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落脚点应是学生的有效参与(精选12篇)
最近几天,走进课堂听了一些课,也静下心来学习了一些有关教学方面的资料,颇有些感触。
首先是真实地感受到了老师们的敬业精神。走进课堂,以一名学生的身份诚恳地学知识,学教法,所听的课,老师无一不是精心准备了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生怕知识有丁点遗漏和不到位的地方,课讲得眉飞色舞。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实属不易。作为一所规模较大的初级中学,各项工作纷繁复杂,全体教师能克服种种困难坚守工作岗位,能无私地奉献自己的至诚爱心,能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看,着实为学生感到幸福,为老师的行为所感动。
其次是深切地体会到了教无止尽的真正内涵。俗语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其实不然,文也是有第一的。不同的教学方法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这是经实践反复证明了的。一堂课如果真正地找到了一种好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尽可能地多学并有效地掌握知识,这应该是成功课堂的好做法。这也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因为教学最终的落脚点是要看全体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如何,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均衡发展。教无止尽就是要在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学并体现其主体地位方面不断探索良好方法,因为面对的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群体,正如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不可能有两个相同的学生,要让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能得到主动发展与进步,需要的是每一位教师能与时俱进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有部分学生不跟着来,有的还搞不清楚老师讲到了哪些地方,我想这样的课堂是徒劳的。任课教师要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让自己的课堂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要么必须加强组织教学,让所有的学生都跟着你一起来。大凡教学效果良好的班级,均是老师能在教学中充分关注每位学生学习状况,并能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其学习和掌握知识,最终实现班级的均衡发展。反之,如果教师不及时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检测,不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学是很难有好的效果的。
关键词: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策略
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就是教师采取各种教学措施,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从而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并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完善和提高的目的。
新课程倡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 这是科学的教学观。因为学生只有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发现、总结和掌握知识的规律和学习方法。教学的实质其实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真正成为“我的学习我做主”的主人。新课程改革尽管取得了比较大的成效, 但我国的课堂教学仍然基本上是一种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传统授课方式, 学生缺少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目前, 优质学校基本上是大班教学, 据笔者调查, 某初中班级人数最多有90人, 最少有59人, 全校33个班平均人数为75人。调查的几所高中、小学的班级人数也基本上达到70人。在这样的大班教学中, 教师很难进行因材施教, 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如果学生的自主性不强, 不能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那么教学效果肯定是低效的。相关调查表明, 目前79%的小学生和90%的中学生主要是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来学习的。学习需要全身心地参与, 既要有感官的运用和大脑的思维, 更要有情感、意志、兴趣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
新课程改革后, 课堂教学一方面多了民主性, 少了强制性;另一方面没有了机械模仿、强制手段, 也没有了学习压力。但这又使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差的后进生有了可钻的空子, 后进生不交作业、懒于动手的现象较为严重, 这使学生间原来已有的差距拉得更大。在合作学习中知识基础好、表达能力强的学生, 成为小组的主帅, 他们不自觉地包办一切、代替一切;而那些后进生也就不自觉地成了陪衬、附庸, 甚至可以一言不发或在一旁打闹。这样的学习效果有违合作学习的初衷, 更违新课改的目标。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性也不强, 学生的参与仅限于课堂、仅限于答问。通过调查, 我们发现学生参与的程度很不理想, 表1呈现了关于学生参与度的调查数据。
由表1可知,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参与度低, 导致教学的低效, 也必然导致教学的极大浪费。因此, 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一、促使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经验作为学习的切入点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从书本世界回归生活世界、回归自己的生活。因而, 学生已有的个人知识、学习经验和生活世界应成为教育的重要资源。然而,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为考而教的现象非常严重,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严重脱节, 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建构主义教学论明确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更加强调学生已有经验的重要性。维果茨基认为, 最有效的教育应是落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的教育。这实质上强调教育必须依托学生的已有经验才能取得最大成效。因此, 教师应促使学生回归生活世界, 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在实践中体验生活、丰富经验, 并促进他们以自身的经验为背景,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二、以情境认知为主要手段激发学生主动解决课堂学习问题
现代心理学认为, 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 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最终促使他们解决自己在课堂学习中遇到的具体障碍和情景问题, 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教育者以讲授的方式进行理论的阐释与灌输, 偶尔在完全的“讲述”过程中辅以例子促使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那么给予学生的只是一些“死”的理论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 实质上对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作用不大。例如, 有不少教师善于对问题进行详尽的分析, 在教师的分析中, 学生有的惊喜、有的懒洋洋、有的雾里看花。无论分析得多么精辟、多么精彩, 学生都逃不出教师的思维。因此, 教师应退出分析问题的舞台, 让学生主动分析, 寻求思路, 展示思维, 教师只对学生的分析进行引导、分析或价值判断。“案例分析”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案例分析法”通过给学生提供典型的问题情景, 使学生能够“身临”各种各样的实际情境, 并在这种情境中去摸索、学习处理各种问题的经验, 体会处理事件的策略, 增强他们直面具体学习情境的本领。通过“案例分析”, 将寓于情境之中的理论知识挖掘出来, 促进学生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升华, 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另外, 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和任务, 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从而激发学生培养自己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以注重个性化为培养学生主体参与的主要方式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如前所述的调查也表明, 学生主体参与的面不广、程度不高。而学生与生俱来就不相同, 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这就要求我们教学时, 不能搞“一刀切”。在一定范围内, 应尽量采用个别化方式进行。譬如采用“分层教学”、“合作教学”、“自主学习”、“发现学习”等新的教学方式, 这些方式都把尊重人的个性作为最基本的出发点, 从而使教师的教成为个性化的教, 学生的学成为个性化的学。当然在各种教学方式的具体运用时应根据学生个性化的特点因材施教。例如, 在研究性学习中, 有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欠缺, 教师应该重点放在鼓励他们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上, 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有的学生缺乏合作精神, 教师应让他们学会尊重和信任, 学会帮助和支持。