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制度基本特征

2024-12-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现代企业制度基本特征(精选7篇)

现代企业制度基本特征 篇1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

现代企业制度是对传统经济体制的一个突破,是在企业十多年改革基础上质的飞跃,它以区别于传统经济体制而显现出新的特征:

第一,现代企业制度是三权并存。三权,即投资者所有权、法人财产权、企业经营权。投资者所有权,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产物。

第二,竞争规律贯穿在企业内部和外部。内部主要是争夺企业的控制权、决策权和经营权。第三,现代企业制度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追求利润是现代企业共同的特点

第四,现代企业制度必须以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作为它的前提条件。资本市场包括证券市场、融资市场。

第五,现代企业制度在报酬上贯彻效率优先原则。根据这个原则,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达到共同富裕。

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

1.产权清晰。产权清晰是指产权在两个方面的清晰:一是法律上的清晰;二是经济上的清晰。产权在法律上的清晰是指有具体的部门和机构代表国家对国有资产行使占有、使用、处置和收益等权利,以及国有资产的边界要“清晰”。产权在经济上的清晰是指产权在现实经济运行过程中是清晰的,它包括产权的最终所有者对产权具有极强的约束力,以及企业在运行过程中要真正实现自身的责权利的内在统一。

2.权责明确。权责明确是指合理区分和确定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各自的权利和责任。所有者按其出资额,享受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对企业债务承担相应的有限责任;公司在其存续期间,对由各个投资者投资形成的企业法人财产拥有占有、使用、处置和收益的权利,并以全部法人财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经营者受所有者的委托,享有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经营企业资产及其他生产要素并获取相应收益的权利;劳动者按照与企业的合约拥有就业和获取相应收益的权利。

3.政企分开。政企分开,一方面要求政府将原来与政府职能合一的企业经营职能分开后还给企业;另一方面,要求企业将原来承担的社会职能如住房、医疗、养老、社区服务等分离后,交还给政府和社会。政企分开的基本含义是实现所谓的三分开。一是实现政资分开,即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的所有权职能的分离。二是在政府所有权职能中,实现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能同国有资产的营运职能的分离。三是在资本营运职能中,实现资本金的经营同财产经营的分离。

现代企业制度基本特征 篇2

一、现代企业基本工资分配制度的特点

薪酬结构科学合理, 薪酬序列规范全面, 薪酬项目和标准简化明晰, 便于管理和考核;能体现效率与公平, 既能使在企业生产中付出更多劳动职工的薪酬增长幅度和速度跟上企业发展, 又能保证普通岗位或者与企业效益关联度不紧密职工的薪酬得到提高, 体现多劳多得和成果共享;具有灵活机动的特点。僵化的或者缺少调整空间的薪酬制度不利于建立增长机制, 这就要求设计制度时体现它的增长性、竞争性和灵活性, 使薪酬制度对于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抟能操作人员都有宽幅的调整空间, 合理确定固定薪酬和浮动薪酬的比例;能合理地运用劳动力市场价位。

二、建立现代企业工资分配制度的基本思路

(一) 建立以企业经济效益决定工资总额的控制机制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要实行这一原则就必须实行劳动有差别、分配也就要有差别的政策。企业工资总额同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 是反映这种差别的一种较好的方法。投资者应采用以企业经济效益决定工资总额的调控办法, 合理地使企业自主分配工资。

(二) 完善企业领导年薪制

决策本身既是效益, 也是风险。企业的领导者是最高决策层, 在决策中要承担企业风险。企业领导者的一个正确的决策可使企业盈利, 而一个错误的决策也会让企业亏损或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因此, 领导者应该“拿风险工资”即年薪工资。

