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读后感2500字
陈铁真
利用暑期放假,我翻阅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对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末期,应知道什么,能做什么,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为广大教师和家长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指导。在实施过程中各领域教学不是孤立的,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注重各领域目标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因特别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原则。
通过学习《指南》我深刻的领会到整体性课程的重要性。它已经成为当今幼儿课程的发展趋势,我认为这种整合应该从三个方面:首先要强调课程内容的整合性,避免片面的把课程看成是分离的一门门学科。其次是实施者的整合性。每个具体的活动内容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出发有教师、幼儿、家长相互配合参与共同完成,因此新的课程的实施成功与否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教师与课程之间的相互适应,他将一系列的理论的观点转化成课题内容的尝试,它对原有的课程内容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因此关注幼儿学习发展的整合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以尊重幼儿为前提,以儿童为本。
尊重儿童的特点、兴趣、爱好、动机,遵循儿童适应性的原则,而每个儿童都是独立的个体存在着个体差异,如:学习故事讲述《小桃仁》,有的幼儿能结合情境用不同的语气、语调来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有的孩子还能主动的运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故事的内容,我们要给孩子时间和机会让他们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课程的编制要根据儿童的特点,在儿童现有基础上有一定提高和发展为原则,鼓励儿童去积极地发现和创造,课程的设计给教师和儿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师生共同建构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二、课程内容与儿童生活及社会现实紧密联系。
既要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的独特性,又要强调课程的社会相关性,它不像学校课程内容那样有严密的学问逻辑体系,它更多的是培养幼儿的素质基础,重点在于促进幼儿发展。他与小学教育不同,既要适合社会要求又要适应幼儿年龄特点避免小学化倾向的发展,如学习欣赏古诗,重点是体会其中的语言美、节奏美、韵律美,比如《指南》要求4、5岁的幼儿能以匍匐膝盖悬空等多种方式钻爬,这一目标的达成可以与认识消防队员或解放军的活动相联系;如艺术教育《唱唱自己的名字》在学会唱自己的名字后,唱唱同伴的同伴;再唱唱周围喜欢的人,最后上升到唱唱我们共同的名字“中国人”,从唱自己名字的愉悦心情上升到自豪的唱出我是中国人,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建立初步的民族意识,把幼儿的学习与社会生活经验相联系,潜移默化的引导儿童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培养儿童对社会的关爱。
三、课程的研究走向多学科的整合。
在《指南》划分的几个领域中,并没有刻意强调或突出某一方面,而是更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更关注幼儿健康、心理、社会性交往、生活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将知识与能力、情感课程整合,必须将儿童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这种综合就是将课程的目标、内容和实施途径进行整合的过程。
1.在活动目标上、将显目标和隐目标相结合;将主目标与次目标相结合;在课程内容上,将分科的“学科”内容整合成“领域”内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例如《指南》中班动作发展要求“能以匍匐,双膝悬空等方式钻爬”。为了达成目标的实施我设计了活动《穿过封锁线》把目标定位:第一感受爬的乐趣,学习匍匐强进的基本动作;第二通过跨越钻爬等活动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第三通过游戏体验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快乐。从目标中可以看出: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相结合,主要目标与次要目标相结合。它既要符合《纲要》要求“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儿童现有水平,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现实要求有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
2.在课程内容上将分科的“学科”内容整合成领域内容,并将有关内容进行合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我在设计《穿越封锁线》时候整合了艺术、社会、健康语言领域的内容,体现了多元化的的教学;在活动中始终以游戏的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为争做小小飞虎队员练习本领,经过演练成为正式的队员,利用音效营造战争气氛,引导孩子勇敢的穿越敌人的封锁线越过战壕、跳过雷区、穿越电网到前线送粮食,途中实施加入发现敌人怎么办?队员掉队怎么办?等问题,让孩子即了解一些军人的生活常识又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知道在活动中要有团队精神,教学过程中,幼儿始终处在积极的参与状态中,当最后完成任务的时候,胜利的军号声,把孩子经过努力取得胜利的喜悦心情推向高潮,孩子没一起呐喊:“我们胜利了!”孩子们互相拥抱,充分享受胜利的喜悦。
因此,将“自然”和“社会”整合起来,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还何可以以季节变更和社会性节日为主线将有关内容进行合并;在课程实施的途径上,将游戏、教学、参观、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等各种活动互相配合,发挥各自的独特作用,进行“优势”互补;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上,把情感、认知、行为、能力的培养过程互相结合在统一的过程中,以儿童积极体验为中心,将教育过程的知识性、趣味性、情景性和活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儿童学习的主体性。
四、在实施新《指南》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幼儿园、家庭、社区等各种教育资源体现教育的整合性原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带幼儿走出幼儿园,主动接触社会,充分利用社区环境中丰富的有教育价值的各种资源,与社区多个单位联合,建立教育实践基地:如:在交通中队,建立“交通法规教育基地”;在消防中队,建立“安全教育基地”;武警大队,建立“国防教育基地”;设立在关工委的教育办公室随时与老龄委敬老院联系,建立“品德教育基地”;建立“亲子教育基地”,建立“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为幼儿的生活和学习扩展了空间,丰富了生活经验,开辟了幼儿教育的新途径。
充分利用教育基地丰富资源,为幼儿园教育服务。了解消防安全知识,学会自我保护。从小知法懂法,遵守交通规则。学做解放军,培养幼儿坚强勇敢的意志品质。亲自采摘,体验丰收喜悦。尊老爱老,萌发爱的情感。利用社区环境资源,扩展幼儿游戏的空间。
我们坚持以《纲要》精神为指导,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资源,为幼儿教育开辟更广泛的空间,加强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充分发挥全社会的教育功能,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大环境,让所有0--6岁婴幼儿接受良好的早期教育,不断实践探索,做出我们的新贡献
关键词:幼儿教育,早期学习,身心发展
一、前言
前些日, 我有幸聆听了孔起英教授的讲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以下简称《指南》) , 觉得自己对《指南》的了解又深入了一些———自2012年9月, 国家教育部颁布《指南》以来, 从最初的上网搜寻, 到后来的努力研读, 再到现在的专家引领, 《指南》在我们的眼前, 愈显清晰。
二、《指南》制定的背景
我国《指南》的制定, 有其特定的背景。
1. 国际形势所趋
从2002年开始,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 发起了一个制定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遍及全球”项目, 目的是从保障儿童权利出发, 通过制定明确的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 以文件形式对幼儿“应该知道什么、应该会做什么”进行界定, 以促进家庭、幼儿园及有关方面达成对幼儿学习和发展期望的共识, 更科学、有效地提高早期教育质量。借此契机, 我国教育部基础司与儿基会合作, 组织专家研制了《指南》。
