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工作约稿(通用6篇)
——宁国市特色小镇建设实践
宁国市港口镇史称杜迁镇,建于宋朝元丰年间,是具有千年历史的文明古镇,总面积97.1平方公里,总人口4.2万,是全国重点镇、安徽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2016年,该镇以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镇域经济转型升级,2017年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单。
一、具体做法
一是顶层设计,以规划描绘小镇特色蓝图。在全省乡镇中率先开展特色风貌研究,编制了港口城市特色风貌规划,将港口镇划分为副中心城区、生态产业园区、山门村特色风貌区、凉亭村树博片区特色风貌区、凉亭村龙窑片区特色风貌区、西村特色风貌区和太平港口村特色风貌区,从生态优势、文化特色、产业基础、城市功能等方面,明确了港口镇特色小镇的“1+1+5”发展框架。并以此为指导,结合5个特色风貌区的特色和优势,编制了千年龙窑、世外桃源、茶香慢城、树木博览和西村花鼓等五个特色小镇建设规划,五个小镇形态各异,各有特色。如千年龙窑小镇体现的是“千年龙窑,世界唯一”的“龙窑文化”,世外桃源小镇体现的是深厚历史人文和隐士文化,茶香慢城小镇体现的是茶文化和养身之道,树木博览小镇体现的是异域风情,西村花鼓小镇体现的则是传统文化和田园风光。
二是营造环境,以基建铺就小镇发展之路。在特色小镇打造上,港口镇以特色小镇规划为指导,以小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建设前期准备为重点,积极为资本进入营造良好的环境。一方面,资源向特色小镇倾斜。2017年,整合美好乡村建设资金、农林水等项目资金9301万,主要用于小镇基础设施、公共景点和环境提升。通过改造提升,树木博览小镇成为省级旅游度假区,被列入宣城市首批特色小镇进行培育;世外桃源小镇核心村山门村被授予“全国美丽宜居村庄”;茶香慢城小镇核心村港口村被评为乡村旅游示范村,西村花鼓小镇核心村西村建成全市首个田园综合体。另一方面,按照规划积极为项目进入做好土地、山场、林场等资源储备,目前累计完成土地流转2300余亩。同时,为防止“资源碎片化”,所有项目包括土地、山场流转必须报经镇项目规划委员会批准。
三是远谋近施,以内涵提升小镇品牌影响。一方面,突出小镇特色文化挖掘和保护。围绕千年龙老小镇建设,积极开展龙窑资源和遗址普查,组织开展陶瓷工匠摸底,申报了柴烧龙窑制陶技艺和宣州窑国家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围绕传承皖南花鼓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出台了培育村级剧团政策措施,等等。另一方面,积极加强对外宣传,提升小镇知名度。举行了十省市环中国树木博览园山地自行车赛和“健康安徽”环江淮万人骑行大赛;举办了全市首届民俗文化系列活动,展示民俗文化200余项,吸引8万游客参与;邀请中华陶瓷大师陶盟执行主席孟树锋、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副会长、中华陶瓷大师联盟副主席夏高生参加港口镇规划及产业论证会,举办了“又见宣州窑——杨铎成陶艺暨千年龙窑获奖作品展”,吸引近万人次参观;举办全市首届“陶·品”设计大赛,“赏金花、品花鼓”戏剧文化周等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这些特色小镇的景点在苏浙沪一带有较高的知名度,每逢节假日都有许多游客来此观光休闲。2017年,被评为“全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年接待旅游5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8亿元,带动1000户农民就业。
四是完善机制,以创新增强小镇发展活力。在特色小镇建设上,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工作推进上,建立了“条块结合、节点调度”的工作机制。打破分管界线,成立了以镇班子成员为组长,镇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村(居)党总支书记为副组长的特色小镇工作组,全面负责特色小镇各项工作。成立了项目规划委员会、项目前期、项目推进和项目督查四个工作组,对项目建设进行流程化管理。每月初下达项目节点任务,每月底实地督查,每月召开项目调度会议,没有完成任务的在会议上说明原因并做发态发言。运作模式上,成立了港盛旅游等经营性公司,通过市场化方式,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管理,主要承担承港口镇旅游及相关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拓展开发、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等职能,并通过对接交流、兼并重组等方式培育和整合旅游资源。目前,港盛旅游投资公司已投资项目52个,投入3850.3万元,经营性投入占总投入的41%。同时,按特色小镇规划,将特色小镇开发、景区经营权、经营性项目汇总,编制了招商项目推荐书,力促引入项目与规划精准对接。目前,已有不少大型资本来宁接洽特色小镇建设,如中国二冶集团、葛洲坝集团、中城银信、云南建投、恒大集团等等。
五是组织领导,以党建增强小镇发展凝聚力。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纽带作用,村(居)党总支书记作为特色小镇工作组副组长,负责带领广大党员群众参与特色小镇建设。一是开展素质提升工程。从2016年开始,港口镇围绕“学党性宗旨、知镇村规划、用法律法规、倡文明风尚、精技术技能”,启动了全镇党员群众三年轮训工作,力争让每一村民素质都有所提升。二是丰富信息交流渠道。港口镇建立了会议视频系统,使会议开到村一级,便于村两委能够及时准备了解会议精神;建立党建云系统和手机APP,让广大党员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了解特色小镇相关工作信息,并能通过手机表达自己意见;开设了“新港大讲堂”,让各村负责人走上讲台分享交流工作经验,相互取长补短,更好地推进小镇工作。三是建立村集体发展基金。建立了“360”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专项基金,年初按照每个村不少于20万元的标准核定村级定额基金,用于支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盘活村级存量资产、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实施特色小镇创建。
二、几点建议(启示)
一是紧密结合实际,突出“特”字。特色小镇建设应在充分吸收贵州和浙江等先行地特色小镇实践经验基础上,紧密结合本地的经济、文化、历史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发展。宁国市港口镇既没有照搬照抄“浙江模式”,也没有刻意模仿“贵州模式”,而是实事求是,从镇域内的产业、资源、文化等因素出发,既借鉴了“贵州模式”的做法,对整个镇区发展定位和片区功能进行了全面谋划,同时也吸取了“浙江模式”的经验,围绕自身特色优势资源谋划了相应的5个特色小镇,从而避免了小镇建设“千镇一面”的尴尬,形成了具有港口镇特色的新模式。
