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调查报告(精选8篇)
抗生素市场调查报告
一、抗生素产品类分布
1.发酵半合成分成八大类
有广泛意义有四大类:青霉素、头孢、大环内酯、碳青霉素烯。
2.全合成类有七类
有广泛意义有两类,喹诺酮、硝咪唑,最新一类:噁唑烷酮类。
3.抗生素按给药途径分类
注射类:总量115种。有头孢二、三代;青霉素类和半合成青霉素;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剂型有粉针,水针,输液。
口服类:总量90种。有头孢一代,大环内酯类,半合成青霉素。剂型丰富,有颗粒剂,分散片,缓释片,咀嚼片,干混剂。
外用和其它:总量40种。有喹诺酮类;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硝咪唑。剂型有眼耳用,肠道,阴道,搽剂,软膏剂,栓剂。
二、全球抗感染药物市场情况
全球抗感染市场为850亿美元,比增长10%。全球抗感染药整个产业较为成熟,由于上市新药枯竭和价格下降等影响增速放缓,五年平均增速约为15%。耐药性问题成为新产品研发的主要推动力。
全球细菌药市场趋于饱和,抗真菌、抗病毒药物成为增长的主要动力。美国抗感染药的销售情况看,头孢菌素类约占45%的市场份额,其次是青霉素类占15%,第三是喹诺酮类占12%,大环内酯类为第四占6%,四环素类为第五占5%,其它类占17%。国际医药市场销售增长最快的3类抗生素新药是碳青霉烯类、糖肽类(拉宁Glycopeptides)和恶唑烷酮类(利唑哌酮Linezolide),其总的销售额约占抗生素市场的20%。美国抗细菌药销售结构。
三、我国抗感染药物市场
全身用抗生素是中国医疗市场上用药金额最高的一类,从抽样统计医院用药显示-20间全身用抗生素占到总用药额的23-25%。据国家卫生部发布的统计年鉴资料显示,年政府办医疗机构9,526家,药品类收入总额3,136.05亿元。以此23.71%的抗生素比重估算全身抗感染药的医药销售收入约为740亿元/年。近五年的年平均增长率24.5% 全身用抗感染药包括抗细菌药、全身用抗病毒药、全身用抗真菌药、免疫血清和免疫球蛋白、抗分枝杆菌药和疫苗。其中抗细菌药占90%的比重。抗细菌类抗生素终端市场规模约为666亿元。 2005‐2009年测算抗生素用药总规模(亿元)。
β内酰胺系列抗生素中的大部分品种是从青霉素工业盐和头孢菌素C钠盐为基础原料,通过基团改造,形成不同的中间体母核。每个母核再与不同的侧链组合,构成不同的产品链。 青霉素和头孢菌素C就成为最重要的两大基本母核,也是国内产业化进程最快的领域,并且演变成市场竞争最激烈的产品系列。凡以β内酰胺环为主体母核的抗生素都属于此,也包括了还包括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单环菌素的氨曲南,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克拉维酸钾、他唑巴坦、舒巴坦;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亚胺培南、美洛培南等。
四、抗生素的市场份额
抗感染药在治疗领域需求普遍性,但在品种的价值排名则在抗溃疡、心血管、抗肿瘤之后。抗生素中头孢替安,左氧氟沙星,头孢米诺,美罗培南,头孢孟多和氨曲南的销售最多。
我国全身用抗生素类药物市场份额我国抗生素用药结构与国际市场相似,即头孢类抗生素为主流,占市场份额的 51%;青霉素系列占13%;喹诺酮类占10%;碳青霉烯类上升幅度最快。
从20XX年到20XX年中国大陆各类抗生素的销售,销量最大的是头孢类,增长速度最快的是青霉素类。但从20XX上半年的销售量来看,青霉素本身有退居二线的迹象。
从单个药物的角度来分析,各个药物的销售量差距并不是很大。单品种排名前20种抗生素占抽样份额的`58%,反映高端医院用药的金额结构,但不能说明整个市场的数量规模。
从20XX年上半年抗生素排名前15的生产厂家可以看出,中国抗生素的生产外企和中国企业都有不俗的销量。外企包括德国拜耳医药,日本住友制药还有美国默沙东。中国药企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七类抗生素的临床用药市场分布,青霉素,头孢类,大环内脂,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和四环素类占临床用药市场份额的95%。
半合成青霉素类的品种多,但是集中度也高。从趋势上看半合成青霉素与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成为临床的主流产品,传统亲霉素钠盐类制剂边缘化。上半年青霉素类品种份额:湘北威尔曼制药公司生产的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居销售量榜首,占10.61%。哈药集团制药总厂的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的销售量第二,占5.72%。美国惠氏制药,珠海联邦制药和山东瑞阳制药等公司位居其后。
碳青霉烯类品种中的美罗培南占市场份额的55.56%,亚胺培南占市场份额的32.68%。日本住友制药株式会社生产的美罗培南占22.92%,美国默沙东大药厂占21.85%。广东深圳海滨制药的美罗培南占21.74%。相比起来,培南类药物是抗生素中最晚产业化的一种,。并且在典型医院用药渠道下原研品种仍然占据主流地位。国内品种中海冰制药和海正制药则位居次席。
头孢类药物品种最多40多种,没有绝对集中的品种,但是二、三代注射给药头孢成为当家花旦,与酶抑制复配制剂是临床用药趋势;那些有定价优势的新药类其销售排名领先。20上半年头孢类品种市场份额:头孢替安占市场份额的7.82%,头孢米诺占7.24%,头孢孟多占7.01%,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和头孢哌哃钠舒巴坦钠也销量不菲,各占6.22%和5.68%。
头孢类的生产厂家中,哈药集团的头孢替安占市场份额的4.15%,还能拿通用三洋药业生产的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则占了市场份额的3.99%。辽宁大连辉瑞制药,三九集团深圳九新药业和海南海灵制药等生产头孢类的厂家所占的市场份额紧追其后。
大环内酯类年上半年市场结构,辽宁大连辉瑞制药生产的阿奇霉素和沈阳第一制药生产的阿奇霉素占了很大一部分销量,各占了19.09%和16.23%。
喹诺酮类的生产厂家占市场份额较大的有德国拜耳医药,第一制药(北京)有限公司和扬子江药业集团,各占了市场份额的26.50%,12.03%,10.16%。
氨基糖苷类中的依替米星和异帕米星占绝大部分市场份额,海南爱科药业,浙江杭州爱大制药,无锡山禾药业的依替米星各占了26.91%,25.81%和13.43%。
首份中国抗生素使用情况摸底结果近日出炉, 报告显示, 一条可怕的恶性循环链条正在危害人类健康———人和养殖动物大量服用的抗生素绝大部分以原形排出体外, 进入水环境中, 再通过水产等食物进入人体, 从而增加人体耐药性并影响健康。
受调查的全国58个流域中, 北方的海河、南方的珠江流域抗生素预测环境浓度值最高, 单位面积的排放量每年平均超过79.3 kg/km2, 比雅鲁藏布江等西部流域数值高出几十倍。总体而言, 东部流域的抗生素排放量密度是西部的6倍以上。
