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诵读比赛(精选13篇)
经典诵读比赛小结
为了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我校举办了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比赛受到了全校师生的关注和青睐。
本次比赛成立了“诵读经典、爱我中华”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组织机构。比赛顺利进行,以公平、公正、公开的态度的观看并评比打分,参赛选手也以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态度参加了比赛。进过激烈角逐和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参加比赛选手们他们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语言博得了同学们的阵阵喝彩,同学们也都被他们的激情所感染。比赛过程中,选手们时而高亢激昂赞美祖国、时而深情款款表达祝福。
学生们的一首首经典的诗歌把大家带入诗歌意境。用自己独特的演绎方式抒发浓浓的爱国情结。各位选手精彩的朗诵不时赢得了阵阵掌声。同时这次比赛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有一部分同学还不能进入角色,没有把自己的感情充分地表现出来。但总体来说这次活动还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这次经典诵读比赛的举办,有助于引导广大师生进一步亲近、欣赏和体验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在诵读中华经典诗文中感受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使广大师生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更加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我们将以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学习中去,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传承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还如烟海,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教育工程,我们一定会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地做好此项工作。
一、诵读的前提,激发兴趣
在古诗词教学中,许多诗词的由来都是有着一定的背景,小学生非常喜欢听故事,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教师就可以从故事入手,给学生讲清诗词的由来, 这样教学,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进而把学生带入到古诗词的诵读教学之中。
例如,在教学《小儿垂钓》这首诗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我先从课前谈话入手:你们在课余时间钓过鱼吗?你们知道钓鱼需要什么条件吗?对于如今的小学生来说,多数都没有钓鱼的亲身经历, 因此,也就无从谈起。在学生沉默的时候, 教师再以讲故事的口吻说道:“古时候,有一个和你们一样大的孩子,在他钓鱼的时候,有个过路人向他问路,可是,他只是摆摆手,不说话,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儿垂钓》,读完以后, 你就会知道他为什么不回答别人的问话了,你们想知道吗?在这里,在教师故事的引领下,学生的诵读兴趣被激发,为提高诵读效果奠定了基础。
又如,在教学《七律长征》这首诗时, 作为毛泽东诗词中的一首,这首诗写的大气、磅礴、气势豪迈。在教学时,我发现班里有个学生读得非常好,抑扬顿挫,声音极有磁性。在教学时,我就让这位学生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在榜样的带领下,其他学生的诵读兴趣也自然被激发起来,他们跟着这位同学低低地、有节奏地读了起来,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形成了一片诵读的浓厚气氛,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
二、诵读的关键,加强指导
在小学语文古诗文诵读教学中,教学的关键在于教给学生正确的诵读方法。要想让学生达到有感情诵读的目标, 教师就要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方面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诵读水平的目标。 对小学生来说,诵读的关键就在于先把古诗词读通、读顺,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有感情诵读奠定基础。如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时,由于这首诗中难以读准的生字较多,因此,在诵读之前,我把学习的重点放在让学生读准字音和诗句内容上,教师主要帮助学生做好正音工作。比如“宿”“疏疏”“径”“寻”等字教师要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在此基础上,再引领学生读通句子。如此一来,只有读准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诗,才能为学生的高效诵读奠定基础。
诗词诵读同时也很讲究的就是抑扬顿挫,读出节奏。如在教学《山行》这首诗时,为了帮助学生诵读,教师要让学生按照七言诗的停顿要求先划出节奏符号。 “远上 寒山 石径斜,白云 生处 有人家。……”在学生划分出节奏符号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跟着这种节拍抑扬顿挫地读,为了使学生的诵读更有感情,教师还可以借助画面,放飞想象,通过摇头晃脑地读、不求甚解地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诵读,就这样,在反复朗读中,学生跟着节奏走,跟着感觉走,时间长了,学生定会读得越来越入味,越来越有感情。
三、诵读的根本,读出美感
在小学语文经典诗词教学中,开展诵读活动的根本是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也就是让学生在诵读过程的体验中获得审美的喜悦以及心灵上的满足。作为入选语文教材的诗词,大都具有画面感和情谊感强的特点,如在教学《游园不值》这首诗时,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名篇,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赏析,品味中感受到语言美呢?我主要引导学生就诗词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品味。 在学生读完全诗以后,我让学生说说你觉得哪句诗写的美,有学生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话写得太好了,有学生认为作者题目《游园不值》中的 “值“字用得好,在语言品味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而且在反复朗读品味中,读出了诗词的美,这种美只沁学生心脾,起到了“诵读有度,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经典诗词常常富于画面感、情境美。 这些画面情境或是浓缩的场景,或是自然的景观,或是简短的故事,就构成了一首精美的诗词。如在教学《江雪》这首诗时, 在学生诵读的时候,我特意选择了一段给人以孤寂、凄凉、寒冷的音乐,然后,让学生配乐诵读,当音乐声响起,配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诗词,学生的头脑中自然浮现出了一幅“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位老人独自在江面上钓鱼”的画面, 这样一来,情景、人、环境气氛,高度合一, 在有感情诵读中,学生仿佛真正走进了诗词深处,走进了作者内心,走进了那个遥远的岁月。
