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班预防疟疾教育工作总结

2025-02-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三班预防疟疾教育工作总结(精选11篇)

三班预防疟疾教育工作总结 篇1

根据 学校的要求,为进一步深入持续加大预防疟疾知识的宣传,进一步 增强学校师生预防疟疾的意识。把预防疟疾知识宣传到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家庭,并延伸到社会,达到全面宣传的良好效果,我班于2011 年6月,圆满的完成了疟疾防治知识的教育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如 下:

一、完成了板报宣传疟疾知识的工作。

二、由班长张文琦主持召开了疟疾防治知识的主题班会,内容有:疟疾知识的定义、蚊子传播疟疾、预防疟疾、按蚊、患疟疾病人服用药品的图片、按蚊喜欢生活的地方、按蚊的生活习性、那些人最容易感染疟疾、疟疾临床表现。

三、晨会上,由班长针对全班40个 学生进行疟疾知识现场问答。内容有:1.什么是疟疾?2.疟疾是怎 样传染的?3.哪些人最容易感染疟疾?4.患了疟疾有哪些症状或者不舒服?5.您或您的家人患了疟疾怎么办?6.患疟疾后不及时进行 诊断和治疗的危害有那些? 7.患疟疾后要吃多少天药才能停止?8. 既便宜效果又好的疟疾治疗药有哪些?9. 用什么方法可以预防疟 疾?10.怎样防止蚊子叮咬?结果全班学生的知晓率是 90%以上。针对学生出错之处及时给予订正。

四、完成了致家长的一封信和学生的手抄报,学生的作品内容丰富很有想象力。本次的主要活动形式有授课,主题队会活动,板报宣传,手抄报等,让学生全面接受疟防教育。我们的活动形式丰富,内容多彩,学生在畅所欲言中,激励竞争中,尽情观看中,欢声笑语中掌握了防疟知识。并且能把学会的知识讲给家人,达到了全面宣传的效果。

2011年6月

三班预防疟疾教育工作总结 篇2

【关键词】 伤口处理;预防接种;健康教育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666-02

狂犬病又称“恐水病”,是由于机体被带病毒的动物咬伤后,病毒在咬伤部份侵入,然后从局部神经肌肉侵入到邻近的神经细胞,最后侵犯到中枢神经而引起的一种急性、进行性几乎是不可逆转的脑脊髓炎。它是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疾病,目前预防狂犬病唯一有效的措施是接种狂犬疫苗。本人对2011年5月——7月到我中心二类疫苗门诊部接受狂犬疫苗注射的暴露人群进行调查、分析、结论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1年5-7月,在我中心按受狂犬疫苗注射的患者有71例,其中男39例,女32例,年龄在2-68岁,对患者疗程注射进行咨询,第一针16例,第二针12例,第三针13例,第4针9例,第五针21例,其中6人为Ⅰ级暴露,25人为Ⅱ级暴露,3人为Ⅲ级暴露。

2 方 法

对患者的伤口情况和注射疫苗之后的效果进行观察。

2.1 Ⅰ级暴露 伤口不作处理,注射狂犬疫苗;Ⅱ级暴露:对伤口进行处理并注射狂犬疫S苗;Ⅲ级暴露:伤口按暴露后按程序处理,注射狂犬疫苗和破伤风抗毒素,与此同时,对不同的人群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在此基础上再给与有针对性的家庭指导。

2.2 Ⅰ级暴露 指的是没有出现皮肤破损,仅限于與动物触摸动物或者是被动物舔舐。Ⅱ级暴露:指的是被动物咬伤、抓伤,但是并没有出血或者是破损的皮肤被动物进行舔舐,粘膜被可疑或确诊的疯动物唾液污染。

3 结 果

接种疫苗有效率98、5%,1例第一针注射后,一个月后再来注射第二针,16例主观感觉朱感觉注射部位有肿胀和疼痛感,12例在注射后出现乏力和疲倦症状,且该症状在第一、二针注射时的发生率较高,1例伤口感染、化脓,除了要求其注射狂犬病病毒血清外,每天到本中心门诊部加强伤口处理和抗感染治疗,17天伤口Ⅰ级愈合。直至7月底无一例狂犬病传染病例报告。

4 健康教育的内容

4.1 加强宣传教育,切断传染源 动物在生长繁殖中存在差一定的周期变化,即所谓的“发春”期,临床上常发现狂犬病暴露发生在春夏季最多,夏季由于天气炎热,动物容易暴躁,不同年龄、职业人群都有普遍的易感性,以小儿多见,因此,加强动物管理是预防狂犬病的关键,家长要定期对家犬进行防疫检查和预防接种,避免小儿和狗接触,社区要加强人群的防范意识,禁止狗只在公共场所走动,发现疯狗要及时捕杀、隔离、告诫不要宰杀和吃用带病毒的动物,倡导尽量减少饲养狗只,切断传染病。

4.2 实行正确的伤口处理 伤口冲洗的目的是破坏伤口处的病毒,防止其增殖和穿透周围神经传到大脑造成损伤,因此正确、及时处理伤口是预防狂犬病的第一步,应指导患者立即挤出血,用肥皂水和清水反复冲洗伤口,经初步处理后即到医院作进一步处理,到门诊后用2%碘酊和75%酒精消毒伤口,处理伤口时间不少于30分钟,对伤口较深的,应扩创或用导管行深部冲洗,同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和抗生素,向患者解释伤口不宜包扎和缝合,以免病毒在局部扩散和暴露会利用紫外线杀灭伤口病毒,也不要随便在伤口上用药,临床上Ⅰ级伤口不需处理,Ⅱ级以上的伤口应按以上常规进行伤口处理。

