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的实施意见

2024-08-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医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的实施意见(精选8篇)

医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的实施意见 篇1

行政管理是医院内部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建设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加强各行政职能科室的作风与效能建设,提升管理队伍素质,提高部门办事效率,优化部门服务质量,树立部门良好形象,全面提升医院总体服务水平和管理效能,根据学校有关工作要求,结合医院工作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与效能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医院中心工作,坚持服务临床一线、服务社会与病人的理念,以优化服务为重点,以提高执行力为切入口,以“强责任、强服务、强效能”活动为抓手,努力打造学习型、服务型、效能型机关,引导全体行政职能科室工作人员树新形象、有新作为、创新业绩,推动医院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通过加强机关作风与效能建设,进一步提高科级干部的素质能力,规范工作行为,提高工作效能,着力解决行政后勤服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增强行政后勤的发展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行政后勤工作队伍,力争在转变观念、转变职能上有新突破,在工作水平、工作效率上有新提高,在服务一线、服务病人上有新成效,在职工对行政后勤部门工作的满意度上有新提升,真正实现“管理上水平、管理增效益、管理聚人心”的目标。

三、主要内容

(一)加强学习,在狠抓素质提升上下功夫

各行政职能科室要进一步重视并加强学习,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掌握新时期新形势下医院行政管理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学习总结实践中的成功经验;要建 1

立健全部门业务学习制度,积极构建学习目的明、学习动力足、学习载体新、学习氛围浓、学习效果好的学习型机关;要把学习与业务工作结合起来,努力在全机关形成学理论、学政策、学法规、学业务、学管理的良好氛围,真正实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行政管理干部能独挡一面开展管理工作,对本职管理工作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思路、有办法,善于总结经验,系统思考,推进创新管理实践,提高管理绩效。

(二)优化服务,在狠抓作风转变上下功夫

1.创新工作理念。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进一步改进服务方式,改善服务态度,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现象,努力做到态度热情、说话和气、解释细致、办理快速、反馈及时。推行并落实“三不说”、“五服务”、“五不让”工作理念。“三不说”即不负责任的话不说,不符合身份的话不说,不文明的话不说,大力倡导机关文明用语;“五服务”即热情服务、主动服务、耐心服务、延伸服务、创新服务;“五不让”即不让工作在我手中延误,不让差错在我这里发生,不让职工、病人在我这里受冷落,不让规定在我这里走样,不让部门形象因我而受损。

2.严守职业纪律。行政后勤工作人员要进一步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和值班制度,按规定时间上下班,严禁无故缺岗、离岗、串岗;上班时间各部门必须保证有工作人员办公,人员过少的部门,如遇特殊情况无人值班时,必须留文字提示说明去向、离开时段、联系方式等;禁止上班时间上网聊天、炒股、玩游戏等,不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在重点部门、关键岗位,要规范管理,严格自律,自觉接受监督,防范不正之风,不发生违法违纪违规行为。

3.倡导主动服务。行政后勤工作人员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工作满怀激情,全身心投入,主动为临床一线服务。大力倡导和实践“一线工作法”,行政后勤工作人员要经常深入临床一线,现场办公,主动解决问题。对业务科室、病区反映的问题,要及时解疑释惑,能当场解决的立即解决,需要请示领导研究的,要及时做好沟通协调工作,说明原因限期答复,想方设法解决存在问题,努力做到问题在一线解决、能力在一线锻炼、作风

在一线转变、形象在一线树立。

4.加强窗口服务。结合**市区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医疗“窗口”行业规范化服务检查考评工作,全面推行和落实岗位责任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和服务承诺制等制度,对不属于首问服务范围的事宜,要主动告知业务科室、病区和病人办理该事项的责任部门或直接引导病人到承办部门,不断提高职工、病人的满意度。

5.改善服务环境。各行政职能科室要保持洁净、整齐有序的工作环境,办公桌面资料摆放整齐,不放置与工作无关的物品;搞好科室环境绿化,适当增添绿化,注重色彩装点;职能科室工作人员开展日常工作时不大声喧哗,保持工作环境安静,不影响他人办公。

(三)注重规范,在狠抓效率提高上下功夫

1.明确工作职责。按照“精简、高效、统一”的原则,科学合理设置机构,明确部门职能,理顺部门与部门,以及部门内部的工作关系,做到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各部门要根据本部门职责、人员配置,科学划定岗位职责;各部门职能和工作人员岗位职责都要在院内网上公布。属本部门工作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要明确任务、明确人员、明确时间,确保各项工作有效推进;属多个部处职责交叉的综合性工作,牵头部门要主动负起协调责任,协办部门要大力配合,共同研究解决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杜绝推诿扯皮现象。

2.提高执行能力。要把抓落实、提高执行力作为一种责任、一种习惯、一种理念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做到不延误、不积压、不出错,及时上报工作月报表及一周工作安排。完善PDCA循环机制,狠抓各项工作制度和措施的落实,做到有计划、有布置、有检查、有落实、有实效,将已定的工作措施执行到位,达到预期效果。

3.加强沟通指导。医务科、质控办、护理部、公共卫生(预防保健)科、门诊办、院感科等业务管理部门要创新管理方式,管理严格、大胆,又注意沟通指导,有指导工作的具体举措,使业务科室、病区工作绩效得到有效提高。

4.精减工作程序。各行政职能科室要进一步规范公文程序,可发可不发的文件一律不发,尽量减少公文数量,提高公文质量;严格执行会议、活动审批制度,对举办各类会议、活动要从严掌握,能不开的坚决不开,能合并开的尽可能合并召开;严格遵守会议纪律,与会人员不得随意缺席和迟到,讲究会议效率;要充分结合数字化建设,进一步发挥医院网络功能,逐步实施网上自动化办公;要进一步规范、简化办事程序,缩减办事环节,各行政职能科室要在院内网院务公开专栏上公布相关工作流程,方便职工办事。

5.加强成本核算。结合“节约型医院”创建活动,节约用水、用电,节约办公耗材,努力降低行政成本。进一步规范公务活动,注重简约节俭。倡导勤俭办事,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

6.坚持公开制度。切实按照学校党务、院务公开制度,积极做好各项事务的公开工作,充分利用院内网院务公开专栏,大力推行网上公示,不断增强机关工作的透明度。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医院机关作风与效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组织开展机关作风效能建设,由院长、书记任组长,副院长、副书记、副调研员任副组长,成员由院长助理、分工会主席、各行政职能科室正副负责人构成,办公室设在综合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和处理机关作风与效能建设的日常工作。作风与机关效能建设实行部门负责制,各行政职能科室主要负责人是本部门的第一责任人,对本部门作风与效能建设工作负总责。

