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感悟

2024-09-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从生活中感悟(共8篇)

从生活中感悟 篇1

王 智 超

新教材的全新理念是:“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注意观察生活,积累经验,从日常生活的事例入手,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

一、从生活小节入手,引入课堂教学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要把学生引入课堂教学中,全身心地投入教学过程,就要从学生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因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在学习《我爱我家》一课时,先让学生回家,请家长说说给自己起名字的过程和其中寄托的家长的美好期待,然后在课堂上自愿介绍自己名字的来历。这样以来,学生纷纷发言,饱含真情地向大家介绍自己名字的来历。学生在介绍自己和听别的同学的介绍中,深深感受到父母、家人对自己的厚望和亲情。在此基础上,我引入新课:“简简单单的名字,寄予了家长深切的爱。我们从生命孕育的那一刻起,就在家温暖的港湾里成长。那么,家——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共同走进我们的家——《我知我家》”就是这样的一个引入,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带着浓浓的学习兴趣与我一同走进了新的一课的学习。

二.从生活分歧中,碰撞出真理的火花

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充分证明了实践在知识感悟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我着重组织一些让学生多看、多做、共同参与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从所熟悉的生活中,去体验、去感悟。从事实中接受教育,产生情感的共鸣。如在学习“两代人的对话”一课时,我用献身说法,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自觉地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做出理智的选择。

首先,我把自己的烦恼说给学生:“这几天,我遇上了一件烦心事,上小六的儿子作业写得潦草,我让他重新做,他居然说,他在班里已经算是好的了,有许多同学还不如他呢。我一边例说书写不认真的坏处,一边要求他重新写好,直到看着他重做工整了。没想到,我刚回头,就听他在身后说“真烦人!”声音出奇地大。近来这段日子,这句话常常挂在他的嘴边。同学们最近和父母发生过这样的事吗?”就是这样的一个家常事,我拿来与同学们共享。从而营造了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师生象朋友聊天似的,展开了平等对话,此时学生思想开放、思维活跃,联想丰富。同学们把目光投入到自身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接下来的活动非常地活跃,同学纷纷提出问题。如①我的烦心事是这样的„„;我与父

母冲突最深的一件事是这样的„„②小的时候,我们和父母之间也有这种感觉吗?③为什么原来和谐的亲子关系,现在会发展到格格不入呢?④我们应该怎样来改变这种状况呢?在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中,把父母与自己这两代人之间的冲突及解决办法作出正确的选择。从中意识到:严也是一种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对子女的严,实际上是一种深深的爱。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学会了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父母着想,体谅父母的一片苦心,从而主动化解与父母之间的冲突,架起两代人沟通的桥梁。

三.从行动中,表现自己的长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是思想品德课的生命所在。要把学生思想上的触动通过行动得以强化,就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在学习了《报得三春晖》一课时,我就给同学们布置了这样的作业:①回家给父亲、母亲洗一次脚,并记述这一过程中,你、父亲、母亲的对话。②制定一份孝敬父母的计划,一周作一次总结,把你的经验介绍给同学。这样实践性的作业,学生除了口语表达外,更重要的是行动上的落实,从而把课堂上的情感体验与日常生活的行动结合起来。既扩展了知识技能,又提升了生活经验。在自己的行动中,亲自看到自己的长进,享受成功的快乐。

从生活中感悟 篇2

一、创设生活情境, 乐于提出问题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创设生活情境, 就是模拟生活, 使课堂教学更贴近生活, 变抽象为具体, 变无味为有趣, 变畏惧为亲切, 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热情。

如, 教学“用三步计算解答的问题”时, 教师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秋天来了, 学校决定组织同学们去天目湖郊游, 郊游前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呢?当学生提到要准备食物时, 教师出示下列表格:

问:如果从中选择两种喜欢的食品, 每种可买一件或多件, 应该怎样选购。由于这一情境在所买物品种类和数量上给学生自由选择的余地, 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学生就能提出不同的问题, 自主解决问题。汇报交流时, 有的学生说, 我知道买2瓶八宝粥和5根火腿肠一共多少钱。有的学生说, 我知道买2盒牛奶比买2罐椰子汁便宜多少钱。同样是有营养的饮料, 我选择买牛奶, 剩下的钱还能买2个面包, 多合算……数学源于生活, 将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联系起来, 让学生在购物情境中自主提问, 理解应用题的基本结构, 摒弃单纯分析条件是什么, 问题是什么的做法, 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捕捉生活素材, 帮助理解问题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小学数学教材正由原来的系统严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相对不密切向学生的实际生活靠拢, 从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 让数学贴近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 摸到数学, 感悟到数学, 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高不可及。

计量单位的教学过去常常是只满足于让学生记背进率, 会做简单的换算, 学生缺乏真实的体验, 所以对某个计量单位表示的事物的多寡, 一直是模糊的。因此, 在教学“千米和吨的认识”时, 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下面是一位同学的日记, 请你用数学的‘眼光’去读。‘早晨, 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起来, 刷牙、洗脸后, 坐在8米高的餐桌前喝了一杯250克的牛奶, 吃了一个65千克的鸡蛋。然后, 背起3吨重的书包, 高高兴兴去上学。’”这是学生很熟悉的生活场景, 学生边读题边在头脑中想象, 感到日记里描述的长度 (或质量) 单位不符合实际, 很搞笑。从而引起学生 (不是全部) 强烈的表现欲望, 急于想告诉大家他对这段“日记”的独到理解。有同学说, 2分米比我的鞋还短, 人怎么睡啊!应该改为“2米”长。又有同学说, “8米”高的餐桌, 都快和旗杆差不多高了, 应该改为“8分米”才对!就这样, 同学们你一句我一句, 把“日记”中的表述和生活中的实物进行比较, 很快纠正了错误。这样的生活素材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各长度、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而且让他们感悟到学习计量单位的一种好方法:借助生活原型, 在比较、体验中理解、记忆。