2. 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
2010年12月1日, 刘延东在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指出:“科学保教, 提高质量, 这是促进学前教育公平的根本保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出:“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显示出了国家对学前教育发展的期待和展望。在此之前, 我国已制定了《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 (以下简称《规程》《纲要》) 这两份纲领性文件, 它们虽告诉我们“做什么”而“怎样做”“做得如何”却无章可循, 在这样的形势下, 《指南》应运而生, 它给了我们一种指导和参考。
三、我眼中的《指南》
1.“指导性”
在先前颁布的与学前儿童相关的文件如《规程》《纲要》中, 更多的是理念的导向, 而《指南》则突出了教育的指导性, 它提出了3~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 不仅针对幼儿园教师, 也针对家长。如在培养幼儿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方面, 对家长提出了如下建议:“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 结合画面讨论故事内容, 学习建立画面与故事内容的联系”“和幼儿一起讨论或回忆书中的故事情节, 引导他有条理地说出故事的大致内容”等, 这样, 就有助于帮助家长和教师根据幼儿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确定适合其身心状况的合理发展目标, 从而用正确的方法去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使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2.“发展”
《指南》说明中指出:“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整体, 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 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 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整体”, 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建立广义的儿童学习观, 用理性的、全面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发展, 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对于孩子发展的评价, 不仅仅以“学认几个字、会做很多算术题”作为标准, 而更应着眼于其整体的发展, 培养孩子高贵的品质、完整的人格、崇高的道德和充满创造力的思想, 帮助其成长为一个跟自己的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精神都有连接的人, 从而拥有丰富的、立体的、流动的生命。在这个过程中, 成人所需要做的, 就是给他们提供安全的、最小限制的环境, 以帮助他们在自己的头脑中搭建起一个内心世界的精神大厦。
3.“学习品质”
在以往的幼儿园活动中, 大家关注更多的是幼儿学到了多少知识和技能, 而《指南》中明确提出:“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这样的观点更有利于儿童的长远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 如好奇、主动、坚持、注意、反思、解释、想象、创造等, 将会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 促进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到探索、学习的过程中, 从而养成良好的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 对他们将来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 正如古人所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4.“家园共育”
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信和自尊,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成人应注重自己言行的榜样作用,避免简单生硬的说教。
教育建议:
1.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经常和他一起游戏或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与成人交往的快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2.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幼儿体会交往的乐趣。如:
利用走亲戚、到朋友家做客或有客人来访的时机,鼓励幼儿与他人接触和交谈。
鼓励幼儿参加小朋友的游戏,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感受有朋友一起玩的快乐。
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活动。
教育建议:
1.结合具体情境,指导幼儿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如:
当幼儿不知怎样加入同伴游戏,或提出请求不被接受时,建议他拿出玩具邀请大家一起玩,或者扮成某个角色加入同伴的游戏。
对幼儿与别人分享玩具、图书等行为给予肯定,让他对自己的表现感到高兴和满足。
当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指导他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冲突。
利用相关的图书、故事,结合幼儿的交往经验,和他讨论什么样的行为受大家欢迎,想要得到别人的接纳应该怎样做。
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活动,让幼儿在具体活动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学习分工合作。
2.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习理解别人。如:
幼儿有争抢玩具等不友好行为时,引导他们想想:“假如你是那个小朋友,你有什么感受?”让幼儿学习理解别人的想法和感受。
3.和幼儿一起谈谈他的好朋友,说说喜欢这个朋友的原因,引导他多发现同伴的优点、长处。
教育建议:
1.关注幼儿的感受,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如:
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使幼儿切实感受到自己被尊重。
对幼儿好的行为表现多给予具体、有针对性的肯定和表扬,让他对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有所认识并感到满足和自豪。
不要拿幼儿的不足与其他幼儿的优点作比较。
2.鼓励幼儿自主决定,独立做事,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如:
与幼儿有关的事情要征求他的意见。即使他的意见与成人不同,也要认真倾听,接受他的合理要求。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支持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或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想法。
幼儿自己的事情尽量放手让他自己做,即使做得不够好,也应鼓励并给予一定的指导,让他在做事中树立自尊和自信。
鼓励幼儿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并注意调整难度,让他感受经过努力获得的成就感。
以往幼儿教育总是以学习一些基本知识作为了重点,使得幼儿园教育总是不时的具有小学化倾向,违背了幼儿的年龄特点。而《指南》犹如指南针为迷茫的我们指明方向,在每个具体目标后提出了适宜的具有指导性的建议,指出了我们一日活动的注意点,有利于我们组织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对照指南我们了解自己所带年龄班的孩子哪方面发展适宜,哪方面是滞后的需要多加强引导的,哪方面是好的,有利于形成自己的特色。感触最深是观摩了中班组的一课三研《小小超市送货员》。一备课老师的目标制定的很宽泛,对已中班孩子来说快跑多少米比较适宜,所以一备时老师对具体目标没有明确,使得活动准备的场地距离布置的很短。在认真学习了指南提出的指标后,我们重新调整了目标,同时结合目标,重新布置场地等,让孩子们尽可能的技能达到做大程度的练习。抛砖引玉,在自己执教了小班组的一课三研活动《拖拉玩具来追我》,对小班孩子如何利用自制体育玩具进行集体教学,进一步思考了自制体育玩具如何玩,如何发展技能,发展怎样的技能,并在活动中技能得到做大程度练习,也明确了小班健康活动如何发展技能多样性。指南适宜的提出了以孩子的健康的重要。以往的纲要也提出了保护孩子的生命健康的重要性,但指南更具体深入的提出了在园如何进行健康教育。鼓励幼儿进行跑跳、钻爬、攀登、投掷、拍球等活动,以及跳竹竿、滚铁环等传统体育游戏,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指南在注重幼儿体能发展的同时,更注重了其他的资源的渗透。
指南体现了一日生活节课程的理念。如吃东西时细嚼慢咽。主动饮用白开水,不贪喝饮料。事无巨细,指南从幼儿的生活学习各个环节提出了合理的建议,让老师更关注、重视幼儿的保育工作。
