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份教学反思

2024-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九月份教学反思(精选13篇)

九月份教学反思 篇1

一、学习的内容

第一单元: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练习一;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练习二;复习。第二单元:认识整千数;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

二、教学方法

本月里师生共同完成了计划安排的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演示,认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算式。指导学生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帮助他们掌握其计算过程,提高计算能力;创设合作和实践的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在学习认数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开展探索性学习。如认识几千几百时,通过看课本插图(体育馆大约能坐的人数),然后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图中共有多少个小方块”学生能用数的组成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探索结果,也能借助计数器来表示,在此基础上引出直接用阿拉伯数字来表示。

三、教学过程中的优点。

(一)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优点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算理

在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时由于部分学生已经能应用已有知识计算出结果,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进一步理解算理,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摆小棒来理解,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探讨出新知。因为动手操作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所以,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正是适应这一认知特点,学生只有在一些实际操作中才能逐步体会、理解“形”和“数”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愉快氛围中获取知识。

2、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中理解算理

在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时,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观察竖式并结合操作思考以下问题:第一,从哪一位开始算起;第二,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第三,竖式中的4、12分别表示什么等问题,通过观察、思考,运用已有知识(有余数除法的笔算方法)的迁移摆小棒的过程,很容易理解第二个4、12分别是怎么得来的,表示什么?

(二)教学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的数的优点。

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是在认识整千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通过2个千、3个百、6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多少教学几千几百几十几的读、写法。这里我充分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获取知识。采用让同桌互说、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做到尊重学生,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

四、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在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没有很好的让学生及时进行知识的对比,导致很多学生在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时,和以前的知识产生混淆,没有突破竖式计算这个难点。在以后教学中要发挥板演的作用,加强竖式写法的指导。

九月份教学反思 篇2

一、巧用课件, 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克服学生在开学第一课的畏难情绪,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在上课前, 我精心制作了课件, 选择了一些精美的图片代表各个月份, 图片的选择可以跟每个月份有代表性的节日联系起来, 或者能代表每个月份的特色。例如, 二月份可以选择有关过新年的图片, 十二月可以选择一些关于圣诞节的图片。这些有节日特色的图片鲜艳夺目, 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有利于学生记忆, 最后再配上背景音乐和单词的读音, 学生学起来就兴致盎然了。

二、巧作分解, 分散难点

在十二个月份的单词中, 一半单词是由7个以上字母组成的:January, February, September, October, November, December。这几个单词音节多、读音长, 为分散难点, 我在领读完整读音后, 再有意识地把单词分成几部分来示范领读, 让学生把每个音节都听仔细, 再逐渐加快速度, 完整领读, 这样就能避免学生读音模糊的现象。如, January与February里ary发音相同, June与July中Ju发音相同, 在后四个月份中都有ber音节, 而九、十一、十二月三个月更有mber共同的音节。经教师这一分解归纳, 引导学生边说边体会异同, 学生对单词掌握就更容易、更牢固了。

三、巧用谐音, 趣味记忆

为了增强学生对十二个月份的印象, 牢记它们的发音, 我上网搜索了一段有意义的片断, 利用谐音记忆它们:詹妞 (January) 和凡伯 (February) 去马齿山 (March) 旅行, 四月遇见了太阳神阿波罗 (April) , 娶了一位妩媚 (May) 的新娘, 带了两个丫头刘朱恩 (June) 和戚朱来 (July) , 发了奥哥斯 (August) 的财。不知九月、十月还是十一月, 生了个大胖儿子son (September, October, November) , 叫迪三波 (December) 。此谐音记忆法, 有的包括了具体的月份, 有的是月份开头字母, 又利用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便于学生记忆。如, 马齿山 (三月March) , 妩媚 (五月May) , 刘朱恩 (六月June) , 戚朱来 (七月July) , 发了奥哥斯的财 (八月August) ……课堂上学生反应激烈, 笑声一片, 纷纷表示这个方法很有意思。

四、巧妙引导, 总结规律

在学会了十二个月份的读音后, 可以利用板书引导学生, 总结出这十二个单词的相同规律, 以便于学生记忆单词。如:每个月的第一个字母用其他颜色的粉笔写出来。学生通过教师这样的暗示, 就能总结出每个月份第一个字母都必须是大写这样的规律, 以及September, October, November, December都是以ber结尾的规律。

五、巧设游戏, 巩固加强

如何操练才能让学生巧妙地记忆月份呢?如果反复变着花样领读、自读, 势必令学生产生枯燥感。引入竞争性的游戏活动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他们在玩中学, 乐此不疲, 也能在实际应用活动中学得语言。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游戏活动:

1. Bomb游戏:

设定十二个月份单词中的一个或两个为bomb, 教师领读到这个单词时学生不能跟读, 出错的就会被bomb掉。这个游戏既保证了足够的输入, 同时也避免了学生感觉跟读的枯燥,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 快速反应:

教师快速伸手指, 学生齐说月份。接龙说月份, 教师说一个月份, 举右手则学生说出前一个月份, 举左手则说后一个月份。

3. 心有灵犀:

课件制作十几张配乐的节日图片, 让学生面向全班背向屏幕猜月份, 节日就采用呈现环节提及的节日并配有典型的音乐或声音, 通过这种“有声有色”的操练, 学生一定会对月份单词印象大增的。这些游戏极大地调动了高层次同学的积极性, 满足了他们的好胜心和成功感。

六、巧引儿歌, 强化记忆

在各种机械操练或能力训练之间若穿插一些趣味性的活动, 也有助于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情巧妙记忆单词。比如, 自编的chant:

一月January雪花飞;

二月February年来到;

三月March花儿笑;

四月April风筝跑;

五月May去劳动;

六月June节日到;

七月July向着党;

八月August烈日照;

九月September回学校;

十月October庆国庆;

十一月November冬天到;

十二月December过圣诞。

九月份教学反思 篇3

【教材简析】单式条形统计图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基础。此外本节课中蕴含的统计思想方法以及学生通过学习建立起的数据分析观念也对今后的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初步经历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过程,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文字、图画、简单的统计表等)呈现分类计数的结果。本节课是数学课和科学课的一次整合课,分别讲述四上和五下的内容,从内容上讲跨度较大,但统计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非常紧密,所以课堂上积极思考探究,动手绘制,学生掌握起来还是比较轻松的。

【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过程,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过程,通过描述分析感受两种统计图的优势,从而达到为科学服务的目的。

【教学重点】能够初步体会数据中含着的信息,感受两种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难点】能根据数量的不同绘制条形统计图。

【教学设想】本节课是数学课和科学课的一次整合课,对学生来讲是一次全新的体验,借助数学中的统计图,分别从数学和科学的眼光来分析总结10月份的天气情况,并作出合理的预测,学生的兴趣浓厚,参与热情高涨。但是由于本节课分别讲述四上和五下的内容,课堂容量较大,教学时间有限,所以要大大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和课堂节奏,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1、认识条形统计图。

师:同学们好,刘老师很高兴能帮你们解决一些统计方面的知识。

我们已经记录了1个月的天气情况,这是统计的第一步:收集数据。(板书:收集)

然后我们绘制了天气日历,这是对数据进行整理。(板书:整理)

并且填入到我们学过的统计表中,这是在描述数据。(板书:描述)

此外我们还要对数据进行分析。(板书:分析)

这就是我们统计的全部过程。

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对数据做进一步地描述,制成统计图并分析。

师:刘老师根据气温小组的记录,截取了5日—11日的最高气温,制成了统计图。

(课件出示由气温统计表变成条形统计图的过程)

师:知道这是什么统计图吗?

生:条形统计图(板书:条形统计图)

师:观察一下,说说从条形统计图中你看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7日是25度。

师:这么多直条!7号在哪呢?

生:我在下面的日期中找到7号。

师:你真善于观察,我们看这是横轴,表示日期。那么25度你又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我看它在24和26度之间,所以是25度。

师:这是纵轴,表示的是温度。真了不起,你能读懂半格的度数。像这样半格的还有吗?整格的呢?

师:继续汇报,还能读懂什么?

生:我读懂了7日的温度最高,其次是6日、5日,10日的温度最低。

师:说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我是通过直条的高低看出来的。

师:看来条形统计图直观形象 便于比较。(板书:直观形象 便于比较)

师:同学们,你们很善于观察,善于总结,看看纵轴一个格代表多少度?代表1度行吗?会怎样?10度呢?会怎样?一格代表几都行,我们根据实际数量的大小来灵活掌握。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由统计表变成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初步认识到横轴可以表示项目,纵轴表示数量,并且感受到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直观形象,便于比较。

2、绘制条形统计图

师:能把我们收集到的其他信息制成这样的条形统计图吗?

师: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首先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分工,然后思考怎样绘制?有困难的可以交流一下,想好之后动手绘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绘制云量、风向、风级以及降水量的条形统计图。

解决学生出现的困难:

生1:如果某一项目中的数据是0我们怎么办?

生2:我们可以空着。

师:是的,注意我们的直条应该和下面的项目对应。如果某一项目中的数据是0,我们就把这个条空着。

生1:降水量是24毫米该怎样画呢?

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生2:我们可以把一个小格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4份。

师:听明白了吗?所以我们在作图的时候一定看好纵轴上每格代表多少?

