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中小学教师岗位

2024-07-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陕西省中小学教师岗位(共9篇)

陕西省中小学教师岗位 篇1

问题二: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着眼于促进学生个体自主和谐发展。数学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应用数学,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然而,一些实践活动形式热闹,实则低效;课堂的宝贵时间在忙乱、低效的实践活动中悄悄地溜走,数学实践活动应该致力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形式和发展,应该而且能够体现出“数学味”。

一、立足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

立足课堂,充分利用数学教材中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数学知识与方法,必须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依赖教师讲解去获得。所以,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一个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对象,使学生深入其境。

例如教学“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可提供给学生直尺、水、细沙、大小不一的圆锥、圆柱容器等材料,让学生自由选择,分组实验、讨论,并填写实验报告,发现圆锥与圆柱体的关系,得出圆锥体的计算方法。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经历了像科学家那样研究事物规律的过程,经历了一个充满思考的过程,从而提高了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体验生活,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体验学习是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在情感行为的支配下,通过反复观察、尝试,最终建构成新知识的过程,它追求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认识的积累和反应。围绕体验学习,实践活动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数学,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及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三、突破传统,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

在进行实践活动时,教师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围绕学生的实践活动组织教学过程,激发

学生成为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的动机,鼓励学生超越自我、超越同学、超越老师。问题三:数学味就是数学的文化意味。任何一种文化,其组成都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种要素而以精神文化要素为核心。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在我们的周围处处都可以发现数学知识的足迹。例如,打电话、坐电梯需要按数字;乘公共汽车需要明确行走的路线、方向、购票;买东西需要付钱;饮食起居需要算计日期时间;读书需要翻页;穿衣需要量长短„„可见,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就连我们自身也处在以形形色色的数学形体来体现的物质世界的包围之中。完全可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神奇的数学王国之中。

正因为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遍布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只要家长有心,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是学习数学的机会,随时都能捕捉启蒙孩子数学兴趣的契机。在我的教育过程中,一贯坚持的原则就是,从生活中学习和发展数学。生活是孩子获得数学知识的源泉。数学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我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可以说,孩子视野所及、伸手可触的东西,都能成为传授数学知识的载体。从最早的健身操,到数手指、楼梯及物品,甚至图书的页码、车牌号码、小区内停车位的标号等都成了学习数学的最好实例。随着年龄的增长,随机利用身边的小事强化孩子对数的理解及应用,比如分发物品的数量限制,玩游戏时计次,或专门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等。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事例伸手可取。

陕西省中小学教师岗位 篇2

“班班通”是指学校每个班级里具备与外界进行不同层次的信息沟通、信息化资源获取与利用、终端信息显示的软硬件环境, 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日常教学的有效整合, 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是一种最优的将信息资源运用于常规课堂教育的行为方式。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来了解陕西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应用“班班通”的情况。这里, 选取了陕西省某县的20所中小学, 其中高中10所、乡镇初中5所、乡镇小学5所。每所学校随机抽取教师、学生, 每所学校都分别调查了20名老师和40名不同年级的学生。调查问卷的发放份数及回收统计情况见表1。

通过调查, 了解到学校师生对“班班通”设备和资源有一定的了解, 也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 但是仍旧在资源的充分利用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 如何有效推进“班班通”的教学应用效果, 特别是教师对“班班通”的应用情况, 更好地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 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要深入分析问题的原因, 并寻求解决的办法。

二、教师对于“班班通”的使用状况分析

(一) 教师对于“班班通”的了解情况。调查教师对“班班通”的使用情况, 首先要从教师对“班班通”的了解情况开始调查。那么, 陕西省渭南市某县各中小学校教师对于“班班通”的了解是什么样的呢?通过调查发现, 有52.63%的教师对“班班通”是比较了解的, 只有8.77%的教师非常了解, 还有38.6%的教师对“班班通”完全不了解。因此, 我们应该加大对于“班班通”工程的普及程度, 以便使“班班通”这种教学模式被广大教师接受。那么, 教师是否参加了“班班通”的相关培训呢?培训后是否能够熟练使用“班班通”所提供的所有资源呢?调查结果显示, 在所调查的教师当中, 未参加过教师培训的人占了接受调查教师的一半之多, 比例悬殊非常大, 与此同时, 在接受培训的教师中, 能够熟练操作的教师也为数不多。因此, 不难发现, 大部分教师应用“班班通”的能力还比较低, 教师需要接受系统的培训, 以便使教师的应用技能在短期内得到提高, 并更好地了解、适应和熟练使用“班班通”。

(二) 教师对“班班通”设备的熟悉状况。教师只有对“班班通”所提供的各种资源熟悉, 才能够更好地应用。对此, 通过调查发现, 有20.32%的教师不能熟练操作“班班通”, 3.21%的教师完全不熟悉“班班通”。因此当务之急是:尽快使各位教师熟悉“班班通”的软硬件设备, 这样才能有效应用。那么, 教师到底对于我们所应用的“班班通”教学设备, 哪些是熟悉的并能够熟练操作的呢?调查表明, 37.37%的教师对于计算机能熟练操作, 28.47%的教师对电视机比较熟悉, 21.35%的教师能熟练使用投影仪, 只有3.2%的教师能够熟练使用电子白板。因此, 不难发现, 加强教师对“班班通”设备的应用是将“班班通”普及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 教师会在哪些教学环节使用“班班通”。教师在哪些教学环节使用“班班通”关系到广大社会对于“班班通”这种教学模式的认可程度。调查结果表明, 只有37.37%的教师能熟练操作计算机, 同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还只是把“班班通”设备当作教学用具来搜集教学信息和当作屏幕来代替板书进行演示, 只有37.87%的教师能利用“班班通”中的教学资源, 17.45%的教师使用“班班通”设备中的教学工具, 因此, 如何更优化、更好地将“班班通”中的资源有效应用是当前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三、影响教师使用“班班通”的因素和建议