一、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初衷和目标
诵读经典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古典诗文作为宝贵的精神食粮,其间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精魂。它是民族精神的教科书,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给每一位炎黄子孙都深深地烙上了龙的传人的印迹。虽然目前的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但创新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撑。
诵读经典是加强人文教育的需要。我国的古典诗文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文文化资源,有着博大的精神力量。让学生诵读古诗文中的传世佳作,就是为了补人文文化教育这一课,使学生在诵读中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逐渐构建起新的人文精神支柱。
诵读经典是深化素质教育的需要。一是诵读古典诗文能够让人感受宇宙奥秘、顿悟人生真谛,能够把人的精神释放到一个自由翱翔的空间,点燃创造之火,让学生诵读大量古诗文可以启迪灵感,增强其原创力。二是古典诗文在文字表面的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诵读经典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不断的丰富。三是古典诗文中有很多名篇佳作描写山水、人情之美,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我们积极探索经典诵读、古诗词吟诵教学模式,寻找更适合学生学习经典作品、古诗词的途径,带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同时达到开发少儿的记忆力和智力、打好语文基础的目的,不断积淀“与经典同在,与圣贤同行”的人文素养。
二、经典国学启蒙教育的形式和策略
在开展诵读经典国学、传承优秀文化的活动过程中,我们牢牢把握学校活动与班级活动相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体辅导相结合、诵读与展示相结合、评比与激励相结合、总结与提高相结合的五个原则,使诵读活动如润物无声的“春雨”,悄然熏陶感染着学生的心灵。
1. 开展“五个一”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充分利用每天早晨阅读15分钟晨读时间。每周诵读一首(篇)古诗词;每周上一节以经典诗词诵读为主题的语文活动课;以班级为单位每月开展一次赛诗会;每学期举行一次全校性的经典诗词诵读比赛或诵诗会、诗文表演等;每年组织开展一次“背诗大王”、“读书大王”和“书香班级”评选活动。既激发学生学古诗词的兴趣,又使古诗词教学形式得到有益的扩展和延伸。
2. 创设诵读经典氛围,丰富校园文化底蕴
围绕着经典诗文诵读这一主题,我们利用墙壁、宣传栏办起了墙报专刊,名言警句随处可见,营造了浓厚良好的育人环境,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教育气息。在班级墙壁上张贴古诗词名句,张挂学生的作品,一张张诗词小报、一副副诗配画作品,展示的是孩子们诵读经典的每一份收获。学生一走进教室,抬头便见经典名句,宽松和谐的氛围为走近经典提供了特定的环境,对学生的行为具有同化力、促进力,浓厚的文化气息使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3. 加强家校合作,提高诵读质量
我们充分利用家长课程,宣讲走进经典古诗文的重要性,以取得家长支持。比如带孩子去书店,购置经典诵读必备的书籍、家长和孩子一起诵读古诗文等。使家庭、社会都成为学生诵读经典的场所,让古诗文的诵读由校内向校外延伸,营造家庭小课堂、社会大课堂,让孩子们尽情倘佯在诗词的海洋里,体验感悟文化经典的内涵。
4. 以活动为载体,激发诵读兴趣
经典诗文言简意赅,易读易背但并非很好理解。因此,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大胆创新,通过课内课外组织丰富的活动、竞赛来激发诵读兴趣。
学校的橱窗、班级的黑板报、墙报,都成为学生展示自己作品和才华的阵地,学生学习的诗词小报、诗配画、诗化作文等形式多样,应有尽有。
利用传统节日开展活动,如开学不久的中秋节来临时,让学生收集有关月亮的古诗文,并做一张贺卡寄给远方的亲人,让他们懂得感恩,懂得象征合家团聚和美好时刻的中秋节的内涵。结合班队课开展活动,如母亲节,学生们收集了有关歌颂母亲的古诗。一首首普通的诗文,既表达了礼轻、意重、情深的文化内涵,更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
5. 初步尝试课题研究的开发
我校从2007年着手经典教育的课题研究工作,重点进行了经典诵读与潜能开发、经典诵读与儿童的人格成长、经典诵读与语文教育三个方面的研究工。目的在于:(1)通过诵读经典,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有利于促进他们在人格的成长上获得更大的提升。(2)利用诵读经典的潜能开发效能,有利于提高学生识字能力、记忆力、理解力、注意力等方面的能力。(3)通过对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探究,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经典学习的效率。
三、国学经典启蒙教育工作初见成效
1. 通过国学经典文化教育的积累与欣赏,让学生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审美、想象和创新能力,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并形成经典学习与积累的一些操作模式。
2. 诵读国学经典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净化,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3. 通过吟诵经典,提升了教师的文化和道德修养,提高了教师的文学素养和科研能力,促进了专业水平的提高。
4.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国学经典文化教育教学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逐步形成了教育特色。
四、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深化与延续
在无声的滋润与熏染中最为重要的,是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种子,被播撒在幼小的心灵之中并茁壮生长着,奠定了他们较为厚实的人文底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为了进一步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我们将更加深入有效地开展诵读活动。
1. 进一步加强国学经典课题研究及校本国学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在实践中不断充实、修改,使校本教材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学校课题研究组要定期组织课题研究活动,结合校本教材研讨定期组织课题研究观摩活动。
2. 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使学校特色建设进一步系统化、科学化。结合平时国学诵读启蒙教育开展的常规活动、竞赛活动,学校要制定出较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考评。
