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推荐8篇)
首先,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是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社区工作者处在城区改革、发展、稳定的第一线,直接面向社会、面对居民,是推进社区各项事业和基层党的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形势下,社区承担了许多过去由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办理的事务,为建设和谐社会,推进城市基层民主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某种意义上社区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核心,社区工作的本质主要是做人的工作的,强调尊重人的权利和人格、满足各类受助人群的需求,用平等、友爱、热情的服务给千家万户带来温暖。因此,社区工作者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是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对把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实到城市最基层具有决定性意义。
其次,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内在要求。随着城市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社会生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必然要反映和渗透到社区生活中来,从而使社区工作面临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当前社会转型、经济调整的关键时期,社会阶层价值取向的分化,极易引发各类社会矛盾纠纷。社区作用发挥好了,有助于推动社会和谐文化、关爱文化的建设和道德秩序的构建,营造诚信友爱的良好社会氛围,社区在调处社会矛盾和纠纷中,能够起到减震器作用,也可以避免政府与不同利益群体间的直接对立,把各种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最初的萌芽阶段。通过社区开展各类服务帮扶困难群体、边缘群体,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达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社区工作者队伍将成为党和政府解决社会问题、钝化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依靠力量。
关键词:党组织建设,农场社区,必要性,措施
为了发挥国有农场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促进农场融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 安徽省农垦集团公司党委提出了建设“企社分开、管理有序、服务完善、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关系和谐”的现代农场社区的新目标。农场社区党建是农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加强社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广大的农垦党务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现结合皖河农场社区建设与发展的实际, 就如何加强农场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作一探讨。
1 加强农场社区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加强农场社区党建工作, 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农场社区如同城市社区一样, 它也是党的最基层一级组织所在地, 贴近群众、面对群众、服务群众。二是凝聚社区各方面力量全面建设小康农场的客观需要。农场社区存在条块分割、资源分散、不易整合的问题, 而农场办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发展进一步加大了整合的难度。三是安徽省农垦集团公司党委提出二次创业的发展战略, 积极剥离农场办社会职能, 既带来机遇, 也会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这种挑战也必然反映到社区中来, 从而使社区党建经受新的考验:在同一社区内, 既有从业人员, 又有无业人员;既有在公有制单位工作的人员, 又有在非公有制企业工作的人员;既有本地人员, 又有外来人员;既有高收入者, 又有低收入者和困难群众。
2 加强农场社区党组织建设的措施
2.1 理清农场社区党建工作新思路
农场社区党建工作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全面贯彻十七大精神, 紧密联系社区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 围绕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区这一根本任务, 抓住建立与人民群众血肉关系这条主线, 突出社会关怀和利益协调功能[1], 以区域性、社会性、公益性、群众性工作为切入点, 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 贯串制度建设, 把党的组织建设成为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充满生机与活力、能够应对各种困难与挑战的坚强战斗堡垒。
2.2 创造农场社区党建工作新办法
皖河农场社区党建具有和单位党建以及其他基层党建许多不同的特点, 要积极推广党员承诺制, 探索实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党员责任区、党员志愿者等新办法;切实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 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 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坚强的战斗力。充分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原则, 把增强党性觉悟和解决党员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既有典型示范, 又有一般号召, 从点上探索规律性的东西, 以规律性认识指导面上工作的开展[2];既有总体部署的协调一致, 又区别不同的党员群体和个体的具体情况加强工作针对性;社区的党务工作中在抓社区党的各项建设特别是作风建设中, 既应言教又应身教, 把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结合起来等。
2.3 创建社区党建工作新载体
皖河农场社区党建工作可根据党员的思想和工作实际, 成立离退休党总支部, 在党内开展一些活动, 如有助于提高理论政策水平、对党的基本理论的学习教育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的送温暖活动;在生产、工作中争创一流的先锋岗活动;有助于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利用党的纪念日或党员入党日开展强化党的观念和党员意识的座谈活动等。
2.4 形成农场社区党建工作新机制
形成党建工作机制, 是增强社区党组织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根据皖河农场社区的实际, 该场党委着力建立2个方面的机制:一是各方协调的工作机制。社区党建工作是系统工程, 必须动员各方面力量协调一致地工作。社区内党的组织情况比较复杂, 彼此的工作性质差异较大, 因此协调难度也较大, 必须避免党建工作互相脱节和产生“死角”[3]。二是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社区党建工作不能抓一阵、停一阵, 热一阵、冷一阵。既要注意在一定时空条件下, 集中时间和精力解决党员干部中的突出问题, 更要立足于抓好经常性工作。注意总结、提炼好的经验和做法, 通过建章立制, 使党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为开展经常性工作提供制度保证。建立起动态管理、跟踪管理机制, 不断完善原有的经验和办法, 创造出新的经验和办法, 使社区党建工作常抓常新。
2.5 建立农场社区党建工作新网络
社区党建工作新的网络主要包括:一是组织网络。各方协调的工作机制需要组织的网络系统作保证。其中居委会的党支部处于重要地位, 凡社区内符合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单位包括非公有制单位, 都要做好建立、调整、健全党的组织的工作。加大建党工作力度, 在横向上形成以居委会党支部为基点、向四周呈发散形的组织系统。这种纵横交错的组织系统的有机统一构成社区党建工作的组织网络, 它是社区内党员活动的组织载体, 也是对其进行管理的网络。二是教育和监督网络[4]。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不仅要接受来自党的组织和党内同志的教育和监督, 也要接受来自社会和群众的教育和监督。建立起党内和党外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结合的教育网络和监督网络, 形成教育和监督的合力, 使党员处处受到教育、时时接受监督。三是服务网络。社区党的组织和党员植根于、活动于群众之中, 要做社区广大群众诚心诚意的服务者。在社区建立起服务的网络, 可以以“人”为中心, 如采取党员干部和经济上有困难、思想上有困惑的居民结成帮扶对子, 开展帮扶活动;也可以以“事”为中心, 即对关系到社区居民切身利益的一些实际问题, 分解、落实到党员特别是干部身上, 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服务网络的建立, 将党的建设工作和党的群众工作直接结合起来, 把党员受教育和居民得实惠直接结合了起来。同时, 还要把现代传媒手段运用于社区党建, 建立起社区党建的信息网络。
3 加强农场社区党建工作的体会
3.1 关键在领导
建立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 是一项崭新的、艰巨的任务, 没有党委领导的重视是办不到的。要摆正社区党建与社区建设的关系。社区党建与社区建设是密切联系的, 前者是前提, 也是保证;后者是目的, 也是归宿。在新形势下, 社区建设的任务很重, 如鼓励居民发展经济;抓好治安, 维护稳定、移风易俗、倡导新风、美化环境、搞好卫生、扩大民主、健全法纪、扶贫帮困、社会救济等, 每一项都关系到社区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但不能因此忽视乃至以此代替党建工作。在社区各项建设工作中, 党组织要注意理顺与基层政权、居民自治等组织的关系, 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支持各方依法行使职能, 而不陷于具体的行政事务中。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把抓好自身建设、促进党的先进性的保持和活力的增强去引导、推动社区建设的加强。
3.2 关键在队伍
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能否形成, 党建工作能否做好, 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热心社区党务工作、有一定理论政策水平、懂得党的基本知识、善于联系群众、办事公道的党务工作者队伍。党委要扩大视野, 着眼于保证素质、优化结构, 注意从离退休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以及单位在岗人员等各方面的党员中选聘, 还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同时, 每年要集中一定的时间加强对他们的培训, 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使这支队伍成为开展社区党建工作和构建这一工作新格局的有力骨干。
3.3 关键在投入
没有必要的物质投入, 社区党建的活动就难以开展, 因此增加物质投入是建立新格局的一个重要举措。投入不够的问题亟待解决。可采取“四个一点” (行政拨一点, 党费补一点, 社区自筹一点, 辖区内单位资助一点) 的办法适当增加其投入, 保证社区有党的活动室、电教室, 添置必要的设备和学习资料等, 为开展社区党建工作提供物质保障。
参考文献
[1]陈耀辉.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新农垦[J].今日海南, 2007 (7) :39.
