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一历史教学反思

2024-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课标下高一历史教学反思(精选14篇)

新课标下高一历史教学反思 篇1

石阡民族中学徐泽贵

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针对学生的表现,得到以下的教学反思,并对不足的地方提出教学方案。

一直以来,很多学生都反映初中的数学学得还可以,但是一上高中就觉得数学课听得不是很懂,成绩也退步不少,是什么原因造成高一学生数学成绩下降呢?

1、初,高中教材间的跨度过大初中教材偏重于实数集内的运算,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的定义不全,如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定义就是如此;对不少数学定理没有严格论证;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强,对每一个概念都配备了足够的例题和习题。而高一教材第一章就是集合、映射等近世代数知识,紧接着就是函数的问题(在函数中,又分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图象)。函数单调性的证明又是一个难点,教材概念多、符号多、定义严格,论证要求又高,高一新生学起来相当困难。此外,内容也多,每节课容量远大于初中数学。

2、高一新生普遍不适应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同学们普遍反映数学课能听懂但作业不会做。不少学生说,平时自认为学得不错,考试成绩就是上不去。初中教师重视直观、形象教学,老师每讲完一道例题后,都要布置相应的练习,学生到黑板表演的机会相当多。为了提高合格率,不少初中教师把题型分类,让学生死记解题方法和步骤。重点题目反复做多次。而高中教师在授课时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在严格的论证和推理上下功夫。

3、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高一学生在初中三年已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他们上课注意听讲,尽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课堂上满足于听,没有做笔记的习惯,缺乏积极思维;遇到难题不是动脑子思考,而是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不会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看书的能力,还有些学生考上了高中后,认为可以松口气了,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针对上述问题,如果要想尽快适应高一数学学习,提高成绩,我对自己提出如下措施:

1.应该多看看初中数学课本及教材,了解初中数学的知识体系,开学初,要通过与学生开座谈会,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摸清三个底(初中知识体系,初中教师授课特点,学生状况)的前提下,根据高一教材和课标,制订出相当的教学计划,确定应采取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2.高一要放慢进度,抓住重点,讲透难点,注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衔接。根据我的实践,我认为高一第一章课时数要增加。要加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学时注意形象、直观。由于新高一学生缺乏严格的论证能力,所以证明函数单调性时可进行系列训练,开始时可搞模仿性的证明。要增加学生到黑板上演练的次数,从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章节考试难度不能大。通过上述方法,降低教材难度,提高学生的可接受性,增强学生学习信心,让学生逐步适应高中数学的正常教学。

3.严格要求,打好基础。开学第一节课,我就对学生的学习

提出具体、可行要求。如:作业的规范化,独立完成,订正错题等等。对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弊病,应限期改正。严格要求贵在持之以恒,贯穿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成为学生的习惯。考试的密度要增加,如每周一小测,每月一大测。

每周小测可以有针对性找一些学得不扎实的学生面对面辅导;每月大测可以检测自己一个月以来的教学效果;实践表明,教好课与严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环节。

新课标下高一历史教学反思 篇2

一、新课标下高一历史教学的难点思考

(1)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积累不足。与高中历史学习内容相比,学生在初中所学习的历史知识较为简单、笼统。许多地区的初中历史教学受到中考历史开卷考试的影响,没有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除此之外,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认为历史是副科,没有语数外等学科重要,没有将历史学习放在关键地位。在初中阶段,大部分学生没有认真对待历史学习,因为最终的开卷考试形式也没有要求自己记忆课本中的历史知识,这对于学生高一阶段的历史学习是极为不利的。学生历史基础不牢,很容易导致高一历史学习跟不上或听不懂现象的发生。

(2)学生无法适应专题学习。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让高中历史内容安排发生了一定变化。在人教版的新教材中,历史知识是以模块与专题为单位呈现的。而初中阶段的历史教材大多按照地区或者时间顺序整理,易于学生记忆与学习。以模块、专题形式整合的历史知识,重视历史事件发展过程中呈现的线索与规律,有益于减少学生的历史学习任务,避免重复学习。在高一历史学习中,学生要通过专题历史知识的学习,学会用正确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感受历史学科的社会性。新课程标准中的诸多理念极大地冲击了高一学生的历史学习观,部分学生不关注历史,甚至没有好好学习过历史,历史知识体系有残缺之处。面对全新的历史内容,很多学生都难以适应。

(3)学生历史学习积极性不高。高中学生思维活跃,想法有个性。一直以来,历史在他们心中就是一个副科,有的学生认为历史学习没有意义,不会影响最终的考试成绩。有的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内容都是发生过的事情,现在学习没有实际价值。错误的学习理念,让学生忽视了历史学习内容的社会价值,也让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无法实现。在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始终保持缄默,不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极大地影响了历史学习效果。

二、新课标下高一历史教学的策略思考

(1)加强历史课堂互动教学。调动高一学生历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需要历史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从传统的历史授课方式中走出来,不再一人讲。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历史课堂成为师生交流和互动的场所,使之能够发挥历史学科的素质教育作用,改变学生的历史学习观念。更新教学方式,教师可以从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入手,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在促进师生互动的同时,给予学生与同学互动的机会,让更多的历史知识被学生主动获取,而不是教师单向灌输。例如,在讲解“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时,教师可以先就“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这一主题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学生关于这部分历史知识的理解程度。之后,在课堂中给学生八分钟左右的时间自主阅读文章,引导学生与同桌或者周围的同学一起围绕本节课所讲的“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建立知识体系,以班级为单位分享学习成果。

(2)综合应用历史教学资源。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今天,高中历史教学资源日益丰富。要优化高一历史教学,教师要对多种教学资源加以综合利用,借助丰富的教学资源与现代化教育技术改变高一学生的历史学习观念与方式。比如,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资源实施情境化教学。在讲解“罗马人的法律”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呈现图片或者播放一个案例的视频,让学生利用罗马人的法律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假想自己是罗马不同时期的法官,对同一案件做出有根据的判决。新鲜的教学活动与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转变高一学生的历史学习观念。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让高一学生转变个人历史学习畏难情绪的重要方法,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关键目标。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资源。在高一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吃透教材,把握好教材内容的诸多联系,引导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历史知识网络,引导学生发现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找到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规律,以此形成正确的历史学习思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学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功能,面对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最新要求,每一位高中历史教师应当明确教学目标与方向,积极响应新课标的号召,投身于历史教学改革中。从高一学生的历史学习问题入手,变革教学方法,积极创新,是每一位历史教师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刘云洪.关于新课改下高一历史教学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0(07).

