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分类基础

2024-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管理学分类基础(精选8篇)

管理学分类基础 篇1

管理学论文具体分类

会计审计、会计理论、管理会计、CPA行业、电算会计、审计、成本会计、管理体制、会计研究、基本理论、成本管理、旅游管理、工商管理、管理理论、企业战略、企业文化、电子商务、企业研究、财务管理、财务基本理论、融资决策、财务分析 投资决策、财务控制、财务其他相关、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图书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等„„管理学论文选题和内容

管理学分类基础 篇2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公共产品,投融资

0 引言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生产和生活最基本的载体,是城市物质形式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乡村和城市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在我国《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的解释中,“城市基础设施”是指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工程性基础设施一般指能源供应、给水排水、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环境保护、防灾安全等工程设施。社会性基础设施则包括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科技体育等设施。

1 城市基础设施的公共产品属性与特征

在城市的地理区域内,城市基础设施具有一定公共产品的属性,满足以下对于公共产品的基本属性要求并具有一定的特点:

1.1 非竞争性

一个人或一个厂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使用,并不影响其他人或厂商的同时享用,也不会减少其他人或厂商享用该城市基础设施。这种消费的非竞争性来自于城市基础设施的不可分割性。

1.2 非排他性

非排它性是指无法将一个拒绝为之付款的个人或厂商排除在基础设施的受益范围之外,或者排除这类搭便车行为的成本高到不经济的程度。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具有网络化的特点使技术上排它性成本相对较高,而且在城市基础设施同时承担普遍服务的义务时,使搭便车的行为更难控制。

2 现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分析

2.1 现行运行体制的特征与性质:公共产品商品化

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为原有的由政府主导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解决了原来资金短缺的弊端,增加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性质、项目的选择,是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应过程,是政府行为;但项目的运行管理、资金的投入到归还表现的是公司法人行为,不是政府行为。这其实是政府将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权利转让给了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争取到投资权利后,筹集资金,进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建设完成后,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再将城市基础设施将公共产品作为商品有偿使用。从而回收资金。这种模式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充分展示了其优势,增加了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也正好迎合了地方政府追求其政绩的要求。

2.2 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变革的主体异化与后果

基础设施高度商品化的背景下,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的主体地位下降,企业的主导地位在加强。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有扩张的冲动,政府也有追求政绩的内在驱动力,这两种力量交融在一起,使得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的主题发生异化,从而产生了现行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一系列的问题。

2.2.1 公共产品超前消费

公共产品的消费也同个人消费一样,消费的数量和质量必须与消费的承受能力相一致。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的数量和规模必须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由于地方政府是通过投资主体的异化,各种方式的融资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无论是建设项目的数量还是建设规模都容易贪大求洋,超过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造成公共产品超前消费,项目功能不能在短期内满负荷利用,政府资源浪费。城市基础建设的成绩更是树立政府形象和体现干部政绩的重要方面。在我国现行的体制下,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是由居民的需求和爱好决定,而是由政府决定,受城市发展总体需求和政府政绩的内在驱动,各级政府敢想敢做,贪大求洋的情况并不少见。

2.2.2 导致金融不良资产堆积,出现政府支付危机

地方政府以公司名义向银行借得资金,用于政府指定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由于项目建成后不直接产生经济收益,靠政府预算安排还款。这实质上是地方政府向银行透支。地方政府以公司名义借款不受预算约束,在政绩的驱使下,行为短期化,忽视政府未来的还款能力,千方百计扩大借款量,不受约束地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一旦进入还款高峰,政府财力有限就会发生政府支付危机。

3 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新的改革分析

3.1 回归城市基础设施公共产品的属性

创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建立“政府与市场联动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机制”,政府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如前所述,现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体制主体异化,公共产品商品化,会使得公共产品供给出现负外部性。现行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的弊端已经形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许多潜在矛盾,因此,必须改变现行投融资体制,回归城市基础设施的公共产品属性,理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利益相关关系,坚持政府在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3.2 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新的改革内容

3.2.1 以复式预算管理为平台统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运用规模与方向

复式预算最常见的划分方式是将预算划分为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两个部分,两个部分以各自的来源应付各自的支出,各自平衡,打破了传统的收支平衡观念,也打破了顶算的完整性原则。之所以采用复式预算制度对基础设施投融资进行管理,有以下几个原因:

(1)之所以建立以复式预算为核心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是因为预算必须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受到监督与审议,可以使得基础设施投资规模、方向得以控制,实现科学决策,减少政府的债务规模。如前所述,以城建公司名义的借款靠政府预算安排还款,如借款规模不断扩大,超过政府未来的还款能力或地方政府的信用度不提高,大量银行贷款将不能按时收回,形成大量新的由于政府行为所造成的不良资产。而采用以复式预算为核心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可以使的决策更为科学,政府收入和支出可以平衡,避免形成不良资产等情况。

(2)根据复式预算的不同部分要求,对不同性质的基础设施分别进行资金运作,既明确了不同的资金渠道,采取不同的资金管理方法,提高政府对建设资金的管理水平,又保持了纯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的区别,提高政府履行职能的能力,不至于混淆而产生对政府的负面影响。

3.2.2 根据城市基础设施公共产品的属性和特征,区别对待分类管理投融资活动

根据前文的描述,城市基础设施具有的不同的公共产品属性和特征,现有的城投公司这一投融资模式导致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融资主体异化,并使得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营商业化,从而带来一系列问题,未能使普通群众真正享受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福利。因此,应根据城市基础设施的公共产品属性和特征,并在复式预算体制的基础上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区别对待,并进行分类管理。

对城市基础设施中的纯公共产品,即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实行政府全权管理。公共财政实质上是市场经济的财政,其存在、发挥作用的领域就是“市场失灵”的领域,即以“市场失灵”为标准,凡是市场能有效解决的,财政不应当介入;凡是市场不能或无法有效解决的,财政发挥其作用。纯公共产品,难以量化消费和微观经济核算,没有投资收益的机制以及现金回流,主要产生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如非收费道路和桥梁、排水、路灯、公共绿地、环境监测与治理、防洪设施等,这些领域应该由政府财政投资,同时也应该由财政出钱维护。因此,纯公共产品的基础设施不论是资金筹集还是投资方向安排都应该由政府占居主体地位。为发挥政府对纯公共产品建设的主导和促进作用,必须将这部分建设支出纳入政府经常性预算科目安排,量入为出,自求平衡,从而控制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

对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的准公共产品的城市基础设施,即准经营性基础设施,实行差额管理,如城市公交公司,地铁,这些城市基础设施有投资收益机制,公众利益关切度高,垄断性强,政府定价,不是充分竞争的、完全的市场化经营,政府投资可以有条件地退出或部分退出这些领域,推行特许经营制度,根据严格的市场准入条件和规范程序,向社会公开选择投资者和经营者,由社会私人资本投资经营这些领域或者由政府出资授权国有独资公司与社会私人资本合资合作经营这些领域,还可以设立由社会公众投资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基金投资建设准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建立政府主导下的以社会资本为主体的投融资体制。但是,现实中这些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往往不足以自己自足,政府给予补贴。政府将这类基础设施的政策补贴纳入建设性预算中进行管理,量入为出,政府对这类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进行价格控制等方面的管理。

对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准公共产品的经营性基础设施的建设,即经营性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完全采用企业管理模式。如电视台、通信、港口、出租汽车、停车场、客运站、货运场等城市基础设施经营收入可以自己自足,所以政府不需要进行补贴,完全可以实行企业化的管理模式。经营性的准公共产品城市基础设施可以量化消费,实行微观经济核算,有投资收益机制,竞争性强,适于按市场经济法则投资和经营,政府投资可以完全退出这些领域,通过制定政策、优化软环境,最大限度地创造条件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外资和民资在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比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领域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以各种所有制性质的企业为主体的投融资体制。政府投资退出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必须强化规划和法制,以引导市场化的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和运行不悖于社会公共目标和公众利益。这类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预算在城市建设性预算管理中,政府不需要进行补贴,可完全由市场进行自给自足。

4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主体异化,应回归城市基础设施公共产品本来的属性,相应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应该进行改革,应该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主导,对应的社会资本应当纳入财政预算,接受财政监督,在复式预算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同性质,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融资进行分类管理。

参考文献

[1]葛建新.城市基础设施与地方公共部门负债[J].理论前沿,2003(11):39-4.

