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东查阅公司会计账簿通知书

2025-01-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股东查阅公司会计账簿通知书(精选3篇)

股东查阅公司会计账簿通知书 篇1

系贵公司登记股东拥有 股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十四条,特向公司发函对下列材料进行查阅:

查阅理由:全面了解公司运营及财务状况,维护股东的知情权。查阅范围:

1、的会计财务报告;

2、至 会计账簿。请公司于接到本函之日起15日内对查阅理由进行审查,并将审查结果进行书面通知,同意查阅请随通知告知查阅地点及时间。如果公司无正当理由拒绝查阅,股东将请求人民法院要求公司提供查阅,同时追究公司相应的法律责任。

股东:

年 月 日

附:法律依据 附: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十四条:股东有权查阅、复制公司章程、股东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和财务会计报告。

股东查阅公司会计账簿通知书 篇2

一、诉讼中原告资格的限制

在股东查阅账簿的诉讼过程中,当事人的认定是案件进入诉讼阶段的起点。因而,对于诉讼主体资格的把握至关重要。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被告资格的认定基本形成统一的意见,只有公司才能作为被告,而对于原告资格的看法却是众说纷纭。

(一)隐名股东的原告资格

司法中对隐名股东原告资格认定的实质是对隐名股东的股东资格身份认定。只有当隐名股东通过正当的程序转变为被公司认可的股东时,才享有股东知情权并成为知情权诉讼的原告。具体而言,应当将隐名股东是否参与公司管理经营区分不同情形作为判断的依据。在隐名股东不参与公司经营管理,其他股东也尚不知情的情形下,隐名股东不能直接享有原告资格,只能先通过股权确认之诉来确定其股东身份,进而行使其股东知情权。若隐名股东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而其他股东也明知其与显明股东之间的关系,如无其他违背法律规定的情节,此时法院应认可其为知情权诉讼的原告资格。

(二)瑕疵股东的原告资格

出资协议、公司章程或法律法规对股东出资作出具体安排时,股东用以出资的财产、出资行为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上述安排的,即存在瑕疵出资。[1]理论界通常认为,在授权资本制度下,违反出资义务并不必然导致股东身份的散失,出资只是股东的主要义务,而不是认定股东的必要条件。在实践中,各地法院也形成了相对统一的认识,其中上海高院印发的《关于审理股东请求对公司行使知情权纠纷若干问题的问答》中明确指出“股东对公司未履行出资义务,或者未足额履行出资义务,或者在公司成立后又抽逃出资的,应当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履行相应的义务。股东虽然存在出资瑕疵,但在未丧失公司股东身份之前,其仍可按照公司法或章程的规定,行使相应的股东权”。甘肃地区某地法院在个案中强调“股东未出资或抽到出资的行为,并不会影响其股东的身份,其行为可依法由登记机关责任改正或予以处罚或承担违约责任”。[2]笔者也赞同上述的观点。知情权是股东共益权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股东参与公司决策、经营、管理和监督的权利,与股东资格身份密切联系,不直接涉及财产内容,故只要有股东身份,即享有知情权。

(三)已转让股权的原股东的原告资格

实践中常存在这样一种情形:原股东在转让出资后发现公司其他股东通过制作虚假账目、隐名财务状况等手段损害其利益,此时,原股东还能否提起知情权诉讼?理论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绝对说认为,提起股东知情权之诉是公法上的权利,与股东资格并无必然逻辑联系;[3]绝对无权说认为,知情权是股东权的内容之一,而股东权是一种社员权,股东资格丧失伴随着知情权的消失。[3]相对无权说则认为,股东在转让股权后,有证据表明公司隐名利润,应有权查阅其作为股东时公司的财务状况。[4]笔者较赞同绝对无权说。绝对说过分强调诉权的公法性质而忽略了诉讼实践中对于“适当当事人的认定”。换而言之,原股东不符合民事诉讼法中原告资格关于“直接利害关系人”的标准。同时,原股东已经转让了其全部股权,其与公司之间的法律关系已归于消灭。除非有证据表明公司隐瞒利润,对其造成损害,股东可以对公司提起赔偿之诉而非知情权诉讼。从司法实践角度看,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公司法司法解释(四)征求意见稿》第10明确规定,原告提起知情权诉讼时应当提供证据证明其股东身份。况且,赋予已转让股权的原股东原告资格,容易造成诉权的滥用,进而可能导致商业秘密的泄露。