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 让学生收集生活中见到的百分数, 有的学生收集了这样一组百分数信息:“天目湖啤酒”的酒精度是12%, “五粮春”的酒精度是48%, “分金亭”的酒精度是52%。然后以“喝什么酒更容易醉些”为题, 引导学生探究这些百分数表示的意义。学生不仅认识到酒的酒精度实际就是酒精含量与酒的总量的百分比, 而且经历了百分数的产生、建模到应用的全过程以及体验到百分数的应用价值。如此看来, 只有在课堂教学中瞄准学生生活与知识的最佳联结点, 才能使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而又通俗易懂。

三、借助生活经验, 善于思考问题

借助生活经验, 帮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如, 教学“一步乘法解决问题”后, 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国庆节到了, 明明的爸爸妈妈决定带明明去天目湖游玩, 汽车票每人3元, 一共要多少元?”同学们都认为太简单了, 脸上露出不屑的神情。在评讲时, 一位同学突然站起来说:“老师, 我认为有三种情况。”我被他搞糊涂了:“你说说看, 说得有理, 老师同学为你鼓掌。”他说:“如果明明身高在1米20厘米以下, 只要买两张票;如果明明身高在1米20厘米与1米40厘米之间, 就要买两张半票;如果明明身高超过1米40厘米, 那就要买三张票。”他这么一说, 同学们恍然大悟, 向他投去了敬佩的目光。

这位同学在解题时, 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 多角度思考问题。所以,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问题原型, 使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思考并解决问题。

四、回归实际生活, 学会解决问题

对于小学生来说, 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可以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体会到数学的运用价值。要精心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动手操作。

教学“轴对称图形”后, 让学生用折纸、涂色、拉皮筋等方法制作出美丽的图案;教学“千克和克”后, 让学生称一称水果、蔬菜等实物, 从而加深对质量单位的感性认识。

2. 实地考察。

教学“千米和吨”后, 让学生到操场上看看100米的跑道有多长, 走完用多少步, 大约要多少分钟, 再估计大约走多少步是1千米, 用多少时间。如此可让学生丰富对千米的感知, 体会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再如教学“确定位置”后, 让学生到操场观察、记录八个方向 (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各有什么建筑物, 学生不但学会在平面图形上辨认方向, 还能学以致用, 确定本地区旅游景点的位置。

3. 模拟情景。

教学“认识人民币”后, 在教室里开办一个“数学超市”, 超市里有小百货专柜、精品屋等。这些所谓的“商品”其实就是一道道数学题, 按难易程度分别标上不同的价格。谁找到了自己喜欢的“物品”, 并用自己的知识把这些题做对了, 谁就获得相应的积分。最后比一比, 看谁买的“商品” (积分) 多。模拟情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提高学生观察物体的敏锐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4. 社会调查。

从生活中感悟 篇3

关键词:政治试卷;把握课改精神;完善知识结构;关注生活

2008年,是江苏省高考实施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次高考。几年来,江苏省的政治试卷,给人的总体感觉是:试题贴近社会现实,关注群众生活。试卷中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背景材料基本上来自重大时政或现实生活;题目难易适中,设问简洁、灵活。考查知识覆盖面广,思维度要求深。知识与能力并重,突出能力考查。如不仔细审题,准确把握设问,灵活运用知识,好学生虽说达B问题不大,但要达A甚至A+,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经过粗略统计,这几年的试题分值分布如下:《时事政治》约占10%(时事政治的内容可在相关试题材料中体现),共12分;《经济生活》约占25%,共30分;《政治生活》约占15%,共18分;《生活与哲学》约占25%,共30分;《文化生活》约占15%,共18分;选修《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或《经济学常识》约占10%,共12分。从题型上看,试题由单项选择题、简析题和探究题组成;从难度上看,试卷由基础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组成,以中等难度题为主。应该说,这几年的江苏高考政治试题严格按照《考试说明》来命题,符合新课改精神。

针对这几年江苏高考政治试题反映出来的特点,结合平时教学的实践,我认为,在高三政治教学、复习过程中,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教学理念,把握课改精神

新课程改革倡导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课堂教学的主宰者变成合作者、引导者,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其次要把握好课改精神,善于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中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点面结合,完善知识结构

1.抓主线,建网络,夯基础

在复习的过程中,把知识点按考纲逐一讲清楚,要求每位学生都要按照相应的层级把握好知识点还不够,还需要引导学生由点到面,完整地把握好知识体系,构建知识树。这样一来,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就能较好地根据题目内容及设问要求筛选知识,较完整地完成题目,否则会遗漏一些知识点。这一点要做好,需要教师首先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然后带领学生去领会、感悟、形成知识体系。在平时的做题训练中,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同学们从知识体系中去筛选知识要点,而且要让学生切实感知到这一工作的必要性,从而把知识体系的构建当做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去完成,千万不能流于形式。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命题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即所谓“题在书外,理在书中”。这种转变不仅没有削弱基础知识的地位,相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厚实的基础知识,能力便无从谈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课本是高考命题的根本,高考题无论怎样变幻莫测、花样翻新,答案的主要要点几乎都是从教材上选取和组织,不外乎是主干知识的重新整合、迁移和综合运用。因此,抓主线、建网络、夯基础,“以不变应万变”才是我们应有的备考理念。

2.细节决定成败,规范就是分数

高考过后,许多考生对政治科的估计比实际得分要高,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对高考答案把握得不准,对高考题答案的要求理解不透彻。从这几年高考政治试题的答案来看,其综合归纳程度高,语言规范、简洁,角度分析全面,综合能力要求高。因此,我们在复习训练时,一定要认真审题,归纳不同题型题目的答案表述特点,学会通过审题找准试题应回答的知识范围与角度,注意思维在不同知识范围之间的转换。语言组织方面要特别注意知识运用的科学性、严谨性及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综合性。同时,要做到字迹工整、分析全面、详略得当。在平时的训练中要不断严格要求,强调注意细节的完善,强调做题的规范性,这样才能在高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三、关注生活,追问现实

