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专业管理办法

2024-07-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转专业管理办法(精选9篇)

转专业管理办法 篇1

实施细则》的通知

各学院:

现将《湖南大学本科学生选择专业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教务处 二○○七年三月二十三日

湖南大学本科学生选择专业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为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本科生专业选择工作,根据《湖南大学本科学生选择专业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一章专业选择

第一条从2006级开始,符合条件的学生有资格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需求,在学校同年的招生专业中一次性选择一个专业申请转入。

第二条可以选择专业的范围。

学生可以在规定的大文类、大理类和其他类的范围内选择专业,也可以跨类别选择专业。

大文类专业有电子商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财政学、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保险、金融学、统计学、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新闻传播学类(新闻学、广告学)、行政管理、政治

学与行政学、汉语言文学等18个。

大理类专业有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管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车辆工程、工业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信息类(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信息安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生物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应用物理学、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等28个。

其他类专业有工业设计、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英语和日语等8个。

第三条有下列之一情况的不能选择其他专业。

(一)提前批录取的艺术设计、表演、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其他专业的学生也不能选择这些专业。

(二)生源属于少数民族预科班、内地西藏班、新疆高中班、联合招收的华侨港澳台湾学生。

(三)国防生、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计划内学生。

(四)外国留学生。

(五)外校转入的学生。

(六)因学籍处理、休学或其他情况转入下一年级的学生。

第四条因患有疾病,经学校批准保留入学资格,在保留入学资格期内经治疗康复,经学校复查合格,重新办理入学手续,转入下一年级的学生,可与该年级学生一同选择专业。

第五条在第一学年选择专业未获得通过的个别学生,因为特殊要求申请选择其他专业的,只能在本学院所属专业范围内进行,在第二学年春夏学期申请,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第二章实施程序

第六条各学院根据《办法》,在第一学年春夏学期第3周上报每个专业的转出、转入计划人数和转出、转入的规则,经学校审批后,教务处在教务系统中公布。

拟接收跨类别选择专业学生的学院,必须同时公布针对拟转入学生的学业特点制定的教学计划并报教务处备案,以确保转入学生有可能顺利完成后续学业。

第七条各专业原则上转入学生人数不得超过本专业招生计划数的20%。

对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作为学科支撑的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工程力学、化学和统计学等基础学科专业,第一年允许转出的计划数为招生计划数的8%,每年按3%递增,四年后与其他专业相同。

第八条学生在第5周内向转出专业所在学院提出选择专业申请,并在教务系统中进行专业选择操作,一经确定,不能更改。

第九条学生转出专业所在学院在第6周内确定转出学生名单,并在教务系统内进行确定转出操作。

第十条学生转出专业所在学院确定转出学生名单后,转入专业所在学院在第7-8周内对拟转入学生进行考核(跨类别选择专业的学生由接收学院和教务处共同组织),确定接收名单,并在教务系统中进行确定接

收操作。

第十一条接收学院确定转入学生名单后,经公示三天后,在第9周周四前报教务处。教务处汇总报主管校领导审批后,在教务系统中公示选择专业获得通过的学生名单。

第十二条学校公示期满后,各学院在第12周内根据选择专业后的学生数在教务系统中重新编排班级。教务处在第13周将重新编班名单提供给学生工作部、计划财务处和后勤处。

第十三条选择专业获得通过的学生按照批准后的专业进行下学期选课,教务处根据重新编班情况完成下学期排课。

第十四条第二学年开学前,选择专业获得通过的学生正式到新专业所在学院报到,按照新专业收费标准缴纳学杂费,办理注册手续,并按照新专业的教学计划安排学习进程。

第十五条因专业调整需要重新办理学生证的,在每个小学期补办学生证时集中更换,其他时间不予受理。

第三章选择专业后学分和课程记载

第十六条学生在转出专业已取得的学分按下列规定记载。

(一)与转入专业学时和学分相同的通识教育阶段平台课程仍然有效。

(二)学生已修读,而转入专业教学计划中没有设置的课程,可考虑作为专业教育阶段的选修课学分记载。转出专业已修读,并高于转入专业的学时和学分要求的同类课程,成绩和学分按照转入专业教学计划进行记载,所收学分学费不予退还。

(三)转入专业要求修读,而转出专业未修读,或虽已修读但低于转入

专业的学时和学分要求的同类课程,经转入专业认定不能满足进一步学习要求的,需重新修读,但修读课程总学分不超过6学分。重新修读的课程须缴纳学分学费。

第四章附 则

第十七条本细则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转专业管理办法 篇2

一、学生转专业动因

1. 校园信息链的错层影响

新生进校后, 大多通过上一年级学生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就业情况等。而上一级的老生对专业的认识也只是一知半解, 对新生的咨询往往倾向于个人喜好的表达。这样的信息传递是不客观, 也不符合专业的认知规律。所以这样的信息链会产生错层的影响, 让新生对自己的专业产生怀疑和否认的心理, 从而产生转专业的想法。

2. 新生对专业的期望

高中时代埋头苦读, 克服一切困难的心理驱动力往往来自高中老师对未来大学生活的精彩描述, 学生对大学校园、对专业的期望较高。可到了现实的大学校园后发现并非如此, 或有更好的专业, 这使大部分学生有了想转专业的最初动机。[1]

3. 选择专业时“误入歧途”

在被问到“高考选择专业时主要听取谁的意见”时, 57%的学生选择本人, 32.4%学生选择家长, 8.8%的学生选择中学老师, 另有1.8%的学生选择其他。以上数据表明, 有超过40%的学生所填报的专业并非自己的主观意愿。这样的选择更多地融入了功利色彩或短期效益, 学生自身的特长与兴趣则体现较少, 而一旦进入高校, 往往会有部分学生在所选专业的学习过程中产生种种的不适应。长此以往, 提出转专业的申请也就在所难免。可以说, 外界因素对学生选择专业时的影响甚至是干扰, 是大学生转专业的潜在原因。[2]