指南体现了以幼儿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教师总是急,急于将故事、歌曲、数数等内容通过短短十几分钟统统教给孩子,当有些孩子没掌握时,老师便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于是分贝不由自主的提高了、脸色也越来越严肃,于是区角游戏变成了老师补差的场所,如此恶性循环,这些发展较慢的孩子便会对幼儿园和老师产生畏惧,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发展。指南明确指出了幼儿为本的理念,老师要蹲下身子,去倾听孩子的心声,要了解这个年龄斑孩子的发展水平,可能孩子的表述还不够完整,其他小朋友都会了只有他还不会,不要急,孩子就是孩子,当你的脚步快于孩子的脚步,孩子会跟不上来,要放慢脚步慢慢带领他,帮助她得到合理的发展。
指南体现了时代的要求,指南提出了应引导幼儿尊重、关心长辈和身边的其他人,尊重他人的劳动及成果。现在的孩子很多是独生子女,所以有些孩子养成了养尊处优、自我为中心,将家长对自己的的爱是理所当然,而忽略了自己对长辈对身边其他人的尊重。当孩子提出无理要求时,作为教师我们要理解孩子,去倾听他们的内心后,有立场的表述自己的观点,不迎合家长和幼儿,而是积极和家长交流,取得家长的理解,同时对孩子的行为要求作出立场适宜的回应。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受保护的权力,作为教师既是老师更是妈妈,只有从心里爱孩子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需要,孩子才能在幼儿园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读后感2从《指南》的名字中可以看出,指南是对3—4岁、4—5岁、5—6岁这三个年龄段末期孩子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的合理期望。并不是绝对的标准,只是发展的方向和常模发展水平,不排除个体的发展差异性。它充分的体现出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重视儿童学习、生活的独特价值,充分地尊重和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而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自己和家长总会不自觉地对孩子的期待过高,一旦个别孩子表现的“不尽人意”时,我们总是忧心忡忡,甚至采取“利诱”的方法诱导孩子达到我们成人期待的标准,导致孩子的主动性减弱。通过对《指南》的学习,使我意识到:爱孩子就要耐心地陪伴他们成长,扮好引导者的角色,不能以权威者的角色进行拔苗助长,做一些看似正确,其实错误的事情。同时,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性,树立“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的教育观、儿童观,对不同能力的孩子要具有相应的合理的期望和教育方式,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孩子和对孩子进行横向比较。此外,还要多和家长沟通交流,让家长也了解正确的教育观念,对自己的孩子多一些了解,提出合理的期望。从而家园合力,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和谐地成长。
“童年不是赛跑,而是一场旅行”。我们成人应该正确理解孩子学习和发展规律及特点,珍视孩子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努力使每个孩子都拥有一个快乐生活、健康成长的美好童年。而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成长,在这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中,让我们与孩子共同茁壮成长!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读后感3这次观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我觉得观察孩子是了解孩子的重要途径。因此我在刚开始工作时就准备了一个教育观察记录本,还信誓旦旦地和家长承诺要记录下每个孩子的成长。但是由于观察的无目的和无计划性,加之工作的繁忙,到现在为止我只零零散散地记录了部分行为比较典型的孩子的成长变化,对于大部分孩子则停留在表面化、概括化的了解。
通过《指南》的学习,我意识到可以将《指南》作为观察、了解孩子的框架和指导方向。首先要完整地熟悉和掌握《指南》的各个领域和目标,这样有利于我们在观看孩子活动或自由游戏时,能抓住他们比较典型的、重要的、具有意义的表现进行细致的观察,了解他们实际能够做什么与应该做什么之间的距离,从而设计有效且适宜的环境及活动,支持和促进孩子的学习和发展。其次,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幼儿。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每天面对30多个孩子,不可能完全靠随机观察就能了解到每个孩子的学习与发展情况。因此,我们在对孩子有完整了解的基础上,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比如针对班级上一位孩子总是喜欢一个人独自游戏,平时也不爱说话。针对这种情况,我就应观察她在游戏和一日生活中的表现,捕捉她的语言交流和社会交往情况,从而进行有效的引导。最后应注意对孩子做分析评价时,要全面整体地看待,从多方面的信息对其做出综合判断,并积极评价孩子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点滴进步。
健康方面包括身体和心理健康,在身体健康这一方面,有一条推荐是:鼓励幼儿进行跑跳,钻爬,攀登,投掷,拍球等活动来锻炼孩子的平衡潜力,动作协调性。我们班有一个叫阳阳的小男孩,身体胖胖的,小朋友们在玩体育游戏时,他总是懒得动的样貌,自己独处,我也曾与他妈妈多次交流,沟通,可效果并不明显,但是我从来没有放下,每次活动期间,我总是鼓励他,并陪他一齐锻炼,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阳阳也喜欢上了运动。心理健康方面,需要创设简单愉快的环境,来增加孩子的安全感,比如:小班幼儿刚入园时,应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小朋友,所以而哭闹不愿上幼儿园,我们老师想了很多办法是幼儿喜欢上幼儿园,如对上幼儿学不哭的幼儿,给予夸奖,鼓励,对于那些哭的小朋友,老师多接近他,与他说话,说笑玩耍,拉近师幼之间的距离,渐渐的孩子把老师当成了能够依靠的人,消除了入园的焦虑,很快适应了幼儿园生活。
语言方面,3—6岁是幼儿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教师应为其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交流,真正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语言方面有一目标培养幼儿倾听的潜力,此刻我们的孩子只注重表达自己的看法推荐,倾听潜力相比较较弱了一些,为此,首先,我们老师也要给幼儿做出表率,幼儿与老师说话时,老师要主动蹲下身子,眼睛注视着幼儿,仔细倾听,并随机告诉幼儿,你看,说话时老师专心倾听,你是不是也就应认真倾听老师的话呀!孩子会人容易理解老师的推荐,从而培养了孩子的倾听潜力。
社会方面,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学习的主要资料。有些性格较为内向的孩子回到家里说不愿上幼儿园,家长就会认为,孩子在幼儿园受其他小朋友的欺负。对于这样的孩子,推荐家长利用走亲,到朋友家做客或客人来访时的时机,鼓励幼儿与他人接触与交流,使孩子变得开朗,活泼,喜欢和别人交流,鼓励幼儿参加小朋友的游戏,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感受和朋友一齐玩的快乐,在幼儿园多为幼儿带给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主选取自由结伴开展活动。老师要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经常和他一齐做游戏,让孩子感受到与成人交往的快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幼儿的科学是在探究具体事务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其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探究潜力。推荐中提到,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真诚的理解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究行为。
艺术方面时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指南》中提出推荐幼儿画画时不要带给范画,要及时肯定幼儿的优点,用表达自己感受的方式引导其提高。如:你的画用了这么多颜色,感觉像过年一样喜庆;你扮演的大灰狼声音真像,要是表情在真一点,就会更好了等等。
看了《指南》,我觉得好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可以对照执行,并根据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其中的目标都能细化到我们可操作的程度,对于我们教师来说不是空口说大道理,比较实在,有可操作性,对我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性。
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教师更多的关注和引导。小班幼儿刚入园,面对幼儿园这个陌生的大环境,必然会感到害怕和恐惧。对于身边一下子多了几十个和自己一样年纪的小朋友,必然会感到好奇。面对于从未见过的幼儿园老师和阿姨,必然会疏远。面临如此多的社会性问题,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呢?首先,教师可以以亲切的态度让幼儿感受到这个大环境其实并不可怕,幼儿园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在幼儿园里能够感受到快乐。其次,教师可以利用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互相熟悉。因为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是直观感受的,而游戏又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因此他们很容易就能“打成一片”。渐渐地,他们就会彼此之间感受到熟悉,慢慢地就会发展成好朋友。再者,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幼儿关心和指导的老师和阿姨,会让孩子们感受到关爱,就会逐渐卸下心防,不再害怕,爱上幼儿园。
