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临港工业转型升级
狠抓结构调整, 产业整体素质有新提升
一批重大技改项目建成投产。2011年初, 经信委确定了1100个重点技改项目, 去年底已有421个项目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其中, 冶金行业有太钢不锈钢管和高强度精密带钢等31个项目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装备行业有太重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等110个项目建成投产。
工业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制定出台《山西省创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管理办法》。编制《产业转移指导目录 (2011年本) 》, 引导山西承接产业转移工作走上规范化道路。指导105个特色产业集中区、18个工业强县、百强潜力企业编制“十二五”发展规划, 加速布局优化和产业升级。
兼并重组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制定了钢铁、水泥行业重组整合实施方案, 太钢实施了“渐进式股权”重组。制定《山西省焦化行业兼并重组指导意见》, 按照“焦化并举、上下联产”的发展思路, 推进行业兼并重组, 有38户企业兼并重组了83户焦化企业, 涉及产能5 150万吨, 为2012年全面实施重组奠定了基础。
淘汰落后产能成效显著。全年关停淘汰落后电力44.05万千瓦、炼铁473万吨、炼钢341万吨、焦化506万吨、水泥1 315万吨、电石31.1万吨、铁合金13.2万吨、电解铝9.81万吨、铜铅锌冶炼6.6万吨、造纸29.87万吨、化纤3.45万吨、印染4 800万米、柠檬酸1.2万吨、酒精2万吨, 全面或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年度淘汰落后产能任务。
转变发展方式, 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迈上新台阶
节能攻坚取得突出成绩。“十一五”期间, 山西省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22.66%, 降幅居全国第二位, 受到了国务院的通报表扬。制定《山西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 修订《山西省节约能源条例》。
工业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朔州市被列入全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太钢、太重被评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试点企业。煤矸石煅烧高岭土等产品被列入国家税收优惠目录, 免征增值税。全年上报国家认定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7户, 年可利用煤矸石202万吨。
强化运行协调, 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保障能力实现新突破
按照山西工业增长16%的目标, 分解下达了各市工业经济增长目标, 完善主要经济指标月报制度。保障成品油市场稳定供应。进一步完善电煤协调机制, 确保骨干电厂有效存煤。强化电力调度, 对具备并网条件的24家企业406万千瓦新建机组及时批复。加大困难火电企业帮扶力度, 对经营困难的9户央企和省外在晋火电企业, 给予10亿元的借款, 加强铁路运输协调和铁路道口管理的提升改造, 保证重点物资、重点企业运输需求。
突出技术引领, 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取得新成效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户, 新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行业技术中心20户。重点推进了342项省级技术创新项目。目前, 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0户, 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40户。
两化融合工作取得扎实进展。在煤炭安全监控、节能减排、物流等领域确定了453个两化融合重点项目, 其中同煤、潞安、晋煤等6户企业的项目被工信部列为重点推进计划。推动中国移动、联通、电信、邮政等企业在中博会期间与我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总投资额达520亿元。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制定了《山西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跨越发展实施意见》, 全年新认定软件企业30家, 软件企业累计达123家, 系统集成企业达111家, 其中年收入过亿元企业14家,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增长48.9%, 软件业务增长45%。
2012年山西工业经济既面临严峻挑战, 更面临难得历史机遇。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是我们加快工业新型化的必然选择。2012年山西经济和信息化工作总体思路是:以转型跨越发展为主线, 以循环经济为基本模式, 以项目带动和技术创新为强大支撑, 突出抓好经济运行、节能降耗、淘汰落后、兼并重组、信息化等重点工作, 强化政策措施, 大胆先行先试, 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上取得新进展, 在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上取得新突破, 在资源就地转化率、传统产业循环率、新兴产业占比率、节能减排率、科技创新贡献率的提升上取得新成效, 全力推动工业新型化进程。
2012年山西省工业经济发展目标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3.5%;工业新兴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 经信系统将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 坚持“三轮驱动、三措并举、三管齐下、三线突破、三面拓展、三级联动”, 努力开创工业转型升级的新局面。
“三轮驱动”, 调整优化结构, 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发展
通过狠抓淘汰落后、兼并重组、项目落地, 不断推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淘汰落后, 进而推动工业的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2012年要确保完成淘汰落后电力55.7万千瓦、炼铁55万吨、焦炭820万吨、水泥2 300万吨、铁合金9万吨、铅冶炼2万吨、造纸18万吨、印染1 700万米、铅蓄电池7万千伏安。积极争取中央及省财政对淘汰落后产能的奖励及补偿, 确保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和社会稳定。
狠抓重大项目建设, 全面推进腾笼换鸟进程。今年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项目落地年”, 在淘汰落后的基础上, 积极推进升级改造项目建设。一方面, 大力推进能源原材料延伸、焦化化产回收及深加工、煤矸石、粉煤灰开发利用、高端装备制造、现代煤化工等十大技改工程。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另一方面, 在政策创新上大胆先行先试, 加快审批速度。特别是对22个扩权强县试点县下放审批投资权限。搭建银企合作平台、解决企业项目资金不足问题, 确保项目尽快落地投产达效。专项资金的使用问题, 要目标集聚, 集中财力, 解决重大问题。
推进企业兼并重组, 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焦化产业的兼并重组, 是省委、省政府格外关注的一个问题, 也是经信系统今年的一场硬仗, 必须抓好。力求使焦化行业的兼并重组能够按照“焦化并举, 上下联产”的发展思路扎实推进。
加快推动以股权重组为纽带的煤电联营步伐, 对现役省调主力火电企业, 切实推进煤电联营进程。同时, 要着力抓好钢铁、有色、水泥等行业的兼并重组工作。
“三措并举”, 转变发展方式, 促进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面对山西节能潜力呈现“边际递减”的严峻现实, 今年经信委将从三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提升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针对节能薄弱环节, 突出能效对标。在水泥、电力等主要耗能行业深入开展能效对标活动, 争取主要行业能耗、部分重点产品单耗水平绝对值位置不断前移, 走在全国前列。将大型公共建筑、学校等纳入节能目标评价考核体系。加强节能评估和审查, 严控新增能耗。实现节能目标过程监控。制定17项地方能耗限额、技术管理等节能标准, 利用标准手段促进节能。培育节能示范企业和节能产业园区。
突出节能重点领域, 实现节能工作的难点突破。制定出台甲醇汽车试点方案。推进千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千项重点节能项目。重点扶持30家年销售收入过千万的节能服务龙头企业。大力实施80余项节电项目改造, 实现电网系统节电量不低于经营区域内上年售电量0.3%的目标。贯彻落实《山西省节约能源条例》, 强化节能综合执法力度, 协调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和商贸领域节能。
发展工业循环经济, 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以传统产业循环化改造为切入点, 建设20个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50个工业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积极推进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三管齐下”, 强化运行调节, 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为确保完成全年工业增长15%的目标任务, 今年经济运行调控要着力做好三方面工作:
加强煤电油气运的综合协调, 增强生产要素保障能力。电煤保障方面, 提高重点煤炭企业省内供煤量, 组织装机20万千瓦以上省内发电企业签订电煤订货合同, 加大电煤的监控力度, 防止发电企业因缺煤发生大面积停机。电力保障方面, 做好有序用电、拉闸限电序列等工作。合理调控外送电规模等方面的用电需求。建立成品油销售、库存月度监控制度, 协调中石化、中石油两大公司增加资源配置, 确保重点需求。
强化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和纠偏, 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和针对性。下大力气制定相关的样本数据采集规则, 把握经济发展趋势, 及时提出预警和纠偏措施, 防止经济增速大幅下滑, 增强运行协调工作的前瞻性、实时性、权威性。
做好电力宏观调控, 有效解决煤电矛盾。开展行业重点用电项目报装负荷申报工作, 对经营困难的发电企业, 适当给予电量倾斜和安排发电量指标转移。抓紧400余万千瓦机组的并网批复工作。出台《山西省促进煤炭、电力企业协调发展方案》, 积极推进煤炭和电力企业协调发展的配套改革。
“三线突破”, 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 促进工业经济跨越发展
推进两化融合, 加快信息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应用步伐, 要做好以下工作:
推动两化深度融合, 提升企业数字化水平。组织开展重要工业控制系统基本情况调查。加大煤炭、焦化、冶金、电力、化工等重点行业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 推进一批两化深度融合重点项目。积极推动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应用。实施宽带普及提速工程, 加快宽带网络升级改造和全省下一代广电网络建设, 推动太原开展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建设。提升网络和信息安全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能力。
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 提升企业核心市场竞争力。推广太钢、太重等技术中心建设成功经验, 做好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的推荐认定工作。提升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培育扶持更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落实国家《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 制定实施方案。打造一支在转型跨越发展上有激情、有能力、有思路、有作为的人才队伍。