现在的教材在内容编排上非常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社会发展实际。在这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也非常明确地体现了新课改的这一精神实质。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授课中,就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现实,把理论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社会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一可以避免照本宣科,二可以丰富课堂,三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在做题过程中,把背景材料和理论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所以,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过程,要注重了解学生的生活经历,要善于利用学生身边的事来说理,和学生的实际、和社会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这会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理论来源于生活,真理就在身边。

四、知能并重,突出能力培养

高考非常重视对双基的考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牢牢立足于这两个方面。对基础知识的传授、讲解和要求,我们往往做的还可以,但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上,还有些欠缺。能力方面的考查主要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信息、整合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知识的生成能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我觉得工夫在平时,重在引导和归纳。第一,要引导学生学会审题,把握设问。一定要弄清题目的内在要求和答题方向。第二,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抓住有效信息,尤其是关键词、关键句及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此同时对所掌握信息进行梳理、整合,然后联系设问确定答题思路及要点。第三,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平时训练的一些题目,在高考中肯定不会出现完全一致的题,顶多是相似的,当然,还会出现一些新的题目。这就要求学生在做题时,要跳出原有训练的束缚,运用正确的做题思路来做,试题变化了,思路也要跟着变。第四,培养学生规范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这几年的高考题来看,答案非常简洁。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就要要求学生善于总结,提炼语言,表达力求简洁、完整、规范,不要拖泥带水,更不要长篇大论。最后,回眸经典,练熟“枪法”。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把经典试题收集在一起,深思、熟记,不断总结答题技巧,同时反思经验教训。具体的做法:首先,落实做过的每一道题。在落实的过程中思考:考的是什么知识点?答题的基本套路和规律是什么?答题要点是如何表述的?哪些要点是从材料中总结而来的?哪些要点是从知识迁移中来?要吃透,要烂熟于心。其次,对试题按类型进行归类,把握同类试题的设问有什么共性?切入点是什么?设问的规定性及材料的特殊题眼是如何呈现的?通过归类分析、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则可以达到遇同者可触类旁通,遇异者可巧妙迁移、灵活整合,从而提高做题速度和效率,提升得分率。

从生活中感悟 篇4

我深深知道生活在这个无情且多变态的世界里,到头来迟早是要向岁月和年轮缴械妥协的。难得清浅的时光里,记忆深处的牵挂已经被拖拉得很长很长......每一个人都在不由自主地轻叩前一代经历过的情感的门扉,每每状况都是自己无法想象的,归根结底就是连自己也无法逃避,深陷红尘其中......

曾记得孩提时代的那一段段美好快乐的日子,无忧且纯真,已经深深地停留在脑海里面,使自己如今有魄力敢于直面坎坷人生,一直不停地圆梦那些曾经的美好;储存在记忆深处的画面,使自己能够潇洒自如地走过人生中一段段曾经黑暗且寂寞的旅程;一段一段地慢慢回忆,才能使自己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想象,努力去寻求一种一直向往的归属感。

现实里明明知道自己已经无法承接太多的诺言,却总是要千方百计、绞尽脑汁地想去兑现一些什么;明明知道自己心中恋恋不舍的情感是一种遥不可及、不老的传说,却总是在为自己尽力编织那么多美丽的借口。为什么?为什么?心里已经千百次的质问过自己了......

如今,在这淡淡的时光里,我只想做一个淡淡的自己,浅读今生,不忆过往,不望来世。只想为自己的心中所爱和在寂寞光阴中缓缓流淌的思念,写一点点真正属于我自己的无怨且无悔的文字。不为诗歌,只写心情,无关风月及其他......

作者|幸福满满

从歌声中感悟人生 篇5

杨芳

教学目标:

1、欣赏励志歌曲《蜗牛》和《水手》,让学生领悟歌曲中蕴涵的积极进取和不 懈追求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感悟人生的真谛。

2、尝试进行歌曲创编活动,培养学生即兴创编与表演的能力。

3、初步了解通俗音乐,学会有选择的欣赏和演唱,让励志歌曲成为自己的良师 益友。教学重点:

感受和领悟歌曲《蜗牛》和《水手》所蕴涵的精神品质。教学难点:

对歌曲《水手》进行二度创作(尝试填词)。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影音资料、音响设备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歌曲赏析《蜗牛和黄鹂鸟》

1、请同学回忆蜗牛这个小动物在自己心目中的印象是什么?

二、欣赏歌曲《蜗牛》

1、出示蜗牛课件——蜗牛原形及动作片段。

3、欣赏《蜗牛》这首歌,请同学们仔细听,在这首歌曲中的蜗牛的形象是什么样的?重新来认识一下蜗牛这个小动物。

4、歌曲小结:蜗牛的精神告诉我们,即使像蜗牛一样弱小,只要肯努力,能坚 持、有自信,总有一天会有属于自己的蓝天。

5、那么说说你们喜欢的歌星和最喜欢的歌,并说出喜欢的理由。老师在学生时代喜欢的歌星(郑智化),由此引入下一环节的欣赏。

三、欣赏歌曲《水手》

1、欣赏歌曲《水手》片段,请同学们猜猜这位歌手是谁,并讲讲关于他的小故事。

设计说明:

课件播放现场随机采访学生的镜头,从歌手郑智化的故事中,让学生感受其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精神。

2、完整欣赏歌曲《水手》,听完后让学生说说最喜欢这首歌曲的那几句,为什 么?这首歌曲写了水手什么样的精神,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设计说明:

从歌曲《水手》中,感受水手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做真正的男子汉,并由学生自由发表自己对歌曲的感受和见解,加深了对歌曲的理解。

3、播放现场版《水手》视频,再次欣赏歌曲,并让学生用《水手》表现出来的 情绪和精神跟唱,把对音乐的感受表现出来。

设计说明:

现场版《水手》是歌手郑智化拄拐上台演出的情景,场面宏大,群情激昂,让学生感受这样的场面并跟唱,学生容易受现场气氛的感染,入景生情,歌曲《水手》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精神就更容易表现出来了。

4、歌曲小结:台湾歌手郑智化虽是一名残疾人,但是他的歌声中却透着一股勃勃的生机,他用音乐告诉我们在面对生活的艰辛、人生的不幸时永远都要像水手一样有永不言败的斗志,又有乐观向上的精神,做个真正的男子汉。