企业领导者的年薪应由投资者或上级主管部门来确定以及承担监督检查的责任。年薪制由基薪、风险收入两项组成。基薪主要依据企业规模、资产保值增值和核定实现的利润来确定。风险收入将根据超额完成利税多少的一定比例, 年终核算后一次性发给。在确定基薪后按其40%, 分l2个月平均发放, 年终核算后其年薪收入总额的30%由企业保存, 另立账户。以承担下年度未完成资产保值增值和实现利润的责任, 并视其多少, 按一定比例扣减, 以此逐年类推, 待经营者不再担任企业领导或到期解聘后, 剩余部分一次返还。

(三) 项目经理效益奖励工资制

项目经理要承担承包工程后组织施工的风险。一个好的项目经理可使所承包的工程达到优质和盈利, 而在组织施工中不善于经营也会给整个工程造成损失。所以项目经理要执行工程承包制, 根据所承包的工程大小, 在完成核定各项指标的前提下, 核定项目工程承包工资。其工资管理层确定, 每月由劳动人事部门按一定比例发放经费, 待工程项目竣工后经核算完成各项指标的, 一次性付给承包工资, 对盈利者按一定比例奖励效益工资。所创造的效益计入人个人业绩, 对造成亏损的也要按亏损额度扣减其工资。其剩余的亏损额度, 待承担下一个工程盈利后先冲减上一个工程亏损部分, 再进行分配。

(四) 管理人员效益工资制

管理人员工资, 应执行岗位工资加效益工资的模式。管理人员是辅助决策的管理层, 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效益的高低, 向管理要效益的道理就在其中。以技术服务企业看, 企业的制造成本由各工程项目经理部和分公司进行生产经营和管理。各种费用开支在公司, 节约各种不必要的支出和创收同是管理人员的重要职责, 因此, 管理人员应根据责任的大小确定岗位工资标准, 在企业盈利后享受企业的效益工资分配。

(五) 工人计件或合同工资制

工人是具体操作人员, 付出的是劳动和辛苦, 不管企业盈利与否, 他的付出已成现实, 而且也创造了价值。这种价值是实实在在的, 企业即使赔了钱也不是他们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不值钱, 而是决策层和管理层的问题。作为工人是不能负这个责任的, 他们只对产品的生产或提供的服务时间、数量和质量负责。换言之, 只要工人干了活, 符合时间、数量和质量要求, 就应付给合理的报酬。因此工人的工资可采取以项目经理提出条件, 包括每个岗位的工资水平, 在劳务人才市场招聘时经双方协商确定收入水平, 并签订上岗合同。公司管理层可规定每个岗位的最低收入标准, 来达到制衡机制的建立。

(六) 实行按资分红和按劳分配工资制

企业应根据不同发展时期的需要, 确定不同的按资分配和按劳分配的比例。企业要健康发展和调动职工为企业多创效益, 形成利润最大化, 才能调动出资者的积极性, 才能有利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在企业中, 企业领导者和项目经理是风险的承包者, 收入应与承包挂钩, 承包盈利后, 按比例享受收入, 承包亏损, 则赔偿罚金;管理人员每年按企业效益情况, 岗位工资是固定的, 年底视利润的多少享受效益工资;工人按劳分配, 不承担风险, 该给多少与承包的企业领导者或项目经理双方协商。

摘要:现代企业工资分配, 应在企业产权关系明晰, 自我约束机制健全的前提下, 形成“市场机制决定, 企业自主分配, 国家监督调控”的企业工资体制。如何建立起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国有商业现代企业制度呢?这是当前我国现代企业普遍关注和值得探讨的一个课题。

浅谈现代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 篇3

一、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因此,我们在处理教材、安排教学内容时,就要打破传统的教材处理方法,既要尊重教材,但又不要拘泥于教材;既要明确教材内容中的知识要素,又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有趣,从而拓展教材内容、活化教材内容、增强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求知欲,体现数学内容的生活化和现实性的时代特征。