二是坚持市场运作,体现“活”字。特色小镇的建设应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入大企业、上市公司等投资主体,对特色小镇的运作实行灵活的企业化的运作和发展方式,政府不花钱或者少花钱,采取政府提供政策、土地和资源,企业提供资金和运营的模式的方式运作。同时,创新特色小镇的招商机制,确保“筑巢引凤”顺利实施,实现特色小镇产业的快速形成和人气的快速聚集。宁国市港口镇政府通过自己的公司负责将财政资金主要用于道路等公共设施的建设以及资源的整合,为小镇发展奠定良好环境基础,并通过项目包装,成功吸引了多家大财团、大公司的关注。社会资本的注入,必将带动或催生小镇产业的发展,激活小镇的潜力。
三是加强统筹规划,强化“保”字。特色小镇涉及产业、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特色也无统一标准,为避免一哄而上,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是做好特色小镇工作的保障。一方面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特色小镇建设规划,明确发展定位,确立发展目标;另一方面要加强组织领导,针对特色小镇设立高规格的领导机构,在项目落地、用地保障、政策制定等方面予以指导和协调。港口镇从全域发展和5个特色小镇发展的层面都做了构想和规划,以产业为基础,“产、城、人、文”的融合,成立工作组统一指挥,并以党建为纽带凝聚群众力量,逐步展现产业兴起,人气集聚,文化彰显的小镇风格。
1 基本情况
安徽省宣城市土地总面积12 340km2, 总人口275万, 其中农业人口230万人, 98乡镇, 耕地面积230.3万亩, 粮食种植面积340万亩, 油料81万亩, 种植业中水田以单季稻、麦-稻、油-稻、烟-稻、绿肥-稻等轮作制度为主;旱地以麦-棉、油-棉、油-玉、麦/油-玉-薯、麦/油-豆、麦/油-花生等轮作制度为主。
2 秸秆资源分析
考虑到收集过程中的损耗, 可收集资源量与理论资源量并不相同, 受作物品种、收集方式、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与收集技术和收集半径等因素有关。通过实地调查作物割茬高度占作物株高的比例和秸秆枝叶脱落率来计算秸秆可收集资源量。统计表明:全市水稻、小麦、油菜、棉花、薯类、玉米、花生、豆类、及其他作物秸秆可收集量为190.88万t。
3 利用现状分析
全市秸秆资源利用作为肥料形式还田比例最高, 还田量为95.09万t, 占可回收量的49.8%, 其次是焚烧和燃料, 分别占17.5%和14.2% (见表1) 。
4 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
4.1 秸秆回收主体力量有限
全区紧邻经济发达的苏浙沪, 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者多, 农业生产只好由妇女、儿童、老人来承担, 农村劳动力逐年减少, 乡村很多农村青年都外出打工, 在家务农的几乎都是60岁以上的, 因此依靠劳力收储秸秆几乎不可能, 甚至有的农民认为, 如果你不让他焚烧秸秆, 他们愿意付给你钱。
4.2 秸秆综合利用意识淡薄
农作物秸秆焚烧集中的是午季作物油菜和小麦, 以及秋季作物单季稻。一方面是由于午季作物农时紧, 抢种单季晚稻, 而单季晚稻收后要秋种, 农民为抢农时、图省事, 人工收集需要时间, 机械收集需要投入;另一方面表现在一些地方基层干部和农民对秸秆综合利用认识不足,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意识淡薄, 综合利用积极性不高。
4.3 秸秆综合资源化利用成本高、效益低
秸秆粉碎后再还田或发酵做沼气、压缩后作为固体燃料、燃烧发电等。面临难题:成本高、效益低, 有的还存在地域差别。宣城市水田面积较大, 秸秆粉碎后还田, 一旦灌水后, 农作物秸秆, 特别是小麦秸秆就全浮在水面上, 严重影响水稻撒播。同时, 秸秆粉碎机的使用成本也考验着农民的承受能力。目前, 多个地方都在大力推广生物质焚烧发电技术;“每度电的成本比燃煤发电还高”[3], 但是“不完全燃烧的生物质焚烧发电厂, 也可能造成空气污染”。
5 建议及对策
5.1 加大宣传和示范引导力度
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各类媒体, 采取印发公开信、巡回宣传车、悬挂标语条幅、编发简报等多种形式, 广泛深入宣传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 引导全社会共同做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用事实教育农民、引导农民运用先进适用的秸秆利用技术, 让农民亲身体验秸秆综合利用的价值, 变政府要求为农民的自觉行动, 从根本上杜绝秸秆燃烧现象的发生。
单位:万t
5.2 推广秸秆还田技术
主要包括秸秆机械、腐熟、垫圈、覆盖还田等技术模式。农机部门要开展机械化还田示范区建设, 推广联合收获秸秆粉碎、大中拖深耕埋技术, 建立健全农作物收获机械准入制度, 收获机械必须配备秸秆粉碎或打捆相关设备。种植业部门要针对农作物种植面积大、集中连片田块的秸秆, 结合有机质提升行动推广农作物秸秆田头窖堆肥技术;畜牧部门要在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推广“秸秆垫草垫料+垫料农业利用”和“秸秆垫草垫料+垫料生产有机肥”模式, 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秸秆的农业使用率。
5.3 加强秸秆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利用
鼓励和支持标准化养殖小区、养殖场 (户) 、秸秆饲料加工企业制作青贮、氨化、微贮、颗粒、直接粉碎等秸秆饲料, 提高过腹还田秸秆利用量。积极发展以农作物秸秆为基料的食用菌生产, 引导和带动基料产业化发展。推广秸秆在板材、新型墙体材料、造纸等产业利用。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沼气集中供气工程。支持社会资本投资秸秆固化或炭化项目, 鼓励市场主体将秸秆固化成型燃料, 推广高效低排生物质气化炉具, 提高可再生资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建议对购置或安装高效炉灶 (炕) 的农民给予补贴。对秸秆生物气化站和秸秆固体成型厂的建设进行补贴, 补贴内容主要是秸秆打捆收集设备以及秸秆气化、固体成型设备购置和设施建设。
5.4 开展秸秆归集收储体系建设
积极培育秸秆收储市场, 鼓励支持各类秸秆利用企业开展秸秆收储点 (站) 建设, 作物种植面积在2万亩以上的重点乡镇应建设1个以上收储站。积极培植秸秆收储经纪人队伍, 鼓励基层干部、种植大户、秸秆利用企业建设秸秆收储站, 采取“秸秆利用企业+收储点 (站) +村 (社区) +农户”收储的方式, 就地加工利用秸秆。
5.5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2014年省、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 全市配套及奖补资金总额为5 200万元, 明确资金使用范围主要用于小麦、油菜、玉米、水稻等主产区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 推广玉米免耕直播技术, 秸秆饲料化和基料化利用, 秸秆沼气技术推广及秸秆气化工程技术研发和推广, 秸秆成型燃料生产和炉具推广, 秸秆生物质及能源化利用, 秸秆归集收储体系建设等。扎实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工作, 建议进一步整合农机补贴、农村能源等项目资金;争取国家、省级以上秸秆农业综合利用项目;积极争取本级财政支持, 用于补贴秸秆农业综合利用。
参考文献
[1]王久臣.在2012年中国沼气学会学术年会上的讲话 (摘登) [OL]农村沼气建设要与时俱进2013-4-24, http://www.fjagri.gov.cn/html/hypd/stny/ncny/2013/04/24/105532.html.