播放歌曲《好大一棵树》视频,要求学生怀着坦诚热情的心,用歌声来赞美像大树一样无私奉献的人们。

(1)歌曲歌颂了大树怎样的一种品质?体现在哪句歌词中?你能唱一唱吗?(2)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与歌曲《水手》相比较,其旋律在情绪色彩上较明朗还是暗淡柔和些?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要有所选择的欣赏流行音乐,多听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能激励你们向着理想奋进。

四、课外拓展 布置课外作业:

回家与父母交流:爸爸妈妈的“青春之歌”。

五、教师课堂小结:

从国学经典中感悟师德 篇6

从国学经典中感悟师德

春秋时期的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偶像、中国文化的代表。

中国人因为孔子而骄傲和自豪,外国人因为孔子而研究中国,“孔子学院”于是成为许多国家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尤其是研究中国的古人和今人的学术机构。孔子的经典语录集《论语》,因其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其推崇备至,不仅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思想,更是成为外国学者甚至政治家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见,《论语》之影响深远而巨大。

我们今天再来捧读《论语》,其现实意义究竟在哪里?北师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

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二、勤于好学,终身不懈

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应该勤于读书求知,探究学问。在《论语?先进》中记载孔子反对子路使子羔去做费邑之宰,因为子羔尚未成学,年纪尚轻。孔子认为,研习古代典籍是成就事功的必备条件,决不能忽略不顾。否则,一味埋头蛮干,难免会有差谬,也就是说,学习前代经典有益于涵养学生崇高的道德品质,孔子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诗能感发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向善;礼能规范约束人的行为,使人能够单立于世,而音乐能够熏染人的心魄,使人德行圆满。总之,孔子认为学文可以涵养完美的人格,所谓君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些美好的品质,都应当归功于学文时潜移默化的力量。

这些观点和思想,我们今天要认真总结和借鉴。一是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以知识,更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品质,即坚持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职责。二是教师自身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让读书成为习惯,终身不懈。三是新课改的新目标,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要求,教师除了自己终身学习外,还要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人生过程中,勤于好学,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利于将来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人。

三、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论语?述而》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意思是说努力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诲别人而不感到厌倦。纵观《论语》全篇,孔子这里的诲人不仅指教诲他人以知识,还包括教诲他人为人处事的态度。作为教育先祖的孔子,可谓教书育人的典范,孔子从而立之年开始教授学生,而且持久不渝,终生以之,他一生“弟子三千,贤

人七十二”,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佳话,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孔子的教育事业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除了他的“诲人不倦”的态度,还有就是他“因材施教”的方法,在教育方面,孔子最伟大的口号是“有教无类”,它打破了阶级的差别,年龄、贫富、贵贱等界限,学生中长幼老少者有之,富贵贫贱者有之,但孔子却把他们调教得各有专长,各有成就,形成了一个和谐的团体,在孔子周游列国的十四年间,师生间同甘共苦,相濡以沫,没有因为困厄而变心从俗,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论语?先进》中有一段场景,令人感动,对于我们很受启发。子路、曾皙、冉有等弟子侍坐在孔子身旁,孔子和他们坦诚自然交谈,孔子启发他们:“如惑知尔,则何以哉?”弟子们于是很自然地说出真心话来。子路鲁莽率直,公西华谨慎持重,曾皙洒脱悠然,无不显示了个人不同的才性、抱负和愿望,孔子于是据此对他们做恰切的指导。

这里给我们的启示有:一是要有终生从教(至少是从教期间)无怨无恨无悔无倦,充满激情,始终如一,热爱教育的情感。二是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不分城乡、干群、贫富,男女等因素,对他们的态度要一样。三是教法要灵活,要因人而异,量体裁衣,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包括表扬、批评、要求等,否则,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产生师生隔阂,仇恨的心理。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批评学生要讲辩证法》,发表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我认为较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思想。

四、修己治人,仁爱至上

孔子无论谈“修己”还是“治人”,最终归依还是人生道德。孔子所重视的德行,所包括的范围甚广,而这些都可用“仁爱”来总括。“仁爱”是孔子所树立的最高的人生道德理想。在《论语》中有一百多次提到“仁”,虽然具体语境的差异各不相同,但所指都是一种道德的修养境界,是一切德行的总和,孔子提出“仁爱”,是对人的情感、情操、修养的重视。“巧言令色,鲜矣仁”!那些胁肩谄笑,趋炎附势,出于利欲诱惑而屈己的人的行为不是“仁”。何谓“仁”?“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仁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孔子认为恭敬就不会招致欺侮,宽容就能得到多数人的拥护,守信就会得到人们的信任,机敏就会取得成就,而慈善就容易调遣别人。这就是孔子认为的“仁”的五者能行天下的理由。当然,孔子关于“仁”的言论还有很多,但就教师的为人准则,只此几点,我认为就足够矣。可见,孔子仁德思想的深远影响。

一是教师不可培养“巧言令色”者,而要培养有独立个性,执着追求,宽容他人,忠于祖国,有益社会的人。二是教师个人的为人处事态度,对他人要“恭敬”,只有恭敬地对待他人,才能少生矛盾和误会,甚至纠纷,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才能保持充沛的精力思考自己该思考的问题,来做自己该做的事,提高办事效率。三是教师要诚信做人,“信则人仁焉”。教师的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它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因此,教师在与人打交道过程中,一定要讲诚信,否则,你就会失去影响力,号召力,有损自身的形