二、教学活动的主体性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实现教学活动的主体性,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获得系统的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问题要让学生去发现,概念要让学生去归纳,结论要让学生去获得,操作要讓学生去实践,实验要让学生动手做,猜测要让学生大胆想,疑难要让学生去解决,规律要让学生去总结。当然,学生能否在课堂教学中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参与教学活动的作用不可忽视。多年来,教师一直处于知识传授的权威者的地位。老师对学生总有许多不放心,总怕学生的能力有限,总放不下师长尊严的架子,在教学中总喜欢采用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说你做的讲授方法,这些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形成一定的定势。因此,要在教学话动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就应该转变角色,把教学场所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把教的过程变为学的过程,把教的位置变为导的角色。

三、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在现代数学教学中,课堂教学形式的改革已经呈现出多样性、灵活性、实效性等特点。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索式学习、讨论式学习等学习活动方式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直接影响着教学方式的变革,冲击着教师观念的转变,使教师的教逐步向学生的学迁移,教师的讲逐步向教师的导调整。所以,我们在设计或选择教学形式时,要看哪些内容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哪些内容更适合学生的探索性学习,哪些内容采用自学方法最有效,哪些内容研究性学习最合适,哪些内容开展实践活动最恰当,如此等等,都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四、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重视过程教学是现代数学教学的一大特征。教学活动过程是学生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联系,体会探索知识之间前后联系、相互衔接的内在规律的过程。过程教学是教学活动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传统教学中,人们往往只重视结论,而忽视结论的形成过程。因此,学生在学习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普遍存在。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探索学习的机会,要找准让学生探索学习的切入点,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进行探索。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会猜想,在探索中学会验证,在探索中学会推理,在探索中学会归纳、整理,在探索中学会求新求异。同时,我们要把探索性学习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使探索性学习成为现代数学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

五、教学目标的多元性

现代数学教学在教学目标上明显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既重视教学活动中的知识技能目标,更重视教学活动的过程目标。不仅要关注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自信心方面的体会,更要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探索性等。当我们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时,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才能按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体现具有时代特点的教学风格,在课堂教学中,突出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课堂教学活动具有开放式的教学思路,民主化的教学氛围,开放性的练习设计,合作式的学习方式,现实性的教学内容,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现代化教育的基本特征 篇4

现代化教育的基本特征

北京师范大学 肖 川

“教育的现代化”或“现代化的教育”已成为人们非常熟悉的词汇。一些同志常常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作为一对对称的概念,讨论二者的关系。我们认为,与“传统教育”相对称的概念应该是“现代化教育”(Modernized Education or Modenizational Education);而与“现代教育”相对称的概念则是“古代教育”。“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这是一对在时间维度上对教育特征进行把握的概念;而“传统教育”与“现代化教育”则是一对在教育内在特性上对教育特征进行把握的概念。教育的现代化是一个能动的具有指向性的过程,是一个对传统教育瓦解、扬弃、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也就是为使教育适应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面向未来整合,重建教育的传统的过程。这一具有指向性的过程的结果,便是现代化的教育(因此,也可视为一个实体存在物)。现代化的教育,作为教育自身发展追求的一个目标和作为教育现代化运动的结果,在一定的时限内,是具有特定的质的规定性的。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教育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现代化教育”作为一个目标其本身也是动态发展的概念。教育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也就是教育不断现代化的过程。在实现教育现代化,对传统与现代的整合过程中,必须尊重传统文化教育在现实文化教育中的反映和价值。传统教育,即指在整个历史中形成的并已定型了的教育。传统教育也曾是一个“活的有机体”,也是在不断地新陈代谢中,有其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农业社会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教育,不能适应工业社会的需要,因而农业社会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教育更是“传统的教育”;而当人类进人信息社会以后,能适应工业社会的那套教育却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也就成其为“传统教育”了。

现代企业制度基本特征 篇5

一、文化的基本要素与特征:

定义:文化是社会共享和普遍持有的信仰、价值观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习俗、规范与准则的总和。

