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案例设计 (2000字)(精选8篇)
姓 名: 张华银 课 题: 牛津英语(oxford english)
八年级下chapter 5 listening
教学时间: 2011.4.25
教材分析:
本套教材是深圳采用上海版牛津英语(oxford 对听力课的要求:让学生在每一次读与听的机会中有所收获。我们要创设情景和机会,让学生运用阅读和听力材料中的语言,不要让阅读课成为只读课,听力课成为只听课。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是获得教学成功的必要保证,这就要求我们的课要始终充满新意。在正式听力前,需要让学生认真熟悉听力材料,扫除词汇障碍。听力训练时一般要求播放两至三遍:第一遍听力,学生进行note-taking;播放第二遍听力,进入到while-listening的环节,学生开始对照听力材料的图片或文字记录找出听力中的重点与难点,解决教学的任务和目标;播放第三遍听力,要求学生核对,为post-listening和实际交流做好准备。本单元的主题是success stories, 涉及成功人士谈话与交流,激发学生对成功的向往。本节课听力材料是三段电话交流关于:留言、更改约会日期、生意往来等的谈话内容。要求正确使用电话用语,并会做留言记录,能听懂呼叫人的姓名、电话号码与留言内容。设计理念:
本节课本着“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指导思想,按照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倡的“强调学生学习过程,倡导体验参与”的基本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通过任务型教学设计等各种强调学习过程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发现语言的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调整情感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根据英语新课程标准英语听力的教学要求设计,听力教学环节与其他环节,特别是读、说、写紧密结合, 为学生说和写能力的提高在语言和内容方面奠定基础,运用“导学合作式目标教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设计特色: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针对性强的任务中加深教学知识点的巩固,并且也锻炼了英语听力的技巧与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通过强化听力练习,让学生模仿正确的语音语
调,以便在各种的口语活动中使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本课采取“开放式”教学策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以有限的课堂为载体,给学生足够的的余地去发挥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以及“任务型”教学策略,在做中学,学后做,再到总结归纳。让学生在活动中习得知识。在教法与学法上也体现新课改,完成落实了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教案流程:
step i.warm
in this step teacher
stimulate the
atmosphere and let the students be ready for the class by greeting and looking at and listening to a conversation on telephong.(预习导学
learning new words(先学后教)
learning new phrases(小组合作学习)
listening and writing(当堂训练)
learing the telephong language
stepiii.presentation(10
consolidation practising(12巩固训练)
stepv.后训练与反思)
英语新课程改革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 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 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 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 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二、初中英语听说课的教学模式
人教社出版的初中英语教材Go for it每一个单元的第一课时都是听说课, 旨在通过听说活动呈现本单元的语法要点。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 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听说课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 通过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和大量的听说实践, 让学生充分感知、探究和合作, 发现语言规律并逐步掌握语言知识, 在实现情感目标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种模式包括以下六个步骤:
1. 真实语境中感知新知识;
2. 听说活动中发现新知识;
3. 拓展巩固中运用新知识;
4. 语法聚焦中总结新知识;
5. 当堂检测中掌握新知识;
6. 分层作业中夯实新知识。
其中, 步骤1 ~ 4以听说活动为主, 步骤5 ~ 6以读写活动为主。
三、设计案例
本文以八年级 ( 下) Unit8 Why don’t you get a scarf为例, 来说明听说课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步骤及其设计说明。
【学习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学生能:
1. 掌握本课时表示评价的单词、短语及表示提议的句型;
2. 正确运用所学词语和句型与同伴交流, 比较事物的优劣并提出建议;
3. 通过谈论送生日礼物的话题, 增进同学间彼此的了解, 并达成共识美好的友谊是世界上最好的礼物。
【学习过程】
Step1. 真实语境中感知新知识
Task 1. Watch a flash Happy Birthday.
Task 2. Talk about the gifts for my mother’s birthday.
【设计说明】这是新课导入环节。任务1通过观看视频“祝你生日快乐”, 引发学生兴趣, 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并自然引入生日礼物的话题。任务2提供真实的语境: 妈妈的生日快到了。谈论生日礼物并对各种礼物作出评价的同时, 呈现本节课的生词。
Task3. Listen to the conversation and number the comments in the order you hear them.
_____That’s too expensive.
_____That’s too boring, too.
_____They’re too cheap.
_____That’s too boring.
Task4. Make up your own conversations about the birthday gifts.
【设计说明】这是对本课1b - 1c内容的处理。任务3通过听有关生日礼物的对话, 让学生根据听到的顺序给句子编号, 进一步熟悉对生日礼物评价的词语。任务4是小组合作, 根据听力内容编对话, 使学生在语言的实践中运用新单词。
Step2. 听说活动中发现新知识
Task1. Listening. ( 2a)
Listen to three conversations and choose the right person for each conversation.
Task2. Listening and practicing. ( 2b - 2c)
Listen again and fill in the blanks.
1. Conversation1
( 1) Listen and fill in the blanks.
( 2) Summarize the grammar sentence.
How about. . . ?
( 3) Work in pairs and make up a conversation
2. Conversation2
( 1) Listen and fill in the blanks.
( 2) Summarize the sentence pattern.
How about = What about
( 3) Work in pairs and make up a conversation
3. Conversation3
( 1) Listen and fill in the blanks.
( 2) Summarize the sentence pattern.
Why don’t you do . . . ?
( 3) Work in pairs and make up a conversation.
【设计说明】此环节是本课的重点, 它包含了大量的听说活动。笔者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对听后活动进行了重新设计, 按照边听边找出主要信息、听后引导学生发现、两人合作利用功能句编对话的思路, 处理了三则对话。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所要求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即学生在体验、探究、实践的基础上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Step3. 拓展巩固中运用新知识
Task1 Discussion.
