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执行难工作方案

2024-08-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解决执行难工作方案(精选6篇)

解决执行难工作方案 篇1

建立完善执行机制,深化执行改革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周强院长提出的“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工作要求,研究制定了《安宁区法院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执行工作措施和具体要求,分阶段确定工作目标,以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为原则,将工作责任细化分解到人并狠抓落实。

按照中央改革精神,积极探索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和裁执分权改革,按照1执行员+1书记员+1执行法警的模式组建若干执行团队,实行分组执行,执行裁决权和实施权相分离,裁决权由审判团队行使,实施权由执行团队行使,分工负责,协同配合,大大提升了执行效率。

狠抓执行队伍建设,提升整体战斗力

把“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列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解决执行难工作领导小组,院党组书记、院长亲自任组长,形成院长亲自抓、立审执多部门协同配合的执行工作格局。

进一步加强对执行人员的.素质教育、业务培训,优化执行队伍人员结构,推进执行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

针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以及“老赖”五花八门的躲债方式,从加强执行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提高执行司法能力以及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入手,积极组织各项执行业务培训,提高执行干警业务水平。

实行“软硬”结合,双管齐下促执行

对“老赖”穷尽各种“硬”措施。

主动加强与公安、工商、金融等部门的协作与联动,对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进行多方式发布,让失信被执行人寸步难行,提升执行的震慑力。

将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的被执行人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共宣布被执行人为失信人158件164人次;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法院公开平台等方式予以公布,依法对被执行人进行信用惩戒。

执行效果立竿见影,一批失信被执行人迫于社会舆论和压力,主动到法院履行了执行义务。

截止目前,共有32案33人因纳入失信名单主动履行共计496.91万元。

兰州某驾驶培训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梁某借朋友宋某三万元却一直无理由拒不归还,且多次传唤均以各种理由不到庭。

依据申请人提供的相关情况,我院进行了深入调查,认定梁某属于恶意隐瞒、转移财产,执行局果断将其纳入失信名单,导致梁某在送女儿上学时无法购买机票。

梁某才意识到单纯隐藏财产也根本无法逃避应该履行的法律义务,反而影响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只能主动到法院解决相关事宜。

同时,将一批拒不履行法律义务、经“四查”无可供执行财产的被执行人移送公安机关协助查找控制,加大采取强制措施的力度,实现拘留措施常态化,坚决打击拒不履行生效裁决行为,形成合力,发挥威慑作用。

今年以来,共移送公安机关协助查找控制56人,其中10案10人在拘留过程中自动履行了法律义务,共计133.14万元。

在焦某某申请执行焦某、禄某某借款合同纠纷一案中,被执行人焦某、禄某某夫妻二人多次传唤拒不到庭,经“四查”也无可供执行财产,我院将其二人移送公安机关协助查找控制,在第五天将焦某依法拘留,其妻禄某某闻讯赶到法院,当庭便支付三万元,并与焦某某达成和解协议,于四个月内将剩余款项共计二十四万余元全部清偿,并支付了八千余元的迟延履行金,使该案得以完全履行完毕,有效保护了申请人的合法权益,也使被执行人受到了深刻教育和警示。

对弱势群体实行“软”执行,提升执行社会效果。

坚持把“强化执行和解,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坚持把贴近群众、善待群众、理解群众、维护群众贯穿于执行工作的各个环节,加强和改进执行作风和工作方法,耐心、真诚地做好法律释明和思想疏导工作,努力化解当事人之间的对立情绪,督促被执行人自动履行义务,促成执行和解。

在张某、严某、王某、殷某等八名农民工申请执行甘肃某建筑劳务有限公司劳务费一案中,由于临近年关,为了能让这些外地的农民工兄弟及时拿到自己的劳动报酬回家过年,本院执行局特事特办,加快执行流程,在确定被执行人无履行能力后,又辗转多处了解到该公司在兰州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处有到期债务,遂马上向该公司发出履行到期债务通知书,并与该公司负责人多次沟通协调,促使该公司积极配合法院执行清偿了农民工工资十六万余元。

拿到血汗钱后,几名农民工激动地热泪盈眶,感谢的话语都凝结在紧握的双手中,连夜赶制了锦旗送到法院。

强化执行监督,树立司法公信力

坚持“两条腿走路”原则,采取内、外结合监督方式,细化了执行各环节的问责制度,并实行领导跟踪督办等举措,使执行更加透明。

对于影响大、矛盾突出的案件,积极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案件当事人全程监督执行过程,同时依托执行指挥中心,利用录音录像、执法记录仪、车载可视系统、单兵系统等方式,重点对实施搜查、扣押、强制腾迁、司法拘留、集中执行、专项执行等强制措施以及款物交接、信访接待等敏感环节同步实现视频语音连通,实施远程指挥、实时监督及应急处置,让执行现场直播化、可视化,全程摄像记录并上传办案系统保存,最大程度保证了执行全程的可控性,有力提升了司法权威和公信力。

解决执行难工作方案 篇2

关键词:执行难,阻却事由,社会分析,改善措施

民事合同纠纷案件执行难, 在执行过程中较为普遍。具有执行力的生效法律文书如果不能获得执行, 不仅直接使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落空, 使当事人之间扭曲的法律关系进一步扭曲、变形, 而且极大地损害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执行难”发展到极致, 就会演变为“暴力抗法”、暴力抗拒执行等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现象。[1]执行难已经超越司法领域, 而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我们应本着客观、务实的态度, 分析造成“执行难”的更为深层次的原因, 并从多个方面探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从而实现执行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2]

一、民事合同纠纷执行的阻却事由

(一) 被执行人难找

民事执行, 是指国家机关依债权人的申请, 依执行依据, 运用国家强制力, 强制债务人履行义务, 以实现债权人民事权利的活动。执行依据中负有义务的人, 在执行工作中就是被执行人。合同纠纷案件在申请执行时找不到被执行人的情形大量存在, 由此导致的执行难以进行的案件也占很大比例。被执行人难找, 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执行的难度。许多被执行人在判决其承担义务以后, 为逃避债务便跟当事人和法院玩失踪, 同时随被告人一起失踪的还有被执行人的财产。