[2]苏达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构建和谐农场[J].南方论刊, 2009 (11) :21-22.
[3]叶东.阿勒泰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J].实事求是, 2007 (1) :53-55.
一、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必要性。首先,这是适应社会转型、夯实执政基础的迫切需要。在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体制转型的过程中,过去社会成员固定从属于一定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已被打破,大量的“单位人”向“社会人”、“社区人”转变,要应对这个挑战必须实行从单位党建、街道党建向社区大党建的转变,拓展社区党组织的社会功能,推进社区治理和社会管理创新,强化党对社会、公民的关怀和服务,同时不断创新组织管理和社会操控的理念与技术,为党获得更为广泛的社会资本、政治资源与执政经验。以社区党建引领社区发展,切实把党的组织资源转化为社区发展资源,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社区发展优势,把党的组织活力转化为社区发展动力。
其次,这是发挥社会整合职能、拓展公共领域的迫切需要。我国全方位改革不断深入,社区已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托盘”。社区基层是党和政府与人民血肉相连的纽带、是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是社区居民安居乐业的家园。随着城市管理职能社区化,要求城市基层政府转变职能着力点,即由纯粹发展经济转变为供给社区公共产品,致力于形成安定安全的社区治安秩序,便民利民的服务网络,团结和谐的社区人际关系,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舒适优雅的社区环境,规范有序的社区管理。因此,必须发挥社区党组织的社会整合功能。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较高的职业化、专业化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是推动社区建设不断深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
(二)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可行性。首先,区域性大党建的实践推动社区党务工作的职业化进程。近年来,为适应区域性大党建新格局的要求,黄浦区向社会公开招聘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创新党务干部选拔机制,采用社会招聘、志愿服务等方式,开始逐步建立党务干部人才遴选、储备和输送机制,以推动基层党务工作岗位的职业化进程。社区(街道)党工委管理的社区专职党群工作队伍活跃在党员服务中心、社区党建以及“两新”组织党建等方面,借助和运用党员服务中心的平台,为居民区党支部开展各项学习教育和主题实践活动提供有力帮助和服务;协调社区党组织横向之间、与驻区单位党组织之间、党员与党组织之间的关系;明显改善了社区(街道)党工委与基层党组织之间管理上的薄弱环节。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务实作风和敬业精神初步得到展示,社区专职党群工作增强了基层党建工作的辐射力,基层党建的工作领域因此得到拓展和延伸。
其次,社会工作职业化为社区党群工作的职业化拓展了空间。随着社区工作的发展,社会工作成为正规的职业。黄浦区相继成立了阳光、新航、自强工作站,促进了社区专业工作者队伍的发展。当前,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总量逐年增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也已正式推开。基层党群工作者队伍建设可以抓住机遇,通过把党员社会人才培养成党群工作者,不断扩大基层党群工作者的蓄水池。同时,充分利用社会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的特点,不断推进党群工作者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在社区、两新组织中设立部分职业化党群工作者岗位,通过公共财力给予支持,是岗位职业化与人员流动化的统一。党组织书记可以在社会化招聘的党群工作者中选举产生,落选后可以继续担任党群工作者,或自主选择从事其他职业,从而实现社会化运作与民主选举的相互衔接,形成可进可出、可上可下的良性机制。同时,还可以通过薪酬体系、职业阶梯和职业生涯的设计,给予基层党务工作者以有效激励,做到人才专业化、岗位职业化、发展有空间、职业有阶梯、退休有保障,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
二、黄浦社区党群工作者队伍职业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黄浦区社区党群工作者队伍建设在区委的高度重视下得到了较好的加强。但是由于社区党群工作者的职业定位、职业定向、职业身份、职业薪酬、职业阶梯等机制尚不完善,他们仍然存在素质能力偏低、年龄结构老化等问题,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社区建设的要求。
(一)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现状分析。目前,黄浦区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214名,其中,事业编制56人;非事业编制158人,包括失业聘用的28人,属退休和协保、下岗后聘用的劳务协议人员130人。这支队伍呈年龄老化、学历较低、收入低、业务能力较弱的特点。
从年龄结构看,46-55岁占总数的67.76%,56岁以上的占总数的25.23%,呈现出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趋势;从学历结构看,大专以下学历占总数的69.63%,远低于本市新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从业务资历看,聘用前无党务经历的占总数的45.03%;从收入情况看,非事业编制干部月均收入仅1100至1600元,事业编制干部月收入保持在3027至4110元之间,但在事业编制中级数最低且无提级增资机制。
(二)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职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职业化建设步伐滞后。各部门对社会工作人才的概念和认识并不统一,理解也不清晰。在实际工作中,与领军人才、非公人才相比,社区党务工作人才并未作为重点真正纳入人才工作格局中,“社区党务工作人才也是人才”的理念尚未形成社会共识,突出表现为:
一是社区专职党群工作的职业身份不明。国家职业分类里没有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这一栏,身份得不到国家法律的认可,导致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的资格认定和职称评定难以解决,引起晋升机制的缺失。
二是工资待遇不规范,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第一,非事业编制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的月收入偏低,只达到社会平均工资的一半左右。第二,分属事业编制内外的职工在工资基数和社保待遇上差异悬殊,存在同工不同酬现象。第三,缺乏收入激励机制,奖金比较平均。第四,事业编制人员工资没有正常晋升机制,绩效工资与街道内其他事业编制人员差距太大,且不同街道之间的标准也不统一。
2、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的梯队建设不合理。从目前的情况看,老中青三代社区党群工作者的人数呈“倒三角形”。一方面,很多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党群工作者面临退休;另一方面,愿意从事社区党群工作的年轻人数量不多,且缺乏经验,需要磨砺和锻炼,工作上较难获得认可。黄浦区社区党群工作者中退休返聘的占总数的53.27%。2009年各居民区党组织换届需调整补员占总数的46.72%。有的街道已出现了“书记荒”,使得未来几年社区党群工作面临年龄断层的隐忧。
3、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工作的持续动力不足。一是看不到职业上的上升空间,工作业绩和能力与职业上升没有挂钩,缺乏个性的职业生涯设计;二是看不到薪酬上的上升空间,无法从收入上体现专职党群工作者的资历、绩效、作用和能力上的差异;三是从制度上缺少对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的人文关怀,缺少激励保障措施,久而久之,他们工作的能动性减弱。
4、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成才的智力支撑不强。目前在招录专职党群工作者的过程中对其职业标准和职业准入的制度设计过于简便,由于考察方法单一和考察力量的不足,以致招录的部分同志“先天不足”。再加上现有的职后培训体系不健全,对社区工作人员重使用轻培养的问题比较突出,绝大部分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走上工作岗位后得不到正规的、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和技能的培训,知识更新缓慢,绝大多数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开展工作一靠上级指导,二凭传统经验,而他们的经验大多是计划体制下的党建工作经验,创新的力度和空间受到很大限制。
5、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管理缺少系统性和规范性。首先,选拔渠道不宽。由于受传统思维定势和财政体制的影响,目前社区(街道)党工委选拔聘任的对象大多为下岗职工、退休人员、社区居民等。选拔范围的局限性决定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的年龄结构与知识结构。其次,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目前社区(街道)党工委对社区工作往往是评价单项工作比较多,考核全面工作比较少。部分社区(街道)党工委出于对社区工作者的开支来源、身份、待遇等方面的考虑,对社区工作者基本上不严格考核,只满足于“有人干事”,存在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
三、建立社区党群工作者队伍职业化机制的思考
(一)加强领导,建立责任机制。首先,要建立社区专职党务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健全和完善领导责任机制是强化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根本保障。区委组织部负责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对总体规划、政策研究、宏观指导和部门协调等事宜,进行协调、指导。在社区(街道)党工委领导下,居民区党委直接履行对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的具体管理职能,进行统一管理,完善以居民评价为主要依据的考核机制,健全提升管理和服务能力的素质培训和多层面激励机制。
其次,要落实法律和制度建设,加强规范化管理。要依据基层党组织设置的要求,参照《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特别要参照《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意见稿)》的有关规定,认真落实中央两办转发的《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根据社区工作实际,区委组织部会同人事局、劳动保障局等相关部门,制定了《黄浦区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管理办法》和《关于黄浦区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聘用人员工资福利待遇的规定》等文件,进一步明确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的范围、聘用、管理以及待遇问题。社区(街道)党工委负责制定实施细则,进行考核和管理,实行规范化管理,把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确保社区专职工作者管理教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
(二)优化结构,完善选拔任用机制。把年纪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和有一定社区工作经验的优秀人才选拔到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中,是推进这支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关键环节。立足“政治素质高,文化程度高,工作水平高,年龄结构优”的目标,运用市场运作模式,制定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的来源、职业定位、岗位要求及准入机制,从而提升专职党群工作者的职业形象、社会地位和功能作用。
首先,来源与配置。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的来源与配置问题是关系到这支队伍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一是来源上,从近期(5年内)可操作性考虑,以事业人员为中坚力量、聘用制人员为骨干、派遣人员为后备进行社会化招聘,多元化进入。二是配置上,由区委组织部确定配置数标准,区财政核定基本经费,由社区(街道)党工委进行管理教育。每个居民区党组织配置一名享有事业编制的专职党群工作者,以及一名聘用制人员或派遣人员。事业编制人员在用人制度上能进能出,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
