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小论文

2024-12-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古诗词教学小论文(精选8篇)

古诗词教学小论文 篇1

诗词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有的是为了赶进度,往往是抓住三个字,那就是“读、译、背”,因而一两节课就可解决诗词单元;就各种类型考试试题而言,诗词也常常不登大雅之堂。我认为,诗词在文学中不仅占有重要位置,而且是文学中的精华部分,又有漫长的历史渊源,从诗词的数量就相当可观,仅宋代诗人陆游一人就有近万首之多。可见,诗词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要让子孙后代继承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诗词宝贵遗产,就要让我们现在的孩子了解诗词的常用知识,吸取其中有益的营养。对初中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这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环节。为此,试就如何引导学生想象,产生兴趣,培养他们形象思维能力说说自己的一点体会。

意境应是诗歌内容教学的中心,因而,怎样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意境,体会一首诗的诗情画意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往往也是教者最伤脑筋的事。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我采用下列方法激发学生想象,培养其思维能力。

一、设问要巧,兴趣要高

课堂教学提问要“巧”。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上,教师若能做到“大智若愚”,在学生易混淆的问题上装一点糊涂,借糊涂之机,诱导学生饶有兴趣地去观察某些自然现象,进行独立思考,也可以算是一“巧”了。

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进京》开头两句写的北风卷地,八月飞雪,而三四句却写的是梨花盛开,春风和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意图,我提问:“前面写北风狂吼,百草摧折,接着又怎么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春天呢?可能是作者写错了吧?”学生一听说写错了,兴趣立刻来了,反应灵敏的学生争着说:“没错,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时我顺势发问:“你怎么知道是比喻?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学生就准确地说:“从‘如’字上可以知道,这样写突出了北国的美丽雪景。”此时,我也恍然大悟地说:“噢,原来是这样,作者把寒冷的西北描写得绮丽多姿,暖意洋洋,真美!”又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句,我问:“胡琴等都是北方民族的乐器,这些乐器是赠送武判官的礼物吧?”通过这些诱导,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明白饯别时的真挚而热情的氛围了。

用简洁的话提问,启迪学生想象,体味诗人的情感,可以算是又一“巧”了。比如苏东坡《浣溪沙》词的第一句“簌簌衣巾落枣花”,从字面上译是“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如果让学生透过字面深入一步加以想象,就产生另一境界了:“枣花盛开是什么时候?诗人谢雨归来沿途经过了什么地方?如若你是诗人,感觉怎样?心情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有部分学生回答说:“春末夏初时节,诗人喜气洋洋地走在枣花盛开的路上,微风拂面,枣花纷纷洒落在他的袍服和头巾上。嗅到枣花的清香,该是多么愉快啊!”

二、温故知新

《论语》有句话是“温故而知新”,在诗词教学中如何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学过的知识,也是诱发想象,领略诗人作品思想脉络的较好方法。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尾联“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和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可谓同工异曲了。在讲解时,先让学生回忆李白的这首送别友人的诗,再体会其异同,尤其是相同之处:诗人送别,不是一般的客离主归。设想,你家来了一位和你父亲平常感情至深,关系至密,久别多年的客人,经过再三挽留,仍不能留下,在饯别时,送了一程又一程,还想送却又不能再送的情况下,又遇到大雨天气,试想你父亲的心里该是什么滋味。由此可知,朋友之间的友情何止是“桃花潭水深千尺”。在此基础上学生心里获得的感受加深了。这时诗人伫立风雪路口,举目遥望武判官一地远走之际的心情怎样?武判官心情又是怎样?学生会将“雪人”、“拭泪”、“转悲为喜”等词用在主、客二人身上了。此时此刻,再诱导学生回顾一下岑参的另一首思乡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那种戍边将士的复杂心情,学生的感受也许更深,较为具体地感觉到诗歌词语的高度凝练,蕴含着作者及其丰富的情感,从诗句中发现诗人将不尽之情溢于言表之外的门道。

激发情感,诱发想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的方法是多样的。诸如运用板书直观手段引导想象,加强表情朗读,展示图画,看录像、听录音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时要密切配合交换使用,有时要根据客观条件、文章体裁灵活选用,以达到殊途同归的预期效果。

对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思考

对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思考

江苏 泰州 ●张 瑜

古典诗词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遗产,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浩若烟海。传统教育一直非常重视诗词知识的传授,这也使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得以传承和发展。古典诗词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意义重大。进入新时代,“国学热”等现象给小学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创造了新的发展契机。笔者在此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简单谈谈对当下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一、对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原则的思考

古典诗词在小学语文的教材中占有很大比例,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足以体现出了古典诗词教学在我国义务教育基础阶段的重要性。小学阶段的古典诗词教学是提高学生传统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的基本途径,直接影响到初、高中阶段语文素养的培养。根据小学阶段的教学特点,小学语文的古典诗词教学应该坚持以下的教学原则。

1.课堂传授与课余阅读相结合现阶段,小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要想实现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坚持课堂传授与课余阅读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认真备课,结合具体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充分体会古典诗词的巨大魅力;另一方面,注重加强对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寻找感兴趣的古典诗词进行阅读欣赏。课堂传授与课余阅读相结合,才可以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

2.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相结合

小学生因其年龄的特殊性,需要小学语文教师特别注重教学方法的选用。小学生自制力差、精力充沛,上课很难做到长时间地集中精力,小动作不断、走神的现象在小学课堂中非常普遍。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该坚持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通过集中教学,消除小学生对教师和课程的恐惧感,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集体的合作学习中,共同进步;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对古典诗词学习的心得体会,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3.基础知识学习与人文素养提升相结合

小学生处在古典诗词的启蒙阶段,直观思维比抽象思维发达,再加上古典诗词有自己的特色,语言、语法与日常语言有很大区别,学习的难度比较大。因此,小学生对古典诗词接受上存在困难。针对上述情况,教师授课时要热爱、关注学生,耐心地讲解知识。同时,引入情景教学,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古典诗词蕴涵的美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对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方法的思考 小学古诗教学“四法”

银光小学 马兰芳

古典诗词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遗产,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浩若烟海。传统教育一直非常重视诗词知识的传授,这也使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得以传承和发展。古典诗词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意义重大。进入新时代,“国学热”等现象给小学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创造了新的发展契机。

教学是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更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和教学环境,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意义重大。在新课标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尝试在古典诗词教学中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诵读法”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带着思想感情对教材中的古典诗词反复地进行大声朗读,这是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方法。经过大声诵读,直观地了解到诗词的内容,进而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更好地理解诗词表达的思想内涵。在诵读中强化创造性思维,通过小学生丰富的联想,将艺术的魅力内化;最后,通过有节奏地诵读可以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韵律美,使孩子们的情操得以陶冶。

2.鉴赏法

“鉴赏法”是指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欣赏,增强对古典诗词之美的感悟和体会。在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从而获取审美上的情感体验。例如教学骆宾王《咏鹅》这一课,可以鼓励学生拿起画笔,描绘出诗中的意境,感悟画面美。古典诗词韵律整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诗词进行“古诗新唱”,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下,体会古典诗词的音乐美。

3.探究法

“探究法”是指教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的教学方法。小学生的自主能力比较差,需要教师耐心指导。作为新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主创办诗词板报或小报,定期举办诗词填充大赛,激发小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也可在学生充分理解诗词含义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改诗为文,既能增加对该诗词的理解,又能培养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古诗词教学小论文 篇2