[2]张燕.新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苏州大学,2013.

反思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 篇3

首先,要把书上的历史从家乡事物上面挂钩

学生对待历史的印象都多少存在着陈旧的观念,总认为是历史是属于过去的东西,学习起来并无多大的兴趣,我们要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兴趣,就必须拿出一点实际的东西,让学生除了在课本上了解的知识之外,还要感受到自己身边的故事也是昨天的历史。比如讲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去我们内江的人民公园去瞻仰一下喻培伦大将军的纪念馆。或者通过多媒体的图片讲述喻培伦的生平事迹。同时让学生自己搜集一下关于喻培伦的生平事迹进行陈列。通过实物见证和图片播放,让学生走出课本的束缚,又能理解学习到历史上的知识。在课本之外,我们可以了解一下广州到内江的距离,同学们讨论千里之外发生的事情,为什么同我们如此遥远又如此接近的原因。老师在通过最后的总结,告诉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责任和自豪感。这样的学习在书本和现实生活之间穿插,学生乐于看到听到亲切的家乡历史人物事迹。自然就不会感到历史的枯燥了。

再讲到明朝朝的文化经济时,我们也要顺便提到我们内江大名鼎鼎的大洲广场,了解一下大洲广场存在的历史原因和名字的由来。从中了解一下赵贞吉的生平事迹等等,通过我们了解。让学生也能够知道我们内江历史上就是是一个名人辈出,文风繁盛的地方,作为我们后来者的学子,更要好好学习,给家乡建设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其次,历史要同时代特点挂钩

历史任何时候都要同时代挂钩,以史为鉴,可以知大事。我们的国家领导人提出新丝绸的主张,我们在学习丝绸之路时可以详细的了解一下丝绸之路的由来,并且通过丝绸之路的多条路线,我们可以通过动画的形式,了解丝绸之路所带来的经济,文化,民族融合等等。现在我们国家提出这个新丝绸之路,这个举措的提出是为了什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此进行讨论。除了经济方面的考虑,我们可以从历史,从地域,政治等方面分析,通过学生的学习和讨论,明白这一举措出台的原因。从而对学习历史有一个大局观视野。让学生了解汉唐盛世文化经济交流产生的强盛到明清闭关锁国科技文化落后挨打的被动这一层面上,知道经济文化对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再次,历史要同图片故事链接

历史本来就是由一个一个文化故事连接起来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觉得历史课枯燥、无聊,主要是原因还在于老师只重视教学结果,没有把历史故事引入课堂,袁鹏飞老师的成功告诉我们,历史可以这样讲,也必须学习这样灵活的讲,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有了学习历史的兴趣,他们自然就会对学习历史产生浓厚的热情,这样才有领略故事背后的内容和规律,从而解答更多的历史问题,因此,我们老师们要积极准备素材,在课堂上穿插一下历史故事,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比如,讲人类起源的时候,我们可以穿插女娲造人的典故,炎黄争斗的传说,神话故事不仅仅是为了调节气氛,更重要的是在听的过程中,学生明白,历史上,人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人类起源的探索,所以才有“亚当和夏娃”,才有了每个国家的传统的民间神话故事。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小故事,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历史教学课程的有效性。

小时候,我们经常通过小人书去了解历史故事,这个老少皆宜的图画丰富了我们不少的文化知识。刚刚接触历史的初中生受制于阅历的限制,不一定能够充分的理解历史文化知识书本上的插图就起了很好示范的作用。这些插画可以帮助学生还原历史场景,将学生带入故事情节中去,更加直观,更加方便记忆。比如,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挣扎在冰雪严寒中德国士兵满脸的冰雪铺面,和城市中心的残破景象,通过图片让人了解战争的残酷性。通过对比,我们也可以发现,城市里面军民皆兵,士气的对比决定了城市保卫战胜利的必然性。这样的图片对比,能够让学生发现历史的亮点,刻画出法西斯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新课标下的初中历史教学随笔 篇4

彰武县后新秋九年制学校李云鹏

新课程改革如一缕春风,吹遍充满希望的土地,走进课程改革模式下的中学历史课堂,扑面而来的是改革的气息。作为新课改的实践者,多年的教学经历让我有了很多思考,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认识。

一 新课改与传统历史教学的关系

传统应试教育观念使教材没能发挥其应有的教学效果。比如开展乡土历史的教学在我国历年颁布的教学大纲中都有明确的规定,但一些中学历史老师认为:日益加大的升学压力使得学校只注重重点科目和考试内容的教学,无暇顾及乡土教学。这给乡土教学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障碍。但我们要充分的认识到乡土教学的内容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要让它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既要做好教材、学科建设,又要开发丰富生动的乡土历史教学资源,让学生热爱这门课,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更多地认识我们的家乡,热爱我们的家乡,从而培养崇高的爱国情怀。

二 新课改下历史课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共进的积极性已成为我们每个历史老师的共识。以下是我任历史课时一些肤浅的认识,请各位批评指正。

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历史教学成功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中学历史学科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也是比较难学的,被看做是“枯燥、没意思的课”,相当于理科中的物理课,我个人认为这除了教材过于庞杂、概括、枯燥、理论性太强之外,教师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中历史教学成功前提和基础,它使学生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为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提供保证。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除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展示物品、图片、或者用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段、百家讲坛、讲述历史典故外,也可以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讲述历史,把死气沉沉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泼,或者让学生表演一些历史情景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体会历史课无穷的魅力。

2.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历史知识。

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而这种历史观的形成不是建立在对历史知识的简单机械地记亿的基础上,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进而学会用历史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用历史思维,理解能力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能力之一,理解不了也就难以应用。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讲清基本的历史概念,同时注意各学科知识间的渗透,引导学生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分析思考,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首先,教师要讲清基本的历史概念。如在讲授君主制、民主制、共和制、君主立宪制;民主革命、民族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论述、叙述、评述、分析;改革、变革、沿革等基本概念时,就必须将其内涵讲清。平时也应该让学生区分历史概念的内涵,如试题里要求回答某一历史事件的后果,这就要指导学生分析后果与结果、成果的不同。并且在具体问题的指导下,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

