨胀,格力、海尔、大陆轮胎、赛维等一系列大项目选择落户合肥,合肥也喊出了到2020年人口千万的目标,这个目标一旦实现,合肥将由国内的二线城市迈入一线城市,实力比肩宁、汉、郑等大城市!芜湖下辖三县,江北有无为、和县,同时他还是皖南中心,宣城、铜陵、池州等地人口很多选择到芜湖发展;此外,芜湖高等教育资源在省内仅次于合肥,大学毕业生队伍庞大;芜湖劳动密集型企业更多——美的、台达等万人企业都在芜湖落户!每年给芜湖带来的产值数以百亿计!合肥、芜湖人口的优势给他们招商带来了巨大的帮助,使得他们短短几年时间,在城市规模、经济体量、发展态势上全面甩远马鞍山!即便经济落后的六安、滁州、阜阳、安庆、巢湖、宿州等市,近年来招商也异常凶猛,很多长三角、珠三角企业前往设厂,显然就是企业围着农民工在转!这也就是为什么合、芜、蚌能成为安徽省天然的中心,钦定的“双核”,而马鞍山为什么被边缘化的原因!在今天国际经济竞争当中,巨大的体量、规模就是话语权,中国的话语权与日俱增,马鞍山日渐式微,就是这个原因!因此,在十二五乃至十三五这两个战略机遇期,马鞍山发展的重大瓶颈就是人口,城市化、工业化双轮驱动,对于马鞍山来说,就是要使城市规模迅速做大,人口迅速增加!但是,要从现有的130万增长到250万~340万,按照正常的人口增长是不可能的,目前马鞍山每年新增2万户籍(常住)人口,10年时间就是20万,也就是说到2020年,马鞍山常住人口就只有150万。150万人口,无法支撑宏伟的“1255”城市发展战略,无法支撑“区域性商业中心城市”,无法吸引客商投资,而可能的后果就是,大量的商住烂尾楼,四大新区变成四大鬼城,原本看中马鞍山区位交通条件的企业,因为招工难而放弃马鞍山!所以,我想,我们必须迅速破除过去马鞍山人均GDP高的良好自我感觉,把目标放在成为人口大市、经济总量的大市上,重新使马鞍山在宁、合、芜三市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挤压中,杀出一条血路!
马鞍山人口要迅速增长,而且要高效增长,要吸引年轻、有技术有学历的人来马鞍山,而不是让马鞍山成为周边地区居民养老和改善福利的目的地;同时,要让来马鞍山的有志青年有房子住,能落脚;有好的工作岗位,有施展才能的舞台!要让马鞍山优秀的人才回流,而不是让马鞍山长期失血,改过去的“孔雀东南飞”为“凤还巢”,这都有很多工作要做,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秀山新区应明确定位,目前秀山功能过多、定位不准,有高教、软件、居住、工业等诸多发展领域,招商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没有着力点,进展缓慢。秀山应明确定位,向高等教育一方面发展,加快引进高校。丁海中任上,马鞍山成功引进了文天学院,近期,金陵科技专修学院也落户博望。很多网友对此很是鄙薄,认为这些学校不上档次,知名度不够!其实,高等教育早以由过去的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现在的目标就是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力,未来社会庞大中产阶级的主体!因此,我们不要过分拘泥于学校的品牌,而是要抓紧做大数量!秀山自然风光优美,交通便利,人文环境良好,而且现已有安工大、文天学院、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马鞍山技师学院、中加双语学校等学校。政府如有魄力,应该用财政出资征地,无偿提供给高校,学习广西北海、广东珠海、河北廊坊的模式,加快引进国内高校的分校;力争在五年内吸引5—8所高校。此外,加快挖掘本地教育资源,力推马鞍山师专、安冶等学校升格,在秀山建设新校区,使马鞍山大学在校生人数从2010年的4万多增长到2015年的10万,2020年达到20万。再利用高校吸引企业投资马鞍山,使大学生毕业后留在马鞍山。这样,短期内,可以增加马鞍山的城市常住人口、提升马鞍山城市品位,长期来说,按照30%的沉淀率,马鞍山每年可以新增3—6万高质量人口。