二、股东会计账簿查阅权诉讼请求的范围

股东会计账簿查阅权的诉讼请求范围的核心是股东可以查阅哪些公司会计文件。而是否包括会计凭证是学界和理论界争议的焦点。根据《会计法》的规定,会计账簿是指根据会计凭证全面系统、连续和科学的记录、监督经济业务的各种簿籍的总称,其包括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和其他辅助性账簿。而会计凭证又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肯定说认为,《公司法》未规定会计凭证是一种法律上的沉默,是立法在进行平衡任务的一种法律政策的选择。[5]允许股东查阅会计凭证,对公司而言履行成本高且风险大,存在滥用股东权利之困扰。[6]反对说认为,我国实务中财务信息失真严重,许多公司为了粉饰公司业绩,伪造公司会计账簿,甚至制备两本“账本”,造成股东不能获知公司实质性财务信息。在司法实践中,各地法院的判决也存在差异。在最高人民法院网查询关于2005年-2012年间关于账簿会计查阅的156件案件中,提出要求查阅的案件由63件;允许查阅的有45件(占72%),不允许查阅的案件占有18件(占28%)。[7]由上述可知,实践中还是比较认可查阅会计凭证,笔者也赞同此做法。从立法的目的来看,会计凭证是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依据和基础,是公司财务和管理信息的最直接的反应。股东只有查阅会计账簿、会计凭证,通过相互的印证,才能真实的知晓公司的财务信息和公司的运营状况,才能真正的保障股东的权利,否则股东的权利保护将成为橡皮图章。正如有学者认为,就会计凭证而言,如果财务会计报告虚假,即便保护股东查阅该报告的知情权,又有何实际意义?其所获得的只是一种伤残的权利。[8]从公司的治理现状看,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较强,存在兼任公司董事、监事身份的股东,会计凭证的查阅有利于防范公司管理者的道德风险,提高公司的透明度,强化管理者履行自身的相关义务。视观外国或者其他地区的立法,股东可以查阅的资料较为广泛。《美国标准公司法》第16.02节规定,如果出于正当的目的,公司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有权检查和复制股东会会议记录、公司财务记录、股东登记簿等任何公司记录。依据会计法规定,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之间互为关联的会计流程关系,股东查阅会计账簿与会计凭证具有会计核对的内在联系。是故,我国公司法立法有必要将会计凭证作为会计账簿的补充,以确保股东正当目的和查阅账簿权的有效实现。

三、证明责任的分配

由于我国《公司法》对于股东知情权诉讼中的举证责任缺乏相应的规定,实践中对于原被告双方举证完全是依据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这就容易造成司法的混乱。因而,有必要进一步的统一标准。

(一)查阅财务账簿的证明责任分配

根据《公司法》第34条第2款之规定,原告股东应当证明:(1)自身系公司股东;(2)已向公司提出书面请求并说明查阅目的;(3)公司拒绝了原告的查阅请求或者公司未在法定期限内予以书面答复。立法中对于查阅“目的的正当性”缺乏尚未涉及。然而,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二)》征求意见稿中,将采用了举证责任倒置的模式,将举证责任分配给公司,要求其证明股东查阅目的不正当。但是,最高人民法院最终没有采纳,仍然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责任分配。笔者认为应该采用举证责任倒置的模式,由于原告股东与被告公司之间地位悬殊,相较股东而言,公司占有明显的信息上优势,其比股东更清楚公司的实际运行状况与拒绝查阅的理由。同时,从待证事实角度看,股东需要证明的是公司没有合理理由的消极事实,而公司只需证明自己有合理理由的积极事实。为了平衡当事人的举证能力和保障当事人的程序权利,将积极事实证明责任分配给公司是更为妥当的做法。另外,从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出发,财务账簿查阅实行举证责任倒置才能符合法律的合理性要求。