4.3 安全合理进行狂犬疫苗的注射 相关数据显示狂犬咬伤病的发病概率为15%-30%,但经过积极的伤口处理和注射疫苗后,其发病率下降到0.15%[1]。由此可见,足量、全程进行狂犬疫苗的注射是避免狂犬病发生的最佳方式[2],以下是一些狂犬疫苗的注射工作指导:其一是明确接种的对象,对于Ⅰ级暴露者来说无需进行疫苗注射;对于Ⅱ级暴露者来说,需要立刻进行注射;对于Ⅲ级暴露者来说,不仅要注射疫苗同时还要注射狂犬免疫球蛋白。其二是选择接种部位,临床将上臂三角肌作为最佳注射部位,针对年龄较小的幼儿应该选择大腿外侧区部位进行注射,为了有效避免疫苗注射在脂肪层发生硬结而导致接种失败,要需注意不能在臀部进行注射。其三是确定接种时间,临床表明,最佳的接种时间以伤口形成后在空气中暴露3小时之内为宜,次之是在伤口形成24小时或48小时之内。倘若没有在以上时间内金牛星注射,则在狂犬病的潜伏期进行注射也是有效的,狂犬病的潜伏期为半个月-3个月,进行接种时需按照0、3、7、14、28全程注射,倘若接种者在1年内再次暴露可不用接种,如果在5年内再次暴露就要重新再接种5针。对发热、急性疫病的人群,要在病情稳定之后进行接种。其四是特殊人群的接种,狂犬病是一种能够致死的疾病,因此,一旦暴露,对于没有禁忌症的人群须立即注射疫苗,岁孕妇、婴幼儿等特殊人群也一样。其五是疫苗接种需注意的事项,嘱咐注射者不能进行剧烈运动,禁食辛辣食物,不能饮用浓茶和酒,同时不能使用皮质醇类及免疫抑制剂。其六是疫苗的保存要求,贮存在2°-8℃避光保存,使用前应检查容器外观标签,有效期是否符合要求,切勿将疫苗外带,以免影响疫苗效果及发生副作用。⑦其它:原则上避免使用不同型号、不同厂家的疫苗,以防注射意外时查找原因,由于实际情况无办法的才注射。

5 讨 论

随着经济发展,社区很多家庭都喜欢饲养宠物,但却缺乏有效的动物管理,缺乏相关的处理和预防意识,导致狂犬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相关数据显示,狂犬病的发病率位居我国目前37种法定报告传染病的首位,狂犬病毒的致死率极高,因此,做好暴露人群的相关健康教育,加强疫苗接种预防和伤口处理的实践教育,进行实践教育时,切忌千篇一律,以免由于内容繁琐而引起患者的厌恶心态和影响护理工作进度。通过加强动物管理、伤口处理,能够有效的切断传染源,防止进一步的扩大传染,在此基础上,及时的就医接种疫苗,对狂犬病发病作进一步的预防,从而提高个人及家庭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梅芳,应萍.传染病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64.

[2] 陈香珍.狂犬病的预防护理.增刊.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7(22):37.

预防疟疾教育知识宣传材料 篇3

1什么是疟疾

疟疾民间又叫“冷热病”、“打摆子”、“发疟yao子”是夏秋季节

最常见的传染病。疟疾根据发作周期可分为间日疟、恶性疟和三日疟三种,得了 疟疾以后最主要的症状是发冷,并且发抖得很厉害,这在医学上叫做寒战。大约持续几分种左右就开始发高烧,热度可以高达40℃,大约经过了3—4小时以后就出大汗,体温逐渐下降到正常。“寒冷、高烧、出汗”是疟疾发作症状的“三步曲”。除了发冷、发烧、出汗以外病人常常感到无力、疲乏不想吃东西,头晕、背部四肢酸痛。儿童很可能出现抽风。重症病人可见昏迷、谵语甚至危及生命。

2疟疾是怎样传染的

疟疾的传染源主要是患疟疾的病人和带疟原虫的人。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

播。疟疾病人和带病原虫者如果漏诊或治疗不及时、不彻底,不但可反复发作 而且还可通过蚊子叮咬将疾病传给他人,蚊子叮咬了病人的血后再叮咬健康人就把疟疾传给健康人了。

3那些人最容易感染疟疾

到河谷地带从事经济作物开发的青壮年、住在田棚或到森林里从事野外作业 的人员、从无疟区到疟区打工的民工、出入边境留宿人员、无防蚊设施的青少年 儿童等均属于高风险人群最容易感染疟疾。

4患了疟疾有哪些症状或者不舒服

主要的症状有发冷、寒战、发热、出汗、头、腰肌及全身疼痛。

5您或您的家人患了疟疾怎么办

赶快找医生吃药、打针。而且越快越好,因为疟疾的迅速治疗可以挽救生 命。也就是说疟疾是可以完全治愈的。

6患疟疾后不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危害有那些

轻则延长病程并引起贫血,重则发展为重症疟疾或脑型疟引起死亡。

7患疟疾后要吃多少天药才能停止

一般至少要服5-8天,否则疟原虫会残存在体内,造成日后的复发。所以患 疟疾后一定要按医生嘱咐的服完全部疗程的药才能有效的治疗疟疾。

8既便宜效果又好的疟疾治疗药有哪些

治疗间日疟最有效的药物是氯喹和伯喹,恶性疟则从青蒿琥酯、蒿甲醚、哌 喹和科泰新、双氢青蒿素中任选一种加2天伯喹一起治疗。

9用什么方法可以预防疟疾

预防疟疾最好的方法是防止蚊子叮咬。另外还可通过服预防药进行预防,药 物预防是有效的,流行地区的婴儿和孕妇及新进入流行地区的易感者都应采用适当药物预防。除了药物预防外,关键是要做好防蚊、灭蚊。应清除垃圾、杂草、填平污水坑,消除蚊子孳生地。居室、宿舍要挂好门帘、窗纱、晚上睡觉时放下 蚊帐,可喷洒灭蚊剂或用蚊香驱杀蚊虫。另外傍晚时穿长袖衣裤裸露部分涂 敷驱蚊剂,睡觉时应注意避免身体紧贴蚊帐等都可有效防蚊。

10怎样防止蚊子叮咬

正确使用蚊帐和帐屏、涂趋避剂、蚊香熏蚊、从事野外作业穿长袖衣裤等都是防止蚊子叮咬方法。

找郢初级中学疟疾预防工作总结 篇4

2009年6

月日

找郢初级中学疟疾预防工作总结

为普及疟疾防治知识,提高中学生的疟疾防治意识,促进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按照县教育局所制定的《第五轮中国全球基金学校预防疟疾教育怀远县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我校与2009年5月开始认真开展了对中学生的疟防知识的宣教活动。目前,此项活动已基本结束,现就工作开展情况做以总结。