为此,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特点, 针对不同特点提供实际练习的情境, 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 让他们在情境中进行比较、鉴别, 并对学生的变化进行及时反馈, 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四、以情感关怀创设有利于学生潜能发展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教学氛围指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注重双方的沟通,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保持乐观的学习状态。这种氛围的创设是教学有效进行的基础, 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 学生才能主动参与, 并不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使人的“自我”被充分挖掘、发展和完善, 人的先天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实现, 人的创造力、应变力及其他的能力能够有效地形成。这需要教师给学生以情感关怀, 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和双向沟通, 对学生的错误能理解和宽容, 并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关注学生情感、态度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到其中并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教学中, 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 把握教学时机, 根据学生的些微进步采取适当、诚恳的评价, 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这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评价方式, 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 如采用鼓励性教学。鼓励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用肯定、鼓励、尊重和信任等方式对学生的认识、行为进行评定, 使学生受到鼓舞、产生信心。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教学中, 教师采用鼓励性教学往往会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促使学生学习能动性内因的形成。例如, 表2是一位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常规教学方法与鼓励性教学方法所做的对比性实验研究的情况。
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 通过鼓励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改善师生关系,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课程观、学习观, 从而有利于学生能动地发挥潜能, 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总之, 主动学习是学生主动地、有目的地学习, 学习动机应该是内在的、自发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构建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梦稀, 等.教育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6.
[2]崔景贵.论心理科学视野下的学校创新教育[J].教育探索, 2001 (12) .
[3]李其龙.建构主义教学哲学探讨[J].教育参考, 2000 (5) .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教学质量;教学措施
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注重实践的课程,重视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的提升和信息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问题。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有效性的措施有很多,具体而言,广大教师应该注重以下几个落脚点。
一、课程导入的有趣性
对于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而言,课堂的引入十分关键,科学巧妙的导入可以获得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接下来的有效学习奠定基础,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教师而言,导入是一门艺术,它带来的效果和价值与课堂教学高潮具有可比性。小学生好奇心比较强,在课堂导入中可以采取比较新奇有趣的方式,可以运用创设情境、问题设疑、即兴表演、联系生活等方式,教师应该注重课堂引入形式的多样化,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导入方式。
例如,在六年级上册《制作简单动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广受小学生喜爱的动画片人物或者其中的一些场景设计一组动画,让小学生立刻产生交流欲望,从自己知道、了解、喜欢的动画片中的某个人物的讨论,自动进入对于动画设计的好奇中去,引发学生的制作兴趣。通过这样的导入,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实践欲望,还能够提升教学效果,可谓一举多得。再如,在进行五年级下册《神奇的超链接》的教学导入中,可以向学生展示一段哑剧《坐电梯》,并将电梯中楼层的选择、电梯的升降与超链接的作用和效果联系起来,便于学生的理解,实现复杂问题的简单化,让学生轻松地理解和接受“神奇的超链接”。
二、自主探究的激励性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应该扮演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并注重自主探究学习中对学生的激励性。具体而言,激励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任务性
对于信息技术教学而言,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加强对信息技术的了解,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信息技术的启蒙阶段,在学生学习中经常会出现难以理解的情况,出现这种问题,教师应该本着精讲多练的原则,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感悟。其中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便是任务驱动法,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根据学习内容制订合理的实践任务,例如在《制作课程表》教学完成后,让学生根据学到的知识制作《一周计划表》,让学生对接下来一周的生活、学习活动进行规划,并设计成图表的方式。
2.合作性
受接触计算机时间长短以及学习认真程度不同的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也不同。因此,在学习和任务设计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层次,对于其任务完成的效果也应该根据其认真程度和自我提升程度进行评价。并注重树立榜样作用,让学习基础较好、学习较为轻松的学生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形成有序的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应该相互帮助,共同提升。教师在进行小组分组时,应注重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兴趣、个性特征,保证每个小组人员构成内部的配合性和互补性以及小组间水平的相当性。
三、学科交流的整合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工具学科,其具有极强的容纳性和适用的广泛性。教学实践表明,信息技术教学中实现与其他学科的有效整合,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推动多门学科之间的交流,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探索,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闽教版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中,多处都体现了学科之间的有效交流,例如四年级上册中的《汉字与印刷》《用电脑编排作文》《用Word排诗集》等,还有下册的《制作月历》《补修数码照片》等,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丰富学习体验,并且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与生活的有效结合,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知,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
四、反馈评价的有效性
反馈评价环节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环节,教师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任务完成的效果进行有效反馈,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成长、能力的提升,以建立自信,还能够找到不足,再接再厉。并且反馈评价实现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积极交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还有可能产生新的想法,促进学生创新。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反馈评价环节。教师应该提供学生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将学生作品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并通过学生自评、其他学生评价以及教师评价等方式提升对作品的认识,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述能力,同时也增强了信息技术素养,提升了学习自信。另外,评价环节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相互尊重和理解,重视评价过程,而非结果。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每位教师的责任。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优化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不断总结和分享教学经验,在信息技术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推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石煜新.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和实践[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C],2012.