3. 进一步拓展经典国学教育,为学生提供一日三餐的精神食粮,即:早诵读新三字经,让孩子在琅琅的读书中与“文明”结伴;中午诵读古诗文,让孩子每日与圣贤相约;晚上诵读文学经典,让孩子走进名著,与名人握手。
——罗源凤山小学“中华诵·经典诵读”比赛活动方案
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源远流长。它积淀着智慧的结晶,映射着理性的光辉,对于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组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活动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师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提高师生人文素养和用语用字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做好“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活动,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活动目标
(一)抓住学生的最佳记忆期,通过学校和家庭组织学生诵读诗文经典,培养学生博览群书的良好习惯,在校内形成热爱读书的良好风气,营造勤奋读书、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
(二)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在阅读中开阔视野,提高兴趣,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促进学生更新知识,活跃思维,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二、活动要求
(一)广泛宣传经典诵读的目的意义,不给家长增加经济负担,取得社会、家长的支持。
(二)各班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抓好过程管理。
(三)保护学生的诵读兴趣,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积极创设良好的诵读氛围和环境,提倡通过经常的、轻松的诵读,自然成诵。不定诵读指标,以保护学生的诵读兴趣。
(四)各班要结合课外阅读活动,结合评选诵读小能手活动和诵读经典竞赛等,使“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不断深化。
(五)各班要充分利用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多种形势,发挥多种功能,让孩子在活动中诵读。
三、诵读内容
主要诵读内容为《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优秀古诗文篇目、课内或课外的经典诵读内容及《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百家姓》等,具体篇目和朗读形式自定,朗读时间限定在6分钟以内,比赛时要求脱稿。
四、组织开展全校“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活动。
(一)参赛对象
全校1----6年级学生
(二)比赛程序
1.初赛
各班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在此基础上,定于12月20日至21日组织进行初赛,利用校内语文活动课或班会课分小组进行选拔,指导学生做好充分准备,确定决赛参加对象。
2.决赛
决赛由学校统一组织进行,时间初定为2012年元旦前。地点在四层会议室。
(三)比赛规则
1.抽签决定出场顺序。
2.诵读作品自选,但必须是中华经典诵读篇目。
3.参赛班级必须脱稿朗诵。诵读时可加音乐伴奏,伴奏音源由选手自备。
4.参赛班级比赛时间限制在8分钟以内。(超时将酌情扣分)
5.评分标准:
比赛采取100分制,其中:
a.作品内容(15分):选材内容符合比赛要求,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b.节目形式(15分):形式灵活新颖,令人耳目一新。如有配乐,配乐与所朗诵篇章意境吻合,节奏和谐;
c.语言技巧(40分):普通话标准,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嗓音条件较好,声音圆润悦耳,语言流畅,语速得当;
d.临场表现(30分):衣着得体,体态语适当,表演到位,台风大方,感情充沛,感染力强,现场效果好。
五、奖项设置
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若干名。
总之,我校将以这次比赛活动为契机,在师生中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在全校掀起中华经典诵读的热潮,真正让广大师生阅读经典,亲近经典,热爱经典。
六、凤山小学“中华经典朗读比赛”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陈增兴校长
副组长:卓诒恭副校长、肖应强副校长
成 员:教导处、德育处、教研组组长、各班语文教师、班主任(负责本班的具体参赛选手的选拔、培训和指导及各班的安全)
凤山小学“中华经典朗读比赛”活动评审委员会:
评委:各位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
凤山小学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女:敬爱的各位老师,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男:今天,我们全体师生欢聚一堂,齐诵经典,一起来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迷人风采。女:颂中华古诗文,男:扬爱国主义情怀,女:让我们的校园充满朝气 男:让我们的心灵沐浴书香!
合:小学“诵读经典诗文,争做博学少年”中华经典诵读比赛——现在开始!
男:寒霜染大地,浓雾锁江天,我们跟随冬天的脚步在美丽校园中快乐生活。女:奇文共欣赏,读书破万卷,我们跟随诗人的神韵在诗意校园中感受经典。男:当冬日的寒风掀开了中华诗国的宝库时,一首首唐诗宋词就从幽幽远古跳跃出来。
女:当冬日的暖阳照耀着祖国花朵的笑脸时,一首首唐诗宋词就从他们口中传唱出来。男:请欣赏 女:
男:请纪主任宣布比赛结果。女:请刘校长做总结。
男:今天,畅游在诗的海洋,我们的胸怀变得更加壮阔; 女:今天,站立在诗的山巅,我们的视野变得更加高远; 男:我们在回味中享受诗情画意,女:我们在诵读中感受美文经典!
男:朗朗的诵读声还将继续回荡在我们的校园上空,女:中华经典必将伴随我们代代相传。
(男)今天,我们欢聚在平小,与老师们一起诵读千古美文,传承华夏文明。
(女)今天,我们登上这多彩的舞台,与老师们一起共读中华经典,聆听古诗书韵。
(男)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诗词文化。
华夏源远流长的剪纸文化,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
(女)剪纸的语言,典藏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
在沙沙的声音里,我们寻找万里河山的广阔
(男)诗词的精髓,让民族的精神在血脉中流淌
在吟诵经典中,让华夏文化撑起人格的脊梁
(女)金色的童年,我们亲近传统艺术。
(女)金色的童年,我们诵读中华经典。
(男)愿中华诗文艺术之花永远芬芳
【关键词】经典诵读;德育;传统美德;
中华经典文化,几千年来,源远流长,被一代代中华儿女吟诵。弘扬中华经典文化,不仅仅让学生受到经典文化的洗礼,使之继承和发扬,同时还潜移默化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
