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述补结构的发展专题(通用3篇)
述补结构的发展
一、现代汉语研究
朱德熙《语法讲义》:粘合式述补结构和组合式述补结构。
粘合式述补结构指补语直接粘附在述语后头的格式,如:抓紧、写完、煮熟、写上、走回去。
组合式述补结构指带“得”的,如:走得快、抓得紧、看得多、写的很清楚、看得见、听得出来
组合式述补结构有两类:一类表示可能性,一类表示状态。
看得见(可能性)
看得多(状态)拿得动(可能性)
长得漂亮(状态)听得出来(可能性)
急得直出汗(状态)根据补语所表示的意义,将补语分为五类:
⑴结果补语
补语可以是形容词(如:长大、变小、拧紧),也可以是动词(如:看见、听懂、踢倒、打破); ⑵趋向补语(如:走进、跳出、爬上、滑下);
⑶可能补语(如:看得见/看不见、写得完/写不完、进得去/进不去)
⑷状态补语(如:写得好/写得不好、洗得干净/洗得不干净)⑸程度补语(如:好极了、暖和多了、可笑透了、好得很、闷得慌)
其中,动词+⑴结果补语的结构也称动结式结构,是述补结构中很重要的一种,有时也把动词+趋向补语归为动结式。
二、动结式的产生与发展
2.1动结式的界定及术语称谓的分歧
王力先生称这种结构为“使成式”。《汉语史稿》:“使成式是一种仂(le4)语(词组、短语)的结构方式。从形式上说,是外动词(及物)带着形容词(‘修好’、‘弄坏’),或者是外动词带着内动词(不及物)(‘打死’、‘救活’);从意义上说,是把行为及其结果在一个动词性仂语中表现出来。这种行为能使受事者得到某种结果,所以叫做使成式。” 王力的界定将 “饿死”、“站累”这两种形式排除在使成式之外。
日本汉学家太田辰夫:“复合动词之中,有行为和它的结果同时表现的。这个复合动词前面的词是动词,后面的词是自动词或形容词。例如‘打倒’‘推倒’‘拉倒’等,后面的‘倒’是自动词;‘写好’‘学好’‘办好’等,后面的‘好’是形容词。它们的区别有时未必明确,但现在把前者称为使成复合动词,把后者称为结果复合动词。”
所谓自动词,是指本身能完整地表示主语的某种动作的词。他动词是指需要有一个对象才能完整地表现主语的动作或作用的词。
梅祖麟对动补结构的定义:“
1、动补结构是由两个成分组成的复合动词。前一个成分是他动词,后一个成分是自动词或形容词。
2、动补结构出现于主动句:施事者+动补结构+受事者。
3、动补结构的意义是在上列句型中,施事者用他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使受事者得到自动词或形容词所表示的结果。
4、唐代以后第二条限制可以取消。”
动结式的结构类型
(1)他动词+自动词
打破(2)他动词+形容词
写错(3)自动词+自动词
饿死(4)自动词+形容词
站累
2.2动结式结构的起源
关于动结式产生时代的几种代表性意见: 1.先秦说
周迟明:“使动性复式动词不知道究竟起于什么时候,但是它在很早的书面语言中(如尚书中的甘誓、盘庚等篇)就已存在,则是颠扑不破的事实。据我推想,它的发生至少已有三千年。”他进一步指出:“使动性复式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有可分可合的现象。但在事实上是先有合用式,后来才有分用式。合用式是由词法上的关系发展而来的,大概起于殷代;分用式是由句法上的关系发展而成的,大概起于先秦。”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尚书〃盘庚上)
“翦灭”(左传〃成公二年)、“挠乱”(左传〃成公十三年)、“禁止”(左传〃襄公八年)、“望见”(左传〃定公三年)、“缢杀”(公羊传〃僖公元年)、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左传〃宣公十三年)
匠人斲而小之。(孟子)
2.汉代说
王力:“使成式产生于汉代,逐渐扩展于南北朝,普遍应用于唐代。”
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史记〃项羽本纪》)
乃激怒张仪。(同上《苏秦列传》)