(二)严格督促检查

成立医院机关作风与效能建设督查评议小组,由分管院领导牵头,邀请业务科室和病区负责人、“双代会”代表以及各民主党派、职工代表参加。督查评议小组具体负责对各行政职能科室及其工作人员履行岗位职责、工作效率、服务措施、服务态度、工作效果、廉洁自律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不定期督查和评议工作。督查评议结果纳入各部门考核、党员民主评议、个人年终考核的范围,并作为评先评优、职务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

(三)注重工作结合要将抓作风与效能建设同抓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力争同计划、同部署、同推进、同总结;要将作风与效能建设同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和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力争两手抓、双促进;要进一步创新工作载体,努力构建作风和效能建设长效机制。

(四)营造良好氛围

医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的实施意见 篇2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 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成就显著, 城市规划法律法规和实施机制基本形成,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城乡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务必清醒地看到,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城市规划前瞻性、严肃性、强制性和公开性不够, 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等乱象丛生, 特色缺失, 文化传承堪忧;城市建设盲目追求规模扩张, 节约集约程度不高;依法治理城市力度不够, 违法建设、大拆大建问题突出, 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 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蔓延加重。

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 对促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解决制约城市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 开创城市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 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依法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 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 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着力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着力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着力创新城市管理服务,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二) 总体目标

实现城市有序建设、适度开发、高效运行, 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三) 基本原则

坚持依法治理与文明共建相结合, 坚持规划先行与建管并重相结合, 坚持改革创新与传承保护相结合, 坚持统筹布局与分类指导相结合, 坚持完善功能与宜居宜业相结合, 坚持集约高效与安全便利相结合。

二、强化城市规划工作

(四) 依法制定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的重要作用。依法加强规划编制和审批管理, 严格执行城乡规划法规定的原则和程序, 认真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由本级政府编制、社会公众参与、同级人大常委会审议、上级政府审批的有关规定。创新规划理念, 改进规划方法, 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 增强规划的前瞻性、严肃性和连续性, 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坚持协调发展理念, 从区域、城乡整体协调的高度确定城市定位、谋划城市发展。加强空间开发管制, 划定城市开发边界, 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 引导调控城市规模,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功能, 确定城市建设约束性指标。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的思路, 逐步调整城市用地结构, 把保护基本农田放在优先地位, 保证生态用地, 合理安排建设用地, 推动城市集约发展。改革完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 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 推进两图合一。在有条件的城市探索城市规划管理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合一。

(五) 严格依法执行规划

经依法批准的城市规划, 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必须严格执行。进一步强化规划的强制性, 凡是违反规划的行为都要严肃追究责任。城市政府应当定期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城市规划实施情况。城市总体规划的修改, 必须经原审批机关同意, 并报同级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从制度上防止随意修改规划等现象。控制性详细规划是规划实施的基础, 未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区域, 不得进行建设。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实施以及对违规建设的处理结果, 都要向社会公开。全面推行城市规划委员会制度。健全国家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 实现规划督察全覆盖。完善社会参与机制, 充分发挥专家和公众的力量, 加强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建立利用卫星遥感监测等多种手段共同监督规划实施的工作机制。严控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设立, 凡不符合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建设的, 一律按违法处理。用5年左右时间, 全面清查并处理建成区违法建设, 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建设。

三、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六) 提高城市设计水平

城市设计是落实城市规划、指导建筑设计、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有效手段。鼓励开展城市设计工作, 通过城市设计, 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城市建筑布局, 协调城市景观风貌, 体现城市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单体建筑设计方案必须在形体、色彩、体量、高度等方面符合城市设计要求。抓紧制定城市设计管理法规, 完善相关技术导则。支持高等学校开设城市设计相关专业, 建立和培育城市设计队伍。

(七) 加强建筑设计管理

按照“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 突出建筑使用功能以及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保, 防止片面追求建筑外观形象。强化公共建筑和超限高层建筑设计管理, 建立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后评估制度。坚持开放发展理念, 完善建筑设计招投标决策机制, 规范决策行为, 提高决策透明度和科学性。进一步培育和规范建筑设计市场, 依法严格实施市场准入和清出。为建筑设计院和建筑师事务所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 鼓励国内外建筑设计企业充分竞争, 使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培养既有国际视野又有民族自信的建筑师队伍, 进一步明确建筑师的权利和责任, 提高建筑师的地位。倡导开展建筑评论, 促进建筑设计理念的交融和升华。

(八) 保护历史文化风貌

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 解决老城区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历史文化遗产损毁等问题, 促进建筑物、街道立面、天际线、色彩和环境更加协调、优美。通过维护加固老建筑、改造利用旧厂房、完善基础设施等措施, 恢复老城区功能和活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 保护古遗址、古建筑、近现代历史建筑, 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 展现城市风貌。用5年左右时间, 完成所有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

四、提升城市建筑水平

(九) 落实工程质量责任

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落实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工程监理单位等五方主体质量安全责任。强化政府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监管, 特别是强化对工程监理的监管, 充分发挥质监站的作用。加强职业道德规范和技能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深化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改革, 推广工程总承包制, 加强建筑市场监管, 严厉查处转包和违法分包等行为, 推进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实行施工企业银行保函和工程质量责任保险制度。建立大型工程技术风险控制机制, 鼓励大型公共建筑、地铁等按市场化原则向保险公司投保重大工程保险。

(十) 加强建筑安全监管

实施工程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 重点抓好房屋建筑、城市桥梁、建筑幕墙、斜坡 (高切坡) 、隧道 (地铁) 、地下管线等工程运行使用的安全监管, 做好质量安全鉴定和抗震加固管理, 建立安全预警及应急控制机制。加强对既有建筑改扩建、装饰装修、工程加固的质量安全监管。全面排查城市老旧建筑安全隐患, 采取有力措施限期整改, 严防发生垮塌等重大事故,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十一) 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 减少建筑垃圾和扬尘污染, 缩短建造工期, 提升工程质量。制定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和验收规范。完善部品部件标准, 实现建筑部品部件工厂化生产。鼓励建筑企业装配式施工, 现场装配。建设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 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积极稳妥推广钢结构建筑。在具备条件的地方, 倡导发展现代木结构建筑。

五、推进节能城市建设

(十二) 推广建筑节能技术提高建筑节能标准, 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支持和鼓励各地结合自然气候特点, 推广应用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技术, 发展被动式房屋等绿色节能建筑。完善绿色节能建筑和建材评价体系, 制定分布式能源建筑应用标准。分类制定建筑全生命周期能源消耗标准定额。

(十三) 实施城市节能工程在试点示范的基础上, 加大工作力度, 全面推进区域热电联产、政府机构节能、绿色照明等节能工程。明确供热采暖系统安全、节能、环保、卫生等技术要求, 健全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估监督办法。进一步加强对城市集中供热系统的技术改造和运行管理, 提高热能利用效率。大力推行采暖地区住宅供热分户计量, 新建住宅必须全部实现供热分户计量, 既有住宅要逐步实施供热分户计量改造。

