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与地位

2024-10-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孝道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与地位(精选8篇)

孝道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与地位 篇1

教育的实践与意义

周鹏飞陈瑞生孙健龙

〖内容提要〗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在我们渌渚镇有一位南宋大孝子周雄,周雄以“孝”赢得历代百姓的推崇,受到历史上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六位皇帝的册封,一直以来周雄的孝道故事代代相传,孝道文化流传至今。而作为周雄故里的人们更应该学习他的孝道精神,并将孝道文化发扬光大。于是我们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2003年成立了周雄研究分会,建立了周雄事迹陈列室,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本着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抛弃糟粕,吸收精华,将周雄的尽心尽孝和助人为乐的事迹编写成德育读本,该书分《尽心尽孝篇》、《助人为乐篇》、《孝道故事篇》,在社会上传诵,并开展评选“周雄孝心奖”活动;在学校将“孝道”、“孝德”等内容贯穿到平时的课堂教学和活动中,还确立了研究主课题《挖掘孝道文化,构建家校新孝道教育的实践研究》,通过弘扬孝道文化来实现和谐社会的目的,效果甚好。

〖关键词〗孝道教育

一、提倡孝道文化的背景及意义

早在两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便从儒家的思维角度出发,制订了一整套规范的孝道礼制,他提出了“孝为道之本”。在新社会我国许多老一辈革命家已为我们做出了光辉的榜样。朱总司令《回忆我的母亲》,拳拳孝子之情,溢于言表;陈毅元帅帮母亲洗衣的故事已被载入小学语文课本。还有一代名将许世友将军“生为国家尽忠,死为老母尽孝”的肺腑之言,令人强烈地感受到伟人们崇高的孝道。

而新时期中国正步入老龄社会,在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很多农村老人感到有后顾之忧;一旦子女不承担养老责任,当今社会不乏其人,农村老人的生活就陷入困境。家庭如何养老、敬老已成为社会问题,社会迫切呼唤孝道。不远的将来,便是一对夫妇赡养多位老人。如果不从小对孩子进行孝道教育,强化他们的敬老意识,到时候不但他们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值得怀疑,而且必将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家庭也呼唤较早地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可是据对开展孝道前学校90名学生的随机测查表明,学生的孝道状况堪忧:

1.了解父母的(包括父母生日、爱好、身体状况)占21 %。

2.知道该孝敬父母的占69%。

3.知道怎样孝敬父母的占32%。

4.能坚持孝敬父母的占6%。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时期是培养和发展儿童良好意志品质的重要时期。为此,从小学开始,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孝道教育,这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对社会孝亲敬长风气的树立,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家庭和谐是当今倡导和谐社会最基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个人连敬老

都做不到,还谈何家庭和谐,何况大家呼?故提倡加强孝道教育迫在眉睫。

二、开展教育的方法和内容

(1)学校主要采用教育实验法。(以小学为例)

结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我们把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概括为新孝道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以及评价四个方面。

(一)新孝道教育的目标

对学生进行系统孝道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从小树立孝道理念,让他们永远的孝敬父母,不遗余力地赡养父母,并且不断地给予父母以精神上的安慰。进而促使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的风气。具体讲可以分三个层面。

1、小而言之,就是培养学生形成孝敬父母光荣,应该孝敬父母这一道德认同,使每一位在校学生掌握新的孝道规则并恪守之;使每一位毕业生为能在我校较早地接受系统的孝道教育而自豪,使每一位家长毋庸担心孩子将来的孝道状况。因为无论将来贫贱富贵,孝道理念已在我校学生的头脑中深深扎根。简单地说,就是使我校培养的学生无论何人何时何地无一不孝敬父母。

2、中而言之,就是形成区域特色,打造新时期渌渚人的精神品牌。我们参加富阳市德育课题实验的目的不是为了出名,不是为了做给人看,而是为了让渌渚人民得实惠,借课题研究的东风,培养渌渚孩子的好德行。我校承担的富阳市德育课题子课题《挖掘孝道文化,构建家校新孝道教育的实践研究》正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使他们具有强烈的孝道理念,真正让每一位渌渚人受益。

3、大而言之,便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使古代孝道的精髓得以延续,并不断地发扬光大。

(二)新孝道教育的内容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我们认为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的内容应具有梯度性,由浅入深,从灌输教育逐步变成学生的道德认同。现以小学生为例,分年级草拟了具体的孝道内容。

1、一二年级,应着重对学生进行“听父母话”的教育。因为对刚入校的学生来说,养成教育很重要。而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求学生不淘气,不偏食,讲个人卫生,懂基本礼仪等,大都靠父母来进行最初的教育。没有一个父母希望孩子从小学坏,所以新孝道教育把“听父母话”作为基础性的孝道规范。

2、三四年级,应着重对学生进行“帮助父母”的教育。由于这一时期的学生,身体逐步发育,动手能力逐渐增强,帮助父母进行简单的劳动十分必要。从家务劳动,如扫地、做稀饭等;到个人自理,如洗衣叠被等;再到为父母服务,如帮父母洗头洗脚,伺候生病的父母等。

3、五六年级,应着重对学生进行“理解父母”的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活动的深入,学生思维能力增强。他们开始能够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感情上具备了和父母交流的基础。家长人到中年,百事忧烦。或互相吵架,或工作不顺。孩子应充分理解父母,要善于察颜观色,和父母谈心,进行双向交流,为他们解忧去烦,做一个善解人意的孩子。

(三)新孝道教育的途径

对学生进行新孝道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位一体,共同努力。但最有效的途径是在学校,主要靠班主任和德育工作者。同时,要密切联系家庭,让家长积极配合,采取多种方法,使新孝道教育深入人心,成为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必须首先遵守的道德规范。具体途径如下:

1、学校把每周日设立为敬老日。班会时间组织学生汇报和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同时,结合《德育》读本和《思想品德》课本中关于孝敬父母的内容,定期召开主题班会。

2、学校每个班级每周安排一节孝道课,教材为学校编写的校本读物《德育》,用孝道文化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同时对其他学科都要求渗透孝道教育,特别是作文教学,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敬老系列小作文的写作活动。其它学科也根据教材实际,有意识地渗透孝道教育。

3、举办多次专题孝道讲座。如重阳节聘请当地撰写《周雄传奇》的作者李仁贤为学生讲述周雄孝敬长辈、助人为乐的故事。随后,全校师生在写着“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以周雄为榜样,从我做起,从孝做起,让文明之花盛开”的长幅上签名。母亲节、父亲节等请一些“名”孝子进行现身说法,通过具体的典型事例,让学生感知什么是孝道。

4、创设敬老氛围。在校园内张贴孝道标语,“学中华美德做时代新人”,“从小孝父母,长大报国家”等,使校园具有浓厚的孝道氛围。其次,各班定期出刊敬老板报;举行读校本读物《德育》,撰写读后感并进行评比活动,定期举行孝道故事演讲比赛。

5、指导学生人人撰写敬老日记,每周至少二篇。通过记载,让学生把道德认同外显为道德行为。让学生到家找事干。从小事做起,每天孝敬父母。许多学生的敬老日记已经积累了厚厚的一本,有的还发表在学校的校报上。同时学校每学期还举行一次以班为单位的孝道手抄报竞赛。

