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学校教育管理发展之我见(精选8篇)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呼唤教育改革,学校管理顺应时代潮流应运而生,人才和知识、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加强学校管理,是我们顺应时代潮流,迎接新的挑战的必然趋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现实基础,本人就新时期如何加强小学学校管理提出浅显的见解,仅供参考。
一、建立完善的约束、激励制度
建立和制定规章制度,使学校管理有序、科学,让管理有章可循,有制度可查,规范办学行为,是学校管理应该追求的境界之一。因此学校管理工作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各种奖励机制,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一是建立完善业绩考核办法,使工作量化、细化、目标化;二是将考核内容全面化、办法科学化、过程公开化,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主要依据;三是建立合理的内部分配机制,加大奖惩力度,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激励有效劳动。
这种用制度管理人、约束人、教育人的管理是以共识和情感为基础的,对于主体意识突出的教师们将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约束能使人按要求去做,不放纵自己,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我们在约束的同时要从激励着手,争取人心,寓约束于激励中,教师受到尊重、信任和理解时,才会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总之,学校管理工作要重视人本管理。这样,对教师的管理才能获得成功。也只有对教师的成功管理,才能发挥、调动起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二、立足专业发展,提升团队素养
(一)搭建教师成长平台。
一是请进来,我们定期邀请市区街道教研员和名师到校,举行专题讲座,与老师们同课异构,介绍经验,借助他们的教学智慧,提升老师们的课堂教学艺术。
二是走出去,外派干部、教师到名校挂职学习,参加培训学习、观摩,拓宽视野,回校后当好“二传手”,除交流心得体会外,还要出示汇报课,产生一人学习,全员受益的效应。
三是定期与联谊学校青岛市实验小学、胶州第二试验小学、流亭小学等区内外十多处学校开展互动教研活动,共同研究教材和教法,相互送课,共同举办教学论坛,在不断的互动、研讨中,我校的老师学到了联谊学校很多成功的做法,丰富了老师们的专业素养。
(二)不断学习,苦练内功。
一是坚持每周一下午两节课后的教师例会学习,学习最前沿的教学理念、区域名校的最新做法等,将适合我校的,转化,为我所用。
二是让读书成为习惯,引领老师们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做智慧教师,为让老师们涉猎广泛,学校为教师们订阅了七十多种报刊和杂志,我们不仅提倡老师们读“有字之书”,同时,还读“无字之书”和“实践之书”。
三是以“四个一”,提升教研组建设,即:每周一次教学课例研究;每月一次网上主题研讨;每学期参与一门校本课程实施;每组至少有一个学科研究课题在引领运作。
四是用“六个结合”,提升每个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结合教学实践,每周写一则教学札记;结合研究课题,每学期上一节研究课;结合研究专题,每学期写一篇论文或案例故事;结合学习需求,每学期精读一本教育教学专著,并写好笔记;结合自己关注话题,每学期主持一次组内主题研讨;结合学科特点,每学年做好一份特殊学生的成长跟踪记录。
五是“大练教学基本功”,落实老师们的“三字一画”,每天坚持练习,定期检查;对老师们自制的教具、课件定期组织评比,表彰、奖励。
(三)让互助成就共赢
学校要把中老年教师的教学经验视为宝贵的校本培训资源,组织中老年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鼓励他们为青年教师介绍经验、交流心得,发挥“传、帮、带”作用,指导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老师们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四)微型研究,放大成果。
对课堂提问、作业设置、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导入、课前训练以及课堂上发现的问题等,作为每周各教研组的微型课题研究内容,每学期末,把微型课题研究成果汇编成册,在全校推广,共同受益。
三、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立足常规,注重过程
一是依据青岛市《小学教学工作指导意见》和学校的《教学常规要求》,对教师日常教学工作每双周进行例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二是通过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教的情况反馈表,了解教师打磨“高效课堂”运行情况。
三是通过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反馈表,了解学生“有效学习”落实情况。
四是通过领导推门听课,亲身了解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情况。
五是通过家校联系卡,将学生各科学习成绩以及学习变化等信息提供给家长,同时,让家长把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反馈给学校,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
六是通过家长开放周和教学开放周,让家长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反馈。
七是建立教学质量检测体系,搞好各学科阶段质量检测、抽测和教学质量调研,每次检测后,做好质量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情况。
(二)立体备课,统分结合
一是转变备课理念,由起初的“教案”,改为“课案”,到现在的“导学案”;
二是倡导老师们花大量的时间备课,因为,只有精彩的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课堂的精彩在课外;
各教研组集备时,先将本册教材的内容,画出知识树;其次,分解在各单元,每个单元确立一个主备人;第三,每个老师将自己的导学案拿到组里研讨,主备人主讲,经全员讨论、修改后,形成完整的导学案电子稿;第四,在共享的基础上,根据学情,设计出个性化的导学案,演练后,走进课堂,下课后,在留白处,写出批注与反思;
经过多轮的设计,教材如同“煮”过一般,导学案成为教材浓缩的精华,整个过程,挂靠领导全程参加,并留有详细记录。
(三)高效课堂,有效学习
一是把每节“常态课”打磨成高效课堂,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充满生活情趣的课堂中,体验学习的喜悦、学习的信心、学习的激情,做到在玩中学、在活动中学。
二是在课堂上做到三分之一时间精讲、三分之一时间精练、三分之一时间有效讨论和活动,每节课在要结束的时候,加上盘点收获和达标测试。
三是请专家规范个别老师的课堂教学,采取“粉碎、重建、打磨”的方式,让他们的课堂教学每天发生变化,把专家的点拨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四是“磨课”活动在我校已形成制度,开学第一个月为“一人一课”活动、第二个月为“优秀课”展示活动、第三个月为“示范课”活动、第四个月为“名师工作室”和骨干教师的“挂牌课”活动、第五个月为研磨“高效复习课”活动,活动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扎实有效。
五是实施有效学习,一是在设计导学案上,分层次设计学法;二是在课堂上,实施差异教学,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三是在辅导上,提供最优的学习方法;四是对“学困生”,探讨最适合的方法,做到一个都不放弃,不仅解决方法,还要解决思想,通过谈心和温暖,鼓励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使他们内心强大起来。
六是学生之间互帮互学,按照一优、一困搭配学习小组;其次发挥四人共同体学习小组的作用,在四人共同体学习小组里,安排一个学习优秀的、领雁式的学生,遇到不会的问题先在组内解决,组内解决不了,再由全班讨论解决,全班讨论仍然解决不了的,提交给老师,进行点拨和讲解。七是加强预习与作业的研究,减轻学生负担,设置高效的预习作业和反馈环节,让学生掌握预习方法,养成预习习惯,扫清学习障碍,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环节。
“高效课堂、有效学习”的深入实施,教学过程的严、精、细、实,学校的教学质量在不断地提升。
四、建立与外界的联系,努力办好学校
由于学校主要是执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示,与外界的交流特别少。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教育形势下,学校应该是一个开放系统,校长应从外界带来一些有关教育教学的新观念及研究成果,要不断与外界交流信息特别从兄弟学校中借鉴成功的改革经验。加强与上级领导的联系,取得上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更多的支持和配合。为了更好地实现学校的教育和培养目标,校长必须明确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并要与家长建立一种亲切、友好的关系。并能为家长提供相应的学校教育资源,组织家长教育活动,支持并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使各项活动在时间上保持连续性,在效果上相互强化和促进。
五、实施多元化评价,激励师生可持续发展
对教师的评价,完善各种考核档案;既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让事实说话、让数据说话;让学生、家长、社区参与评价;重点注重师德和业绩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除纸笔测验外,采用日常观察法、表现性任务、成长记录袋、二次评价、评语、家校合作;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让每个孩子跳起来摘到桃子,都能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实际上,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学生。
