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地理扩散

2024-1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化的地理扩散

文化的地理扩散 篇1

文化其实是历史进程中人地关系的物质和精神体现。地理环境参与了任何一种文化的塑造,“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文化必然带有特定地域的印记,但又不受该地域的约束,因为文化具有地理扩散功能。

文化的地理扩散表现为人员、物质交流和非物质文化的交流。就非物质文化因素而言,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技术与思想文化的交流和进步

“黑非洲”原始班图人向中非、东非及南非的迁移,引导着铁器文化的扩散,导致了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和文明古国的建立;“绿色革命”源于50~60年代的墨西哥和菲律宾,两种新粮食作物培育成功后迅速传到印度,并引发了印度社会面貌的变化等等。可见,文化的地域交流参与了技术革命和思想的变革。

二、不同宗教之间的冲突与妥协

宗教是文化的载体。“黑非洲”传统宗教与巫术支配了黑人部族的世界观,到公元20世纪初,伊斯兰教输入黑人部族的生活,开始出现泥砖建筑和木石建筑,取代了树枝茅草搭成的建筑,同时,阿拉伯文字广泛使用,伊斯兰教育大发展。到15世纪中期,基督教介入,对黑人传统文化产生了有力的冲击,使得传统宗教改变了固有特色。佛教传入中国,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青睐,并与当地的社会禁忌和习俗相互融合,形成了地方性佛教,如西藏的喇嘛教。而伊斯兰教自唐代传入中国后,经500多年的民族大融合,到元朝时,形成了我国的伊斯兰新民族――回族。以上黑人宗教的嬗变、喇嘛教的出现以及中国回族的形成,都是宗教文化扩散的结果。

三、语言的交融发展

伴随着殖民入侵和移民现象,英语扩散到了北美、澳大利亚、南非,形成了地方特色的英语;东非的班图语,由于阿拉伯人的贸易关系混合形成了斯瓦希利语,成为当地语言。在加拿大,英语法语并存已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分离的政治问题。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文化扩散中体现得最普遍、最复杂。

四、民族意识的增强和民族精神的同化

同一民族由于其内部的凝聚力而很难被其他民族融合,如犹太人,由于历史原因而分散世界各地,至今没有共同地域,但由于其在民族迁移之前已形成了顽强的民族意识,故未被其他民族融合。而有的民族由于其内部文化的先进性、普遍性,因而具有强大的同化能力。如中国古代的华夏族,主要指黄河流域当时较为发达的夏、商、周族,除此之外还包括已被华夏族同化了的历史上入侵的异族。古努比亚(今苏丹境内)与古埃及又是一个例子,古埃及以其先进的文明同化了努比亚,虽然历史上努比亚曾以武力征服了古埃及人,但在文化上却已被埃及人征服。民族意识的.增强与民族的同化是民族精神扩散中的两种可能。

五、体现在文学与艺术方面的对美的追求

黑人音乐将歌舞、哑剧和道白揉合在一起,以其奔放、新颖的个性极大地丰富了世界音乐宝库,如美国本土的通俗音乐即非洲与欧洲风格的融合。俄罗斯文学中朴实、伟大的人格力量是向世界文坛输出的宝贵元素。

文化扩散的本质即寻求文化的认同和弥补文化差异的需要。从这一角度来看,扩散有两种形式:一种为某一先进的文化元素或文化系统主动向相对落后的文化区传播和扩散。即按民族文化扩散的一般规律:由高文化区向低文化区扩散。如古埃及文明向努比亚地区的扩散即是另一种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互补发展。如非洲雕刻中神秘野性的风格影响了现代的西方艺术、绘画中的立体艺术。

文化的扩散又须借助一定的媒介来实现,这个媒介主要指文化主体的流动和传播工具的应用。如因为政治、经济、环境变迁、战争、宗教等原因而发生的人员流动,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罪恶的黑奴贸易,黑奴足迹遍布世界,黑人传统文化便为世人所享用;至于传播工具,则有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以及现代、先进的邮电通信设施。

文化的地理扩散 篇2

豫剧的区域扩散验证了创新扩散S曲线的合理性

豫剧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经历了由“北曲——弦索——河南调——土梆戏——豫剧”的演变, 经历了宋、元、明历代文化的长期积累, 经历了其他剧种如昆曲、弋阳腔、罗戏、卷戏、秦腔等的启迪融合, 并在明末清初开始形成。早期豫剧剧目题材和内容承载着中原区域文化、封建政治文化、民族圣贤文化、名流名门文化、英雄豪侠文化而被受众津津乐道。同时, 早期豫剧音乐资源也是相当丰富的, 唱腔音乐有历史久远、积淀丰厚的祥符调和豫西调, 还有由祥符调嬗变的豫东调、沙河调及高调等多种地域唱调;既有属于板腔体制的四大板类, 数十个唱腔板式和数十种调门不同唱法, 又有源于早期弦索、昆曲、弋阳等声腔体系的曲牌唱腔, 再结合早期豫剧歌舞性、虚拟性和程式性的基本特点, 从而形成了中原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群体传播最有成效的当时, 由早期戏班演出的“门传身授”, 由当时的“戏班班主”、“个体演艺人”等创新主体对于剧目的创作, 并通过街头、堂戏、勾栏、戏台、茶社等场所的演出, 豫剧构成了场所群体传播与游走扩散的主要形态, 并迅速得以传播扩散。其区域的扩散, 大致经历了由开封为中心的豫东地区, 渐次西进, 并在经济文化更为繁荣的河洛地区得到采纳与二次创新扩散, 进而浸染于整个河南全境, 构成了豫剧采纳最为稳定的核心区。随着艺人游走、移民迁徙等因素的影响, 豫剧扩散采纳区不断扩大, 在河南周边, 尤其是沿河西走廊至新疆, 形成了豫剧扩散的次生区。此后, 豫剧扩散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采纳格局。显然, 豫剧早期的这一传播扩散现象, 验证了创新扩散S曲线的合理性。即:创新的扩散总是一开始比较慢, 然后当采用者达到一定数量 (即“临界数量”) 后, 扩散过程突然加快 (即起飞阶段take-off) , 这个过程一直延续, 直到系统中有可能采纳创新的人大部分都已采纳创新, 达到饱和点, 扩散速度又逐渐放慢, 采纳创新者的数量随时间而呈现出S形的变化轨迹。 (1)

在豫剧的汇流成熟期与多元变革期, 一方面由于创新主体在继承采纳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创新, 另一方面由于大众媒体与融合媒体的传播效应的加入, 又使得豫剧的传播扩散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以及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 产生了两轮快速传播扩散的上升曲线, 其豫剧的采纳区域不仅遍及全国, 而且走出了国门。这就启发我们, 豫剧完全可以结合媒体的演进, 通过自身的不断创新, 而得到一波一波的S曲线形的传播扩散。

豫剧明星与政府共同成为豫剧创新扩散的代理人

前面我们已经阐明, 在豫剧传播扩散中, 豫剧艺术家, 包括编剧、导演、作曲、演员等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豫剧这一创新事物的代理人。因为他们一方面作为创新事物的创新者, 另一方面则担负着剧组、演艺剧目的创新扩散的重任。事实上, 他们确实起着豫剧传播扩散代理人的角色。如卓越的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 既是豫剧改革的创新者, 又是豫剧艺术的传播者, 她对豫剧创新扩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早在1936年她在开封演出《西厢记》时, 便轰动开封;而在1938年赴陕西、甘肃演出, 又被人们称之为“豫剧皇后”。在上世纪50年代初的“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爱国热情中, 常香玉率团携《花木兰》到全国多省进行巡回义演, 引起巨大轰动, 至今被奉为豫剧经典。从西安到开封、郑州、新乡、武汉、广西、广东、湖南、宝鸡等长达一年多的义演及交流活动, 将豫剧传播扩散至全国多个地区。20世纪50年代, 常香玉、陈素真、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等多名演员的艺术表演风格成熟, 在汇演中常香玉和陈素真获得演员最高奖励的荣誉奖, 成为豫剧剧种的领军人物。马金凤演唱艺术被誉为“洛阳牡丹”, 崔兰田享有“豫剧兰花”之誉, 阎立品是豫剧“闺门旦”行当中的杰出演员, 唐喜成则是豫剧须生这一行当中的佼佼者。豫剧研究学者马紫晨先生在《豫剧五大名旦的唱腔艺术风格》一文中写道:“豫剧五大名旦——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各具唱派特点, 影响颇大。” (2) 显然, 没有豫剧艺术中的这些艺术家, 就没有豫剧当年的迅速传播扩散。

值得重视的是, 在现代高度组织化的时代, 政府领导由于具有权威性与巨大的传播资源, 对于豫剧等各种创新事物的传播扩散具有强大的导向性与推动性。如在1949年至1961年, 中央政府对中国的戏剧改革扩散主动地发挥作用, 文化部召开了全国戏曲工作会议, 政务院制定了《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1951年4月3日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 毛泽东为建院题词:“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周恩来题词:“重视与改造, 团结与教育, 二者均不可缺一。”这些来自政府的推力, 无疑促成了当时戏剧艺术的百花齐放, 使得豫剧得到了权威的传播扩散, 政府也成了豫剧的组织性的代理人。

现代媒体促使豫剧二次创新扩散形成周期性

创新扩散理论非常重视传播渠道对于创新扩散的作用, 且尤其重视大众传媒与人际关系渠道, 强调“广泛的传播渠道就是那些来自研究的社会系统之外的渠道;人际关系渠道可能是广泛的, 也可能是地域性的, 而大众传媒渠道则几乎全部是广泛的” (3) 。如果说人际关系渠道并没有时代引起的显著差异, 那么豫剧传播扩散中的媒体演变, 尤其是现代媒体的运用, 则彻底改变了豫剧传播扩散的形态与效果。而在本研究中, 我们发现每一次媒体的变革, 均将引发一轮豫剧创新扩散的热潮与S形曲线的急遽上升。

如在豫剧的成熟汇流期, 由于广播与电影媒体的加入, 使得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豫剧艺术家的艺术表演, 通过广播媒体与声声悦耳的豫剧广播以及电影的全国放映而传播, 使受众采纳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豫剧艺术的魅力, 从而获得了豫剧跨地域扩散, 实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快速扩散。

而在豫剧多元变革期, 由于电视、电子音像媒体、网络媒体的发展, 加快了豫剧的融合传播, 尤其是央视多年间歇性的持续传播, 河南卫视《梨园春》的电视节目以及磁盘、光盘、U盘、MP3、MPS等电子音像媒体、网络媒介、手机媒介的多媒体传播, 又使得豫剧在世纪之交出现了新一轮的快速扩散。

由此,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与启示, 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更新, 每一次媒体的周期性变革与提升, 均将促使不断进行二次创新的豫剧新作品得到新一轮的急速扩散, 并将演绎出一种周期性的S形扩散曲线。