师:完成了吗?现在请同学到前面来展示一下你的绘制成果并做简要地分析。

学生回拨相应板书:(晴为主 西南多 微风为主 降雨较少)。

【设计意图】:由于科学课的需要,本节课我们需要绘制出云量、风向、风级、降水量四幅条形统计图,由于容量较大,所以采取小组分工完成,分别出现了1格表示1个单位,2个单位,5个单位三种情况,学生议一议,画一画,感受到条形统计图的多样性。

3、介绍不同的条形统计图。

师:同学们不仅读懂了图上的内容,而且还能绘制条形统计图,真了不起,老师这里还有几幅图,看看你能看懂吗?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数学与科学的一节整合课,这里向学生简要介绍一下省略起始数据的条形统计图、横向条形统计图以及复式条形统计图,可以让学生对条形统计图有一个比较完备的认识,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4、认识折线统计图

师:有一种统计图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出1个月的气温的变化,知道吗?(板书:折线统计图)

师:(课件演示由条形统计图变成折线统计图的过程)。看看什么没变?什么变了?

生1:温度没变。

生2:横轴纵轴没变、

生3:高低不同的点变成了直条。

生4:用线段把点顺次连接起来。

师:同学们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看看这回你又能读懂什么?

生:我知道5日的气温是22度,6日是24度。

师:这回你们又是怎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们看日期对应的线上的点,点上标着数呢!

师:那谁来说说这些高低不同的点表示什么?(板书:数量的多少。)还能读懂什么?

生:我读懂了5日到6日升温,7日继续升温,8日很大的降温,9日10日继续降温,11日有小幅的升温。

师:真了不起,你能读懂气温的走势。伸出左手来我们一起看看。(全班一起做手势)

我们根据线段的陡缓平能够看出什么?气温的增减变化情况。(板书:增减变化)

师:老师用电脑制成了全月的最高气温折线统计图,观察一下10月份气温的走势?

(板书:有波动整体下降。)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气温?和我们的天气要素有哪些关系?有请史锐老师。

【设计意图】:由条形统计图变成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两种统计图的联系和区别,通过对折线统计图深入的分析,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不仅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同时也能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成“回顾导入”、“探究新知”、“实践应用”、“拓展延伸”、“全课小结”五个基本环节,让学生在判断、操作、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学习,探索新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析】:本节课我们做了一次尝试,是小学数学和科学学科的一次整合,是“双师同课”,本节课,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要完成两部分教学内容,四上的条形统计图,五下的折线统计图,刘老师在设计上有两个亮点,一次是由统计表变成条形统计图,一次是由条形统计图变成折线统计图,这两次变化使学生能清楚地看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本节课刘老师能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通过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启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合理阐述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民主、和谐、融洽。

【自我反思】:当史锐老师找到我的时候,我仔细阅读了教材,发现这节课需要用到的是我们数学中的统计知识,既需要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也需要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单式条形统计图》是四上的内容,《折线统计图》是五下的内容,这样跨越了一年以上,两册教材的内容,我们该讲什么?讲多少?讲到什么程度?经过与科学老师的研究决定,条形统计图作为我们四上的内容无疑是我们的教学重点,而气温的折线统计图作为本节课的主线更不容忽视,所以这两种统计图都要讲。条形统计图为主,折线统计图为辅,条形统计图不仅要读懂图中的内容,还要学会制图,而折线统计图以读图为主,不作图。但是受教学时间的限制,我们还不能按着传统的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所以我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借助多媒体的演示,由统计表变到条形统计图,又由条形统计图变到折线统计图,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大大提高了我们的教学效率。

那么新的问题产生了,我们的科学课由于数学知识地介入,已经很圆满了,那我们的数学课的后续将怎样进行?统计的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天气,还有着其它广泛的应用,在后续的教学中,四年级上学期我们将在其它的生活情境中对条形统计图知识做进一步地巩固和拓展,五年级下学期折线统计图我们在深化作图的同时重点学习对数据的分析预测。

九年级英语九月份教学反思 篇4

一、长处

1、面对普班学生在一个多月的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氛围课上教学无须整顿纪律,在良好的环境中,课上顺利进行教学计划,计划如期完成。

2、课前做好充分的备课,与另外两位教师对每堂课作好充足的分析,重点、要点突出。

3、及时对两班的优生进行辅导,每天中午坚持做英语完形、阅读。

二、不足之处

1、对优生辅导中,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复习方法。

2、没有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不足设定出符合每个人的复习方法。

3、每天坚持小测,坚持的不好,因此,许多同学的基本功练习还有很大差距。

4、学生大部分基础较差,因此,应坚持基础知识为基础,反复练习,反复总结的原则。

5、对每班的前五名同学,每天要进行督促,发现问题及时辅导。

月份教学反思9 篇5

本课教学目标:1.够听懂、会说句型wheres„?并就其问句作出相应的回答。2.能够用英语简单介绍教室中的基本设施及所在的位置。3.能够听懂、会说本课时的会话。4.能够初步了解let 引导的祈使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教学重点:能够听懂、会说句型wheres„?并就其问句作出相应的回答。