[2]黄耀明.论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技术在循环农业中的应用[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08 (01) , 12-14.
在芜湖考察后,杨多良对芜湖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在市委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取得了厚重的成果,搶救新四军史料的工作摸清了底数,进行了示范,工作做得很扎实。他强调四点:一是要加强党的领导。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不同于一般社会团体,政治性强,政策性强,原则性强,要接受市委的领导,重大问题要向市委汇报。二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研究问题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尊重历史,史料要真实可靠。三是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现在,我们党强调以法治国,反对腐败。要围绕这个大局,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四是继续抓好铁军精神的研究。
离开芜湖后,杨多良一行首先赴繁昌县孙村镇中分村参观考察了新四军第三支队司令部驻地、谭震林纪念馆和中分村美好乡村建设。然后抵达宣城市进行考察。
杨多良听过汇报后,除了重申在芜湖的讲话精神外,他还讲了以下内容:要研究老百姓在抗战时期如何支持拥护新四军,双拥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学术委员会要很好的研究;新四军研究会要紧密依靠党史研究室,依靠老前辈、老同志,依靠县、区新四军研究会,这三个依靠是创新,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值得学习推广。
杨多良一行赴泾县参观考察了皖南事变烈士陵园、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军部纪念馆和王稼祥故居等,受到了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宣城市市长 韩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其他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3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1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全市上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克服诸多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以“五年并进”、“五城同创”为抓手,立足“干”、突出“抢”、抓好“实”,稳中求进、有效作为,实现了经济稳健增长、社会稳定和谐、各项事业稳步发展。
初步预测,全年地区生产总值850亿元,同比增长11.5%左右。财政收入157.8亿元,增长14.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0亿元,增长15%左右。服务业增加值280亿元,增长1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970亿元,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5亿元,增长14.5%左右。进出口总额16亿美元,增长2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30元,增长11%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达10350元,增长14.5%左右。全面完成节能减排年度任务。
过去的一年,受宏观环境的影响,我市经济指标增幅有所回落,但总体保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好于去年位次的态势,绝大部分指标实现了争先进位。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扎实推进“五个年”活动,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招商引资年”深入开展。全市新签项目900个,其中与央企合作项目16个、知名民企合作项目82个。亿元以上项目到位省外资金590亿元,居全省第3位。实际利用外资5.3亿美元,增长20%。加强市本级招商力量,项目质量稳步提高。全市新引进5亿元以上项目46个、10亿元以上15个。新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数占比达42%,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新签项目单体平均规模1.5亿元,创历史新高。“项目推进年”有力有效。在建亿元以上项目445个,完成投资500亿元以上,均超过预定目标。列入省“861”项目184个,投资完成率、开工率、竣工率均居全省前列。谋划储备亿元以上项目514个。累计争取中央和省项目补助资金超8亿元、国外贷款2.4亿美元,其中全国唯一的宣城开发区1.5亿美元世行贷款示范项目启动实施。绩溪抽水蓄能电站、宣城电厂二期、南漪湖风电场一期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工业突破年”成效明显。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2户,总数达1091户,分别居全省第3和第5位;实现销售产值1450亿元,产值超亿元企业突破300户。五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62%和16%,分别提高1.8和2.1个百分点。钢铁、铜加工产值占比较“十一五”末下降15个百分点。工业项目建设取得突破,完成投资500亿元,增长24%。494个项目列入省工业投资导向计划。53个亿元以上项目投产。中鼎发动机和郎溪中讯通电子产业园、广德慈兴科技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淘汰关闭落后产能企业44家,提前完成省下达的“十二五”计划。“城市建设年”稳步推进。开展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及彩金湖生态新区、环南漪湖区域总体规划编制,新编、续编和增编规划183项,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城市空间特色规划,实现城市近期建设用地范围内控规全覆盖。市本级续建和新建项目117个,完成投资152.6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及公共项目投资66亿元。续建、新建道路36条,竣工通车9条。宣中新校区建成使用。宛陵湖西湖景区基本建成。期盼多年的图书馆、规划馆、体育馆全面开工建设,主体工程接近完工。合工大宣城校区二期、北门棚户区改造等工程加快推进。宣城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综合楼和国家宣纸及文房用品质检中心、市国防训练基地、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等项目开工建设。彩金湖生态新区建设揭开大幕。县城和中心镇建设加快,城乡面貌进一步改观,城镇化率达48%以上。“交通建设会战年”高速起步。完成建设投资逾72亿元,超过“十一五”交通投资总和。新增高速公路46公里、一级公路61公里,改善国省道180公里、县乡道200公里,公路路况水平由全省靠后进入前五位。宣宁高速、宣狸一级公路建成通车,宁绩、宁千高速建设加快,宣南铜高速全面复工,溧广高速、宣泾线等一级公路和郎溪、宁国客运枢纽站开工建设。农村公路危桥改造任务超额完成。芜申运河宣州段完工,郎溪定埠段进展顺利。合福铁路宣城段站前工程基本完成,26座隧道顺利贯通,三县车站站房建设全面启动。皖赣铁路扩能改造工程芜湖至宣城段开工建设。要素保障不断强化。加强政银企对接,分别与省进出口银行、国开行、徽商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银行业新增贷款123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新增贷存比位居全省第一。融资性担保机构增资扩股1.7亿元。市国投公司15亿元公司债获得批准。6家企业在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或托管。江南化工短期融资券成功发行。努力保障重点项目用地需求,批准用地面积居全省前列。新建成标准化厂房突破150万平方米。创建国土资源执法和节约集约模范市(县)工作取得成效。加强供需对接、校企对接,缓解企业用工困难。
(二)扎实推进“五城”同创,城乡魅力进一步增强。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成效显著。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为着力点,组织实施“七整治一提升”专项工作,市区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城市文明形象彰显。完成城市道路“白改黑”7条,改造老旧小区230个,清淤截污河道7条,治理背街后巷和主次干道186条,整治集贸市场和菜市场21个,整治小餐饮1158家,新增和改建垃圾中转站7个,机械化清扫率提高15个百分点。市区89台燃煤锅炉改造基本完成。大力整治二手车市场,皖东南旧机动车交易市场投入使用。强化社会停车场建设和管理,开放部分单位停车场。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入选中国好人榜7人、安徽好人榜13人,评选宣城好人106人。国家生态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步伐加快。宁国和绩溪成为全国生态县,泾县入选“中国绿色发展十强县”,郎溪、广德、泾县、旌德创建国家生态县已报环保部,新增国家级生态乡镇8个,省级生态乡镇10个、生态村12个。实行了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和高污染排放机动车区域限行。国家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创建取得成效。市区新建城市公园3个,建设和提升6条绿带,新增绿化面积140万平方米,建成园林式单位、小区108家。创建省级森林城市1个、城镇10个、村庄26个。新造林18.8万亩,建设森林长廊示范段80.5公里。美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扎实开展10条示范带建设,顺利完成35个省级重点示范村建设任务,整治中心村、自然村223个。绩溪龙川村入选全国首批美丽宜居村庄。农村垃圾处理水平进一步提高,95个村开展垃圾分类减量试点,42个乡镇、177个村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97万户。城乡水利、电力、通信建设继续加强。水阳江开卡工程主体完工。双桥联圩宋墩排涝站试运行。完成青弋江灌区溪口闸、郎溪中斗闸改造和双桥联圩堤防除险加固一期工程。关庙水库开工建设。66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主体完工,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年度任务全部完成。12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顺利实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全面展开。电网建设投入7亿元,居全省第5位。建成投产220千伏郎溪梅丰变等5项输变电工程,历经十年的110千伏市区中心变电站建成投运。广德500千伏变电站取得核准。加强“智慧城市”基础网络建设,3G网络实现全覆盖。
