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精选8篇)
1. 师:昨天回家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生:在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在希望非常渺茫的情况下救出自己的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
在一次大地震中,靠着相互间坚定的信念,一位父亲终于救出了儿子及其同伴的事。(板书)
3. 在这次地震中,父亲和儿子都抱着同样坚定的信念,这个坚定的信念是什么?(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二、 讨论课文
1. 四人小组一边读一边讨论:从课文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父亲在拯救儿子的过程中一直抱着这个信念的?(板书:责任、爱)
2. 指导朗读。(抓重点句子,及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体会)
3. 父亲带着对儿子的爱和责任感,信守自己的诺言,无论儿子是生是死都要和他在一起,而儿子也对父亲充满了信心,我们一起来找找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4. 指导对话分角色朗读。(板书:信心)
5. 在饱受煎熬了38小时又50分钟以后,一条生命的通道终于打通了,这对父子终于可以相见了,父亲的.表现是怎样的?(颤抖的说:“出来吧!阿曼达。”)
那么儿子呢?为什么他要这么做?(板书:责任)
6. 你觉得他们是一对怎样的父子?课文里用了一个词语,是什么?指导读最后一句话。(板书:了不起)
三、 扩展练习
1. 假设阿曼达的父亲也像其他人一样望着废墟哭喊一阵子离开了,会是一个怎样的结果?
2. 如果所以孩子的父母都像阿曼达的父亲一样有信心的话,情况又是怎样的?
3.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信心是精神的支柱,是生命的支柱……)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时, 一位年轻的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 经过38小时的挖掘, 终于从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一段传奇而感人的故事。作者以父亲救助儿子的心理变化为主线, 通过对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的刻画, 塑造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 谱写了一曲父爱的颂歌。阿曼达的父亲因为有爱, 坚持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 终于救出了儿子;儿子因为有爱, 在黑暗的废墟下, 同样不吃不喝38个小时, 终于迎来了父亲救助的成功。爱, 正是伟大的父子真情至爱, 创造了这一生命的奇迹, 生命的赞歌。
本组课文以“父母之爱”为题材, 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父母之爱的”。选编本课的主要意图, 一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的感悟,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以提高阅读能力;二是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 感受父爱的伟大, 从中受到至爱亲情的感染。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悟父爱力量的伟大, 难点是揣摩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深深的父爱。虽然文章感人至深, 不过备课时教师要有清醒的认识, 文章的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是遥远的, 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也极少有体验, 加上文章值得细细推敲的句段很多, 人物的心理变化也比较复杂, 因此, 在实施教学时, 要重朗读、重感悟语言、重情感体验, 要在听、说、读、悟、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根据文本定位, 对照课标要求, 本文的教学目标可以确立为: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8个生字, 能正确地读与写, 理解“昔日、废墟、瓦砾”等新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积累文中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的好词佳句。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揣摩和品评、感悟, 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初步感知作者借助人物外貌、语言的描写来刻画鲜明形象的表达方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理解、体验, 感悟父爱力量的伟大, 从而受到爱的感染, 爱的教育。
教学理念:
一、以疑促读, 引导探究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本课教学拟以疑问促阅读,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并相机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经历质疑的学习过程。上课伊始, 针对课题质疑, 带动全篇的阅读;之后, 针对父亲在废墟中不停挖掘的语句进行质疑, 激活思维, 引发学生深入探究。这样做能删繁就简, 使教学目标集中, 能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自主学习活动, 促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都获得一定的发展。
二、聚焦形象, 感悟大爱真情
“形象大于思想”, 这是文学理论中最朴素的基础论点之一。因此, 我们在进行文学作品的教学时, 对形象的感悟应该重于对观点的领悟。教学本文要抓住父与子这对鲜明的形象, 以他们始终信守的“不论发生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一诺言为主线,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在读中感悟并建立起这样的形象———“父亲了不起”, “儿子了不起”。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崔峦老师也说过:“就小学阶段来说, 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教学中, 在引导学生感悟“父亲”形象时, 让学生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然后, 再让学生随着阅读的层层深入, 随着语言的层层叩问、情感的步步推进, 一个直面困难、永不言弃的父与子形象就会走进学生的心灵。更重要的是,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积累了语言, 内化了语言, 并灵活地运用了语言, 培养了语文素养。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走进文本
1.情境导入, 引入课题。
(1) 师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地震灾害的资料, 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2) 教师边播放地震录像, 边描述1994年1月17日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一场大地震的情景。
2.读通课文, 捕捉感受点。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已经掌握的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生字新词;用习惯用的符号, 勾画自己感动的语句, 并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课文旁边。
(2) 师生交流。 (1) 在认识生字新词的基础上, 重点交流对“地震”、“废墟”、“坚定”、“颤抖”等词语的理解。 (2) 在同桌互读“让自己感动”的语句的基础上, 相互交流自己读课文的初步感受。
二、质疑问难, 激活思维
1.默读课文, 针对课题质疑。
当你刚接触课题时, 曾产生过疑问吗? (学生也许会问:课文写哪里的地震?地震中的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这对父与子最后怎么样?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2.深读重点段, 引发质疑。
课文第12自然段是描写父亲的重点段落。深读这一段, 对理解父亲“了不起”很有益处。这里可以启发学生提涉及课文内容的问题, 也可以提涉及表达方法的问题。 (学生也许会问:为什么不直接写父亲挖了38个小时, 而要从第8小时写起?父亲挖得那么辛苦, 为什么没有人来劝阻他?为什么父亲挖了38个小时, 挖得那么艰难, 那么辛苦, 那么疲倦, 仍然不放弃呢?)