我想,这仅仅是他们社会性学习的第一步。学校需要努力,家长更要配合。周末或者是空闲时间,不要总是把孩子留在家里看电视,不仅对眼睛不好,而且长此以往接触不到社会中的人,孩子往往会形成胆小、懦弱、内向等性格特质。不妨带着孩子多去外面走走,玩玩,接触大自然,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孩子们就会变得越来越开朗。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经过多年的实际调研,专家研究论证,不断的研讨修改以及网上的征求意见,终于在2012年的10月教育部正式颁布此学前教育的重要文件。此次《指南》开篇明义的指出其要旨:旨在引导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从《指南》的要旨中我们可以知道《指南》是指向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其使用对象是幼儿教师与家长。这与《纲要》仅仅面向幼教机构的管理人员、教研人员和教师有所区别。
英国EPPE项目研究发现:在学前期,家庭学习环境与儿童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所有方面都存在相关关系;其进一步研究考察幼儿园质量与早期家庭学习环境的协同影响发现,幼儿园教育的积极影响受到儿童早期家庭学习环境质量的调节,同时其结果还说明家庭因素和教育因素结合能够使儿童在11岁时获得显著更好的发展成果。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教育生态学理论,家庭和幼儿园是对幼儿最为重要的微观系统环境,只有这两个重要的微观系统环境之间通力合作,才能为幼儿建构一个更加健康、和谐平衡、开放的教育生态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指南》是适用于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指导性文件。
《指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家长表述了3-6岁三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和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并以此引导幼儿家长对幼儿提出一个合理的教育期望。于此同时,《指南》在引导家长合理期望的基础上,对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家庭教育提出了一些教育建议以供家长合理参考。
《指南》对于追求幼儿园“小学化”,存在教育盲区家长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让家长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处在哪个年龄阶段,会做什么,达到什么样的发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树立对幼儿的合理期望,而不是“超前”期望。《指南》不仅从教育观念层面上引导家长对幼儿做出合理期望,更从教育行为层面上给予家长合理的教育建议引导家长进行合理的教育行为。因此,我们可以说《指南》是幼儿家长科学育儿的“宝典”。
(二)《指南》是幼儿教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提高幼儿园教育活动质量的“宝典”
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标准中专业知识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美国著名教师教育专家舒尔曼认为:要是教学获得成功,教师必须具备七类知识。其中关于学生及其特征的知识就是七类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舒尔曼认为最重要是的知识是PCK(学科教学知识),PCK是教师关于如何将自己所知道的学科内容以学生易理解的方式加工转化表达与教授给学生的知识,是教师基于个人教学经验而将理论化知识和实践知识相结合所形成的。但是学科教学知识的前提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的基础上才能以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传达知识。幼儿园教师要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的一个前提就是要充分了解自己所教的幼儿。《指南》不仅仅让家长了解3-6岁各阶段儿童的发展情况,也让幼儿教师从他们所熟悉的五大领域出发了解3-6岁各阶段儿童应该知道什么,能做到什么,大致达到什么样的发展水平。在此幼儿普遍的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去充分了解自己班上的每一个幼儿的情况,丰富和扩充其专业知识,获得自身的专业发展。
《指南》不但为幼儿教师提供3-6岁儿童发展水平的基本信息以促进幼儿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也为幼儿教师提供一个客观评价3-6岁儿童发展水平的基本的评量标准。幼儿教师可以依据《指南》中3-6岁儿童普遍发展水平以及班上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本班幼儿在各个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价工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和提高教育活动的质量。美国幼儿园创造性课程(CC)提倡和推崇融入教学的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教学。优秀和资深幼儿园教师结合本班实际从《指南》中衍生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工具可以不断反思并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从而提高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质量。
《指南》相对于《纲要》来说其操作性更加明显。对于幼儿园的新手教师来说,《指南》中关于五大领域的那些具体可操作的教育建议可以让新手教师迅速的进入角色,同时也保证了一定的教育活动质量。新手教师参照《指南》中操作性强的教育建议以及3-6岁各阶段儿童的发展水平,在实践中不断的去认识幼儿,不断的自我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质量。无论是幼儿园新手教师还是资深优秀教师,《指南》都是促进其专业发展,提高幼儿园教育活动质量的“宝典”。
(三)《指南》是幼儿家长与幼儿教师之间沟通的“共同语言”
英国确保开端计划的组成部分—————潘格润研究中心的潘格润幼教模式(Pengreen)是家园合作的典范。潘格润强调家园合作,父母参与儿童的学习过程的教育理念。其中最具特色的“潘格润循环圈”最大限度的实现了幼教工作者和家长的联系,家园一致,共同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现在我国大多数幼儿园的家园合作虽然形式多样,但是内容单一,家园合作不够深入,往往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汪芳的研究认为是教师与家长在角色认知方面的片面性和狭隘性;教师与家长教育观念的不一致性;幼儿园与家长交流与沟通缺乏层次性;教师与家长的思想与行动的不一致性;教师与家长呈现出的角色单一性和不平等性等是家园合作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尤其是在家园合作的内容方面,幼儿园教师与家长所关注的内容不一致,教师在沟通内容上更偏重于幼儿行为习惯方面,而家长更关注幼儿的学习情况。许多家长对幼儿早期教育究竟该培养孩子什么认识不足,造成多数家长还停留在让孩子多识字,多学技能的陈旧教育观念上。
家园合作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幼儿教师和家长对于幼儿教育的观念认识不一致,对幼儿的期望不一致,导致家园合作在内容上存在差异,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没有一个共同的“桥梁”。《指南》的出台无疑是为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构建一个“桥梁”,统一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正确认识;并统一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合理期望,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沟通的障碍。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指南》是教师开展家园合作,取得家长认同与积极配合园所工作的有力依据。对于幼儿家长来说,《指南》改变了家长在家园合作中把被动的地位,针对《指南》中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问题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协作。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对幼儿学习与发展观念认识上的统一,家园合作内容上的一致,还有助于家园合作工作中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不再是以前的形式多样内容单一的状态;同时有助于幼儿园教师与家长沟通层次的不断提升。所以,《指南》构建了幼儿园教师与幼儿家长积极沟通的“桥梁”;让幼儿园的家园合作工作真正发挥作用;为真正贯彻落实《纲要》中家园合作的精神创造了平台。
