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逝去的青春散文

2024-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致逝去的青春散文

致逝去的青春散文 篇1

那时的我们刚刚从千军万马中挤过独木桥,步入了大学的殿堂。第一次坐火车到远方求学,一切都是那样的新奇:拔地而起的高楼,干净明亮的自习室,藏书丰富的图书馆,菜样繁多的食堂......,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们在中学无法比拟的。那时的我们就像一块吸水的海绵,吸收着任何我们认为值得吸收的新鲜事物。我们极尽痴迷得追读琼瑶的言情小说,被书里的缠绵爱情感动的稀里哗啦。我们追捧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被书中的英雄侠客激发出万丈豪情。台湾的校园歌曲充斥着我们的每一个角落,齐秦费翔的金曲伴我们走过了四年美好的时光。

20岁我们第一次接触电脑,学会了打字、编程;第一次接触相机,学会了取景冲印;第一次知道了马斯洛、苏格拉底和黑格尔......。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如饥似渴,图书馆、自习室、阶梯教室,随处都可以看到我们苦读的身影。我们都曾做着能够成为一名不平凡的人的美梦,并为之努力过。

20岁的青春是张扬的、奔放的。为了迎接新年,我们曾狂魔乱舞到天亮而不知疲惫。为了俯瞰城市,我们曾爬上当时学校的最高楼顶,尽管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仍兴奋地在上面大喊大叫。

20岁承载了太多青春的记忆,有甜蜜也有痛苦,有欢笑也有失意。

致逝去的青春散文 篇2

不知是巧合还是刻意安排, 同样作为中国手机产业的代表, 小米是以更低价格的红米Note 3收场, 而华为则以高端的Mate 8压轴, 从而为这一年中国智能手机产业两家代表公司的PK画上了句号。

那么一向以理性著称的雷军为何在小米年度收场戏上变得如此感性?这背后又有何难言之隐?看看新媒体上的评论吧。

赵宇comobs【雷军的哽咽, 红米的执念】

很多人认为, 雷军哽咽是因为小米要“完蛋”了。其实, 人家或许只是向友商示弱, 策略性退让“国产手机第一交椅”而已, 只要产品用户买账, 雷军再低姿态点又何妨?

无疑, 小米用5年时间创造了奇迹。作为互联网品牌手机, 5年的光阴之后仍然需要技术的积累和时间的沉淀, 而高利润率是支撑产品走高的基础。华为手机谋求高利润率, 在笔者看来是小米需要学习的对象, 但雷军似乎并不喜欢把手机价格卖得过高, 他更在乎的是产品实用与价格的匹配, 或许他更关注的是“米粉”的长尾效应。

程小燕的博客【雷军的哽咽:北上广不相信情怀】

也许是由于罗永浩的原因, 现在许多人在谈起“情怀”二字时多少有点调侃的意味;甚至是雷军在这次发布会上满含情怀的告白, 也因此而受到调侃。

然而, 在我看来, 情怀无罪。拥有情怀也绝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 相反, 真正能够成就伟业的人, 必然是拥有满腔情怀的人, 正如当初乔布斯的“改变世界”——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情怀, 乔布斯何以成就苹果。

每日资讯-商业与资本

小米发布会上, 雷军动情演讲几度哽咽, 人在高处不胜寒, 这种滋味很难去体会。梦想与现实, 憧憬与残酷, 创业者都不容易, 大佬如此, 草根亦然, 我们无法逃避, 只能继续向前。

互联网信徒王冠雄

风口浪尖的企业, 多少眼睛盯着。450亿美元的估值 (坊间传言似乎还签了部分约束条款, 不知真假) , 那个压力, 不是一般人能Hold住的。我也创业, 扪心自问自己肯定Hold不住。照理说, 大家都是人, 都有七情六欲, 偶尔宣泄一下很正常。难怪有一首流行歌就叫——男人哭吧、哭吧, 不是罪。可是, 你是CEO, 你不能哭!其实雷军只是偶尔宣泄了一下情绪, 就被满屏称“小米快完蛋了”, 加上他开场自己说了一句“今年小米的心态有点扭曲”, 这下可好, 被媒体严丝合缝坐实了……

黄汤先生

不得不佩服雷军远超对手的演技和无下限, 这次红米note3的发布会最后, 雷军竟然打出感情牌按照安排好的程序演出悲情哽咽, 为什么说是演的呢?雷军在煽情之前竟然就开始播放悲情bgm营造气氛了, 不是安排好的演戏?你能信?

孙永杰【致雷军:哽咽之后该和自己谈一谈】

开门见山, 也许一篇外媒的报道可以切中雷军哽咽的真正原因。即由于小米无法兑现今年销售1亿部手机的目标, 其450亿美元的估值有可能撑不住。

我们丝毫不否认小米开创了中国智能手机产业独特的营销模式, 且这种模式确实促进了中国智能手机产业的发展, 但不幸的是, 当对手纷纷效仿且超越之时, 小米采取的对策不是持续创新 (包括营销模式和产品) , 而是不断以价格作为杠杆。在持续拉低手机产业价值的同时, 自己也成为该竞争模式的受害者, 即从商业竞争的角度, 不断走低的价格未能与销量的上升成正比。相比之下, 曾经被喻为追赶者的友商不仅在销量上超越了自己, 其对于手机产业和用户的价值也通过价格的上涨得到了充分体现。而从产业生态循环的角度, 这才是有利于产业、市场和用户的正循环。

这理应引发业内 (包括雷军) 深深的思考, 即当一个产业和企业前行时, 是逞一时的英豪 (想起了当时估值450亿美元的小米) , 还是坚持数载?是被时代同化 (小米放弃自己的理念) , 还是创造时代不凡?是做浪漫的造梦者 (小米的所谓生态) , 还是做真正上路的前行者?有怎样的你我, 就有怎样的世界, 当小米像业内所言处在发展转折点时, 身为小米掌门人的雷军应该和自己谈一谈。

it老记冀勇庆【雷军的哽咽:致小米终将逝去的青春】

诚如雷军所言, 小米的楼“还远不够高”。当小米最擅长的高性价比、粉丝经营、参与感、人性化UI都被竞争对手学会了之后, 小米在产品上的短板也就暴露了出来。

当友商把发布会开成了每月一次的程度, 当友商通过全金属外壳、指纹识别、闪充长续航等新的功能爆点, 成功吸引到消费者目光的时候, 小米的节奏已经被打乱, 过去那种每年只发布一款高端机和一款低端机的节奏已经难以维系。