(二) 被执行人对抗执行

很多案件, 被执行人能够找到, 法院的判决也合法、公正, 但由于当事人的原因, 执行工作仍然不能顺利进行。主要表现在:有的被执行人在订立合同时就没有履约的诚意, 甚至没有履约能力, 压根不想履行判决;有的被执行人则以为法院的民事判决要靠自觉履行, 没有强制执行力, 故意不履行;有的被执行人对法院判决不满意, 对执行的抵抗情绪极大, 公然拒不执行人民法院的生效法律文书, 如擅自处分已被查封、扣押的财产, 故意撕毁人民法院执行公告、封条;有的被执行人则对法院的执行通知置之不理, 企图用拖、赖等方式使执行不了了之;有的被执行人转移财产, 以此逃避执行;还有的被执行人, 通过各种关系与对方当事人沟通、打招呼甚至给法院施加压力, 逃避执行。

(三) 执行财产难寻

民事执行的实质是财产执行, 执行案件立案后必须设法找到被执行人的责任财产。调查债务人有无可供执行的财产以及可供执行的财产的种类、数量、所在地, 然后决定采取何种相应的执行措施, 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3]主要表现在:

1.人民法院享有调查权。法律赋予人民法院采取搜查、询问等措施调查被执行人财产的权力, 但人民法院人力、物力、时间有限, 特别是在基层法院, 在很多案件中无法穷尽调查措施。如果每个案件的执行, 法院都要向金融机构及其管理部门、房产管理部门、工商管理部门、电信部门、税务部门等单位和个人调查被申请人财产状况, 不仅执行成本很高, 而且导致执行的效率低, 违背执行的及时原则。

2.现行的《民事诉讼法》规定“被执行人必须如实向人民法院报告其财产状况”, 被执行人申报财产状况是被执行人在民事强制执行程序中的义务之一, 但在执行过程中, 主动申报的寥寥无几。

3.追求债权实现的申请人及其代理律师, 法律规定其应当提供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或线索, 但并未明确规定申请人及其代理律师的调查权, 由此导致债权人及其律师调查被执行人财产难度重重。《执行规定》第28条规定“法院可授权申请执行人的律师调查”, 但并没有规定律师的调查权限以及调查保障措施。

4.在企业、法人账户方面, 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越来越多进驻大陆的跨国银行为吸纳资金允许企业、法人多开户头、公款私存, 使法院和债权人难以了解和掌握企业、法人资金的真实情况。[4]

5.由于对企业缺乏严格的监管, 有的企业为逃避债务, 将企业财产全部转移, 仅仅留下一个空壳企业, 而将抽逃出来的财产注册新的公司, 重新经营, 给民事执行的财产调查造成重重阻碍。

一方面法院调查被执行人财产状况很多时候力不从心, 另一方面其他获得被执行人财产信息的途径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四) 执行财产难动

民事合同纠纷的执行既要保障被执行的基本生活, 又要实现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然而在具体的案件中对被执行人的保护与申请执行人合法权益会出现利益冲突, 而导致二者不能兼得。

被执行人的财产原则上均可强制执行, 但实体法和程序法基于保障社会安全或债务人的生存、维护社会公益、促进社会文化发展等考虑, 对于被执行人及其所抚养家属的生活必需品和必须的生活费用等特定财产, 执行法院不得采取执行措施。[5]在民事案件执行的过程中, 经常遇到除了法律规定的执行豁免财产[6]

目前法院的工作存在审判人员只管审判, 执行人员只管执行的现象。审判人员在案件的审理阶段支付按审判, 不考虑案件审结后的能否执行, 更不考虑案件的审理过程中为案件的执行创造便利条件, 这样不仅提高执行的成本, 更可能给债务人隐匿转移财产提供可乘之机。因此, 应当建立法院的“大执行”观念, 明确审判人员配合执行的的职责, 把为执行服务、力求解决执行难问题的观念贯穿于法院审判工作的全过程。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1.立案环节, 应当告知当事人因义务人缺乏执行能力而无法执行的风险, 增进当事人的理解, 增强当事人的风险意识和举证意识。

2.在案件审理过程中, 审判人员应当关注义务人的执行能力状况, 督促债权人关注债务人的财产状况, 注重对债务人财产信息的收集, 为日后的执行打下基础。如果出现债务人转移、隐匿、毁损财产可能导致日后判决难以实现情形时, 应依职权采取财产保全措施, 防止出现执行时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情况发生。

3.建立和完善审执兼顾的监督评价机制。尝试将有执行内容的案件的执行情况作为评判案件审理工作的一项指标, 督促审判人员关注执行工作, 为执行工作提供支持。

“执行难”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是我国在长期的经济发展、制度改革、法治建设过程中日积月累而成。“执行难”的原因既有法律制度不健全、法院执行不规范的原因, 也有社会公众的诚信度、风险意识等方面的原因。因此解决“执行难”的问题也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需要宏观的把握和微观的调控, 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协调和配合。可以期待, 随着社会的发展, 社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执行工作会一步一步走出困境, 步入坦途, 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7]

参考文献

[1]童兆洪.民事执行前沿问题[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3:166.

[2]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办公室.执行工作指导[M].第2辑.北京:人民法院出版, 2008.

[3]江平.民事诉讼法[M].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437.

[4]童兆洪.民事执行调查与分析[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5:55.

[5]江平.民事诉讼法[M].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407.

[6]青岛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解决法院执行难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19.