[2]黄建中,赖寿华.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策略研究[J].城市规划,2002(7):77-80.

[3]赖永添.复式预算制度创新[J].中国改革,2010(5):93-96.

[4]刘兴华.城市基础设施系统效益贡献度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136-138.

[5]陆冰、陆平贵、陆玉龙.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创新研究[N].中国建设报,2007年8月3日第006版.

[6]马蔡琛.复式预算制度改革刍议[J].财会研究,2004(2):16-19.

[7]潘胜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宏观效应与绩效评介[J].系统工程,2006(12):74-79.

[8]朱俊文,高华.城市基础设施负责融资的理论基础及正负效应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3):79-80.

[9]袁星候.复式预算制度改革主张评析[J].经济学家,2002(6):96-103.

管理学分类基础 篇3

摘要:为适应社会对大学生信息能力要求的不断变化,本文在分析农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各专业教师和学生进行广泛的调研,提出了按专业设置课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类教学模式,并对各专业课程设置方案提出了建议。希望以此促进信息技术与专业的融合,为农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分类教学;教学改革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培养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如何有效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科学地设置课程体系并进行教学改革,实现计算机教育与专业教育尽可能“无缝链接”,成为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重要问题。

计算机基础教学涉及面非常广,后继专业教学中对计算机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别,同时不同专业之间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直接需求和依赖程度又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层次的学校和不同的专业类别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探索分类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加强与相关专业的融合。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1.课程设置情况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和《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6)》等文件精神,高校目前非计算机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以“大学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为主,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强化计算机文化、数据库基础、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等内容的教学;在“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强化程序设计思想,突出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多以开设“VF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和“C语言程序设计”等程序设计语言为主要内容。

2.存在的不足

(1)学生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由于地区差异,计算机知识的普及程度也各不相同,新生中既有中学阶段已经学过一些计算机知识的学生,又有以前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农科院校的学生主要来自普通高中,尽管部分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学习了“信息技术”课程,但也有一些地区(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的初、高中没有条件开设这门课程,或者即使开设了该课程,也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其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这样就造成了入学时新生整体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尽相同,计算机知识及应用能力也相差很远,加大了教学难度。

(2)专业对计算机技能的要求存在差异性。一方面,各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各不相同。目前,计算机已经在各行各业中越来越普遍应用,导致出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计算机技能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而且更强调计算机与专业的综合运用的局面。对于这样的局面,要求学校根据各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开设各种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另一方面,各专业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模式也是有差别的。这就要求我们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期望进行分析,根据其中的差异确定具体的教学资源开发策略,课程选择有针对性,为学生在本专业领域的应用奠定基础。

(3)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性很强,但目前许多高校计算机课程的考核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而不注意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很多高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都面向等级考试。受此影响,许多学生也都把通过等级考试作为计算机学习的主要目标,这种做法不符合计算机基础教学加强实践、面向应用的发展方向,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农科院校各专业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农科院校中各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也在增加,为了切实了解各专业所需要掌握的计算机知识,2008年底,在我校各非计算机专业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各专业教师和在校学生,调查过程中为教师和学生分别设计了不同的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涉及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处理技术和农林数字化等几个方面,列出了计算机基础主要的知识点,要求被调查者针对本专业的应用实际,选择各项计算机知识是否需要学习。本次调查共发出教师问卷300份,收回252份,发出学生问卷1000份,收回946份。从调查结果来看,认为计算机基础知识有必要学习的占87.3%,认为信息安全知识需要学习的占91.3%,89.7%认为有必要学习计算机网络相关知识,67.5%认为应该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知识,71.4%认为有必要学习数据库及相关知识,76.2%对农林数字化相关知识感兴趣。

从各专业的调查结果来看,资源与环境学院、农学院各专业的师生中86%以上关注农林数字化相关知识,管理类学科90%以上师生认为数据库及相关知识很重要,动医和动科类专业80%以上师生表示有必要学习多媒体相关知识,生命科学类各专业75%以上认为生物数据统计分析很重要。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根据农科各专业对计算机知识的不同需求进行分类,针对专业的需求来开设相应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以促进计算机技术与专业知识的融合。

三、面向农科各专业的计算机基础分类教学体系

1.课程设置

根据农科院校的特点,为体现农科院校的特点,建议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点核心课程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数字农业技术基础和农业信息技术应用6门课程。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基础性必修课程,内容涉及计算机科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涵盖了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硬件组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Internet基础及应用、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和信息系统安全等内容。目前开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更侧重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基本原理的讲解,而原课程中一些工具的使用与技能性的教学内容可通过实验课完成。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是学生从技术的角度学习计算机的主要基础课,建议作为大多数专业的必修课。由于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对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要求不尽相同,所以程序设计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但无论选用哪种语言,都应讲解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编程技术。

“数据库技术及应用”主要讲授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常用技术,包括几种流行的数据模型,关系数据库主要设计理论,数据库的数据定义、查询和操纵方法,以及数据库的设计及应用开发的一般方法。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数据库技术,具备开发简单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技能,为进一步学习相关的信息技术课程以及今后利

用数据库技术来管理和使用业务数据打下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是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选修课程之一,讲授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主要网络结构协议体系、网络主要设备、Internet技术与应用、常用网络软件的使用等网络实用技术,并根据实际应用情况介绍网络应用的新技术和发展方向。这是一门技术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是面向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程,目标是使学生具有比较系统的网络基础知识和熟练的网络基本应用技能。

“数字农业技术基础”是农科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字农业技术的入门课程。课程任务是使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上掌握数字农业的原理、组成和方法,建立关于数字农业系统框架,为学生进一步进行数字化农业应用奠定基础。

“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是农科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信息技术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课程,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现状,掌握信息技术与专业结合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具有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的能力。

2.分类教学方案设计

由于不同的要求和学时所限,建议各校在课程设置中采用“1+X+Y”的方案,即:大学计算机基础+若干必修/选修课程+若干门农业计算机应用必修课程。可根据农、林院校的特点和学生所在专业的不同需求,选择合适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也可将典型核心课程整合,构造新课程。

下面从专业应用计算机的特点出发,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对专业进行分类。对于各专业,根据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要求,需要掌握程序设计的基础性知识与应用技能,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应用技能,掌握程序设计基础、程序开发技术等。在此基础上提出各分类学科在计算机应用领域的课程建议方案。

(1)大农学类。包含专业:农学、植物保护、园林、园艺、风景园林、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粮食工程、乳品工程等。专业应用需求:在应用基础方面重点掌握虚拟植物与虚拟农业、农林数据处理技术、农业数据统计分析。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及其他的选修课程等。

(2)生命科学类。包含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等。专业应用需求:在应用基础方面重点掌握农林数据处理技术、生物数据统计分析等。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数字农业技术基础及其他的选修课程等。

(3)农林经济管理类。包含专业:工商管理、会计学、农林经济管理、金融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保险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农村区域发展等。专业应用需求:在应用基础方面重点掌握决策支持系统、农林数据处理技术、农业数据统计分析。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及其他的选修课程等。

(4)动物科(医)学类。包含专业:动物科学、水产养殖学、草业科学、动物医学等。专业应用需求:在应用基础方面重点掌握医学影像分析及多媒体技术、决策支持系统、农业数据统计分析等。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及其他的选修课程等;对动物医学类相关专业建议增加一门“医学信息分析与决策”选修课程。

(5)土地资源管理、环境科学类。包含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生态学、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等。专业应用需求:在应用基础方面重点掌握决策支持系统、农业数据统计分析、“3S'技术等。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数字农业技术基础及其他的选修课程等。

(6)农业工程类。包含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工业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应用需求:在应用基础方面重点掌握决策支持系统、“3S”技术、农业数据统计分析。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数字农业技术基础及其他的选修课程等。