(三)扎实推进转型创新,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以文化旅游产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八大工程”规划编制完成。第六届中国(宣城)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成功举办,并荣获“美丽中国·最具品牌价值文化艺术节”称号。新创4A级景区2家、四星级宾馆3家。敬亭山风景区建设管理持续加强。扎实推进乡村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新创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12个、乡村旅游示范村15个、四星级以上农家乐19家。泾县被评为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郎溪入选中国“十大休闲小城”。国内外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8%和15%。宣纸文化产业园入选全省十大文化产业园区。8家企业进入全省民营文化企业百强。文房四宝产业园建成开园。金融体系继续完善,全面完成农商银行改制,新增金融机构和网点8家。商贸市场持续繁荣,“五位一体”便民服务体系和“新网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国购广场全面开业。淘宝网宣城馆、宁国馆成功上线。在全省率先开展“家具下乡”试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新增省级龙头企业2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1家,总数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发展家庭农场612个,郎溪家庭农场发展方式成为全国五种模式之一。宣州、广德被评为全省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县。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1个,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1个、现代农业示范区3个。创建国家级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2个、省级6个,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场2家。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20%。新建良种茶园1.6万亩。烟叶、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2.3万亩和10万亩。泾县成功创建全省首家“全国有机农业(茶叶)示范基地”。宣州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认真执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托市收购粮食12万吨。新建市区保障性蔬菜基地1000亩。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首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5个县市区进入“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行列。12个项目列入国家星火计划,5个项目列入国家火炬计划。新增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1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6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43项,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17亿元,增长17.6%。新增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6家。新增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企业技术中心6家。新组建企业院士工作站1家。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85件,增长30.8%。在全省率先出台《质量发展纲要》。主导、参与制修定国家、行业、省地方标准30项。3户企业获得省质量奖。新增省著名商标26件、专业商标品牌基地2个、安徽名牌产品15个。园区转型发展步伐加快。宁国开发区成功升格国家级。宣城、广德开发区成为全省产城一体化试点园区。宣州、郎溪、广德开发区扩区获批。宣州、宁国开发区获批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广德开发区获批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港口生态工业园区跻身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双桥物流园区获批省级服务业集聚区。民营经济进一步壮大。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新注册私营企业2843户、个体工商户15150户。9家企业进入全省民企百强。新增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基地6家、“专精特新”企业11家、产业集群专业镇5个。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宣城成为全国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广德成为全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县。在全省率先试行地票交易制度,率先开展森林保险试点。省级农民文化乐园建设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郎溪、广德列入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宁国试行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
(四)扎实推进社会建设和民生改善,发展合力进一步增强。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81%;投入28.2亿元,完成省定33项民生工程。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城镇新增就业5.9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25%。超额完成五项社会保险年度任务。将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保障范围。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21319套,基本建成10675套,竣工7193套,建设进度位居全省前列。市本级开工建设安置房8251套,竣工3703套。商品住房价格基本稳定。市社会福利中心建成使用。新改扩建农村敬老院24所。马山生态陵园殡仪馆主体工程完工。文教卫体事业发展加快。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开放。村级文化广场建设列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新增国家文物保护单位9处。泾县黄田古村落整体保护成为全国文物维修保护样板示范工程。绩溪仁里村、宁国胡乐村被列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全省最大的县级博物馆--绩溪博物馆落成开馆。210所义务教育学校完成标准化建设。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目标基本实现。宣城职教联盟成立。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扎实推进。疾病防控、卫生应急等公共卫生服务不断加强。宣城中心医院被批准为三级综合医院。成功举办市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人口计生等工作取得新进步。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出生人口性别比等指标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完成了“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工作。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和红十字、慈善福利事业迈出新步伐。统计、民族宗教、物价、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档案、地方志、扶贫开发、防震减灾、机关事务管理等工作继续加强。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高。推进社区“三化”建设,城市社区全部实现网格化管理。建立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成立市行政调解委员会和仲裁委员会。“六五”普法、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进一步强化。郎溪、绩溪被评为全省司法所建设示范县。加强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开始实施。积极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开门接访、带案下访等活动,一批信访积案得到化解。大力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和“打非治违”行动,关闭非煤矿山25座,各类安全生产事故起数下降35.2%。6个县市成为省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县。地质灾害防治进一步加强。建成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3个。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工作不断提升,连续三届荣获省双拥模范城称号,驻宣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在抗灾救灾、服务地方发展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扎实推进自身建设,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坚持依法行政。修订出台市政府工作规则,坚持市政府全体会、常务会、市长工作例会和规委会、土委会、重点项目评委会等制度,促进民主科学决策。自觉接受市人大、市政协和各民主党派的监督,办理人代会议案和人大代表建议64件、政协委员提案和建议182件。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开通宣城政务微博,新闻发布和网络政民互动常态化。优化政务服务。实施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精简73.1%,办理时限缩短65.2%。