解决战略执行难的七把利剑 篇3

合伙人,中国科学院

研究生院管理学硕士。

E-mail:maruiming@allpku.com

一家企业的老总曾给我看过他们的年度计划:用十六开纸订起来的厚厚一叠文件,共有12页。其中,大项5项,小项283项。这个计划让我瞠目。要知道GE公司韦尔奇手下的大区经理,年度计划不过两页纸。于是问D总:光这个计划做了多长时间?答曰:一个多月。能执行下去吗?答曰:不到30%。

在 《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孙权面对曹操大军压境的挑衅,犹豫不决,降无奈,战无数。而下属们也是意见不一,叽叽喳喳。文官主降,过度夸大敌人的力量。武官主战,也没有拿出必胜的计划。周瑜见到孙权后,陈说利害,与孙权达到统一的认识,作战。

但周瑜对孙权是否真正下定决心作战,依然没有底。因此,他对孙权说:“我决心为将军决一血战,万死不辞。但不知道将军您是否还狐疑不定?”

孙权拔出佩剑,用力砍下面前奏案一角,说:“诸官将有再言降操者,与此案同!”说完,便将此剑赐给周瑜,封周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如文武官将有不听号令者,即以此剑诛之。

周瑜受了剑,对众臣说:“我奉了主公命令,率众破曹。诸将官吏来日俱于江畔行营听令。如迟误者,依七禁令、五十四斩施行。

孙权,作为最高决策者,拔出利剑,表明立场,充分授权,让决策得以执行。

战略执行难已成为企业中比较普遍,企业家中比较头疼的顽症。为此,企业内部要祭起七把利剑:

一是主剑

有些企业家平时多谋少断,遇事瞻前顾后,决策迟迟未果,没有主剑(见)。

企业家暂时没有主见是正常的。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在目前环境剧烈变化的今天,制订一个明确的战略是有相当的难度。企业家对战略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战略一旦明确,就应不容置疑,迅速推进。我们知道,企业家有不同的领导风格:有的企业家属于强力型,他强调在企业需要变革,需要克服阻力;有的企业家属于协调型,他的管理风格是调整和优化;有的企业家则属于适应型,没有外部压力不轻易改变。显然,我们知道,哪种领导类型更能够推动企业的战略执行。

无论哪种类型的企业家,都要有主剑(见),即使不说,也要哑巴吃饺子——心中有数。反之,迟迟没有方案推出,就会在企业内部产生胡猜乱想,引起人心惶惶。

二是上剑

一般的规律是,企业在制订制度的时候会非常投入,但执行制度的时候却虎头蛇尾,半途而废,最终不了了之。

比如,有的企业办公室的墙上写着禁止吸烟,而办公桌上却放着烟灰缸。一打听,是某某领导的办公室。试想如果企业的高层不能以身作则,企业的制度也是成为一纸空谈。如果制度只是用来约束员工的,那这种制度将会遭遇抵制。

笔者遇到一家企业,他在每条规定的后面加上一名话:“如不完成,罚款xx元”。这种办法说起来非常非常原始,但却非常管用。

因此,企业内部要有上剑,上方宝剑,约束高层及中层管理干部的制度。只要高层带头,真抓实干,企业没有执行不好的。

三是领剑

对于下面两种企业,相信我们一定不会陌生。

在第一类企业里,员工积极热情,主动寻找工作,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在第二类企业,员工看起来没精打采,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遇事能推就推,能拖就拖。

同样是企业,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是企业文化在起作用。

我们知道,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的主要推进动力。 所以,企业要有领剑,要有引领员工前进,努力完成工作的剑。任何一个企业家,都希望在第一类企业工作。企业是企业家自己建立起来的,想成为第一类还是第二类,由企业家自己决定吧。

四是重剑

有些企业里,员工忙得是热火朝天,但企业的重要任务,却并没有落实。为什么,没有忙点点上。

有一个公式,叫做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套用管理职能,就是:

企业文化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质量管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人才培养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结果企业这个不要,那个不要,战略执行当然成为空话了。

由于企业内部轻重不分,就会导致冲突。营销部门考虑如何扩大市场份额,生产部门考虑降低库存,财务部门考虑降低成本和提高投资报酬率,这三个部门都强调自己的重点,冲突越来越大。

企业的战略的落实,要通过关键业绩指标来实现。有一种通俗理解企业的战略的方式,就是企业完成最重要的事,就是战略;因此,企业要认清重剑,各部门的工作要围绕重剑进行,不能什么剑都抓。

五是中剑

许多企业的领导,把战略当成一件神圣的、需要保密的、不让员工知道东西。而员工既不知道、也不理解的企业战略,当然无法执行了。

根据 Renaissance与CFO杂志的合作调查,不到10%的员工了解企业的战略。

员工不知道企业战略,不执行企业的战略,和企业中层有很大关系。中层管理者往往是企业战略实施的阻力。他们倾向于上报那些被上司接受的方案,倾向于执行对自己有利的方案,而真正的战略措施,他们反而不认真执行。

同时,各中层由于流程关系没有理顺,就会产生冲突、扯皮、推诿,造成权力分光,责任跑光,决策怕风险,事事靠领导。

沃尔玛的战略就是低价,每个员工都围绕这一目标努力,企业自然在各个岗位、各个环节把成本降低下来了。

企业中间层,要变成企业中坚层,不要变成中减层。利用好中剑,斩断企业内部的阻力和隔墙, 这样,企业的战略执行力肯定会加强。

六是评剑

企业要经常就战略执行情况进行总结,长到年度,中到半年,短则季度。对企业的战略执行中好的部门给予鼓励,对于执行差的进行警告,或者进行整改。

管理学中有句话叫做人们不会做你希望他们做的,而只会做你检查他们做的。

因此,企业中要有评剑(评价),要有监督,要有改进,战略才能执行得更好。

七是人剑

人人是剑,人剑合一,一人一把剑。

比如海尔在推人单合一,有的企业叫做人人都是利润创造者。

企业要把战略目标分解,要责任到部门,责任到岗位,责任到个人。人人都有目标,人人都有考核,企业的战略才能最迅速地实施;否则,有的人忙死,有的人闲死,长期发展下去,干活的越来越少,战略就没人执行了。