总之,农科院校应根据相应专业计算机应用的特点,参考各相关类的课程建议方案自行选择合适的课程,对于选修的同一门课程,在讲授过程中也应根据专业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突出重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块,对学生进行分类、分层教学。将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与学科整合,使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和本学科的知识,处理和解决本专业的实际应用问题,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柴水英,黄小莹,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教学改革探索[J],福建电脑,2008(3):203~204。

[2]张敏霞,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探索和改革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7(2):22~25。

[3]张晶,高校计算机技术分级教学探讨[J],现代计算机,2007(11):50~51。

[4]朱嘉贤,李坚,分层分类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08(9):129~130。

冶金企业安全基础知识分类 篇4

1、我国现行的安全生产工作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2、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自2014年12月1日起施行。

3、民用爆炸品、放射性物品、核能物质和城镇燃气的安全管理,不适用《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4、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未履行《安全生产法》规定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责令限期改正。

5、《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适用于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活动。

6、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依照《安全生产法》,对本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7、除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道路运输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从业人员超过一百人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一百人以下的,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8、生产经营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相应资格,方可上岗作业。

9、矿山、金属冶炼建设项目和用于生产、储存、装卸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的施工单位必须按照批准的安全设施设计施工,并对安全设施的工程质量负责。

10、《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中将事故类别分为20类。分别是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其它伤害。

11、《安全生产法》规定,工会有权依法组织职工参加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维护职工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合法权益。

10、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的设计人、设计单位应当对安全设施设计负责。

12、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安全生产方面的职责是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支持、督促各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

13、《安全生产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应当及时予以协调、解决。

14、对全国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的部门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15、《安全生产法》规定,国家对在改善安全生产条件、防止生产安全事故、参加抢险救护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16、《安全生产法》规定,个人经营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的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须的资金投入,由投资人予以保证,并对由于安全生产所必须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

17、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的安全生产状况,组织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严格检查;发现事故隐患,应当及时处理。

18、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安全设施投资应当纳入建设项目概算。

19、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对涉及安全生产的事项进行审查、验收,不得收取费用,不得要求接受审查、验收的单位购买其指定品牌或者指定生产、销售单位的安全设备、器材或者其它新产品。

20、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事故隐患或者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均有权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或者举报。

21、生产经营单位新上岗的从业人员,岗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4学时。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生产经营单位新上岗的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时间不得少于72学时。

22、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23、依照《安全生产法》的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工伤保险费应由生产经营单位缴纳。

24《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具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

25、生产安全事故“四不放过”原则是指: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事故责任者和职工没有受到教育、整改措施未落、事故责任者没有处理不放过。

26、“三同时”是指: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27、安全生产“五同时”是指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的时候,要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

28、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建筑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由有关主管部门对其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

29、生产、经营、储存和使用危险物品的车间、商店、仓库与员工宿舍不得在同一建筑物内。

30、从业人员对管理人员强令冒险作业的命令,应该拒绝。

31、生产安全事故按照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事故分为一般事故、较大事故、重大事故、特别重大事故。

32、企业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核心是安全生产责任制。

33、三级安全教育是指厂级、车间级、班组级安全教育。

34、《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所称重大危险源,是指生产、运输、使用、储存危险化学品或者处置废弃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35、从业人员有权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检举、控告;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

36、从业人员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有权停止作业或者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场所。

37、劳动防护用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直接涉及到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故要求其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

38、生产经营场所和员工宿舍应当设有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保持畅通的出口,禁止锁闭、封堵生产经营场所或者员工宿舍的出口。

39、发生化学品事故后,首先应迅速将警戒区内无关人员撤离,以避免人员伤亡。40、《安全生产法》共计有7章114条。

41、依据《安全生产法》的规定,国家对严重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实施淘汰制度

42、生产经营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与从业人员订立协议,免除或减轻其对从业人员因生产安全事故伤亡依法应承担的责任。

43、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44、依据《安全生产法》,事故调查处理应当按照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查清事故原因,查明事故性质和责任。

45、依据《安全生产法》的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有权了解其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及事故应急措施。

46、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对生产安全事故隐瞒不报、谎报或者迟报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47、依据《安全生产法》的规定,生产经营单位是安全生产的主体。

48、一般事故由事故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调查。

49、《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于2008年10月28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公布,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50、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维护消防安全、保护消防设施、预防火灾、报告火警的义务。任何单位和成年人都有参加有组织的灭火工作的义务。

51、建设工程的消防设计、施工必须符合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建设、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单位依法对建设工程的消防设计、施工质量负责。

52、建设单位应当自依法取得施工许可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将消防设计文件报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进行抽查。

53、特种作业人员必须年满18周岁,且不超过国家法定退休年龄;

54、特种作业人员必须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

55、特种作业人员的考核包括考试和审核两部分。考试由考核发证机关或其委托的单位负责;审核由考核发证机关负责。

56、考核发证机关或其委托的单位收到申请后,应当在60日内组织考试。

57、特种作业操作证每3年复审1次。

58、特种作业人员在特种作业操作证有效期内,连续从事本工种10年以上,严格遵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经原考核发证机关或者从业所在地考核发证机关同意,特种作业操作证的复审时间可以延长至每6年1次。

59、离开特种作业岗位6个月以上的特种作业人员,应当重新进行实际操作考试,经确认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

60、《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共7章101条,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61、特种设备包括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等。

62、锅炉、气瓶、氧舱、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的设计文件,应当经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核准的检验机构鉴定,方可用于制造。

63、特种设备出租单位不得出租未取得许可生产的特种设备或者国家明令淘汰和已经报废的特种设备,以及未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维护保养和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备。

64、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和已经报废的特种设备。

65、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在特种设备投入使用前或者投入使用后三十日内,向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办理使用登记,取得使用登记证书。66、特种设备的使用应当具有规定的安全距离、安全防护措施。

67、特种设备进行改造、修理,按照规定需要变更使用登记的,应当办理变更登记,方可继续使用。

68、《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2007年6月29日通过,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69、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具有约束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

70、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会同工会和企业方面代表,建立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共同研究解决有关劳动关系的重大问题。71、工会应当帮助、指导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法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并与用人单位建立集体协商机制,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72、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73、劳动合同分为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74、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75、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76、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77、劳动者拒绝用人单位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的,不视为违反劳动合同。

78、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79、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

80、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81、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82、《职业病防治法》所称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83、国家对从事放射性、高毒、高危粉尘等作业实行特殊管理。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制定。84、用人单位应当保障职业病防治所需的资金投入,不得挤占、挪用,并对因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

85、用人单位应当优先采用有利于防治职业病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逐步替代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86、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当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载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

87、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用人单位应当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88、对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用人单位应当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定期检测其性能和效果,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

89、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生产、经营、进口和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或者材料。

90、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或者欺骗。

91、职业健康检查应当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

92、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在进行职业病诊断时,应当组织三名以上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执业医师集体诊断。

93、劳动者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94、用人单位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在职业病诊断、鉴定程序结束之日起十五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诉讼期间,劳动者的治疗费用按照职业病待遇规定的途径支付。

95、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医学观察期间的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96、职业病病人变动工作单位,其依法享有的待遇不变。

97、工伤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工伤保险基金的利息和依法纳入工伤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构成。98、工伤保险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

99、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一)故意犯罪的;

(二)醉酒或者吸毒的;

(三)自残或者自杀的。

100、自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作出之日起1年后,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所在单位或者经办机构认为伤残情况发生变化的,可以申请劳动能力复查鉴定。

消防安全基本知识

1、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或发烟现象。

2、燃烧需要可燃物、助燃物、引火源,我们称之为燃烧的三要素。这三要素同时存在时才能发生燃烧。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均不能引起燃烧。

3、可燃物:是指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其燃烧化学反应的物质。如汽油、木材等。

4、助燃物:主要指能帮助和支持燃烧的物质。如空气、氧气。

5、引火源:指供给可燃物与助燃物发生燃烧反应的能量来源。除烟火外,电火花、摩擦、撞击产生的火花及发热,造成自然起火的氧化热等许多物理或化学现象都能成为引火源。

6、火灾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7、火灾按燃烧物分类分为A、B、C、D四类:

