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材料题的解题技巧

2024-10-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历史材料题的解题技巧(共9篇)

历史材料题的解题技巧 篇1

①认真审题,明确时间范围、地点范围。②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点到为止,简单明了。③

书写规范、条理清楚、中国历史的人名地名不能出现错别字。

历史材料题的解答技巧

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总体上可分为三个步骤:一是读懂材料;二是审清题目;三是规范答题。

一、读懂材料是解答题目的前提,读懂材料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弄清材料的含义和观点。

仔细阅读每一则材料,真正理清材料在说什么,或材料对历史事件所持的观点。这是解题的基础。

其次,深挖材料,还原历史背景。这是解题的关键,它决定了答案的来源。

(1)还原历史背景要抓住材料提供的各种有效信息。如:材料的含义、出处(包括材料出自文献的名称、作者及文献创作或发表的时间等);

(2)确定材料的历史背景后要注意联系相关知识寻找与教材的结合点。

二、审清题目,就是抓住关键词(提示语、时间和地点限制)弄清题目在问什么,弄清题目的考查意

图。如:

(1)弄清题目是要求根据材料作答,还是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2)若针对观点提问,要注意问的是题目的观点、答题者的观点、还是历史上已成定论的观点;

(3)若考查原因,就要抓住根本、直接、历史、现实、主观、客观、政治、经济等关键性词语。

三、规范答题,力求完整。在书写上,务必注意格式的规范,在字迹清楚的基础上,要做到四化:

1、提示化。写出答题的提示语。

2、段落化。每个问题的答案写一个自然段。

3、要点化。如果答案比较复杂,尽可能用课本语言和观点,史实准确,提炼概括,答案严谨缜密,言

简意赅,分层回答。

4、序号化。答案行文或按时间先后,或按空间顺序,或按性质归类,依次展开,且在每要点前标明

序号,答案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探究性试题的答题技巧。

第一步:审清题目,领会题意。审题时首先要明确题意,完整准确地把握好试题的要求。其次,要

审明观点。

第二步:回归课本,寻找结合点。探究性试题的题目及其答案取向是以教材为基础的,我们在解题

时必须以课本知识为依据。尽管探究性试题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题材往往在书外,但答案基本上能在书中找到,只要学会寻找材料与知识的结合点,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第三步:规范答题,力求完整。在找出结合点、确定答题思路后,准确完整地组织答案,在书写上要

做到四化:

1、提示化。

2、段落化。

3、要点化。

4、序号化。

总之,审清题目对于正确答题至关重要,它决定了答题的方向和范围。

历史材料题的解题技巧 篇2

一、正确阅读历史材料是解题的基础

历史材料解析题都有两部分组成, 一是材料部分, 二是设问部分。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 全面、系统、准确地把握材料所反映的内容和观点。因此, 考生一定要认真阅读材料, 了解和掌握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注意各段材料的联系, 读出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在阅读材料时, 要带着设问仔细读材料, 将材料读懂、读透。因为设问的实质是为解析材料确定方向, 使考生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所以明确设问要求, 据设问考查的方向重新仔细读材料, 是尽快获取有效信息的捷径。这样既避免阅读材料的盲目性, 也节约时间。如2007年南京市中考题中给出这样的设问: (1) 材料—指什么会议?这次会议确立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2) 材料二指哪次会议?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 概括这两次会议在意义上的共同点。带着设问去阅读材料, 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另外, 阅读材料时, 还应注意从主体材料 (正文) 的开头、结尾以及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一般情况下, 从某句开始摘录到某句为止, 这开头和结尾两句, 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 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 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二、准确找出历史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阅读历史材料的过程, 也是思考历史史实的过程, 从历史材料中找出符合题意的相关历史信息, 对于正确解题是至关重要的, 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 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 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 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很重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 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 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 对号入座, 对问思答。一般情况下, 问题就解决了。

2.找材料与教材的相联点。

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 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越来越“新”, 但不管多新, 必定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所谓“材料在书外, 答案在书内”。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 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的内容相关联, 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了。只要判断准确, 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3.找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一般情况下, 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 而每一个材料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计的, 即使有些材料的观点完全相反, 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 然后围绕这个中心, 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 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三、精心组织答案是解题的归宿

阅读和寻找是为了准确无误地答题。答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要按问作答, 注意针对性和具体性。材料解析题多由几问组成, 每问具体指向, 要根据具体要求组织答案, 并根据分值来确定答案内容的多少、分值大的, 回答要详尽些;分值小的, 回答要简洁些。如果有字数要求, 更要慎重处理, 想好再下笔。第二, 语言要言简意赅。材料题不是问答题, 一般设问问什么你就回答什么, 分值一般不大, 不可能用过多的语言。注意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防止随意性。即论从史 (材料) 出, 结论必须在材料中能找到依据, 由此依据而得出。第三, 要克服思维定势, 坚持论从史出。命题者有时为体现自己的学术观点往往会选取与教材观点相左的材料, 用以考查提取材料信息和把握正确观点的能力。因此, 在回答时, 要克服思维定势, 对材料作具体分析, 从材料中提取观点。第四, 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 准确辨别材料观点正误。材料解析题所引用的材料, 多是原始史料, 难免摆脱封建史学家和资产史学家落后史学观点的影响, 必须按照正确的立场和观点进行辨析。

一般来说, 历史材料解析题基本上分为三种类型:文字型材料题、图表型材料题和开放型材料题。下面就这三种类型的解题技巧作细致分析。

1.文字型材料题。

这是中考材料题中的传统题型。一般都是选择书上的引文或学生比较熟悉的文章, 这类题目一般是问得直接明了, 考生较好回答。这种类型的材料题旨在考查阅读材料并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按照前面的“一读”“二找”“三答”三步来入手即可。

2.图表型材料题。

图表型材料题是以数字表格或图像 (线) 变化为信息载体, 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反映事物的数量特征、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它不仅融阅读、判断、理解及阐释本质和内在联系为一体, 而且因其材料精炼、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而阅读量小等特有优势, 成为中考测试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主要有单纯表格型、单纯图片型和文、图、表混合型材料题等形式。

变化性、对比性和直观性是历史图表材料承载信息最显著的特点。因此, 解决这类材料题的关键是通过图表材料所呈现出的数字或线段的变化, 来确定材料所要展示的信息。要先读设问部分, 带着问题再去分析表格, 有意识地去观察分析材料。通过观察发现现象之间的联系, 再分析原因, 然后组织答案。

3.开放型材料题。

所谓的开放性, 一是指所选材料大多脱离教科书, 尽可能的新颖, 贴近生活, 侧重现实性和社会性;二是指试题的设问尽可能的“彻底”开放, “不限定”范围, 答案也非唯一性, 这是开放型材料题的本质特点。

近年来开放型材料题命制的一个趋势就是选择材料时, 是考生熟悉的、非教材中的材料, 如新闻时事、名人名言、谚语诗歌、漫画海报等, 材料来源无法预知。但考生应当把握一点, 即无论材料千姿百态, 所选择的材料必定是以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为依托, 所设问题必我所学、必我所能, 不会超标;所考问题必然是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在解答这类材料题时, 一定要史论结合, 论从史出, 能敢于创新、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获得高分的保证。

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步骤与技巧 篇3

37,(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控制自耕小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按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丁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