【课前研讨】

一、包容的姿态:经典古诗文的魅力

屠素凤:经典可以从容经历岁月的洗濯而愈发醇厚,经典也可以沉静对话无数的读者而愈加和悦。经典从茫茫历史走来,她典雅,沉稳,美好,亲切。她可以是稚子的游唱,也可以是学者的考证;她可以是妇孺的吟诵,也可以是长者的感慨。所以,经典很“国民”。今天我们主要就经典小古文《揠苗助长》的教学进行讨论。我们的校本课程《若耶国学启蒙》把它选编入上册,建议在低年段中执教。不过,也有老师在具体实施时安排在中年段执教。关于这篇小古文安排在哪个年段比较合适,我想请大家谈谈各自的看法。

沈佳琦: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选编有白话文版的《揠苗助长》,而我们的校本课程把这篇课文的古文版选编进来。从国家课程的角度讲,古文版可以是教材白话文版的补充和拓展。从校本课程的角度讲,在学习了白话文版《揠苗助长》后,再接触古文版,可以让古文变得亲切起来。所以,我觉得低年段的学生是可以接触古文版《揠苗助长》的。

倪建萍:古诗文很难教,学生也颇感难学。一是因为古诗文传递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距离遥远,以学生今天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和理解古诗文有难度。二是因为古代汉语系统发展演变为现代汉语系统,古今语系差异客观存在,以学生今天的知识经验,对话古诗文,障碍不可逾越。三是因为经典古诗文传递的都是成人的情怀、意志和操守,以儿童的情怀和心志去领悟也颇有难度。小古文《揠苗助长》虽然篇幅简短,才41个字,两句话。但是每句话包含的信息量很大。如,第一句话单从朗诵的角度看,中年段的学生要作意义停顿和节奏处理就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进行朗读指导。再加上古今语言系统的客观差异,如,小古文中“芒芒然”“病”等在语言的发展变化中,古今意义已经有了明显的区别,中年段的学生要理解它也并不轻松。所以,我觉得中年段的学生走进这篇小古文也可以有很多收获。

周敏:如果把这篇小古文放到高年段,朗读和理解文意应该不会成为学生与小古文对话的难点,但我觉得这篇小古文还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探索的价值。比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语言智慧。《揠苗助长》节选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是孟子在向公孙丑谈论如何“养浩然之气”时讲述的一个故事。“养气”实指人的修为,“浩然之气”是指一个人刚直的品性、正义的抱负、仁义的胸襟。孟子主要向公孙丑阐述人的品性、抱负、胸襟等影响人的处世行为方式,而刚直的品性、正义的抱负、仁义的胸襟的形成,须慢慢修炼、渐渐积淀。正如禾苗的成长,不能不闻不顾,也不能急功近利,而是应顺其自然。以“农夫事禾”的荒唐小故事,比喻如何提升人的修为这样的严肃大主张,如此论述正是春秋时期的寓言文体之独特魅力的体现———以形象的故事阐释抽象的主张,以轻松的语言表达严肃的观点,以小故事中人物行为的荒诞反证哲学观点和政治主张的正确。小故事大道理,小文章大智慧,寓言特殊的文体样式和言语表现方法,以及由这种特殊的言说方式积淀下来的成语运用都是可以引领高年段的学生去经历一番的。

屠素凤:确实,经典有和悦的姿态、包容的态度。低年段的学生可在诵读中感受经典的音韵,中年段的学生可在诵读中理解经典的美好,而高年段的学生则可以在诵读中探索经典的文化魅力。所以小古文可以与低年段的学生相遇,也可以与中年段的学生携手,还可以与高年段的学生对话。《揠苗助长》有在不同的年段实施教学的可能。

二、模糊的目标:古诗文教学的现状

屠素凤:经典古诗文是华夏文明的一朵奇葩。学生学习古诗文,既可以感受经典的表现魅力,也能够实现文化的一脉传承,还可夯筑学生生命成长的坚实柱子。我想,关于古诗文教学的价值趋向我们的认识应该是一致的。不过,也就因为经典学习的弹性太大,宽度太广,所以指导学生走进经典时,往往会碰到许多执行上的困难。我想请大家再谈谈,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存在哪些问题?如果《揠苗助长》在不同年段实施教学,可能会碰到哪些困难?

樊维维:我觉得教学目标的模糊性是古诗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我们有向经典汲取智慧的认识,我们也有用经典夯实生命底子的主动。但是古诗文的教学实施实在缺少具体的教学建议和操作意见。我同意经典很包容的说法。譬如,李白的《静夜思》,幼儿园的孩子可以通过口耳相授学会吟诵,大学学子也可以《静夜思》为载体作一番关于“床”的文化探究。但经典的包容量越大,教学的宽度也就越广,教学目标的定位也就越模糊。刚才大家讨论小古文《揠苗助长》可以安排在高年段教,也可以安排在中年段教,甚至低年段也可以来试一试,那是因为小古文《揠苗助长》有着无限可以发掘的教学内容。不过,假设让我把这篇小古文推荐给具体某个年级的学生学习,我还真的拿捏不准教学目标应如何制订。

王佳佳:我也有这个困惑。因为对古诗文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不清楚,所以拿到一篇具体的古诗文,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时,“应该教哪些内容”就会成为问题。

屠素凤:确实。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列出了必背古诗文,但是并没有具体的课程教学指引,也没有相关的教学实施建议,我们该怎样把握各个年段的教学目标呢?这是大家在执教校本课程时碰到的棘手问题。我们虽然起草了《若耶国学启蒙》的教学纲要,但还很粗糙、模糊,还要靠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完善和精进。当目标定位模糊的时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学形式的组织也就都存在问题了。所以,老师们首先需要厘清各年级小古文教学的目标定位。有了方向,然后再考虑用什么样的方法和策略,用什么样的形式达成目标。也就是先要明确教什么,再决定怎么教。

为让这个问题研究得更透彻,更有实践的指导意义,我建议举行一次教学研讨活动,通过同一小古文《揠苗助长》在不同年段的教学建构,思考小古文在不同年段教学可以达成的适恰目标。姑且把这个研讨活动定名为“小古文《揠苗助长》同课异段”吧!大家讨论一下,如果《揠苗助长》分别在二、四、六三个年级中教学,哪些目标定位是适合的?哪些内容的选择是必需的?