二、改过去的土地招商、税收招商为保障性住房招商。大型企业投资,最关心的就是员工队伍的稳定问题,能不能吸引到大量的人才!马鞍山市的大型企业,如马钢、十七冶当年都曾建设了诸如马钢花园、雨东新村等大批住宅解决职工住房问题。现在星马这样迅速做大的企业,也在建设星马花园,留住年轻职工;科达则在厂区里建设了一大批职工宿舍。这些企业,员工的忠诚度就高,他们也许来自五湖四海,但最终都有企业认同感,城市认同感!以企业为家,以马鞍山为家!这就说明,安居乐业,一定要解决好居住问题,才能解决乐业问题。因此,政府应加快在四大新区和马开建设保障性住房,特别是廉租房。比如,东风小康投资10亿,在马鞍山建设微车基地,马鞍山在审批土地的同时,就可以向东风小康提供1000套
60平米的小户型廉租房,这样就可以解决东风小康3000—5000职工的居住问题,就可以留住人才!马鞍山2011年在建和将建的保障性住房达到7万套,把这些保障性住房的一部分用来解决城市无房户或住房困难家庭的问题,其他部分全部头到几大产业区去,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吸引大学生、外来人才落户;有效的吸引企业投资!对于一些小型企业,也应给予相应的政策,他一旦招聘外地大学生或人才,就可以向政策申请保障性住房指标!保障性住房向大学毕业生、外来人口倾斜,可以使马鞍山房地产市场长远健康发展,可以稳定商品房的供应,对马鞍山的长远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三、在人社领域创新工作思路,对外来人口、新落户马鞍山的人口给予优惠的政策,使他们能留在马鞍山!要学习宁波模式,推行综合社保制度,政府、企业、工人三方合力,使所有外来务工人员均能办理社保。此外,政府要让教育局和卫生局、医疗集团拿出方案,改变目标全市教育、医疗资源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压缩老城区的基础教育单位(、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在四大新区规划建设新的小学、初中,在政策上对外来务工子弟一视同仁,方便他们就学;把新区高标准新建或迁建综合性或专业性医院——比如医疗集团中医院南院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四、在努力增加城市人口的同时,加快调整城市布局。逐步拆迁宁芜铁路以西的居民住宅,将居民向新城区迁移,加强中心城区的聚集效应,同时将环境较差地区的土地,出让给工业企业;中心城区形成宁芜铁路以西为重化工业区,宁安铁路以东为大学城;两条铁路之间为商业、居住区;同时逐步引导新落户马鞍山企业进驻南部承接产业转移区。结合土地征迁、新农村建设,将慈开、马开、江心、濮塘四大功能区的居民向四大新区集中:一方面改善居民的居住、就业、就学、就医条件,一方面迅速做大新区,加快城市化;当然,还可以加快土地流转、出让,为承接大工业项目、大型旅游项目创造良好环境!
通过上述几个手段,可以使马鞍山常住人口按照每年5—10万的速度递增,使马鞍山进入迅速膨胀期;同时可以解决马鞍山招商难的问题!我们可以借这一优势,向有意进行产业转移的大型企业——如昆山、东莞的电子企业及其配套企业伸出橄榄枝,欢迎他们来马落户!09年我曾拜访过吴江的台达工厂,整个厂区职工人数高达2万多,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工资是企业最大的成本;企业自己投资,兴建了一大片职工宿舍;整个工厂招聘的员工很多来自安徽、山东、江西、四川,他们的物流是依赖上海虹桥机场。如果这样的工厂搬迁到我们的丹博新区,我们完全可以用南京禄口机场、大量政府兴建的保障房(职工宿舍)吸引其来投资,再与劳动力输出大市联系,与企业共同招募员工,这样的企业落户马鞍山就有较大的把握!这样的标志性企业一旦落户,富士康、明基、台积电等电子企业就会跟随而来,整个产业链也将形成!相比苏州、东莞,马鞍山的新区可能才是外来务工人员可以真正安心工作、落户的选择!