射伤郄克,流血至履。(同上《齐太公世家》
群儒既以不能辩明封禅事,又牵拘于诗书古文,而不敢骋。(《史记〃孝武帝本纪》)
3.六朝说
志村良治:“使成复合动词出现于中古初期,一部分在中古初期使成复合动词化,大多数从唐代开始成为普遍现象。” 梅祖麟、蒋绍愚等也倾向于认为魏晋六朝时期产生动补结构(动结式)。4.唐代说
太田辰夫认为,唐代自、他两用动词已经逐步固定为自动动词,因此,“可以认为使成复合动词至迟是在唐代产生的。”
2.3判断动结式结构产生的标准 2.3.1判断动结式产生的基本原则
蒋绍愚:有很多动结式‘V1+V2’是由动词并列式‘V1+V2’发展来的。两者的区别是:a.如果‘V2’是他动词,或者是用作使动的自动词和形容词,和后面的宾语构成述宾关系(包括述语和使动宾语的关系),那么这个结构实际上是并列式。只有当‘V2’自动词化或虚化,或者自动词不再用作使动,和后面的宾语不能构成述宾关系,这才是动结式。b.并列式中两个动词或是并用,或是相承,语义重心通常在后一动词;动结式中动词和补语结合紧密,语义重心通常在前一动词。这两条标准中,a是主要标准,b是辅助标准。” 2.3.2判断动结式产生的形式标志
1、太田辰夫:V死O 见巨鱼,射杀一鱼。(史记·秦始皇本纪)项梁已击杀之。(史记·李斯列传)岸崩,尽压杀卧者。(史记·外戚世家)打杀长鸣鸡。(乐府诗集)
此是毒螫物,不可长,我当踏杀之。(齐谐记)上述例句中必须用“杀”,而不用“死”。
仅有极少数例子用“死”,但这些例子缺乏可靠性。这种少见的例子如:
何意前二师并皆打死。(旌异记,珠林85)是邻家老黄狗,乃打死之。(幽明录,广记438,但《古小说钩沉》作“杀”)
但是到了唐代,出现了“V死O”和“V死”用于被动句的例子,上述例中用“杀”的地方用“死”的例子就非常多了。例如:
被蝎螫死。(朝野佥载5)独坐堂中,夜被刺死。(同上)为某村王存射死。(闻奇录,广记)主人欲打死之。(广古今五行记,广记)四畔放火烧死。(舜子至孝变文)
“V死”担当起“V杀”的意义,因此,太田辰夫认为可以认定至迟唐代产生了动补结构。
2、志村良治:考察“愁杀”: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古诗十九首第十四)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志村良治把使成复合动词化的条件整理如下:(1)用复音节构成的动词,前面的形态素A表示动作的原因,后面的形态素B表示结果。
(2)客观上能够证明,AB两个形态素由于结合已经脱离了各自的原义,引起了语义上的变化。
(3)由于AB两个形态素的紧密结合表达一个新的意义。
当以上条件得到满足时,就可以认为这个动词已经复合动词化了。比如“愁杀”是“使人不胜悲伤”的意思,不仅“杀”离开原义表示一种变化了的意义,“愁”也受“~杀”的影响产生语义变化,不是表示心情烦恼、忧虑、担心,而是表示深深的悲伤。
由于“愁杀”最早出现在《古诗十九首》,而《古诗十九首》一般认为作于东汉末,但最早见于梁萧统《文选》,所以可以萧统的卒年531年为下限,这正是志村良治认为六朝已出现“使成复合动词”的原因
3、梅祖麟:动补结构产生的形式标志也是“V死O”:(甲)施事者 + V杀 +受事者(乙)受事者 + V死
(丙)施事者 + V死 +受事者(丁)受事者 + V杀
实际上,先秦两汉只有(甲)、(乙)两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丙)型不出现:
压杀:岸崩,尽压杀卧者,少君独得脱,不死。(史记·外戚世家)
压死:暮寒卧炭下,百余人岸崩尽压死,广国独得脱。(论衡·吉验)
饿杀:岁败榖尽,不能两活,饿杀其子,活兄之子。(论衡·齐世)
饿死 :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鷇而食之,三月余而饿死沙丘宫。(史记·赵世家)诛杀: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史记·项羽本纪)诛死:解父以任侠,孝文时诛死。(史记·游侠列传)斩杀:掌戮掌斩杀贼谍而搏之。(周礼·秋官·掌戮)斩死: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史记·秦始皇本纪)烧杀:项王烧杀纪信。(史记·项羽本纪)