作用:文化超越时空,涵覆万象,大而无形,化之万物;它起着规范、导向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现象:

1、风俗、习惯、舆论;

2、思维方式;

3、行为准则;

4、价值观念;

5、精神境界;

6、作风;

7、待人艺术。

特征:规范特征(宗教、风俗、法律、政策、伦理、道德)

艺术特征(文学、音乐、绘画、舞蹈、服饰、雕塑)

器用特征(工具、器物、机器、车辆、仪器)

认知特征(自然、社会、历史、人物、事件)

二、企业的含义与特征要素

定义:企业是商品经济和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由各种生产要素拥有者为追求自身利益,通过契约方式而组成的经济组织;是在集合生产要素,创建利润和承担风险的条件下,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单位。

性质:企业具有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身份,是现代的社会经济细胞和基本经济单位。

特征:

1、企业直接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

2、企业的直接目的是追求利润;

3、企业必须实现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4、企业是纳税单位;

5、企业拥有经营自主权;

五项权力:生产经营自主权、产品决定权、产品销售权、人事权和分配权。

功能与作用:

经济功能:企业作为生产力的直接组织者和承担者,使潜在的生产力转换为现实的生产力,不断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推动社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同时,为技术进步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换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功能: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为社会创造了就业机会,培养了专业化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为国家创造了财富,缴纳了税金,维护了社会稳定,推动了社会和公共事业的发展。

文化功能:既创造社会物质文明,又创造社会精神文明,企业从谋生、赢利、致富的手段,转变为创造价值的工作,成为造福人类,改变世界文明的工具。

作用: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意义已超过单纯赢利的““围城””企业,在社会稳定与发展中,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作用,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心和左右世界的主要力量。

定位:未来的企业不单是一个赚钱的机器,而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它有目标、有思想、有精神、有活力,只有物质财富的积累和精神财富的积累相适应,企业才有生命力。

l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依法规范的企业制度,包括: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其典型形式是公司。

特征:产权明晰

责任明确

政企分开

管理科学

关系:产权制度是基础,决定着企业的性质、地位和法人财产权;组织制度是保障,确定着企业的组织体系和治理结构;管理制度是保证,关系着企业各项资源的充分利用。

公司组织机构:股东大会(权力机构)

监事会

(监督机构)

董事 会(决策机构)

经理人员(执行机构)

三、企业文化基本要素与理念阐释:

企业文化——是研究企业管理与发展的科学。它是企业在一定社会历史文化的条件下,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观念、历史传统、共有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企业意识形态的总和。

五大要素: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模范、典礼和仪式、文化网络

研究对象: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文化现象、企业文化的内在结构、企业文化的塑造以及关于企业文化形成、发展与未来趋向等方面的内容。

理论核心:坚持以人为中心,把人放在企业管理的主体地位上,强调文化认同的群体意识作用,主张通过建立明确的价值体系,实现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的融合,谋求企业、社会以及企业内部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的最佳组合与动态平衡。

企业目标—— 企业目标是企业发展的长远规划与阶段性工作任务,描述了企业发展达到的程度,解决了企业存在与发展的方向问题,是企业的使命和宗旨的具体体现,对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和文化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分类:经济目标(利润、税收)

社会目标(地位、荣誉、形象)

员工目标(薪酬福利、成就感)

政治目标(稳定、发展)

文化目标(疑聚力、成就感、荣誉感)

企业使命——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企业意义的终极判断,回答企业发展为什么和解决企业的生存价值和工作动力问题,对企业行为和员工发展具有导向作用。

企业愿景——是企业未来发展的能够激励员工的美好愿望的描述,是将员工目标与企业发展融为一体的价值观念和企业未来发展的最高理想境界。

企业宗旨——是企业经营目的与发展前景的描述以及企业对所承担责任和义务的承诺,反映了企业的社会价值与对待社会义务的基本态度。

企业理念——回答企业怎样发展的问题,是企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活动中指导性观念,对于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的确立具有指导作用。