加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 增强山西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能力。组织认定软件技术和信息服务示范企业, 提高中小企业专业化发展能力。培育传感器与传感节点等产业;着力打造服务煤炭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专业团队和产业集群。力争年底再增加8家国家级系统集成企业、30家软件企业, 软件服务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亿, 保持50%以上增长速度,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40%以上的增长速度。
“三面拓展”, 加大企业扶持力度, 促进工业经济协同发展
立足发展实际, 从大企业集团、中小微企业、国防工业三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全力夯实工业经济发展基础。
推进大企业做强做优, 打造工业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主力舰队。深入推进“工业转型发展百强企业培育工程”, 进一步研究完善对100户潜力企业和136户第二梯队企业的各项支持措施。到年底, 236户百强潜力企业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保持在25%左右, 占非煤规模以上的60%左右。
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不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要组织开展“中小企业服务年”活动, 引导一批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优”方向发展。提升“大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能力。加强政、银、企、保联系协调, 多措并举缓减中小企业融资难。力争在2012年, 培育80户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小巨人”企业, 新创办小型微型企业1万户。继续组织实施银河培训工程, 组织企业参加中国 (广州) 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有效促进中小微企业的交流合作发展。
支持国防工业科研生产任务, 提升军民融合式发展水平。制定《关于加快推进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意见》, 加快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步伐。做大做强在晋军工企业。召开军民结合产业发展推进会, 做好军工系统内部和全省民爆行业的安全生产工作。提升全行业保密工作水平。力争全年民品销售收入增长12%, 民品增加值增长10%。
“三级联动”, 提升服务质量水平, 促进工业经济优化发展
围绕全年工作目标任务, 持续提高管理水平和履职能力, 为工业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做好各项保障工作。
强化廉政和作风建设, 树立经信系统良好社会形象。要认真贯彻全省党风廉政建设干部大会精神, 严格规范干部从政行为。形成行之有效的反腐倡廉工作机制。严格“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在山西省打造一支敢想敢干、大胆创新、锐意进取的干部队伍, 树立经信系统良好的社会形象。
构建精细化管理模式, 追求高标准的管理目标。推行精细化管理, 对各项工作高标准、严要求, 注重细节, 追求卓越。通过对业务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提高执行力, 确保省委、省政府对经济和信息化系统提出的各项工作要求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建立工作落实推进机制, 为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坚强保障。加强队伍的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围绕工业领域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 指导推进工业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有效发挥行业协会及社会中介组织的参谋助手和桥梁纽带作用。
关键词:永嘉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4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115-03
永嘉县位于浙江省东南部,瓯江下游北岸,东邻乐清、黄岩,西连青田、缙云,北接仙居,南与温州市区隔江相望,是全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国家级风景旅游县,浙江省著名的侨乡县和革命老区县。全县总面积2674平方公里,人口92.24万,下辖38个乡镇、906个行政村、17个城镇社区、8个农村社区。境内拥有唯一以田园山水风光见长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楠溪江风景区。改革开放以后,永嘉经济迅速发展,工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改善。
一、快速发展的永嘉工业经济
永嘉的工业经济通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规模从小到大、技术从低到高、行业从少到多,逐步建立了以泵阀、鞋服、钮扣拉链、教育设备与游乐玩具等产业为支柱的工业经济体系。
(一)永嘉工业的发展历程
永嘉工业经济发展经历了家庭工业、二次创业和快速创业三个阶段,从各个阶段的发展来看,各有其特有的时代背景,是一个不断洗牌、不断转型、不断提升的过程。第一阶段为改革开放初期,永嘉县人民充分经商传统的优势,利用简陋设备加工生产,形成了以家庭工业为基础、专业市场为纽带、购销员为骨干、小商品为特色的区域经济格局。二次创业阶段从1992年开始,实施“质量立县、名牌兴业”战略,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从家庭工业向规模化公司经营转变。快速发展阶段从1997年开始至今,通过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名牌培育质量提升工程、巨龙工程,引导企业向股份制、集团型、科技型、外向型方向发展。
(二)经济总量迅速提升
纵观“十一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得到了平稳较快发展。201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1亿元,是“十五”期未的1.69倍,年均增长11.1%;财政总收入26.74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17倍,年均增长1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9亿元,是“十五”期末的1.76倍,年均增长12%。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额540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72倍,年均增长22.1%。“十一五”期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88元,是“十五”期末的1.53倍,年均增长8.9%;农民人均纯收入8688元,是“十五”期末的1.83倍,年均增长12.8%。
(三)区域产业集聚形成鲜明亮点
永嘉的工业经济通过近年来的不断洗牌、不断提升、不断集聚,形成了鞋服、泵阀、钮扣拉链、教育设备和玩具等四大支柱产业,并已呈现相对集中的特色产业区块。2010年,永嘉县四大支柱产业规上企业产值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73.7%,拥有中国泵阀之乡、中国钮扣之都等5大国字号金名片,省级专业商标品牌基地3个,永嘉工业园区升级成为省级重点工业园区。超达、伯特利等6家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标准化活动成效明显,全国儿童游乐玩具专业委员会、省级阀门标准化专业委员会先后落实永嘉,参与或牵头制订各类标准27项,其中牵头制订9项(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5项、地方标准2项)。
(四)民营经济力量日益强大
由于我县几家国有大企业相继改制,在工业经济层面,民营经济已牢牢占据主导地位。全县累计企业总数达到6405家,注册资本总额达1635748万元,其中私营企业4512家,注册资本总额达1216709万元,私营企业总数和注册资本总额分别占全部企业的70.44%和74.38%。近三年,全县工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分别为57.1%、57.1%、56.7%,全县工业经济对财政税收的贡献率分别为65.3%、63.5%、66.7%。拥有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3家,超亿元的企业64家,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
二、永嘉县工业经济的制约因素及其解决对策
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和竞争的日趋激烈,当前永嘉县工业经济面临产值增幅明显回落、企业利润骤减、亏损增多、企业家投资发展信心下降、开工不足等系列突出问题。
(一)产业集群度不高,“低小散”问题依然突出
在上一轮国际产业分工、转移过程中,永嘉县工业经济顺利承接了泵阀、鞋、钮扣、拉链等产业的国际转移,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永嘉县支柱产业中,除了鞋、服装集中度较高外,其它行业集中度很低。全县现有规上工业企业630家,仅占企业总数的9.8%;除奥康、报喜鸟、红蜻蜓3家企业外,再培育一家超1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历经3年仍未实现;全县泵阀行业共有企业1000多家,但还没有1家企业产值超过5亿元;企业“低、小、散”的存在,影响了企业规模度和集中度,在品牌、技术、资金、厂房等资源上得不到有效整合,企业市场竞争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无法同大企业、大集团相比拟、相抗衡。
(二)部分产业“两游”在外,中间不强
永嘉县部分块状产业,除了制造外,研发、市场营销等环节基本控制在别人手里,呈现产业上游和下游被外人掌控现象。永嘉县的重点企业中已建研发中心的不足60%,其中绝大部分规模较小、投入不足,研发能力很弱。由此导致永嘉县的中小企业没有产品“定价权”和市场话语权,大量订单由中间商掌控,中间商截留较高利润,企业只获取少量生产利润。导致企业不能对接市场信息,自身发展主动性不强,研发投入能力不足,产品难以做精做专,只能在低水平徘徊,对整个产业发展产生影响。
(三)产业研发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目前永嘉县各大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仍然十分薄弱。永嘉县泵阀、拉链、钮扣、鞋、服装、游乐健身虽然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但大部分产品设计依然依靠模仿和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少,原创性的产品和技术更少,产品仍处于中低档次,附加值和利润低,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部分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只能进行转包生产和来料加工,赚取少量加工费,难以形成自主品牌,比如永嘉县服装行业中鲍斯高、东部琦人、康亨等企业虽然生产加工能力达到国际水平,但目前还是主要从事国内外知名品牌的贴牌加工(OEM)。大多数企业对研发没有足够重视,自身的研发经费投入不足。
(四)企业经营管理不规范,陷入成长瓶颈
永嘉县部分中小企业由于股权結构单一,在规范企业系统管理方面重视不够。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仅刚刚起步,除了亿元以上等行业龙头企业外,大多数企业仍然采用家族式的管理模式,管理效率低下、决策应变能力不强、防范风险能力较弱。有的企业经过多年发展,规模一直难以做大,部分企业虽然规模上去了,但赢利与规模没有同步提升,陷入了成长瓶颈。
(五)产业外向度不高,拓展国际市场能力不强
一是外资成份少。永嘉县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很小,去年合同外资仅1000多万美元,对内资企业示范、带动作用不强,对出口贸易推动作用不大,引进先进工艺、技术、设备、管理的项目更少。二是出口贸易比重低。永嘉县出口贸易主要集中在鞋服、泵阀、钮扣、拉链等传统产业,发展速度虽快,总量仍然不大,全县外贸依存度不足8%,远低于全市39%的水平。三是国际市场网络不健全。除奥康、红蜻蜓等大企业外,大部分企业在国外建立的机构层次较低,很少建立销售公司、制造分厂或研发机构,大多数以办事机构为主,对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利用不够。
(六)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一是生产快速扩张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较为突出。桥头的钮扣拉链、黄田的电镀、峙口的造纸等行业,虽然通过大力整治,但清洁生产工艺推广力度不大,对生态环境仍有较大影响。二是资源短缺与生产粗放的矛盾较为突出。永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域特征及楠溪江国家级风景区的保护限制,决定了永嘉县工业发展的土地承载将非常有限。