其次,引导学生将各学科知识互相渗透,以促进历史课的学习。地理上的山川地形知识,英语上的词语知识,语文课文中的有关的知识等都会促进历史学习。反过来,历史学科也促进其他学科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其他学科知识恰当灵活地运用到历史学习中来。前后知识的联系、贯通。如,引导学生把1814年拿破仑远征俄罗斯的失败与希特勒攻打苏联失败联系起来,从宏观上了解各地历史的联系。还要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以了解真实情况。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次影响比较大的革命而非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3.课堂创新探索是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

一堂历史课的成败,历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是否实现,评价标准是看学生是否接受和理解了课堂的教学内容,这种接受和理解是否主动和深刻。所以掌握好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只是教育实践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种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的灵活运用。教无定法,教可择法,教亦可创法。要提高历史教学水平必须认真研究历史知识的基本特点,发掘历史学科本身的优势,扬弃传统教学模式,立足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形势,选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探索和创新,以适应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

4.结合学生的实际,将知识重新整合。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做到一切从学生的学情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将课本知识重新组织,整合,使学生思路清晰,通俗易懂,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最好的教学就是适应于自己又适合学生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又有利于学生分数提高的教学。

5.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些时政热点进行教学,培养学生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如能适时地引入一些“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古今对照’、“中外比较”,将会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促使他们开动脑筋,学会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例如在讲完美国的“西进运动”后,我简单地介绍了我国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然后请学生比较一下:“它们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学生能够亲身体会到“西部大开发”的滚滚浪潮,所以对于这个问题他们非常感兴趣。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分别从时间、迁移的人员、规模、目的、方式、影响等多方面去进行比较。甚至有的学生还提到了环保的问题。最终他们得出一个结论:美国的“西进运动”是印第安人的一部血泪史,而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将是中国西部人民的一首“幸福歌”,是中华民族再次腾飞的新起点。我因势利导,启发他们去思考:我们能为“西部大开发”做些什么?我们该怎样去书写这段历史?短短的几分钟,学生的 思维从十九世纪上半期的美国跨入了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从学习历史知识转到了思考自己将来如何书写历史。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需要我们孜孜不倦地追求与探索。

新课标下高一历史教学反思 篇5

贵州省金沙县第五中学 汪维秋

摘要:2004年秋季起,高中新课程改革实践在广东等四省区试行,贵州省在2010年秋季起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实践。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贯彻新课标精神成为广大一线教师的研究课题。开展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研究,有利于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实验。

关键词:新课标 历史教学 实践

2010年秋季起,高中新课程改革实践在贵州省区试行。笔者带领部分教师开展“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研究,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我们认为高中历史实施新课程改革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形成自主构建知识结构网络和提高自我教育能力;有利于通过教学活动实践,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学习、理解和贯彻新课标的精神,了解新课程改革的特点,挖掘和利用新课程的有利因素,大胆开展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的研究,获得了一些经验和体会。

一、营造和谐融洽气氛

营造民主公平、和谐融洽的学习气氛,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教学活动必须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为载体。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着力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更要着力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激活学生善于自主学习的内驱动力,从而形成情感丰富高尚、人格健康和谐,具有坚强意志和锐意创新的素质。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创设一个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氛围,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历程。

二、灵活运用课程资源

岳麓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书采用专题单元编写体例,每单元集中探究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问题。而每单元又由相互联系的各课构成有机整体。在教学实践中,专业术语多的单元,往往出现教师很难在规定的单位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要求的情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地使用教材,特别是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调整补充。如讲授岳麓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时,可适当调整单元教学顺序,在授完第一单元后,可先授第四单元。这样就使中国经济专题史自成一体,有利于学生理解中国经济史发展的线索与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以灵活调整、挖掘教学内容,使核心内容更清晰明了。如在讲授岳麓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第六单元第1课时,教师可补充“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过程特点。教师还可以先讲授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现后,再引导学生学习宪法的制定以及归纳新中国初建立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这样的处理能使学生清晰掌握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建立主要是指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灵活运用课程资源,才能较好地实现课程目标要求。

三、发展学生多种智力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研究表明:人的智力活动包含了言语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肌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及自然观察者智能等八种。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利用有利于发展学生多种智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资源--基础知识、课文中的图表、多媒体教学平台及与基础知识点相连的课外知识等,针对个体学生不同的特点,有目的 2

分层次地发展多种智力。既要发展学生的显性智力,还要发展学生的隐形智力(即学生某一薄弱方面)。如:让逻辑--数学智能较明显的学生归纳课文中的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网络,并引导他们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分析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有语言天赋的学生朗读课文或表述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让空间智力因素发展较好的学生提取图表信息;让有人际智能因素倾向的学生组织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的一些活动;让音乐智能较高的学生唱歌、演奏乐曲或解释其中的核心意义;让机体--动觉智能较好的学生扮演课文中的历史人物;让电脑爱好者搜集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的补充材料,拓展学生思维等等。教师还要创设有利于学生逐渐克服自身能够克服的某一方面薄弱点的环境和机会。如不善于表达的同学朗读课文,然后给予热烈的掌声鼓励等。而且把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种种表现作为学生学业评价的主要依据之一,以此创设人人尝试成功,获得成功喜悦的机会,激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使教学活动充满生命的活力。

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通过历史必修课,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学科历史文化璀璨夺目,人文特点突出。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熏陶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如在讲授“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基础”时,教师可适时补充秦始皇四处寻找长生不老药,但最终无法使秦始皇长生不老的故事后,及时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生命的长度,而在于生命的宽度”的真谛。再如,在讲授司马迁、范缜、李时珍、曹雪芹、林则徐等历史人物相关的内容时,教师 3

可以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或充满激情地把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就史学巨篇《史记》,范缜为坚持真理,不畏权贵著《神灭论》,李时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二十七个春秋完成《本草纲目》,曹雪芹在贫病饥寒交加中创作文学巨著《红楼梦》等坚强的意志,邓世昌以身殉国,林觉民流血牺牲等为国家和民族而英勇献身的崇高情怀,以及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人格魅力等等,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是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形成坚强的意志,养成高贵的品质,树立以民族、国家的繁荣富强为己任的远大理想。