参考文献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马鞍山市2015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6年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5年预算执行情况
2015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015年,全市财政收入2100023万元,完成调整计划的100%,比上年增长3.59%。按照分税制财政体制计算,全市可用财力2041242万元(含中央、省专项转移支付518752万元,全市地方政府新增债券72993万元)。全市财政支出2036092万元,完成预算的99.75%,比上年增长11.59%。收支相抵,滚存结余5150万元。其中:结转下年支出4750万元;净结余400万元。
2015年市本级财政收入764322万元(含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17920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1.18%,比上年增长2.82%。市本级财政支出627331万元,完成预算的99.63%,比上年增长17.65%。
(一)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
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46402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0.01%。按照分税制财政体制计算,市本级可用财力612578万元(含中央、省专项转移支付180090万元,市本级地方政府新增债券34258万元)。市本级公共财政支出610228万元,完成预算的99.62%,比上年增长14.45%。收支相抵,滚存结余2350万元。其中:结转下年支出2350万元(2015年马鞍山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见附表1)
(二)市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2015年,市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390086万元,完成预算的83.69%,比上年下降13.53%。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336998万元,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收入14272万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12014万元。加2014年结转基金收入202455万元,合计可用基金收入592541万元。
市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401210万元,完成预算的72.32%,比上年下降30.17%。其中:城乡社区支出395071万元,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支出1636万元,其他支出4503万元。
收支相抵,结转基金191331万元。
(三)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
2015年,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17920万元,完成预算的197.71%。其中:利润收入17917万元,股息收入3万元。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7103万元,完成预算的217.79%。其中:资本性支出16931万元,费用性支出152万元,其他支出20万元。
收支相抵,结余817万元,调入2015年一般公共预算。
(四)市本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2015年,市本级七项基本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为570757万元,完成预算的103.7%。其中:保费收入384719万元;财政补助资金175029万元。加上年结余242503万元,合计收入813260万元。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为553824万元,完成预算的101.3%。
收支相抵,当年结余16933万元,滚存结余259436万元。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收入是实际完成数,支出及平衡是预计数,具体情况待决算编制完成并经审计后,将专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过去的一年,我们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坚持依法理财治税,不断深化财税改革,加强预算管理,自觉接受监督,为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一)加强调控,着力推动转型升级
统筹稳增长和调结构,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一是加强政策支持。及时兑现扶持政策资金7.97亿元,惠及企业1300余户,全力支持工业倍增、港口经济和文旅产业发展。全面修订维护产业扶持政策,建立“1+2+5”的产业扶持政策体系。二是转变扶持方式。优化财政资金投入方式,设立天使投资基金和投资引导基金,实施科技“小巨人”培育计划和科技“创新券”政策,加大股权投资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力促种子期、成长期中的中小企业加快发展。三是积极向上争取支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9.1亿元,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和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强化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完善金融“1+7”政策,推进政策贷和“4321”政银担合作,全年累计发放政策贷4.8亿元,借出还贷周转金9.4亿元,帮助企业节约“过桥”资金成本0.71亿元。五是积极落实企业减负政策。落实小微企业发展税收优惠、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优惠范围以及下调铁矿石资源税等政策,累计为企业减税16.17亿元;加大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清理力度,减免企业收费0.4亿元。
(二)统筹城乡,着力保障民生实事
1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瑞昌市山地资源丰富、气候好、环境优, 青山、九源、花园、南阳等山区, 土壤与植被状况好, 昼夜温差大, 是种茶传统地区, 一直以来都是优质庐山云雾茶加工原料的主产地。
1.1 发展种植情况