其次,职位匹配性要求。应当充分考虑到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的职业特性,即选用基本素养较高的,且选入后即能迅速投入工作的。因此,在准入机制的设计上应优化以下特定指标:(1)政治素质要求。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社区工作。(2)工作经历要求。聘用人员应当具备3年以上党群工作经验,或担任过党务或群团工作领导职务2年以上。(3)基础知识要求。要有牢固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一般应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4)综合能力要求。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一定的人际沟通技巧,广泛的兴趣爱好。(5)年龄要求。事业新进人员一般在40岁以下。大学生居民区派遣人员,原则为应届或历届大学毕业生;劳务协议人员的聘用年龄:男不超过60岁、女不超过55岁。
再次,加大选拔力度。在区委组织部的统一配置标准下,采取“岗位选人、定向招聘”的方法向社会招录,应形成以下共识:一是招录工作原则上三年一次,每次换届到期之前选拔一批人,每年根据需要进行适当补充调整。二是应当由区委组织部会同社区(街道)党工委统一进行社会化招聘,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具体操作。三是要积极鼓励大学生,特别是吸纳政治素质好、有公益心、热心社区事务、有社会学专业背景的大学生,作为居民区派遣人员加入社区党群工作者队伍,建立社区党群工作者人才库,储备一批社区党务人才。
(三)增强素质,强化培训机制。要以建立和完善培训体系为基础,形成以区委党校为主阵地的培训模式。创立“二级三线”的管理体制,“二级”即区委组织部和社区(街道)党工委;“三线”即高校培训基地、党校培训基地和社区基层党组织实践基地。区委组织部和社区(街道)党工委实施对培训的规划、组织、协调、监控,对培训质量和效益进行考评。对新招聘的社区工作人员应由区和街道进行不少于两周的岗前培训,接受基础理论、基本实务、基本技能培训,并进行社区工作资格考试,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对任职期间的居民区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建议届内各类培训累计不少于30天。要定期组织技能测试、综合考核,并及时调整和充实新鲜血液,努力把这支队伍塑造成兼备党务工作与社会工作双重技能的队伍,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社区党建需求。
(四)提高待遇,健全保障机制。对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实现职业化管理,意味着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属于专职社会工作者序列,定位于事业编制,应当领取工作报酬(工资),而不是领取某种补贴。要在全区探索实施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资格认定办法。把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的薪酬与其社区工作年限及社区居民满意率结合起来,建立起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的薪酬自然增长机制,使社区党群工作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从根本上稳定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切实巩固党在城市最基层的执政基础。
首先,构建科学的薪金制度。要综合考虑所处行业薪金状况、社会工资总体水平、地区经济增长程度、岗位差别等因素,保证薪金制度有一定的弹性、梯度和上升通道。这既增加就业安全感,也体现专职党群工作者的成长进步。因此,必须由区、社区(街道)两级财政予以支持,在广泛听取居委会、街道和区、市相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拟定事业编制人员、聘用制人员和居民区派遣人员的收入标准。事业人员的基础薪酬应与各单位现有事业人员同步,建议逐步缩小与街道内其他事业编制人员收入差距,各街道之间的标准也应全区统一。根据工作年限、实绩考核确立事业人员晋升和待遇收入上升的空间。大学生居民区派遣人员的收入待遇严格按区机关派遣人员待遇的统一标准和规定执行。聘用制人员的平均月收入,在现有基础上每年实行增长机制。改变现有“一刀切”的薪酬状况,在考评结果的专项奖励中拉开档次和差距,对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以有效的激励。
其次,建立工资收入自然增长机制。事业编制和居民区派遣人员按规定的增资政策执行。劳务协议制人员则参照市劳动局公布的每年增资指导价,根据区财力每年增资,使其增资水平不低于全市城镇职工人均增资水平。
(五)引领发展,完善激励机制。为打造专业化、职业化的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通过建立资质认定、职称评定、等级晋升等各种激励机制,提高社区党群工作者的政治地位、经济待遇和职业声望,增强社区党群工作对社会人才的吸引力,鼓励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首先,健全考核激励制度。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成就事业的认同感,需要组织不断地予以激励和引导,为他们的成功创造条件和动力。一是设立职业的上升通道。现阶段,聘用制人员和居民区派遣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实绩突出,考核优秀,且满三年工龄,符合条件,通过人事部门统考,可以录用为事业编制。事业编制人员根据工作年限和工作实绩,经考核符合晋级条件的,并根据职数要求,职员级别可以晋升一级。二是把专职党群工作者纳入社区(街道)的评优评先中,予以表彰和奖励,并培育成地区党建工作中的品牌;同时,还应将优秀工作者在公务员招录中优先录用,甚至纳入街道后备干部培养名单、进行公务员调任等。建立实行激励机制,使社区工作成为被人羡慕的岗位。
其次,构建职业阶梯。提高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必须坚持在职培训和引进人才相结合,建立健全职业激励机制。充分发挥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优势,提高具有社工专业背景者的录用比重,使受过系统训练的专业人员不断充实到现有的专职党群工作队伍中。鼓励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经组织同意参加社工职业资格考试或政工系列职称评定,对获得职称的,按已有的政策给予相应的职称津贴,以营造鼓励专业化发展的愿景。
总之,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是构建专业化、职业化和社会化的社区党群工作者体系,加强社区党建的制度保证。专职党群工作者应当纳入专业人才管理,纳入社会职业体系。这是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创新实践。
我区是泰州市的中心城区,主城区面积31.69平方公里,32.8万人,下辖6个街道,5个乡镇,76个社区居委会。几年来,城区的社区建设经过起步、发展、提高三个阶段的探索与实践,由单一的救助服务逐步发展为面向全社会全方位多功能综合性社区服务与各项社区建设事业。区社区服务中心正式于上月26日
落成开张,六个街道也设有社区服务中心,74个社区服务站。初步形成了区、街道、居三级社区服务网络。近年来,我局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坚持以社区建设为抓手,切实做好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保证了社区的稳定,为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一、逐步健全社区建设运行机制,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构建有力的组织保证。
区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区有关部门、驻区单位等广泛参与的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指导、组织、管理社区建设,同时负责抓好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民政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牵头组织、协调、考核、督查全区社区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等。各街道、居委会也相应建立了社区建设领导小组,都把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列为重要的工作内容。
各街道社区围绕“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有一支模范作用较好的党员队伍和居干队伍,有一个健全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的目标,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对社区党组织建设、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二、不断拓展社区建设活动内容,让思想政治工作走进社区千家万户。
一是面向社区“孤、老、病、残”群体的助弱服务。全区各街道居委会共有特殊服务设施102处,主要开设老年人收寄养、医疗康复、保健、文体娱乐、休闲以及残疾人活动站、残疾儿童寄托所等服务。同时,我们立足海陵实际,以“星光计划”为契机,新建、改建了一批老年服务设施项目,目前,我区已建好或正建的“星光计划”项目27家,这些项目全方位、多层次、多样性地满足社区老年人需求,使老年人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二是面向广大居民提供便民利民的服务。社区建设的落脚点和归宿点是为居民群众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现全区共有公益性、福利性服务项目259个,共设有老年活动室68个,文明市民学校26所,图书阅览室59个,青少年和文化活动室55个,警务室74个,宣传栏、公示栏142个,全民健身点30个。区、街、居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以站、点为主体,服务项目基本涵盖了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居民群众“小事不出楼,大事不出社区”,感受到社会的温馨。
三是面向企业分离人员做好扶助服务。当前市区企业正在以“三置换一保障”加速改制,一批富余人员被分流进入社区,企业剥离的社会职能和政府转移出来的服务职能大部分要由社区来承接。为此,区民政、街道、社区居委会顺应改革形势,主动调整社区工作思路,广泛开展“我为下岗失业人员献爱心”的行动,全面实施“一助一”帮扶工程,使全区低保户的生活得到妥善落实。在居民区内共开设了各类服务网点631个,共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480多名。
四是全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我区高度重视城乡低保工作,将其列入政府的“民心工程”,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目前,全区有低保对象1313户、2802人,上半年发放保障资金91.8万元。在低保工作中,我们结合实际,采取分级负责,分级负担的办法,多方筹措资金,确保资金及时到位。坚持“专人负责、定期排查、动态监测、及时调整、据实测算”的原则,做到该保的一户不漏,已保的一户不错,该发的一分不少。
三、注重社区党建工作,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开展。
1、巩固社区党建阵地。各街道紧扣“一居一支”的目标,切实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初步形成了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支部为基础,社区党员为主体,社区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性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到目前为止,社区居委会已建支部由2000年的36个增加到74个,各类社区党建、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协调组织7个,社区党校9个,街道社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10个,建立共建对子35家,基本达到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组织,有组织的地方就有思想政治工作。较好地发挥了党组织在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和政治导向作用。
2、激发居民参与热情。多年来,区、街、居的服务一直以专、兼职服务人员与志愿者队伍互为依存、互为促进。区、街道的社区居委会建有党员、群众两支以上社区志愿者队伍,并有章程、有计划、有活动。社区志愿者人数占本社区居民的1以上。全区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已发展到98支,4906名志愿者参与社区互助活动,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强了社区群众对社区建设的认同感、参与感,充分展示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人文社区的魅力。
3、活跃社区文化,提高市民素质。全区各街居围绕群众性文化、教育、科普、体育、娱乐等充分利用一切文化设施和各种文化活动载体,丰富居民的文体活动。如城南街道确立“社区文化体育创特色”的工作目标,他们的“全民健身工程”、“社区体育运动会”开展得有声有色;城西街道举办“
集成杯”社区家庭趣味运动会、让“生活充满阳光”演讲会,面向青少年学生,让青少年更多地了解社会,体验生活;城中香江花园开展了“一二三四五”特色家庭活动(即小区内每个家庭一个书橱、二份报纸、三百本书、四项健身器材、五盆花),充实了居民的精神生活。同时,以提高市民素质为目的,各街道还开设党校、市民学校,开展以满足不同层次居民需求的“三观”、“三爱”、“三德”、“三知”及全区现代文明市民教育工程,极大地提高了居民的整体素质。好范文版权所有
区社区服务中心的开业,把民政的低保救助、优待抚恤、老年办证、残疾服务、社团管理、婚姻服务等溶在一起,把社区的市民求助、家政服务、社会福利服务结合起来,实行一站式、全方位、多层次的无偿和低偿服务,使老百姓带着问题来,带着满意回,真正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万事民为先,便民利民,采用显示屏、触摸屏等先进科技手段,提升服务水平,让老百姓知情、知事,开业以来反映较好。我们感到强化思想政治工作,说千道万,关键在落实上下功夫,在为民上有举措,在创新上有思路,才能推动工作的开拓创新。