五、教学活动反思

1、教师的教育理念要进一步转变。虽然,教师在上岗前都参加过新课程培训,但在具体教学中,新课程理念不到位的问题普遍存在,教师对课标的把握难以真正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欠缺,尤其是教材容量大、学术性、思辨性强的章节,往往不尽人意,或过于注重细小知识的分析,造成课时紧迫和教学难度增大,或把握不住主线作蜻蜓点水式处理。

2、实行班级教学,建立多为评价体系有待全面铺开,真正落实。目前,高级中学基本是采取班级教学模式,每班50人左右,因此,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评价”时,往往有的同学没机会或没有勇气参与。

3、探究学习有待全面推进。由于许多教师还停留在看高考指挥棒教学上,依然是广式教育,造成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时间、兴趣和质量。

4、教学管理部门的教学管理相对滞后。我省新课程实施已有两年多,但有利于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还没有适时建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实施新课程的 4

动力和质量。

新课程改革是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出发。在实施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的训练,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主要参考资料

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试教通讯》2004年总第二期,第二页。

②周小川 著《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③张刘祥 金其生 主编《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篇6

高一数学组 汪彬

【摘要】思想前卫的数学课程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换,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教研观念和方式,更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但是,指导思想的差异,教学对象的不同,决定我们的课程改革也需要以“让学生动起来”的思想指引下,分层次实行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教学体会

新课程标准颁布,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作为教师的我们,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教育理论,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到理性思考,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这中间重要的一点就是找到适应我们教学对象(学生)的教学方法,走出认识的误区。新课程改革只是一种指导思想,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避免用某种教法作为新课改的唯一方法。只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的方法,都应该是合理的。

一、教学观念的更新

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打破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对的,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思想上把学生看做消极的知识容器,单纯地填鸭式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结果事倍功半的局面。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提倡学生经过猜疑、尝试、探索、失败,进而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学习的目的!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我们一,二类中学是科学的合理的。因为这些学生有那个知识基础去猜疑,有学习的主动性去尝试,有能力探索。而相对于三类学校的学生他们没有那个知识基础指引他们猜疑的方向,这样的猜疑只能是“前是空中楼阁,后是盲人摸象”。例如:“我们有个老师问: “由杜甫大家能想到什么?学生回答:唐宋八大家”。类似这样的问题让老师哭笑不得。另一方面,学生之所以进入三类学校,出了文化基础差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习中的惰性——厌学。学生是否愿意去尝试也是我们该考虑的问题。无猜疑,无尝试就无所谓探索,更谈不上失败后成功的喜悦。所以,现在教师角色的定位需是在考虑教学对象的前提下,采取适当的动态教学。该讲解的还是需要详细讲解,留给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去思考。这就像摘桃子的故事,当一个人跳一跳能够到的时候他就会尝试摘

取,当他觉得遥不可及时,他就会本能地放弃。对于学生基础较差的学生群体,我们我们重点还是在重新培养学习习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给予适当的知识铺垫,在让学生有基础参与到思考讨论中来,才能让他们感觉到希望,乐于探索。并最终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改革应避免一刀切,而是要基于学生,“适度”地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择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初高中数学存在巨大差异,高中无论是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能力的要求,都有一次大飞跃。学生有会学的,有不会学的,会学习的学生因学习得法而成绩好,成绩好又可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更加想学,成绩越拔尖,能力越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环。不会学习的学生开始学习不得法而成绩不好,如能及时总结教训,改变学法,变不会学习为会学习,经过一番努力能赶上去;如不思改进,不作努力,成绩就会越来越差,当差距拉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容易赶上去了,成绩一差会对学习丧失兴趣,不想学习,越不想学成绩越降,继而在思想上产生一种厌恶,害怕,对自我怀疑,对学习完全失去了信心,甚至拒绝学习。由此可见,会不会学习,也就是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是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极其重要的因素。我们面对的高中生数学学习方法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存在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

1、学习懒散,不肯动脑;

2、不订计划,惯性运转;

3、忽视预习,坐等上课,寄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依赖性较强,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不会听课,只知道听,没有记笔记思考的习惯;听多少算多少缺乏主动性

5、有的死记硬背,机械模仿,教师讲的听得懂,例题看得懂,就是书上的作业做不起;

6、不懂不问,一知半解;

7、不重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而对那些偏、难、怪题感兴趣,好高骛远,影响基础学习;

8、不重总结,轻视复习。

对于我们上面情况,大部分是各地三类学校上面所谈到的学生问题表现尤为突出,各地一中,二中等重点中学相对这种情况少一些。因此教师需多花时间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学习状态,而不能一味地学习重点中学老师上课习惯,教学方法。应该面对现实研究适应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我们学校备课组,教研组的老师不断探讨,研究自己的教学方法。走出课改就是彻底推翻现有的教学方法的误区,而是要在让学生动起来的基础上采取科学的,高效的适应自己教学环境的方法。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凭借着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体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有个性地学习,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现“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新课标理念下的一种重要教学组织形式,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施存在着误区:(1)为了追求学校要求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该小组合作学习的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不该小组合作学习的也让小组合作完成(2)小组合作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质的合作。(3)合作人员搭配不合理,责任扩散和“搭车”现象时有发生,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势互补、相互促进。(3)学生社交技能欠缺,之间缺乏沟通和深层次的交流,合作效率低下,结果是优等生的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差生成了陪衬。(4)教师课前对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认真设计,也有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只是按照预定的设计,把学生往教学框架里赶。(5)为完成课程安排内容,学生还没得出结论达成小组共识时,合作学习被叫停。(6)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7)评价体系没有跟上。结果变为:重个体评价轻小组评价;重学习成果评价轻合作意识、合作方法、合作技能评价;重课堂随机评价轻定期评价等。

我们应明确,合作学习这只是有效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合理的选择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要避免“课堂合作学习太多”。这样只能适应个别尖子生而忽略了大部分学生。教师需关注学情,安排适当的内容让学生来完成。建立合理完善的评价体系,挖掘合作点,恰如其分的引导,使学生会合作,合作内容应该少而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在的学习能力。

四,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的应用。

某些学校把是否应用多媒体教学作为是否是新课改教学活动的标准。这是片面的认识,是一种误解。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这种直观的知识展示手段越来越多地被引用到教学当中。以它独特的优势被广大老师喜爱,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节省老师板演的时间。也是我们新课改所提倡采用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但是也要考虑学校及所在地区实际的条件,盲目的强制要求采取这种方式,只能使得老师把当做应付检查听课时必需的表演。认识不到其真正的价值。从而走入另一个认识的误区,采用多媒体就是新课改。对于那些对新课改认识不深,没有配备多媒体教学硬件的学校的老师,认为自己条件不具备。从思想上放弃新课改政策的执行,对没条件的学校课改的评价也是不公平的。

综上可见,新课程改革重在思想指导,而不是教学方法。对于基础较差的教学对象,我们要积极准备,创造条件让其参与到学习中来,但不能给予其完不成的任务。也不是每一部

新课标下高一历史教学反思 篇7

关键词:导入技能,探究技能,合作技能

在新课标下,高一数学教师应熟练课堂教学技能,教学技能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下面,我谈谈导入技能、探究技能、合作技能三个教学技能.