3.引发联想, 于课文艺术留白处质疑。
课文浓墨渲染了父亲挖掘的艰难, 但是, 对儿子在废墟下的等待是何其艰难没有直接描写, 我们可以在这个艺术留白处引导学生质疑:你对阿曼达瓦砾堆下的漫长等待最想了解什么呢? (学生也许会问:阿曼达难道不害怕吗?他是怎么战胜恐惧的?瓦砾堆下是个怎样的环境?阿曼达会想些什么?他和同伴会做些什么, 说些什么呢?)
三、聚焦形象, 感悟情感
1.感受父亲的伟岸坚强。
(1) 理解形象:“破烂不堪”是什么意思?“到处都是血迹”是什么样子?
(2) 丰富形象:他为什么会成这个样子?在漫长的38个小时中, 会出现怎样的触目惊心的场面?请大家想象一下, 你仿佛看到什么?
(3) 感情朗读:“不论发生了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当我们体会到这份沉甸甸的爱的时候, 当我们感受到这份充满血泪的情的时候, 你将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这句话?如果你是阿曼达, 亲眼看到父亲为了自己, 这样痛苦地挣扎, 你又会怎样朗读这句话呢?
(4) 总结提升:“不论发生了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是支持父亲的一盏心灯, 在他的心底永远亮着!这样的父亲就是一座大山, 伟岸坚强!是啊, 父爱如山!
2.感受儿子的自信和勇敢。
(1) 想象艰难:当灾难突然降临的那一刻, 阿曼达的处境会是怎样的呢? (再次播放灾难降临时的画面。) 我们可以想象, 在漆黑的废墟下, 这个7岁的孩子肯定哭泣过, 发抖过, 不只一次地绝望过。你说, 他是怎样战胜了恐惧, 战胜了饥饿和干渴, 并把这种求生力量带给了更多的同伴呢?危难之时, 他会想起谁, 他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对同伴又会说些什么鼓励的话呢?请你把自己当作阿曼达, 把这一过程简单写下来。
(2) 感悟儿子的了不起:50分钟后, 安全通道打开了, 父亲向朝思暮想的儿子张开了双臂……请听他们的对话。 (多媒体课件出现父亲张开双臂迎接儿子的画面, 同时播放对话:“不!爸爸, 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 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 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 此时此地, 我们再来朗读这句话时, 你觉得应该怎么读, 才能把阿曼达当时的心情读出来?
(3) 升华情感:现在, 我们再读这位小男孩说的话, 你有什么新的感受?请倾注你的真情, 对小男孩说上几句话吧!