企业哲学(也称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存在与发展的最核心的理念,回答“企业如何生存”的问题,是企业处理内部、外部各种不同主体关系的最高依据和准则,是企业“做人”的总原则,它从多方面影响企业的决策和行动,是企业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内容:企业为什么存在和存在的价值、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伦理、企业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等,回答了企业管理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问题。

作用:企业哲学是企业最高层次的管理理念,主导着的企业发展方向,决定着企业文化的基本取向和性格。不同的哲学思想构成了不同的企业发展道路。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也就是人们对各种事物的评价;或者说这些事物在人们心中的轻重主次之分,这种主次的排列,构成了个人的价值体系。

企业价值观——回答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目的问题,其目的应包括企业发展的社会目标与商业目标,也包括员工的利益目标与发展目标,是以企业中的个体价值观为基础,以企业经营管理者价值观为主导的群体价值观念。

作用: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决定和影响着企业存在的意义和目的,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价值和作用,企业员工的各种行为和企业利益的关系,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基本方向和行动指南,为企业员工形成共同的行为准则奠定了基础。

企业精神——是现代意识与企业个性相结合的一种群体意识以及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观念、立场观点、心理定势与价值取向。

提炼原则:A、准确而深刻;

B、有个性特色;

C、简洁而生动;

命名方式:

1、企业名称命名;(大庆)

2、产品名称命名;(康佳)

3、形象比喻命名:(海尔)

4、内涵提炼命名;(松下)

企业制度——是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管理时所制定的各种带有强制性义务,能起到规范和保证作用的各项规定或条例,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有力措施和手段。

作用: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中一种量化的存在形式,它强调的是在企业活动中,应该建立一种能够使广大员工的自觉性、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制度机制,在这种机制下,能促使员工规范行为,实施自我管理。

企业作风——指企业领导、管理人员的行为方式和企业风气的核心成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体现,是企业的内在品质和企业形象赖以树立的基本要素。

企业环境——是指与企业生产相关的各种物质设施、厂房建筑以及职工的生活娱乐设施等,是企业文化的一种象征,它体现了企业文化的个性特点。

内容:企业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A、内部环境:厂容厂貌、生产劳动环境与员工关系的总称;

B、外部环境:企业与社会各单位和周边关系的总称;

关系:企业环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一方面,要能适应外部环境,使其积极因素作用于企业,促进企业形成良好的小环境;另一方面,要搞好内部环境,如企业的组织环境、心理环境、人文环境、经营环境,以良好的小环境促进大环境的改善,为大环境质量的改善做贡献。

企业礼仪——习俗是企业的风俗习惯;礼仪是企业按照一定的标准、一定的程序进行的时空有序的活动。

内容:习俗:

1、游戏;

2、聚餐;

3、排外,刁难新成员;

礼仪:社交仪式(寻亲访友、待人接物)

接待礼仪(来访接待、会议接待等)

工作仪式(班前会、交接班仪式等)

管理仪式(工作例会、评价考核等)

表彰仪式(表彰形式、奖品设置等)

典(节日庆典、纪念庆典)

会(团拜会、纪念会、工作会等)

运用原则:

1、和企业自身的行业特点、员工的共有特点相符合;

2、能体现本企业的特色、有鲜明的个性;

3、能正确体现企业的价值观。

企业文化活动——是指企业根据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结合企业员工的需求和特点,所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

内容:

1、学习培训活动;

2、技术创新活动;

3、文学艺术活动;

4、文化娱乐活动;

5、体育竞技活动;

6、公益福利活动;

7、思想教育活动;

作用:开发员工才智,培育员工技能,丰富员工生活,提高员工素质,营造企业氛围,增强员工的归属感、成就感和企业凝聚力。

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化载体和可视性象征,是企业思想、理念、精神、方针、策略与价值观等在传播媒介上的影射。

