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朗读教学策略探索(推荐11篇)
【摘要】语文新课标中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朗读。”为此,本文对小学低年级朗读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索研究。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朗读教学策略
叶圣陶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朗读教学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既是小学低年级的主要阅读方式,更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我们老师要重视朗读教学。以下是本文对小学低年级朗读教学策略的几点探索研究:
一、从整体上把握朗读,加强示范和引导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言文字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这就说明,最重要的语言学习方法就是对语言进行直接接受和感知。其中,朗读就是一种对语言直接感受的有效方式,只要读的多了,课文语言的节奏、句式、格调等方面自然会渗透到学生内心深处,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和体验能力,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作为小学生,他们的年龄较小,自制能力较差,并不会创造性的阅读,但是,他们的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所以模仿能力很强,为此,教师可以采用“以情动人”的示范朗读,将学生带入相应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实践证明,好的示范朗读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和感染力,不但有助于促进学生理解文本内涵,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的范读对鼓励学生、启迪学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的示范朗读的能力很强,能够在学生纯真的心灵中留下深刻印象,让学生逐渐喜欢上朗读课文,并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在范读时,应要求学生边听边想,听明白教师朗读的节奏、速度、停顿等,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意境。示范朗读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是全文朗读,也可以是段落朗读,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讲读;可以在提问之前范读,可以在提问之后范读,还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课文进行朗读,总之,教师要经常变化范读方式,通过多样化的范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感到每一节课都是新颖有趣的。此外,教师所选择的范读时机应恰当和适当,不一定非得在学生初次接触文本时进行范读,也可以在学生遇到问题无法解决时进行范读,然后再要求学生进行朗读。教师在范读时,一定要做到发音标准、语言流畅、富有情感色彩、表情到位,真正起到良好的示范效果,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示范朗读的内容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加以确定,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内容,可以范读重点段落,以及与中心思想密切相关的段落。
二、采用花样朗读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朗读,就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作为语文教师,要精心创设良好的朗读氛围,让学生愿意朗读、喜欢朗读;同时,要采用多样化朗读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在平时的小学低年级朗读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教学效率:
轻声朗读法。采用这一朗读方式,可以减少噪音对学生思维的影响与干扰,便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快速朗读法。采用这种方式便于杜绝唱读,使唱读没有形成的前提条件;个别朗读法。通过这一方式有利于对学生的朗读效果进行检验;角色朗读法。此种朗读教学法主要针对人物对话较多、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并要求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教学《棉花姑娘》等课文时,可以采用这一方式,要求学生事先按照课文中的角色制作相应的头饰,有的学生戴着“棉花姑娘”头饰,有的戴着“蚜虫”头饰,还有的戴着“瓢虫”头饰等,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分角色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角色情感;比赛朗读法。这种朗读教学法意在通过比赛方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在朗读竞争过程中体会成功的乐趣,从而达到取长补短、提高朗读水平的目的。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方法,不仅很好的激发了低年级小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朗读习惯。
三、加强低年级朗读指导,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教师在实施朗读教学时,不能放任自流,而是要让学生看清文章语句的音节,将每一个字的音都读准确;不要跳字,每个字都应读出来;对于容易读错的字,要事先进行纠正;容易读破句的地方,应指导学生把握长句意思,并理解作者意图,给学生讲明白应如何断句。由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对于高低、强弱等语调还无法正确把握,这就需要教师加强指导,让学生懂得朗读的方式,掌握相应的朗读技巧。例如,在教学《比尾巴》时,其中在读“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像把伞?”这一问句时,应先引导学生读准“谁”这个字的发音,然后提醒学生读出“谁的”、“尾巴”两个词中的轻声,最后指导学生读好末尾的疑问语气。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注重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识字,朗读的速度比较慢,多以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朗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读通课文,然后要求学生个别朗读,检查学生的初读效果,并指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发现问题,指出自己读得不好的地方。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在读准、读流利的基础上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充分展现蕴含于课文当中的情感和思想;同时,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与想象,让学生受到感染,与作者产生思想共鸣,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从而自然朗读出文章中的情感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朗读活动,并读的自然、流畅、具有美感。
总之,在小学低年级朗读教学中,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有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与帮助,坚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具有浓的朗读兴趣、强的朗读能力以及好的朗读习惯,最终形成“会读书”的能力,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白素芳.刍议小学语文课堂的朗读教学[J].吉林教育.2008(17)
[2]赵计霞.阅读教学中如何加强朗读训练[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09(04)
[3]李现波.对症下药,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朗读指导[J].语文天地.2009(15)
[4]杨丽辉.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J].知识经济.2009(07)
一、朗读教学中存在的弊病分析
(一) 朗读教学目标较为模糊
现阶段大多低年级语文课堂活动中, 从朗读教学的形式看, 多采用学生依次朗读教材内容的方式, 在朗读前教师未做出具体的要求, 朗读过程中缺少适时的指导, 且在朗读后也未给予及时的评价。这就造成朗读教学完全成为为“读”而“读”, 学生朗读过程中很难做到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其中。即使部分教师对学生的朗读给予一定的评价, 也多集中在纠正发音或错词等方面, 这种朗读教学目标模糊的情况使朗读教学完全失去其应有的价值[1]。
(二) 朗读教学对象过于集中
小学语文课堂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现状为教师更注重对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点拨, 在朗读教学中表现更为明显, 大部分成绩偏中下等的学生很难在朗读教学中获得表现机会。这种情况完全背离新课程理念中要求的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以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等要求。许多性格较为内向以及成绩较差的学生在语文学习兴趣方面将受到极大挫伤, 也使语文朗读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三) 过于单一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标准中对小学朗读教学明确要求, 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仅集中在语言、语调等方面, 还需注重学生是否对文本内容充分理解并将感情融入阅读过程中。然而实际上大多语文教师对于学生朗读评价中所采取的语言多为“较好”或“认真”等词语, 难以使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 更无从谈及通过朗读评价增强学生自信心。对此, 需要在朗读教学中引入更多丰富生动的评价语言, 如“声情并茂”, 或引导其他学生向阅读优异的学生学习等, 这样才可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2]。
二、提高朗读教学有效的路径探索
(一) 朗读教学目标的明确以及多元评价方式的应用
针对朗读教学目标较为模糊的问题, 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体会新课程理念对朗读教学的具体要求, 可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课程规划设计, 并将如何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以及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等目标融入教学计划中, 这样才可使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特点。而对于过于单一的评价问题, 以《去年的树》朗读为例, 教师可在朗读前进行问题的设置如小鸟的性格特征与表现等, 并将朗读的要求进行明确, 然后组织学生对其进行朗读, 阅读完成后可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教师给出鼓励性的评价等方式, 且避免出现消极或较为单一的评价语言, 这样才可使学生自信心得以树立, 朗读能力也因此得以增强。
(二)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低年级小学生无论在知识水平以及生活经验等方面都存在较多的差异, 教师需充分认识到学生这一特点, 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并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朗读教学过程需对不同兴趣爱好与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引导策略, 如在朗读古诗文过程中, 教师可将内容中与学生生活或兴趣爱好相关的内容挖掘出来, 并以此为例对学生进行引导, 这样可保证学生充分理解朗读内容, 并将自身的情感因素融入其中, 有利于促进朗读能力的提高。
(三) 朗读教学形式的完善
朗读教学中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做好生字识读, 避免阅读过程中出现逐字阅读的方式。同时需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将生词较多或内容较为复杂的阅读内容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式, 如多媒体的应用, 可将朗读内容中的生词、相关声音与图片等在多媒体屏幕中展示, 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记忆。另外, 也可朗读教学中引入表演或游戏活动等, 如朗读《乌鸦喝水》课文时, 教师可组织一名学生进行朗读, 而其他几名同学根据朗读内容进行即兴表演, 这样可使朗读学生以及其他学生都参与课堂活动中, 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与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3]。
(四) 注重教学反馈和评价
如何检验朗读教学的好坏, 教学反馈首当其中。教师要能充分利用教学反馈反应出来的各种问题, 不断改进相关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 使整个朗读教学能够结合教学检验不断提高。同时, 科学的进行教学评价体系的更新, 使评价体系标准能够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求。
结论:朗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实际教学中, 教师应正视新课程理念对朗读教学提出的相关要求, 立足于当前朗读教学现状, 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基础, 使朗读教学目标进一步明确, 并在评价方式以及朗读教学形式等方面逐步完善, 这样才可实现朗读教学的目标, 促进语文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共同提高。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对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朗读教学本身为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是激发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关键所在。本文主要对当前朗读教学存在的弊病以及提高朗读教学有效性的路径进行探析。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
参考文献
[1]王菲.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探究[J].考试周刊, 2014, 84:51.