4. 兴趣爱好

当代大学生个性十足, 他们兴趣广泛而又不易盲从他人, 有理想和追求, 有独特的价值观, 有人生和生活规划。入学前填报志愿时因不了解自己的专业、家长包办、非第一志愿录取等原因, 使得这一部分学生极有可能对调剂后的专业不感兴趣, 学习能力不强, 从而更容易对所学专业产生不满。同时, 进入大学后, 很多学生的兴趣、偏好、能力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表现出与就读专业的不匹配性, 使其特长与能力无法得到较好的发展, 因而学习积极性不高, 消极应付, 产生转专业倾向。也有很多学生入学以后才发现自己的兴趣在其他专业上, 这使他们对新学专业的否定心理更加强烈。

5. 就业前景的影响

在当前, 很多学生、家长存在“专业就等于未来职业”的基本观点。大学生在选择转专业时一个主要考虑因素就是未来就业。从高校扩招开始, 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 社会对大学生的供求总量矛盾与结构矛盾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因此就业前景好的专业成为学生竞相追逐的“热门”专业, 而就业前景不乐观的专业则成为学生敬而远之的“冷门”专业。

6. 家庭的影响

90后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父母往往会以自己的理想模式和人生目标来规划孩子的未来。很多父母为了让子女在就业形势更好的专业中学习, 或出于工作压力、安全性考虑, 无视子女的爱好与特长, 自做主张为子女填报志愿。而这些听从父母的学生大都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 积极性不高, 因此, 转专业就成了他们的必然选择。父母的职业是子女的一项重要社会资本。父母多年的经验、人脉是子女未来就业很重要的社会资源。一些家长已经为子女未来的就业岗位进行了安排, 而转入其他专业更有利于进入安排好的岗位, 这也是学生转专业的一个原因。

7. 从众心理

一方面, 大学生受高年级学生或周围朋友的影响, 看到高年级学生或自己周围的同学转专业, 心理不平衡, 违背自己的本真意愿, 产生一定的“类比效应”, 即认为自己的专业不是好专业, 随大流提出转专业的要求。甚至有的学生看到自己的好朋友转专业, 希望以后还能够和他们在一起, 就跟着一起申请转专业。另一方面, 部分大学生忽视自己的学习兴趣与特点, 受到媒体舆论及一些夸大甚至虚假宣传的影响, 片面地认为“热门”专业、“品牌”专业就是好专业, 适合自己, 并且会有更好的就业前景, 一哄而上, 追逐这些好专业。

二、学生转专业的对策

1. 加强招生宣传, 搭建信息交流平台, 提供完备专业咨询。

由于不了解专业特点是很多大学生转专业的原因, 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宣传工作。宣传工作可以有多种形式, 首先是招生时期的宣传。在学生报名时, 就需要对高校中各个专业的设置、大体职业走向、对学习者的能力要求等进行详尽解释, 这样才能减少学生报考的盲目性;其次是在转专业前一段时间, 学校、各院系都可以组织专门的咨询会和报告会, 散发专业介绍材料等进行宣传。宣传使他们认清自己的真正专业兴趣所在以及是否具备就读于某门专业所需要的能力和基础。[3]

2. 加强入学专业思想教育, 引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早期规划。

从学生转专业的情况分析来看, 许多学生对自己目前所学专业及其发展前景缺乏充分的了解, 在认识上处于一种朦胧的状态, 专业目标不明确, 专业兴趣较易波动。因此, 首先在新生入学时, 学校可以组织该专业的知名教授、优秀教师及企业界成功人士开展一些精彩动人、能最大限度地展现该专业魅力的讲座与课堂教学, 以增强该专业的吸引力, 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特点与价值、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 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及学习热情。同时, 还要通过详细介绍、分析专业前景、未来发展趋势,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专长, 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给学生说明转专业可能带来的各种问题, 让转专业成为学生的理性选择。这样就能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 让他们正确地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地位, 稳定专业情绪, 帮助他们形成牢固的专业思想[2]。其次, 还应不失时机地开展早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使他们更快地进入到学习专业知识的角色中, 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及职业目标, 以进一步坚定自己的专业理想, 明确自身的职业规划。

3. 健全高校学生转专业管理制度, 规范转专业行为。

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教学资源和条件, 制定合理的转专业的规章制度。如加强院 (系) 的审批管理:随着转专业人数的增加, 各院 (系) 也不能盲目地接收学生, 要充分考虑本院 (系) 各专业的实验室容量、师资情况、就业情况等。

4. 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

为了从根本上满足学生对专业的选择,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学科和人才的需求, 高校需对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结构进行调整, 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整。重组和优化设置不合理的专业, 充分发挥学科的优势资源, 开设社会急需的新型和前沿的专业, 满足学生对各专业的需求, 满足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的要求。

三、进行心理干预

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提升高校学生心理素质。

心理学调查研究发现,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 比如过度自卑、焦虑、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评价过低, 等等。新生刚入学时, 由于远离父母和原来熟悉的老师、同学, 对高校的学习氛围及集体生活方式暂时无法适应, 需要一定的适应、调整期, 自然而然就产生了一定的失落感, 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周围同学的做法、想法此时更容易影响学生的思维走向, 使他们产生转专业的想法。高校应予以积极地心理引导, 使学生客观地分析自己, 了解自己, 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学习与生活压力, 从容乐观地面对新环境, 正确地面对学习生活, 避免因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与不适而造成的转专业[2]。同时, 学校还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符合当代高校学生特征的校园文化活动, 让充实的大学校园生活来缓解部分学生对环境不适应而产生的焦虑或压力。