(一) 影响教师使用“班班通”的因素。在使用教学活动中, 是什么吸引教师应用“班班通”进行教学呢?教师应用“班班通”的积极因素是什么呢?调查结果表明, 44.74%的因素是丰富的教学资源, 19.3%的因素是良好的网络情况, 只有17.54%是因为教学软件配备。不难看出, 吸引教师使用“班班通”最重要的原因是丰富的教学资源, 同时, 良好的网络环境也是十分关键的。那么, 教师应用“班班通”进行教学之后, 认为使用“班班通”模式进行教学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呢?对教学工作是否有作用?结果表明, 有21.05%的教师认为“班班通”在教学中没有作用, 仅有14.04%的教师认为“班班通”在教学活动当中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因此, 需要在教育观念、应用效果等方面来促进和提高“班班通”在促进教学方面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 教师在使用“班班通”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建议。教师在应用“班班通”进行教学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以及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 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 对于“班班通”工程有哪些好的建议, 这对于我们更好改进“班班通”是尤为重要的。那么, 教师在应用过程中最显著的问题有哪些?调查数据表明, 教师在使用“班班通”进行教学中, 最为严重的是教育资源不完善的问题, 占到了37.04%;其次就是教学设备操作问题, 占到了33.33%。因此, 完善教学资源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必须尽可能完善教学资源, 使其更好地为教学使用, 这也是使“班班通”得以普及应用的关键。针对“班班通”应用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 我们给出如下建议。

1.切实建立起“班班通”的应用机制。

(1) 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理念就是一切教育以孩子天性为出发点, 进行引导式的科学的教学。例如:陶行知所说的“五个解放”, 解放孩子的大脑、解放孩子的手、解放孩子的口、解放孩子的空间、解放孩子的时间。其实就是人的本能, 在学习中追求快乐, 把学习回归到快乐上。一是学校领导应将“班班通”工程作为重要工作来抓, 提供完善的资源支持;二是作为“一线”使用者,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班班通””的应用对于促进自身专业成长、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的重要性, 努力成为适应“班班通”教学的新型教师。

(2) 建立健全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首要任务。在省教育厅成立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信息化职能处的基础上, 建立和完善全省教育信息化管理机制和行政体制, 开展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标准化创建工作。例如, 陕西在三年行动计划中, 就将健全信息化管理体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3) 保障充足的应用经费。经费充足, 才能使得“班班通”设备和资源正常运转并持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国家相关部门要确保学校具有充足的经费支持, 然后学校根据自身不同的需求情况, 采取不同的经费支持和配置, 并有专门的负责人监督经费的使用状况。

2.提升教师对“班班通”资源的应用能力。

(1) 打造骨干教师队伍。骨干教师就是指在一定范围的教师群体中职业素质相对优异、在教育活动中发挥了骨干作用的教师, 他们是教学质量得到保证的中坚力量, 是引导广大教师前进的旗帜。我们有必要通过开展专家培训等方式培养一批能发挥教学示范、指导作用的骨干教师队伍, 让他们熟练掌握“班班通”软硬件设备的使用技巧, 将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中, 并对普通教师进行二次培训和指导, 达到全体教师善于运用现代化手段为经行教研的目的。

(2) 提高教师对“班班通”的应用和操作能力。提高教师对“班班通”的应用和操作能力的最主要方法就是开展校本培训。一是培训广大教师对“班班通”设备资源的动手能力和技术水平, 熟悉现代远程教育及“班班通”的硬件环境和技术平台。二是重点培养教师对所需视频、音频、文字和图片等资源的组合能力。

(3) 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校本教研是指以学校为基地, 以学校内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 以学校管理和教师为研究主体, 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 所开展的教育研究活动。该活动的开展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 一是教师个人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 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是校本教研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二是教师集体中的同伴互助。同伴互助是教师与同行的对话, 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校本研究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 开放自己, 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 共同分享经验, 互相学习, 彼此支持, 共同成长。三是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 有助于专业知识的正确学习。各级学校应继承传统、寻找机会, 借传统教研活动的外壳开展校本教研, 把校本教研与传统教学研究制度结合起来, 为教师提供更多交流和讨论的平台。

3.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培训。在“班班通”设备引入的初始阶段, 学生对硬件设备和软件操作都不熟悉, 因此学校应加强学生对“班班通”设备的操作和使用能力的培养, 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这是更好、更优化地应用“班班通”进行教学的一项重要保障。

四、结语

目前, “班班通”的理念在农村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来分析当前陕西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对“班班通”的应用状况, 包括教师对“班班通”的使用状况、教师在使用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影响教师使用“班班通”的主要因素等, 并从教师、学生等几个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以期“班班通”能发挥出应有的、更大的功效, 能够在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司马子乾.班班通课堂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解读[EB/OL].http://info.edu.hc360.com/2012/03/050832510622.shtml

[2]温家宝.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www.ssydt.com/sszz/3245.html

[3]梁丽.吴长城.宁夏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能力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10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办法 篇3

第一条 为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社厅省教育厅关于江西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赣府厅发〔2016〕19号),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是指对通过参加岗位竞聘,拟聘为一级教师、高级教师或正高级教师职务人选进行品德、知识和专业水平的综合评价,是中小学教师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和关键环节。