材料二

材料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今年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在我国实行了长达2600年的这个古老税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

——摘自温家宝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3月5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14分)

参考答案:

特点:两税法实施以前,以自耕小农、人丁为主要征收对象,以征收实物为主;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土地为主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原因:土地兼并趋势难以遏止,小农破产,租佃关系成为普遍现象;生产区域性特征日益明显,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政府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

解题注意:

☆解答本问只用看材料一,由“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属于材料内容与课本知识的结合。限制性条件: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

☆依据材料归纳概括观点需要把材料的层次理清,如材料一中的“在此之前”、“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还要注意句号等标点。

☆按题目要求,先把材料中的信息提取完,尤其要注意要点的全面,并转化为历史学科语言,再把材料语言转化为历史学科语言。

☆本题中的“特点”可从材料中直接找出,但“原因”的分析需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可联系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及原因、唐朝以后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等知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0-1965年我国农业税占农业实产量比例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10分)

参考答案:

变化趋势:总体呈下降趋势,中间略有反复。主要原因: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加上抗美援朝等需要,农业税比较高。随后,国家采取重点发展工业的政策,需要农业的支持;“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受高指标和浮夸风等因素影响,农业税比例略有上升。此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阶段,农业生产以恢复和稳定为主,农业税比例明显降低。

解题注意:

☆表格式材料首先看表头、出处,如本题1950-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共分四个时期: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一五”时期、“二五”时期、1963-1965年。

☆看表格的内容:一般情况下,表中数据属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不同年份的,一般要求找发展趋势或发展特点;如果数据是属于同一时间或时段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一般要求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某方面的异同。可概括为:数字看变化、项目分类别;纵向看趋势,横向看特点。如纵向看表格中的农业税占实产量数字变化,不难发现总体呈下降趋势,同时在“一五”时期、“二五”时期略微出现反复。

☆联系所学知识。联系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一五”时期、“二五”时期、1963--1965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及政策特点,分析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取消农业税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的认识。(8分)

参考答案:

取消农业税是党和政府长期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结构改善、综合国力增强的结果;长达2600~年的农业税的取消,意味着中华文明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标志着国家政策的重大转变:由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由重视积累、优先发展到关注民生、共享改革成果,由重视城市建设到强调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

解题注意:

☆解答本题就需要找出这组材料的主线。本题三则材料:先概述中国古代的赋税演变,然后是建国初期农业税的变化趋势,最后是温家宝总理关于取消农业税的讲话。三则材料都是关于我国不同时期农业税的变化情况的。那么,本题的主线就是:我国农业税的历史变迁。

☆解答本题还需要考生关注现实,对党的大政方针有所关注(工业反哺农业等),需联系部分政治知识(关注民生、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会等)。这既体现了当今高考综合的方向,又体现了引导考生关注现实的人文精神。

下面归纳一下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步骤和技巧:

首先,审读设问。一审问题与材料的关系。一般一个问题对应一则材料,因此不要急于读材料,可以先去看一个小问,再读材料。这样可以节省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审限制性条件。包括时间、空间、领域(如政治、经济、哲学等)、角度(如背景、目的、性质、结果、影响、意义等)的限制。如果没有这些限制性条件,答案的内容就不会明确。在审读设问时,就为解析材料确定方向,使我们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三审答案来源b在材料解析题中,答案来源常有三种: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材料回答、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中以后两种居多。

其次,审读相关材料。带着设问仔细读材料。将材料读懂、读透。

(1)浏览标题和出处。这些说明性文字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作者、背景等信息,给学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有时能起到“得来全不费工夫”之效。

(2)粗读材料。了解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注意各段材料的联系,读出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命题者所选材料是为了考查某一个或几个热点问题或事件,因此我们在粗读材料的过程中,一定要审出命题人的意图,多则材料必有一条主线贯穿。

(3)详读材料。在阅读时抓住关键句、词、字。关注总结性的词句,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内容。借助标点符号(尤其是分号和句号)及关键性的连词(“因为”、“但是”等)划分层次,还要注意省略号(省略号前后往往有很重要的信息)。

再次,联系教材。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及与课本知识的联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挂靠在一起,解题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最后,从容作答。读懂材料是解题的关键,但答案的组织也将直接影响阅卷老师的评分,因此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注意针对性和具体性。做到问什么就答什么。

(2)依据分值来确定答案内容的多少。分值少的要精炼概括,分值多的要史论结合。一般情况下一点2分较常见,一般可多一至两点答案。

(3)用语要规范、恰当。要多用历史学科语言,论从史出,但又不能照抄材料、堆砌史实或抛开材料随意发挥。

历史材料题的解题技巧 篇4

一、材料解析题的分类及解题示例

从近几年的考题来看,材料解析题按照材料采用的形式,一般可分为文字型材料题、图表型材料题、文字加图表等混合型材料题三类,下面各举例说明。

1.文字型材料题

例一:(广东历史单科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长安中,(苏?)累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前长史长潜、于辩要皆致之数万,唯?挺身而出。

——《旧唐书》卷88

材料二 (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肆贸易者,罢之。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文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期利。

——《唐会要》卷86

材料三 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9

请回答:(1)概述上述材料中表明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

【解题指导】本题提供了三则纯文字材料,属典型的文字型材料题。题目以唐代城市经济发展为核心,通过新情景、新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的基本步骤是:先通读三则材料,可以得出共同的基本认识是:扬州繁荣富庶的表现及原因;再细读精读每一则材料,根据设问“扬州经济繁荣的表现和原因”,提取有效信息,材料一主要提到扬州地理位置的重要及商贾云集的情况;材料二主要提到唐朝政府限制官吏经商的政策和扬州货物云集的表现;材料三主要提到唐朝政府在扬州设立盐铁转运使保护商贸而使扬州出现了店铺林立、城市繁华、扬一益二的景象。然后再根据设问及得出的有效信息组织得出答案:

(1) 商人聚集;店铺林立;货物林立;城市繁华;扬一益二。

(2) 地理位置优越;设置盐铁转运使;有保护商贸的政策。

中,材料解析题还出现向选择题和问答题这两大题型渗透的趋势,形成了材料式的选择题和材料式的问答题。可见材料解析题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题型,具有极好的发展趋势。但学生对于此类题型却普遍认为“难”,这除了个别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的因素外,很重要的一点是缺少审题和解题的技巧,平时又缺少应有的训练而造成的。为此,本文结合近几年的高考题将材料解析题进行分类,并介绍一般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一、材料解析题的分类及解题示例

从近几年的高考题来看,材料解析题按照材料采用的形式,一般可分为文字型材料题、图表型材料题、文字加图表等混合型材料题三类,下面各举例说明。

1.文字型材料题

例一:(20广东历史单科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长安中,(苏?)累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前长史长潜、于辩要皆致之数万,唯?挺身而出。

——《旧唐书》卷88

材料二 (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肆贸易者,罢之。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文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期利。

——《唐会要》卷86

材料三 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9

请回答:(1)概述上述材料中表明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

【解题指导】本题提供了三则纯文字材料,属典型的文字型材料题。题目以唐代城市经济发展为核心,通过新情景、新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的基本步骤是:先通读三则材料,可以得出共同的基本认识是:扬州繁荣富庶的表现及原因;再细读精读每一则材料,根据设问“扬州经济繁荣的表现和原因”,提取有效信息,材料一主要提到扬州地理位置的重要及商贾云集的情况;材料二主要提到唐朝政府限制官吏经商的政策和扬州货物云集的表现;材料三主要提到唐朝政府在扬州设立盐铁转运使保护商贸而使扬州出现了店铺林立、城市繁华、扬一益二的景象。然后再根据设问及得出的有效信息组织得出答案:

(1) 商人聚集;店铺林立;货物林立;城市繁华;扬一益二。

赛达语法改正错误题的解题技巧 篇5

今天我们来讲SAT语法改正错误题的解题技巧,这种题目比较难,是要你看出题干中的划线部分是否有错,没有的话就选A,有的话就从另外四个选项里面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小马过河国际教育心态:

这部分怎么说都是语法,不拿满分对不起自己是中国人的事实。而且这部分不需要很大的单词量,只要思路对了,单词不懂也可以混个正确答案。

平时的练习:

量不需要多,但是最好每天都有一点。要保持做题的敏感度。另外,平时练习的时候一定要养成改错的习惯。每道题目都要清楚自己为什么错,其它选项为什么对。这样才会有提高。还有,这部分是很考验平时积累的,尤其是介词搭配的题目。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语感不一定每次都准。所以平常一定要有意识的积累。

做题的步骤:

1、通读句子。读的时候请注意把握句子的主谓宾(文章主干)。

2、遇到划线的部分先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

3、根据做题经验(看下文)迅速确定选项是否正确。

4、无论如何也请把所有选项看完。

5、不要害怕选E(No error),因为每套题目都会有一定数目的E选项答案,选E是很正常的,不要明明没有错都还要挑毛病。

高考地理大题的解题技巧介绍 篇6

提取信息要全:穷尽一切图文信息,确保信息无遗漏,特别是图表材料要通过思维加工将图形、数据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

解读信息要准:要注意区域图的准确定位,如经纬度定位、海陆轮廓定位、地理事物特征定位;从题干、图表中提取解题信息;找出题干和设问的关键词和限定词,辨析信息的重要程度,找出关键信息并进行合理判断与推理,挖掘隐含信息。

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技巧与方法 篇7

一、读:解题的基础

1.粗读———浏览, 了解大意。主要任务有两个:第一, 了解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 注意各段材料的联系, 读出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

2.细读——审读设问, 带着问题读材料, 将材料读懂、读透。

(1) 细读材料时要注意具体材料具体分析。如世界史的材料多为外来的翻译文, 有的句子很长, 很难读懂, 可按语文课中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来处理, 找出句子的主、谓、宾语。再有, 阅读理解时必须具有历史意识, 运用历史观点, 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 站在历史知识体系的高度进行阅读。

(2) 阅读材料时, 要认真审读设问。设问为解析材料确定了方向, 明确设问要求, 根据设问考查的方向仔细读材料, 是尽快获取有效信息的捷径。

(3) 阅读材料时, 除读懂材料正文外, 还要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这些说明性文字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作者、背景等信息, 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 有时能起到“得来全不费工夫”之效。

二、找:解题的关键

在实际解题过程中, “找”与“读”往往是一致的, 不需要将两者截然分开。

1.找中心。阅读完全部材料之后, 要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中心, 找出了中心, 然后围绕这个中心, 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 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2.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 但不管多新, 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联系, 这样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3.找出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体会命题者的意图。材料解析题是“史论结合”的典型题目。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 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 读材料要想着设问, 把设问放到材料中相互对照。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 或从设问行文的信息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 然后通过分析、判断得出结论。

三、答:解题的落脚点

(1) 按问作答。注意针对性和具体性。

(2) 克服思维定势, 坚持论从史出。要克服思维定势, 对材料作具体分析, 从材料中提取观点。

(3)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 准确辨别材料观点误。

(4) 要认真书写。注意条理化, 要点化。

总之, 解答好材料解析题的前提是牢固的基础知识, 重要环节是审题, 关键是基础知识的整合和灵活运用, 再加上缜密的逻辑思维和精练的语言, 最终形成最佳答案, 取得好成绩。

摘要:历史材料解析题是近年高考文科综合试卷的主要题型之一, 它是最具历史学科特色、最能考查学科能力的题型。

历史人物评价题的解题技巧 篇8

(2008年全国卷)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下列人物中,其主张与冯桂芬的观点相似的是

()

A. 龚自珍B. 洪仁玕

C. 李鸿章D. 严复

【解析】材料含义为典型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中国之伦常”即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此所谓根本,再“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即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显然属于洋务派观点,冯桂芬属于早期维新派,是从洋务派分化出来的,应选C。此题迷惑性最大的是D项维新派人物严复,不认真阅读材料就会出错。

那么如何解答此类试题呢?

1. 要确定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历史人物生活的时间、国家、时代特点以及他的活动所处的历史环境等。

2. 要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关系的环境。

3. 要确定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看他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或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及人类社会进步。这是确定历史人物历史作用的最根本标准。

(1) 中国古代政治人物。主要围绕他的政治主张和措施进行分析,一般可从四个方面来把握:对社会生产和科学文化发展的影响;对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的影响;对国家统一巩固和发展的影响;对加强中外关系和国际交往的影响等。

(2) 中国古代农民起义领袖。主要看他所领导的起义:在打击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方面有何直接作用(推翻或瓦解其统治);有何间接作用(即在多大程度上迫使后来的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从而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使生产力的发展);在斗争中提出的口号或纲领对提高农民革命斗争水平有何作用。

(3)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领袖。主要看他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和行动:对本地区、本民族发展进步有何作用;对民族团结和融合进步有何作用;对国家的统一巩固有何作用。

(4) 中国近现代政治人物。主要看他的政治主张、措施或行动:对反对封建势力,动摇其统治基础有何作用;对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有何作用;对西学的传播发展有何作用;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有何作用;对挽救民族危亡,探索强国富国之路有何作用。

(5) 世界史中的政治人物。主要看他的政治主张、对外政策和行动:对本国家、本民族历史发展进步有何作用;对本国人民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交往有何作用;对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步有何作用。

4. 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可采用两种方法:(1) “阶段论”的方法,以时间顺序为纲,逐段评价其功过是非。(2) “方面论”的方法。以人物活动的内在逻辑关系为顺序,把它分解成几个不同的方面来评价。

5. 要确定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性结论。要注意两点:一是要从决定历史人物历史地位的最主要方面定性;二是在对政治性人物定性时,一定要指明他的阶级属性。

评价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 要正确处理历史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要明确四点:(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 “时势造英雄”不是“英雄造时势”;(3) 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同当时人民群众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之间的联系;(4) 确定历史人物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民意愿。

2. 要正确处理阶级分析与个人出身的关系。

3. 要正确处理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既要注意主观动机,又要看客观后果,尤其应把客观后果放到评判的首位。

4. 要正确处理道德评价和历史评价的关系。不能用一些过时的或抽象、现在的道德标准来评价历史人物。

【典型例题解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长时期以来,军政和绝大部分公民把意大利战争和埃及战争的英雄人物第一执政当作偶像来崇拜,都齐声祝愿他能有一个同他的名望和同法国的伟大相符的称号。……大家感到他有一个国家最高元首的称号是顺理成章的,因为他实际上已扮演了这样的角色。……要说是皇帝了篡夺了金銮宝座,那么我们可以说,他身边的同谋比善于导演喜悲剧的所有暴君都多,因为四分之三的法国人都参与了他的阴谋。

——(法)康斯坦《回忆拿破仑》

材料二欧洲则普遍认为,由人民自己治理国家,最终只会导致无政府主义和天下大乱。但不管怎样,华盛顿并没有顺应当时的潮流,为世上多添一项王冠。然而世界却将因多了一位总统,而使王冠从此暗淡无光甚至难以戴稳。

——陈森《华盛顿——美国的开国元勋》

请回答:

(1) 依据材料一,概括促成拿破仑称帝的因素。

(2) 材料二表明华盛顿拒绝称王,其个人原因何在?但有人认为,华盛顿实际上具备称王的条件,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 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世界却将因多了一位总统,而使王冠从此暗淡无光甚至难以戴稳”?