(1)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固体物质往往具有有机物性质,一般在燃烧时产生灼热的余烬。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等。

(2)B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如汽油、煤油、乙醇、沥青、石蜡等。

(3)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如煤气、天然气、液化气、石油气等。

(4)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如钾、镁、钛、镁铝合金等。

8、灭火的基本原理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即:冷却、窒息、隔离和化学抑制。

9、冷却灭火

对一般可燃物而言,之所以能够燃烧是因为其在火焰或热的作用下,达到了各自的着火温度。因此,将温度降低到着火温度以下,燃烧就会终止。用水扑灭一般固体物质火灾正是利用了这一特点。水能够大量吸收热量,使燃烧物的温度迅速降低,最后导致燃烧终止。

10、窒息灭火

各种可燃物的燃烧都需要在其最低氧浓度以上进行,低于此浓度时,燃烧不能持续。一般碳氢化合物的气体或蒸汽通常在氧浓度低于15%时不能维持燃烧。用于降低氧浓度的气体有二氧化碳、氮气、水蒸气等。通过稀释氧浓度来灭火的方法,多用于密闭或半密闭空间。

11、隔离灭火

可燃物是燃烧条件中的主要因素,若把可燃物与引火源以及氧隔离开,燃烧反应就会终止。火灾中,关闭有关阀门,切断流向着火区的可燃气体和液体通道;打开有关阀门,使已经发生燃烧的容器或受到火势威胁的容器中的液体可燃物通过管道引导致安全区域,都是隔离灭火的措施。这样,残余可燃物烧烬后,或也就熄灭了。此外,用喷洒灭火剂的方法,把可燃物同氧和热隔离开来,也是通常采用的一种灭火方法。

12、化学抑制灭火

物质在有焰燃烧中的氧化反应,都是通过链式反应进行的。碳氢化合物的气体或蒸气在热和光的作用下,分子被活化,分裂出活泼氢自由基H·,H·与氧作用生成H·、OH·、O·等自由基成为链式反应的媒介物使反应迅速进行。对于含氧的化合物,燃烧的速度决定于OH·的浓度和反应的压力。对于不含氧的化合物,O·的浓度决定了燃烧的速度。因此如果能够有效地抑制自由基的产生或者能过迅速降低火焰中H·、OH·、O·等自由基的浓度,燃烧就会中止。许多灭火剂都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如干粉灭火剂,其表面能够捕获OH·和H·使之结合成水,自由基浓度急剧下降,导致燃烧的中止。

13、在火灾初起之时,由于范围小,火势弱,是扑救火灾的最有利时机。

14、泡沫灭火器的灭火范围 :适用于扑救木材、棉、麻、纸张等火灾,也能扑救石油制品、油脂等火灾;但不能扑救水溶性可燃、易燃液体的火灾,如醇、酯、醚、酮等物质的火灾。

15、干粉灭火器的灭火范围 :适用于扑救可燃液体、气体、电气火灾以及不宜用水扑救的火灾。ABC干粉灭火器可以扑救带电物质火灾。

16、二氧化碳的灭火范围 :适用于扑救600伏以下电气设备、精密仪器、图书、档案的火灾,以及范围不大的油类、气体和一些不能用水扑救的物质的火灾。17、1211灭火器的灭火范围 :适用于扑救易燃、可燃液体、气体以及带电设备的火灾,也能对固体物质表面火灾进行扑救(如竹、纸、织物等),尤其适用于扑救精密仪表、计算机、珍贵文物以及贵重物资仓库的火灾,也能扑救飞机、汽车、轮船、宾馆等场所的初起火灾。

18、灭火时,应把喷嘴对准火焰根部,由近而远,左右扫射,并迅速向前推进,直至火焰全部扑灭。

19、身上着火千万不能奔跑,可就地打滚或用厚重的衣物压灭火焰。20、发生火灾后,千万不要乘坐电梯逃生。

21、发生电气火灾后必须进行带电灭火,应该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

22、大型油罐应设置泡沫灭火系统自动灭火系统。

23、公安消防队扑救火灾, 不得向发生火灾的单位、个人收取费用。

24、在公共娱乐场所,手提式灭火器的最大保护距离是20米。

25、解决火险隐患要坚持“三定”,“三定”是指定专人、定时间、定整改措施。

26、发生火灾时,不得组织未成年人扑救火灾。

27、液体表面的蒸汽与空气形成可燃气体,遇到点火源时,发生一闪即灭的现象称为闪燃。

28、室内不得存放超过0.5公斤的汽油。

29、依据《仓库防火安全管理规则》,库存物品要分类、分垛储存,垛与垛间距不小于1.0米。

30、容易相互发生化学反应的物品必须分间、分库储存。

31、依据《仓库防火安全管理规则》,进入库区的所有机动车辆,必须安装防火罩。

32、发现液化石油气灶上的导气管有裂纹,应把肥皂水涂在裂纹处,起泡处就是漏气的。

33、金属钾、钠火灾不能用水扑灭。

34、依据《城市燃气安全管理规定》,不能在卧室安装和使用燃气。

35、燃烧是一种放热发光的化学反应。

36、由于行为人的过失引起火灾,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构成失火罪。

37、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消防工作,实行分级监督管理。

38、公安消防人员在灭火过程中,应当优先救人。

39、用灭火器进行灭火的最佳位置是上风或侧风位置。40、火灾扑灭后,起火单位应予以保护现场。

41、公共娱乐场所安全出口的疏散门应向外开启。

42、据统计,火灾中死亡的人有80%以上属于烟气窒息致死。

43、公共性建筑和通廊式居住点建筑安全出口的数目不应少于两个。

4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消防车道的宽度不应小于4米。

45、烟头中心温度可达700~800℃,它超过了棉、麻、毛织物、纸张、家具等可燃物的燃点,若乱 扔烟头接触到这些可燃物,容易引起燃烧,甚至酿成火灾。

46、消防“四个能力”是指:1.提高社会单位检查消除火灾隐患的能力;2.提高社会单位组织扑救初起火灾的能力;3.提高社会单位组织人员疏散逃生的能力;4.提高社会单位消防宣传教育培训的能力。

47、家庭装修未经燃气部门的同意,不能随意挪动燃气管线,以免引起燃气泄漏,发生火灾或爆炸。

48、火警电话是119。

49、除规范有特殊规定外,人员密集场所一般要求每一个防火分区的安全疏散出口不应少于2个

50、人员密集场所装修应当尽量使用不燃材料和难燃材料。

用电安全基本知识

1、人体触电有电击和电伤两类。

2、人体触电的方式主要分为直接接触触电和间接接触触电。另外,高压电场、高频磁场、静电感应、雷击等也能对人体造成伤害。

3、间接接触触电包括了跨步电压触电、接触电压触电等。

4、决定触电伤害程度的因素有电流的大小、通过人体的持续时间、通过人体的途径、电压高低、电流频率、人体状况。

5、成年男性的平均感知电流约为1.1mA,成年女性约为0.7mA。

6、人触电后能自主摆脱电源的最大电流,称为摆脱电流,成年男性的平均摆脱电流为 16mA,成年女性约为 10 mA。

7、在较短时间内引起触电者心室颤动而危及生命的最小电流,称为致命电流,一般通电1s以上,50mA的电流就足以致命。

8、电流通过人体的任何一个部位都可能致人死亡,以下电流路径,最危险为左手到前胸,次危险的是右手到脚,危险性最小的是一只脚到另一只脚。9、30至300 HZ的交流电对人体危害最大。

10、为了保障人身安全,避免发生触电事故,将电气设备在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部分与大地作电气连接,称为保护接地。它主要应用在中性点不接地的电力系统中。它的原理是利用并联电路中小电阻强分流的作用。

11、在中性点不接地的380/220V低压系统中,一般要求保护接地电阻Rd小于等于 4 Ω。

12、大接地短路电流(其值大于500A)接地电阻一般不超过 0.5Ω。

13、把电气设备平时不带电的外露可导电部分与电源中性线连接起来,称为 保护接零。它主要应用在中性点直接接地 的电力系统中。

14、漏电断路器是一种高灵敏的控制电器,它与空气开关组装在一起,具有短路、过载、漏电、欠压 等保护功能。

15、常用的屏护装置有遮栏、栅栏、围墙、保护网。

16同杆架设多种线路时,线路从上到下架设的顺序为高压线路、低压线路、通信线路。

17、新标准下,我国交流电路三相线分别采用红、黄和绿 颜色标示。

18、绝缘性能主要性能为电气性能和耐热性能。

19、绝缘材料的耐热等级有Y、A、E、B、F、H、C。

20、触电事故一般具有多发性、突发性、季节性、高死亡率等特点。

21、脱离低压电源的方法可用拉、切、挑、拽、垫 等。

22、在以接地电流入地点为圆心,20米为半径范围内行走的人,两脚之间承受的电压叫跨步电压。

23、人体电阻一般情况下取1kΩ-2kΩ考虑。

24、检修工作时凡一经合闸就可送电到工作地点的断路器和隔离开关的操作手把上应悬挂:禁止合闸,有人工作!

