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礼仪的基本原则(推荐8篇)
2、礼貌用语礼貌用语是礼仪的表现形式,能传达爱心与礼节,使说话人更被人敬重。“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在国际交往中要经常使用:
“请”。几乎任何需要麻烦他人的事情,都应该说“请”。“谢谢”。只要别人为你做了什么,都应该说声“谢谢”,包括家人或关系密切的朋友。“对不起”。凡是不小心妨碍或干扰了别人,都要说“对不起”。“再见”。“再见”不仅是同事、朋友、家人之间相互告辞时的礼貌用语,也是陌生人之间接触后相互告辞时的礼貌用语。3、尊重隐私在国际交往中,尊重隐私也是重要的礼仪规范。
尊重隐私,要坚持以个人为交往对象的礼仪原则。如:给一家人中的某个人帮了忙或送了一份礼物,这行为本身也仅是对某个人而言才有意义,除受惠人会表示感谢外,其他家人一般不会因此而致谢,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尊重隐私,不能侵犯属于个人的空间与领域。一家人同住一栋房子里,各个房间便是每个家庭成员自己的天地,不敲门,不经允许,便不能突然闯入。拜访他人家庭、前往他人家庭、前往他人办公室洽谈,都须预先约定。尊重隐私,在交谈中应回避涉及个人隐私的任何话题。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五不问”:一不问年龄;二不问婚否;三不问去向;四不问收入;五不问住址。4、女士第一“ladies first”即女士第一或女士优先,这是国际礼仪中很重要性的原则。女士优先的核心 是要求男士在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都要在行动上从各个方面尊重、照顾、帮助、保护妇女。在社交场合遵从女士第一的原则,可以显示男子气质与绅士风度。
男女同行时,男子应走靠外的一侧。不能并行时,男士应让女士先行一步。在开门、下车、上楼或进入无人领路的场所、遇到障碍和危险时,男士应走在女士前面。乘坐计程车或其他轿车时,应让女士先上车;下车一般是男士先下,然后照顾女士下车。在门口、楼梯口、电梯口及通道走廊遇到女士,男士应侧身站立一旁,让其先行。在需要开门的场合,男士应为女士开门。在社交聚会场合,男士看到女士进门,应起身以示礼貌;当客人见到男女主人时,应先与女主人打招呼。就餐时,进入餐厅入座的顺序是,侍者引道,女士随后,男士“压阵”。一旦坐下,女士就不必再起身与别人打招呼,而男士则需起身与他人打招呼。点菜时,应先把菜单递给女士。女士在接受男士的礼让时,不能过分腼腆与羞怯应面带笑容道谢。5、不卑不亢国际交往中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应是平等的关系。中国人与外国人交往时不卑不亢,这也是国际礼仪的重要原则。国际礼仪中的不卑不亢原则,最重要的是保持人格平等,因为“卑”和“亢”都是置对方或置自身于不平等位置上的交往态度。“卑”有损自身人格甚至国格;“亢”则显得虚张声势,也有伤对方的自尊。要做到“不卑不亢”,应注意:
不能对对方有金钱与物质利益上的希望和企图。“心底无私天地宽”,双方的人格就平等互利了。我方无所企求而心地坦然,对对方无需戒备则轻松自如,这样的交往自然分不出尊卑。如果一味希望对方担保子女出国或获得其他物质上的好处等,就很难坚持此项原则。要有为国家和民族争气的精神。这种精神在涉外交往中尤其重要。实事求是,不过谦,不说过头话。以宴请为例,中国人请客,即使是相当丰盛的一桌,主人也会对客人说:“今天没什么好菜,请随便吃点 ”。西方人则相反,不管饭菜质量如何,主人都要自我夸赞:“这是本地最好的饭店”,“这是我的拿手好菜”,目的在于表示诚意。同样,中国人到别人家作客经常客气有余,主人问客人是否再添饭,客人说不用不用,实际上也许并未吃饱。西方人作为宾客赴宴,说不吃不喝时则是真的,绝不是客气。所以,在国际交往中,客气与谦虚都不能过分。(一) 课程性质
《职场涉外礼仪》课程是公共教学部开设的一门公共选修课, 面向未来步入职场的各专业学生。课程遵循高职高专教育“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原则, 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为主要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职场涉外礼仪的基本知识, 熟悉各类涉外活动的礼仪规范, 了解各国文化习俗的差异, 培养学生懂礼、知礼、行礼的意识, 提升学生礼仪素养, 从而培养学生在跨文化背景下更好地用英语进行职场涉外交际的能力。
(二) 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将理论讲解与实训相结合, 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一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高职学生具备适应现代企业行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所必需的基本礼仪知识和技能, 熟悉涉外活动各环节的基本礼仪知识与技巧, 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塑造职业人士形象;运用礼仪规范, 提升学生在仪容仪表、涉外接待、宴请、会议、馈赠等方面的素养, 能较为得体地参与职场涉外活动, 培养其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为未来职场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因此课程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本课程与前导后续课程有机地衔接, 课程前导课程为商务礼仪、社交礼仪、公共关系、英美文化博览, 后续课程为女性职场形象设计、商务谈判、领导力与决策能力训练、职业沟通能力训练。