我们通过学习、调研,交流讨论后,探索出了一条以诵读中华经典为切入点的德育教育新模式。在教学中挖掘传统经典中的德育价值,把经典诵读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对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民族精神,对于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从小让儿童诵读中华经典文化,对孩子的养成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现在的孩子一进学校就是接受书本知识教育,忘了圣人留给我们“入则孝,出则悌,百善孝为先”的孝亲敬老的思想;不懂得做事小心,说话诚实之“谨而信”的道理;不理解为人要“泛爱众,而亲仁,”的大度胸襟;更不知道学习要做到“行有余力,则学文”的良好学习习惯,古人为人处世的美好品德被忘记得彻彻底底。
“幼无学,老何为?”说明幼儿的学习就是扎根教育。一个人需要有扎实的基础,这样的基础就是从小让孩子接触经典文化的浸润,使之成为一种推动自己前行的动力。
二、诵读经典,可以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看看我们的孩子,在与同学和伙伴的交往和学习中是不是缺少宽容心、恻隐心、是非心?是不是存在不少人格缺陷?诸如: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任性,我行我素,不顾他人感受;自私狭隘;缺乏健康的学习习惯,缺乏一种刻苦耐劳的精神,玩手机、打电脑游戏却是他们的强项。他们最爱看的是动画片,卡通漫画书;说得最多的是“神马都是浮云”;哼唱得最多的是流行歌曲。许多孩子不知道体贴父母、尊敬长辈,不懂得谦让,不知道待人接物,不知道勤俭节约。
而诵读经典正好可以弥补孩子的这些不足。开展诵读经典一方面可以开发孩子们的人性,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善良的心地和宽阔的心胸以及温和敦厚的谦谦君子风范;另一方面,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助于训练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三、诵读经典,以活动为载体。一个人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充实自己,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读过多少圣贤的书。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经典诵读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语文素养。基于此,我们学校提出诵读的基本原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在平时,教师不必引导学生句句领会,章章理解,我们只需要小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大致了解其义,让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积累,增加阅读的内容,慢慢地文学素养会逐步提升,良好品德会逐步养成。
我们规定每天安排20分钟左右的晨读活动,每周拿出一节课作为诵读活动课,大课间活动采取集体背诵的方式进行,高年级学生还要求写读后感,每学期开展一次“诵读经典,爱我中华”的诵读比赛。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每天与经典同行,与圣人为伍,在经典文化的氛围之中成长。学生在熟读中成诵,背诵中理解,然后浸润于心,最终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总之,诵读中华传统经典是学生德育教育的高起点,古圣先贤的仁、爱、信、义是德育教育的源头活水。我们的孩子在少年时就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孩子们一定会继承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风范,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诚信之礼。
参考文献:
[1]陈吉荣.浅论小学生经典诵读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0(10).
[2]穆影.校园经典诵读活动的德育功能[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12).
[3]陈付良.经典诵读为孩子发展奠基[J].教育科研论坛,2008(02).
[4]李生滨.高尚道德:孩子们成长的精神力量[J].人民教育,2010(Z3).
一、活动目的: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质,提升通用语言文字社会应用水平,激发广大学生对优秀文化和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热爱,学院决定举行“中华颂2010经典诵读比赛”。
二、主办单位: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团委 承办单位: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院学生会
三、比赛时间:2010年10月21日下午2:30
四、比赛地点:流媒体一号教室
五、参与对象:学院全体学生
六、比赛要求:
1、参赛选手由各系选拔2名优秀选手参加,由选手各自抽签决定比赛顺序。
2、要求有良好的普通话水平,优秀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从容淡定的舞台台风,衣着得体。
3、参赛稿件要求内容紧扣主题,健康积极向上,能够体现当代大学生的风采。
4、参赛选手所选稿件为3-4分钟(稿件可节选),自备背景音乐,朗诵需脱稿。
七、评分细则
1、评分标准:比赛采取10分制
a.衣着得体0.5分
b.精神饱满,姿态得体大方 2分
c.感情饱满真挚,表达自然,能通过表情的变化反映朗诵的内涵 1.5分
d.吐字清晰,声音宏亮,正确把握朗诵节奏 2分
e.能正确把握朗诵内容,声情并茂,朗诵富有韵味和表现力 3分
f.紧扣主题,内容充实生动,寓意深刻,富有感召力1 分
2、评分要求:
a.比赛打分满分10分,评委打分以9.00分为基础分。
b.评委根据评分标准打出总分,保留评委打分小数点后两位数字,由统分组进行统分并计算出平均分(最后得出的平均分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八、活动安排
1、前期工作:由院学生会干事制作比赛的ppt文稿。
2、宣传工作:
(1)海报宣传:在学校公布栏贴出海报进行宣传。
(2)会议宣传:在例会上安排活动相关事宜,要求各系在系内进行宣传。
(3)横幅宣传:挂横幅于流媒体一楼的进门口及校园的大门口处。
(4)广播宣传:利用每天播音时间对活动进行简短介绍与宣传。
(5)网络宣传:通过电子平台发布在校园网上进行宣传。
3、会场的清洁与整理:由学生会相关干事或成员负责横幅的挂放及卫生的清洁工作。
4、会场组织:由学生会干事或各系负责人组织及维持秩序。
5、后期工作:对此次活动进行总结,作书面汇报。
九、经费预算:
横幅:100元奖品:一等奖一名80元二等奖二名
502=100元三等奖三名303=90元荣誉证书:50元矿泉水:50元请帖:30元
合计:500元
附:一:活动流程
1、说明比赛要求及评分细则。
2、介绍领导、评委和各系参赛人员。
3、进行正式比赛。
4、比赛结束,领导对活动进行总结。
5、宣布比赛结果。
6、领导颁发奖状及荣誉证书。
二、奖项设置: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
院学生会
1、由于受场地、气温等众多因素影响,我们把比赛活动分年级组安排在连4个晨诵课时间进行,最后选出优秀节目在闭幕式上展演。但闭幕式上的展演机会毕竟太少,因受时间限制,只能展演3个优秀节目,其他优秀节目只能在几个评委和少数孩子们的面前展示,很可惜。好在学校图书馆给我们的孩子提供了展示的空间,班主任非常支持工作,积极报名。其次由于战线拉得太长,评委老师们也好辛苦。况且由于战线拉得长,评委老师们难免会有事得替换评委,虽然评分标准一样,但毕竟不是同一个人了,评分会有些许不同,也就略显不公平。
2、设备技术支持不给力!