[2]朱晓零.浅议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J].才智, 2014, 14:168.
[3]肖姬嬛.浅议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0.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 英语朗读 训练策略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朗读是学习英语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且小学英语教材中主要以简单的对话为主,有利于教师开展朗读训练活动。加强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英语朗读训练,可以帮助他们矫正发音,对其将来的学习影响深远,让小学生主动参与英语朗读,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是提升他们朗读质量的关键。
一、小学低年级英语朗读训练的重要意义
第一,朗读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兴趣,由于小学低年级刚刚学习和接触英语,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在起始阶段,教师应将这种好奇心转变为学习兴趣,通过朗读训练,让他们充满热情和期待的学习新知识,并且可以有效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潜力。第二,朗读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在小学低年级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朗读英语课文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深化记忆的过程,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视觉、听觉和发音等,通过有效的朗读训练,可以帮助小学低年级学生快速记忆英语课文,并加强对知识理解,提高学习效率。第三,朗读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英语作为一门语感较强的语言,小学低年级英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长时间的朗读训练,可以让他们在朗读过程中,感悟和体会英语语言,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较强的语感能力,这对于学习英语知识具有极大帮助。
二、小学低年级英语朗读训练的有效策略
1.加强对教材原版录音的应用。在小学低年级英语教学中,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特别是在发音方面,容易受到汉语或者是方言的影响,教师为强化朗读训练效果,可以加强对教材中原版英语录音的使用,从听和说做起,通过引导小学低年级学生对英语读音的模仿,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因此,小学低年级英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教材中的原版录音,调动小学生的听觉感官,提升他们的学习注意力。同时,在平常的英语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让学生多感知英语,增强他们的语感能力,教师要通过教材中的原版录音,规范小学生的英语发音,在朗读过程中使用纯正的英语发音,与英语知识体系有机结合,促使小学生模仿原版录音朗读英语课文。通过多次反复训练之后,小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一些英语发音的规律,在朗读英语课文时融入英语思维,并读出自己的情感。
2.丰富小学英语朗读训练形式。在小学低年级英语朗读训练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点,需要丰富朗读训练的形式,如果长期使用固定的几种训练方式,容易导致小学生产生疲倦感。小学低年级学生活波好动、天真烂漫,教师要想让他们全身心的参与到英语朗读训练中,需要使用多种有效的方法与形式。比如,教师可以挑选部分英语水平相对较高的小学生,让他们进行个别朗读,然后由其他学生给予点评;也可以让小学生以小组形式朗读英语课文;或者是让他们分角色朗读英语对话。不同的英语朗读形式,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是新的体验活动,可以从多个角度调动他们的朗读热情。例如,在进行《Happy birthday》教学时,教师可以一边播放生日快乐歌,一边让学生朗读英语课文,使朗读形式更加新颖,吸引学生的朗读注意力。
3.提升英语朗读训练的趣味性。提高小学低年级英语朗读训练的趣味性,可以促使学生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并且使他们的学习注意力能够长时间的集中,因此,在小学低年级英语朗读训练中,教师应提升朗读训练的趣味性。比如,小学英语教师可以将游戏或故事融入到朗读训练中,充分激发他们参与英语朗读的动力;模仿是英语朗读的重要形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互相模仿对方的英语发音,强化朗读训练。同时,教师可以搜集一些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观看的英语动画片,像《The Lion King》《Kung Fu Panda》和《Bolt》等,让学生表演里面的不同角色,并对具体角色的发音和语调进行模仿,进行配音,充当配音员,通过这样的配音游戏形式,可以缓解小学生在英语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压力,提升他们参与英语朗读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小学低年级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出发,运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不断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英语朗读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洁.小学英语朗读教学的现状及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4,07:111.
[2]吴月英.小学英语教学中朗读训练的引导探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3,02:64-66.