六、完善城市公共服务

(十四) 大力推进棚改安居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 以政府为主保障困难群体基本住房需求, 以市场为主满足居民多层次住房需求。大力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 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 有序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危房和非成套住房改造, 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切实解决群众住房困难。打好棚户区改造三年攻坚战, 到2020年, 基本完成现有的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完善土地、财政和金融政策, 落实税收政策。创新棚户区改造体制机制, 推动政府购买棚改服务, 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构建多元化棚改实施主体, 发挥开发性金融支持作用。积极推行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因地制宜确定住房保障标准, 健全准入退出机制。

(十五) 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认真总结推广试点城市经验, 逐步推开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统筹各类管线敷设, 综合利用地下空间资源, 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新建道路必须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 老城区要结合地铁建设、河道治理、道路整治、旧城更新、棚户区改造等, 逐步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快制定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标准和技术导则。凡建有地下综合管廊的区域, 各类管线必须全部入廊, 管廊以外区域不得新建管线。管廊实行有偿使用, 建立合理的收费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和运营地下综合管廊。各城市要综合考虑城市发展远景, 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 编制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专项规划, 在年度建设计划中优先安排, 并预留和控制地下空间。完善管理制度, 确保管廊正常运行。

(十六) 优化街区路网结构加强街区的规划和建设, 分梯级明确新建街区面积, 推动发展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 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 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 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 促进土地节约利用。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 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打通各类“断头路”, 形成完整路网, 提高道路通达性。科学、规范设置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 提高道路安全性。到2020年, 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提高到8 km2, 道路面积率达到15%。积极采用单行道路方式组织交通。加强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系统建设, 倡导绿色出行。合理配置停车设施, 鼓励社会参与, 放宽市场准入, 逐步缓解停车难问题。

(十七)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以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为突破口, 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统筹公共汽车、轻轨、地铁等多种类型公共交通协调发展, 到2020年, 超大、特大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40%以上, 大城市达到30%以上, 中小城市达到20%以上。加强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促进不同运输方式和城市内外交通之间的顺畅衔接、便捷换乘。扩大公共交通专用道的覆盖范围。实现中心城区公交站点500 m内全覆盖。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改革公交公司管理体制,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和运营, 增强公共交通运力。

(十八) 健全公共服务设施坚持共享发展理念, 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合理确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 加强社区服务场所建设, 形成以社区级设施为基础, 市、区级设施衔接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体系。配套建设中小学、幼儿园、超市、菜市场, 以及社区养老、医疗卫生、文化服务等设施, 大力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 打造方便快捷生活圈。继续推动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 (站) 、博物馆、科技馆免费向全社会开放。推动社区内公共设施向居民开放。合理规划建设广场、公园、步行道等公共活动空间, 方便居民文体活动, 促进居民交流。强化绿地服务居民日常活动的功能, 使市民在居家附近能够见到绿地、亲近绿地。城市公园原则上要免费向居民开放。限期清理腾退违规占用的公共空间。顺应新型城镇化的要求, 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在住房、教育、文化、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和证照办理服务等方面, 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

(十九) 切实保障城市安全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地下管网改造工程。提高城市排涝系统建设标准, 加快实施改造。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和安全设施建设配置标准, 加大建设投入力度, 加强设施运行管理。建立城市备用饮用水水源地, 确保饮水安全。健全城市抗震、防洪、排涝、消防、交通、应对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体系, 完善城市生命通道系统, 加强城市防灾避难场所建设, 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处置突发事件和危机管理能力。加强城市安全监管, 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应急救援队伍, 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 形成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

七、营造城市宜居环境

(二十)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充分利用自然山体、河湖湿地、耕地、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 建设海绵城市, 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缓解雨洪内涝压力, 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鼓励单位、社区和居民家庭安装雨水收集装置。大幅度减少城市硬覆盖地面, 推广透水建材铺装, 大力建设雨水花园、储水池塘、湿地公园、下沉式绿地等雨水滞留设施, 让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不断提高城市雨水就地蓄积、渗透比例。

(二十一) 恢复城市自然生态制定并实施生态修复工作方案, 有计划有步骤地修复被破坏的山体、河流、湿地、植被, 积极推进采矿废弃地修复和再利用, 治理污染土地, 恢复城市自然生态。优化城市绿地布局, 构建绿道系统, 实现城市内外绿地连接贯通, 将生态要素引入市区。建设森林城市。推行生态绿化方式, 保护古树名木资源, 广植当地树种, 减少人工干预, 让乔灌草合理搭配、自然生长。鼓励发展屋顶绿化、立体绿化。进一步提高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城市建成区绿地率, 改变城市建设中过分追求高强度开发、高密度建设、大面积硬化的状况, 让城市更自然、更生态、更有特色。

(二十二) 推进污水大气治理强化城市污水治理, 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 全面加强配套管网建设, 提高城市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整治城市黑臭水体, 强化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污水截流、收集, 抓紧治理城区污水横流、河湖水系污染严重的现象。到2020年, 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力争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以中水洁厕为突破口, 不断提高污水利用率。新建住房和单体建筑面积超过一定规模的新建公共建筑应当安装中水设施, 老旧住房也应当逐步实施中水利用改造。培育以经营中水业务为主的水务公司, 合理形成中水回用价格, 鼓励按市场化方式经营中水。城市工业生产、道路清扫、车辆冲洗、绿化浇灌、生态景观等生产和生态用水要优先使用中水。全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加大城市工业源、面源、移动源污染综合治理力度, 着力减少多污染物排放。加快调整城市能源结构, 增加清洁能源供应。深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健全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提高环境监管能力, 加大执法力度, 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倡导文明、节约、绿色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 动员全社会参与改善环境质量。

(二十三) 加强垃圾综合治理树立垃圾是重要资源和矿产的观念, 建立政府、社区、企业和居民协调机制, 通过分类投放收集、综合循环利用, 促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到2020年, 力争将垃圾回收利用率提高到35%以上。强化城市保洁工作, 加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统筹城乡垃圾处理处置, 大力解决垃圾围城问题。推进垃圾收运处理企业化、市场化, 促进垃圾清运体系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对接。通过限制过度包装, 减少一次性制品使用, 推行净菜入城等措施, 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生。利用新技术、新设备, 推广厨余垃圾家庭粉碎处理。完善激励机制和政策, 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 基本建立餐厨废弃物和建筑垃圾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

八、创新城市治理方式

(二十四) 推进依法治理城市适应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新形势和新要求, 加强重点领域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 形成覆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的法律法规制度。严格执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行政决策法定程序, 坚决遏制领导干部随意干预城市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的现象。研究推动城乡规划法与刑法衔接, 严厉惩处规划建设管理违法行为, 强化法律责任追究, 提高违法违规成本。