四、拓展延伸, 升华情感
1.请一名学生扮演电视台的记者, 向观众报道这次事件的经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与父母一起找找发生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表现出父爱、母爱、同胞之爱的故事。
在彻底的破坏与混乱之中,一位父亲飞奔到他7岁儿子就读的学校。触目所及,是被夷为平地的校园,那栋昔日充满孩子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变成一片废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他绝望地跪倒在地,哭喊着:“阿曼达,我的儿子!”嚎啕大哭之后,他猛然想起了曾经对儿子所作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会在你身边。”他冷静下来,站起身,坚定地走向那片废墟。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楼的一层右边的角落,便疾步跑到那儿,开始在碎石瓦砾中挖掘起来。
在挖掘现场,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束手无策,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无奈而绝望地离开了。在他们中有些人试图把这位父亲劝离现场,他们说,“一切都太迟了!孩子们全死了!”“没用的,回去吧。”父亲双眼直直地望向他们,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埋下头去,接着在废墟中挖起来。
消防队长出现了,他也试图把这位父亲劝走,他说:“火灾频频出现,四处都在发生爆炸,你在这里太危险了,这边的事我们会处理,你回家吧!”对此,这位父亲只抬眼看看他,问道:“你们要帮我吗?”
警察赶到现场,对他说:“我知道。你现在很着急,难以控制自己,但是你这样未必能找到你的孩子。还是交给我们处理吧!”这位父亲回以同样的话:“你们愿意帮我吗?”
所有的人都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他们无计可施,摇头叹息着陆续走开了。为了弄清楚儿子是死是活,这位父亲独自_人继续进行他的工作。
他挖掘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拦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时间推进到第38小时,父亲推开了一块巨大的石头,隐约听到了儿子的声音。父亲疯狂大叫着:“阿曼达!”他听到儿子的回应:“爸爸吗?是我!爸,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如果你活着,你会来救我的。如果我获救了,他们也就获救了。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永远都会在你的身边。’你做到了,爸!”
“你那里的情况怎样?有几个人活着?”父亲喜出望外。
“我们有14个活着。我们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爸,我们又渴又饿又害怕,谢天谢地,你在这儿。”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出来。
“快出来吧!儿子!”父亲声音颤抖地呼唤。
“不,爸,让我的同学先出去吧!因为我知道你会和我在一起的!我不怕!不管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永远都会来到我的身边!”
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在经过巨大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现父母之爱的。
根据本组文章的要求,以及这篇课文的特点,我通过文章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来分隔文章的教学。在第一课时中,重点学习“了不起的父亲”,抓住文章的文眼第12自然段的两句话,通过12自然段学习辐射到其他部分,将文章进行了重组,变序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点创新:
1、整理数字,概括文章大意
在整篇文章中出现了很多数字,将这些数字罗列起来不难发现,可以归纳为5组,第一组一、30、4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第二组七交代了故事的起因;第三组8、12、24、36是故事的经过;剩下的38、14、50正是故事的结果。让学生找数字,看着数字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有条理的概括故事内容。
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发现了问题,在前两次试教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自由找数字,然后出示数字,直接让学生看着数字概括主要内容。这样的安排看似合理,可是对学生来说很有难度,学生说不清楚,甚至直接大段大段的读带有数字的段落。这样一来,既起不到概括的目的,也给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为了给学生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教研课时,我为借数字概括主要内容的环节又增添了一个步骤:就是由学生来说几个数字组成的一组,老师说一个数字的一组,先一组一组的串起来讲,然后再让学生把所有的数字串起来说。这样一来大大降低了难度,让学生对这些数字充满了兴趣。教师所说部分,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适时的引导。让把握主要内容的这一环节充满了新意与乐趣。
2、读悟结合
这篇文章主要通过语言、外貌、动作描写来展现人物的形象的,在对人物语言环节的学习上,我重点通过读的形式进行的。
读的.方式有很多,在之前的试教中,尝试安排过多种形式的读。有采访式的一句一句的品读,大组合作读,师生交流读。在这些读的方式中都存在着问题。采访式的品读,是在出示对话后让学生一句一句的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这种精细化的运作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最后的主角不是学生而是老师。老师一直引导着学生往预设的方向读,失去了朗读原有的生命与活力。大组合作读相比较采访式的品读而言简单了许多,却也觉得过于简单,朗读本来是独居个性化的活动,是学生对文本理解之后的反应,而将这个个性化活动放在整组的范围进行集体活动,读不出味道,更剥夺了学生个性化思考的权利。
因此,在教研课的过程中,我采用了二人小组对读的形式,一个人读劝阻的话,一个人读父亲的回答。
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由揣摩,尽情发挥。然后教师针对三次劝阻的对话分别请三组同学进行朗读,相机进行指导,最后师生合作读,读出三次阻挡中的劝阻、阻拦、安慰这三个不同目的。让学生在自由读中思考,在合作读中展示。
3、紧抓外貌,拓展说话,情感朗读