一、导入技能

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对于高一新生,教师在教学中用正确且巧妙的方法进行导入,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把他们引导到学习的课题上来.常用的导入类型有直接导入、旧知识导入、设疑式导入等.

1.直接导入.直接导入是一种简 单的导入 方法.上课后,教师开门见山地介绍本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各个部分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进程等,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这种导入能使学生迅速定向,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个总的概念和基本轮廓.它能提高学生自学的效率和质量,适合条理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比如,在教材必修1“对数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直接导入法.首先,教师提出本节课的主题是“对数”,接着,引用法国的拉普拉斯的“对数可以把几个月的计算减少到几天完成,使天文学家的寿命延长一倍”的名言.然后,教师对学生说:“学习对数有这么大的好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并牢固掌握它吧!”这样导入新课,简明扼要,能迅速集 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旧知识导入.旧知识导入是以旧知识为基础发展深化,从而引出新的教学内容,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是目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使用这种导入方法要注意以下两点:(1)教师要精选已学过的知识内容来编排习题,使之与新 内容之间 有一紧密 联系的结点,从复习到授新课过渡得连贯、自然;(2)教师要提示或明确地告诉学生什么是新、旧知识联系的结点,以引导他们思考,从而使学生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比如,在“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复习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由此导入新课.这样既可以巩固学生学过的知识,检查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以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为纽带引入新课,使新、旧知识紧密结合,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新知识.

3.设疑式导入.设疑式导入是教师根据高一学生追根溯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比如,在教学“函数的值域和最值”时,教师可以举两个例题,一个可以直接代入求解,而另一个不可以直接代入求解,接着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学生议论纷纷,然后教师向学生说:“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求函数值域的常用方法,现在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探究技能

新课标下,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要求教学过程要在探究活动中展开,也就是说,概念、公式、定理等的 教学都要体现数学化的教学思想,要揭示数学的形成过程.组织学生探究之前,教师必须经历探究、推导公式和定理,熟悉教学内容.组织学生探究时,要控制好 时间,掌握各个环节的节奏.当学生集体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用直观的教具、图像或精辟的语言等,有针对性地启发学生;当学生的探究出现偏差时,教师可以适当地点拨一下,把学生引向正确的思路;当学生探究的思路可行但较繁琐时,教师应及时肯定,并鼓励学生另辟蹊径.

探究完毕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反思 探究过程,总结自己有过哪些探究思路;成功的思路和不成功的思路有什么区别;能否从成功的思路中归纳出一些共同点;是否已经彻底解决了要探究的问题;是否还有其他相关的问题可以继续探究;等等.

三、合作技能

新课标下的高一数学课堂教学提倡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技能是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数学课堂任务,按照明确的目标分工进行的互助性学习.

为了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首先,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经验中掌握数学知识;其次,明确学习任务.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及任务,可避免盲目学习,提高整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第三,自主探索环节.让学生亲自探索、体验,提高他们的动手、自学、归纳能力;第四,合作交流 的程序.该过程是 一个互相 表达、倾听的环节,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的见解,摆脱个人思维的偏差,加深对问题的理解;第五,相互交流、总结.总结可以把课堂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个环节可以是师生互动,也可以是生生互助;第六,质量验收.这个环节是教师对整节课的重点总结,是点睛之笔;最后是自我评价环节.学生对自 己在课堂 上的表现 做自我评价.

新课标下如何搞好历史教学 篇8

关键词:历史教学;课前;课堂;课后作业

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应该将其作为一个系统的工程来做,不能将以前的教学环节割裂,仅抓住其中的一个环节。因为任何环节的缺失,都可能导致历史教学的失败,背离新课标的精神。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套教学模式,在教学评比中成绩斐然。愿意与广大同仁分享,敬请斧正。

首先,教师备课应该更新观念。新的课程标准与过去的教学大纲有诸多质的不同,从理论到结构都给我们耳目一新之感。它不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以及课时的安排,只提出原则性的教学和评价意见。它不仅为我们提出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要求,还在教师使用教材、指导学生学法等方面提供了许多新颖的、实用的建议。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必须对备课这一重要教学环节进行再思考和再认识,改变传统的、陈旧的备课观念、方式和方法。课前备课、写教案固然重要,但课后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熟与提高。教案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是课堂教学的准备,教案作为教师教学思想、方法轨迹的记录,也是教师认识自己、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资料。在教学实践中,课堂一旦放开,真正活起来,就会有很多突如其来的可变因素,学生的一个提问或一个突发事件,都会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教师在课后把这些突发事件记录下来,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通过反思、体会和感悟,则可以帮助自己总结和积累经验,形成一套能适应教学变化的、能出色驾驭课堂教学的知识。

其次,课堂应该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历史课堂教学情境即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课堂效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体系和本领。和心理认知特点,投入、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语言、挂图、图片及录音、录像、电影、电视、微机等创设、渲染出历史教学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环境和氛围,从听觉、视觉、感觉等多方面唤起学生的深临其境感,让学生在这种最佳的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历史,进而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最佳教学情境,是运用情感与创设环境的和谐统一、互相映衬的最佳组合的情境整体。其最大的特点是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注意主体的感受与体验,注意其感受能力与感受欲望,在情感与意境的最佳组合情境中,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达到情感与审美体验。创设最佳历史课堂教学情境,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认知特点,符合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的导课,教师首先拿出一个现代坦克模型(儿童电动玩具坦克),并发出模拟、仿真的枪炮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问,最早出现在战场上的坦克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在哪次战争中首次使用的?通过这样的设问,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语言、实物、声音的配合,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过来,为一节课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做到新旧知识联系,保证语言通俗易懂。”