民主考评和政风行风评议活动继续深化,行政效能和政务服务水平得到提升。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配套出台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等政策措施,组织开展“三进三解三推动”和“进百家企业、解千个难题”等活动。完善推进机制。加强市领导联系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分层分级调度、项目督查考核、联点共建等制度,实行制表上墙、挂图作战。健全征迁拆违工作机制,全面推开征迁拆违工作。强化应急处置。及时出台保龙头、保企业、保重点的政策措施,有效缓解了禽流感疫情冲击,促进了家禽业稳定发展。快速应对、有效抗击两次洪涝灾害,扎实推进灾民生活安置、生产自救和灾后重建工作。全面发动、科学应对历史罕见的持续高温旱灾,有力保障了群众生活生产。加强廉政建设。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市委“三十条规定”,加强财政支出管理,“三公经费”下降18.2%。强化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监管,对497个政府投资项目实行预算审核和决算审计,节约资金3亿元。市招投标中心荣获“全国建筑市场与招投标行业先进单位”称号。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市人民同心同德、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离退休老同志,向驻宣部队、武警和消防官兵、政法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宣城建设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运行下行压力较大,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投资意愿下降,部分指标和项目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产业层次不高、创新能力不强、服务业落后、“大、优、高”项目缺乏等问题在转方式、调结构中进一步凸显;市本级总量不大、辐射力不强的状况依然存在;资源环境、生产要素约束偏紧,污染治理难度加大;财政收支矛盾和债务压力加大,医疗、教育等民生问题有待更好地解决;影响和谐稳定发展的因素仍然不少;政府职能越位缺位、“四风”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找准症结所在,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早日化解。
二、2014年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今年,宏观政策将趋于稳定,经济升级、转型发展的要求更为迫切,经济增长将在适度区间运行。我市加入南京都市圈后,对接长三角更为直接紧密,皖江城市带等战略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面对国际国内经济调整升级、增长换档调速的新态势,我们要认清仍可作为的宏观大势,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坚持奋发有为,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振奋精神、抢抓机遇,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弘扬改革创新主旋律,把握“好为标准,快字当先”工作要求和“11331”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六年并进、六城同创”活动,确保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为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建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财政收入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进出口总额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3.3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以上;确保完成省定节能减排任务。
重点做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以“项目提质提效年”和“招商合作年”为抓手,千方百计加快项目建设
大力推进项目提质提效。深入研究国家产业政策、投资导向和市场动向,围绕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新型城镇化、生态建设等领域,深入谋划和引进实施一批“大、优、高”项目,力求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和省“盘子”。落实投资强度、容积率和建筑密度、预期亩均税收等要求,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项目投资效益。坚持重点项目分级分类调度和市领导联系重大项目等制度,加大项目推进力度,确保列入省“861”项目数增长10%以上,投资计划完成比率居全省前列;实施亿元以上项目500个,完成投资500亿元以上。
不断提高招商合作水平。创新招商理念,优化招商方式,紧盯国内外500强、全球跨国集团和行业龙头企业,加强与港澳台等地区经贸交流,深化与央企和知名民企合作。优化、完善专业招商机构和招商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市场化招商、小分队招商、以商招商、精准招商与全民招商的有效结合。强化信息摸排、跟踪、反馈和处置,制定“一对一”招商方案,开展“点对点”招商,确保重要信息不放过、重大机遇不错过。力争引进重大项目50个以上,其中到位5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5个,亿元以上项目到位省外资金增长18%、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5%。科学构建招商引资考核评价体系,坚持项目准入标准,完善项目评审制度,引导项目合理布局,加快符合要求项目的落地进度,提高资金到位率和产业集中度。
努力破解要素瓶颈制约。强化用地保障。坚持争取增量和盘活存量并重,力争报批建设用地规模不低于上年水平,进一步盘活批而未用和低效、闲置用地。加强标准化厂房建设和管理,着力提高使用效率。继续开展国土资源执法和节约集约模范市(县)创建活动。全面推行地票交易制度。强力推进征迁工作,努力让土地等项目。强化融资保障。有效利用金融工具,大力推进政银企合作,做大做强融资性担保机构。加大银行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优化投放结构,力争新增贷款135亿元。加强企业上市、中小企业债券和股权、商标专用权质押等融资工作,发行市国投公司二期债券,力争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私募债发行有较大进展,3-5家企业在“新三板”和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完成直接融资30亿元。
(二)以新型工业化和文化旅游产业为核心,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扎实开展“工业突破年”活动。以打造百亿企业、千亿产业为主攻方向,以开发区为龙头,加大工业投入,加强产业集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突出装备制造、新材料和食品医药产业,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实行差异化扶持政策。择优确定一批终端产品,强化产业增链、补链。培育壮大企业群体。实施重点企业培育“136151”计划,力争培育产值超100亿元企业1户、超50亿元3户、超20亿元6户,力争100家小微企业进入规模以上企业,着力培育50户专精特新企业和100户成长型企业。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重点建设100户“智慧企业”、8户“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和2个“智慧园区”。加强开发区建设。进一步创新创优开发区体制机制,激发发展动力。坚持发挥开发区产业集聚、招商承接功能,促进要素、项目集中。加快推进宣城开发区世行贷款基础设施、中鼎发动机等重点项目建设,力争新签项目100个、开工50个、竣工投产30个。研究增强开发区综合优势的措施办法,加快县市区开发区主导产业发展。宣城、广德开发区争创国家级开发区。扩大工业有效投入。确保工业投资增长18%。实施重点项目“三百”计划,新开工、投产、达产项目各100个。市工业投资公司进入实体运作。强化企业帮扶。继续实行市领导联系帮扶措施,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建设,开通96871企业服务热线,建立“企业服务日制度”,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发挥宣城职教联盟作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广“订单”模式,提高培训实效。开展与皖北等劳务输出地的对接,拓展劳动力来源。
突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扎实开展“文化旅游发展提升年”活动,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旅游总收入增长18%。设立文化旅游发展引导资金,实施文化旅游产业“八大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建设一批文房四宝城市品牌提升、古建筑古遗址保护利用、休闲养生乡村旅游的重点项目,着力打造“六个集聚区”。继续推进市本级旅游项目“6521”工程,启动敬亭山文化旅游度假区建设,开展金梅岭、太极洞、大桃花潭、宣酒文化博览园等景区5A创建工作。加快宣州昆山湖生态旅游度假区、郎溪中华茶博园、广德卢湖竹海休闲度假区、宁国青龙湾、绩溪百里历史文化生态走廊、旌德东黄山国际灵芝养生度假区等项目建设。创新营销方式,开展全域一体化营销,打造“山水诗乡、多彩宣城”城市形象品牌,创建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城市。推进文教创意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有项目进度,招商新入驻一批项目。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修订市区商业网点布局规划,重点打造中央商务区、城市特色街区和城市综合体。规划建设物流公路港。推进双桥物流园区健康发展,完善道路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羽绒产业园、农机市场等项目,加强错位引导,合理引入新项目。全面启动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推进菜市场、农贸市场的新建和改造。加强“新网工程”建设,改造提升日用消费品、农资等六大经营服务网络体系。促进金融业加快发展。规划建设金融集聚区。引进2家以上金融机构,力争宣州、广德村镇银行开业,推进旌德村镇银行组建。促进农商行加快发展。提升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发展水平。加强金融生态县创建。培育新型服务业态。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壮大淘宝网宣城馆、宁国馆等主体,努力打造电子商务、实体商贸、物流配送相融合的电商产业集聚园区。举行首届工业品暨消费品展示展销会。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文化创意、服务外包、健康养老、信息服务等产业。