二、课程内容组织
课程以职场涉外活动的工作流程为主线, 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 合理安排课程内容。根据职场涉外活动中需掌握的礼仪知识和高职学生未来就业岗位需求, 课程组将内容整合为六大项目:涉外通讯礼仪、涉外会面礼仪、涉外接待礼仪、涉外宴请礼仪、涉外会议礼仪和涉外馈赠礼仪, 帮助高职学生掌握并熟练运用各种涉外礼仪规范。在每一个项目里, 以企业一个完整的涉外活动为单元来安排教学任务, 并设计相关的实训项目, 将礼仪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相关技能点的实训相结合, 提高学生涉外礼仪技巧的运用能力, 以适应未来职场涉外工作需求。
教学内容选用课程组编写的特色教学材料, 电子课件、电子教案、视频、实训大纲及实训项目等教学相关资料, 能满足网络课程教学需要。课程内容共32学时, 其中理论教学16学时, 实践教学16学时。
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职场涉外礼仪》课程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大规模的投入, 学院大部分教室都配备了功能先进的多媒体设备, 能够完全满足教学要求。根据职场涉外礼仪课程的特点, 课题组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改善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图片资料等开展教学, 将枯燥的教学内容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 使教学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教学效果, 加深了学生对职场涉外礼仪知识的理解。
(二) 仿真教学环境的应用
我院从2006年至今, 建成了各类实训室。服务礼仪实训室适合于基本的礼仪实训练习, 咖啡厅、餐饮前台等可供供酒店专业的学生练习酒店服务礼仪。通过仿真模拟, 提高了学生对礼仪交际功能的认识, 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三) 课程网络平台的应用
课题组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逐步完善了课程网站, 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指南、课程标准、电子教案、教学课件和拓展资源等, 建立了交流互动平台, 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作用。通过课程网站, 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浏览教学课件、教学录像, 下载作业习题, 也可以在网上参与问题讨论, 并与任课教师进行网上交流, 使学生的学习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教师则可以通过网站更新新的礼仪教学资料, 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实效。
四、课程的主要特色及创新点
(一) 构建“项目导向、任务驱动,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根据企业行业对各专业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课程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同时根据本课程的设计思路, 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1.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
课题组按照企业实际的涉外活动的工作流程设计教学内容, 以学生为中心, 实现教学过程行动化。即以涉外活动工作流程为主线, 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展开教学过程。以学生实训为主体, 以教师启发、讲解为主导, 融教学做为一体。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基本礼仪知识以讲授为主, 礼仪技巧的掌握以实训为主。理论知识讲授时以视频分享讨论、案例分析讨论为主, 具体实训中有教师的讲解和示范, 学生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等, 采用理论知识讲授与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不但学会运用礼仪知识的技巧, 而且又通过实践训练使学生对礼仪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