一、认真学习和领会上级文件精神,明确指导思想。

为保证疟防知识宣教活动顺利开展,我校首先组织学校领导班子和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县教育局和县卫生局下发的文件,深入领会文件精神。通过学习,我们一致认识到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深入开展中学生的预防疟疾知识的教育活动意义重大,它不仅关系到每个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许多家庭的健康并福和社会的稳定,因此,我校在开展此项活动中,坚决贯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严格依照县教育局文件要求,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全面加强中学生的疟疾预防知识的教育。

二、领导重视,责任到人。

我校领导高度重视疟防知识宣教工作,为此,学校召开了领导班子的专题会议,研究成立了学校疟疾防控领导小组,由李存顺校长任组长,做到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层层落实,确保此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建立保障机制,真正落实疟防工作。

为使疟防工作落实到位,我校领导认真讨论,研究制定了学校疟防工作预案和相应的规章制度,保证了此项工作能够按计划有条不紊的开展,做到宣传到位,授课到位,活动到位,检查落实到位。

四、多种形式幵用,大力作好疟防知识宣教活动。

学校利用校会、班会、周会、板报专栏、广播宣传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大力宣传疟疾防控知识,全校14个班集体授课一次(3课时),班级平均授课3课时,累计授课45课时。由共青

团组织负责,办疟防知识宣传专栏3期,广播宣传15次,班级举行主题班会14次。通过广泛宣传,我校学生不仅掌握了疟防知识,而且大大提高了他们对疟疾防治的意识,幵通过他们将疟疾防治相关知识传播给家人和四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今后,我们要继续努力,常抓不懈,把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做的更好。

怀远县找郢初级中学

预防疟疾_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了解学生对疟疾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使学生能够说出预防疟疾的方法和措施。

教学形式:

分组讨论 教学过程:

1.确定讨论的题目:“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预防疟疾呢?” 2.根据讨论内容进行分组。

3.教师宣布讨论时间和纪律要求。

4.每组推选小组讨论的主持人和纪录员。

5.讨论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预算推选汇报人代表本小组到讲台前汇报讨论结果。

6.各小组之间就不清楚的问题提出疑问。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给予解答、补充。教师小结,出示挂图3 预防疟疾的关键是防蚊、灭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⑴环境改造 ① 排水:排出沟渠、管道、阴沟、阴井的无用积水,控制蚊媒孳生。② 填平坑洼:填平无用的水坑、洼地和水沟等,控制蚊媒孳生。③平整田地:平整田地利于排水,减少雨水积成的浅水洼,减少孳生地。④ 修整沟渠:清除杂草,保持水流畅通,加深蓄水,加大坡度,使之不利于蚊虫孳生。⑵减少人蚊接触 ① 改善居住条件和习惯 ② 作物防护:在村庄周围与稻田之间种植旱作物并保持适宜宽度作为防蚊带。③ 动物屏障:用牲畜引诱寻找血源的蚊虫,从而减少蚊虫对人的侵袭。教学内容四:疟疾的传播方式、主要症状及治疗时规范用药

教学目的:

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疟疾及其流行特点;明确疟疾的传播方式,提高对疟疾的警觉性;知道疟疾的主要症状,树立对疟疾治疗必须规范用药的意识。

教学形式: 出示挂图进行讲解。

教学教程:

(1)疟疾在目前的流行形势

疟疾是全球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全世界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非洲中部、南亚、东南亚及南美北部等疟疾流行地区。目前,在我国流行仍较严重的地区局限到安徽、湖北、河南、江苏4省的局部地区以及云南的边境和海南的中南部山区。

(2)疟疾是由原虫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使人们患上疟疾的凶手是一种肉眼看不到的寄生虫,它叫做疟原虫。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型疟原虫四种,他们分别能引起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型疟。间日疟目前在我国较为常见,恶性疟次之。

(3)疟疾是通过蚊子传播的

那么,疟原虫又是怎样进入人体的呢?(出示挂图)

在天热的时候,我们穿的很少,大部分四肢都暴露在衣服外面,就像图片上的这位同学的样子,很容易被蚊子叮咬而患疟疾。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被蚊子叮咬过,但并没有患疟疾,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蚊子分为很多种,只有其中带有疟原虫的按蚊才能传播疟疾,当一只受传染的按蚊叮吸人血时,疟原虫就进入了人体,使人发病。

(4)疟疾的主要症状是发冷、发热、出汗

患了疟疾,人会有哪些症状呢?(出示挂图)

疟疾的典型症状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发冷发热又出汗。

患者先是感觉全身发冷、颤抖(夏天盖几床棉被也不暖和)此时体温多已超过3 8℃,同时出现面色苍白、口唇与指甲发紫等症状,常常伴有头痛、恶心和呕吐。

然后是发热,表现为满脸通红,皮肤灼热,体温高者可超过40℃。患者发热时头痛得厉害。

紧接着患者又表现为大汗淋漓、体温急降,全身乏力,这时体温迅速恢复正常。

间日疟目前在我国较为常见,主要分布在云南、海南、安徽、湖北、河南、江苏等省。间日疟原虫在血液中的发育周期为48小时,所以间歇一天发病。

(5)疟疾治疗应该规范用药

患了疟疾,应该如何治疗呢?(出示挂图)

患了疟疾,要及时到医院或乡村卫生所云就医,并且要遵照医生的要求,坚持连续服药(氯喹加伯喹)八天,疟疾就会被根治。但是,千万要注意不要感觉身体好转了,就擅自停止服药,这样会导致疟疾复发。

搬家:从鳕鱼到疟疾 篇6

工业化之后,这个星球的温度升高了0.7℃,上面40%的动物和植物不得以放弃了不再舒适的家园。它们的迁移也给人类惹下一些麻烦。“多奇怪!”阿拉斯加渔民吉姆•萨默斯(Jim Summers)发现捕鱼的工作变得异常艰难,“我们的鳕鱼都到哪去了?”