(河南省范县杨集乡卫生院河南范县457508)【摘要】目的:正确了解外科手术后患者使用抗生素的情况,探讨其中存在的不足具有较大意义;方法:抽取实施外科手术的住院患者300例,其中男患者176例,女患者124例,根据手术切口类型和手术时间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抗生素使用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三左右,其中高频率使用的种类有十种,不同切口的临床应用不合理性占30%;结论:抗生素在外科手术后的使用能够预防手术感染,提高治愈率,因此合理使用抗生素极为重要。【关键词】外科手术;抗生素;术后用药【中图分类号】R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672-01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根据抽取的外科住院患者的300例病历记录,进行抗生素使用情况的调查,300例患者中不包括手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以及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男患者176例,女患者为124例,年龄从6岁到71岁,住院的平均天数为13.5天。其中普外科91例,泌尿外科25例,骨科63例,神经外科48例,心胸外科45例,妇产科28例。1.2手术切口类别与手术时间:调查组病历为300例,其中I类切口有160例占53.3%,II类切口占了36.7%有110例,Ⅲ类切口30例占10%。并且,有132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不到1小时,68例患者的手术时间在1到2小时内,另有100例患者的手术时间超过2小时。 1.3方法:该调查不设比较组,使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进行取例。调查表内容的设计包括六项:病患信息、基本病历、疾病类型、手术切口类型、手术时间、使用的抗生素类别,并且按照病历记录、手术记录上的内容逐项填写,然后对抗生素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依据参照文献[1],对于术后使用抗生素的患者拟定三个评价标准,分别为合理应用、基本合理应用,以及不合理应用。①合理应用:药物绝对适应证且对细菌敏感,手术前两小时内应进行预防用药,对于手术时间大于2小时的患者应适量追加用药,并注意抗生素对I类切口者不可用,Ⅱ类切口者在24小时内停药,Ⅲ类切口者用药时间应小于五天,联合应用指征明显,两种药物作用协同,剂量、途径正确;②基本合理应用:具有基本适应证,药敏试验中敏,手术当天预防给药,手术时间大于四小时者则追加用药,I类切口24小时内即停止用药,Ⅱ类切口在三天内停止用药,Ⅲ类切口则在七天之内停止用药,联合应用有指征,三种药物配伍无禁忌,剂量与途径相对适宜;③不合理应用:用药无适应证且细菌耐药,在手术开始两小时前用药,手术时间大于四小时的没有追加用药的分量,用药时间I类征,三种以上有禁忌,给药途径不适宜。[1] 2结果 2.1抗生紊使用率:本组300例手术患者,298例术后应用了抗生素,使用率为99.33%。其中使用一种抗生素者82例占27.33%,使用超过一种抗生素者,即联合应用率为72.67%;单纯预防性给药138例占46%;手术前一天就开始用药的有52例占了17.33%,在手术过程中追加用药的有36例,占了12%。2.2临床应用合理性:分析按照抗生素合理应用评价基本标准判定,术后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有176例、达到基本合理的是35例,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率达到70.33%,使用不合理的有89例,占了29.67%。2.3抗生素使用排序:应用抗生素的种类很多,按照使用的频率进行排序,前十位的顺序是:克林霉素、青霉素、左氧氟沙星、头孢呱酮舒巴坦钠、甲硝唑,头孢呋辛钠、加替沙星、阿洛西林钠、头孢他淀、氟罗沙星。 3讨论
从以上调查来看,外科手术后的抗生素应用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因为还需要我们继续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规范和控制。3.抗生素使用的不合理现象外科手术使用抗生素主要是为了预防手术切口的感染,特别是避免因手术部位引发的全身性感染。但是在I类切口的手术中,因为手术无污染吗,所以并没有必须使用抗生素的需要。只有手术范围较大,时间较长的手术,以及涉及重要器官的手术、植入性手术,还有手术对象为高危人群的,才有使用抗生素的必要性。在本次调查中,可以发现I类切口手术的抗生素应用达到了全部单纯预防性用药者的百分之九十,一些简单的手术诸如疝修补术、皮下脂肪瘤切除等,都在实施手术后注射或服用了抗生素。这份数据表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指征掌握不严,过于宽泛。根据调查结构显示,抗生素的联合用药情况较为普遍。在全部300例患者中,联合应用率达到75.6%,其中百分之六十以上属于I类切口,另外呕全部的Ⅲ类切口患者都采用了联合用药。这些联合用药的患者,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联合用药指征,并且对患者进行病原学检测和药敏试验者只有36例,仅占10.2%。[2]3.1避免滥用抗生素的对策①医院领导以及各级管理人员应当重视医疗质量的提高,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其中合理、有效、安全、经济地使用抗生素,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项。医院应组织相关医务人员定期讲评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帮助临床医师建立科学的用药观念,规范用药行为。抗生素的使用应加强管理和监督的力度,一旦出现问题要及时通报并予以解决。②抗生素的应用标准,应当纳入医院的临床医疗管理范畴当中。医务处应主动积极地督促相关管理部门以及药剂科室,对于抗生素在临床应用上的情况应进行定期的检查,特别应加强结合病历和处方进行抽查,严格把好用药关。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应用,要求必须有严格的适应证,并以临床诊断、细菌学诊断、药物敏感性试验等作为用药、选药的依据,需要联合用药,或是需要使用三线抗菌药的患者,必须由其主任医师签字同意后方可应用。③医院内部应加强医德教育,对于醫务人员更要加强安全用药的管理意识,对于患者主要要药的情况应予以正确的引导。医院用药方面可建立一套规范的监督制度、奖惩制度,帮助医务人员更严格地遵守规范制度,抵御来自药品的经济诱惑,坚持科学用药的合理原则。[3]参考文献[1]陈文光,章泽豹,蒋景华,普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12):1407[2]张远光,抗菌药物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6(12):1625-1626[3]齐红霞,刘佳,陶宜富,2004-2006年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8,8(12):897-898
研究报告
饲用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及其危害