文章的第12自然段中出现的外貌描写很简略,却抓住细节很形象的展现了一位狼狈不堪的父亲。从父亲的狼狈不堪中不难发现父亲的坚持不懈、遵守诺言。这样简略的语言给学生提供了拓展说话的好机会。
为了深化学生心目中父亲的形象,我在学习父亲长时间挖掘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关注父亲的动作,还让学生想象父亲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在外貌上会出现什么变化。这样的想象为之后的拓展说话做好铺垫,打好基础。在最后拓展说话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细节,合理想象,这样丰富了学生心目中的父亲的形象。最后让学生想象这位就是“你自己的父亲”,当年看到父亲为了救你而变成了这幅模样,会有什么感受?通过读的方式来体现自己的感受。
整个过程通过想外貌、说外貌、读外貌这三个步骤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读中悟,悟中拓展,拓展中悟,悟中读。读与悟,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感受到了一个了不起的父亲,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这个教研课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些许遗憾:
1、教学语言热情有余温情不足
在教学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教师的语言过于强势,教师高亢的热情压制了学生的热情。这样一来让整个课堂的氛围显的过于紧张。在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教师用温情循循善诱尊尊教导,作为新教师的我,似乎只是一味的忙于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忘却了学生在课堂中的感受。只有温情的指导,才能让学生有更好的展示的机会,有更多属于自己的发现,才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2、教学过程中引导不够灵活
1、学习父子俩在险恶的环境面前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品格,教育学生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救助儿子和儿子等待父亲过程中的心情,感受父子之间的亲情及深深信任。
3、认识“塌、昔、墟、掘、爆、勘”等六个生字,会写“昔、漆、拐、挖、掘、控、辟、拥”等八个生字,掌握“昔日、漆黑、拐弯、挖掘、控制、开辟、拥抱”等词语。
【教学重点】课文的4~自然段父亲挖掘废墟、寻找儿子的经过是课文的重点。
【教学难点】
1、体会父亲救助儿子和儿子等待父亲过程中的心情,感受父子之间的亲情及深
深信任。
2、在对比中品味文中语句的用语准确和表达技巧。
【教具】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地震的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提纲
二、展示交流
(一)揭题,交流资料
1、读完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讨论汇报。
3、说到地震你想到了什么?你有关于地震的哪些资料?(学生交流资料)
4、小结:
地震这一天让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虽然灾难无情,但是人间有爱。在1994年洛杉矶大地震中,也有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感人至深的故事中去。
(二)初读课文,汇报学习
对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说一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有自己的话说一说,读课文,汇报生字词及词意。
3、按自然段汇报你学会的、理解的生字词。
4、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师相机指导,正音。
5、理解体会生字词。
6、出示“词语花篮”词,并自己添加其他好词佳句。
(三)浏览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这样的文章以前是怎么分段的呢?还可以怎么分?
2、小结:
分段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但要有根据、有道理
(四)再读课文,初步体会情感
1、把课文中让你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说说为什么感动?
2、汇报读,师相机指导。
(五)指导书写生字,“漆、挖、掘、控、拥”。
第二课时
一.展示交流,整体把握
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
2、“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这句话包含了哪两层的意思?
二.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一)请大家自由品读课文,从哪里我们感受到了这位父亲的了不起?请你边读边想象画面,在你觉得有触动地方画上标记,也可以用一个字或词,记录下你读时的感受。
(二)引出重点段
1、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那个地方最让你感动,甚至有潸然泪下的感觉。(学生答后课件出示第11自然段)
2、指名交流并初步引导读出感受
(三)体会重点段
读这段话的时候,哪一句话首先抓住了你的心?
1、体会“他满脸的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的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
(1)这句话里又是哪些词语抓住了你的心?引导学生想具体样子。
(2)父亲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在这38个小时里会发生哪些触目惊心的场面,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讲述想象内容,师引导读好此句)
2、体会他挖了“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三十八小时……他不停地挖着,没人再来阻止他。”
(1)你在这些表示时间的词里感受到了什么?(比较课后第三题文句)
(2)你能把这漫长和艰难读出来吗?
(3)从这个“再”字你体会到了什么?在课文里找找看哪些人曾经阻止过他,为什么阻止?(指导读人们劝说的话,读出着急、担心的语气。)
(4)小结:
但为了救出儿子,父亲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却是了不起,让我们来配合读课文5―9自然段,读出这份沉甸甸的父爱。
3、体会重点句:“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1)父亲36小时不眠不休,哪来的力量?