实现战略要靠组织中每个人付出行动和智慧,这就要求将员工个人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联系起来,激励他们以促进战略成功的方式进行日常工作。

《士兵突击》里有一句话:想到和得到之间,需要做到。企业七剑在手,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斩断阻力,一往直前。

我们知道,一个庸才,是无法使用一把宝剑的。

所以,主剑、上剑、领剑、重剑、中剑、评剑和人剑,这七剑的运用,也不是任何一个企业都能做到的。

综合治理解决法院执行难 篇4

——建德市充分发挥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体系的作用

一段时间以来,“执行难”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执行难”特别是积案执行问题凸显,不仅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破坏社会主义法治尊严,而且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近几年来,建德市创新执行手段,构建支持体系,形成“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支持、社会各界配合”的执行工作新格局。2008年以来,该市充分发挥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体系的作用,扎实地开展了集中清理执行积案专项活动。截至目前,梳理出的166件有财产可供执行的积案、2644件无财产案件均已全部执行到位,同时化解涉执行信访案件290件。

一、创新理念,坚持动态执行。

1、建立特殊主体通报制度。市法院与纪委、组织部、综治委等部门联动,加大对特殊主体案件的执行力度,通过建立特殊主体通报制度,法院及时向纪委、组织部、综治委等部门通报党员、公务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特殊主体拒不履行行为,进一步强化特殊主体案件的督办执行力度。

2、建立执行工作快速反应机制。通过成立执行指挥中心并与公安110指挥中心实现24小时对接,及时处理执行线索和处置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已初显威力,如今年3月20日(周六),执行指挥中心接到了申请执行人童某的电话,说已发现被执行人洪某下落,执行员迅速赶往被执行人所在地将其控制,成功执结这起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

3、实行悬赏执行措施。出台《关于悬赏执行措施的规定》,根据申请执行人的悬赏申请,实行悬赏执行,将被执行人的信息

公布,借助社会公众力量,加强执行力度,提高执行效率,目前通过悬赏已执结9起案件。

4、建立完善执行救助制度。该市制定了《建德市司法救助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建德市司法救助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制度,完善司法救助制度。执行救助的案件,大多数是执行中的“骨头案”,生活困难的申请执行人往往意见很大。通过执行救助有效化解了执行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2008年至今,共计对61件执行案件申请人发放执行救助金93万余元。

二、加强沟通,坚持联合执行

1、建章立制明确职责。2007年9月,该市出台了《关于建立“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和《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机制各成员单位职责》,明确市纪委、组织部、宣传部、综治办、公安、检察、司法、财政、税务、国土资源、工商、金融机构等十九家成员单位职责。

2、设立执行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确立由市委政法委牵头设立执行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只要涉及社会稳定,需要市委、市政府协调解决的执行案件就由联席会议讨论,确定解决方案,并将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活动领导小组作为解决“执行难”问题的常设机构。同时每月定期召开清理执行积案协调会,由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及疑难复杂执行积案所在乡镇(街道)、部门的主要领导参加会议,通过此种协调方式,11件疑难积案顺利完成清理。

3、借助公安平台协助执行。该市建立通过派出所发现被执行人、通过公安信息查询被执行人、通过交警部门协助查扣被执行人车辆、通过出入境管理部门限制被执行人出境、通过公安刑侦部门依法及时侦查涉嫌拒不执行犯罪案件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公安查控优势协助执行。2008年至今,通过公安查询被执行

人的基本信息4273人次,请求公安协助控制被执行人187人次,通过公安查询车辆61次,通过公安协助查控执结案件123件。

4、建立基层协助执行队伍。设立乡镇、街道执行联络员、街道社区执行联系员以及村警三支基层协助执行队伍,将协助执行网络从城镇扩展到农村,实现执行工作从法院走向社会。同时,由市委政法委将三支基层协助执行队伍的执行工作纳入所在单位考核。目前,该市的协助执行网络覆盖面从原先的16个乡镇街道扩大到88个行政村,有效提高了办案效率,缓解了“被执行人难找、执行财产难寻,应执行财产难动、协助执行人难求”现象。

三、搭建平台,坚持征信执行

该市健全和完善执行信息管理系统,将法院执行征信系统建设作为“信用建德”创建的重要内容,在杭州地区率先实现银行、法院执行信息共享。对不履行生效裁判确定义务的被执行人,通过与人民银行、工商、国土等部门信息共享,构建执行征信系统。对于被执行人的拒执和履行情况信息,工商部门将其做为企业信誉等级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国土部门将其做为办理土地使用权、采矿权、探矿权的变更、抵押等审批手续的前置条件;金融部门将其做为在办理贷款、信用卡等金融业务时的必要条件。

2009年以来,建德法院共向人民银行传输了1101条企业和3749条个人的征信信息。该市金融机构受理贷款业务中因申请人有诉讼执行信息而拒绝办理贷款238人次,拒办金额2116万元;限制办理贷款27人次,限办金额148万元。如2008年上半年,该市法院受理了三件以杭州雅仕达电器有限公司为被执行人的执行案件。该企业在和解协议达成后,只履行了部分还款义务就拒付剩余款项。2009年,该公司向金融机构寻求贷款时发现

因有未执行信息被列入银行“黑名单”,后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了还款义务,方获贷成功。

解决执行难工作方案 篇5

执行工作中,一些已经生效的案件判决的执行,存在被执行人难找、执行财产难查、协助执行人难求、应该执行的财产难动等问题。法院执行难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也是法院审判工作中存在的难点。这一热点问题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专门发出文件就法院执行工作作出明确指示,并将“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写进了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标志着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从此迈入新纪元。如何才能切实解决执行难?是摆在各级法院和执行人员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试图就执行难存在的原因和问题及解决的办法,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执行难的成因