三、加快推进永嘉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
“十二五”時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必须从分认识到永嘉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紧迫性,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调整结构中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为实现永嘉县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应有贡献。
(一)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以营造良好环境服务于转型升级
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社会和公众为主体,以提供公共服务为特征的政府行政模式。它以提高公共管理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为目标,以发展为主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的一种新的模式。
1、完善市场机制,形成有利于创业创新的市场环境。经济发展的效率不高,从根本上看是由于稀缺资源错误配置所导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需要对资源配置方式进行调整,将稀缺资源尽可能配置到盈利和社会效益最高的领域。在政府和市场这两个资源配置主体中,以后者作为资源配置主体更能充分体现这种目标。目前在永嘉,政府对于要素市场仍然有着过大的影响力。这不仅影响到资源的合理配置,也容易造成官僚主义等问题。因此永嘉县政府要最大限度地推进市场化,一方面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另一方面积极帮助制定市场规则,培育健康的市场运转机制。同时要对原有的政绩考核体系作出调整,矫正地方行政部门偏重强调速度和数量增长的思想倾向和政策导向。
2、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创造财富,政府要努力为城乡居民和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产权保护、激励机制、规范市场秩序、创业创新等相关的基本公共服务;完善和健全法制环境,特别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和完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体制和机制,特别是要加快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以及农村宅基地转让等机制的建立;要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专业性要素市场体系,积极支持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同时加大对创新型企业重要活动和服务活动的分离,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要加快对公用事业部门的改革,积极引进市场机制,降低准入门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二)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向价值链的两端延伸
永嘉县经济增长的主体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2010年四大支柱产业产值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73.7%。但不可否认,由于长期实行粗放式增长,永嘉县部分传统产业和制造业存在产品附加值低、技术水平较差和创新能力较弱等问题。要实现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升级,就要使企业尽量向价值链的连段延伸:一是向研发、设计等价值链前端业务环节延伸。例如发展设计业务,既可以设法提高企业自身的设计能力、增加设计环节的业务量,也可以向本地专业设计公司购买设计服务。二是向品牌、销售和售后服等价值链后端业务环节延伸。这就要求在加强产品研发和制造工艺的同时,一方面注重创建、维护和收购品牌,加大宣传投入,扩大自有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号召力,另一方面要加强销售渠道建设,积极整合市场资源,完善营销网络,同时改善售后服务体系,建立产品服务和质量的市场反馈平台及机制,不断提升产品性能和质量。三是向高附加值制造转型。对于直接面对消费市场的鞋服类的制造商,要加强对市场需求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通过加快产品款式更新,提升产品功能及性能等方式逐步扩大市场。
(三)要打造产业集群,以推动转型升级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根据永嘉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必须要打造产业集群,以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一是培育龙头企业。按照省政府“培育发展一批、改造提升一批、限制淘汰一批”的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总体思路,整合以永嘉工业园区为龙头的沿江七大工业基地及功能区,促进块状经济向创新型产业集群转变。应以大企业、大集团为核心,通过收购、兼并、重组、联合等形式,加大对行业的整合力度促进各种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充分发挥规模企业、品牌企业和技术领先企业等骨干龙头企业对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二是发挥行业协会的功能。要推动行业协会规范发展。行业协会的发展要打破部门、经济规模、所有制等界限,注重吸收民营、外资企业等各类经济组织入会,提高行业协会的代表性。同时积极吸收与行业相关的科研院所和经济组织入会,增强行业协会的产业集群治理功能,扩大行业协会的影响力。三是政府要参与产业集群规划与治理。为了更好地推进产业集群的发展,政府要更多地与行业协会、专业教育、培训和研发机构进行对话,聆听块状经济内企业与社会机构的意见,由于产业集群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需的支持不同,政府的集群政策应该适应产业集群发展的需求,与时俱进。
(四)推进开放型经济转型,拓宽发展空间
推进开放型经济转型可以使永嘉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永嘉要发展,就必须实现经济的转型,提升开放型经济的广度和深度。
一是以创新为核心推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国际经验表明,创新是参与国际竞争,快速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最有效途径。永嘉要实现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加大创新力度,通过创新提高永嘉的市场竞争能力。首先政府要鼓励企业开展研发。其次要大力实施企业技改升级工程。在目前每年不少于1500万元财政技改专项资金基础上,逐年保持技改财政专项资金的合理增长,重点扶持信息技术、高新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项目,增加对优势技改项目、重点技改项目的补助范围和标准。第三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引进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一批高技能技工人才、一批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切实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企业创新创业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二是鼓励本地企业循序渐进行进对外投资。整体实力有限、规模较小、产业发展层次偏低的永嘉企业,在“走出去”的方式上应选择渐进式的海外扩张方式。从中国领先企业的实际情况看,一方面缺乏对海外市场,尤其是海外竞争情况的了解,另一方面资金实力不足以及人力资源匮乏也是制约海外经营的主要因素。因此选择渐进式的扩张方式更加适合大部分永嘉企业。具体说,在实施海外经营时,永嘉企业可以选择以国际贸易为先导,随后再分阶段分步骤将企业的生产环节向目标市场拓展,根据自身实际条件,由低到高逐级选择直接出口、设立海外分公司(或子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等方式。
三是实施品牌战略,努力创造品牌优势。很多永嘉企业在进行经营的过程中之所以选择恶性价格竞争方式是因为没有自己的品牌。产品如果不贴牌,就很难卖高价,一旦贴上国际著名商标价格就上升几倍甚至几十倍。这种现象要求永嘉的企业在实施“走出去”的战略中,要发挥自身的优势,正视不足,创造属于自己的著名品牌,在创造自己的著名品牌过程中要有卧薪尝胆的精神。
(五)以环境优化、资源节约保障转型升级
1、积极推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在永嘉县工业发展承载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整合利用现有工业用地、高效利用存量工业用地、挖掘拓展新增工业用地是解决永嘉县工业发展承载空间不足的三大抓手。一要大力推进企业挖潜节地活动。从鼓励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地面空间和地上空间三个方面做好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工作。县政府出台的《进一步扶持工业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对企业列入零土地技改的挖潜节地项目免收基础配套费和土地收益金,这些政策对于推动企业挖潜节地具有较好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二要严格规范工业项目准入管理。进一步提高工业用地出让准入门槛,对申请企业现有用地亩税收、亩产出和新增项目投入产出比等重点指标要逐年提高标准。同时还要加快政府投资示范性标准厂房、村级标准厂房建设,规范做好标准厂房企业入驻管理,努力为优势中小企业解决发展需求。同时还要结合永嘉县实际加快推进土地整理,尽快实施低丘缓坡综合利用等工作。
2、加大对制造企业节能减排的治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一是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我们要以企业治污为突破口、以行业治污为重点,利用高新技术和信息化改造装备与提升传统产业。其次是开征污染税,严格环保准入制度。在审批中,坚持以总量减排为核心,实行总量前置审批及区域限批、行业限批,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新增量。三是要完善节能减排工作体系。把节能减排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推手和实施途径,修改制订《县工业发展循环经济与节能降耗政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县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核暂行办法》和《永嘉县节能降耗应急預案》,进一步建立节能减排“一票否决”工作机制。要加强节能减排监督审核。积极推广先进节能技术,进一步寻找节能技术改造空间,尽快建成工业园区集中供热项目,全面推进4吨/小时以上锅炉节能脱硫改造,每年组织一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能耗审计和合同节能。
3、开展“三县三城联创”活动,推进城市化建设。为了不断提升永嘉城镇品位和文明程度,促进永嘉转型发展,县政府决定,全面开展省级生态县、省级森林县、省级文化工作先进县、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等“三县三城联创”活动。通过“联创”活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改善永嘉的硬环境、软环境和形象环境,努力把永嘉建设成为富饶秀丽、和谐安康、宜居乐业的楠溪江特色生态型现代化县。要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三县三城联创”目标的实现。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中之重,通过“联创”活动建成一批市政设施。要加大专项整治,深化环境卫生、拆违治乱、交通秩序、丧葬陋习等“四项整治”,提升公民文明素质。要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着力提高城镇管理水平。从而提升永嘉的形象和综合竞争实力,为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环境,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促进永嘉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永嘉县委党校
参考文献:
[1]赵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外的经验与启示[J].中共中央省委党校学报.2011(02).