25、低压照明灯在潮湿场所、金属容器内使用时应采用等于或小于36伏安全电压。

26、如果触电者伤势严重,呼吸停止或心脏停止跳动,应竭力施行人工呼吸 和胸外心脏挤压。

27、静电电压最高可达数万伏,可现场放电,产生静电火花,引起火灾。

28、民用照明电路电压是交流电压220伏。

29、人体在电磁场作用下,由于电磁波辐射将使人体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30、如果工作场所潮湿,为避免触电,使用手持电动工具的人应站在绝缘胶板上操作。

31、雷电放电具有电流大,电压高的特点。

32、车间内的明、暗插座距地面的高度一般不低于0.3米。

33、扑救电气设备火灾时,不能用泡沫灭火器。

34、任何电气设备在未验明无电之前,一律认为有电。

35、使用的电气设备按有关安全规程,其外壳应有保护性接零或接地。

36、为了防止触电可采用绝缘、防护、隔离等技术措施以保障安全。

37、对于容易产生静电的场所,应保持地面潮湿,或者铺设导电性能好的地板。

38、在距离线路或变压器较近,有可能误攀登的建筑物上,必须挂有“禁止攀登,有电危险”的标示牌。

39、在使用手电钻、电砂轮等手持电动工具时,为保证安全,应该装设漏电保护器。40、低压电器设备是指对地电压在1000 V以下者。

41、倒闸操作应由两人进行,一人操作,一人监护,并认真执行唱票复诵制。

42、发生触电事故的危险电压一般是从 65伏开始。

43、我国规定安全电压额定值的等级为42、36、24、12、6伏。

44、安全用电包括两方面: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

45、电流流经人体的心脏、中枢神经和呼吸系统是最危险的。

46、人体电阻由体内电阻和皮肤表面电阻组成,其中以皮肤表面电阻为主。

47、用电安全的基本要素是电气绝缘、安全距离、设备及其导体载流量、明显和准确的标志等是保证用电安全的基本要素。只要这些要素都能符合安全规范的要求,正常情况下的用电安全就可以得到保证。

48、电工不可以穿防静电鞋工作。

49、表示接地线的颜色是绿/黄双色 50、交流电比同等强度的直流电更危险。

机械安全基本知识

1、在机械产品寿命周期的各环节中,决定机器产品安全性的最关键环节是设计环节。

2、以操作人员的操作位置所在的平面为基准,机械加工设备凡高度在2米之内的所有传动机构的可动零、部件及其危险部位,都必须设置防护装置。

3、凡是操作人员的工作位置在坠落基准面0.5米以上时,则必须在生产设备上配置供站立的平台和防坠落的防护栏杆。

4、磨削机械使用有机类结合剂(例如树脂、橡胶)砂轮的存放时间不应超过1年,长时间存放的砂轮必须经回转试验合格后才可使用。

5、起重机的吊钩危险断面的磨损量达到原来的10%时,应及时报废,绝对不可采取补焊的办法来增大断面面积。

6、动力驱动的起重机起升机构必须设置制动器。制动器应采用常闭式。

7、机械上常在防护装置上设置为检修用的可开启的活动门,应使活动门不关闭机器就不能开动;在机器运转时,活动门一打开机器就停止运转,这种功能称为安全联锁。

8、对产生尘、毒危害较大的工艺、作业和施工过程,应采取有效的密闭、负压、吸收、净化等综合措施和监测装置,防止尘、毒的泄漏、扩散和溢出。

9、手工送料的木工平刨床刀轴的刨刀体采用圆柱形状的更安全。

10、吊运炽热金属或危险品用钢丝绳的报废断丝数,取一般起重机用钢丝绳报废断丝数的50%,其中包括由于钢丝表面磨蚀而进行的折减。

11、操纵装置是用来对机械的运行状态进行控制的装置,应该与人体运动器官的特性相适应,并与操作任务要求相适应。

12、本工压刨、平刨更换刀具时操作者应戴手套,金属切削车床在进行车削工件时不应戴手套。

13、在机器的设计制造、使用改造中,如遇安全技术措施和经济利益发生矛盾时,必须优先考虑安全技术上的要求。

14、在手持工件进行磨削,或对砂轮进行手工修整时,为防止砂轮意外破裂碎块飞出伤人,人员应站立在砂轮的侧面方向进行操作。

15、在室外当风力大于六级时,露天工作的起重机应停止起重作业。

16、桥式起重机在工作中突然断电时,应将所有机构控制器置于零位,以防止在供电恢复时突然启动造成危险。

17、为了保证机械设备的安全运行和操作工人的安全和健康,所采取的安全措施一般可分为直接、间接和指导性3类。

18、皮带传动机构的危险部分是:皮带接头处和皮带进入皮带轮的地方。

19、常用的防坠落护具有安全带、安全绳和安全网三类。

20、现场上固定的加工机械的电源线必须加塑料套管埋地保护,以防止被加工件压破发生触电。

21、按照《建筑施工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要求,做好各类电动机械和手持电动工具的接地或接零保护,防止发生漏电。

22、各种机械的传动部分必须要有防护罩或防护套。

23、机械在运转中不得进行维修、保养、紧固、调整等到作业。

24、机械运转中操作人员不得擅离岗位或把机械交给别人操作,严禁无关人员进入作业区和操作室。作业时思想要集中,严禁酒后作业。

25、使用砂轮机、切割机,操作人员必须戴防护眼镜。

26、使用大型机械时,机械司机必须经过专业安全培训,考试合格。

27、不允许擅自拆卸动机械设备的防护设施。

28、机器设备不得超负荷运转。

29、运动机械的故障往往是易损件的故障,因此,应该对在设的机械设备易损件进行检测。

30、机械设备的零、部件的强度、刚度应符合安全要求,安装应牢固,不得经常发生故障。

31、操作前要对机械设备进行安全检查,而且要空车运转一下,确认正常后,方可投入运行。

32、机械设备在运转时,严禁用手调整;也不得用手测量零件,或进行润滑、清扫杂物等。如必须进行时,则应首先关停机械设备。

33、设备操作人员要做到“四会”是指会使用、会维护、会检查、会排除故障。

34、操作机械设备时,操作工人要穿“三紧” 工作服,“三紧” 工作服是指袖口紧、领口紧和下摆紧。

35、在机器安全防护装置中隔离安全装置是一种阻止身体的任何部分靠近危险区域的设施。

36、刚刚车削下来的切屑有较高的温度,可以达到600-700℃,极易引起烫伤。

37、机械加工车间常见的防护装置有防护罩、防护挡板、防护栏杆和防护网等,任何人都不能拆除防护装置进行机器操作。

38、在热处理作业中,为防止发生爆炸,可控制易燃成分气体占总量的比例低于 5%。

39、工人操作机械设备时,应穿紧身适合的工作服的目的是防止被机器转动部分缠绕。

40、机械从安全卫生的角度分类可分为:一般机械、危险机械和特种设备三类。

41、加工机械、运输机械以及其他各种机械的广泛使用,要求作业人员必须遵章守纪,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否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机械伤害事故的发生。