(二)查阅会计凭证的举证责任分配

公司的会计原始凭证是公司财务状况最直接、最真实的反应,其涉及公司的商业秘密,具有较强的隐秘性。虽然现行《公司法》未对股东查阅会计凭证作出规定,但根据“举轻以明重”的法律适用原则,对会计凭证的查阅条件显然应当较财务账簿更为严格。[9]是故,股东请求查阅会计凭证的,根据“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应由其证明查阅目的的正当性。

四、股东账簿查阅权诉讼中的程序问题

知情权诉讼是行使知情权的第三个层次,只有在行使知情权的第一或第二层面无效后才能借助公力救济来实现股东的权利。换而言之,股东只有在经过诉讼前置程序,才可能进入到诉讼程序中。起诉过程中法院应对前置程序证据进行审查,法院审查的证据包括:股东向公司提出的书面请求;说明查阅目的;公司在股东提出请求后的15天内给予明确拒绝或未予回复。至于股东查阅目的是否正当,是法院实体审查部分,不作为前置条件审查。

(一)诉讼的适用程序

民事案件审理使用的程序包括普通程序和特别程序。在一般情况下,普通程序的审理期限一般为三至六个月,简易程序的审理期限为三个月。会计账簿和会计凭证等材料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时效性,而股东查阅公司提起知情权诉讼的目的是为了及时了解公司的运营状况,过长的审理期限使得相关资料的效用大大折扣。因而,有学者提出有必要设计一种高效的非讼程序类似于督促程序中的支付令,股东在会计账簿查阅权受到侵害时,可以向法院提出申请,法院在一定期限内进行形式审查,在作出确认后,法院向公司发出调查令,公司在一定期限内未提出异议,则该调查令生效。笔者认为,充分衡量我国的司法现状和公司治理现状,以及诉讼当事人的能力等因素,适用普通程序中的简易程序更加切合司法环境和司法资源。首先,在我国新《民事诉讼法》的修改过程中,关于商事非讼程序的设置仍采取否定的态度,没有立法依据使得非讼程序的适用缺乏孕育的土壤。其次,对于原告资格的认定,目的正当性的确定以及是否提交书面申请而被拒绝的事由等认定,都需要法院进行实体上的审查,而非单纯的形式审查。因而,考虑到案件一般情况下标的不大,事实较为简单,原则上适用简易程序更为妥当,以避免诉讼的繁琐、低效,满足股东快捷实现知情权的要求。

(二)诉讼保全措施

在股东知情权诉讼中,有可能发生被告公司的管理层、多数股东隐匿、转移、甚至销毁会计账簿、原始凭证等公司重要文件,法院依原告要求有必要采取扣押查封相关财务,以保证裁决的正常执行。我国公司法立法并没有规定知情权诉讼的保全制度,各地法院也缺乏统一的做法。江苏省高院《关于审理适用公司法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规定:“股东在遇有重大紧急事由时,如公司的账簿面临被篡改、销毁等情况下,以致日后难以查阅,股东可以向法院申请诉讼保全措施”。那该强制措施属于何种性质?因为账簿本身不属于证据,否则在诉讼质证中已获知账簿的内容,法院判决提供查阅则失去意义。对账簿进行保全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股东胜诉后可以查阅完整的账薄,因此,对会计账簿等进行保全归入到财产保全的范畴比较合适。其具体保全措施可以参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进行。

五、法院的裁决与执行

股东会计账簿查阅诉讼中涉及的财务账簿和会计凭证,很大程度上属于公司的商业秘密。为了防止公司的商业秘密的泄露,实践中应鼓励原被告双方先行调解,双方调解不成后法院由法院进行裁决。若法院判决可以查阅会计账簿,依据《公司法司法解释(四)征求意见稿》第12条第2款规定,则股东可以依据裁定在法院指定时间内在公司住所或与公司协商的地点进行查阅。如公司不自动履行提供查阅的义务,股东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法院应责令公司在确定的时间、地点提供相关的会计账簿资料供股东查阅。然而,在执行中存在关于申请执行人是否可委托他人代为查阅的情形各地法院做法大相径庭。诚然,股东会计账簿查阅权依附于股东身份,不能作为一项权利进行让渡,但其不具有人身属性,因而,并不排除股东委托代理人行使。加之,查阅会计账簿往往涉及财务信息,甚至需要在汇集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专业的分析,内容庞杂、专业性强,而实际中多数股东并不具备独自查阅财务账簿的能力。此时,如果不允许股东委托代理人查阅则可能导致诉讼的裁决得不到真正的执行。同时,为了解决由他人代为查阅而可能导致的商业秘密的泄露,应将“他人”限缩至注册会计师、律师等专业人员的范围内。