教学难点:能够用英语对教室中基本设施及其位置进行简单描述。在新知识传授环节中老师多处给学生创设情境,把学生们带到英语语言环境当中。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创设教师欢迎同学们返校的情景。教师引导学生用we have a new „的句式表达。每当学生说出一样新物品的时候,教师马上说:“really? ”真的吗?“where is it? ”并引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介词on, in, under 等进行相应的回答。还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围绕物品进行其他的简单交流。随意的课前交流复习学过的相关内容,为新内容展开进行了铺垫。在对话教学环节中老师播放录音两遍,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并选择学生用书中原句回答问题。听音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形式逐句回答问题,并将回答的句子用课件显示。带领学生翻译并朗读句子。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新课内容进行讨论。这样让学生在合作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发展了学生的学习策略,满足学生的自主需要。在讨论交流中,让学生优势互补。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进一步熟悉对话内容,降低了学习难度。最后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对话。在Let’s play 环节中教师利用课件出示chant。在学生读过chant 之后,说明游戏规则:在看到课件中出现的字母后,迅速说出由该字母打头的单词,如:课件出示字母d,则学生可说d for dog.d for duck.等等。这个活动一方面帮助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单词,为本学期的英语学习做好一个承上启下的词汇方面的准备,另一方面,也为下面的英语活动做准备。将学生分为四个或六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共同在组内用英语总结教室中出现的物品。每组由一名学生把组内学生提到的物品名称逐一写在纸上,并用英语注明其所在位置。如:desk,on the floor。然后教师一次出示两到三个单词,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快速造句。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活学活用,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只提供单词,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思维空间。学生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调动每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个活动是语言输出的过程,通过这一输出,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当堂知识的掌握情况。接下来老师介绍我们的教室:We have a new classroom.It is so big.I see many new things in it.I see a picture.It is big and beautiful.It is near the window.I see some desks.They are new.I like our new classroom.(教师带领学生朗读短文)。教师指导学生尝试着做替换练习,引导学生自己改写一篇介绍教室的小短文。

蜜蜂教学反思(10月份) 篇6

语文教学,非常注重个性化阅读和感悟,注重学生大胆地表达个人的创见和疑问,蜜蜂教学反思(10月份)。因此在教学《蜜蜂》这课时,老师在直接引入课题后,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作者为什么要做这一实验”的问题,让学生学会思考,从而抓住“听说”这一词语,让学生理解了因为法布尔不相信蜜蜂真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因此要做这一个试验,并告诉孩子们不能轻易相信别人的话,要像这位生物学家法布尔一样通过实践才能出真知,教学反思《蜜蜂教学反思(10月份)》。

学完了第一段,引导学生提出第二个问题,那就是“在做这个试验前,法布尔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并因此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在这一部分中,学生会有一些疑问,比如二十只蜜蜂,为什么最后只有十七只飞回,那三只呢?等等。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前要有充分的准备,这样,面对孩子的问题时,会解惑答疑。最后老师可以向孩子们提出了那个问题,并引导孩子们进入了第二自然段的学习。

教学反思应反思什么 篇7

一、教学形式反思

“我随机叫了五位男生到讲台上复述课文故事, 结果三人开了口, 另外两人始终一言不发, 站立的姿势也不端正, 他们自己都觉得尴尬, 我这个老师也感到很不安。随后, 我又点了一名平时口语表达不错的学生上讲台复述。当时离下课只有五分钟, 而这位学生对课文也不熟悉, 复述时还不时地看黑板的提示, 最终全班只有三人作了比较流利的复述。可见本文的复述难度较大, 备课时我对学情估计不足, 课堂上又没有及时调整, 实在是一次失败。”

这是笔者在教学了茨威格《伟大的悲剧》后的教学反思中的一段话。课堂教学应追求形式美, 因为优美的形式能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能使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活泼有序。通常教师备课时只注重自己的设计, 很少想到学生的感受。想想看, 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活蹦乱跳的孩子, 他们是有思想、有喜好的, 怎样的课堂教学形式是他们喜欢的?怎样的形式才能使他们更容易掌握知识, 并因此产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反思时如果能想到这些, 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多加注意, 课堂教学的效果一定会逐渐得到提高。

二、教学内容反思

“随着社会的发展, 青少年犯罪出现低龄化、团伙性、暴力性等特征, 所以应及早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辅导, 使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中哪些是违法的, 哪些是合法的, 使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我保护。但由于疏忽, 我在课堂上并没有涉及到这部分知识, 使整节课失去了完整性, 严格来说这是一次重大的教学失误。”

课堂教学的形式美固然重要, 但内容的完整与真实更加重要。反思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自我评价, 所以应直奔主题, 不应有所顾虑, 真诚地写出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失败, 真诚地对待自己的课堂教学, 才能使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尽量避免类似的错误。