我们给领导班子成员明确定位:除了周一上午的办公例会以外,班子成员全部“扎进”课堂和教研组,扎进老师和学生的心灵深处,蹲下身来与他们进行交流,掌握第一手材料,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与他们同呼吸同共命运;校长要把握方向、给思想、出思路,进行战略性和前瞻性思考,要跳出学校看学校;副校长做系统;中层做项目;老师们履行一岗三责:即安全、育人、教书;工作中提倡协作,发扬团队精神,注重抓落实。
我校地处大足县城的中心, 主要招收县城中段的学龄儿童, 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 同时也增加了学校的管理难度。近年来, 我们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成效十分显著。
一、前瞻性
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觉悟。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主要不在于学生违纪之后亡羊补牢、追查责任、批评教育, 我们作为教育者, 不仅仅是闻警而动的“消防队”。而在于通过积极的引导, 防患于未然, 使思想工作具有预见性、主动性、超前性。“防为上, 救为次, 戒为下”, 也就是说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立足事前主义, 避免事后主义。邓小平反复强调要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四有”新人, 其根本目的就在于通过超前教育, 使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信念, 提高其思想觉悟。
1、深入调查。
作为教育工作者, 只有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项具体的活动中, 丰富地占有第一手感性材料, 才能预见学生可能出现的思想倾向和某些行为, 把思想教育做在前头, 及时引导学生的思想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前进。为此:⑴要求各班班主任建立学生人头档案, 包括学生家长姓名、职业, 学生的兴趣、爱好, 学生的表现、优缺点等。⑵要求语文教师辅导、督促学生写日记、写周记, 从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⑶建立谈话制度, 学校教师不定期找学生座谈, 让老师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⑷学校设立意见箱, 定时查阅。⑸召开家长会与教师家访相结合, 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这样对学校学生的情况可以说了如指掌, 教育也就有了针对性, 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注重时机。
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要掌握好火候、把握好时机, 要适时进行。其核心在于把握思想出现问题的萌芽时期, 此时, 问题只存在于少数人身上, 也不深刻, 他们的情绪处于非激情状态, 逆反心理弱, 此时进行思想教育范围小、情感阻力小, 接受率高。
3、对症下药。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根据不同的人的性格特征及各自存在的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 因人施教, 避免一刀切, 切忌一棒子打死, 要抓住其存在的根本问题,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思想教育才有成效。
二、以活动为载体的思想教育
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切忌高谈阔论, 空讲大道理, 要采取较为隐蔽的方式来传递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现在,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一些不良现象对学生的影响不可避免, 作为教师, 我们不可回避这样的事实:那就是用传统的直接的教育方式 (如听报告、品德课等) 不是很受学生欢迎。因而, 我们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要另辟新径, 如开展学生欢迎的演讲赛、辩论赛、体育竞赛、舞蹈赛、图片展览等, 在无形中让学生受到教育。针对我校以前有学生迷恋电子游戏、上网现象, 我们就请县文体广电局、县团委、县妇联及龙岗街道办事处的领导到学校组织了“告别网吧、电子游戏室”的千人宣誓签名活动, 同时通过校园广播、黑板报、主题班会等广泛宣传,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情缘。此后, 我校极少有这样的违纪行为。
过去的思想教育工作中, 始终把学生看成受教育者, 被动地也被迫地接受老师的观点, 影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也影响教育效果。事实上,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当别人来做你的思想工作时, 说得再多再好, 你依然无动于衷, 不是积极地作出反应, 对你来说, 无多大意义, 对别人来说, 未达到教育的目的。如果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寓于各种活动之中, 让学生由被动接受教育到主动接受教育, 这比单纯说教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开放性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 思想教育中很多传统的工作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特别是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知识经济已经到来的现代社会, 再用传统的“禁、堵、统”等老方法, 不仅不能使思想工作奏效, 反而会适得其反。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能否使其思想发生变化, 关键在于自身。
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必须认真分析他们在想什么, 思想上存在什么问题, 在平等的基础上, “双向交流”。在交流中, 相互了解, 架起信任的桥梁。同时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中, 切勿挖苦、讽刺、训斥, 应多一些人情味, 对学生要有热爱之心, 有了这种爱, 教育时其言必切, 其语必感人, 才能把握住学生的思想脉搏, 也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内容, 深入到他们的头脑之中。
新的形势下, 学生的自主、自尊、自强、自重、自爱的意识不断增强, 民主、竞争、独立思考等意识不断提高, “牵着学生走”的教育方式只能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因而, 学校及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能采用强制型, 必须采取讨论、启发、说明等多渠道的疏导方式, 使之进行自我批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使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同频共振, 才能把教师的意愿转变为学生的具体行为, 让他们觉得:不是老师让他们跟着走, 而是自己愿意跟老师走。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内在积极性, 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才有成功的希望。
四、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社会是大熔炉, 让学生走出校园, 接触自然、了解社会, 不仅可以增强其适应能力, 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而且可以让他们在处理具体问题中展现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果, 使之能明辩是非曲直、善恶美丑, 同时可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212-01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呼唤教育改革,学校管理顺应时代潮流应运而生,人才和知识、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來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加强学校管理,是我们顺应时代潮流,迎接新的挑战的必然趋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现实基础,本人就新时期如何加强小学学校管理提出浅显的见解,仅供参考。
1建立完善的约束、激励制度
建立和制定规章制度,使学校管理有序、科学,让管理有章可循,有制度可查,规范办学行为,是学校管理应该追求的境界之一。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师对民主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迫切。他们是不喜欢领导盛气凌人的训斥和简单粗暴的管理,也不喜欢领导不负责,让教师我行我素、放任自流的管理。他们希望和欢迎领导能以民主的作风为学校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环境,使大家心情舒畅,和睦共处,自我约束而又自我完善。对教师的管理,实行过分严厉的控制固然不行。但也不能没有一定的控制措施,正确运用控制手段也是确有成效地实行对教师管理的不可缺少的方法。
因此学校管理工作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各种奖励机制,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一是建立完善业绩考核办法,使工作量化、细化、目标化;二是将考核内容全面化、办法科学化、过程公开化,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主要依据;三是建立合理的内部分配机制,加大奖惩力度,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激励有效劳动。