一、饲用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自从1946年Moore等发现链生素在肉鸡饲料中具有促生长作用以后,抗生素就开始作为饲料添加剂,广泛应用于饲料中,针对抗生素促生长机制的研究也随之深入。目前尽管抗生素的促生长效果得到一致证实,然而它们提高动物生长的机制还比较模糊。
1、营养生理学机制
抗生素可通过抑制环境中的抗生长因子产生的亚临床症状而促进动物生长,部分抗生素可以使蛋白质代谢相应得到改善,佟建明(2001)发现在肉鸡日粮中添加金霉素,可降低血液中氨、尿酸含量,增加氮沉积。抗生素还具有降低肠壁厚度、改善肠粘膜结构、降低肠道维持需要的作用,从而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2、微生物学机制
饲用抗生素能够减轻肠道微生物与宿主营养竞争,有人推测,抗生素抑制了小肠内的微生物生长和活性,减少了微生物对能量和养分的吸收利用,从而增加了宿主的可利用养分。饲用抗生素还可以降低动物组织及血液和环境中氨的浓度。因此,细菌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的减少可能是抗生素促生长作用的一种机制。抗生素的另一个重要机制是抑制了肠道内微生物胆酸的生物转化,而胆酸浓度降低,平均日增重和饲料效率相应提高。
3、免疫学机制
事实证明抗生素不仅抑制机体免疫系统的发育,而且还抑制机体的免疫反应。Gordon(1995)试验发现,饲喂抗生素的常规鸡,其小肠黏膜内淋巴细胞滤泡和游离浆细胞数目显著降低,接近无菌鸡。Naqi(1984)和Cook(1984)研究发现,抗生素处理可降低鸡消化道淋巴组织(包括法氏囊、盲肠扁桃体、肠道固有膜)中产免疫球蛋白的细胞的生成和分布密度,显著降低血清IgM浓度。Rijkers等(1980,1981)发现饲喂土霉素可引起鲤鱼体液免疫抑制,降低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并使脾脏、前胃和后胃内噬斑形成细胞的形成率降低80%。Voiculesu等(1983a,1983b)的研究表明,红霉素、粘杆菌素可显著抑制机体的体液和细胞免疫。
佟建明(2001)、张日俊(2000)在对金霉素影响肉仔鸡免疫机能的研究中发现,日粮中添加金霉素不但对肉仔鸡的胸腺、脾脏和法氏囊的发育指数具有显著的降低作用,还降低肉仔鸡的T、B淋巴细胞转化率和有丝分裂活性,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降低,从而得出了金霉素对免疫系统具有屏障作用,并借此促进肉鸡生长的结论。Klasing等(1987,1988)就机体免疫系统与动物生长之间的关系作了详细的综述,认为抗生素整体上是通过直接(直接影响免疫系统的反应能力)或间接(通过降低微生物侵袭强度)影响免疫系统,防止免疫系统激活,从而促进动物生长。
迄今为止,虽然人们对饲用抗生素的促生长机制提出了多种假设和推论,并取得了许多科学依据,但一些试验结果存在很大的分歧,抗生素促生长的确切机制仍然没有被完全阐明。
二、滥用抗生素形势严峻
半个多世纪来,抗生素给养殖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抗生素一直作为饲料促生长添加剂被广泛应用,然而由于抗生素在畜禽饲料中的广泛应用尤其是超标使用,被怀疑会引起各种病原微生物产生抗药性,以及动物的二重感染,严重影响畜禽健康状况;还被怀疑会引起畜禽产品中药物残留,不仅影响畜禽产品的质量及其安全性,还会导致人类体内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进而直接威胁人类健康。近二三十年来,抗药菌株的比率不断增加,人类医治细菌传染性疾病的难度越来越大,所需抗生素的有效使用剂量节节攀升,人们开始怀疑是动物产品药物残留引起,因而对饲用抗生素的反对意见日趋强烈。
中国是抗生素使用大国,也是抗生素生产大国。人均年消费量138克左右(美国仅13克)。我国抗生素一半用于临床,一半用于畜牧养殖业。专家推算,中国每年生产的大约21万吨抗生素原料中有9.7万吨用于畜牧养殖业,占年总产量的46.1%。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如此大规模地使用抗生素,欧美等发达国家对抗生素的监管非常严格和到位,购买抗生素需要专业医生开具的处方。这些情况表明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滥用抗生素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行业在追求最大经济利益的驱动之下惘顾社会责任和食品安全,在饲料中随意添加或超量添加抗生素,可以说从动物出生到屠宰上市整个生产周期中无时无刻不存在抗生素的滥用。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1、细菌抗药性越来越普遍,越来越严重
畜牧业中,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过去并不严重或较少发生的细菌病,现已上升为家禽的主要传染病之一,这与长期滥用抗生素有直接关系。从1990年至2011年先后有数十位学者对中国的猪源大肠杆菌和禽源大肠杆菌进行耐药性测定,结果显示:大肠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近几年来95%的抗生素已经失去敏感性,菌株平均携带的耐药基因多达17种。抗生素应用越严重的地区,细菌的耐药性就越强,在这些抗生素污染严重的地区寻找敏感药物变得越来越困难。一旦爆发耐药性细菌病,就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开发一种新的抗生素一般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而一代耐药菌的产生只要很短的时间。显然,抗生素的研制速度远远赶不上耐药菌的繁殖速度,用抗菌素治病救人的美景将会消失。
虽然耐药性因子的传递频率只有10-6,但由于细菌数量大、繁殖快,在这一频率下,仍造成抗药菌株的扩散、蔓延,而且可以使一种细胞产生多种耐药性。抗生素滥用导致耐药菌株增加,而抗生素饲料添加剂长期、大量不合理使用是其中一条主要原因。由此可见,抗生素对畜禽肠道微生物的污染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同样可怕,需要相当长的修复时间。更可怕的是自然界的破坏极易引起人们的关注,而滥用抗生素对畜禽肠道微生态系统的破坏却长期被人们所忽视。
2010年8月初以来,印度、巴基斯坦、加拿大、比利时、英国和日本等国家先后报道出现了超级细菌(NDM-1)感染者,全球至少有170人被感染,并造成多起病人死亡事故。2010年10月26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报三起感染超级耐药致病细菌病例,其中死亡1例。2011年在中国杭州,研究超级细菌的专家在重症监护室的病人身上也发现了金黄葡萄球菌的“超级细菌”MRSA细菌。大量耐药菌的出现对医疗及社会造成的危害巨大,可能会造成抗感染治疗的失败,住院时间的延长,甚至患者的死亡。上世纪60年代,全世界每年死于感染性疾病的人数约为700万,而这一数字到了本世纪初上升到2000万。死于败血症的人数上升了89%,大部分人死于超级病菌带来的用药困难。
2、长期使用抗生素造成畜禽机体的免疫力下降