2. 帮助学生认清自己, 了解专业, 激发专业兴趣。

专业选择与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个体的心理过程息息相关。不同类型的专业对心理素质和个性能力特征都有不同的要求。指导学生根据未来职业的要求, 培养与之相适应的心理素质, 并且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个性的长处与短处。具体来讲, 可以借用科学的个性测试、心理辅导和职业咨询等手段来了解学生并且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 知道自己的优势及如何在本专业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或者帮助学生培养本专业需要的一些基本条件。开展这些工作, 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对所选专业的兴趣。

3. 正确评价不同的转专业倾向学生, 然后进行合理疏导。

对有转专业倾向的学生进行合理的指导, 可以通过诸如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人际交往技能等干预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提高总体适应性, 避免部分学生盲目转专业。也就是说, 要对学生进行准确的评价, 认清其产生转专业需求的真正原因, 合理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对于那些并不是由专业不对口引起的转专业倾向的学生, 通过向他们提供各种支持和辅导, 让他们在继续原专业学习的同时解决自己的问题。[3]

总之, 高校学生转专业是一项很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 尽可能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但由于学校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的制约, 转专业不可能没有条件的限制, 因此转专业机制还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完善, 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摘要:大学生转专业已经成为当前高校的一个普遍现象。但部分高校的学籍管理规定中关于转专业的实施细则差异较大, 缺乏正确引导。本文对大学生转专业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提出针对学生转专业的应对办法, 并对有转专业倾向学生进行有效心理干预。

关键词:高校学生,转专业,动因,对策,心理干预

参考文献

[1]金俊.大学生转专业动机及影响因素研究.江苏科技信息, 2012 (12) .

[2]李爱国.大学生转专业的现状分析与思考.中国成人教育 (管理探索) , 2009 (13) .

转专业容易了之后? 篇3

“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外,一大热门话题是对“转专业”的关注。

随着近年来高校转专业政策的放宽,愈来愈多同学在入学后第二年有了再次选择专业的机会,

这对于没有被理想专业录取或对专业认识模糊的学生来说,不啻为一次新生。

虽然从开学距离转专业开放还有一整年,不少新生已经开始打听“转专业考试难不难”

“能否转进热门专业”这类问题,俨然要准备打一场转专业持久战。

由紧到松的转专业

十几年前,转专业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词,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独木桥,也同时决定了你未来学习研究的领域。在2005年,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申明“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

自相关规定发布后,高校的操作经历了一个从小心谨慎到“大刀阔斧”的过程。就以笔者就读的复旦大学来说,2008年的生命科学院的转专业要求不可谓不复杂:不仅要求学生第一学期的平均绩点达到3.0(4.0为满分)方可参加面试,还要以高考成绩进行加权,面试内容则涉及综合知识、思维能力及英语能力。看到这样学霸的要求是不是让人心生敬畏,望而却步呢?在经过几年的尝试与调整后,虽然复旦的转专业书面政策看似变化不大,实则有了许多松动。2010年起由复旦赵强工作室制作的《转专业分析手册》受到同学热传,并且得到学校官方网站的报道,正如手册上写的那样,“转专业已经成为一种制度安排进入每一位复旦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学生选择转专业成为一种常态。而校内社团、学习小组亦开始组织转专业经验分享会、模拟面试等。

复旦最显著的变化还在于专业制度的改革,学校中大部分专业以大类的形式招生,给新生们留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与考虑时间。譬如当你进入校园就读“自然科学实验班”,在大二时将有机会报读物理、生物、化学等方向的专业。除此之外,复旦还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第二专业学位、跨校辅修机会,弥补部分同学专业选择的遗憾。这些都使得复旦走在了国内转专业潮流的前端。

北京大学则强调“通才教育”,以淡化专业概念的方式来放松专业限制。据报道,早在2011年,北大就有约35%的学生选修双学位,近20%的学生转专业,学校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各个专业最好老师的课程。笔者询问了厦门大学、四川大学的同学,他们也表示转专业已经成为学生常见的选择。

厦门大学除了个别院系有特殊要求外,只要学生报名,就可以参加转专业考试,只要成绩够了,就可以转专业。而且考试也并非考要转的专业知识,而是按照专业的文理分类,文科类考语文和英语,理科类考高数和英语。大一下半年和大二下半年均可提出转专业申请,

据了解,目前全国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允许本科生入学后二次选择专业,绝大多数在第一学年或第二学年结束时进行转专业工作。一些学校甚至将条件放得更为宽松,例如允许文理科专业转换等。

冷热不均犹在

转专业的门槛降低了,同学们选择的空间大了,但笔者在采访了几所高校的同学之后,发现与高考后第一次选择专业一样,转专业也存在冷热不均的现象。

“转我们法学的人也蛮多的,大概是因为金融会计之类根本不接受转专业吧。”厦门大学法学系的商乐同学直言不讳地说道,由于金融会计等经济相关的专业是厦门大学的“牌子”,本来报名就读的人就多,加之很少有人转出来,所以转专业时很难转入。而法学被很多人认为工作前景好,也被不少学生青睐。他认为转专业时大部分人的兴趣反而成了其次考虑的因素,学长学姐的就业建议、家长的长辈经验在左右着专业选择。因为名额少、竞争激烈,没有如愿的同学不惜转入经济学院就读1+1留学项目。