近年来, 瑞昌市茶产业快速发展, 主要走高山云雾绿茶和白茶并进之路, 高山云雾绿茶和“安吉白茶”都是立地条件很好的生态有机茶。目前, 全市已有茶园面积20hm2, 在建茶园146.67hm2, 投产茶园面积66.67hm2。茶叶主要分布乡镇:范镇、青山、花园、武蛟、肇陈、南阳等地, 其中:范镇113.33hm2、青山80hm2、花园133.33hm2。建园主体基本以种植大户为主, 目前全市6.67hm2以上种植大户8户。新建茶园都是6.67hm2以上成片开发, 有3个正在建设的新茶叶基地面积都在66.67hm2以上。
1.2 生产加工情况
瑞昌市目前引进了浙江安吉县仙子茶场、金彪茶场和长兴县泗安绿鑫苗木场等在瑞昌市投资建设新茶园。九源仙子茶场66.67hm2, 总投资700万元, 预计2014年春投产, 产品为“九源仙子”白茶, 投产后盛产期茶叶年产量1.5万kg, 产品主要销往浙江安吉和满足九江市场;金彪茶场46.67hm2, 总投资500万元, 预计2014年春完成建设任务, 产品主要是白茶;长兴泗安绿鑫苗木场在花园建茶叶基地133.33hm2, 总投资1400万元, 预计2014年春建成, 产品主要是白茶。
1.3 品牌建设情况
重点建设青山茶业有限公司、九源仙子茶场等中型茶叶加工企业, 注册了“雾春”、“九源仙子”等茶叶商标。“雾春”茶在2012江西“浮瑶仙芝”杯名优茶评比活动中获得金奖。2013年9月生产问世的第一杯红茶“瑞红1号”由青山茶业有限公司生产, 其香气为浓厚的甜香型, 且锐高而持久, 汤色清澈明亮, 堪称茶中的“茅台”。
2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的优势潜力
瑞昌市茶叶生产规模不大, 影响力也比较小, 但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已将茶叶产业作为重点产业进行扶持发展, 在组织领导、资金政策、技术推广等方面进行了安排和部署, 茶产业发展很快, 茶产业正呈现后来居上的发展态势。
2.1 独特的资源优势
瑞昌地处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 气候条件十分优越, 年平均气温17.3℃, 地面温度19.2℃, 降水量1583.9mm。全市适宜种茶山地面积6667hm2, 青山省级森林公园、范镇、花园、南阳等山区具有发展茶叶生产非常优良的山地土壤、环境与气候条件, 且劳动力资源配置方便, 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特别是青山林场为庐山姊妹山, 最高海拔921.3m, 平均海拔540m, 适宜种植茶叶面积达666.67hm2, 一直以来都是优质庐山云雾茶主产地。
2.2 良好的发展基础
一是群众愿意种。盛产期茶园667m2产值一般可达1.5~2万元, 纯收入一般为1~1.5万元, 667m2劳动用工支出2000元以上。发展666.67hm2优质茶园产值可达1.5~2亿元, 纯收入可达1~1.5亿元, 农民用工35~40万个, 农民工收入2000万元以上, 种植茶叶利润大, 致富快、群众积极性高。二是上级扶持种。2012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茶产业发展的意见》, 要求通过几年努力力争使江西省绿茶面积达到13.33万hm2。九江市政府启动了大九江茶品牌整合工作, 并拿出茶叶专项资金300万元扶持茶产业发展。三是地方鼓励种。2010年以来, 瑞昌市制定了茶叶产业发展规划, 并对新建规模化标准化茶园667m2补贴1000元的扶持政策。3年多来对新发展的茶园安排了330万元专项茶叶经费, 扶持建成了青山、武蛟、范镇、肇陈、南阳5个茶叶生产示范基地。
2.3 广阔的市场前景
茶是最佳天然保健饮料, 被称为“21世纪饮料之王”。随着人们对茶饮品认知认同程度的不断提高, 茶产品市场需求稳定增长。从发展趋势看, 货真价实的名优茶将长期供不应求, 但随着消费群体保健意识的增强和消费观念的变化, 会相继产生和呈现有机茶热、保健茶热、地方名优茶热的发展趋势。茶叶生产走产业化之路, 形成社会化、规模化的高效益产业市场空间巨大。多年来,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发展茶产业, 培育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总体思路, 发展规模、品质提升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以原生态, 无农药残留、品质优良享誉市场, 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发展市场前景广阔。
3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瑞昌茶叶产业经过多年来的努力, 得以长足发展,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但因起步较晚, 在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上, 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 品牌效应较低
瑞昌市茶叶规模小, 实力弱, 质量意识和名牌意识低。茶叶目前产量低、档次低、市场占有率低。虽然近2年来瑞昌市青山茶业公司和九源仙子茶场先后注册了“雾春”和“九源仙子”茶叶品牌, 并作了宣传, 但品牌效应较低。
3.2 科技水平较低
一是产品单一。主要是多年种植且已退化的群体种。二是机械化程度低。机制茶少、机械化采摘应用率低, 造成劳动力用量大, 生产季节劳动力不足, 生产成本偏高, 生产效益低。三是包装水平低。一方面, 部分企业没包装, 套用“庐山云雾茶”包装, 这些包装不仅不符合茶叶包装所需要的密闭、阻光、防潮等基本要求, 而且违法。另一方面, 部分企业虽有自己的包装, 但设计特色不鲜明、文化品味及档次不高。四是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部分种植大户缺乏长远战略目标与科学管理机制。
3.3 服务体系不健全
瑞昌市还需加快速度培育能引导和带动企业、茶农的社会化服务组织, 如茶叶协会、茶叶专业合作社等。茶叶产业协会2013年7月份成立, 但许多东西还有待规范和完善, 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尚未成立。
4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虽然茶叶的国内外市场潜力巨大, 但要做大茶产业也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 特别是近年来茶叶行业对茶叶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行业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因此, 发展瑞昌茶叶产业, 必须按照产业化的要求, 做好品牌和市场文章, 进一步整合利用各种资源, 发展壮大龙头企业, 提高瑞昌茶叶的知名度, 走“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的路子, 才能做活瑞昌市茶产业, 实现全市茶叶产业的发展壮大。
4.1 服务是前提, 首先要做活茶产业“看”的文章