我国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自2000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下发以来,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在服务居民群众、搞好城市管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起点,城市基层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革,社区居民委员会承担的社会管理任务更加繁重、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更加突出,居民群众对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服务需求更加迫切,但不少社区居民委员会还存在着组织不健全、工作关系不顺、工作人员素质偏低、服务设施薄弱、工作经费难以落实等问题,影响了社区居民委员会功能作用的发挥,影响了城市社区建设的整体推进。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需要,进一步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健全城市基层管理和服务体制,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现就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正确把握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以服务居民群众为宗旨,以提高居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区和谐为目标,着力加强和改进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设施建设,努力把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成为功能完善、充满活力、作用明显、群众满意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进一步健全完善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城市社区组织体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组织基础。
(二)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基本原则是:
——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正确方向。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进社区居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群众。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社区居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居民的服务需求作为第一信号,把居民满意程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第一标准,真正把加强和改进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变成服务居民、造福居民的民心工程。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关系,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设施建设、财力投入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尊重社区居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共驻共建、资源共享,形成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的合力。——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工作实效。紧密联系各地实际,区分不同情况,加强分类指导,创新工作载体,切实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和阻碍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的突出问题,力戒形式主义,使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三)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努力使全国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组织体系更加健全,社区居民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社区居民群众
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社区居民自治范围进一步扩大,社区民主管理制度日趋完善;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社区管理和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群众的基本服务需求;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内外关系更加协调,全社会尊重、关心和支持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形成。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加强和改进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的关键时期。要着力理顺社区工作关系,强化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充实壮大社区工作力量,建立健全社区保障机制,为实现到2020年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的各项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进一步明确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主要职责
(四)依法组织居民开展自治活动。社区居民委员会是社区居民自治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要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教育居民遵守社会公德和居民公约、依法履行应尽义务,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召集社区居民会议,办理本社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活动,兴办有关服务事业,推动社区互助服务和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居民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群防群治,调解民间纠纷,及时化解社区居民群众间的矛盾,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管理本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财产,推行居务公开;及时向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反映社区居民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五)依法协助城市基层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开展工作。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党和政府联系社区居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协助城市基层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社会治安、社区矫正、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社区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住房保障、文化体育、消费维权以及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流动人口权益保障等工作,推动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覆盖到全社区。
(六)依法依规组织开展有关监督活动。社区居民委员会是社区居民利益的重要维护者,要组织居民有序参与涉及切身利益的公共政策听证活动,组织居民群众参与对城市基层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驻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情况进行民主评议,对供水、供电、供气、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市政服务单位在社区的服务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和监督社区内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业主大会、物业服务企业开展工作,维护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
三、不断健全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体系
(七)加快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全覆盖。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和人口规模、管理幅度等因素,按照便于管理、便于服务、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确定管辖范围,一个社区原则上设置一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加快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工矿企业所在地、新建住宅区、流动人口聚居地的社区居民委员会组建工作。新建住宅区居民入住率达到50%的,应及时成立社区居民委员会,在此之前应成立居民小组或由相邻的社区居民委员会代管,实现对社区居民的全员管理和无缝隙管理。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筹建工作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开展。
(八)健全社区居民委员会下属的委员会。调整充实社区居民委员会下属的委员会设置,建立有效承接社区管理和服务的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群众文化等各类下属的委员会,切实增强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居民开展自治活动和协助城市基层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加强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选齐配强居民小组长、楼院门栋长,积极开展楼院门栋居民自治,推动形成社区居民委员会及其下属的委员会、居民小组、楼院门栋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体系新格局。
(九)规范社区居民委员会专业服务机构。为更好地完成社区管理和服务任务,辖区人口较多、社区管理和服务任务较重的社区居民委员会,根据工作需要可建立社区服务站(或称社区工作站、社会工作站)等专业服务机构。按照专干不单干、分工不分家的原则,社区专业服务机构在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统一领导和管理下开展工作,以形成工作合力。社区居民委员会有足够能力承担应尽职责的社区,可以不另设专业服务机构。
四、努力壮大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队伍
(十)扩大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人员来源渠道。社区居民委员会一般配置5至9人,辖区人口较多、社区管理和服务任务较重的社区居民委员会可适当增加若干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社区专职工作人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优先安排符合岗位要求的就业困难人员,其配备比例、招聘办法及专业服务机构的设置标准由市(地)级人民政府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提倡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与业主委员会成员交叉任职,社区居民委员会下属的委员会和居民小组的负责人可以由社区居民推选产生,也可以由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或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经过民主程序兼任。鼓励社区民警、群团组织负责人通过民主选举程序担任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研究建立新录用公务员到社区锻炼制度。鼓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到社区居民委员会帮助工作或建立经常性联系制度,鼓励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等社会优秀人才到社区担任专职工作人员,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或退休党员干部、社会知名人士以及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参与社区居民委员会选举,经过民主选举担任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