[2]盛世豪,徐明华,王祖强.创新与转型:浙江经济新现象[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5).
[3]高抗,周建民,何显民,王美琴.经济转型升级与地方治理模式创新——基于浙江长兴县的个案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
[4]吴敬琏,黄少卿.无锡经验——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主导力量。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加快工业化进程,是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根本措施,是缓解财政收支矛盾,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不懈地大办工业,工业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影响着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经过调查分析,对全县工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了今后全县工业经济转型的建议。现汇报如下:
一、全县工业发展现状
我县工业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已初步形成有色冶金、白酒饮料、化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的格局,涌现出了甘洛集团、建新公司、宝徽集团、金徽酒业公司四大重点骨干企业,建新公司、甘洛集团和宝徽集团进入2004年全省工业100强之列。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在全县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34.6%,工业对财政贡献率达到67%,大大提升了县域经济的整体实力。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工业经济增势强劲。2004年,全县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
1 产值81929万元,比上年增长37% ;完成工业增加值25207万元,比上年增长80.9%,工业发展呈强劲的上升势头。二是立足资源优势,建成了一大批工业项目。近年来先后建成了宝徽集团公司2万吨锌冶炼、3000吨合金锌粉、7万吨硫酸生产线、甘洛集团公司日处理200多吨黄金选厂、2万吨铅盐化工生产线、铅冶炼除尘技改、鸿德公司贵金属深加工厂、新天药业公司天然植物提取分离项目、索坤公司10万吨铁精粉生产线、芳香植物公司香精香料提取项目、青河矿业公司嘉陵镇东沟河电站,为全县工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以民营化为取向的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列入改制的20户国有企业,已有17户全面完成改制任务,3户即将完成改制。企业改制后引入全新的经营机制,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推动全县工业发展的主力军。四优化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初见成效。通过及时兑现投资优惠政策,实行公开承诺限时办理制度和重点企业政府挂牌保护制度等一系列措施,积极为外商参与我县工业项目建设提供全程优质快捷服务,使宝徽公司2万吨锌冶炼、铅盐化工厂、鸿德贵金属厂等项目如期建成。五是着力培育地方工业的小巨人,重点骨干企业主导作用凸显。甘洛、宝徽、陇酒三大财政支柱已形成,其上缴税费占全县财政收入的60%以上。六是工业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工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相关服务业的发展,为扩大社会就业,提高城乡人民生
2 活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全县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目前全县工业发展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态势,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和制约着今后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县工业强县的意识不强。全社会大办工业的氛围不浓,尤其是乡镇一级政府在抓工业、企业方面比较被动。二是工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发展主要以铅锌资源为主导,农副产品加工业、化工建材业还未真正形成产业优势,多元主导型的工业结构呈未形成。三是铅锌产业精深加工不足。资源向优势加工企业配置难,面临着已探明矿产资源枯竭,后续探矿不足,大型矿产企业向县内其他矿产领域和非矿产业转移步伐缓慢,矿山企业资金外流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四是农副产品加工业不活。县域工业经济缺乏数量多,具有活力的千家万户小企业支撑,现有农产的加工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设备落后、资金缺乏、产品档次低、效益低、抗风险能力低等问题,带动作用不强。五是发展环境不宽松。全县抓工业的责任意识、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和效率意识差,有的部门重管理、轻服务,主动服务,超前服务的意识差。与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相对接,前期工作成熟的工业项目储备少,招商引资力度不大。
三、工业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
虽然我县工业发展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存在着一些不
3 容忽视的问题,但实现工业经济转型也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随着工业强县战略的深入实施,县委、县政府对加快工业发展高度重视,全县上下对大办工业的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更加明确,必将形成强大的聚合力,促进全县工业经济轻型升级。二是随着区域经济分工合作步伐的加快,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西部产业梯度转移速度越来越快,为我县更好地利用其资本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三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全县工业支柱产业逐步壮大,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已形成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国有企业改革已基本完成,为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今后工业发展的思路
针对目前全县工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结合今后工业经济转型的主要任务,今后全县工业发展思路是:以加快发展的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为先导,以资金和市场为纽带,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优化环境为保证,以发展有色冶金、白酒饮料、农副产品加工、化工建材、水电资源开发等五大产业为重点,坚持盘活存量和扩大增量并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接续产业并举,矿产业和非矿产业并举,激活县内资本和引进县外资本并举,走科技含量多、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使我
4 县工业从规模和质量、速度和效益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产业结构由单一的资源利用向多元主导转变。建成结构合理,支柱产业齐头并进,支柱企业多领域发展,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强的工业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提高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五、今后加快工业转型的措施
1、成立工业经济转型协调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研究、协调、解决全县工业经济转型问题。由县长任组长,县委、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有关部门、乡镇负责人为成员,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专题研究工业会议,分析工业发展形势,研究和解决加快工业发展的具体问题。把县级领导联系企业、联系项目的制度落实到位,切实解决企业发展和工业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在县经贸局设立工业经济转型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办公,为工业项目建设搞好协调服务,搜集、论证、储存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的工业项目,多渠道引进工业项目。
2、县上建立中小企业投资担保信用服务中心,吸收有实力的企业加入中心,为市场前景好、有信用的工业企业贷款提供信用担保,解决中小企业筹资难的问题。
3、由经贸局、国土局牵头,对全县铅锌矿资源开发进行整合。促成建新集团、甘洛集团、宝徽集团、天洛矿业四大矿产企业的股份制合作,组建以股权为纽带头的矿业集
5 团,对柳林矿区内的铅锌矿产资源进行统一有序开采,以提高柳林矿区资源利用率和矿山服务年限,积极鼓励和引导发展铅锌精深加工产品,新上铅锌合金材料和功能材料,进一步壮大企业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积极争取成为上市公司,提高企业的直接融资能力,为今后更大规模地发展和跨行业、跨领域的多元化发展积蓄力量。
4、对重点企业实行重点扶持,促其发展成为多元化发展的企业集团,以稳固我县财政的骨干财源。在引导扶持甘洛集团在进行铅锌产品精深加工的同时,积极鼓励甘洛集团在辉煌时期积极走多元化发展战略,利用自身积累和良好信用,尽快向铁矿、石灰石矿等其它矿业开发、农副产品加工、旅游、轻工业、高科技产业等领域发展。引导宝徽公司在抓好锌冶炼的同时,积极实施锌基合金等下游产品加工,进一步提高产品附近值。引导陇酒集团在稳定白酒生产规模的基础上,走低度、优质、高效的路子,积极开发绿色新型保健饮品,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5、由国土资源局牵头,吸引矿山企业出资,对柳林、榆树境内的铅锌矿资源、对嘉陵境内的黄金资源、对大河、虞关境内的铁矿资源进行风险探矿,以增加后续储备资源。
6、由国土局、乡企局牵头,整合大河境内铁矿资源开发,全力促成正华钢铁5万吨铁冶炼项目建设,配套建设焦炭厂和水泥厂,提高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率,培植新的财源。
6
7、由水电局牵头,对全县境内水资源现状进行详细普查,查明全县水资源的可开发量,对全县水资源开发进行统一规划,吸引县内资本和县外资金进行水资源开发,做大水电产业。
8、由经贸局、国土资源局牵头,积极和有关科研机构联系,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来我县考察论证开发石灰石资源,论证高标号水泥、重质碳酸钙、纳米碳酸钙、双氰胺等石灰石资源开发项目,引导县内资本或吸引县外投资建设,把化工建材产业真正做大做强。
9、由乡镇企业局牵头,以清吉玉米开发公司、新天药业公司、芳香植物公司三户企业为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积极和清吉玉米开发公司联系,促其尽快完善环保设施,重新启动生产,并利用其雄厚的深加工能力和庞大的销售网络,积极开发下游终端产品。积极和新天药业、芳香植物公司洽谈协商,组织农户为其建立原材料基地,走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发展道路。
10、由旅游局牵头,对三滩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分块开发,精选田家河旅游渡假村、月亮峡渡假村、严坪渡假村、嘉陵江水上风情游等若干旅游开发项目招商,吸引县内资本和县外资金投资开发,做活旅游产业,以旅游业带动相关服务的发展。
11、由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队,组织计划、经贸、乡企等
7 有关部门负责人到浙江加工业发达地区参观考察,推介项目,选择一个与我县经济有互补性,加工业发达的县建立友好经济协作关系,达成双方定期相互交流机制,吸引对方投资者来我县投资发展,并带动更多的投资者我县投资。