参考文献

[1]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一方法?判例?制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37.

[2]王丽娟.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查账诉讼研究[J].南京大学,2013(5).

[3]蒋大兴.超越股东知情权诉讼的困境[J].法学,2005(2).

[4]李建伟.股东知情权诉讼基本程序问题探析[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0(1).

[5]杨春明.会计法律与职业道德规范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23.

[6]孙萧.股东查阅权的范围及拓展[J].河北法学,2010(8).

[7]潘云波,俞巍.股东查阅会计账簿的正当目的及实现方式[J].人民司法,2011(6).

[8]李美云.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计账簿查阅权问题研究—兼对《公司法解释四(征求意见稿)》的评析[J].中国政法大学报,2013(4).

股东查阅公司会计账簿通知书 篇3

吴律师:

因一家公司拖欠我们11万余元工资,我们曾多次索要。公司最初尚能认账,只是以一时无力支付为由,要求暂缓。可近日公司却表示所拖欠的工资数额与我们所说出入很大,甚至认为根本就没有拖欠过我们的工资。为还原欠薪真相,加之作为公司股东之一的李某为人正直、富有同情心,我要求李某帮助查阅公司账簿,李某也满口答应。可公司却借口李某吃里扒外且将泄露公司秘密、损害公司利益,拒绝了李某的书面请求。请问:公司的做法对吗?

读者:江飞燕等13人

江飞燕等读者:

公司的做法是错误的,即李某有权为了你们的利益而查阅公司账簿。

《公司法》第三十三条规定:“股东可以要求查阅公司会计账簿。股东要求查阅公司会计账簿的,应当向公司提出书面请求,说明目的。公司有合理根据认为股东查阅会计账簿有不正当目的,可能损害公司合法利益的,可以拒绝提供查阅,并应当自股东提出书面请求之日起十五日内书面答复股东并说明理由。公司拒绝提供查阅的,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要求公司提供查阅。”即查账是《公司法》赋予股东知情权的一部分。尽管其中提到必须以保护公司利益为要件,但也明确表明这种利益,必须以合法为前提。如果属于非法利益,则不能成为公司拒绝查账的理由。本案中,李某作为股东,秉公帮助你们查账,是出于还原事实真相,为你们据实讨薪提供依据,阻止公司故意寻找借口获取不法利益,不仅应予以提倡,而且不能认定其具有不正当目的,公司自然必须提供便利。此外,《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六条第三款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书面记录支付劳动者工资的数额、时间、领取者的姓名以及签字,并保存两年以上备查。”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六条指出:“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第二款同样表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即在劳动争议纠纷案件中,鉴于用人单位对工资支付凭证具有保存义务,决定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因是否已经支付劳动报酬而发生争议时,应当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如果用人单位举证不能,便只能“承担不利后果”。也就是说,即使公司混淆视听,即使李某无法查阅,你们照样可以据实诉求,公司照样难辞其咎。

吴律师

员工家属在食堂打饭跌伤,能否要求单位赔偿损失

吴律师:

我丈夫是一家公司的员工,公司的内设食堂为员工提供了免费午餐。鉴于我家就在公司附近,为便于解决我和女儿的午餐,经向公司请求,公司同意我和女儿在食堂用午餐,每人每餐付费6元(略高于成本)。三个月前,因食堂地面用洗洁精洗过,而又没有作任何警示标志,以至于刚进食堂打饭的我,一不留神便仰面跌倒,不仅花去6万余元医疗费用,还落下了10级伤残。而当我以公司未尽合理安全保障义务为由要求赔偿时,公司却认为其开设职工食堂的目的并非对外营业,故对外来人员根本不存在安全保障义务,自然也就无需对我承担赔偿责任。请问:公司的说法对吗?