有的节目在班上排练效果很好,但因为评委组没能及时提供服务,如播放背景音乐和PPT,或多或少影响了小演员们的正常发挥,影响了节目的整体效果。还是那句话:幸好学校图书馆将给我们的孩子提供展示的空间。
3、我们课下曾看到很多班主任老师课下带领学生认真排练,如汪静主任、钱淑琴老师,陈雅芬老师等,还有更多我们没看到的老师。老师们都很重视活动,积极带领孩子认真排练,但有的节目质量并不高。诚然,老师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有的擅长于指导学生参加此类活动,且有经验。我想主要还是我们活动组织者开展活动的迁移工作做得不到位。比如在活动准备过程中应多多关注老师,及时给与他们帮助与指导。这一点我做的很不好。一是没想到应该去指导,二是自身能力有限,提供不了指导。所以我倍感压力,我担心做不好本职工作。诚请各位帮助我,帮我指正助我成长。尽管我的教师生涯将近,但走向中层作为管理者还是新手。
4、很遗憾没拍摄演出比赛的全程,否则就可以剪辑优秀作品供师生在教室观看学习。所以今后师生演出展演活动都要及时录像,即是对师生成果的肯定,也是为学校和个人积累必备的资料。
二、经验教训总结:
1、要认真做好每项活动的前移后续工作,而且要做精。
(1)为充分发挥老师们学校主人翁意识,校层活动方案制定后,应由老师们自己制定实施方案。老师们亲自参与了方案的制定,实施起来会更清楚明了,更有实效。其实这对我校所有中层管理者都是一个教训。
(2)活动要及时跟进、指导,要关注活动过程,关注老师们的辛勤工作,关注老师们在活动中是否得到成长,关注学生是否得到成长。有必要时可指导老师们制做PPT,找相关配乐及服饰道具等。
(3)活动结束后要认真总结,把老师们参加活动的小结汇编成册,以便将来新老师学习借鉴,也为今后开展此类活动积累经验。
2、每次公开课、展示课等都要录像,既是对老师们成果的肯定,也是积累必备资料。
3、以后类似的活动尽量安排全校性集中表演,比如一个下午,这样老师孩子们可以现场直接学习,评委评分相对比较公正公平。
4、希望副班要积极支持班主任开展班级工作,尽自己所能;班主任也要主动向副班请求帮助。正副班主任彼此不要分工过于分明,应融洽相处,齐心协力,共同把班级建设得更好。
【关键词】 小学语文;中华经典;经典诵读
中华文化经典是指在文化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经过历史筛选而沉淀下来的最有价值的文明结晶。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各种资源诵读中华经典,理解其思想内涵,吸取其人文精神,培养良好品德,是小学阶段教学的重要课题。然而,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更多重视的是知识技能的培养,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则被忽视和冷落。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了解、亲近经典,并汲取经典营养,从而促使学生从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实实在在
地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呢?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小学教学开展中华经典诵读的必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儿童在7至11岁这段时间,大脑处于急速发展阶段。如果教师忘记应该关心一个人神经系统的发展和大脑皮层细胞的增强,那么学习只能导致孩子变得迟钝”由此可见经典教育要趁早进行,让学生趁着大好时光从小养成诵读经典的习惯,必将受益终生。
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教学的价值及对孩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1.开发潜能。经典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使学生在跟随圣人的思维遨游中如同聆听圣人的教诲,必然能够锻炼学生思维的精度与质量。2.积累知识。学生在经典诵读的过程中积累语言、思想和情感,大量诵读不仅可以积淀人文知识底蕴,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深入的理解、探究能力,还可以给予学生美的熏陶及人格的砥砺,实现美育与德育的功能。3.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中华经典熟诵于口,濡染于心,可以启迪智慧、熏陶情操、陶冶情感,在长期的潜移默化过程中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使学生懂得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最终达到健全人格的目的。4.传承文化。诵读经典并持之以恒,使孩子们植根于中华优良文化沃土,读圣贤书、做有德人、立君子品,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重振人文建设。
二、小学语文中华经典诵读教学实施的策略
(一)创建富于人文气息的校园
校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校园所散发出的艺术情境、文化气息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品质。因此,我们要利用教室、走廊、公共橱窗、广播站、校园网等,创建充满诗意与韵味的校园,让校园内每一个景点益智,每一个空间出彩,使校园在中华经典文化的熏染中散发出浓浓的书香,为中华经典诵读营造良好氛围,使学生在充满诗意的氛围中徜徉,在听觉与视觉的反复刺激中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热情,从而不知不觉间接受经典文化的熏陶。
(二)加强教师对中华经典诵读的认识
语文教师是开展中华经典诵读的中坚力量,教师对中华经典诵读的本质目的及意义的认识程度,将直接影响到能否正确地引领学生有效学习,最终实现经典诵读教学的价值。因此,为了更好的展开中华经典诵读,学校可以邀请资深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为教师理清什么是经典诵读,经典诵读的过程中应遵循哪些原则,强化教师对中华经典诵读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经典诵读教学观。讲座学习后可以组织教师交流中华经典诵读的心得体会以及如何处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相关问题,促进教师总结中华经典诵读教学教法的特点,逐步完善经典诵读教学的实施方案,保证其价值的实现。
(三)加强中华经典背诵指导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背诵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手段,但是由于经典本身具有的难度,使得小学生基本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只是为了背而背,即纯粹的背诵。如果一味的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必然兴趣不高,也难持久。因此应该不断翻新背诵的花样,让学生觉得新鲜有趣,从而乐于诵读,乐于背诵。