这种用制度管理人、约束人、教育人,这种人本化的管理是以共识和情感为基础的,对于主体意识突出的教师们将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约束能使人按要求去做,不放纵自己,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我们在约束的同时要从激励着手,争取人心,寓约束于激励中,教师受到尊重、信任和理解时,才会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总之,学校管理工作要重视人本管理。这样,对教师的管理才能获得成功。也只有对教师的成功管理,才能发挥、调动起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百年大家,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的素质是关键,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学永恒的主题,学校应该成为师资队伍成长提高的基地,校长最大的贡献就是带出一支好的教师队伍。
2.1建立健全机制,强化教师主人翁责任感。 建立有效的教育引导机制。首先以思想教育为切入点,加强形势任务、职业道德教育,使广大教师认识到在当前家长、学生对优质教育的高需求与教育发展缓慢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和学校间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必须树立忧患意识,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引导广大教师热爱教育事业,无私奉献,以学校发展大局重,自觉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观念,与学校的兴衰共荣辱。同时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强化“教育就是服务”的意识,努力争当爱岗敬业、爱生勤业、爱教精业的模范。
2.2营造学习氛围,倡导终身学习理念。 现代教育呼唤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的教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建学习型团队成为学校的重要研究课题。因此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开展“校本培训”,创设“促学”氛围。学校要发挥好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让他们上好观摩课、探讨课,做好教案设计、教材分析示范,以供广大教师学习借鉴,取长补短。第二,鼓励“自学”,号召教师全程学习,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通过教师自学弥补自己在知识、能力、观念等方面存在的缺陷或不足,积极提高自己,把学到的知识方法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外化为能力。第三,积极搭台子、铺路子,尽可能多提供走出去开阔眼界、学习提高的机会。
2.3开展岗位练兵,提高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 有效的活动能凝聚人、激励人、鼓舞人。学校要广泛开展以“争当岗位名星”、“争做创新能手”为主题内容的竞赛”活动。举办优秀教案、优质课、优秀论文评比活动,在广大教师中掀起比、学、赶、帮、超的工作热潮。深入开展骨干教师“带徒传艺”活动,对青年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理论、教学技能、教学研究的“传、帮、带、导”,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提高业务水平,早日走向“成熟”。大力鼓励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方式。 (四)创设和谐环境,增强教师的团队意识 一个团体如果离心离德,各自为政,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失去战斗力。要把“以人为本”贯穿每项工作的始终,坚持轻“管”重“理”,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形成良好的干群关系;通过文体活动、意见交流等形式,让教师之间加强了解、促进团结、增进友谊,创设和谐的工作环境,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广大教师的集体观念,做到心中有他人、心中有整体、心中有大局,从而提高整个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是搞好学校教育管理的主流思想,谁不善于学习,不善于改革谁就会落伍于时代,因此,优化课堂教学,推进教学改革成了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
3.1渗透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需要现代化的理念来指引。要深入推行素质教育,就必须首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老师角色定位为“学生的服务者”和“教育活动的调控者”。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过程,必须围绕“交流——互动”的核心,建立“交流——互动”的课堂模式。通过师生交流、教学互动,深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在研究性学习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3.2形成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下决心摒弃旧观念老教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优化教学过程,形成交流——互动式,启发——引导式、讨论——探究式、开放——发散式等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此应对“新课程、新教材、科目多、课时少、任务重”的教学局面,从而达到“少课时、轻负担、高效率”的教学质量目标。
3.3确立与时俱进的教学评价体系。 “没有评价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唯分数论的教学评价体系已非改不可了。我校建立了一个既有量化数据,又包容思想道德、业务能力、学生评价、社会家庭评价等多元因素的评价体系。
4建立与外界的联系,努力办好学校
由于学校主要是执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示,与外界的交流特别少。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教育形势下,学校应该是一个开放系统,校长应从外界带来一些有关教育教学的新观念及研究成果,要不断与外界交流信息特别从兄弟学校中借鉴成功的改革经验。加强与上级领导的联系,取得上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更多的支持和配合。为了更好地实现学校的教育和培养目标,校长必须明确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并要与家长建立一种亲切、友好的关系。并能为家长提供相应的学校教育资源,组织家长教育活动,支持并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使各项活动在时间上保持连续性,在效果上相互强化和促进。
一、加强自身修养,全面提高自我素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的工作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面临火灾的形势也日趋严峻,作为基层中队的指导员不加强自身的修养不行,不提高自身素质更不行。
俗话说:“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指导员要胜任教育人、引导人、培养人的职责,当好战士的老师、兄长,就必须博学多识、对战士问之能答、求之能给,不懂的能教懂,不会的能教会,有疑虑能疏通,有矛盾能化解,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战士的敬重。尤其是现在的战士文化程度高、社会阅历广、求知欲望强,给指导员的学识才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指导员理论功底浅、说理能力不强,讲课联系实际不紧、缺乏针对性,授课方法单
一、缺乏吸引力,根本不能满足战士的需要。因此,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政治指导员,就必须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和思想觉悟的修养,学习掌握组织政治教育的基本程序、备课授课的基本要求和方法、授课的艺术和技巧、资料的积累和运用,以及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制作和使用等内容,要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不断加强学习锻炼,切实丰富学识,增长才干,塑造博学多识的良好形象。
二、既要做,勤于学习的模范,更要做精通业务的尖兵。
经常性思想工作是指导员的看家本领,作为基层中队政治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通过正确理论引导,深入扎实地做好教育转化工作,以此打牢战士的思想基础,以理来征服兵心。作为一名基层中队的指导员,单凭一张嘴开展工作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在我们的消防部队,火场上的一兵一卒都有可能成为决定战斗成败的重要因素,一味的纸上谈兵,即使有收获也是微不足道的,有句俗话说得好“说一千遍不如干一遍”。因此,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们肩负的神圣使命都要求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必须既要成为学习思想理论的带头人,更要成为勇钻业务的尖兵。
三、针对不同兵源“因材施教”。