三、教学情态反思

“这节课上××同学自始至终情绪不稳定, 我提醒了两三次, 他还是不能进入状态。回想前段时间这个学生的表现, 我开始怀疑他可能遇到了什么困难。于是课后我找他谈心, 原来是昨天晚上他的父母因为一点琐事发生了争执, 今天早上起床后他发现父母双双不知去向, 所以情绪很坏, 无心上课。我哑然忽然感到无所适从。”

教学反思不仅仅只是反思形式和内容, 师生的情绪和状态也是教学反思的“半边天”。教师的情绪出现波动时会信心不足, 这时教师要及时调整心态, 树立信心, 在教学反思中写一些鼓劲、打气的话;学生情绪波动、状态不佳时, 教师要及时谈心疏导, 查阅以往的教学反思, 找到问题的根本, 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学生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着老师的教学活动, 所以在教学反思中教师要注重自己和学生情绪、状态的变化, 为及时调整课堂氛围总结经验。一次, 班里一个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 长时间发呆。课后, 我查看了以往的教学反思和学生行为记录, 发现他平时是个表现不错的孩子, 为什么今天这么反常呢?于是我主动和他谈心交流, 帮他解开心结, 后来这名学生在课堂上再没有出现过思想不集中的问题。

反思:《说“木叶”》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试教;反思

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我得到了同组老师的悉心指导,将教学重点定为:1.引导学生通过品位作者引用的诗文来准确体察语言的微妙,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2.淡化教材,只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引入课外同类的文学现象,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能力。我们把这两个教学重点在课堂教学中的时间分配安排为各占一半。应该说,这样的构思是很好的,但在最初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第一次试教时,我的导入简单直接,让学生谈谈读完这篇文章的感受。多数学生都说很难,引用了大量的诗句。这样我顺势让学生勾画出文中引用的诗句,并根据不同的对象分类。于是归纳出这样几个概念:木叶、树叶、树、木、叶,然后借用课文中的诗句来分析,不同的概念还原到诗歌中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这样让学生领悟到在概念上相差不大的字词,到了诗歌的艺术领域则是一字千里。那么如何来感受这样的差别呢?由这个问题引申出我们在赏析诗歌的过程中要学会运用想象和联想,接着用想象和联想的方法去赏析其他的诗歌。这次试讲,虽然完成了课前准备的东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也应该有所收获,但是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是课内与延伸拓展的5:5的时间分配没有完成,课内部分占了四分之三,老师讲得太多,很匆忙,忙着把自己准备好的东西说给学生听;其次是学生也很匆忙,忙着读课文,找观点,而自我思考的空间不大,整个合作是比较被动的,没有达到真正的师生的交流与情感沟通。这次试教结束后,我和同组老师再讨论研究,认为想象和联想的运用在实际教学中有较大的困难。于是我改变了原来以想象和联想为目标的教学思路,而按照单元说明中的要求,将第一个教学重点具体为提炼作者观点,体会语言精妙。第二次试教,我的导入没有变动,但接下来让学生集中去找课文第一、二两个自然段的引文,并引出了作者想展示的两种现象:在古典诗歌中,“木叶”这一意象受到诗人的喜爱,并千古流传;而“树叶”在诗歌中则很少见到,甚至无人过问。由此现象引起同学的思考:木叶和树叶仅仅是一字之差,但为何到了诗歌艺术的领域会有如此大的区别?那么“木”与“树”究竟是一样的吗?然后学生展开了讨论,谈了自己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有不少同学谈到的和文章作者林赓的观点其实很相似,比如在颜色上,在感官上。于是我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在课文的具体段落中去寻找作者的观点,看看作者是如何阐释“木”与“树”。由此得出文章的核心其实是在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内容讲授到这里,花了20分钟,和预期的一样,尽管时间不长,但这次学生不仅掌握了文章的骨架,了解了作者观点,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体会到了诗歌语言的特点。接下来就是课外的延伸,我准备了带“青”字和带“绿”字的两组诗句,将全班分成了8个小组来讨论:1.青和绿有什么不同?2.结合诗句谈谈不同的字会表达出怎样的情感?经过讨论,学生的发言很精彩,并得到了结论。这样,通过“木”“树”与“青”“绿”的比较,学生得到了一个认同,哪个字好,并不取决于字本身,而是在乎诗人的情感,我把朱光潜的话送给他们:“诗人在文字上的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情感上的推敲。”最后,我以要珍惜我们汉字的精妙,要将这样的推敲进行下去作为课堂的结束。这次的教学,我没有运用多媒体,而是一次传统朴实的课,顺利地完成了预期的目标,在之后的公开课评课中,得到了多数老师的认同和好评。而我在这次课中得到了磨练,也有了收获和反思:一是对于这类文艺性文章,如何去提炼作者的观点,把握文章框架,而不必将作者的每句话都细致咀嚼;二是教学活动中要做到真正的“沟通”和“合作”。教学过程是课堂人物,包括师生在内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敞开心扉、创新发展的过程。师生要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课堂,进行心灵的沟通和精神的交融;三是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绝对不能就教材讲教材,而要进行教材知识的后延,把握好教学的“度”。