鳕鱼的故事

阿拉斯加鳕鱼是世界上用量最大的食用鱼之一。肥美多汁的鱼肉被加工成为三明治、快餐鱼条等美食,来满足老餮的胃口。

每年,在阿拉斯加到日本北部之间的北太平洋海域,超过300万吨的鳕鱼被捕捞,其中大概一半来自白令海峡,是美国渔民的功劳。鳕鱼因此给美国渔业带去了上亿美元的收入。

但近些年,像萨默斯一样的渔民却被迫不断地将船向北行驶。“现在,要想捕到同去年一样多的鳕鱼,就得一直往北走360英里,”他说,“每一年都要多向北走一些才行。”

“全球变暖正在破坏北冰洋的食物网。因为许多动植物的生存都依赖于冰层之下的海洋植物,”克里斯•哈尼(Chris Haney),一位动物保护组织的首席科学家说,“浮冰、海洋植物、浮游生物和鳕鱼,共同组成了这张食物网,但海冰的融化在加快,并向岸边退缩,海洋植物的开花周期因此被破坏,这张网上其他生物的活动也被打乱了。”

每个冬天,鳕鱼来到阿留申群岛附近产卵,然后游去北方的温暖水域。但现在,食物已经随着消退的海冰去了更靠北的地方,鳕鱼也就因此追随着西北大陆架的轮廓,日益靠近俄罗斯水域。

海洋学家们通过分析附近渔民的报告得出结论:每年夏天从阿留申群岛地区消失的鳕鱼后来的确出现在了俄罗斯。阿拉斯加鳕鱼变成了俄罗斯鳕鱼!

2009年夏天,俄罗斯声称,他们的渔获量大大增加,与此相关的股票也在看涨。美国的渔业人员却情绪低落,因为8月8号的调查显示,一切的迹象刚好相反。如今,美国人所能做的,只是时不时将他们的调查延伸到俄罗斯境内,来看一下,迄今为止,究竟有多少阿拉斯加鳕鱼跑到了这个国家。

向北长的枫树

“因为父亲一直在开餐厅,每次都会买很多瓶那种一加仑25美元的枫糖,我可以随便吃,”在新英格兰长大的谢亚•巩特尔说,对许多生活在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的人来说,枫糖代表小时候的味道,“但现在,要想买到一加仑60美元的都很困难了。”

枫糖价格疯长是因为那些产糖的枫树正在远离新英格兰。

糖枫树需要寒冷的冬天。只有在低于冰点的数个星期当中,它们才能将夏季储存的淀粉转换成春季萌芽所需的蔗糖。但新罕布什尔州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相比上世纪新英格兰地区的平均温度升了7℃。

于是,枫树往上走了两个纬度,到更接近加拿大的地区找寻适宜的气候去了。“全球变暖可能真的会使我们这些生活在新英格兰的人再也没有机会往煎饼上抹枫糖了,”巩特尔说,“那我会想念枫糖的。”

但有些事比吃不上糖更糟。

以往,枫糖制造业每年都能带给新英格兰大约2000万美元的收入。现在却萎缩了10%。商品林木材的结构也将发生变化,造纸等30万个与林业制造相关的岗位因此受到威胁。失去枫树还会使新英格兰的旅游业受伤,靠着秋日枫叶的鲜亮美景,新英格兰每年都有数十亿美元入账,今后这可能会泡汤。

可恶的扩张

在庞大的物种迁移队伍中,包括鳕鱼,包括枫树,也包括小小的蚊子。不过它们倒不是为了活命。全球变暖为这些疟疾、登革热等瘟疫的媒介提供了绝好的圈地机会。

WHO证明,气候变化与蚊子的密度、种群和迁徙密切相关,热带疾病已经北移。“近10余年,北半球越来越潮湿和温暖,蚊子得以在大范围内滋生。每年有350万新病例,2万死亡。”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五一解释,据估计,全球变暖会使疟疾和登革热的传播范围增加,威胁40~50%的世界人口。

他介绍,气候变化对传染病的影响模式一般是这样—气候变暖导致气候带改变,热带传染病扩散到温带,传染病传播范围和时间增加。从另一方面,适宜媒介动物生长繁殖的时空范围扩大,将导致微生物生长繁殖期扩大。

王五一说,考虑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直接影响,生物因素占一个重要部分。他曾经同其他几位研究人员做过关于气候变化条件下中国国内鼠疫疫源地的预测模型。

从模型上看,CO2倍增的情形下,全国将新增加鼠疫疫源县62个,面积99.8万平方千米,比现有252个疫源县总面积扩大了40%左右。

官埠小学预防疟疾实施方案 篇7

我校认真落实开展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利用学校和班级的辐射力,增强学生、家长对疟疾的防范意识,提高其防范能力,切实提高我校卫生教育水平。

一、指导思想

通过对在校学生疟疾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师生有效预防和治疗疟疾的意识和能力,争取达到零感染。

二、工作目标

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的开展,确保全校师生对疟疾防治知识的知晓率100%。

三、具体实施

1、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朱海涛

副组长:舒忠民

组员:全体班主任教师

舒忠民负责档案资料的收集,教师的培训。班主任负责让本班学生知晓。

2、组织师资培训:

(1)、县局培训会召开后,我校便深入开展预防疟疾教育工作的培训工作,于3月初对所有教职工进行了全员培训。

(2)、开展疟疾防治知识授课

我校的预防疟疾教育工作的授课工作,由各位班主任教师负责。由他们负责对全校所有学生进行预防疟疾教育工作。

3、组织疟疾防治知识主题班队活动

以班级为单位,召开以预防疟疾的主题班队会,4、开展疟疾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要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以班为单位,至少组织开展1次以疟疾防知识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活动形式力求实效,扩大宣传力度,营造强势宣传效应,活动中杜绝务虚的花哨做法,切实将教育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有花有果。

四、事情安排 3月

1、教师培训

2、少先队督查全校清洁卫生

3、拉横幅 四月

1、班会向学生宣传

2、少先队督查全校清洁卫生 五月

1、五、六年级防疟疾知识检测

2、总结、表彰

预防疟疾教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疟疾;

2、明确疟疾的传播方式,提高对疟疾的警觉性;

3、知道疟疾的主要症状,树立疟疾治疗必须规范用药的意识;

4、学会预防疟疾的着急措施——防蚊、灭蚊。

二、教学重点

预防疟疾的着急措施——防蚊、灭蚊。

三、教学过程

目的:

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疟疾及其流行特点;明确疟疾的传播方式,提高对疟疾的警觉性;知道疟疾的主要症状,树立对疟疾治疗必须规范用药的意识。

形式:

具体操作:

1、疟疾在目前的流行形势

疟疾是全球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全世界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非洲中部、南亚、东南亚及南美北部等疟疾流行地区。目前,在我国流行仍较严重的地区局限到安徽、湖北、河南、江苏4省的局部地区以及云南的边境和海南的中南部山区。