烧死:见巢,尽堕地中,有三鳶鷇烧死。(汉书·五行志)
“V杀”和“V死”的出现场合互补,“V杀”只出现于施事者之后,“V死”只出现于受事者之后,而(丙)型“施事者+ V死+受事者”在先秦两汉不出现。这说明,假如“V杀”和“V死”都是动结式的话,它们应该都能出现在相同的语法环境中,而不会形成这样的对立。正因为“杀”不是补语,而是他动词充当的述语,所以在后面要有宾语;正因为“死”不是补语,而是不及物动词充当的谓语,所以后面不能有宾语。质言之,先秦两汉时期的(甲)、(乙)二型都不可能是动补结构,而只能是并列或连动结构。只有当(丙)型出现的时候,才可以认定动补结构产生。
三、带“得”的动补结构的产生与发展
3.1 产生时间
潘允中:南北朝
平子饶力,争(挣)得脱,逾窗而走。(世说新语·规箴)
多数学者:唐代才真正出现了带“得”的述补结构。
3.2 “得”的来源
杨建国:结构助词“得”是直接由“V得O”式中“获得”义的“得”发展而来的。
祝敏彻、岳俊发:状态补语结构的“得”是从表完成的“动词+得”结构的“得”虚化来的,可能补语结构的“得”是从表可能的“动词+得”结构的“得”虚化来的。
王力则认为状态补语结构的“得”和可能补语的“得”二者来源相同,都是“由原来的‘获得’意义转化为‘达成’,由‘达成’的意义更进一步的虚化,而成为动词的词尾。” V取义动词+得+O——连谓结构 “民采得日重五铢之金。”《论衡 讲瑞》
(其先)逐得燕太子丹者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网得一大鱼《贤愚经》
V非取义动词+得+O——(动补)宾结构 值祥私起,空斫得被《世说新语》 3.3 “得”字结构的发展
上古,“得”为动词,“获得”义,又是能愿动词,表示客观容许。如:
得道者多助。(孟子)
不得与之言。(论语)——表示客观容许。
同时,“获得”义的动词“得”与别的动词连用,表示“得到”。如:
孟孙猎得麑,使秦巴西持之归。(韩非子)今臣为王却齐之兵,攻得十城。(史记)
六朝以后,“得”虚化为结构助词,既可以表结果,又可以表示可能。到唐末至宋代,“得”字结构形式多样化,谓语可以是复音词,宾语可以是词组,宾语之外又可以有补语,位置不定。
肯定式有以下几种:
(1)V得
得表行为的完成或可能。
放卿入楚救其慈母,救得已否?
(表结构)師问众曰:我要一人传语西堂,阿谁去得。(可能)
(2)V得O
标示七日,募得九十万精兵。(表结果)设何方计,却得吴军。(表可能)
(3)VO得
今日皇天应得知,汉家天子辜陵(李陵)得。(结果)
这自是好,如何废这个得。(可能)(4)V得C
平子饶力,争(挣)得脱,逾窗而走。(结果)
佛法二字,如何辨得清浊。(可能)(5)V C得
指一径曰:回去得也。(可能)
(6)V得CO
故包括得尽许多道理。(7)V得OC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结果)
僧问:“如何出得三界去。(可能)(8)V O得C
告子只是去守个心得定,都不管外面事。(结果)
此八种形式,应用不平衡,1、2、4、7种最常见,其余少见。
带“得”的否定句式: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一般只用于表示可能,很少用于表示结果。
(1)V不得
王事牵身去不得,满山松雪属他人。(2)不V得
若论修行,何处不去得。
(3)V O不得
子胥寻觅父兄骸不得。
(4)V不得O
晓不得那里面微妙处。(5)不V得O
不活得二十九岁。
(6)V C不得
归去不得。
3.4 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的发展
结果补语分带“得”和不带“得”的两类。带“得”的有V得C、V得OC。
1.V得C 不带宾语的结果补语式和趋向补语式“V得C”,作补语的成分一般为单个动词(包括少数形容词),唐五代的例子如: 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消。(全唐诗·贾岛:易水怀古)