12、县上调整工业布局,在柳林镇规划建设铅锌产业开发工业区,形成以宝徽公司为龙头的铅锌产业集群;在县城西河以西、制药厂以北规划建设河西工业区,形成以清吉玉米开发公司、新天药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在伏家镇金徽酒业公司以南,沿国道316线西侧规划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区,吸引相关企业来园区开发建设,形成以金徽酒业公司为龙头的产业集群,以提高工业经济的聚集效益,发挥规模优势。
13、县上把招商引资、兴办企业纳入乡镇工作考核目标责任书。公路沿线和川区乡镇每年引进和建成2-3个投资在1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山区乡镇每年引进和建设2-3个5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以进一步壮大全县工业基础。
14、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筛选、编制、包装一批资源开发项目,由县上主要领导带队,到浙江、江苏等地开展招商洽谈活动,积极探索有偿委托代理招商制和以商招商制,和东部沿海有关市县的招商部门建立招商协作关系,委托当地招商部门介绍有到西部发展意向的企业来我县投资。
8
15、县上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对工业发展采取超常规倾斜服务。只要是有利于我县工业发展的项目,在办理各种手续时,由县工业协调办公室负责代办,一时不能办结的手续,可实行先上马,后补办的办法,为投资者提供“零障碍”服务,以良好的投资软环境吸引投资者。
处在环渤海经济区的中间地带,是华北地区连接东北的要道,华北、东北、西北地区重要的出海口和“三北”地区商品、物资集散地,是全国首批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近年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特别是临港工业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196亿元,比增长94.5%,年均增长14.2%。
一、发展基础
秦皇岛港是我国沿海主枢纽港之一和最大的以煤炭、石油运输为主的能源输出港,主要为我国“北煤南运”服务,为河北省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服务,为华北和西北广大地区能源物资对外运输服务,是中国七大超亿吨海港口岸之一。
港口自然条件优越,不冻不淤,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全市港口企业固定资产达到110多亿元,经济效益多年位居全国之首。
近年来,对港口功能进行了优化调整,重点在巩固煤炭物流的基础上,加快扩张以化肥、粮食、建材、化工产品、水果为主的杂货物流,加速建设大型散、杂货集散地。
同时紧紧抓住国际物流集装箱增长较快、天津集装箱码头超负荷运转的机会,重新制定了集装箱行业发展规划,加快港口配套建设,使全市集装箱吞吐量有了长足的发展。
港口交通网络更加发达,口岸系统进一步完善。
目前,秦皇岛市有4条国铁干线,与港口相连,年接卸能力近亿吨,其中山海关火车站是全国七大编组站之一。
秦皇岛海关、出境检验检疫局、海事局、边防检查站、船检局等查验部门,设施先进,人员素质较高。
秦皇岛还有为港口服务的外代、外理、外运、外供、各临港仓储企业百余家,中央各有关省、市、自治区依托港口从事外贸企业上千家。
这些部门也为进一步壮大秦皇岛临港工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
随着河北省外向型经济和临港产业带的发展,秦皇岛港必将成为以能源和大宗物资运输为主、功能齐全的现代化综合性港口。
目前,秦皇岛支柱产业已初具规模,初步形成4+2的特色产业格局,即粮油食品、机械制造、玻璃建材和金属压延四大支柱产业+现代物流和高新技术产业格局。
二、发展优势
1.交通优势
秦皇岛是京津冀都市圈与东北地区结合部,起着沟通两大区域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处在太平洋西岸中国渤海湾经济圈中部、东北亚的中心地带。
独特的区位条件赋予了秦皇岛明显的交通优势,海陆空交通便利、快捷。
现在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基本形成,公路、铁路、港口运输四通八达。
有以秦皇岛港务有限公司为首,以新开河港、山海关船厂码头、秦山化工港码头、晴纶厂码头5个港口为辅的多种类开放的海港口岸。
京沈高速公路、102、205国道以及正在建设的京沈高速铁路客运线横贯全境,路港衔接,并拥有4C级山海关机场。
2.环境优势
秦皇岛是京津冀区域内唯一的城市区临海的滨海城市。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良好。
达到二级的天数占全年天数的95%以上。
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大部分符合地表水Ⅱ类标准,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海域环境质量良好,海水水质均达到国家标准。
城市区绿地覆盖率达40%以上,非常适宜人类居住和休闲度假。
3.港口优势
在京津冀地区640公里长的海岸线上,从北到南依次分布着秦皇岛、京唐、天津、黄骅四个大港口。
秦皇岛港,是我国西煤东运的第一大通道,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输出港之一,进出口大宗货类主要有煤炭、原油、散粮、木材、矿石、化肥、水泥、集装箱等。
港口拥有泊位58个,其中10万吨级以上泊位3个。
近年来下水煤炭、出口煤炭均占全国沿海港口的50%左右。
是渤海湾4个超亿吨大港之一。
4.资源优势
(1)旅游资源。
秦皇岛旅游业兴起于19世纪末,至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
素有“夏都”之称的北戴河海滨气候宜人,是中外闻名的旅游避暑胜地;古万里长城从山海关老龙头入海,并有保存完好的城防建筑群;青龙祖山景区素有“北国黄山”之称。
旅游已成为秦皇岛市的一大产业,现已形成了以海、山、关旅游为主,各具特色的25个旅游景区。
据秦皇岛2月国民经济情况公布的数字显示,20全市旅游总收入达69.13亿元,比上年增长14.2%,旅游外汇收入8514万美元,增长10.8%。
近年来开发利用大海、海滩、湖泊、温泉、青山、森林、湿地和特殊的地质地貌等旅游资源,大大地推动了商贸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利用固有资源,开通港口客运,建设主题公园,拓展博物产业,体验工业旅游,尤其是针对葡萄园、葡萄酒厂的参与性旅游。
逐步做到自然景观旅游与人文景观旅游、教育旅游、体验旅游、会展旅游相结合,改变以往那种完全依赖自然安排的季节旅游的局面,平缓淡季旺季的矛盾,提高旅游资源利用率。
(2)农业资源。
农村产业、产品结构正在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营、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增长的转变。
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支柱,产品主要以酒葡萄、肉鸡、甘薯、板栗、蔬菜、水产品等为重点。
全市葡萄栽培与种植已有四百年的历史,昌黎葡萄酒为我国第一个获得原产地域保护的葡萄酒产品,有中国葡萄之乡、中国干红葡萄酒城之称。
全市葡萄酒年生产能力达10万吨,其中,华夏干葡萄酒出口量居全国首位。
卢龙县被称为中国甘薯之乡;青龙满族自治县被称为中国苹果之乡;山海关―中国樱桃之乡等。
(3)海洋资源。
秦皇岛海岸线长126.4公里,20米等深线以内2114平方公里,海域滩涂31.1平方公里.近海海域有9个功能环境区。
海洋生物500余种,其中鱼类87种,被动物分类学家誉为“活化石”的文昌鱼是本区底栖动物的优势种。
三、发展契机
1.政治机遇
党的十六大和河北省委六届三次全会以来,全国及全省上下,都坚持把经济建设作为第一要务,经济进入了大发展的新时期。
各城市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也为此开始了新一轮的激烈竞争。
在这种形势下,秦皇岛作为临港工业城市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第一梯队,责任重大,必须主动迎接挑战与机遇,以超前的眼光、超常的毅力,深入实施“以港兴市、以市促港”发展战略,不失时机地将发展临港工业抓住不放,加大力度,缩小差距,早日赶上环渤海发达城市水平。
2.奥运机遇
秦皇岛作为 北京奥运会的分赛场,为本地的经济发展必然带来新的机遇、注入新的活力。
由于环境和旅游资源丰富,这一机遇尤其对秦皇岛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我们可以借助奥运会的东风,大力开发旅游产业。
(1)要抓好旅游项目开发。
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与之配合的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在扩大、净化海滨浴场的基础上,把旅游项目向海上、远海延伸。
包括开辟帆船、帆板等海上运动,海上垂钓、捕鱼、潜水、观光艇、海上游船等参与性较强的项目;二是利用古城的有利条件,复建山海关鼓楼、明清一条街,兴建长城碑林、文体中心、会展中心、高尔夫球场等,大力提高城市的载体功能,为开展文化、体育、会议、商务旅游奠定基础;三是重点搞好包括祖山、长寿山等山地资源的深度开发,努力将秦皇岛打造成中国北方滨海旅游休闲圣地。
(2)加强城市间的合作,发挥地势和交通优势。
积极营造京――承――秦和秦――大――烟两个旅游黄金线。
争取条件,积极促成高速公路的建设和高速客轮的开通,形成陆上和海上旅游黄金线,为游客提供旅游的方便条件,
(3)建设京津冀都市圈的文化产业基地。
一是充分利用环境优势,借助奥运对文化产业的拉动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二是整合资源,做强做大体育经济,如,利用我市奥体中心优势,搞好足球、篮球、排球等体育赛事活动;大力发展休闲体育健身服务业、体育竞技表演业、体育用品市场等体育相关产业等。
3.海洋经济发展机遇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因为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陆地资源日趋减少,人们正在大规模地寻找新的`食物来源,海洋就是人类的一个巨大的食物蛋白库,因此,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海洋经济的发展,将成为沿海国家或地区研究开发投入的重要领域,海洋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
我市地处京津冀区域沿海城市,可充分利用自身的海洋资源优势,抓住机遇,推进全市海洋经济发展,重点发展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制药和海洋食品等海洋工业。
如引进并开发利用海水淡化技术,创造条件,发展海水(苦咸水)淡化产业,以缓解人类缺水这一危机。
4.京津冀一体化机遇
经济一体化是个多层次的概念,全省经济一体化的前提是本地区区域内部的经济一体化、国内经济一体化又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前提条件。
临港产业的发展,必然着眼于全球经济,努力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
在这样一个经济环境的影响下,河北省必然以临港产业的发展为基础,确立临港经济在环渤海经济圈中的地位,以增强临港产业对河北省整体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这就要求促进京津冀经济的一体化进程,既北京、天津以及环绕四周的唐山、保定、秦皇岛等城市将逐步形成经济一体。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编制,将在市场共建、产业分工等各方面出台有利于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相关的法律法规。
为我市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实现本域自身经济发展时过去难以实现的问题提供了机遇。
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强化开放意识,将“引进来”与“走出去”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互动互进,积极参与京津冀经济区建设,努力形成优势互补及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崭新局面。
5.京津冀地区产业向沿海地区转移的趋势带来的机遇
由于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各区域之间的产业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空间转移,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同时也是各地区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是经常关注的问题。
这种转移,不仅各国之间存在,各区域经济范围内,如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内部,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各地区发展战略定位的不同,也存在产业发展的梯次推进。
由于京津冀地区发展容量逐步减少,新一轮的产业发展将向空间较大的沿海地区转移,这也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