6、确立了孝道教育基地,将“周雄纪念馆”确立为学校的德育教育基地。各班定期带学生到德育基地参观并身临其境的接受孝道教育。

7、定期召开家长会,并确立以家庭新孝道教育为核心的家长会内容,与家长共同探讨家庭新孝道教育。树立孝敬老人的风气,基本上应从学校的教育着手,但家庭教育同样十分重要。现在的许多家长过分溺爱孩子,溺爱孩子的结果只能培养孩子的自私心理,产生一切“以我为中心”的思想。孩子幼小的心灵只懂得接受别人的爱,而不知道爱别人、关心别人。如此下去,当他们长大后很难象他们父母那样孝敬老人。做父母的在子女年幼时,就应该注意培养他们关心、理解他人的观念,也包括尊敬、关心老人的观念。对父母尽孝也包括对下一代言传身教。给父母尽孝,是给其子女作榜样。

8、不断地利用重大节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新孝道教育。春节期间,开展了“爸妈给我压岁钱,我用此钱献孝心”活动;母亲节和三八节时,开展“我该为妈妈做什么?”主题教育,要求学生用实际行动报答妈妈日常的爱。九九重阳

节,开展了“我为老人洗洗脚”或者“我让老人笑开怀”活动。父母生日时,要求学生首先进行祝贺,高年级学生给父母写一篇祝贺信,低年级学生向爸妈说几句温馨的话。

(四)新孝道教育的评价

孝道评价是孝道管理的重要手段。我们进行孝道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以家长评价为主,以学校评价为辅。学校侧重于过程评价,即形成性评价;家庭侧重于结果评价,即终结性评价。”我们建立了三种评价体系,即日常评价体系、期末评价体系和终身跟踪评价体系。

一是日常评价体系的建立

学生日常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保障新孝道教育健康、持续、扎实发展的必要条件,它是以学校评价为主,注重于过程评价。

(1)广泛开展学生自评活动。

(2)扎实搞好班级评价,在班级中广泛开展“争做班级小孝星”活动,根据新孝道教育的内容,经过自评、班评的程序,由老师授予班级小孝星的称号。目前,全校有38%的学生获得过此项荣誉。附:班级小孝星的评选条件(1)坚持天天敬老,敬老日记每周二篇以上,且真实可信。(2)敬老事例突出,家长没有反对意见。(3)在班级活动中为父母争光,赢得同学好评。

(3)积极进行校级评价,每学期举行一次校级十佳小孝星评选,并将校级十佳小孝星的名字在校园醒目处公布,并通过学校校报《鼍江之星》,刊登其事迹。学校把各班获得校级十佳小孝星的多少作为评选文明班级的首要条件。

二是期末评价体系的建立

期末孝道评价是对学生阶段性的评价,以家长评价为主,评价的范围包括全体学生。学校精心设计了家长评价卡,教师则对50%以上的学生进行家访,以取得直接真实的评价意见,我们还把每一个家长对孩子的孝道评价记录存档,以此作为衡量我们新孝道教育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同时,让家长积极推荐年度小孝星,学校负责收集、整理他们的事迹,在学校初评的基础上,广泛征求家长意见,最终让家长代表民主评选出年度小孝星。届时举行了隆重的仪式,让年度小孝星发言,邀请多位家长代表和社会贤达人士参加。

三是跟踪评价体系的建立

对学生从小进行系统的新孝道教育,目的是为让他们长大后孝道精神长盛不衰,实现新孝道教育三个层次的目标。为此,我们建立了孝道跟踪评价体系。孝道跟踪评价主要以社会的评价为主。由于客观因素的制约,我们有选择地选取不同年龄段的90名学生作为跟踪评价对象,建立长期档案,进行判断分析,以评估新孝道教育的效果。

三、教育的实验成效

一年来,我镇各校的新孝道教育实验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水平,据我们对学生的随机孝道状况后测表明,学生的孝道状况有了明显变化。

1.了解父母的(包括父母生日、爱好、身体状况)占93%。

2.知道该孝敬父母的占100%。

3.知道怎样孝敬父母的占81%。

4.能坚持孝敬父母的占62%。

二年级学生吴小芳的父母在外打工,爷爷十分疼她,她有时便撒娇、任性,自从学校开展了新孝道教育以来,现在她变得非常听话、懂事,还经常给爷爷端饭、洗脚。四年级学生邵伟原来清早穿衣要父母代劳,吃饭也挑三拣四,现在自理、自立能力却有了很大提高,还经常帮助父母干一些家务活。五年级的许多学生都会用笑话逗父母开心,活跃了家庭气氛,化解了家庭矛盾。据另一项新孝道教育内容的调查显示,学生对新孝道普遍认同,且自觉践行。

单项评价 综合评价(是否孝顺)

88.2% 前 测 后 测 前 测 后 测

听父母话 25.5% 88.4% 35% 帮助父母 36.8% 86.5%理解父母 9.5% 65.5%

同时新孝道教育实验又促进了学校全面工作的开展,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较大改善。说脏话的少了,不浪费学习用具的多了。目前,学中华传统美德,做时代文明少年在我校已蔚然成风。同时,学生抱着“努力学习,不辜负父母期望”的孝道信念,学习劲头更足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大幅度提高。教师普遍反映,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明确,学习兴趣更浓了。五年级学生吴凯,原来学习并不好,为了让父母高兴,让父母放心,现在他刻苦学习,较以前有了明显的进步。许多家长也纷纷给学校写感谢信,对孩子的变化表示满意。

(2)农村主要采用倡导、评选法

在当地,以前百姓们一直把周雄神化,将其尊为“太太菩萨”,成千上万的人们常来盲目地朝拜,而真正知道周雄其人其事的却寥寥无几。针对这一情况,镇文化站 一方面于2003年成立了周雄研究分会,着手整理周雄的事迹,由当地业余作者李仁贤撰写,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周雄传奇》一书,发放到每个家庭,让更多的人了解 周雄,倡导全社会学习周雄敬老爱幼、助人为乐的品格;另一方面,在镇、村两级开展“周雄孝心奖”和“孝男、孝女”评选活动,具体采用方式是:通过社会推荐、考察等,从社会公德、邻里家庭和睦等方面筛选确定获奖人员,然后召开大会隆重表彰,并将他(她)们的感人事迹编印成册,发放到每家每户,用身边鲜活的事例感染人们,效果十分明显,全镇已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敬老、养老氛围。目前,周雄孝道文化的挖掘已成为渌渚镇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不仅得到了许多媒体和领导的关注,而且使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数据表明2006年渌渚镇各类案例发生率比2005年减少20.36%。一个稳定、安逸、和谐的新型渌渚正展现在人们面前。

孝道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与地位 篇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令人向往的社会, 是强调以人为本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离不开高等教育的支持。如果离开了以培养人、塑造人为根本宗旨而存在的高等教育, 和谐社会的建设就失去了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基本保证。因为高等教育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三大功能, 承担着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任, 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发挥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1 高等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

在知识经济社会中, 知识、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高等教育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与知识的传递、创新、运用相对应的分别是高等教育的教学、研究和服务三大职能, 高等教育正在逐步由经济社会发展舞台的边缘逐渐走向舞台的中心, 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着重大的促进作用。