而这一时刻的小米, 其实也已经开始告别自己的青春期, 从叛逆走向平和。如今的小米已经不再能引领市场, 但是仍然能够凭借自己的韧性追赶上潮流;如今的小米也许不再那么个性张扬, 却仍然能够凭借自己中规中矩的表现考出一个好成绩;如今的小米也许不再“为发烧而生”, 却做到了“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科技的乐趣”。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篇3

美剧《绝望主妇》终于在第八季完结了,大云的QQ签名更新为:Goodbye美景镇的主妇们。当这些可爱的人陪伴我们从大一新生也变身成为主妇才恍然意识到,我们已经毕业4年了。好怀念大学时姐儿几个群居在一起每天吐噜每天看主妇的时光,一切仿佛昨天,一切近在眼前。仿佛阿光那句“以后一定要像Lynette Scavo一样多生娃,至少仨”的豪言壮语刚刚在耳边飘过,而时光却迅速把我们从女孩变成了女人,一幕幕的场景就像一张张绚烂的剪贴画,串连成一部即将谢幕的电影,播放着曾经的快乐和忧伤,记录着曾经的青春和过往,gaby说,我会非常非常想念这一切,非常非常想念你们。我们又何尝不是呢?阿光说她前不久回学校了,辅导员蒋老师已经不在文传系了,四食堂的鸡肉块依然就给那么几块,北门的米线店停业了,荣鹏糊饼依然爆满排队……还清晰的记得大学开学的那天满怀期待的心情,可惜的是,那段时光再也回不去了,只能在记忆中追寻。

大学,在攫取知识的同时,也让我们收获颇多,比如友谊,比如爱情。毕业季,校园里,总是弥漫着温馨而伤感的离别气息。在你焦头烂额地发简历,惴惴不安地等待用人单位的回应,在烈日下奔命寻求一个饭碗的时候,你是否也同样得面对这样一个难题:“毕业了,我们的爱情怎么办?”

永远都忘不了为了闺蜜NaNa在深夜的篮球场嚎啕大哭的画面,当时的男友一直暴躁不厌其烦地追问我是为了什么?他那些所谓“不值得为了朋友怎样”的安慰对我一点效果都没有,他永远都不懂女人之间的友谊也可以如烈酒般爽烈,他永远都不知道我是多么恨透了那个深深伤害了闺蜜而我却毫无办法的苦闷与委屈。也是那一次,证明了我和他是多么的不合适。青春年少时,你或许一见杨过而误终身?又或许你寻寻觅觅的良人还不曾出现。很多东西,例如青春,似乎本来就是会失去的,失去了便不是灾难。

也许你曾经把最好的青春都灌溉在某个男孩身上,用尽了笑和泪,让爱萌芽,虽然最终也没开出一朵花,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即使没有他们,我们的青春也不会永垂不朽。正如故乡是用来怀念的,青春就是用来追忆的,当你怀揣着它时,它一文不值,只有在将它耗尽后,再回过头看,一切才有了意义——爱过我们的人和伤害过我们的人,都是我们青春存在的意义。

致我们逝去的青春唯美散文 篇4

春花秋月、夏绿冬雪,冷暖交替、四季轮回,素什锦年,稍纵即逝,转眼间已人到中年。无忧无虑的童年、懵懂青涩的少年、热情张扬的青春……已离我们渐行渐远。

在一个温暖的午后,阳光洒满房间,听一支舒缓优美的曲子,聚焦时光的镜头,回味那些美好而又略带些苦涩的往事,穿越时光的长河去触摸那曾经的日子,追忆我们逝去的青春。

生于七十年代的我们拥有一个快乐稚趣、自由自在的童年。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没有巧克力、没有香甜的零食。父母忙于生计,无暇照顾我们,放了学就是疯跑疯玩,上能爬树,下能摸鱼,跳皮筋、丢沙包、滚铁圈……玩的不亦乐乎。不知道奥数、跆拳道、英语为何物。记得在皎洁如水的月光下,经常和小伙伴捉迷藏,简单的游戏玩得忘了时间,直到听见父母的喊声,才知道该回家了。

随着几次搬迁,慢慢地我们长大了,离开了家到外地求学。花季般的年龄,张扬的个性、飞扬的青春、纯真的年代,来自天南地北的懵懵懂懂的我们走进了同一个教室,开始了四年的同窗生涯。在青青校园里我们度过了人生中最美的时光。清晨,我们踏着整齐的步伐跑早操,晚上,整座教学楼亮如白昼,我们在温习功课;图书馆里,我们查阅资料、阅读书籍,小花园里,我们在打闹嬉戏、聊天谈心。星期天,我们高举着红红的团旗,一路欢歌笑语去独流减河畔野炊郊游。在我们清澈的目光里,天是那样的蓝,树是那样的碧绿,花是那样的清香。那青葱岁月是那样的唯美,只是太匆匆,太短暂,还没来得及回味就转眼间就毕业了。离别的汽笛声至今记忆犹新。在那个骄阳似火的炎炎夏日,整个校园弥漫着分别的忧伤,伴随着分别的骊歌我们各奔前程,步入了社会。

作为石油人,工作的场所不固定,几经辗转,参加过山东会战,征战过辽河。在社会这所大学里,我们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成长。为了肩上的那份责任,为了生活,我们努力着,付出着。只是那份纯真已渐渐褪色,当初的梦想已湮灭在时间的长河里,再也找不到来时的路。岁月悠悠,时光催促着我们前行。

昨天,仿佛还在牵着孩子稚嫩的小手过马路,而今天,儿子已经成长为一名帅气的少年。一切美好的记忆仿佛就在昨天。“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每每看到这句话就会禁不住的问:我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我们的青春都去哪儿了?朱自清曾这样说:“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着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都被生活带走了,被岁月淹没了。

随着年轮的叠加,越发怀念逝去的青春。青春如此让人难忘,是因为那时的我们毫无功利之心,点燃的是热情,真诚、真挚、执着,燃烧的是激情。后来,经历的事多了,痛了,怕疼了,慢慢学会保护自己,学会了左右逢源,学会了沉默,学会了算计得失,失去了那种美好和纯粹。心智日益成熟,着装愈发端庄,谈吐逐渐优雅,人与人关系的远近拿捏的恰到好处。我们觉得自己成熟稳重了,觉得没有什么能再伤我们,可是在心底的最深处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是那份真诚、那份无畏、那份果敢,于是我们怀念青春。正如《致青春》里所说的:青春就是用来追忆的,当你怀揣着它时,它一文不值,只有将它耗尽后,再回过头看,一切才有了意义。