3. 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在教学实践中, 鼓励学生立足于校园,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向社会延伸, 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如组织学生承担校内外各项活动的礼仪服务工作、参与了产品促销等实践活动。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结合, 使学生能够在各种场合正确运用礼仪技巧, 提高了实践能力, 为快速适应未来职场涉外工作岗位要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 凸显能力、素质培养与双语教学特色
课程紧密结合企业涉外活动培养学生礼仪技能, 内强素质外塑形象。英语教师授课弥补了以往通常由非英语教师授课的不足, 加强学生礼仪英语的应用能力。
(三) 教学形式多样化
在教学过程中,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同时针对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 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 灵活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演示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等, 启发学生思维, 提高教学实际效果。
1. 启发式教学法:
在教学中, 教师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 促进师生互动, 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2. 讨论法:
通过视频观看、案例讲解、教师演示以及学生展示等, 组织学生对其进行讨论, 辨别礼仪规范运用是否恰当。
3. 项目教学法:
以一个涉外活动项目为中心, 通过项目的完成加强学生对涉外礼仪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4. 案例教学法:
教学内容以典型的实例导入, 并加以分析和说明, 从而使抽象枯燥的礼仪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易于被学生理解和运用。特别是列举一些因为在涉外活动中由于涉外礼仪规范运用失误而导致合作失败的案例, 引起学生注意, 提高学习兴趣。
5. 演示法:
灵活运用实物投影展示、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视频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 随堂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专项训练, 加深学生对礼仪规范的理解与掌握。如在讲述见面礼仪时, 让学生观赏相关影片, 了解西方国家常用见面礼:亲吻礼、屈膝礼、拥抱礼等。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实际演练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课堂上就如置身于的企业的实际环境中, 达到“教、学、做”于一体。
6. 情景模拟法:
在实训教学过程中, 利用相关实训室, 通过设置一些涉外活动的真实场景, 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实训项目, 进行相应的涉外活动情景模拟, 如涉外接待、涉外宴请、涉外会议的组织等, 增强学生对相关礼仪知识的感性认识, 缩小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距离。
7. 角色扮演法:
教师创设特定情境, 让学生扮演相关人物角色, 通过体验式学习演练, 来体验礼仪在涉外活动中的实际应用。如设置一宴请场景, 让学生分别扮演外商、董事长、总经理、各部门经理和秘书, 来安排餐桌的座位, 从而使学生掌握了餐桌的位次礼仪。师生互动,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加深了学生对涉外礼仪知识的了解。
结论
《职场涉外礼仪》课程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指南、礼仪视频、涉外礼仪相关知识等丰富的课外学习资源和在线交流平台, 及时帮助学生解决自主学习过程遇到的问题,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虽然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专业师资缺乏等, 在以后课程建设实践中, 课程组成员将全力以赴加强课程内涵建设, 根据本校实际编写职场涉外礼仪教材, 进一步完善网络教学资源, 加强教师专业培训, 提高任课教师综合素养, 为提升高职学生未来职场适应力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金正昆.职场礼仪[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欧阳丽.基于能力发展核心的高职课程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 2011.