1.1 高等教育促进科技的和谐发展

科技进步靠人才, 人才培养靠教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为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提供了重要条件;而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 又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实基础。高等教育是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 任何科学技术都要通过高等教育来组织实施和传授。近年来, 为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需要, 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作出了重要改革。在专业设置方面, 多设置与新兴科技发展有关的新专业, 改造或撤消落后过时的旧专业;在学科建设方面, 高等院校在保持自身学科优势的基础上, 不断扩展以求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相适应;在人才培养方面, 高等院校以培养知识面宽、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为己任, 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以适应变幻莫测的时代需要。可以说, 每一次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发现和突破, 每一项新兴产业的诞生, 都离不开高等院校某一学科的发展与创新。高等院校既是培养人才的地方, 也是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的大本营。高等院校在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方面拥有雄厚的力量。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 综合性大学的发展不仅为社会发展提供科学、技术, 为培养大批优秀人才, 建设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高等教育促进文化的和谐发展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社会能否和谐, 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 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 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要切实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胡锦涛的讲话指明了文化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和谐社会的建设首先需要先进文化的构建, 而高等教育担负着历史重任, 理应为和谐社会的先进文化建设贡献力量。因为高等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可以对文化进行选择、传递、传播、保存、批判、创造等。我国高等教育学奠基人潘懋元认为, “对文化的选择, 高等教育比其它教育的作用更为深远, 而对文化的批判与创造, 则是高等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文化功能的主要方面是高等教育对文化的反作用的突出表现。”高等教育通过对文化的选择、传递、传播与保存使人类优质文化得以继承弘扬;通过对文化的批判“对文化存在的缺陷及其负面进行反对与拒斥, 以引导社会文化想健康方向发展”;通过对文化的创造使文化不断更新、保持活力, 最终达到文化的和谐发展。

高等教育在发挥其文化功能促进文化和谐发展的同时, 无形之中对连接文化和教育的人产生了作用, 促进了人成为“文化人”。人是文化的高级动物, 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本身就是所谓文化。人以其存在的方式创造、确证并表征着文化;文化则作为载体体现并肯定着人及其存在方式。高等教育在促进文化本身和谐发展, 以及培养和谐的“文化人”方面, 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1.3 高等教育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首要方面。和谐社会经济、科学、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人, 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社会发展靠人才, 人才培养靠教育。高等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育人, 这是由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所决定的。其他功能的实现都要建立在培养人的基础上, 通过培养出来的人才, 作用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和谐发展。首先,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它通过大学的课堂教学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通过开设人文讲座增加学生的人文知识;通过营造优良的校风, 开展多种有益身心发展的文娱、体育活动使学生感受校园文化的熏陶;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积极的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 实施素质教育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 高等教育近年来越来越注重坚持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理念, 强调精神教育的作用, 用人的精神世界的健康和谐发展去平衡由于物质主义泛滥所带来的人的发展的缺失和遗憾, 以健康、积极的精神生活状态去面向和解决人生存境遇的困惑和窘迫, 将人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最后, 高等院校通过普及心理教育, 促进学生健康心态的形成, 并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开设心理健康讲座等活动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疾病;通过情感教育建立师生和谐的关系, 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以及引导学生如何适度的情感宣泄和表达来证明自我, 从而促进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高等院校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道德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使学生能用一种广阔的伦理思维去审视自然、人和社会的关系, 加深其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高等院校通过审美教育提升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拉近学生与自然的关系,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热情。总之, 高等教育通过文化教育、心理教育、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审美教育各个环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 为建设和谐社会打下基础。

2 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高等教育

诚然, 高等教育能够促进科技、文化和人的和谐发展, 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因此, 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 离不开高等教育的支持。

2.1 发展高等教育能够推进政治民主化, 促进各民族、各阶层和各地区协调发展

民主的社会氛围和政治制度以及法制化的运行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旨在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参与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诉求的权利, 要领则在于使这种旨趣细化为现实的制度化条规, 并给予法律确认。只有发挥民主法制的作用, 才能确保社会公平正义与安定有序, 才能有力地打击违法犯罪分子,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由于历史的原因, 加上自身文化、经济发展模式、地域和科技等条件的限制, 我国各民族之间、城乡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的差距非常大, 甚至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这些都是社会不和谐的因素。为此, 高等教育在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高等教育通过传播政治意识形态和宣传党的政治路线、方针和政策, 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 启发民众积极参与政治的民主意识, 启迪人们的民主观念;利用各民族子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加强各民族的交流与文化的融合, 促进各民族和谐发展;同时, 各个地区、社会各个不同阶层的子弟汇聚在高等学府, 加强了各阶层和城乡之间思想文化交流与融合, 使城乡之间、阶层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 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2.2 发展高等教育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缩小收入差距, 维护社会公平,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群体之间、社会成员之间在财富的分配和占有方面会存在差别。我们必须缩小收入差距, 避免两极分化。因为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共同富裕, 贫富过于悬殊, 容易激化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冲突和矛盾, 引起社会不稳定, 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障碍。近几年来, 我国收入差距持续拉大。缩小收入差距, 成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直面的一个重大问题。缩小贫富差距, 固然要靠发展和改革, 也要靠教育。缩小贫富差距应当是: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不降低高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在这里, 关键是如何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一般来说,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其谋取高收入职业的机会也就越多, 得到的收入也就越高。我国低收入群体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受过很好的正规学校教育, 尤其是高等教育, 他们由于自身素质低下, 不可能从事高收入的职业以获取高收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贫富差距的背后是教育的差别。通过提供比较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为人们取得比较平等的收入结果创造一个比较平等的起点, 对于缩小贫富差距尤为重要。

2.3 发展高等教育, 能够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需要提高劳动者素质;而提高劳动者素质, 需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正如十届全国人大常委、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谢佑卿所说:“我们国家排在世界第一的是什么?是人口。13亿人口的沉重负担向13亿人力优势转变, 靠教育;13亿人力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 还是靠教育。家庭的致富子女得受教育长本领, 国家的发展靠人才。构建和谐社会, 教育肩负着光荣而又艰巨的历史贵任。”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 受教育程度和发展程度都呈正相关关系, 教育与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息息相关。而且,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开始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 这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比较吻合。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趋旺盛, 经过连续几年的扩招, 普通高校在校人数已由1998年的340万人, 增加到2001年的718万人, 提前10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1%的目标, 2002年更达到14.8%。根据规划, 2010年, 我国高校毛入学率将达到23%。

孝道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与地位 篇3

關键词:和谐社会;道德;地位与作用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

《左传·襄》写道:“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千百年来,我们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和谐社会,我们党也在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结构合理的社会

社会结构是一个母系统,包含一系列的子系统——人口结构、阶级结构、民族结构、职业结构、地区结构、家庭结构等等。社会结构是社会的框架,社会结构合理是社会和谐的前提。社会结构不合理,社会矛盾就比较大,社会冲突就比较突出,和谐社会就难以建成;反之,社会结构合理,社会矛盾也会比较小,社会冲突就比较少,和谐社会就容易建成。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资源兼容共生的社会

民族、宗教、党派、阶层是国家重要的社会资源,它们固然有这样那样的差异,但都是共存、共生于一个社会之中。和谐社会应当给各类人谋取一定的物质利益,提供生存与发展的条件,从而把各类社会资源联合起来,互相促进,兼容共生。

3.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

和谐社会使一切创造激情得到充分释放,一切社会财富得到充分涌流,一切积极因素得到充分调动。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坚决破除各种障碍,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和谐,是前进中的和谐、发展中的和谐、创造中的和谐。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