民事司法实践中,执行难之难可归结为四个方面:被执行人难找,被执行财产难寻,协助执行人难求,应执行财产难动。形成执行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的存在造成执行难。少数地方官员和部门领导从狭隘的本位主义出发,表面上支持人民法院执行,实际上偏袒本地当事人,为被执行人逃避履行义务寻找种种理由,隐瞒事实真相,编造虚假事实,有的甚至以影响稳定为借口,向人民法院施加压力,制造执行障碍。个别领导甚至赤裸裸地站在执法的对立面,成为被执行人拒不履行义务的强有力的支柱和后台老板。执行中一些有义务协助的部门和被执行人串通一气,刁难执行人员,为了部门利益,阻碍法院判决、裁定的执行。

二是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执行难。被执行人缺乏执行能力,无财产可供执行,必然导致执行难。例如,涉及农村土地纠纷和村委会的案件,数量较多,执行难度较大。近年来,农村土地纠纷,农业人口享受村民待遇纠纷逐年上升,处理这类问题,农民抵触情绪较大。村委办企业,由于经营不善,企业倒闭,借贷不能偿还,村委往往根本无财产可供执行。

三是主观原因造成的执行难。这里的主观原因主要是指地方政府的 1

主要财源和利税大户,属于地方政府重点保护的骨干企业,法院执行始终面临着政府的行政干预。另外,前些年,党政机关开办了大量企业,现在这些企业按规定已退出市场,企业尽管已停止和注销了,但上级开办单位往往应承担资金虚投,抽逃资金或企业清算的法律责任。民事执行中造成执行难的主观原因还有被执行人恶意躲债,即通常表现为,被执行人下落不明,无法执行。被执行人是自然人的,涉案自然人东躲西藏,居无定所,执行人员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查找不到,案件无法执行。四是强制执行立法滞后。强制执行程序被规定在民事诉讼法中,关于执行的条文仅有三十多条,而多年来,全国法院有待执行的案件不少于二、三百万件,而且情况千差万别,所以,把执行程序规范作为民事诉讼法的部分,这种立法体例本身就限制了执行规范的完善。尽管现在有些相关的规定和司法解释,但仍未改变内容过于概括,原则抽象,可操作性差的状况,立法滞后也是造成执行难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五是执行体制不健全。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是随着近十几年来民商事案件有大量增加而发展起来的,执行工作发展之始,就没有形成一套符合执行规律的执行工作体制。理念陈旧,思路狭窄,重审轻执,审执严重脱节,审判人员只顾审判,不管审结的案件是否执行得了,或者审判员在制作诉讼文书时,就未充分考虑如何有利以后的执行。执行人员在执行过程中仍是依职权主义为主,而非强化当事主义,仍是穷尽执行手段,而非穷尽执行程序。债权申请人不具有市场风险意识,认为法院判给多少,就应执行多少,债权申请人在执行过程中,不具有财产举证责任,造成了债权申请人“动动嘴”,执行人员“跑断腿”的被动局面,执行效率低下,成了执行工作的顽症,也造成了执行难。笔者深感执行体制不顺是造成执行难的根本原因。

六是执行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在执行工作岗位上,执行人员法律知识不熟,遇到问题不知道如何处理,往往简单地认为,执行就是拿着判决书、调解书向被执行人讨帐,这是一种普遍的错误观念。执行干警综合素质不能适用执行工作的客观要求,也造成了当今的执行难。

二、解决执行难的有益尝试

为解决执行难问题,中共中央于1999年发布了著名的“11号文件”,要求加强执行工作,改革执行工作,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解决执行难问题。最高人民法院于1999年10月发布的《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中,也明确提出了对执行体制进行改革的总体构想,这就是,在全国建立起执行机构统一领导、监督,配合得力,运转高效的执行工作体制。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解决执行难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笔者所在法院在如下几个方面也进行了尝试。

一是大力推进执行队伍建设。笔者所在法院几年来始终将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人民群众满意的高素质执行队伍,作为法院执行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充分认识到执行队伍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紧迫性,不断加强执行干警的思想、政治、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狠抓干警法律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训,使其成为能胜任执行工作的全面型人才;另一方面,走精英化执行之路,逐步提高执行队伍建设的标准,对执行人员的配备、教育、培训予以政策倾斜,及时将不适应从事执行工作的人员坚决调离执行岗位。

二是灵活运用各类执行措施。对于已规定的民事诉讼法中和有关司法解释中的各种执行措施大胆使用灵活运用,如司法拘留、查封、拍卖等,对故意逃避债务的被执行人,积极借助被执行人所在地的报纸、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媒体,公共披露被执行人名称、生效法律文书及其确定的义务,督促其履行。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或大胆借鉴兄弟法院的执行方法,例如,有奖举报,对被执行人高限制,债权转移,不动产抵押返租等,并逐步加以完善。对那些故意阻碍抗拒执行的违法行为,应依照民事诉讼法适用罚款,司法拘留等强制措施,情节严重犯罪的按照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之规定,以拒不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罪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三是大力宣传执行法律知识,努力提高执行法律知识。几年来,笔者所在法院清醒认识到普遍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是确保执行工作顺利

开展的根本途径。因此,法院努力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执行工作,把国家的法律政策通过报纸、电视台、广播电台诸新闻媒体予以宣传,在全社会以逐渐形成“生效法律文书必须执行”的法律意识,形成以抗拒、阻碍、干扰人民法院执行为耻,以服从、协助、支持人民法院执行为荣的法制环境。不断要求执行干警在执行过程中,善于向当事人和人民群众宣传法律、政策促使被执行人自觉履行法律义务。

四是积极依靠党委领导和人大支持,增强执行工作抗干扰能力。执行工作纷繁复杂,涉及方方面面,单纯依靠法院自身的努力消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大量生效的法律文书难以执行,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是一个重要根源。法院必须紧紧依靠党委、人大、政府的支持,重大执行活动及时邀请人大现场监督,定期向党委、人大汇报执行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法院执行工作也离不开党委和人大的积极协调,随着执行工作难度的日益增大,法院执行活动需要检察、公安、银行、工商、土地规划、房产等职能部门协助的情形愈加普遍,一些剌手案件,经过党委、人大的协调,执行工作遇到的难题便能较顺利地解决。