饲用抗生素的作用机理之一就是通过抑制动物的免疫反应达到促生长的目的。Naqi(1984)和Cook(1984)研究发现,饲用抗生素可降低鸡消化道淋巴组织(包括法氏囊、盲肠扁桃体、肠道固有膜)中产免疫球蛋白的细胞的生成和分布密度,显著降低血清IgM浓度。Rijkers等(1980,1981)发现饲喂土霉素可引起鲤鱼体液免疫抑制,降低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并使脾脏、前胃和后胃内噬斑形成细胞的形成率降低80%。Voiculesu等(1983a,1983b)的研究表明,红霉素、粘杆菌素可显著抑制机体的体液和细胞免疫。
大量抗生素在其被摄入机体后,会随血液循环分布到淋巴结、肾、肝等各组织器官,动物机体的免疫能力就会被削弱。抗生素还会导致抗原质量下降,直接影响免疫过程,从而对疫苗的接种产生不良影响。磺胺类药物在动物幼体期使用会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引起粒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情况发生。氯霉素作用于胸腺,可使其皮质、髓质界限失常;作用于脾脏,可使其滤泡消失、白髓结构松散;作用于盲肠扁桃体,可使其淋巴组织减少,还可损伤肝组织和肾组织,破坏骨髓造血功能,全面破坏免疫应答,使动物抵抗力、免疫力严重下降。
3、长期用抗生素可引起畜禽内源性感染和二重感染
抗生素虽有自己的抗菌谱,但它作用于病原菌的同时也会影响体内有益菌群生长,特别是长期大量使用,使机体内菌群失调,微生态平衡破坏,潜伏在体内的有害菌趁机大量繁殖,从而引起内源感染。二重感染也是由于施用大量抗生素杀灭某种细菌时,破坏微生态平衡,另外一种或多种内源或外源病菌随即再次感染机体造成的(薛恒平,1998)。
4、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在畜产品和环境中造成残留
药物残留是饲料中添加抗生素争议之一。随意添加或超量添加饲用抗生素,会使肉、蛋和奶等农畜产品中蓄积抗生素,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内,使人们天天间接接触抗生素,导致人体患病时用抗生素治疗的效果消失。此外药物都有副作用,没有一种抗菌药物绝对安全,仅程度不同而已。如磺胺类药物易使人产生过敏和变态反应;氯霉素引起再生性、障碍性和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肝损伤;四环素类有光敏性和胃肠道反应;喹乙醇是基因诱变剂;呋喃唑酮诱发动物癌变等(曾书琴,2004)。虽然某些药物已禁用,但有些仍在使用。
抗生素被吸收到体内后,分布于全身。抗生素在体内器官中以肝脏分布较多,而在肌肉和脂肪中分布较少。抗生素的代谢途径多种多样,但大多以肝脏代谢为主。一些性质稳定的抗生素被排泄到环境中仍能稳定地存在一段时间,从而造成环境中的药物残留,这些残存的药物,通过畜产品和环境慢慢蓄积于人体和其它植物体中,最终以各种途径汇集于人体,导致人体产生大量耐药菌株,失去对某些疾病的抵抗力,或因大量蓄积而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
时间:2011-4-24下午15:00 地点:医务科科室
参加人员:分管院张锦华、二甲办主任梁美凤、医务科主任陈玉地、质控科蔡元行、外科主任陈盛颖、颅脑外科主任周培勇、骨科主任陈长光、妇科主任刘刘、产科主任王晓艳
张锦华院长:最近我们对临床应用抗生素情况进行了检查,主要是检查运行病历中记录的对抗生素使用的情况,发现了一些问题今天召集几位讨论一下,现在由梁主任给大家分析一下。梁主任:我们在检查中发现几个问题:
1、抗生素超范围使用,手术科室一类切口使用二代头孢类抗生素不符合卫生部38号文件规定,文件规定只能用第一代头孢类抗生素。
2、使用的溶媒不符合规定,检查发现我们的医生使用的溶媒为250ml,按规定溶媒为100ml。溶媒太多,会引起头孢类药物分解,不但降低了疗效,而且产生了其他物质,增加了过敏几率。3、4、5、手术前用药没有在病程记录中体现术前半小时用药。外科有用喹喏酮类药物,按规定尽量不用喹喏酮类药物。骨科发现有先用克林霉素一次,又改为头孢类药品,病程记录里又不说明改药的原因,这违反用药规定。按规定是先用头孢类药物,如果头孢类药物有过敏,再考虑用克林霉素。
6、产科剖宫产患者有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按规定是在婴儿出生后断脐后给药,不知道产科是如何使用的;还有发现用的是第二代头孢类药物,这不符合规定,按规定只能使用第一代头孢类药物。
7、头孢类药物是浓度抗菌,有发现临床医生一天仅用药一次,而且用量偏大,这也不符合用药要求,要按规定一天两次给药,要按规定的用量给药。以上是我们检查发现的问题。
抗生素自问世以来,它在人类预防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也是临床使用最多的药物,尤其在感染性疾病的防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目前抗生素的种类繁多,给临床医生选用药物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不合理用药现象显得较为普通。这样,不仅给病人经济上造成了一定的浪费,而且其药物不良反应也会对病人的身心造成损害,更为重要的是使细菌的耐药菌株增多,最终导致治疗失败。
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我国住院患者抗生素的实际使用率高达8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的占58%,远远高于30%这一国际水平,而在英美发达国家的使用率仅为22%-25%。另计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使用量、销售量列在前15位的药品中,有10种是抗生素,而且我国住院患者抗生素的费用占总费用的50%以上,远高于国外的水品(15%-30%)。
我院100份住院病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调查分析中使用抗菌药物87例,使用率87%,其中一联用药25.28%,二联用药54.04%,三联用药20.68% 我国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记录显示,药物不良反应1/3是由抗生素引起的,抗生素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占了所有中西药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总数的近50%,其数量和严重程度都排在各类药品之首。特别是近年来抗生素使用不当引发的耐药病原菌种类及由此诱发的各种院内严重感染逐年上升。
长期以来,中国是世界上抗生素滥用情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虽然出台过一些相关政策,但效果依旧不显著。近年来,频见报道抗生素引发的不良反应,给抗生素使用的整体环境敲了警钟。究竟该如何解决滥用抗生素引发的危机,是个值得充分关注的问题。而医院对抗生素使用的规范管理无疑是关键所在。