读者:黄秀英

黄秀英读者:

公司的说法是错误的,即其照样必须承担赔偿责任。

一方面,从服务角度上看,公司作为服务的提供者必须担责。虽然公司内设食堂的初衷是为了方便员工,甚至是向员工提供福利的一种方式,而非出于对外营业、牟取利润,但这只能表明公司与员工之间不存在经营关系和有偿服务关系,并不等于公司与你之间没有经营关系和有偿服务关系。因为你和女儿作为“外人”在食堂用餐,已事先征得公司同意,虽然只按每人每餐6元付费,但毕竟因为收费略高于成本,决定了彼此之间具备“买卖”和“有偿”、“经营”与“消费”或“服务”的法律特征。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八条规定:“经营者应当保证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可你被跌伤的结果,恰恰表明公司未尽职责。另一方面,从组织角度上看,公司作为用餐的组织者难辞其咎。《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宾馆、商场、银行、车站、娱乐场所等公共场所的管理人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也指出:“从事住宿、餐饮、娱乐等经营活动或者其他社会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未尽合理限度范围内的安全保障义务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请求其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正因为公司属于食堂的管理者和用餐活动的组织者,乃至对你来说属于经营者,且食堂虽系内设但它同样属于公共场所,决定了公司对就餐人员同样具有安全保证义务,其在地面因清洗而湿滑,极易导致他人摔伤的情况下,既未除湿,也未给予任何警示,对可能出现的损害,无论是出于听之任之,还是疏忽大意或轻信可以避免,都意味着其未能尽到安全保障义务。

吴律师

大学生合伙创业中遭遇伤残,能否享受工伤待遇

吴律师:

我与肖某等3人于去年大学毕业后,鉴于严峻的就业形势,最终选择了以贷款的方式合伙创业。根据分工,我的任务是负责对外销售。三个月前的一个雨夜,我从客户家返回途中,由于摩托车车灯昏暗,加之路面打滑,一不留神撞上了路旁的大树,导致我不仅花去7万余元医疗费用,还落下九级伤残。由于我并没有办理工伤保险,以至于无法从工伤保险机构获得相应赔偿,我曾要求肖某等3人按照《工伤保险条例》所规定的项目和标准,给予相关待遇,但却遭到拒绝。请问:我究竟能否享受工伤待遇?

读者:汪小菲

汪小菲读者:

你不能享受工伤待遇,但可以要求肖某等3人从民事法律关系的角度给予适当补偿。

一方面,你不属于工伤保险的主体。虽然《工伤保险条例》第六十二条规定:“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职工发生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但其前提是针对“依照本条例规定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的劳动者。这些“劳动者”是指那些呢?条例第二条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缴纳工伤保险费。”即必须是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为必要条件。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达成建立劳动关系的合意,劳动者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并且该劳动成为用人单位业务活动的组成部分,用人单位支付报酬而形成的管理与被管理的经济社会关系。而你与肖某等之间并不具有相应的法律特征:你与肖某等系合伙关系,各自属于平等主体,彼此都是“老板”,并没有隶属关系,谁也不是对方所聘或所雇,根本就没有成立用工关系的合意;各自的报酬,完全依靠大家共同经营的利润,谁也不会给谁发工资,甚至必须共担风险,一旦出现亏损,不仅没有报酬,还得共担债务;你外出联系业务,只是根据合伙人的分工而工作,不只是为肖某等劳动,也包含着你自己的利益,根本动因是为了促成合伙经营利益的实现。另一方面,肖某等应当适当分担损失。《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个人合伙成员在从事经营活动中不慎死亡其他成员应否承担民事责任问题的批复》中指出,合伙成员为合伙人的共同利益,在经营活动中受伤,作为合伙经营的受益人之一,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既合情理,也符合有关法律规定的精神。与之对应,本案自然也不例外。