作用:对内增加凝聚力,对外增加吸引力。

四、企业文化的功能与作用

凝聚功能: 通过改变员工的思想和态度,形成人企合一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使员工对企业产生认同感、使命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并自觉地付诸行动,起到磁石效应。

导向功能:主要是对企业和员工的整体心理、思想、价值观和整体行为的取向起引导作用,起到方向盘的效应。

激励功能:通过营造一种文化氛围,鼓舞员工的士气,使员工自觉地为企业奋斗,从而起到发动机的效应。

约束功能:通过企业价值观和规章制度对员工的思想行为进行一种无形的软性控制和约束,起到一种从众效应。

教化功能:通过企业理念、思想、精神、道德和价值观等对员工起到一种教育与感化作用。

润滑功能:从文化的角度来教育和感染员工,引导和调适员工的生活,融洽感情,增进友谊,从而优化企业人际关系。

辐射功能: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影响和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的改善与发展,起到楷模感应效应。

增效功能:通过文化建设提升企业管理,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从而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五、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步骤

(一)实施办法

1、召开企业文化启动大会,颁布企业文化大纲

2、用文化理念变革企业制度

3、导入CI塑造企业新形象

4、编制企业员工文化手册,规范员工行为

(二)文化传播

1、培养企业文化骨干

2、组建宣传网络,建设文化载体

3、利用先进模范人物传播

4、通过CI和企业文化活动进行传播

5、通过广告、新闻和有奖征答等活动传播

6、组织公益活动、展览、展销会和接待参观活动传播

六、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与注意事项

六、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经与途径验

(一)、五个保证:

领导重视

组织保证

规划保证

教育保证

物质保证

(二)、三个结合

与企业经营战略制定与实施相结合

与企业制度创新和管理改革相结合

与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

(三)、主要途径

要把企业文化建设与员工队伍建设结合起来

要把企业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活动结合起来

(四)、注意事项

企业文化建设不能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脱钩

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从企业自身实际出发

企业文化建设要增加投入

企业基本制度执行情况汇报 篇6

党委(厂行政)办公室:

根据厂“关于进行油田基本制度执行情况自查的通知”精神,工会办公室对照《河南油田党群工作基本制度》第四篇----工会部分,逐项进行了自查,大部分制度在我厂得到了落实,极个别没有落实的如下:

1、工会组织制度第2条工会干部配备与管理的第2.1条中规定:根据《工会法》规定,局、厂、矿(大队)级工会主席按同级副职配备,基层车间(队、室、站)工会主席享受同级党政副职待遇,工会小组长享受行政班长奖金待遇。

没有落实之处:在我厂,基层车间(队)工会主席只享受同级党政副职奖金待遇,基层女工主任、工会小组长没有享受到行政班长奖金待遇。

2、工会组织制度第2条工会干部配备与管理的第2.7.2条中规定:局、厂(处)级工会主席参加中国工运学院学习,通过考试取得上岗任职资格证;2.7.3条中规定:科级以下工会专职干部送河南省总工会干校培训,通过考试取得上岗任职资格证;2.7.4条中规定:基层队(车间)兼职工会干部(女工委员)及工会小组长,参加局工会举办的培训班,通过考试取得上岗任职资格证。

没有落实之处:我厂大部分工会主席(女工委员)和工会小组长是在2003年11月通过岗位竞聘上岗的,没有按规定进行上岗培训和通过考试取得上岗任职资格证。

3、工会女职工委员会管理制度的第3条组织制度3.2中规定: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职工代表大会中,女职工代表应与女职工比例相适应。