[2]虞丽娜.激趣、互动、自主、评价: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新策略浅探[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07).
[3]李寒.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方法的探究[A].2013年江苏省小学数学化学习现场观摩研讨论文集[C],2013.
[摘 要] 本文以探究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课堂参与的有效性为目标,尝试让英语教师转变观念,如何在课堂实施“学生有效参与” 的教学活动,并以实例结合,由此总结和提炼出了有关课堂教学“学生参与的有效性”的结论和观点。
[关键词] 有效性;参与;课堂话语权
英语新课程标准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强调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样的定位强调了学生参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而,令许多教师困惑的是:学生参与的机会多了,课堂热闹了,可教学效果仍然不尽人意,学生的能力仍未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经过仔细的观察与深入的分析,笔者认为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在于教师过多地关注了学生参与的量,而忽略了参与的质,即参与的实效性被忽略。若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在切实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实效性上下功夫。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手段和方法,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教育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参与活动有两个维度: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积极参与是情感问题,有效参与是认知问题。因此,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仅具有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近期作用,而且具有提高学生素质的远期功效。而有关研究也表明:学生课堂参与程度与其学习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然而,实际情况却是令人堪忧的,要想真的实现“学生有效参与”的课堂还需解决很多问题,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一、影响学生课堂参与实效性的因素依然存在
1.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只是被动地参与
兴趣是人们积极从事实践活动,不断获得认识,开阔眼界从而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的推动力量之一,在他们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参与课堂活动的目的更明确,参与课堂活动的欲望就会变得更强烈,参与的实效性也就不言而喻了。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游离于课堂活动之外,有时在教师的要求下勉强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样的被动参与往往有赶鸭子上架之感,让学生有太多的不情愿、太多的忐忑、太多的尴尬,其结果往往是磕磕碰碰、草草收场。这样的参与不仅难以实现教师预期的目标,还可能使学生因此对参与产生恐惧,没有任何实效。
2.学生对课堂活动的目的不明确,只是盲目机械地参与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有些学生习惯了“接受”式的学习,面对课堂上教师设计的各种需要其亲身参与、体验的活动、游戏、操练等,表现得无所适从,缺乏对活动实质的把握,缺乏独立的思维活动,只是盲目地跟从、模仿,只会以指定的方式参与指定的活动,机械地“游荡”于活动间。这样的参与,其实效性自然也会大打折扣。
3.教师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雷同,使参与显得乏味
单调、雷同的教学形式折射出的是教师创新意识的淡薄、创新能力的欠缺。缺乏创新氛围的教学,是令人乏味生厌的,其生命力是短暂的。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是可以想像的,参与的实效性也就无从谈起。
4.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缺乏梯度,缺少个性化特征使参与显得尴尬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智力类型、思维特点和个性特点,有不同的发展基础、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这是我们在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客观基础。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面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设计能满足不同层面学生需求的、能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忽视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往往出现教学活动缺乏挑战性或曲高和寡的局面,进而使学生的参与处于两难的尴尬境地,最终影响参与的实效性。
二、教师课前的思考和准备
长期以来,教师在备课中,多数都是单向地按自己的设想指定教学目标,对教学实际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估计不足,而对问题的科学性、合理性、针对性和层次性没有予以充分考虑。为了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参与,授课教师在课前可以反复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教学设计是否可以听取学生的意见
“学生的参与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具有与教师进行积极主动对话的权利,对各种形式过程的理解、质疑的权利,以及对教师权威的挑战权利(赵虹元,2004)。”让学生充分参与和充分享有课堂话语权是指在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也应包括学生能在教师准备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以及教师实施教学后表述自己对教与学的思考、情感和欲望。
2.如何使全班学生都有自己喜欢并可做的事
要让全班学生人人参与学习活动,必须对各项活动的性质、分组和成果展示形式以及评价标准进行全面的思考。如果教师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模式机械模仿,那一定会抑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堵塞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空间,阻碍学生学习潜能的充分发挥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尝试与途径
语言学习不是单纯的模仿和机械重复,而是一种“技能”学习,它需要学习者有高度的学习兴趣。初中学生好玩、好奇、好胜,因此课堂上教师开展的活动,创设的问题情景都应激起学生的兴趣,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也尝试了以下几方面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努力提高外语教师自身综合素质。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参与的实效性,教师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教师良好的道德素养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前提;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的创设提供必要的保证,而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有助于学生以良好的心态从容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良好的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能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综合能力与素质得到培养和提高,而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高是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活动的保障,是成功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参与实效性的基础。