42、安装在爆炸危险场所的灯具应是防爆型的。

43、操作人员发现机械设备有异响、异味等不正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机检查。

44、电动机械的金属外壳的保护接零必须完好。

45、机械作业时,必须扎紧袖口、理好衣角、扣好表扣,不得戴手套。作业人员长发不得外露,女工长发要盘在帽内。

46、在齿轮传动机构中,齿轮啮合处最危险。

47、手持电动工具在没有双重绝缘的情况下,应有接地装置。

48、钻孔时,当钻尖快要钻穿工件时,应减慢钻尖下降速度。

49、遇到5级以上大风时,不应进行露天高处作业。50、在冲压机械中,人体受伤部位最多的是手和手指。

煤气安全基础知识

1、煤气中主要人体危害物质为一氧化碳。

2、煤气管道之间的相互水平净距,一般情况下不小于0.6m,特殊情况下不小于0.5m。

3、煤气管道上的排水器是在煤气管网中连续不断地排出管网中冷凝水、积水污物以保证管道畅通的一种设备,可分为低压、高压、和自动排水器(用于地下管道)三种。安全阀的泄压压力一般为工作压力的1.05~1.1倍。

4、煤气爆炸通常可分为轻爆、爆炸、爆轰三种形式。

5、一氧化碳的着火点为605℃。

6、排水器按其结构可分为卧式排水器和立式排水器。

7、高炉煤气主要成分是CO、CO2、N2。

8、作业环境中CO最高允许浓度为30mg/m3。

9、在已敷设的煤气管道下面,不得修建和煤气管道无关的建筑物和存放易燃、易爆物品。

10、架空煤气管道的倾斜度(坡度)为3~5‰。

11、煤气管道与油管和氧气管共同敷设时,油管与氧气管的布置为分别布置在煤气管的两侧。

12、高炉煤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有毒的可燃气体。

13、高炉煤气是炼铁过程中的副产品。

14、转炉煤气是炼钢过程中的副产品。

15、煤气管道的标准颜色为灰色。

16、煤气的三大事故是指中毒、着火、爆炸。

17、转炉煤气一氧化碳含量为60%-70%,高炉煤气一氧化碳含量为23%-30%。

18、排水器安装在管道的高处。

19、造成排水器下水管堵塞的主要原因是筒体内污物沉积太多或管道堵塞。20、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煤气管设同一排水器时,其水封的有效高度按最高工作压力确定。

21、硫化氢是一种无色、具有浓厚的臭蛋气味的气体。

22、膨胀圈的作用是吸收或释放管道因温度升降而伸缩的量。

23、带气抽堵盲板时,附近不可有火源和行人。

24、在运行的煤气设备上动火时,设备必须保持正压,要专人监护。

25、处理设备冒煤气时,不要凭热情进行处理,一定要配戴防毒面具。

26、禁止生活排水管和煤气设备系统的下水道共用。

27、对停止呼吸的中毒者应立即在现场施行人工呼吸或用自动苏生器进行抢救,并通知医院。

28、DN100mm以下煤气管着火时,可以直接关阀门灭火。

29、人孔安装位置通常在切断装置之后。

30、在煤气设备或管道上动火时,首先要确保作业环境安全,工作方便,要挪走5米以内的易燃物品,否则应采取防燃措施。如有高处作业,则要搭好脚手架。如动火处已漏煤气则要在点火前进行处理。动火前,要在动火设备或管道的附近安装压力表以测量设备或管道内的煤气压力,安装好电焊用的零线,在动火现场,要根据情况准备必要的灭火工具。

31、放散管口必须高出煤气管道、设备和走台4米,离地面不小于10米。

32、煤气管道应具有一定架空高度。防止车辆的撞击而造成的断裂、倒塌,距厂区道路路面不低于5m,大型企业煤气输送主管管底距地面净距不宜低于6m,煤气分配主管不宜低于4.5m。

33、凡煤气倒流会造成泄露或爆炸可能的皆需装逆止(或止回)装置。

34、煤气设备易发生爆炸的部位应安装泄爆阀,电除尘器、布袋除尘器箱体等均应设有泄爆装置。

35、采用煤气燃料时,应设置煤气低压报警及与煤气低压讯号联锁的快速切断阀等防回火设施。

36、煤气燃烧炉点火时,点火程序必须是先点燃火种后给煤气。

37、吹扫或引气过程中,严禁在煤气设施上栓、拉电焊线,煤气设施周围40m内严禁火源。

38、进入煤气设备内部工作时,必须对设备内气体重新进行分析。安全分析取样时间不应早于动火或进塔(器)前半小时。

39、煤气检修动火工作中每两小时应重新分析。工作中断后恢复工作前半小时,也应重新分析。40、进入煤气设施内工作时,应检测一氧化碳及氧气含量。经检测合格后,允许进入煤气设施内工作时,应携带一氧化碳及氧气监测装置,并采取防护措施,设专职监护人。一氧化碳含量不超过30mg/m3(或24ppm)时,可较长时间工作;一氧化碳含量不超过50mg/m3时,入内连续工作时间不应超过1h;不超过100mg/m3时,入内连续工作时间不应超过0.5h;在不超过200mg/m3时,人内连续工作时间不应超过15min~20min。

41、进入煤气设备内部工作时,所用照明电压不得超过12V。

42、煤气中含大量CO,由于CO具有多种引起缺氧的作用,其与血红蛋白(Hb)生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的能力要比O2与血红蛋白(Hb)生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的能力大200~300倍,阻断了血液输氧。

43、目前公司生产和使用的煤气包括高炉煤气和转炉煤气。

44、目前公司使用的一氧化碳报警器地位报警设置为50ppm,高位报警设置为100ppm。

45、空气呼吸器在煤气作业地区使用时,气瓶压力低于5Mpa应立即撤出。

46、煤气管道及煤气柜等应采取消除静电荷防雷的措施,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防雷防静电监测。

47、进入煤气设施内工作时,应检测一氧化碳及氧气含量。

48、煤气区域内作业至少 2 人以上。

49、在加热炉生产中,煤气的低压可能会造成煤气管道的回火。

50、煤气管道宜涂灰色,厂区主要煤气管道应标有明显的煤气流向和种类标志,横跨道路煤气管道要标示标高,并设置防撞护栏。

交通安全基础知识

1、《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所称的“车辆”是指机动车和非机动车。

2、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行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及其交通警察应当及时纠正。

3、驾驶车辆,必须遵守右侧通行的原则。

4、交通信号包括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和交通警察的指挥。

5、机动车辆在厂区内的行驶速度不得超过15公里/小时;危险场所不得超过5公里/小时;;机动车辆在出入大门或倒车时的行驶速度不得超过5公里/小时。

6、叉车在厂区内任何情况下的行驶速度不得超过5公里/小时;;叉车行驶过程中严禁带人;叉车在叉运前方视线不良情况时必须开倒车。

7、交通信号灯黄灯亮时,不准车辆、行人通行,但越过停止线的车辆和行人可以继续通行

8、遇有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或交通标线与交通警察的指挥不一致时,服从交通警察指挥。

9、机动车驾驶人驾驶车辆前,不准饮酒。

10、机动车在掉头、转弯、下陡坡时,最高时速不准超过30公里。

11、机动车在夜间没有路灯或路灯照明不良时,须将近光灯改用远光灯,但是同向行驶的后车,不准使用远光灯。

12、机动车通过没有信号控制的人行横道时,必须减速或者停车,避让行人。

13、对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法规,在一年内无累积记分的机动车驾驶人,可以延长机动车驾驶证的审验期。

14、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仅造成轻微财产损失,并且基本事实清楚的,当事人应当先撤离现场再进行协商处理。