社会要和谐发展,首先必须有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要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要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有效发挥司法机关惩治犯罪、化解矛盾和维护稳定的职能作用,加强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这说明,稳定有序应当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二、和谐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良好的公民道德为支撑。这就要求我们把公民道德建设放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这个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社会时代背景中去认识,要求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对和谐社会的公民道德教育作系统、综合、动态的思考与创新。

1.目标: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观点,决定了和谐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目标社会化。因而,公民道德建设要通过社会关系进行,形成社会化的道德教育的方法,赋予一切社会关系以道德教育的功能,产生出道德教育的综合社会价值,从而造就社会的和谐氛围。

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和谐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目标确立的理论依据。和谐社会的公民道德教育不能远离人的本质属性,也不能远离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客观要求,应紧紧围绕“合格公民”这个中心。

从各国的公民道德教育的共同趋势来看,“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学会生活”成为道德教育的主题,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色彩日趋浓厚。和谐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是通过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道德教育,全面地提升人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培养符合党和国家要求的、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格健全的公民。

公民思想道德素质作为民族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和谐社会对此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培养高素质、有民族文化根基、具有良好道德和精神的公民。和谐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应强调公民的道德主体性的发展,以培养公民的自我道德修养能力为基础,自主养成适应知识经济和网络社会所需要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而构建和谐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体系。

2.内容:体现网络时代道德价值多元化的整体发展

和谐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离不开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否认中国传统的伦理文化和德育传统,会使公民道德建设失去现实文化的根基,没有继承性的道德教育及伦理规范,会因失去相对稳定性必然消亡。公民道德教育只有传授与当前的现实社会需要相一致的道德与伦理规范,才能发挥公民道德建设的整体效果。和谐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必须继承与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适应网络时代道德价值多元化的整体发展。

和谐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离不开对全球性伦理道德的批判与吸收。和谐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应跟上网络时代全球化发展的步伐,及时调整德育内容,着重对公民进行全球意识和全球伦理道德的教育,使人们学会从全球利益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具有面向全球化所必需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形成人类对待和处理全球问题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自律。

和谐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应以民族性和全球性作为基本视野。民族性和全球性,两者不但并行不相悖,而且可以有效地结合。公民道德教育的民族性包含着全球性伦理道德的成分,而公民道德教育的全球性也体现着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民族特色。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网络时代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将和谐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纳入全球伦理的道德观念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视野中,对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培养既有中国传统美德又有全球伦理道德意识的合格公民,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3.途径:体现针对性与实效性的动态发展

公民只有不断地认知、体验、认同、选择以及践履社会道德的要求,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人类与自然、社会关系的整体和谐。公民道德建设必须讲究实效性,实效性的关键是针对性。

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与和谐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应立足于我国的现实国情,和谐社会应是能有效地化解内部矛盾的社会。尽管当前社会矛盾绝大多数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但当自发的、零散的、轻微的利益的矛盾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时,就有可能转化为自觉的、有组织的、严重的群体性对抗,使矛盾摩擦上升为矛盾冲突。公民道德建设必须结合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地修正和更新内容。

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与不同角色公民的实际相结合。公民在社会中各自担当着不同的角色,有着各自不同的道德要求。和谐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应针对不同角色公民的实际情况,建立分层次渐进的公民道德建设目标。把对全体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同对其中的优秀分子的道德追求区分开来,把广泛性与个别性区别开来,使公民道德建设目标层次分明,就能够有步骤地引导公民从低级向高级、从基本的道德要求向较高的道德追求迈进。

4.管理:体现“四位一体”的协调发展

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合力建设。由于道德规范涉及人的全部行为和关系,可以说,它与人的一生相伴随。公民道德规范教育应当构成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构建一个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社区教育为一体的公民道德建设的综合教育系统,建设一个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不断协调、目标一致的公民道德教育体系。在家庭、学校、单位和社会中,公民道德教育各有侧重。它们之间的关系,虽然“四位一体”,但各有特点,其具体要求也不完全一样。公民道德教育应成为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崇高事业,渗透到公民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公民在这种大道德教育环境中遵循基本的道德规范。

总之,和谐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应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现实,顺应网络时代公民道德价值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以适应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和谐社会公民道德的建设,应形成家庭、学校、单位和社会“四位一体”相结合,不仅使之配合协作,而且致力于使各种德育力量、德育目标达成一致,形成合力,在全社会范围内达到公民德育一体化和制度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思考[J].党建研究,2005,(2).

[2]郝建国,关春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思考[J].党建研究,2005,(1).

[3]人民日报评论员.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N].人民日报,2004-12-26(1).

[4].胡锦涛强调: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N]人民日报,2005-2-20(1).

[5].郝铁川.关于“以德治国”的思考[N].人民日报,2001-2-27(1).

影视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篇4

[摘要]和谐文化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我党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柱和具体方式。

为文化意识形态之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起到独特的作用。

影视文化作为精神文化传播,要紧紧围绕党的方针和政策,不仅仅是

娱乐受众的工具,同时也是培养爱众的一个重要渠道。影视文化作品

中所传达的平等正义、诚信友爱、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理念正是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中心内容和体现。

[关键词]和谐社会 和谐文化 影视文化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的一个重要议

程是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我们党在会议上明确提出,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这是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认识的一次飞跃。

中共十六届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

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中简称《决定》),在《决定》中全

面分析了我国当前形势和任务。

重大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归根到底实惠于民,是使我们广大

老百姓在物质上、精神上、以及生存环境上等有显著的改善和提高。

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种局面的

最终形成,是需要我们全社会的支持,全人民的努力。

八个方面,其中在第五方面明确指出:要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

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常明确的工作指导目标。

“和谐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和历史,从孔子时代起,“大

同世界”、“天下为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和谐理念就已经表现的淋漓尽致。和为贵、和气生财等思想同时也

为历代先贤所推崇。

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要积极发展

新闻出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能宪曾经说:“建设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因

素是人,而文化正是直接作用于人的,直接决定着人的思想、人的行

为。所以说,和谐文化正是和谐社会的灵魂所在。”这些论述无疑表

明: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和谐文化,就无从

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文化,是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

想以文化形式外化的一种表现和展示,设的精神支柱和具体方式。影视文化作为文化意识形态之一,同样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起到独特的作用。

化传播,要紧紧围绕党的方针和政策,不仅仅是娱乐受众的工具。

时也是培养受众的一个重要渠道,影视文化作品中所传达的平等正

义、和谐社会的中心内容和体现。

那么,影视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谐社会中具有哪些

作用呢?

一、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

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谐文化的表现、展示形式之重要组成部分,用光与影最诱人的魅力、用最轻松的方式,令观众感受到团结合作强大的力量,奋发向上不屈 的精神。就拿最具有商业代表性的美国好莱坞影片,几乎所有的人都

认为好莱坞就是惟利是图的代名词,价值的,更何谈教育意义?可事实是很多影片在观众享受完视听刺激

后,并没有被完全遗忘。根据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

《光荣战役》讲述的是一支由白人率领的黑人兵团“麻州第五十四兵

团”,在南方的查尔斯坦战役中虽然没有取得胜利,但却为自己的民

族和国家赢得了尊严的故事。影片场面瑰丽而感人,那些来自不同生

活背景的黑人士兵因为同一个目标团结在一起,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悲歌。

一些枯燥的道理来讲述,而是用最具有说服力的事实展现给观众,此鲜活的教育难道不会深深的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吗?