我们的战士大多年龄比较小,还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阶段,对事物的好坏、美丑、善恶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但在较复杂的情况下,也容易出现难辨良莠的问题。作为指导员,就要帮助他们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分析和看待问题,为他们“拨开云雾见日出”,做一盏指引战士人生航船前行的明灯。
中队的战士大都来自不同的省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其间素质也是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指导员必须要学会“对症下药”,而不能盲目的一锅煮。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于文化水平稍差一点的战士来说,我们应该尽可能为他们创造一些空间,让他们首先在文化知识上有所提高,其次要用真诚的爱去无微不至的关心他们,多在他们的成长进步上下功夫,尽心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努力为他们提供物质、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让其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而对于文化程度在高中或高中以上的战士来说,我们就应当引导他们不断的对自己现有的水平进行巩固和提高,以便他们有效的施展自己的才华。争取对每一名战士都要努力做到“生活上多关心”、“工作上多支持”、“成长道路上多帮助”。
四、系统落实“四要”
一要“实”,就是要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做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军队的首要工作,它直接关系到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当前我们有的基层中队的指导员总认为干思想政治工作不容易看到成绩,不像业务工作通过比赛或考核便可以看到平时训练的成绩,自己付出了就能有收获。其实这种认为是非常不对的,正是因为有了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我们的业务、后勤等其它工作才能出成绩。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每一名基层中队的指导员,都要认真干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一个“实”字。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从单一的课堂转移到我们的训练场、火场、日常生活中,要认认真真解决在官兵中出现的各种思想上的问题,如家庭、婚恋、个人理想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对出现的关系到官兵自身利益问题的解决,才能使他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二要“勤”,就是要做到“勤走、勤看、勤想、勤讲”。
作为基层中队的指导员,除了做好自身的各项工作以外,还要加强对战士们学习、训练的指导。这就要求指导员要勤走,善于深入到战士们中间去,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思想工作做得好,不仅对战士们提高工作积极性和热情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指导员工作起来也会更加省心省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勤看就是要求指导员在平时的各项工作中要留心观察,注意发现问题。众所周知,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如果连问题都发现不了,又怎么去解决问题呢?勤看不仅可以帮助指导员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战士们各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可以使指导员养成良好的习惯,做工作、生活的有心人,长此以往必将受益无穷。
指导员在平时工作中要勤于动脑,善于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也就是要勤想。经常性的对战士们之中的各种人和事加以思考,全面分析,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为正确决策打下坚实的基础。
指导员了解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整改方案后,最重要的就是要向大家把道理讲清楚,使大家对此心服口服,增强方案的权威性。然而有时候道理并不是一讲就清楚,一听就能理解透彻的,这就需要指导员要不失时机的做好宣传工作,合理的运用各种事例搞好随机教育,使大家在深刻理解教育内容的基础上,把各项要求转变为自己的自觉行动。
三要“巧”,就是要把握时机。
做思想政治工作要善于把握时机。辟如,当前学习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贯彻十六大,全面建小康,消防怎么办”大讨论活动正在全消防部队如火如荼的开展着,作为指导员就要能够结合这一良好的时机,并且在加强自身学习的同时引导和调动战士们学习的积极性。要通过联系实际,把所学到的知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以实践检验真理的真实性、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就的,要想一锄头就挖出个金娃娃,那只能是黄梁一梦了。因此,善于把握时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成效,部队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得到保障的一项重要举措。
四要“真”,就是要有真心、有真情。
我们对待生活如此,对待工作更亦如此,虽然时代的步伐在马不停蹄的前进,但作为一名基层中队的指导员,却不能没了这份执着的“真情”。这份情是对战士们的关爱,是对工作的负责,更是对生活最完美的诠释。像歌里唱的那样,对待不论年龄大小的战友都该是亲如兄弟,要用诚挚的心、炽热的情去做他们的贴心人。十八九岁正是人生观形成的紧要时期,引导战士立身做人的任务比任何事情都重要,这就更加需要从一点一滴学起、做起,既要以言诲人,更要以事感人,只有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觉改造世界观,不断校正价值观,通过先锋模范行为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才能带出合格的一代精兵。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为我们的工作注入更多的养份。牢记“四要”,并始终在实践中加以拓展,就一定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
农二师二十六团中学
刘长江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6月,国务院又发出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随后,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于是在世纪之交的2001年9月,新课程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正式启动了。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提出到进一步明确任务,再到确定改革目标,只用了短短两年时间,足见这次课程改革之紧迫性,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这次课程改革,既见其重要性,也预示着此次课程改革之艰难。从这次课程改革的广度和深度来看,已不是教育系统内部独自所能做到的,只有依靠政府的权力,号召和组织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课程改革,方能使本次课程改革达到预期的目标。推进课程改革,教师起着关键作用。所以有人说,新课改中教师的意识和观念的转变是关键。笔者不否认这一看法,只不过我认为教师教育观念是否转变、转变得是否快、是否转变到新课程理念上来,不完全决定于教师本身。理由何在?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生为分数而学,教师为分数而教,学校为分数而管,在这种盛行分数的“应试教育”下,结果自然是见分不见人,重分不重人。由于“应试教育”的惯性和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内容和方式,可以说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力。长期以来,教师在“应试教育”中疲于应付,“逼、压、跟”似乎已是使学生取得好成绩的“绝招”和“灵丹妙药”,教师实际上成了监工,成了分数的奴隶。这不能不说是学生厌学、辍学、师生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之一。
笔者认为,新课程要得以有效实施,使教师的教学行为符合新的 教育理念,关键在于教育系统内部,也就是在于教育行政部门如何评价学校,学校如何评价教师。如果学校能挣脱“应试教育”下管理思想的束缚,建立起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管理策略,就为实施新课程扫清了方向上的障碍。虽说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但这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不是均衡的,学校毕竟是教育的主阵地,我们没有更多的理由去指责家庭和社会应负什么责任。当然,良好的家庭环境、良好的社会风尚也会使教育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尽管如此,学校和教师是无法去选择社会和家庭的,但学校可以通过教育影响家庭和社会。家庭、社会在教育教学中属于外部因素,对其要求再多,“外因”也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故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学校管理策略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应做好以下几项基础性工作。