2、疟疾是由原虫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使人们患上疟疾的凶手是一种肉眼看不到的寄生虫,它叫做疟原虫。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型疟原虫四种,他们分别能引起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型疟。间日疟目前在我国较为常见,恶性疟次之。

3、疟疾是通过蚊子传播的

那么,疟原虫又是怎样进入人体的呢?(出示挂图)

在天热的时候,我们穿的很少,大部分四肢都暴露在衣服外面,就像图片上的这位同学的样子,很容易被蚊子叮咬而患疟疾。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被蚊子叮咬过,但并没有患疟疾,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蚊子分为很多种,只有其中带有疟原虫的按蚊才能传播疟疾,当一只受传染的按蚊叮吸人血时,疟原虫就进入了人体,使人发病。

4、疟疾的主要症状是发冷、发热、出汗

患了疟疾,人会有哪些症状呢?(出示挂图)

疟疾的典型症状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发冷发热又出汗。

患者先是感觉全身发冷、颤抖(夏天盖几床棉被也不暖和)此时体温多已超过3 8℃,同时出现面色苍白、口唇与指甲发紫等症状,常常伴有头痛、恶心和呕吐。

然后是发热,表现为满脸通红,皮肤灼热,体温高者可超过40℃。患者发热时头痛得厉害。

紧接着患者又表现为大汗淋漓、体温急降,全身乏力,这时体温迅速恢复正常。

间日疟目前在我国较为常见,主要分布在云南、海南、安徽、湖北、河南、江苏等省。间日疟原虫在血液中的发育周期为48小时,所以间歇一天发病。

5、疟疾治疗应该规范用药

患了疟疾,应该如何治疗呢?(出示挂图)

患了疟疾,要及时到医院或乡村卫生所云就医,并且要遵照医生的要求,坚持连续服药(氯喹加伯喹)八天,疟疾就会被根治。但是,千万要注意不要感觉身体好转了,就擅自停止服药,这样会导致疟疾复发。

官埠小学学生预防疟疾知识测试题

学生姓名

性别

年龄

年级

一、是非题(40分)

1、预防疟疾最有效的方法是预防蚊子叮咬。()

2、蚊子咬了病人的血后再盯咬健康人不会把疟疾传给健康人。()3、疟疾是由蚊子叮咬而传播的传染病。()4、疟疾是人畜共患疾病。()

5、通常情况下,脉搏的博动与心脏的跳动是保持一致的。()

6、疟疾的主要症状有发冷、寒战、、发热、出汗、头、腰肌及全身疼痛。()7、患疟疾恢复期的儿童需要多喝水和多进食。()

8、疟疾流行区的儿童发烧时,应立即请医务人员检查()

二、选择题(30分)

1、预防接种是为了()

A、治疗疾病

B、预防多种传染病

C、加强营养

2、健康是指()

A、身体没有毛病

B、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完好状态

C、保持人们身体上、心理上的社会适应能力上的完好状态

3、为保证睡眠时间,中小学生每天睡眠不低于()A、8小时

B、9小时

C、10小时

4、《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将疟疾列入哪类传染病()A、甲类

B、乙类

C、丙类

5、疟疾主要发病在()

A、冬季

B、夏季

C、夏秋季

6、疟疾的易感人群()

A、普遍易感

B、免疫力低下者易感

C、有病者易感

三、问答题(30分)

1、你或你的家人患了疟疾怎么办?

2、用什么方法可以预防疟疾?

三班安全教育工作计划 篇8

安 全 教 育 工 作 计 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安全法律法规为准绳,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系安全工作专项整治精神,紧紧围绕市教育局安全教育活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切实做好每位学生的安全教育,综合整治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以保障学生人身财产安全和学生健康成长。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护自救安全防范意识,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二、活动目的:

通过开展“安全教育”活动,进一步强化三年级安全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动员每位家长支持我们的安全工作,保证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

三、重点工作及措施:

1、抓上下学路上安全,选路队长负责。

充分利用活动课、学科教学渗透,晨会课、黑板报,宣传窗、队报、广播、集会等形式,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以及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差异,开展安全教育活动。

2、狠抓饮食卫生。

重点是课外卫生安全工作,禁止学生乱买小吃,减少传染病的传染渠道。

3、狠抓骑车安全

在加强学校安全防范措施和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中,交通法规教育是一个重要方面,尤其在自行车已经普及的今天,加强交通法规教育,增强学生交通安全和自我保护能力尤为重要。禁止学生骑自行车,如有及时与学生家长联系,共同配合做好工作。

学校在组织学生劳动或社会实践活动时,对劳动场地,工具要作好安全检查,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劳动纪律要求,以避免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5、抓在家安全。

一是教育学生不玩电,不玩水,不玩火,利用生活与劳动、常识等学科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安全使用煤气、热水器,让学生能安全使用电视机、录音机等。二是要教育学生不得在夜间聚会,外出要征得家长的同意。三是教育学生不玩危险的游戏活动。

6、密切家长、学校联系,共同抓好安全工作。

(1)每次的家长会,教师必须要有安全教育方面的内容。

(2)加强特殊时间的重点教育,比如在第一学期放假之前,家访时,要告知家长在寒假期间要教育女子不玩鞭炮,不玩火;在第二学期放假之前,家访时必须向家长交待清楚暑假期间要教育女子不玩水。进一步促使家长重视子女的人身安全,加强假期的安全防范意识。

7、转变一些安全教育观念。

考虑到小学生年龄小,自我防范意识差的特点,同时结合有关条文,向学生强调两点:

(1)小学生发现山林火情,不得救火,但必须报告。

(2)小学生发现有人落水,不得救人,但必须呼救。

青蒿素与疟疾防治 篇9

疟疾与人类相伴

青蒿素是与疟疾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它是疟疾的克星。人患疟疾后会产生周期性高烧和寒战的症状,所以也俗称为打摆子。中国古人把疟疾称为“烟瘴”,认为是飘浮的雾气导致人们中毒。