三、适合的内容:古诗文学习的要求

屠素凤:一篇古诗文所承载的语言的、文化的内容是无限的,一篇具体的古诗文可以放在低年段教,也可以放在中年段或高年段教,因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是确定的古诗文在确定的教学情境中,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是科学的、严谨的。任何语文教学我们都应该尊重学生当下的表现,并以此为起点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大家就以《揠苗助长》为例,充分考虑不同年段学生当下的学情和发展需要,思考应该选择哪些“适合”的教学内容。

沈佳琦:我先来说说低段的教学内容。低年段的学生识字量不大,古诗文中的一些难字、生僻字、异形字,容易从“视觉”层面向学生传递“古诗文”难读难懂的信号。但是如果把“视觉”形态的古诗文,转化为“听觉”形态的古诗文,古诗文就会一下子生动起来,有趣起来。汉字的四声变化使古诗文有了起伏的旋律,古诗文的气息停顿使古诗文有了变化的节奏。古诗文有声气相谐的个性,低年段的学生可以由外在的“声音”形象地感受古诗文内在的“气息”,在反复诵读中形象地感受古诗文的内容。所以,我觉得低段的古诗文学习定位应该在诵读上,在有滋有味、有声有情的诵读中,感受古诗文的音韵美。至于古诗文意思的理解,我认为可以不求精确,模糊整体地了解即可。

唐丹妮:我来说中年段的。中年段的学生有了2000字左右的汉字积累,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尝试理解词语或句子。他们走进小古文,不会再满足于能读能诵。探求未知的好奇,是他们想理解古诗文的动力。我觉得中年段的古诗文学习可以定位在理解上,教给学生理解古诗文的方法。而高年段则可以在理解古诗文内容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去发现古诗文蕴含的情感、思想和观点,引领学生去感悟古诗文作为经典存在的民族的文化个性和哲学智慧。当然这种民族的文化个性的触摸一定是浅表的。

屠素凤:如此说来,关于古诗文教学,低年段的目标可定位在朗读感受,中年段的目标可定位在理解积累,而高年段的目标可定位在感悟运用。这次教学研讨活动,我们低、中、高段三堂课以微课的形式呈现,每节课安排时间为25分钟,意在集中关注每个年段的目标重点。低年段重在“读”———读准、读通、读出节奏;中年段重在“理解”———在读中感受和理解古诗文的特殊语言现象,教给学生理解古诗语言的方法;高年段重在领悟———领悟古诗文背后的文化精髓、思维含量。先备课,再执教,最后通过课堂观察,去思考我们设想的各年段古诗文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否合理。这次教学研讨活动的课堂执行这样安排:沈佳琦老师执教二年级,樊维维老师执教四年级,周敏老师执教六年级。不过,请大家先一起学习,一起钻研教材,一起进行教学预设,然后我们再进行课堂教学研讨。

【课例呈现】

《揠苗助长》教学

(二年级)

一、谈话导入

师:老师准备了一首好听的儿歌送给大家。(出示儿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放风筝

师:放风筝时,谁在前面,谁在后面?

生:“你”在前面,“我”在后面。

师:古代的小朋友也放风筝,也读童谣。他们是这样读的,我们一起读一读。(出示)

放风筝

师:在这首儿歌里,谁前行?

生:“汝”。

师:谁后行?

生:“吾”。

师:在小古文里“汝”就是你,“吾”就是我。古人称自己还有另一个字,(出示卡片“予”)予”也可以指“我”。

师:童谣有趣吗?老师还想送你们一则更有意思的小古文呢!(出示课题,板书课题。)这则小古文叫“揠苗助长”。“揠”是提手旁,和手有关系,指的是把禾苗轻轻地拔起来。我们一起读课题。

(生齐读)

二、读准字音

师: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根据课文上的拼音宝宝,自己读一读这篇小古文。

(生读)

师:小朋友们读得这么认真!小古人想来听听,看你们能不能把这些短语读准确了。(出示:闵其苗之不长、芒芒然、今日病矣、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生开小火车读。师生合作读。)

师:短语能读得这么好,把它们放进小古文里去,相信也一定能读准每个字音。(指名两人读)

师:第一次读就能读得这么流畅。能读准字音,学好小古文你们就已经成功一半了。(板书:读准字音)

师:刚才你们把小古文读得很清楚,老师也想来读一读,看谁最会听。(范读)老师读得好听吗?为什么这么好听,请小朋友来夸夸我哪里读得好。

生:老师读得有停顿。

师:有停顿会读得更清楚。

生:老师读的时候有快有慢。

师:有快有慢读起来就有味道多了。

生:老师读的时候,有些字轻一些,有些字重一些。

师:是的,有轻有重听起来就会更加悦耳。读这篇小古文时,老师根据节奏,读得有轻有重,有快有慢,这样读起来就会有韵味。小朋友们想不想像沈老师一样来读?

生:想。

师:老师读得这么好,是因为老师有一个好办法,读小古文时,心里已经画上了节奏线。(出示)赶快拿起笔画一画节奏线,学着老师那样读一读。

(生画线后自由读)

师:谁最有自信,愿意读给我们听听?

(一生读)

师:因为有了节奏,读起来就更有味道了。

师:刚才沈老师觉得这句话你读得特别好,你能再读读吗?(出示: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生再读。)

师:谁还想把小古文用自己动听的声音表达出来?

(一生读)

师:你读的时候,这句话读得特别有感觉,请你再读一读。(出示: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生再读。)

师:谁也想把这句话读好?

(另一生读)

师:读得多好听,我们一起来有节奏地读读吧!

(生齐读)

师:我们班的同学个个都很聪明,在短短的时间里,已经能把小古文的节奏读出来了。(板书:读出节奏)

三、读懂意思

师:读得有节奏,也就读出了小古文的韵味,老师奖励大家看连环画。(出示第一幅图)这是连环画的第一页,静静地看几秒钟,读懂了请举手。(生读后举手)谁来帮老师读读第一页的故事?

生:(读)宋国有个农夫,一直很担心他的禾苗长不高,天天去田边看,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于是就把禾苗拔高了一点。

师:哪个小朋友眼睛最亮,马上就能找到小古文里对应的部分?

(生读古文中相对应的句子)

师:这幅图讲的是什么意思?

(生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师:那么长的一段话,小古文居然用13个字就把它讲明白了。

师:(出示)这是连环画的第二页。谁来给大家读读图下面的文字?

生:(读)一天下来,他十分疲劳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累坏了,不过力气总算没有白费,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一大截!”

师:在小古文里你能找出是哪个句子吗?

(生读古文中相对应的句子)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幅图吗?

(生用自己的话说图画的意思,即小古文的意思。)

师:你真了不起,马上读懂了这幅图的意思。你觉得古人说话怎么样?

生:短、少。

师:谁来帮我们解说一下连环画的最后一页?(出示)

生:(读)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快步跑到田地里去看那禾苗的情况,禾苗都枯死了。

师:最后一幅图又对应小古文里的哪句话?

(生读古文中相对应的句子)

师:它说的又是什么意思?

(生用自己的话说小古文的意思)

师:你觉得古人说话怎么样?

生:简短、有趣。

师:看着连环画,有声有色地古今对比着读,不知不觉中就读懂了“揠苗助长”这个小故事的意思。(板书:读懂意思)带着你的理解,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个发生在2300年前的故事吧!

(生齐读)

师:同学们,这篇小古文仅用41个汉字,就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小古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简洁,然而内容却很丰富。小古文有趣吗?好玩吗?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好多寓言故事,原先都是古人讲的,都能找到相应的小古文。比如“坐井观天”“守株待兔”等。大家可以找出来,和小朋友一起研究研究。

《揠苗助长》教学

(四年级)

一、认识古文,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熟悉而陌生的小古文———

生:揠苗助长。(师板书课题)

师:“揠”的意思是———

生:拔。

师:所以也有好多人把“揠苗助长”叫———

生:拔苗助长。

师:这个故事我们二年级时读过,谁能说说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生:有个农夫每天到田里看自己的禾苗,看到禾苗没有长高,非常担心。

师:事情的经过呢?

生:他就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拔。

师:故事的结果呢?

生:禾苗都枯死了。

师:这个寓言故事我们太熟悉了,它已经有2300多岁了。在2300多年前,它长什么样子呢?想看看吗?想听听吗?