接受京、津经济辐射,发挥本地区的优势,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产业切入点,大力发展秦皇岛临港工业。
如重点建设粮油食品加工、渤海湾重大装备及机械制造业、金属压延及制造、玻璃制造和深加工、精细化工及石油深加工、高新技术产业、物流集散中心和京津地区特色农副产品供应八大基地。
6.贸易服务业开放机遇
首先是港口建设项目对外开放。
入世前,港口项目不准外商控股,入世后已经开放。
我们应该加大港口建设项目的招商力度,既吸引国内外资本介入港口投资经营,又可以出让部分国有股权。
其次是现代物流业对外开放,包括开发经营国际集装箱航线,各种物流配送中心等,将给河北口岸物流业发展提供诸多的商机。
参考文献:
[1]全国大中城市《统计信息资料汇编》.葫芦岛市统计局,.7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锡林郭勒盟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实力显著提升,总体上实现了由畜牧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的历史性转变,但是,全盟是在低基数上实现的高增长,欠发达的基本盟情仍没有改变。“十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保持年均20%的增长速度,但总量仅占全区比重的4.4%,在全区的排位为第八,仍处于全区中下游水平。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是锡林郭勒盟实现新一轮发展、不断提高经济实力的战略抉择,更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要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优化创业创新要素支撑结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吸引高层次人才来锡盟工作和创业, 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资金支持。加强管理创新,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引进供应链管理等先进管理模式。
二是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三是完善创新激励和保护机制。加大政府研发经费支出对战略性产业的倾斜力度,加快建立和完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投融资体系,出台相关实施办法激励企业加大对科技创新投入。全面实施专利战略、标准化战略、品牌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
四是重点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加强对创新型企业的政策倾斜 1
力度。把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列入“中小企业成长计划”之中,对成长性好、绩效优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财政贴息、项目准入等方面予以倾斜。
二、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一是大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制定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规划,加快培育现代产业集群。大力发展软件、微电子、生物技术、新材料等核心产业,着力发展新能源、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积极帮扶一批具有发展潜力而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大力推动企业兼并重组,限制淘汰一批落后产能。
二是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坚持在扩大增量中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资源丰富是我盟最大的优势,在当前的条件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优化经济结构必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努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大型煤矿建设,不断提高煤炭现代化开采水平。加快推进千万千瓦风电基地建设,争取光伏产业迈出更大步伐。进一步加大石油勘探开发力度。着力打造全区重要的新型煤化工产业基地。
三是大力推进延伸加工和非资源型产业,积极构筑产业发展的新优势。要紧紧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着力促进产业多元、延伸和升级,不断优化经济结构。首先,要加快推进产业延伸升级。我盟产业单
一、初级产品比重大,这既是不足和欠缺,也是下一步发展的潜力和重点。要加大褐煤提质项目的实施力度,加快推进大唐国能、中电投白音华、大唐华银等褐煤干燥项目建设。要以建设重点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园区为载体,积极推进冶电联营,不断提高
产业集中度和精深加工水平。其次,要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充分利用近年来培育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加快推进配套产业发展。重点要加快发展工程机械、煤矿机械、化工机械以及风电设备等装备制造业。再次,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紧紧抓住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不断提速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土地优势以及自治区资源配置向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倾斜的政策优势,积极承接和吸引发达地区产业转移。
四是努力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快制定现代服务业及其重点领域发展专项规划。强化中心城市服务业集聚辐射功能,提升县域服务业发展水平,引导扶持农村服务业发展。建立健全统分结合、职责明确的服务业组织协调机制。
五是着力推进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转变草牧场利用方式,不断巩固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成果。始终把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坚持不懈地推进“两转双赢”,不断完善“减畜、增绿、转人、增收”四项重点措施,全力推进草畜平衡和限量养殖,进一步加大人口转移力度,继续抓好京津风沙源治理、退牧还草等生态重点工程,不断巩固我盟生态保护和建设成果。大力调整畜牧业结构,加快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始终把调整畜牧业结构作为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重点,加快培育主导优势产业,倡导适度规模经营,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努力促进畜牧业增产增效。加大农村牧区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紧紧围绕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从改善农村牧区整体面貌入手,切实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村牧区的投入力度,在适度集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乡村公路、农村电网、广播电视、通讯等设施条
件,下大力气解决好安全饮水问题。要不断加强农牧业基本建设,加大棚圈、围栏、青贮窖、储草棚以及温室大棚等建设力度,巩固提高高产饲草料基地建设水平,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不断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避灾能力。
三、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一是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的有利时机,加大交通、电网、水利等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力度,着力突破瓶颈制约。
二是进一步提升城镇建设水平。下力气提高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水平,从承载发展需要出发,科学编制并严格执行城镇总体规划和各类控制性详细规划,使城镇建设真正能够体现时代特点和地区特色。在着力抓好城镇建设的同时,要有序推进农牧民向城镇转移,积极帮助转移农牧民解决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逐步实现在劳动报酬、子女入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同等待遇。
三是着力抓好就业工作。围绕我盟产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好培训工作,加大与用工企业的沟通和协调,努力提高培训就业率。大力开展就业援助活动,特别是要做好“零就业家庭”和“零转移家庭”的就业援助工作,使更多就业困难群众实现稳定就业。
四是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扩大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健全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居民低保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完善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扩大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障标准。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特别是要抓好廉租房建设。
五是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加快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新校区建设,继续抓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突出抓好教育教学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本药物制度,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进一步完善卫生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不断加强医疗卫生服务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医德医风考评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加强疾病防治工作,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特别是农牧民的健康。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四、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推动作用
一是加强要素节约集约利用工作。建立和完善建设用地定额标准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二是加大财政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大力支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产业,支持支柱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继续深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运作,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三是切实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建设。继续深化民营经济公平市场准入机制改革。加强企业信用监管。探索建立中介服务公共信息平台。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为基层和项目单位提供便捷高效、公开透明的服务。
1 相关文献回顾