(二十五) 改革城市管理体制明确中央和省级政府城市管理主管部门, 确定管理范围、权力清单和责任主体, 理顺各部门职责分工。推进市县两级政府规划建设管理机构改革, 推行跨部门综合执法。在设区的市推行市或区一级执法, 推动执法重心下移和执法事项属地化管理。加强城市管理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 提高管理、执法和服务水平。

(二十六) 完善城市治理机制落实市、区、街道、社区的管理服务责任, 健全城市基层治理机制。进一步强化街道、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以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带动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建设。增强社区服务功能, 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加强信息公开, 推进城市治理阳光运行, 开展世界城市日、世界住房日等主题宣传活动。

(二十七) 推进城市智慧管理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智能化建设, 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融合, 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市政设施运行管理、交通管理、环境管理、应急管理等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 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推进城市宽带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网络安全保障。积极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到2020年, 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和其他一系列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措施, 不断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二十八) 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以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以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推动城市治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实践, 促进市民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社会风尚, 提高企业、社会组织和市民参与城市治理的意识和能力。从青少年抓起, 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将良好校风、优良家风和社会新风有机融合。建立完善市民行为规范, 增强市民法治意识。

九、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二十九) 加强组织协调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支持力度, 建立城市工作协调机制, 定期研究相关工作。定期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 研究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中央组织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要定期组织新任市委书记、市长培训, 不断提高城市主要领导规划建设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三十) 落实工作责任省级党委和政府要围绕中央提出的总目标, 确定本地区城市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集中力量突破重点难点问题。城市党委和政府要制定具体目标和工作方案, 明确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 加强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领导, 落实工作经费。实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监督考核制度, 确定考核指标体系, 定期通报考核结果, 并作为城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

医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的实施意见 篇3

农农发[2010]5号

(接上期)

(三)《条例》第二条(五)预防、消灭或者控制蚊、蝇、蜚蠊、鼠和其他有害生物的是指用于防治人生活环境和农林业中养殖业用于防治动物生活环境卫生害虫的。

(四)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引入抗病、虫、草害的外源基因改变基因组构成的农业生物,适用《条例》和本《实施办法》。

(五)用于防治《条例》第二条所述有害生物的商业化天敌生物,适用《条例》和本《实施办法》。

(六)农药与肥料等物质的混合物,适用《条例》和本《实施办法》。

第四十五条 本《实施办法》下列用语定义为:

(一)新农药是指含有的有效成分尚未在我国批准登记的国内外农药原药和制剂。

(二)新制剂是指含有的有效成分与已经登记过的相同,而剂型、含量(配比)尚未在我国登记过的制剂。

(三)新登记使用范围和方法是指有效成分和制剂与已经登记过的相同,而使用范围和方法是尚未在我国登记过的。

第四十六条 种子加工企业不得应用未经登记或者假、劣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对违反规定的,按违法经营农药行为处理。

第四十七条 我国作为农药事先知情同意程序国际公约(PIC)成员国,承担承诺的国际义务,有关具体事宜由农业部农药检定所承办。

第四十八条 本《实施办法》由农业部负责解释。

第四十九条 本《实施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凡与《条例》和本《实施办法》相抵触的规定,一律以《条例》和本《实施办法》为准。

医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的实施意见 篇4

(征求意见稿)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不断丰富素质教育内涵,激发校园活力,促进我县中小学校实现内涵式发展,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根据国家和省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全县进一步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现结合我县教育实际,就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构建“文明和谐校园”为目标,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管理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进一步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工作目标

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体现个性、促进发展、逐步完善”的总体要求,力争经过2—3年的努力,在继承和发挥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促进我县学校的办学理念提升和教育内涵转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依托健康向上、特色鲜明的主流校园文化,实现多角度、全方位育人,进一步提升全县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全力打造一批校园环境幽雅、文化底蕴深厚、育人机制完善、人际关系和谐的温馨校 1

园、人文校园、绿色校园、平安校园、书香校园,实现“高品位校园、高素质队伍、高质量教育、高特色办学”的总体目标。

三、主要措施

(一)努力培育校园精神

要将校园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学校的灵魂,校园精神要

体现学校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突出校风、教风和学风。

1、大力加强校风建设。校风体现着一个学校的优良传统、精神风貌。各校要认真总结提炼本校优良传统,紧密结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的开展,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载体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努力营造团结和谐、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校风。要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校风表现出来,如通过创作校歌,编辑校报校刊和制作校风宣传牌等形式,让师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和激励。同时,还可通过建立校史陈列室、荣誉室,举办校史展览、校庆活动等,增强师生对校史、校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2、努力营造优良的教风。教风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各校要帮助教师确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逐步形成以“爱生”和“敬业”为核心的师德规范。教师要对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未来高度负责,严谨治教,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一方面要使教师投身于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之中,促进教师之间更多的合作;另一方面要把教师列入学习者的行列,使教师认识到既有教的义务,又有自我学习的责任,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岗位培训,组织形式多样的主题学习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要强化养成教育,引导学生健康上网,对学生使用手机等现代通讯工具实行有效管控。要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努力学好本领,要严格要求学生,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举止文明、尊重师长、勤奋刻苦、博学善思的优良学风。

(二)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校园环境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活动场所和所有教学设施。学校

环境建设要提高文化品味,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要把校园环境建设与文明学校、平安校园、绿色校园、特色学校等结合起来,净化、绿化、美化校园。

1、校园的净化。大力加强学校的卫生保洁工作,全面治理校园内存在的“脏、乱、差”现象。办公室、教室、实验室等教育教学场所,寝室、食堂、厕所等生活设施要干净整洁。校内无乱扔纸屑、杂物现象。要定期、不定期开展“卫生标兵”、“文明班级”、“文明办公室”等评比活动,提升校园环境建设水平。

2、校园的绿化。以实用、经济、美观为原则,以绿色植物造景为主,花坛为辅,适当设置景点,做到点面结合、布局合理、搭配协调,营造花草葱荣、绿树成荫、清爽优美、赏心悦目的校园环境。

3、校园的美化。学校的各种标牌设置都要美观、精致,走廊、过道和室内,要饰以与环境相协调的名人画像、名人名言、名家字画,或师生的书画、美工作品等,使学生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

受到艺术熏陶和思想感染。

4、校园的语言文字。要大力推广普通话,使之成为校园语言。校园内使用文字要规范,要使用“保护操场、爱护绿化”等各种提示牌,语言要优美,避免使用“禁止”、“不准”一类的生硬词句。

5、校园环境的知识化。要充分挖掘学校的各种资源,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加强多方面知识的宣传与普及。通过设立主题丰富的宣传栏、教室内的学习园地、举办知识竞赛等方式,使学生在受到艺术美的熏陶的同时,学到丰富的知识。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开展形式多

样的校园活动。活动设计要体现通俗性、高雅性、益智性和趣味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活动内容要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