二、读注释,理解小古文

师: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课本,自己大声地读一读这篇课文。它讲的就是“揠苗助长”这个老故事。碰到难读的地方,可以请教同桌或老师。

(生读)

师:同学们读得可真认真。(出示: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谁能读读这个句子?

(一生读)

师:(点击“闵”)“闵”是什么意思?

生:“闵”和现在的“悯”相通,它的意思是“担心、忧虑”。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读注释。

师:请你把注释①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

师:你真会学习。小古文比较难懂,但是有了注释,就能把难的变成简单的,所以读注释是学习小古文的好办法。(板书:读注释)

师:谁来说说,他在担心什么呢?

生:担心禾苗不长。

师:在这句话中哪部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生:“闵其苗之不长”。

师:再猜猜“揠之”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拔禾苗。

师:理解了意思,读起来也就更明白了。谁再来读读?

(生读)

师:如果能这样划分节奏,读起来就更好听,更有韵味了。(出示)

生:(读)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师:虽然划分了节奏,但是节奏和节奏之间的气息仍然是连着的。谁再试试?(指名读)

师:读得很有韵味。

师:(出示:其子/趋而往/视之)这个句子不长,但也挺难读的,谁会读?

(生读)

师:你真厉害,一下子就把这个句子的节奏给读出来了!

师:点击“趋”,这个字念“趋”(qū),什么意思?

生:快步走。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从注释中读明白的。

师:都是会学习的孩子!敢猜猜“趋而往”的意思吗?

生:奔跑到田里。

师:是的,跑着去看田里的禾苗怎么样了。想想我们应该带着什么语气去读?

生:着急。

师:我们全班一起试着来读读,读出他的着急来。

(生齐读)

师:现在还觉得小古文难读吗?(生:不难读。)是的,书读百遍,难读的也就变得简单了。

师:文章不长,41个字,谁能连起来读读?

(生读)

三、想古今,猜读小古文

师:小古文,是古人用书面语写成的文章,又叫文言文。因为离我们的年代比较远,所以读起来会有些陌生,不通畅。不过老师告诉大家,小古文也是中国汉字写成的,古文中的好多词今天仍在用,如果我们敢一边读,一边猜,读起来会非常有趣味。我们先自己再读读,然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来猜猜带圈的字词是什么意思。(出示句子。板书:猜读)

师:谁先来交流你最有把握的字?

生:我觉得“今日”的意思是“今天”。

生:我觉得“长”的意思是“生长、长高”。

生:我觉得“助”的意思是“帮助”。

生:“趋而往视之”中“视”的意思是“看”。

师:有那么多熟悉的汉字朋友在,读起来也就更亲切了。再读读。

(生再读)

师:读得那么明白流畅,我们要感谢那些我们熟悉的汉字,那些古今相通的汉字。(板书:古今相通)有了它们我们就有信心读好小古文了。

四、理解古今异义

师:不过汉字毕竟在变化,在发展,有些汉字的古今意义是有变化的,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了。(出示: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苗则槁矣。)

师:发现这三个句子的秘密了吗?

生:都有一个“矣”。

师:“矣”是古代的语气词,今天我们表示语气的词有哪些?

生:呢、吗、吧、啊、了。

师:那“矣”相当于———

生:了。

师:所以苗长高了,古人说———苗长矣。我后悔了,古人说———吾悔矣。

师:所以“苗则槁矣”的意思是———(生:苗枯萎了。)“予助苗长矣”的意思是———(生: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今日病矣”的意思是———

生:今天我病了。

师:这里的“病”和今天我们说的生病不一样,这里的意思是累坏了,累极了。所以“今日病矣”的意思是今天我累坏了。

师:你看古今语言有发展有变化吧,所以读古文如果我们能特别关注这些古今不同意思的字,理解起来就有趣多了。(板书:古今相异)

师:在这篇小古文中还有一个词语也有“累”的意思,表示非常疲惫的样子,你们猜可能是哪一个?

生:“芒芒然”。

师:聪明!“芒芒然”在这里是说非常疲惫的样子。

师:这下小古文的意思都明白了吧?谁来说说?

(生自由说)

五、小结学习小古文的方法

师:今天你在学习小古文方面有了哪些收获?

生:读注释理解,古今相通猜读,古今相异用工具读。

师:老师建议大家背下来,那么收获就更大了。我们来举行一个背诵比赛,全体同学起立,老师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自由背诵,如果在这1分钟内会背了就坐下来。

(生自由背诵)

师:同学们背诵的效率可真高,我们全班一起来背一背。

(生齐背)

师:小古文是古代文化中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我们应通过学习去理解它,积累它。“揠苗助长”是个寓言,好多寓言的源头都在2000多年前,课后我们可以找到其他的寓言小故事去读读。

《揠苗助长》教学

(六年级)

一、看图猜成语,初识寓言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咱们先来玩一个看图猜成语的游戏。(出示“守株待兔”“井底之蛙”“掩耳盗铃”的图片,请学生看图猜成语,并说说故事的大致内容。)

师:这三个成语统称为———

生:寓言故事。

师:那究竟什么叫作“寓言故事”呢?(生聊)早在2300多年前,许多思想家为了劝说别人能够接受自己的思想,去管理国家,治理人民,他们就用最生动、最形象的故事来进行表达,像这样的故事,今天我们把它叫作“寓言”。(板书:寓言)

二、理解寓言,读通、读懂

师:(出示“揠苗助长”的图片)瞧,这又是一个寓言故事,它的题目是———

生:揠苗助长。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则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揠”的意思是———(生:拔。)咱们一起写,“揠”是“拔”的意思,与“手”有关,所以是提手旁,右边先写横,下边是“曰”“女”,最后写竖折。这则寓言故事的作者是2500年前的大哲学家孟子。

师:你是怎么知道“揠”是“拔”的意思的?

生:我是通过读注释知道的。

师:你可真会读书!回忆一下,学习小古文,咱们已经积累了哪几种方法了?

生:借助注释理解文章。

生:联系古今意义理解文章。

师:你们个个都是爱读书的好孩子!请打开课本,认认真真地把小古文读两遍,努力把它读通。(板书:读通)然后借助注释联系我们已经储备的知识,尝试着把它读懂。(板书:读懂)

(生自读)

师:谁已经读通了?(指名1~2位学生读)

师:咱们班学生真了不起,老师还没教,你们就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学习小古文的第一步———读通。那你们读懂了吗?我请一位同学来说说小古文的意思。其他同学认真听。老师可能会随时打断解说小古文意思的同学,请你们回答问题。

(生进行交流。当翻译到“芒芒然归”的时候打断学生。)

师:不好意思,老师打断一下,谁能明确告诉大家“疲惫不堪”在小古文中是用哪个词表示的?(生:芒芒然。)好,你继续讲。(生继续讲完)“累坏了”这个意思在小古文中是怎么表示的?(生:病。)干枯、枯萎是用哪个词表示的?(生:槁。)

师:同学们听得很投入,老师也听得很明白。故事中儿子听完父亲说的话,他有什么反应,他的行为是什么?请圈一圈表示儿子动作的词语。

(生圈“趋”)

师:“趋”的意思是———

生:快步走。

师:走那么快,为何?

生:怕禾苗已经死了。

师:他怎么知道禾苗会死?