解决执行难工作方案 篇6

民事执行难问题的原因及解决的方法

姓 名: 宋宝君 学 号: ***63 学 校: 海军指挥学院

指 导 老 师:

目 录

一、我国民事执行的现状

二、民事“执行难”的危害性

(一)对当事人的损害(二)对权力机关的损害(三)对整个社会“广普性”的损害

三、民事执行难的主要原因(一)执行立法滞后(二)法律意识单薄

1、公民尊重、遵守法律的意识淡薄

2、地方党政机关尊重、遵守法律的意识单薄(三)地方保护主义干扰严重(四)法院自身工作存在问题

1、执行体制不健全

2、执行机构和队伍存在的不足

3、执行的期限过长,导致当事人产生执行无效率的失落感

四、民事执行难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当事人如何解决难与收取执行款的问题(二)制定统一的强制执行法(三)完善法院各项工作机制

1、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

2、强化执行方式改革

3、规定明确的执行时限

4、形成有效的制约与监督机制

5、充分发挥审判程序职能作用,为执行工作提供有利的前提条件(四)培养当事人在执行中的证据意识

(五)完善民事纠纷解决机制,扩大民事纠纷解决方式

五、结语

六、参考文献

民事执行难问题的原因及解决的方法

民事执行是实现民事权利的一种法律途径。从执行行为启动的方式角度,民事执行可以分为自觉执行和强制执行。

一、我国民事执行的现状

执行难是指人民法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书,有条件执行,但由于主观、客观方面因素的存在,无法使之实现或难以实现的现象。当前“执行难”的主要表现可以概括为四句话:“被执行人难找,执行财产难查,协助执行人难求,应该执行的财产难动”。法院“执行难”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也是法院审判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当人民法院裁判送达当事人后,因种种原因致使该生效裁判规定的权利、义务内容难以实现。

民事执行是实现民事权利的一种法律途径。从执行行为启动的方式角度,民事执行可以分为自觉执行和强制执行。前者是被执行人在生效的法律文书所规定的期限内主动执行的行为,是民事诉讼终结前的一种正常程序状态,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后者是被执行人在生效的法律文书所规定的期限届满后经申请执行人启动执行申请程序之后的一种被动执行行为,是民事诉讼终结前的一种非正常程序状态,需要付出比自觉执行更高的成本,是不自觉执行的法律后果。一般来说,法治化程度越高的国家,其自觉执行案件在整个民事执行案件中所占的比例应越大。然而,就我国目前的民事执行现状来说,尽管法治在不断向前推进,但自觉执行率并不尽如人意,给执行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是造成“执行难”社会现象的重要因素。

二、民事“执行难”的危害性

在法治国家里,法律乃是一国的最高行为规范。一方面,能否确保法律得到有效执行是衡量一个政府治理国家事务能力的最重要的尺度,所以法律得不到执行应视为政府的莫大耻辱;另一方面,国民是否遵守法律也是区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与野蛮的分水岭,因此不执行法律判决有损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形象。

生效法律判决得不到有效执行的危害性的后果必然是法律白条越来越多和应对失措。事实证明,法律判决得不到有效执行的危害性是多方面的和多层次的。

(一)对当事人的损害

法律判决得不到执行对当事人来说不仅是有案件表的或案值的量度的直接损失,还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损失:第一,讨债的直接成本;第二,因讨债而影响其他活动的“机会损失”;第三,因浪费时间和精力产生的疲劳和厌烦,已经因目标实现不了情绪失落等形成的精神损害。

(二)对权力机关的损害

对权力机关而言,不仅因人们指责执法机关效率低下而受到损害,还包括:第一,因败诉方拒绝执行判决,执法机关的权威和尊严受到的损害,同时也损害了司法公正和法院的形象;第二,受到腐败无能的怀疑和责难;第三,整个权力机关面临监督不力的责难;第四,对法律的不信任会转嫁为对党和政府的失望。

(三)对整个社会“广普性”的损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自然人或法人的经济角色是多重的,他可能是债权人,又可能是债务人。如果他作为债权人的 权利得不到保护,就很难指望他会心悦诚服的承担债务人的义务,于是赖债就会向传染病一样很快蔓延,甚至会引发恶性暴力事件,影响社会稳定的大局。

由此可见,法院执行工作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解决得不好,将直接影响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政治局面。

三、民事执行难的主要原因(一)执行立法滞后

执行工作目前主要依靠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工作的规定开展。而民事诉讼法中,关于执行的条文仅有三十多条,如此少的容量必然导致规定过于原则化,缺乏操作性,也必然导致强制执行制度的不完备和执行中的无法可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也是规定的少且原则性的多,确定性的内容少,对一些问题并没有作出具体详细的规定和有效的措施。如对执行当事人,协助执行人和执行程序一些环节上缺乏法律约束力,对干涉、阻挠、妨碍法院执行工作的行为,没有规定明确的处罚措施,对执行措施,执行方式,执行期限,申请人举证,执行协助,拒不履行的制裁,也尚需具体明确的规定和完善。

总的来说,现行的执行立法的效率精神乏弱,没有认识到执行工

作与审判工作相比所具有的特殊性,有关的执行规范还不能满足提高执行工作效率的需要。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出一部较完善的强制执行法!而多年来,全国法院有待执行的案件不少于二、三百万件,而且情况千差万别,所以,把执行程序规范作为民事诉讼法的部分,这种立法体例本身就限制了执行规范的完善。尽管现在有些相关的规定和司法解释,但仍未改变内容过于概括,原则抽象,可操作性差的状况,立法滞后是造成执行难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二)法律意识单薄