渠坝镇学校双联小学胡继锋
新课标中有明确的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是,低年级的孩子刚接触语言文字,很难正确地把握文章,有感情地去朗读,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对学生的朗读要多加指导。那么,究竟该如何指导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范读,让低年级学生有样可学
所谓范读,就是示范性的朗读。范读是朗读训练的一种方式,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低年级学生的语感还没有成熟,如果由着他们去读,对他们今后的朗读有很大的影响,就容易出现唱读、顿读等现象。低年级学生的模仿力很强,因此,范读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朗读,更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和情感美。
1、教给读书方法,让学生会读
低年级的学生初次接触朗读,不知道什么才叫朗读,所以,他们往往只会把生字连起来机械地读,这时候,作为老师,就要教给他们基本的朗读方法,告诉他们句子和句子,段落和段落之间要有自然的停顿。但是,究竟要停顿多久才合适呢?学生还是不太清楚,这时,我就告诉他们,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停顿是心中默默数,数完“
1、2”的时间,自然段和自然段之间是数完“1、2、3”的时间。刚开始,学生有一定的困难,慢慢地,学生就掌握了停顿的方法,能正确停顿了。但是,朗读仅仅学会停顿是不够的,所以,还要教给学生读好轻声、儿化和各种句子的语气的方法,这些方法光靠讲是不行的,教师要作必要的示范指导,这种示范指导无论是放录音还是教师范读,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示范的时机。一般来说,当学生练了几次都无法达到朗读要求或者是学生的朗读出现偏差时,教师可以范读,如:你们听听老师这么读,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听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课文,几种读法中,你们认为哪种最准确?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他们在教师的范读中学到具体可感的朗读知识和技巧。
2、让朗读能力强的学生的朗读,其他学生模仿。
一些比较平淡的句子、古诗的朗读等,我一般都请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进行范读。在学习《悯农》这首诗时,初读古诗后,请了两位小朋友来读,读得还算流利,但没有古诗的味道。我就又请了一位平时朗读得较好的学生来读,这一学生的朗读赢得了全班小朋友的掌声,我便借机说:“××小朋友读诗时真像一位诗人,赢得了全体小朋友的热烈掌声,那你们也能这样来读读这首诗吗?自己先试试,也可以请同桌小朋友听听。”一分钟以后,学生纷纷举手,都想展示自己的朗读成果,站起来展示的学生的确读得不错,都能读好诗的节奏。
3、教师亲自范读让学生听,更能极大地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的确,低年级学生那极强的向师性驱使他们去模仿教师,教师的一颦一笑都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激情的朗读是引导学生进入语文情感世界的一条捷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非常注重自己的范读。在学习《小池塘》一课时,学生们都提到“池塘里的水波一闪一闪的,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这句话比较难读。在检查朗读中,学生都没有读好。见此情景,我就对学生说:“这句话真的好难读,把我们班这么多小朋友都给难倒了。我也想试试,行吗?”当我一读完,学生们忙着练开了。可见,我的朗读被学生所接受,而且也激发了他们的朗读兴趣。当然,范读是随机的,我一般不在初读课文前范读,而是当学生读得不尽人意的时候才范读。心理学研究表明:模仿是儿童的天性。低年级是朗读教学的基础阶段,低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特别强,如果从小加以正确引导,用心培养,一定能够让学生读出味儿来,语感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强了。
二、创境,让低年级学生有感而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陶行知先生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是的,朗读训练,尤其是感情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情感的参与。教学时,只有将学生的情感完全调动起来,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他们的朗读才能真正到位。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要适当地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
1、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兴趣是激发学习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儿童有了浓厚的兴趣,便会对朗读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入到朗读之中。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挂图、录音和老师的体态语言等创设课堂情境,学生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例如在教学《江南》一课时,我让学生一边看课件,一边听录音,同学们被优美的情境所感染,好像自己身临其境来到了江南水乡,就能感受到江南的美,同时通过朗读,表达出江南的美。
2、音乐配读,激发情感
在朗读训练中,根据课文的风格和特点,选择适合儿童情趣、情感基调与课文相适应的画面、音乐,能直接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使其迅速地步入情境之中,能更好地调节感情,促使学生读好课文。例如《小池塘》一课,文章内容蕴含着作者对春天的小池塘的无限喜爱和赞美之情。为了指导这一课的朗读,我剪辑了一段旋律优美、节奏鲜明的曲子。在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听一遍音乐,引导学生边听边把自己当作看到小池塘美景的人,闭上眼睛想象小池塘的美景。接着,我启发学生说说应如何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学生由于受到了音乐的感染,情感有了强烈的共鸣,便纷纷回答:应用惊喜、赞美的语气读。接着,我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自由练读,然后指名读。最后,我再放乐曲,让学生在急剧而轻柔、优美而抒情的音乐声中进行课文朗读。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还激发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趣,提高了他们的朗读能 力。
3、学生的角色移位
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富有童趣,适合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表演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主人公或课文中所描述的对象去感受事物,感受生活,体验情感。在学习《蚂蚁和蝈蝈》一课时,让学生读完后问,“小朋友,如果你是文章中的蝈蝈,你现在的心情怎样啊?”一学生说“我很后悔”我就立即引导:“你后悔什么呀?能读给大家听听吗?”然后再以同样的方式请其他的学生也参与到朗读中来。最后让学生戴上头饰,把自己当作蚂蚁和蝈蝈,表演课本剧,入情入境,成为剧中人,在角色体验中实现了“个性化朗读”和“创造性朗读”。在轻松愉快的表演中学生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让学生从此热爱劳动.“没有情境的教学如同一杯清淡的白开水,学生是品不出味儿来的。”因此,在训练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有感而读,不作无病呻吟.三、评读,让低年级学生的朗读快速成长
在课堂教学中,朗读评价至关重要。恰当地评价,能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促进低年级学生朗读快速成长。
1、学生互动评读,提升感情朗读的能力。
“如果你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多于两个的思想。”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评价,往往更具有吸引力,因为来自同伴的称赞和认可,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归属感等。学生相互评价的方式很多,可以同桌互评,小组互评,也可以全班互评。课堂上,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常常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在初读课文时,学生读完后,我经常这样组织学生评读,如“你觉得他哪个词读得特别准?”“你觉得他哪句话读得特流利?”“你想给他提点什么建议,让他读得更好?”在感悟之后组织学生朗读评 价,学生也会从欣赏的角度去评价同学的朗读,以善意的提醒去帮助同学朗读。在课堂中经常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帮助别人朗读,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互动评读的效果比较明显。
2、教师智慧评价,促进感情朗读的持续发展
评价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时,要以鼓励为主,多发现闪光点,多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因为低年级学生识字较少,阅读中出现的大多数新字要靠拼读来解决,这就决定着低年级学生不可能一步到位把文章读得非常熟练,只要读得基本正确、流利,就应该得到教师的肯定。如果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快乐、伤心、喜欢、讨厌等感情来,就要给他鼓励。比如请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给大家范读,让他体会当老师的成就感。但生生互动评价,教师鼓励评价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表面的、浅层次的,要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朗读教学中,还需要教师结合文本内容,对学生的朗读作出针对性的评价,使学生在每一次朗读中都能有所收获。比如在朗读《秋姑娘的信》中的一句话“一封写给要冬眠的青蛙,盖好被子别着凉生病”时,一位学生读得很声音很大,我就这样说:“这位秋姑娘如果说话声音再小一点就更好了,青蛙冬眠了我们要小声点别吵到它,你再试试好吗?”结果第二遍学生读的很好,这样既没有打击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明确朗读的方向,使情感朗读得到发展。
四、读悟,让学生“质”的提高