在复旦也存在相似的情况,每年热火朝天的转专业季中,能转入经济学院的几乎万中无一,2011年、2012年的数据报告均显示零人被录取。因此管理学院、新闻学院成了退求其次的热门去向,据了解每年复旦约有500人提出转专业申请,报名这两个学院的就有逾百人。不少被入取的学生都是众人眼中的学神,2012年成功转入管理学院的陈可说:“寝室里绩点最低的同学都过3.5,不止一个人拿到国家级奖学金。”

尽管在《转专业分析手册》中建议对其他专业有强烈兴趣或不适应在读专业的同学考虑转系,但是仍有不少学生是以社会上对“前景”“钱景”的评判标准来做出转专业选择的。

遵循内心并不奇葩

随着学校对转专业工作的规范,以及转专业的普及和常态化,越来越多的同学能去反思转专业中“盲目跟风”的现象。翻阅2014年复旦转专业的录取结果,可以发现从经管大类转入中文系、哲学系,从核技术转入物理系等案例,遵循内心的兴趣这一准则逐渐被看重。2013级的程峰刚刚从历史系转入哲学系国学方向,在旁人看来这简直是一个从冷门转向更冷门的奇葩选择。然而程峰表示,这个转专业选择是自己深思熟虑的结果。早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他就预想过读国学,但是由于周围人的劝告,他还是选择了历史。在大一一整年中他始终辗转反侧,分析了利弊因素,最后决定跟随自己的兴趣选择转系。可是这一慎重选择的结果没有完全得到家人朋友的支持,“不少好友不是很支持我,他们问:学了国学以后能做什么?父母也充满疑虑,不过他们还是尊重了我的决定。在我看来,这是因为他们比较开明,并不是真正理解我的选择。”

“不少人觉得我傻。”从经管转入中文系的姚玉这样描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她以优异的成绩被复旦经管大类录取时,曾经让不少人羡慕不已。但在大学一开始姚玉就发现自己对经管的兴趣非常淡薄,更愿意和人文学科打交道,因此她大部分时间都在中文系蹭课。当她最终做出从经管转入中文的决定时,朋友中充满了各种反对的话语。“要不是因为出自真心的热爱,我很可能再次屈从于旁人的声音了。”

转专业管理办法 篇4

南京林业大学本科学生转专业管理办法

(2014年2月修订)

本着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发挥学生潜能和专长、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优秀人才的原则,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转专业工作管理的指导意见》(苏教学[2010]20号)和《南京林业大学本科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中关于转专业的有关规定,本校允许符合条件的大一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重新选择专业,特制订本办法。

一、为加强对学生转专业工作的管理,学校设立本科学生转专业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本科教学的副校长担任组长,成员包括教务处、学工处、纪委(监察处)相关负责人和各学院分管教学工作的负责人;各学院须成立转专业考核工作小组(必须有转入专业的教师参加)具体负责组织实施考核工作。

二、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由本人提出申请、学校考核通过的可以转专业:

1、申请转入A类专业(根据往年转专业申请情况,由校转专业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的学生,要求第一学年无不及格记录,且第一学期平均学分绩点超过3.0或平均学分绩点列班级前2名;

2、申请转入非A类专业的学生,要求第一学年无不及格记录,且第一学期平均学分绩点不低于2.0;

3、确有专长、有相关成果、转入与专长相应专业能得到更好发展的学生(应提供高中及大学期间所获省级及以上竞赛奖励证书);

4、入学后由于健康原因(身体疾病,应提供学校指定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诊断的原始病历和诊断证明),不能在原专业学习但仍能在其他专业学习的学生;

5、确有特殊学习困难(应提供足以说明情况的材料)不能在原专业学习但仍能在其他专业学习的学生。

三、学校每学年集中受理一次转专业申请,安排在每年春季学期进行。符合上列第二条第1、2款的学生,可在大学一年级提出申请同年级转专业;符合上列第二条第3款的学生,可在大学一年级或大学二年级提出申请同年级转专业;符合上列第二条第4、5款的学生,可在大学一年级或大学二年级提出申请降级转专业,且不得转入当年录取分数线比原专业高的专业(以江苏省我校专业录取分数线为准)。

四、每年春季学期,教务处下达当年本科生转专业工作方案,其中公布由校转专业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的A类专业。学院据此制订各专业转入考核办法并送教务处备案,由学院对拟转入学生进行考核。教务处依照考核办法进行监督。

五、由学院对提出转专业申请学生的材料进行审核。各专业允许申请转专业人数控制在该专业一年级本科生人数的30%以内,并

按第一学期平均学分绩点高低排序,确定允许申请转专业学生名单。符合上列第二条第3、4、5款的学生,不受其专业允许申请转专业人数的限制。

六、各专业允许接收转专业人数控制在该专业一年级本科生人数的15%以内,并按拟转专业申请者的考核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确定允许接收转专业学生名单。符合上列第二条第3、4、5款的学生,不受拟转专业允许接收转专业人数的限制。

七、学院将考核结果及拟转入专业学生名单等材料报教务处审核。教务处汇总拟转专业学生名单报本科学生转专业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审核通过。

八、申请转专业的学生,可根据本办法规定的条件选择一个专业作为转入志愿,在经过考核认定并批准转入新专业后,不得再要求退回原专业。

九、学生转入新专业后,编入新专业班级学习,且必须按照转入专业的教学计划修满规定学分,按照该专业毕业审核条件进行毕业审核。学生在原专业取得的公共课程(必修、选修)学分和成绩有效;如课程名称等信息不完全一致、符合认定条件的课程,可以按照学校规定,由学生提出申请,进行课程和学分的认定。

十、属于下列情形之一者,原则上不得申请转专业:

1、招生时国家已有明确规定不能转专业的本科学生,以及其它招生时有特殊要求的提前批次录取的本科学生;

2、艺术类学生与非艺术类学生之间;