清泉洗得洁,翠霭侵来绿。(又·皮日休:樵担)深水有鱼衔得出,看来却是鹭鹚饥。(又·杜荀鹤:鹭鹚)
瞑鸟飞不到,野风吹得开。(又·曹松:夏云)见伊莺鹉语分明,不惜功夫养得成。(敦煌变文集·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
过得两年,院主见他孝顺,教伊念《心经》。未过得一两日念得彻,和尚又教上别经。(祖堂集·卷六)宋元以后,虽仍有使用,但用例大大减少了。如:
三十六巷寻得遍,都不见那情人面。(张协状元·三十九出)
那船主人走了,也不曾寻得见。(元典章·刑部·胡参政杀弟)
不知甚么人把大嫂拐的(得)去了。(元曲选·黑旋风)——“了”,更为明确的表结果实现、完成的标记。
那大爷把差人打了十板,将我放的来了。(醒世因缘传·二十三回)——与处置式结合
更多的情况则是直接用“VC了”的形式,如:
虽曰州郡富厚,被人炒(吵)多了,也供当不去。(朱子语类·卷109)宋以后,“V得(O)C”更倾向于表示动作实现的可能性,逐渐淘汰了表结果实现的功能。一说“得”虚化为“零形式”。
若能于一处大处攻得破,……(朱子语类·卷8)僧问:“如何出得三界去。”(宋普济《五灯会元》)
2.V得OC 带宾语的结果补语结构V得OC 唐五代时期: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白居易:琵琶行)
渔人抛得钓筒尽,却放轻舟下急滩。(崔道融:溪夜)
不经旬月中间,后妻设得计成。(敦煌变文集·舜子变)
这种格式用例不多,并且在同样的因素促动下,“V得OC”也逐渐向“(S)VC(了)”或“VC(了)O”归并,这种归并在唐代就已经开始了:
清弦脆管纤纤手,教得霓裳一曲成。(白居易:霓裳羽衣歌)
两瓶箬下新开得,一曲霓裳初教成。(白居易:湖上招客送春泛舟)
宋以后: 说得此事成了,我把五两银子谢你。(清平山堂话本·错认尸)
你也骂得我够了。(元曲选·薛仁贵)
那刘官人一来有了几分酒,二来怪他开得门迟了。(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
带宾语的趋向补语结构“V得OC”唐五代时期也已产生,如:
师云:“还将得马大师真来不?”对云:“将得来。”(祖堂集·东寺和尚)宋以后的用例如:
如今未曾看得正当底道理出,便落草了。(朱子语类辑略·卷7)
便怎能够挽蟾宫,攀折得桂枝来?(元刊杂剧三十种·介子推)
不带“得”的结果补语的发展:(教材547—551页)
3.5 状态补语结构的发展
V得C、V得OC 1.V得C 一种无弦琴,唯师弹得妙。(虚堂和尚语录·卷八)
(形容词作补语)
我个胜花娘子生得白蓬蓬,一个头髻长长似盘龙。(张协状元·三十二出)
(形容词重叠式作补语)
浮名浮利浓于酒,醉得人心死不醒。(又·郑云叟:偶题)
(主谓结构作补语)
在路途值雪正飞,盘缠被劫得没分文。(张协状元·三十五出)
(述宾结构作补语)
令左右人取酒与周仓吃,吃得大醉。(三国志平话·卷下)
(偏正结构作补语)
马超拿住曹军问:“曹贼生得如何?”(三国志平话·卷下)
(指示代词作补语)
宋以后:
当日武松欢喜饮酒,吃得大醉了,便叫人扶去房中安歇,不在话下。(水浒传)(偏正结构作补语 2.V得OC 带宾语的状态补语结构“V得OC”,根据宾语与动词、补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可以分为三类:
甲类
述语动词一般是不及物的感受类(生理或心理感受)动词或形容词,如“吓、唬、惊、羞、气、急、愁”等。宾语在语义上既是动词的施事或当事,同时又是补语成分的施事或当事,与补语有陈述关系。如:
二将当时夜半越对,唬得皇帝洽背汗流。(敦煌变文集·汉将王陵变)
吓得貂婵连忙跪下。(三国志平话·卷上)乙类
述语动词一般是及物动词,宾语在语义上是受事,又是补语成分的当事。
日日炒的亚爹耳朵聋,两三日饭也不吃一口。(张协状元·三十二出)
拷的我魂飞魄散,打的我肉烂皮穿。(小孙屠·十一出)
来这里被他骂得我百节酸疼。(元刊杂剧三十种·诈妮子调风月·三折)
当下景阳冈上那只猛虎被武松没顿饭之间,一顿拳脚打得那大虫动掸不得。(水浒传·二十三回)