2.巧设游戏,开展竞赛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教师首先要做到“吃透两头”,即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学生。吃透教材固然重要,但对学生的了解也不可小觑。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了解他们的需要,了解他们的兴奋点,使日常的教学能合他们的“胃口”,并附以恰到好处的表扬、适时的鼓励,让学生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课堂上安排新颖、有趣的小游戏,并把教学内容与游戏结合起来,可使语言情景得到生动呈现,实现“玩中学”、“乐中学”。
3.利用学生的生活信息资源,创设真实情景,营造学生参与的机会
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与英语有关的学习资源,如学生熟悉的广告、场所标识语、喜爱的流行歌曲、流行词语、经历的有趣事件等,只要善于捕捉,挖掘这些学生所熟悉的资源,在课堂中创设,让学生有“话”可说,让学生有“事”可做,让学生参与,就能让学生真正拥有课堂话语权。在课堂上尝试根据教学内容,尽量给学生创设贴近学生生活且有趣的情景,让学生受到情景的感染,真正参与课堂英语交际。
例如,在学过了七年级上册Unit6 后,我让学生自带一些水果及生活或学习用具到学校,没学过的物品单词可以查字典 或上网。复习课上,我将教室当成商店,让学生两两扮演成“售货员”和“顾客”展开对话,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热情高涨的说开了。这不仅很好的达到了两个单元复习的效果,又激起学生的热情,几乎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这“商场”里了。这样,学生不仅真正地用英语参与交流,他们的知识还得到延伸,思维也得到拓展。显而易见,这种全员参与的有效性得到了提升与转化。
4.教师的有效反馈与评价能促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有效性
对于学生的参与教师要密切关注,仔细聆听,并做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恰如其分的评价。评价要因人而异,视活动的难易而有所不同。评价可以由老师实施,也可有学生参与。通过评价,使学生明了自己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成功能进一步增强其学习的动机,能持久其参与的积极性;适当的失败亦能促使其调整学习方法,在挫折中寻找成功的机会,并期待在下一次的参与中取得成功。这样的评价能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其实效性也就显而易见了。
课堂中教师的有效反馈与评价能有效地激发学习者参与任务的兴趣与热情,同时也为学生是否敢于参与课堂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这样,就能使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相互交流,学生也有机会用较多的语言灵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对思维卡壳,表达不顺利的学生,我总是微笑着给予鼓励、帮助和尽可能的表扬。对说得好的学生,要给予由衷地赞美、表扬,给予掌声,甚至发给小奖品。
当然对于学生的参与,教师应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安全感,让他们敢说、敢问,大胆参与课堂活动。课堂中的有效追问能够把学生的思维调动到最佳状态。只有当师生在愉悦的互动中有更多真实的投入时,我们才能找准学生的兴趣所在和知识的增长点。
有人说:“在过分指导和严格监管的课堂,别指望有奇迹发生。”因此,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全员参与,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质疑能力,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让学生真正拥有课堂话语权所带来的情感体验,最终使课堂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当每位教师都能关注学生课堂参与实效性时,当每位教师都能理直气壮地说自己设计的课堂教学能让每位学生都有效参与时,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必将得到有效培养和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一、启发情感让全体学生想参与
这是有效参与的前提. 一些教师往往从自己教的角度或从教材编的思路出发设计几个参与项目,再让学生奉命按程序进入. 学生被动参与,自然积极性不高,容易流于形式,造成参与的低效性. 有效的参与必须是全体学生主动的实质性的参与. 它不仅表现在外部行为上的主动, 更表现为内在思维上的主动, 是一种自觉的有深度的参与. 这就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启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因素,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心向. 至少可从两方面入手:
1.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 激发参与热情.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但数学来源于生活. 学生对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最感兴趣,教师完全可以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将数学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用于刺激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这也正是新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如“减法的简便运算”这一内容本身较抽象,我这样处理,先结合图片给出条件和问题:体育商店里有乒乓球拍每副24元,排球每个34元,篮球每个46元,足球每个64元,如果给你100元钱,你最多能买几种商品? 还余多少元? 这一开放性问题来源于生活,难度不大,答案不唯一,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参与列式. 教师将不同的算式按一定位置板书,最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很容易地发现了加减法之间内在的规律.
2. 创设认知冲突 , 形成参与需要.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当信息与儿童现有认知结构不匹配时,就会引起主体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这种不平衡状态的内部感受是一种不协调或不满足感,儿童就会努力地去克服这种消极感受,以恢复旧的平衡或达到新的平衡. ”学习新知前,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必将引发学生解决矛盾的强烈渴求,探索知识成为内在的需要,学生自然会自觉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提供机会让全体学生能参与
这是有效参与的保证. 传统教学模式下, 只有少数尖子生能真正参与学习,多数学生的参与行为表现为等、听、看等观望态度,且注意力不够集中,主要原因就是教师没有给全体学生提供足够的参与机会 (少数学困生还缺少参与能力).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形式是多样的:观察、思考、讨论、实验、操作、练习、游戏等等. 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确定适当的形式,同时尽可能的提供足够的时间、空间和器材,让人人都能真正参与,并在参与中加强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合作,提高学困生的参与能力. 尤其要关注以下两点:
1. 重视操作实践 ,提高动手能力. 建构主义强调 ,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是做数学.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 而小学生的思维又以形象思维为主. 教师要善于挖掘学习材料中“做”的成分,能操作的,就尽量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这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途径. 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在练习巩固阶段,我对学生说:“教室里和教室外有这么多长方形,你能选定一个通过测量算出它的面积吗? ”学生小组商量,很快根据所带工具选定目标,又分头行动,并借助计算器算出了面积. 新知识在学生的实践操作中得到了运用.
2. 重视小组合作交流 , 提高表达能力. 课内信息的交流应是多向互动的. 加强小组合作交流, 弥补了师生一对一低参与度的不足. 同时,小组合作交流,使得学生、教师甚至学习材料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出者或接收者,尤其是学生之间的交流由于没有顾忌、约束,更容易相互启发,激活思维,碰撞出“创新性信息”. 加强小组合作交流,首先要明确角色要求. 如组长要组织好整个交流过程, 表述者要敢于并善于发表自己的想法,表达要清楚,且言之有理;倾听者要认真收集别人的信息,能自我理解,形成自己的认识. 整个交流过程要相互尊重,能有机进行角色的转换等.