Discuss what we should get for Kong Xinyu for her birthday.
Task 2 Competition.
Have a competition to see which group has the most ideas about the birthday gifts.
1. Divide the whole class into three groups. Discuss and write the words about the gifts on the blackboard.
2. Decide which group is the winner.
3. Watch a video about the secret gift and tell them: Friendship is the best gift.
【设计说明】此环节旨在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 ( 同学的生日就要到了) ,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新知识 ( 提建议的功能句) 针对送生日礼物的话题提出自己的建议。本环节采用了小组讨论和最受学生欢迎的大组间竞赛的方式进行, 学习气氛热烈, 学生情绪高涨。尤其是在教师向学生展示了神秘礼物 ( 孔新宇的好朋友提前拍摄的祝福视频) , 并告诉学生: “同学间的友谊是最好的生日礼物, 祝愿同学们友谊之树长青! ”的时候, 不仅实现了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同时也使教学活动达到了高潮。
Step4. 语法聚焦中总结新知识
Task1. Summarize the ways of giving suggestions.
Why don’t you do…
Why not do…
How about…
What about…
【设计说明】经过以上的听说活动, 学生对本课所呈现的语法功能句有了比较熟悉的了解, 所以在此环节引导学生总结提议的句型已是水到渠成。
Step5. 当堂检测中掌握新知识
What gift should we ____ / ____ for our sister?
【设计说明】当堂检测旨在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这些题目非常有针对性, 全是本课的重难点。如果学生有疑问, 可以当堂解决。
Step6. 分层作业中夯实新知识
Homework of two levels.
Level A: 写短文。你的好朋友生日到了, 请从4件礼物中选择其一, 并写出选与不选的理由。
Level B: 编写对话。你的好朋友生日到了, 请用所学句型编写两则有关购买生日礼物的对话。
关键词:初中语文;衍生式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117
衍生式教学就是在原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以及教学背景来对教学进行灵活的调整,从而达到共建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语文的综合素养的目的。但是前提是要有弹性预设。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着重把握“衍生”的理念,根据教材中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反映情况灵活的调整教学进程。同时在预设的时候,应该突出重点,不需要面面俱到。在课上,要预设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究,还可加强学生间的学习交流。
一、开拓教学空间,把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语文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归于生活。生活就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二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学空间只局限在课堂上,会使得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不能真正的理解知识的内涵,因此,除了在课上传授课本知识还要开发利用社会上的资源,将课堂延伸到学校外,让学生去了解社会生活,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1. 具有选择地运用课本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具有选择性的使用课本,没有必要将整本教材都讲解,比如说书上的自读课文,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画出学生自己疑惑的地方,然后在课堂上讲解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其次,老师也可以选一些具有时代性并且符合学生水平的读物,让课堂更加具有开放性,教材更加充实。
例如:鲁迅的《风筝》就可以以开发课外教学资源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延伸,因此选择清代诗人高鼎的《风筝》一诗导入。
师:“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旱,忙趁东风放纸鸢。”同学们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情景?
生:主要写了儿童在誊天放风筝的情景
师:好多同学都有过放风筝的体验,能说一下你们放风筝的感受吗?
生纷纷回答(学生结合了自己的生活体验,自然有话可说)
师:如果你想放风筝却被粗暴的阻止时,内心的感受会如何?(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自然的引入了本文的难点:在误解和冲突中表现亲情。)
在课后的结尾处,可以选择课外短文《风筝》与课文比较阅读,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和多角度阅读训练,这样教学延伸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加深了学生对丈本《风筝》的领悟,把全文的难点转化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延伸材料,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将课堂内外联系起来
在衍生式的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可以在第一课堂的基础上来开设第二课堂,把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样既拓展了教学空间,同时也使得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加开拓。
3. 重视学生的思维与体验
这主要是重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悟,以及学生自己的个性化阅读,但是它的前提是尊重文学作品。在此期间,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对阅读体验的感悟,并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化以及独特性,从而让学生的思维能够与作者相匹配,产生共鸣。
二、延伸教学内容
教师在可以整体把握课本的情况下,以教学目标作为依据,紧扣教材来对知识进行适当的延伸。在延伸学习内容时,教师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 紧扣教学目标
我们应该知道,延伸的教学内容是属于课本范围之外的,所以它必须服务于教学的目标。在对知识进行拓展的时候,要进口教学目标,不可搞形式主义。
2. 延伸适度
教师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该拓展栝伸,并且不随意延伸,尽量把握延伸知识的度。
3. 注重创新
在初中的語文教学中,延伸的形式需要多样化,具有新颖性。如在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将本文与朱自清的《春》来进行比较阅读。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灵活选用延伸的形式,从而创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三、整合学习方式