三、几点思考
(一)《指南》不是衡量幼儿一切的“尺子”,使用“宝典”不可走火入魔
《指南》对3-6岁不同阶段的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样的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的期望,但是《指南》不是衡量所有幼儿一切发展的一把“尺子”。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幼儿的发展都是具有个体的差异性。家长在使用《指南》的时候,如果孩子某些方面的发展没有达到《指南》中的某些目标,不可过分强求孩子按照《指南》的目标进行发展,也不可依照《指南》的发展目标去指责孩子的不足。幼儿园教师在使用《指南》的时候就《指南》中的目标去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而忽视班上幼儿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将《指南》看作是万试万灵的“宝典”更是不恰当的。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教师在对待《指南》的态度上切勿将《指南》看作是绝对的“标准”,使用《指南》“宝典”的时候切勿“走火入魔”。
(二)《指南》不是“枷锁”,“超越”《指南》
关键词:儿童语言;发展;建议;交流;阅读;语言辅导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我在幼儿教育这个行业中已工作了十五个年头。从教多年的我,知道学习是强根固本之举,不管工作多忙,从没有离开过学习。虽然每天都是与孩子在一起,甚至做重复的事,但在与孩子相处、学习、游戏等过程中,我发现幼儿期的语言时刻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然而在教育部门新制定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我对如何提高3~6岁的儿童语言发展有着更深的体会。
一、各年龄阶段的儿童语言发展水平分析
1.3~4岁的孩子,关键是想说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刚从小小班升到小班,在小小班时,大部分孩子语言的连贯性、表达能力等都没能很好地发展。然而,儿童的发展是幼儿教育的核心内容,儿童语言的发展更是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3~4岁儿童语言的学习与掌握是心理发展中最艰难与复杂的。儿童心理的研究成果和长期的教育实践已经证明: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掌握语言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3~4岁孩子的语言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界环境的刺激,取决于教育的影响。所以,3~4岁是幼儿语言发展最关键的时期,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教工作者的一项艰巨任务。我们在孩子生活与教育工作中,要时刻为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习环境,多给孩子提供倾听和交流的机会,鼓励他们主动提问,培养孩子想说的语言状态。
2.4~5岁的孩子,关键是敢说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升上中班了,他们对语言有了一定的基础,在一日生活的环节中,教师要多给孩子提供倾听和交流的机会,而且要引导孩子学会认真听别人讲话,与孩子之间的交流要用幼儿听得懂的语言去交谈,让孩子体验语言交往的乐趣。
在语言活动的教学中,我们说话时要注意结合情境使用生动、丰富的语言,特别强调的是语气、语调,尽量把故事中人物角色的高兴、悲伤、生气等心情表现出来。在孩子回答问题时,教师还要尊重和接纳孩子的说话表达方式,无论孩子的表达水平如何,一定要认真听并给予积极的回应。当孩子由于急于表达而说话不清楚时,教师要鼓励孩子慢慢说,同时耐心地倾听,有时可以做出必要的补充,帮助孩子理清思路,让孩子处于敢说的语言状态。
3.5~6岁的孩子,关键是爱说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是幼儿园中最大的孩子,大班的语言发展水平更高了。教师经常让孩子独立看书、讲故事,这样有利于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是奠定语言发展的关键。
我认为,大班的孩子对字、词、句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教师更需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语言行为习惯。可以利用一些情境提醒幼儿在生活中必要的交流礼节;提醒幼儿遵守集体的语言规则;提醒幼儿注意公共场所的文明语言。同时,鼓励孩子多阅读,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条件,更能发展孩子的想象和创造能力。教师经常和孩子一起阅读,引导他们通过自己已有的经验去学会理解图书中的内容,体会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让孩子对语言的美更喜欢,培养他们爱说的良好习惯。
二、提高3~6岁儿童语言发展的建议
1.营造语言学习氛围,提高幼儿的语言敏感性
孩子在园一日生活有:入园、晨检、早操、盥洗、教学活动、进餐、睡觉等环节,而这些都是幼儿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教育过程的体现。《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使幼儿在园所的全部生活,成为受教育的过程。”而儿歌因为其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富有节奏感,这些特点是易于幼儿理解与接受的有效手段。如,儿歌《走走走》里“走走走,一二一二向前走,我们都是好朋友”中,我们可以利用情境表演,让孩子与教师手拉手来走,这样孩子的记忆会更加深刻。
2.为孩子创造说话和交流的机会
师生的对话交流及健康的、融洽的、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对儿童的发展有重要性。记得有人说过,每个幼儿都是教师的宝贝,“如果要偏爱,那就偏爱每一个幼儿吧。”我就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个孩子漂亮活泼,教师们都特别喜欢她。对她又是亲又是抱,处处关心照顾她,结果使她一度变得任性、高傲和无礼,稍不如意就又哭又闹。另一个孩子沉默寡言,性格孤僻,教师对他关爱较少。有段时间他尽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认为自己什么事也不如别人。这使我深深认识到:对幼儿的偏爱和冷落,会带来不少负面影响。正确的态度是,力戒偏向,充满热情地去爱每一个孩子。因此,每天要有足够的时间与幼儿交谈,接纳他们的说话方式,让孩子体验语言交往带来的乐趣。
3.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激发孩子阅读兴趣
班级里多开展集体和进区的阅读活动,提供多一点的童谣、故事、诗歌等不同体裁的幼儿图书让孩子自由选择。这个时候的孩子,我们可以利用孩子的兴趣、爱好等,去开展一些阅读、讲故事、情景表演等不同的活动,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从而让孩子的语言得到更佳的发展。同时,在孩子阅读时,经常提些问题,帮助幼儿理解图书中所理解的内容。当孩子遇到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时,和他们一起翻阅图书资料,进一步丰富其语言经验,发展完整的语言。
4.重视个别孩子的语言辅导,促进每个孩子获得语言发展
由于受遗传因素、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孩子性格的差异让孩子存在着语言水平的明显差异。所以,教师应细心了解每个孩子的语言发展水平,全面正确认识与评估儿童语言发展中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树立“一个孩子一个样”的观点。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根据他们的水平作出不同的语言辅导。对于喜欢说的孩子,要多鼓励,通过表情、动作和抑扬顿挫的声音正确地引导和发展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沉默寡言的孩子,更需要鼓励和激发,开始可以先让孩子把想说的话用画画的方式大胆地表现,然后通过各种感兴趣的游戏,逐步激发其想说的欲望,接着鼓励孩子与同伴一起交流自己的生活趣事,最后支持孩子慢慢说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愿望。教师用不同的方式去促进孩子获得语言发展的机会。
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一名優秀的幼儿教师,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幼儿园的日常语言教学中,教师只有把握住幼儿学习的心理,才能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热情,才能促进幼儿语言的良好发展。把语言发展贯穿于各个领域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除此之外,可以通过写教学反思,逐一去记录与思考不同孩子的语言发展水平,不断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更多的孩子尽快地用对的方法把语言能力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刘大智.创设语言环境 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儿点尝试.德阳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01).