(2)这是他“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平常他什么时候会对儿子说这句话?
(3)小结:
高兴的时候,父亲会对儿子说:____
悲伤的时候,父亲会对儿子说:____
胆怯的时候,父亲会拍拍肩膀,鼓励儿子说:别怕____
(1) 如今儿子在废墟底下生死未卜,父亲虽没有说一句话,可是我们能感受到他心里对儿子的一声声叮咛,一次次呼唤,他会在心里一遍遍对儿子说什么?
他又在心里一遍遍对自己说什么?
(5)小结:是对儿子的承诺,是对儿子深深的.爱支撑着父亲。所以尽管挖掘得如此艰难,尽管希望如此渺茫,但他没有放弃。
(6)36小时候,父亲已成为什么样呢?
三.检测反馈
感情朗读课文1~10自然段。
总结:此情此景,谁看了会不为之动容!我们要对这位父亲说:您真了不起!
第三课时
上节课我们被父亲的了不起的行为震撼了,心里满是沉甸甸的父爱。下面我们把目光聚集在儿子阿曼达身上。
一.展示交流(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1、默读课文第11~23自然段,看看从哪些可以看出儿子的了不起?
2、为什么他不怕?(无论……,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3、想象补白
(1)就在父亲进行着漫长而艰苦的挖掘的同时,儿子和伙伴们在黑暗的废墟下进行着漫长的等待。在等待中,他们会遇到什么困难?阿曼达又是怎样做的呢?
(2)那是怎样惊心动魄的38小时,怎样饥饿恐惧的38小时。可惜文章没有描述,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阿曼达是怎样激励这13个小伙伴熬过这艰难的38小时的。先小组内说一说,再写下来。可以学习文章对父亲描写的方法。
(3)生交流练笔内容。
(4)小结:
阿曼达就是这样不断的鼓励自己,也鼓励着同学,他把对父亲的信任化作战胜一切困难和恐惧的勇气,所以我们说:这位儿子真了不起!
二.赞美父子,照应开头
1、让我们齐读20~23自然段,让我们看看爱创造了什么奇迹!
2、地震是残酷的,但是父子间因爱所产生的能量远远超出了这次地震。此时,我们不由地发自内心的赞叹: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真了不起!
三.检测反馈
1、这种“了不起”源于父亲对儿子的爱,父亲对儿子的承诺。下面让我们用这句话来回顾一下这个艰难的历程:
当父亲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是这句话____
当人们都来阻拦他,劝他放弃时,回响在他耳边依然是这句话____
父亲不在乎那38小时的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因为他知道,此刻,他儿子一定跟他一样,在默念着那句话,那就是____
四.板书设计
19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 子
决不放弃 爱 乐观善良
了不起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如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提供《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文章给学生。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介绍资料:可以先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也可以教师播放地震的相关影像资料,还可以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并对图片进行解说;然后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3.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89年,当巨大地震地危
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①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②用“~~~”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③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
3.全班交流:(1)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2)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①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②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③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 一位父亲冒着危险, 抱着坚定信念, 历尽艰辛, 经过38小时的挖掘, 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 歌颂了伟大的父爱, 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文章语言平实, 情感真挚, 令人震撼。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 再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正确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 体会父爱的伟大力量, 感受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3.初步领悟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4.体会重点句子“不论发生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文中的作用。
其中目标2和目标3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目标4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及课标要求, 我的总体设计思路是: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读中悟, 悟中品。
教法:情境创设法、品读感悟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整体感知。
上课伊始, 可以播放多媒体课件, 教师深情描述:这就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 短短4分钟时间, 30多万人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2500多座建筑物倒塌, 当人们沉浸在无尽的恐惧和悲伤之中时, 一对父子却创造了一段生命的奇迹。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对父与子, 和他们做一次心与心的交流吧。 (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这样通过画面的直观展示, 刺激学生的感官, 拨动他们的心弦, 引发阅读的期待。
本课篇幅较长, 教师可以设计“预习导航”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课件出示预习导航)
(1) 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 联系上下文等自主识字。
(2) 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 画出文中不理解的问题, 做批注。
这样在导入新课之后, 由于有了课前预习的基础, 教师只需要进行预习检测和复习巩固即可顺利完成教学目标1。
接着, 根据学生预习课文时产生的疑问“课文的最后一段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让学生快速读文, 边读边找出相关的段落, 做批注。这样从“了不起”入手,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理清文章层次。
2.聚焦父亲, 读中悟神。