三、加强随意后注意维持参与
这是有效参与的关键. 心理学一般把注意分成三种:“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随意注意是有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是事前有预定目的, 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注意. ”教师通过生动的情境设置, 很容易刺激学生不随意注意一下抓住学生,但如何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持久地参与在学习过程中呢?这是最难也是最重要的. 理想的方法是强化随意注意向随意后注意发展,让艰苦的学习变成学生自觉的内在追求.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 兴趣有助于注意的维持 . 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兴趣多来源于学科本身和教师两个方面,小学生喜欢数学老师,一般对数学课也“爱屋及乌”. 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教师要关爱、尊重学生,表现在教学上就要创设开放、民主、和谐,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喜爱.
平时上课,我总是面带笑容,语言亲切. 一般不轻易批评学生情不自禁的“插嘴”,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解提出不同意见或想法,鼓励学生提疑问难,让学生之间展开以理服人的争辨. 我常把讲台、黑板交给学生,让学生结合作图、板书,讲解自己对题目或问题的理解; 我常把评判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别人的发言(或板演)进行分析、判断或选择最佳解法;我甚至允许即将“挂黑板”的同学自找一名助手给自己解围、解难. 我常以一个爱抚的摸头动作,一个充满期望的眼神,一句安慰的话语让学困生感到老师对他真诚的关心无处不在. 对开了小差的同学我也总是以一句幽默的话语给予及时提醒. 我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放松、投入,情绪饱满.
2. 建立赏识的评价机制. 心理学研究表明 : 了解了学习活动的结果有助于维持注意的稳定和合理迁移,获得学习结果的反馈能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针对性. 教师在课内应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作出恰当的评价,多从正面进行积极鼓励,对不足也以期待的方式提出要求,小学生一般都具有强烈的向师性,特别珍视教师的期待和鼓励.
一、培养学生兴趣,是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基础
要使学生对学习数学有兴趣,有需要,提高参与的主动权和积极性,必须注意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密切结合。学生掌握了某项知识,让他们运用这项知识去帮助大人解决某些问题。比如学习了估算方法,可要求学生星期日帮助妈妈去买菜,估算菜价;学习了百分数,可结合商品经济的发展,计算一些利息、税收、奖金、保险金等。联系生活实际,不仅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使他们领略到参与学生的成就感,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使他们领略到参与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增强参与意识,使学习主动性得到进一步增强。另外,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学生的认识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参与学习的根本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
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这一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 首先教师出示若干个物体的包装盒,让学生先对他们进行分类,并叙述自己的分类理由。
2. 教师拿起一个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观察、触摸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3. 通过学生总结、教师引导总结出长、正方体的所有特征。
4. 让学生用橡皮泥做顶点、长短不同的细木棒做棱,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
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迪了思维发展,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三、因材施教,是让学生参与学生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
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关键词】 积极有效 民主和谐 主体地位 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9-051-01
0
美国教育家杜威在《教育资源的使用》一文中指出:“要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课堂的灵魂在于学生的有效参与。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参与”是指全体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习中,使思维达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特定时间内取得最高的学习效果的教学活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更重要的教育任务是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并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作为基础教育一部分的中学英语教学,如何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使学生主动、积极的进行学习,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培养学生的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应用英语交际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就成为每个外语教师探索研究的重点。那么如何使学生积极有效参与英语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本人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努力创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所谓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巧妙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照亮和温暖学生的内心世界。
二、面向全体学生,确立学生的主体参与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所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参与地位显得尤为重要。众所周知,学语言关键在于实践。杰斯珀森曾指出:“教好外语的首要条件是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和使用外语。学外语就象学游泳一样,学生必须亲身实践,而不是站在岸边观察,这样,他最后才能够象一个熟练的游泳者那样乐在其中。”英语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其中,学生是主体,我们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这个地位,在我们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更要保证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学习的交际活动,想方设法把学生吸引到语言学习的交际活动中来,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参与地位。
三、创新学习方式,把小组合作竞争机制引进课堂
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评价机制能够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产生高质量的合作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我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引导学生把个人之间的竞争提升为小组之间的竞争,以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既关注鼓励个人竞争,更关注小组合作情况。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具体的做法是:每四人一个小组,每组都有好中差的学生,依次分为一号,二号,三号和四号,然后每个组长负责将任务分给组员,组员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同时要注意各组任务尽可能的均衡,还要明确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間。
总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四、在课堂设计上下功夫,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参与课堂
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的一种认识活动,教师要做好导演的角色。
首先,课堂导入要引人入胜。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必须重视导入的趣味性和艺术性。使导入真正发挥其作用,使学生在整个课堂有需求,就会主动有效参与。
其次,课堂上的提问要恰到好处。教师对问题的设置要合理、合情,适合学生进入主动参与的情景,做到问题有针对性、启发性和可接受性,力争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英语学习规律,从而学生的自我意识凸显,情感系统和经验系统的潜能被充分调动,表现出机敏和睿智,甚至是激情和幽默。
第三,设置开放型话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开放型话题的设置就是一种有效、可行的办法。这样既使学生积极参与,又能反映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另外还要注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话题——用单词的适当形式填空、复述课文、拓展和延伸等交给优秀的学生如一号或二号,基础薄弱的学生如三号只做根据课文回答问题,四号表演对话,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兴趣。我国自古就有“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所以我们在布置作业时要体现出这些差异性。
五、及时发现学生思维的亮点
这个亮点可能是一句哲理性的话,也可能是某个独到的见解,抑或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想法,这时我们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
课堂是教师实现人生理想的幸福彼岸。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是为了不教。”人类社会已进入终身学习的社会,研究性学习的社会,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是新世纪新型人才的需要,也是中学英语教师承担的责任。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几点粗浅的认识,不当之处,还望各位专家和老师批评指正,在此深表感谢。
一、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的意义
数学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沟通的过程, 这种沟通就是对数学信息的接受、加工、传递的动态过程, 从认识心理方面看, 建构主义把数学学习看成是在每个学生不同的数学世界里, 通过本人的内化、重组和交流、主动进行建构的过程.这就充分表明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建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达到想学、乐学、爱学、善学的目的.从当前的情况看, 要激发学生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 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故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近期目的, 而且具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远期功效.在课堂教学中要优化教学模式, 走出传统“误区”, 教师应对数学教学的目的、难点、关键点等掌握得相当准确, 同时对教学的时间掌握得相当严格, 须知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是行不通的.在教学中, 教师要尽可能地精讲, 要注意知识系统的传授, 更要注意给学生一定的空间, 以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转变学生以往被动学习的局面, 在讲解过程中, 不能只顾讲解、轻运用, 不能只顾结果、轻过程, 不能只顾机械地解题、轻系统知识的归纳.