九百多年前,苏轼就教给了我们学习语文的方法:“三分诗,七分读”。如今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它是架设学生与作者心灵交流的桥梁。只有学生亲历朗读,才是让他们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从而实现学生与作者心灵相通的最佳途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搭建起这座“连心桥”呢?我认为在语文朗读教学中有以下四种行之有效的技巧与策略。
一、朗读时间充裕,理解方能深入。
众所周知,要建一座坚固的桥必须要以货真价实的材料作保证。朗读之“桥” 的货真价实的材料,我认为就是指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根据本年级学生的学情、教材等特点来确定学生的朗读时间,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的朗读。教师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把握课文大意,揣摩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思想感情,学习表达方法„„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教师要留给学生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如何保证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这就要求教师要深钻教材,研究学生,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朗读。说实在的,有的课文浅显易懂,语言平平,实在不必“循规蹈矩”,在“分析”的漩涡里打转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久经考验的真理。如四年级的《桂林山水甲天下》这篇课文,语言优美,通俗易懂。教师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大声地朗读,随同作者的语言文字去游览这美丽的桂林山水,感受作者心灵的震撼。
二、注重学生朗读,学文方能见功。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课文中一些含义较深的语句,可以通过朗读来意会。教师从学生读的情况中很容易看出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只有这样,学生领悟文章内涵的能力就会不断增强。通过朗读还可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因此,教师应该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打打,锤锤有声。
例如,《鸟的天堂》这一课,其中有一句:“真是一株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学生重音落在“真是”上,有的学生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字上,显然,学生们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完全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的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株”,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株”、“两株”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学生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当然,朗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读,配乐表演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科学合理地选择朗读的形式,真正让朗读为语文教学服务,让朗读为理解课文服务,让朗读为学生学好语文服务。
三、朗读因材施教,兴趣方能盎然
朗续训练,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中去。教师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使朗续训练全面开花。朗读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如在学生朗读时插入背景音乐,请学生配配画外音,对学生的朗读录音后重播等等。另外,低年级孩子的语感、朗读节奏感都有待培养,孩子在朗读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小错误,诸如漏个字、加个字什么的,这也是在所难免的。有时孩子们的朗读漏洞百出,或者对朗读材料明显处理不当等等,此时,教师应当善于巧妙、机智地诱导评价学生,做到引而不发。我在上《美丽的小路》一文时,要求学生用读来表现小路的美丽。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我说:“你读得很响亮,可老师还没欣赏到美丽的小路呢!”。第二个学生有进步了,我赞叹道:“呀,你的朗读,让我看到美丽的小路啦!路上铺着花花绿绿的鹅卵石,路旁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我趁热打铁,特意把最能表现小路美丽的语句依着学生的样子重复朗读一遍,像是模仿又像是示范,实际是在强化朗读要领。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诱导下,每个学生都能心领神会,读得趣味盎然。
由于学生自身素质、家庭条件、生活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感悟的角度不同,对朗读的处理也各有千秋。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感受。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因材施教。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哪怕是对朗读的评估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
四、评价形式多样,新秀方能造就。
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评价过程就是有效的学习过程。形式多样的评价可有效地启发、引领、激励学生的朗读。新的课堂教学观改变了单纯由教师评价学生的模式,除教师评价外,还可以设计多种多样的诵读评价方式。比如,一人读,全班评价。学生一读完,其余同学马上口头进行评价,此举收效最快,也最常用。除此以外,可以两人互评。以两个学生为单位互评,每人一张评价表,要求读出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感情的丰富饱满。还有以小组为单位的评价。每组一个负责人负责组织和算分,每个小组成员都是评委,就像电视台的“歌手大赛”一样。每人一张评分卡,当一个成员朗读完毕,其他同学开始打分并依次出示所评成绩。负责人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求出这个同学的最后得分,最后评出本组前三名。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们来说非常新颖,同学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赛场上热闹非凡却井然有序。小组朗读评价的形式激发了学生们的朗读热情,许多在班上想读而不敢读的学生朗读时也能声情并茂,朗读得十分出色,班里涌现出许多爱朗读而且读得好的学生。
西工区芳林路小学
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言语的阅读活动,是眼、口、耳、脑并用的心智活动,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言语的再创造活动。它要求朗读者在极短的时间内运用各种感官活动对语言文字进行变音、认形、释义,及时地对文章中字词的重音、句子的停连、语速、语调、节奏等作出判断,并用有声的言语生动形象地把语句、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志趣以及意境、精神表达出来。因此,朗读是十分复杂的心理活动,它能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是最重要的、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就是一个急需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语文课堂的学生讨论与展示活动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四十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五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我未读,教师就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环节,朗读成了教学中的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教学的目的性不明确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教师设计的朗读教学目标,学生活动与展示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中没有指导,读后很少有有效的评价与反馈,学生没有明白为什么读,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由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缺乏目的性。3.朗读的面窄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展示的学生有限,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朗读训练上呢? 4.朗读指导机械化
教师的朗读指导机械、单调的情况通常出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 中,教师通常指导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强调有感情地朗读某一部分或者把文中某个人物形象地语气读出来,这样的指导方式不能融理解、感悟为一体,也就达不到朗读的目的。5.朗读评价单一
学生的评价语往往就是“读得真好”,“读的真流利”,“读得真有感情”。课标中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二、关于优化朗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蕴藏情感的最佳途径。如何优化朗读教学呢?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要仔细观察便可发现,凡是儿童感兴趣的活动,儿童总是在这方面表现出某种潜在能力,儿童在某种活动中由于表现好,得到老师的赞扬,他将对该项活动表示出兴趣,如此良性循环,因能力而导致兴趣,因兴趣而导致满足和能力的提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少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因而导致朗读能力不高。我所教的三年级学生,有部分学生朗读水平比较差,学生自己对朗读没有兴趣,早读不能很好地利用,总是在消磨时间。因此,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下手。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创造适合学生文化发展的环境,倾心营造与学生心灵相通的情境,让滋润学生生命发展的阳光洒进课堂,使课堂呈现出春光灿烂,让学生想读、乐读,让他们在朗读中快乐,在朗读中宣泄情感。