1、公民尊重、遵守法律的意识淡薄

突出表现在:不少有履行能力的被执行人采取拖、赖、躲、逃等手段违法阻碍、抗拒执行;相当一部分被执行人无视法律尊严,有的甚至围攻、殴打执行人员,对执行人员进行非法拘禁,毁损执行公务车辆等。

2、地方党政机关尊重、遵守法律的意识单薄

我国人治的理念深厚,有几千年的封建历史,法治自古弱于人治。而且地方党政机关为了提高自己的政绩,对那些属于地方政府主要财源和利税大户的骨干企业给予重点保护,所以常常以权压法,以言代法,非法干预司法执行工作。

(三)地方保护主义干扰严重

当前我国的法院和法官的管理体制还存在一些问题,法院隶属于地方,由地方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法院直接受地方党委的领导,在用人方面应经其核准同意,法院经费由地方

财政直接拨与,在财物上受制约,地方法院还不是“国家设在地方的法院”而是地方的法院,执行工作在某些方面确实很难摆脱地方和部门的干扰。而且区域经济的存在决定了当地的经济状况与其利益直接相关,也与当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密不可分。而当地领导也自然要维护当地的利益。地方法院的人、财、物都属于地方,它不受地方的敢于是不可能的,保护地方利益也在所难免。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干部法制观念淡薄,无视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和尊严,滥用权力,以言代法,以权代法,肆意干涉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案件的执行直接涉及财物的,有些地方和部门缺乏全全局观念,往往为了避免损失,保住既得利益,片面的从维护本地区本部门的经济利益出发,对法院执行工作设置种种障碍,这些都阻挠执行工作的正常发展。

(四)法院自身工作存在问题

1、执行体制不健全

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是随着近十几年来民商事案件有大量增加而发展起来的,执行工作发展之始,就没有形成一套符合执行规律的执行工作体制。其内部没有形成分权制约机制,外部没有形成整体合力,执行机构的职责、权限不清,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执行难现象的发生。具体表现在:第一,执行机构和审判机构权责划分不明确而相互扯皮、引起争端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且还存在“重审轻执”的现象;第二,执行机构内部的执行命令权、执行实施权、执行裁决权三种权能,往往是由同一执行员统一行使,缺少有效的监督制约;第三,横向的同级执行机构之间关系松散,相互配合协调不够,相互牵制的情

况经常发生;第四,纵向的上下级执行机构之间监督制约乏力、集中统一不够。

2、执行机构和队伍存在的不足

大批力量投入审判,而执行力量不足,执行案件堆积,少数执行人员无暇顾及,当事人权利迟迟得不到法院的强制保护。同时在执行工作岗位上,执行人员法律知识不熟,遇到问题不知道如何处理,往往简单地认为,执行就是拿着判决书、调解书向被执行人讨账,这是一种普遍的错误观念。执行干警综合素质不能适应执行工作的客观要求,也造成了当今的执行难。

3、执行的期限过长,导致当事人产生执行无效率的失落感 众所周知,法院办案大量的时间集中在审理,执行的期限应当比审理的期限短,当事人才没有失落感。而现在,许多案件法院都是采用简易程序的,采用三个月(简易程序)审理完毕的案件,却需要六个月才会执行完毕,明显加重了当事人的失落感。

四、民事执行难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当事人如何解决难与收取执行款的问题

当事人可以通过公开悬赏的方式,借助社会的力量,通过合法的途径使判决确定的权利得到实现。具体方法有以下两种:第一,悬赏他人提供被执行人的财产线索;第二,悬赏他人居中进行调解,说服债务人履行判决确定义务。

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或诉讼前如果发现对方当事人有转移财产、挥霍财物等逃避债务的行为时,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根据

《民事诉讼法》第92和93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在受理诉讼前或诉讼过程中,根据利害关系人或当事人的提出或申请,可对当事人的财产或争议标的物做出强制性的保护措施,以保证将来做出的判决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

当事人可以委托代理人去申请执行及收取执行款。根据《试行规定》第18条和22条的相关规定:当事人可以委托别人代为其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及代为其收取执行款。这样当事人就可避免介入繁琐、复杂的执行程序。

当事人可借助司法机关将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的对方当事人绳之于法。根据《刑事诉讼法》第84条和《刑法》第313条的相关规定:当事人发觉被执行人有能力执行机而拒不执行的,可以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举报,对已构成犯罪的,司法机关应立案侦查,并给予刑罚处置。

(二)制定统一的强制执行法

制约执行工作的因素,无论是法院内的因素,还是法院外的因素,在法律规范层次上都有反映。要解决“执行难”的问题,应从立法的理念上去考虑。强制执行立法的滞后已经引起了理论界、司法实际部门与国家立法机关的重视。强制执行法的改革完善应当以解决实践中的“执行难”为其出发点。

我国应制定一部统一的强制执行法,规定审执分立,对执行机构和人员的法律地位、执行机构体制的建立、执行原则、执行范围、执行管理、执行程序、执行措施、执行费用的负担、协助执行义务以及

妨碍执行的法律后果等问题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使执行工作有法可依,保障执行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完善法院各项工作机制

1、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

着重从下两个方面人手:第一,不断加强执行干警的思想、政治、组织、纪律,提高干警法律知识和业务技能,使其成为能胜任执行工作的全面型人才;第二,走精英化执行之路,逐步提高执行队伍建设的标准。树立新的执行理念,深化执行改革。摈弃不符合现代法治要求,制约执行工作的陈旧作法,深化执行改革,创建符合执行工作规律的新体制与新模式,包括执行体制,执行机构,执行权运行机构和执行方式与方法四个层面。

2、强化执行方式改革

加大执行工作力度,按照“全面公开、强化监督、严格规范”的要求进行执行方式改革,以取得社会各界对执行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为推动执行工作的发展,解决“执行难”问题提供新的动力。完善执行立法,加快强制执行法的出台,为执行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现行的执行立法已落后于执行工作的需要,缺乏效率精神,应尽快出台强制执行法,为执行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3、规定明确的执行时限