生:禾苗的根拔起来了,苗得不到水分、营养,就很容易枯萎。

师:我们都知道如果硬生生地把禾苗拔起来,就违反了禾苗的生长规律,反而会害了禾苗。要让禾苗长高,我们要怎么做啊?

生:要按规律办事,慢慢来。(师板书:按规律)

三、读透寓言,揭示寓意

师:我发现同学们其实已经基本上读懂这则寓言故事了,但我们不仅要读懂它,还要读深、读透它。孟子讲这则寓言,究竟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呢?我们继续往后读。(出示)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⑧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⑨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⑩无益,而又害之。

⑧寡:少。⑨耘苗:给苗锄草。⑩非徒:非但。徒:只是。

师:咱们仍然按前面的方法来学习,先把它读通,再四人小组讨论翻译,待会儿全班交流。(巡视,指导翻译。)

师:谁来读读看?

(生读)

师:能读通了,那你读懂了吗?(指名请学生分别说说每句话的大致意思)

师:你们都有学习小古文的潜质,把这么难的话都读懂了。

师:同学们现在都明白了,做任何事情不能急,要按规律慢慢来,这就是《揠苗助长》中蕴含的道理。那大家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也犯过和农夫同样的错误呢?

生:我有时候为了想早点写完作业,字就会写得很潦草,结果老师因为看不清楚写的是什么,就会让我重做。写作业和写字都不能急,应该一笔一画写,不然就会像农夫一样。

师:饭是一口一口吃的,字是一个一个写的,学习也得按规律来。

生:我最近在学习跳拉丁舞,总是想一下子就能跳得很好,结果因为心急却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明白了,应该先把基本功练好,慢慢来,这样才能跳好。

师:对啊,只有按规律办事,才能把事情做好。那你猜猜看,我们的哲学家孟子是在什么情况下对谁讲的这样一个故事?

(生猜测)

师:老师告诉大家,其实孟子是在跟人谈论如何培养浩然之气的时候讲的这个故事。(出示)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师:当时,有人向孟子请教,谁来问问看?

生: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师:孟子是怎么说的呢?同学们看,孟子开头就是“难言也”。看来孟子也觉得这个问题很难讲,于是他就用一个故事来表达他的思想。从故事可知,人的精气神、人的道义、人的修养是慢慢积淀起来,慢慢培植起来的,急不得,必须按规律做事。

四、语境运用

师:寓言就是一个可爱的“怪物”,初读它的时候,它还只是一个生动、形象、有趣、活泼的小故事;但当我们读懂它的时候,它却变成了一个非常严肃、认真、庄重的大哲学家。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不是体会到了这一点?确实,寓言的正面是故事,背后是哲理,这些哲理一直启迪着我们的智慧,丰富着我们的人生,今天,我们还一直在用呢。(出示)

我会用:

1. 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并有所成就呢?(守株待兔)一味等待的人将一无所获。

2. 如果不努力学习,只用谎言自欺,就是(掩耳盗铃)。

3. 阳光的孩子要学会积极进取,不要安于现状,目光短浅,否则就会成为(井底之蛙)。

4. 学习须渐进有功,一味跳级求深,无异于(揠苗助长)。

师:同学们,寓言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好多寓言的源头都在2000多年前,并在现代的语境中还在运用,课后我们可以找到其他的寓言去读一读,如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

【教后反思】

一、诵读是小古文学习的主要策略

小古文本无标点,浑然一体。于是,人们以吟诵为断句的策略。吟诵时有了停顿,也就有了节奏,再加上汉语有四声的高低起伏,这样诵读小古文就如吟唱一般美妙。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经验,也是真理。朗读时,停顿处理正确了,意思也就能明白个大概;朗读时语言节奏清晰了,也就能大致体验到句子想要传递的情感了;再加上声音的起伏变化,那诵读者也就一定可以循声入情入境入理了。反复诵读,直至熟练,无论是小古文的语言形式,还是情感、意蕴等,都会被慢慢消化、吸收,内化为学生生命成长所需要的养料,渗透在学生生命的血液里,为学生的精神成长奠定厚实的底子。因此,无论是哪个年段,小古文的学习必以诵读为主要策略,在读中会意,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积累,在读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年段目标明确是小古文学习有效的前提

小古文魅力四射,可惜被蒙上了遥远时空的面纱。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不同年段的学生走向小古文的起点绝不一样,所以,学生与小古文对话的落点不一样,形式不一样,策略也一定有着差异。

1. 感受:低年段小古文学习的重点

小古文虽然很美,但语言形式的佶屈聱牙,让低年段的学生对她的美丽爱不起来。如何让小古文不晦涩,变得亲切起来?通过三堂研究课,我们觉得低年段小古文的学习目标应该定位在“感受”。感受小古文的停顿、节奏、音韵等。当然,“感受”的主要策略是诵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小古文的韵味,也在诵读中模糊体验小古文的情感。至于小古文的意思理解,根据低年段学生思维的感性特点,我们可以在诵读中采用文白对读理解法、图示理解法、表演理解法等,让学生在形象的活动中尝试理解小古文的意思。如此,形象的课堂活动策略,可以让小古文的学习过程变得有趣起来,小古文也就好玩、亲切多了。

2. 理解:中年段小古文学习的中心

中年段的学生有了一定量的现代汉语知识的积累,有了一定量的文化的积淀,更重要的是有了相当的学习能力。他们可以试着带上自己的语言系统和文化积累走向小古文,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古人的故事、情感、观点,这是理解。我们觉得中年段小古文的学习应以理解为中心。以上中年段的教学就是以理解为主要目标,引领学生发现古代汉语的特点,教给学生理解小古文的方法,如猜读法、读注释法、查字典法等。

3. 运用:高年段小古文学习的要求

高年级小古文的教学重点在于运用,让那些经过岁用积淀后的精华语言形式积累在学生的脑中,存活在学生的语言系统中,使学生的言语表达丰满不苍白,厚实不腐旧。这是运用的言语层次的要求。我们还得追求“运用”的智慧层次,学生学习经典小古文,感受她的美好,理解她的情致,领悟她的文化厚度,我们得引领学生汲取经典背后的实践智慧,让古人的思想、观点能指导学生的生活应用,让古人的情操、意志能勉励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学生运用古人的哲学智慧,从容应对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从而全面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这次高年段的教学就是在着力生成此追求。

【专家评析】

“分享经典”的教学新样态

周一贯

从“教课文”到“用课文教”是语文教学历史发展的一个台阶;从“用课文教”到“教人用课文”又是一个新台阶。“教人用课文”,强调了语文教学的“育人”靶向。如果说前一个台阶衍生了“同课异构”的机理,那么后一个台阶更深地体现了“经典文本”可以让不同年段学生共享的“同课异段(学段)”的创新样态。屠素凤工作室团队的“同课异段”,成功地实践了小古文《揠苗助长》在低、中、高段教学的可贵尝试。

何谓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经得起反复,常被人想起,永不会忘记。经典的不可替代性,本来就应该为不同的人群“常念”“常数”“分享”,更不用说在“十三五”奉行的五大发展理念(教育不在其外)中“分享发展”是其重要内容了。

其实,分享经典本来就是语文教材编写中的一项成功经验。鲁迅的《故乡》和朱自清的《春》等等这些白话作品尚且都曾出现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只是在篇幅和内容上略作调整,更何况是用文言表述的古典文学宝库里的那些瑰宝了。

当然,不同学段的学生共享同一经典时,其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策略是因段而异的。这应当是“同课异段”教学的关键所在。你不妨将屠素凤工作室团队对《揠苗助长》的“微课研讨实录”作一梳理分析,以“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方法”为纵坐标,以二、四、六年级为横坐标作一列表比较,自可体悟到其中分寸有度、泾渭分明。这是因为“异段”之“异”,在“学段相异”的背后是“人”的相异。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应当永远站在“对话教学”的正中央。

古诗词教学小论文 篇3

[关键词]教学策略 古诗词 语文味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4-017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心智不成熟,而古诗词则意境深远,文化积淀非常深厚,因此要让学生理解具有深远意境的古诗词,显然存在一定的困难。那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古诗词教学呢?