(4)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特定历史时期影響政治体制选择的因素。

【解析】主要考察了拿破仑和华盛顿两位人物。两人都声名显赫,然而一个却加冕称帝,成立了法兰西帝国;而一个则功成身退,开创民主共和政体。第(1)问从材料一中“意大利战争和埃及战争的英雄人物第一执政当作偶像来崇拜”以及“因为四分之三的法国人都参与了他的阴谋”可以概括得出结论。第(2)问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察对独立战争基本史实的理解和掌握。第(3)问要考察了美国的政体,要回答清楚对欧洲封建君主制度的冲击;第(4)问从多个方面简练作答。

历史材料题的解题技巧 篇9

高考越来越重视能力的考查,而诗歌鉴赏又是高考语文评价能力综合考试的主要题型,所以对鉴赏评价能力的培养,解题技巧方面的训练也就越来越受到师生的重视了。通过这几年的高三语文现代诗歌鉴赏的教学实践,我摸索了以下几个解题技巧。

1.领会意境,综合分析,整体阅读防片面。

现代诗歌鉴赏中,有些关于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的考题,往往采用以偏概全的方法来设置迷惑项干扰考生。答题时,应整体阅读、把握原诗、看清注释及题干中提供的条件综合起来考虑分析,领会意境,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例如: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醉 汉

(台湾 非 马)

把短短的巷子/走成/一条曲折/回荡的/万里愁肠

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母亲啊/我正努力向您/走/来

(1997年2月5日).

a.前五句诗,淋漓尽致地描写了醉汉酒后神情恍惚、走路左摇右摆的神态。

b.“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形象地说明醉汉酒后已被酒精麻醉20年,难以自拔。

c.诗的最后三句回答了人们的疑问,醉汉之“愁”的原因在于思念“母亲”,却又长时间的骨肉分离。

d.诗中“短短的巷子”喻指台湾海峡,“母亲”则指祖国,“醉汉”喻指远离祖国的游子。全诗篇幅短小,内丰涵富,表达了痛心分裂、渴望统一的感情。

“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表层意义是写醉汉的蹒跚步态,实际上是以脚步与时间的对映,形象说明回归路途之遥远与回返之艰难,这种象征蕴含的咫尺天涯的悲剧意识,这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人生的悲剧。所以b是不恰当的一项。

2.把握意象,咀嚼重点,深刻体味辨真伪。

现代诗歌的考查,一般侧重于诗歌的主题、意象、意境等方面。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往往会采用肯定与否定的矛盾方法来干扰考生。因此,应该先找出矛盾之项再紧扣题目和旨趣,把握诗歌意象特点,咀嚼重点,感受情感内容,辨出真伪来。

例如1999年全国高考第10题: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 爱 这 土 地

艾 青

假若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

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 无比温柔的黎明,一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型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影容鸟儿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又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我爱这土地》一诗是艾青在抗战时期的名作,四个选项分别着眼于诗歌所抒发情感。形象所蕴涵的意义、文字表达技巧等项,其中c、d项,一说“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一说“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构成明显的矛盾项,必有一误。答题时便可从此人手,细作分辨。读诗可知,“我”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形象特点是“爱这土地”,诗题已很明确。至于诗中写到“鸟”,是对“我”的拟物,以丰富“我”的形象,“鸟”不是全诗的形象。再说,这最后两句诗人已从比喻的境界返回现实,是诗人在向读者直抒胸臆,因此,根据这一形象特点,我们就不难判断d项不恰当了。

3.分析技巧,品味表达,以小见大看本质。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是运用象征或其它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如果我们在应试时能借助这一作诗的技巧,抓住这些技巧和关键性的诗句,根据诗歌内容,加以比较,准确理解,那么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以小见大,把握全诗的主旨或诗歌的关键词语的含义,从而解答关于主旨、诗句这一类考题。例如:

对臧克家在1932年写的《老马》一诗的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肚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采望望前面。

a.反映旧中国生产力低下.长途运输还得靠老马拉车。

b.同情老马受到的折磨以及被人任意蹂躏的命运。

c.显示旧中国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命运十分悲惨。

d.揭示了中国人民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沉重的苦难。

本诗以马为描绘对象,作者决不会是说现实中的马如何如何。作者自然是在以马喻人。本题a、b两项都是误在不懂得这种技法。c项能联系该诗写作的时代背景来展开想象和联想,以马喻人,但对诗的主旨理解错了。“它横直不说一句话”、“它把头沉重地垂下”、“它有泪只往肚里咽”这些关键语句的形象是在“忍受”而非“挣扎”,它是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悲惨形象的真实写照。可见答案应为d。

《给乌兰诺娃》

1.用自然界的风和云来比喻,使读者形象地感受到舞姿的轻盈、柔软

2.对比。展示了人与月相交辉,人比月更圣洁的优美意境。

3.用仙女,女神作比喻,描绘了舞蹈者圣洁、美丽的形象。

4.指出芭蕾舞艺术是劳动的成果,由对芭蕾舞艺术的赞颂,升华到对劳动创造的赞颂,深化了主题,是全篇点睛之笔。

5.都表现了一种阴柔之美,给人轻盈,柔软的感觉

中考语文现代诗歌阅读技巧

1.鉴赏现当代诗歌知识储备

(1)主题:是指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精粹的语言创造清新的意境,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社

会生活深广的蕴涵,以及表现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2)意境:是指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境界,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它是诗歌感染人的魅力所在。它可以启迪人们联想,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3)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物是个外延极广的概念。除了诗人的我而外,天地间的一切包括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亭台楼阁等等--在特定情况下还有人,全都是物,用南宋诗人张孝祥的话来概括,即万象皆宾客。按一般情况说,物是客观存在,它原来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什么样子,不能有丝毫差错,这便是所谓客观表述。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古人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因此,所谓意象,就是沾染成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意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是意和象的融合,简言之,意象就是意中之象。如徐志摩《再别剑桥》中的词句:金柳、青荇、水草、剑桥等,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客观物象,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自然景观,全部浸染了诗人对剑桥的依恋之情,它们是主观情思和客观形象交融而产生的新物。诗歌是以形象来反映世界的。确切地说,诗歌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里和心中的世界的。诗人总是戴着感情的有色眼镜看世界,那世界也便有了深浅不等的各种色彩。诗歌正是以不同的感情色彩感人的。而组成诗歌用以感人的基本因素正是意象。