吴律师

工资被拖欠,能否以QQ聊天记录为凭索要

吴律师:

一年前,我从一家公司离职时,公司拖欠着我25000元工资。此后,虽然我曾经多次索要,但公司却以各种理由推诿或拖延。2个月前,我在与公司负责人QQ聊天时,我再次提及:“就公司欠我的25000元工资,希望领导给予关照,早些给我。”该负责人回复:“我知道这件事,你以前也通过电话跟我说过,我会尽量安排,争取在两月内结清。”可当我目前前往公司索要时,公司不仅不给,反而提出我的工资早已付清。可面对我要求提供工资支付记录加以核对,公司又以早已销毁为由拒绝。请问:我能否以QQ聊天记录为凭向公司索要?

读者:付甜甜

付甜甜读者:

你可以以QQ聊天记录为凭向公司索要。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第一款第(五)项之规定,“电子数据”属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范围。电子数据是指基于计算机应用、通信和现代管理技术等电子化技术手段形成包括文字、图形符号、数字、字母等的客观资料。QQ聊天记录因完全符合该特征,无疑当属其列。更何况你所提供的QQ聊天记录中,不仅已明确表明欠款的性质、数量,公司负责人也已明确表明支付的期限,故完全可以达到证明的目的。此外,《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六条第三款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书面记录劳动者工资的数额、时间、领取者的姓名以及签字,并保存2年以上备查。用人单位在支付工资时应向劳动者提供一份其个人的工资清单。”也就是说,公司在尚未到期的情况下,便将支付工资的书面记录销毁是违法的。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六条规定:“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用人单位对于向劳动者支付工资的情况有书面记录的法定义务,该书面记录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应由用人单位提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第六条也分别指出“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在劳动争议纠纷案件中,因用人单位作出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劳动争议的,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即哪怕你没有QQ聊天记录,作为负有举证责任的公司,如果不能举证证明你的工资已经付清,照样必须承担支付义务。

吴律师

驾车途中与狗相撞导致伤亡能否要求交强险理赔

吴律师:

一周前,我驾驶摩托车外出途中,因一条狗突然从公路边的草丛里窜出,我一时避让不及撞上狗后,摩托车改变了行驶方向,将行人谢某当场撞死。我在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报警的同时,鉴于自己已经投保了交强险,也通知了保险公司。可保险公司认为,狗是动物而不是人,不能成为交通事故的当事人,也无法进行事故责任划分,即摩托车与狗相撞不属于交通事故,故我无权要求在交强险限额内进行理赔。请问:保险公司的理由成立吗?

读者:阳春琳

阳春琳读者:

保险公司的理由不能成立,其应在交强险限额内理赔。

一方面,“车撞狗”同样可以成为交通事故。《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第(五)项规定:“‘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即其构成要件为:事故主体是车辆;事故空间在道路上;事故原因系过错或意外;事故后果包括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与之对应,你驾驶摩托车在公路上,因为狗突然窜出,意外造成谢某死亡,明显与之吻合。另一方面,狗主人可以取代狗成为事故当事人。因为《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七条规定:“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由于受害人的过错造成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不承担民事责任;由于第三人的过错造成损害的,第三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侵权责任法》第七十八条也指出:“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能够证明损害是因被侵权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可以不承担或者减轻责任。”再一方面,“车撞狗”案件可以进行责任划分。《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一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责任。”《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四十六条也指出:“(一)因一方当事人的过错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承担全部责任;(二)因两方或者两方以上当事人的过错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根据其行为对事故发生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分别承担主要责任、同等责任和次要责任;(三)各方均无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过错,属于交通意外事故的,各方均无责任。一方当事人故意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的,他方无责任。”与之对应,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同样可以对“车撞狗”案件,按照过错责任原则,认定各方的责任:车辆正常行驶无违法行为和过错,可认定狗主人负全部责任;如果车辆驾驶人或者乘车人有违法行为或者过错的,根据车辆驾驶人、乘车人和狗主人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各方责任。

吴律师

外国人在我国就业是否需要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吴律师:

2015年3月,某市卫生局对该市某医疗机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对该机构聘用两名韩籍整形医师为医疗技术人员的行为处以罚款并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根据我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必须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取得中国医师短期行医许可证后,才具备中国医疗技术人员的资格。由于该机构的两名韩籍医师没有取得许可证,所以不能在中国从事医疗技术工作。请问:某市卫生局的做法是否有法律依据?