壮大提升现代农业。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出台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意见。争创1-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00家以上,争创省级示范社7家。创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50家、市级100家。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新增流转面积18万亩。探索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农业科技园、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重点抓好30个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力争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15%。积极开展“三品”认证,争创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5个以上。健全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确保市检验检测中心建成运行。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推进农超、农批对接和农业物联网建设。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稳定粮食生产。重点培育畜禽、蔬菜、水产、林特产品等优势产业基地。实施茶产业提升计划,新改建茶园2万亩,建成标准化茶园1万亩以上,重点培育2-3户省级茶叶龙头企业。新增烟叶种植面积3万亩,力争收购总量突破50万担。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建成示范点10个。推进道地中药材产业化基地建设。新建1000亩市区保障性蔬菜基地。
(三)以建设皖苏浙交汇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研究制定全面放开县城以下户籍和有序放开市区户籍的办法,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切实解决已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扩大建成区人口规模。逐步把进城落户农民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加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布局。健全城乡规划体系,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城市规划项目编研工作,强化规划的引导和控制作用。全面实施新型城镇化“11134”工程,促进中心城市和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推进市区一体化建设,加快市本级发展。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扎实开展宣城、广德开发区产城一体试点。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和区域优化,积极培育县级中等城市。强化产业支撑,提高县域承载能力,壮大县域经济。加快省扩权强镇试点镇和中心镇发展。坚持错位发展、传承文化、突出特色,加快培育一批美丽城、镇、村。
提升中心城区建设管理水平。着力“补功能、提品位、优环境”,大力推进“城市建设年”活动,打造山水相依、人文相伴、生态相连、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特色。推进中心城区178个项目建设,确保完成投资150亿元。完善城市路网,续建和新改建城市道路79条。加快合工大宣城校区二期、市国防训练基地、北门棚户区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度。继续实施老旧小区和背街后巷综合整治、河道清淤截污等工程。启动宛溪河综合整治二期及周边棚户区改造项目。加快宝城路改造、水阳江大道闭合段工程建设。完善市区消防站布局,规划建设宣城开发区、宣州开发区和城东消防站。加快推进彩金湖生态新区建设,争取建成关庙水库,开工建设文景路、创业路、圣俞路、安置区和市人民医院新院区项目。加快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完成“数字城管”二期项目。进一步理顺市区城市管理体制,推进城管执法重心下移。实施市本级存量违法建设三年拆除行动。加大垃圾消纳和“牛皮癣”、渣土、噪音等城市痼疾治理力度,提升管理精细化水平。巩固文明创建成果,健全文明创建工作长效机制。
继续开展“交通建设会战年”活动。确保完成投资80亿元,加快构建“市县一小时”、“县乡半小时”交通圈。确保宁绩高速年内完工,加快宁千、溧广、宣南铜高速建设,开工建设宣狸、广宁高速和广德至祠山岗一级公路项目,加快推进宣泾线等10个国省干线一级公路续建工程。实施100公里以上国省道路面改善。完成芜申运河定埠段航道疏浚和港口工程,启动水阳江航道和宣州综合码头建设。加快宣城、郎溪、宁国等客运枢纽站建设。配合完成合福铁路宣城段建设扫尾和商合杭铁路前期工作。做好皖赣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征迁和服务工作。开工建设杭黄铁路和宣城火车站站场。力争开工建设芜宣机场。
加快建设美好乡村。完成县市区村庄布点规划,加强中心村规划建设,完成57个省级中心村建设任务,全面建设美好乡村示范带。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三线四边”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四治理一提升”行动。继续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和危房改造工程,健全垃圾处理全覆盖长效机制,实现减量化、市场化、常态化。
确保国家生态市等创建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力争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通过技术评估,郎溪、广德、泾县和旌德创成国家生态县,支持宁国、绩溪开展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创成省级森林城市2个、城镇18个、示范村庄30个。大力实施森林增长工程,新造林13.65万亩,建设森林长廊示范段60公里。全力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年内基本达到创建标准。加快市区植物园、九曲公园、明镜湖公园、麒麟山公园及清溪河景观带建设。推进绿化生态城区和绿色建筑建设。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强力推进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和省级以上工业园区、重点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积极防治大气污染,加强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城市扬尘等治理。加快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大力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保持生物多样性。继续开展环保绿剑行动,确保区域环境安全。加强南漪湖周边环境保护和控制。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鼓励企业开展节水和清洁生产。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
加强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水阳江开卡、三板闸、双桥联圩城市规划区堤防除险加固等工程。开工建设城东联圩宛溪河治理二期、敬亭圩除险加固工程。力争开工青弋江治理、双塘排涝站项目。启动青弋江引水入城、水阳江拦河筑坝、城市内河整治三大工程。推进青弋江灌区、港口湾水库灌区和牛岭、郎源、汤村、扬溪源、粮长门、凤凰山、万家、浣溪等水库建设前期工作。继续实施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中小河流治理,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推进以“八小”工程为重点的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加强河道采砂整治与管理。积极探索小型水利工程管护体制机制创新。续建、新建18个110千伏以上主电网项目,继续加强配电网和农网改造,力争完成投资比上年翻一番。加强“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动光纤入户工程,开通4G网络。启动市级政务云计算中心和党政数据交换平台建设。
(四)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力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成效。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稳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完成市县工商、质监行政管理体制调整和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继续支持广德“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改革创新社会组织建设,实施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构建公益服务新格局。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继续做好“营改增”扩围试点。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加强政府债务管理,有效防范债务风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土地使用制度综合改革试点进程,完善城乡土地交易市场运作制度,探索开展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等工作。完善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支持宣州、广德省级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进郎溪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深化社会领域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公司制、股份制改造。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扩大新农合大病保险试点。巩固和完善基层、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进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有序疏导民生和资源价格矛盾。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积极打造创新平台,新组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企业技术中心4家,组建皖江禽产业研究院。加快宣城开发区科技园等孵化器建设,加快引进转化一批科技成果和项目。加强与合工大等高校院所合作,确保产学研合作取得新成果。加强创新主体建设,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70个,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3家、省创新型试点企业3家。提升知识产权创造和应用能力,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30%以上。争创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著名商标20件、安徽名牌产品10个、省卓越绩效奖5个以上。加强国家级、省级农业和服务业标准化示范(试点)项目建设。完善和落实人才政策,着力引进和培养高精尖专业人才及高级技师。