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普遍会出现的问题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就像案例中的小哲,他们往往喜欢根据自己的意愿表现出一些无商量的游戏行为,然而同伴在面对这些无厘头的行为,总是会感到不解或者反感,这时就存在了商量与合作游戏,大班幼儿对于分工合作已能较好的驾驭,但在角色游戏中出现因意见不合的打打闹闹现象也是难免的,所以教师在面对这种现象要引导幼儿进行换位思考,让幼儿从他人角度看待自己的行为。
在本案例后的名师链接中尼尔创办的夏山学校,让我了解到学校要开展丰富的生活教育,提供幼儿一个安全而愉悦的生活环境,以帮助幼儿做一个快乐的、积极的人,夏山学校的学习活动更是别具一格,它做到寓教育于无形之中,把课堂搬至教室之外,尼尔所提倡的教育方式是多元的,他是以“分散”的形式进行“集中”的引导教育,让孩子们在自发的游戏、生活中明白其中的大道理。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仔细观察孩子们的其他活动,例如:蜗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在书本第四章节“科学探究”的目标1亲近自然,喜欢探究中也涉及到了可爱的小蜗牛,俞老师针对孩子们在自主活动中和蜗牛的互动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分析,根据孩子们的兴趣需要,她还创设了宽松的、愉悦的空间让孩子们大胆的寻找蜗牛,在自主探索发现中进一步的了解蜗牛的习性,最后针对蜗牛的触角,俞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尝试用各种方式探讨蜗牛的听力。
从整个案例中不难发现俞老师为幼儿的创设了充分的探索空间,孩子们在探索中始终是处于愉悦的、兴奋的。正如案例后的名家陶行知所言:要解放孩子们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指南》第二章解读“语言”领域(一)倾听与表达章节目标1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指南》针对不同的年龄段提出不同的要求,从书中例举的两个案例中发现孩子们还是能做到安静倾听的,关键在于我们成人能否给孩子播种良好的行为习惯。正如塞内加尔作家菩德吉说过:“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可见,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幼儿认真倾听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它有一个过程,需要老师经常提醒、督促和指导。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
⒈家园共育,创造良好的倾听氛围。
家长、老师要以身作则,在幼儿面前树立耐心倾听的榜样。当孩子有表达的诉求时,家长和老师无论多忙,都应该注视幼儿的眼睛,耐心地倾听,并给予积极回馈。幼儿期是一个好模仿的时期,创设良好的环境对其倾听习惯的养成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⒉树立典型,创设良好的榜样形象。
在班级里面寻找平时能够耐心倾听别人说话的孩子,并在集体面前加以表扬,可以拍摄图片、录像,让孩子更直观地感受认真倾听是什么样的,耐心倾听有什么收获。告诉幼儿耐心、认真倾听,是成熟的一种表现。
⒊通过游戏,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关键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幼儿;健康成长;家庭教育
前言
本文首先概述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指导意义,接着论述了教师如何引导家长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最后结合具体实例分析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家庭教育实践中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指导意义
记者就《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制定的背景和意义问题采访了教育部学前教育的相关专家,教育部学前教育负责人明确表示:“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龄前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启蒙时期,科学的学前教育对人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园教育及家庭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为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指明方向,同时也能有效地改变家庭教育的理念,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有利于改善家长们传统的教育观念,不仅仅只盲目追求知识“量”的积累,同时,也使其更加重视“质”的增长,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因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不仅关系着儿童自身的成长,同时,对于我国的家庭教育的开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教师如何引导家长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
1.加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的宣传力度
切实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思想、加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的宣传力度是引导家长认识、学习并贯彻《指南》精神的重要方法。首先,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地利用幼儿园的相关职能,提高《指南》在家长中间的“知名度”,使家长充分认识《指南》的作用,并了解其的相关内容,从而以《指南》为依据,充分发挥其对于幼儿成长的作用。例如,幼儿园可以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的形式来宣传《指南》精神,并组织专业性较强的教师进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作用和内容方面的讲解,从而使家长认识到《指南》的学习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健康、全面发展。其次,教师也可以通过走访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家长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并在《指南》中寻找可以解决问题的相关办法供家长参考,从而使《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充分发挥其学前教育的指导作用。
2.积极举办家长开放活动
加强家长开放活动的举办力度是教师引导家长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的另一重要办法。学校可以每个月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活动,并引导家长利用《指南》中的相关内容对包括集体教育在内的各项幼儿园生活进行观察,从而使观察活动潜移默化地对家长的传统教育观念产生影响,使其更容易接受《指南》,并最终应用《指南》中的相关内容来展开对孩子的家庭教育。
3.充分发挥家委会中积极成员的桥梁作用
作为监督幼儿园教学与管理的自发性组织,家庭委员会不仅可以对孩子们的受教育情况进行相应的了解,同时,也可以深入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情况。通过加大对家委会内具有先进思想的成员进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方面的宣传,使其了解《指南》对学前教育的指导作用,从而通过数名思想先进的家委会成员,使《指南》的精神被广泛地传播开来,进而在家长中形成一种连锁效应,最终达到引导家长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目的。
4.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推动作用