首先,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新课程强调,教育要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学活动的 宗旨是“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充分突出了人的价值。新课程要求教师目中有学生,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这一前提是学校管理者要目中有教师,要相信教师、尊重教师、依靠教师、发展教师,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减轻教师个人所承担的压力,这样才能使教师心情愉快,从而高效的工作。这样,教师必然会在工作中做出成绩。每位教师都有一个成长过程,需要领导的关心和同事的帮助。没有哪一个教师在进学校工作的那一刻就是很优秀的。领导要坚信“强将手下无弱兵”这一至理名言,要相信每位教师都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培养,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不能让其自生自灭。要充分尊重和依靠教师,要让每位教师都知道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方向、具体措施、长远目标、近期目标、学年目标和学期目标,这样才能使教师工作起来有统一的目标、一致的方向,才能避免人才资源的浪费和能量的内耗,教师工作起来也有信心。要真正实行民主化管理,广泛听取教师的意见哪怕是批评和错误意见,“兼听则明”嘛。民主化管理可以使教师自觉地成为学校的主人,自觉地把学校的发展作为自己的事。
其次,切实加强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
新课程指出,教师的角色要从传统的“教教材”的“教书匠”转变为“用教材教”的“研究者”。这一要求对教师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它不是教师个人所能实现的,只有在学校通过教研制度化建设,营造出崇尚学术、崇尚教研的浓厚氛围的条件下才有实现的可能。为此,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势在必行。校本教研是教学改革不断发展的动力,是保证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有力的内在机制。校本教研是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发展的需要,以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作为学校领导,应该把学校的发展作为其工作的重心,学校是否发展了是衡量工作成败的重要内容。而学校的发展要靠教师的发展,也只有教师的发展才能实现学生的发展。
1、教学主管人员和教学研究人员要做好教师的专业引领工作。要理论与实践结合,既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要躬身实践,既要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又要在自身实践和全体教师实践中深化和提升理论,使静止、笼统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切忌把理论教条化,僵硬化,脱离实际去指点甚至指责教师的教学行为。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发展,不是作为对教师某种定性的手段。因此,评价者要具有科学的方法,使被评者在评价中获得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提高的驱动力。
2、选拔一批教学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勤于钻研的教师,作为教学改革的骨干和排头兵。一线教师的创新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他们大多都是对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抓好骨干教师的教研工作,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当然,如果教学主管人员以及教研人员能经常结合自己的示范课进行专业引导和理论指导,那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今年4月上旬全国目标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武镇北先生来我师讲学时,一堂《散步》示范课,使听课教师对这位古稀老人肃然起敬。他那矫健的身躯,深厚的文学底蕴,坚实的教学内功,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敏捷的思维,充满智慧的目光,极强的亲和力,令我们深深叹服。从而使我们不认为他那高深的理论仅是“夸夸其谈”之词,而是他毕生教学实践经验浓缩成的精华。从此“武镇北”这个响亮的名字定格在我们听课人的心里,他带领着无数教师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新课改中。
3、要加大师资培训力度,重点做好校本培训。要通过培训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树立起新课程教育理念。教育理念不仅仅是一种观念,而更是一种教育行动,所以培训的内容及形式要能促进教师对教育思想认识的内化,从而建立起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培训的目的就是要让教师积极行动起来,做新课程的实践者、探索者。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培训方案,培训规模可以是全体教师(适合于通识培训)或教研组(适合于专业培训); 培训形式可以是讲座(适合于理论学习)或课例(适合于解决具体问题);培训内容可以是专家理论,也可以是教师体会及教学反思;培训时间可以设定期、不定期两种;培训力量可以是专家、学校领导或一线教师。另外,还要重视和利用校园文化环境对教师新课程理念形成的促进作用,可以通过专栏、墙报、板报、条幅等形式不断宣传新课程,内容既要有理论又要有实践经验总结,要有教师和学生的作品等,这样使教师一踏进校园就置身于浓郁的课改氛围中,时时刻刻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各种培训使教师树立起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学生观和师生观。
4、确立课题,组织教师进行研究,并收集和整理课改实践中的材料,提炼出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成功经验,便于指导和改进下一步工作。一提到课题研究,很多教师或哑然失笑,或望而却步。其实对中小学一线教师来说,搞教研旨在解决实际问题,不像大学教师和专家搞教研最终一定要有理论成果。当然,完全可以向上级申报课题(地区级以上),或完成某一课题下的一个子课题,或子课题下的一个具体问题。教师只有涉入具体的问题中,才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如此不断反复,必然会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
第三,要重视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构建学校办学特色。新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赋予了地方(可能主要是省级)和学校开发或选用课程的权力,国家在新课程设置及课时比例中,给予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比例为10℅—12℅。如果学校每学年上课35周,每周34课时(以初中课时数计算),则地方和学校课程一学年是119—142.8课时,这是一个不小的数据。如何科学地安排好、利用好这些课时,学校要做好统筹安排。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为适应和满足本地区教学的实际与需要,促进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所以要把开发出来的资源编写成教材,供本地区各学校使用。如兵团开发的地方课程《可爱的兵团》、《兵团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资料》、《中小学生成长记录袋》(公开发行),农二师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案例集》(内部资料)等。那么,学校是不是也一定要编上几本书才算是开发了校本课程资源了呢?笔者认为,一线教师开发课程资源要从广义上理解,只要能为教学服务的,就要“拿来”为我所用,校本课程更多的是以活动形态方式进入课堂。比如,校园建筑物及体育设施、实验室、图书室、社区活动中心、展览馆、旅游区、工厂、纪念碑等,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将是新课程有力的补充。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灵活地开发它们,用来为教学服务。在开发利用校本课程资源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勤于动手,收集整理资料,制作成小资料卡片保存下来,日积月累就会形成一个内容丰富的资料库。这也是编制校本教材非常重要的过程。事实上,以前设计开展的能够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的,已经过学校一定的合理性论证的活动课等就已经具有了校本课程的意义,已经是校本课程的雏形。因此,学校要建立一种机制,激发教师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热情和积极性,对教师实行过程管理,为教师建立成长记录袋,将会促进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速度和质量,学校一定会发展成为一所有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名校。
论文关键词图书馆精神 科学 创新 敬业 竞争
图书馆事业如果没有自己文化,没有自己的理论哲学.没有自己高尚的行业精神,就不可能求得生存和发展。精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强大的物质力量。而图书馆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力量.它将成为发展图书馆事业的精神动力。