(二)优化朗读教学训练的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明确朗读指导的目的和内容。
教材在课文后的练习提示里,对朗读练习的提示做了新的尝试,即不再用过去指令性的“朗读课文”的固定说法,而是根据课文特点和训练意图,每次朗读都有着特定的任务。例如三年级上册教材的课文例子:“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翠鸟》),教材编者从编写意图的角度,提示了各课朗读教学的重点,对老师们确定具体、明确、有针对性的朗读教学目标有帮助,对老师们设计其他方面的教学目标也有启发。
2、加强范读,示范启发
朗读是“口耳之学”,朗读教学的基本手段是“口授耳听”。一节好的语文课离不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教师高水平的范读不仅可为 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更能让学生透过教师的范读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体悟课文的思想感情并引发共鸣。如果再配上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将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寓于其中,那就是范读的更高境界了。因此,教师的示范朗读极其重要,有着其他范读(如录音示范等)不可替代的更大优势。教师要运用范读课文的方式来指导学生更好地朗读课文,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以声传情,激发兴趣,增加能力。
教师精彩的范读,以声传情,形神兼备,不仅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感情,还能使学生受到教师所读文章情感的感染,从而与教师、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样,学生就会表现出一种情绪上冲动,产生一种一读为快的兴趣,同时还有助于化解学生在朗读中遇到的困难和疑点以及朗读技巧、方法的掌握,如使用好普通话、语调的抑扬顿挫、逻辑重音的突出、节奏的快慢、读书姿势、习惯等。学生在初读与教师范读后的再读中逐步提高了自身的朗读能力。相对而言,对于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培养和增强,教师的范读更为重要。(2)、以声传情,辅助理解,培养语感。
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把教材的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使学生在形象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再次置身于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中并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课文的思想意义形象化地渗入了学生的心灵,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中低年级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较低,对课文的理解有困难,教师的范读就显得更为重要。所以,为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范读的优势,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对课文反复朗读、体会,做到了然于心,这样方能作好“示范启发”。
3、倡导朗读形式的多样化
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要能把握纷繁多样的朗读形式,明确其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朗读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如按朗读声音大小的不同,可以分为轻声读和大声读;如按朗读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个体读、小组读和全体读;如按师生朗读合作的不同,可以分为引读、轮读、分角色读等;如把朗读作为阅读教学的手段,又可形成感知性的读、理解性的读、表达性的读、想象性的读、品味性的读、积累性的读„„而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又都各有不同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文本体裁、内容的不同,根据课堂上学生思维状态和训练要求的不同,精心安排朗读训练,科学合理地选择每一教学环节上朗读的不同形式,做到形式多样、灵活、合理运用。
(三)注重朗读的阳光评价
评价是促进学习的有效手段,也是朗读训练的重要环节。在朗读训练中,教师生动简明、赏识激励的阳光评价是教师教学机智、口语技巧、教学智慧的全面展示,更是教师文化底蕴、人格魅力、爱生情怀的真实体现。这种评价可以不断调节朗读训练的动态过程,使其向预备的教学目标靠近,而且能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
一、示范引领——带读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由于自身知识、阅历的限制, 他们的识字量较少, 生活经验不够丰富, 对于文字内容的理解较困难。教师的带读可以引领学生迅速进入语言环境, 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感官, 让他们直接感悟处理字词句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因此, 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 深入到教材中, 理解文本的情感, 把握文章的基调, 用字正腔圆的语调、节奏、韵律, 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信息, 带动学生, 感染学生, 为学生树立榜样, 启迪心灵。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本的意境, 获得美好的享受, 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朗读水平,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比如教学《王二小》一课时, 教师用激昂语调, 带领学生读出了对小英雄王二小的喜爱和敬佩, 读出了对日本鬼子的憎恨, 在读到“敌人知道上了当, 就杀害了王二小”一句时, 教师的眼睛湿润了, 声音哽咽了, 而孩子们真挚情感的流露, 则化成了一片抽泣……教师这样声情并茂地带读, 学生可以视其人, 闻其声, 悟其情, 直接领略教师带读时的语调、神情, 从而可以达到以情激情的效果。
二、循序渐进———练读
朗读首先要指导学生用普通话, 发音清楚响亮, 读正确———读准字音, 不漏字, 不添字, 不重复;读正确后再要求读得流利———即注意标点、停顿、节奏, 不字字停顿、不拖音唱读, 这中间是有一个过程的。教学时先要强调读“正确”, 在此基础上读“流利”, 最后要求达到较高的境界“有感情”。
《乌鸦喝水》是一篇优秀的寓言故事。课文讲的是一只聪明的乌鸦就地取材, 想办法喝到小瓶子里的水的故事。全文内容生动有趣, 通俗简洁, 非常适合儿童朗读。而正确流利地朗读, 并从中丰富语文积累, 感悟到乌鸦的聪明,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仍然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在导入课文后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 在文中勾画出生字词, 利用字卡认读生字, 互评纠正, 并有重点地指出难点字的读音。如“怎、找、旁”等, 解决出读正确的问题后, 接着再让学生多读几遍, 达到读流利的目的。再和文章中的图画对照, 观察乌鸦喝不着水的表情。孩子们这时都会迫不及待, 有的说:“太阳红红的, 说明天气很热, 乌鸦很渴。”有的说:“它的眼睛瞪得圆圆的, 恨不得立刻把水喝光。”有的说:“瞧, 它的两条腿伸得直直的, 嘴拼命往瓶子里伸, 肯定很着急!”当学生体会到乌鸦此时的心情时, 读到“怎么办呢?”这句话时, 学生的情感就被调动起来了。
指导学生充分地练习朗读, 要循序渐进, 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多练多读, 才能读出文本所蕴含的情感, 学生的朗读能力就是在循序渐进的练习中逐步提高的。
三、多元激发———乐读
在教学时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 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朗读的欲望。如果朗读的形式比较单一, 学生就会逐渐地失去对朗读兴趣, 甚至对朗读产生厌倦。因此, 指导学生朗读, 激发他们的朗读欲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充分理解, 提高朗读的效果。
(一) 情境导读
每篇课文字里行间中都蕴藏着作者的思想情感, 低年级的学生很难通过想象、联想来充分感受作者的情感, 更难以揣摩作者真挚的情感。因此, 指导学生朗读, 要为学生创设课文内容所需要的情境, 引导学生入境、入情, 才能调动起他们的想象、联想, 再借助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经验感受来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 获得真情实感。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情境, 用美丽的图画展示情境, 用精彩的表演模拟情境, 用动听的音乐烘托渲染情境……总之, 就是运用多种媒体创设课堂情境, 学生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学生入情入境后, 即进入情境中角色, 便容易“情动辞发”而读出情感。
如教学《春雨的色彩》, 课一开始教师就动情引导: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春天的礼物, 你们听…… (课件播放春雨的声音, 鸟叫的声音) 学生读春雨声:沙沙沙, 沙沙沙…… (要求学生读“轻点儿, 再柔点儿……”) 当学生读得又轻又柔时, 教师真心地赞美:真好听!瞧这儿 (课件展示春雨图) , 春雨又像什么呢?……是呀, 春雨像针、像丝, 还像春姑娘纺出的线, 多美呀!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读。这里雨声、鸟叫声, 声声入耳, 春景、春雨图, 图图入目, 孩子们被优美的情境所感染, 读的欲望被激发, 对美妙春雨的赞美之情便油然而生。
(二) 教师引读
当需要借助读来分清段中内容、层次时宜用这种方法。可由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用朗读方式回答教师的问题, 还可由教师读文中的解释语, 学生读描写人物语言的词句段落, 或者由教师读总起句, 总括句, 学生读分述, 具体描写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全班学生读, 也可以引导一个学生、几个学生来读。这样既练习了朗读, 又了解了文章的段落层次和结构。教师引读是一种效益较高的朗读方式, 在这种朗读方式中, 教师的引, 起到提示的作用, 体现了对学生的启发和指导。如《春雨的色彩》第四自然段教学片断:
师: (课件出示春景图) 满山遍野, 一片火红, 怪不得麻雀不服气地说:“不对, ———”。 (生齐接读小麻雀说的话)
师:谁来当小麻雀读读?“麻雀说:———”。 (指名读小麻雀说的话)
师:谁能像他这样就读麻雀说得话? (生再读小麻雀说的话)
师:“不对”读得多自信、多着急呀!有人敢向他挑战吗? (生加上了表情和动作读小麻雀的话)
师:瞧, 多了不起, 还加上表情和动作呢!小麻雀们, 一起来读读吧!