1.做游戏,玩中学
经典背诵,学生背起来大多觉得枯燥乏味。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爱玩,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帮助学生背诵。比如背诵《弟子规》时,教师可以把全班同学分成几组,每组六人(其中第一段六人一起背),每人一段,以接龙的形式一个一个背,老师和其他同学则监督是否有人背错,最后评出优胜组。以这样的活动形式背诵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学生不仅记得牢,玩得尽兴,还记得轻松有趣。
2.创设背诵情境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精心设计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帮助学生进入“诗境”,感知经典。例如,在古诗教学中,可以播放与之相应的古典名曲,使学生陶醉于诗歌的意境中。欢快的诗文就配欢快的曲子;伤春悲秋,离愁别绪的诗文则配低沉哀婉的古曲;田园风光,隐居仙境类的诗文可以配上歌唱自然、大海的音乐。总之,尽可能创设出与背诵的诗文相匹配的意境,促进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与记忆。
3.熟读成诵法
这是经典诵读教学中最常用的学习方法,可以声情并茂的出声背诵,也可以默读成诵,还可以切磋背诵,学生在日复一日,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培养语感,不同的文章,根据需要采取不同的背诵方式,必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达到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效果。
总之,中华经典诵读教学的开发及利用是摆在全体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其对传承民族文化、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塑造学生人格等方面均有重要价值。因此,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只有积极主动地探索中华经典诵读教学的最佳方案,不断追求更完善的经典诵读教学方式,才能使小学语文中华经典诵读教学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成琰,《关于小学语文教育实施经典阅读的探索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5
[2]彭雪卿,《经典诗文诵读策略研究与实践》[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
[3]王娜,《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03
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通过本次庆祝活动,体验庆祝国庆的欢乐情绪,萌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培
养少先队员民族自豪感,调动每个孩子积极参与的热情,真切感受经典诵读的快乐,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做好“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活动,特制定
如下方案。
二、活动主题:“歌颂祖国、爱我中华”经典诵读比赛。
三、活动时间:2015年9月30日上午9:00开始。
四、活动地点:教学楼门前
五、参赛对象:1--6年级全体学生。低年级组、中年级组和高年级组
六、活动内容
1、出一期“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的手抄报展。请各班于10月10日前展
出,每班上交优秀作品4份。
2、全校开展“歌颂祖国、爱我中华”经典诵读比赛。
七、比赛要求
1、诵读内容: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内容要求主题鲜明,积极向上,突出古
诗文的深厚内涵和文化韵味。诗歌、散文、三字经等体裁不限。
2、每班诵读时间不超过10分钟。
3、节目的形式可灵活新颖,丰富多样,服装统一,要求全员参与。
八、评 委:
王吉祥张 斌闫兴福王东国路小军陈菊玲王兰芳
九、奖项设置
低年级组: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2名
中年级组: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2名
高年级组: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3名
十、评分办法:
本次比赛采用十分制进行评分,由7名评委打分,分别去掉一个最高分和
一个最低分,然后将评委有效分相加除以有效评委数,即为最后得分。
十一、活动要求:
1、各班要高度重视此次活动,早安排、早行动,要合理利用时间进行训练,又要确保活动过程中的学生安全,不求数量多,力求质量优。
2、各班的节目训练指导,由班主任、副班主任教师配合负责,其他科任教师也要大力协助。
4、9月24日前各班把节目名单、串词、配乐报少队部。
十二、活动人员安排
1、主持人:何明珠鲁建龙
2、音乐播放:冯德华张丽娟(负责音响设备,音乐播放。)
3、计分人员:张平仁李志刚
4、横幅、奖状打印:张新华
十三、会场布置
1、六(2)班学生,由冯玉玲老师负责。
2、各班级活动区域卫生由各班班主任组织学生打扫干净,值周老师检查。检查结果计入当天班级评比中。
西峰中心小学
中华经典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杯美酒,香醇而清冽;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滋养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读经典,爱中华,让每个人,每个青少年学生都参与到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中去。在中华美德的滋养下,我们的生活更加阳光灿烂,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我们举办经典诵读比赛,让经典滋润我们的心田,伴着我们成长,使文明溢满校园。
12月16日下午2:30分,桐乡三中嘉同楼五楼会议室里举办了七、八年级“中华经典诵读”比赛。这次比赛是在11月以来各班广泛开展 “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经过班级选拔,确定一名选手参加决赛。经过激烈的角逐,最后薛彩月、施涵
一、朱诗清获得一等奖。