(十一)加强对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社区工作的需要,制定培训规划,丰富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城市基层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每年至少对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培训一次,其他成员每2年至少接受培训一次。要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和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学习社会工作知识,增强他们坚持党的领导的信念,牢固树立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一心为民的精神,努力掌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方法和本领,不断提高服务群众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鼓励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和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立足岗位,自学成才,支持他们参加社会工作等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和学历教育考试,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十二)关心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人员的成长进步。积极把优秀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人员培养发展成为党员,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优秀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人员担任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劳动模范,加大从优秀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中考录公务员和选任街道(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力度。对工作成绩突出、居民群众满意的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人员应及时给予宣传、表彰和奖励。
五、积极完善城市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民自治制度
(十三)坚持以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带动社区居民民主。推广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全面推进社区党务公开,健全社区党员代表议事制度,引导党员参与民主实践,积极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带动和促进社区居民民主健康发展。
(十四)坚持和发展社区民主选举制度。进一步规范社区民主选举程序,稳步扩大社区
居民委员会直接选举覆盖面。社区党组织要加强对社区居民委员会选举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提倡按照民主程序将不参与选举的社区党组织负责人推选为居民选举委员会主任,主持居民选举委员会工作。社区居民委员会选举由居民推选产生的居民选举委员会主持。居民选举委员会成员依法被确定为居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的,应当退出居民选举委员会,所缺名额从原推选结果中依次递补。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前提下,各地要对居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的资格条件作出规定,引导居民把办事公道、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热心为居民服务的人提名为候选人。探索社区流动人口在居住地参加社区居民委员会选举的方式方法,保障其民主政治权利。
(十五)完善社区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社区居民自治机制,推广社区党员或党员代表议事制度,深入开展以居民会议、议事协商、民主听证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实践,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主要目的的民主管理实践,以居务公开、民主评议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实践,全面推进居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积极探索网上论坛、民情恳谈、社区对话等有效形式,鼓励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广泛参与,切实保障社区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
(十六)健全社区居民委员会日常工作制度。社区居民委员会要把工作重点进一步转移到社区管理和服务上来,按照居民活动空间最大化、服务设施效益最优化的要求,改进社区居民委员会服务场所管理,方便居民群众使用。建立健全社区居民委员会与驻区单位协商议事制度,推行分片包块、上门走访、服务承诺、结对帮扶等做法,密切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人员与社区居民的关系。实行错时上下班、全日值班、节假日轮休等工作制度,方便群众办事。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居民委员会联席会议制度,规范社区居民委员会财产、档案、公章管理,确保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有效运转。
六、切实改善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服务设施
(十七)加强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要将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社区发展相关专项规划,并与社区卫生、警务、文化、体育、养老等服务设施统筹规划建设。地方政府应对建设资金来源、产权归属和使用管理方式等作出明确规定。新建住宅小区和旧城区连片改造居民区的建设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要求,将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纳入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规定的配套建设指标对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审查,对不符合规定配置标准和要求的不予批准。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使用,应广泛征求社区居民及所在地街道办事处的意见。未按规划要求建设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的,不能通过验收。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要根据规定将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交给所在地街道办事处使用管理。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区没有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的或者不能满足需要的,由区(县、市)人民政府负责建设,也可以从其他社区设施中调剂置换,或者以购买、租借等方式解决,所需资金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筹解决。积极推动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提倡“一室多用”,提高使用效益。服务设施的供暖、水电、煤气、电信等费用应按照当地居民使用价格标准收取。
(十八)积极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整合社区现有信息网络资源,鼓励建立覆盖区(县、市)或更大范围的社区综合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实现数据一次收集、资源多方共享。整合区、街道、社区面向居民群众、驻区单位服务的内容和流程,建设集行政管理、社会事务、便民服务为一体的社区信息服务网络,逐步改善社区居民委员会信息技术装备条件,提高社区居民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全面支撑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积极推进社区居民委员会内部管理电子化,减轻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
七、逐步理顺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与相关组织的工作关系
(十九)自觉接受社区党组织的领导。社区党组织是党在社区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社区居民委员会要自觉接受社区党组织的领导,社区党组织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改进工作方式,切实领导和指导好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以“三有一化”(即有人有钱有场所、构建城市区域化党建格局)为重点,积极推进社区党组织建设,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证。支持和保障社区居民委员会充分行使职权,及时帮助解决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倡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与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交叉任职,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社区居民委员会开展工作的相关制度,确保社区党建与和谐社区建设紧密结合,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得到贯彻落实。切实加强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坚持和完善党员设岗定责、依岗承诺、志愿服务和帮扶结对等制度,进一步落实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的要求,拓宽党员服务群众渠道,充分发挥党员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十)支持社会组织和社区志愿者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社区居民委员会要积极培育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对不具备登记条件的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要主动帮助办理备案手续,并在组织运作、活动场地等方面为其提供帮助。社区党组织要加强对社区各类社会组织的政治领导,注意培养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队伍。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设立项目资金等途径,积极引导各种社会组织和各类志愿者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鼓励和支持社区居民开展互助服务,使之成为推进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制度,健全社区志愿服务网络,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实现社区志愿者注册率占居民人口10%以上的目标。
(二十一)发挥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在社区管理和服务中的积极作用。社区居民委员会要积极支持物业服务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要主动接受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指导和监督。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协调机制,及时协调解决物业服务纠纷,维护各方合法权益。召开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会议应当告知所在社区居民委员会,并听取其意见。
(二十二)强化驻区单位的社区建设责任。建立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驻区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资源共享、社区共建事项。积极推动驻区单位将文化、教育、体育等活动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推动驻区单位将服务性、公益性、社会性事业逐步向社区开放,为社区居民委员会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探索建立驻区单位社区建设责任评价体系,推动共驻共建、资源共享。要把驻区单位履行社区建设责任的情况纳入和谐社区示范单位创建内容,有关部门在评先表优时要主动听取社区居民委员会对驻区单位的意见。