最后,注意课后作业的时效性。课后的复习巩固也就是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巩固和拓展延伸。适当的课后作业有助于学生对所学材料保持记忆,并将课堂知识进行消化吸收,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只有在一定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让养成独立思考、探索的习惯,才可以建立起自己的判断意识,形成自己的思想。很多老师的课后作业是对课堂知识的机械训练式的重复强化和记忆,题型死板单一,这样虽然对学生的认知发展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它的副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即造成学生思维死板,视角单一,学习乏味,实践能力减弱;特别是学习乏味,危害最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改变了只处于被动的状态,把外来的动因变成内在的动机,就有了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就不是“要我做”而是“我要做”;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就会越做越愿做。当然兴趣不是所有学生都有,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培养。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很富趣味型的作业。这些作业不仅促进了学生对同学、对教师、对家庭以及对社会的了解和理解,还增进了彼此的感情,逐渐适应了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在合作的过程中显示了极大的参与热情,为了自己和自己的团队的荣誉,他们学会了交流、倾听、发现、找寻有用信息,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最终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积极性,教学质量也有了大面积的提高。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9

制定教学目标,我首先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的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具体步骤,以达到不同层次学生潜在水平。我采取的启发式教学,不是把学生被动地牵着走的诱导,而是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由浅入深地引导其进入主体地位;不代替学生作结论,使学生在无压抑感的情况下,自主地投入学习;恪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哲理,引导学生“以读为主”理解课文,悟出道理,感受情怀。

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我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在一般的情况下,多以“六步读书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这“六步”,即:一圈、二查、三点、四注、五思、六评。一圈:初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纵览全局。二查:指名朗读课文,查字典,正音;查资料,解决疑难。三点:默读课文,点出文中好词佳句。四注:精读课文,边读边想,找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批注自己的感受,交流、讨论。五思:有感情地朗读重点部分,思考作者细腻描写所表达的情感。六评:进行不同形式的朗读比赛,赛后互评,评后写出小结。多年的实践表明,实施这“六步读书法”,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作文教学,我鉴于以前“八股作文”(学生只仿无创,千篇 一律,大话、空话,如出一辙),制约了学生作文的思路,树立大语文观。以多种途径的实践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其写作素材。

1.我推崇“破书读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至理之言,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籍。在班上号召学生搜集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书籍,积累好词佳句;交流读书心得。学生在书中与大师交流,与崇高的精神神会。学生的精神生活丰富了,文章的感情真实细腻了。

2.放开手脚,让学生走进生活。利用综合课或劳动课,,还鼓励他们与父母一道走进田间地头,去体验劳动的艰辛。学生的生活丰富了,笔下就会自然流淌。 开放式的作文教学,转变了我以前作文教学以范文“牵引”,辛苦付出与教学效果不成正比的格局,一改我“一孔之见,偏于一隅”的做法,连以前怕作文的学生,也能写出有新意的短文。以前把他们限于“四角天空”,其心智未得到启迪,怎能写出诚朴的作文?这一尝试表明:要让学生有话可写,让生活的浪花润湿稚气的心灵,诚朴的作文就水到渠成。

新课标下农村中学地理教学反思 篇10

莱州市朱桥中学王新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作为农村中学的我也责无旁贷地参与到新课程改革中来。但我所在的农村中学教学设施不完善,师资配备不齐,学生的基本素养比较差,这给新课改的实施带来了很大困难。课改这几年,我根据自己对新课改的理解、认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我们农村中学地理新课改进行了一点反思。新课改下的农村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角色转变、教学理念、知识结构、教学方法等一系列教学基本问题上发生根本性改变和再定位。今天,我只对教师角色的转变进行浅显的再反思。

多少年来,教师一直被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这个理念在农村更是根深蒂固。但新课改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平等对话,由传统意义上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引导者、合作探究者,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生潜能的发掘者,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首先,教师应该变管理者为组织引导者。我们教师以前在教学活动中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师道尊严,学生惟命是从,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完全是“填鸭式”教学。现在,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引导者,而宽松、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能够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激起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激发探索未知的欲望。例如,在讲巴西这一节有关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问题,组织引导学生扮演政府官员、热带丛林土著居民、世界环保组织成员、开发商等角色,让学生们在辩论中掌握知识。

其次,教师应该变传授者为合作探究者。新课改将改变传统局面,变“师者”为“合作探究者”。在教学中建立平等、信任、融洽的师生关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开展交流、合作、探究,当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朋友。并且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每一次成功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学生每一次热情的参与都要给予真诚的鼓励;对学生的每一个错误和失败,都要给予耐心的引导和帮助。

新课标下历史教学的基本理念 篇11

面对新理念、新教材,历史教师如何让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将已逝的历史“活”起来,进而燃起学生学习历史的激情已非常重要。强调转变课堂方式、培养学生各种意识和综合运用能力,自然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此,历史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本,从教学方式的改革入手,实现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转变,以真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转变课堂方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活动应该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学和教的基本特征就是:学习活动不再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打破传统教学中出现的“以讲为主”,甚至“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因此,不但要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让学生在“体验”中产生兴趣。而且也要改革师生互动方式,注意为学生营造开放的、民主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并使教学的组织形式从“个体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二、综合运用

当前学科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趋势日益明显,要使学生具备综合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历史课堂教学必须体现相互渗透的综合取向原则。能力源于知识,又高于知识,知识并不会自然、自动、迅速地转化为能力。因而,当前历史课堂教学应更加注重“广积粮”。只有较长时间的、有效的练习和实践,使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知识,使基础知识转化为应用知识,能力才能形成和发展,尤其是综合能力。综合取向的历史教学,要求历史教师要注意知识间的相互渗透,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的思维,引导学生关注同一事物不同方面的联系、不同事物的相互联系,教会学生从“死”的知识转向“活”的知识,让学生从复述知识转向灵活运用知识上来,从而对事物完整性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三、创新意识

1.教师的创新意识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历史教师在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摆脱“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等方面,任重道远。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历史教师的自身水平亟待提高。

着先,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能够随时了解和掌握历史专业内容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而不是照本宣科地使用教科书。其次,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所固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历史教学观念。从本质上说,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发展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是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的。应该尊重学生发表的见解,即使其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成分,也应该看到其中蕴含着创新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观点和看法,然后以认真耐心的姿态予以回应,创造出民主平等的活跃气氛。