“低碳经济”术语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文献中就曾出现,其确切概念则起源于2003年英国发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即用低碳基能源、低二氧化碳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替代当前的化石能源发展模式。2006年,《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对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经济影响做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评估,呼吁各国迅速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尽早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IPCC第4次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已是“毫无争议的事实”,只有减少温室气体(主要是含碳气体)排放,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007年联合国讨论后京都行动方案,并制订了“巴厘岛路线图”,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9年伦敦G20峰会对经济复苏与低碳化转型的承诺,促进了低碳经济概念在世界上的广泛传播。
而有关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包括理论方法、意识形态、政策设计、实践探索等方面。在全球碳政治的博弈中,起作用的不仅仅是“世界主义”的理念,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实际利益;低碳经济发展既是一种技术问题,又是一种经济问题,但本质上是一种政治问题。在理论方法方面,专家学者主要探讨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可能性、阶段性、发展态势和政策工具等基础理论,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理论核心。在实践探索方面,一些国家目前已形成了各具内容和特征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如,英国着力于解决其国内的减排和替代转型问题,积极推动世界范围的低碳经济,从低碳技术研发推广、政策法规建设到国民认知姿态等诸多方面,都处在领先位置。美国致力于发展新能源,以摆脱经济衰退,巩固国家霸主地位。日本以建设低碳社会为主,大力推广太阳能发电技术应用。欧盟国家意在引领全球进入“后工业革命”时代,在可再生能源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方面已具有优势。韩国提出“绿色工程”计划,以低碳与绿色发展为新政主题。
在我国,低碳经济尚是一个全新概念,有一些零散型的理论研究和起步性实践活动,尚未形成系统的低碳经济发展框架。国内较早研究低碳经济的学者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温室效应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付允等提出低碳经济的“三低三高”特征,而谢军安、李胜、陈晓春、刘细良、华金科,瞿维中等学者从不同角度解读了低碳经济的内涵,其中范建华的研究较具代表性,他从低碳经济发展主体、内容、目标、路径以及发展规律等角度定义了低碳经济,丰富了这一理论内涵。而广东省的“低碳经济示范区”、上海的“低碳经济实践区”、保定的内地首个“低碳城市”以及长株潭国内首个“低碳城市群”等试点的建设,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作了有益的实践探索。
可以看出,低碳经济这一理念始于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考虑,但随着实践的不断进展,其内涵正在不断深化和拓展。
2 台州制造业发展现状,低碳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作为浙江制造业较为发达地区之一的台州,台州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成为支撑台州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截止2009年,5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家数为5837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968.17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929.1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1%,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增加值占GDP比 重为52.5%。全市基本形成了汽车、摩托车及配件、医药化工、模具塑料、家用电器、服装机械、阀门泵类、工艺品家具、食品饮料等九大制造业支柱行业、一批极具地方特色的块状经济和产业集群以及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中国原料药生产出口基地”、“中国模具之乡”、“中国阀门之都”、“中国塑料日用品之都”、“中国植保和清洗机械之都”、“中国缝制设备之都”等35个国家级产业基地落户台州。全市共拥有5个中国名牌、19个驰名商标、6个国家质量免检产品、201个浙江省著名商标、337个台州市著名商标。74个工业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按照美国经济学家H.钱纳里和塞尔奎因的多国模型理论,台州制造业始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重化工业阶段。
然而,和国际先进制造业相比,台州制造业有着四块致命的短板:(1)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台州大量的中小型企业绝大多数处于模仿创新阶段,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2)装备水平比较落后。我市制造业的总体装备水平不高,工艺技术比较落后。以制造技术相对较高的机械行业为例,同国际先进制造业相比,无论在设计技术、工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方面,还是在管理技术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3)品牌效应不够突出。我市企业具有一定的市场开拓能力,但品牌意识不强,自主品牌少,突出表现为在国际市场上用自己品牌占领市场的较少,大部份依靠贴牌出口。(4)产业集群的产业层次和整合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产业集群只是相同或相关企业地理意义上的集聚,缺乏关联、配套和协同效应。许多产业集群的产品虽已进军国际市场,并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多处于加工制造环节,缺乏上游研发、设计环节以及下游营销环节的延伸。产业集群内部的整合度低,缺乏龙头的权威引导,相反因为低水平的类同建设导致的结构性产能过剩、无序竞争,拉低了行业价值,直接影响企业赢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随着碳排放指标逐渐成为国家控制的一项重要指标,将给台州带来空前的压力和挑战,但也会为台州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当前,台州能源消耗具有这样一些特征:
(1)煤炭消费为主。台州既是一个能源贫乏的城市,有“缺煤、少电、无油”之说,同时又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市,制造业快速增长不断推动能源消费持续攀升。从初始能源消费品种看,能源结构以原煤为主。随着台州发电厂2009年9月2日4台135MW火电机组顺利关停,两座水冷塔成功爆破拆除以及2010年10月份关停的1号机组和6号机组,浙江省一次性关停机组台数最多、单机容量等级最高、关停总量最大的小火电关停行动的展开,台州煤炭消耗比重有所下降。
(2)从综合能源消费产业分布看,以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比重过半。由于我市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工业仍是我市能源消费的最大部门。2009年,在全社会综合能源消费总量中,第一产业能源消费量为93.56万吨标准煤,第二产业能源消费量为477.70万吨标准煤,第三产业能源消费量为198.94万吨标准煤,居民生活能源消费量为126.24万吨标准煤,分别比上年增长10.5%、11.5%、11.2%和11.8%,比重与上年比较,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下降0.07个百分点和0.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居民生活消费均提高0.07个百分点。在第二产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中,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459.77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0.9%,占全社会综合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51.2%,比重比上年下降0.22个百分点。
(3)从工业内部结构看,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比重较大。2009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达323.25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6.9%,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达到0.705吨标准煤,比上年增加了0.008吨标准煤,上升1.1%。从规模以上工业行业消费结构看,在33个有能源消费的行业大类中,居前五大行业分别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12.0%、11.8%、10.6 %、9.7%和8.9%,合计占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50.7%。从规模以上工业重点能源消费企业看,年能源消费量达到5千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有73家,合计消费综合能源106.39万吨标准煤,占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34.9%。可见,五大较高耗能行业和73家重点能耗企业带动作用非常明显。
(4)从地区分布情况看,综合能源消耗总量和水平差异较大。在九个县(市、区)中,2009年全社会能源消费量从大到小依次是温岭市234.37万吨标准煤,椒江区149.67万吨标准煤,玉环县114.60万吨标准煤,临海市105.98万吨标准煤,路桥区99.67万吨标准煤,黄岩区93.83万吨标准煤,三门县44.58万吨标准煤,天台县34.82万吨标准煤,仙居县25.84万吨标准煤;占全市的比重依次是温岭市24.60%,椒江区16.94%,玉环县12.81%,临海市12.05%,路桥区11.32%,黄岩区10.64%,三门县5.00%,天台县3.92%,仙居县2.74%。从综合能源消耗水平看,2009年万元GDP综合能耗最高的是三门县0.768吨标准煤,最低的是仙居县0.406吨标准煤。各地能耗结构和水平的差异主要受产业结构影响,如椒江区受医药、化工、海运等行业的影响,因而能源消耗总量和水平比较高;仙居县工业结构以工艺品制造为主,因而能源消耗总量和水平比较低。
3 坚持低碳发展,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从国际环境来看,后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一是全球经济面临深度调整和再平衡,短期难现高增长,以及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安全以及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的要求,使得增加经济复苏阻力的同时,又为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二是发达国家更重视制造业实体经济的发展,加剧了贸易摩擦,既对我国出口形势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挤压我们传统产业的市场空间,又促使我们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从国内环境来看,随着国家部署新一轮沿海区域发展战略和长三角区域发展正式成为国家战略,既为台州实施“主攻沿海、创新转型”战略提供了契机,也对台州全面融入长三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从浙江省角度来看,浙江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布局重心将进一步向沿海地区转移,作为温台沿海产业带和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台州沿海开发将进入全面发展的大好时期,特别是港口物流、临港重化工、新兴海洋产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要想把握住难得的发展机遇,保持台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坚持低碳发展道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而发展低碳经济,关键在于政府的管理与政策的引导。