读者:易济

易济读者:

根据我国《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本规定所称外国人在中国就业,指没有取得定居权的外国人在中国境内依法从事社会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的行为。用人单位聘用外国人须为外国人申请就业许可,经获准并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就业许可证书》后方可聘用。聘用外国人从事的岗位应是有特殊需要,国内暂缺适当人选,且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岗位。获准来中国就业的外国人,应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签发的许可证书、被授权单位的通知函电及本国有效护照或能代替护照的证件,到中国驻外使馆处申请执业签证。用人单位与被聘用的外国人应依法订立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5年。因违反中国法律被中国公安机关取消居留资格的外国人,用人单位应解除劳动合同,劳动部门应吊销就业证。用人单位与被聘用的外国人发生劳动争议,应按照我国《劳动法》和《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处理。

本案中,两名韩籍医师由于没有取得许可证,依法不能在中国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必须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取得中国医师短期行医许可后,才具备中国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资格。因此,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就业,不仅要了解国家主管部门关于外国人就业的相关政策,同时由于各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就业和人才引进方面的政策也不尽相同,还要关注不同地方的不同规定。

吴律师

劳动者没签字合同生效吗

吴律师:

2013年7月,何某应聘到一家食品厂做销售主管的工作。他与该食品厂在合同中约定:劳动合同的期限为两年。2015年6月,他因工作上的事情到北京出差,原本打算半个月办完的事却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才办完。他的劳动合同在7月份到期,也就是说在他出差期间劳动合同到期了。何某在该食品厂工作近两年的时间,单位一直没有给他涨工资,他对此很不满,所以不想再与食品厂续签劳动合同。因此,他一回到公司就向人事经理林某提出辞职。林某不仅没有同意还拿出一份劳动合同,说厂方已经跟他续签了两年的劳动合同。何某说不可能,因为他根本没有签字。林某辩解道,由于双方合同到期时何某正在出差,既然何某知道此事,但是并没有提出终止劳动关系,这表明何某想续签劳动合同,于是厂方就自行拟定了新合同,规定劳动期限两年。尽管何某没有签字,但已经跟厂方形成了事实上的劳动关系,因此合同有效。对此,何某解释说,他早有不想续签合同的打算,在合同到期时他正在出差,手头工作没有忙完,因为不想给公司带来任何损失,所以没有在合同到期的当天提出解除劳动合同,难道自己对工作负责也错了吗,没有劳动者签字的合同是否有效呢?

读者:何骏

何骏读者:

没有劳动者签字的合同无效。按照我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并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文本上签字或者盖章生效。由此可见,劳动合同必须有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签字或盖章才能生效,任何一方签字,合同都不能生效。案例中,食品厂所提供的何某没有签字的合同,从法律上讲没有生效。劳动合同的续签,是在原有合同到期,合同权利义务即行终止后,合同当事人双方互相选择对方再签订劳动合同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新的劳动合同的签订过程。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都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因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如果需要续签劳动合同,就必须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案例中食品厂没有经过何某的允许就擅自拟定的劳动合同,明显违反了协商一致的原则,是单方行为,不能构成合同,所以没有任何法律效力。

食品厂关于“何某在合同到期时没有提出辞职,并且双方形成了事实上的劳动关系”的解释也与法定情形不符。根据我国《劳动法》第三十七条的明确规定,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在签字或盖章前,当事人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但是食品厂与何某续签合同,不适用此。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不是劳动合同一到期,员工的工作恰巧此时完成了,大多情况下,工作内容没办法和劳动合同同时结束。案例中,何某的劳动合同正是在他出差期间到期,此时他的工作还没有完成,出于对工作的负责,他才继续工作,因此这并不影响合同到期即终止,不能作为续签的法律依据。

吴律师

上一篇:江西生态建设下一篇:学校端午节活动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