丙类
述语动词一般是及物动词,宾语和补语没有直接的语义关系。
如今沈侍读、李馆使来说得事理分白,显是你两个有隐底事节,不闻达朝廷。(沉括:乙卯入国奏请)
匡衡文字卻細密,他看得经书极子细,能向里做工夫。只是做人不好,无气节。(朱子语类·卷116)
你虽费用了一些钱财,却也安排得那厮好。(水浒传)
3.6
可能补语结构的发展
起初,表“达成”的“V得O”和表“可能”的“V得O”的区别只在于它们所处的语境:已然语境——表达成,如:“蒙世尊慈悲,救得阿娘火难之苦。”未然或假设语境——表可能,如:“如何救得阿娘火难之苦。”
可能补语结构“V得C”和“V得OC”本质上是表结果或趋向的,只是在特定的语境(未然或假设)中才具有能性意义,因此早期的用例一般都受到语境的制约。如:
若使火云烧得动,始应农器满人间。(全唐诗·来鹄:题庐山双剑峰)
若也无人弹得破,却还老僧。(祖堂集·卷二)我儿若修得仓全,岂不是于家了事?(敦煌变文集·舜子变)
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全宋词·晏殊:踏莎行)
打得我赢,便将去;若输与我,我不还钱。(新编五代史平话)
宋元以后:
人须是气魄大,刚健有立底人,方做得事成。(朱子语类·卷43)
天生的一表非俗,匹配得你过。(元曲选·鸳鸯被)便是铁石人,也劝得他转。(水浒传·六十四回)这行者即去拿瓶,—唉!莫想拿得他动。(西游记·四十二回)
(以上“V得OC”)
你怎生瞒的过我。(元曲选·黑旋风)
2012年12月28日, 我校邀请省内20多家友好学校参与了主题为“彰显赏识教育特色, 推进‘361·自主合作’课堂改革, 追求绿色生态课堂”的研讨活动。笔者作为高三历史组的代表展示了题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专题复习课。高三历史复习课应该以提高复习效果为目标, 因此所采用的复习方法、策略是非常关键的。在本文中, 笔者将以该专题为例, 谈谈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的高效策略。
一、把握学习方向
复习课首先要把握正确的方向。一是教师要准确把握考试说明规定的考试范围、内容、题型和能力要求。二是教师要熟悉学生对该专题已有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三是教师要注意比对不同版本教材的异同, 了解近几年高考历史的命题趋势。
在综合上述要素的基础上, 笔者确定了本专题的学习目标:回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基本史实;探究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客观评价洋务运动的影响;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体会民族资本家创业的艰辛, 感受他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拳拳的爱国之心。同时, 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课堂学习目标, 提高学习的目标意识。
二、构建知识网络
复习课应立足于新授课, 但又不能简单地重复新授课。上课伊始, 教师和学生应利用时间轴或是图表的方式一起构建专题知识体系, 这个环节是很重要的。如对“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这一内容, 笔者设计了一系列活动。
活动一理清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过程, 并认识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下图五条曲线反映了我国1840~1956年五种经济形式的发展情况。
请思考:
(1) 以上曲线各代表的经济形态, 并说明你的判断理由。其中, 最能反映时代要求的是哪一种经济形态?