二、应用恰当的方法, 激发学生有效参与学习的动机
1.设悬念, 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欲望是一种倾向于认知、研究、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 这样能更有效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例如, 在讲“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时, 我先给学生讲个小故事:一天, 王芳到李珍家去看她, 当时李珍正巧在做“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习题, 王芳看了看就说李珍做错了.李珍很惊讶, 问王芳有什么秘密方法, 这时我问学生想不想知道这种秘密方法?只见学生齐声地说:“想.”于是学生十分有兴致地上完了这节课, 效果十分明显.
2.有效地引发冲突, 提高学生的注意度
认知冲突是人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所面临的情景间的冲突或异议.这种认知的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讶, 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 从而调动学生有效、积极参考学习的积极性.例如, 在讲“椭圆的定义”时,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椭圆的实物接触较多, 对椭圆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但是他们还无法真正揭示椭圆的本质.此时教学就问“究竟什么叫椭圆?”, 学生很难答得上来.但此时学生对“椭圆的定义”已产生急切想知道的心情, 这时引入正题进行教学就事半功倍了.
3.要不断给予学生成功感
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 在学习中, 学生如果获得成功, 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 就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较大的兴趣,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并获得成功, 不断增强学生想参与学习的内在动力, 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又一关键.
4.恰当开展开心的课堂竞赛, 提高学生有效参与学习的热情
恰当开展数学课的开心课堂竞赛, 是激发学生有效参与学习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赛, 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强烈, 学习的兴趣和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会大大增强, 所以在数学课堂上可恰当采取开心竞赛的形式来让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的形式更加多样.
但当前的体育教学活动, 仍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 比如部分教师在平时的体育教学活动中依旧是以自我为中心, 机械重复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进行训练, 长此以往, 学生的体育思维变得单一, 他们的好奇心也逐步衰竭, 在学习中没有了创造性, 不愿意主动参与体育活动, 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消极情绪越来越明显。因此, 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学习或活动。
一、明确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重要意义
1.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学习, 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现今的“初升高”都把体育考试成绩纳入了总分, 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 所以在体育教学中, 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 设法使他们主动参与、快乐发展。
2.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学习, 有利于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相互促进、制约和影响的, 而学生的学习效果常常与其个人的非智力因素有着一定的关联。因此, 在教学的实际活动中, 我们应强化对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全面提升他们的素养。
3.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学习, 有利于形成终身锻炼和体育的意识。学生对体育运动有兴趣, 并能自觉进行锻炼是他们形成体育意识的关键, 对促进他们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4.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学习, 有利于促进学生体育素养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只有使学生将体育学习的压力变成体育学习和训练的动力, 感受体育学习过程的快乐, 才能增强其运动的效果。
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学习与训练活动的策略
1.准确把握好课时和项目训练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密切关注班级学生的整体认知特点, 知晓每个学生的运动能力和水平, 客观、科学地制定目标: (1) 目标必须有层次性。因为每个学生的运动水平和能力都不一样, 为了使他们能全员参与体育学习与训练, 我们必须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 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体育基础上得到发展或进步, 体验收获的快乐; (2) 目标必须明确、具体。这样便于教学顺利开展和教师的操作; (3) 目标必须有利于达成。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不能忽高忽低, 也不能失去挑战性, 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和学习兴趣。
2.灵活选用教学内容。体育教学应以教科书为基础, 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身心发展规律为出发点, 灵活选取教科书中与班级学生实际相符的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具体而言, 需做到: (1) 教学内容“生活化”。切实加强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把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向学生的生活能力方面培养、发展, 如将投掷拓展为抛投、向前抛、背抛等方式; (2) 教学内容“游戏化”。使教学内容具有游戏性, 方可吸引学生参与, 同时也能活跃课堂的气氛, 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3) 教学内容“竞赛化”。竞赛是激发学生“斗志”的良策, 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练习, 更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3.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适合的训练方式。因为学生间的差异是“天然”存在的, 所以我们在体育教学中不能要求学生一定做到统一, 要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择用最佳的训练方案和方式。当他们在训练和学习中遇到困难时, 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或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使他们达成学习目标。当然, 通过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可以让学生走出困境, 让学生之间通过互帮互助、相互指导来实现共同发展。如在教学“分腿腾越横箱”时, 可带领学生做好充分的热身运动后, 让各个小组组长带着本组成员进行分组训练, 这样既能调动学生间相互学习的积极性, 又能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 提升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4.采取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对于学生的体育学习, 我们不能单纯地用“成功”或“不成功”来评价学生, 而是应采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内容的综合化。这样, 方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让学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我。
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只有让学生切实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课堂效率和课堂质量。
一、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热情