致青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篇5

致青春,致我们疯狂过,张扬过,哭过,闹过,为爱勇敢追求过,也为爱沉沦过的青春。特意跑去电影院看了宣传大,好评多,推荐高的《致青春》,冒似应该是去晚了几分钟,导致那个亮点,自称玉面小飞龙的情境,没有看到。不过看完电影,从郑薇的自信,开朗,滑头,古灵精怪,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中,也可以想像出一点点。

总觉得,前半段的故事情节发展的太快了,在还没有从林静的不辞而别中缓冲过来的时候,郑薇就喜欢上了那个第一次见面让人觉得“没礼貌,冷酷”,甚至会让人觉得很“没品”的陈孝正,仅仅只是为了那个模型,就把郑薇一把推到在地上。

那些无怨无悔的爱情,那些哭疯笑过的友情,骂过人,打过架,喝过酒,翘过课。就谱写了那些年一起渡过的青春。那青春的张扬,那青春的倔强,那青春的无所畏惧,都是青春个性的表达,是青春的代名词。还有,清涩的爱情,也是青春的主旋律。电影总究是电影,终究有些夸张,哈哈,嘈杂哄乱的女生宿舍,邋遢零乱的男生窝,当然少不了几个带有洁癖的奇葩异类。终究,那只是一场缅怀青春的电影。当看到郑薇举起手说要表演节目,上台唱了一首《红日》,突然有种很心疼的感觉。是在唱他对陈孝正追求不会放弃么?哈哈,突然想到,我自己,当年也是,活动间隙,主持人说,有没有同学上来表演一个节目,虽然没有电影情节那么搞笑,不过我也举手跑到舞台上,唱了一首特别欢快的歌,也是全场欢呼热闹,现在想想,都不知道自己当时那来的勇气。

看完了整部影片后,感觉几个人的性格都各有特点。对于郑薇的爱情,她说的很,林静,给了他一个爱的梦幻,陈孝正给了他爱的启蒙,因为陈孝正,她学会了如何去爱一个人。对于朱小北,她让我看到的是一种倔强,也是种顽强。而黎维娟,是真实中,带一点点虚荣与娇情。阮莞,很特别的一个,很喜欢她的前半段,很心疼她的后半段,可惜红颜薄命,也算是应了她那句“青春不朽”。张开,让我知道了,原来爱情还可以这样,满天星的花语是,愿做配角。

林静,怎么看,怎么都像配角,不像男二号。各种不喜欢,总感觉男人啊,总是喜欢自己没得到的东西,不珍惜已经拥有的,总是觉得自己心里最爱的那一个是郑薇,而忽略了她的美,他忘了,她是为了谁疯,她是为了谁醉,如果好能好好回过头来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的看看施洁,她真的就是一个花园,因为,他的美,他的好,他从未认真去品过,他始终固执的认为,郑薇才是他的,甚至都可笑到,他自己也不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爱郑薇,甚至都不懂什么是爱。

不怎么喜欢陈孝正,从一开始,他就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不想要贫贱的生活,他需要改变,他需要的是脱离那衣不敝体,食不果腹的生活,远离那从小就受够了的贫穷。从一开始他就没把郑薇放在他的人生计划里,就像郑薇说的,我就是你那一厘米的误差。但是陈孝正也说了,他的人生,不允许他有任何误差,就算是一厘米也不行。就这样,他很爱暖的跟曾毓相处着。然后,被郑薇的行为感动,而答应与她交往。到最后的最后,自己什么都有了,事业有成,美国绿卡,他想要的一切都有了,才发现,原来他少了她最爱的人。但是他曾经放弃的东西,是不可能还在原地等他的。其实,他与曾毓感情太过温润,不是不喜欢,只是郑薇才是让他放心不下的那个。而自己放心不下的那个,才是最在乎的那个。

阮莞,为什么阮莞会对赵世永那货痴心一片,最终让她永远的停留在了那美好的年纪。她美丽,不娇情,大方落落,当她那懦弱的小男友跑来哭着跟她说,他让别的女生怀孕了时。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冷静着想问题如何处理,最后陪那个女生去流掉宝宝,那个女生跟她说“赵世永配不上你”,真配不上。临走时,她说了一句“既往不咎,绝无下次”,然后才一个人在车厢里哭。本以为是一个坚强,果断,处事冷静的女生,最后却,就像她自己说的“哪个女生在谈恋爱的时候有智商啊”。

青春,最不缺的就是冲动,最多就是年少轻狂,充满着真性情,敢爱敢恨,所有的人就像孩子一样,只是单纯的,喜欢着自己喜欢的,倔强的坚持着自已坚持的。最后,青春走过,可笑的发现自己变成了那个曾经如此讨厌的。

致逝去的青春诗歌 篇6

工人相互麻木的`打着招呼

岁月的痕迹显露在

她们作态的微笑中

是的

她们老了

她们已把青春奉献给

流水线和厂矿

人群中间稚嫩脸

也巳让风刀霜剑刻上了迷茫

工地上一群老者

在吐掉口中本不该有泥沙

收工返回住所——

一排冬凉夏暖的铁皮房

张张沟壑纵横的脸

都写满了沧桑

是的

他们把青春奉献给了

楼盘、桥隧和路网

家政嫂们

这时也许最忙

主人要回来了

一切都须打理挺当

还要把每块地板擦的锃亮

她们必须堆满笑容的脸

皱纹里总有着掩饰不了的

无奈与恐慌

是的

她们把青春奉献给了

致逝去的青春散文 篇7

一、青春怀旧情绪的宣泄与广泛受众

青春是大家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借别人的青春可以缅怀自己的青春。无论你处于何种阶段, 青春怀旧题材的影片都会波动你的心绪。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姜文的青春, 那里有米兰的微笑和迷人的目光;《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是九把刀的青春, 那里有对爱情最初的懵懂和执着。但是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 实在没法看到那种真真切切却又锥心泣血的感觉, 好像, 这并不是赵薇熟悉的青春。可是这并不影响它的七亿票房以及观众对它的难以忘怀, 因为那些青春年月, 是我们每个人曾经走过的路。在那里的我们可以无忧无虑, 不用去思考应付一些让人难以接受的事情;在那里我们可以勇敢去爱, 可以让那些平凡的点滴变的刻骨铭心;在那里, 我们都曾是最美好的模样, 都会给未知的未来留下各种各样的回忆。