15、机动车夜间的没有路灯或照明不良的道路上,须距对面来150米以外关闭远光灯,改用近光灯。

16、车辆距离交叉路口、弯路、窄路、陡坡、隧道50米之内不准停车。

17、在没有限速标志、标线的情况下,如果同方向只有一条机动车道的城市道路规定最高时速为50公里。

18、除拖拉机、电瓶车、轮式专用机械车外,其他机动车遇有雾、雨、雪、沙尘、冰雹,能见度在50米以内时最高时速不准超过30公里。

19、机动车(除拖拉机、电瓶车、轮式专用机械车外),驶入或驶出非机动车道,时速不准超过30公里。

20、机动车(除拖拉机、电瓶车、轮式专用机械车外)行经铁路道口、急弯路、窄路、窄桥、隧道时,时速不准超过30公里。

21、公共汽车站、急救站、加油站、消防栓或消防队(站)门前以及距离上述地点30米内不准其它车辆停车。

22、在铁路道口、交叉路口、急弯路、宽度不足4米的窄路、桥梁、陡坡、隧道处,距上述地点50米以内也不准停车。

23、机动车在夜间临时停车时,应开示廓灯、后位灯。

24、机动车夜间超车时应变换远近光灯。

25、进入高速公路的车辆应当配备警告标志牌。

26、动车在高速公路上正常行驶时,最低时速不得低于60公里。

27、设计最高时速低于70公里的机动车,不能进入高速公路。

28、在驶近高速公路隧道入口前50米左右,打开前照灯、示廓灯、后位灯,以便观察前方情况以及引起后方车辆的注意。

29、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正常行驶时,不准倒车,逆行,不准穿越中央分隔带掉头或者在车道内停车。

30、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中,机动车因故障需要临时停车检修时,必须提前开启右转向灯驶离行车道,停在应急车道内或者右侧路肩进行检修车辆,同时在来车方向150米外设置停车标志,并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

31、根据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的程度和数额,交通事故可以分为轻微事故、一般事故、重大事故和特大事故。

32、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33、机动车不得在铁路道口、交叉路口、单行路、桥梁、急弯、陡坡或者隧道中倒车。

34、机动车行驶超过规定时速50%的,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还可以吊销驾驶证。

35、高速公路限速标志标明的最高时速不得超过120公里。

36、道路交通标线按功能可分为指示标线、禁止标线、警告标线三类。

37、不得连续驾驶机动车超过4小时未停车休息或者停车休息时间少于20分钟。

38、铁路与道路平面交叉的路口,其禁止车辆、行人通行的信号有二种表示方式,一种是两个红灯交替闪烁;另一种是一个红灯亮时。40、机动车除驾驶室和车厢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不准载人。40、机动车下坡时,不准熄火或空档滑行。

41、行人、车辆在通过无人看守路口时应“一停二看三通过”,双向了望,确定安全后再通过。

42、绿灯亮时,转弯的车辆不准妨碍直行的车辆和被放行的行人通行。

43、机动车载物应当符合核定的载质量,严禁超载;载物的长、宽、高不得违反装载要求,不得遗洒、飘散载运物。

44、汽车涉水时要用低档平稳前进,中途不要换档、停车和急打方向。

45、厂区内限高4.5米。

46、伪造、变造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驾驶证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予以收缴,扣留该机动车,处15日以下拘留,并处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7、机动车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时,应当停车让行。

48、交通事故责任分为全部责任、主要责任、同等责任、次要责任和无责任。

49、对交通事故的责任者,应追究的责任有刑事责任、民事责任。

管理学分类基础 篇5

具体内容有:

(1)立案类文书主要包括案件举报登记表、立案审批表;

(2)调查取证类文书主要包括现场检查笔录、询问通知书、询问笔录、陈述笔录、先行登记保存通知书、抽样取证通知书、委托鉴定书、委托调查函、采取(解除)强制措施审批表、封存(查封、扣押)物品通知书、封存(查封、扣押)物品清单、案件调查终结审批表;

(3)告知类文书包括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听证告知书、听证通知书、听证笔录;

(4)决定类文书包括行政处罚决定审批表、当场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书、没收物品清单;

(5)执行类文书包括罚款催缴通知书、延期(分期)缴纳罚款审批表、延期(分期)缴纳罚款批准书、强制执行申请书、强制执行通知书、强制执行决定书;

(6)结案类文书包括结案审批表、案件移送审批表、案件移送函;

管理学分类基础 篇6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他如奇经、经别和络脉等都是以十二经脉为主体,彼此联系,相互配合而发挥作用的,所以十二经脉对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名称分类

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人体的左右两侧,分别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而每一条经脉又分别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因此,十二经脉的名称,即是结合了阴阳、手足及脏腑等三方面要素而命名的。

阳分少阳、阳明、太阳;阴分少阴、厥阴、太阴。根据脏属阴、腑属阳;内侧属阴,外侧属阳的原则,即可将各条经脉按其所属脏腑,并结合其循行于四肢的部位,从而订出各经之名称。

手经循行于上肢;足经循行于下肢。阴经循行于四肢内侧,属脏;阳经循行于四肢外侧,属腑。手足三阴有少阴、厥阴、太阴之别;手足三阳则有少阳、阳明、太阳之异。

三阴三阳的名称广泛应用于经络的命名,包括经脉、经别、络脉及经筋等都是如此。分布于上肢内侧的为手三阴,即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分布于上肢外侧的为手三阳,即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分布于下肢内侧的为足三阴,即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分布于下肢外侧的为足三阳,即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这即是十二经脉的命名规律,以及手足阴阳的分类。

十 二 经 脉 的 名 称 分 类 表阴经(属脏)阳经(属腑)循行部位(阴经行于内侧,阳经行于外侧)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上 肢前 缘

中 线

后 缘足太阴脾经 *

足厥阴肝经 *

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下 肢前 缘

中 线

管理学分类基础 篇7

一、工程事故分类

常见的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如下:

(一) 地基失稳造成工程事故

建筑物作用在地基上的荷载密度超过地基承载力, 地基将产生剪切破坏。地基产生剪切破坏将使建筑物下沉倒塌或破坏。

地基承载力是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中的一个关键指标。各类地基承受基础传来荷载的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 超过这一限度, 建筑物将产生较大的沉降或不均匀沉降, 引起房屋开裂;如果超越过多, 则地基土有可能发生剪切破坏而整体滑动或急剧下沉, 造成房屋的倾斜或严重受损。

地基破坏的形式与地基土层分布、土体性质、基础形状、埋深、加荷速率等因素有关。土体不易压缩、基础埋深较深时将形成冲切或局部剪切破坏;土体容易压缩、基础埋深较浅时将形成整体剪切破坏, 产生整体剪切破坏前, 在基础周围地面有明显隆起现象。

(二) 地基变形造成工程事故

地基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产生沉降, 当总沉降量或不均匀沉降超过建筑物允许沉降时, 影响建筑物正常使用造成工程事故。地基总沉降过大, 不仅容易使散水倒坡, 而且建筑物室内外连接, 内外网之间的水、电、暖管道断裂, 都需付出相当代价。建筑物不均匀沉降时, 容易造成建筑物的倾斜, 及上部结构构件的开裂。

(三) 地基渗流造成工程事故

渗流造成潜蚀, 在地基中形成土洞、溶洞或土体结构改变, 导致地基破坏。

渗流形成流土、管涌导致地基破坏。

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地基中有效应力改变, 导致地基沉降, 严重的可造成工程事故。

(四) 土坡滑动造成工程事故

建在土坡上或土坡顶和土坡坡趾附近的建 (构) 筑物会因为土坡滑动产生破坏。造成土坡滑动的原因很多, 除坡上加载、坡脚取土等人为因素外, 土中渗流改变土的性质, 特别是降低土层界面的强度, 以及土体强度随蠕变降低等是重要的原因。

(五) 地震造成工程事故

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不仅与地震烈度有关, 还与建筑场地效应、地基土动力特性有关。在同样的场地条件下, 粘土地基和砂土地基、饱和土和非饱和土地基上房屋的震害差别也很大。地基对建筑物的破坏还与基础型式、上部结构、体型、结构形式和刚度有关。

(六) 特殊土地基工程事故

特殊土主要指:湿陷性黄土地基、膨胀土地基、冻土地基以及盐渍土地基等。特殊土的工程性质与一般土不同, 特殊土地基工程事故也有特殊性。

(七) 其他地基工程事故

地下工程 (地铁、地下商场、地下车库和人防工程等) 的兴建, 地下采矿造成的采空区以及地下水位的变化, 均可能导致影响范围内地面下沉造成地基工程事故。另外, 各种原因的地裂缝也将造成工程事故。