一节课成功的关键在于研读教材, 选择好切入点。因此, 这一环节我准备这样设计:地震的混乱中, 父亲大哭了一阵, 猛地想起自己对儿子的承诺, 快速读文, 找出这句话。学生通过读书, 会很快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不论发生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我会继续引导:“这个承诺, 促使父亲重新振作, 疾步走向儿子所在教室的那片废墟。自由读课文第5耀12自然段, 看看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边读边做批注。”
接下来, 学生通过细读课文、小组合作交流, 会找出许多人劝阻父亲的语段 (课件出示) 。
学生通过反复练读父亲面对好心人、消防队长和警察的劝阻, 所回答的这几句话——“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体会出父亲回答时的心情是不一样的, 语气也是不同的。
五年级的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 在关注文本细节、体会蕴藏在文字深处情感的能力方面还有所欠缺, 因此教师可以出示读书提示 (课件出示) :抓住人物语言展开想象, 体会父亲的心情。帮助理解, 再次品读、交流、感悟、探究, 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语气、神态的想象补充, 以及朗读再现, 深刻感受父亲因爱而执着地救援儿子的行为。
学生还可能会找出“他挖了8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36小时, 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 双眼布满血丝, 衣服破烂不堪, 到处都是血迹”来谈父亲的了不起。这段话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挖”“满脸灰尘”“布满血丝”“破烂不堪”和“到处都是血迹”等词语来谈感受。然后让学生带着各自的体会进行读书, 进一步升华情感, 从而体现新课标中的“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这一要求。
学生有可能还会对“他挖了8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36小时, 没人再来阻挡他”质疑:“为什么作者会写这么多表示时间的词语, 而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呢?”这个时候可以进行句式比较 (课件出示) 。
“他挖了8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36小时, 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挖了36小时, 没人再来阻挡他。”
这样通过对比朗读, 联系上下文, 品读感悟, 深层次与文本对话。在朗读方法上, 有的学生会认为, 时间很紧迫, 为了争分夺秒救孩子, 这几个时间词语要读得语速快一些。有的学生则认为, 父亲挖得时间长, 很辛苦, 很累, 应该读得越来越慢。“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这个时候我们要尊重他们的情感体验, 要给每个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和思考空间, 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这样通过齐读、领读、接读、自由读等多种读书方法, 让学生明白作者抓住人物动作、外貌刻画人物的方法, 从而感知挖掘过程的艰辛和父亲的执着。
3.关注儿子, 升华情感。
在学习描写儿子的这些段落时, 可以继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 运用“读、思、品、议”读书感悟的学习方法, 来完成本环节的学习。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下面两段话:
(1)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 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 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 不论发生什么, 你总会和我在一起!”引导学生感受儿子的临危不惧, 在废墟下的顽强等待。
(2) “不, 爸爸, 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 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 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引导学生感受儿子在废墟中“爱的传递”,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同时再次强化了文章的重点句子, 体现了文本解读的宽度和厚度, 水到渠成地突破了本文的难点。
4.展开联想, 即时练笔。
(音乐响起, 出示课件。) 文章中, 孩子们就在这漆黑的瓦砾堆下, 38小时无水无食物, 在恐惧和危险中等待救援。而这些仅仅是通过简短的父子对话一带而过, 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文章没有写。相信学生读到这里也会产生疑问, 为了帮助学生解疑, 我准备设计一个小练笔:同学们, 当灾难来临的那一刻, 当地震发生的一瞬间, 教学楼像山一样压下来, 把孩子们压在了漆黑的废墟下。儿子在废墟下苦苦地等待了38小时啊!这38小时里, 他和小伙伴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请你动手去写一写吧。
联想是文本延伸的一种方式, 此时通过联想感受人物内心的真实状态, 可以再次使情感得到升华。
5.课外延伸, 拓展阅读。
“老师不禁想起一首短诗, 献给我们这位父亲: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 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 这个人就是父亲, 这种爱就是父爱。最后, 介绍给大家两篇文章:《背影》和《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相信大家用心感受后, 会再次感动。”阅读设计既联系课文内容, 又延伸到课外, 注重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说板书设计
教学中我从一个中心线索、两个“了不起”入手, 抓住课文的重点进行板书, 清晰明了, 使人很容易就能从板书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体会思想内涵。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了不起子
执着顽强
不论发生什么,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6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正确读“洛杉矶、混乱、废墟、爆炸、瓦砾”等词语。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4.通过听、说、读、写,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亲的了不起。
5.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点】
1.感悟“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这一情景的第十二自然段。
2.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3.理解父亲为何了不起。
【教学难点】
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创设情境
1.当我们呱呱坠地,首先感受到的就是父母毫无保留的爱,妈妈的爱如温暖的阳光,爸爸爱深似海洋,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第六组课文,共同来感受父母那温暖而含蓄的爱。
2.自由读单元提示,想一想,通过读这两段文字,你知道了什么?