第三条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必须在核定的教师岗位结构比例内进行,不再进行岗位结构比例之外、与岗位聘用相脱离的资格评审。

第四条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要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坚持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激励中小学教师提高教书育人水平,确保评审质量。

第五条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按人事隶属关系和职称层级实行分级管理,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负责全省正高级教师、省直单位高中级教师职称评审工作;设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教育局负责所辖区内高中级教师职称评审工作。

第六条 学校根据人社部门核定的教师岗位空缺数量和工作需要,公布拟聘岗位数及竞聘条件,并制定竞聘工作方案,竞聘工作方案须经学校全体职工大会或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组织实施。

第七条 教师(含改革前已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资格但未被聘用到相应岗位的教师)对照竞聘条件,按照规定程序向聘用学校提出申请竞聘。

第八条 学校成立以同行专家和一线教师为主的推荐委员会(一般不少于7人),通过多种方式,对参加竞争教师的师德、能力、业绩、贡献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评价,提出推荐意见。

第九条 学校根据推荐委员会的推荐意见,集体研究等额确定推荐人选,并在学校进行公示,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

第十条 经公示无异议或经查实无问题的推荐人员,在改革前已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资格但未被聘用到相应岗位的,可由学校直接聘用;未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资格的须参加评审,其职称申报材料按单位隶属关系报相应的主管部门和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逐级审查后,送相应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委员会办事机构。

设区市正高级教师由设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择优排序推荐。

第十一条 评审委员会办事机构根据要求受理申报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制定评审工作方案。正高级教师、高级教师职称评审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审核同意后组织实施;中级教师职称评审经设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审核同意后组织实施。

第十二条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根据需要组建中小学正高级、高级、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委员应由从事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和长期在中小学一线任教、教育教学能力突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同行专家组成。

第十三条 评审委员会应采取材料评议与说课讲课、面试答辩等相结合的方式对推荐人选进行综合评价,实行差额评审,通过投票表决,确定评审通过人员。

第十四条 评审通过人员名单按职称层级由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向社会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

第十五条 经公示无异议或经查实无问题的评审通过人员,正高级教师、高级教师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审核确认,其中正高级教师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备案;中级教师由设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审核确认。

第十六条 考核认定按《江西省专业技术资格考核认定办法》(赣人社发〔2013〕30号)执行,在学校有相应教师岗位空缺的前提下进行。二、三级教师职称全部实行考核认定。

第十七条 社会力量举办的中小学可参照本办法组织教师参加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

陕西省中小学教师岗位 篇4

请在符合您情况的选项前的括号内打,或在填空处填上符合您情况的内容,除作特殊

一、个人基本信息:

1.您来自:__________市________县(区),参加培训的学科为___________; 2.您的职称是()

A.中学高级B.中学一级(小学高级)C.中学二级(小学一级)D.中学三级及以下

3、您的年龄是()A、40-50岁B、30-39岁C、30岁以下D、50岁以上4.您在学校兼任的管理岗位职务是:___________(如果没有请写“无”)5.您在本次培训之前曾参加过何种教师培训班的学习?()可选多项A.国家级培训B.省级培训C.市级培训D县级培训E.没有参加过 6.您参加培训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限选两项)

A.评职称的需要B.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C.提高教育研究能力D.拓宽知识面 E.更新学科知识F.提高学历G.工作要求

二、满意度调查:

3.您认为效果相对比较好的课程是:

(1)________________老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程(2)________________老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程(3)________________老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程 4.您认为哪些课程没有必要开设:

5.您认为培训还应当增设哪些方面的内容:

三、本次培训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体会和感受是:

四、您认为今后的培训工作应当从哪个方面改进与提高?请留下您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陕西省中小学教师岗位 篇5

一、遵纪守法:遵守《教师法》和其他法律、法规,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向,积极实施素质教育。

二、敬业爱生:热爱教育事业,端正教育理念,探索教育规律,遵守教学纪律,完成教学任务;尊重学生人格,了解学生特点,保护学生权益,关心学生成长。

三、为人师表:为人正派廉洁,风范端正文明,善于团结合作,不断学习新知,勇于求实创新。

四、教书育人:树立育人为本思想,重视学生品德培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陕西省中小学教师行为八不准

一、不准有违背国家法律和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不准歧视、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

三、不准以教师工作便利向学生推销商品、乱收费用;

四、不准向学生或家长索要财物;

五、不准旷课、随意调课和对工作敷衍塞责;

六、不准随意训斥、侮辱学生家长;

七、不准随意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八、不准在课堂上抽烟和使用移动电话、寻呼机。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二十字: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

陕西省中小学教师岗位 篇6

2012年10月,我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陕西省小学校本研修骨干教师远程培训,在培训期间我认真聆听了几位专家的精彩讲授,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更感受了不同风格名师的风采,他们深刻、睿智、幽默的语言不时让我有豁然开朗的感悟,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这些对教育教学工作很有见解的专家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同时,欣赏导师们精彩的简报,阅读学友们优秀的文章,思考大家发起的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是受益非浅。整个培训的过程就好像是一次“洗脑”的过程,给了我太多的感悟和启迪!同时又仿佛是一剂“兴奋剂”,给了我无限的工作激情和留下了太多的思索!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体会:

一、践行师德规范,展现人格魅力。

新时期,新型师生关系,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育人”是师德的终极目标。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会在课堂上失去理智,生气发火,这除了伤害了学生的感情以外,别无他用;有时在课堂上喋喋不休,侃侃而谈,除了让学生耳根的茧子更厚以外,没有其他功能。如果我们可以这样尝试一下,当孩子上课走神的时候,提醒他,因为学习毕竟是孩子自己的事,他没做好,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当课堂秩序混乱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大呼小叫,我们应该就教学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反思自己,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把孩子们吸引过来;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的时候,原谅他,帮他找出原因,促使他按时完成,使孩子充分体验完成作业的成功感;当孩子犯了错误时,耐心一点,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去跟孩子交谈,帮他认识自己的错误,这才能达到我们育人的目的。我们体验到,教师只有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下工夫,当好人师,为学生树立楷模,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切为了学生”。在教育工作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什么呢?来自渊博的学识、精彩的课堂,就像老师说的教师上课要有激情,幽默生动,教学设计要精巧别致,语言要抑扬顿挫、有感染力。在这方面我感触颇深,我的课堂教学也有缺陷,有时上课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整个课堂非常的死板。我缺乏的正是老师讲的这些,作为教师在课堂上注意与学生的交流碰撞,老师不仅要讲授知识,还要启迪学生智慧,展开互动研讨,开发创新思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人格是教师的最高学位,“无德何以为师”真是至理名言。

二、教师必须多读书、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 我们教师需要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专业知识、更需要的是渊博的知识、教育的智慧,我们要改变的是过去的老师的形象,我们要做一个有智慧、有爱心、让自己快乐也要让学生快乐得人,要想让自己的课讲的更好,更加的吸引学生,就必须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什么是教育?教育首先就是爱。爱他的学生,没有爱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培养对学生的爱就是要帮助学生克服成长的障碍。名师的一个个独特的观点真的是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我们在面对学生的时候过多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学生在繁重的学业负担下似乎也变得麻木,没有动力,如果我们能让学生感受到他今天的努力就是明天获得美好生活的能力,拥有幸福的能力,那学生就会更多的发挥他们自动自觉的一面;“一个素质好的老师,讲课再差也差不到哪去。一个素质差的老师,讲课再好也好不到哪去”我对这句话是非常赞同的。只有课堂上的生动语言和有深度的提问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提高了自己的文学修养,才能讲出生动的一课。因此,我们必须多读书,读好书,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三、应用现代技术,提高教学成效。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身为教师如果不懂得计算机,不懂得网络,就是新时期的文盲。而且网络的确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不同地域,不同风格,不同教师同授一堂课成为网络时代的特色,它完全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大大开阔了教师和学生的视野。通过这次信息培训,我学会了以前许多不懂的东西,并促使我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以前,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问题,总想外出学习,去见识一下先进地区的教学;有时候就一个观点想与更多的老师进行探讨,但总是受现实情况限制,得不到实现。“网络教学”使我先前的想法变成现实,能够跨越地域与其他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得到优秀教师示范和专家的引领,相信我的课堂会越来越生动,效率会越来越显著,教育教学水平一定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中小学教师岗位管理:现状与建议 篇7

岗位是组织最基本的构成单位。任何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都应该是基于岗位的管理。通常,岗位管理的含义可分为两个层次来理解。从广义上来看,岗位管理是以“岗位”为核心内容的一整套人事管理过程或流程,包括岗位设置、岗位聘用、岗位考核、岗位薪酬、岗位培训、岗位退出等一系列管理过程或环节。在狭义上,岗位管理是对“岗位”本身的管理。这一环节发生在岗位竞聘之前,包括岗位的设定原则,岗位结构的比例关系设计,岗位的调查、分析、归级、确定,以及制定岗位规范等内容。从我国人事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来看,教师岗位管理已经不仅是教师岗位的设置,还包括岗位的聘用、考核等。这种广义上的界定是把岗位管理当作一个人力资源管理的完整流程来看待,是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在学校组织中的运用。

本文中所指的岗位管理取广义的概念,即中小学教师岗位管理是指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合理设置岗位类别、级别和数量,并明确各个岗位的岗位职责和任职资格,根据岗位要求选拔、聘用适合的教师,对教师在岗任职情况进行考核,并以此作为其薪酬、奖惩去留、培训开发的依据。具体来看,中小学教师岗位管理包括了岗位设置、岗位聘用、岗位考核、岗位培训、岗位薪酬、岗位退出等内容。

中小学教师岗位管理的现状

1. 中小学教师岗位管理的成就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就开始着手中小学教师岗位制度改革。二十余年的教师岗位制度改革对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素质、规范中小学教师管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取得了明显的成就。

(1)制定了中小学教师的岗位序列,初步形成了岗位的基本框架。我国已经明确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教师提供专业晋级的方向,逐步加强对教师岗位设置的管理。首先,1986年下发的《中学教师职务改革试行条例》和《小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形成了我国中小学教师岗位序列的基本框架,明确小学教师职务设置:小学高级教师、小学一级教师、小学二级教师、小学三级教师;中学教师职务设置:中学高级教师、中学一级教师、中学二级教师、中学三级教师;其次,2007年《人事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义务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等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对中小学教师岗位类别、岗位等级、岗位聘用、岗位管理的实施等进行了进一步的规定,其中高中教师岗位设3个等级,对应初中教师岗位共划分为9个等级,小学教师岗位按6个等级划分,分别与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中的等级相对应。并制定了各个等级的教师岗位的结构比例标准,具体政策由各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和义务教育学校主管部门来确定。该《通知》直接使用了岗位的概念,取消了以前将教师岗位与职务等同的规定,将我国教师岗位管理正式纳入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的轨道。