深入开展全民创业。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等领域。全面落实国家、省支持政策,进一步放宽经营条件、降低门槛,促进全民创业,力争1000户“个转企”。积极争创省创业型城市。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民间资本和国有资本、集体资本融合。大力倡导尊重创业、尊重劳动、尊重企业家的风尚,营造重商、亲商、安商和支持创业者、褒扬成功者、宽容失误者的社会氛围。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强对外区域合作,积极参与南京都市圈建设与发展。积极对接、利用上海自贸区,主动承接产业和服务辐射。打造“宣城出口基地”品牌,实施外贸“双百”工程,重点扶持100户年进出口额超300万美元企业,培育100户新发生进出口实绩企业。加大国外技术、管理、资金、人才、团队等引进力度,强化与国际市场对接。力争宣城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开关开检”。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开发国外资源。
(五)以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心竭力保障改善民生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完善收入分配机制,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完善创业扶持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困难群体就业。继续完善社保制度,强化基金扩面征缴,提高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支付比例。加快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养老服务和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继续做好被征地农民等养老保障工作。强化城乡低保、农村敬老院规范化管理。健全临时救助制度,启动市救助管理站建设。健全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推进廉租房、公租房并轨运行。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6584套,市本级开工安置房4100套、竣工交付6000套。继续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完善提取、使用、监管机制。认真办好面向社会征集的10件民生实事。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确保市图书馆、规划馆、体育馆建成。继续推进村级文化广场、农民文化乐园和重点示范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完成20个乡镇、村、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申创中国书法城。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加强“非遗”申报工作。加强皖南花鼓戏等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启动市博物馆新馆、中国文房四宝博物馆、美术馆“三馆合一”建设工程。开展“百场文艺下基层”和节假日群众文化活动。启动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市区中小学建设与发展,取消重点班、限制大班额,促进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完成235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推进宣城中学打造皖南名校工程。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确保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竣工。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竞技体育,力争在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上取得好成绩。进一步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和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基层医疗机构和村卫生室运行机制。强化重大疾病防控和卫生应急处置。建成市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继续深化人口计生“村为主”工作机制,加强城市和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网格化管理,完善利益导向机制,提升优质服务水平,确保主要指标位居全省前列。继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加强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和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加快马山生态陵园和烈士陵园建设。加强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管理。推进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项目。扎实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做好外事侨务、对台、物价、防震减灾、档案、地方志、烟草等工作,推动妇女、儿童、老龄和红十字、慈善福利事业加快发展。
深入推进社会治理。继续加强综合治理“十大体系”建设。深化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推进社区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和网格化管理。健全群众工作网络,推动“信、访、网、电”一体化。落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访代理、社情分析研判等机制,完善司法救助、法律援助制度,开展争创全省社区矫正示范县活动,进一步强化安置帮教工作,实行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与信访工作协调联动,及时有效防范和化解争议纠纷。扩大“六五”普法覆盖面,积极争创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城市(县)和示范基地。深入开展领导干部接访、下访等活动,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推进信访积案化解,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重视媒体、网络在了解社情民意、反映群众诉求、教育引导群众中的作用,增强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
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继续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加大“打非治违”力度,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面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争创国家级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县。加强校车安全管理。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指挥平台和应急队伍建设,切实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完善立体化、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公共安全体系,防范和依法惩治违法犯罪活动,深化平安宣城建设。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人民防空和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积极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
(六)以提高公信力和执行力为重点,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尊重市场规律、尊重群众创造,创新政府管理,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做到少审批、少收费,实现高度透明、高效服务。接好中央、省下放的审批事项,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再精简10%。推行网上审批和“一表制”、“一费清”,完善并联审批、“绿色通道”等制度,加强行政审批绩效管理。创新政务公开方式,深化政务公开工作。加强网络政民互动、市长热线和政务微博发布工作。完善新闻发布和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大力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强化招商引资帮办服务,完善乡村为民服务全程代理。严格落实分管责任制、牵头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大效能建设明察暗访和电子监察力度,不断提升服务效能。