关键词:涉外礼仪课程;礼仪文化;提高课程实效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对外扩展,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开始更多的接触到涉外事务,涉外礼仪作为国际交往中的重要礼仪规范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有时甚至关系到大的团体乃至国家的形象,涉外礼仪课程应运而生,只是其发展尚未成熟,难以形成完整健全的教学体系,在涉外礼仪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值得研究的地方,教师如何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利用有效手段更好的引导学生进入课程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如何掌握学习方法并加以运用,在领会教学内容的同时能够切身体会课程学习带来的益处,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就如何提高涉外礼仪课程实效性提出探讨。
一、科学的教学内容——以素质教育为基础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从春秋战国至汉唐盛世延续下来的君子唯德的思想道德观念铸就了中华文明中礼仪文化的灵魂,沿袭千载而不灭,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礼仪”在各个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改革开放的实施增加了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这种日趋频繁的国际往来使得双方慢慢形成了相对统一的语言、行为规范——涉外礼仪。许多高校也因此将其列入教学计划,特别是涉外专业,更是成为礼仪课程教学的重点实施范围。在此背景下,如何结合教学实践,满足教学要求,设计合理科学的教学内容,成为帮助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增强课程实效性的重要基础。
对于涉外礼仪课程而言,科学的教学内容必须是在符合素质教育大前提的条件下。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基本实施政策,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其综合素质。涉外礼仪内容有着不同于中国历史文化的社会渊源,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尽量做到由浅入深,从素质教育出发,以“礼”作为教学内容重点,教导学生基础的理论知识,帮助他们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此同时,涉外礼仪作为一门应用型课程,其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在帮助他们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同时注重知识的系统性。
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信息化平台的有效应用
涉外礼仪课程对于形象和视觉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有些教学内容如果仅仅凭借理论知识的讲述很难让学生了解,填鸭式的教学手段已经不适用于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无法调动课堂气氛,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无法感受到客观、详细的礼仪要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一问题得以顺利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视频、图像等素材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讲解。比如讲到关于涉外礼仪中宴请、着装礼仪的部分时,先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然后可以展示相关的图片,或者借用影视视频中的片段加以说明,使得学生对这相关要点能够形成直观的印象,加深他们对于知识点的深刻程度。
日常生活中的电视新闻也可以作为教学手段的一部分,比如网络媒体、平面媒体对于某些大事件的报道,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其中涉及的坐车礼仪、礼宾次序等进行细致的观察,以此作为范本让学生了解实际涉外活动中的礼仪风范和相关要求。
在对学生进行谈话礼仪的教授时,可以利用音频资料加以引导,训练学生的谈吐,或者配合优美的旋律,在增加课堂艺术氛围的同时提升其语言的感染力,通过对影像资料的分析观摩,逐步提高学生礼节仪容等方面的水准。
涉外礼仪课程作为实用性很强的课程类别,其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勇于实践,在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丰富教学资料的同时,也要注重师生之间的及时交流,微博、微信、电子邮箱等新兴的网络运营平台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便利性,对于教学而言,其实效性比起传统的书信沟通方式显然具备更大的优势。
凭借种种便利的信息化手段,涉外礼仪课程的教学过程可以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教师应当擅于利用这些便捷工具,更新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三、灵活的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对于教师而言,教授课程的基础是本身能够吃透教材,这就要求教师查阅大量资料,综合教学实际完成备课,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语言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参与,有意识的贯彻涉外礼仪的基础理念,培养学生的礼仪素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综合使用以下教学方法来达成:
1.讲授式
课堂教学是涉外礼仪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讲课式是所有教学方法中最为基础常用的方式。利用这种方法教学,应当先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对教学内容进行预习,有了大概的了解,然后由教师对整体内容进行讲述,随后针对重点难点给予指导和解答,针对某些较为主观的问题,应当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借此在巩固知识基础的同时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2.讨论式