最近热播的国产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剧中,观众除了认识许

三多这个人物形象,印象更加深刻的恐怕还有史班长、马班长、高连

长等等,正是他们在“不抛弃、不放弃”的钢七连信念下,把一个本是

个“缺根筋”的许三多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兵王。

担、意识顽强为了保卫国家的利益。团结和睦的感人精神在影片中被

升华到了极点,象,很多人用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和语言激励生活中的自己。重新点燃

他们的热情和信念。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甚至有观众在网上表示:

“士兵突击使我完成一次灵魂的洗礼”。

对于这些影片我们约定俗成,称之为“主旋律”影片。在很多人眼

里,一提到主旋律,就和“假、大、空”联系在一起,既虚假的人物形

象、空洞的理论说教。毫无美感可言。以至于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

对此类影片“敬而远之”。

却受到空前的欢迎。2005年,表现我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官兵英勇顽

强、不畏强敌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的电视剧《亮剑》在中央电

视台播出时,第一周平均收视率就达到了11.4%,最高时甚至达13.7

%,“亮剑精神”也随之成为文化传播中的一个指代符号。在2006年的

电影百花奖评选上,具有主旋律色彩的国产片《张思德》以绝对优势

超过了周星驰的《功夫》和冯小刚的《天下无贼》

无论是《亮剑》等优秀电视剧的高收视率,还是电影《张思德》 《云

水瑶》等的获奖,都明白无误的告诉人们。观众渴望欣赏到的还是这

种能真正鼓舞人心、积极向上的影视作品。

二、有利于建设和谐文化,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

风尚

我们从小就在受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教育,无论是贴在墙上,还是写在纸上,那是我们需要遵守的日常行为准则。但其实我们每个

人都清楚,真正的教育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形式,而是刻在心里。当诚

信、友善、宽容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必须遵守的道德规

范时,那才是我们社会主义和谐局面最终形成的保障。我们需要我们 的人民在危险、紧急、困难的情况下,用他们生命中最本真的

“真”“善”“美”,去彰显其人性的光辉。如在这次汶川地震中许许多多 的无名英雄,在生死考验的关头,他们下意识流露出他们生命中最本

真的美和善:多岁的老人,割腕放弃生命:灾难来临瞬间用双臂护住学生可敬、可爱的老师:

生命 最后时刻母亲没有抱怨,而是留给孩子在人间最后爱的信

息……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在想什么,定可以想象他们的行为除了责任还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崇高的思想境

界。这种本能的反映决不是仅仅来自准则的约束,而是在长期的生活

环境、文化熏陶的润泽下积淀而来。影视文化作为大众文化,贴近生

活,贴近老百姓,很多平凡小人物、小事件通过影视作品的放大就成

为我们生活中模仿、学习的榜样。1990年获奖电影作品《焦裕禄》

影片中的主人公没有豪言壮语,然而,他和中国历史上一代代先贤一

样,用热血和生命诠释了对国家和人民的赤胆忠心。影片再现了这样

一个不朽的共产党员形象,没有何为荣、何为耻的空泛说教,而是生

动、亲切、真实可信地表现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德和

无私奉献的精神。

电视剧《任长霞》

高尚的精神、生动的艺术形象,使人们产生了强烈共鸣,在精神上得

到提升,从而有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主义荣辱

观,有利于培养高尚的艺术趣味和健康的审美观念。

鲁迅说过:“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

神前途的灯火。”而进步影视文化就似这火光、灯火,可以通过有效

地传播、点亮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同时也对开阔人们的视野,激励人们的斗志,展示了巨大能量。就连最近几年比较流行的台湾、韩国电视剧,也是因为其对良好道德品格的崇尚,吸引了无数电视观

众的目光。

却使那么多的观众如痴如醉,甘愿陪着剧中人欢笑、流泪。

妹》中,甘愿放弃眼前的荣华富贵,而选择艰苦奋斗的小麦和瑾《人

鱼小姐》中自强不息的雅丽英《浪漫满屋》中善良、单纯的韩智恩。

套用俄罗斯文学家高尔基对文学的精辟阐释:影视文化(文学)的目的

就是帮助人了解他自己:

就是和人们中间的鄙俗作斗争,并善于在人们中间找到好的东西:

是在人们心灵中唤起羞耻、愤怒和英勇,并想尽办法使人变得高尚有

力,使他们能够以神圣的美的精神鼓舞自己的生活。”

三、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对广大

文化工作者来说,要做到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

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

时代性。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增强我

国国际影响力。

1985年,我国著名油画家陈逸飞以周庄水乡为题材的《桥》 被

选为联合国首日封c《双桥》

时,作为送给邓小平的礼物。从此周庄闻名于世界。何止周庄,我们

从小就知道美丽的祖国地大物博,化,而神秘、淳朴的民风、民俗,有时却只能被寂寞地尘封在科技发展的

年轮,成为永久的历史记忆。

承载历史的方法有很多种,文字、绘画、音乐、影像等等,如

果说影像是历史记忆最好的载体有些武断,忆刻画却是最能打动人心的。2005年大型电视纪录片《故宫》在第八

届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国际纪录片评选上,佳长篇纪录片、最佳摄影两项大奖,被翻译成6种语言在100多个国家

签约出售。这样一部关于中华文明的史诗之作,把在一些外国人眼中 的“中国国王的大房子”,通过影像、叙事的宏大构建。生动地展现了

王朝的兴衰、文明的沉浮。影片气势的壮阔、历史的厚重令世界惊叹

和信服。

同样在弘扬民族文化中不遗余力的一些影视文化工作者,从来

不曾忘记在自己的影片中打上强烈的民族痕迹,他们的名字有许多,张艺谋是其中之一。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有人批他,有人赞他,也正是他让许多迷人的中国符号走向了世界。

敬酒《活着》中的皮影、戏曲《英雄》中的剑道、书法等等,一部部

在国际上映的影片,呈现了多姿多彩,诱人的民族元素。难怪有人评

论,中国文化实在是太有魅力了,连好莱坞也不时地把“中国元素”添

加到自己的影片当中,当作开发市场的另一个卖点。

四、有利于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从未象今

天一样充满自信和活力。自信源自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的显

著提高;活力源自于我们开放的政策,人民上下同心,对梦想的执着

追求。走向世界的中国人,已经学会用开放的国际眼光看待自己,多的开始关注世界对中国的评价。2008年8月8日,一个见证历史的日

子,让世界知道今天的中国,是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16天见证,一个真

实生动的中国,改写了多少介于疑虑和担忧之间的“中国想象”。

“没有开放政策,就没有北京的奥运会。”这是澳大利亚总理陆

克文的感慨。英国广播公司总裁说出了同样的感受——“中国比以往

任何时候都更加开放,而开放的中国将会让世界更加亲近她。”

我们的国家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影视文化愈发能彰显其独特的魅力。谁都知道影像、声音是无国界的