一、着眼“小”素读,感受韵律之美

古诗词的语言独具匠心,富有节奏感,具有韵律之美。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小”素读,即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觉,进行多种形式的读,从而有效感受古诗词独有的韵味。

比如,在教学《渔歌子》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整首词的韵味,我设计了五个层次的朗读,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我先让学生捧着书本读,接着摇头晃脑读,然后唱读,随后听配乐有滋有味儿地读,最后背诵。在这几种朗读形式中,摇头晃脑读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消除学生的厌倦感;唱读,不仅让学生走进古诗词的意境,而且拉近学生与古人的距离,激发起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以上五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基于素读,从读熟到读出韵味,感受也从原来的单调变得丰富,逐步深入其中,理解了诗词的韵律之美。尤其是“青箬笠,绿蓑衣” 这个词韵,学生读起来能够真切感受到节奏的变化,立刻感到轻松活泼。

以上环节,教师从小处着眼,立足“小”素读,让每个学生都自由地参与其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诵读。这样,学生兴致盎然参与其中,让语文课堂充满了古诗词特有的古韵味道。

二、立足“小” 翻译,感悟诗词妙语

对古诗词教学来说,教学难点在于语言简明凝练,具有高度的浓缩性,词语的运用有较大的跳跃性,再加上词序倒置、成分省略等,学生理解起来存在相当大的困难。教师要立足学生本身,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让他们发挥自己语言库的作用,进行自主翻译朗读(即小翻读)。这样,就能带领学生感悟一字一意境、一句一段情,领会古诗词的魅力。

比如,在教学《渔歌子》时,我先让学生借助注释,尝试进行翻译,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说说词意。学生通过研读,发现其中的疑惑之处。比如,词中的“桃花流水”,大部分学生第一感受是美丽的桃花绽放、潺潺的溪水流淌。根据这个感受,学生突破自己固有的表达习惯,进行生动的描述:到处都是桃花盛放的样子,清澈的溪水潺潺流淌,充满了诗情画意,让人感到心旷神怡。这样,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学生会读得轻松流畅。学生在初次翻译“斜风细雨”时,都会认为是“斜斜的风,细细的雨”。 我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使学生体会到这是诗人借助有形的描绘营造无形的意境,并深刻感受到词语背后蕴藏的诗情画意。

以上环节,通过学生的自主翻译、教师的相机指导,学生不但能够体会到诗词用词的精炼,而且能在质疑中提高了语言的敏感度,内化了诗词的语言。

三、重视“小”吟诵,品读诗词内涵

在古诗词教学中,要让学生领悟诗词内涵,教师就要调动学生的想象,重视学生的自主吟诵、情感体验、感悟意象,使他们触摸到诗词的灵魂,感受到诗词所蕴含的优美意境。

比如,在《渔歌子》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根据想象,画出诗词中的景物。学生找出诗词中的意象,并画出轻盈飞翔的白鹭、肥美的鳜鱼、潺潺的流水、盛放的桃花,还有自在垂钓的渔翁。这样,使学生深刻感受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丽意境。与此同时,我让学生体会 “不须归”的含义。有的学生认为这是诗人被美景陶醉,不愿离开;还有的学生将自己转化为作者,进入诗中感受到西塞山的苍翠、渔翁的闲散自在,从而体会到诗人的所思所想。随后,我问学生:如何才能读出这首词的情感?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通过丰富的体验和感受,吟诵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将情感寄寓其中,不知不觉吟诵出诗人的悠然自在,体会到了诗词特有的美丽意境。

以上环节,教师立足学生主体,带领学生挖掘诗词的意象,借助想象进入意境,并在问题的追问下体会诗人心境。这样,让诵读入心入境,使古诗词教学充满语文味。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是小朗读者、小翻译者、小吟诵者。教师只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通过素读、翻译、吟诵,就能让语文课堂活色生香,充满诗词意韵,散发出浓郁的语文味。

成语古诗小练习 篇4

班级姓名成绩

一、写出下列成语的主人公

毛遂自荐()起死回生()煮豆燃萁()鞠躬尽瘁()完璧归赵()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初出茅庐()讳疾忌医()一鸣惊人()乐不思蜀()七步成诗()四面楚歌()约法三章()

一鼓作气()投笔从戎()破釜沉舟()手不释卷()十面埋伏()焚书坑儒()刮目相看()负荆请罪()指鹿为马()两袖清风()

宝刀不老()才高八斗()入木三分()闻鸡起舞()风声鹤唳()图穷匕见()口蜜腹剑()老马识途()多行不义必自毙()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三顾茅庐()七擒七纵()孺子可教()马革裹尸()金屋藏娇()请君入瓮()纸上谈兵()悬梁刺股()一身是胆()东山再起()画龙点睛()东窗事发()赔了夫人又折兵()多多益善()囊萤映雪()背水一战()草木皆兵()暗渡陈仓()运筹帷幄()望梅止渴()程门立雪()单刀赴会()凿壁偷光()梦笔生花()围魏救赵()

一、把下列的诗句、格言补充完整: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映日荷花别样红。(2)___________________,南望王师又一年。

(3)大江东去,__________,千古风流人物。(4)____________________,坐看牵牛织女星。

(5)试问卷帘人,___________________。(6)北国风光,_____________,万里雪飘。

(7)____________________,惟有蜻蜓蛱蝶飞。(8)____________________,万物生光辉。

二、按要求写诗题。

1、送别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边塞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思念家乡及亲人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体现爱国思想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趣味填空。

1、古人写诗常借月抒怀,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你知道的“借月抒怀”的诗句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联是汉语特有的一种文艺形式,古今佳作甚多,请对一对。

(1)书山有路勤为径,_____________________。(2)青山有幸埋忠骨,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根据语言情境填诗句。

儿童天真可爱。“,”写出了儿童捕蝉前的专注;“,”写出了儿童垂钓时怕鱼儿吓走时的担心;“,”写出了儿童放风筝时的天真,“,”写出了儿童剥莲蓬时的稚态,“,”写出了儿童模仿大人种瓜时讨人喜欢的样子。我还想到了另外一句描写儿童的诗“,”。

五、歇后语

古诗小专题阶段总结 篇5

——课题总结阶段总结

近几年,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古诗词教学越来越引起众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许多教育工作者也开始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寻找各种好办法引导学生品味诗词意境,感受诗词意蕴上。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目前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应试教育遗留问题制约着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有效开展。