10月份教学反思―罗磊 篇9

10月份教学反思―罗磊

阅读的重要性

1.书籍是全世界精神的营养品。 毫不夸张的说,读书应该是一个人了解这个世界的一把钥匙,是全世界精神的营养品。人生在这个世界上,第一是要了解人,第二是要读书。曾经在大学听过宗璞老师的课,她当时问了我们一个问题,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当时,我们回答五花八门。因为要升学,因为要考试,因为要为将来找个好工作做准备等等。宗璞却说,人的读书不仅仅是功利性的,读书最大的作用是让一个人活得更明白。让一个人活得更明白?这句话我思考了很久,越想越觉得有道理。是啊!我们作为一个个体,了解这个世界太少太少了,而书籍是我们了解人了解生活了解世界的多么好的一个途径! 2.读书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我们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十二三,一个美好而懵懂的年龄,这个年龄正是他们塑造好的品格和人格的黄金时期。在《钢铁是怎么炼成的》中学习保尔柯察金坚韧的意志,在《骆驼祥子》中体味艰辛的人生,在《朝花夕拾》中感受鲁迅战士般的斗志,在《孟子》中体会仁者爱人的人间大爱。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在他们遇到青春期的各种迷茫时,我相信他们会从书籍中,从一个个伟人或者“小人物”中获得向上的动力,迎风破浪,无畏无惧。 3.读书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 语文是教出来的.吗?是课堂上教出来的吗?我觉得并非是这样。课堂上课本上我们能给他们指引的地方并不是很多,而语文岂是简单的一本语文课本!语文是什么?是文化,是情感,是人间百态,是这个世界。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看的书多了,自己的阅历丰富了,自然文章也不会差。因为在读书中,你会掌握很多词汇,优美的句子,文章的构思和结构,学习能够挖掘人心灵的东西。 4.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学生的天职就是读书。提起来读书,多少学生会皱起来眉头。在他们印象中,读书是枯燥的学习,是不断的考试,是如山的作业,我们读书的乐趣又到哪去了?在夏日的午后或者深秋的傍晚,手掩卷香,仿佛和一位伟人在交谈,亦或是把自己投身于书的世界,是多么的惬意!所以,回归读书原本的愉悦,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月份教学反思;林景平 篇10

林景平(六办五)“现在的学生越来越懒了,越来越难教了”,这是在办公室里与其他老师常谈论的话题,这也似乎成了许多老师的共识。本学期在课堂教学中,也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学生精神不集中、对一些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不愿多做思考、提问题时只有少数同学举手或是得到一问一答式的回答等等。面对这个现实,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愉快的学习气氛,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挖掘他们潜在的能力,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我有以下的几点认识:

1、学生思维与表达有差异,应该允许思维慢的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允许表达不清晰不流畅的学生有重复和改过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允许学生有失误和纠正的机会。使学生处在民主、平等、宽容的教学环境中,确保他们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主动探究的心态,常常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产生他们创新的欲望。勇于创新,善于创新。

2、要尊重学生的意愿,挖掘学生潜力,把学生从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的体系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参与生活实践,在课堂上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中的认知结合起来,不妨讲讲一些课外知识,比如历史、时事、自然、科学等等方面的知识,与学生共同讨论分享,增长学生的知识;

3、教学过程可以由指令性操作活动向自主性探索实践转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

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课堂教学应当走过这样的过程,“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用在哪?”学生要学习新事物,除了自身对新事物的兴趣外,体会到学习的必要性,学习的价值。如教学《探索规律》这一课时,传统的教法是直接给出日历的规律,然后应用这些规律件进行相应的练习,而新的教学方法却安排了比较充实的实践、探究和交流的活动。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日历的套色方框中的9个数之和与该方框正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这个关系对其他这样的方框成立吗?这样可以激发学习动机。问题提出后,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在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出最后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得到了日历中的规律,同时体会了分析问题的一种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会了学习的功效,整个过程让学生动口,又动手,适时地进行动手操作活动,而教师只从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而学生学习主人的姿态、使其主动参与操作、讨论、汇报交流、提问、质疑、争论的全过程,提高其分析问题,辨别问题,创新发展的能力。

4、课堂提问由问答式教学向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转变。

传统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师问生答的问答式教学。教师问得浅显直露,无思维价值,探索的空间太小,学生不假思索地回