1880年,在阿尔及利亚工作的法国医生夏尔•拉韦朗在疟疾病人体内发现了一种单细胞寄生虫,并确定它是导致疟疾的直接原因,这种致病原便是疟原虫。为此,拉韦朗获得了190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897年,英国医生罗纳德•罗斯证明疟疾是由蚊子传播给人的,为此,他获得190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两项发现奠定了人类抗击疟疾的基础。疟原虫是跨宿主成长的病原虫。它在脊椎动物体内进行无性繁殖,再到蚊子体内发育到性成熟阶段,进行有性生殖。迄今人们发现了4种疟原虫,其中最常见最有代表性的是恶性疟原虫。疟疾由称为按蚊的雌蚊传播,公蚊以植物汁液为生,与疟疾没有关系。

人被按蚊的雌蚊叮咬之后5~10分钟,疟原虫孢子就会到达人体肝脏,既可躲过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又可利用肝细胞的营养来大量分裂繁殖。约一星期后,疟原虫孢子胀破肝细胞逸出,把数以百万计的新孢子释放入血液。新孢子马上入侵红细胞,再次逃过免疫系统的追杀。它们以血红蛋白为食,继续繁殖,大概两天后破坏红细胞,产生更多的孢子入侵其他红细胞。如此往复,不久患者2/3的红细胞被疟原虫占领。而疟原虫在血液里的这种周期性的繁殖过程便导致病人三天两头地发高烧、打寒战。

此外,一些孢子在红细胞里发育成大小不同的雌雄细胞,蚊子叮咬患者时,雌雄细胞就进入蚊子体内,在蚊子的消化道里生存,发育成熟后彼此结合,进行有性繁殖。两个星期之后,新产生的孢子进入蚊子的唾液腺,在蚊子叮咬其他人时,把疟原虫孢子传播给他人。

受到美洲部落金鸡纳树皮可以治疗疟疾的启发,1826年法国药师佩雷蒂尔和卡文顿从金鸡纳树皮中提取出了治疗疟疾的药物——奎宁,这是人类的第一个治疗疟疾的西药,由于疟原虫对奎宁产生了抗药性,后来又产生了另一些新药,如氯喹和乙胺嘧啶等药物。

青蒿素的发现和提炼

然而,由于疟原虫陆续对氯喹和乙胺嘧啶等药物产生了抗药性,研发其他更有效的药物就成为战胜疟疾的另一种选择。青蒿素正是人类挑选的迄今最为有效的抗御疟疾的药物。中国人对青蒿的认识其来已久。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元前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退热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明确说明青蒿能“治疟疾寒热”。青蒿在中国民间又称臭蒿和苦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1967年中国开展了一项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的大项目,这个科研大项目启动的日期是5月23日,因此将此项目命名为“五二三项目”。参与这项研究的有中国的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1969年1月21日,屠呦呦以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的身份,参加了“五二三项目”。

在此之前,国内其他科研人员已经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但却没有筛选出一种满意的药物。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只有68%,还不如胡椒的抗疟效果。后来,在第二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的抗疟效果甚至降到只有12%。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青蒿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

发现青蒿其实需要慧眼。屠呦呦再次翻阅古代文献查到《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有几句话,“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一记述与传统的中药煎熬后服用有很大的不同。煎熬后的中药经过了高温,是不是高温破坏了鲜青蒿汁的抗疟效果?

带着这些疑问,屠呦呦与研究组的研究人员用实验来验证。屠呦呦等人改用以沸点在60摄氏度下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1971年10月4日,经过第191次实验,屠呦呦在实验室观察到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这意味着实验检验了科学假说,只有用低温提取出的鲜青蒿汁才具有强大的抗疟功能。

现代实验科学的进一步验证

提取的鲜青蒿汁被命名为青蒿素。证明低温下提取的青蒿素具有强大的抗疟功能只是青蒿素研究的重要一步。至于青蒿素为何有如此强大的抗疟功能,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阐明。例如,青蒿素的分子结构是什么,分子量是多少,是否可以人工合成,其杀灭疟原虫的原理是什么等等,都需要弄明白。

1973年初,北京中药研究所获得青蒿素的结晶,希望有机化学家能解开其结构和抗疟原虫之谜。这个接力棒交到了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周维善院士之手,由他带领的研究小组进行了青蒿素结构测定和人工全合成。

周维善小组采用科学仪器,如高分辨率质谱仪,经过反复研究和测定,认定青蒿素是一个有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组成的化合物,分子式为C15H22O5。它是一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含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结构,而且,这个药物的分子中不含氮。这证明西方学者提出的“抗疟化学结构不含氮(原子)就无效”的药学观念是错误的。青蒿素的结构测定工作在1976年结束,1979年5月出版的《化学学报》发表了研究人员的论文“青蒿素的结构和反应”。

1979年,周维善研究小组又开始了青蒿素的全合成研究。这是检验青蒿素是否存在,其结构是否真实的更重要的深层次研究,因为此前的结构是根据光谱数据解读出来的,还需要全合成来检验。

经过5年的潜心研究,1984年初,研究组实现了青蒿素的全合成,合成的青蒿素与天然青蒿素完全一致。随后,研究论文《青蒿素及其一类物结构和合成的研究》发表在1984年第42期的《化学学报》上。1977年,青蒿素项目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获重大成果奖,1987年,青蒿素全合成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抗疟原理

在青蒿素之前已经有奎宁、氯喹和乙胺嘧啶等药物,它们的抗疟作用各有特点。奎宁对各种疟原虫的红细胞内期滋养体有杀灭作用,因而能控制临床症状。氯喹的作用原理比较复杂。临床药理学研究发现,应用氯喹后,疟原虫溶酶体内药物的含量高出宿主溶酶体千倍以上,由此认为疟原虫有浓集氯喹的特异机制。而且,氯喹可插入疟原虫DNA双螺旋链之间,形成DNA-氯喹复合物,影响DNA复制和RNA转录,并使RNA断裂,从而抑制疟原虫的分裂繁殖。此外,氯喹为弱碱性药物,大量进入疟原虫体内,可使其细胞液的pH值增大,形成对蛋白质分解酶不利的环境,使疟原虫分解和利用血红蛋白的能力降低,导致必需氨基酸缺乏,从而干扰疟原虫的繁殖。