世界通用语言,你可以看不懂他国文字。但却可以很容易理解,祥和 的画面、轻快的声音,意味着热情和欢迎。在奥运筹备期间,一项由

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北京市旅游

局主办,邀请国际著名导演为正在筹办2008年奥运会的北京,各自执

导一部城市宣传片,名为“国际导演拍北京”的活动,目的在于完成北

京在2008奥运会前的国际化城市形象推广。

年时间,以他们独特的视角为北京拍摄了五部奥运城市宣传片。在这

些影片中,风格迥异的5位导演秉承了各自作品的风格和特色,分别

讲述了一个或优美或激扬或令人振奋的北京城市故事。古老、时尚而

热情的北京,在他们执导的影像世界中得以向全球展现。

吉赛贝·托纳多雷作为意大利新现实继承者的著名导演,曾拍摄

了使他蜚声世界的“回乡”三部曲《天堂电影院》 《海上钢琴师》

西里美丽传说》

是为了重聚。影片基调一如既往的温暖、恬淡和眷恋,讲述了几十位

30年前毕业的学生因奥运会的到来,重聚在早已退休的老师家中,温旧日时光,喜迎奥运会的动人故事。展现了中国普通老百姓平凡、真切、祥和的个性。

而曾拍摄过《小鞋子》和《天堂的孩子》的伊朗导演马基德·马

吉迪再次将镜头对准了孩子,一个名为《飞扬的五环》的作品,让我

们从孩子的视角看到了民族、看到了希望,看到了 成长中的中国北

京。

帕特利斯·勒孔特,曾执导《理发师的情人》 《火车上的男人》

等影片,有着非常广泛的国际影响力。他眼中的北京,人民安宁、和,在这个法国天才导演的镜头切换下,呈现给我们一个外国艺术家的

《北京印象》

达瑞恩·古德里奇曾是英国一名出色的运动员,他的影视创作总

会融入许多体育元素。这次他选取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体育项目为素

材,从“百年奥运,中华圆梦”的视角。用蒙太奇的手法表现了北京这

座城市因举办奥运会而更加自信和乐观。这是一种《信念的力量》

中国香港导演刘伟强,一个非常熟悉的名字。他从美食的角度

拍摄了《品味北京》

中华美食。/

五大导演在没有任何预先安排的情况下,不约而同选取了多角

度展现中国灿烂文化。两年时间,活动组织者不进行任何的干预。

提供导演需要必要帮助。中国的人文、地理在摄影机镜头下尽情地给

世界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奇观。

同样电视文化也在这次奥运会上创造着奇迹,由张艺谋总导演

带领的国际团队筹备的开闭幕式表演,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花瓣样

飞散的丝绸,令世界各国电视观众叹为观止。仅开幕式当晚的全球收

视观众就达十几亿。很多境外媒体表示,“那是一场完美的盛宴,在

那一刻北京成为世界关注的中心”。在16天的时间里,2万多名注册境

外记者,还有诸多没有注册上的各国记者,以不间断的方式,用各种

语言,全球40多亿电视观众期间收看了奥运会,文化交流沟通。

相比众多的文化形式,影视文化的历史是短暂的,却也是辉煌 的。百年的发展已经使影视文化成为技术最先进、影响最广泛、受众

最热爱的媒体。同时也成为世界相互了解的最主要方式。在全球化趋

势进一步加强的今天。影视文化正逐渐成为让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

解中国的一个重要渠道。

影视文化作为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积极的引导可以丰富人们的内心生活,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可以有效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

人们的思想境界: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同时也有利

于增强我国文化发展创新的活力。反之,消极、负面的引导也会起相

反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影视文化这把有利武器,坚持正

确的舆论思想导向,使之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把我

国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和现代科技文明融为一体,和谐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

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局面最终形成。

来自

百度优化http:///

孝道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与地位 篇5

这么说首先是因为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世界万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正如说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样。“全世界自古以来,没有任何学问、任何东西是完全的,是再不向前发展的。地球是在发展的,太阳是在发展的,这就是世界。停止了发展就不是世界。”(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方针》(1945年4月21日),《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299页)人类社会在发展,这就导致了思想理论也要同时跟进,否则就会影响到社会进步而必将遭到历史大潮的淘汰。

而在建国以来,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世界局势的不断变化。党和国家都在一直进行着理论上的创新与完善。下面就两个个例子中来证明这个事实。

首先举的例子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的:“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一决策,无论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理论还是分配实践上都是一个重大突破。

在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中,全社会都是只通行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因为在马克思看来,劳动面前人人平等,不应该承认一切劳动以外的收入。这是因为当时马克思是站在劳动者的角度来看着个问题。这在当时来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那个革命的时期需要这样的理论来支持。可是经过了30年的社会主义实践,党慢慢醒悟到,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客观上要求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以最大限度的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其实所指的就是曾经的资本家,也就是后来的民营资本家,更是后来被更名的“社会主义建设着”。由于他们掌握着许多生产资料和技术,如果不成认他们的收入合法性,那么必然会极大地影响到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所以必须要通过理论创新来使这些曾经被看做的剥削所得被承认。

1982年,党的十二大一次会议提出了坚持国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和发展多种经济形势相结合的改革思路。分配是所有制的实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相结合的架构改革必然要求在分配结构上进行相应的改革。

顺应这种要求,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不可能是单一的,我们的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 为了解释何为“其他分配方式”。报告接着讲到:“除了按劳分配这种主要方式和个体劳动所得以外,企业发型债券筹集资金,就会出现凭债券取得利息;随着股份经济的产生,就会出现股份分红;企业经营者的收入中,包含部分风险补偿;私营企业雇用一定数量劳动 力,会给企业主带来部分非劳动收入。以上这些收入,只要是合法的,就应当允许。”这里,实际上把资金利息、股份分红、雇工收入、风险收入等看作是作为补充 的“其他分配方式”,后来也一般统称其为非劳动收入”。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在其通过的 《决定》 中指出:“国家依法保护法人和居民的一切合法收入和财产,鼓励城乡居民储蓄和投资,允许属于个人的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 收益分配。”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1997年,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第一次把其他分配方式概括为“按生产要素分配”。他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

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这里还要说的一点是为什么国家在鼓励民营资本的生产,收益分配的同时还要一再的强调以按劳分配为主。这是因为分配制是存在于所有制的基础之上的。我们即使不断的在鼓励私有制和多种所有制的发展。但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思想从来没有改变。因为私有制虽然代表着高效益高增长,但是他却极大的忽略了只有公有制能带来的公平。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平底线无论如何不能被击破。否则经济虽然增长了,国家却会面临更大的危机与挑战,那个时侯还何谈发展。

做出允许“按生产要素分配”的重大改革决策,不仅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但是事实上,这只是一个中性的概念,他和按资分配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更何况根据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在现阶段这种分配方式能快速有效的带动生产,发展经济,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有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就是正确的,就是应该采取的。而经过了近几年来的发展情况来看,正式因为有了这样的理论创新,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才有了现在这样的成就,连续6年GDP年增长高于百分之十。所以这就极大的证明了理论创新的重要性,和它对于实际发展中巨大的推进作用。第二个例子和上面这个例子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为了更好的说明这个问题,先引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何伟在搜狐一篇文章上说的一段话来解释什么是效率优先,什么是兼顾公平。

“效率优先指的是什么?兼顾公平是指什么内容?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说清楚,讨论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的不同观点。我的理解,效率用在经济学上就是劳动生产率。我国的劳动生产率高还是不高?实际情况是,虽然经济的盘子很大,但是效率低下。

公平指的是什么?是社会公平。社会公平比分配公平范围广得多,社会公平是指社会权利平等,不公平首先是指社会利用资源的机遇上不平等、不公平,由于政府的 设计和政策的制定而造成社会成员在资源利用上不公平,结果造成收入差距扩大,最主要的是垄断行业收入过高。行政垄断行业的设置使行业收入差距扩大,城乡二 元结构使城乡收入差异扩大,对于这些社会不公平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而不是废除效率优先。”(http://news.sohu.com/20060807/n244648539.shtml)