答。师问生答,似乎是启发式教学,实际上是灌输另一种表现形式。久而久之,学生就懒得思考,从而导致其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探索性思维就泯灭了,哪里还有创造能力?在教学时如果能让学生一直处于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等问题状态之中,学生就能用不同的眼光观察事物并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形成独特的个人见解。学生有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表现自我的强烈欲望,才会在不同意见或见解的相互碰撞中产生创新的思想火花,才能因自己富有创意的做法或观点得到他人的认同而产生强烈的心理满足感与成就感,才能在学习互动的过程中学会竞争与合作,增强团队互助合作的精神。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取代。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在“以学论教”的今天,结合一些具体案例,从学生的变化看课改,别有洞天。

因此,我觉得要想教好学生就要做到:

1.倾听学生说,做学生的知音。

2.相信学生能做好,让学做,独立思考、独立说话,教师要诱导发现,凡是学生

能做的不要包办代替。

3.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学生交朋友,来一个变位思考,让学生当“老师”。

4.教学上掌握好“度”及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举一

反三的能力。

5.加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用书要源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要服务于学生又要不

拘一格;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寻求规律的教学。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探究规律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6.诚实守信,严传身教,教书育人。

总之,教育学生就要从正面解决问题,而不是抱怨。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理解、信任;教师要爱学生,用心去爱,用行动去爱,对于学生所犯错误,不能只批评不教

让教学反思走在反思教学的轨道上 篇11

让教学反思走在正常的轨道上,须先弄清反思的本真意义。反思以反刍已然的实践、重审原有的认识为己任。尽管反思不以构建或完善概念体系为目的,但它的解构存疑的偏论、修正实践的定式、转换价值的坐标、新化实践的理性等功能,均为社会所必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反思是对已经背景化的意识的重新审察,是对既成意识的返回式观照。

一般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课堂活动的质量效益的评估,成败原因的分析、经验教训的总结,但这都不过是表象。教学反思的本质是一种哲学辩证活动,它是教师对关于教学活动的原有认识的辩证观照。针对着课程、针对着课堂,多角度、多学科地辩证着课程与教学的时代理性,才是教学反思的当然品格。

教师的有效反思往往源于反思思维方式。反思思维方式有四个显著特征:第一,辩证性。“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对任何事物都应一分为二地看待。辩证思维拒斥片面和绝对。第二,批判性。辩证思维不仅不崇拜偶像,还敢于挑战权威。反思者骨子里遗传有批判性和革命性的基因,有特立独行的秉性。第三,实践性。反思思维是理性的,它虽然有时候显得非常感性——以实践为起点和终点,奉行实践第一的原则,密切联系着感性的实践——但它不属于感性活动,而是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前提下进行的理性活动。大凡理性活动都有个“怪脾气”,即讲究明确与严谨,鄙夷隐讳与虚浮。第四,超验性。反思思维重视实践经验,但它不是经验主义,它反对将既成的实践感悟公式化、规律化。它不津津乐道于过去一时一地的偶然成功,也不麻木不仁于接二连三的败绩。它以高度的概括性、严密的逻辑性、视域的高远性冷静地审视着客观世界和主观经验,表现出超然洒脱的姿态。总之,反思思维不图谋给别人以具体新知,也不筹划帮别人解决具体难题,只为警醒自己,只为将来的再实践。

有一个误区不得不提:近年来发表的教育文化新文本大都文采斐然,以致不少教师将教育叙事、教学实录、教学反思都归类为教育文艺,这是不妥当的。文学以情感人,文章以理服人。文学作品的情节往往无从考证,而实用文章的理据务必真实可靠。千万别装出文学创作的架势来虚构教育叙事、捏造教学实录、炮制教学反思。

常有教师抱怨自己不会进行教学反思,他们似乎找不到反思的问题。哲人早指出过,“没问题”的表面下常常掩盖着“大问题”。也有人心里常暗暗嘀咕,“我的教学,成绩优良,没必要反思”。揭去其消极抵触非科学的管理措施的情绪的面纱,不难发现这些教师已将实践者的主动性反思误解为对错误与落后的悔过式反省了。

教学反思的反思点在哪儿 篇12

一、反思教学细节,寻找自己已有的经验和行为与新课程理念的差距,不断提高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案例:怎样的评语才能激励学生?

一位教师教学37+5,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说出了很多计算方法,教师脸上闪耀着兴奋和自豪。这时候,又有一个学生举手,教师迟疑了一下,最终还是让他站起来回答,这位学生说:“老师,黑板上37+5=42,你写成43了。”教师脸上顿时暗了下来,“哦”了一声,转过身把黑板上的数字改了。忽然这位教师又想起了什么,说:“××虽然平时上课不太积极,但是今天却很细心,我们表扬他。”学生听着教师的口令,机械地“啪啪啪”鼓了几下掌,××脸上也不知是什么表情地坐下了。

这是一位教师的研究课中的一个细节,我们把这个细节放大处理,组织教师反思和讨论:由此教学现象你想到了什么?