也许正是因为青春校园类影片在电影市场中的长期缺位, 也许在我们的记忆中只有《80后》或者更早的《青春万岁》这样的影片, 所以2013 年的全民致青春才显得弥足珍贵。它让我们在这个高频率快节奏的时代里放缓脚步看看我们曾经留下的影子, 它让我们在如今的感叹年华易逝中回眸凝望自己的青葱岁月。赵薇的名字确实是票房的重要保证, 但是赵薇敢于迈出这重要的一步, 敢于对这一类青春电影进行商业开发, 似乎比这部电影的本身更有意义。它确实带着荧幕前的我们去缅怀过往的岁岁年年, 确实展现了每个人都不同但总体一样的青春物语。这种缅怀温暖而阳光、甜蜜而美好。看完电影之后我们也许会惆怅, 但它也在默默讲述别人的青春之间, 在我们作为一名感同身受的看客之间发现, 那段注定要逝去或者已经逝去的日子着实美好, 每个人都应该庆幸, 曾经拥有过它。不得不说, 赵薇在选择影片题材的方面, 眼光是独到的。

不少影迷坦言, 自己就是冲着“青春”二字走进影院的, 希望借这部电影, 祭奠自己已逝的青春。操场、中心舞台、招聘会;上课、自习、恋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各种校园场景都唤起了70 后、80 后观众对学生时代美好的记忆, 电影里有很多事都是他们曾经经历过的, 看完电影之后, 感触颇深, 影片好像使他们回到了学生时代。电影中这种青春怀旧情绪的宣泄应当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获得高票房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众、追风心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 它指的是“在社会交往中于知觉、判断、信仰、行为等方面作出与集体与众人一致反应的心理倾向。”【1】许多影迷在看完电影之后, 会在自己的朋友圈、微博、空间上发表一些自己观影后的感悟, 同时会附上电影中出现的一些经典台词以及在影院观影时拍的照片, 这些使许多还没看过电影的朋友们, 被他们所发的文字、图片所吸引, 从而关注到《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不禁想到影院去好好体味一下。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正是这种从众、追风心理, 这种心理也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迎来了广泛的受众。

二、导演的名气与极具人气的班底

首先,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不仅是赵薇从演员到导演转型的一个象征性作品, 而且还赵薇导演的处女作, 并且影片推迟了三年才最终完成, 这些都引来了许多电影爱好者的好奇心理, 想一探究竟, 想看看赵薇推迟三年完成的研究生毕业作品、赵薇从演员到导演的转型作品究竟如何这也为影片带来了票房。

其次, 赵薇在当演员时为她积攒的众多粉丝和人气, 成为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票房的重要保障。《还珠格格》中精灵古怪的小燕子、《情深深雨蒙蒙》中的依萍、还有《京华烟云》中的姚木兰, 这经典的影视剧作品让许多观众喜欢上了赵薇, 让赵薇拥有了一大批固定的粉丝。这也正是赵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 面对记者对新片的市场提问时, 她能回答的相当自信的原因。“我不怕被问到票房。很多从小到大喜欢我的影迷在电影开拍之前就说‘拍电影是你的事, 票房是我们的事, 你就别管了’。”【2】由此可见, 赵薇在当演员时积攒的人气, 也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迎来了票房。

再次, 赵薇的个人魅力。赵薇凭借自己在电影圈多年积累起来的人脉, 吸引了无数优秀的人才加盟其电影团队, 不仅有像韩三平之类的著名出品人, 赵薇还找来了赵又廷、韩庚两位人气偶像做主角, 还有一帮圈内朋友友情客串, 还拉来了关锦鹏做监制, 同时“天后”王菲献唱主题曲等等, 都让赵薇导演的这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收获了大量的关注。

这些都是首映当天影片获得傲人票房刷新全国2D电影票房纪录, 前途一片走红的原因之一。

三、功不可没的营销策略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票房大卖, 成功的营销策略是功不可没的。大肆借助互联网进行宣传, 借助空间、微博等社交媒体进行营销, 这些都是高票房影片之间所共有的特点。诚如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研究员罗雄伟说:“商业成功与其颇具人气的创作班底不无关系, 此外影片上映前的强大宣传, 对高票房也功不可没。”【3】《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也是一样。

首先, 在影片还没有在全国公映之前, 各大网站、报刊都已经开始报道“赵薇的研究生毕业作品推迟三年最终完成, 导师打了99 分的高分。”这种营销策略很好的利用了“期待视野”这一名词, 所谓“期待视野”是指接受者在接受一部作品之前, 受其所有的先在心理结构所决定的对一部作品的期望值。【4】媒体率先报道赵薇毕业作品获99 分高分, 给观众带来了一种期待, 期待究竟是什么样的毕业作品能让导师给出99分的高分, 所以影片一出, 观众们便迫不及待的冲进电影院一睹风采。

其次,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在还没上映之前, 电影中的经典台词、影片剧照、精彩片段等都已经在网上相继公开, 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同时网上还通过对“青春”概念的大规模讨论, 使全民参与到电影的宣传当中。如“多年后, 感慨青春。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像朵永远不凋零的花。”、“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爱自己, 胜过爱爱情”这样的语言在网民之间不自觉的广泛流传, 为影片的宣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

再次,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之所以会收获这么好的宣传效果, 离不开对微博营销的运用。赵薇、赵又廷以及韩庚都是内地炙手可热的人气明星, 他们拥有庞大的粉丝队伍。粉丝们通过转发《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官方微博、发布与电影活动进程相关的微博等方式参与到了影片的宣传当中。同时, 各主创、投资方的朋友们也积极转载、转发《致青春》的官方微博和活动预告等内容, 进一步扩大了《致青春》的影响力。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赵卫防所说:“当下的电影主流观众都比较年轻, 他们经常上网, 通过微博等来获取各种信息。因此微博营销这种方式很容易获得较好的宣传效果, 当年《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也是靠这种微博效应来达到营销目的的。”【5】

这些功不可没的营销策略也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迎来了可观的票房收入。

四、结语

本文从影视心理学角度出发, 通过对以上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论证得出结论, 影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最终能如此受欢迎的原因有如下几点:第一, 影片题材比较好, 青春怀旧的影片很容易一起大家的共鸣, 吸引来广泛的受众人群, 给人一场青春怀旧情绪的宣泄。第二, 影片的导演的名气使影片的票房得到了重要保证同时极具人气的班底也为影片赢得了票房。第三, 借助互联网进行宣传, 借助社交媒体进行营销, 这些都是高票房影片之间所共有的特点, 好的营销策略是每部影片成功的关键。此间年少, 彼岸花开。虽然《致青春》落幕, 可是新一代电影人的青春还没散场, 他们还有机会拍出属于自己的“致青春”。

摘要:近年来, 青春题材电影在荧屏掀起一股热浪, 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本文从影视心理学的角度出发, 对青春题材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从受众、导演、营销策略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以期为我国青春题材电影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全民致青春,受众心理,青春怀旧,人气班底,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1]鲁枢元等.《文艺心理学大辞典》[M].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1年4月.