让瑞昌的茶叶有“看头”, 就是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要上下形成抓茶叶产业的共识。一是进一步深化认识。瑞昌市茶产业发展进入规模扩张快车道的关键时期。茶叶产业收益是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来源。同时, 发展茶叶生产对改善山区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要进一步深化提高各级干部群众对发展茶叶产业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 切实按照“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规划、一个政策、一套实施办法”的工作要求, 不断推进茶叶产业的优化发展。二是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要成立以市领导挂帅, 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茶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为推进茶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只有加强茶叶工作的领导, 保持资金扶持政策的连续性, 才能抢抓机遇促进茶产业做大做强。三是要进一步强化落实服务。明确并严格落实乡 (镇) 、村各级各部门服务茶叶产业发展的工作责任, 完善建立层级联动的产业发展服务体系, 帮助解决茶叶生产企业融资难等问题, 营造更加利于茶叶产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氛围。
4.2 企业是主体, 根本要做活茶产业“喝”的文章
让瑞昌茶叶有“喝头”, 就是要抓企业产品质量, 关键要抓龙头企业产品质量。一是建立重点龙头企业扶持机制。每年确立1~2家重点龙头企业, 整合项目对重点龙头企业予以扶持, 确保每家龙头企业项目扶持资金不少于50万元, 带动企业投入不少于200万元。二是要严格生产管理。强化落实茶叶专业技术队伍服务茶叶种植、修剪、管抚、病虫害防治、采摘、加工营销等工作职责, 引导、鼓励、扶持种茶农户实行机械化生产, 提高茶叶生产效益;设立茶叶技术推广财政专户基金, 专项用于茶叶新品种引进推广、标准化生产示范、生产新工艺研究开发等, 确保茶叶生产科技推广的顺利实施;加强制茶行业滥用农药、化肥, 无证照经营, 卫生不达标以及制假贩假、以次充好等重大问题监管;实行茶叶收购户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申报注册登记制度, 取缔无证收购, 规范茶叶市场交易, 确保茶叶市场有序经营。三是推进科技创新。要制定人才培养战略, 按每3.33~6.67hm2一个技术人才的要求, 制定千名技术人才培训计划;每年推广一批适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模式, 使茶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4.3 品牌是关键, 重点要做活茶产业“说”的文章
让瑞昌茶叶有“说头”, 重点是要加大瑞昌茶叶的宣传度, 而品牌最有说服力, 唯有打造统一品牌, 才有实力做响做强。一是准确市场定位。根据全省茶叶市场的基本情况以及市场需求, 确立以名优茶、礼品茶为主导方向的市场定位方向。二是确定运营思路。即统一品牌, 统一标准, 统一包装、统一宣传, 统一质量监控。三是打造品牌。现在, 全国的各种推介会、展销会很多, 我们也要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力度, 快速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和实力。安吉县从2001年起, 连续举办“中国安吉白茶节”, 举办地从安吉到上海、北京, 影响力也从周边几县市到全省、全国, 产生的效益越来越显著;同时他们还在其他的途径上加大宣传推广, 如在设立外销窗口的城市做小规模的公关活动, 在媒体上加强认知感的宣传, 与业已成名的名茶合作, 采取“引进来, 走出去”等措施。这些措施, 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要利用各种宣传推介机会, 利用各种媒体, 广泛宣传瑞昌品牌茶叶, 提高瑞昌品牌茶叶的知名度。四是拓宽营销渠道。加快茶叶一条街建设, 使之成为瑞昌茶叶走向市场的主渠道;建立茶叶销售网站, 实行网上宣传与网上营销;建立销售窗口与销售专柜, 展示瑞昌茶叶形象;借助旅游景点平台, 让游客亲手摘茶制茶, 丰富旅游内涵, 延伸产业链, 同时推介地方特产。
4.4 文化是保障, 核心要做活茶产业“玩”的文章
【关键词】县域经济 中小型工业企业 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210-01
当前,以工业为主的中小企业日益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在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财税收入、增加社会就业岗位、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小型工业企业“重要地位,弱势群体”的现状尚未改善,仍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困难。为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笔者围绕辽中县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在问卷调查、实地视察、座谈走访的基础上,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辽中县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出台多项关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辽中县中小型工业企业总体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发展劲头日益强劲,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截至2012年末,全县拥有中小型工业企业(法人单位)3411户,从业人员52147人;实现工业增加值126.3亿元,销售收入579.7亿元,利润总额20.7亿元、上交税金4.1亿元,较2011年分别增长了49.1%、78.3%、12.8%和48.8070,其创造的增加值占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6070,较上年同期相比提高了0.3个百分点。
二、辽中县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辽中县中小型工业企业尽管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仍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调整给中小企业发展带来了一定压力。目前,辽中县多数中小型工业企业是以传统的加工配套行业为主,在转机制、调结构等重大产业政策调整时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双重挑战。同时,受国际能源、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国家不断调高资源能源价格,无形中也推升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使得该县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正在经受严峻考验。