在国内目前最常用的主要有两种学习方式:一种是传统的教育学习方式,另外一种则是学生主动、合作的学习方式。前者主要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性、依赖性还有受动性的基础上,而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还有合作性,总而言之,这种学习方式是一种封闭式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后者则注重学生的能动性和合作性,主要提倡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成为真生的学习的主人,换言之,这就是一种合作的、发现的学习方式。其实这两种学习方式都各有各自的优势,同时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关键的是我们应该以哪种学习方式为主,哪种学习方式为辅。
在新课改中,改革重点便放在了学习方式上,并且学习方式还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步骤。它不仅有助于学生从片面失调调节为整体和谐,还可以使学生彰显自己的个性。比如说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学会自我调控;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既可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也可以使学生领会到合作的真谛。然而,这也仅仅是这几种学习方式的优势所在,并不代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就是学习语文的全部。在有些课文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或许会更适合。因此,在衍生式教学中,应该让教师学会把多种的学习方式整合起来,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方式要学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借助一些方法和策略使学生受到启发,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来形成比较健康还有健全的学习态度,改变学生的学习价值观。在创新的初中语文教育中,衍生教学设计是其中的关键所在。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有教师自己的预设同时又加入了适当的衍生;既有静,又有动;从课前的学习方式预设到在课堂过程中的不断随时调整,因此教学目标一直处在动态的变化中,直至再衍生出新的教学目标,这样就必然可以带来教师对目标的重新认识及定位,其中不乏包括有关教学目标的调整、过程的重建和课后的反思等。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将衍生教学模式渐渐地引入到教学中来。
教学设计标题(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教学主题)
——副标题
(如果希望在标题中体现教学设计涉及到的活动主题、实际任务或作品名称,请统一在副标题中体现。副标题要注意言简意赅)
一、基本说明
2、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注明:音乐鉴赏、歌唱、演奏、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创作)
2)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 4)所属的章节: 5)学时数: 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设定教学目标)
2、内容分析:(着重说明个人对教材的认识、理解及分析)
3、学情分析:(简要分析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及能力水平、对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等)
4、设计思路:(说明案例设计者是如何根据本教学主题及其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指导思想,设计教学方法的)
三、教学过程描述
(采用下述的表格式描述,尽量采用写实的方式描述教学过程的真实情景,尽量将教学中的关键
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某些值得注意和思考注意事项:
1、反思不仅要总结本次教学活动的优点和成功之处,也要注意指出本次教学活动激发的值得研究的课程问题、具启发意义的事件或教学实际实施过程中的缺陷。并就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思考,重在通过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
2、反思要突出重点,不一定面面俱到,建议采用小标题的方式提点反思的几个方面,不宜太多。要注意在事实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提升,不要单纯罗列事实和现象。但理论的总结又要注意语言通俗简明,并利用本次教学活动的具体证据来论证,不要长篇大论地引用他人文章,或脱离具体教学活动做笼统的理论阐述。
附:教学资源、学生学习过程及典型成果(可选)教学资源包括:学案、课件及其他教学相关资源。
学习成果包括:学生课前、课上或课后搜集的资料;学生活动过程的图片等;学生的典型作业或制作的各种作品。附:教学设计范例:
戏剧表演 ——小品表演
一、基本说明
1、本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基本信息
2、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音乐与戏剧表演》 2)年级: 高二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 湖南文艺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戏剧的表演与配乐》 5)学时数: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⑴、能积极、大胆地尝试参与小品的排练与表演活动,培养对戏剧小品表演的兴趣和爱好,丰富艺术体验。
⑵、在小品的表演实践中,逐步提高自己的综合艺术表现能力,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
2、设计思路:(包含教材结构、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思路及教学方法及手段)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的艺术实践过程。”《小品表演》作为《戏剧表演》单元的第一课,是学生将已有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表现、为后面其他艺术表演打下基础的重要一课。为此,本课从身边熟悉的人物和情境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教学重心放在艺术实践之中。让学生在小品的实验表演中,培养自身的综合艺术表现能力,提升理论知识和学习成就感。在表演实践中体会小品表演的内涵,感知音乐在小品中的作用;学会运用语言、肢体动作、音乐等手段,提示小品的内涵,增强其艺术表现力,并在表演过程中,体会合作学习的快乐。为实现以上目标,教师将新课标“过程与方法”中的“体验、比较、探究、合作”四个具体目标贯穿全课,注重学生的 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鼓励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创新精神,强调探究、强调实践,将教学过程变为整合、转化间接经验为学生直接经验的过程,让学生亲身去经历、去感悟、去操作。
四、教学反思:
本课曾获长沙市中学音乐赛课一等奖,湖南省高中音乐赛课一等奖。反思本课,我觉得本课是较为成功的。其成功之处在于:
1、本课紧扣“表演”二字并贯穿全课,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为了生动地
实践体验过程,体现了戏剧表演的本质。
2、本课为学生设计的表演活动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帮助学生了解小品表演的训练和排演过程。同时使学生的表演能力有逐步提高的过程。
3、在学生表演的同时,将“体验、比较、探究、合作”四个具体目标与之结合,使学生在反复地模仿表演和讨论比较中得到磨练,潜在的表演天赋得到发挥,课堂教学效果比较显著。
本课值得注意的方面在于:
1、因本课要参加赛课,所以展示出来的课堂教学效果是较为浓缩的。本人在选修模块的常规教学中,在小品的模仿表演方面增强了时间,给了学生更多模仿、比较、讨论和教师指导的机会。这样学生学习兴趣更高、教学效果更明显。
2、教师在戏剧表演方面能力的具备也关系到本课的成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本人深感自己在戏剧表演方面的不足。毕竟戏剧表演是专业性很强的教学内容,对音乐教师的能力要求更新更高,这需要我们在戏剧专业方面的继续学习,从而适应和满足教学需要。
还请各位专家和同行们多多指教!谢谢!