3、二级民办学院的学生与公办类学生之间;

4、休学期间的学生;

5、在一年级受到记过及记过以上处分的学生。

十一、执行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各学院符合转出申请条件的学生名单和允许转入专业学生名单必须公示。

十二、教务处归口管理本科学生转专业工作。

十三、本办法从公布之日起执行,解释权归教务处。原《南京林业大学优秀本科生转专业管理办法》(南林教[2004]60号)废止。

南京林业大学

二○一四年二月二十日

主题词:本科生

转专业

转专业管理办法 篇5

泰医教字[2006]10号

第一条 为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尊重学生选择和个性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转专业仅限于我校普通全日制一年级优秀本、专科有籍在校生,不含专科升本科学生。

第三条 转专业办理时间一般定在新生入学第一学年末进行。

第四条 转专业计划数由教务处根据各专业取得学籍的在校生人数制定,报分管校长审阅,经校长办公会研究确定后公布。

第五条 学生必须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才具备转专业资格:

1、政治思想表现优良,遵纪守法,在校期间未受过任何处分;

2、学习刻苦,成绩优秀,第一学年各门课程(含必修课、限选课、任选科)考试及格,并且必修课总成绩位居本年级本专业前列;

3、身体条件符合转入专业普通高考招生体检要求。

第六条 转专业具体程序:

1、符合转专业条件的学生在教务处规定的时间内向所在院部系提出申请(申请表见附件);

2、院(部)系对学生政治思想表现和学习成绩进行资格审查后,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

3、各院(部)系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申请转专业学生材料报送教务处汇总、审核;

4、教务处将通过审核的学生名单报分管校长审阅,并在校内公示3天;

5、公示期满无异议,由教务处报山东省教育厅办理审批手续;

6、教务处正式公布转专业学生名单,并书面通知有关院(部)系及学生;

7、批准转专业的学生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开学一周内到教务处学籍管理科办理相关手续,逾期不办理者视为自动放弃。

第七条 转专业学生的课程学分和成绩管理以转入专业培养方案为准。转出专业与转入专业教学要求基本相同的课程,按照《学分制实施方案》的有关规定办理。教学要求差别较大或因培养方案不同未能修读的课程,必须重新修读并参加考试取得学分。

第八条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1、转专业按照学生自愿申请原则进行,一旦转入新专业不得再调回原专业;

2、根据参加高考的考生类别(理工或文史)在本类别内选择转入专业,一般不可跨文理大类;

3、总成绩排名居前的优秀学生,在学校当年公布的转专业计划总数内,部分学生可跨门类(医、工、文、理、管、教、法等)转专业,部分学生可在本门类内转专业,临床医学各专业方向之间不再重新调整专业;

4、转专业名额不能递补或调剂使用;

5、学生办理转专业手续后,从第二学年开始所有费用均按新专业收费标准缴纳。

第九条 本办法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转专业管理办法 篇6

2014年7月

为深入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学分制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学校实际,特制订本办法。

第一章

基本原则

第一条 本科生转专业以尊重学生志愿,发挥学生专长,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原则。

第二条

转专业工作每学年开展一次,安排在春季学期专业分流之前进行,其余时间不予受理。

第三条

转专业工作主要面向一年级学生开展,其他年级学生如有特殊原因,亦可提出申请。学生在校期间只可提交一次转专业申请。

第四条

每个专业(大类)允许申请转出学生人数不设限制。每个专业允许转入学生人数上限一般为该专业(大类)一年级在校生人数的10%。

第二章

申请条件

第五条

除以下情形外,均可提出转专业申请:

(一)招生时已明确规定不能转专业的;

(二)招生时执行单独招生计划的,包括:定向、艺术类、体育类、高水平运动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软件外包项目等;

(三)休学、保留学籍期间的;

(四)应予退学的;

(五)在校期间,受记过及以上处分的;

(六)其它经学校审核认为不适合转专业的。

第三章 基本程序

第六条

各学院成立由院长任组长、成员不少于7人的工作小组(其中教师不少于4人),负责本学院的转专业工作。

第七条

公布接收人数、考核方案

各学院根据专业实际情况,向教务处提交拟接收人数和考核方案。经审核后,在学校网站予以公布。

考核方案中,考核方式可以是笔试(加试科目)、面试、专业特长(技能)展示等,具体方式由学院确定。

第八条

报名、资格审核

(一)学生登录学校网站查看本人课程平均学分绩点、专业排名;

(二)网上报名。期间,学生可随时查看各转入专业报名情况,及时调整本人专业志愿;

(三)网上报名结束前,学生提交《济南大学本科生转专业申请表》,签字确认后,交至本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

(四)学院依据申请条件对申请者进行资格审核,审核结果在本学院公示;

(五)学院将符合条件的学生申请材料及汇总名单报教务处,经复审无异议后,在学校网站予以公布。

第九条 考核与接收

(一)各专业首先接收课程平均学分绩点在专业(大类)排名前5%(含5%)以内的学生:

1.报名人数少于拟接收人数的,该部分学生直接接收; 2.报名人数多于拟接收人数的,由接收学院组织学生进行专业考核,确定拟接收名单;

(二)课程平均学分绩点在专业(大类)排名前5%以外的学生:

1.申请转入专业拟接收人数已满的,该专业不再接受报名;

2.申请转入专业拟接收人数未满的,由接收学院组织学生进行专业考核,确定拟接收名单;

(三)入学后因患某种疾病或生理缺陷(需有学校指定医疗单位的检查证明),或确有特殊困难,不能在原专业学习,但仍能在其它专业学习的,经本人申请、学校研究后转入适当专业学习;