(4)诗歌的抒情方式和表现技巧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叙事抒情、借景抒情、托物抒情、寓情于景等。表现技巧有对比、夸张、衬托、反复、比喻、排比、象征、抑扬、虚实结合等。

2、诗歌阅读方法

(1)掌握诗歌特点: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和谐的音乐性

(2)了解时代背景、作者情况

(3)展开想象:诗歌的跳跃性要借助想象补充

(4)推敲词句:用词造句的凝练、准确、抒情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

(5)品味音韵:韵律美节奏美

(6)体会意象

二、阅读下面的现代诗,回答问题:

十四、藏羚羊的诉说(一)不知道为什么?一身防寒的皮毛。竞惹柬杀身的祸。我已退到可可西里的角落,还有追随的枪口对着我。无情的子弹,我怎能抵得过。我哭泣啊,我诉说啊,为了填补几人的芙丽,我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太多。(二)仅仅吃草的身躯,仅仅温柔的性格,亲密的人类啊,我多么渴望和平相处,友好的人类啊,你热爱生活,我也热爱生活。

你们过着幸福的日子,我躲在可可西里的角落。

我们都是大自然派来的使者,我们同在一个地球,多么渴望友好地相处,多么渴望美好的生活。

阅读上面歌词,请从文学欣赏的一两个角度谈谈自己的欣赏感受:

十五、献给毕业班老师的歌

有多少欣慰,有多少鼓励,在我们即将毕业的时刻;

带着多少叮嘱,带着多少期望,您把我们一一送上人生的站台,目送着我们各自踏上远去的列车„„

两行慈母泪,万缕恩师情。

您用颤抖的声音鼓励着我们:

去吧--/勇敢的孩子,向着明天,谱写新生活的赞歌!

(节选自《献给老师的花束》,作者徐鲁,有改动)

1.写出这首诗的韵脚(句末押韵的字)。

2.这首诗应该用怎样的语速朗读,请选出表述正确的一项。()

a.急促b.高亢c.舒缓d.低沉 3.请从诗中找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从语言表达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说明理由。

十六、泥土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请写出这首诗的寓意:

十七、春水(节选)

一道小河,平平荡荡地流将下去,只经过平沙万里------自由的,沉寂的,他没有快乐的声音。

一道小河,曲曲折折地流将下去,中经达高山深谷-----险阻的,挫折的,他也没有快乐的声音。我的朋友!感谢你解答了,我久闷的问题,平荡而曲折的水流里,青年的快乐,在其中荡漾着了。

1.这是冰心八十多年前出版的诗集《春水》中的诗句。那时的诗人满怀对新的精神生活的渴望,天真地,又是苦苦地探寻着世界与人生之谜的谜底。她以灵敏的感悟力从生活现象中获得了微妙的生命体悟,并且用诗的语言传递出心灵感悟的信息,那就是:

2.诗人用平平荡荡的河流和曲曲折折的河流比喻两种生活现象,一种是:

,另一种是:。

3.快乐是一种感觉,是心灵的一种愉悦惬意的感受和状态;快乐是一种美德,是对生活的坦然和热爱。请你结合诗歌谈谈你对快乐的理解:

十八、给乌兰诺娃①

--看芭蕾舞《小夜曲》后作

艾青

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比月亮更明亮,比夜更宁静--人体在天空里游行;不是天上的仙女,却是人间的女神,比梦更美,比幻想更动人--是劳动的结晶。注:①乌兰诺娃,是世界著名的前苏联芭蕾舞女演员。(1)游行:(2)结晶:

2、诗中破折号的作用是()a.表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b.表示朗读时声音的延长。c.表示诗中语意的跃进。d.表示解释说明。

1、解释诗中加点的词语。

头沉重地垂下!、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舞蹈,能表明这一点的依据是()a.诗中的对比手法。b.诗中的比喻手法。c.诗歌的副标题。d.诗中描写的作者的感受、诗中的点睛之笔是:、诗中描写芭蕾舞舞姿特点的比喻句是:、体现对芭蕾舞舞姿总体感受的句子是:

十九、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对《老马》一诗的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旧中国生产力低下,长途运输还得靠老马拉车。

b、同情老马受到的折磨以及被任意蹂躏的命运。

c、显示旧中国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命运十分悲惨。

d、揭示旧中国人民正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深重的灾难。

2、选出对语句分析不当的一项。()

a、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形象地展示了老马的负重与悲苦。

b、老马它把头沉重地垂下、有泪只往心里咽,表现出老马逆来顺受、不思反抗、心胸狭窄的情态。

c、本诗表面是写马,而实际上是写人,写旧中国备受奴役的劳苦大众。d、诗人运用动词,扣、垂、咽等词语,都深深烙上作者感情的印记。

2、选出对本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a、这首诗只截取了装车那一刻的情景,画面也突出了老马头部的动作,却表现出老马凄惨的处境和悲苦的命运。

b、诗中的老马肉体和精神上都受着沉重的压力,它在苦难的生活中挣扎、企盼,它的性格中有善良、有坚韧,更有不屈的反抗。

c、从写作手法看,这首诗对偶严整,比喻生动。

d、这首诗语言朴素而传神,像横竖、扣本是极平常的口语,用于诗中却能真切地反映出老马的命运及诗人对它的深切同情。

二十、蔷薇

没有人会记得这一朵蔷薇,也许她从此就漂泊流离,要不是我把她从路边捡起,把她捡起来献给了你。只有一只蜂儿思念着她,或许还有一只蝴蝶,匆匆从远处找到这里,为的是在她胸口小憩歇息。只有一只小鸟感到惊讶,还有一阵微风悄悄叹息,叹息这朵小小的花儿,小小的花儿多么容易枯萎!

1、小小的蔷薇指代的是什么?蔷薇的命运预示着什么?

2、小鸟惊讶什么?微风叹息什么?

3、你认为蔷薇象征什么?

十一、乡色酒

三十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正年少/你圆/人也圆/三十年后/我从椰树梢头望你/你满/乡愁也满

1、诗的第一节中你从柳梢头望我,第二节中有我从椰树梢闲望你,这两次树木的变换暗示了什么?

2、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3、这首诗为什么脍炙人口? 二

十二、别 你走了,没有留下地址,只留下一串笑容,在夕阳里。你走了,没有和谁说起,只留下一双眼睛,在露珠里。你走了,没有说去哪里,只留下一排影子,在小河里。你走了,笑容融化在夕阳里,双眼动荡在露珠里,影子摇晃在小河里。吴奔星

哪里都有夕阳,哪里都有露珠,哪里都有河水,你走了,留下了整个的你!

1、全诗找不着一个惜别的词语,但无处不表达出的情怀。

2、诗人巧妙地抓住友人的形象特点,把笑容与、影子与融合在一起,使画面形象跃然纸上。

3、在诗的前3节深情的倾诉中,读者可以想象到我曾与友人在嬉戏,在交谈,在漫步。

4、最后一节有什么含义?