(2)制定中小学教师的岗位职责和任职资格,基本把住了教师入口关。首先,在1986年颁发的《中学教师职务改革试行条例》和《小学教师职务改革试行条例》中,就已经对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岗位职责和任职资格进行规定。《教育法》和《教师法》中也对中小学教师任职资格提出要求;其次,1995年国务院颁发的《教师资格条例》再次对教师任职资格进行了说明,并从2001年起,在全国全面推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如今,中国的教师资格制度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完善,在优化教师结构、拓展教师来源渠道、严把教师队伍入口关、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3)实行教师岗位的“评”与“聘”分离, 基本形成教师“能上能下”的灵活机制。传统的教师岗位序列 (职务) 的管理采取的是评聘合一、以评代聘, 造成教师职务的终身制, 即所谓的“能上不能下”。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 当前绝大多数中小学都采取了教师岗位序列 (职务) 的“评”和“聘”的分离, 即根据学校的岗位 (职务) 比例和教师的实际能力聘任教师, 可以“高评低聘”, 基本形成“能上能下”的流动机制。

(4)注重教师岗位任职能力的提升,全面掀起教师继续教育的高潮。随着教育从基本普及向内涵提高的转变,教师在推行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中的地位日益得到重视。提高教师岗位胜任能力,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工作的一大重点。《教师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等政策文件,均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做了规定,并把教师的职后教育当作一项重要工程来开展,投入大量资金,先后实施了教师“百千万”继续教育工程、园丁工程,各地也纷纷开展各种形式的名师工程教育,在全国掀起了教师继续教育的高潮。

2. 中小学教师岗位管理存在的问题

(1)中小学教师岗位等级设置还处在雏形阶段,具体的操作办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通知》只是对学校的岗位类别的比例、岗位的等级和结构比例进行了原则上的规定,但是如何结合地区实际和学校实际进行操作,如不同等级的评定标准、评定程序,以及特设岗位的设置和聘用办法等大量问题,仍需要深入研究和不断摸索。

(2)中小学教师岗位要求过低,导致教师门槛易进。首先,从学历上来看,我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规定的“高中教师要求是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初中教师要求专科及专科以上学历,小学教师则是中师及中师以上学历”,已经与当前教育发展的现状不相匹配。在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三级师范已经向两级师范过渡、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不断上升的今天,教师队伍的学历要求也应该与时俱进地提高。另外,在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中,对教师任职资格的要求仅仅限于对学历的要求,其资格证书考试也仅限于对教育学、心理学的文化考试,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水平未作考核,这无疑也降低了教师职业的准入门槛。

(3)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与教师的岗位联系不紧密,导致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效性差强人意。教师工作所需要面对的是丰富的学生个体,更多地需要边实践边反思,不断生成教育智慧,通过提高教的能力来提高学生学的效果。然而,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大规模继续教育工程,还是各地开展的教师培训活动,大多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行为,较少考虑到教师的工作实际和自我发展需求。这些大规模的以讲座为主要形式的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在普及教育新理念方面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在提高教师岗位胜任力上效果欠佳。

(4)中小学教师岗位管理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导致教师管理的效率和效果还有待提高。岗位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岗位的设置、说明、招聘、考核、薪酬、培训、退出等流程。各个流程之间是相互衔接、互为因果的。其中,岗位设置决定了招聘的数量和人力成本的总量,岗位说明是招聘、考核的基础,岗位考核是薪酬、培训和退出的依据。但是,从我国关于教师岗位管理的各级文件以及实践来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彼此脱节、各自为政的现象。如在教师招聘中与其签订的合同中对其岗位职责和内容的要求不够明确;教师考核往往不以其履行既定的岗位职责的具体情况依据;教师培训中,较少地对教师提高岗位胜任能力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等。

(5)教育政策的执行效果欠佳,导致政策效果难以保证。当前有关教师岗位管理的法规政策,都对教师岗位的任职资格、聘用办法、岗位设置等作出规定。但是在实践中,不依法管理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在农村地区,为了减轻财政负担,不少学校选择以低成本招聘“代课教师”的办法。这些代课教师在学历、专业水平上难以得到保证;又如在不少学校,教师聘用制基本等同于“走形式”,缺乏聘用的程序、标准和相应的管理。

加强中小学教师岗位管理的建议

根据上述对问题的分析,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岗位管理,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特提出以下六点建议。

1.探索教师岗位管理的实施办法,强化依法治教。

首先,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不同学校的具体情况,规定岗位总量,通过科学公正的程序审批特设岗位等;其次,各个学校要根据有关文件要求,结合自身情况,认真制定出各个岗位的岗位说明书,具体包括岗位职责、任职资格、薪酬福利、工作条件、任职期限、晋升机会等,实现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避免因人设岗现象。

2.提高教师岗位要求和就业门槛。

首先,结合国际发展情况,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水平要有所提高。中学教师原则上要求本科以上学历,小学教师原则上要求专科以上学历,进一步鼓励在职教师攻读专业硕士学位。这在当前的我国也具备了一定的可行性,2008年我国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中具有大专学历的小学教师已接近66%,拥有本科学历的初中教师占47%;其次,改革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对中小学教师资格进行学科区分,并根据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水平层次,建立起教师资格的等级制度。同时,不允许高一级资格证书在低一级学校中的使用。在资格证书考试中,除了学历等硬性规定外,要加强对教育教学能力的考核和测评。

3. 规范岗位招聘程序。

首先,由学校公布岗位空缺,以及空缺岗位的岗位职责、任职要求等;其次,实行公开招聘,择优录用的招聘办法。教师根据自身实际和岗位要求,申请竞聘,参加招聘;最后,学校根据申请人和岗位的匹配度,挑选聘用合格或优秀者到相应的岗位上。并与其签订聘用合同,实现了契约管理,明确各自责任和义务,如岗位名称、工作职责、工作条件、薪酬标准、任职期限、解聘说明、违约责任等,实现由“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的转变”。