1、从学校实际出发,组织好诸如校园艺术、体育、科普等各

种融趣味性、思想性和知识性为一体的文娱活动。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活动技能,规范学生的言行,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2、从学校特点出发,组织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学生社团或兴趣小组。如成立文学社、书画社、合唱团、舞蹈队、球类队,举办文艺表演、召开校园艺术节、组织小制作比赛、举办运动会和才艺大赛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表演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

3、精心组织各种学生集体活动。充分利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深入开展国史国情教育、爱国主义读书教育,通过收看革命影视剧、祭扫烈士陵园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通过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礼仪教育、经典诵读、历史课本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

育。结合中小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创建学校心理咨询室,开足心理健康教育课,举办青春期生理心理健康讲座,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4、积极开展读书活动。要办好学校图书馆(室),在增加藏书量的同时,更要重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开放阅览室。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利用讲座、演讲、征文、校园读书周(月)等形式,推动学生读书活动的开展,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5、拓展教育活动渠道。有条件的学校要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站和校园网等媒体作用,同时要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现有的德育基地,从而保证学校教育活动的全方位开展,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四)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层次

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会、团委、少先队和学生会等组织职能作用,使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体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精神。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实施,要按章办事、不徇私情,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推进学校制度建设,着力形成良好的制度管理机制、运行机制、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要全面落实班干轮流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采用体验教育、情境教育、角色教育、快乐教育、成功教育,不断丰富教育手段和形式。充分挖掘国家课程改革资源,将德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技能教育与智育相结合,在学科教学中潜移默化、点滴渗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就地取材、因材施教,加大校本课程、特色活动的开发力度,让校园活动文化贴近学生、突出实效。

四、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教基„2006‟5号)文件精神的一项长期工作,必须给予高度重视,要加强领导,认真部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推进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各校都要成立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领导小组,全面组织领导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同时要根据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强化监督检查,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全员参与,营造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和各个层次。各校要精心制定切合本校实际的《实施方案》,强化落实措施,深刻领会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各校把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同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资源,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素质教育,更新教育理念,提升办学层次等工作有机结合,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突出办学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民群众对我县教育的满意度。

医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的实施意见 篇5

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访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的通知》、《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访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的若干实施意见》和中共XX市委办公室、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强全区信访干部队伍建设,为做好新形势下信访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纪律严明、办事公道、作风优良、熟悉法律法规和政策、拥有丰富群众工作经验、具备较强社会管理能力的信访干部队,特制定该实施意见。

一、健全完善信访工作网络,充实工作力量

进一步加强区信访部门建设。①进一步完善区信访督办局职责职能,加强信访大厅建设,强化信访受理、转办、交办、督办等职能;②在人、财、物、事、权配置上给予倾斜,提高依法按政策开展工作的能力;③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到信访部门增强信访部门工作力量。

进一步加强部门准访工作力。①区委政法法、区法院、区检察院、XX公安分局、XX公安分局、XX公安分局要确定 本部门信访工作的分管领导、科室和专兼职工作人员。②区直各部门要加强行业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力量,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明确具体责任科室,配备兼职信访工作人员。③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配强信访工作力量,做好所联系群体的信访和维权工作。④落实信访津贴,各部门、单位从事信访工作人员,信访津贴按照自治区人社厅、财政厅《关于信访工作人员岗位津贴实施范围和标准的通知》执行,工资管理问题认真核准,区财政全额予以保障。

进一步加强基层信访力量建设。①镇综合治理中心要履行信访工作职责,做好初信初访和当地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特别是对初信初访要严格按照自治区信访工作规范化要求进行,有受理、有答复,把越级上访降到最低,杜绝矛盾上交。②在城乡社区网格管理队伍中,培养基层信访工作人员,做好社区矛盾纠纷调处,促进关口前移、源头治理。③健全完善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参与信访问题调处机制,大力支持和鼓励交通事故调处、医患纠纷调处、劳动仲裁、律师所等第三方调解组织参与信访工作。区司法局要把基层信访问题调处与人民调解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对符合“以案定补”补贴条件的给予补贴,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调处的积极性。

二、优化信访干部队伍结构,建立长效机制

进一步选好配强信访部门领导班子。充分考虑信访部门领导班子的阅历结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选好配强领导班子尤其是主要负责人。在信访部门任职5年以上的正职,原则上应交流调整工作岗位,任职5年的副职原则上进行交流轮岗,对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工作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予以提拔使用。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信干部交流使用。从政治上、工作上、心理上关心爱护信访干部,对表现突出的信访干部应提拔重用;对从事信访工作满20年以上,经验丰富、工作突出、公道正派、群众认可的干部,一般应给予相应职级待遇;对从事信访工作时间超过5年的干部有计划地组织交流轮岗。

建立信访督查专员长效机制。①按照中央、自治区建立信访专员制度的有关要求,在区信访督办局设立信访督查专员,可享受XX待遇。②进一步完善信访督查督办工作工作制度,支持和保证信访督查专员履行督促检查职责,承担重要信访事项的督查督办工作,推动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及时、妥善解决。

健全完善选派干部跟班接访制度。坚持和完善选派干部到信访部门挂职工作制度,由组织部门负责做好区级新提拔科级干部到信访部门挂职锻炼工作,每年选派新提拔的科级干部到信访部门挂职锻炼,时间应不少于1年,使信访部门成为新任职干部了解社情民意、熟悉群众工作、增强宗旨意 识、提高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重要平台,储备信访后备干部人才。②建立选派后备干部到信访部门锻炼机制,统筹安排中青年后备干部到信访部门挂职工作,将在信访部门工作经历或挂职锻炼工作经历视为基层工作经历,并将其工作表现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考量依据。

三、加强信访干部队伍管理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加强日常管理。信访及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自治区信访工作规范化管理办法》和《XX市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实施细则》精神,加强信访干部管理,教育引导干部严格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和廉政纪律,严格信访办事程序,严格履行工作职责,增强宗旨意识、法制意识,自觉依法按政策办事,真正做到令行禁止、纪律严明。

加强教育培训。①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信访局《关于印发〈“十二五”全国信访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的通知》精神,区委组织部每三年对信访部门领导班子成员轮训一次,每名成员接受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3个月。②区信访督办局每年对全区各部门分管信访工作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开展一次业务培训。培训经费由区财政予以保障。

加强考评激励。①认真落实《自治区信访工作责任目标管理考核评价办法》精神,建立信访干部考核激励机制,将信访干部的业绩、信访投诉受理、化解矛盾纠纷等情况纳入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提拔晋级、奖励惩处的重 要依据。②及时总结宣传信访系统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对长期从事信访工作、工作突出的信访干部给予表彰奖励。