虽然小学升初中己经取消了考试,但是有的老师还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教学时,仍然偏重于让学生做大量的习题而忽略学生诗意的感受。教师的“教”忽略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的一面,一味强调学生学习古诗词机械记忆的能力。课堂上、放学后,往往要求学生能以一一背出或默写出正确的诗词字形。教师的“教”并不以塑造出“感性的人”为目的,甚至现在有的语文老师也在生活和喧闹中,忘记了诗歌是什么。尽管有的老师也朗诵古诗词,但那些诗词对他们而言只是课文,或许他们自己都没弄明白要讲授诗词的意蕴和情感。

2.教师在教学中重知识积累,轻感性体验

(1)在教学中注意诗词的背诵默写,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在目前小学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手段单一,主要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在提高诗词语感的基础上加深记忆。整个教学的过程枯燥无味。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缺少参与的积极性,逐渐丧失了对古诗词的兴趣。(2)在教学中对内容的讲解详细,缺少对诗词意境的讲解。每首诗词都有着独特的意境。一种心情、一种感悟、一种情怀或是一种美好的图画。试想,当我们刻意把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用现代汉语译出“一会儿抬头看看月亮,一会儿低头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时,这首千古流传的名诗中那份淡雅而动人心弦的境界岂不荡然无存?读来味同嚼蜡,还有何美感可言呢? 诗词的学习不只是内容上,还要注重对诗词的感悟。教师在讲解基础知识的同时传授对诗词鉴赏和审美的方法。

3.教师引导过多,且主观倾向性明显

在诗词教学的课堂上,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心中有答案,但学生的回答同其理解或答案不符,于是教师就开始千方百计的引导、渗透自己的思想,试图将学生引到标准答案上。教师本应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结果教师却成了教学的主宰和中心。其实,诗词是凝聚着作者个性魅力的作品,学生的理解也大可见仁见智,没有了自由理解的权利,诗词理解对学生而一言,只能是死背答案,学生不感兴趣也就不足为怪了。

本阶段课题组重要进行下面两方面内容的研究:

1、感悟古诗意境的有效途径研究。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强化学生的内心感受,淡化字词句繁琐分析,把古诗意境转化为其他信息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写实、叙事、绘景、咏怀中蕴含的审美情感。

2、感悟古诗意境的有效方法研究

积极探索教法和教学目标的协调方式,通过画面再现、音乐渲染、诗眼锤炼、典故会意、感情诵读等多种方法让学生进入意境,激发情感。

针对开题报告中设计的研究内容,课题组主要开展了如下研究工作。

1、认识意境教学的重要意义,教师加强理论层面的学习。

2、对本校古诗教学现状进行调研并进行问题探源。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小学古诗词意境教学问卷调查表》。

3、教师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为切入点,开展古诗词意境教学的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研究。

4、开展古诗词意境教学策略的研究。

四、存在问题:

1、行动与研究、研究与行动相脱节。

实验研究是中小学教科研应秉承的基本立场。在行动中持续不断地进行反思,并且把这些反思的过程、方法呈现出来。同时把研究的实施与行动的开展紧密结合起来 研究才摆脱了其原有的虚空状态这样的研究才是中小学教育科研所应有的 而我们科研小组比较注重实践,而缺乏反思,没有用反思促进我们的实验。

2、评价机制滞后。

良好的评价是促进实验开展的必要条件。注重实践而轻视评价是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及时没有实效的评价体制,使我们的实验研究没有达到高效。

五、下阶段研究工作计划

1、开展古诗词意境教学模式的研究。教学模式初步假设为:初读感知—链接背景——指导朗诵—音画结合—赏词析句—激发想象。

2、开展问卷调查,进行实验前测与后测的对比。

《三江小渡》古诗绝句赏析 篇6

《三江小渡》

作者: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去又来。

注释:

1、将:行,流过。

翻译:

溪水流过桥后就不再回来,

小船还得靠短篙撑开。

交情就是要像山溪渡那样恒久不变,

不管风吹浪打永远还在。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大意是:溪水流过桥后就不再回来,小船还得靠短篙撑开。交情就是要像山溪渡那样恒久不变,不管风吹浪打永远还在。

一二两句写景,营造了一种送别友人,依依不舍的氛围。三四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古诗词教学初探 篇7

就连有很高文化艺术欣赏价值的古诗词教学也深受此偏差的影响,出现了讲得多读得少、理解分析能力训练得多、思维表达能力训练得少的现象,以致缺乏对古诗词审美鉴赏创造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古诗词的特点,我们不妨将古诗词学习分为以下几步。

一、精心设问,促进理解。

古诗词的特点是:语言简练,内容精深,往往一句一词乃至一字含有一个或多个文化背景和经典典故。学生单从字面很难理解透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问,启发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如在学习李煜的《虞美人》这首词时,对于词中喻愁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理解,我们不妨采用由浅入深层层设问的方式。

第一层从表层提问,此句好在哪里?学生大多能回答此句好在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愁比做江水,具体、生动。但若问具体好在哪里,生动在何处?学生未必能说出。我们不妨如此设问:若将此句改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座泰山压心头”好不好?这样一改同样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愁比做泰山,泰山看起来又高又大,似乎比将愁比做江水还要好?经过师生讨论得出,此句没有原句好。因为原句以江水喻愁,不仅写出愁之多之大之深,更写出愁之连绵不断、延延无期。因为江水有源头而无尽头,象征着词人愁苦无期的心情。而将愁比做泰山,只写出愁之大之重,但泰山无源头而有尽头。若词人发扬愚公精神兴许能将这座泰山之愁从心头搬走。因此改句没有原句好。

第二层进一步提问,将此句改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河春水向东流”好不好?学生可能回答:不行,因为河没有江大,河水没有江水多。这个回答是站不住脚的,因为除了长江外,黄河要比其他江大得多。再次经过师生讨论得出:此处“江”乃特指长江,词人李煜故都乃在长江之畔金陵,词人望江兴叹,更是激起他心中无限的亡国之疼、故国之思。

第三层设问,能否将此句改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秋水向东流”:此处将春水改为江水,秋天在常人眼里大多是悲秋、秋风瑟瑟、凄凄惨惨,将愁比做秋水不更能体现词人心中冷冷清清、凄凄惨惨之愁苦吗?经过师生仔细推敲,可得出此处词人用“春”字,至少有以下两层含义:一是“春”字点明词人写该词时的季节是在春季,该词写于977年,史料虽无明确记载是什么季节所写,但从文中“小楼昨夜又东风”一句我们可推出是春季,因为这里的“东风”就是指春风,而春天里一般刮的是东风。二是这里用“春”字有对比的作用,在这个万物复苏、生机盎然、充满希望的春光里,词人心中却充满愁苦,对生活失去信心,对前途充满失望。由此可见词人之心绪怎一个“愁”字了得,我们不得不佩服此句不愧为千古喻愁名句。

至此通过三次设问,学生经过讨论、琢磨就不难对此句做出正确理解。如果说教师这样讲,还有学生课后记不住此句的话,要问教师有几多愁?那将真是恰似万江春水向东流了。

二、展开想象,再现诗境。

这一环节就是在学生理解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诗词所描写的内容,再现诗词的意境。如在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这首诗时,诗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几句就极富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采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王维生活的时代和环境。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王维独自漫步在雨后宁静的青山之中,他一边沐浴着晚来的清新而又凉爽的秋风,一边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一轮明月缓缓升起,偷偷躲在松林背后,又悄悄地将月光透过松林撒向地面;一弯清澈的泉水蜿蜒而来,从刚刚入睡的山石上轻拂而过,发出温柔的叮咛声,像母亲唱着摇篮曲。正当诗人沉浸在这宁静美妙的景色之中时,突然从远处茂密的竹林传来阵阵少女的嬉闹声,诗人走近一看,原来是洗衣归来的浣女,随之从那湖边亭亭玉立的莲叶间窜出一条小渔船来,那是辛苦了一天的渔民带着疲惫和收获回家来了。至此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雨后山村美景图就展现在我们面前,此时我们可要求学生把想象的意境用笔画下来。这未尝不是一种艺术美的陶冶和享受。