抗生素药物不合理使用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用药不对症,无指征用药。抗生素适用于细菌引起的感染,对无菌性炎症等无效,因此,抗生素的选择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对发热原因不明、感冒及病毒性疾病的患者不宜使用抗生素。如目前上呼吸道感染疾病90%为病毒所致,而在我院治疗该类疾病时,抗生素的使用率几乎高达95%以上。另外,抗生素加抗病毒药应用于感冒发热已成为常规,而没有对发热病人采取各项检查以确定病因是病毒性感染还是细菌性感染,从而有针对性地用药。见
2、大量使用强效、广谱抗生素,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有的医师对抗生素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越广谱的抗生素越好,甚至认为哪种抗生素药物是新药、价格高的就是疗效好的药,而没有意识到在选择抗生素时,应根据病情轻重、抗菌谱等多种因素来选择抗生素。主要表现为用药起点高,未能按照抗生素分线管理来使用药物,有时轻、中度感染就直接使用二、三线药物。如门诊经常有病人因饮食卫生而致腹泻、伴有腹痛,无其他症状,医师在喹喏酮药物的选择上,经常选择依诺沙星、培氟沙星注射液静滴,其实可首选价格相对低廉的氟哌酸或环丙沙星注射液。轻易使用广谱高效抗生素,很容易破坏人体内的正常菌落,导致二重感染及其他不良反应,给以后的治疗带来困难。
3、不合理联用,容易引起不良反应。由于医院条件的限制,难以及时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因此,医生以期达到良好效果常常采取多种抗生素联合使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如在病历中经常可见到克林霉素与替硝唑联合使用,而克林霉素与替硝唑均对厌氧菌引起的感染有效,不应同时联合应用,另外两药合用容易使神经肌肉传导抑制增强,引起不良反应。这样重复给药,不但显得用药混乱,无法观察药物的疗效,而且还造成资源浪费,容易产生耐药菌株。
4、主观用药,较少进行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临床医师主观用药、经验性或臆断性用药较多,在对患者开药前较少进行微生物学标本检查和药敏试验,而是靠临床经验和感染部位选用广谱抗生素进行治疗,经治无效后才做致病菌培养,这样很容易产生多重耐药菌株,从而使经验治疗转为目的治疗。如在随机抽查的我院100例使用抗生素药物的患者中,仅有10例进行病原学检查,离临床感染标本要求的50%送检率差距较大,其中还有多数患者是在频繁更换药物疗效不佳的情况下,才做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5、未能根据药动学/药效学用药,给药方案不合理。抗生素药物的合理用药与临床疗效存在密切关系,药物进入人体后,在血液及组织中形成不同的药物浓度,只有在感染部位的药物含量达到有效浓度时才能发挥其药理作用。如果只注意剂量,不注意给药方法,不研究血药浓度与效应关系,往往造成治疗失败。比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多非典型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及克林霉素属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所针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因此其抗菌原则是将给药间隔缩短,剂量不需要大,达到有效浓度即可。但是据病例观察,临床上此类药物如头孢噻肟钠、注射用克林霉素等经常是每日两次给药,这样就很难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疗效。科学的给药方案应采取间歇给药法,即将每次剂量溶于100ml液体中滴注,3-4次/d给药,这样能保证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尽可能长,可以增强抗菌作用,很好地发挥繁殖期杀菌的优势。原因不外乎三点:
1、人员因素。卫生技术人员药物和药物治疗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不够,专业信息更新不及时,对有关抗生素的新知识、新理论以及不良后果认识不足,缺乏安全用药交代和指导等。
2、患者因素。有的患者依从性差,接受药物治疗时,往往急于求成,盲目听从他人或媒体的宣传,要求医生依自己意愿开药,对药物的疗效期望过高。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生素实行分级管理。结合医院和各个科室实际,根据药物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应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状况、药品价格等因素,将抗生素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三类进行管理,及时了解临床抗生素使用情况,并加以管控,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深入开展抗生素药敏试验,建立细菌耐药性监测网。加强病原学诊断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前提,抗生素的选择应以疾病的性质和病原菌为基础,同时还必须考虑到病原菌对抗生素的敏感程度、患者的耐受力以及费用方面等。为了给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对就诊时疑为细菌感染的病人,要尽可能在应用抗生素前做药敏试验,根据结果选用适当的给药方案、剂量和疗程,保证药物的合理使用。
开展药物治疗监测。包括药效学、药代动力学以及毒理学指标的观察。由于药物浓度和药物疗效密切相关,而有些抗生素药物治疗浓度和中毒浓度相近,过高的血药浓度会引起毒性反应,特别是对危重病人和婴幼儿,因此,开展血药浓度监测十分必要,这样才能使给药方案个体化,在提高药物疗效的同时也避免和减少毒副作用。
总之,做到抗生素药物的合理使用,需要医院各个部门相互协作,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提高对抗生素类药物的认识,从而避免抗生素的滥用,减少产生抗生素耐药的机会,最终达到安全、有效、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的目的。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减少经验性用药和习惯用药,强化医生根据药敏试验用药的观念,提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的综合能力。
一是推广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提倡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熟悉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了解细菌耐药性变化,选择敏感抗菌药,为临床提供有效选择抗生素的重要依据,合理设计给药方案,减少经验性用药和习惯用药,强化医生根据药敏试验用药的观念,提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的综合能力。避免医师盲目用药。