探究“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起源,《求是》杂志曾经2005年第23期刊登的社科院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的文章说:“我们1993年提出的口与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在当时是有很强的针对性的,那就是‘平均主义’与‘大锅饭’,为了克服这个弊端才提出这个口号”。这表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在1993年14届三中全会后提出的。

这个口号符合邓小平所说的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要发展就要效率,就是要效率优先。并且这个提法在改革初期起到了重大作用。没有这个提法,就不会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正是因为只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才会有极大的示范带头作用。才会让市场经济发展起来。但是到了现阶段,随着一系列的理论创新和实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面貌已经大大的改变了。中国改革已经结束了初期的启动阶段,而进入了现代制度建设时期。这个时侯也许在依然强调发展第一位的同时,还要考虑许多由于快速发展而带来的一些其他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就是在强调发展第一位的同时牺牲了许多弱势群体的利益。导致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了。如果不加以重视,让这种趋势肆意发展,必然会导致国家政治上的不稳定。众所周知,政治稳定是健康发展经济的基础的基础。所以这个时侯,公平问题必须得到重视。而也只有这样,才会积极推进和谐社谁的建设。不过我们也要意识到。虽然情况和形势已经发展变化了,但是发展仍然是相当重要,这之间的度不是我所能了解把握的。所以也不在此继续说下

去了。

为什么说这两个例子是一脉相承的,因为只有了前一个理论创新的成功,让中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原有的理论就需要再一次进行创新来与之适应,这也就是第二个例子的根本所在。而这两个例子联合起来来证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理论创新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并起到推进党,国家,社会进步的核心作用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用邓小平的一段话做结尾来再一次说明理论创新的重大意义。“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1页)

艺术学院 新媒体艺术设计刘辰楠20072025942008/11/6

孝道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与地位 篇6

力军,是企业的未来与希望,青年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于: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青年是最有力的实践者与发展者。

一、青年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有力实践者

“青年”是希望与活力的代名词,他们是企业的未来。青年人的思想活跃,原来的、固有的思维定式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且他们身处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与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所处的地位有很多相似之处。面对新经济时代,青年人熟悉所处的环境,懂得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并对其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适应能力。而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就要摒弃一切旧的、传统的思维和管理模式,建立全新的企业目标及经营理念,形成企业内部新的文化氛围,这与青年不拘泥于旧的传统不断创新的思维不谋而合。

1、青年对企业文化的认知程度,决定着企业文化建设深度

青年对企业文化的认知程度,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标尺。青年人的特点决定着其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在一个企业文化氛围浓厚的环境中,其企业文化会渗透到企业日常工作的每一个角落,青年人会自觉投身于其中,将其融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并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加深对企业文化的理解,理解其丰富的企业文化内涵。反之,如果一个企业里青年人对建立企业文化漠不关心,认为企业只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就够了,企业文化只是搞形式空喊、可有可无,那么这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只能说是停留于表面。

企业文化建设深度对青年的影响是深远的,青年在认同企业文化的同时,会对企业及所处的环境也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同时,青年人固有的热情、创意也会丰富企业文化内容,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充实本企业的企业文化。

2、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企业是青年人成长的天堂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经营中所形成的一种理念,是一个企业的精神主宰。企业文化不是“企业”+“文化”,更不是附庸风雅借以装饰企业的文化。企业的内涵是组织,因此也可以称作“组织文化”。文化修养从深层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价值取向以及个性特征。文化对组织成员的精神培养,对组织机体运行秩序的维系,对组织协作能力的巩固和凝聚,对组织创新能力的提升都将是不可替代的。

企业文化这双看不见的手,影响着青年的工作、学习。青年在日常工作中、在不断的学习中、在建立自己的工作目标中、在与客户交往的过程中,在出手的成品中,都自觉不自觉的融入了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在影响自身的同时,也将其向外传播,为企业创造着有形及无形的效益。青年在这样的企业里工作不仅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也成为了企业文化的实践者,并且受益无穷。

二、青年应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者

1、企业文化建设要深入青年人内心,才能得到发展

20世纪企业管理的主要手段是科学与管理,21世纪强调的则是有推动力的人,企业首先是以人为要素的经济组织,如何发挥这个组织内每个人,特别是青年人的智慧,增强每个人的才干,以最佳的组合来实现企业目标,便是企业文化之所在之灵魂。

企业文化是贯穿于管理始终的。管理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企业文化建设一开始是进行宣传、教育、引导,最终的结果应该是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使其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的发展、完善。纵观国内外有些企业的企业文化,它们主要也是通过一种价值观、通过一种机制、一种制度或者一种行为来体现企业文化。比如雪佛来的“一切从小事做起”,壳牌的“环境第一”等。一个企业要建立起共同的目标、完善的管理机制、良好的文化氛围,就会为其青年员工的成长提供宝贵的土壤,青年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不仅仅是实践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在企业文化建设,通过最初的强化,会在青年中取得成效,但从发展看,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深入青年人的内心,成为青年人的自觉习惯。这才是企业文化的发展之路,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承、相互促进的关系。

2、文化具有延续性,企业文化需要青年人来传递

孝道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与地位 篇7

一、弘扬孝文化对家庭的积极作用

在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中就有:“善事父母为孝”一说, 讲的就是孝道。从古人对“孝”的理解中, 我们不难看出, “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相吻合的。所以, 现代人对“孝”的理解也沿袭了古人对“孝” 的理解。

1、孝文化有利于促进家庭的和谐

社会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 其对社会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构建和谐的社会必然要先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那就是保证每个家庭的和谐。只有孝敬父母长辈才能让家庭和睦;只有家庭和睦才能促进社会安定;只有社会安定才能带动经济繁荣;只有经济繁荣才能促使国富民强。

很多事例证明, 孝敬父母长辈绝对不是一件一般意义上的小事。家庭中对孩子的孝敬父母长辈的教育就是最基础的道德教育。只有家庭稳定, 社会才能稳定;只有小家和谐, 大家才能和谐。家庭的和谐就在于家庭成员中人与人的和谐, 而我国传统的孝文化所宣扬的正是一个和谐家庭中应有的基本要素。

2、孝文化有利于家庭中基本道德规范的遵守

孝道可以算是我国古代社会家庭中的基本道德规范。所谓的孝道文化, 就是敬老养老, 关爱父母, 关爱长辈的一种文化传统。其中, 敬老养老是孝道文化的核心。敬老养老是每一个家庭中必须要面临的问题, 对于晚辈来说, 敬老养老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责任。但在当下的许多家庭里偏偏出现了一些不愿敬老养老的家庭成员。比如, 公务员打骂父母, 家有三个儿女却没有一个愿意照顾孤寡的老人, 故意杀害亲生父母等等。这一个个让人心寒的事实, 归其根源就是对于孝文化的缺失, 因为没有一个完整的孝道精神, 不能体会孝的真谛而做出过激行为。

所以, 家庭需要较早地让孩子接触孝文化, 对孩子进行孝道教育, 强化他们的孝道意识, 让他们理解孝的真正含义。 “孝”对于家庭教育来说是很重要和必要的一部分, 对孝文化的弘扬也成了当务之急的一项任务。