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措施落实

加强组织领导。区委、区政府要把信访干部队伍建设放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来统筹考虑,重视信访干部的培养、配备、选拔、使用,研究解决信访干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信访干部工作、成长、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要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加大经费投入,落实信访津贴,为信访干部履行职责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医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的实施意见 篇6

局属各医疗卫生单位,机关各处室:

为加强我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卫生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培养一支素质好、业务精、服务优、作风正的卫生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队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卫生服务需求,促进卫生强市建设,结合我市卫生人才培养工作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兴卫、人才强卫战略,重点解决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创新工作思路,完善政策措施,抓好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管理,提高卫生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2、目标任务。大力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健全我市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各类卫生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卫生人才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加大教育投入力度,落实经费保障;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制度,为吸引稳定人才、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营造良好环境。

二、切实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领导

1、切实加强卫生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单位要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充分认识人才对卫生事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树立人才兴医、人才强卫的观念。卫生人才工作纳入各单位党政领导班子工作目标责任制,党政主要领导对做好人才工作负有重要责任,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牢固树立发展意识,紧紧抓好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环节,统筹规划做好本单位人才工作,促进各类人才健康成长。

2、确保人才建设经费。各单位要根据卫生技术人员现状和工作需要,制定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的制

度、规划和工作计划,采用多种形式对现有各类技术人员和各类管理人员进行培养,有计划、有针对

性地引进人才。要保证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所需的经费,并将培养、培训和引进等经费纳入单位预

算,保证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落实。各单位应在每年三季度上报下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和预算,如有特殊情况可在次年一季度补报一次,市卫生局经审核后,按规定下拨相应补助经费。

三、加强现有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卫生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1、加强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通过“走出去”与 “请进来”并重,进修学习与继续教育并重,学历

教育与专项培训并重,重点培养与普及提高并重,开展并鼓励职工参加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的专业技

术人员、党政干部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各直属医疗卫生单位的专业人员经组织同意攻读硕士和博士学历和

学位,其学费等应给予资助。市卫生局对于在职攻读并取得博士、硕士学位者每人补助学费(不含报名费和

资料费)的50%。市卫生局与国内知名大学合作举行各类管理培训班和学历学位班,提高管理人员和专业技

术人员的管理和业务水平,由市卫生局和各学员单位按1:1落实培训经费。

2、制定专业技术人员外出进修学习方案和计划。每年分批组织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

和业务骨干赴国内外著名医疗机构或高等学府进修。市卫生局对于同意外出进修,并与所在单位签订进修

协议的市属医疗卫生机构选派的业务骨干出境进修学习6个月、国内进修学习1年以上人员,补助50%的培训费用。各医疗卫生机构要落实外出进修学习人员的待遇,提高专业人员外出进修学习的积极性。

3、大力加强学术(学科)带头人培养力度。制订医学学术(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和优秀青年医学人

才培养计划,严格选拔培养人选,重点培养市医学学术(学科)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市优秀青年医学

人才,注意加强省151和市131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4、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的合作。利用高校的教学、科研优势,采取联合办学、联合开展科研等合作形式,形成以教促医,资源共享,合作双赢的医、教、研同步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

(1)、局属各单位应根据本单位人才现状,制订人才引进计划,以学科带头人重点,积极引进单位紧缺的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各局属医疗卫生单位要努力采用多种形式,引进国际上有知名度的高学

历、高学位专家,重点引进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和管理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人员,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人员,各类部级“人

才工程”重点资助的培养人选,国务院批准的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以及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高级

卫生管理人才和其他有特殊才能的高技术人才。高层次人才引进落户的安家补助费按市委办公厅、市政府

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贯彻落实<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若干意见>的实施办法》执行,市卫生局对于全额单位以外的其他单位按

局属各医疗卫生单位,机关各处室:

为加强我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卫生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培养一支素质好、业务精、服务优、作风正的卫生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队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卫生服务需求,促进卫生强市建设,结合我市卫生人才培养工作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兴卫、人才强卫战略,重点解决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创新工作思路,完善政策措施,抓好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管理,提高卫生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2、目标任务。大力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健全我市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各类卫生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卫生人才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加大教育投入力度,落实经费保障;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制度,为吸引稳定人才、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营造良好环境。

二、切实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领导

1、切实加强卫生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单位要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充分认识人才对卫生事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树立人才兴医、人才强卫的观念。卫生人才工作纳入各单位党政领导班子工作目标责任制,党政主要领导对做好人才工作负有重要责任,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牢固树立发展意识,紧紧抓好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环节,统筹规划做好本单位人才工作,促进各类人才健康成长。

2、确保人才建设经费。各单位要根据卫生技术人员现状和工作需要,制定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的制度、规划和工作计划,采用多种形式对现有各类技术人员和各类管理人员进行培养,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进人才。要保证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所需的经费,并将培养、培训和引进等经费纳入单位预算,保证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落实。各单位应在每年三季度上报下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和预算,如有特殊情况可在次年一季度补报一次,市卫生局经审核后,按规定下拨相应补助经费。

三、加强现有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卫生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1、加强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通过“走出去”与 “请进来”并重,进修学习与继续教育并重,学历教育与专项培训并重,重点培养与普及提高并重,开展并鼓励职工参加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党政干部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各直属医疗卫生单位的专业人员经组织同意攻读硕士和博士学历和学位,其学费等应给予资助。市卫生局对于在职攻读并取得博士、硕士学位者每人补助学费(不含报名费和资料费)的50%。市卫生局与国内知名大学合作举行各类管理培训班和学历学位班,提高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和业务水平,由市卫生局和各学员单位按1:1落实培训经费。

2、制定专业技术人员外出进修学习方案和计划。每年分批组织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赴国内外著名医疗机构或高等学府进修。市卫生局对于同意外出进修,并与所在单位签订进修协议的市属医疗卫生机构选派的业务骨干出境进修学习6个月、国内进修学习1年以上人员,补助50%的培训费用。各医疗卫生机构要落实外出进修学习人员的待遇,提高专业人员外出进修学习的积极性。

3、大力加强学术(学科)带头人培养力度。制订医学学术(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和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培养计划,严格选拔培养人选,重点培养市医学学术(学科)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市优秀青年医学人才,注意加强省151和市131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4、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的合作。利用高校的教学、科研优势,采取联合办学、联合开展科研等合作形式,形成以教促医,资源共享,合作双赢的医、教、研同步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

(1)、局属各单位应根据本单位人才现状,制订人才引进计划,以学科带头人重点,积极引进单位紧缺的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各局属医疗卫生单位要努力采用多种形式,引进国际上有知名度的高学历、高学位专家,重点引进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和管理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人员,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人员,各类部级“人才工程”重点资助的培养人选,国务院批准的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以及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高级卫生管理人才和其他有特殊才能的高技术人才。高层次人才引进落户的安家补助费按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贯彻落实<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若干意见>的实施办法》执行,市卫生局对于全额单位以外的其他单位按预算给予适当补助。各单位在引进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的配偶安置等方面应相互配合。此外,各单位引进的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可按《关于贯彻落实<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若干意见>的实施办法》申报科研专项资金。