二,药师也应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关注专业领域的新进展,及时补充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充分发挥药师的专业优势,与医生一起充分分析各种药物的药理作用;制定和改进用药方案;协助医生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给药途径、给药方法及疗程;同时通过检测患者的用药过程发现和报告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有害的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
三是对患者及家属加强合理用药知识的宣传。对患者及家属宣传滥用抗生素的危害,普及有关抗生素的使用常识,消除跟着广告走的自行购买行为,帮助他们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用药意识。
总之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应在严格的科学依据下,应用适宜的药物,适宜的剂量和疗程,以达到控制感染或疾病的目的。使用中应采取相应措施以防止各种副作用的发生。
为了有效地控制感染而不引起体内菌群失调,控制和减少医院感染,防止毒副作用发生和耐药的出现,应注意下几个方面:
一、单纯病毒感染者或估计为病毒性疾病不使用抗生素。
二、对发热患者应尽可能确诊后根据病情或细菌学方面监测结果选用抗生素。长期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可任意使用抗生素。
三、尽量避免皮肤、粘膜等局部感染使用抗生素,因局部使用较多发生过敏及导致耐药菌株的早发,特别如青霉素类、头孢类、氨基苷类等。
四、抗生素的联合应用必须有严格、明确的依据,应能达到协同的治疗效果,或以减少药量,减少毒副作用,防止耐药菌的产生为目的。如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或诊断明了的严重感染(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化脑),混合感染,难治性感染等。除特殊需要外,应以二联为宜。不得堆积用药。
五、对一般感染,在抗生素使用后体温正常、症状消失后72-96小时,应考虑停药,特殊病种在明确诊断下可适当延长。
六、抗生素的使用应注意配伍禁忌及合理用药。
七、抗生素的使用应同药敏试验密切配合,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症。使抗生素准确有效的发挥疗效。
八、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保险性”预防用药。
九、为预防过敏反应的发生,对青霉素类,头孢类应严格按药品规定要求做皮内过敏试验。
十、对老年人、孕妇、新生儿及肝肾疾患者有其他特殊病种者应特别注意到其生理、病理特性及个体差异,准确选药,适当调整剂量。18岁以下禁用喹诺酮类,糖尿病禁用加替沙星,三岁以下小儿尽量不用AG类
十一、对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应有专人进行疗效、数量及副作用、耐药性的统计,用以指导和制定合理应用的有关规定。对初诊者需认真询问过敏史,对过敏阳性者,病历须作醒目记载。
通过前期调查结果我院针对抗生素使用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现象,结合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评价方法,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药品说明书、旨在规范我院临床医生在抗生素使用中的一些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应对措施等,经过一些行政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同时已存在一些问题:
1、通过门诊处方调查中可以看出,门诊处方抗生素的使用率高达 50 %,住院部抗生素的使用率高达 87 %。高于卫生部要求的50%以下,也明显高于国际标准。抗生素仅适用于有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对病毒性感冒、麻疹、水痘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有害无益,反而会产生耐药性,要严格执行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降低过高的抗生素使用率。如;我院有些门诊处方上诊断为“上感乳腺增生、糖尿病、癫痫、过敏性皮炎„„”,这些很明显的非感染性疾病也使用了抗生素。还有些诊断尚未明确,如诊断为“头痛、发热待查、月经过多、腹痛”,也先使用了抗生素,再做进一步的观察。针对这些盲目使用抗生素的现象,按照我院的抗生素使用制度和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指导原则。对于诊断尚未明确的不应使用抗生素,对于疑难病例收入院治疗。按照我院的抗生素使用制度。方能降低抗生素使用率,无指征用药明显减少。
2、针对抗生素使用类别的倾向性.抗生素使用药物的类别,克林霉素,头孢菌素类使用频率最高,(见)说明门诊过度依赖某几种抗生素,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应引起重视。由于克林霉素不用做皮试,较少发生病人因过敏而换药或退药的药品不良事件,还可相对缩短病人的就诊时间,因此各科的医生尤其是晚上都喜欢用克林霉素。但克林霉素的不良反应相对头孢类要多,对于儿童安全性使用方面也缺乏有效的资料研究,一般情况不推荐儿童使用克林霉素。针对克林霉素用量较大的现象,药师对医生进行了用药常识的宣讲,之后克林霉素的用量明显下降,而头孢菌素由于广谱,不良反应少,使用更安全,逐渐成了主要的用药品种。
3、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比例较高。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无指针的预防用药,例如在急诊科,对于酒精中毒或安眠药中毒的病人也预防性使用了抗生素。从医生方面来说,有些人错误的认为抗生素是“保险药”,即便是无指征用药,也不会导致什么不良后果。还有的医生害怕治疗失败,导致患者的不信任,不论患者是否高危人群,都一律使用抗生素而防止继发感染。针对无指针预防用药这一问题,临床药师应该积极下临床,和相关医生沟通,并采取知识竞赛或会议交流等各种形式在全院普及抗菌药物知识的培训及更新干,减少无指针的预防用药。
4、存在明显不合理联用现象。在急诊科,普通外伤病人或结石病人使用了二联抗生素预防感染,明显无必要,预防性使用一种抗生素即可。在妇产科门诊人流清宫术后,90%以上使用二联抗菌药。内科有医生习惯将青霉素和哌拉西林舒巴坦联用,而联合用药的目的在于增加抗菌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减缓细菌耐药性。同类抗生素联合在一般情况下是无必要的,而对于主要抗菌谱相同的抗生素联合也是一种浪费。针对抗生素不合理联用这一现象,我院应制定抗生素合理使用制度,规定同类抗生素和主要抗菌谱相同的抗生素,在没有药敏试验的参考下,禁止联用;抗生素联用须有循证医学的根据并避免加重不良反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本院收集的8800份病历, 其中3000份病历中使用了抗生素。男1824例, 女1176例;年龄4~76岁, 平均 (42.4±10.1) 岁。