(四)接收学院在本学院网站公示拟接收名单,公示期内,学生如对考核结果有异议,可向申请转入学院提出质疑,学院应及时核实情况并给予解释;

(五)接收学院将公示后的拟接收名单报教务处,经复审无异议后,确定各专业接收学生名单,在学校网站予以公布。

第四章

学籍管理、成绩(学分)认定

第十条

转入新专业学习的学生必须参加原专业(大类)当学期的期末考试,否则已经取得的转专业资格无效。

第十一条

教务处协调相关部门统一办理学生的学籍异动手续;秋季学期开学后,转专业学生进入新专业班级学习。

第十二条

转入新专业学习的学生必须按新专业的培养方案完成学业,毕业资格和学士学位资格均按转入专业的要求审核,学费按照转入专业标准收取。在原专业(大类)修读的课程学分认定,按照《济南大学课程学分认定暂行办法》执行。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三条

转专业管理办法 篇7

一、国内一流高校转专业政策发展沿革

2001年,北京大学启动了“元培计划”,并开办了“元培计划实验班”,采用新的专业定义,在学校教学资源许可的情况下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2003年,复旦大学有244名学生成功进行了专业再选择,而且该校转专业不受文理科限制,既可以理转文,又可以文转理。全国很多高校相继推出了转专业办法,转专业人数比例不断上升、转专业条件不断放开。如浙江工业大学2004年允许转专业比例为30%,到2006年扩大到40%;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校生可以申请多次转专业;浙江省首开跨校转专业先河,2008年选拔490名优秀二年级本科生转入省内部分高校重点专业学习,实行“2+2”培养模式。

截至目前,某些更开放的转专业理念和措施已在国内一流高校中展开。如中国农业大学的“零门槛”转专业;浙江大学的主修专业确认;南京大学的专业准入准出标准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针对未成功转专业的学生成立学业指导中心,学业指导专家根据学校培养方案和学生具体情况,为其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学生修读完全部认定课程后,即可视做学生达到该专业的毕业要求,授予该专业的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不受学生原学籍所在学科或专业的限制。这些政策充分体现了对大学生权力与自由的尊重,较好地促进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进一步实现了与国际接轨,有利于高等教育的不断完善。

二、国内一流高校转专业现状及类型分析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都制定了允许学生转专业的政策,笔者按照转专业政策的松紧程度进行分类,将当前国内高校分为三大类型:

1. 禁止型。

即不允许转专业或者转专业条件极其苛刻。这类高校一般教育观念比较滞后,思想保守,不愿突破长期遵从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管理方法。在这样的政策下,学生的全面发展得不到保证,成为学校长远发展的绊脚石。目前,在我国一流高校中已经不存在这种类型。

2. 限制型。

这类高校设定了相关的转专业政策,对转专业学生的排名、学分绩点、是否有不及格课程等有一定要求,对转专业的总人数和次数也有限制,转专业学生要先通过学校的审核后再由接收单位进一步确定是否录取。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都属于此类型,笔者研究的35所国内一流高校中有22所对转专业政策有不同程度的限制。这些高校一般只有一到两次转专业的机会,且学生在校期间只允许进行一次专业变更;大部分学校将学生排名限制在前10%以内,对学分绩点和是否有不及格课程还有进一步要求;有4所高校还会组织统一的转专业考试。这实际上是只为优秀学生开放了转专业大门,大大缩小了转专业的受众面,限制了缺乏专业学习兴趣、成绩较差学生转专业的机会,表现出了一定的片面性,相关的制度政策还应进一步完善。

3. 开放型。

这类高校对转专业基本没有条件限制,具体可细分为完全开放型和部分开放型。其中属于完全开放型的以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等为代表,学生转专业无门槛且机会多,完全实现了学生对专业的自主选择;其余属于部分开放型的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为代表,这些高校将学生是否能够转专业的选择权完全交由接收单位决定,各接收单位将制定详尽的专业接收指标、接收条件及考试、考核方式,最终确定转专业学生名单,接收单位将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需求录取学生,工作更细致和有针对性。开放型高校勇于探索转专业的新模式,尝试新的转专业政策,在不断实践中总结完善,值得其他高校学习。

三、国内一流高校专业选择发展趋势探究

除了修定更为开放的转专业政策外,部分一流高校已经着手从更深层面上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其效果势必比仅仅通过转专业的方式提升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更好,也更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下面对国内一流高校学生进行专业选择的发展趋势进行探究,并对广大普通高校建立健全符合自身发展的转专业机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放宽转专业资格条件,建立相关监督反馈机制。

要完全实现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势必对学生的抉择能力和适应能力及学校的资源配置和管理制度提出更高的要求,部分国内一流高校在还不具备完全推陈出新建立新制度的情况下应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原有制度。“鞋合不合脚,穿了才知道”,学生要认识自己、认识所学专业必须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学校应放宽学生转专业资格条件,降低转专业门槛,增加学生转专业次数,让每个学生都能享有专业选择的自由和空间。第一,放宽对学习成绩的限制。高考总分不足以说明学生能否胜任某个专业的学习,而转专业前的学习成绩优秀更不能说明学生不适合原专业的学习,所以高校在教学资源许可的情况下,一般不应做转入限制(某些专业具有特殊要求除外),或者像厦门大学一样要求与申请转入专业相同的课程绝大多数达到良好以上;对一些教学资源较为紧张的专业,应根据现有教学资源确定可转入名额,择优转入。第二,放宽对转专业时间和次数的限制。学生了解自己适合哪个专业需要一定时间,在培养计划能对接的前提下,不同学科之间转专业时间一般以第二至四学期为宜,同一学科内转专业时间可以放在第三至六学期,第七八学期只能调整专业方向。同时,针对同一年级全校范围内的转专业工作应以两次为宜,不应限制同一学生转专业的总次数,应通过咨询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理想,切不能“一转定终身”。第三,规范转专业程序,建立监督反馈机制。转专业关系学生的切身利益,各校应当明确转专业的时间,公开转专业的条件、考核方式,公布拟转出或转入学生名单,加强对转专业工作的监督,保证公正、公平、有效。同时,要及时跟踪转专业成功学生转专业以后的学习情况,建立长效的反馈机制。