2.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历史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必须从搞好历史基础知识的教与学入手,但不是去死记模式化的固定结论,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应注意教师的正确引导,并启发学生,分析历史现象不应该拘束于某一个固定的角度或视角,而应该是多角度多视角。

四、情感热点

我国的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在教育中必须科学与人文并重,育才与育人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让学生建立起“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概念。另外,通过历史上多次改革的学习,联系现实,让学生认识到当今中国的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它关系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同时使学生感悟到一个人必须具有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应从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来休会其人生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对新课标下历史教学的思考 篇12

关键词:新课标,历史教学,思考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人们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教育也势必与时俱进,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中国教育部在2000年修改原有教学大纲之后,又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2001年9月,新课程标准及教材在我国38个地区实施,2004年秋季,在对实验区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和广泛交流的基础上,课程改革工作进入全面推广阶段。我省的历史课教学即于2004年正式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

一、新课标要传递的信息是什么

《课程标准》的核心是内容标准,综观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有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一)强调专题性,打破了以往以中国史、世界史为分野的学科“本位”体系,按照内容性质划分为三大模块,分别对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专题进行连续性的整体论述,这样有利于形成学习模块,有利于教学和学生自主性学习。

(二)以问题为中心,三大学习模块以相应的核心问题为主题,总分为25个学习专题,有利于学生对重点的把握,也可互为补充,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

(三)改变了过去以政治史为主的结构,明显加大了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科技史等方面的内容。在过去的教学体系中,受过去革命史观的影响,政治史一直是历史话语的主体。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发展的观点、从整体上认知历史日益成为主流,加强经济史、社会史等内容正合时宜。从宏观上来说,以专题史来提领国别史反映了人类社会由分散到整体的前进趋向,对于学生树立系统的历史观大有裨益。

从这些改进中可以看出:新课标是对传统的颠覆,而这样的颠覆又是必须的。当今社会我们称之为“信息社会”,讲的是“知识经济”,其实就一句话:谁能解读信息,一切就掌握在他手里。国家亦是如此,那这个“谁”又是指什么呢?人才。人才从哪儿来呢?靠教育。对于历史教学而言,“上下五千年,全凭老师一人说”、“吃老本,炒冷饭”等传统教学手段已经不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面对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时代,一切就集中到信息筛选能力的培养,能力教育比知识教育更重要,从这一点出发成熟为新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实际,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注重能力培养,学会反思、学会合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提高,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同步协调发展,提倡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提倡创新精神。由此,一场打破传统的运动展开了,新课标即是这一新理念的具体体现。

二、新课标下一线教师要做些什么

新课改、新课标确实令人耳目一新,不过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新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功,改革目标的实现,关键在教师。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通过继续教育对新课程有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具体来说,我们还是可以从传统的几方面着手。

(一)备学生

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水平都是有差异的,教师的一项基本工作就是在上每次课程之前了解学生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能力,从而作出判断,在此基础上构建整个教学流程和决定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尤其要注重能力培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备知识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先得有一桶水。”而历史课程的特点又使得这个桶得是“特大号”的,尤其是在新课标引领下,历史教师要将更多较为客观的历史事实摆在学生面前,表叙应尽量完整,对历史事实的评价也应尽量从多角度、多方面评价,如果有完全相反的史实或评论,不妨也讲给学生,从而扩大学生的视野,给学生一个自由空间让他们去思索、去评判,从而使学生得到许多启发和教育。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一是要对专业著作尤其是许多伟人的著作多阅读,必要时,对一些伟人关于重大的历史事件或社会的评论,要记录下来,在课堂的适当时候用上;二是要博览群书,历史本身包含一切,方方面面的知识都要涉猎;三是要多留意时政信息,因为现在所发生的往往都与过去有关联,对比、联系更能引起学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如果教师再有很强的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浓厚的人文主义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则完全能胜任任何要求下的历史教学。

(三)备方法

新课标更多关注的是对学生能力、情感等的培养,传统的历史教学必须变。怎么变才能实践新的教学理念呢?这是关键,最引人关注,也让人最为困惑。笔者觉得先要找准出发点———学生是主体,他要“学”;对于教师,叶圣陶老先生早说过,“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然后再谈怎么办,有一种从国外引进的称为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受到教育学者的普遍欢迎,其中的“大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等更适于历史教学,并能突出强调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但教师不要因此而将传统方法一锅端,比如“讲授法”在对概念、制度的讲解中仍有它的优势,网络化教学的确很受学生欢迎,绝不可为“变”而“变”。最后要注意的是阶段性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行非常重要。提问、作业、摘记包括测试等都要及时给予评价,多给与学生精神的褒奖,甚至可以鼓励学生踊跃投稿,当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这份成功的喜悦会使学生更有劲头。

每一次课程改革都是一次对“学习”的重新认识,教师更要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从而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将新的历史课程教学与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结合起来,这才符合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教育理念与改革精神。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新课标下的生物教育教学反思 篇13

高一甲组 孙 丽

时光如梭,转眼我来龙城高中工作已经快两个月了,此时正赶上如火如荼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在执行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作为一名年轻的生物教师我有一些深刻的体会。

新课标下的高中生物被分为三大必修模块(《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和三大选修模块(《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各模块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相互依存。《分子与细胞》是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中第一个必修模块,是学习所有其它模块的基础。如果第一个必修模块学不好,会严重影响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本学科在高中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而学习这一模块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难点:如何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进行教和学,如何达成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如何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有机统一,如何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为后续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对于如何开展好本模块的教学工作,我认为需从以下几点努力:

1、上课前要深入研究教材,做好模块式教学的整体设计

因为一个模块反映了一个或者一组的主题或者核心概念;有主要的、贯彻始终的科学思想观念和方法;有学习、探究的相似情景;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对模块的整体设计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按照课程理念,教学中要注意更新课程内容,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现实生活的联系;优化学习方式;改进评价方法;增强课程与学生自我发展的联系,帮助学生规划人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这种变革中,教师作为学习活动指导者的作用比以往更显重要。教师要认真学习相关的课程文件和《标准》,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要求,更新教学观念。而要做到这些首先必须透彻理解教材,把握教材,进而才能做到教学设计的整体性。

2、教学过程要注重学生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重视过程也要重视结果,没有正确的过程就没有正确的结果。