乙胺嘧啶则对恶性疟和间日疟的原发性红细胞外期有抑制作用,它能阻止疟原虫在蚊体内的孢子增殖,起控制传播的作用;还可抑制疟原虫红细胞内期的未成熟裂殖体,用于控制耐氯喹的恶性疟症状发作,但生效较慢;也可以抑制疟原虫的二氢叶酸还原酶,阻碍核酸的合成。乙胺嘧啶常与二氢叶酸合成酶抑制剂磺胺类或砜类合用以增强疗效,用于耐氯喹的恶性疟。

然而,青蒿素的抗疟原理与之前的抗疟药有明显不同。尽管现在对青蒿素的作用原理还不是完全了解,但已有的一些研究能初步阐明青蒿素的抗疟作用。

青蒿素的特点在于快速抑制疟原虫成熟。体外实验表明,青蒿素可明显抑制恶性疟原虫无性体的生长, 有直接杀伤作用。而且,青蒿素的作用相当于氯喹的1.13~1.16倍。对源自青蒿素的一些药物进行研究发现,在青蒿素、蒿甲醚及青蒿酯钠的抗疟效应中,青蒿酯钠效果最好, 为氯喹的16倍, 为青蒿素的14.3倍, 青蒿素和蒿甲醚的抗疟效果与氯喹相近。

青蒿素主要作用于疟原虫的膜系结构。它首先作用于疟原虫的食物泡、表膜、线粒体,然后是核膜、内质网、核内染色物质等。由于能干扰疟原虫表膜和线粒体的功能,就能阻止疟原虫的消化酶分解宿主的血红蛋白成为氨基酸,后者也就是疟原虫的食粮。疟原虫无法得到食粮,很快就产生氨基酸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导致虫体瓦解并死亡。

而青蒿酯钠通过还原青蒿素来抑制疟原虫表膜、食物泡膜、线粒体膜系细胞色素氧化酶的功能,从而阻断以宿主红细胞胞浆为营养的供应。因此,青蒿素的抗疟原理既不同于奎宁、氯喹那样使疟原虫DNA受抑制以干扰疟原虫的繁殖,也不同于乙胺嘧啶、磺胺类药物那样干扰疟原虫的叶酸代谢来杀灭疟原虫。

综合防治疟疾效果最好

尽管青蒿素有强大的抗疟功能,但也有其局限性。例如,青蒿素对疟原虫红细胞内期有杀灭作用, 但对红细胞外期和红细胞前期无效。青蒿素亦可诱发疟原虫的抗药性,但比氯喹慢得多。

疟原虫对氯喹耐药性的发生,可能与其从体内排出药物增多和代谢加速有关。而耐乙胺嘧啶的疟原虫的二氢叶酸还原酶大量增加,使乙胺嘧啶对疟原虫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鉴于疟原虫对这些药物产生了耐药性,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各国临床一般采用联合用药疗法(ACT),如奎宁+青蒿素,或者用青蒿素复方药。

尽管目前全球各地使用青蒿素为基础用以治疗疟疾的联合疗法疗效仍能达到90%以上,但世界卫生组织已确认,近几年在柬埔寨及泰国边境地区已出现了疟原虫的青蒿素耐药性,因此提出各国必须对刚刚出现的青蒿素耐药性现象迅速采取遏制行动。2011年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发出一份题为《遏制青蒿素耐药性全球计划》的行动纲领,希望各国采取五项行动。

一是遏制耐药疟原虫的传播;二是加强对青蒿素耐药性的监督和监测;三是规范采取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在临床实践中的实施办法;四是加强对青蒿素耐药性的相关研究。全球行动计划特别指出,目前特别需要集中资金用于对青蒿素耐药性的相关研究,以期开发研究出对耐药疟原虫更加快速有效的检测技术,并研究开发出可最终取代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的新型抗疟药物;五是调动资源与激励行动。

可以看到,由于对青蒿素耐药性原理尚未明了,世界卫生组织在考虑联合用药的同时,也把目光转到了研发可以取代青蒿素的新药物。这也意味着,青蒿素并非抗击疟疾的唯一药物和手段。实际上,世界卫生组织一直重视抗击疟疾的预防和综合治疗方式。该组织的统计表明,全球抗击疟疾的行动在2000年~2010年期间拯救了73万多人的生命,其中近3/4是自2006年以来取得的成果。因为,最近5年间,DDT室内滞留喷洒、药浸蚊帐(以杀虫剂如溴氰菊酯来浸泡蚊帐)和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得到日益广泛使用。

因此,药物治疗,包括青蒿素的应用只是与多项预防方式结合的一种用药方式。如果不采用室内残留喷洒DDT和使用长效杀虫蚊帐等预防措施,青蒿素等药物再强大有效,也不可能彻底消灭疟疾。所以,对待疟疾,最好的方法是综合防治。

二年级三班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下发的体育卫生工作条例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切实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

二、工作目标

1、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使学生了解卫生健康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改善学校的卫生与教学条件,加强对传染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与治疗。

2、使学生了解一些卫生保健常识,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

3、开展学生卫生健康与咨询服务。

4、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不断提高其健康水平。

5、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证学生具有旺盛的精力、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

6、促进儿童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心理卫生问题。

5、动员学生家长主动配合学校进行健康教育。

三、我班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1、使学生理解健康的概念,培养健康的意识行为,懂得预防食物中毒的方法。

2、让学生了解适时、适体的穿着有益健康,引导学生培养朴素、大方、适时的穿着风格。

3、使学生认识吸毒的危害,教育青少年千万不要因好奇去尝试吸毒。

4、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心理健康的标准使自己逐步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正确看待自己身上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控制自己的情绪,多参与集体活动,培养良好的兴趣,并懂得如何自我保护。

5、了解环境卫生的重要作用,懂得爱护环境卫生从我做起。

6、让学生了解学校健康促进的内容,并在行动上支持和参与学校健康促进活动。

四、工作重点

(一)加强健康教育。

1、认真上好健康教育课,做到有计划、有教师、有教材、有课时、有教案。

2、为学生提供心理、生理卫生知识教育服务。各年级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培养少年儿童提高调控情绪的能力,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具有预防心理障碍和保持心理健康的能力,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合作精神。

3、重视学生心理、生理健康教育,开展高年级学生青春期卫生讲座,并配合录像、挂图等,使讲座内容丰富多彩,通俗易懂。

4、提高预防疾病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让学生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了解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等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5、坚持每周“大扫除”制度,着力培养学生卫生习惯,做到常洗澡,勤换衣,勤剪指甲,不喝生水,不随地吐痰等,确保学生健康行为形成率达80%以上。