象,尤其是在和家长、学生打交道时,事先一定要认真思考,不能做到的不要承诺,已承诺的要准时按要求兑现,包括我们对学生的奖惩,对学生的要求等。四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要慈善,“惠则足以使人”,慈善,在我看来,就是关心、关爱、关怀学生,这种关心、关爱应该是全面的,不仅是学习方面,还有生活方面,情感思想方面,不仅是大事情,而应该体现在细微处。有老师抱怨,学生不听话,不好管,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给予了他们多少爱,多少关心,不然,怎么不能“足以使人”呢?五是对待家长和学生要宽容,教师观念要改变,不能居高临下地要求和训斥家长和学生。首先要知道,没有了学生,教师的位置也就不存在了,存在的教师也就没有意义了,再者,我们要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作为家长的时候接受其他老师“教育”时的心情是不是很好。第三,我们的学生都是未成年人,考虑问题不可能每一件都很成熟,既使是成年人也不可能做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我们发现学生缺点和错误时,要有宽容的态度,善意地指出并引导他们改正,日后他会终身不忘,感激不尽,尤其是不能以当年老师“教育”我们的错误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学生,更不可以野蛮的“出于好心”的违法方法去教育学生。这样只能是“不得众”,甚至是断送自己。

总之,孔子《论语》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作,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地研究《论语》,体会《论

语》的精华思想,并以此来指导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让中华古老的文化精粹,开出艳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易中天说,集结《论语》的孔子,是中华民族的孔子,是大众的孔子,是人民的孔子,也是永远的孔子。我们作为教师,因为孔子而自豪。

从生活出发,感悟精彩语文 篇7

一、回归生活———创设轻松的语文情境

现行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 无不来源于生活。要引导学生回归生活, 实现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 努力营造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贴近生活联系实际, 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学习文本, 自由交流讨论, 大胆表达独特见解, 使之学会生活创新, 做学习的主人。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欢乐的泼水节》, 就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 你能说出几个少数民族的节日吗?同学们争先恐后的举手, 列举了彝族的火把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傣族的泼水节。让我们一起和傣族人过一次泼水节吧, 学生自己朗读课文。你从课文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凤凰花开了, 西双版纳的傣族人们, 迎来一年一度的泼水节。人们的心情如何呢?学生答:兴高采烈。让学生接着以高兴的语气读泼水节的场面。结合课文插图, 观察都有什么景物、哪些人?提问他们人人身体湿淋淋的, 为啥还这么高兴呢?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得出泼水是吉祥幸福的象征, 喜欢谁就向谁泼水, 鼓励他们抒发自己愉快的心情。思考人们直到深夜都不愿离去, 体会当时的快乐和依依不舍。

二、观察生活———培养独特的语文视角

要做到语文生活化,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通过课内外联系, 拓宽学生学习空间。带领学生贴近生活, 在生活中仔细观察, 根据生活经验感悟课文, 使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再把语文的学习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独树一帜的创新精神。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有趣的发现》, 是讲生物学家达尔文, 在位于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 发现没有翅膀和翅膀特大的两种不同的昆虫, 经过坚持不懈地研究, 终于揭开真相的故事。你们在平时注意观察生活吗?有没有重大的发现?鼓励学生大胆交流, 说出自己的发现。你们听说过科学家达尔文吗?他突破西方传统神造万物思想, 认为一切生物都是自然进化而来的, 这些都是经过成百上千次的实践研究得来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一个小故事。学生进行课文的学习, 思考达尔文的有趣发现究竟是什么?他是如何发现的?注意观察岛上的昆虫在大风到来时的遭遇是怎样的。让学生亲历研究的过程, 抓住关键词语如:反复观察、比较, 体会达尔文的坚持和执着。

把教学活动放到真实生活中, 带领学生充分观察感知,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按照课文结构还原科学研究过程, 鼓励学生去发现、观察比较, 最后得出研究结论。使学生懂得学贵有疑, 生活中注意观察, 提出自己的发现, 更要坚持不懈, 用科学精神证明自己。

三、体验生活———提升学生的语文感悟

语文是一门综合的学科, 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汇集了众多学科的知识点, 是各个学科知识展示的窗口。生活中的点滴细节, 都蕴含着浓郁的文学色彩, 教师应该准确把握, 将其中的韵味展示于学生面前, 让学生在文学的鉴赏中认识自然, 加深体验、理解与感悟。

苏教版小学语文《小稻秧脱险记》, 就是一篇把农业知识寓于童话故事的科普小文章。把农民喷施除草剂灭草, 保证水稻丰收的农事活动, 进行了文学的加工创作, 加入拟人手法。教学中提出疑问, 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它最后是怎样脱险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之后给学生设定了几个角色, 分别是小稻秧、杂草、喷雾器大夫, 组织学生深入文本中, 和小稻秧一起经历危险, 课堂上气氛活跃, 情趣盎然。当几个杂草突然出现, 围住小稻秧时, 提示杂草表现出大声、气势汹汹和蛮不讲理, 同时小稻秧显示出可怜孤独无助的表情。大晴天怎么下雨, 要突出杂草的警觉, 喷雾器大夫的话语则带有扶正祛邪的正义感, 在体验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科普性童话故事, 具有情节生动、性格鲜明的特点, 学生喜闻乐见。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需要, 采用课堂表演的形式, 带领孩子体验角色品读文章。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丰富学生的语言, 既学习了科学的知识, 又得到了真实的感悟。

四、探究生活———强化学生的语文实践

社会生活包罗万象, 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 引领学生走向社会和生活, 走到大自然中, 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来学习和运用语文。在生动热烈的实践探究中, 学会关注家庭社会、道德风气、环境发展, 从小树立起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苏教版小学语文《诚实与信任》, 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一次考量。通过层层设疑, 带领学生与文本对话, 质疑探究、诵读感悟、交流互动, 一步一步地走进事故现场, 了解整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 鼓励他们运用文中关键词语, 简要复述事情发生的经过。认真阅读并做讨论交流, 分析事故的原因, 客观上天黑有雾, 小汽车停车越位, 主观上作者归心似箭。既然小红汽车的车头超出停车线二三十米, 已经违章在前, 为什么还要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环顾四周没人后, 为什么没有悄然离开, 而是主动留下纸条?试着写出纸条上的内容, 体会作者的诚实。品味作者与小红汽车主人的电话内容, 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信任, 是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