制度创新与组织创新保证了豫剧创新的可持续性

创新采纳者的受众动态需求永远是拉动豫剧传播变革的动力, 但却需要科学合理的制度与组织保障来支持创新、扩散创新, 以满足受众需求。制度创新, 可以极大提升各要素的积极性以投入到创新及创新扩散之中, 并有效整合资源, 支持创新的可持续发展。而现代的创新, 多是以组织为主体进行的, 同时许多创新又都是由组织所采纳的, 并引发了组织里的个人采纳。创新扩散理论的集大成者罗杰斯教授就指出:组织创新包括创新投入使用过程中的所有事件、行动方案和决策。并在创新过程中遇到组织问题时, 对解决这些问题做出议程安排, 通过创新需求, 来阐明当创新被越来越广泛地投入组织内使用后所产生的意义, 使组织成员逐渐融入到创新的采纳之中。 (4)

而在豫剧最新一轮的创新扩散中, 制度创新与组织创新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如中央制定、颁布的《关于加快和深化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意见》、《关于进一步繁荣文艺的若干意见》、《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 均从制度上面对豫剧创新传播提供了保障。如《梨园春》栏目就得到了河南省委领导及主管部门领导的扶持, 并创建河南戏曲电视频道栏目。正如时任河南省委副书记范钦臣所说:“《梨园春》创办伊始, 确定了依靠市场求生存、求发展的指导思想, 几年来始终坚持走改革发展之路。” (5) 制度性的改革创新, 极大地调动了豫剧创新各方面的要素。如豫剧专业剧团、业余剧团和个人办的剧团获得了猛增, 且民营剧团已成为文艺演出市场的主体。根据河南省艺术研究院2005年的统计数字, 河南省境内仅登记在册的民营剧团就有1728家。显然, 政府在集中公共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和注重国办戏剧院团运行机制市场化改革的同时, 其制度设计也充分体现了对民营职业剧团在当前演出市场的重要地位和有益作用的重视, 引导了民间资源扬长避短走差异化的豫剧发展的产业之路。

由于制度创新与组织创新, 在遵循市场规律中, 焕发了豫剧演出团体的创新热情。如一般豫剧演出团体中团长负责制、演员招聘制和全员责任制等体现责、权、利高度统一的管理模式能够顺利实施, 剧团内部严格实行按劳分配, 这就把演职员的自身利益与剧团的整体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大大激发了全员生产的积极性。据统计, 全国豫剧专业表演团体有130多个, 业余豫剧表演团体3000多个。据调查, 一般剧团均有80多部拿手好戏, 一个台口连续演上8天、10天, 剧目也不会重复。演出团体坚持群众喜欢什么就演什么, 哪里需要演戏就送戏到哪里, 自觉确立了“演出才能出效益”的市场观念, 从而使每个演出团体均获得了生存发展的活力, 并从宏观上构成了豫剧传播扩散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为2009年河南省软科学规划项目课题《豫剧传播扩散研究》内容之一)

摘要:豫剧既是一种文化现象, 更是中原人民基于深厚的生活基础的文化创新产物。本论文借助创新扩散理论, 对豫剧的传播扩散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揭示了其扩散的一般规律, 并得出了对当代豫剧文化市场机制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传播扩散,豫剧文化市场,启示

参考文献

①③④埃弗雷特·M·罗杰斯[美]著, 辛欣译:《创新的扩散》,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年版, 第240页, 第177页, 第395页。

②马紫晨:《豫剧五大名旦的唱腔艺术风格》, 《戏曲艺术》, 1986 (4) 。

和谐文化的扩散特征 篇3

[关键词]和谐文化;时间扩散;空间扩散;等级扩散

[中图分类号]G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12)01-0028-03

当前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高,但是我国的城乡精神文化水平提高缓慢,发展滞后,与经济发展水平形成强烈反差。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党和政府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新的执政理念,和谐文化建设的命题也相应提出,和谐文化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和”不仅是我国古代先贤的思想理念,也是我国古典哲学的核心理论之一,还是我国重要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对于社会发展与和谐文化的传播来说,智慧的选择就是社会达到天和、人和、心和的三和境界,促成生态、世态、心态的三态平衡[1],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而社会先进文化能否快速、有效地扩散并被大众所接受,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对和谐文化的传播特点进行分析,对于正确引导和谐文化的传播极为重要。

一、和谐文化时间扩散

(一)起源与发展

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谐文化的传播在政治因素主导的作用下,利用现代社会的各种传播媒介,如互联网等在全社会迅速传播开来。和谐文化的传播是和谐文化从文化创新者向大众进行传播并被大众接受的动态传播过程。其传播在时间轴上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和谐文化由高层次文化源头进行创新,对我国传统和谐文化要素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中心位于北京,通过多样的媒介方式向外扩散。主要表现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电视、网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例如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讲话、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的讲话、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均明确指出和谐文化的概念、内涵和意义,并且突出强调了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性,对如何建设和谐文化做出具体部署。这一阶段还表现为高级学者对和谐文化的一系列概念和内涵的深度解读,以高校教授发表和出版的以和谐文化为主题的实体和网络的文章、书籍为主要形式,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与哲学研究室主任张小平主编的《和谐文化的理论与实践》。这一阶段和谐文化的接受者主要为政府的文化行政部门和基层文化工作者,普通民众尚处于了解和兴趣阶段。

第二阶段。和谐文化传播到基层文化工作者和政府的文化行政部门之后,由行政部门和基层文化工作者“双管齐下”,对和谐文化进行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社会环境因素较好的社会公众群体和乐于接受新事物的个人将作为早期接受者,并成为“示范者”,扩大和谐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大型的传播和谐文化的全国巡讲、政府和民间和谐文化传播组织的建立。例如2007年由人民网、和谐中国网等主办的“和谐中国万里行”活动的开展,河北省和谐文化研究会(2009年)的建立等均推动了和谐文化在全社会的进一步传播。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反映社会、家庭等和谐的个人事迹,早期接受者所产生的示范效应(道德提高所产生的社会环境的和谐),使更多民众开始对和谐文化的传播效果建立了自己的评估标准,和谐文化传播进入民众对和谐文化的评估和实验阶段。

第三阶段。在大量先进事迹、政府及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影响下,和谐文化的传播完全进入基层,由基层率先理解和谐文化的民众以及和谐文化的模范人员向其他民众传播,掀起和谐文化的基层学习热潮。这一阶段的主要传播方式为基层人员的“言传身教”,主要表现为多种多样的和谐文化进社区、和谐文化下乡、村镇道德模范评选等基层民众自发组织的活动。

(二)和谐文化的扩散类型

和谐文化的传播方式明显地表现为传染扩散和刺激扩散。第一、二阶段表现为传染扩散,对于高层的和谐文化理论,地方借助现代传播媒介自主地、直接地接触和谐文化理论,主要传播内容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视频、音频讲话和文字读物;第三阶段在传染扩散的基础上增加刺激扩散,表现为和谐文化理论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的变异。和谐文化理论直接向普通民众传播存在障碍,因此基层文化工作者对于和谐文化的理论内容进行表现形式上的变革,保留了和谐文化的精髓,改变了和谐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使其更适于在基层传播,如民众自创的和谐歌、和谐快板、八荣八耻歌等各种宣传和谐文化的艺术文化活动都能让民众直接接触和学习[2]。

二、和谐文化空间扩散

(一)距离因素影响不明显

和谐文化的空间扩散,发源地是北京,但是其传播的主要媒介为电视和互联网络,因此距离因素在扩散过程中的影响不明显。主要影响因素仍然为政治因素,该因素使得和谐文化的出现、和谐文化在空间上的扩散达到了在全国范围内的同步。如十六大、十七大做的关于和谐文化的重要讲话依靠电视和网络的直播以及全国各个层级的国家机关的在线即时学习,能够同步传播。此外,和谐文化的主题网站—和谐中国网建立之后,各省均创建了本省的和谐文化网站或者政府门户网站的和谐文化板块,能够让民众获取和谐文化的相关信息。因此,和谐文化空间扩散的距离因素影响不明显[3]。

(二)城乡差距显著

在我国的城乡二元化体制下,城乡信息资源分配不均。和谐文化的空间扩散表现出明显的城乡差距。和谐文化在城市的传播速度和深度都较农村高,虽然通过电视媒介,城市与农村能够较为同步地获得和谐文化的基本信息,但是对于和谐文化的深度解读和传播落后于城市。以和谐中国网为例,该网中有两大板块,“和谐城市”与“和谐村镇”。据统计(截止到2011年10月21日),两大板块中和谐城市条目下关于和谐城市建设的新闻通讯信息共有28页196条,而和谐村镇条目下关于和谐农村建设的新闻通讯信息仅有12页84条,两者的信息量相差1倍。地方省区的和谐网也表现出同样特点,和谐四川网中和谐城市板块信息为327条,而和谐村镇信息仅为112条。再以“和谐中国万里行”为例,“和谐中国万里行”活动从2007年10月10日起先后在江苏宜兴,上海,辽宁大连、凤城、宽甸、鞍山,河北张家口等地由多领域的专家、教授进行了为期20天的巡讲,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但是巡讲活动的地点多数位于县级以上城市和大型企业。巡讲活动结束后,高校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将“和谐中国万里行”在城市巡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思想带进农村进行和谐文化传播。由此可见,和谐文化在空间传播过程中,城乡差别显著。因此,对于和谐文化传播的城乡差别,政府、民间文化传播组织应向农村倾斜。

三、和谐文化等级扩散

和谐文化的传播过程表现出明显的从中央到地方、从官方到民间的等级扩散特点。这种等级扩散表明和谐文化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多,是自上而下的文化传播。这种方式有利于和谐文化快速传播,但是对深度扩散不利,并且在由高级文化工作者组成的传播者与由普通民众组成的接受者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势差。这种文化势差的存在虽然是和谐文化能够传播的前提,但现实中更多地成为了和谐文化传播的障碍。因此目前和谐文化的等级扩散方式不能满足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要求,需要增加等级反馈机制,使得和谐文化更利于民众接受,并能对和谐文化的传播效果进行反馈。在和谐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和谐文化能够向下传递的前提是上一等级能够对下一等级产生示范效应,即文化传播的比较优势以及文化能够衍生出经济效益,两者结合能够对区域产生综合社会效益示范效应。如果这种前提无法实现,则和谐文化的传播将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被庸俗文化所替代。

这就需要完善和谐文化的传播扩散体系,增加第二等级即将基层文化工作者纳入和谐文化传播等级体系中并独立出来,使其作为沟通官方和民间的桥梁,缩小创新源同传播对象的文化势差。此外,还需要增加第四等级即文化传播企业的介入,对和谐文化的市场化、产业化前景进行评估,并投入物质要素,推动和谐文化的传播,使传播能够产生经济效益。但是应注意,文化传播企业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和谐文化的内涵,准确挖掘和谐文化传播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综合效益,而不使和谐文化像我国某些优秀传统文化一样在商业化过程中畸变,是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应该进行积极干预的。

和谐文化的宣传内容应体现和谐文化的魅力,让百姓对和谐文化感兴趣,其宣传的重点不在于和谐文化的理论、内容等公理性的东西,而在于和谐文化能够使人怎么样,即人们运用“和”的理念之后能够怎么样。例如,宣传“家和万事兴”,前期重点不是让人学如何“家和”而是让人知道“家和”的结果,即“万事兴”,即通过“万事兴”这一美好愿景让人对“和谐文化”中“和”的理念产生兴趣。可以通过典型示范作用,让百姓真切地了解“和”的理念给人带来的好处。

湖南早期楚文化的历史地理分析 篇4

湖南早期楚文化的历史地理分析

本文在对楚文化何时开始对湖南产生影响、楚人何时进入湖南、楚人何时开发湖南、楚人何时入主湖南等问题进行比较、分析与界定的基础上,运用文化因素分析法,通过对以澧县文家山、湘阴晒网场、岳阳毛家堰--阎家山等为代表的湘北地区早期楚文化遗址的考古学研究,并结合对熊渠伐杨粤称王、楚文王迁罗于湖南、楚公(爱)戈等相关历史文献和文物资料的`考辨,提出:西周末期,楚文化才开始对湖南产生影响;春秋早期,楚人才自发地进入湖南.从而有力地反驳了楚人于西周中期入湘的传统观点.