传统的满堂灌式、填鸭式教学法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改变这些传统教学方法,对教学方法进行积极创新,让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充分发挥出来。在课堂教学方法中适当增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尤其是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对促进师生互动和学生学习参与有着显著作用。同时,要重视传统教学方法的创新,比如主动探究法和合作互动法等,具体的方法可以根据课堂的实际需求结合来进行。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能自主探索,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例如,在初中语文课文《孟子》二章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课文死记硬背,不仅起不到好的学习效果,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就要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采用主动探究和合作互动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边理解、边记忆,同时参与到教师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对文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经典语句,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来体会,甚至可以组织演讲比赛,写心得体会,这样不仅可以起到好的教育效果,同时也便于学生能学以致用,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和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心智发育相对不成熟,所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进行主动参与,学生会缺乏一定的信心,特别是在遇到很严厉的语文老师的时候,其自主学习和参与的能力就会减弱,注意力和参与热情也会相对降低,只有教师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才能确保其实施。初中语文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做好课堂教学引导工作,让学生能够及时参与进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参与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激发出其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课文《两小儿辩日》的学习过程中,因为本文是文言文,可能有的学生语文基础较为薄弱,在教学课堂上难以积极参与。这时教师就要积极改变教学方法,让教学活动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文中对话,分别扮演两小儿和孔子。通过还原文中的对话,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寓意,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辩论,课堂氛围会因此而变得更加活跃,学生的自主参与性也会得到极大提高,学生们在合作的过程中得到了进步,语文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极好的锻炼。
三、规范学生的参与行为
对于初中生来说,还没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正确的引导,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具有较高的教育素养。初中语文教师须要将自身的榜样力量树立起来,能对学生真正的关心和爱护,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帮学生排忧解难,和学生建立起平等的朋友关系,让学生对自己充分信任,这样学生才能消除对老师高高在上的敬畏感,真正喜欢上老师,喜欢上语文课,从而能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尊重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对学生的参与进行积极的引导,引导的方法一定要合适,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不受影响,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积极开发,确保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参与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同时还须要注重学生间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有效参与,不仅包括学生个体的参与,同时也包括老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间的互动参与,所以教师要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进行合作式参与,通过合作和互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意识。例如,在初中语文作文课上进行评价的环节,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相互间的评价,让学生互相给彼此的作文打分,学生打分的过程就是对自身进行提升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让学生积极参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既是对我国生本理念教学模式的贯彻,也是当前形势下采取的必然教学方式。初中语文教师应将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发挥出来,让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在语文课堂上得到明显的体现,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课堂参与热情,从而更好地完成初中语文教学目标。
关键词:情境创设,思想政治,《身边的诱惑》
《新课程标准》指出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知识。”思想政治这一学科理论性强、抽象化、枯燥乏味,因此,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思想品德教学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呈现各种类型的材料,激发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使教学活动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身边的诱惑》是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框的内容。初中生处于不成熟向成熟转变的过渡时期,自我管理能力不够强,容易受到外界感染,对事物的认识有一定偏向,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诱惑,往往不知所措,难以克服虚荣心,易偏离正常轨道,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为此,有必要通过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到明辨诱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分析事物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信、自强的信念。
一、身边实例创设教学情境———七嘴八舌话“诱惑”
教师话“诱惑”:我的QQ号码在抽奖活动中获大奖了,奖金是8.8万元,但需要携带身份证或有效证件办理缴交2000元的手续费。
通过陈述故事,教师提问:同学们支持我去汇款吗? 为什么?学生纷纷回答:不能去,这是骗人的。以身边常出现的网络诈骗故事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自然而然地导出本课的课题:诱惑。
学生话“诱惑”:学生讨论、列举在我们身边都有什么样的诱惑?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经历的、看到的、感受到的种种诱惑,以及它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危害,课堂气氛浓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对于学生所说的诱惑更多地倾向于认为诱惑是一种不良行为。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促使学生对诱惑能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使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既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因而以上教学情境的创设趣味性、真实性、实效性强,又能使课堂情境和教学内容完美统一,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二、自主辩论创设教学情境——文韬武略辩“诱惑”
正方 : 电子游戏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有利 。
反方:电子游戏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利。
正方代表:电子游戏对于开发人的智力,锻炼眼耳手脑并用能力,有一定的好处,玩电子游戏可以放松和调节自己,适当有节制的娱乐并不是坏事。
反方代表:沉迷于电子游戏导致情绪烦躁、郁郁症,对视力、神经等造成伤害,使大脑的灵活性下降,影响学习成绩,诱发寻衅滋事、勒索财物、打架斗殴、参与赌博等违法甚至犯罪行为。
这一教学内容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对于处在转型期的中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弱,易受外界影响。通过这一问题的讨论,学生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 逐步形成辨别是非能力,初步用辨证的方法分析事物的能力。
通过创设辩论情境,引导学生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理解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 从而促使学生在立足书本知识的同时丰富认知,实现感悟内化。为做好辩论的准备,学生不仅要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收集、查找相关资料,而且要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 在辩论时, 学生的思想飞速转动,对每个问题的看法都要整合所有小组成员的知识。可见在辩论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提升学生的学科思辨能力,大大激发学生扩展学习的热情,培养小组合作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思考。因此,这节课以课堂辩论的形式,体现重视学生主体活动的设计,重视实践过程的体验,从教学目标的实现看,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火眼金睛识“诱惑”
第一眼“火眼”:幻灯片展示有关毒品的图片,再展示毒品毁灭家庭的案例,然后由学生探讨吸毒的危害,最后要求学生联系实际认识中学生吸烟的根源和危害,从而远离吸烟和毒品。
第二眼“金睛”:幻灯片先展示赌博的图片,然后展示赌博毁害自身的案例,再由学生讨论赌博的危害,最后思考“娱乐-赌博-犯罪”三部曲。学生在图文并茂的影像中深有感触,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到赌博是一种恶习,可使人一步步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要自觉抵制身边的诱惑。