1.2 方法
对3000份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 采取统计学分析抗生素应用情况, 了解患者性别、年龄、病因、就诊时间、抗生素类别、抗生素应用不合理原因、不良反应等情况。统计与分析抗生素使用情况、各科室抗生素使用情况、抗生素类别、抗生素联用以及不合理应用现象等。
1.3 抗生素不合理应用判定标准[2]
(1) 应用日剂量 (DDD) 和药物利用指数 (DUI) 作为抗生素用药剂量不合理的判断依据, 总用药量/DDD=用药频度 (DDDs) , DDDs/实际用药天数=DUI, 若DUI>1, 判断为抗生素剂量使用不合理。 (2) 单份病历滥用多种抗生素, 判断为抗生素联用不合理。 (3) 单份病历出现同一类抗生素使用判断为重复用药。 (4) 给药途径、首剂量、给药间隔不正确判断为用法不当。 (5) 无感染指征使用抗生素, 判断为无适应证用药。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抗生素使用率
2012年3月—2013年3月本院收集的8800份病历中3000份病历中使用了抗生素, 抗生素使用率为34.09%。
2.2 抗生素联用情况分析
3000份病历中, 抗生素单用2240份 (74.67%) 、二联用药631份 (21.03%) , 三联用药129份 (4.30%) 。
2.3 抗生素使用病历科室分布情况
3000份病历中, 外科使用1347份 (44.90%) , 内科使用828份 (27.60%) , 妇产科使用523份 (17.43%) , 儿科使用235份 (7.83%) , 其他科室使用67份 (2.24%) 。可见, 外科、内科使用率高于其他科室使用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抗生素主要类别
3000份临床抗生素应用类型包括: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 使用使用频率最高的包括:头孢曲松、青霉素、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头孢克肟等。
2.5 抗生素不合理应用情况
3000份临床抗生素中, 不合理病历一共225份 (7.50%) , 用药剂量不合理使用率为2.83%, 无适应证用药使用率为2.33%, 高于其他不合理原因,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3 讨论
抗生素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临床药物, 在各个科室中得到普遍应用。合理应用抗生素, 可提高治疗效果, 降低药物不良反应, 减少细菌耐药性产生, 提高医院医疗水平[3]。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规定, 抗生素的临床使用率不能超过50%[4]。通过以上研究表明, 在8800份病历中, 出现3000份使用抗生素病历, 抗生素使用率为34.09%。可见本院抗生素使用较为规范合理。
联合用药可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发挥多种药物作用, 但是其使用应该符合用药指征。一般情况下, 只需要采取一种抗生素, 即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5]。在本研究中, 抗生素单用率为74.67%、二联用药率为21.03%、三联用药率为4.30%。在抗生素使用中大多以单用为主, 具有显著的经济性与有效性, 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外科需要用到大量的抗生素, 使用1347份 (44.90%) , 大多应用于围术期预防、切口感染处理中。其次为内科使用828份 (27.60%) , 大多应用于各种急慢性炎症的治疗中。因此, 在抗生素合理应用中最关键是加强对内、外科抗生素合理应用的监管。
头孢菌霉素、青霉素是应用比较普遍的抗生素, 主要是因为头孢菌霉素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等特征[6]。青霉素类抗生素治疗效果得到人们的肯定, 比较廉价、方便。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等抗生素临床使用率相对比较低。
抗生素应用不合理大多表现为:用药剂量不合理、无适应证用药、用法不当、重复用药、联用不合理等[7]。在本研究中, 用药剂量不合理占2.83%, 无适应证用药使用率为2.33%, 明显高于其他不合理原因。用药剂量不合理主要是由于用药剂量不合理, 抗生素达到血药浓度后, 会加大药物毒性, 提高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无适应证用药主要是给予无感染指标的患者使用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等抗生素, 导致各药产生拮抗作用, 难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在抗生素应用管理中应该不断完善管理措施, 增强用药指征规范性, 提高临床医师专业素质, 加强对抗生素合理应用的监管, 防止出现盲目用药、凭经验用药等行为, 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性与规范性。
摘要:目的 分析临床抗生素使用情况, 提出各种有效的管理方法, 增强抗生素使用合理性。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本院收集的8800份病历, 其中3000份病历中使用抗生素, 最后分析统计抗生素使用率、抗生素类别以及联合使用情况。结果 抗生素使用率为34.09%。3000份病历中, 抗生素单用率为74.67%、二联用药率为21.03%、三联用药率为4.30%。外科使用率、内科使用率高于其他科室使用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临床抗生素应用类型包括: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 使用使用频率最高的包括:头孢曲松、青霉素、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头孢克肟等。3000份病历中, 不合理病历一共225份 (7.50%) , 其中用药剂量不合理使用率、无适应证用药使用率最高。结论 本院临床抗生素使用比较合理, 但是在抗生素使用中, 还是普遍存在不合理现象, 需要不断加强抗生素管理, 增强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与规范性。
关键词:抗菌药,数据收集,合理化
参考文献
[1] 黄俊.460例临床抗生素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34) :115-116.