通过模拟事故现场, 启发学生进行自主体验探究, 顺藤摸瓜分析事故主客观原因, 理智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冲突和问题, 培养逻辑思维和评论交流的能力。同时对社会上热点话题展开争论, 受到了传统美德的熏陶教育。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而语文又是平凡生活的调味剂。教师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 要从生活出发, 把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用语文来创造美好生活, 在乐享生活的同时, 感悟语文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卢盛夏.回归生活, 让语文教学生活化[J].基础教育研究.2009 (11)

从生活中感悟 篇8

为了奶奶的微笑

时 睿

门外有两棵树,一棵是小的,另一棵是老的。

家里有两个人,一老一小,老的是奶奶,小的是我。

我怔怔地望着门外这两棵树。

“来了,吃饭喽,吃饭喽。”奶奶召唤我吃饭。我在桌旁坐下,看着奶奶蹒跚地来往于厨房、餐厅之间端菜,不觉心中一酸,赶紧上去帮忙。菜陆陆续续地上了桌,丰盛的菜肴把桌面挤得一点空隙都没有。

我伸手夹了一块肉,细细嚼了几下,重重的咸味在口中直打转。我忍不住想把它吐出去,刚要开口,却听见奶奶满怀期待地问:“怎么样,好吃吗?”我不想伤害奶奶的感情,骗她说:“好吃呀!很好吃!”那天,一桌子的菜都很咸,但为了承领奶奶的好意,我把所有的菜尝了个遍。

因为菜太咸,我只得一个劲儿地扒饭吃,奶奶心生疑惑:“丫头,你今天的饭怎么吃得这么多?”我赶紧笑着说:“因为奶奶今天的饭菜煮得香啊。我饭量也就大了。”奶奶听后,开心地笑了起来。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会对奶奶絮絮的唠叨声心生厌烦,也不再会因为饭菜不合胃口而对奶奶精心烹制的菜肴一口不动,更不会以学习任务重、作业太多为借口推脱掉她的盛情邀请,因为我不想看见她失望的眼神,只想为了她的微笑而付出一切。奶奶,你可知,我多想化作清风,吹散你眼中的愁绪;奶奶,你可懂,我多想变成阳光,温暖你唇角的微笑。

奶奶,我会像小树一样快快长大,长大后与你相偎相依,永远陪伴在你的身旁。

在这篇习作中,小作者写了一件品尝奶奶为自己提供的一顿丰盛却不美味的饭菜的事。为了不扫奶奶的兴,她故意编了一些善意的谎言,赢得了奶奶的开心,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奶奶的挚爱之情。

这是一篇“为了 ”的半命题作文,小作者选取自己身边熟悉的亲人(奶奶)和“我”作为叙事传情的对象,在文章中注意到了多方面的描写,从“我”的心理、奶奶的语言和动作等方面突出了奶奶对“我”的关爱之情以及“我”对奶奶的挚爱。但是,这篇文章在叙事、描写、抒情方面还有一些问题,请同学们用自己的火眼金睛去搜寻。

【病理透视】

1.师生初诊:学生汇报课前“初诊”的意见

顾老师:同学们,经过一番详读之后,你们发现了哪些问题?

生1:我读完这篇文章,觉得奶奶这个人物形象挺平常的。我也有奶奶,我觉得奶奶也挺爱我的,可一提起笔来就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于是索性不写。写老师吧,优秀作文选上写老师的也挺多的,可以借鉴借鉴。

顾老师:你也挺老实的,“借鉴”?(生1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其他学生瞅着他笑)

顾老师:平常的人物可不可以写?能不能写好呢?

生2:平常的人物是可以写的,也是可以写好的,关键是找准点。

顾老师:找准怎样的点呢?(生2一时答不上来)老师想,这个点既可以是一件事,也可以是——

生2:也可以是一个物。

生3:也可以是一处景。(生3为本文作者)

生4:也可以是一个场面。

……

顾老师:怎样才能找到这些点呢?

生3: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呗。

顾老师:有心就有情。生2同学,刚才你说的点,我们不妨把它称作“动情点”,好吗?(生2点头认可,教师板书“动情点”三个字)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有没有动情点呢?

生3:我看是有的吧。

顾老师:你倒是蛮自信的,先听听别人的意见吧。

生5:这篇文章开头干巴巴的,一点文采都没有。

顾老师:怎样才能有文采呢?

生5:多点儿修辞就好了。

顾老师:嗯,文以辞胜,精美修辞出华章。描写时,修辞是一个重要的手段。但是,同学们不要忘记,不能为了描写而描写,描写要为抒情服务,因此,描写时的修辞也要为抒情服务,千万不能以辞害情。

生3:顾老师,我文章的开头部分是写景,我写的时候也是动了情的,只是没有描写好。我本来也想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现在回过头来读一读前三小节,确实觉得怪生硬的。

顾老师:是的,老师觉得你写“树”这个景的目的是引出“奶奶”这个平常的人,并借助“吃饭”这件平常的事来表现你和奶奶之间的真挚情感。在现实生活中,亲人、朋友是我们接触最多的人,平淡之中见真情是不变的真理。选材平淡不要紧,关键看我们琢磨的功夫。普通的木料既可以生火做饭,也可以做一件简单的家具,还可以变成精美的木雕,只要匠心独运,普通木料就可能会有华美的转身。写作时,描写就是一番匠心独运的真功夫。

生6:文章的第4小节仅以“蹒跚”两个字表现奶奶的衰老形象,显得不够具体。是不是可以将眼前的奶奶和记忆中的奶奶对比一下,体现“岁月不饶人”的意思呢?