第三眼“慧眼”:幻灯片展示“电子海洛因”的图片和相关案例,再要求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身边有没有这种情况及其带来的危害。此时,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明辨是非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懂得远离网络的不良信息。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是思想政治课保持活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思想政治这一门学科由于其自身特点,理论观点抽象、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讲起课来味同嚼蜡,而学生往往“昏昏欲睡”。通过多媒体的创设使抽象的政治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枯燥的问题生动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易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这一环节上,利用辨识图片、看录像、听音响等形式创设情境,全面调动学生多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加强德育功能,有利于更好地达到思想政治课的德育目标。
四、实践活动创设教学情境———设身处地谈“诱惑”
本堂课的最后环节,我设计了“抵制诱惑,我能行”的倡议活动。
先让学生说自己以前受到诱惑时的感受和后果, 然后对比今天所学后的感悟,最后发出“抵制诱惑,我能行”的倡议活动。学生畅所欲言,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并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既为下节课“对不良诱惑说‘不’”奠定了基础,又提高学生对诱惑的认识,引导学生将所获得的体会、感悟用于自己的实践,真正做到学有所感,学有所得。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 : 政治课教学必须立足现实生活,注重对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这就要求老师不仅引导学生走出去,参与社会实践,而且注重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堂实践,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战技能。
关键词: 有效反馈 初中英语 学生参与 课堂构建
在初中教育阶段,英语作为基础课程之一,随着近年来英语知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普及,英语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有效反馈下的初中英语学生参与课堂构建,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创新应用,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有效反馈,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构建。
一、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学生参与积极性不足。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是一个双向活动,需要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共同参与,但是对于不少初中生来说,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一般,在课堂上学习注意力不够集中,没有积极参与课堂的构建。其次,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够明显。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也是初中生学习英语知识的帮助者,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构建,教师的引导作用十分重要,应该利用一定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构建。再次,教学反馈不及时。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反馈主要集中在作业或考试方面,大部分教师并没有做到及时的课堂反馈,导致教师不知道学生的学习成果如何,无法判断自身的教学效果怎样,没有对学生进行及时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
二、有效反馈下初中学生参与英语课堂构建的策略
1.英语教师更新教学理念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在有效反馈下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构建,首先应该更新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围绕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只有让初中生真正发展和认识到自身的主体作用,才能有效提升他们的自身英语知识水平与发展水平,以此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构建的积极性与质量,同时进行及时有效的课堂教学反馈。例如,在进行“What’s the matter”教学时,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按照教材内容逐步讲解,让学生阅读课文内容。更新教学理念之后,则要将教学反馈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有效解决,然后围绕“What’s the matter?”这一句型,将具体的教学重点引出,让学生使用独立学习的方法完成疑问句的学习目标,并掌握laugh,mistake等单词的用法。
2.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情境
创设良好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情境,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英语知识学习中,激发其学习热情与兴趣,并积极参与英语课堂构建。特殊的教学情境可以将一些较抽象的英语知识变得直观化、具体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他们能够快速融入初中英语课堂构建中。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初中英语教师在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时应该善于运用教学反馈信息,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对教学活动进行创新或完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此提高英语课堂构建的水平与效率。另外,教师应该善于创设故事情境,根据具体的课文内容,将其改变或整合为一个故事,并把英语知识重点融入故事情境中,让学生对英语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然后可以针对故事内容设置问题,让学生运用抢答的形式进行回答,以此考察他们的听、说能力,而且故事情境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
3.完善英语教学反馈体系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有效反馈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构建时,重要的一点是完善英语课堂教学反馈体系,认真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掌握他们的英语知识学习情况、学习态度及学习过程,以便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构建的活跃度与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英语课堂。在构建高效初中英语课堂中,教学反馈的作用不可替代,是影响学生主体意识发挥的关键。反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反馈能够把教学信息反馈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反馈信息得以启发,然后及时纠正在英语知识学习过程中的错误或问题,并找到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进行有效改进。其二,反馈可以把教学信息反馈给教师,让他们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然后运用有效的方法进行及时改善或调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语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在有效反馈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构建,是对新课程标准与理念的贯彻与实施,初中英语教师应该给予高度重视,优化和改善教学方法,积极运用这一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初中生的英语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月. 初中英语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
[2]高凤喜. 中学英语教师课堂反馈语调查研究[D].洛阳师范学院,2015.
【课堂教学的落脚点应是学生的有效参与】推荐阅读:
初中美术课堂引导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思考07-01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10-15
有效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方法12-18
灵动的课堂有效的教学01-10
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06-15
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12-05
有效的以及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11-22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的教学反思12-21
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