每个图书馆为了完成自己管理目标.都制定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图书馆实践中的行为.但这毕竟是一种外在的约束而不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而图书馆精神则是图书馆这个行业所秉承的价值观,是图书馆人对职业的信念和执著的追求,是没有外力约束的人的心灵在更高层面的展现。因此,在今天的图书馆界.要搞好图书馆工作。不仅要建立和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更要弘扬图书馆精神。
一、图书馆精神内涵
图书馆精神是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精神支柱.是反映图书馆历史传统、特征面貌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在长期工作与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为馆员和读者所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它既体现办馆方向、办馆理念,又体现全体馆员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
高校图书馆精神是一个高校图书馆体现出来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程焕文先生曾把图书馆精神概括为五个方面的内容:“强烈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强烈的自爱、自豪与牺牲精神;大胆的吸收、探索、改革与创新精神;读者至上精神:嗜书如命精神。”黄香菊女士则进一步把它具体化为“包括馆员政治态度、精神风貌、思想情操和职业道德等各种群体意识和群体精神”。那么,高校图书馆精神究竟是什么?其实,高校图书馆精神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亚文化,它的本质是高校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先进的办馆理念和价值追求.以及体现在图书馆管理者身上的群体意识。尽管伴随着知经济时代的来临.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迅速发展。高校图书馆从过去的藏书楼到通透明亮的现代化图书馆,馆舍在变,借阅方式在变,管理手段也在变,然而真正不变的是高校图书馆灵魂的内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高校图书馆精神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新的内涵。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融合构成完整的图书馆精神。图书馆的科学精神是崇尚科学的真理性与技术的效用性.主张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而图书馆的人文精神是指在图书馆的理论与实践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创造美与和谐为图书馆的宗旨。没有科学精神的图书馆精神是一种没有生机的、落后的图书馆精神:而缺乏人文精神的图书馆精神.则是一种少了人情味的、冰冷的图书馆精神。在当代图书馆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应体现科学精神与弘扬人文精神并重,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和谐发展之路
二、高校图书馆精神具体内容
1.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传递科学情报,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经过严格的文献疏理整序。图书馆事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创立完善了指导实际工作的学科体系。图书馆的从业者以其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实现了从混沌到有序、从粗略到详尽、从传统到现代的飞越。图书馆学的发展史,就是承载历史发展,紧随时代律动,不断进取,不断完善的科学进程。
在图书馆实践中,其分类原则、典藏体系、服务方式等无不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充分表达了图书馆人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相信科学、遵循科学规律办事的科学精神。
在2l世纪.图书馆人仍需弘扬这种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使图书馆分编体系更趋科学完善.使图书馆各种规程更加实用便捷。图书馆还应在国家“科教兴国”战略部署下.积极参与“知工程”建构。掀起全民读书热潮,引导读者学科学、用科学,努力清除伪科学、反科学的不良影响。
一、大学生人生观的内涵
2004年10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进一步把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 把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放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突出位置, 对高校大学生的“三观”教育提出了战略性的要求。
人生观, 是人们对人生的总体看法和观点, 它是关于人生本质、目的、价值、意义和道路等诸多观念的总和。人生观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 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 是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在观念上的反映, 不同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人生观的内容包括幸福观、苦乐观、荣辱观、恋爱观、友谊观、生死观等。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核心是理想信念教育。大学时代是青年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 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与否, 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与社会进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二、当今大学生人生观的现状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不断得到加强和改进。当今, 我国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 总体呈现出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教育部在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17年的滚动调查中, 均表明广大高校学生思想主流仍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 如在2008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中, 以“80后”为主体的有91.9%的学生赞同“做人比做事、做学问更重要”, 92.2%的学生赞同“诚信受益”, 90%以上的同学反对“考试作弊”等校园不文明现象。所以, 从总体上看, 当代大学生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一代, 是充满理想、大有希望、值得信赖的一代, 能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然而,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经济利益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政治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冲击、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学校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滞后、家庭教育的缺乏以及大学生个性心理尚未成熟等, 致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态势。所以, 虽然绝大多数同学具有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但以“自我设计、自我成长、自我实现”为核心内容的个体人生价值观逐步显现, 部分学生政治观念模糊, 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困惑和迷惘, 学生中存在着实用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等倾向。在人生追求中, 重实惠轻理想追求、重利益轻奉献、重个人主义轻集体主义、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 人生价值观呈现出“功利化”、“多元化”的特点。2007年, 长春团市委在《关于长春市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的调研报告》中显示, 有76.7%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实现自我价值;学生最看重的人生因素依次为:人格 (46.6%) 、健康 (45.4%) 、信念 (36%) 、理想 (29.2%) 、家庭 (25.9%) 、能力 (25.6%) 等。
事实说明, 改变陈旧单一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形式和方法,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已刻不容缓。
三、积极探索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人生观问题是一个为社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所以,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已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历史使命。