顾老师:这个想法不错,不但有情的厚度(为奶奶的衰老而怜惜),而且有理的深度(时光催人老)。另外,描写时对比手法的运用也可以突出人物形象的变化,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生7:文章第5小节“却听见奶奶满怀期待地问:‘怎么样,好吃吗?’”一句只有语言描写,却没有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不能很好地表现奶奶当时那满怀期待的样子。

顾老师:很有见地,只闻其声,未见其形,奶奶当时那满怀期待的样子,还需要描摹。

生8:文章的结尾与开头相呼应,这一安排很巧妙,但是,读上去总觉得不太顺口,也许得和开头一起重新打磨一下。

2.医学档案:魏巍《我的老师》和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范例分析

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母亲喊住我:“你要去干什么?”“找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不是放暑假了么?”(节选自《我的老师》)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节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节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顾老师:以上三个片段节选自课文《我的老师》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三段文字的优点,或许这会给我们一些启发。

生3: 我觉得第一个选段选取了我们生活中经常接触的老师这个角色,选材平常,却写得真切动人,很能引起我们的情感共鸣。套用您的话,就是有“动情点”。

生4: 我怎么没有发现这儿有动情点呢?顾老师也给我们排解过小纠纷,但是,有哪位同学真的动过情呢?(生3一时答不上来)

顾老师:理越辩越明。哪位同学来给他俩评评理?

生9: 第一个选段的确叙述了蔡老师处理学生之间的纠纷这件很小的事,这在别人看来也许很平常,但对“我”而言却是“莫大的支持”。别忘了前文“我的‘小反对派’们”对“我”故意吵嚷“我”的父亲“吃了炮子儿啰”的事。行军打仗,随时都有丢掉性命的危险,“我”和母亲天天都为父亲悬着心,这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事,而“小反对派”们的行为真的使“我”太伤心了,在这个时候,蔡老师的支持怎能不使“我”感动呢?

顾老师: 你能联系选文之前的叙述进行分析,足见你很用心。这篇文章层层铺叙、推波助澜,情到浓处自动人。作者通过对自己的心理描写,包括后来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认真负责、惹学生喜爱的老师形象,同时,也展示了“我”这个纯真的孩子形象。

生2:谈到描写,我觉得第三个选段通过“扫”“露”“支”“撒”“牵”“拉”等一系列动词,将捕鸟的场面惟妙惟肖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十分有趣。

顾老师:是的,这个场面很有趣,雪后捕鸟给“我”带来了许多快乐,这也让鲁迅先生日后回忆起来,多了几分温情。同学们,作家在进行场面描写的时候,一举手,一投足,都是在传递一份真情,因此,我们在进行场面描写时,也要注意把握好动作描写。

生3: 我觉得鲁迅先生在描写百草园时,给我们展现的画面也很美。

顾老师:怎么个“美”法?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吧!

生3:(思考)轻快明丽。

顾老师:面对轻快明丽之景,我们得用何种心情去欣赏呢?(学生有说愉快的,有说快乐的,有说欣喜的,有说高兴的……)

顾老师:同学们,文章是用来传情的,情在记叙中孕育,情在描写中动人。要让我们的文章能打动人心,就一定要描写好动情点。(在“动情点”之前再板书三个字“描写好”)

【诊疗方案】

经过师生们的共同讨论,决定修改好三个动情点。

动情点一:通过修辞美化首尾对“老树和小树”之景的描写,并注意该景与奶奶和“我”之间的挚爱之情的交融。

动情点二:对奶奶的衰老形象加以具体描绘,将眼前的奶奶和记忆中的奶奶进行对比,体现“岁月不饶人”之理。

动情点三:写好“我”骗奶奶的画面,即写好假(骗)中之真(爱)。

【手到病除】

针对诊疗方案,合作小组交流研究。随后,师生共同研讨修改后的习作《为了奶奶的微笑》。

为了奶奶的微笑

时 睿

门外的小树越长越高,枝繁叶茂;可它身旁的老树却不再长高了,因为它把养分给了身旁正在成长的小树……风抚枝叶,沙沙作响,那是老树无悔的笑声。

“唉,那棵树我小时候就有了,现在居然不长了。”奶奶叹着气,把饭盛好递给我,又去端其他的盘子。我在桌旁坐下,听着奶奶蹒跚的脚步声,像踏在沙上一样沉重,不觉心中一酸。记忆里,奶奶一直是极干练果断的,可如今,她的步伐居然会如此缓慢绵软,到底是岁月不饶人啊。菜陆陆续续地上了桌,丰盛的菜肴把桌面挤得一点儿空隙都没有。

我信手夹了一块肉,细细嚼了几下,重重的咸味在口中直打转。我忍不住想把它吐出去,刚要开口,却听见奶奶满怀期待地问:“怎么样,好吃吗?”她像一个孩子那样舔舔嘴唇,用饱含期许的目光看着我。嘴中的咸味在舌尖上蔓延,可望着奶奶不变的笑颜,我竟有片刻的犹豫,于是强忍住舌尖的涩意,重重地点着头,肯定地说:“好吃呀!好吃得很!”那天,一桌子的菜都很咸,可我依旧像往常一样,挨个动筷子尝了尝,并用很夸张的笑容掩饰我那因为咸味儿而扭曲了的五官。因为我知道,为了这一桌菜,奶奶花了太多时间,进到我嘴里的,又何尝不是奶奶浓浓的爱呢?

因为菜太咸,我只得一个劲儿地扒饭吃,奶奶心生疑惑:“丫头,你今天的饭怎么吃得这么多?”我赶紧笑着说:“因为奶奶今天的饭菜煮得香啊。我饭量也就大了。”奶奶听后,笑了起来,连皱纹也舒展开来,似水波一般层层漾开。她抚摸着我的肩,一遍遍地念叨:“好好好,多吃点。你现在学习累,正是用脑的时候。”一边说着,一边用欢喜而又满足的眼神望着我,满眼暖意……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会对奶奶絮絮的唠叨声心生厌烦,也不再会因为饭菜不合胃口而对奶奶精心烹制的菜肴一口不动,更不会以学习任务重、作业太多为借口推脱掉她的盛情邀请,因为我不想看见她失望的眼神,只想为了她的微笑而付出一切。奶奶,你可知,我多想化作清风,吹散你眼中的愁绪;奶奶,你可懂,我多想变成一轮艳阳,温暖你唇角的微笑。

奶奶,不用伤感老树的衰老,因为小树会变得高大,为老树遮风挡雨,就像当初老树为小树遮挡了一切风雨与阴霾一样。请你一定要等到小树长大的那一天。到那时,相信你会看见老树欣慰的笑颜。

师生点评

顾老师: 请同学们将修改润色后的文章与原文比较一下,说一说升格后的文章有哪些变化?