依现行执行制度,执行案件没有期限,而在实务中,案件在一个人手里办,短则数月,长则数年,决定执行时间长短往往取决于外在因素的干预,也许领导过问或当事人反映就能及时执结,何种案件何

时结案没有统一的标准,为了杜绝这一现象,执行程序必须对执行的过程规定明确的时限。

4、形成有效的制约与监督机制

“执行难”也暴露出执行权在运行过程中的腐败现象,为此,应建立执行工作的内部制约和外部监督机制。

我国目前的监督制度还不够完善,在监督力度、标准、程序等方面规定都不具体、明确。如执行监督指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依法监督,发现错误应及时纠正。但是立法上并没有对错误的种类、性质、怎样纠正已发生的错误等有关问题,做出具有针对性的规定。

人民检察院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无权对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进行监督,这无疑是人民法院负责执行工作的部分人员和领导发生腐败,进而影响司法公正的根源之一。所以,必须加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对执行权的制约和监督。强制执行更接近行政行为,执行程序由于其强制性的特征而较少受到来自另一种公权力的干预,因此必须以强制执行救济制度来保护公民的权利。它不仅是受侵害人的一种权利,更是对执行机关的监督。

严密的内部制约机制也相当重要。要加强执行队伍建设,对执法队伍进行科学管理,严肃执行纪律,进行业务培训,提高执法水平。各级法院积极探索,将执行权分立行使,改变了过去执行权集于执行员一人的手中,易于独断专行,暗箱操作的弊端,有效地整治了乱执行的行为。

5、充分发挥审判程序职能作用,为执行工作提供有利的前提条件

审判程序是执行程序的前提和基础,执行程序是审判程序的继续和完善。由此看出审判程序与执行程序是密切联系的,充分运用审判程序的职能作用,正确引导债权人主张权利,及时采取保全措施,给以后的执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避免重复劳动,有效遏制各种逃债、躲债行为,有利于执行工作的顺利开展。然而,现实是:在审判阶段,该做疏导工作的不做;该保全的不保全;该先予执行的不先予执行。而是以“我”只管下判,执行是下一阶段另一部门的任务为由,把案子甩在一边,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就弱化了司法权威,从而错过了案件圆满解决的良好时机。

(四)培养当事人在执行中的证据意识

审判方式改革取得丰硕成果,在举证的方式和责任分配方面,通过审判人员的指导得到较好发挥,对自己的主张,都能提供证据加以证明。而在执行程序中,要求当事人举证,有的当事人不理解,认为通过诉讼程序,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已经确认,人民法院应根据已经发生效力的法律文书,强制责令义务人履行义务,不再负有举证责任。认为执行中的调查取证应当由人民法院承担。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法院应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当事人走出不承担举证责任的误区,使其明确执行中的举证是一项重要义务,是实现自己权利的有力保障。

线人举报制,是针对那些人难寻、隐匿财产的被执行人,由法院

在其经常活动的场所和知情人中发展线人,要求线人对被执行人及其财产状况进行举报,对举报属实的,视其情况给予线人一定数量金钱奖励的制度。

执行公开可以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使执行权的运行过程有透明度。执行程序应该对这些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增加执行案件的透明度,特别是通过对敏感环节的公开,减少当事人因为对法院的不信任所产生的不接受执行结果、进而抱怨法院“空调白判”、“打法律白条”的情况,使当事人能及时了解执行案件的进展情况、所遇到的困难以及法官行使权力的法律依据,争取得到当事人乃至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树立人民法院公正司法的良好形象。

所谓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是指被执行人在人民法院执行通知指定的期限内未能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应当向人民法院申报其所有的财产状况,包括动产、不动产、各种债权和其它财产权及其抵押情况等。

(五)完善民事纠纷解决机制,扩大民事纠纷解决方式 多发挥私力救济的优势,完善诉讼保障制度,减轻当事人的诉讼成本,保障当事人的基本合法权益。而我们知道,在民事案件当中,当事人采用诉讼这种方式来解决纠纷,是基于对法院的充分信任,而其诉讼目的是请求法院判令对方当事人履行一定的义务,但在现实当中法院并没有很好地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法院的执行并不到位,判决书就成了一纸白条,得不到有效的执行。胜诉方不但为诉讼花去了大量的金钱,还为此付出大量的精力,最终落了个判决执行不了的

局面,人力、物力丧失殆尽。其实在现实当中,当事人进行诉讼不但是为了获得程序上的权利,更重要的是为了获得实体上的权益。另一方面,应当完善我国诉讼费用的收取制度,建立诉讼费用保障制度。当前我国诉讼费用一般都在案件审判前收取,执行费用在法院施行执行程序前收取。且费用收取又按诉讼标的收取,这是相当不合理的。我认为国家应该减少诉讼费用和执行费用收取或应在当事人的权益确实取得保障之后收取诉讼费用和执行费用。

五、结语

解决执行难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关键则在于强制执行程序的完善与健全。只要我们根本转变“重审轻执”的观念,正确认识执行程序的价值,加强执行立法,健全执行机制,相信我们一定能够解决“执行难”的问题,执行工作必定会走出困境。总之,要克服执行难,必须处理好审判与执行的关系,充分发挥审判程序的职能作用,明确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人的举证责任,建立和完善以“执行线人制度”为代表的强有力的执行措施,从而降低执行成本,提高执行效率,树立司法权威,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六、参考文献

[1] 江伟:《民事诉讼法》(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版第28页

[[2]]江伟:《民事诉讼法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版第65页

[[3]]齐树结,马昌明:《完善我国强制执行法若干问题的探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版第231页

[[4]]吴明童,田平安:《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版第136页

[[5]]方蓅芳.“民事诉讼收费考”,载《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6]]杨荣馨.页

上一篇:刑释安置帮教工作档案下一篇:镇商会2013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