附:教学资源、学生学习过程及典型成果(可选)教学资源包括:学案、课件及其他教学相关资源。
学习成果包括:学生课前、课上或课后搜集的资料;学生活动过程的图片等;学生的典型作业或制作的各种作品。
高中音乐必修模块教学实施与案例
音乐作品的喜剧性效果,并不仅仅是由于剧情与歌词,音乐本身的谐谑与夸张的手法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的喜剧美
一、教学内容说明
一般美学中的喜剧范畴,主要指讽刺,幽默和滑稽。它是在在对美的基础上,对旧的事物所做的清算,对丑恶与虚伪的否定。喜剧引起的审美效果是笑。在综合性的音乐体裁,特别是在喜歌剧和讽刺歌剧中有与一般美学范畴中的喜剧美相类似的特点。音乐作品的喜剧性效果,并不仅仅是由于剧情与歌词,音乐本身的谐谑与夸张的手法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杰出的音乐创造可以把貌似强大实则渺小,表面道貌岸然内里荒淫无耻的反动势力的虚假本质加以揭露。正如鲁迅所说:“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纯音乐中的喜剧美,由于音乐自身手段的限制,主要表现为幽默与谐谑,例如幽默曲与谐谑曲。纯音乐中的幽默与一般喜剧中的美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基本属于正面肯定的范畴,人们从中获得的更多是轻松愉快、活泼诙谐的感受。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不老的爸爸》、《看秧歌》、《这一仗打得真漂亮》等作品,能从中体验喜剧美的韵味与愉悦感。
2、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同时,感受音乐的诙谐、夸张、拟人、拟物等手法所表现出来的喜剧美。
3、能简述喜剧美的内涵。在研讨中,能够对“喜剧美在人们生活中的现实意义”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教学方法
演示法、讲解法、对比法、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播放歌曲《祝酒歌》
人们在咀嚼音乐美好的同时,回味其中的愉悦、轻松,这正是现代化最期望、最缺乏的一种精神要素。[导入新课]
一、教学目标与评价总体设计 教学目标
Make, accept and decline invitations.教学重、难点
重点:Make invitation:
Can you come to my birthday party? 难点:Accept and decline invitations : Sure, I’d love to.Sorry, I can’t.I have to study for a test.I’m sorry.I’m playing soccer on Saturday.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为“Go for it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Section A(1a-1c)。学习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3点: 1.Make invitation.2.Accept invitation.3.Decline invitation.学生分析:
本班44个学生,大部分学生对英语有兴趣,但相对来说基础不是很扎实,需要慢慢引导。教学资源准备
录音机 教学挂图 小便利贴纸 教学方法设计
Revision, Learning, Practice and Reading 教学评价设计
基本上让每个学生知道怎么发出、接受、拒绝邀请,且能开口应对就完成了内容要求。同步练习设计
教材配套练习册和阅读训练上的部分内容
二、教学过程设计 Step 1 Warm up(热身).师:Morning, class.I have some questions.Can you answer my questions? 生:Yes, Miss Liu.师:What are you doing this weekend? 生:I’m playing basketball 生:I’m doing my homework.师:Good boy!Do you know what I’m doing this weekend? Please guess.生:Are you going home? 师:I want to go home.But no.生:Are you going shopping? 师:No.生:What are you doing this weekend? 师:I’m going to have a tea party this weekend.Would you like to come? 生:Yes, I’d love to.【设计思路及资源应用分析】
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复习以前学过的句型,引出学生的兴趣,通过点不同的学生回答锻炼口语,同时引出新的学习内容。Step 2 Presentation(呈现)
1.Ask and answer:师:Can you come to my party? 生:……
Ask some students to answer my questions, maybe they have different answers, write down the main answers on the blackboard.——Yes/Sure/OK, I’d love to/ I’d like to.——Sorry, I can’t.I have a piano lesson.——I’m sorry.I have to go to the doctor.——I’m sorry.I’m playing soccer on Saturday.2.Read:师:OK.Now, please open your book turn to page 25.There are invitations from the boy on the picture.I’ll ask four students to read.生1: Jenny,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 on Saturday afternoon? 生2: Sure, I’d love to.生3: How about you, Ted?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 生4: I’m sorry, I can’t.I have to help my parents.Then ask a student to read out the phrases in Part 1a.Then ask students to write the letter of the correct picture in the blank next to each of the phrases.【让学生回答出各种不同的答案,归纳出本课的基本句型,通过朗读,让学生更熟悉邀请的流程.】
Step 3 Practice(操练)First let four students read the example in the speech bubbles to the class.A: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 on Wednesday? B: Sure, I’d love to.C: Sorry, I can’t.I have a piano lesson.D: I’m sorry, too.I have to go to the doctor.Then ask students to practice some invitations and make their own dialogue.Must use the phrases to practice the conversation.【点不同的几组学生来操练对话,运用课本中出现的短语,熟练运用不同的理由来拒绝邀请。】
Step 4 Production(巩固)1.Listening: Listen to the tape of Part 1b carefully.Ask students to complete the activity individually, write the names next to the correct students in the picture.2.Game: Ask students to show their answers on the blackboard’s picture to correct the answers.【听录音,然后用小游戏的方式来检测学生的听力效果,游戏是用不同写有名字的便利贴贴上教学挂图。】 3.Group-work:
Ask two groups help me to invite some students come to my party.Then tell me how many students will come to my party.S1: Miss Liu has a party this weekend.Can you come to the party? S2: Sure.I’d love to.S3: I’m sorry, I can’t.S4: ……
【呼应开头我的邀请,让学生替我邀请他们自己的同学来参加我的聚会,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更自如的运用所学的内容,进一步巩固本课所学内容。】 Step 5 Wrap up(总结)
【课程简介】
本课程的专题是“初中英语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首先界定了“教学设计”的概念,阐明了教学设计的目的,分析了教学设计与传统教案的不同。然后介绍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本课程的重点是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所以,专题结合案例片段从设计思想、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效果评价六方面对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和引导。最后,以一个完整的案例从整体角度再次对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解读。
【学习要求】
(一)能达成以下学习目标:
1.能了解教学设计的含义与理论基础; 2.能明确教学设计的目的;
3.能明确教学设计与传统教案的区别; 4.能掌握进行教学设计的六个纬度。
(二)其他相关要求
1.能认真完成预习及课后作业;
2.能顺利完成测试题的作答,合格率不低于90%; 2.能认真观摩本课程所提供的视频录像及其文本评析
初中英语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
陈芳(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运用现代学习与教育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
二、研究教学设计的目的
(一)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探索新课程的教学途径和方法;
(二)引导教师形成教学研究思路,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的教学过程;
(三)引导教师从以往的教案撰写转向有意识的教学设计研究;
(四)引导教师学习、掌握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
(五)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发展)。
三、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一)教学设计是一个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对解决方法进行试行、评价实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修改方法的过程。教案是实施教学设计的研究思路的具体操作(执行)方案。
(二)教案是教学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学设计是教学研究层面的活动; 教案是日常教学操作层面的活动。
四、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传播理论
(一)5W模式
who
what which whom what 传播者
讯息
媒体
接受者
效果
(二)SMCR传播模式
source message channel receive 信息源
信息
通道
接受者
五、怎样进行教学设计?