2. 优化高考招生模式,实行分大类招生。

按学科大类招生,就是指对相同或相近的学科门类,通过一、二年的专业基础教育,待学生对专业有了充分了解之后,再由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进行专业分流,从而给学生提供理性思考的空间和第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一、二年级的基础教育可以让学生和家长更为理性、客观地了解专业的背景及发展方向,了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避免高考志愿的盲目性。同时,分大类招生也符合“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理念。本科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单一学科教育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多学科交叉、宽口径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多元化的要求。当前许多高校都在试行按专业大类招生的做法,但是覆盖程度有所不同,如浙江大学已经做到了在全校范围内按照人文社科理工农医等几个大类进行招生,而南京理工大学则只有化工学院、计算机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部分学院实行大类招生。这有赖于充足的教育资源和灵活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对大部分高校来说,在还不能实现全校打通专业大类的情况下,可考虑先在相关学科比较齐全的专业领域实行按专业大类招生,并尽量扩大专业“类”的范围,积累相关学科资源,保证学生对课程、教师、学习进程的选择权,为实行更大范围的专业大类招生准备条件。按大类招生,能丰富学生基础知识和在一定范围内延迟专业选择,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是高校人性化管理的高度体现。

3. 推行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避免学生走转专业的“独木桥”。

转专业政策的推行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各高校都在不断完善自身专业选择机制,但在目前大部分高校现有教学资源紧张的前提下,并不能实现所有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因此高校在实行转专业之外还应该推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避免学生走转专业的“独木桥”。各高校要重视对新生进行专业教育,通过开设新生研讨课增强新生对学院或学科特色和水平的了解和认识,扩大本学科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引导学生科学、理性地选择专业,以免盲目挤向所谓的“热门专业”。同时采取开设跨专业辅修课程及鼓励学生攻读第二学位、第二专业等多种措施,允许他们修读其他专业。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满足学生接触不同学科的研究思路和学习方法的愿望,又可以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申请修读双专业,完成规定的学分后,获得双专业学位,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术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向复合型人才方向靠拢,部分学生还可以利用双专业就业,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

4. 国内一流高校先进“专业选择理念”列举。

转专业是高校提供给对原专业不满意学生调整专业的一次机会,辐射范围是少数人,实际上是治标不治本的。要真正实现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就要在全校范围内建立完善的专业选择机制,使每名学生都有平等的专业再选择权力。笔者将对国内一流高校中一些较先进的专业选择理念进行介绍,以期给其他高校在相关领域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提供参考。

浙江大学“主修专业确认”:浙江大学按学科大类招生并打通大类基础课,学生进校后先在大类平台学习,根据专业前置课程修读要求和教学资源容量,在两年内申请确认主修专业或专业方向;在教学资源许可的条件下,学生可跨院、跨大类确认主修,或跨院双修、辅修其他专业。

南京大学“专业准入准出标准”:分为“专业准入标准”和“专业准出标准”两部分。“专业准入标准”指:学生在不同年级分流到某专业的最低先修课程要求;“专业准出标准”指:学生从分流专业获得学士学位的最低课程要求。南京大学所有按学院或学科类别招生的普通全日制本科生,经过大类培养阶段后,都应申请相关专业准入,进入专业培养阶段。学生可在当年被招生录取的院系内或学科类内申请相关专业准入,也可申请跨院系或学科类专业准入,但需先行选修跨院系或学科类专业准入课程,达到跨院系或学科类专业准入课程学分要求,学生在达到“专业准出标准”的前提下,完成所有应修学分并满足其他毕业条件后准予在该专业毕业。

专业选择的自由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最大限度地尊重了学生个人发展的实际和需求。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育成效,高校要以国内一流高校为参考,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探索、研究、完善转专业工作涉及的各方面,构建合理的专业选择机制,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条件,服务好学生

参考文献

[1]徐诗举.高校学生转专业制度亟待规范[J].教育教学论坛,201 1(20):81-82.

[2]彭文婷.普通高校转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35):146--147.

[3]李园园.地方院校转专业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湖州师范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2013(6):24-25.

转专业管理办法 篇8

关键词:转专业;制度;策略

为拓展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空间,越来越多的高校放宽了对学生转专业的限制。但是,在转专业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如学生转专业造成部分专业学生过多,教学资源紧张,同时部分专业因生源减少无法开设等。因此,在现有的教学资源条件下,如何建立良好的转专业机制,引导学生正确的选择专业,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是学生管理工作者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转专业的动因分析

1.高考志愿并非本人所愿

大部分刚从中学阶段毕业的学生,对于适合自己的专业并不明确。部分学生高考成绩不很理想,但为了能够被录取,就选择了那些自己不喜欢但往年录取分数较低的院校或专业。还有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时“身不由己”,是出于家长对学生毕业后就业形势的分析或者是家长将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强加于学生身上。

2.应试制度与就业市场的影响

自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之后,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使得学生就业压力不断扩大。一部分学生为了毕业后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而要求转专业,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社会关系发生变化,为便于安排工作而转专业。

3.专业设置滞后,实力不足所迫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应该围绕市场需求来设置专业,但是院校的专业设置不能及时随着市场需求而变化。新开设的专业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缺乏应有的师资和教学设施等,相关培养质量差,学生毕业后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人才市场的不认可对这些专业的招生产生负面影响,这些专业的学生大都会产生转专业的强烈愿望。