作 者:李海勇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院,武汉,430072刊 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PKU CSSCI英文刊名:COLLECTIONS OF ESSAYS ON CN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年,卷(期):16(2)分类号:G07关键词:早期楚文化 历史地理 湖南 文化因素分析法

中国文化地理游记 篇5

游戏线路1:风光无限

第一幕 藏族风情、第二幕 皇城北京、第三幕 古都西安、第四幕 如画宏村、第五幕 故都金陵、第六幕 碧玉苏杭 第一幕 藏族风情

旅行的第一站是美丽的西藏,这个充满了藏族风情特色的草原,我想在这里,每个人都会被它震撼。

书签1:布达拉宫

详细:布达拉宫俗称“第二普陀山”,屹立在西藏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红山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最初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的,17世纪重建后,布达拉宫成为历代**喇嘛的冬宫居所,也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整座宫殿具有鲜明的藏式风格,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布达拉宫中还收藏了无数的珍宝,堪称是一座艺术的殿堂。1961年,布达拉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4年,布达拉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书签2:哈达

详细:哈达是蒙古人民藏族人民作为礼仪用的丝织品,是社交活动中的必备品。哈达类似于古代汉族的礼帛。蒙古族人和藏族人表示敬意和祝贺用的长条丝巾或纱巾,多为白色,蓝色,也有黄色等。此外,还有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五彩哈达是献给菩萨和近亲时做彩箭用的,是最珍贵的礼物。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五彩哈达只在特定的情况下才用。

书签3:珠穆朗玛峰

详细:珠穆朗玛峰简称珠峰,又意译作圣母峰,尼泊尔称为萨加马塔峰,也叫“埃非勒斯峰”(Everest),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尼泊尔交界的喜马拉雅山脉之上,终年积雪。高度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

喜马拉雅山拥有4座8000米以上、38座7000米以上的山峰,故亦誉称地球第三极。珠峰脚下发育了许多规模巨大的现代冰川,刀脊、刀峰、冰斗等冰川地貌广泛分布。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藏语中“珠穆”是女神的意思,“朗玛”是第三的意思。因为在珠穆朗玛峰的附近还有四座山峰,珠峰位居第三,所以称为珠穆朗玛峰。喜马拉雅山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威武雄壮昂首天外,地形极端险峻,环境非常复杂。

西藏之行,带给人们的感动与震惊不胜枚举。今天,许多藏族人保留着他们独特的生活习俗,与其他地区有着很大的距离,也正由于距离与文化的不同,使得西藏更加的神秘,让人向往。

奖励:通过第一站的旅行,得到了一枚旅行者勋章。

第二幕 皇城北京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每个人对北京的感情都无法用语言表达。北京的名胜古迹数不胜数,故宫几乎集合了最为精华的部分,就让我们从故宫开始游历吧!

书签1:故宫

详细: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于明代永乐十八年建成,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故宫全部建筑由“前朝”与“内廷”两部分组成,四周有城墙围绕。四面由筒子河环抱。城四角有角楼。四面各有一门,正南是午门,为故宫的正门。

书签2:长城

详细: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建筑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的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它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1987年12月,长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第三幕 古都西安

西安,古称长安、京兆,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四大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文明的发扬地、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相信西安之行一定会让每个人受益匪浅,更加深入历史的印记。

书签1:兵马俑

详细: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为奴隶主陪葬,是殉葬品。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任何来到西安的人都会首先来看看人类的奇迹—兵马俑 书签2:大雁塔

详细:唐代永徽三年,玄奘为藏经典而修建,塔身七层,通高64.5米。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内。因坐落在慈恩寺西院内,大雁塔原称慈恩寺西院浮屠(浮屠即塔的意思)。是中国唐朝佛教建筑艺术杰作。

第四幕 如画宏村

宏村,就是宏广发达之意,称为弘村,位于安徽省黄山西南麓,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宏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距今约有900年的历史。宏村最早称为“弘村”,据《汪氏族谱》记载,当时因“扩而成太乙象,故而美曰弘村”,清乾隆年间更为宏村。宏村一直是很多美术院校学生写生的聚集地,正是因为其美妙的景色、具有徽州特色的建筑风格而著名的。

书签:马头墙

详细:马头墙,又称风火墙、封火墙、放火墙等等,特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因形状酷似马头,故称“马头墙”。它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而高高的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故而马头墙又称之为封火墙。看到这些马头墙,人们常常会为徽派建筑设计师们那种高超的艺术创造力而惊叹,徽派民居,高大封闭的墙体,因为马头墙设计而显得错落有致,那静止、呆板的墙体,因为有了马头墙,从而显出一种动态的美感。中国古代“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汗马功劳”,等等成语,显现出人们对马的崇拜与喜爱。这也许是古徽州建筑设计师们为什么要将这种封火墙,称之为“马头墙”的动机。而从高处往上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给人视觉产生一种“万马奔腾”动感,也隐喻着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

第五幕 故都金陵

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故都,在战火的硝烟中历经沧桑,沧桑不曾让它失去颜色,它在细雨中仍然那么美丽动人,富含众多历史的印记。

书签1:中山门

详细:建于明代的中山门,经历几百年的风雨。中山门前身为明初宫城东面的朝阳门,原是一座瓮城,不便通车。1927年在兴建中山陵园大道时,将门拆除,把门基挖低,又重建了

一座三孔拱形的砖门。在中门洞上嵌“中山门“的题字石额,可通汽车,为通向中山陵的大门。

中山门是南京明城墙的十三座城门之一,原名朝阳门,因其位于南京城东,最先迎接太阳。1366年朱元璋向东北两面拓展南京城时修建此门。当时城门为单孔券门,门外还有一道。此门是瓮城连接城内的宫城和城外的明孝陵的通道,太平天国和曾国藩的湘军曾经多次在此激战。辛亥革命时江浙联军也是从这里进攻南京城。民国时,因迎奉中山先生灵柩归葬中山陵,国民政府将门洞狭小的朝阳门拆除,挖低门基,改筑为三孔券门。1928年7月,国民政府将七处城门改名,并加以整修,其中朝阳门即改名为中山门,并沿用至今。书签2:夫子庙

详细:夫子庙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历经沧桑,几番兴废,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中国四大文庙之一,被誉为秦淮名胜而成为古都南京的特色景观区,也是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夫子庙不仅是明清时期南京的文教中心,同时也是居东南各省之冠的文教建筑群。夫子庙始建于宋,位于秦淮河北岸的贡院街旁,庙前的秦淮河为泮池,南岸的石砖墙为照壁,全长110米,高20米,是全国照壁之最。北岸庙前有聚星亭、思乐亭;中轴线上建有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德堂、尊经阁等建筑;另外庙东还有魁星阁。

第六幕 碧玉苏杭

“江南好,春色透帘栊。一夜东风吹柳绿,满塘碧水映桃红。”祖国江南的景色,就让我们来一饱眼福吧!苏杭的行程第一站是周庄,第二站就是大名鼎鼎的西湖了!

书签1:古镇周庄

详细:始建于1086年的古镇周庄,因邑人周迪功先生捐地修全福寺而得名,春秋时为吴王少子摇的封地,名为贞丰里,是隶属于江苏省昆山市和上海交界处的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小镇,江南六大古镇之一。于2003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最为著名的景点有:沈万三故居、富安桥、双桥、沈厅、怪楼、周庄八景等。富安桥是江南仅存的立体形桥楼合壁建筑;双桥则由两桥相连为一体,造型独特;沈厅为清式院宅,整体结构严整,局部风格各异;此外还有澄虚道观、全福讲寺等宗教场所。周庄有“中国第一水乡”之美誉。

书签2:碧玉西湖

详细:杭州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西南方,它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成为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西湖作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它被誉为“人间天堂”。西湖是目前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中唯一一处湖泊类文化遗产,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湖泊类文化遗产之一。断桥上的白娘子传说更为西湖增添了几许浪漫色彩。

从充满异域风情的西藏,历经国都北京,游历古都西安,看过徽州特色建筑,最后来到风景如画的南方城市,这一切的美景在历史的激荡中更显绚烂多姿。自此,线路1的行程告一段落。线路2美食之行则更加让人期待!

路线2:饕餮盛宴

第一餐 上海腔调、第二餐 杭州美食、第三餐 麻辣成都、第四餐 西安味道、第五餐 京腔京调、第六餐 内蒙烧烤 第一餐味道:上海腔调

沪菜即上海菜,是我国的主要地方风味菜之一。主要以上海地区传统菜肴为主,吸收十余个帮口长处,融汇西菜风味而成。所谓的上海本帮菜,便是上海的乡土菜肴,特色是酱油和冰糖放得多,滋味浓郁鲜美,甘腴甜润,以真材实料和慢火细工取胜。每道菜看起来都油汪汪、红喷喷的,份量扎实,代表作是草头圈子、糟钵头、虾子大乌参、红烧秃肺和红烧回鱼等,其中又以德兴馆、老正兴和上海老饭店所烧制的最名闻遐迩。

第二餐味道:杭州美食

杭州菜源远流长,它与宁波菜、绍兴菜共同构成传统的浙江菜系。这次来自全国34个城市的268只菜点相聚西子湖畔,经过激烈角逐,杭帮菜脱颖而出,喜获金奖。近年来,杭州餐饮市场发展迅速,涌现出许多在全国有相当知名度的菜肴。这些新菜博采众长,精工细作,无论是在做功还是色香味上,都超越了传统的浙菜,成为全国八大新菜系之一。一方土育一方人,杭州地处江南水乡,气候温和,当地人饮食口味偏清淡,平日喜食鱼虾。所有这些,决定了杭帮菜肴注重原汁原味,烹饪时轻油腻轻调料,口感鲜嫩,口味纯美,色、香、味俱全。

第三餐味道:麻辣成都

即四川菜系,分为以川西成都乐山为中心的上河帮、川东重庆为中心的下河帮、川南自贡为核心的小河帮。四川菜系各地风味比较统一,主要流行于西南地区和湖北地区,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川菜馆。川菜是中国汉族八大菜系之一,也是最有特色的菜系,民间最大菜系。

川菜风味包括成都、重庆、乐山、内江,自贡等地方菜的特色,主要特点在于味型多样。辣椒、胡椒、花椒、豆瓣酱等是主要调味品,不同的配比,化出了麻辣、酸辣、椒麻、麻酱、蒜泥、芥末、红油、糖醋、鱼