师:麻雀不服气地说:——— (生接读麻雀的话)
师:麻雀着急地说:——— (生再次接读麻雀的话)
师:麻雀肯定地说:——— (生第三次接读麻雀的话)
师:说得多有道理, 春雨听了麻雀的话, 下得——— (生接读:更欢了, 沙沙沙, 沙沙沙……)
1.角色换读。这种方式是指导有感情朗读的常用的方式, 特别是在写人、叙事为主的课文中, 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时宜采用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 既可在指导的初始阶段, 让学生体会和把握各人物的语气语调和思想情感, 也可在理解完课文内容后, 展示和检查学生朗读的成效。
分角色朗读, 可以由一个人或一组同学或男女同学集体朗读某个角色的语气, 教师也可参与充当某个角色, 并可互换角色, 反复练习。如教学《玲玲的画》一课时, 教师读叙述部分, 男孩当“爸爸”, 女孩当“玲玲”, 在孩子们兴致勃勃的朗读中, 女孩们指出, 男孩“爸爸”读得不到位 (不像爸爸) , 于是角色转换, 女孩“爸爸”语重心长, 男孩“玲玲”在“爸爸”的教育下很有收获……孩子们在角色互换中不仅激发了朗读兴趣, 而且提高了朗读能力。
2.表演仿读。表演仿读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朗读方式了, 因为低年级的学生喜欢模仿小动物的表情、动作和说话的语气, 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如教学《从现在开始》一文时, 为了让学生融入到故事的情境中, 让学生戴上狮子大王、猫头鹰、袋鼠、小猴等头饰, 边朗读边模仿这些小动物说话时的语气、动作、表情, 再把它们表演出来:狮子大王下命令的“威严霸气”, 猫头鹰和袋鼠“神气、激动”, 小猴子的“尊重别人”, 在模仿表演中, 学生越读越有动力, 越表演越有劲头, 在表演读中自然而然理解课文内容。当然表演读一般放在熟读课文之后进行较为合适。
3.挑战赛读。挑战赛读能调动学生进入最佳读书状态, 展示朗读的最高水平。针对低年级学生喜欢竞赛的心理特点, 在班级中进行朗读比赛, 形式可以是小组赛读、男女赛读、小能手挑战读等, 当孩子读完一段话后, 教师由衷地赞叹:“你读得真好, 真是朗读小能手!谁能挑战他, 成为朗读高手?”孩子们在激励中往往能一个赛过一个, 情感流露令人惊叹。
注重朗读方式的多元激发, 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读准读好文章, 还能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促进学生朗读兴趣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 去吸引学生, 促使学生爱读乐读。
(三) 积累升华———背读
大文学家巴金说过:“我背诵得较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止》……读多了, 读熟了, 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 也就慢慢体会到它们的好处……”在《语文课程标准》中, 明确提出第一学段要求背诵优秀诗文50篇 (段) ,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要达成这一目标, 课内引导学生背诵中积累是直接有效的途径。要在背诵中积累语言, 发展语言, 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完课文的段落后, 让学生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同时, 试着背诵下来, 就能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总之, 如何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共同探讨的问题。大量教学实践证明, 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 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功夫。只有在读正确的基础上做到流利地读, 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无论指导正确地读还是流利地读, 都需要反复练习, 因此课堂上要多读, 才会使学生熟悉课文的内容, 从语言文字入手, 才有可能深入理解、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进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中要从“读”出发, 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 这样才能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在朗读教学中的落实。
摘要:本文从示范引领、循序渐进、多元激发和积累升华四个层次具体阐述了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的朗读指导策略, 对如何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行一个较为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
参考文献
[1]黄荔芸.浅谈怎样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感情朗读[J].成才之路, 2010, (03) .
[2]于宏霞.寻找低年级朗读指导的平衡点[J].吉林教育, 2007, (06) .
[3]沈艳芳.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指导[J].小学时代 (教师版) , 2009, (10) .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教学要求指出:“喜欢阅读,感到阅读的乐趣。”“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朗读有利于他们全身心地投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发展语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良好的朗读能力有助于学生语言的内化,为学习语文打下扎实的基础。但正是由于年龄限制,低年级学生阅读量小,也没有经过系统的指导,既没有形成一定的语感,更不具备一定的朗读技巧,因此,他们的朗读中,总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需要对其朗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分析,并有针对性地加以矫正,从而逐步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进而发展他们的语言。
那么,低年级学生在朗读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又该怎样加以矫治呢?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教师范读引领,消除一字一顿。
低年级学生刚接触字、词、课文,如果一开始就让他们竖起书凭眼睛扫视成篇成段的语言文字,是有困难的。因此,我们允许他们“点读”,一字一句地读,不加字,不漏字是“读正确”。因此学生的朗读只能是“一字一顿”了,但这样是不行的,我们还要求做到既不读错,又能读得连贯、通顺,那么应该怎么做呢?教师可采用“范读”的方式来进行朗读指导。通过“范读”可以让学生领会语句的停顿、重音及语调的变化,对于那些字数较多的长句子,“范读”是最好的方法。我还可以让学生动手划划词,读读句子,随后让他们找找哪里是词与词连读的地方,划出来,再读读句子。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学生的朗读会大有起色,也有效地克服朗读中“一字一顿”的现象。渐渐地,我发现学生的模仿能力真的很强,越读越好。老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利用好我们教师本身的资源,感染学生,让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
二、学会朗读技巧,不能拖腔拖调。
由于刚开始学习朗读,学生往往会将感情过分的“宣泄”出来,这就会造成“拖腔拖调”现象。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容易受周围因素的影响,越是想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越是会“拖腔拖调”。在朗读中,拖调最严重的就是助词或轻声,应该读得轻而短,但学生却拖得特别长,如:“我的苹果”,学生读成“我的——苹果”;“青青的小草”,会读成“青青的——小草”。像这样的现象,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先读好词语,再放到句子中,这样效果非常好。比如在教学《雨点》时,我先让学生读好词语“落进、睡觉、小溪、散步、奔跑、海洋、跳跃”,读的时候告诉他们吐字要清晰,干脆利落,词与词之间要停顿。读好词后再读课文,我适时地进行范读,如“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边示范边说“里”是轻声,读的短一些,看到逗号停顿一下,后面的“在池塘里”和“睡觉”之间虽然没有标点符号,但也要稍微停顿一下,“睡觉”读得轻一些.从词语、短语到句子,再到整篇文章,逐步训练学生的朗读,相信经过一段时间,一定会大有进步的。
三、创设语言情境,读中表达情感。
读通顺、读流畅仅仅是对低年级学生朗读的最基本的要求,我们还要努力改变学生朗读时语气平淡的现象,指导他们读出感情来。学生的朗读缺乏情感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句意没有自己的理解与感受,缺少情感体验,不能与文字产生共鸣。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感悟,要让学生能结合自己的实际,产生切身体会,要让语言文字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建立联系,使学生既在读书,也在感受生活。有时我们不必言传,可以通过图、动画、神情、手势等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只有当学生把自己投入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中去,他们的情感才能自然流露,也只有投入了自己的情感,朗读时才能做到抑扬顿挫,语调随着情感的变化而高低起伏。当然,低年级学生对语气语调的把握不可能很快就那么准确,教师可以先范读,再让语感比较好的学生发挥榜样作用,充分调动学生感情朗读的积极性,这样,学生的朗读便会声情并茂、引人入胜。
四、朗读形式多样,培养浓厚兴趣。
由于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很短,要想让他们对枯燥的文字感兴趣很难做到。我们可借助学生这种模仿力强、好胜心强的优点,采用比读、挑战读、请读得好的同学领读等方法,来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当然,指导朗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要根据具体情况,注意指导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朗读。既可以用评议与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引进竞争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采用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针对普遍性和有典型意义的问题进行集体指导,其他的采用小组或个别指导;也可以训练骨干,培养朗读尖子,让他们去指导其他同学,以点带面,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还可以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与课文相匹配的音乐能唤起孩子们朗读的欲望,表现得欲望,从而提高朗读兴趣和水平。当然,适当的表扬鼓励更为重要,教师的鼓励、赞许,同学的肯定,可以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点燃学生朗读的热情。