三、深入感悟,弄清诗旨。

在理解想象的基础上,学生对诗的内容有了较好的了解,此时我们可要求学生感悟作者通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正确理解诗词的主旨。

如《山居秋暝》一诗中,学生通过理解、想象,了解了作者所描绘的充满闲适自得的山居生活,而诗中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便是作者由景生情直抒胸怀的反映。结合王维生平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我们不难看出,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社会的态度。此时我们可适时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生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文道统一。

四、体验品味,升华情感。

在对诗词的意境主旨有了整体理解和把握之后,学生就会自觉地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艺术,通过诗词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和对话,从而聆听先贤古圣们的教诲,学习他们博大精深的思想及崇高伟大的人格。可让学生表演性地像作者一样带着情感吟诵诗词,抒发情感。如果有条件的话,诗词可以拍个PTV即诗词TV,让学生在尽情享受生活乐趣的同时得到艺术美的熏陶。

五、大胆创作,抒写真情。

作诗是对学生诗词学习综合能力的检测,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作诗可先从仿诗开始,其实具备一定古诗词修养的学生,大多有强烈的作诗愿望,在适当的条件下他们往往能够脱口而出。记得有一次我带学生去白云湖公园郊游,我们坐船渡过白云湖,后弃船登上白云山。学生玩兴大酣,一直玩到日落才下山,来到山下我将学生分两批乘船返回。第一批船已出发,我在第二批船上,这时岸上有一同学迟迟不肯上船,我上前一问,他却对我吟诗一首《郊游》:“青山郊游后,暮色惹人愁。夕阳松间照,湖水身边流。林喧归少年,碧波荡轻舟。斗胆向师问,吾可独自留。”我听罢又惊又喜,也回敬一首《劝归》,“景色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劝君赶快走,他日再来游。”听罢,他只好恋恋不舍地上了船。

摘要:古诗词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陶冶学生的情操, 丰富学生的情感, 培养学生积极的鉴赏态度, 激发学生鉴赏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不外乎熟读、背诵、翻译这三步, 使得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本文运用五步教学法对古诗词教学进行探究, 以期达到良好的古诗词教学效果。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文化艺术欣赏价值,审美鉴赏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何登洲.创设诗化情境进行诗化教学——我对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学习 (中学) , 2009 (03) .

[2]黄惠民.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J].师道, 2005 (12) .

[3]张小英, 夏燕.走进美的世界——浅谈古诗词教学的新途径[J].中学教育, 2003 (02) .

吟诵教学——古诗词教学新方法 篇8

一、吟诵古诗词,体会情感美

一般而言,古典诗词中的情感涵咏,或表游子之苦、或寄秋士之悲、或抒仁人之忧、或发志士之愤。此外,既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温情;也有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友情;既有爱情,也有爱国之情。凡此种种,深沉真挚,给学生一种强烈的震撼,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以《鹊桥仙》(秦观)为例,上片三句描绘的是牛郎、织女长相思、离别恨,七夕之夜方可银河会;这表现出二人的心情,非常的低沉;紧接着两句是转折。细细吟诵,可以体会到词人认为每年一次相会意思重大,甚至胜过普通夫妇相会无数次;下片三句来了一个大转弯,写二人短暂而又甜蜜的相会,很快就要结束,一时陷入痛苦之中;最后两句,二人心绪振起,并且互勉。这虽然是一首小词,但是其中所包含或者表达的情感波澜起伏。吟诵之,声音从低到高,然后降低后再升高,“以声传情”,妙不可言。

二、蕴藉深,意境美

古诗词之意境,实际上是心与物的统一,将人的主观感情、情趣和自然景物交融在一起。正所谓有境界,高格自成。古诗词的意境之美,是创作者的最大追求。在高中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重视对学生的引导,让他们领悟诗词的意境之美。古诗词意境,可谓异彩纷呈,既有典雅含蓄,又有凄清萧索;既有冲淡平和,又有清明秀丽;我们可以体会到“黄河远山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之劲健与雄浑,也可以感受到“天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之悲慨与苍凉。

对于上述古诗词而言,吟诵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古诗词鉴赏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有声语言中感受意境之美。学生进入古诗词意境,需先理解其内容,然后反复的进行吟诵;吟诵过程中,声音应当根据作品意境,抑扬顿挫、疾徐变化、婉转曲折,这样才能获得美的享受。比如,苏教版《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上片两句交错落笔,通过托出长江、人物,豪情壮怀不胜言表;学生在吟诵过程中,发调应当自宜高亢。“故垒”两句,主要是交代此地为三国古战场,吟诵时应当稍降音调;“乱石”三句,采用健笔描绘出一种逸气满怀而又惊心动魄的壮丽之境。对此,学生在吟诵过程中,应当大声激昂,然后才能高唱入云。对于歇拍两句而言,主要是赞叹山河美丽壮观、英雄辈出;学生在吟诵过程在,稍降音调,而且要保证语气的舒徐。在下片开头,从周瑜勃勃英姿的叙写,转到其指挥的赤壁之战气概、辉煌战绩的描述;吟诵时,前三句音调应当稍低一些,而后两句则应当激越高亢,这样可以壮大声势。

三、搭配历史背景、歌曲

古诗词是文化艺术瑰宝,其多因诗人的壮志未酬和不幸遭遇而产生,在吟诵过程中,应当结合历史背景,进行有感情阅读,这样才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领悟诗词所营造的意境,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比如,李密曾经给司马炎上书,即《陈情表》,其历史背景为李密原是蜀汉臣子,后因司马昭灭掉蜀国而沦为亡国奴。为求国之安稳,笼络了一帮旧臣。为保名节,就以晋朝政策作为写作原由,并以《陈情表》作为推词,不仅可以为祖母尽孝,而且还可为蜀汉之国尽忠。在吟诵中,应当注意时代背景的理解和认识,充分结合社会背景,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和鼓励他们吟诵古诗词。采用该种方法,可以使他们深入了解历史,激发其积极主动性,从而使得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得以有效的改变。

吟诵古诗词时,可以适当搭配歌曲。古诗词与我们生活的年代相距久远,学生们死记硬背难见成效。然而,对于学生而言,歌词显然更加的上口,歌词的应用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东逝水》,即通过三国演义诗词提取并升华而成。“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学生可以通过古诗词的应用,更深刻地了解和把握古诗词的内涵。再如,《独上西楼》是南唐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中的诗词,采用歌曲的形式进行吟诵,对于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作用非常的显著。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兴趣,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学习古诗词。高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实践中,老师应当采用古诗词,搭配歌曲的方法,开启学生的思维,加深理解,从而起到古诗词学习的事半功倍之效果。

上一篇:抗日战争诗歌朗诵稿下一篇:相关首次购房收据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