没有落实之处:局、厂工会会员代表大会、职工代表大会中,女职工代表与女职工比例不适应。

简论现代汉语会计术语的基本特征 篇7

会计语是社会经济的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是会计实践活动的理论慨括和语言形式。它植根于会计实践的土壤, 运用于会计活动的领域, 使会计语因其自身的实践特点而产生出种种个性特征。我们认为, 会计语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单义性。会计语的交际范围仅限于经济管理活动, 环境狭窄, 对象单一。言语交际中, 一般是一个概念只有一个词汇形式, 一个词语形式仅表示一个概念。如“会计科目”、“票汇结算”等。这些单义性词语是会计术语的构成条件之一, 它有利于准确地理解和运用, 不容易造成歧义。有些词语尽管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 但运用于会计领域, 仍然是单义性的。如“传票”,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两种解释, 一指“法院或检察院签发的传唤与案件有关的人到案的凭征”;二指“会计工作中据以登记帐目的凭单”。但是, 在会计中, “传票”仅仅是指后者, 因此不会引起歧义。会计语的这种单义性特点, 是会计语言表达准确性的基础。

专业性。这种特征取决于词语的适用范围和术语化程度两个方面。两者相互依存, 互为条件。一般地说, 词语适用范围愈狭窄, 专业化程度愈高, 适用于对象愈单一, 术语性便愈强。比如“土地”一词, 一般认为指“田地”、“疆域”, 但在会计中释为“固定资产的一种”。十分明显, 相同的词语形式可以有不同的语义内涵和外延。这种差别是由同一词语的应用范围不同而造成的。相比之下, 后者带有明显的专业色彩。专业化词语产生于特定的言语环境, 但并非特定的言语环境中所产生的词语都是术语。会计语的专业性还取决于这类词语的术语化程度。在这一方而, 会计语表现为同一概念只用一个语言形式, 避免同形异义或者多义一形。这是术语性构成的基本条件。如“自有资金”, 在会计学中有其准确的语义和语域, 便具有很强的术语性、专业性。

系统性。会计语词汇是一个系统。它是和会计核算过程的程序性、连续性、系统性相适应的。具体表现为:会计语群中各词语的概念之间都互相联系彼此制约, 其中每个词都是这个语群中的组成部分, 不可缺少。而各个词语仅仅而且只能表示其中的一个特定概念。以会计科目的名称为例国家财政部门规定国营工业—般设置67个会计科目, 并规定了各个科目核算和监督的特定的经济内容。这些科目都有各自的名称, 彼此相互区别;但同时, 各个科目之间又互相联系, 形成一个严密的会计科目体系, 即会计科目词语系统。

此外, 会计语有庄重、严肃的语体色彩。这是会计管理活动的理性化、会计程序规范化在语言形式上的反映。一般地说, 每个会计词语的构成要素包括理性意义和修辞色彩。在修辞色彩中, 会计语排斥词语的情感色彩, 联想色彩主观评价色彩, 以平实、郑重、严肃的语体特征为词语的基本构词条件。在词语选用时, 也以此为标准排斥方言、土语、俗语、俚语、歇后语等进入会计语中。因此, 会计语中不说“钱”、“大团结”、“票子”, 而说“资金”、“现金”等, 正是这个道理。

会计语虽然有其独特的言语个性, 但从言语类型上说它仍然是语言的一种言语变体, 两者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语源上, 会计语主要是通过借用本民族共同语的词语的途径产生的。这种借用, 大致可有两种情况:一是完全借用, 即运脾全民族共同的语词来表示会计中的概念, 而意义并不改变。如“管理”、“填制”、“汇总”、“注册”、“摘要”等。二是改造借用, 即借用全民族共同语的词语形式来为本行业的交际活动服务。这些词语在言语形式上尽管未变, 但词语的语义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如“负债”, 一般解释为“欠别人的钱财”, 但在会计中则特指“企业或其它经济组织资产价值的资金来源” (《会计管理手册》姚梅炎主编经济管理出版社) 。这里的同一词语形式与其所表达的意义内涵并不完全一致, 而在其适用范围上前者比较宽泛, 后者比较狭窄, 专业程度很不一样。