(一) 建设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体系, 引领大学生人生观。
当今, 校园文化以其开放性、适应性的特点与社会密切联系, 社会上最新的思潮与时尚都会很快地被校园文化所接受, 同时经济利益多元化的负面影响, 最终使得高校校园文化多元化、多层次化, 但高校的性质及其根本任务决定了校园文化必须具有主导性。所以, 高校要建设以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性的思想文化体系。首先, 大力发展主流思想文化。在加强思想文化建设中, 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在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同时, 大力发展主流思想文化。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性的思想文化, 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思想文化。其次,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 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的理念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 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是人们思想和行为基本的规范和准则。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 结合大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 富有成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第三, 构建和谐向上的思想道德体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是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人生观教育的内在要求。高校应坚持“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 建立健全思想道德教育体制机制, 明确德育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 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第四, 充分发挥“两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高校“两课”是开展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 要强化“两课”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不断更新教育模式、内容和方法,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导, 将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环节。第五, 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互为联系的有机整体, 前者是后者的思想根源和必然要求, 后者又是前者的生动体现。所以, 高校应紧密结合校园思想文化建设实际, 把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客观要求贯穿于和谐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全过程, 渗透到大学生的道德追求和生活方式之中, 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二)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唱响大学生人生观主旋律。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 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基础。民族精神与人生观、价值观密切相连, 民族精神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基础, 人生观、价值观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在高校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中, 应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使之成为大学生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的精神动力, 始终保持“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价值取向和自强不息、艰苦创业、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如张思德、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等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以及2008年汶川地震中所形成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将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空前提升, 标注成珍贵的民族记忆, 熔铸为民族复兴的里程碑。目前, 高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重要任务来抓, 使青年学生把个人理想追求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在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 培养人文精神, 铸造大学生人生观之魂。
人文精神是特定文化所推崇的基本价值, 是对人的生存意义的最高追求。强调个人的价值、追求、关怀、人格的完整及充分的自我发展。人文精神是诸文化要素的复合体。如认知方式、道德意识、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等, 都是构成人文精神系统的重要因素, 它是人生观的灵魂和旗帜。高校应根据大学生人生观建设的需要努力构建新时期的人文精神。首先, 开设有关人文社科课程, 如历史学、哲学、伦理学、法学、社会学、中国传统文化、审美学和心理学等, 以第一课堂作为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次, 组织开展人文教育实践活动, 作为传播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在规定的学科课程之外, 积极办好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造性为特色的第二课堂, 形成多维的人文教育“网络”, 从而使学生人文知识得到丰富, 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
(四) 倡导进取精神, 升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和重要转折点。大学生要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 发奋学习、持之以恒。要有敢为人先的魄力和勇气, 不断提高创新意识, 增强创造能力。敢于突破传统和打破常规, 努力开拓新领域, 创造出骄人的业绩。
(五)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丰富大学生人生观教育。
人生观是人生实践的反映, 社会实践是人生实践的重要环节。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 树立艰苦创业、勤俭节约、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 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因此, 高校要形成有专门机构组织管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体系, 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忧患意识,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的使命感, 培养艰苦奋斗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六)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优化个性心理品质。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和重要组成部分, 是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基础, 它对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在不少大学生中, 出现了苦闷、自闭、自残, 自杀、伤害他人等“生命困顿”现象。譬如原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2007年5月前后北京、天津、武汉等地高校相继发生多起大学生坠楼身亡和自杀事件等, 为心理健康教育敲响了警钟。为优化个性心理品质, 高校应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建立积极有效的教育机制, 使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通过课堂讲授、开展心理咨询等有效途径和方式, 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使他们处理好在适应环境、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等方面的困惑和问题, 促进大学生心理、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 培养健康豁达的人生态度。
(七)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强化人生观教育。