4. 实施岗位薪酬改革。

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在全国教育系统表彰大会上系统地讲到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四个机制。其中一个就是“建立以爱岗敬业和创新创造为导向的教师激励机制……包括教师收入分配机制,教师的收入分配水平是国家定的,但是怎么分配,怎么用分配激励手段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这是学校层面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实行绩效工资制的今天,各地各校要积极探索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办法,充分发挥绩效工资制度的激励作用。

5. 完善岗位考核制度。

首先,考核教师岗位业绩的第一衡量要素就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程度。具体的方法有目标管理评价、学生增值评价等。由于学生的发展的学校影响因素较多,在岗位考核中,还需要考虑每个岗位人员对团队能力提升的贡献;其次,学校岗位考核要与教职工职业发展和专业提升相一致,要通过考核找出教师的优势和弱点以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再次,教职工的岗位绩效考核要与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和计划相结合;此外,教职工岗位考核要体现普遍性和适应性。不同的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的评价标准也应有所区别,既要有一个统一的参照物,又要体现学科特点、教师特点和岗位特点。如学校可根据教师实际,制定有区别的考核办法(包括考核内容和考核周期),在考核周期方面,对资深教师以学年为单位进行考核,对新教师则可缩短考核周期以更好地通过考核实现指导的作用。

6. 提高岗位培训效果。

陕西省中小学教师岗位 篇8

【摘要】通过开展农村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国培计划”课程的调查,了解江西省农村小学科学教师的现状和培训需求,并根据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目标、要求和调查结果科学设计了培训课程,构建了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训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国培计划” 培训需求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034-03

课程设计是做好“国培计划”学科培训的最关键环节,课程体系的优劣关系到整个培训的质量。2011年1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教师培训需求调研,根据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并针对不同类别、层次、岗位教师的需求,以问题为中心,案例为载体,科学设计培训课程,丰富和优化培训内容,不断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培训内容的选择主要体现在课程上,课程应满足学员实际需求,特别是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员的需求。

赣南师范学院是江西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之一,自2011年以来已举办2期“江西省农村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取得了一定的培训效果。但在培训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课程开发上存在着课程目标宽泛、针对性不强、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因此本研究基于江西省小学科学教师的现状调查结果的分析,对“国培计划”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训课程体系进行设计与反思,设计了适合短期集中培训的120课时的课程体系。培训内容的选择与培训效果直接相关,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因此对培训课程的研究有利于教师训后绩效评价研究的开展。

一、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参加“国培计划(2012、2013)”——江西省农村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的小学科学教师共90名,分别来自于江西省的10个地市级乡村地区。前期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小学科学教师主要年龄段集中在25至40岁之间,主要为男性,学历背景主要为专科,职称以中级为主。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开展了对教师培训需求的调查和课程满意度调查。对教师的需求分析,其主要目的是了解教师的培训需求,并针对调查结果设计培训课程。课程满意度调查,主要了解学员对新制定的课程体系的满意程度,以便对课程设置做出调整和反思。

(2)访谈

访谈法以及在线访谈法是为了了解当前小学科学农村骨干教师国家培训课程设置的现状,对教师培训需求进行访谈,通过需求分析确定课程设置与当前教师实际需求间的差距。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从下列4方面开展调查∶参加培训的原因,科学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困惑,培训要求,以及希望采用的培训方式。为了最大限度了解教师的需求,问卷采用开放式的问题形式,获得教师培训需求信息(见表1)。

绝大部分教师参加培训是为了提高教学能力(占85%)和充实学科知识(73%),同时也存在部分教师有其它目的,如为完成培训任务、扩大人际关系、评职称等。在开展科学教学时存在的困惑或问题,60%的教师感觉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也有少部分教师在科学的本质的理解、师生关系和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方面有一定的困惑。教师迫切需要提升的能力主要集中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育技术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上,少数教师也希望在语言能力、教学组织与实施能力方面得到提高。在培训方式上,超过71%的教师希望通过专家引领取得培训效果,有近60%的教师选择教学实践和研讨互动。通过问卷也确定了今后培训方式将主要以专家引领及教学实践和研讨互动的方式开展。

2.课程设置的满意度调查

对培训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主要设置了六个方面的问题(见表2)。统计结果可以看到,超过65%的教师对课时数的安排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题1),说明培训时间符合学员的需求,但对课程内容涵盖范围的满意程度存在一定的不足,也说明,培训机构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未完成注重学员的实际需求;题6可以看出,经过培训,学员对于能力提升的满意度不高,只有60%的学员持满意或基本满意的态度。题6采用开放式问答,要求教师列出培训后能力的提高,经过统计,超过半数的教师认为在教学评价和教学设计方面,少部分教师认为是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方面。

3.课程的编排的调查研究

课程开发应在“国培计划”纲领性文件的正确指导下,结合本省科学教育具体情况进行设计。以《“国培计划”小学科学教师培训课程标准》构建江西省农村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训课程体系框架,主要开展了下列工作:(1)咨询课程主讲专家。(2)访谈“国培计划”培训班班主任。(3)实地调查。参照课程标准并且结合访谈结果我们确定了学习时间天数为20天,总学时120学时,同时确定了专业理念、学科知识、教学技能和综合实践四个模块教学内容,并针对教师所提出的困惑与需要及培训形式进行设计,形成课程体系(见表3)。

