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冬天的路上作文(精选8篇)
一次次的月考失败,让我们学生好无奈。不知道该怨谁,是我们接收速度太慢,还是说慢点学。行走在冬天,行走在考试间,很多的失败,失落。不知道是因为有过很多失败的经历,不以为然,还是习惯了考试这个东西,淡然了恐惧。行走在匆忙的冬天,时间,请你等等我。
行走在冬天,我很冷,行走在冬天的`烦恼间,我很累。行走在冬天的失败,我很无助。行走在冬天的未知区域,我恐惧,行走在……我孤独徘徊在路口,盼望春天的你。
这个冬天,我长大了,遇到的事就多了,烦恼也就多了,也许16岁,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年龄,也许应该会处理好一些事情。但我的也许在哪呢?年龄长大了,其实还未长大的,身边的人都太复杂,我总是看不透他们,也许他们太聪明,我太愚笨了。又或者是我太复杂了吗?某次的经历就让我总是怀疑吗?
闫学老师《我的理想》课堂实录
(课始, 闫老师先请学生欣赏台湾女作家三毛的歌《橄榄树》, 并要求学生听音乐, 看歌词。其间简介了三毛和她的作品, 展示三毛生活照。然后让学生看照片猜三毛儿时的理想。)
师:不瞒同学们说, 你们统统猜错了!想知道三毛的理想是什么吗?
师:她把自己儿时的理想写在一本书里, 请大家看这样的一段文字。 (出示《拾荒记》中的一个片段, 学生读) 现在知道她的理想是什么了吗?
生:做一个在街头拾破烂的人, 做个卖冰棍和烤红薯的小商贩。
师:同学们没想到吧?原来她的理想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伟大!她为什么要做街头拾破烂和卖东西的小贩?有什么好处吗?
生:我认为她想要自由。
师:哪里看出来?
生:引文中说她拾破烂、做生意的同时, 可以玩耍, 还可以呼吸新鲜空气, 也有可能有意外的收获和发现。
师:是的, 三毛把自由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她觉得只有自由, 才会快乐!每个人的理想并非得是伟大和神圣的东西, 但肯定要是我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 它可以是我们心中那一份对自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个美好的心愿。正是带着这种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毛走遍世界各地, 把自己的经历写进书里和歌里, 一如她在《橄榄树》歌词里写的一样……
(师生品味《橄榄树》歌词)
师:请大家猜猜我儿时的理想。为了公平起见, 在猜之前, 我先将答案交代给一个同学。谁来? (一生上台) 让他为大家的猜测做裁判。 (对该生) 同学猜对了你就点头, 错了你就摇头, 同学发言由你选。
(学生猜测, 台上男生摇头)
师:“裁判”, 还想让他们猜下去吗?看来他们是没希望了。请“裁判”大声地告诉他们。
生:闫老师的理想是做小卖部的售货员, 而且只卖两样东西, 一样是糖果, 另一样是点心。 (不少学生都笑了起来)
师:你们笑什么?
生:因为闫老师现在的成就远要比理想的成就大得多!
师:做一个小卖部的售货员难道不好吗?我觉得挺好!
生:堂堂的特级教师想当一个小卖部的售货员, 太不可思议了!
师:人家那样著名的女作家只想做个捡破烂的, 我还没去拾破烂呢!这有什么奇怪的?可能你们觉着闫老师的理想挺好玩的。但我觉得我们的理想只要是真诚的、真实的, 就是可贵的!我想你们的小脑瓜里也都有自己的理想, 可能更好玩, 更有意思!我先请几个同学来说说看。
生:我想当一个股票专家。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老妈整天就在股市上看, 时间长了, 我也懂得了些股票知识, 有了些兴趣, 很想帮她。可我也不需要太专业, 因为那样就会抢了巴菲特的饭碗, 那就不大好了。
师:没想到我们的教室里就坐着一个未来的巴菲特!看你的聪明劲儿, 巴菲特小时候未必比你强。
(学生理想各具个性, 如做小学教师、环保大使和爱心志愿者等)
师:你们的理想都很有意思, 也很真诚, 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吧, 我们把下面的时间留出来, 将我们的理想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出示课件:“写下你的理想……”) 你们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可以用“我的理想”做题目, 也可以另外拟一个题目。但是文章的主题要围绕着“我的理想”来写。
(在《雨的印记》钢琴曲中, 学生作文, 教师行间巡视, 点拨初评, 并在“优作”上打上“☆”记号)
师:大家写得差不多了。打“☆”的同学请举手。下面请这几位来展示一下。其他同学要注意听, 看看他们的作文写了什么, 怎么写的, 哪些地方写得好, 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生:我的理想跟闫老师的差不多, 虽然不大, 却十分美好。我的理想就是开一家便当店, 店里应有尽有……我要开成全国和全球连锁店。去干旱的地方……去寒冷的地方……去重灾区……
师:听了这些, 我不得不说他的理想比闫老师远大得多。你们知道闫老师的小卖部为什么只卖糖果和点心这两样东西吗?