中华经典经典诵读推广实践问题对策经典诵读作为一种弘扬经典、传播文化的社会现象,自政协委员提案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追捧,引发了得到了很多教育人士的认可。经典诵读,其完整的理解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诵”,即吟诵、熟读和背诵,注重记忆和表现出来的动作;二是“读”,即阅读、朗读、默读、略读、精读,凸显的对于书本学习的方式和手段。三是“写”,即由“诵”和“读”的行为带来的书写要求。完整的中华经典诵读,包含了以上三层内容,强调的是“诵”“读”“写”三位一体的统一。自古以来,综合国力的较量,不仅仅是科技、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比较,还包括人才的竞争。经典文化阅读作为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和形式,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老智慧,凝聚了中华文明的思想光辉。诵读中华经典,传承民族精神,这是当前人文精神缺乏、追求多元下的一种沉淀和积累,是在纷繁复杂社会下洗涤身心的一种途径。这种方式的开展,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信心,引导学生的认知,促进学生的发展。然而,事物发展的双面性,使得任何事情“过犹不及”。“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在中华经典诵读推广实践的过程中,刻意强调形式和场景,突出外在的表面形象,反而不利于真正中华经典的创新与高效,不利于经典诵读的求实与突破。
一、中华经典诵读推广实践中的问题
经典诵读活动得到了全国各地各级各类学校的广泛参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亦掀起了一股中华大地乃至海内外华人之处到处有诵读经典的热潮。然而,我们看到经典诵读活动的成绩的同时,一些不可小觑的深层次问题,需要关注:
1.追求短期效应
一些学校把经典诵读简单地理解为学校的特色,把经典诵读视为提高文化素质的快速途径。一味追求经典诵读活动的场面之壮观、声势之浩大,对学生的实际收获则很少过问。殊不知,教育,尤其是本文论述的经典诵读教育承担的是培养人的重大职责,而不是立杆见效的“速成工厂”。对于经典诵读,需要正确的看待经典诵读的作用,知晓经典诵读的内涵和意义。经典诵读的作用需要经过时间的保证,倘若只是对经典诵读摆摆样子,必然就不能发挥经典诵读的效果。从目前的现状看,绝大多数的教师对于经典诵读,主要迫于上级压迫,多数选择让学生在早读时间进行经典诵读,实施的时间也是一周选择性的进行几次,每次时间都不长,一般不会超过30分钟,一学期下来也没有几个小时的早读时间。在应试教育的引导下,大部分学校压缩了经典诵读时间,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经典诵读的实践很短,偶尔进行一两次,却实践不固定,地位也不突出,学生只是偶尔想起才知道有经典诵读的实践。这样的经典诵读,必然会使得学生学习的连贯性和持续性受到影响,使得学生对于经典诵读的意义和价值产生动摇。
2.方法固定落后
在经典诵读的过程中,要注意方法的使用,不能够照搬照语文课的教学模式。虽然有些经典诵读课的内容和教学方式,与平时的文言文非常相似,但不应该在教学上毫无区别。当前,很多的学生和家长都经典诵读的引导不够,教师对经典诵读的含义往往不了解,其只是简单地诵读理解为朗读,对于经典作品往往进行背诵,甚至将诵读和背诵的意义进行混淆,将其当成死记硬背的背书形式。校园中的题海战术,使得学生往往疲于奔命,时间的挤压,使得经典作品在考试题中的体现也不明显,大部分的学生将其理解为古代诗歌背诵或是反映为文言文阅读理解。这种狭义的理解和教学方法上的局限性,必然使得学生失去对经典诵读的信心。
3.誦读流于形式
当前,很多地方都开展了经典诵读的推广学习活动,但是又少部分地区,活动仅仅只是为博得“眼球效应”,追逐形式,忽视效果。很多的学校在课堂上进行经典诵读,往往只是要求热闹,大气,具有表演性质,忽视文化内涵的培养和考验,对于课堂教学,往往轻视课后阅读和品味,只注重教师的讲解,不在乎学生的感悟与思考。在经典阅读和经典诵读的过程中,教师对于诗句的文言文学习和翻译较为重视,满堂的繁琐的分析,练习和讲解是重点,对于诵读只是教学的附庸,往往采取“齐读”“默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花样虽然不少,但是只是点缀,是预定教学内容完成后的消遣,是课堂分析后空余时间的一个教学方式。
这种流于形式的诵读,不但不能达到学习的最初目的,反而会使得活动过程变味。学生对经典的理解会产生错觉,互相学习彼此合作的概念会产生区别,使得学生不能够真正认识到经典诵读教学的趣味性。经典之所欲成为经典,就在于其能够突破形式,把最为本质的真诚的东西流传下来,如果在诵读中不加以引导,使活动仅仅流于形式,必然会使得经典的学习与诵读成为“笑话”。
二、国外相关借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针对当前我国经典诵读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需要反省深思,纵观古今,对比学习,借鉴国外相关学习理论和经验,为我们推广经典诵读提供借鉴与支撑。
1.有意义学习理论
从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入手,以有意义学习的三个条件,即新的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材料的适当知识基础、学习者还必须具有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心态为视角来谈该理论对经典诵读教学的一些启示。从当前的现状看,经典诵读在学校中进行了广泛的开展,在部分地区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目前经典诵读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目的的偏差性,内容的随意性,方法上较为死板,学习的兴趣往往不高,积极性也不够。小学生关于经典诵读的理解能力十分有限,记忆力往往也不够,多数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知识较为懒散,迁移能力不够,灵活性较差。经典诵读需要正确的理解,学生只有通过有意义的理解和学习才能够实现经典诵读的目的。
2.建构知识理论
建构理论是学习的重要理论之一。经典诵读过程中,往往需要完成自己的建构方式,通过自身知识的建构完成经典诵读的内涵。学生是经典诵读的主体,如果只是采取知识灌输的方式,仅仅依靠教师的独白式灌输,这样往往形成不了经典诵读的知识理论体系。在经典诵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协助学生找到经典诵读内容与原有的知识体系的联系,达成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知识往往具有联系,学习的系统中需要利用原有的知识储备,完成知识定势,明确其对经典诵读的目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习经典,需要对其进行方向和经典知识的测试,便于学生将新知识和旧知识的学习,让新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经典诵读和学生的生活要牢牢联系起来,把最为表征的经典学习方式,变成有意义有内容的知识建构系统。
3.合作教育理论