当然, 会计语同其本民族共同语的关系, 并非是单纯的“供用”、“引进”关系。当会计语逐渐为百会计人员所熟悉、掌握和运用后, 一些会计语使失去专业性的特点, 而成为全民族一般词汇中的一员了。这里也有两种情况:一是完全进入, 即原会计语进入全民交际范围成为一般词汇, 语义内容基本不变, 语体色彩有所改变。如“记帐”、“资金”、“费用”等, 这些词语过去曾为专业词语, 现已为全民族的一般词语, 它们的专业性特点即行消失。二是改造进入, 即通过比喻等修辞方式, 进入全民族一般词汇中, 其语义内涵和修辞色彩均有所变异。如“清算”, 在会计中特指“清理、结算”的意思, 当其进入全民族共同语后, 便变异成为“对罪行的一种惩办”, 有比较浓厚的感情色彩, 而专业色彩则随之消失。

会计语在词语结构上大多数是偏正式的。如以“资金”为例, 有“经营资金”、“流动资金”、“固定资金”、“专项资金”、“自有资金”等等。这种偏正式的结构关系, 反映了词语的语素与语素或者词与词之间, 是一种修饰被修饰或限定与被限定的关系, 语义重点十分明确。

根据以上分析, 我们依据会计语的不同适用范围, 将其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术语层, 即专业层。这是会计语汇中术语化程度最高的, 也最能够体现会计语言特色的语汇。它的概念和内涵和外延都受到严格的界定。语义精确、稳定, 交际范围比较狭窄, 多用于学术交流和教科书等方面。如“帐户对应关系”、“会计核算形式”等。

二是准专业层。这是会计语中术语化、专业化层次较高的, 可以与会计学相关的学科通用的语汇。它的适用范围大于专业词汇, 但又不在全民族通用语范围内。如“流动资金”、“固定资金”、“资金运动”等, 在会计学、政治经济学等领域里通用, 反映了学科之间的亲缘关系。此外, 由于会计学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 计算机术语进入会计学领域, 使两种学科有一些共用的语汇。

三是普通层。这是会计语中术语化、专业化程度较低的在全民族范围内常用的词语, 它包括从全民共同语中完全借用的, 和完全进入全民共同语中的那些词语。这些词语一般人都可以理解和运用, 如“记帐”、“结算”、“经费”、“工资”等等。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新的会计语不断产生, 是会计学研究不断深入的标志之一。但是, 在另一方面, 会计语汇的不断增加, 也容易造成术语混乱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词多义, 一义多词两个方面。前者如, 对“会计”一词的解释, 不同的词典有不同的定义。至于一义多词的情况便更加普遍。如“会计分录”又可以是“记帐公式”, 它们在语义上有多少联系呢?“经济业务”又可以是“会计事项“, 就更为混乱了。“经济”与“会计”在语义上有包涵与被包涵的关系, 不宜等同;“业务”与“事项”内涵上差别也很大, 也不宜对应。产生一义多词、一词多义现象的原因, 有其认识程度上的差别, 有其研究方法的不同, 这些由人为因素造成的会计语的混乱现象, 往往会造成会计语交际活动的困难, 甚至将影响会计管理的绩效和会计目标的实现。

会计语的统一和规范化, 是一个国家会计科学发展的标志之一, 也是一个国家会计科学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 必须首先充分认识会计语的基本特征, 为进一步对会计语进行整理和研究创造条件, 使之成为推动经济发展, 推动会计科学发展的有力工具。

摘要:现代汉语会计语植根于社会经济的土壤, 伴随股市经济的发展, 具有独特的言语功能。会计语缺乏独立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系统, 是语言的功能变体。会计语由三个不同层次语汇组成, 各司其职又相互联系, 和母语保持亲缘联系。会计语兼容相关科技语汇和生活语汇, 形成了严谨规范的语言特点。

上一篇:建筑设计作业评分标准下一篇:小学生端午节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