生:我觉得闫老师是要把快乐和甜蜜送给每一个人。
师:我很开心, 你这么想我。但那时的我还没有那么高尚。再猜猜看。
师:闫老师不得不承认当时的自己真的就是个馋嘴丫头, 所以我的便利店就只卖糖果和点心这两样东西。但我绝对没想到要办全国和全球连锁, 而且要服务到寒冷的北方和各个灾区, 所以说刚才那位男生的理想比我的要远大得多。老师很佩服你!
生:我的理想是当个股票专家, 因为我妈妈总是在炒股, 她只要在键盘上动动手指就能赚钱……如果我做一个股票专家, 一定要把技术告诉老妈, 因为“上阵亲兄弟, 打仗母子兵”嘛!……而且妈妈也就能腾出时间给我做剁椒鱼头了……
师:我特别喜欢他的作文, 因为他特别真诚, 文字也特别真切, 文中的像“上阵亲兄弟, 打仗母子兵”等句子表达也很风趣。刚才没打“☆”同学如果觉得自己的文章写得也很好, 也可与大家分享。谁来?
生:我要做个珍爱生命的使者, 不希望酒驾的惨剧再次发生, 希望人类能在自然状态下正常死亡……
师:你写得很深刻!老师刚才没给你打“☆”, 很抱歉, 现在给你补上。
(师相机引导学生讨论“自然死亡”的概念)
师:刚才我非常开心地分享了你们的作文, 现在闫老师也想让同学们分享一下我的一篇关于理想的文章片段。
(出示《捧起第一次的茉莉》一文中关于自己理想的片段, 引导学生配乐悟读“下水文”, 并引导学生评价)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通过刚才的交流, 老师很有感触。我送给大家一句话:“我们写的文章想要打动读者, 一定要写出真情实感。提起笔, 就要捧起心, 把心献给读者。”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作文再继续修改完善一下, 尤其是个别细节的地方要注意修改。
师:这节课, 大家不仅谈了各自的理想, 知道了许多同学的理想, 还知道了三毛和闫老师的理想。其实理想就是来自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的想法, 每一个理想都是向往, 都是渴望。希望你们播下的理想的种子早日生根发芽, 衷心祝愿你们梦想成真!
虞筱熹老师《我的理想》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 还记得今年9月1日中央电视台《开学第一课》栏目的主题吗?
生:记得。这一栏目的主题是“我的梦, 中国梦”, 有好几位名人谈了自己的理想。
师:有哪些名人?他们各有什么样的理想? (学生交流)
师:是的, 无论是像完玛草那样的小女孩, 还是像袁隆平爷爷一样的大科学家, 他们都有自己的梦想或心愿, 而且都获得了成功。难怪有人说“理想是人生的太阳, 理想是前进的力量!” (课件出示) 这堂课, 我们就来聊聊“我的理想”这个话题。 (板书:我的理想) 请同桌之间先相互交流自己的理想。
师:谁来展示一下?
生:我要成为像梅西那样的足球明星。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你做准备了吗?
生:爸爸迷上了南非足球世界杯, 只要有比赛, 他就“承包”了我家的电视。受他影响, 我也慢慢喜欢上了看球赛, 而且特崇拜阿根廷的梅西。现在每到课间、假日, 我最喜欢的就是跟小伙伴一起踢足球, 有时还会拉上爸爸……
师:你真棒!成功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
生:希望我家拥有100平米以上的大房子!因为我家现在的房子太小, 仅有不到80平米, 靠爸妈在这几年打工的收入, 暂时无法买起大房子……
师:这是你的一个迫切的心愿, 可能也是你们全家的共同目标。
生:想让爸爸和第三任女友早点领结婚证。
师:你爸的第三任女友如何?待你怎样?