3.齐读课题,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4.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生字或不懂的词,请你的工具书朋友来帮助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也非常动情,因为大家都被文中的故事所感动,请几位同学读一读最令你感动的段落,其他同学听一听他读的是否通顺、流利、有感情(指名读)。
2.哪位同学说一说,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你从哪里看出来这是一场大地震?
三、教学字词,扫清障碍
1.灾难的来临就是这样突如其来,老师这里有一组当年洛杉矶大地震后的图片,请大家来看。
2.相应出示词语:洛杉矶、颤抖、废墟、瓦砾、爆炸、混乱。
4.请大家把这些词认真地读一读(自由读,指名读)。
5.教学生字。
6.书写,要求正确、规范。
四、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在这样一场大地震中,父亲和儿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记叙文的六要素)
2.这篇文章中的父与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父亲、儿子)
3.正如同学们所感受的一样,文章最后用一个词评价了这对父子,那就是——了不起。
五、教学一至十二自然段
这节课,我们先来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请同学们静心默读一至十二自然段,这里面有许多有关这位父亲的外貌、动作、语言描写,请同学们分别用直线、波浪线、着重号标出,看看哪些地方或哪些语句深深感动了你,让你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并在旁边简单地写下你的感受。
(一)出示第3自然段
1.父亲看到儿子的学校场景,是什么心情。
2.你能体会到一个父亲跪地痛哭时的感受吗?文中是通过什么描写,表现了父亲的绝望、悲痛?
3.在这极度悲痛中,父亲猛地想起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
4.如果我把这句话改成“我会和你在一起”,和“总会”有什么区别?
(二)出示救援的句子
1.父亲坚定地走向瓦砾,可是许多人来劝阻他,都有谁来劝?他们都说了什么?父亲如何回答?看看关于父亲的语言描写,你发现了什么?
2.父亲的话看似重复,但此时他的心情是一样的吗?
3.我们把体会带进课文,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
4.如果你就是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好心地劝你,你为什么还如此坚持?从这份坚持中,我们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父亲?
(三)出示第十二自然段
1.这段文字中运用了什么描写?父亲整整挖了多长时间?
2.为什么文章不直接写“他挖了38小时”,而是从8小时写起?
3.想象一下,他在挖到第8个小时的时候在想什么?挖到12小时在想什么?挖到24小时他在想什么?挖到第36小时阿曼达仍然生死未卜,此时他会对自己的儿子说些什么?
4.这一段是怎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和动作的?是什么,让这位父亲如此的坚持自己的做法?
5.在这位父亲发掘的过程中,别的孩子的父母是什么表现?此处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更能突显出这位父亲的了不起,我们在习作中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把好坏、善恶、美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六、拓展,指导写法
1.看到这位父亲,让我联想到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的一幕幕场景……
2.看到这一幕幕,你深深地感受到了什么?是不是只有在大地震或者大灾难面前才能体会出父母对我们的爱?那你回想一下生活的点点滴滴,有什么事可以让你感受到父母对你默默无闻的爱。
3.我们平时要留心观察、发现,用文字去记录父母对自己的深沉而宽广的爱。
七、小结
父爱的力量终于换来了奇迹,如山般的爱终于等来了儿子的呼唤,这样一位了不起的父亲,肯定会有一个了不起的儿子,下节课,请同学们运用今天的学习方法,合作探究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感受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语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推荐阅读:
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和课堂的高效06-16
语文中的板书设计10-22
语文中的德育教育09-19
广告词中的语文09-20
初中语文中的情感教学10-18
作文精选:生活中的语文11-28
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方法05-26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激发06-20
语文主题学习中的点滴心得07-27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