八、大力加强对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领导
(二十三)城市基层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对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城市基层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要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切实转变职能,改进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履行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责。要在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设立“一站式”服务大厅,为社区及居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普遍推行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准入制度,凡属于基层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不得转嫁给社区居民委员会;凡依法应由社区居民委员会协助的事项,应当为社区居民委员会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工作条件;凡委托给社区居民委员会办理的有关服务事项,应当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逐步清理和整合在社区设立的各种工作机构,规范政府部门面向社区居民委员会
开展的检查评比达标活动,大力压缩针对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各类会议、台账和材料报表。加快街道办事处法制建设步伐,省级人民政府要积极研究制定城市基层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指导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规则。
(二十四)落实领导责任制。要把加强和改进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纳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要定期研究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区(县、市)委书记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要履行好直接责任人的职责,市、区(县、市)领导干部和街道(镇)领导干部要建立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联系点,要将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成效作为市、区(县、市)党委和政府工作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十五)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在当地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党委组织部门在加强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中要发挥抓总引领作用,民政部门要充分发挥牵头指导作用,搞好协调服务。依托社区居民委员会开展公共服务的教育、科技、公安、司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城乡建设、文化、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环保、体育等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把支持和帮助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予以落实。各级发展改革、财政、金融、税务、工商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和权限,采取有效政策措施,积极支持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会、共青团、妇联及残联、老龄协会、计划生育协会、慈善协会等群众组织要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
(二十六)切实加大经费保障力度。要将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经费、人员报酬以及服务设施和社区信息化建设等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社区居民委员会兴办公益事业所需费用,经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讨论,按照自愿原则,可以向社区居民或受益单位筹集。街道办事处要将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经费纳入街道办事处银行账户管理,实行专款专用,分账核算,不得挪用、挤占、截留,并定期向社区居民委员会及居民公开使用情况,接受居民监督。加大对财政困难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其做好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保障能力。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报酬问题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筹解决,其标准原则上不低于上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和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按国家有关规定参加基本养老、失业、基本医疗、生育、工伤保险,有条件的地方逐步落实住房公积金政策。
(二十七)提高指导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的工作水平。要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改进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的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机制。针对不同地区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的实际加强分类指导,不断总结和探索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经验和规律。要把加强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与党的建设紧密结合,与社区建设紧密结合,加大宣传力度,大力表彰先进典型,总结推广先进经验,为推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氛围。
为了认真贯彻《八一路街道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方案》精神,践行科学发展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教育主题,发挥自身优势,转变教育方式方法,培养未成年人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道德情操,营造良好的未成年人成长环境,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做得更深入、更扎实、促进我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特制学院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重点,以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为根本,遵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规律,坚持实践育人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优势和特点,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开展喜闻乐见的道德实践活动,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目标任务
深入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坚持普遍预防和特殊预防相结合,社区、学校、家庭职能部门四位一体,实施分类管理,帮助解决中小学生社会闲散未成年人、进城务工人员未成年人子女服刑和刑事解教人员人员未成年子女、不良行为青少年、流浪或留守未成年人等六类重点和优化环境等多种手段,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三、主要工作内容
1、坚持以人为本,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未成年人成长的规律,尊重未成年人的个性和差异,了解未成年人的特点和愿望,增强育人活动的时代感和实效性,进一步提高工作责任感,常抓不懈。一是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列入社区工作议事日程,融入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中,与社区整体工作有机结合;二是广泛动员和吸纳社区党员、居民骨干、志愿者队伍积极参与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打牢群众基础,推动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安全、有序、健康发展。
切实加强未成年人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社区市民教育学校利用寒暑假的有利时间在未成年人中组织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颜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和行为规范。结合“五五”普法大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使广大青少年了解法律常识,主动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同时围绕治安防范、心理健康、养成良好习惯,向青少年宣传自护知识。增强青少年自我防范意识,提高青少年自我防范能力。
2、依托社会资源,以教育管理服务为原则,努力为闲散青少年提高帮助。
关注特殊家庭子女,加大服务力度。特别加大对辖区流动人口子女、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辖区闲散青少年生活困难家庭子女等特殊弱势群体未成年人的关心、关爱,及时掌握辖区内闲散的未成年人的情况,重点开展特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行为习惯、安全法制教育,发动社会力量对这些孩子送温暖、献爱心,确保得到及时的照顾和服务。
深入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实践体验教育。深化《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学习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公民道德宣传日”,组织好面向未成年人的宣传教育活动。以学习落实《小学生守则》,规范基本行为,养成良好习惯为重点,抓好中小学生的自律教育、诚信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
3、切实维护好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认真实施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育法》和《环境保护法》,深入开展法制宣传和打假维权进校园活动,提高青少年维权意识,建立青少年法律援助中心,为未成年人提供法律和心理援助,不断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抓好青少年文明上网、艾滋病预防、远离毒品、青春自护等教育活动,不断增强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
协调配合相关部门加强对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突出社会问题进行专项治理,切实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4、认真开展帮教和矫治工作,积极挽救违法犯罪青少年
对有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中小学生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转化工作,对于被人民法院判处缓刑、管制、免于刑事处罚的未成年犯,要按照“教育、感化、挽救”为主的方针,重点抓好社区矫正工作,着重于做好青少年犯罪好劳教人员刑满释放、解除劳教时的衔接、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工作,落实其社会保障。
四、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事关全局,社居双委必须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在促进建立和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领导体制和长效机制上下功夫。
2、坚持以人为本。要尊重未成年人成长的规律,尊重未成年人的个性和差异,了解未成年人的特点和愿望,以体验教育为根本途径,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实践环节,精心设计和组织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活动,增强育人活动的时代感和实效性。