生:她非常好。有时我做错事, 爸爸对我脾气很暴躁, 而新妈妈总是耐心指出我错在哪里, 并和蔼地安慰和鼓励我, 帮助我改正错误, 所以我很喜欢她。她可关心我啦, 有时待我比爸还好!
……
师:同学们谈得真好!你们的理想和心愿都跟自己的生活经历有关系。在刚才的交流中, 有的同学具体谈了自己理想产生的原因, 有的同学重点谈了自己为理想、心愿付出的努力。现在就请同学们拿起笔, 把你的理想和理想背后的故事写下来, 写的时候要注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板书) 。
(播放轻音乐, 学生作文, 教师检视)
师:我们先来听听同学的作文。
生:我的题目是“我想迅速长高”。我都六年级了, 还是很矮, 跟五年级差不多。为了长高, 我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每天都要吃钙片, 要喝两大杯牛奶, 有时爸爸还替我拉一拉筋骨……都坚持半年多了, 量量才长了1厘米, 我大失所望, 我要是能快速长高多好啊!
师:听了他的故事, 你有什么感受?
生:他写得很幽默, 很生动。从作文流露出的失望之情, 可以看出他对长高是非常渴望的。
师:从哪里看出他的失望?请他再把有关的内容读一读。
师:对他的作文还有什么建议吗?
……
师:大家围绕“我的理想”交流得非常好!下节课我们还将继续交流。最后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不管是大理想, 还是小心愿, 都需要我们脚踏实地, 付诸努力!
对两堂课的赏析与感悟
熟悉曾纪鑫的读者都知道,他身上有着屈原式的求索精神。作为一个作家固然担负着为往圣继绝学、为生民立命的责任,但毋庸置疑的也包含着自我诘问——一个人精神的“根”到底在何处,一个人的灵魂最终要归于何方?他的“不安分”或许全由于这些求证生命意义的自问,于是他走出小山村,走出公安县,走出湖北,走到了福建,走向了中国的人文山水。但是走得越远,他的心反而离故乡越近,渐渐变成了一个“思乡者”。有心的读者会注意到,这部文集正文12题中有8题或直接或间接书写他的故乡湖北。其中《湖北人》写湖北人的文化性格,庄谐并重生动有趣,在与中国各地人性格的比较中为湖北人塑像。《鄂西三“神”》《边缘化的沃土》《西塞山下龙舟会》都是对湖北人文历史的描摹,就像一幅幅风俗画,一篇篇抒情诗。相比而言,他也写自己行踪所至的西藏风物(《高原壮歌》),也写战时重庆(《在北碚》),还有塞北大漠(《天地过客》),但他在那些地方感到自己是一个“过客”。于是人们在读这部文集时会感到:一个人无论在空间意义上漂流了多远,实际上都走不出故乡;一个人在时间上无论漫游了多久,都难以穿越历史。这成为一种宿命,也成为智者内心的一种恐惧。为了摆脱这种宿命和恐惧,为了找到“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答案,曾纪鑫成为一个行走在路上的精神流浪者,成为一个丰富的痛苦者,同时也是一个执著的进取者。他把寻根过程中的所思所感,把在路上的所见所闻,把对梦里故园的诗意怀想,统统形诸文字并从中获得慰藉。
曾纪鑫在“神游”中“穿越”,并在“还原历史”的过程中走入了“事件现场”。这位理性的怀疑论者像一个超时空侦探,在历史的故纸堆里,在不为人注意的蛛丝马迹里搜索着被历史本质主义遮蔽的证据。有人说:“文学,只有人名是假的;历史,只有人名是真的。”这固然有点虚无,却从另一方面道出了文学真善美的本质。曾纪鑫的历史文化散文,是与历史人物的神交意会,是以“文学之灯”照向历史黑洞的探索发现,是对诸多惊人的具有戏剧性的历史细节的揭示与呈现。《英雄的出路与末路》写李自成起义的原因、过程与结局。关于李自成起义的原因,曾纪鑫发现了一些偶然性因素,这就是缘于崇祯元年湖北籍御史毛羽健奏请取消“驿递”制度,此举使十万驿吏失去生路,加入到土匪或起义军队伍里,李自成正是这些失业者中的一员。那么,毛羽健因何做此提案呢?是因为他在京城纳了小妾,却被远在家乡的元配夫人知悉,她假公济私借驿道星火赶来,而驿吏竟然没有提前告知毛御史,“河东狮吼”令他灰头土脸颜面丧尽,窝了一肚子火的毛羽健就把驿站当成了“出气筒”……这些发现不能不让人感叹:历史有时比文学更具戏剧性。