首先,在教师讲课过程中,教师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时,老师的表情要随学生的表情不断变化,要用心去读学生们的表情,眼睛里面及时给同学们可亲的鼓励,通过眼神的交流达到心灵交流的目的,使学生敢于大胆地参与课堂,给人一种平等交流的感觉。

其次,老师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反应,给同学们尽情展示自己的机会,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不要过于注重事先设定好的一些“程序”、或只是注重了自身的表演,甚至是陶醉于自身的表现,课堂是为了学生多汲取东西的,所以老师们应更多地顾及学生的反应,多考虑些学生的需要和临时出现的课堂需要,要善于将自身的优势转化为教学资源,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课堂,服务于自己的学生。

再次,结合生物学与现实生活和社会的联系,将知识渗透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标准》确定的课程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具有积极的探索欲望,同时在教学中利用一切教学材料,生活实际现象引导学生去探索、分析和总结,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经过长期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估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认真做好每节课后的反思与总结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学反思 篇14

天等县福新中学张克仁

反思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智活动。顾名思义,也就是人有意识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景的一种能力。对于教师的教学而言,它是指教师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目的、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反省和批判,并进行理性思考的过程。这种有意识的反省和思考行为是教师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对教学情景重新进行感知,对自身内部认知过程进行再认识的过程。

我们反思并不全是反思错的,还有成功的经验。只有认真及时地反思过去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有高层次和高水平的思考我们才能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探索教改之路,提高教学质量,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创造出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反思的内容和必要性

1.教学理念的反思

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都是受其教学理念支配的。因此,没有科学的教学理念,就没有科学的教学行为。而教学理念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变化。过去先进的教学理念,到现在可能已经落后了。而一旦教学理念落后,再新的教材和课程都只能是空谈,充其量是“穿新鞋,走老路”。我们每一位英语教师都应对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吐故纳新,认真反思自己陈旧落后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去反思,如新课程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要真正将这一思想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就必须具备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观和以能力为

中心的质量观。

2.教学方法的反思

有了先进的教学理念,还应有相应的教学方法来体现和落实。有意识地进行教学方法的反思,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得到丰富,才能促进教学理念的发展。例如现在教师普遍采用的“探究性教学”、“任务型教学”、“合作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就是对原有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够体现自己的教学理念,是否真正能够落实教学目标是我们英语教师认真反思的又一重要内容。

3.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学过程的反思,具体指及时、自主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量高效率地进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将这些灵感和火花详细地记录下来在日后反思总结,是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可多得的财富。

4.教学效果的反思

批改作业和检测考试大致能了解某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因此这时候教师应记下自己教学中的切身体会,即时地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找规律性经验、教 1

训。分析这一阶段学生对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得好,哪些差。对同样的知识哪些学生不明白,哪些学生会,为什么。加以全面的分析,认真反思自己教学时的实际效果,能对学生的知识体系查漏补缺。

二、中学英语教师教学反思工具

目前国内用于课堂教学反思工具并不多见,而在国外教学领域,有许多反思工具可供我们教师选择,如Gennesee 和Upshur设计的对课堂教学反思的工具,涵盖教学过程的大部分细节,如教材、活动、兴趣、评价、语言技能训练及文化意识渗透等。然而,他们设计的反思工具只是对各个具体教学活动实施效果的反思,缺少对整体教学过程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和衔接,以及对教学过程中具体问题处理的反思。在借鉴国外一些反思工具的基础上,我们可用课堂教学反思工具。我们英语教师可以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问题进行反思,探讨解决的途径,并记下教学日记,以备日后查阅和总结。

三、教学反思的实施过程

1.教学前的反思

教学前反思是指运用过去的教学经验,使即将要进行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优化和教学模式新颖。教学目标包含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课堂目标多元化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个特征,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不同的目标引发不同的教学设计,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如教学目标设定是否合理?除了体现学科特色外,是否考虑了社会和时代对学生的需求?是否考虑学生发展的整体性和长远性的结合?是否兼顾了学生的意志和情感?在目标的难易度方面是否体现了适度性原则?

教学内容不完全是指教材内容。有些教师过分依赖教材,不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艺术处理,照本宣科,这样使45 分钟的课堂效率大打折扣。因此,笔者认为教学前反思使教学内容优化十分必要:如考虑的内容是否符合你所设计的教学目标?选材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内容是否鲜活,具有可读性?另外在教学内容中是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否善于寻找知识新的增长点?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教学模式的新颖直接影响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因此在上课前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好合适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根据教学模式,选择最优化的教学策略。

2.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指的是对教学行为的反思,包括对教师教的行为反思,对学生学的行为反思和师生互动行为的反思。

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行为反思。上课过程中,教师教的行为可以进行这样的反思:教学重点是否突出?设问是否合理?是否给学生留了思考的时间?课堂讨论能否有效开展?课堂用语是否得当?板书布局是否合理,出示是否适时?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在以后的教学中做必要的调整。

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的行为反思。在课堂上,观察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听讲、参与、思维、情绪等行为,可以进行这样的反思:学生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学生是否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否敢于用英语进行交流?看学生是否善于质疑,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根据

学生细微的表情变化,看他们是否有持续的兴趣?能否自我控制和调节学习情绪?

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行为的反思。课堂互动是为了保证学生有大量的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当前的教学改革重点之一是加强师生互动。学生通过师生互动才能真正做到主动参与,个性参与和全程参与,而不是一味的“师教生受”。同时,教师通过互动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和知识需求,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要实现互动的条件:如分层次教学,建立学生学习档案等。

3.教学后的反思

每上完一节课,教师或多或少会感到还不够理想。此时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行为为思考对象,重新审视,分析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出的种种策略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通过撰写反思札记,观看自己的课堂教学录像片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转变教学行为,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反思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将教学过程中预先设计的目标,引起教学共振效应和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如巧妙地新课导入,留有悬念的结束语,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及激活学生思维、学生自主评介等详细记录下来,并应用到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去。同时,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处理不当的环节,安排不妥的内容,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做出深刻的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和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日记”。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古人云:“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因此,对我们广大英语教师来说,为了追求教学过程的合理性、有效性,对课程和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思考性研究,运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对自己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地进行反思,已经显得越来越有必要了,而且这也是我们每位英语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经之路。

上一篇:蜗牛的奖杯(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下一篇:病理生理学简答题论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