[2]江波.赵薇管拍片影迷管票房[N].《今日早报》, 2013年1月.

[3]秦俊香.《影视艺术心理学》[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9年1月.

[4]李蕾.解析:《致青春》为何能突破5亿[N].《光明日报》, 2013年5月.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篇8

生活过于平淡,我喜欢刺激但也过于自我保护。这本书的名字,带着激烈汽水冲击后舌尖点点的麻木,带着无奈与沉默,像陷入了忧伤却干涸得没有眼泪的眸子。

我深知青春难回,却还是那么平静地看着日子流水般凉凉地滑过。

电影上映正是考试后,开场字幕有些长,开篇的童话让人莫名其妙却异常温暖。

刚进大学时的懵懂,那些天真阳光的笑容真是刺眼。

宿舍里昏暗温暖的灯光下,拿出偷偷藏着的啤酒一饮而尽像是浇愁却在来不及惆怅的时候微笑着睡去,男生宿舍满地的零食吊灯上挂着滴水未干的衣物,走廊里吵吵闹闹,上课迟到和老讲授装病,男生用这办法就遭雷劈女生就受垂怜。

闺蜜有些诧异,“矮油?大学竟是这样子的?”

“是这样子的吗?是吧。”在我眯起的眼里你能看到贪婪与满足,这样就足够了。

可为什么,在下一秒,觉得还没经历却已经失去?

女主角郑微大大咧咧明媚的笑着,天崩地裂般哭泣着,她躺着床上像战士一样喊:“不管前面是刀山火海还是万丈深渊,我将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我想,我拥有她十分之一的勇气就好了。

感性的优雅的阮莞,女神一般的存在,却一直为爱癫狂,勇敢得不顾劈头盖脸的暴风雨,坚定得有点过于执迷不悟。

闺蜜说,我的性格有一点像她。像她的“不求最好,只求平淡”;像她的偶尔执著哪怕万劫不复。

在卡车撞上阮莞的时候,毫无心理准备的我下意识地惊叫,眼泪几乎飚出来。你在旁边捏着可乐瓶子狠狠地骂赵世永。

我回头看看闺蜜,默不作声。也许,他懦弱的让人鄙夷,但却没有理由去责怪。眨眨眼,仿佛阮莞还在温婉的笑,还在举起酒杯喊着“青春永垂不朽”,还在晚会上笑着带头鼓掌。

她是这场青春里最淡然的人,却最为疯狂。

故事里的施洁,是唯一拥有不怕死的精神奔赴青春战场的人。我们大多数人,无疑都败给了现实与死亡,而她却败给了她最爱的人,丢盔卸甲。

我们一度都躺在数不清的故事里。

真的是很喜欢这部电影,像是雨后土地潮湿的气息,足够真实。

郑微说,“我们都该惭愧,我们都爱自己,胜过爱爱情。爱一个人,应该像爱祖国,爱山川,爱河流。”

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的壮烈伟岸吧!像是爱祖国,落地生根,融进血液里,刻在骨头上,不会随便拿出来给谁看,只是埋进很深很深的泥土里。

电影戛然而止,始料未及。突然出现的字幕以及亮起的灯光让我们恍然——电影已经结束。这就像是我们意犹未尽的青春吧。

王菲喃喃的主题曲响起,像是青春最后平静得没有感情的低吟,人们缓缓散场,昏暗的灯光照着猩红色成排的座椅。

我们都会变成自己最厌恶的模样。

我不知道,热情是怎样被生活冲淡的。如今的我们,总像被人掏空了五脏六腑扯掉了血管与神经,空壳被丢在大街上。

青春是什么,青春会是什么?会是校园单车初恋,还是热血沸腾?

也许,青春就蹲在一个角落里默默看着你,从白日的倾城到夜晚的月光清冷。

昼夜无常,青春被谁安放在角落里,不痛不痒。

青春该是什么?

慢热的我在看过电影后的第9个月开始终于在纸上写下了这几个字。

致逝去的青春的句子 篇9

二、消费别人的热情是不对的。喜欢你就作出回应,不喜欢就不要耗着。毕竟青春已过大半,剩下的热情已经不多了。

三、当初来的时候没到25岁,转眼现今已过31,青春已去,苦多甜少,有泪自流。突然想自己为什么还在此处徘徊,为生活?梦想是否都只存在于梦里。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平衡早已不在,你的争取与努力,只是对自己的鼓励,自我的暗示,与收益无何良处。

四、整理一下东西,明天向信阳出发,信阳鸡公山我来啦!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有很多支持他的女人!为他牺牲青春的女人!我感谢支持我的人!2年啦第一次穿上这件以纯的衣服!是前妻送我的!现在我也不在买以纯的衣服,因为青春已过!现在我身上的衣服要不是V-man,要不是海澜之家或三福的!

五、虽然已过,还是想对自己说声生日快乐!希望能多一点成熟少一点无知,多一点坚决少一点犹豫,多点担当去遇见那个对的人!青春已过我已不在那么年轻,为自己的未来多一点规划多一点想法!

六、我也像陈小希一样喜欢过,不过我没有她坚强与奋不顾身,在开始融化时便已放弃,原来我一直都爱我自己,到现在也没有碰到过让我奋不顾身的人,青春总是惊人的相似却又大相径庭,现在已过懵懂青春,现实摆在眼前,我再也没有年少时的勇气了!

七、因为我们知道,青春已过,该珍惜的要珍惜,该远离要远离。

八、当青春已过,原来的人,原来是事,原来还可以这样。曾经幻想过多少次美好的邂逅,却换来迷茫的擦肩而过,或许这就是我们逝去的青春。因为它终将不在,留下的是我们放不下对美好的憧憬,现实让我们不得不好好的活在当下。至我最美的青春

九、听了一首五月天的歌,如果我们不曾相遇,突然又想一场ktv,一个人…我们的青春已过。

十、来来去去,每次回家都很不想离开…也许是青春已过,激情不在,很希望结束这种奔波的生活,安安稳稳的待在一个地方,安安稳稳的生活

十一、少年青春,活力无限,未觉已过,吾已衰耶?从来过,必珍惜!