或许,在行走了很远、追溯了很久以后,曾纪鑫越来越感受到了“邂逅”的魅力。2006年7月,曾纪鑫从成都转机飞到“世界第三极”西藏采风,山南地区电视台书记嘎多亲自驾车带他观光,他由此“邂逅”了文成公主;2006年10月,台湾旅美华人齐茂椿精心策划组织了“梦怀长安古城,重走唐蕃古道”活动,将文成公主与佛祖12岁等身像复制件从拉萨迎回西安——这两个机缘碰撞出了《高原壮歌》,从而对文成公主与汉藏友谊进行了长篇书写。因为《历史的刀锋》中那篇《不胜重负的黄袍加身》对赵匡胤的“开国壮举”进行了书写,从此脑子里萦绕着“经济发达但军事积弱,文化繁盛却发展畸形,疲惫不堪而常被后人景仰的‘大宋王朝’。尽管这段历史阴柔衰朽、懦弱凄凉、不堪回首,可一旦涉足其中,就像掉入陷阱般无法自拔,于是,索性任其自陷一陷到底,直面正视‘打捞’一番……”所以就有了《从汴京到赵家堡》的诞生,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对南宋衰亡的原因进行了探究,俨然一部南宋史,其中不乏惊人之论:“岳飞是一个具有个性与锋芒的武将,他倔强任性,根本不懂韬光养晦,总是凭着自己的直觉与好恶行事。岳飞能打恶仗硬仗,但他桀骜不驯,常常‘便宜从事’”,这使岳飞最终招致杀身之祸,而被神话化的“朱仙镇大捷”纯属虚构,“大宋王朝自始至终,除镇压内部的农民起义大获成功外,在对外作战中,从未取得过一次像样的决定性军事胜利,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内战内行,外战外行’之先河”。在那样的背景下“仅凭一支岳家军,无论多么神勇,也不可能神话般地消灭所有金军,灭亡整个金廷,并且还是一支时时受到猜疑与掣肘的军队”,“尤为可悲的是,岳飞之死在朝堂没有引起任何反应,士大夫们没有一人站出来为岳飞说上一声公道。一群麻木不仁的臣子,又能将一个腐朽不堪的朝廷支撑多久?”当曾纪鑫发出如许感叹的时候,谁敢说他没有穿越历史变成一个“宋朝人”?——机缘与邂逅、偶然与意外、欲望与个性,这些冥冥中牵引着他写作动机的神秘因素,或许正是引领曾纪鑫走向“新历史主义”的原因吧。
曾纪鑫《一个人能够走多远》与上一部历史文化散文集《千古大变局》相差不过两年时间,但他的历史观似乎发生些许改变。此前,“历史”在曾纪鑫眼里大体上是客体,是他的认知、研究与探索的对象,虽然在“《千古大变局》的创作过程,很大程度上也是去魅、去惑、去蛊的过程,为近代人物正视、正听、正名、正身,去掉‘神化’或‘鬼化’的外衣,还原为七情六欲的真实的‘人’”。但他那时候能对历史人物给予“同情的理解”,却很多时候在入乎其内之后难以抽身出来,作细致冷静地打量,故而在《千秋家国梦》《历史的刀锋》《永远的驿站》乃至《千古大变局》中,历史的荒诞与悖谬常令他愤激,许多历史之谜让他痛苦,因而也就为时爆出“正义的火气”。也就是说,他那个时期在角色“代入”之后,与“历史”形成了冲突对抗关系,这种“戏剧冲突”多是外部冲突,有些结论也带有“事后之明”的味道。而在《一个人能够走多远》里,作者与历史形成了“主体间性”的关系,他与历史真正达成了谅解与对话:历史不可假设,未来不可预知;但在文学创作中,却能将“历史”的诗性、戏剧性和叙事性进行有机融合。因而,他的历史观更加成熟,其跨文体写作的艺境也更为成熟。由此言之,《一个人能够走多远》是一部自我启蒙之书,是“为己”之著。如果说曾纪鑫此前怀抱着中国式启蒙主义者的宣教态度,以现代价值观为评判标准拷问历史,将自己的独到发现告诉给别人,那么《一个人能够走多远》更像是寻根路上的思想录,因而有着从容含玩的韵味。我以为,如果文章能如汪曾祺那样达到“把玩”的艺境,那么情、智、趣三方面也就达到了和谐。在《一个人能够走多远》中,曾纪鑫的精神仍然是粗砺而阳刚的,但他的艺境渐臻通达圆融,他在行走、神游与穿越中获得了一种“以无厚入有间”的裕如之感,故乡、历史、文化和自然等题材都在他的“行走”中达成默契。
在梦想这条路上,没有人能随便成功,每一步踏实的脚印都是我们迈向成功的奠基石。即便些许时候也会艳羡一下别人的位居榜上的优异成绩,却因自己努力不及,所以自愧不如的时候总是居多。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我们应该更新自己的篇章,虽然难免跌倒和守候,但要勇敢地抬头。