5、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

a

6韵和谐,形式整齐。

和车轮下飞进

、感伤、哀怨b、欣喜、希冀c、悲壮、深沉d、激昂、高扬、这首诗押的是韵,主要采用修辞手法,多次向离别的友人抒怀,音现代诗歌赏析训练题

一、阅读《美丽的夜雨》完成题目 像轻声到来的客人 打开啤酒吧,欢迎 于是,泡沫,水珠 在脚下美丽的夜雨 辛勤地擦洗大地 处处都是闪光的镜子 城市一下亮了 起来 地下也联起灯的长虹

美丽的夜雨

把情人牵到一把伞下 雨声掩住了低低的私语 从月夜下散出温暖的热气 把雨丝蒸酿成了蜜

美丽的夜 像拉着小提琴 a 滑过每一家的玻璃窗 把明天更甜的生活 飘进孩子的梦

1、这首诗主要用了比喻修辞手法。作者从各种角度反复设喻,用多种喻体

去说明夜雨这一本体,请具体说说这首诗用了哪些喻体? 这些喻体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诗句清新洒脱,生动形象,立足表现感觉和情绪,写人和自然的微妙关系,既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试说说下面几句诗的美妙之处(重点从词语和修辞方面去品味)

“美丽的夜雨,辛苦地擦洗大地,处处都是闪光的镜子,城市一下亮了起来,地下也联起灯的长虹。”

3、面对美丽的夜雨,你有什么体验?请用几行小诗展示你的体验。

阅读《秋晨》(于赓虞)完成题目: 别了,星霜漫天的黑夜,我受了圣水难洗的苦孽,在这最后的瞬间,我睁眼 你方从我的背上踏过,双手抱住太阳的脚,看 欢迎啊,东曙,你又已复叶颤,花舞,听市声沉醉,活!直到落下欢欣的眼

1、这首诗分为两节,请概括每一节的意思。

2、“你方从我的背上踏过”中的“你”是指,“你已复活”中的“你”是指

3、“星霜漫天”突出了,“圣水难洗”说明了

4、作者他要表达怎样的情怀?

5、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三、阅读《星星》(臧克家),完成题目: 我爱听 人家把星 叫做星星

夜空是另一个世界,星星是它的小名

谁也不排挤谁

彼此密密地挨近。

它们是那么渺小,渺小得没有名字 它们用自己的光圈,告诉自己的存在。

仰起脸来

向着那白茫茫的银河,1、你认为这首诗中那句写得最好?为什么?

2、自己的光圈是什么意思?

3、“谁也不排挤谁”是什么意思?

4、“渺小得没有名字”说明什么?

5、读完这首诗以后,你有什么感想?

六、阅读《露》完成题目: 我在嫩绿嫩绿的草叶尖上 我在张开惺松睡眼的花心里 我没有向人们说:“勿忘我” 清晨和黑夜 我自生又自灭

我不是星星的眼泪 也不是璀璨的明珠 我就是我 一,二,三,你数

呵,它们那么多,那么多??

一滴纯洁的甘露

很少人注意我,我不抱怨 那——又有什么要紧? 阳光妩媚的清早 我会升华成一朵 美丽的洁白的云

1、说说诗中的“露”具有什么特点?

2、文中的露拥有怎样的生活态度?

3、读了这首诗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4的甘露

、仿写:我不是星星的眼泪/也不是璀璨的明珠/我就是我/一滴纯洁

七、阅读《祈》(傅天虹)天空生动,是因为有了飞鸟 那是一串移动的音符

而我只是一粒石子,不祈求完美

也请大地至少给我一点花纹

1、怎样理解“天空生动,是因为有了飞鸟”?

2、诗中“我作为一粒石子,不求完美,还是请大地给一点花纹”你从中悟出作者怎样的追求? 3,仿照是个的第一节进行创作。

4、你认为是个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八、阅读作者宗白华的诗歌《夜》完成题目: 一时间

觉得我的微躯 是一颗小星,莹然万星里 随著星流。

一会儿 又觉著我的心 是一张明镜,宇宙的万星 在里面烁著

1、这首小诗题名为《夜》,是在静静的夜空下,凝望在浩瀚太空中闪闪发光的星群,但它的深意却不仅仅写夜的景致,还抒发一种思想,试做分析,阐述其内在的哲理。

2、“一时间/觉得我的微躯/是一颗小星/莹然万星里/随着星流”用自己的话说说其中的内容,理解其寓意。

3、“一会儿/又觉著我的心/是一张明镜/宇宙的万星/在里面烁著”与上一节内容是不是自相矛盾?该怎样理解这首诗?

4、五四时期曾经盛行过哲理诗,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诗曾对五四新诗人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同期另一位著名的女诗人也是以哲理小诗而享誉诗坛,她是谁?能举出她诗中的名句吗?

5、去感受夜色,带着自己的体验写几行小诗。

一、参考答案:

1、答:轻声到来的客人、辛勤洗擦大地的清洁工人、把情人拉到伞下的红娘、拉着小提琴的歌手.这首诗通过奇峭的比喻和连珠似的妙想,主要表现了生活分外美好

2、答:这节诗用了拟人(辛勤地擦洗大地)、比喻(闪光的镜子)、夸张(城市一下亮了起来)、比喻(地下也联起灯的长虹)修辞手法,描写夜雨十分生动形象。

二、参考答案:

1、这首诗共两节,第一节主要写告别秋的心情;第二节主要写面对秋晨的情态。

2、苦难;东曙

3、秋夜的凄冷 苦难的深沉

4、作者面对秋晨的情态,先是抱住太阳的脚,在看见叶颤、禅舞。听市声沉醉,直到喜极而泣,表达作者对光明无限渴望的感情。

5、全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简洁形象生动,耐人寻味。

三、参考答案:

1、第一句,运用拟人,形象的写出了星星在夜空中所占的位置。2指星星发出的光芒,写出了他的能力和作用。

3、说明了星星在夜空中虽然渺小,却并不受任何排挤,永远有自己的位置。

4、说明了星星在夜空中的渺小并不引人注意。

5、任何时候也不要放弃,要知道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存在价值,不要因为别人而改变自己,要相信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

四、参考答案:

1、刻,车,歌。

2、c。

3、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无惟一答案。如“两行慈母泪,万缕恩师情。”理由:这句诗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对学生的浓厚感情,;同时也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之情。

4、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在离别之际想到了老师的点滴生活以后对老师的依依不舍和感激之情。

5、“老师”是和蔼的,他一直鼓励学生,给予他们爱和知识,当他的学生要离开时,他会欣慰的笑,会在心中为他们祝福,老师把学生送向了光明,而他们仍然无私奉献,永远守在自己的讲台上。

五、1、主要写诗人在田野漫步的情景。

2、色彩丰富鲜明美丽的图画。

3、开头两句都是静态描写:林子、山坡、草原。“草原上流着??烟??”一句运用动态描写,这样使画面具有美感有具有动感,富有活力。

4、“新鲜的乳液似的的烟”把烟的清新流动感、质感以及烟的美妙描绘出来了,而且可以看见可以捉摸。比喻可谓精妙。

六、1、默默无闻、乐观、心灵纯洁

2、乐观向上

3、在生活中,即使我们很普通很平凡,或遇到困难我们仍然应该乐观向上,不要抱怨什么,应该永远保持一颗纯真善良的心。

4、例如:我不是巍峨的高山,也不是连绵的峻岭,我就是我,一座矮小的山丘。

七、1、因为动态的飞鸟充满活力,给静态的天空带来生机。

2、十全十美的人是没有的,但作为人绝不能因此降低自己的要求,哪怕自己平凡得像一颗石子,总希望他有一点花纹,这是人对美的天性追求,3、大地生动,是因为有了花朵,那是一幅缤纷的画卷。