十二、今天无意中看到同学发的初中班主任的视频,老师正带着儿子买衣服,看到视频中的老师儿子的大高个,他已经不再是小个子,突然有些感触:原来初中已经离我这么遥远了,我已经这么大了。我已经是个大人了,再也不是什么都不懂的初中生,我的青春已过大半,可在这场盛大的青春盛宴中,我究竟获得了什么?接下来我还能追求什么?对未来,我是迷茫的;对现在,我是混沌的。作为一名大学生,我究竟还要追求什么?

十三、11月27日好像是某人的生日,这是我们相识后你的第11个生日了,时光匆匆,转眼竟已过了这么久,那青春好似一场烟雨,那懵懂的少年还没来得及细细欣赏,它就已经飘然而去。懒得再多说了,祝你生日快乐吧!

十四、我的青春已过了!好了,洗把脸,以后我的世界不会再爱了。

十五、人的一生在岁月消逝中不断前进。儿时的单纯、年少的轻狂已过,如今我走在青春的路上,虽然无数次地在文章中写倒转流年,但我知晓,流年不可倒转,那些过去的,我只能够用怀念来祭奠。

十六、年少总是疯狂一个人来安抚自己那颗躁动不安的心,长大时却又没了那种疯狂的感觉,但表面还是表现出,我很疯狂。是否年少已过,青春便不在?我祈祷在不单纯不疯狂的年纪有一场单纯而心动的初恋。缘分轮回,总会有一个真爱擦肩而过,让我体验到不是初恋的年纪却还是初恋的感觉。

十七、偶尔还是会回忆青春,虽然我这个时候并不是青春已过,可是总是会回忆起以前的日子,无忧无虑留有遗憾的时光,过去,我以某个人为中心,现在才发现,当我用够了力气,离开后却再也没有勇气了,不敢荒废时间,不敢荒废感情,也许,只有一段刻苦铭心的青春才能告诉自己以后不要再那么蠢了,爱谁都不如爱自己。

十八、我想做一些50岁的时候不能做的事情!青春也许已过了,但是我还想留给自己一些精彩!

十九、昔日的好友你们还好吗?我们一起走过的青春,现在青春已过剩下的仅仅只有回忆,这样的感觉真的很伤人,真的很想把时间定格在那傻瓜的年纪!大家都不在一起生活了再次见面时那份激动却没法用言语来表达了!

致青春即将逝去的我们 篇10

我们都是才女。

记得以前,我们总是爱写些怀念高中,怀念老朋友的文字。但现在,在三年的大学生活的磨砺中,高中的那些记忆似乎已经与我们渐行渐远。于是,很少再看见我们笔下有关于那三年的或豪迈、或忧伤、或感性的文字了;我们也很少聊天,因为不知道从何说起。想了想,我们应该已经有两个假期没有聚在一起了,可这是为什么,是因为我们变了,还是觉得这些人在自己心中不那么重要了。我果断的否定了后者,因为有些人、有些事是我们生命中永远重要的存在,我相信高中的那三年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永远不会逝去的美好回忆。那就是我们变了,因为我真的觉得我变了,虽然说不出是哪里,但大学生活真的让我觉得自己和以前有些不一样了,有种感觉变了。

刚刚过去的寒假,偶遇高红童鞋,真的一点都没有变,只是应该更幸福了吧,呵呵。亲爱的大象同学总说放假找我玩,但不知怎的,一次也没有实现过。本来寒假想约几个人一起回趟高中的,很想念每次一和我聊天都会问我“又失恋了”的某位老师,虽然我也不知道他为什么会对我有这样的印象,但终究是因为自己的原因没有去成。尽管送弟弟开学那天,搭老爸顺风车到了校门口,但我终究是没有下车.....真的很想见面,想看看你们现在的样子。或许那些属于我们的疯狂早已过去,再次见面,不知道我们还会不会那么大声的聊天,不知道我们还会不会笑的那样没心没肺,也不知道我们还会不会瞎扯到遥远的天边。再见面,不知道你们会怎么称呼我,还会是专属于你们的“纯儿”吗,好怀念你们那样叫我!也不知道你们还记不记得我的样子。我想知道答案,所以,暑假相聚吧!如果有幸这次相聚,记得是我发起的欸!

理想青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篇11

“80后”,我们的路 郑小驴

做编辑之后,我想的最多的是,我们这代人会出现什么样的作家,什么样的文学。显然,青春文学作为开路先锋,在巨大的争议声中已经到了日暮西山之时。如果一个成熟的青年作家,三十而立还在关注着青春校园爱情迷恋等,那他作为一个作家,肯定是个伪命题。同样,优秀的批评家也不应该将视野停留在几年或十年前的“新概念”、“萌芽”等身上。新人持续不断地冒出来,他们严肃的写作姿态与自觉的文学素养修炼,正在汇集着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势必在未来几年筑成“80后”最具实力和思想的作家群。

中国最新的30年里,“80后”作为参与者与见证者,目睹着这个国家一系列的变故。我们在时代的缝隙中,冲锋陷阵。文学作为一种理想,成了纯粹乌托邦式的抒情,对这代人来说,已经失去了像前几代人那样靠文学改变命运的可能性。

如果“80后”里还有纯文学和理想主义精神,那一定是出于最纯粹的喜爱。未来“80后”这代人里的新文学,很大部分必将在对过去这二三十年的反思中产生。“80后”散兵游勇的写作生态,还远未形成“70后”这代作家那么蔚为壮观、整齐的面貌,正处于谁也代表不了谁的时期。可我想说的是,未来文学的中坚力量,必然会在这些散兵游勇、虾兵蟹将中产生。这是每代人的必经之路,而我们还在路上。

微书评

青春不老,理想未央 邓予

肇始于1998年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80后”几乎集体做着一个文学梦。那个时候我还在读中学,省吃俭用买来往届的全套获奖作品,在看过的每一篇文章后都写下自己的读后感。将每周的周记写成连载小说,熄灯后在被子里打着手电筒看《萌芽》,在贝塔斯曼上邮购打折图书,加入文学社一起办校刊……