(一)简述设计思想
1.运用学科前沿理论来指导教学设计
依据新课标的理念、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核心思想进行设计,使之更加科学和合理。
案例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
2.将理论与课堂实践结合起来,体现鲜明的学科特色 案例
基于《课程标准》对读、写课的要求。
《英语课程标准》四级要求明确指出:初中阅读教学要帮助学生找出有关信息,理解大意;能读懂简单的个人信件。本节课根据《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了一篇简短的文章和一段对话,学生通过阅读对话,理解文章,并根据所给选项将文章补充完整,从而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本节课还设计了让学生在写作前让学生阅读一封来自Daming的来信。
(二)分析教学背景 1.分析教学对象(1)学习需要:指有关学习的“目前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即学习者学习成绩的现状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构成了学习需要。
(2)分析学生的能力和条件。
(3)分析学生的一般特征、学习风格和知识基础。案例:
知识基础:学生此前掌握了一些关于时间、地点及娱乐的单词和短语,能够为本节课“邀请”话题的展开进行词汇的提取。
心理及技能特点:学生有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但是笔头书写能力差,尤其缺乏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学习需要:“邀请”的话题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频率较高,交际需要和学生知识储备缺乏的矛盾构成了本课的“学习需要”。
2.分析教学内容
目的在于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和深度,以及弄清教学内容中各项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更好地安排教学程序。
案例1: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源于外研社教材《新标准英语》初一年级(上)Module6Unit1的内容,为模块6的第一课时,主要围绕“邀请”展开话题,涉及词汇、句型和对话的学习。鉴于教学和学情需要,本课从教学内容上对教材进行了改编和重组:
●提前讲授了Activity2和Activity3涉及的单词,以便集中精力在本课时操练句型和对话;
●删去了activity4的听力练习,同时,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对activity6的听力练习形式进行了改编;
将第二课时中的“写作”活动提前到本课,目的是为了趁热打铁,使本节课所学知识通过“写作”得到及时的巩固。
(三)编制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的含义
教学目标实际涵盖了“教”与“学”两个目标,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或质量规格。教学目标要解决的内容及其功能可通过以下图示来表示:
2.教学目标的分类
(1)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 ●认知领域(cognitive domain)●情感领域(affective domain)●心智运动领域(psychomotor domain)(2)英语的五个内容标准与布卢姆教育目标:
认知领域
情感领域
心智运动领域 语言知识 语言技能 学习策略 情感态度 文化意识
(3)教学目标的归类练习●学生能向他人介绍自己的数字信息,如电话号码等。●学生能确定和拼写出所有50个州的缩写。
●通过谈论本地区的建筑物,学生更加熟悉自己的生活环境,更加热爱自己的生活环境。
●80%以上的学生能够运用一般现在时态描述一个秋天的节日。
●通过对世界人口发展变化的了解,学生能够深切体会到人口问题是人类不能忽视的大问题。
●85%左右的学生能够基本掌握have/has got的正确含义及用法。●学生能将西班牙诗歌翻译成英语。●学生能根据上下文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
●学生能主动在网上搜索并阅读有关古代希腊文明的补充材料。●学生能基本听懂一段60词左右的用英文播报的天气预报。3.教学目标的编写
行为目标(behavioral objectives)(1)行为目标的含义
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它主要描述学生通过对学科的学习以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
(2)行为目标ABCD的编写
“行为目标”是马杰于1962年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提出来的,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
一种优良的行为目标表述方式,一般包含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正体现了教学目标导学、导教、导测量的功能:
A对象(audience)(写明教学对象——导教)B行为(behavior)(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导学)C条件(condition)(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导教)D程度(degree)(规定上述行为是否合格的标准和程度——导测量)(2)教学目标的设计
如何运用行为目标的理论精华来设计一个优良的英语课堂教学目标呢?下面结合ABCD四要素做一阐述。
①Audience(对象)的表述
对象解决“由谁来完成行为”的问题,可以采用以下三种表述方式: a.程度副词+主语:如程度较好的学生、程度稍弱的学生等。b.百分比+主语:如85%的学生、60%的学生等。c.表示范围的副词+主语:如全体学生、多数学生等。案例:
课题:Module 5 Unit1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the cinema? 技能目标:多数学生经过操练后能比较流利地朗读Module 5 Unit1 Activity 5中的对话,30%左右的学生能脱离课本表演。
此目标用了“多数学生”、“30%左右的学生”这样的表述,明确了不同范围内的对象,并对其做了相应的要求,这就避免了描述的笼统和模糊,既有利于教师的教,也有利于学生的学。
②Behavior(行为)的表述
“行为”解决“做什么”的问题,是说明学习者在教学结束后,应该获得怎样的能力,可以使用“能够朗读”、“能够写出”、“大致听懂”等行为动词。如果需要,还可加上表示程度的状语,如“比较流利”、“基本掌握”等。
描述行为的基本方法是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其中行为动词说明学习的类型,宾语说明学习的内容。常用行为术语举例: 学习目标 常用行为术语 知识目标
认读、说出、拼写、读准、认识、了解、熟悉、理解和领悟、表达、掌握 技能目标