4.课程评价

为了检测此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及对小学科学教师的适合性,选择了对本次课程设计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对课程满意或基本满意的比例上升至81%,培训后能力提升满意或基本满意的比例上升至67.8%。

三、优化课程设置的反思

1.课程设置应体现多元化的理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素质教育背景下所需要的培训课程应该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包含某种价值取向的、同时应该把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整合到课程中。[2] 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体现多元化的理念,要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包括培训组织者、参训教师、教师所在学校和当地办学特色等)。

由于培训时间的限制,课程设置上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应突出主题,在有限的培训时间内,解决小学科学教师亟需解决的重点问题。在实际培训中,我们根据学员的教学实际,确定了“科学探究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的培养”为主题的培训体系。同时,围绕主题对难点与热点问题集中突破,如调研发现教育技术能力低是广大农村教师的短板,因此增加该部分课时。

2.课程开发上体现预设性与生成性相结合

课程开发初期,我们通过解读政策文件与专家访谈,初步拟定了课程模块与核心课程作为必修课。同时,根据学员的需求遴选了若干课程作为选修课,学员根据课程内容、性质进行选择,根据选课人数确定,体现课程开发的预设性,实施过程中反复征求学员的意见,形成课程的完整性。

3.课程设计体现科学的“做中学”

通过学员访谈反馈,学员对许多专家的讲座难以消化,学习效果不佳,希望参与其中,有更多的机会“做中学”,这也符合科学课程的特点。因此课程设计中设计了一定形式的“做中学”,让学员参与丰富多样的培训内容,提高学员学习兴趣,也提高学员“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动手做教具的能力。

四、总结

培训内容的选择与培训效果直接相关,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培训内容的合理性影响培训效果,而培训效果对培训内容的选择提供反馈信息,因此对培训课程的研究有利于教师训后绩效评价研究的开展。

因此,本研究建立的课程体系是建立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反应了学员的真实需求设计了适合短期集中培训的120课时的课程体系。短小、紧凑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培训组织者实际操作,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有的放矢地开展小学科学培训工作,使培训内容更贴合教师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1〕1号),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559/201101/114220.html

陕西省中小学教师岗位 篇9

2、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叫做:()

A、差生行为 B、问题行为 C、逆反行为 D、心理障碍行为

3、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任务的是()

A、避免失败者 B、力求成功者 C、自我实现者 D、追求荣誉者

4、根据研究,以下哪一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A、初一 B、初二 C、初三 D、高一

5、对黑猩猩做“顿悟实验”的是()

A、苛勒 B、托尔曼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6、对黑猩猩做“顿悟实验”的是()

A、苛勒 B、托尔曼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7、在教“鸟”概念时,用麻雀、燕子说明“前肢为翼,无齿有喙”是鸟概念的本持征,这是适当地运用了()

A、命题 B、案例 C、反例 D、正例

8、儿童对父母和权威表现出尊重与顺从,或者把成人的规则看成是不变的阶段称为()A、自我中心阶段 B、他律阶段 C、自律阶段 D、公正阶段

9、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其它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称为()

A、刺激分化 B、消退 C、刺激泛化 D、获得

10、以下属于智力因素的是()

A、注意力 B、动机 C、情感 D、意志

11、不爱与人交往,有孤独感,动作显得缓慢、单调、深沉的特征属于()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12、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强化一样,这称为()A、外部强化 B、自我强化 C、直接强化 D、替代强化

13、当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时,这是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哪一阶段特征?()A、关注发展阶段 B、关注学生阶段 C、关注情境阶段 D、关注生存阶段

14、揭示儿童认知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的“发生认知论”的创始人是()A、华生 B、加德纳 C、皮亚杰 D、斯腾伯格

15、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和发展起来的能力是()A、认知能力 B、操作能力 C、社交能力 D、模仿能力

16、儿童对父母和权威表现出尊重与顺从,或者把成人的规则看成是不变的阶段称为()A、自我中心阶段 B、他律阶段 C、自律阶段 D、公正阶段

17、以下属于智力因素的是()

A、注意力 B、动机 C、情感 D、意志

18、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活动的本质与规律,探讨学生学习与一般成人学习的不同之处的学习是()

A、人和动物的学习B、人类的学习C、学生的学习D、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19、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是()

A、讲授法 B、发现法 C、掌握学习法 D、头脑风暴法 20、态度的核心成分是()A、行为成分 B、认知成分 C、情感成分 D、理智成分

21、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声望的需要是()

A、认知内驱力 B、附属内驱力 C、欲望内驱力 D、自我提高内驱力

22、提出认知地图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桑代克 B、苛勒 C、布鲁纳 D、托尔曼

23、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和发展起来的能力是()A、认知能力 B、操作能力 C、社交能力 D、模仿能力

24、对黑猩猩做“顿悟实验”的是()

A、苛勒 B、托尔曼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25、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强化一样,这称为()A、外部强化 B、自我强化 C、直接强化 D、替代强化

26、以下属于智力因素的是()

A、注意力 B、动机 C、情感 D、意志

27、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叫做:()

A、教学测量 B、教学测验 C、教学评估 D、教学检查

28、奥斯本提出了()

A、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B、认知学习分类理论 C、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D、头脑风暴法

29、未知概念是已知概念的上位概念,则对未知概念的学习属于()A、类属学习B、总结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命题学习

30、儿童对父母和权威表现出尊重与顺从,或者把成人的规则看成是不变的阶段称为()A、自我中心阶段 B、他律阶段 C、自律阶段 D、公正阶段

31、揭示儿童认知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的“发生认知论”的创始人是()A、华生 B、加德纳 C、皮亚杰 D、斯腾伯格