喜欢过郭敬明、韩寒、张悦然、蒋丰等等,他们的文字曾经在那个多情的岁月里让我感到无限欢喜。家里的书柜上还存有他们的书,已有些时光斑驳的痕迹。但那些记忆中的人儿啊,永远青春不老。不知道还有多少曾经怀揣过文学梦想的少年,如我一样。

那些“80后”的写手们,有的已经淹没在岁月的洪荒中,有的依旧在飘摇的尘世中坚挺着。忽然发现那些曾经稚嫩的面孔也快到而立之年,那些风中的少年,终于也要长大了。徐衍在书里说,好多年前的青春,好多年后还叫青春。关于青春的传说,蒋方舟、颜歌、步非烟等都以文字的方式来告别和祭奠,于是便有了这本《理想青年》。

这些作者都是“80后”生人,如今他们都以各自之笔在文字的江湖闯下了或大或小的天地。但人生始终是个向内用力的过程,无论外表如何光鲜,我们最终都要反思自己内l心的喜怒哀乐与取舍得失。他们都在认真思索自己现在的生活,在将近十年的时光里,他们的初心还在不在,对文字的执著还在不在,追逐梦想的勇气在还在不在?他们也在问我们,时光吞噬了你的理想吗?还记得关于理想的课堂作文吗?

致逝去的青春散文 篇12

关键词:郭沫若,政治漩涡,历史语境

郭沫若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杰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集《女神》强烈集中表现了他的创作个性、自我崇尚以及呼唤新世界诞生的民主理想, 而这也正是他作为“旗手”以引领五四时代的重要标志与精神启蒙, 笔者将这个激进大胆的时代称为“女神时代”。如此一个有着五四新文化的血液夹杂着大胆叛逆的时代精神的文人, 人品与文品并不成正比, 甚至可以说是“乱”, 鲁迅曾以“才子+流氓”短小精悍地概括郭沫若。早年大家往往对于他错综复杂的爱情加以批评, 晚年则是着眼于其在对待文革前后截然不同的或迎合或摒弃的态度。当后人纷纷将矛头与批评指向建国后“无耻文人”郭沫若的“投机取巧”种种表现, 笔者更关注于他在这个时期所扮演的特殊角色、复杂的人际关系与时代处境, 才发现原来“高处不胜寒”。

一、毛、周、郭三人关系与郭沫若的两重性

新中国成立后, 写诗对于郭沫若而言是像工厂流水线生产般, 大多被他人打上“刻板”、“迎合”的贬义标签, 味同嚼蜡。随意说“无耻”、丧失人格的时候, 不如关注毛泽东、周恩来、郭沫若三人关系匪浅与本人在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个人信仰而带来的结果。政治角色往往连带着为人处世的转换。

共同的革命信念使三人成为革命战士并肩作战。1944年毛泽东自延安致函郭沫若中写道:“……我虽然兢兢业业, 生怕出岔子, 但说不定岔子从什么地方跑来;你看到了什么错误缺点, 希望随时示知……”①由此信件可以看出毛泽东希望友人对他多提批评意见, 两人处于相对平等地位的多年好友之交。

随着革命的进程, 郭沫若对毛泽东的友谊步步发展与提升, 并逐演变为由郭沫若个人感情而引申出的拥戴甚至崇拜。究其本质, 郭沫若的这份拥戴与无条件服从即个人对那个时期轰轰烈烈的革命的拥戴和崇拜, 是爱国的, 是积极的。“人民抛弃了蒋介石, 而选择了毛泽东,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②新中国成立后, 三人友谊依旧, 但相互的政治定位发生了重大变化, 并且增加了上下级、领导与被领导的“仰视”关系 :国家领袖毛泽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与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郭沫若。因此有以下这首诗也不足为奇 :“在一万公尺的高空, 在安如平地的飞机之上, 难怪阳光是加倍地明亮 ;机内和机外有着两个太阳。”③正所谓“伴君如伴虎”, 这份谨慎与拥戴共存, 无疑是在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大前提下导致的必然趋势。同毛泽东从平等合作的共产党人到主席与参政人员的关系, 平等的多年之交是后话, 敬畏与距离才是在公共政治场合应表现出的正规上下级关系。主导文人团体的郭沫若, 不能扮演过多政客的角色, 只有做到“两面性”。新中国成立初期, 群众拥戴毛主席已成为普遍信仰思潮, 郭沫若于情于理都应该率先做出表率。

郭沫若所体现的“文人两重性”不足为奇。面对毛泽东发动的“文化大革命”, 尤其是在个人迷信盛行时期并以当政党名义发动时, 也绝非唯有郭沫若在文革时期“无耻”以求自保, 不少无产阶级革命家都违心地对文革表示拥护与支持, 包括周恩来等人。在政治斗争十分残酷的情况下, 直言不讳必自取其祸。鲁迅要求青年战士作战时必须将自己的性命安危放在首位。为不致招来杀身之祸, 他必须自保, 而两重性无疑是一个可用的盾牌。郭沫若表现得十分清醒, 懂得分清楚说话的场合。他不止一次地说过:“不要把那些应景或酬酢之作收入我的文集”。④

郭沫若的两重性是身处高位所练就的本领, 也是身处高位的悲哀。

二、“烧书”, 与过去的自己彻底决裂?

“……但是, 拿今天的标准来讲, 我以前所写的东西, 严格地讲, 应该全部把它烧掉, 没有一点价值。”⑤郭沫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议当场做了此番即兴式的发言, 为后人热议。学术界对这段发言形成了“投机”与“违心”两种不同看法。究竟是卑鄙无耻, 还是负气自保?不可就事论事。

在面对人人自危的文化大革命面前, 他其实有所准备。郭沫若于1966年1月致函党组书记张劲夫, 正式提出辞去有关科学院的一切职务。郭沫若写给陈明远的信中有“近年来总是觉得疲倦。”“晚年只想找个小小的清净的角落, 安下心来好好读写书, 约几个好朋友谈谈心, 度此余生。”⑥那个五四时代激进的“屈原”成了归隐的“陶渊明”, 实在是政界纷纭与位高而险所造成的。最终辞呈未获批准, 只能备尝“高处不胜寒”的滋味。

另外, 在3月杭州讲话中毛泽东明确提出要对郭沫若特别保护, 其感激之心溢于言表。于公 (对党对革命事业) 于私 (个人免受冲击) , 自己都应当站出来对毛泽东及其发动的文化大革命表示无条件赞同与支持。