切实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健全行政决策程序,完善听取意见、听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决定等制度。强化决策执行监督,完善决策实施后评估和纠错制度。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积极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提高人代会议案、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质量。实行市政府负责同志领衔办理议案和重要提案制度。充分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深入推进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整合执法主体,推进综合执法,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强化执法监督,进一步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切实践行群众路线。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认真落实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切实改进会风文风,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政风行风评议活动,加强政务督查督办、行政监察和投诉受理工作,强化行政问责,督促职能部门依法履职尽责,做到令行禁止,严肃查处违反规定、损害发展环境的行为。始终坚持务实勤政,做到知实情、讲实话、干实事、求实效。
切实加强廉政建设。加强理想信念和从政道德教育,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以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加强对重点工作、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强化政府投资项目标后监管和工程量变更管理,继续加大对政府性资金使用情况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力度。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和顶风违纪的典型,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牢固树立长期过紧日子的思想,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进一步压缩“三公”经费。推进市直30家单位预决算及“三公”经费信息公开,把有限的公共财力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巩固公务用车专项治理成果,实施公务用车改革。
宣城市第二小学兴趣小组教学工作计划
宣城市第二小学[机器人]兴趣小组教学工作计划 ―第二学期 教师马防震 节次 培训时间 培训内容 地点 1 2月8日~3月2日 购置机器人、准备机器人实验室 2 3月3日 灭火机器人构造 多媒体机房 3 3月6日 灭火机器人编程 多媒体机房 4 3月10日 灭火机器人竞赛规则与策略 多媒体机房 5 3月13日 足球机器人构造 多媒体机房 6 3月17日 足球机器人编程 多媒体机房 7 3月20日 足球机器人竞赛规则与策略 多媒体机房 8 3月23日 灭火机器人实战训练[1] 机器人实验室 9 3月24日 灭火机器人实战训练[2] 机器人实验室 10 3月26日 足球机器人实战训练[1] 机器人实验室 11 3月27日 足球机器人实战训练[2] 机器人实验室 12 3月29~3月31日 宣城市机器人竞赛 宣州 13 4月1日~4月25日 集训 14 4月底 安徽省机器人竞赛 铜陵
教体局人事科
2008年3月24日
关于开展宣城市第四批拔尖人才选拔工作的通知
中共宣城市委组织部组通[2008]8号
各县市区委组织部,市直各单位党组(党委):
为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全市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经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在全市范围内选拔40名左右第四批市级拔尖人才。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选拔对象及范围
本次选拔的对象主要是在工农业生产、科技推广应用、科学研究、教育、卫生、文化、艺术等一线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以及在生产、流通和服务等领域从事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人员。选拔不受单位和企业性质、人员身份的限制。外地受聘来宣工作3年以上,凡符合条件,对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者也可推荐选拔。
二、选拔程序及时间安排
1、基层推荐(3月7日一4月7日)。推荐以选拔对象所在单位推荐为主,也可由市级以上学术团体、2名以上同行专家举荐或个人自荐。推荐人选需按要求填写《宣城市拔尖人才登记表》一式4份,附有关证明材料,单位签署推荐意见后,上报主管部门,县市区报县市区委组织部。举荐、自荐人选材料一律返回所在单位签署意见后报主管部门。
2、主管部门审核(4月7日一4月17日)。县市区委组织和市直主管部门在充分征求基层方方面面意见的基础上,对所属基层单位的推荐人选和材料认真审核、严格把关,经集体研究同意后,逐人写出推荐意见,连同推荐人选的《推荐表》(包括电子版)、获奖证书复印件、作品等报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委组织部干部教育科,联系电话:3012126)。
3、专家评审(4月21日一5月10日)。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进一步核准推荐人选参选资格的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组成专业评审委员会,对推荐人选逐人进行评审,提出建议人选。
4、组织考察及审批命名(5月11日-6月10日)。市委组织部会同市人事局、科技局以及有关主管部门,集中抽调人员,对拔尖人才建议人选进行考察,此基础上,召开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讨论审定当选人选,再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示后,由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命名表彰。
四、待遇及管理
市级拔尖人才每月享受200元津贴(时间3年),其他待遇及管理按《宣城市第四批拔尖人才管理办法》执行。
五、组织领导
1、选拔市级拔尖人才是我市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事关我市经济建设的一件大事。各县市区、市直各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明确专人负责,加大宣传力度和工作透明度,按照民主、公开、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努力做好推荐工作。本次推荐不硬性划定指标,坚持数量服从质量,各地各单位要本着对事业、对人才负责的精神,结合实际,认真调查摸排,切实把符合条件人选推荐出来。
2、第四批市级拔尖人才选拔工作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市
人才办具体负责,市直各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为确保选拔工作的圆满完成,拟成立经济、卫生、宣传、教育、农业五个评审委员会。以上五个评审委员会分别委托经委、卫生局、宣传部、教育局、农经委提出组成方案,务必于4月20日前以书面形式正式上报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批。
各地、各部门务必于4月16日前将推荐人选及材料报市人才办,过期不报,视作自动放弃。
附件:
1、全市第四批市级拔尖人才选拔条件及补充说明
2、《宣城市拔尖人才简明情况登记表》
附件1:
全市第四批拔尖人才选拔条件及补充说明
1、选拔对象和条件
凡热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一般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2011年6月30日以后退休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或企业在岗的工作人员,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均可推荐选拔。
(1)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人员,获得省科学技术奖励的技术人员,获得市级1等奖或2等的主要技术人员,获得国家专利,并进行推广应用的人员。
(2)转化推广先进科技成果,组织措施得力,有较大推广面积或生产规模,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获市厅级以上奖励。
(3)带头创办或领办高新技术企业,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科技成果获市厅级以上奖励或有相关论文在省级以上公开出版的刊物上发表。
(4)在经济领域或管理工作中,能结合实际,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科学管理方法或经营措施,连续3年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获省级以上荣誉或奖励。
(5)掌握高超技能,在关键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或技术革新成果显著,取得明显经济或社会效益的技能人才。具有一定知识或技能,能够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为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显著贡献,并得到群众认可的农村生产能手、经营能人和能工巧匠。
(6)在社会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新闻出版等领域,以其创造性的劳动和突出贡献,赢得较高的社会声望,成就被公认达到省级该门类的先进水平,并有作品或成果获省级以上奖励。
(7)在医疗卫生、教育教学等应用研究工作中,业务达到省内领先水平;或获省部级以上荣誉或奖励,并有专著出版或论文在省级以上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市内外同行公认为我市某一学科领域的带头人或骨干。
(8)在普及体育运动、推动体育事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学术造诣高,在省内有较大影响的体育教练员或直接培养出全省体育竞赛前3名、国家体育竞赛前8名的教练员。
2、补充说明
(1)各地、各部门应把推荐的重点放在生产第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中,同时注意把握好“五个为主”,即:在专业上,以自然科学特别是应用科学为主;在成果上,以取得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为主;在岗位上,以专门从事专业技术或企业管理工作为主;在年龄上,以中青年为主;在时限上,以近3年来取得的成果为主。
(2)上报材料时,需将推荐对象2005年后的获奖证书、论文复印件、论
著上报。
(3)凡第三批市级拔尖人才,在近3年中又取得了新的成绩,符合市级拔尖人才选拔条件的,可再次推荐选拔。
【宣城工作约稿】推荐阅读:
宣城市村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文件07-11
宣城三中七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09-19
宣城地税信息12-07
宣城公务员07-12
乡镇禁毒工作汇报 工作总结 工作方案06-24
保卫工作思想工作11-01
06工作总结工作06-04
驻村工作队工作06-09
社工工作与社区工作06-20
文书工作与档案工作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