4、是一个积极追求进取,努力奋斗,并希望自己有一番作为的人。

八、1、抒发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无神论思想,把个人的未知与“神”等同,这是五四时期反对专制,提倡个性解放的要求。

2、伟大由渺小组成,所以渺小同时也是伟大,这一节表现诗人归随宇宙的心愿,是“万物即我”的体现。

3、不矛盾,归化宇宙,身心与万物融会,精神得到净化和升华。而一旦达到如此境界,诗人的心就如同一张明镜一般,能容下宇宙星辰。

4、冰心,她的诗集有《繁星》《春水》

5、略

诗歌阅读参考答案

一.(1)将方塘喻为明镜,用天光云影在水中的倒影表现塘水的清澈明净。(2)诗人以清澈的塘水为喻,生动地描绘了读书达到的心领神会的高超境界。告诉人们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

二.(1)赞美在肃杀的深秋时节,菊枝傲霜独立的品格。写荷与菊意在衬托橙与桔,赞扬它们的盎然生机和不畏严寒的坚贞气节。(2)因为寒冷培育了橙与桔坚韧的品格和崇高的气节。说明的人生哲理是,只有严酷的环境才能锻炼人,才能检验、识别一个人的风骨。

三.(1)乐观豁达的心境。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对比。(2)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四.(1)具有奇特、壮丽、雄浑、开阔的特点。(2)直字写出了荒漠无风、孤烟直上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之感。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大漠雄奇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五.(1)冷而洁,有冷于名利而洁身自好之意。(2)作者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表明自己没有追求功名富贵的欲念,坚持玉洁冰清操守的情怀。

六.(1)苏诗着力描绘晴天和雨中景象,实写西湖之美。周诗说明月光也比不上西湖的光彩,西湖之景与别处不同,虚写西湖之美。(2)在比喻上,苏诗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不求形似,只求神似。周诗则以形比形,把西湖比成明月,把湖心亭比成月宫中的广寒宫。

七.①b、e(b.潮平应指潮涨,风正应指风顺、风和,而非停息。e.本诗所绘春色并无浓浓之意,诗人有乡愁,但说悲情言辞太过;相反,本诗颈联恰恰表现出了诗人乐观开朗的心情。这正是该诗特点所在)(答对一项给1分,每多答一项扣1分,扣完为止)

②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同为思乡之作,但王湾一改传统乡愁诗浓郁的悲凉气息,在诗歌中传达出了乐观、积极、向上的情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春潮涌涨,波平浪静,风顺帆悬,诗人的视野和心情也因之而开朗、阔达。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将取代严冬,表现出积极乐观的生活理趣。比照《天净沙》中的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便显得多了几分豁然。(答出乐观、积极、向上的情感,给2分;结合具体诗句,至少举一例,作出合理分析,给2分。意思对即可)

③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

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

八.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制词,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该句运用互文手法,将秦汉两个时代联为一体,引发读者抚今思昔,与下句联系起来,表达出古往今来人们向往和平的共同愿望。

九.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十、(1)离散、漂泊;暮春;哀伤、惆怅

(2)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十一、(1)草色遥看近却无。主旨:早春比暮春风光更好。

(2)一般性道理: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的萌生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十二、①上片以孙权比况自己的英武有为。下片用冯唐一事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立功边陲的急切心情。

②用典故的作用是引起读者联想.表达含蓄委婉而意味深长。

十三、1涧边幽草野渡横舟;向往自然、寻求宁静的心情和恬淡和闲适。

2横:写出了小舟悠然自得的横陈之态。3(略)

十四、①歌词构思巧,立意好。运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以藏羚羊哭诉与企盼的逻辑结构,形象描述了温柔哀怜的羊所处的绝境和它对自私、贪婪人类的真情告白。作者呼吁人类要节制贪欲,奉献爱心,与藏羚羊友好相处,与大自然和谐共生。②歌词的意境悠远悲凉,人物形象也非常鲜明:羊的无助与哀怨,人的贪婪与绝情,真是栩栩如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外,羊对人类的泣述与企盼,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渴望,使人读来心灵震撼,羞愧难当。③歌词的语言通俗形象,隽永哀怨,情浓意深,韵味绵长,真可谓字字溅泪滴血,声声撕心裂肺,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十五、1.刻,车,歌。2.c3.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无惟一答案。如两行慈母泪,万缕恩师情。理由:这句诗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对学生的浓厚感情,同时也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之情。

十六、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要投身于人民大众之中才会快乐。

十七、1.平荡而曲折的水流里,青年的快乐在其中荡漾着了。(或生活中有坦途,也有坎坷),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快乐面对。2.生活中的坦途;生活中的坎坷。(意思相近即可)

3.扣住愉悦、惬意、坦然、热爱中的一点作答即可。

十八、1、(1)漂浮,行走。(2)比喻珍贵的劳动成果。

2、d3、c

4.是劳动创造的结晶。5.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6.人体在太空里游行。

十九、1、d2、b3、c

二十、1、风雨中飘摇不定的生命。弱者受到的同情,也是一种摧残。2、小鸟惊讶蔷薇顽强的生命力,微风叹息蔷薇经不住风雨的袭击。3.脆弱的情感。

十一、1、暗示诗人在30年后,远离了大陆故乡,寄居于海岛台湾。2.这是一首乡愁诗,诗人借圆月抒发了对大陆、家乡的无限思念。3.写出了生长在大陆、漂泊在海岛的游子的普遍思乡感情。

十二、1.依依惜别2.夕阳露珠河水3.夕阳下晨露中小河边4.友人的形象无时无刻不留在记忆里。

十四、①歌词构思巧,立意好。运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以藏羚羊哭诉与企盼的逻辑结构,形象描述了温柔哀怜的羊所处的绝境和它对自私、贪婪人类的真情告白。作者呼吁人类要节制贪欲,奉献爱心,与藏羚羊友好相处,与大自然和谐共生。②歌词的意境悠远悲凉,人物形象也非常鲜明:羊的无助与哀怨,人的贪婪与绝情,真是栩栩如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外,羊对人类的泣述与企盼,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渴望,使人读来心灵震撼,羞愧难当。③歌词的语言通俗形象,隽永哀怨,情浓意深,韵味绵长,真可谓字字溅泪滴血,声声撕心裂肺,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十五、1.刻,车,歌。2.c3.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无惟一答案。如两行慈母泪,万缕恩师情。理由:这句诗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对学生的浓厚感情,同时也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之情。

十六、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要投身于人民大众之中才会快乐。

十七、1.平荡而曲折的水流里,青年的快乐在其中荡漾着了。(或生活中有坦途,也有坎坷),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快乐面对。2.生活中的坦途;生活中的坎坷。(意思相近即可)

3.扣住愉悦、惬意、坦然、热爱中的一点作答即可。

十八、1、(1)漂浮,行走。(2)比喻珍贵的劳动成果。

2、d3、c

4.是劳动创造的结晶。5.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6.人体在太空里游行。

十九、1、d2、b3、c

二十、1、风雨中飘摇不定的生命。弱者受到的同情,也是一种摧残。2、小鸟惊讶蔷薇顽强的生命力,微风叹息蔷薇经不住风雨的袭击。3.脆弱的情感。

十一、1、暗示诗人在30年后,远离了大陆故乡,寄居于海岛台湾。2.这是一首乡愁诗,诗人借圆月抒发了对大陆、家乡的无限思念。3.写出了生长在大陆、漂泊在海岛的游子的普遍思乡感情。