首先,科学制定规划,加强规划引导。将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纳入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中去,将低碳技术研发纳入台州市科技规划和相关产业科技计划中去,并把规划实施方案作为贯彻执行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各项具体任务的行动指南。在规划引导下,台州将大力发展以三门核电为主,辅以滨海风能、太阳能、水能以及生物质能源等于一体的清洁能源产业,逐步降低碳基能源消费比重;将加快三山涂金属再生产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可再生资源,打造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将加紧培育以有机硅材料、通用工程塑料、特种工程塑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以科学规划引领招商,大力招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提高“高碳”产业准入门槛,严格控制高碳排放产业的引进和扩张;加强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发展规划以及区、县(市)的相关规划有机衔接,确保总体规划更具操作性,以规划引导产业转型升级。
其次,抓紧出台扶持激励政策。聚集财政、税收、土地和人才等政策合力、优化资源配置,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其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理念创新。因此,在经常性预算中,增设低碳经济发展支出科目,安排相应的财政支出预算,并立法规定其支出额度和增长幅度,建立财政预算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稳步提高低碳经济发展投资占预算内投资的比重;加大对市级重点节能技改工程的财政补贴,对企业从事低碳技术研究开发投资和建设进行补贴,引导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认真宣传贯彻并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高新技术企业减征企业所得税政策,企业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方面税收优惠政策;在不违反国家土地政策的前提下,优先保证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的用地需求;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服务制度,通过做实“配车子”、“供房子”“戴帽子”、“增票子”、“给位子”,引进创业、创新、创优领军人才,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再者,加速推进城市化建设,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根据台州市地理空间分布和城市发展趋势,今后一段时期台州将推进“一带一轴一群”的空间布局框架,即沿海产业带、沿江发展轴、台州城市群。台州沿海产业带是以拟建的沿海高速公路为主轴,向西纵深约5公里、东至管辖海域的沿海带状经济体和产业走廊,涉及台州沿海6个县(市、区)和台州经济开发区共32个乡镇(街道),陆域总面积约为2190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十二大产业区块。通过沿海产业带建设,加快引导台州生产力布局东移,完善产业带形态、提升产业层次,打造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互动的新平台,努力把沿海产业带建成台州主攻沿海的主战场、转型升级的主平台、城市拓展的主方向;沿江发展轴是指以椒江水系为主干的完整流域系统。覆盖的地区包括仙居、天台、临海、黄岩、椒江,总面积6851平方公里。整合沿江资源,优化区域内各工业园区布局,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引导产业向各工业园区集聚,形成专业特色鲜明、产业链配套的产业群;台州城市群是由一个中心城市(台州市区)、2个副中心城市(临海市、温岭市)、4个县城(玉环、天台、仙居、三门)、12个省市级中心镇和54个一般建制镇组成,陆域面积9411平方公里。强化中心城市的决策中心、资讯和服务中心、金融中心、商贸中心、综合性交通运输中心、物流中心、科技文化教育中心职能,增强中心城市对人口、资金、人才、技术的吸纳能力,围绕成为支撑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综合服务中心和创新中心的功能导向,积极营造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再次,加快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结构。立足“优二进三”调结构,依照发展培育一批、改造提升一批、转移搬迁一批、限制淘汰一批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排出一批重点行业,逐个制订转型升级的实施方案,明确目标定位、总体布局、发展导向以及相应的配套措施。加强各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等其他规划的衔接。突出抓好汽车、医药制造、通用设备制造、电力、塑料制品等重点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用高新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生产工艺,提高现有生产能力的能源利用水平,坚决淘汰高耗能产业,并积极引导这部分企业向低耗能、低排放产业和服务业、高技术产业转移。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总部经济、创业服务、新型专业市场、文化创意等六大类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适应制造业服务化趋势,积极引导由以生产制造为主向以研发设计、工程设计、运营管理、客户服务、维护维修、检验检测、售后服务、金融租赁等高端服务为主转变。鼓励龙头企业,加快从传统服务向更高层次的市场分析、流程设计、管理策划方向发展,尽快成长为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企业,推动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力争实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均衡化发展、公共服务业均等化发展的良好局面。
最后,实施五大工程,完善保障体系。积极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集群品牌建设工程、创新平台建设工程、企业科协建设工程和低碳生活方式教育工程等五大工程,落实总体规划与产业规划,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是增强台州产业和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在台州块状经济中具有关联度大、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带动性强等特点。集群品牌是产业集群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是提升集群产业和集群产品的知名度与美誉度重要抓手,因此台州要把推进龙头企业培育和集群品牌建设作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探索推进多形式、多层次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支持研发中心、检测中心、信息中心等服务机构建设,同时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创建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积极引导市内有影响、有规模的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组建企业科协,并跟踪做好指导服务工作。加强载体建设,推动企业科协成为“自主创新服务站”。团结带领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自主创新的实践,充分发挥企业科协在企业转型升级中的群众效应和科技效应。广泛开展低碳舆论宣传,在全社会大力倡导低碳消费理念,引导社会形成低碳消费时尚。鼓励在家庭生活中倡导购买适度面积的房子,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更多地选择公交车、自行车出行,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逐步实现低碳消费引导低碳生产。
低碳经济的理论提出与实践探索,从国内和国外来看,都还是刚刚破题。从目前来看,节能减排是切入点,发展新能源和环保产业是关键点,真正的阶段性的目标则是创造以低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台州制造业正站在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口,站在怎样的一个高度,选择哪些抓手,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是本文研究的初衷。
摘要:在分析台州制造业发展现状,低碳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之上,提出科学规划引导,聚集政策合力扶持,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带动,新型城市化建设助推,“五大”工程实施为抓手,推进台州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对策集合,践行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的建议。
关键词:低碳经济,台州制造业,转型升级,对策
参考文献
[1]赵志凌.发展低碳经济:未来世界竞争的重要战略[J].改革与开放,2010(1):07-09
[2]宋雅杰.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模式与政策选择[J].特区经济,2010(4):237-240
[3]陈玲,薛澜.中国高技术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及产业升级: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0(6):237-240
[4]赵志凌.发展低碳经济:未来世界竞争的重要战略[J].改革与开放,2010(1):7-9
[5]施炳展,李坤望.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研究—基于产业内贸易形态的跨国比较[J].世界经济研究,2008(9):3-8
[6]黄先海,杨高举.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地位:文献述评与新的分析框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9(6):147-154
[7]SRHOLEC M.High-Tech Exports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ASymptom of Technology Spurt s or Statistical Illusion[J].Review ofWorld Economics,2007,143(2):227-255
【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临港工业转型升级】推荐阅读: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道路07-12
循环经济发展建议09-11
把握新常态促进钢铁工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11-26
发展循环经济全力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06-19
循环经济发展和资源综合利用12-15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11-16
技术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06-14
辽宁海洋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的论文07-06
株洲市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摘要)11-18
发展循环农业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