3、强化落实考核。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狠抓工作落实,注意将这项工作纳入整体工作之中,与社区其他的工作有机结合。
1 加强作风建设,密切联系群众,对做好党务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1)加强作风建设、密切联系群众是做好党务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前提基础。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纪委二次会议中指出:“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改进工作作风,就是要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是我们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密切联系群众的行动指南。
当前,以为民务实清廉,旨在加强作风建设,密切联系群众,推进工作作风转变,促进工作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党深入开展,并取得了预期的成果。作为电力企业党务干部,要带头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结合工作实际,吃透精神,领会实质,认真开展专题学习,率先垂范。坚持深入扎实、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切实做好、做实、做优。
(2)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作风建设的核心。
加强作风建设,密切联系群众,不仅是我们党根本的工作路线,更是我们党的生命线。作为党务工作战线上的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到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作风建设,密切联系群众,推进工作开展并取得实效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摆正自己的位置,界定自己的定位,做好本职工作,努力把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3)加强作风建设,密切联系群众是切实做好党务工作的最好体现。
加强作风建设,密切联系群众,集中体现在切实做好党务本职工作上,这是解决口头说与行动做、出发点与落脚点、目的与归宿等问题的症结所在,也是检验作风建设加强的程度、联系群众密切的程度及党务本职工作做好、做实、做优程度的分水岭,不把具体的本职工作做好,谈加强作风建设,密切联系群众就是一句空话。
2 做好党务本职工作,必须有针对性地抓住“聚焦”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对一个党务领导干部而言,加强作风建设,密切联系群众,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落实在具体行动上;对于具体工作的问题,如果没有较强的针对性,没有工作的计划性、前瞻性,就不可能“聚焦”问题,工作就会盲目盲从,工作的实际效果和成果就无法体现出来。在基层工作的同志都知道,现在做群众工作比以前困难得多,讲大道理,群众根本不听你的;讲政策,群众知道的不比你少;群众提出的有些问题,我们往往不好回答;群众提出的很多要求,又一时半会解决不了。因此,党务工作要有针对性,不能拿着镜子只照别人而忽略自我,不能没有目的、不着边际的盲目盲从,必须放下架子,自我“净化”。“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这个道理。如何有针对性地抓住和“聚焦”问题,做到有的放矢,把党务本职工作做好,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端正态度,提高认识。
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态度不端正,是不可能把工作做好的。因此,要不断地深入学习,从提高思想认识和端正工作态度开始,查找问题,找准问题,“聚焦”问题,解决问题,推进工作作风的真正转变,把干部与群众的鱼水、血肉关系建立好、融洽好。
二是要找准问题,及时解决。
讲加强作风建设,谈密切联系群众,必须正确处理好作风建设与密切联系群众的辩证关系。作风建设的核心是密切联系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必须在改进工作作风上下大力气、做苦功夫。整天忙于日常事务,而不深入下去,不放下架子,不端正态度,不诚心实意地沉下去和群众打成一片,不去倾听群众的呼声,不了解群众之所思、之所想、之所需,则是痴人说梦话,也断不能达到“改进”“密切”的目的和要求。我们要从繁忙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抽出相应的、必要的时间和主要的精力,沉下基层,调查研究,查找问题,多与一线干部面对面接触,口对口交流,一对一交心,了解情况,做好分析,加强协调,释疑解惑,把该办的事情办快,把能办的事情办好,把实际问题了解在一线上,解决在基层中。
三是要敢于担当,认真履职。
在电力企业,从事党务工作和党务工作的干部,通常被认为是不痛不痒、可有可无的闲置部门,是没有出息、没有出路的“万金油”干部,在某种场合中甚至被别人看不起,烦你、不愿接触你。要“密切”与员工的关系,改进工作方法,改变人们的偏见和看法,把本职工作做好,就必须讲究技巧,必须坚持原则,必须忠于职守,必须敢于担当,必须摈弃自身拖拉疲沓、慵懒散奢、自身硬不起来、自己看不起自己等自暴自弃的想法、做法,正视现实,把心交给群众,认真履行职责,勇于担当责任。同时,要以宽和平静的心态,与群众交心交友,以人为本,以“实”为要,将心比心,切实以党务干部深入扎实的工作作风、诚恳务实的服务态度、良好的党务干部形象和特有的人格魅力取信于群众,密切干群关系。
四是要顾全大局,提高效率。
做好党务本职工作要有大局意识和效率意识。何谓大局,简而言之:企业的协调发展、员工队伍的和谐稳定、群众的切身利益,这就是大局。要以一个“服务员”的身份,把自己摆进群众堆里,让自己沉到基层中,切实解决为谁服务、如何服务的问题,让“服务”发挥引导、凝心聚力作用,用优质服务体现“服务”的真正涵义。只有真正深入群众,才能推动工作,把工作落到实处。所有的实际工作都在生产一线,都在下面。如果只在上面工作,不下去工作,就等于隔靴搔痒,推动工作很难使上劲。
五是要服务为先,质量至上。
不同于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党务干部最关键、最基本的就是切实增强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的意识,不解决这一重要认识问题,谈不上把工作做好、做优,更说不上全心全意和提高服务质量。要在增强为职工服务意识的前提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工作成效,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
3 做好党务工作的基本途径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党务干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十分必要,是基本功,是必备的条件,是做好、做优工作的基础。要切实按照规定要求,多挤出时间认真学习。通过学习,深入了解和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级的指示精神;通过学习,提高觉悟,坚定政治理想信念,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级的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好。
(2)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培养和造就放在首位。
党务干部工作做得称职,方向不偏离,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坚定的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党务干部工作能做好、做优,高人一筹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必须具备。党务工作涉及各个领域,接触到方方面面,因此党务干部必须把道德品质放在第一位。在此基础上,还要有做群众工作的真本事,没有真才实学,碌碌无为,最终将无位;德才兼备、有所作为,就会有位、有前途,有才无德“位”终失去,光靠嘴巴是办不了事和站不住脚的。
(3)转变思想,改进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的能力与水平。
党务干部不能附言趋势,要有自己的主见,思想要跟上形势发展的步伐,作风要深入扎实,雷厉风行,否则工作效率低下,服务的能力与水平难以提高。因此,要把工作做好,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就必须转变思想,改进作风,这是途径,没有捷径可走。
(4)加强实践锻炼,培养良好心态和习惯。
党务干部的能力和水平,不是与生俱来,而是从实践中来。要不断加强实践锻炼,注意培养良好的心境和广泛、健康的兴趣爱好,推进工作方法的改进,培养良好的心态和习惯,不断充实自己,给自己充电,提高沟通协调能力与技巧,密切与基层一线的干群关系。
(5)从严要求自己,做到廉洁自律。
党务干部在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廉洁自律等方面率先垂范十分重要,个人再有能力,如果心不正,工作就做不好。党务干部要做好工作,必须自觉和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和法律法规,提高对廉洁自律制度、规定的执行力,守住底线,不越红线,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做廉洁自律的好干部。
做好当前和今后的党务工作,不是一朝一夕、一时一事的事,是每一位党务工作者常规性的工作和要求。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努力把工作做好,为不断推进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和企业的和谐发展作出贡献。
摘要:文章从党务工作实践出发,对加强党务干部作风建设、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进行论述,提出了做好党务工作的5个基本途径,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体育院校;精神文明工作;重要性
体育院校是培养体育教育人才、传播体育科学文化知识的摇篮,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基地之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体育院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抓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我国体育人才的素质培养,因此,各体育院校要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广大师生认真学习党中央相关文件精神,认清精神文明建设所面临的形势,明确在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明确体育院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工作力度,充分发挥体育院校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体育院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是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必然要求
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智慧、道德的进步状态。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文化方面,包括社会的文化、知识、智慧的状况,教育、科学、文化、艺术、卫生、体育等项事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二是思想道德方面,包括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面貌、社会风尚和人们的世界观、理想、情操、觉悟、信念以及组织性、纪律性的状况。精神文明的主要作用是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及政治保障,法律保障和智力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政策和法规:
1986年9月2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指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在社会主义时期,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它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关系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大事。”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1〕
1996年10月10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主要是“根椐全面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要求,分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总结了经验和教训”,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物质文明是基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必须牢牢把握,毫不动摇,但是精神文明搞不好,物质文明也要受破坏,甚至社会也会变质”,“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项艰巨的历史使命”。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总的指导思想是:“根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根据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精神文明建设总的指导思想,也是精神文明建设总的要求。”要“深入持久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加强协调,中央成立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建立相应的机构。”〔2〕