十二、1.依依惜别2.夕阳露珠河水3.夕阳下晨露中小河边4.友人的形象无时无刻不留在记忆里。

十四、①歌词构思巧,立意好。运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以藏羚羊哭诉与企盼的逻辑结构,形象描述了温柔哀怜的羊所处的绝境和它对自私、贪婪人类的真情告白。作者呼吁人类要节制贪欲,奉献爱心,与藏羚羊友好相处,与大自然和谐共生。②歌词的意境悠远悲凉,人物形象也非常鲜明:羊的无助与哀怨,人的贪婪与绝情,真是栩栩如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外,羊对人类的泣述与企盼,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渴望,使人读来心灵震撼,羞愧难当。③歌词的语言通俗形象,隽永哀怨,情浓意深,韵味绵长,真可谓字字溅泪滴血,声声撕心裂肺,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十五、1.刻,车,歌。2.c3.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无惟一答案。如两行慈母泪,万缕恩师情。理由:这句诗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对学生的浓厚感情,同时也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之情。

十六、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要投身于人民大众之中才会快乐。

十七、1.平荡而曲折的水流里,青年的快乐在其中荡漾着了。(或生活中有坦途,也有坎坷),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快乐面对。2.生活中的坦途;生活中的坎坷。(意思相近即可)

3.扣住愉悦、惬意、坦然、热爱中的一点作答即可。

十八、1、(1)漂浮,行走。(2)比喻珍贵的劳动成果。

2、d3、c

4.是劳动创造的结晶。5.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6.人体在太空里游行。

十九、1、d2、b3、c

二十、1、风雨中飘摇不定的生命。弱者受到的同情,也是一种摧残。2、小鸟惊讶蔷薇顽强的生命力,微风叹息蔷薇经不住风雨的袭击。3.脆弱的情感。

十一、1、暗示诗人在30年后,远离了大陆故乡,寄居于海岛台湾。2.这是一首乡愁诗,诗人借圆

月抒发了对大陆、家乡的无限思念。3.写出了生长在大陆、漂泊在海岛的游子的普遍思乡感情。

十二、1.依依惜别2.夕阳露珠河水3.夕阳下晨露中小河边4.友人的形象无时无刻不留在记忆里。

十四、①歌词构思巧,立意好。运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以藏羚羊哭诉与企盼的逻辑结构,形象描述了温柔哀怜的羊所处的绝境和它对自私、贪婪人类的真情告白。作者呼吁人类要节制贪欲,奉献爱心,与藏羚羊友好相处,与大自然和谐共生。②歌词的意境悠远悲凉,人物形象也非常鲜明:羊的无助与哀怨,人的贪婪与绝情,真是栩栩如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外,羊对人类的泣述与企盼,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渴望,使人读来心灵震撼,羞愧难当。③歌词的语言通俗形象,隽永哀怨,情浓意深,韵味绵长,真可谓字字溅泪滴血,声声撕心裂肺,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十五、1.刻,车,歌。2.c3.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无惟一答案。如两行慈母泪,万缕恩师情。理由:这句诗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对学生的浓厚感情,同时也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之情。

十六、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要投身于人民大众之中才会快乐。

十七、1.平荡而曲折的水流里,青年的快乐在其中荡漾着了。(或生活中有坦途,也有坎坷),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快乐面对。2.生活中的坦途;生活中的坎坷。(意思相近即可)

3.扣住愉悦、惬意、坦然、热爱中的一点作答即可。

十八、1、(1)漂浮,行走。(2)比喻珍贵的劳动成果。

2、d3、c

4.是劳动创造的结晶。5.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6.人体在太空里游行。

十九、1、d2、b3、c

二十、1、风雨中飘摇不定的生命。弱者受到的同情,也是一种摧残。2、小鸟惊讶蔷薇顽强的生命力,微风叹息蔷薇经不住风雨的袭击。3.脆弱的情感。

十一、1、暗示诗人在30年后,远离了大陆故乡,寄居于海岛台湾。2.这是一首乡愁诗,诗人借圆月抒发了对大陆、家乡的无限思念。3.写出了生长在大陆、漂泊在海岛的游子的普遍思乡感情。

十二、1.依依惜别2.夕阳露珠河水3.夕阳下晨露中小河边4.友人的形象无时无刻不留在记忆里。

一、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鉴:镜子。古时以铜为镜,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渠:代词,这里指方塘。(1)上联是怎样具体描绘方塘的清澈明净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说理诗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桔绿时。

【注】擎雨盖:指荷叶。橙黄桔绿:秋末冬初景物。

(1)上联描写残秋景象,诗人要表达什么情意?联系全诗看,写荷、菊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为什么称橙黄桔绿是一年好景?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人生哲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

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这首诗描写的塞外风光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联是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直和圆十分传神。请说说这两个字的运用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结句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这首诗的诗眼所在。冰心和玉壶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说说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________

宜。

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西湖周起渭 天边明月光难并,人世西湖景不同。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1)两首诗开篇都赞西湖景色之美,但角度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喻上的不同特色。

________

[

a(2)两首诗后两句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来描写西湖之美,请分析其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注]晚唐郑谷评价此诗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首联以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诗人先写客路后写行舟,流露 出了人在江南而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颔联写潮落浪止、风息帆垂,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恢弘阔大的江上夜景。

c.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残旧二字交代了诗人行舟于岁暮,而日春二字又透露着春天的气息。

d.尾联两句,写诗人客旅江南,思乡心切;于是便寄望于北归的大雁,能替自己捎去寄往洛阳的乡书。

e.青山、绿水、归雁,诗中的诸多意象都展示出浓浓的春意,美景衬悲情,眼前的美好景色深深地触发了诗人的情思。

②这首唐诗与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都是思乡的佳作,但二者表达的感情却有着明显差异。请就具体诗句,加以比较,分析王湾《次北固山下》表达的感情。

③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八、出塞二首(其一)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有人推奖此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乃是平凡之中见妙处,而妙就妙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试分析这句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十、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填空: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季节的一种气氛。

(2)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十一、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①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② 注:①指张籍,他在兄弟辈的排行中是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

②天街指皇城中的街道,皇都指京城长安。

(1)韩愈运用朴素的文字,描绘了早春如画的美景。诗中的一句是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和体会才能发现的。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绝句耐人寻味的主旨:。

(2)请你谈一谈这首绝句所揭示的一般性道理:

十二、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①。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②?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③。

注:①孙郎:指三国时期被人称道为英雄的孙权。②冯唐:西汉大臣。当时魏尚守边有方,却因报功不实而获罪。冯唐为魏尚鸣不平,文帝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③天狼:星名,词中指在西部边境不断侵扰北宋王朝的辽和西夏统治者。

①这首词上下两片都引用了典故,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②这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十三、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这首诗描写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深树黄鹂、春潮晚雨、这一系列的自然景物,寄寓了诗人的生活情趣。

2、最后一句中有一动词用得极妙,成为炼字的典范,请找出,并品味其妙处。

上一篇:《短歌行》教学反思 (高一必修二)下一篇:项目总工程师竞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