讲述、朗读、复述、背诵、描述、获取、写出、表演、演唱、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喜欢、乐于、有„„的愿望、尊重、爱护、珍惜、养成、敢于、辨别、欣赏 案例:
课题:Module 5 Unit1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the cinema? 知识目标:全体学生能正确认读、听懂、理解以下单词:cinema,film,film star,stadium,football match,football teametc.90%左右的学生能正确拼写。
此目标运用了“认读、听懂、理解、拼写”等一系列的行为动词,阐明了学习对象经过学习后要达成的目标,而动词后的宾语又明确了所学内容是“单词”,表明这是一个知识目标。动宾结构界定的内容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知识目标和行为目标表述上的混淆。
③Condition(条件)的表述
条件是完成行为的前提,它表示学习者完成规定行为时所处的情境,即评价学习者结果时,该在哪种情况下评价。条件通常用一个介宾结构表示,如“在„„情况下”,“根据„„”,“经过„„”等。
案例:
课题:Module 5 Unit1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the cinema? 技能目标:全体学生能根据教师提供的分层情境,两人或多人小组编出一段关于“邀请”的对话,并在全班展示交流。要达到“自编对话”的行为,条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分层情境”,这展示了学习者输出行为时所处的情境,也是最后评价学习结果时的依据,同时还体现了“导教”的功能,要想顺利达成目标,教师需要设定难度不等的情境,让程度不同的学生有机会自主地去选择和操练语言知识。
④Degree(标准)的表述
标准要解决“做得怎么样”的问题,是行为完成质量的可接受的最低衡量依据,它通常是附在行为表述之后,从行为的准确性和质量两方面来确定,进一步说明行为要达到的水平和程度。如:“全体学生能将关于食品的英文单词按蔬菜、水果、饮料、肉类等进行分类,至少90%的词汇分得正确”。“至少90%的词汇分得正确”就是一个标准,对“分类”这一行为起到了补充和确定的作用。有了这个标准,教师检测学生时有了尺度,而学生自查学习效果时也有了依据。
4.目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1)描述笼统、模糊 案例:
课题:Module 3: My new school 知识目标:
语法:there be句型的疑问句;表地点的介词。
词汇:dining hall,gym,science lab,building,in front of,next to,behind.(2)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混淆 案例:
课题:Autumn Festivals 知识目标:
●能够用英语准确说出中秋节和感恩节的英文及它们的日期; ●能够列举出5—6个与中秋节相关的单词、词组和句子; ●能够在整理有用信息后,至少用5句话归纳出两个节日的相似点和不同点。(3)情感目标表述牵强,不具有本节课的特性 案例:
课题:What colour is it?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身边事物的良好习惯,做个“有心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培养良好的竞争意识。
(4)缺少对标准和层次的表述 案例:
课题:Merry Christmas 知识目标:
●学习新单词:decorate,angel,stocking,traditional,hang etc.●总结有关圣诞物品的词汇。●会表达如何装饰圣诞树和心愿。
(四)规划教学过程 1.过程的设计应该完整、清晰 ●教学步骤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媒体选用
2.教学环节应清楚简练,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
从导入——呈现新知——操练新知——迁移运用——巩固评价,环环相扣,过渡自然。3.活动的设计形式多样
首先体现在活动的组织形式上,如两人一组和四人一组的活动,还体现在活动本身的设计上,如预测、复述、表演、自制海报等
4.加强过程的目标意识,每一个环节和步骤可配有简洁明确的意图阐述。5.媒体资源的运用应恰到好处,确实能有效拓宽学与用的渠道。案例
Steps : Lead-in Teacher’s activities : Ask the two questions: Is it easy to get a job nowadays? What should people do to apply for a job? Students’ activities : Think and give out the answers.Aims :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课话题。Time 3 ’
(五)有效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师生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1.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2.The Audio-Lingual Method 3.The Direct Method 4.The Silent Way 5.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 6.The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Method 7.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8.Task-based Learning Approach
(六)设计效果评价
教学评价: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并为修正教学设计提供实际依据。1.评价的内容和形式应灵活多样
可有针对教学内容的评价,亦可关于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的反馈;可有师评,也可设计学生互评和自评;可有课堂的即时评价,还可有课后的自我评价。
2.评价应该具有可操作性
Moodle是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 (模块化对象导向动态学习情境) 的简称, 它是由澳大利亚Martin Dougiamas博士主持开发的开源学习管理系统。Moodle被用来构建开放式的学习环境, 它以建构主义教学法作为设计的基础,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是领导者、组织者。在教学活动中, 通过相互协作, 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构建知识。Moodle被广泛用作网络教学平台, 但在课堂教学中, 很少被用到。因此, 将Moodle与电子书包相结合, 让传统课堂与网络教学相融合, 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的“双主”的教学思想, 打造新颖、高效的课堂。