幼儿教育是为幼儿终身学习和发展做准备的,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明确主张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出发点,使幼儿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实践中获取经验和知识,为此作为基础教育一部分的幼儿教育课程正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静态走向动态、呈现出多元化、特色化、自主化的特点,那么《指南》在深入家庭教育的进程中同样也离不开社会这个大课堂的熏染,幼儿园可以通过组织幼儿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家园亲子活动或以家庭为单位的亲子实践活动等形式,激发教师、家长有机会在大自然、大社会这个大课堂中以生活领域、自然领域、科学领域、社会领域为主要切入点,深入观察、了解幼儿在社会环境中的发展状态,所存在的问题,不断从《指南》中寻求尚未知晓的知识,并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变被动的接受性学习为主动的发现性学习,让家长真正的成为落实《指南》精神的发现者、参与者、实践者。
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与家庭教育实践的关系
通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大力宣传,引起家长对育儿方法的深思,家长在认真学习《指南》后,把《指南》的精神付诸实践,而且很多家长也取得了实效。例如,优优的学习及自理能力都特别强,但人际交往能力较弱,身边没有朋友。通过观察发现优优喜欢讲故事,但在其他小朋友不感兴趣时,就常常说其他小朋友傻甚至冲撞他人。优优的妈妈知道后,与教师一起分析原因并依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中的建议:‘引导幼儿学习用平等、接纳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差异。如,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可以相互学习。’给孩子对症下药,引导优优了解别人的长处,并使其认识到人各有所长、各有所好,应该取长补短,尊重理解他人,才能够交到更多的朋友。优优懂得这个道理以后,开始逐渐接受小朋友们的不同想法,也愿意尝试参与到小朋友们的游戏之中。再如,文文的家长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要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这一点后,就认识到虽然要重视学前知识方面的教育,但与文化知识相比,对孩子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文文的家长就积极引导文文学习画画,在孩子的创作过程中不再做过多的干涉,也不再以以往的“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的标准来评价孩子的作品,并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画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然后将文文的作品贴在墙上以供观赏,极大地激发了文文的画画热情,使文文的画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四、总结
本文以儿童的学前教育为讨论对象,通过对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从而对教师引导家长学习《指南》的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可见,未来加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力度对于促进儿童健康、茁壮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程秀兰.基于实证视角的幼儿教育本质特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2]全海英.体育活动发展3~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一谨记四个宗旨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实践、摸索和领悟, 我们发现, 无论任何领域的教育教学, 都离不开四个宗旨, 简单说来就是“关注整体、尊重差异、理解方式、重视品质”。
首先是关注整体, 五大领域是不可分割和相互渗透的, 无论任何领域都不能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的发展。第二是尊重差异, 每个幼儿都有各自的特点, 犹如树上的树叶, 没有完全相同的幼儿, 他们擅长不同, 发展节奏也有差异, 要让每个幼儿都获得最佳发展, 首先就要尊重个体差异。第三是理解方式, 幼儿的学习和发展主要依靠直接经验, 而获得经验的过程就是“尝试——错误——尝试”的过程, 教师要给予幼儿最大的支持, 以最大限度地获得直接经验。第四是重视品质, 在活动过程中, 应要求、鼓励和引导幼儿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索和创造。
二以健康领域为例的实践与感悟
健康领域包括动作发展、生活能力和习惯、情绪情感三个子领域。
第一, 我们坚持户外活动和室内操作游戏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幼儿各项基本动作, 注意结合幼儿的兴趣和年龄特点设计室内外游戏, 鼓励幼儿参与和坚持, 引导幼儿形成不怕困难不怕累的优秀品质。
第二, 在一日生活中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同时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 既爱护照顾又不包办代替, 让幼儿有机会尝试练习。在这个过程中, 不论生活能力还是学习品质都得到了发展。
第三, 关注情绪情感的发展。本学期大班加入了“比比课程”的大家庭。“比比课程”是一项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它从浅入深, 以故事中主人公的经历为切入点, 启发幼儿关注自己的情绪情感, 特别是负面情绪, 引导幼儿使用恰当的应对方法解决各种真实情景中的困难。在短短几个月中, 无论教师还是幼儿都在课程中得到了很大启迪。虽然本课程属于健康领域, 但我们以本课程为契机, 从多领域视角关注幼儿整体发展。
从关注语言发展来看, 语言领域包括两个方面: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准备。
每次活动, 都有倾听故事和表达想法的环节。为了增加幼儿的专注力, 便于理解语言, 教师首先用丰富的语气语调讲故事, 幼儿能结合图片情境理解故事大意, 理解故事中每个人物的心情。这也为幼儿的进一步表达起到了示范和铺垫的作用。在随后的表达过程中, 鼓励幼儿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使用恰当的词汇, 说得清楚, 说得连贯, 说得生动。有时候幼儿会因为紧张或没准备好, 在发言时磕巴, 我们也尊重幼儿, 特别是要尊重不同水平幼儿的差异, 认真倾听给予积极回应, 请幼儿先想想再表达, 不要着急, 慢慢说, 并给予他们必要的补充, 帮他理清思路。有时候幼儿十分踊跃地举手, 教师却不能提供每个幼儿都发言的机会, 我们就采取分组交谈、个别交谈与集体交谈结合的方式, 保证每个幼儿都有表达的机会。在每次活动前, 师幼一起说比比规则, 也提示了幼儿在集体交谈时要有次序地讲话, 养成文明的语言习惯。
以本课程为契机, 我们还开设了“和比比一起读书”的阅读区, 幼儿可以在这里安静地阅读富有童趣的绘本, 自主阅读之后还可以进行小组讨论, 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和体会。有时候教师会和幼儿以集体的方式分享其中的绘本, 引导幼儿观察画面, 猜测和讨论故事内容, 建立对“画面和语言”的联系理解, 感受文学作品的美感。有时候我们还鼓励幼儿把自己阅读后的感受画下来讲给别人听, 或者用文字记录幼儿的谈话, 让幼儿知道图画、文字都是表现事物和故事的符号, 并愿意用图画和其他符号表现故事或感受。
从关注社会性发展来看, 《指南》中关于社会领域有两个子领域: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
人际交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要融入社会, 融入集体, 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十分重要。比比课程告诉我们, 两条应对的原则:让自己舒服一些, 不伤害别人。在结交好朋友和维护友谊的讨论中, 幼儿想出了许多办法, 创造机会结交朋友、维护友谊, 例如分享、帮助、倾听、尊重和关心等方式。在和同伴发生冲突时, 也积极思考, 想出许多好办法化解冲突, 例如想办法吸引同伴一起游戏, 与同伴积极协商, 倾听思考别人的意见, 适当地妥协让步等。幼儿在活动中有机会扮演情境中的角色, 把自己思考的应对方法表演出来。有的幼儿一开始不好意思表演, 却愿意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或办法, 那么就尊重幼儿之间的性格差异, 慢慢鼓励他多思考、多发言。通过几个月的实践, 我们发现一些以前不爱说话的孩子性格开朗了, 参与活动积极主动了, 自信心也增强了, 在各领域的发展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1、探索并实施科学合理的幼儿的一日生活。