泡椒鸡脚香、怪味等各种味型,无不厚实醇浓,具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殊风味,各式菜点无不脍炙人口。

第四餐味道: 西安味道

秦陇风味总的特色是“三突出”。一为主料突出:以牛羊肉为主,以山珍野味为辅;二为主味突出:一个菜肴所用的调味品虽多,但每个菜肴的主味却只有一个,酸辣苦甜咸只有一味出头(包括复合味),其它味居从属地位;三为香味突出:除多用香菜作配料外,还常选干辣椒、陈醋和花椒等。烹饪技法,则以烧、蒸、煨、炒、汆、炝为主,多采用古老的传统烹调方法,如石烹法,至今沿用,可谓古风犹存。烧、蒸菜,形状完整,汁浓味香,特点突出。烧、蒸、清汆、温拌,是秦陇风味最具有代表性的菜式。

第五餐味道:京腔京调

北京菜又称京帮菜,它是以北方菜为基础,兼收各地风味后形成的。北京以都城的特殊地位,集全国烹饪技术之大成,不断地吸收各地饮食精华。吸收了汉满等民族饮食精华的宫廷风味以及在广东菜基础上兼采各地风味之长形成的谭家菜,也为京帮菜带来了光彩。北京菜中,最具有特色的要算是烤鸭和涮羊肉。烤鸭是北京的名菜,涮羊肉、烤牛肉、烤羊肉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食法,辽代墓壁画中就有众人围火锅吃涮羊肉的画面。现在,涮羊肉所用的配料丰富多样,味道鲜美,其制法几乎家喻户晓。

第六餐味道:内蒙烧烤

内蒙古菜点特色主要体现在蒙古族的菜点风味上。蒙古族人的饮食比较粗犷。以羊肉、奶、野菜及面食为主要菜点原料。菜点崇尚丰满实在,注重原料的本味。内蒙古著名的菜点有:烤羊腿、全羊席、手抓羊肉、奶 菜、马奶酒、莜麦面、资山熏鸡、肉干、哈达饼、蒙古馅饼、蜜 麻叶、德兴元烧麦等。蒙古菜的特色是以各种肉类为主,包括牛、羊、鹿、鸵鸟„等等,配合蒙古菜蒙古特色调味香料,独特煮法令牛肉味更为突出,是完美的组合。

路线3:时空之门

第一城 首都北京、第二城 繁华上海、第三城 梦幻厦门、第四城 桂林山水 第一城 首都北京

我的穿越之旅第一站就是皇城北京!北京的国都历史悠久,自中国金朝起就成为古代中国的首都。在穿越之旅中,我见到了蒙古大汗国的大汗—忽必烈,他告诉那时候的北京被称为“大汗之居处”。之后我见到了伟大的明成祖,由于他的带领当时的北京繁荣发展成为了汉王朝的第一个首都。之后的北京经历了多次更名,于是我接到“皇城更名密函”的任务,我在龙椅下的宝匣里找到了密函,密函中写道:永乐元年改北平为北京。原来这个时候“北京”这个名字就诞生了。

晚晴时期的北京遭受了很多历史的重创,1860年,英法联军打进北京;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打进北京,美丽的北京城受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和洗劫,大量文物被侵略军和坏民劫掠。我们美丽的圆明园遭到了焚烧,我的任务是修复一张圆明园的复原图,希望它美丽的景色永远存留在每个人的脑海。

d-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京同全中国一样进入了一个黑暗时期。终于在1945年8月21日,入侵北京的日本军队宣布投降,第十一战区孙连仲部接收北京,并重新更名为北平。

1949年1月31日,傅作义将军与中国共产党达成和平协议,率领25万国民党军队投向正义,这一关中我的任务就是协作傅作义将军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市,实现对北京的解放。让我们一起向伟大的祖国致敬!第二城 繁华上海

第二站是历史悠久的古城上海,上海又城申城,后来申城城址几经变迁,地名已经过多次更改。终于在三国时期于佘山附近固定了下来,并更名为“华亭”。我游走于上海古城,在城墙缝隙中发现了一条线索:元朝至元二十八年七月,朝廷批准上海镇建独立县。此日定为上海建城纪念日,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这就是上海建城纪念日的由来。

近代的上海饱经风霜,1842年,英帝国主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将上海列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虽然如此,战乱与炮火仍然无法阻挡夜上海的美丽。我来到一个古老的上海居所,椅子上放着旧上海美女招贴画的海报,我打开留声机,里面是“夜上海”的美妙旋律。

现代上海可谓是东方一颗璀璨的明珠,外滩的繁华夜景,让每个去过的人都会难忘。上海在飞速的进步,我们不妨看看现在上海的城市宣传片,感受一下它的进步与文明!第一城 梦幻厦门

远古时,因为白鹭栖息之地,厦门岛又故而称“鹭岛”。厦门众所周知,它是中国最美丽的岛屿之一,正所谓每个来到厦门的人,都会深深体会到那句话: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在岛上看到了厦门吉祥物:白鹭,这真是厦门的一大特色之一。飞翔的白鹭,开启了我的厦门之旅。

“天公生”是福建地区看的比新年还要重要的节日。因为唐朝时期,福建居民曾在甘蔗园里躲避了北方的强兵,他们把走出甘蔗园的日子即正月初九,用来补过新年,形成了以后的风俗。我重新体验了福建居民当时的境况,成功从甘蔗园走出。

第一城 桂林山水

最后一站,我来的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神奇的是,没想到在我沉迷于桂林山水的同时,竟然见到了秦始皇!他告诉我他在位三十三年(前214年)统一岭南,“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徒民,与越杂处十三岁”。这,就是是“桂林”名称的最早起源。通过这次交谈,我得到了一统岭南的徽章。

我在桂林正巧赶上了盘王节,盘王节是瑶族祭祀祖先盘瓠的重大节日,海内外的瑶胞都十分重视这一民族祀典。每年的农历十月十六日,瑶族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自己民族的节日盛

装,聚居在一起唱歌、跳舞,欢度盘王节。据至今仍在湘南江华瑶族地区流传的民间传说《十月十六调盘王》中讲,相传在古老的年代,瑶胞乘船飘洋过海,遇上狂风大浪,船在海中飘了七七四十九天不能靠岸,眼看就要船毁人亡。这时,有人在船头祈求始祖盘王保佑子孙平安,许下大愿。许过愿后,瑶人得救了。这天是农历十月十六日,恰好又是盘王的生日。大家唱歌跳舞,庆祝瑶人的新生和盘王的生日。

超星尔雅《文化地理》章节测验 篇6

第一章 文化地理绪论

通过本章学习,你需要掌握和了解以下问题:

1、文化地理的概念,在整个地理学之中的地位和发展脉络。

2、地理大发现对地理学的贡献。

3、随着近代地理学发展而出现的地理学家,他们的代表学说及其对近代地理学的贡献。

4、简述地理学在形成过程中两大系统的划分及囊括的内容。

5、简述文化地理的概念和研究内容及两大核心问题。

6、简述文化扩散的途径及在扩散过程中文化景观的形成

1.1地理学思想史

1现代地理学所依托的基础是(B)。

A、物种大发现 B、地理大发现 C、宇宙大发现 D、海洋大发现

2通过欧亚大陆的腹心地带,以陆上交通的形式进入到中国,历史上这条路径被称为(A)。

A、丝绸之路 B、茶马古道 C、发现新大陆 D、郑和下西洋 3(B)的航海切身证实了地球是圆的这一理论。

A、哥伦布 B、麦哲伦 C、郑和

D、巴尔托洛梅乌·迪亚斯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提出了人地关系的命题。(√)

1.2近代地理学与地理学家

1(C)提出了纬度地带性,为科学地理学的创立做出巨大贡献。

A、康德 B、李特尔 C、洪堡 D、麦哲伦

2十五到十六世纪,随着地理大发现,地理学以(B)为核心。

A、丝绸之路 B、海洋航行 C、宇宙探索 D、物种发现

3德国人文地理学家拉采尔认为哪三种地理因素支配人类迁移及发展?(D)

A、时间、空间、气候 B、位置、空间、历史 C、民族、空间、界限 D、位置、空间、界限 4近代地理学和地理学家早期以(D)为中心。

A、英国 B、希腊 C、罗马 D、德国

5康德的星云说是目前解释宇宙最接近事实的假说。(√)

1.3文化地理的概念及其发展脉络 单选题】自然地理学不包括(D)。

A、气候 B、土壤 C、水文 D、交通

2源于希腊人的“文化”所代表的内容是(C)。

A、耕作、教养、风俗 B、教育、教养、风俗 C、耕作、教育、教养 D、耕作、风俗、民族

3(A)的“文化”指的是培养公民参加政治活动的品质、能力。

A、古罗马时期 B、中世纪 C、文艺复兴时期 D、启蒙运动时期 4系统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两部分。(×)

5中世纪的“文化”与宗教活动有直接关系。(√)

1.4文化地理的地位及其研究的内容

1西方在探讨文化源地过程之中最早提出来的理论是(B)。

A、泛东亚论 B、泛埃及论 C、泛希腊论 D、泛罗马论

2(C)指的是在营造文化景观的过程中,人作为文化之中的一个核心与周围环境之间的一种关系。

A、文化心理 B、文化景观 C、文化生态 D、文化地理 文化源地是一切问题的起始点,文化区是文化地理研究的终结点。(√)泛埃及论认为埃及是世界文化的唯一源地。(√)

第二章 文化发展途径与文化传播

通过本章学习,你需要掌握和了解以下问题:

1、简述关于文化起源的不同学说。

2、文化积累的概念和形式。

3、同质文化、异质文化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4、说明文化突变的产生及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5、怎样理解“文化的发展过程是伴随旧文化积累和新文化的增加的”。

6、根据文化冲突的特点,举例说明雅文化和俗文化的转化过程。

7、简述形式文化区和机械文化区的特点。

2.1文化的起源

早期西方人把文化的起源归结为(C)。

A、耶稣 B、原罪 C、众神 D、祖先

2(B)认为文化是人类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

A、列维·斯特劳斯 B、马克思 C、康德 D、弗雷泽

3世界文化源地是单一的,两河流域是世界文化的中心。(×)

4中国古人把文化的起源归结为圣人或者是祖宗。(√)

2.2文化的积累和发展

1在文化积累的过程中,(B)的增加代表着文化发展的新阶段。

A、同质文化 B、异质文化 C、外来文化 D、传统文化 2在中国古人的理念之中,(A)是帝王之尊。

A、北方 B、南方 C、东方 D、西方

3中国古人的排序方式不包括(D)。

A、三才 B、四德 C、五行 D、六道

4文化积累的形式是(C)。

A、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积累 B、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积累 C、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积累 D、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积累

5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旧文化的保存必然伴随着原有文化的丧失和新文化的增加。(√)

2.3文化的突变

1(D)指的是特质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经过接触之后产生一种新的文化的过程。

A、文化积累 B、文化融合 C、文化形成 D、文化突变 2 汉传佛教是文化突变的结果。(√)文化的传承和扩展只能通过文化积累一种方式。(×)2.4文化的悖论与增值

1影响文化增值的因素不包括(D)。

A、传播者 B、接受者 C、媒介 D、继承者

2最初合理的事物随着发展变的不合理了,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这种现象被定义为(B)。