一直以来我用了很长时间回忆我已经度过的日子,甚至我已经记不清在多少个日日夜夜中昏昏欲睡。而却已经不再怀念那个时候年少的无知!
关于西藏是从一本书开始对这个地方慢慢的所吸引,而后一发不可收拾。原来我的激情不在于灯红酒绿、摩肩接踵,满世界充满钢筋水泥的城市,除了迷茫的生活还是更多的伪装!
我的梦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一直变换,知道原来才明白这个样的生活不是一直想要和一直享受的。城市才发现很大,走总也走不出去!
曾经在梦里感受的这个日光之城独特的气氛,直到现在才明白不是这样,初到拉萨已经感受的这个大自然和人为的地方是那样的安详,天很蓝,空气很纯!在这样一个雪域高原让人有一种格外的兴奋,拉萨、我真的来了!
高原反应一个让人很胆颤的词语,在这里它能让人吃什么吐什么,然后彻夜彻夜的失眠,还好我不是高反的之一。初到小昭寺看到已经磕长头的藏民很虔诚也许对他们来说这种简单的信仰一直到他们的一代又一代。大昭寺这个世界坛城的中心每天都迎来各地的朝拜者,站在布达拉宫顶上看着这座香烟缭绕的宫殿,是震撼,是敬仰,是膜拜。
我行走在灿烂的路上,不因这条路一帆风顺,而是因这条路艰辛困苦,却充满了挑战。就如那黑白相间的琴键,波涛起伏,却如阶梯,步步向上……
三岁练琴,不是因为热爱,而是父母的期望。八岁登台,紧张,彷徨,不知所措,最终以失败告终。多少次比赛,就有多少次重新振作的心被失败打破。
十岁,我放弃了钢琴。那之后,我的生活充满了欢乐与美好,没了压力就多了轻松。那时,我行走在空虚的`路上。
但回家后,望见——角落里的那架崭新的钢琴,此刻却披上了银尘。曾经光彩照人,如今却独自蜷缩在那角落里,孤芳自怜,痛苦呻吟。黑白的琴键,仿佛发出了黑色的企求,期盼我的到来。而我与她像平行线一样,永不交集。此时的我一头是寂寞,一头是空虚。我行走在空虚的路上,看不到头,在为未来而等待。
十二岁,我重拾旧梦。不因父母期望,不为兴趣热爱,只为一颗上进的心。
望着银尘布满的钢琴,我守在它身旁,为它洗去尘土与难过。按动琴键的感觉少了一分艰辛却多了一份喜悦。那时,我决定站上舞台,赢得掌声。
那时,我行走在追梦的路上,充实而美好。
别人中午休息,我练琴。别人晚上写作业,我把作业提前完成以便于练琴。研习技巧,音阶,节奏,音乐,是每天不可或缺的项目,有时练累了,硬扛着;有时找不到方法,继续摸索。
知道我的手指不再是按动琴键,而是掠过;知道我的眼睛不再是看着谱面,而是闭上眼睛去感受。
知道,经历了多少次梦想破碎后,我依然行走在灿烂的路上,不再等待。
音乐会上,我以《布格缪勒》中的一曲《燕子》博得掌声与喝彩后,我才真正明白。对那架崭新的钢琴,对那黑白的琴键,我不再是一个为满足父母期盼,有上进心的过客,而是深深爱上她的朋友。
1.重视写, 忽视评。写作, 顾名思义是“写”的教学, 因此大多数老师将习作教学重点放在“写”上。一次习作, 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习作指导上, 学生将全部心思集中在习作上, 一讲为快, 一写了之, 一讲一写, 大功告成。
2.学生写, 教师评。在一般老师的心目中, 批改是教师的职责, 哪能学生代劳?评价是教师的权威, 岂容学生染指?于是, 批改作文成了学生的专利, 语文老师独自面对一大摞作文本, 逐字逐句审阅, 点点滴滴批改, 象征权威的红笔在学生的作文本上指点江山。
3.只看分, 不看评。教师自认为辛勤的付出一定会换来孩子的感动, 换来孩子习作的腾飞, 哪知道自己耗时费力的评改, 大多数学生根本就不当一回事, 他们关心的只是分数, 至于评语则不屑一顾。
4.效率低, 胡乱评。写评语是教师与学生对话的过程, 是无声的习作指导, 但是工作量特别大。于是, 应付交差, 字迹潦草的“魔鬼化”评语诞生了;为评而评, 千篇一律的“模式化”评语出现了;故弄玄虚, 艰深晦涩的“专业术语化”评语扑来了……林林总总, 这样的评语交流效率低, 学生不爱看, 不想看, 看不懂。教师白忙活的同时, 更影响了学生习作的激情。
针对以上现状, 如何通过习作评价促进习作有效教学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以“激趣化”为思想实施评价操作