2、积极创设促进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教育环境。
3、努力做到幼儿园教育活动以游戏为主。
4、研究探索幼儿活动区域的开发、创设。
5、开展园本教研,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质量。幼儿的学习方式主要不是通过书本、通过记忆大量抽象的符号来学习,而是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去模仿、感知、探究,“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地建构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幼儿的“学习”,无论是内容还是方式,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幼儿的学习内容是广泛的,包括与人的交往、和同伴一起玩,玩沙玩水、看蚂蚁、捉迷藏,以及参与自己生存所需的所有活动,如穿衣吃饭、洗手如厕,等等。正如日本幼教专家本吉圆子所说的那样:“孩子仅仅聆听语言的说明是不能学到东西的。孩子要通过自身整个身体与外界事物的接触才能得到教育,通过手及身体的接触使身心和头脑运作起来。” 已有许多实例表明,如果成人把幼儿的学习仅仅局限在反复的练习认字、写字、做算术题上的话,将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造成极大的伤害。任何脱离幼儿当前实际生活的所谓正规化课程,任何靠教科书来教授幼儿知识的教育,都是违背幼儿学习特点和幼儿教育规律的,都不适宜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也不可能真正促进幼儿的成长。《指南》内容结构是怎样的?各部分的作用? 《指南》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说明部分,一个部分是正文部分: 说明部分:指出《指南》制定的背景、目标与作用、内容与结构、实施原则等 正文部分:《指南》从五个领域——描述幼儿学习实施《指南》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与发展,分别是: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1.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每个领域的开头——概述部分——简要说明了该领幼儿各个方面的发展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进行的,各域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价值、教育要点和特别方面的发展之间,如认知——社会情感之间,身体注意事项。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基本、最健康——个性发展之间,语言发展——社会性情感重要的内容又划分为若干方面——即子领域,如:发展——个性发展——认知发展之间,美感和表现健康领域——划分为身心状况——动作发展——生能力——情绪情感——创造性思维——心理健康的活习惯与生活能力——三个子领域,艺术领域划分发展之间等,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为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两个子领域。这在人生初期,全面的、协调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就是《指南》总体结构。
下面我来任何一方面发展都依赖于其他方面的相应发展,任说下《指南》各部分的作用,《指南》各部分的作何一方面的偏废都伤害幼儿整体的发展。就如同陈用不同,有有使用频率最高的部分,也有为家长提鹤琴所说的“五指课程”一样,各个部分犹如手指供参照、参考的部分。——只是手掌的一部分,是骨肉相连,血脉相通的。《指南》的目标部分是由“目标”和各年龄阶段“典型表现”与“教育建议”组成的,它是《指南》最重要的部分。它指明了在各个领域中——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东西,明确指出了各领域的核心价值,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进行这个领域的学习?有什么价值?我们追求的是什么? 如何理解《指南》的“各年龄段典型表现” ——这也是教师和家长最关心、使用频率最高的部分。它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
“各年龄阶段的典型表现”是帮助教师与家长更好的理解目标、更好的观察了解幼儿的参照。
《指南》“教育建议”是为幼儿园教师、家长和一切养育幼儿的成人所提供的关于科学幼教的观念、方法、途径等方面的参考。《指南》当中体现了哪些核心理念? 《指南》中倡导三个理念:以幼儿为本、终身学习、建构性的教学观。
一、如何以幼儿为本呢?在这里提出了“六个尊重”:
1、尊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权利
2、尊重幼儿主体性
3、尊重幼儿的发展规律
4、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5、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与特点
6、尊重幼儿的经验、尊重其生活的价值 这些渗透了以人为本的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只有做到了这六个尊重,才能真正说我们的幼儿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二、终身学习我们现在的教育,要为幼儿全面的、可持续学习与发展奠基。《指南》中既关注幼儿现在的生活,又关注幼儿未来需要什么。
三、建构性的教学观 提倡幼儿的学习为中心,我们的“教”是要满足孩子的学习。
2.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这一原则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尊重幼儿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规律,二是尊重幼儿在相近发 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在这里特别注意尊重幼儿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就以语言发展为例,首先,我们要为孩子创设一个想说、想表达的 环境,在这个环境当中孩子是放松的——没有压力的——他能——把想说的话说出来,并且能得到积极的回应——孩子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中的逐渐提高的。有了多次尝试之后,孩子逐渐自信起来,最后达到语言的最高层次,当与别人讨论问题时,能清楚的说明自己的观点。我们说——孩子的能力是逐渐提高的,就像我们爬楼梯一样,我们不可能从1楼直接爬向5楼,需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上。3.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这就说明孩子学习的特点就是: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这是由孩子的年龄特点、认知特征、原有经验特征决定的。幼儿只有这样学习才能学得有趣、学得有效、学得有用。4.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主要是指学习态度、行为习惯、方法等与学习密切相关的基本素质,是幼儿期开始出现与发展,并对幼儿现在与将来学习都具有的重要影响的基本素质。比如: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对幼儿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学习品质似乎看不见、摸不着,而且需要养成,但丝毫不亚于学业知识、技能。
【《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读后感2500字】推荐阅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读后感10-20
3 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习心得07-10
《3至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习心得01-04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读书心得07-03
3~6岁儿童学习指南(论文)07-19
3-6岁儿童学习指南活动安排12-03
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01-02
儿童学习状况10-25
儿童学习计划11-06
艺术学习对儿童的作用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