大学校园文化是特有的文化现象, 是维系学校发展的精神力量。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必须与创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相结合, 在和谐文化建设中渗透人生观教育。首先, 以先进思想文化建设为主题, 努力建设高品位、宽领域, 既有主旋律又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举办专题报告会、征文、晚会、演讲、辩论赛、主题班会、党团活动等, 开展思想文化创建活动, 把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其次, 发挥互联网教育优势, 强化网络道德教育。网络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性因素, 必然会引发人类精神文化生活、价值理念和人生观的转变。据调查, “网瘾”对部分大学生造成了角色错位、自我迷失、道德失范等多种问题。高校务必要抢占网络阵地, 积极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通过加强校园网络文化队伍建设, 建立多级防范的网络管理体系, 营造健康的“绿色”校园网络文化, 以先进的思想文化教育引导学生。第三, 以校园传媒为载体, 营造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氛围。学校要通过校园网、校园电视台、校报、院报、社团刊物、橱窗、板报、横幅等传媒手段, 把大学生人生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此外, 应以发展观为指导, 确立大学时期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 树立“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 形成“人人皆教育之人, 处处皆教育之地”的育人机制。从而增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持续性, 使大学生人生观教育达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为塑造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1月。
[2].池卫东:《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现状与教育对策》, 《教育探索》2008年2月。
[3].胡忠玲:《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当代青年研究》2008年1月。
【摘要】 班主任工作做得好坏,有时直接影响班级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可以说一个班级各项工作的好坏,基本上是反映一个班主任工作好坏的一面镜子。班主任工作既然有着不可否定的作用与地位,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就必须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让自己工作更具有特有的魅力,面向班级的全体学生,实行全面教育,为学生营造一个快乐、和谐的大家庭。
【关键词】 教育教学;班主任工作;积极表扬;有效批评
学校的工作主要是学生工作,而学生工作又是班主任的主要工作。班主任工作是一项艰巨性的的工作,它需要班主任全身心的投入,需要耐心、爱心、细心以及强烈的责任心,更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地积累经验,讲究方法和艺术,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下面谈一下自己对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几点看法:
一、坚持用心上课
教育教学是学校里最主要的事情,而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班主任要想树立自己的威信,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就一定要在教学中有自己独特的能让学生佩服的地方。要能够营造一种比较民主、平等、和谐和幽默的教学氛围。其实课堂就是一个舞台,每一节课都是一场又一场的春晚,而老师就应该是那个出色的导演者。可以不拘形式,但一定要导出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本领的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二、坚持深入班级
从多方面调查了解学生是顺利进行班级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所以,每接管一个班级,总要深入具体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学习态度,并特别详细地了解问题学生的家庭、交友情况及家长对子女的要求。只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作为班主任,还有什么会比了解班级学生发展的动态更重要的呢,学生想什么了,那便是班主任该开始做什么的时候了。
三、坚持真诚交往
作为平时与学生接触得最多的班主任老师,应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在平时的班主任工作中,要始终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当中,与学生谈自已的生活和对班级的希望和看法,征求学生对班干部及老师工作的看法,请学生就如何抓好班风出谋划策。如果发现自己工作确实出现了失误,就要敢于承认错误。
四、坚持认真讲话
班主任要注意自己留给学生的形象,孩子们最大的特点是先“亲其师”,后“信其道”。所以班主任决不能没有精神和活力,要让学生感受到满腔热情和正义,而班级讲话无疑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表述自我的途径。所以班主任要精心准备好每一次的班级讲话,每次班级讲话都要求有一个好的主题,配上得体的举止,尽可能以幽默的语言和适时的微笑,既语重心长,又言之有理。只要学生愿意听你讲话,或者开始希望听你讲话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就要开始呈现了。
五、坚持积极表扬
班主任应该坚持每日一表扬。适当的批评是必要的,但及时和积极的表扬更能唤起生命个体内在的尊严和自豪感。一些老师说,学生做对是应该的,因此也就没有必要再多加褒奖了,至于做错了,就該毫不留情地指出。亲爱的老师们,请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表扬,它所获得的效果可能是任何一种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而且大多数在做好一件事之后,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赞扬。
六、坚持有效批评
教育的基础在于“爱”,但爱决不是不要批评和无条件的放纵。对于问题学生固然要采用同情宽容、感化陶冶等方法,但一味强调这种1“柔”,学生就会把老师的爱心当作对他们的迁就。这时候就要求班主任有一种刚性。在理解宽容的基础上,对待他们要更加严格。批评教育要有力量,要塑一种威严。一个同学在她的周记中就这样写到:平时老师的目光总是那么的温和,可是他要是真发起火来,就他那一双眼睛就会让你望而生畏。这其实就是一种震慑,班主任必须要有这样的震慑力。
七、坚持焕发自信
一个人可以燃烧,也可以腐朽,老师的责任是使学生燃烧起来而不是让他们腐朽下去。后进生决不是不可雕的朽木,只要坚持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后进生是可以转化的,只是并不轻松而已。其实,不管在什么样的学校,也不管在什么样的班级,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后进生。针对后进生,班主任要主动联系家长,设法共同做好教育转化工作。
八、坚持体验快乐
好学生天天受到老师的表扬,自然喜欢上学。而有的同学如果天天挨批评,就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厌倦学习、讨厌班级的管理,甚至专门和集体利益作对。那么,如何避免这样的现象产生呢?这就要给他们一个平等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甚至更多的时候应该偏爱他们,多给他们体验成功的机会,体验生活在集体中的快乐。更直接地说,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问题学生感受到你对他的好。真诚的交流会融化心中的坚冰,只要学生感到你是那样地在乎他们,他们的热情和活力就会大大地迸发出来。
九、坚持弘扬正气
健康的集体舆论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形成和发展班集体凝聚力的巨大力量。因此,要注意树班级正气,引导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和舆论导向。可以通过在班内每月定期评选“学习之星”、“行为规范生”等,以榜样的力量来影响班级风气。对于影响班级团结发展的因素,可以通过学校活动、主题班会等机会,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人,优良的班级塑造优秀的人。班主任工作,真正任重而道远,请各位同仁一起来共同关注班级建设,使学生在管理良好、和谐向上的班级中健康成长。
总之,为了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班主任必须掌握新时期教育科学理论和班主任工作的客观规律,正确运用班级管理和学生工作的方法和艺术,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切实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新时期学校教育管理发展之我见】推荐阅读:
新时期审计人员形象之我见07-08
加强新时期学校党建07-27
新时期如何开创学校统战工作新局面09-25
新时期如何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12-18
适应新时期形势发展要求10-29
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之我见09-08
新时期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11-17
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现状与展望09-26
县文化馆在新时期的发展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