我想,从低年级开始,我们就重视学生朗读的耐心细致的指导,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必然能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
参加朗读比赛结束后,老师亲切地教导我,朗读不仅可以提高写作能力,还可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所以,要做到每天朗读,这样也会对人的健康成长有很大作用。开展“朗读比赛”活动后,我欣喜地发现,同学们的语言表达比以前更流畅、更风趣了。同学对经典一遍一遍地诵读,每朗读一遍都是一个感知的过程。在反复朗读中,朗读的水平在步步提高,同学的理解、体会也层层加深。“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同学们在朗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
朗读还可以拓展我们的知识面。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日积月累,厚积薄发,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扎牢基础,才能做到“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经过不断的坚持诵读,我发现同学们天天在进步,朗读带给了我们进步的阶梯。
青舟
“三分文章七分读”,中学阶段的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是供学生朗读的佳作。语文的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与文学作品进行心灵对话、理解沟通的能力,并提高审美情趣,这些目标的实现与朗读是分不开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中也多次提到应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教学应该成为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当今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成了被很多教师“遗忘的角落”,甚至出现多种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深刻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朗读的功能价值是每个语文教师亟待研究和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在教学实践中对“朗读”的功能和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先就朗读的作用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朗读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又是感情容易激发的时期,最容易受到感染。初中的语文课文大多充满着鲜明、强烈、健康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课文,能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如在指导学习《沁园春雪》这首词时,学生通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毛泽东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那种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惋惜批评之情、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和伟大抱负;在学习《雨说》这首诗时,只有通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学生才能体会出诗人郑愁予对儿童寄予的希望,才能体会诗歌副标题的深刻含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朗读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初中语文教材大多是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从各方面表现了人类的创造精神和审美过程,通过“语言的中介”把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广阔的生活沟通起来,使学生从中获得生活的乐趣、情感的陶冶。因而,教师要根据文学的审美特性,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将文学作品中具体生动的形象渗入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一种沁人肺腑的情感陶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
例如在《变色龙》一文中,警官奥楚蔑洛夫根据狗主人身份的不同而表现出对赫留金前后巨大反差的态度,学生通过朗读对比,认识了一个见风使舵、欺上媚下的沙皇警官形象,认识了小市民的卑微麻木,苟且度日,沉沦黑暗,从而对他们进行审美的正义评判。
三、朗读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及其他情况
其实,语文教师只要认真分析便可发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还具有重要的反馈作用。其一是对学生掌握字音、字形、字义的反馈。其二是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反馈。一个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往往能朗读得通顺流畅,读出文章的意蕴和深情,能感悟出文章中的哲理。如在《芦花荡》的第一段,若从学生的朗读中,能感受到学生对敌人的恨,和对劳动劳动人民的爱,便可看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较深;如果读来语气平淡,只当作纯粹的景物描写,便知道学生对此理解不深;若语调抑扬顿挫,让人听了感受到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斗环境中顽强的生存姿态,则能更胜一筹。其三是对学生勇气、自信、习惯等的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发现问题,才可以对症下药。
四、朗读与写作水平息息相关
虽然说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是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精力、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事事都去观察、调查。这就要求我们去借鉴别人的经验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增加自己的知识。古今中外的文学家无不博览群书,他们不仅精通诗文,而且对天文地理、风土人情、军事经济、琴棋书画等等都有广博的认识,因而写作起来能随心所欲,涉笔成趣。“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是告诉我们要写好作文还得博览群书。多朗读,才能熟练地掌握知识;多背诵,就能终身受益。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朗读、背诵的文章多了,分析能力、写作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因此,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自身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重视朗读,授之以法,引导学生欣赏课文。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教师常示范朗读、创设情境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常常以动情的朗读创设课堂情景,引领学生进入课文。学生喜欢上我的语文课,我更愿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认为,每一篇课文,不是都必须使用专家的.录音磁带,教师必须具备范读的基本功。教师范读的好,不仅对学生有示范作用,而且对学生有激励作用。我以为,教师具有个性特点的朗读,会对学生产生难以估计的良好影响。如文言文,学生尽管大多普通话比较准确,但能读出一点文言味道来的实在很少。而教师的范读,能够体现朗读的某一方面特定要求,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一点文言文的味道和气息。在教《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名篇时,我就课下花大量的时间自己朗读,尤其是经典段落,反复朗读,读出重音、节奏、韵律、感情、意境等,再给学生范读。再者,我认为初中学生更需要老师的范读,他们形象思维强,善于模仿,记忆力好,只要老师范读得好,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他们就会朗读得“有滋有味”,朗读出“成果”来。
二、朗读要花样翻新、长期坚持
现在的初中语文课本,选得课文大多是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阅读水平的、读起来朗朗上口的文质兼美的课文,必须细细读,大声朗读。如在教《黄河颂》、《我爱这土地》这些课文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多听
1、请学生听男声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诗中的“画面”。
2、请学生听女声配乐诵读,边听边感受诗中的“情感”。
3、请学生再次听读并跟读,边听边体会诗中的“细节”。
(二)多读
1、请学生自己朗读。初读,重在整体感受,注意语音。再读,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品读,重在进入情境,注意语气。
2、请大家一起来感受与表达。评说其他同学的个性化朗读。这个训练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朗读欲望。
古人曾主张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说的就是要通过朗读,品味文章的内涵和精髓所在。朗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朗读中还有齐读、分角色读、单独朗读等,这其中教师用得最多的是齐读。也许是课堂时间有限。这么多年的教学,我觉得齐读也有它的弊端。在齐读的过程中,会读的,不会读的,认真的,不认真的,甚至“滥竽充数”的都有,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一一纠正。当然,这种方法不是不能用,适当的时候可以用,但用多了,效果不会好。最好的方法是单独朗读。这需要老师在课余时间舍得吃苦,甘于奉献。抓住点滴时间训练学生的朗读。如利用中午和课间休息时间,每次叫一两个学生朗读。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单独朗读。老师虽然辛苦,无偿地奉献了休息时间,但对学生来说,他们会体会到老师的用心良苦。他们会下功夫去朗读,不敢“浑水摸鱼”,因为每一个人都要到老师这儿过“关”;再者,就语文这门课来说,学生重视了,老师的威信也提高了。
三、加强文言文、诗歌的朗读背诵