(2) 结合该图和所学知识说出自然经济瓦解的表现, 并分析其原因, 以及这一现象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
构建知识网络并不是“炒冷饭”, 如果只是将知识点进行简单的罗列, 会让学生感到厌倦和疲惫。知识网络的构建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的, 把一个个零散的知识按照一定的体系连接起来形成知识链, 清晰表达专题中各内容之间的联系,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复习效果、增强综合能力。通过这张曲线图, 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鸦片战争以来, 我国自然经济瓦解的表现, 以及对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影响。
三、理清历史概念
仔细研究历年高考试题以及通过对高三学生练习、检测的观察和分析, 笔者发现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很重要。理清历史概念, 即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历史知识的含义, 包括概述一个历史事件, 说明一个历史概念, 解释一个历史问题, 举出一个历史实例等。其中对历史知识的解释要注意内涵的准确和外延的完整。针对考试说明要求客观评价“洋务运动”这一内容, 笔者以南通市2011届高三二模试题为例设计了活动。
活动二客观评价洋务运动
著名学者钱乘旦主编的《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中写道:我们很容易看到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 “抗拒”与“接受”间剧烈的冲突……在这两种显而易见的立场之外, 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 但只接受它的形式, 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 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因此是“反现代化” (“反现代化”并不反对现代化) 。……问题的复杂性还表现在“现代化”和“反现代化”有可能同时存在, 两个相反的运动在同一过程中出现。
请思考:
(1) 据材料观点, 你认为19世纪中后期, 中国“反现代化”运动的典型事件是什么?
(2) 关于这场“反现代化”运动对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的影响, 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请结合材料, 从运动的指导思想、结局、对经济和思想的影响等角度, 简要说明你的观点。
本题中, 由于学生没有准确理解“现代化”和“反现代化”的概念, 因而影响了学生阅读理解、提炼信息、判断运送、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所以, 在高三历史复习中, 教师要加强历史概念的阐释, 寻找阐释历史概念的切入口, 帮助学生理解史料, 提高解题能力, 增强复习的有效性。
四、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
在本专题中, 为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笔者以“荣氏企业的兴衰史”为主线, 巧妙地把专题内容串联在一起, 以期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目的。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学生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引导学生归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 分析其形成原因。
活动三感受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曲折发展的历程
荣氏家族企业的兴衰史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缩影。阅读以下材料:
【时期一小荷才露尖尖角】1896年, 荣氏兄弟开设广生银庄, 鉴于大量免税外国面粉进口, 销路甚广, 且投资小, 见效快, 遂决定筹办面粉厂。1900年10月, 他们以6000元钱庄盈利作资本, 与人合伙创办了第一个面粉厂———保兴面粉厂, 产品极受欢迎。1903年独资经营。1905年又开设振兴纱厂, 随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纺织厂、面粉厂。
【时期二忽如一夜春风来】1914~1918年, 荣氏兄弟面粉系统发展为12个工厂, 生产的面粉占了全国民族资本面粉厂生产能力的31.4%, 纺织系统陆续增加五个纱厂。荣氏企业已稳获“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的桂冠, 迎来了其家族企业发展的“春天”。可是好景不长, 荣氏各厂自1923~1924两年就亏损百余万元, 从盈余转为亏损。
【时期三千树万树梨花开】1927年, 随着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及其一系列鼓励发展经济的措施, 荣氏面粉厂和纺织厂再一次大放异彩。到1932年, 申新纺织系统共有9个分厂, 纱锭52.15多万枚。年产棉纱占全国民族资本棉纺织厂总产量的比率高于18%, 棉布产量高于29%, 成为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棉纺织集团。
【时期四无可奈何花落去】就在荣氏企业王国全力扩展时, 1937年日本法西斯大举入侵中国, 各地荣氏工厂横遭洗劫。八年抗战中, 约有1/3的纱锭、一半以上的布机及1/5的粉磨被毁, 幸存下来的机器和设备也大都被日军“军管”劫夺。八年抗战后, 奄奄一息的荣氏集团劫后余生, 试图重振旗鼓, 东山再起。但续之而来的是“同根相煎”, 再加上美国产品的大量涌入, 以及通货膨胀, 荣氏企业最终难以恢复战前的辉煌。
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思考上述四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态, 并拟写一段解说词, 解说词要包括时间、阶段特征及其原因等关键信息。
笔者将全班同学分为四大组, 每一大组同学再细分为3个学习小组。在小组中, 尽量注意优等生、学潜生、学困生的搭配。小组成员之间共同研究本小组的问题, 这是组内的合作性学习。在展示交流这个环节, 小组推选一名代表阐释答案, 其他组研究该问题的学生进行补充、辩论等。因此, 形成了组内合作, 组间竞争。当然, 教师设计的这些问题应该有可思考价值且具有可探究性和挑战性。在问题设计中, 学生为不同时期先自主完成一段解说词, 用时5分钟。完成后, 小组之间进行交流, 然后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来展示交流合作的成果。如果发现在黑板上展示的答案有错误, 其他同学还可以用红笔在黑板上订正出来。最后由教师进行精要的点评。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这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改进了课堂展示方式, 强调有目的的问题展示, 通过质疑、探讨、辨析形成正确的结论与方法, 达到建构知识和掌握方法的教学目的, 避免了简单重复地复习旧知识,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了举一反三的综合答题能力。同时也回答了一个在高三二轮复习课中, 能不能采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新课堂教学模式的问题, 从这一节高三二轮复习课的实践来看, 只要我们准备充分, 在高三复习课中实行新课堂教学模式是大有可为的。
1 结构特点
RFD-K带负校正两极全程调速器结构如图63所示。仅介绍与RFD调速器的不同部分即负校正机构。
a.浮动杆b.弹性轴c.轴套d.增速杆e.挡销 (I) f.抵消弹簧g.挡销 (Ⅱ) h.导向杆i.连接销
负校正机构, 是在RFD调速器导向杆h上开一个槽, 并加一个负校正摇架。增速杆d的下端, 由连接销i连接于导向杆上, 上端与轴套c、弹性轴b和浮动杆a连为一体。装在连接销上的扭转抵消弹簧f直端被增速杆上的挡销 (I) e挡住, 钩端挂在导向杆上的挡销 (Ⅱ) g上, 两只相互对称、形状相同、方向相反的抵消弹簧将摇架的摇动端 (上) 压紧在导向杆槽内。在拉力杆与挡销 (I) 中间对应的位置上装有校正量调节螺钉。当负校正机构起作用时, 由于摇架挡销 (I) 被装在拉力杆上的调节螺钉挡住, 使摇架 (弹性轴) 绕连接销摆动, 从而带动 (安装在弹性轴上的) 浮动杆使齿杆移动, 实现油量的增、减, 达到反向调节的目的。负校正行程的大小 (即油量的多少) 用拉力杆上调节螺钉和校正装置调整;负校正起作用和结束点转速用负校正弹簧预紧力校正螺钉调整。