我国源远流长的孝文化从古到今就被很好的保留继承下来, 发展弘扬我国的孝文化就是当今时代的需求和任务。 我们既然已经认识到了孝文化对于家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们就需要大力的发展和弘扬孝文化, 我们需要让每一个家庭成员都理解并体会孝文化的真谛, 最后再到实践中去, 在生活中细细体会孝道带给生活的温馨。弘扬孝文化可以使我们的基本道德规范更具体更完善, 个体只有在具体、完善的道德规范下, 才能更好地发挥个体功能, 更好地适应和处理人际关系。所以, 弘扬孝文化对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弘扬孝文化对社会的积极作用

孝文化不仅有利于家庭的和谐, 同时还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有更多的积极作用。跨入新世纪的中国已经步入了一个社会各方面都需要发展进步的时代, 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正需要全民的努力营造。我们要努力地营造和谐的新风, 实现精神文明的建设, 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去大力弘扬孝文化, 让孝文化为现代社会服务。

1、孝文化有利于提高国民的道德素养

提高全体国民的基本道德素养, 是当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和重要任务。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 孝道也正是形成当今人际关系和谐的价值根源, 也可以说孝道是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我们应该弘扬孝文化, 让全民参与到孝文化的了解中去, 理解、体会孝文化, 只有全民认识到了孝道精神的重要性, 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才会有所提升、有所发展, 社会才能越发展越和谐。

2、孝文化有利于减轻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

在我国逐渐进入人口老龄化的今天, 倡导孝文化是很有现实指导意义的。中国的养老模式是几千年形成的以家庭养老为主的传统模式。中国许多老年人的生活保障水平还比较低, 大多数的老年人还都必须依靠其家庭成员的扶助才能安度晚年。这些老人不仅需要生活上的照顾, 物质上的帮助, 更加需要的是儿女对他们精神心灵上的慰藉。

家庭中儿女的养老是我国普遍都认同的养老模式, 它依存的思想基础就是传统孝文化中的孝道精神。但在我国传统的孝道精神开始逐渐淡化的情况下, 弘扬孝文化, 积极倡导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 这将间接地减轻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 将会非常有意义。

每一个国家都有其自身的历史文化支撑,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 传统的孝道精神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方向。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之所在, 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 其根源就在于孝文化。弘扬孝文化会从各个方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益处, 给我们的社会带来进步, 给我们的国家带来凝聚力。所以, 我们应该取其精华, 弘扬孝文化, 将孝文化传承下去, 让它不断的发挥积极作用, 让孝文化的弘扬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加快和谐社会进步的脚步。

摘要:孝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 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特色。弘扬中国的孝文化, 对于推进现代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在于人的和谐, 孝文化恰恰符合了当今社会的精神需求。本文主要从弘扬孝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两大积极作用来阐述:一是弘扬孝文化对家庭的积极作用;二是弘扬孝文化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孝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 不仅会促进家庭和谐, 也会带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孝文化,和谐,社会,构建

参考文献

[1]梁寅子:《论孝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J].《学理论》, 2009, (20) .

孝道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与地位 篇8

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动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2、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

3、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4、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

二、博物馆的主要社会职能

博物馆是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博物馆开展社会服务应当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1、博物馆陈列展览规范

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主题和内容应当符合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和维护国家与民族团结,弘扬爱国主义、倡导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优秀文化、培养良好风尚、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同时博物馆陈列展览与办馆宗旨要相适应,突出藏品特色,运用适当的技术、材料、工艺和表现手法,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另外,展品要以原件为主,使用复制品、仿制品应当明示;最后,应当配备适当的专业人员,采用多种形式提供科学、准确、生动的文字说明和讲解服务,并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接受能力进行讲解,学校寒暑假期间,具备条件的博物馆应当增设适合学生特点的陈列展览项目;国家鼓励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

2、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

博物馆应当根据自身特点、条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社会教育和服务活动,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和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国家文物主管部门,制定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活动的政策措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鼓励学生结合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博物馆应当对学校开展各类相关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要认真总结国内外针对未成年人陈列展览的成功经验,加强陈列展览的预见性和计划性。针对未成年人的兴趣爱好,积极探索新的展示艺术和表现手法,注重高新技术和材料的合理利用。要设计适合未成年人参与的活动项目,激励和培养未成年人的参与意识和探索精神。

3、博物馆科学研究职能

博物馆应当发挥藏品优势,开展相关专业领域的理论及应用研究,提高业务水平,促进专业人才的成长;应当为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等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供支持和帮助。

博物馆作为收藏展示人类遗存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展示人类文明、促进文化交流、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博物馆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1、博物馆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要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博物馆在展示传统文化方面,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即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是本地区、本民族物质文化的展示场所,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场所,而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必定代表着人类的真知灼见和非凡的创造力,为整个人类进程做出过重要贡献,是本民族的骄傲,会大大激发广大人民的爱国情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而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这一点上,博物馆不仅有利于全体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而且作为免费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可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在学校所学不到的东西,在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培养正确的理想信念,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央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高文化文物系统为未成年人提供服务的水平,充分认识文化文物工作肩负着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责任,增强做好少儿文化工作的使命感。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必须把少儿文化工作放在重要地位,充分发挥文化文物工作在丰富未成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

2、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以文化素养为前提

博物馆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向人民群众传播历史文明、扩大知识视野、丰富精神生活、提高文化素养方面,起到了任何行业都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博物馆展品在具有艺术性、思想性、科学性和知识性的同时,本身还包含着中华传统美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弘扬的是真善美,贬斥的是假恶丑,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相吻合。尤其随着整个人类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博物馆展览在历史文物及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博物馆工作条例也明确规定,展览需融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为一体,宣教人员(讲解员)在讲解中要贯穿爱国主义主线,结合文物讲述历史发展的轨迹,讴歌劳动人民的创造力,颂扬华夏民族精神。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完成了重温历史、感受优秀民族文化的体验,这种体验没有刻意的灌输,没有枯燥的说教,更容易让人接受和改变,对培养道德素质、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信念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博物馆是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最佳场所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出发,人的精神享受高于物质享受,在物质生活较为发达的今天,精神生活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只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才能愉悦心灵、启迪智慧,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活力。在我国现阶段,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博物馆是精神文明宣传载体,每一件展品从器型、工艺、用色、运笔无不代表一个时代的最高水准和最高创作水平,能给人美的享受和启迪,极大地丰富精神生活。

4、博物馆是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前沿阵地

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过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博物馆以社会效益为第一,尤其自2009年免费开放以后,每年除接待本地观众外,还接待了大批外地游客,是大众了解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窗口,发挥了很大的社会效益。随着国家对博物馆事业的大力支持,各地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博物馆总数4165家,其中非国有博物馆811家,占比19.5%,我国博物馆从数量以及规模上都达到了历史之最,是国家文化整体实力的具体体现。有些博物馆还是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优秀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在这里得到了展示、传承和发扬。同时也是社区文化建设和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点单位,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的结合,又增强了博物馆的挖掘藏品内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博物馆的主要职能要求在传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中,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而通过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又对民族历史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一步补充、拓展、完善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增强了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同时,博物馆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方式,弘扬了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民族精神,传播了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由于博物馆观众来自世界各地,社会各阶层,所以博物馆以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魅力。通过这个窗口,塑造了良好的国家形象,体现了当代中国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上一篇:狮子王赏析下一篇:班主任工作总结(2006年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