习作评价要充分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习作激情的可持续发展。学生习作并不是轻松的劳动, 学生感到自己是个“劳动者”, 习作就是他们的劳动成果, 他们十分珍视, 爱如珍宝。因此, 教师在批改每一篇习作时要谨慎, 心怀敬畏, 要落笔有情, 字字有声, 句句有趣。我的原则是, 多留少删。尽可能少动学生的文字。让学生爱上习作, 从呵护他们的文字开始, 那不仅是言语文字, 更是一颗宝贵的童心、一颗热爱习作的玻璃心。给学生自由对话的机会, 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提升了学生习作的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使得他们的习作能力得以提高。
二、用“个性化”作标准指导评价行为
习作评价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让习作评价成为展示学生个性的平台。由于学生家庭背景的区别, 生活环境的不同, 性格差异等等。因此, 他们的表述必然会千差万别。这也告诉我们习作本身是千差万别的。我们不能用一个固定僵化的标志来评价它。更不能以应试教育的标准给他们一闷棍, 什么中心不明确、内容不具体、叙述不生动、立意不新颖。要鼓励他们与同伴多交流, 让每个人都看到自己的优势, 体验成功的喜悦。特长的展示, 个性的张扬, 必然激起他们写作的兴趣、激活他们写作的潜能。
三、以“多元化”为引领拓宽评价主体
课程标准指出:“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 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自我反思。”说到底, 评价是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交流交流互动促进评价对象成长的过程。学生既是评价对象, 同时也是评价主体。评价主体除了老师, 还有学生自身、伙伴、家长等。为了让习作批改成为师生共同的快乐之旅, 我班尝试了批改的自助餐, 自由挑选。批改分为五种, 自改、同伴互改、家长改、老师改、集体改。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有一部分学生修改习作意识增强了, 错别字、标点错误、病句明显减少了。
四、以“可操作化”作准则细化评价标准
在习作教学方面有丰富经验的老师, 都认为必须在修改、讲评上下功夫, 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然而应该从哪些方面修改讲评, 其实很多老师也是一头雾水。一次看到了著名特级教师高子阳的七星确认表, 如获至宝。这张表具有可操作性、简洁性、有效性, 值得推广。 (附表如下)
用这样的标准指导学生评价自己与同伴的习作, 学生有法可依, 有标准可行, 评价时目的性增强了, 针对性提高了, 更为重要的是用这样的标准评价的同时, 作文的标准也内化于学生的心目中, 学生在习作时, 自然会对照七星评价表, 从而提高了习作的质量。
五、以“幽默化”为原则丰富评价语言
教师评语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和激励性。作文评讲课也是本人精心准备的, 也是我班学生最最期待的。到老师点评这一环节班上笑声不断, 欢乐无极限。点评的语言要简洁、风趣、击中要害, 千万不要把点评课上成批斗课。借用、活用每年相声小品、广告中的经典台词作评语是我的一大绝活。
这样的评价, 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笑声中了解了习作中的不足, 拉近了师生的情感距离, 同时也展现了语言的魅力, 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关键词:五曲连奏;信息增效;课改;学生;主体
一、课改势在必行
三尺讲台,岁岁年年,周而复始。是什么原因使本应充满创造性、享受成就感的老师对教育工作感觉枯燥无味呢?是什么原因