A、逻辑 B、悖论 C、矛盾 D、发展

3通过集体越轨行为而产生的文化增值是没有负面影响的。(×)一些悖论的发展是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形成了新文化,这种新文化是对原有旧文化的批判。(√)

2.5文化冲突 关于收租院群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收租院群雕最初的目的是反映阶级教育 B、收租院群雕以四川省大邑县刘文彩的庄园为背景 C、收租院群雕反映的是底层社会的生活构成 D、收租院群雕的创作者是外国艺术家 2以文化人群的特点导致的文化冲突具有(D)。

A、民族性 B、集团性 C、阶级性 D、以上都对

3下列作品不属于文化大革命时代的是(B)。

A、收租院群雕 B、大豆过江 C、毛主席去安源 D、八个样板戏

4“杏花春雨江南,骏马秋风冀北”,这两句诗说明文化冲突具有区域差异性。√

2.6文化整合

1哼哈二将是文化整合的结果,下列不属于这一整合过程的选项是(D)。A、法意太子 B、密迹金刚 C、陈奇与郑伦 D、伽罗释者

2文化整合过程中必然经历现激烈的文化冲突阶段。(×)

3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体现了雅文化与俗文化是截然对立的两个范畴,不存在转化的可能。(×)

2.7文化景观与文化区

1(B)指的是一种文化要素实际分布的空间,它有一个文化核心区,但边缘界限并不清晰。

A、文化景观区 B、形式文化区 C、机能文化区 D、文化核心区

2文化景观和文化区的特点不包括(D)。

A、空间性 B、功能性 C、时代性 D、永久性

3文化区的研究分为两种,即形式文化区和机能文化区。(√)

4美国的教区边界与地州边界是完全吻合的,是典型的机能文化区。(×)

第三章 宗教地理与文化

通过本章学习,你需要掌握和了解以下问题:

1、对宗教的产生有哪些不同的说法。

2、成熟宗教应具备的条件有哪些。

3、简述民族宗教(犹太教,印度教,道教和神道教)的诞生、发展历程及形成的文化景观的特点。

4、简述佛教的传播途径和形成的三个分支以及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

5、佛教的基本教义。

6、简述基督教的发展历程和三大宗派的产生。

7、伊斯兰教的诞生和传播历程,形成的两大宗派及区别。

8、伊斯兰教信奉人口在世界的分布及在中国分布的特点。

9、简述世界各地清真寺的特点,这与伊斯兰教的哪种思想有关系。

10、举例说明宗教的习俗节日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1、耶路撒冷作为三大宗教圣地的原因。

12、简述东正教,新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宗教组织结构。

13、宗教传播的四种形式。

3.1宗教的产生与世界的主要宗教之犹太教的特点与发展

1成熟的宗教所具备的条件是(D)。

宗教创始人 B、哲学体系 C、神职人员 D、以上都是

2“宗教是所有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之中留下的一种虚幻反应”,这句话出自(B)。

A、黑格尔B、恩格斯 C、马克思D、康德

3关于原始宗教的特点,下列选项错误的是(C)。

A、没有特定的时间段B、多神崇拜 C、没有神职人员D、没有摇篮问题 宗教按照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原始宗教、古代宗教、历史宗教和近代宗教。(√)5 宗教不是一种迷信。(√)3.2世界的主要宗教之印度教、道教、神道教的特点与发展 关于印度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A、印度教教义的核心是因果报应及轮回思想 B、印度教是世界宗教 C、印度教是多神教 D、吴哥窟是印度教寺庙 道教有“老子化三清”之说,三清不包括(D)。

A、太清道德天尊 B、玉清原始天尊 C、上清灵宝天尊 D、天清五华天尊 关于日本的神道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神道教是日本的民族宗教 B、神道教从日本的原始宗教发展而来 C、神道教是一种多神教

D、月神是日本神道教最重要的主神 宗教按照传播方式划分为民族宗教、国家宗教和世界宗教。√ 5 五斗米道是道教最早的一个派别。(√)

3.3世界三大宗教之佛教的产生与发展 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并且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派系是(A)。

A、南传佛教B、藏传佛教 C、汉传佛教D、大乘佛教 2 关于小乘教和大乘教的区别,下列选项错误的是D()。

A、小乘教是一神教,大乘教是多神教

B、经过修行小乘教最高能修到罗汉果,大乘教能修到佛果 C、小乘教强调修炼自我,大乘教追求普度众生 D、南传佛教是大乘教,信奉人数最多 3 汉传佛教是大乘教。(√)信奉印度教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以上。(×)

3,4佛教文化产生的基础

1下列选项不属于原始佛教根本教义的是(D)。

A、四圣谛 B、八正道 C、十二因缘 D、天人合一 佛教四圣谛不包括(C)。

A、苦 B、集 C、果 D、灭 释迦牟尼八相成道的第八相是(D)。

A、下天B、出家 C、说法D、涅槃 法轮是释迦牟尼降魔的武器,是佛教的标志。(√)3.5世界三大宗教之基督教的产生与发展 公元十一世纪,东正教的中心是(C)。

A、罗马 B、希腊 C、君士坦丁堡 D、意大利 基督教中公元元年的节日是(D)。

A、万灵节 B、复活节 C、感恩节 D、圣诞节 基督教信奉者的主要分布区域不包括(D)。

A、欧洲 B、南美洲 C、北美洲 D、亚洲 基督教主张上帝、圣子和圣灵三位一体。(√)

3.6世界三大宗教之伊斯兰教的产生与发展 伊斯兰教的经典是(C)。

A、《盂兰盆经》B、《般若经》 C、《古兰经》D、《阿含经》 2 历史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国教是(B)。

A、佛教 B、伊斯兰教 C、基督教 D、犹太教 伊斯兰教是多神教,真主安拉是最重要的一个神。(×)伊斯兰教的两大教派是逊尼派和什叶派。(√)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之初代表的是贵族的利益。(×)

3.7宗教与地理之间的关系 穆斯林到麦加朝拜的圣物是(C)。A、《古兰经》B、圣训 C、天房D、穆罕默德 从宗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来看,一神教的渊源是(B)。

A、资源丰富的地理资源 B、干旱恶劣的地理环境 C、物种丰富的环境资源 D、临山靠海的地理位置 伊斯兰教的绘画艺术元素不包括(D)。

A、植物B、几何图案 C、山河D、动物 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在营建的过程中,圣龛的位置必须正对克尔白的方向。(√)3.8犹太教宗教节日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在门上涂羊血是哪一个节日的习俗?(B)

A、五旬节 B、逾越节 C、复活节 D、古尔邦节 犹太教的重要节日不包括(A)。

A、复活节 B、逾越节 C、五旬节 D、住棚节 下列哪一个节日是庆祝丰收的节日?(D)

A、万灵节 B、复活节 C、逾越节 D、五旬节 人类的宗教行为塑造了人文景观。(√)犹太教的节日与地中海气候有一定的关系。(√)

3.9宗教建筑与文化 邦克楼是(C)的典型建筑特征。

A、教堂B、道观 C、清真寺D、佛寺 2 饮红色葡萄酒的习俗与下列哪一个宗教相关?(B)

A、伊斯兰教 B、基督教 C、佛教 D、印度教 下列不属于佛教艺术的元素是(D)。

A、法轮 B、唐卡 C、转经筒 D、九宫 梵蒂冈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3.10世界宗教圣地 伊斯兰教的传说“夜行登霄处”的位置指的是(B)。

A、麦加 B、耶路撒冷 C、伊斯坦布尔 D、君士坦丁堡 犹太教的圣地是(C)。

A、麦加 B、麦地那 C、耶路撒冷 D、卡萨布兰卡 3哭墙是早期神庙的遗址,与哪个宗教有关?(D)

A、伊斯兰教 B、加尔文教 C、基督教 D、犹太教 宗教圣地是一种理想性的文化空间。(√)

3.11世界宗教组织 关于“五镇”的方位对应,下列选项错误的是(C)。

A、东镇沂山 B、南镇会稽山 C、西镇夹金山 D、中镇霍山 关于五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五岳最初是一种政治性的地标界限 B、五岳以泰山为尊 C、五岳的概念出现在汉朝

D、五岳的概念被后来的五镇取代了 3 五岳和五镇是佛教的宗教圣地。(×)中世纪时期天主教的管理形式是政教合一。(√)

3.12宗教组织和政治之间的关系 东正教实行三级教阶制,最高教阶是(D)。

A、教皇 B、神父 C、主教 D、牧首 东正教在全世界有十五个教区,其中不包括(D)。A、君士坦丁堡 B、耶路撒冷 C、美国 D、加拿大 宗教信仰是影响英国北爱尔兰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4 佛教世界没有统一的宗教领袖。(√)

3.13宗教的传播 分布在欧、亚、非三大洲结合部的是(B)。

A、佛教 B、伊斯兰教 C、东正教 D、天主教 一般来说,不可能发生转教的宗教是(D)。

A、神道教B、佛教 C、基督教D、伊斯兰教

具有排他性特征的宗教不包括(D)。

A、天主教B、伊斯兰教 C、东正教D、佛教 哈尔滨的圣索非亚教堂是天主教的教堂。(×)

第四章 语言地理与文化

通过本章学习,你需要掌握和了解以下问题:

1、世界语系的分类及地理分布情况。

2、印欧语系的主要语族及其地理分布情况。

3、闪含语系、阿尔泰语系和汉藏语系的主要语族和语种及其地理分布。

4、中国主要语系、语族及地理分布。

5、中国主要语系、语族与民族的关系。

6、简述英语的扩散与发展历程。

7、汉语的七大方言及分布区域和形成时间。

8、举例说明语言的扩散是与人群迁移和接触相关联的。

9、地名如何反映语言景观,改地名要遵循哪些原则。

4.1语言分类及其地理现象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日耳曼语族的语种是(C)。

A、英语 B、德语 C、日语 D、荷兰语 2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印欧语系的是(D)。

A、日耳曼语族 B、凯尔特语族 C、拉丁语族 D、蒙古语族 【单选题】下列不属于语言树的构成要素的选项是(D)。

A、语系 B、语族 C、语种 D、语类 【单选题】分布地区以中国为主的语系属于(A)。

A、汉藏语系 B、闪含语系 C、阿尔泰语系 D、印欧语系

4.2印欧语系的起源 【单选题】下列不属于日耳曼语族的国家是(B)。

A、芬兰 B、冰岛 C、挪威 D、瑞典 2 【单选题】在南美洲,教皇子午线以西的官方语言是(C)。

A、英语 B、法语 C、西班牙语 D、葡萄牙语 【单选题】关于印欧语系的起源,下列选项错误的是(D)。

A、波罗的海-黑海起源说 B、中欧-巴尔干起源说 C、小亚细亚起源说 D、地中海群岛起源说 【判断题】印欧语系的起源与早期欧洲大陆的文明和欧洲大陆人口的迁移有直接关系。(√)