本文将基于TPACK教学模式, 以Moodle为平台, 以电子书包为载体, 对深圳市永秀中学的活动课《学会创新》中的《协作》进行教学设计。
二、选择Moodle平台的原因
之所以将Moodle与电子书包结合, 走进课堂, 是由Moodle的一些特点决定的。
首先, Moodle是开源免费的, 而且简单易用。Moodle是完全免费的, 而且开放源代码, 这样用户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选择功能。Moodle的操作简单易学, 教师可以方便的设计完成自己的课程。
其次, Moodle提供的活动和分隔小组, 满足教师和学生、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协作。Moodle平台提供的活动如:讨论区、博客、聊天室、wiki等, 有助于互动和协作学习环境的创设, 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使课堂更生动。
第三, Moodle强大的评价功能, 使过程评价成为可能。各小组可以通过Moodle提供活动, 随时发表自己或者小组的成果, 组员可以自评、互评, 教师可以监察到学生的活动状态, 根据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第四, 在Moodle平台上, 可以添加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各种媒体, 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增加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Moodle平台,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设计出有特色, 适合自己教学的课程。
三、选择电子书包的原因
电子书包是便携式的“电子课堂”, 它集学习、练习、评价、拓展等活动为一体。将电子书包与Moodle平台相结合, 充分发挥电子书包便携式的特点, 让Moodle平台走进课堂。只要在网络覆盖的地方, 学生都可以登录Moodle平台进行学习。打破了台式机的固定地点的限制, 而且, 在课堂上, 将基于Moodle的网络学习与课堂的师生面对面的教学结合起来, 打造高效课堂。
四、《协作》教学设计
本课是深圳市景秀中学开发的校本课程《学会创新》中第三章合作力训练的第四节课《协作》。包括游戏训练、交流分享、自我测评和课后拓展四部分, 意在通过团队的游戏活动, 培养学生对协作的认知能力。
(一) 教学目标分析
1. 让大家在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中体验团队成员之间的互相协作。
2. 能说出团队协作的意义, 学会与小伙伴协作。
3. 能提升团队协作的认知能力。
(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齐眉棍和风火轮两个游戏, 让学生团队协作的重要, 训练他们的协作认知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游戏体会团队协作精神是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精神层面, 对初一学生来说, 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需要教师引导。
(三) 教学模式与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是活动课, 又结合了Moodle平台和电子书包, 因此, 采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TPACK模式。TPACK原为TPCK, 即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的首字母, 意为技术———教学法———内容知识或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密歇根州立大学的Matthew J.Koehler和Punya Mishra为TPACK给出的定义是:这是一种“整合技术的教师知识的框架”, 它是学科内容 (CK) 、教学法 (PK) 和技术 (TK) , 这三种知识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 形成了TPACK整合框架 (如图1所示) 。
在TPACK模式下, 本节课的TCK和TPK分别为:
1. 协作TCK
技术—内容知识 (TCK) 是指关于技术与学科内容如何相互作用的知识, 即教学资源的知识。先进的技术意味着能够支持更多变、更灵活地表征和呈现学科内容。本节课的设计中, 在技术的支持下运用视频、动画、图片等媒体对知识重新表征, 将团队协作知识更加生动、直观的表现出来, 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2. 协作TPK
技术—教学法知识 (TPK) 是指关于技术在教学和学习情境中的存在形式、使用要素和作用效果的知识, 实际上, 技术—教学法知识就是在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的知识。本节课的设计中, 利用Moodle平台提供的各种活动, 采用小组协作和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小组协作完成游戏后, 再经过探究, 更深刻地理解团队协作。
(四) 学习资源与工具设计
1. 蚂蚁协作视频, 供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协作的意义。
2. 六根轻质塑料棍、废报纸 (20张) 、透明胶 (一卷) 、裁纸刀 (一把) 、剪刀 (两把) 等, 供学生游戏齐眉棍和风火轮中使用。
3. 一份自我测试题, 供学生认识自我团队协作能力。
(五) 教学过程
1. 课前导入
(1) 让学生观看蚂蚁协作视频, 讨论关于协作的想法并整理发布到讨论区。
(2)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和讨论区的情况, 引导学生认识协作, 并引入新课程的学习。
Moodle平台中的导入设计模块如图2, 灰色部分不对学生显示。【设计意图】课前导入, 用一段蚂蚁协作的视频, 引起学生的对视频内容的讨论, 引导学生对团队协作的进行讨论, 从而引入课题。在该部分, 用“讨论区”学生可以随时将想法观点上传, 其他同学可以及时看到。教师可以选择有个性和共性的同学发言, 监控讨论的过程。
2. 课堂活动
(1) 让学生分组完成游戏“齐眉棍”, 并讨论回答“什么叫万众一心?什么叫众志成城?什么叫齐心协力?”讨论完成后, 将讨论结果在讨论区展示。
(2) 让学生分组完成“风火轮”游戏并根据游戏中的表现, 完成“交流与分享”。这个环节重点是介绍风火轮成功转动的协作方式和方法, 队员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3)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 并对本节课做一小结。
(4) 学生完成团队协作能力自我测评。
Moodle平台中的课堂设计模块如图3:
【设计意图】
(1) 游戏“齐眉棍”作为课堂活动的热身游戏, 让学生初步体会协作的关键是有共同的目标, 为接下来的游戏“风火轮”做铺垫。
(2) 游戏“风火轮”训练学生的协作能力, 让他们在游戏中感受协作的方式和重要, 并经过自由交流, 将协作的方式和方法、协作精神交流分享。