RFD改为RFD-K调速器后, 原来的校正装置变为负校正机构的一部分, 校正弹簧改称负校正弹簧。因而RFD-K调速器使用负校正时, 就不在具备正校正功能。若对最大扭矩油量和标定油量差要求小即扭矩储备不大时, 用泵油元件 (凸轮轴, 柱塞、出油阀和喷油嘴偶件) 本身的速度特性通常是能够满足的;若要求扭矩储备大 (如超过15%) , 用泵油元件供油速度特性则无法满足时, RFD-K调速器不足之处就显露出来了。增压补偿器 (LDA) 和扭矩凸轮 (如后面介绍的RLD调速器) 的负校正功能则无此弊病。
2 工作过程
RFD-K调速器工作过程如图64所示 (仅以两极为例) 。
2.1 启动工况 (图62a)
柴油机静止时, 将负荷手柄放在全负荷位置, 在启动弹簧等作用下, 飞块完全闭合, 齿杆处于最大启动加浓位置。
发动机着火, 转速上升, 飞块离心力增大, 克服弹簧弹力, 飞块向外飞张, 齿杆向减油方向迅速移动, 启动过程结束。
2.2 怠速工况 (图62b)
启动结束, 将负荷手柄随即放在怠速位置, 飞块离心力与怠速弹簧力相平衡。发动机处于怠速稳定运转状态。
值得说明的是:在启动和怠速工况时, 由于转速低, 飞块离心力小, 怠速弹簧没有压靠, 导向杆上负校正摇架增速杆上的挡销 (I) 与拉力杆上的调节螺钉形成一定的间隙。
2.3 正常运转 (图64a)
当负荷手柄往全负荷方向扳动时, 通过曲柄, 拨叉以拉力杆侧销轴为支点反时针转动的同时, 浮动杆便以共支点为中心反时针转动, 将齿杆推向增油方向, 使发动机转速升高, 随转速升高, 怠速弹簧压靠, 怠速弹簧顶杆同负校正弹簧顶杆接触, 并停留在该位置上, 直至飞块离心力随转速升高与负校正弹簧预紧力相平衡。此时挡销 (I) 与调节螺钉接触。
2.4 负校正机能 (图64b)
发动机转速继续升高, 飞块离心力超过负校正弹簧预紧力, 导向杆与滑套及丁字块一起右移, 增速杆的右向运动受到限制, 结果克服抵消弹簧预紧力, 导向杆上的连接销便以与调节螺钉接触的挡销 (I) 中心C为支点向右移动, 浮动杆销则以连接销为支点向左移动, 使齿杆往增油方向移动。这一过程就是负校正机能。直至丁字块与拉力杆接触为止, 负校正过程结束。
2.5 最高转速控制 (图64c)
随着发动机负荷的变化, 发动机超过规定的高速起作用转速时, 飞块离心力克服调速弹簧预紧力, 飞块又开始向外飞张, 使滑套及丁字块、导向杆、拉力杆和浮动杆等一起向右同步运动, 拉力杆与大头调节螺钉分离, 齿杆便被拉向减油方向, 以控制发动机转速, 使发动机即使无负荷, 也不会超过规定的最高空转转速。
2.6 设负校正装置的必要性
柴油机燃烧室型式当前乃至以后的倾向是直喷 (DI) 发动机得到广泛的应用。直喷发动机与预燃室和涡流室非直喷 (IDI) 发动机不同的是, 即使在高转速也能维持充分的进气效率, 因而可使最大油量完全燃烧。
同时, 油量的改变同转速的增加具有不同的倾向。如图65中虚线所示, 当发动机转速超过某种程度时, 循环油量不在随转速的升高而增多, 而随转速的升高倾向于减少。
上述这种特性, 便不再需要对直喷发动机喷油泵给予普通的校正, 而应给予相反的校正, 如图66所示, 如果在高速时, 为了能够得到充分的功率, 在B′点进行全负荷油量的调整, 则将随转速的降低, 油量就会达到A′点而产生黑烟;于是在A点进行低速调整, 使其不产生黑烟。那么高速时油量则变为B, 说明尚有提高功率的空间;因此, 为了在高速范围能够得到尽可能大的功率, 在B′点进行调整, 并使其在低速达到A点的油量。这种装置就称负校正装置, 简称负校正 (普拉斯-PLUS) 。为了区别于负校正, 普通的校正称正校正 (安格莱希-Angleich) 。
负校正在中速时, 具有限制过量喷油的机能。这样不仅能防止排气冒黑烟, 而且在高速时, 尚能为发动机提高功率而增加油量。
在装有高增压废气涡轮增压器 (Turbo) 的发动机上, 则要求向上倾斜的发动机速度曲线, 因为低速时空气流量小, 中速范围内的满载燃油需要量随转速的升高, 空气流量的剧增, 喷油泵油量的自然增加 (供油速度特性) 已不在够用。为此, 必须根据转速或增压压力进行与调节方向相反的校正 (随转速升高增加油量) , 使其获得希望的扭矩曲线。
无校正器和带正、负校正器的相关曲线如图67所示。
具体到不同企业的RFD (K) 调速器, 从配套用途到调整试验也有一定的差异。为此, 有的内容也不得不分述。
【16述补结构的发展专题】推荐阅读:
浅析我国结构化金融产品的发展06-07
发展畜牧业:调整农业结构的重要途径02-23
节水农业发展下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论文10-14
钢结构发展与前景03-20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07-07
命题的结构论文10-29
分析文章的结构12-16
短语的结构功能01-26
雅思高分写作的结构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