(2)、努力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创造条件从国内外、省内外高层次医疗卫生机构引进人才,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原则上应从同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引进急需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得从省内县(区)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引进各类人员。确有工作需要从省内县(区)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引进各类人员,须先报经市卫生局同意,并征得调出单位及其主管卫生行政部门同意。

(3)、建立健全人员聘用制度。应届毕业生和一般专业技术人员应采用公开招考的形式录用。各医疗卫生机构招聘人员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中级及以上职称,三级甲等医疗机构临床业务科室原则上应招聘硕士以上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的人员。引进和招聘正高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年龄原则上应在45岁及以下,副高职称年龄应在40岁及以下,其他人员应在35岁及以下。招聘超出规定年龄的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应先书面报告,并经市卫生局同意。

(4)、优化人才引进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有条件的应采用调动的形式建立聘用关系,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咨询、讲学、兼职、短期聘用、技术合作等柔性方式引进使用。调入的高层次人才原则上在人员编制内先进后出,在当自然减员中冲抵。

五、营造良好的创业和工作环境,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

1、落实待遇稳定人才队伍。建立完善政策,积极营造栓心留人、才尽其用的环境。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实行绩交与考核,提高高级人才的收入水平和工作、生活条件,提供各类人才与业绩贡献相应的薪酬与待遇。着力打造事业平台,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更多机会。对于有管理经历和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可以通过竞聘上岗等方式提拔聘用为管理干部,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医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的实施意见 篇7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切实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 现就进一步加强工业节能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认清形势, 抓住时机, 开创工业节能新局面。

“十二五”以来, 各地区、行业和企业按照国家节能减排的总体部署, 继续推进节能降耗各项工作, 为工业转型升级、促进绿色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年一季度, 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同比增长3.84%, 增速低于去年同期6.56个百分点, 环比下降1.6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6.95%, 工业节能形势有所好转。但必须清醒认识到, 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实现面临严峻挑战, 去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73.74%、高耗能行业能耗占工业能耗的78.9%, 远高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在工业化过程中的最高占比, 且还呈上升趋势。为此, 各级工业主管部门必须充分利用当前高耗能产品市场需求放缓、高耗能行业能耗增幅下降的有利时机, 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切实加大工作力度, 坚决采取有效措施, 从根本上扭转工业能源消耗高、增长快的被动局面, 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高耗能和产能过剩行业新建项目管理, 从严把好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审核和节能评估审查 (以下简称能评) 关。

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 (国发[2010]7号)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国发[2011]42号) 相关要求, 建立新建项目与污染减排、淘汰落后产能衔接的审批机制, 进一步加强高耗能和产能过剩行业项目管理;严格控制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电解铝、金属镁等行业新增产能;加强多晶硅、风力发电装备制造行业统筹规划, 实施行业准入, 防止产能盲目扩张。从严把好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审核关, 对高耗能和产能过剩行业的结构调整和改造升级项目, 要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要求, 引导企业加强技术进步、提高质量效益、促进节能降耗;对节能减排目标任务未达进度要求的地区, 新上项目的单位产品能耗必须达到全行业先进水平。加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评, 切实发挥能评的前置性作用, 遏制高耗能行业能耗过快增长势头。各省级工业主管部门应尽快完善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办法, 切实加强高耗能行业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工作, 把好能评关。对年综合能源消费量在20万吨标准煤及以上项目, 各省级工业主管部门应将项目节能评估报告书和审查批复意见报送工业和信息化部。

三、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

要将国家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年度目标任务, 分解到地、市、县, 落实到具体企业、具体项目。切实加强落后产能淘汰工作的督促检查、验收和考核。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相关要求, 对未按规定期限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 不予审批和核准新的投资项目, 不予安排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对未按期完成落后产能淘汰任务的地区, 暂停对该地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审批、核准和备案。充分发挥淘汰落后产能财政奖励资金引导作用, 对按期或提前淘汰、超标准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 按照《淘汰落后产能中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优先给予资金支持, 加大扶持力度。

四、加快建立和实施超能耗限额企业惩罚性电价政策。

按照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国发[2011]26号)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关于完善差别电价政策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2006]77号) 和发展改革委、电监会、能源局《关于清理对高耗能企业优惠电价等问题的通知》 (发改价格[2010]978号) 有关要求, 各地区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基于企业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的惩罚性电价政策机制, 对单位产品 (工序) 能耗超过限定值标准的企业实行惩罚性电价;要加强政策协调和落实, 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 扩大执行惩罚性电价的产品范围, 提高惩罚性电价加价标准, 加大惩罚性电价实施力度;惩罚性电价收入应优先用于支持被惩罚企业实施强制性能源审计、节能技术改造等, 发挥好惩罚性电价政策对促进高耗能行业能效提升的政策效应。

五、加强节能减排技术改造。

鼓励各地区利用当前高耗能产品市场需求减缓的有利时机, 实施以“上大关小”、“减量置换”为主要内容的节能技术改造。通过对规模小、能耗高、污染重的水泥、平板玻璃、陶瓷、炼油、冶炼等产能或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和升级改造, 置换为技术先进、能耗排放低的大型项目, 实现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各省级工业主管部门要加强企业、区域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方案审查和置换项目管理, 对企业、区域依据关停产能规模及其能耗、排放总量提出的节能减排“减量置换”方案进行审核, 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后组织实施, 并加强对置换项目的核准、备案管理。

六、强化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管理。

明确企业节能主体责任, 督促年综合能耗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每年能耗实现下降1%。切实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管理, 开展企业能源管理绩效评价, 推进能效水平对标达标, 建设和实施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能源管理负责人制度, 完善能源管理制度。重点产品单耗和工序能耗达不到限额标准的企业, 应强制进行能源审计, 限期整改。中央企业集团要加快建设本企业能源管理信息系统, 推进下属钢铁、水泥、有色金属、化工企业建设能源管理 (管控) 中心, 实现能源高效合理利用。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工业能耗在线监测试点, 对本地区重点用能企业实施在线监测管理。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会同财政部继续加强对企业能源管理 (管控) 中心建设、能耗在线仿真系统建设等项目的支持。

七、实施更加严格的能效标准。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快制订发布全国产业能效指南, 参照国际先进水平, 实行更严格的产品能耗限额标准, 提出主要行业能效指标, 作为节能评估审查、淘汰落后产能、产业转移的主要依据之一。各级工业主管部门可根据本地区产业实际情况, 制订和执行比国家标准更为严格的产品能耗限额地方标准和产业能效指南。在产业转移和承接过程中, 低于全国产业能效指南中行业平均能效水平的落后生产能力, 严禁转移到中西部地区。