生9: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关于小树和老树的描写与“我”和奶奶这两个人物形象更加契合了。

生4:开头有景、有人也有情,我现在读完后,还真的感动了呢。

顾老师:人不离景,景中含情。其他同学怎么看呢?

生10:文章的选材虽然很平淡,叙写的事情也只有一件,但言假情真——“我”骗奶奶的话是假,“我”爱奶奶的心是真。这假中之真,格外动人。

顾老师:真作假时假也真,人间真情最动人。还有没有补充的呢?

生5: 修改后的文章对奶奶的衰老形象做了精细的刻画,并与奶奶过去的形象进行了对比,深刻地体现了“岁月不饶人”的道理,很感人。

顾老师:写人时,入形才入情,入情才入理。写好文章的动情点,在感动自己的同时,也会感动许许多多的读者朋友。

【杏林春暖】

最后,为大家呈现一篇优秀的学生习作,以及一篇老师的下水作文。希望同学们仔细体会选材和描写的妙处。

风会留恋一朵花的香

杨 焱

窗台上的空瓶里不知何时多出了几朵栀子花,绽放得刚好,一小瓣一小瓣素净的白,像是汉白玉雕琢的,这般小巧玲珑,唇齿间、心脉里都被这芬芳的花香溢满。恍惚间,在精致的蕊中,熟悉的眉眼舒展,唇角若隐若现的弧度勾起回忆……

初见。踏入陌生的教室,你一头利落的短发,穿着藏蓝色的衣服,脸上是一抹恬静的笑。你安静的目光里饱含着温柔,眉宇间藏着的是一份期待吧——你又有了一群新的孩子。无意间,与你的目光相遇,你眼神清澈,泛着点点友善柔和的光,好像在说:亲爱的孩子,欢迎你加入九班。一时间,心中竟也盛满了欣悦,开出洁白色的花,从此,便成了你的孩子。

后来呵,渐渐熟识起来。你教的科目是我最爱的语文,于是,每天的语文课都成了欢喜的事:我喜欢你每天上课时软和而又清新的声音,仿佛云朵一般;我喜欢你每天上课时清澈的眼眸,似乎在与我说话;我喜欢你路过我身旁时身上氤氲着的淡淡浅浅的香,不浓烈,不张扬,有栀子花般别致的韵味。虽有年龄的差距,你却让人感觉到大姐姐一般的亲和。课间,你经常和我们开玩笑,让忙碌的学习中总是透着欢笑声。大扫除、运动会……无论何时,无论何处,你永远都和我们相伴,辛勤打扫的身影,呐喊助威的身影,寻人谈心的身影……这些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斑斓的画卷。

你也很严厉,经常批评我们这群不懂事的孩子,可每次指责完,你的眉头总是紧锁着,眼眶红了一圈。我知道你在自责,自责自己的“无能”,从来都好强而又追求上进的你多么希望我们能和你一样,奋力拼搏。亲爱的老师,你的心,我们明白。

三年时光如白驹过隙,你蓄起了长发,更显温婉,而我们这群风一般的孩子也将要离开你了。没有人愿意提起离别,可黑板上的数字却在提醒我们:离别将至。亲爱的顾老师啊,即使我们走得再远,也忘不了你所散发的芬芳。我们会带着你的期许奋力追梦,我们永远都会记住三年来点滴的温情,记住曾有一朵花为我们倾吐了所有的幽香。

风会留恋一朵花的香,我们会将你的美永远镌刻在心中。

为了我的选择

顾 琴

这一生,我既然选择了三尺讲台,就决定了我将会为了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而不懈努力。纵使身后有冷雨寒风袭来,我也只顾风雨兼程。

也许因为我刚工作不久,仍带着学生味儿,也许因为我上课时一直微笑着,所以,班上有些调皮的孩子在课堂上总不能安分守己。我善意地提醒了两句,他们却毫不在意,直到——

那年年末的某天,上午第四节课,我正认认真真地评讲试卷,不少学生早已归心似箭,有几个调皮鬼还把文具盒弄得响声阵阵。我注视着他们,可他们依然我行我素。我又急又气。我分明感到不争气的眼泪溢满眼眶,但是,我忍着没让它滑下来。谁知道,这泪水竟潜流到鼻腔里,我不禁吸了一口气,顿时,鼻腔里酸酸的、涩涩的。想起他们一贯的不求上进,还要所谓的面子,我有点语无伦次了:“好,你们每次都要我给你们自尊心,可你们哪次给了我自信心呢?”说完这句话,我感到脸上发烫,下眼皮快撑不住急于滚落的泪珠了。我把教室门一开,头也不回地冲了出去。出门后,任泪水滑落在面庞。

这时,教室里出奇地安静,两个女生急急忙忙追上了我,递上面纸,稚气地安慰我:“老师,你……你不要哭,好不好?我们一定会学乖的。”我能感受到她们的惊恐和不安,感受到她们追上我是花了很大的勇气的,可是,我还是不敢转过身来看她们,我不想让我的学生知道我的脆弱。

那个星期的周记中,学生们用或羞涩或直白的语言记下了这件事,表达了共同向上的愿望。至今我仍记得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老师,对不起!是我们不够努力。你别难过,我们一定会给你自信心的,让我们一起努力吧!”看完之后,我知道自己那天太冲动了,孩子们还小,他们是多么美丽的花朵啊,纯净得不带任何瑕疵。我的心里充满了心疼和自责。于是,我暗下决心,要为孩子们的成长不断付出。

经过这件事,学生们上课时纪律好了很多,就算有一两个调皮鬼捣蛋,周围的学生也会及时制止他们。或许是我真心的付出感动了那些冥顽的孩子,他们渐渐懂事了。

从那以后,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依然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面对这些成长中的孩子,我总是对他们进行春风化雨般的耐心教育。多年的教育经历,使我真切地懂得了“教人以善勿过高,当使其可从”的道理。

上一篇:浅淡现场施工的安全管理下一篇:赏月中学生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