(二)着力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

1、在硬件上,校舍、采光、厕所、桌椅配置等均达到国家标准。在软件上,政策落实,制度到位,急救、防灾有预案,卫生服务优良,档案资料齐备,实行依法管理。

2、通过宣传教育,让全体师生懂得环境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避免在不利于身体健康的环境(如大雾、灰尘、噪声等)中进行体育活动等。

三班预防疟疾教育工作总结 篇11

古时人们对这种传染疾病束手无策,甚至认为是神降于人类的灾难。苏美尔人就认为疟疾是由瘟疫之神涅伽尔(Nergal)带来的,古印度人则将这种传染性和致死率极高的病称作“疾病之王”。

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第一次攻占罗马这座“永恒之城”的蛮族西哥特人首领阿拉里克、文艺复兴初期的意大利大诗人但丁均死于疟疾。在中国的史书上,疟疾也是一名常客。汉武帝征伐闽越时,“瘴疠多作,兵未血刃而病死者十二三”;东汉马援率八千汉军,南征交趾,然而“军吏经瘴疫死者十四五”;清乾隆年间数度进击缅甸都因疟疾欢而受挫,有时竟会“及至未战,士卒死者十已七八”。在宋人陈言编撰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指出了疫疟的特点:“一岁之间,长幼相若,或染时行,变成寒热,名曰疫疟”。

屠呦呦的发现受益于《肘后备急方》

古代医学无法确定传染源,古人大多认为疟疾是通过空气传播的。中国古代医家认为疟疾由感受疟邪引起,以恶寒壮热,发有定时,是多发于夏秋季为特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其中引起瘴疟的疟邪亦称为瘴毒或瘴气,在我国主要存在于南方,所致疾病较重,易于内犯心神及使人体阴阳极度偏盛。古罗马人则认为,沼泽湿地中会产生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通过口鼻呼吸进入人体,引发疟疾。意大利语中的“污浊空气”(mal’aria),就成了疟疾的学名Malaria。

古人尝试了诸多途径对治疟疾,但成效寥寥。罗马名医盖伦根据“四体液说”提出,疟疾是体液不平衡所导致的,采用放血和催泻疗法即可治愈。然而,疟疾本身就会导致贫血,简单粗暴的放血只能让病人死得更快。传统中医则认为祛邪截疟是治疗疟疾的基本原则。在诊断为疟疾后,即可截疟。在此基础上,根据疟疾证候的不同,分别结合和解表里、清热保津、温阳达邪、清心开窍、化浊开窍、补益气血等治法进行治疗。

相传起源于神农氏,在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中,最早明确记载了植物常山有治疟的功效。而此次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则是受到《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绞取汁,尽服之”的启发。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疟疾也分不同种类,除传统病症的疟疾,还有寒虐、温虐、瘅虐之分。乾隆年间由太医吴谦修编的汉医丛书《医宗金鉴》中,记录了“柴胡截疟饮”一方。该方以小柴胡汤和解表里,导邪外出;常山、槟榔祛邪截疟;配合乌梅生津和胃,以减轻常山致吐的副作用。

而针对寒多热少的寒虐,则有出自于《伤寒论》的“柴胡桂姜汤”。方子以柴胡、黄芩和解表里,桂枝、干姜、甘草温阳达邪,天花粉、牡蛎散结软坚,可加蜀漆或常山祛邪截疟。此外,“何人饮”、“达原饮”、“截疟散”也是中国古代医家较为常用的药方。

世界各地医生的努力仍然没有减少疟疾的肆虐。不论在中国还是其他国家,只要当地气候潮湿炎热,疟疾就时常发作。疟疾不仅种类繁多,且痊愈后病人身体并不产生抗体可以免疫,重复感染疟疾让人们一步步走向死亡。

传教士向康熙献上金鸡纳树

但丁在《神曲·地狱篇》中借助疟疾将恐惧描绘得活灵活现:犹如患三日疟的人临近寒颤发作时/指甲已经发白/只要一看阴凉儿就浑身打战/我听到他对我说的话时就变得这样/但是羞耻心向我发出他的威胁/这羞耻心使仆人在英明的主人面前变得勇敢。

16世纪开始,随着新航路开辟,欧洲国家纷纷踏上殖民扩张的进程,当他们脚踩上陌生的热带土地时,首先就要面对疟疾的爪牙。1630年,秘鲁总督钦琼(Chinchón)伯爵的妻子在利马逗留时患上疟疾,药石罔效,眼看就要客死异乡。幸运的是,伯爵妻子的保健医生当地的印第安土著会用一种树皮治疗疟疾,当地人称之为“生命之树”。用该树树皮熬药汤后,伯爵夫人最终痊愈。该树后被命名为金鸡纳树(Cinchona)。

康熙帝也曾受益于此,1693年康熙患疟疾久治不愈,传教士献上金鸡纳树提炼出的药物,康熙很快被治愈。由此金鸡纳树的特效药也在中国传播开来。《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录“……治疟。澳番(指澳门葡人)相传。不论何疟,用金鸡勒……一服即愈”。

但金鸡纳树并非根本良药。一是因为种植难度,金鸡纳树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不可能普遍栽种;二则是金鸡纳树本身有着严重的副作用,病人容易出现腹泻、哮喘、耳鸣、急性溶血。即使治愈了疟疾,它可能会给病人带来比疟疾更致命的副作用。

虽然后有法国医生Pierre Pelletier和Joseph Caventou在1820年提纯出了树皮中的有效抗疟成分——奎宁,但人们依然在探究疟疾的根本发病原因。

1717年,意大利医生乔瓦尼·冯里亚·兰锡西最先指出,疟疾总是流行在蚊子繁多的潮湿沼泽地区,而在排水之后就会一度绝迹,这一现象表明,致病的毒性也许就是蚊子传播的。1888年,法国军医拉佛朗在非洲疟疾患者血液的红细胞中发现疟原虫。1897年,英国生物学家罗斯(Ronald ross)在印度发现按蚊体内疟原虫的合子,并阐明了人体内与蚊体内疟原虫的发育史以及疟疾的传播方式,罗斯因此获得190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上一篇:学院诚信教育工作总结下一篇: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评价行动策略的研究实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