(八) 基础工程事故

除地基工程事故外, 基础工程事故也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和安全。基础工程事故可分为基础错位事故、基础构件施工质量事故以及其他基础工程事故。

二、工程事故原因

造成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的原因有:

(一) 对场地工程地质情况缺乏全面、正确的了解

许多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源于对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情况缺乏全面、正确的了解, 没有正确了解建筑场地土层分布、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 就错误估计地基承载力和地基变形特性, 导致发生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造成设计人员对建筑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缺乏全面正确的了解, 主要有下述情况:工程勘察工作不符合要求, 建筑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非常复杂, 没有按规定进行工程勘察工作。

(二) 设计方案不合理或设计计算错误

设计方案不合理, 主要是设计人员不能根据建筑物上部结构荷载、平面布置、高度、体型、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合理选用基础形式, 造成地基不能满足建筑物对它的要求, 导致工程事故。

设计计算错误, 主要包括:荷载计算不正确, 基础设计方面错误, 地基沉降计算不正确导致不均匀沉降失控。

(三) 施工质量造成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

施工质量方面的问题主要有:未按设计施工图施工, 未按技术操作规程施工。

(四) 环境条件改变造成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

环境改变常见下述情况:地下工程或深基坑工程施工对邻近建筑物地基与基础的影响;建筑物周围地面堆载引起建筑物地基附加应力增加, 导致建筑物完工后沉降和不均匀沉降进一步发展, 建筑物周围地基中施工振动或挤压对建筑物地基的影响, 地下水位变化对建筑物地基的影响。

(五) 其他原因造成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

上述原因造成工程事故通过努力是可以避免的, 但有一些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是难以避免的, 如少数地质情况特别复杂而造成的地基基础工程事故, 以及超过设防标准的地震造成的地基基础工程事故, 等等。

三、工程事故预防

精心勘察、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可以预防绝大部分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

首先要搞好工程勘察工作。预防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首先要重视对建筑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全面、正确了解, 这是预防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的关键。

其次要做到精心设计。在全面、正确了解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 根据建筑物对地基的要求, 进行地基基础设计。如天然地基不能满足要求, 则应进行地基处理形成人工地基, 并采用合理的基础形式。地基、基础、上部结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在设计中应统一考虑。要认真分析地基变形, 正确估计施工后沉降, 并控制建筑物施工后沉降在允许范围内。

最后要做到精心施工。合理的设计需要通过精心施工来实现, 要杜绝施工质量事故。

参考文献

[1]陈希哲.国内外地基基础事故原因分析与处理[J].建筑技术, 1986, (12) .

分类管理如何管? 篇8

要取得国有资产分类与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完善两者在效果上的统一,增强正能量,减少或者避免负效应,就必须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实际出发,遵循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的原则,达到有利于国有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促进市场竞争公平,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效果。概而言之,只有实现国有资产分类管理科学化的目标,才能体现作为方法上的国有资产分类的应用价值。

在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操作方式上有一些问题值得关注和探讨。

厘清公共财产收益与国有资产的界定

企业资产变现形成的货币资产,本来只是价值形态的转换,并未由此改变政府就这部分资产对国资委行使出资人职责的授权,但目前仍然因袭国资委成立之前的规定上缴财政。其后果,不但直接减少了政府对国资委授权经营的资产价值,而且限制了国有资产管理和企业经营活动的范畴,不利于促进国有企业开展资产并购、出让等多式多样的资本经营活动。

相应地,实行股权多元化以后,国有股权分红所得须进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但在其他股东希望增资扩股时,国有股权持有人难以及时做出响应,上缴的收益也未必得尝所愿回投企业,由此往往招致合作者的不满,乃至成为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造的障碍。有鉴于此,有必要进一步撇清公共财产收益管理与国有资产收益管理的区别与界限,在制度设计上加以合理变通和改进。

处理好公共支出与企业再投入的关系

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是国有资产新型管理体制的必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在更大范围调整国有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企业是多种要素的组合,这种组合不是要素的简单相加。它能产生有机的、集束的功能,对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来说,不仅生成了有形价值,而且附着了更为珍贵的人力资本、核心技术、管理理念及组织体系、品牌、销售网络、商誉、企业文化等无形价值。这些无形价值,能给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和社会价值。行杀鸡取卵之法,只做一锤子买卖,则毁之于旦夕之间;反之,取养鸡下蛋之法,许以恒产绵延,则泽福于长久。两利相较,取舍自明。

实行差异化业绩评价

目前,国资委行使出资人职责的主要是企业经营性资产。同时,城市供水供气管道、电网、国家战略控制型的军工企业等一些须特许经营的具有公益性质的资产,集防洪抗旱、供水排灌、水产养殖、发电、景观旅游等于一身的水利资产等一些兼有公益性、营利性以及准公益性的资产,也授权国资委监管。

对于一般竞争性行业的国有资产,应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能进则进,不进则退,在股权配置上不求千篇一律,既可国有独资也可实行混合所有制的股权多元化,既可国有控股也可国有参股,必要时国有股权可以整体出让。在业绩评价上,应全面推广能反映企业价值创造、激励经营者注重可持续发展、增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EVA(经济增加值)考核体系。

对公益性资产,包括特许垄断经营产业、国家战略控制型产业中的国有资产,也应在不损害公益性、国家安全和核心利益的前提下创造条件,采取股权多元化、部分产品和技术外包等适当形式,与非国有资产嫁接。这种设计的意义在于,动员社会资本与国有资本配套,从而增大社会公益事业的总投入。在业绩评价上,由于这类经营实体同时具有公益性与营利性,有必要以行业对标为主轴,变通参照EVA考核体系,既侧重考核履行职能、提供服务的质量,又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价值创造,促使经营者努力实现微观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公益性企业就其承担的公用职能而言,不以营利为目的;但作为企业,它又是营利性的法人实体。在履行公用职能时,出于社会全局利益的需要,往往要舍弃自身的利益甚至出现亏损。因此,许多发达国家的公益产品或服务由政府向企业购买或者直接办企业来实现。采取后一种方式的,企业亏损由政府埋单。而在我国,目前企业为公共利益所费所亏与政府补偿相对应的制度尚未建立健全,职能定位以及政企关系有待进一步明确和理顺。

尊重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国资委不行使公共管理权和行政手段干预企业经营,而且与企业经营者之间是股东与代理者的关系,而非政企关系。以往,在出资人缺位、行政部门多头介入企业具体事务的情况下,企业经营自主权被漠视,活力遭受严重压抑。因此,实行政企分开也就成为增强企业活力的前提条件。

以是而论,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关键部分是由出资人来决定的,尊重企业自主权首先要保障出资人的权利。当然,随着企业股权多元、经营规模化以及投资者跨行业投资的情形日益普遍,股东们做出了明智的选择:在把握出资人剩余控制权的前提下,将不宜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项授权代理人管理,确立了财产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对立统一的关系,形成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分而治之的机制。在现代公司制臻于成熟的基础上,其授权的方式方法也不断规范化、程式化,最终定格于公司法等相关法律。

从实践来看,实现国有资产监管的科学性、有效性和规范性,出资人主要应把握和行使好五项权力。一是实行规范的报告、备案和必要的审核制度,对出资企业的重大决策事项行使知情权。二是对出资企业提交的报告事项,一般只就程序是否合规提出意见,必要时可以就某些重大决策的实质性内容提交专家论证,并将专家的意见反馈企业参酌,行使建议权。三是以台账制度和情况调度为抓手,对重大事项的执行情况进行过程性跟踪监督,行使督察权。四是对企业管理层实行科学、严格的业绩考核,行使奖惩权。五是在出资企业违法违规决策、出现明显失误等特殊情况时审慎启用裁决权。裁决权一旦行使,也必须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责任主体。总之,经营决策的权、责、利统一归于企业管理层,国资委的监管重点则定位于把方向、立规矩、管程序、抓奖惩,以避免落入行政式审批的窠臼。

上一篇:正面教育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审计费收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