合作教育理论强调建立合作的师生关系,通过团队合作,使学生从学习的内部获得学习的推动力,使每一个学生感到成功和进步,使学生得到与教师、与其他同学交往的快乐、认识的快乐、发展的快乐和成长的快乐。当前的经典诵读强调的是学生个人的学习,强调的是学生自己去阅读,强调的是学生的个体活动。而诵读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毅力的支撑,需要恒心和毅力,仅仅依靠学生个体,往往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励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合作教育理论,利用国外的“阅读小组”这种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的阅读时间,丰富的阅读资源,达成学生与学生之间自由交流的机会。阅读小组是通过给予学生比较和激励的阅读环境,让学生成为真正的阅读读者,获得更加真实的阅读体验。当前,我们需要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能力,将高水平的阅读能力进行培养,促成经典诵读内涵和意义的提升。
三、中华经典诵读推广实践中的对策与建议
体验传统人格文化之美,感悟经典传颂文化底蕴。从大智若愚的颜回,到淡泊名利的子骞,到知错能改的冉求,再到能言善辩的宰予……这些先贤的鲜明个性与伟大人格,需要在经典诵读中不断影响新一代青年的心灵,引导他们的思想,开阔他们的人生。面对中华经典诵读在实践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吸收国外经典学习的经验,在理论中寻找出路,在创新中开拓方法,力争在有效的时间内,促进经典诵读更好地发展。
1.立足长远,持之以恒
经典诵读对学生的影响,需要时间的沉淀和习惯的培养。任何以追求“眼球效应”和“短时效果”的初衷都违背了经典诵读的科学性和规律性。针对当前很多地方,表明开展“轰轰烈烈”的经典诵读活动,私底却压缩经典诵读时间,强化应试教育的行为,首先要求教育者和倡导者要立足长远,持之以恒。摒弃急功近利的的浮躁心态,不论短期效果如何,都要持之以恒,细水长流。诵读作为一种声音的技巧,需要诵读者主体的参与,很难立马见效,不可能短期产生令人瞩目的成果。如果从功利的角度出发,最求“短平快”,追求“立竿见影”,必然会动摇学生对经典诵读的信心,不利于经典诵读活动的长远发展。平淡心待之,日有所诵、日有所思、日有所得,长期坚持,经典的韵味才能为诵读者所领悟,经典的力量才能在学习者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只有沉淀下心,自觉地践行意义学习理论,让学习者在诵读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思考。在进行经典阅读时,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运用比较和对照、事实和观点、主题和情节、原因和结果等这些常见的阅读技能,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采用建构理论,借用故事结构、图形组织、想象、预备知识、提出问题、监视与修整、总结等思维和技巧,避免对学生进行分散性教育,使得学生能够得到整体性发展。经典诵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一种“静待花开”的观念,从长远的角度和意义看待经典诵读的效果,避免出现短期效应。
2.创新方法,求真务实
在经典诵读的方法上,需要坚持“创新”的理念,树立“求真务实”的意识。经典诵读课的方式要区别于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避免出现含义不清,死记硬背的方式。诵读不等于“死记硬背”,强调的是“诵”“读”“写”三位一体的统一。经典诵读的材料之间本身存在着一定的逻辑性,教育者要充分挖掘这些逻辑,创新教学方式。运用比较对照的方法与技巧,找出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从而让新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例如,在唐宋散文的诵读学习上,可以以“唐宋八大家”作为线索,将散文串联;在学习边塞、送别时,可以将相关的组诗进行诵读,强化诵读内容之间的共通性和记忆性。同样,对于唐诗和宋词,可以区分“月亮”和“太阳”两个物像,王勃《江亭夜月送别》、薛涛《送友人》和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可以作為一个月亮组诗,都是离别,都是月亮,都是唐诗中的精品;同样,高适《别董大》、严维《丹阳送韦参军》和李白《早发白帝城》,作为有太阳意向的离别组诗,因此,可以在比较中诵读,在诵读中进行分析,在分析中促进方法和人文精神的提升。
3.合作诵读,注重实效
诵读经典,是理解中华文明、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需要合作和激励,需要在环境塑造和氛围营造上下功夫。经典诵读能够带动整个社会对传统、对经典、对文化的重视,也能够在彼此合作学习中交流思想,彼此质疑,加深理解,促进经典诵读实效性的提高。合作教育理念强调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合作,强调通过合作与激励使得学生提高诵读的兴趣,客服虎头蛇尾的毛病,坚持不懈的将活动开展到底。与此同时,将诵读的经验与他人分享,能够是自身的逻辑更加清晰,思维更加活跃,理解更加深刻,并且得到交往、分享、发展和成长的快乐。因此,在经典诵读中,可以成立学习小组,进行适当交流、分享经验,体味别人的快乐。在美国的小学,多数学生会结合自身的实际,加入一定的学习小组,根据自身的兴趣,互相监督,共同成长。教师与学生之间也是一种积极、互动和有效的师生关系,小组之间还会通过一些表演和肢体游戏,加深对经典的理解与认识,促进学生对经典文化和经典知识的感悟。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452.
\[2\]谢静.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03).
\[3\]陈丽娟.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条件的实现\[J\].新课程研究,2010,(04).
\[4\]叶蓉蓉.小学“中华经典诵读”现状调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01).
\[5\]夏熔亮.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方案\[J\].文学教育,2010,(02).
\[6\]王海迪.小学语文古代经典诵读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7\]杜彩虹.“经典诵读”问题研究——以扬州地区“经典诵读”活动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09.
\[8\]刘若需.小学“经典诵读”教学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
【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推荐阅读:
中华经典诵读小学06-15
中华经典诵读八段篇目09-23
中华传统美德经典诵读10-05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稿11-22
中华经典诵读教学总结12-05
九年级中华经典诵读12-17
中学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方案11-24
诵读中华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11-05
邹平实验一小中华诵 经典诵读总结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