2.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突出。近年来,辽中县设立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以及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贴息等扶持政策,对缓解融资难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受县财力所限,专项资金规模小,无法满足广大中小企业发展需求。该县大部分中小型工业企业不得不将民间借贷作为首选融资方式,致使信贷成本不断上升,资金压力不断加大,影响了企业健康发展。
3.产业结构不合理。受资源和传统发展模式影响,中小型工业企业结构不合理,多为农副产品初级加工(稻米、饲料加工和食品酿造等)和工业产品配套加工类企业,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和采用先进生产工艺设备的制造类工业企业较少。科技型企业总量偏小,多数企业科技投入少,研发创新能力弱,工业产品技术含量低、品牌产品少,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不强。
4.产业集群的集聚功能尚未完全发挥出来。规划建设的机泵阀、铸锻造与机加工业园,虽然为中小企业的孵化成长和集约利用公共资源创造了条件,但行业骨干企业和重点产品生产链条的拉动作用不强,众多中小型工业企业仍然立足于为域外企业做配套制造服务,还没有在本地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分散独立发展的情况较为普遍。
5.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还不强。中小型工业企业多数是从乡镇、集体或个体私营经济创办发展起来的,还没有建立起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多数为家族式管理,在外聘高层次管理人员上很谨慎,在股权融资或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时也较为保守,缺乏对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和规划。多数企业经营者习惯于传统生产型的经营管理模式,对企业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意愿不强,已经成为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内部体制障碍,束缚了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
三、关于促进辽中县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辽中县县域经济发展中,中小型工业企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进一步促进中小型工业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进一步强化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建议县委县政府从战略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充分发挥县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继续深入实施副县级领导包扶企业制度和县直部门对口联系企业制度,不断强化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政策协调和督促检查,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问题,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2.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辽中县现行的《关于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暨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比较具体、实用,但是扶持标准还很低,建议县政府进一步研究分析该县中小企业的发展特点和实际需要,及时调高扶持标准,加大扶持力度,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3.进一步加大产业集群的建设力度。建议县政府把产业集群的服务平台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自主经营,有偿服务”的原则,促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集群服务体系建设;要加快建立以集群内优势中小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支持世润重工、海泰泵业和艾克电缆等行业骨干企业做强技术创新平台,服务和辐射更多的中小企业,形成推动集群自主创新的基本构架。
4.积极推动中小企业发展方式转变。建议县政府充分利用该县作为装备制造配套产业和环保产业示范基地这一重要发展平台,积极引导中小企业抢抓机遇期,按照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加快农副产品企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变初加工为深加工,如白酒加工、肉牛加工等,打造品牌如寒富苹果、辽中鲫鱼等,努力提高企业效益;支持、鼓励制造加工类企业与大集团做好协作配套衔接,依托大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促进中小企业提质增效;引导中小企业在调结构中,与“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相融合,与当前新城、新市镇建设相衔接。
5.努力改善投融资环境。建议县政府加快推进担保体系建设,适当扩充担保机构资本金,提高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能力;积极协调各商业银行尽快在该县恢复和新建分支机构,并根据中小企业的不同类型、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推出包括厂房抵押、库存抵押、订单抵押、应收款抵押、实行企业联保无限连带责任制度等多种灵活高效的贷款业务,为中小企业贷款松绑;统筹协调好银行、担保机构和企业三者权责利的关系,在提高支持力度、规避风险和创新服务中实现互利共赢;引导较成熟的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改善部分中小企业股权单一的现状,完善上市育成机制,支持中小企业直接上市融资;积极尝试和推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短期融资券等方式,降低融资成本,拓宽融资渠道。
【关于马鞍山市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农业产业化情况的调研09-15
关于我县肉牛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12-11
关于开展工业经济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07-02
关于绥宁县物流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07-13
参观马鞍山市博物馆策划书10-26
马鞍山科目三考试心得09-24
马鞍山乡十一五总结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