4.3闪含语系、高加索语系、阿尔泰语系及其他语系概述 【单选题】中国古代文献对雅利安人的有多种称谓方式,其中不包括(C)。

A、赛种 B、萨迦 C、伽罗 D、斯基泰 【单选题】阿拉伯语属于(B)。

A、印欧语系 B、闪含语系 C、阿尔泰语系 D、汉藏语系 3 【单选题】关于印欧语系中南亚语族的语种分布,下列选项错误的是(A)。

A、印地语-柬埔寨 B、乌尔都语-巴基斯坦 C、孟加拉语-孟加拉 D、比哈尔语-印度 【判断题】突厥语族属于阿尔泰语系。(√)【判断题】闪含语系的命名来源于《圣经·旧约》。(√)6 【判断题】穆斯林的宗教语言是阿拉伯语。(√)

4.4世界各语系的地理分布 【单选题】中国境内属于阿尔泰语系的民族有十八个,其中不包括(C)。

A、维吾尔族 B、撒拉族 C、壮族 D、哈萨克族 【单选题】留居在中国境内的俄罗斯族人主要分布在(B)。

A、黑龙江 B、新疆 C、内蒙古 D、吉林 【判断题】佤族使用的语言属于南亚语系。(√)【判断题】台湾岛的高山族属于南岛语系。(√)

4.5英语的扩散与发展 【单选题】诺曼底公爵率领军队占领大不列颠岛之后带来的语种是(C)。

A、英语 B、德语 C、法语 D、意大利语 【单选题】五世纪左右,将日耳曼语族带到大不列颠岛的部族是(D)。

A、盎格鲁人 B、撒克逊人 C、朱特人 D、以上都是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非波斯语音译词的选项是(C)。

A、葡萄B、菠菜 C、茶D、石榴 【判断题】语言扩散与人口迁移有密切关系。(√)

4.6汉语方言区的扩散与发展 【单选题】中国的闽方言区形成于(C)。

A、西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唐宋时期 D、明清时期 2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吴方言区主要分布地的是(D)。

A、浙江 B、江苏 C、安徽 D、河北 【判断题】吴方言区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判断题】中国的客家方言区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判断题】粤方言区主要分布在两广地区。(√)

4.7语言与文化、政治、移民之间的关系 【单选题】比利时南部所持的语言是(D)。

A、英语 B、德语 C、荷兰语 D、法语 【单选题】关于普通话,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B、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

C、普通话以典范的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D、普通话的形成是自然形成的 【单选题】下列属于单一语言的国家是(B)。

A、中国B、朝鲜 C、英国D、印度 4 【判断题】语言学界对山西方言的判别是有争议的,有学者认为是独立的晋方言区,也有学者认为山西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

4.8语言构成的景观 【单选题】中国的地名相当一部分带有政治和军事意图,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此类情况的是(D)。

A、镇巴 B、定边 C、安塞 D、洛阳 【单选题】中国有些地名是军事驻扎地,下列不属于此类的是(C)。

A、吴堡 B、驻马店 C、珠市口 D、蓝旗营 【单选题】下列地名中与河流、山川的变化无关的是(C)。

A、淮阴 B、天津 C、辽宁 D、湟中 【判断题】阿克苏、喀什是以蒙古语命名的地名。(×)【判断题】语言是文化传播的媒体,语言的复杂性与人的传递、政治因素有关。(√)第五章

种族、民族及其文化

通过本章学习,你需要掌握和了解以下问题:

1、简述人种的分类方法。

2、蒙古利亚人、高加索人和尼格罗人种的体质学特征及分布情况。

3、从肤色和血型两方面说明人种体质特征与地理的关系。

4、人类迁徙与人种的关系。

5、简述中国人人种现状。

5.1蒙古利亚人种的分布与特点 【单选题】十九世纪用三分法划分的三大人种之中不包括(D)。

A、高加索人种 B、蒙古利亚人种 C、尼格罗人种 D、马来人种 【单选题】从体质人类学的角度看,蒙古利亚人种的特点不包括(D)。

A、肤黄 B、眼狭细 C、鼻梁低 D、发金黄 【判断题】日本人属于蒙古利亚人种。(√)【判断题】蒙古利亚人种的分布以中国为主,主要分布在东亚地区。(√)

5.2欧罗巴人种的分布与特点 【单选题】西方人认为,除去犹太人之外的雅利安人种等同于(C)。

A、乌拉尔人种 B、蒙古利亚人种 C、欧罗巴人种 D、尼格罗人种 【单选题】雅利安人仍然存在的分支不包括(C)。

A、日耳曼人 B、斯拉夫人 C、吐火罗人 D、拉丁人 【判断题】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地区分布的人种属于欧罗巴人种。(√)【判断题】希特勒时代,认为犹太人和波兰人是优等民族,尤其以犹太人为代表。(×)

5.3尼格罗人种的特点及与其他人种体质方面的比较 【单选题】九大地理人种不包括(C)。

A、亚洲地理人种 B、印度地理人种 C、美国地理人种 D、澳大利亚地理人种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分布在太平洋岛屿的人种不包括(C)。

A、美拉尼西亚地理人种B、密克罗尼西亚地理人种 C、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D、波里尼西亚地理人种 3 【判断题】从体质人类学角度看,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最接近尼格罗人种。(×)【判断题】北非以尼格罗人种为主。(×)

5.4基因在人口迁移中的影响 【单选题】中国新疆人群大多属于(B)。

A、蒙古利亚人种 B、欧罗巴人种 C、尼格罗人种 D、乌拉尔人种 【单选题】B型血的分布最广的地区是(C)。

A、北欧地区 B、非洲地区 C、南亚地区 D、美洲大陆 【判断题】《出非洲记》认为人类是从非洲走出来的,非洲大陆是人类的起源地。(√)【判断题】中原汉人男性往南迁徙,改变了中国南方的遗传基因,造就了今天的汉族。(√)

第六章民族与民族文化地理

通过本章学习,你需要掌握和了解以下问题:

1、民族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2、中华民族的族源、分布以及形成发展中所经历的过程;

3、欧洲各民族的形成及分布。

4、在全球文化一体化(文化趋同现象)的背景下,民族的概念在淡化,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民族多样性。6.1民族的概念、特征及中华民族的族源类型 【单选题】关于中华民族的族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中国国土之内土生土长的民族

B、从域外迁入中国,保持着原来民族独立性的民族

C、带有自身文化特点的民族迁入中国后,与中国当地民族相融合形成新的民族 D、以上都对 【单选题】按照时间进程划分民族,划分的结果不包括(D)。

A、古代民族 B、近代民族 C、现代民族 D、原始先民 【判断题】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形成、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过程。(√)【判断题】民族是一个文化理念,种族是一个生物学概念。(√)

6.2中华民族族源的历史时空差异 【单选题】羌族是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C)。

A、贵州B、内蒙古 C、四川D、甘肃 【单选题】下列哪一个民族的族源是以中亚和西亚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为主体?(A)

A、回族B、满族 C、蒙古族D、藏族 3 【单选题】我国的柯尔克孜族主要分布在新疆西部地区,信仰(C)。

A、佛教 B、加尔文教 C、伊斯兰教 D、犹太教 【判断题】蒙古民族的是单一族源构成的民族。(×)

6.3中国各民族形成过程中的特点 【单选题】民族学界认为,古代巴人到达川东一带,最后留居在湖南地区,形成了(C)。

A、羌族 B、彝族 C、土家族 D、苗族 【单选题】楼兰遗址发现的遗骨复原之后是(B)。

A、乌拉尔人种 B、欧罗巴人种 C、尼格罗人种 D、蒙古利亚人种 【单选题】民族形成的过程中,从族源的角度讲有三种类型,其中不包括(D)。

A、一对一,族源是肯定的 B、一对多,一个族源形成多样民族 C、多对一,族源是多样的

D、多对多,族源和民族都是多样的 4 【判断题】蒙古民族都是蒙古利亚人。(×)

6.4中国少数民族的分布及文化特点 【单选题】在蒙古史的研究之中,下列哪些部族不属于欧罗巴人种?(C)

A、汪古部 B、克烈部 C、察哈尔部 D、乃蛮部 【单选题】分布在台湾的少数民族主要是(C)。

A、赫哲族 B、基诺族 C、高山族 D、独龙族 【判断题】中国的锡伯人主要分布在伊犁和沈阳。(√)【判断题】维吾尔族人的血统主要有两部分,分别为乌拉尔人种和蒙古利亚人种。(×)

6.5欧洲国家各民族的发展历程概述 【单选题】苏联的主体民族是(C)。

A、斯拉夫民族 B、日耳曼民族 C、俄罗斯民族 D、撒克逊民族 2 【单选题】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的区别在于(D)。

A、生活地域不同 B、历史渊源不同 C、文化渊源不同 D、宗教信仰不同 【单选题】在中世纪,斯拉夫人逐渐分为三个分支,下列选项错误的是(C)。

A、东支-俄罗斯人 B、西支-波兰人 C、北支-乌克兰人

D、南支-南斯拉夫本土国民 【判断题】中国是世界上民族种类最多的国家。(×)

6.6世界各民族的地理环境及其文化特点 【单选题】斗牛是(B)的习俗。

A、威尔士人 B、西班牙人 C、法国人 D、德国人 【单选题】肚皮舞可以视为(C)的代表。

A、古罗马文化 B、古希腊文化 C、阿拉伯文化 D、俄罗斯文化 3 【单选题】埃及以(B)为主。

A、尼格罗人种 B、欧罗巴人种 C、蒙古利亚人种 D、乌拉尔人种 【判断题】日本基本上是单一民族的国家,以大和民族为核心。(√)

第七章民间文化的特点与地域差异

通过本章学习,你需要掌握和了解以下问题:

1、民间文化的定义及特点。

2、流行文化的定义、核心及其特点。

7.1民间文化的特点与地域差异 【单选题】在民间文化中,(C)是唐装的一个标志性特点。A、左衽 B、右衽 C、中衽 D、无衽 【单选题】关于民间文化的特点,下列选项错误的是(C)。

A、自发性 B、传承性 C、政治性 D、俗化和程式化 3 【判断题】民间文化是生活在传统社会中的人所遵循的文化。(√)【判断题】日本人对待自古传承下来的民间文化,主张以新的文化形式进行改造,进而取而代之。(×)

7.2流行文化的特点与传播 【单选题】流行文化是(C)衍生的文化。

A、文化传承 B、文化交流 C、大众传播 D、传统文化 【单选题】关于流行文化,下列选项错误的是(C)。

A、不受传统文化的约束 B、具有工业化和都市化 C、流行文化变化缓慢 D、流行周期很短 【判断题】时髦和时尚是流行文化的核心。(√)【判断题】民间文化的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点。(√)

第八章 中国文化地理与地域文化人群

通过本章学习,你需要掌握和了解以下问题:

1、中国文化的地域差异的主要表现。

2、论述中国地域性的文化人群及其特点。

3、晋商和徽商的崛起及相关历史背景。8.1现代背景下的中国区域文化地理 【单选题】中国文化地域性差异的主要表现在(D)。

A、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差异 B、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差异 C、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 D、以上都是 【单选题】关于游牧民族的特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逐水草而居,奔放、豪迈 B、流动权比土地占有权更为重要 C、文化传承以口头形式流传 D、形成了本民族史官文化 【单选题】关于农耕文化的特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依托农业生产 B、以定居生活为背景 C、强调宗教信仰 D、以儒家文化为代表 【判断题】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影响,相较于落后的西部地区,中国东部地区更多的保留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民俗。(×)