1997年4月2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成立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的通知》。《通知》指出,根据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央决定成立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是党中央指导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议事机构,主要职责是:督促检查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关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有关问题,总结推广交流先进经验〔3〕。随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县(区、市)也相继成立了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作为指导本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主要机构。各高等学校也结合自身情况,成立了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或明确相关部门具体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落实。
可以看出,党中央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有经验有教训。随着1997年全国上下各级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及办公室的设立,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积极可喜的成绩。体育院校作为培养高级体育人才的场所,加强和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具体体现。
2体育院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2.1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是体育院校一项重要工作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1996年)提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德育工作,努力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主义历来是我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要使青年学生明白:只有把个人的理想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相结合,才能成就一番大的事业。要通过中国近代史、现代史、中共党史和基本国情教育等的开展,让广大体育院校的学生明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信念;乐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和活力。
nlc202309031919
2.2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体育院校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4〕德育是体育院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方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利于加强德育教育,是贯彻和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举措。
2.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加强体育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学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是思想道德的教育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通过加强体育院校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师德师风教育,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坚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积极倡导与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开展“道德讲堂”、模范评选、结对帮扶、志愿服务、文明礼仪、送温暖、献爱心等活动,有利于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建设一支忠于党的教育事业、教育思想正确、道德情操高尚、学识知识渊博的教师队伍,从而为培育“四有”新人打下良好的师资基础。
2.4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提高体育院校学生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5〕有德无才难干成事,有才无德则会危害社会,故德才兼备是当前社会对优秀人才的一致要求。通过加强体育院校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德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陶冶情操,杜绝不良习俗,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服务。
2.5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体育院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抵制不良思想侵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社会思想更加多样、社会价值更加多元、社会思潮更加多变,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假冒伪劣、欺诈行为成为社会公害。在这种条件下,在体育院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弘扬正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抵制不良思想侵蚀,促进青年学生的健康发展。
2.6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弘扬体育精神,充分发挥竞体成绩的鼓舞作用
体育院校是传授知识、研究相关科学、训练高水平运动人才、培养社会体育活动高素质组织人员的高等学府,其师生经常参加国内外的各种比赛,往往成为特定环境中精神文明的窗口。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师生文明素质,有利于弘扬竞技体育的拼搏、超越、团结精神,增强凝聚力,鼓舞人民群众更加齐心协力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体育院校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必要性分析
在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社会构成和经济利益多元化,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体育院校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和冲击,高校不再是一片净土。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淡薄,工作敷衍了事,甚至一味追求享乐,心浮气躁;部分学生学习意识不强,缺乏志向和动力,整天浑浑噩噩,经常旷课,沉溺于网络游戏,存在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不良现象;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新手段、新技术不断涌现,对老的工作方法提出了挑战;故在当前条件下,不断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方式方法非常必要,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3.1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是确保体育院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需要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创新体育院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人心;有利于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师生,解决好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3.2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是体育院校适应社会科技不断发展进步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当今社会已成为信息社会。博客、微博、论坛、QQ等新的媒体和传播方式层出不穷,面对这些新事物的出现,原有的工作方法显然难以适应;必须不断创新工作的方式和手段,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参与到新媒体、新途径的传播方式之中,占领舆论阵地的制高点,把握宣传舆论的主动权,传播正能量,打造新品牌。
3.3创新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是促进体育院校事业发展的需要
通过不断创新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及时引导和把握师生思想动态,营造风清气正的舆论氛围和环境,有利于把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学校党委、行政的决策部署上来,以有利于凝心聚气,攻坚克难,为本校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有利于促进体育院校的健康科学发展。
4结论
体育院校是培养高素质的体育教育人才和运动人才、传播体育科学文化知识的摇篮,体育院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关方针政策的必然要求,在体育院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前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下,体育院校不断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是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需要,是适应社会科技不断发展进步的需要,也是促进体育院校自身不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C〕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北京:1986928
〔2〕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C〕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北京:19961010
〔3〕中共中央关于成立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的通知(中委[1997]53号)〔C〕北京:1997421
〔4〕〔5〕《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1:1-68
〔6〕李江体育院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99:13(3):135—137
〔7〕廖济忠对提升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1:41-43
〔8〕朱宏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3:23-25
〔9〕刘洪冉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9:(27):55
(责任编辑:李宏斌)
【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推荐阅读:
加强社区政法队伍建设07-01
《加强社区民主政治建设》05-29
关于加强城镇社区建设的调研报告12-08
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12-01
如何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促进社区平安和谐发展11-17
关于加强社区物业管理工作的意见07-21
加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07-13
对重视和加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初步思考06-27
加强社区治安巡逻的实施方案09-27
关于加强社区管理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