使得本应天真机敏的孩子看上去怏怏不乐呢?是应试!单一以成绩为目的的教育评价机制,极大地限制了教师的工作自主性和创造性,剥夺了我们孩子的天真无邪。课改就是要改变这些,改变单一知识的传递,为情感交流、个性培养、身心健康等的全面关注,从而给教师提供一个发挥个人才智的更为广阔的工作空间,使教师得到更真实充盈的幸福。使得我们的孩子可以真正主动自主地去学习、去探索。课改就是要从关注自我转向关注孩子、关注未来。唯有如此,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全面地发展。
二、始终行走在课改路上,让五曲连奏真正施惠于学生
什么是课改?课改改什么?我们的老师必须要认清。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搞上去,把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上去,把陈旧的面授的教学方式改下去,把老师这位主演请下去,真正地把学生放在学习舞台的中心,这就是我们的课改目的。我们的“五曲连奏——前奏曲、协奏曲、进行曲、交响曲、圆舞曲”是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之中,我们已经初步品尝到创新带给我们的回报,体会到付出后收获的喜悦,现在我们的学生都很期待每一节课,期待每一次自我展示的机会,而我们的前奏曲正是学生全面展示自己的舞台。一段时间的培养,我们的孩子敢说了、爱说了、会说了。基于此,我们必定会始终坚持行走在课改路上。
三、“五曲连奏”这朵花蕾,需要时间去长大,需要精心照顾才开花
我们的课改,是一个探索前进的过程,在循序渐进中曲折前进。在课改过程中,需要老师不断坚持,不断克服困难、精心备课、精心导演。给学生一段接受转变的过程。课改的路上纵使有再多的困难,为了我们的学生,我们必定会坚定信心,坚持课改。现在,我们的学生已经开始意识到分组教学的好处,体会到自主学习的成就,初步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他们开始在老师的引领下高效地自学。他们的主动性提高了,他们的成绩提高了,班级的管理水平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提高了。我们的老师更是真正体会到课改给师生带来的福利。现在,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我们开始退居幕后,以欣赏者的眼光去审视我们的学生,我们发现原来我们的学生是如此聪明、如此有能力。现在我们的师生关系更和谐,更融洽。徜徉在我们的课堂,你常常会看到老师与学生对于一个知识点争得面红耳赤,你更多感受到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细微步骤,我们的学生都会快而准地抓住、掌握。而我们的老师,正是这育桃李的辛勤园丁,我们满脸幸福地观赏着自己亲手培育的花蕾一点点成长、一步步开放。
让“课改”在坚持中胜利,让“课改”带动活跃的课堂,带动学生的手与脑,带动学生的思维,带动老师的科研水平,带动整体的教学质量。让我们永远行走在课改的前沿。
参考文献:
[1]姬秉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与趋势.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1.
[2]赵正新.影响课程改革政策执行的因素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5(10).
【行走在冬天的路上作文】推荐阅读:
行走在什么的路上中考作文07-23
行走在青春的路上01-05
行走在音乐中作文06-20
行走在消逝中高一作文06-09
行走在春天作文500字11-02
行走在美好中高中作文11-18
行走在春天初二作文700字10-10
行走在画中作文800字09-12
行走在青春的尾端散文01-06
在行走中感悟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