[2] 张云.492例临床抗生素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 2012, 3 (2) :239-240.
[3] 张卫, 王芳.1050例临床抗生素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2 (1) :18-19.
[4] 任艳丽, 孙楠, 张海礁.对1536例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的调查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 2011, 32 (1) :33-34.
[5] 雷凯君, 唐琳.我院门诊处方口服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0, 16 (6) :704-706.
[6] Herath SC, Poole P.Prophylactic antibiotic therapy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3, 28 (11) :9764-9769.
简单地说,抗生素只有一个功能:瞄准并杀死细菌。除此之外,它既不能直接缓解疼痛,也不能修复细胞组织。通过杀死“敌人”(细菌),抗生素为身体提供一个更好、更快的治愈自己的机会。
抗生素的家族有哪些成员?
抗生素可简单分为两大家族,一个叫广谱抗生素,一个叫窄谱抗生素。广谱抗生素是指抗菌范围比较广泛的药物,简单说就是能够抵抗大部分细菌,主要用于致病菌未知、但需要杀菌的时候;窄谱抗生素是专门杀灭某一种或一类细菌的药物,针对性强,效率高;当致病菌已明确时就应该选用窄谱抗生素。
抗生素为什么会越来越不管用了?超级细菌,是怎么诞生的?
从抗生素诞生的那一刻起,狡猾的细菌就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即时开启了反击,细菌的抵抗就是所谓的“耐药性”,耐药细菌产生的速度远远快于人类新型抗生素的开发速度,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当人们滥用、乱用抗生素,便大大加快了细菌对抗生素产生抵抗力的速度,等于锻炼和增强了敌人的队伍。耐药细菌进化后,曾经有效的抗生素迅速失去了昔日强大的抗菌活性,一些原本杀菌力很好的抗生素不得不隐身退役,甚至产生了不怕任何现有抗生素的“超级细菌”。人一旦被超级细菌感染,就没有任何有效抗生素可以抵御,病人会因为感染而引起可怕的炎症,高烧、痉挛、昏迷直到最后死亡。这种病菌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它对人的杀伤力,而是它对抗生素的超强抵抗能力,对这种病菌,人们几乎无药可用,后果很严重。
看吧:(美国)超级细菌是滥用抗生素的结果
美国研究人员在《儿科》杂志上发表报告称,他们的分析结果显示,美国儿科大夫每年多开出1000多万剂非必需的抗生素,这也是危险的多重耐药细菌在一些地区蔓延的原因之一。
研究人员对2006年至2008年间近6.5万人次的18岁以下门诊患者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美国儿科大夫为其中五分之一的患者开出了抗生素处方药。在一些细菌感染的情况下,服用抗生素很有必要。不过研究人员发现,约有四分之一的抗生素开给了很可能或根本不需要抗生素的儿童,例如流感、过敏患者等。他们估算后认为,这相当于每年多开出1000多万剂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的抗生素。
研究人员说,很多情况下,医生们在患者病情尚不完全清楚的情况下为安全起见开具了抗生素,而且开具的多半是广谱抗生素,不但能杀死有害细菌,体内有益的细菌也会一并被消灭。而滥用抗生素增加了儿童今后感染更危险的多重耐药细菌的风险。研究员认为,儿科大夫们在患儿病情仍不十分清楚的情况下,不应贸然开具抗生素,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该对病情观察一两天再作决定。
近年来,美国儿科超级细菌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病例持续增加,引起医学人员关注。他们呼吁谨慎使用抗生素,以免增强病菌的耐药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很常见的病菌,感染后会使人皮肤上长疮和丘疹,严重时可引起肺炎或血液感染。对这种病菌引起的感染常用青霉素类抗生素甲氧西林治疗,大部分情况下很有效。但有些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对甲氧西林产生了耐药性,这样的病菌能引起深度感染,导致严重甚至是致命的炎症,有“超级细菌”之称。滥用抗生素被认为是超级细菌蔓延的重要原因。
【抗生素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抗生素合理用药探讨06-19
医院合理使用抗生素管理办法07-21
浅谈滥用抗生素对养猪业的危害05-28
抗生素在基因工程药物生产中的应用11-08
维生素E胶丸说明书06-06
维生素B2片说明书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