8.2中国地域性的文化人群——晋商 【单选题】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差异有(D)。

A、人种的差异B、语言的差异 C、宗教信仰的差异D、以上都有 2 【单选题】青藏高原上的建筑以(B)为主。

A、竹楼 B、碉楼 C、筒子楼 D、吊脚楼 【单选题】中国商人的文化以(C)最为典型。

A、潮商和广商 B、粤商和广商 C、晋商和徽商 D、秦商和晋商 【单选题】古代商人收到的限制不包括(D)。

A、重农抑商政策

B、商人不允许参加科举考试 C、商人不能穿绫罗绸缎招摇过市 D、宗教信仰的限制

8.3中国地域性的文化人群——徽商 【单选题】中国古代的主要大陆产盐地不包括(D)。

A、解池 B、花马池 C、井盐 D、五大连池 2 【单选题】徽州山区的主要物产是(C)。

A、水稻 B、丝绸 C、茶叶 D、井盐 【判断题】《地方志》上对徽州的记载是“地瘠薄,不给于耕”。(√)【判断题】徽商的崛起比晋商晚很多。(×)

8.4中国地域性的文化人群——绍兴师爷 【单选题】下列不属于徽州的地域文化景观的是(D)。

A、贞孝牌坊 B、徽州古道 C、西递宏村 D、亭台楼阁 【单选题】“扬州瘦马”指的是(C)。

A、徽州女人 B、扬州的畜牧业

C、徽商在扬州所取的妻妾 D、扬州贫穷人家的孩子 【单选题】浙江的地理特征是(C)。

A、多江少山B、多江多平原 C、多山少平原D、多江多山 8.5中国地域性的文化人群——陕西麦客、马帮、疍民 【单选题】关于麦客的特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季节性强 B、成群结队 C、地域性逐步推进 D、长工 【单选题】疍民主要的分布地域不包括(C)。

A、两广 B、福建 C、安徽 D、浙江 【单选题】马帮是(D)的地域文化人群。

文化的地理扩散 篇7

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是以武陵山脉为中心, 以土家族、苗族、侗族为主体的湘鄂渝黔4省 (市) 毗邻地区。该区域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穷地区, 是我国内陆跨省交界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的交汇地带[1,2]。该民族地区地理标志与文化遗产资源丰富[3,4,5,6,7,8,9]。

目前, 学术界对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地理范围的界定存在着多种观点[1,2]。按照《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现状调研报告》[1], 贵州省武陵山民族地区包括铜仁市 (辖碧江区、江口县、石阡县、思南县、德江县、玉屏侗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万山区) 和遵义市的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地理标志为世界贸易组织 (WTO)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TRIPS协议) 规定的7种独立的知识产权之一, 是多哈回合知识产权谈判的三大议题之一[10,11] , 主要针对传统名优特产的知识产权保护[6,7,8,9,10,11,1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别于1972年11月16日、2003年10月17日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从而拉开了全球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序幕[13,14]。自2005年我国出台《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来, 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在当代中国形成了高潮[13,14,15]。

我国地理标志与文化遗产的双重保护研究工作目前还处在相当薄弱环节, 如中国知网 (http://epub.cnki.net/Grid2008/brief/index.aspx) 的《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 题名同时有“地理标志"与“文化遗产"的论文仅检索出10多篇。鉴于此, 本文将探讨贵州武陵山民族地区传统特产资源的地理标志与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发展对策。

1 传统特产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我国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实施时间始于1995年, 先后主要有5个地理标志保护系统, 现存3个:①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②国家工商总局的地理标志商标注册;③农业部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

1.1 地理标志产品 (原产地域产品) 保护

我国原产地域产品 (2005年改称为“地理标志产品”) 保护始于1999年, 至2011年年底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质检总局先后对贵州武陵山民族地区4种传统特产实施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表1) 。

注:截至2011年12月31日, 下同。

1.2 地理标志商标注册

国家工商总局的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工作始于1995年, 至2011年年底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贵州武陵山民族地区传统特产的地理标志商标4件 (表2) 。

1.3 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

农业部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工作始于2008年, 但至2011年年底农业部尚未登记贵州武陵山民族地区传统特产的农产品地理标志。

2 传统特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截至2011年底, 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名录 (含“急需保护名录") 的项目已达36项, 成为世界“非遗”第一大国。这些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仅贵州侗族大歌、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与贵州武陵山民族地区有一定的关系。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外, 我国逐步建立了国家和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登录制度。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现有121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申报地区或单位位于贵州武陵山民族地区的有7项:花灯戏 (思南花灯戏) 、木偶戏 (石阡木偶戏) 、农历二十四节气 (石阡说春) 、傩戏 (仡佬族傩戏、德江傩堂戏) 、赛龙舟、仡佬毛龙节、玉屏箫笛制作技艺。显然, 除玉屏箫笛制作技艺外, 其他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该民族地区传统特产的关系不大。

在《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现有40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申报地区或单位位于贵州武陵山民族地区的有43项:民间文学0项, 传统音乐 (民间音乐) 6项, 传统舞蹈 (民间舞蹈) 4项, 传统戏剧7项, 曲艺0项,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杂技与竞技) 5项, 传统美术 (民间美术) 0项, 传统技艺 (传统手工技艺) 7项, 传统医药0项, 民俗14项。该民族地区与传统特产相关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7项, 均为传统技艺 (传统手工技艺) 类 (表3) 。

3 传统特产资源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就是“有形文化遗产", 相当于日本、韩国的“有形财"[16,17], 即物质文化遗产。我国41处自然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但这些世界遗产均与贵州武陵山民族地区无关。在234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 该民族地区有6处:石阡万寿宫 (明) 、思唐古建筑群 (明至清) 、东山古建筑群 (明至清) 、寨英村古建筑群 (明至清) 、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 (1934年) 、万山汞矿遗址 (唐至清) 。在169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 该区有两个村:石阡县国荣乡楼上村 (楼上古寨) 、务川县大坪镇龙潭村。然而, 在11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8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0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中均没有该民族地区。在贵州武陵山民族地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 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是薄弱环节。上述该民族地区物质文化遗产中, 没有以传统特产为主旋律的。但是,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石阡县国荣乡楼上村 (楼上古寨) , 位于国家地理标志特产石阡苔茶的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

4 知识产权与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对策

4.1 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

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指标识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 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 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农业部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工作始于2008年。至2011年年底, 依据《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程序》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规范》, 农业部登记了966种农产品地理标志, 种类涉及13个大类 (表4) 。但农业部尚未登记贵州武陵山民族地区传统特产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因此, 应加强收集与整理贵州武陵山民族地区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的农产品, 向农业部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

4.2 加强传统名优特产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

贵州武陵山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传统特产资源, 但目前仅德江天麻、梵净山翠峰茶、沙子空心李、石阡苔茶 、思南黄牛、玉屏箫笛等6种是国家地理标志特产, 江口山野菜、江口榨萝卜、江口米豆腐、江口棉菜粑、江口牛干巴、铜仁绿豆粉、铜仁猕猴桃、铜仁苦丁茶、 铜仁杜仲、石阡皮蛋、石阡干豇豆、松桃桐油、江口藤茶、松桃绿茶、沿河土家族麻糖酒、印江糯米酸辣子、务川银杏、务川农家腊肉、道真灰豆腐果、务川银杏王酒、务川百合粉等名优特产, 尚未实施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因此, 应加强该民族地区传统特产资源的调查, 从人文因素与自然因素两方面研究传统名优特产的地理标志特征, 申报传统名优特产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

4.3 尽快建立国家地理标志特产的国家质量标准

上述贵州武陵山民族地区国家地理标志特产 (地理标志产品、地理标志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 , 目前只有地方性质量标准, 未建立相应的国家质量标准。地理标志特产都具有国家级认定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地理标志这种无形知识产权, 必须对其载体地理标志特产有严格的质量技术要求, 制定国家质量标准。因此, 为了完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 急需制定该民族地区各种地理标志特产的国家质量标准。

4.4 鼓励使用各种地理标志的专用标志

我国目前仅有3种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国家质检总局的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国家工商总局的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农业部的农产品地理标志, 以国家质检总局的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最早, 也最好。截至2011年底, 我国国家质检总局保护的国内957种地理标志产品中, 共有4138家企业获准使用459种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 其中218家企业获准使用武夷岩茶的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 但贵州武陵山民族地区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情况较差。

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的使用, 是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的一个重要步聚, 也是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率的关键。为了更好地培育品牌, 充分利用地理标志品牌效应等, 应鼓励与支持地理标志特产 (地理标志产品、地理标志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 保护范围的更多企业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 (国家质检总局的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国家工商总局的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农业部的农产品地理标志) 。

4.5 加强传统技艺类与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在十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 与传统特产相关的集中在传统美术与传统技艺两大类。因此, 应加强收集与整理传统特产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重点申报传统技艺类、传统美术的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而加强该地区传统特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4.6 实施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与文化遗产的多重保护

客观上, 地理标志、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有些传统特产具有地理标志特性, 并包含有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三者的共同载体。如石阡苔茶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石阡苔茶”就是工农业品牌类非物质遗产, 石阡苔茶传统生产技艺为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石阡苔茶原产地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石阡县国荣乡楼上村 (物质文化遗产) 。因此, 对贵州武陵山民族地区传统特产的地理标志和文化遗产资源应实施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重保护。

4.7 发展与繁荣传统特产相关的文化产业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文化"作为中心议题, 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力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众所周知, 传统特产文化是传统特产产业开发的翅膀, 传统特产产业是传统特产文化的依托和载体。我们要依托贵州武陵山民族地区传统特产的地理标志与文化遗产资源, 多出版特产文化与传统工艺美术类书籍, 表演传统特产制作技艺与传统工艺美术, 保护传统特产的地理标志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立传统特产文化与传统工艺美术博物馆, 开展特产文化节活动, 加强传统特产文化与传统工艺美术研究, 开展传统特产文化旅游 (尤其是“农家乐”) 与特产文化教育等, 从而发展与繁荣该地区传统特产相关的文化产业。

5 结论与建议

贵州武陵山民族地区有丰富的传统特产资源, 现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含原产地域产品) 4种:梵净山翠峰茶、沙子空心李、德江天麻、石阡苔茶;国家地理标志商标4件:石阡苔茶 、玉屏箫笛、思南黄牛、德江天麻, 但没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该民族地区地理标志知识产权的保护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尚未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②许多传统名优特产尚未实施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③现有的国家地理标志特产均无相应的国家质量标准;④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情况很差。该民族地区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有7项国家级、4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但对传统特产相关的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相对薄弱。

杭州电影的地理记忆与文化版图 篇8

[关键词]杭州电影地理记忆文化版图

一、百年历史坐标中考察城市杭州与电影结缘

电影是一门年轻的艺术,它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也是城市文明的影像记录者。城市是电影生长的土壤,同时也是电影观察、注视、表达的对象。城市与电影,一个层次丰富、色彩斑斓;一个捕捉光影、具有穿透力,两者彼此依靠,互为镜像。1895年12月28日,电影在法国诞生之日不久,就漂洋过海来到东南沿海正处于现代城市发展初期的杭州。杭州电影的历史,是从外国人来放映电影开始的。1908年,英国人司点文在杭州拱宸桥开办阳春外国茶园放映电影,标志着杭州电影历史开端,迄今已经走过整整百余年。