32、研究者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A、发散思维 B、聚合思维 C、形象思维 D、抽象思维

33、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叫做:()

A、教学测量 B、教学测验 C、教学评估 D、教学检查

34、加涅的认知学习分类理论将认知学习分为()A、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 B、知识信息、智力技能、动作技能 C、言语信息、动作技能、认知策略 D、智力技能、动作技能、认知策略

35、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叫做:()

A、差生行为 B、问题行为 C、逆反行为 D、心理障碍行为

36、教师在教学过程,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不断的自我认识和反思能力是()A、教学设计能力 B、教学组织能力 C、教学决策能力 D、教学监控能力

37、布卢姆将认知目标由低到高分为那六个层次()A、知识、运用、领会、分析、综合、评价 B、知识、领会、运用、综合、分析、评价 C、知识、领会、分析、运用、综合、评价 D、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38、将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的是()A、荣格 B、谢尔顿 C、威特金 D、霍兰德

39、把《辛丑条约》的内容记为“钱禁兵馆”,主要是运用了以下哪一种记忆术?()A、位置记忆法 B、关键词法 C、缩简法 D、视觉想象 40、提出“学习风格”概念的学者是()A、奥苏贝尔 B、加涅 C、布鲁纳 D、塞伦

41、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依据用心理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过程,叫做:()A、心理评估 B、心理诊断 C、心理辅导 D、心理测验

42、一旦抚育者离开,儿童就会表现出类似哭闹行为,称为()A、“同步性交往(儿童与抚育者之间交互发生影响的•行为)B、依恋(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抚养者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C、陌生人焦虑(遇见陌生人,婴儿就会哭闹或者畏缩于母亲身上的现象)D、分离焦虑

43、在《超越IQ》一书中提出智力的三元理论的是()A、皮亚杰 B、加德纳 C、斯腾伯格 D、戴斯

44、生理自我在几岁左右基本成熟?()A、1岁 B、3岁 C、5岁 D、7岁

45、编制16人格因素问卷的是()

A、艾森克 B、卡特尔 C、哈撒韦 D、霍兰德

46、提出认知地图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桑代克 B、苛勒 C、布鲁纳 D、托尔曼

47、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依据用心理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过程,叫做:()A、心理评估 B、心理诊断 C、心理辅导 D、心理测验

48、加涅的认知学习分类理论将认知学习分为()A、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 B、知识信息、智力技能、动作技能 C、言语信息、动作技能、认知策略 D、智力技能、动作技能、认知策略

49、在影响人际吸引中“近水楼台先得月”属于以下那种因素的作用()A、熟悉性临近性 B、形似性与互补性 C、外貌 D、对等性或互惠性 50、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声望的需要是()

A、认知内驱力 B、附属内驱力 C、欲望内驱力 D、自我提高内驱力

51、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声望的需要是()

A、认知内驱力 B、附属内驱力 C、欲望内驱力 D、自我提高内驱力

52、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叫做:()

A、差生行为 B、问题行为 C、逆反行为 D、心理障碍行为

53、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强化一样,这称为()A、外部强化 B、自我强化 C、直接强化 D、替代强化

54、课堂上人际关系出现双方相互亲近,认知协调,情感和谐,行动一致。这是一种:()A、吸引的人际关系 B、合作的人际关系 C、沟通的人际关系 D、平等的人际关系

55、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以下多少百分比的教学评价项目,才能进入新单元的学习?()

A、50%-60% B、60%-70% C、70%-80% D、80%-90%

56、观察学习的提出者是()

A、荣格 B、华生C、斯金纳 D、班杜拉

57、品德态度的形成包括以下阶段()A、顺从阶段、认同阶段、内化阶段 B、醒悟阶段、转变阶段、自新阶段 C、前道德阶段、因循阶段、原则阶段

D、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

58、儿童对父母和权威表现出尊重与顺从,或者把成人的规则看成是不变的阶段称为()A、自我中心阶段 B、他律阶段 C、自律阶段 D、公正阶段

59、根据维纳的两维成败归因理论,属于稳定的内在原因是()A、能力 B、努力(不稳定的,内在原因)

C、任务(稳定的,外在原因)D、运气(不稳定的,外在原因)

60、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其它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称为()

A、刺激分化 B、消退 C、刺激泛化 D、获得

61、学生害怕在社会交场合讲话,担心自己会因发抖、脸红、声音发颤、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虑,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因而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眼睛。这种心理症状是一种:()A、抑郁症 B、恐怖症 C、焦虑症 D、强迫症 62、对多方面的事物或活动具有的兴趣是()

A、直接兴趣 B、间接兴趣 C、中心兴趣 D、广阔兴趣 63、对多方面的事物或活动具有的兴趣是()

A、直接兴趣 B、间接兴趣 C、中心兴趣 D、广阔兴趣 64、一个联结的使用,会增加这个联结的力量,是指()A、效果律 B、应用律 C、失用律 D、准备律

65、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称为()

A、学习计划 B、学习策略 C、学习方法 D、学习规律

66、在相当的一段时期内对相同的被试组进行反复跟踪调查的研究方法是()A、横向比较研究 B、纵向跟踪研究 C、连续发生研究 D、跨文化研究

67、在比纳-西蒙智力测验中,每完成一个题目代表几个月的智龄?()A、、1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4个月 68、认知学习理论是谁提出的()

A、布卢姆 B、加涅 C、澳苏贝尔 D、奥斯本

69、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活动的本质与规律,探讨学生学习与一般成人学习的不同之处的学习是()

上一篇:郑东新区湿地实习报告下一篇:陕西中考语文作文《我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