(3) 学生协作能力自我测评, 让学生对自己的协作能力有一定的认识。
整个教学过程, 学生的讨论结果都可以随时上传, 学生之间小组内可以相互评价, 教师可以监测到学生的情况,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发言学生, 进行评价。
3. 课后拓展
(1) 学生小组完成“搭建灯塔”的游戏, 并思考讨论游戏中团队协作的问题。
(2) 故事大搜索, 学生寻找自己经历或看到、听到有关协作的故事, 将故事发布在讨论区, 配上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最后评选出最最受欢迎、最感人的三个小故事, 进行奖励。
(3) 讨论与分享, 学生将自己在这节课中的收获、心得、问题等在该讨论区与同学、老师交流。
Moodle平台中的拓展设计模块如图4:
【设计意图】
(1) 通过游戏“搭建灯塔”让学生进一步训练提高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
(2) 通过协作故事大搜索, 让学生在故事中感悟协作精神和重要性。
(3) 通过讨论与分享, 为学生提供一个课后交流的平台, 延伸课堂。
五、反思
(一) Moodle平台与电子书包结合的优势
1. Moodle平台的模块化设计, 实现了教学设计的模块化, 把原来繁杂、凌乱的教学内容和过程模块化, 教学过程更加清晰、紧凑。
2. Moodle平台提供的强大的评价体系, 方便追踪学习过程,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及时评价, 实现了学习的过程性评价。
3. 便携式电子书包, 让学生的学习无处不在, 只要有网络的地方, 都可以学习。
(二) 该整合模式的缺点
虽然Moodle平台与电子书包结合有很多优势, 但是也有一些限制。其中最大的限制就是, Moodle平台的访问必须要有网络。因此, 在一些网络没有覆盖的地方, 无法使用。而且, 上课时, 全班所有学生同时访问, 需要有强大的网速支持。另外, 学生可能在上课过程中, 上网查看学习无关的东西。
参考文献
[1]黎加厚.Moodle课程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100-110.
[2]闫英琪, 阿不来提, 郭绍青.基于Moodle平台的学习活动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 2008, (6) :77.
在初中数学中,几何知识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很多学生对几何内容敬而远之。笔者分享两个几何问题设计的案例。
案例1:已知如图1,线段AB、CD相交于O,连接AD、CB,请写出∠A、∠B、∠C、∠D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解答:解:在△AOD中,∠AOD=180°-∠A-∠D,
在△BOC中,∠BOC=180°-∠B -∠C,
∵∠AOD=∠BOC(对顶角相等),
∴180°-∠A -∠D=180°-∠B -∠C,
∴∠A+∠D=∠B+∠C;
如果把形如图1的图形称之为“对顶三角形”。那么在这一个简单的图形中,笔者循序渐进的设计了九个问题,现分享如下:
(1)仔细观察,在图2中“对顶三角形”有几个?
(2)在图2中,若∠D=46°,∠B=30°,∠DAB和∠BCD的平分线AP和CP相交于点P,并且与CD、AB分别相交于M、N,利用原题中的结论,试求∠P的度数。
(3)如果图2中∠D和∠B为任意角时,其他条件不变,试问∠P与∠D、∠B之间存在着怎样的数量关系?
(4)如图3所示,求∠A+∠B+∠C+∠D+∠E+∠F=?
(5)如图4,若∠B=50°,∠D=32°,∠BAM=∠BAD,∠BCM=∠BCD,求∠M的度数。
(6)如图5,设∠B=x°,∠D=y°,∠BAM=∠BAD,∠BCM=∠BCD,用含n、x、y的代数式表示∠M的度数。
(7)如图6,点E在BA的延长线上,∠DAE的平分线和∠BCD的平分线交于点N,求∠ANC度数。
(8)如图7,点E在BA的延长线上,点F在BC的延长线上,∠DAE的平分线和∠DCF的平分线交于点P,请直接写出∠APC 的度数。
案例2:如图1,O是△ABC内一点,且BO,CO分别平分∠ABC,∠ACB。
(1)若∠ABC=80°,∠ACB=60°,求∠BOC的度数。
(2)若∠A=40°,求∠BOC的度数。
(3)若∠A=α,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BOC。
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OBC+∠OCB的值,再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BOC的值;
(2)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OBC+∠OCB的值,再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BOC的度数;
(3)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OBC+∠OCB的值,再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
。
为拓宽、拓深学生的思维,巩固所学知识,此题可以有如下几种变式:
变式1:如图2,若BO,CO分别平分△ABC的两个外角,试探索∠BOC与∠ABC的数量关系。
分析:分别作∠ABC、∠ACB的平分线交于点G,这样就可以应用原题中第三问的结论了。证明如下:
∵BG、CG分别平分∠ABC、∠DBC
∠ABC+∠DBC=180°
∴∠GBO=90°
同理可得∠GCO=90°
∵∠GBO+∠GCO+∠G+∠O=360°
∴∠G+∠O=180°
由第三问结论可知:∠G=90°+(∠A/2)
∴∠O=180°-(90°+(∠A/2))
=90°-(∠A/2)
变式2:如图3,若BO,CO分别平分△ABC一个内角和一个外角,交于点O,你能探索出∠O与∠A之间的数量关系吗?试试看。
分析:和变式1一样,可以作∠ACB的平分线与∠ABC的平分线交于点H,也可以利用原题中的结论了。
将图1、2、3糅合到一个图上,此类题型就得到一个升华,可以找出∠1、∠2、∠3、∠4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题型。
有趣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思维能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英语教学案例设计 (2000字)】推荐阅读: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09-09
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02-28
初中物理教学——透镜教案 (2000字)11-14
初中英语教学案例10-23
初中英语精彩导入案例06-24
初中英语分层教学案例10-07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设计12-26
初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案例03-21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09-23
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