4.专业认知程度不够

有部分学生及家长在填报志愿时未经详细了解,仅根据专业的字面意思选择专业。例如:笔者所在学校的针灸推拿专业,由于部分学生及家长未能深入了解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以为针灸推拿专业毕业后就是开个推拿门诊,甚至与社会上的洗脚城、洗浴中心联系在一起,一收到通知书就有心理压力,不停地要求学校调整专业。

5.疾病与生理缺陷的限制

由于一些专业对身体条件的限制,使得部分学生不能在原录取专业学习。色盲的学生,不适合选择诊断、检验等专业。受到这些方面限制,学生也会提出转专业的要求。

二、转专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1.转专业给学校带来的问题

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教学资源比较紧张。为了确保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制订的招生计划尽可能使每个专业的教学资源都能得到充分利用。如果学生都去选择热门专业,势必造成热门专业的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2.转专业给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

刚入校的学生对所录取专业并不了解,只是道听途说,盲目要求转入新专业。在转入新专业后发现新的专业并不适合自己,从而使他们丧失学习的信心与动力。同时,一些专业的就业形势与学生的主观认识有较大差距,他们看到的热门专业很可能在毕业时成为就业困难专业。

三、转专业的应对策略

1.转专业选择需理性

学生转专业应慎重选择,每个专业都有自身优势和不足,适合自己的专业才是最好的专业,选择自己有兴趣的专业,是走向人生成功的关键一步。首先,学生要明确自己兴趣所在。其次,学生要清楚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不是固定不变的,大家都挤向为数不多的几个专业,将造成毕业时人数过多而出现就业竞争压力巨大的局面。学生在专业的选择上,要尽可能避免转专业过程中的盲目性,对申请转入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要有详细的了解。

2.扩大学校专业设置自主权,适应市场经济变化

我国高职教育的招生政策越来越灵活,但专业设置不能随市场需求及时变化,这也成为学生转专业的一大诱因。所以高职院校必须花大力气,根据自身专业特点、资源条件以及区域人才需求状况等因素,科学地进行相应专业的优化与调整。

3.开设职业规划公共必修课,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疏导

职业规划是一种较客观及理性的自我管理行为,因此学校很有必要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科学地评估自己的职业能力,避免学生由于对专业和自身的实际不了解而出现非理性转专业。

学校应该建立转专业反馈机制,这样就可以检验转专业制度是否科学,是否需要进一步完善。其中,学习成绩和精神状态是衡量转专业成功的重要指标,在反馈机制中可以通过转专业学生的成绩、毕业率和就业率等信息来分析学生转专业的成效。只有建立良好的转专业反馈机制,才能更有效地指导转专业工作,保障学生与学校的权益。

转专业面试指导,转专业注意事项 篇9

转专业面试是自主转专业的第二个流程,一般来说在第一学期成绩达到转入学院的要求之后,1:1.2的比例获得面试资格。

面试其实在本质上是一个过场,毕竟5~10分钟的面试根本是无法看出学生的素质高低的,但是在面试中给老师留下一个好印象还是很重要的。转专业面试最容易被问到的几个问题1、1~2分钟的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看起来很容易,但是请注意转专业面试老师最看中的点。

转专业为什么要看你大一时候的成绩?成绩代表的是你的 level of scholarship,也就是给转入学院的老师一颗定心丸——这个学生过来之后能够把我们的学科学好。所以在自我介绍的时候,请分配30%~40%来介绍你的学术能力。关于学生组织和社团活动,如果有很突出的成绩,那么请准备20%左右;如果没有特别让人眼前一亮的话,请看下面。

在大一上学期的课余活动中并没有很突出表现的同学,可以把自我介绍放在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对于自己学习转入学院的课程有帮助的家庭背景方面来。但是,请勿编造,面试时候一定要实实在在。

请大家把自我介绍做中英文双式的,有的学院会让学生做英文的自我介绍。

2、你对转入学院和学科的了解

请注意,仅仅是“了解”,不需要花过多的时间去钻研专业的知识。比如电院的自动化专业,转入时候会问一些稍专业的问题,你需要在转入之前去图书馆借一本《自动化导论》看一看,了解了解。

每个学院都有着自己的骄傲,所以请了解转入学院的荣誉,最好背一背院史,以免被老师问到时候出现窘况。。

如果你对转入学院、专业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请一定要在老师面前表达出来。

3、你为什么要转过来?——请一口气给出我5个理由

每个人转院都有着自己的原因或者苦衷,所以5个理由我不可能给出,但是原则:每个学院的老师都不喜欢两面三刀、过河拆桥的学生。也许你转院就仅仅是因为原学院、专业的就业并不乐观,或者口碑不好,或者其他怎么样,但是在面试的时候不要把这些说出来。你转院是因为不适应,并不是原来的地方不好,懂?对于转入学院的向往和喜欢,请也不要过分马屁。

4、你觉得你转过来有什么优势?

信安的老师面试问到你,你平时用什么杀毒软件?请千万不要说360好么~ 转专业虽然要实在,可是你也要有特质来适合转入的学院,也许你真的用的是360,但是在这种并不原则的问题上,稍作编造未尝不可,但是,之前一定要准备好,否则临场弄巧成拙的话。。

把自己的优势想清楚和准备清楚。

5、对于你自己各方面能力有什么认识?在大学期间有什么亮点么 ?

这个我就没什么好说的了,不要太啰嗦,一语道破即可。态度要平和,切勿一副

自高自大、不可一世的样子。

上一篇:我的拿手好戏是游泳优秀600字下一篇:优美的夕阳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