像郭沫若这样身处高位之人, 所思所想所做都尤为复杂, 他做的决定, 定是主次有序地汇合了各方面因素。笔者认为, 此举部分是出于保自身能够度过这场“文化浩劫”的策略上的考虑。战士为保命, 不等他人批判, 自己先作“自我清算”, 主动检讨, 完全否定、批判、贬低自己, 摆出与过去彻底决裂的姿态, 以缓和态度求得高层新的认同。这是高明并且值得理解的。涉足“水太深”的政坛多年, 郭沫若多少在为人处世这方面显得比巴金精明能干。而巴金则有一颗真诚善良的心, 他把心交给读者交给大家, 又加之和毛泽东并无深交, 无法躲过这场浩劫, 所以“文革”后他虽然一再“俯首认罪”作检讨也难逃“大字报”、“关进牛棚”等一系列厄运。另外, 这也是对于保护他的毛主席的积极响应和拥护, 以示多年情分。此举更体现在饱受后人诟病的《献给在座的江青同志》⑦的诗。必须提到的是, 江青自认为是革命文化史的“文艺旗手”, 与鲁迅前后并列。为确保其“旗手”地位, 认为不再需要中间的郭沫若并“排挤”他。就连周恩来都不能不对江青忍让再三, 身处高位重位的郭沫若更不得不对在文革时期权倾一时的江青奉承追捧, 甚至被说是“泯灭人格”的阿谀小人。但这何尝不是“高处”的“下下策”而又“高明”的自保方式呢?

三、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亡

文革开始以后, 虽然郭沫若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有力保护, 本人未受正面冲击, 但他的两个儿子却双双被残酷的政治时局迫害致死。1967年, 郭民英以自杀向他无力抗争的文化浩劫表示了愤懑情绪。而被冠以“臭名昭著”的“反动学生”郭世英被就读的大学造反派绑架, 被关在私设的牢房内用野蛮残忍的手段进行轮番批斗。郭沫若与于立群想到求助周恩来, 但考虑到当时周恩来的处境与国情, 权衡之下放弃此举。最终爱子被迫害致死。

郭庶英、郭平英在《回忆父亲》中写道:“ (爸爸) 仍然沉默着, 过了好一阵才颤抖地说出一句话:‘我也是为了中国好啊!’……爸爸在世英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 他首先想到的……而是整个国家。”⑧

“两全家国殊难事, 此恨将教万世绵”。郭沫若虽身处高位却也不能免于被卷入文革的政治漩涡之中, 一旦求助极有可能将总理投入“包庇造反分子”的莫须有罪中, 这是建立于两人多年友情之上。“高位”更是促成爱子之死的因素之一。鲁迅一句“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亡”确切点中了他此时的心境。在文革如火如荼地发动的时候, 郭老沉默了, 只能安静地坐在桌前抄写着爱子的日记。战士怕的不是千军万马, 而是无物之阵。而在那个动乱的年代, 两者可怕兼具。这是那个闭塞、疯狂、盲目的时代一手造成的悲剧:把本该鲜活朝气的时代强行抹灭成人间炼狱。

虽然“高处不胜寒”, 但郭沫若不可倒下, 他要代爱子见证“四人帮”及其反动派的自生自灭, 他要看到国家走出个人愚昧迷信的人间炼狱的那天;他要等待迎来第一束光的新时光;重新写他心琴上的Melody⑨。因此才会有他在文革结束后爆发出短小精悍、铿锵有力、道出亿万人民心声与愿望的诗句:“大块人心事, 揪出‘四人帮’”。谁又能说, 他之前的沉默不是一种抗议?

结语

有人用“人间炼狱”简单有力地概括了郭沫若的晚年生活。建国后、十年文革, 郭沫若写了太多的违心之诗与应景之作。身处高位的他在明在暗被多多算计, 为朋友也为国家, 为家人也为自己, 他唯有采取“迎合”之手段。步入晚年的郭沫若只求安详平安度过余生, 却被卷入文革政界的纷争漩涡难以脱离。遗憾的是, “位高权重”的头衔, 终究未能挽回可怜老人的两个爱子年轻的生命。而我们再也看不到五四个性解放时期张扬如烈火的郭沫若, 他再也没写出可与“女神”时代相媲美的作品。这是文学界的悲剧、时代的悲剧、更是国家的悲剧。

有缺点的战士毕竟是战士, 完美的苍蝇终究只是苍蝇。当我们抱着“无耻文人”的态度解读郭沫若的后期作品时, 请将“高处不胜寒”置于开头, 毕竟在他晚年之时, 那个曾经个性疯狂叛逆的郭沫若已是一介老者, 那个激进自由大胆的“女神”时代早已逝去。

参考文献

[1]郭沫若著《郭沫若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2年出版

[2]贾振勇著《郭沫若的最后29年》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5年出版

[3]冯锡刚著《郭沫若的晚年岁月》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年出版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篇13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作者:

来源:《男生女生(银版)》2007年第11期

内容简介:

自喻为“玉面小飞龙”的郑微,洋溢着青春活力,心怀着对邻家哥哥——林静浓浓的爱意,来到大学。可是当她联系林静的时候,却发现出国的林静并没有告诉她任何消息。生性豁达的她,埋藏起自己的爱情,享受大学时代的快乐生活。却意外地爱上同学校的陈孝正,板正、自闭而又敏感、自尊的陈孝正却在毕业的时候又选择了出国放弃了郑微。

几年后,林静和陈孝正都出现在郑微面前,而工作后的郑微也纠葛在工作、感情甚至阴谋之中。郑微感情的天平,会倾向于哪一个呢?

作者简介:

辛夷坞:闲人,青春将逝未逝,业余爱好空白,聊以写文谋杀时间。无远大抱负,热衷一切小情小趣的事物,但并不迷恋。平生最大的优点就是不感性,不较真;最大的缺点是明知故犯。

作者:辛夷坞 定价:25.00元 出版社:朝华出版社

■——开维文化公司打造的大陆首个女性阅读专业出版品牌

悦读纪总经理:侯开 复旦MBA,出版业十年从业经历。

侯开语录:“悦读纪”是我们致力打造的大陆首个女性阅读专业出版品牌。围绕这一品牌,我们将陆续推出一系列女性读物,满足女性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我希望以自己的爱心、责任心和认真态度,为女性读者多出书、出好书。

出版感言:

“20年后如果我有女儿初长成,我会很自豪很放心地让女儿看„悦读纪‟推出的所有图书!做出版,放在第一位的,应该永远是社会责任心。”

上一篇:关于期中考试情况分析及表彰决定下一篇:担任干部事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