八、加强节能降耗监督检查。

各级工业主管部门要督促本级节能监察机构, 把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和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淘汰情况专项监督检查作为常态化工作, 制定年度监察计划, 认真组织实施。对重点用能企业涉及的28项国家强制性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 以及电机、风机、水泵、压缩机等高耗能落后用能设备淘汰情况进行定期监督检查。按照能耗限额执行情况监督检查结果, 及时公布超标企业名单并将能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的企业纳入惩罚性电价实施范围, 督促企业整改落实。进一步加强节能监察机构人员队伍、制度、设施等能力建设。

九、加快建设工业园区能源集中供应设施。

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各类工业园区及产业集聚区应建设能源、供水公共共享设施, 通过能源 (热、冷、电、汽等) 、水资源集中统一供应、梯级利用, 对废水、污泥、废物等实行集中处理, 提高能源、水资源利用效率, 降低单位产品能源、水资源消耗和废水、固废排放量。在符合条件的园区, 应集中建设大容量、高效率、低污染热电联产机组代替各企业分散式的小锅炉及自备小机组, 实现集中供汽。

十、积极支持工业企业余热余压发电上网。

各级工业主管部门要积极支持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油化工等行业企业建设余热余压发电上网设施, 提高自供电率, 协调有关部门出台企业余热发电上网政策, 主动做好服务工作, 帮助企业妥善解决并网、收费、管理等有关问题, 大力推进工业企业余热余压发电上网, 为保障工业用电平稳增长做出积极贡献。

医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的实施意见 篇8

一、提高认识,加强对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

(1)进一步提高对改革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深化改革,是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的根本措施,是解决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治本之策,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改革和发展已经进入关键时期,要充分认识到着力推进改革、以改革带动全局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改革放到突出重要位置上,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的部署,用更大力量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

(2)加强对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经济体制改革涉及体制转轨和机制转换,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关联度高,综合配套性强。要牢固树立以改革促发展的观念,将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改革的部署贯彻到日常工作和各项发展措施中。领导班子要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部署改革工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改革工作,拿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指导和推进改革。

(3)充实和加强改革工作力量。为保证改革职能的积极履行和改革工作的有效组织,各地发展改革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健全相应办事机构,并配备高素质的工作人员。承担综合改革工作的机构要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不断提高谋划改革、指导改革、推进改革的能力,积极协助领导同志创造性地履行好各项工作职责,努力做到有为有位。

二、做好经济体制改革方案的拟订与协调工作,加强对改革的总体指导

(4)组织拟订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方案。组织拟订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方案是各地发展改革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指导和推进改革的有效方式。要积极研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大问题,通过适当形式,及时对改革的中长期目标、阶段性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提出建议。要加强年度改革的总体指导,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统筹安排本地区年度改革的重点任务、主要措施和实施步骤,并落实责任部门,报请同级政府批准后发布。

(5)协调专项经济体制改革方案。要按照国务院和同级政府的统一安排,积极参与和做好涉及面宽、影响大的改革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工作。对由发展改革部门牵头的改革任务,要主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对有关部门为主推进的改革,各地发展改革部门要主动加强业务联系,及时沟通交流改革信息,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努力形成部门协同推进改革的良好格局。对部门意见分歧较大的专项改革方案,要主动履行好协调职能,组织研究并提出建设性意见报同级政府决策。

(6)为党委、政府部署改革工作当好参谋。要主动加强向当地党委、政府的汇报,定期、及时报告改革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及深化改革的建议,并加强重要改革事项的请示。要做好相关准备工作,积极提请党委召开常委会或政府召开办公会,对当地的总体改革和重点改革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并做好会议精神的组织落实、跟踪反馈。

三、健全机制,加强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统筹协调

(7)探索建立改革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要从当地实际出发,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探索建立改革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和其他有效方式,研究本地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和总体方案,论证、协调、衔接重大专项改革意见或实施方案,督促有关改革工作的落实,检查评估改革效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发展改革部门。各地还可以根据当地实际,争取政府支持,探索建立更高层次的改革工作协调机制,以保证改革顺利进行。

(8)建立部门内的改革沟通协调机制。要推动发展改革部门内部各职能机构按分工做好职责范围内的改革工作,并充分发挥综合改革工作机构的改革综合、协调和衔接职能。综合改革工作机构年初要汇总本部门主抓的各项改革,向部门领导提出本年度推进改革的工作建议;年中年末要总结各项改革的实施情况,提出评估报告和推进意见;发展改革部门主抓的各项改革政策出台前,内部主办机构应事先征求综合改革工作机构的意见。

(9)探索建立有效推进改革试点的工作机制。对一些涉及面广、触及利益层次深、风险较大的改革事项,各地发展改革部门要积极推动试点,积累经验。其中,对国家已有明确改革方向和思路的改革事项,可按照部署、结合实际组织试点;对符合市场经济方向,但突破现行政策法律框架、跨行业跨领域的重大改革事项,要积极组织论证、协调,按程序报批后组织试点。要创新试点方式,根据实际情况,将区域性综合改革试验与行业性改革试点等有机结合起来。

(10)逐步建立改革工作责任制。各项改革方案出台前,要明确提出相关的责任单位,并尽可能制定科学的改革绩效考核评估标准。改革实施过程中,要根据政府的统一安排,通过有效方式加强对各部门改革的监督检查。改革阶段性工作完成后,要及时组织有关方面评估改革实施效果。要健全纠正改错机制,及时向同级政府报告改革进展情况和评估意见,对问题较多的改革措施进行调整。发展改革部门内部也要落实改革责任单位,加强对本部门负责的改革的监督检查。

四、及时、准确地沟通改革信息,加强改革工作交流

(11)建立灵敏、有效的改革信息沟通机制。每年5月、11月,各地发展改革部门要定期向国家发展改革委通报本地区推进改革的基本情况、体制创新的好做法、存在问题和相关建议。要强化改革形势分析工作,把改革形势分析与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及时形成全局性的改革形势分析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加强改革信息的采编和传递工作。要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加快建设全国统一互联的改革信息网络的步伐。

(12)加强改革经验的总结推广。要结合改革实施情况,及时总结相关领域的改革经验,推动本地区的改革经验交流,并及时将重要改革经验通报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工作需要,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地区选择重要改革领域,建立改革工作联系点,总结改革的主要做法和典型经验,反映并协助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同时,通过改革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对典型经验加以推广。

(13)加强改革宣传工作。要通过多种有效形式,积极向社会宣传深化改革的各项方针政策、重大改革方案的出台和实施情况、年中和年度改革进展、地方和部门推进改革的典型经验,探讨改革进程中的理论难点和政策走向,引导改革方向,促使广大干部群众更多地关注和了解改革,营造全社会参与改革的良好氛围。

上一篇: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下一篇:郑大研究生录取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