文言文与口语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在教文言文时,更要重视朗读和背诵的训练。特别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学习文言文的起始阶段,要让他们学会断句、掌握背诵的技巧,才能为以后学文言文打下基础。在教《<世说新语>两则》、《孙权劝学》等文言文时,针对不同的要求,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先是读准字音和句读,再是读出轻重和语气,三是读出一点文言文的味道,再分角色读出人物的情感和态度,最后是研究性阅读,在读中发现问题,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质疑,在读中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我努力发挥自己应尽的作用,或是指导,或是评点,或是示范,或是领读。学生熟读以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背诵。在背诵时,有的学生往往丢三落四,教师要帮助他们让其抓住每段概括性的关键性词语,连成“链条”;或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理清脉络等帮助记忆。
另外,诗歌教学更要花较多的时间,通过表情范读、学生反复朗读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诗歌巧妙的艺术构思,强烈的感情色彩,优美的意境等,理解诗歌的内在思想意义。
四、以读促写
“读”是语文学习的主线,是素养的储备积累和能力形成的主渠道;“写”是读的自然结果。多年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喜欢给学生朗读作文。早读课读,课前三分钟读,班会课读,晚自修读。学生最喜欢晚自修前听我朗读作文。打开录音机,配上轻音乐,听我富有感情的朗读,学生说是一种享受。初中三年下来,作文听得多,积累得多,写作水平自然而然地提高了。从朗读、背诵到运用,学生作文水平整体提高,这是教师所希望的结果。
这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在训练学生的朗读方面,付出了很多,同时也有了很大收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我也得到了荣誉。朗读,让教师尝到了甜头,给学生带来了益处。
关键词:解题技巧;应用题;学习能力
我们在教学的时候都会遇到关于数学的难题,而数学的难点就是应用题,如果学生无法学习好或者掌握正确的应用题解题技巧,他们就不会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我们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不能只告知学生答案,而是应该传授给他们解题技巧,激发他们应用题解题的兴趣。
一、开展数学面临的问题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面临的问题:一个是教学呈现的形式比较单一,另一个就是结构比较复杂。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会感觉缺乏创新,过于困难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倍感压抑。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让教学现象更加类型化,学生在进行应用题的解答过程当中,依靠老师的公式化教学来开展解题,会出现千篇一律的情况,这样就会让学生在解题的时候只是一种固定的模式,缺乏新意,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禁锢学生思维。我们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不仅仅要重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要求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际的应用。因为,数学是逻辑思维性质比较强的一门课程,常常被应用于解决实际的问题,对于实际问题的应用要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还有就是因为老师只是把教学作为完成教学目的的一个手段,只告诉学生如何解题,而忽视了读题、理解题意的重要性,所以,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的时候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不是很深入,解题时就会出现很多失误。
正是因为这些教学弊端的出现,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减弱,
让本来有趣味的数学课堂学习变得失去活力和乐趣,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就会更加的困惑,时间久了学生就会形成逃学、厌学的恶习。
二、开展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有效教学策略
1.提问方式多样化
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讓问题的提问更加多样化和生活化,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对生活的理解来进行应用题材的选择,当选择学生熟悉的应用题材的时候,或者是学生能够感受和理解的题材的时候,学生对于数学就会有很大的熟悉感。因为数学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这样的呈现方式,会让学生有熟悉感,学生就会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接受,这样他们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个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还能够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数学的学习来解决实际的问题。还有就是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要打破纯文字的方式,可以运用图文并茂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这样可以有效地摆脱文字的枯燥说教,还可以帮助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摆脱文字的枯燥感。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数形结合的思想,为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2.让学生自编应用题
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进行自己编撰应用题,这样能够让学生进一步地掌握应用题的解题结构和解题特征,学生可以对数量关系进行自觉的分析,有效地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培养。例如,买5支铅笔要0.6元钱,买同样的铅笔16支,需要多少钱?解:(1)买1支铅笔多少钱?0.6÷5=0.12(元);(2)买16支铅笔需要多少钱?0.12×16=1.92(元);列成综合算式0.6÷5×16=0.12×16=1.92(元)。答:需要1.92元。我们可以针对这道题让学生来进行仿写,进行相关例题的编写,可以把里面的很多条件进行变化,也可以只是保留题的本质内容,让里面的很多实质内容进行变化。学生在这个时候就会有很多版本,一些接触实际生活的学生就会用现实生活中的东西进行编写,有的学生是这样改编这道题的:3台拖拉机3天耕地90公顷,照这样计算,5台拖拉机6天耕地多少公顷?还有学生运用汽车来进行改编:5辆汽车4次可以运送100吨钢材,如果用同样的7辆汽车运送105吨钢材?需要运几次?学生要想对一道题进行改编,就要对这道题进行完全的理解,还要把握进行学习的本质,通过不断的拓展来完善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这样学生在这样自由的环境里面可以发挥他们想象力,通过不断拓展自己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3.提供对问题解决的时间以及空间
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老师讲、学生听,我们可以改变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来进行自主的探索和应用,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探索空间,老师不要进行滔滔不绝的讲解,要把进行教学的精力用到启发、诱导等相关的问题上来。当老师用正确的方式来进行引导的时候,学生就能够用自己最大的热情来进行操作,不断地进行探索,这样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用最为积极的状态来进行知识的参与学习。以往老师以自己为主导来进行教学,没有给学生留时间来进行思考,因为学生在理解和反应能力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他们对于问题的理解时间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应注意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来开展讨论,让他们对于很多东西的理解,脱离老师和课本,对自己的想法进行畅说欲言。学生可以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对一个应用题的理解进行讨论,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也要配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教学,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学习的时候,就会把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达。其实应用题的学习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就是要让学生进行不断的知识更新,还有就是要进行能力的综合应用。
小组讨论可以让大家的思维都进行展示,通过展示来让学生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数学应用题的学习可以说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一个拦路虎,他们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对于相关的分析、理解问题,没有一个很深入的研究以及探讨,因此,在进行解题时常常无从下手。所以,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地进行拓展和发散,提高学生应用题的解题效率。
参考文献:
[1]姚林虎.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的三步教学法[J].现代妇女,2013(4):3-5.
[2]扈善国.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基本途径[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0):3-5.
【小学低年级朗读教学策略探索】推荐阅读:
小学低年级教学策略07-23
小学低年级写字教学实施策略07-10
农村小学低年级音乐课节奏识谱教学的探索10-21
谈小学二年级数学乘除法教学的优化策略论文07-12
小学高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策略09-25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07-12
小学语文教学应加强朗读训练10-16
小学科学课教学探索06-02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反复朗读的意义05-24
一年级数学探索乐园教学设计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