城市与电影的结缘首先体现在地域性电影人的出现。因与上海当时作为中国乃至亚洲电影中心毗邻的区位优势,杭州电影也是人才辈出。在中国电影历史上,名闻遐迩的杭州籍导演、演员、美工、摄影、音乐以及电影事业家人数众多。从杭州走出了许多著名影人,新中国电影奠基人、电影理论家夏衍,杭州本土导演吴贻弓(曾任中国影协主席)、李萍倩、马徐维邦、古榕、陆建华,著名电影演员蓝马、袁美云、王晓棠、归亚蕾、汤唯、徐娇等都是杭州人。杭州也获得了电影人重要的文化认同。1981年的首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和第四届大众电影百花奖,2006年的第十五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均在杭州开幕。

杭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艺术气质,使得杭州成为电影拍摄的天然外景地。2008年,《非诚勿扰》中一句“西溪且留下”成为了电影界的流行语。此外,近年来为大家所熟悉的《婚礼2008》、《鸳鸯蝴蝶》、《桂花雨》、《最后一次爱你》、《觅》、《棒子老虎鸡》等影片都在杭州拍摄外景。

杭州本土的电影拍摄、制作事业也较早开始。1926年,杭州本土的电影公司——心明影片公司,拍成了电影《小孝子》,1928 年,一罗姓人士设立西泠影片公司,拍摄根据聊斋故事改编的《沧海余生》,1929 年,拍摄了武侠片《侠骨情魂》等。1958年,设在杭州的浙江电影制片厂成立。近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先后投拍了多部影片,杭州如今已成为重要的电影创作生产基地之一。

从中国电影的理论研究与推广来考察,在当今重写中国电影史热点中,具有某种“元话语”意义的“地域文化”的参与意义并没有得到独立研究与介绍。在杭州,除了有限的《杭州市电影志》等研究性、纪实性资料以外,相关的研究尤其是科普性研究是缺乏的。从现有的资料看,由科普的角度对杭州电影予以整体的关照、研究和考察更是一个空白。在这方面,国内其他的城市的研究、著述已经走在了前列。如《上海电影100年》、《海上电影地图》(均为上海),厦门电影百年(为厦门)、苏州与中国电影(为苏州)、哈尔滨电影地图(为哈尔滨)等专著研究成果已经于近年出现。因此,在杭州电影百年之际,从杭州电影的地理与文化的角度切入,对杭州电影的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整和与开发,就有了推广普及的必要。

近年来,随着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因而,借助于电影这一为广大市民接受的文化载体,着力于普及、传承与弘扬杭州乃至浙江的优秀文化因子,让老百姓了解杭州的电影大师,领会杭州电影的精神,通过推广普及活动,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高杭州乃至浙江的文化软实力。

二、杭州电影的地理记忆

电影,作为一种将真实和幻想用光影呈现的电子媒介,不仅为人们提供娱乐性的想象空间,同时也能把真实的地理环境作为背景予以再现。原本想象的地图和真实的场景交汇,形成独特的媒介地理景观。无论其原型是否虚构,当它们在银幕上呈现的时候,单个的画面元素经由蒙太奇的手段,都构成了超出原本的意义。

以文化的角度关照百年杭州电影,地域的特色异常鲜明。从题材上来看,杭州所具有独特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还成为了众多国际、国内电影人拍摄影片的重要来源。如许仙与白娘子的故事,从1926年邵醉翁搬上银幕开始,到1993年徐克导演的《青蛇》,已经历经大陆、香港、日本等不同地区与国家十多次的拍摄。这一在不同时间被演绎的过程本身就组成了一种文化的张力。此外,梁山伯与祝英台、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故事也都被搬上银幕,不断演绎。在反映现实题材的作品中也有一些作品则直接取材于杭州,如沈西苓编导了反映西湖船娘悲剧和杭州工人运动的《船家女》等。杭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艺术气质,使得杭州成为电影拍摄的天然外景地。从最早有记录的资料显示,导演们对西湖特别青睐。据包天笑在回忆录中说,他1926的《空谷兰》,就是明星公司的张石川找他写的本子,后来就到杭州拍外景。《空谷兰》的故事,包天笑导演把主要背景地就设在杭州。

地域中的标志性文化景观,通过影视的呈现,成为了塑造城市形象的名片。在杭州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杭州籍电影导演古榕于2005年完成了集悬念、爱情于一体的电视剧《我是有情人》,他将之称为一张“ 杭州文化名片”。影片中,杭州人熟悉的保俶塔首次以城市象征的形式亮相,“《我是有情人》中保俶塔被定位为杭州的守护神。”在欧洲走了一圈,“遇到很多外国人,提起中国旅游,对杭州却一无所知。”古榕决定借助影视向全世界推销杭州,古榕认为,西湖绝对有打造成“东方日内瓦湖”的潜质。2008年,贺岁电影《非诚勿扰》在杭州取景,全球首映礼也放在了杭州。杭州为《非诚勿扰》提供了资金、外景地、首映礼平台,《非诚勿扰》对杭州自然也有“回报”。美景如画,西溪湿地、西湖……这些杭州美景在《非诚勿扰》中一一展现,一句著名的“西溪,且留下”成为了西溪湿地的广告语,使得杭州西溪旅游业得到快速增长。

电影影院作为电影的放映与观赏场地,其出现与消失作为一种文化事件本身具有重要的地理坐标意义。自1908年在拱宸桥二马路阳春外国茶园内出现第一个电影放映场所起,先后有杭州大世界游艺场电影场、杭州影戏院、西湖大礼堂、联华大戏院等固定放映场所。1924年夏,杭州城站旅馆屋顶开设楼外楼露天电影场,放映国产无声电影,这是杭州首家电影场。也正是在这一具有地理符号意义的场所,发生了一件重大的爱国事件。《五卅沪潮》是一部记录五卅惨案实况的记录片。据《新浙江大事记》记载,因该片未能在上海公映,杭州影人汤笔花与友联公司联系后,建议把影片充作行李带至杭州城站电影院放映。上映当天,城站旅馆屋顶的“楼外楼”露天电影场座无虚席,坐满了爱国青年。警察局派出大批军警前往弹压禁映。时有人登台疾呼:“同胞们!帝国主义到处欺侮我们,杭州是我们自己的土地,为什么不能放映自己的影片?”一时间,台下群情激愤,振臂呼应,军警被迫撤离,《五卅沪潮》得以在杭连映7天。1925年到1935年,杭州曾先后集资筹建了第一影片股份公司、心明影片公司、友谊影片公司、西泠影片公司、月宫影片公司等,其中杭州心明影片公司拍摄了无声故事片《小李子》等。1933年8月,西湖大礼堂电影场开始放映有声电影,这就是杭州最早的有声电影院。

三、杭州电影的文化版图

立足于杭州电影的历史发展脉络,用寻找的方式描绘这个城市的电影地图,致力于发掘杭州电影的历史文化碎片和脉络,通过百年杭州电影的历史回眸,介绍历史上的著名杭州电影人事,展示杭州电影的价值和意义等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电影业在杭州的发展,带动了多种文化产业的繁荣。为了宣传、普及电影,吸引民众走进电影院,杭州电影也采取多种形式,有报刊广告、橱窗画廊、路牌海报、宣传画、说明书、幻灯片、电影评论、电影刊物以及举行首映式等。1908年5月17日,《杭州白话报》刊有拱宸桥阳春外国茶园的广告:“聘请英国美女跳舞大戏、天下第一活动电光影戏、最新发明电气留声大戏,三班合演连登6天。”1921年以后,杭州电影业有了发展,《浙江商报》、《东南日报》等报刊经常刊登电影广告。其他如省内出版的《影戏世界》、《银幕漫谈》、《西湖电影》等电影刊物也逐渐创办。为了扩大影响,电影院开业和新片上映时,一般都组织首映活动。1935年1月18日,联华大戏院在杭州开业时,邀请著名电影明星阮玲玉揭幕,首映由她主演的《神女》。1946年12月,西湖大戏院重修门面竣工时,举行揭幕典礼,邀请电影明星欧阳飞莺剪彩,并上映她主演的《莺飞人间》。1947年底,太平洋电影院开业,首映《一江春水向东流》。1948年2月,大华电影院开业,首映美国影片《金童玉女》。

电影作为文化艺术的教育功能也较早地被民国时期的杭州省、市两级政府发掘并重视。从现有的历史资料看,民国时期浙江电影的管理制度始于1928年《杭州市取缔影片戏剧规则》颁布,同年,杭州市影片戏剧杂艺审查委员会成立,共有委员14人。委员由市政府发给专门证章,可随时至各戏园游艺场调查视察。1931年起,国民党中央电影检查法公布施行,规定关于电影之审查事项统归中央办理。1932年2月,省政府规定关于戏剧说书之审查事项统归浙江省民众娱乐审查委员会办理。至抗战爆发,浙江沦陷,日伪政府出于统治需要,建立了严格的管控制度,要求在每周的固定时间播放亲日的影片,直至抗战胜利,国民党政府重新接管浙江。但出于准备战争等原因,原有的管理制度有所松懈,各类影片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难得的发展。此中,尤其要强调的是,国民政府建立后,突出了电影的教育功能,电影成为国民党实行党化教育的重要手段,杭州便是在全国较早开展电化教育的一个城市。1929年,国民党史浙江省党部购置了柯达16毫米的电影摄影机,在集会、纪念活动等各种场合进行拍片和放映。30年代初在上海的全国教育电影推广处成立后,杭州基督教青年会、民众教育馆经常租借影片和放映机开展电影放映活动。浙江省教育厅还举办了全省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1934年至1936年间,省教育厅先后建立省电影巡回队、省学区教育电影巡回队等。此三个阶段的不同管理制度,着重突出电影的教育功能,尽管在不同区域有所差别,着实可以作为民国时期电影管理的一个研究样本。

从地域文化的研究视域来观察杭州电影,可以发现许多闪光点。如杭州商业文化历史悠久,由此,兼具文化商人身份的电影从业者马徐维邦等更多地被纳入商人谱系进行研究,他们的艺术身份也就具有还原的可能。如杭州地方戏剧繁荣,滋润于两浙文化的浙籍导演对戏剧电影的情有独钟,是否就具有了发现两者之间关系的合理因子?百年杭州电影的发展,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在整个中国现代文明进程中得风气之先的“文化浙军”,体现在自身的电影实践中,又如何呈现了时代症候和社会的变革、发展?如此等等,都是值得关注的话题。

基金项目

2009年度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杭州电影文化地图(1908-2008)》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D09WH26),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0CGWH16YBM)。

参考文献

1.《浙江省电影志》,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4年版;

2.《浙江电影纪事》,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3.《中国电影家列传》,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4年版;

4.《杭州市电影志》,杭州出版社1997年版;

5.《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丁亚平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

6.《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李道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

上一篇: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下一篇:开展春节前食品安全联合执法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