一位教师在反思中认为:这位教师已经认识到激励性评价的重要性,但只是把它作为自己实现新课程的一种点缀,而不是发自内心的、由衷的赞叹,教师在表扬的同时有一种“高高在上”的评判味:你平时学习是不认真的,今天也没有动脑筋。学生听后的感想如何呢?因此,给学生以激励性评价,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或者是在需要做时才做的一种装饰,它需要时时渗透在教师的教育思想中,处处落实在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当教师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已经不需要提醒的时候,新课程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才能真正深入到我们的教育之中。

二、反思不成功的教学案例,寻找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的差距,促使新课程理念向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

案例:课件资源如何开发和利用?

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统计”时,一位教师创设了“给猴子喂各种形状饼干”的动画情景。他的设计意图是:第一次课件演示,使学生产生统计的需要;第二次课件演示,学生因来不及计数而产生记录的需要,并在各种记录方法的比较中引出画勾的方法再次统计;第三次课件演示,让学生运用画勾的方法再次统计。但在课堂上,效果并没有如教师所期望的那样。有一些学生记录几个后就“罢工”了,而且交头接耳,根本不看屏幕,显出很不耐烦的样子。

课后,我们组织教师进行了研讨和反思:为什么教师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并没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课堂中学生的感受是什么呢?我们找来两个学生问了一问。学生回答:“我知道三次的饼干都一样,所以答案和前面一样,不需要再看了。”确实,三次课件演示的情节如出一辙。通过调查和讨论,教师们在反思中认识到:这位教师注意了课件资源的多次利用,力图使学生的学习需求越来越强烈,但没有考虑到相同课件演示的“重复”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怎样的演示才能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呢?教师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意见:可以变换一下演示形式,将课件情景中出示的饼干改变形状、改变数量、改变顺序,让学生“不可捉摸”,从而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课件之中。教学手段是为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服务的,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感受。

三、反思有争议的教学案例,对教学行为进行追问,不断促进自我行为的改进和重塑。

案例:怎样的探索是自主探索?

这是一节新课程课堂教学观摩课,教学内容是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教师出示了很多典型性的分数,提问:怎样把分数化为小数?学生回答:用分子除以分母。计算后教师再提问:根据计算结果如何进行分类?学生很快把这些分数分为商是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两类。教师第三次提问:请你猜一猜,分数是否能化为有限小数和分数的什么有关?通过讨论和引导,学生一致认为与分数的分母有关,然后在教师引导下,继续探究与分数的分母有怎样的关系。整节课的教学如行云流水,丝丝入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探索。

针对这一节课的讨论,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在这一节课中,学生探究目的明显,参与程度高,目标达成度也高,教学效果很好。而另一种意见认为,在这一节课中,教师的着眼点过于指向引导学生得出分数能否转化为有限小数的结论,学生的探索始终是在教师预先设定的框架内进行,至于为什么要进行探索?怎样找到探索的方法?学生都很茫然。在这种貌似自主的活动中,学生缺乏明确的自我学习意识和目标,思维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难培养。

12月份英语教学反思 篇13

在我国,因为英语环境的缺失使得小学生运用英语的机会少之又少,造成他们对英语的陌生感和排斥感。对于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听、说、看、读、写这五种方法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我认为其中看和读是最为基本的,只有看得懂、读得准才能会听会说、会写。在语教学中,“听、说”能力的培养得到了非常大的重视,但往往由于素材的局限性和不丰富性,使得听说只是为了听说而听说,如鹦鹉学舌般枯燥无味,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发现学生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缺乏阅读的材料。

英语书上的阅读材料十分的有限,若要给学生增加阅读方面的训练,老师必须自己寻找阅读材料。这样做,一方面费时费力,另一方面,不能保证阅读材料的有效性。

2.缺乏阅读的时间。

由于没有专门的评价方式,很少有老师会认真地坚持每周给学生上一节英语阅读课。学生没有专门的英语阅读时间。所以,作为英语教师,一定要保证专门的英语阅读课时,做到专课专用。英语阅读教学只有在时间上有了保证,才能提高阅读的效率。

3.缺乏有效的阅读训练。

教学过程中,翻开书朗读或阅读,像蜻蜓点水般只作为课堂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执行,一两分钟的朗读便是体现了这节课中读的训练。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了学生在看书朗读时连读到哪一句都不知道,甚至有些学生不知道该翻到哪一页。作为英语老师,我们有义务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阅读前,教师应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阅读后,让学生对所阅读的材料提出相关的问题,并与同学和老师进行探讨。教师还应制定好不同教学阶段的阅读目标和阅读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上一篇:机动车驾驶证遗失书面声明下一篇:校园的花坛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