讨论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老师先设置相关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寻求问题的答案。这种方法具有便于学生参与的优势,同时可以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来增强他们对于知识点的巩固程度。也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方法,鼓励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3.训练式
涉外礼仪课程具备明显的可操作性,因此可以通过实践训练来模拟现实中人际交往、涉外商务等相关状况,训练学生的行为,规范其动作和言谈举止,可以提高其临场反应能力。
nlc202309020015
三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以相互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应用,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享受学习的乐趣,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与事例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涉外礼仪课程的理论知识相对枯燥乏味,如果教师教学过程中一味照本宣科,只知转述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将难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对于一些较为直观或者细节的部分,学生也难以准确的加以理解,因此,在涉外礼仪的课程教学中,应特别注意教学内容与事例的相互结合利用。
以涉外礼仪中言谈部分的教学内容为例,我国的礼仪文化与其他西方国家就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在一般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往往习惯询问对方的收入、年龄、健康状况等相关信息,就我国文化氛围而言,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在获取相关信息的同时表达对对方的关切,然而在这一点上,涉外礼仪有着截然不同的做法。西方社会文化更强调隐私,对于他们而言,这些个人信息带有很大程度的私密性,贸然询问时非常失礼的行为,这明显与涉外礼仪所强调的“尊重”原则相违背,因此在涉外事务中,应尽量避免这种状况。
具体而详实的事例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能很好的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况,帮助学生学会应对不同的涉外情境。
在涉外事务中,交换名片是出现频率较高的情境,因此要特别注意此时的礼仪规范。涉外事务中的名片交换应特别注意名片的内容,一是头衔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两个),当头衔较多时,可印制不同头衔的名片,有针对性的与不同人群进行交换;二是不提供私人联系方式,涉外礼仪注重个人隐私,索取私宅电话在很多西方人看来都是没有教养的行为。
最后要特别注意保持名片的洁净美观,不随意涂改,以免贻笑大方。
五、合理的评价方式——改革考试方法和评分制度
涉外礼仪课一般采用闭卷考试,题型侧重于理论,实践的内容很少甚至没有,这就导致学生为了取得好的学习成绩不得不死记硬背书本中的理论知识,从而忽略了实际能力。这种考试方式明显脱离了实际,学生能力无法充分发挥,不仅无法对学生的真实水准作出准确判断,而且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因此,对于考试方式与评分制度的改革刻不容缓。
本文就此提出的参考方案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增加平时成绩的考核,在整体成绩中占有30%的比例,二是增加面试考核部分,这部分占有总成绩40%的比例。如此一来,期末成绩将不能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这将促使学生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而且不必花费大量时间在死记硬背理论知识上。面试考核的部分可以通过场景模拟对学生的着装礼仪、握手礼仪、介绍礼仪、礼宾次序等相关内容进行综合评定,相当于对涉外礼仪课程的整体掌握程度测评,能够更直观的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提高涉外礼仪课程的实效性不仅需要在教学上创新和发展,还要求学生对不同国家的习俗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明确中外礼仪文化的差别,熟悉涉外礼仪的一般常识,在日常生活中对涉外礼仪的相关内容加以理解和应用。涉外礼仪课程的提升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形成良好的文明素养,而且有利于帮助他们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罗月云;论职业教育中如何培养商务礼仪人才——商务礼仪在商务活动中的作用[J];成才之路;2011(17)
[2] 郝佳丽;从涉外礼仪谈跨文化交际——兼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06)
[3] 王艳华;商务礼仪行为差异的文化因素探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05)
[4] 吴春彦,陈曙雯,张岚岚;高校大学生礼仪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05)
[5] 苏草,任世华.;大学生礼仪现状探索与高校礼仪教育对策分析[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20)
[6] 李敏,张蕾;从当今大学生的社会形象反思高校礼仪及涉外礼仪文化教育的实践性问题[J];现代妇女(下旬);2013(12)
本文是由上传的:商务礼仪的十二项原则。
一、维护形象
在国际交往之中,人们普遍对交往对象的个人形象备加关注,并且都十分重视遵照规范的、得体的方式塑造、维护自己的个人形象。个人形象在国际交往中之所以深受人们的重视。
在涉外交往中,每个人都必须时时刻刻注意维护自身形象,特别是要注意维护自己在正式场合留给初次见面的外国友人的第一印象。
个人形象在构成上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它们亦称个人形象六要素。
第一、是仪容。仪容,是指一个人个人形体的基本外观。
第二、是表情。表情,通常主要是一个人的面部表情。
第三、是举止。举止,指的是人们的肢体动作。
第四、是服饰。服饰,是对人们穿着的服装和佩戴的首饰的统称。
第五、是谈吐。谈吐,即一个人的言谈话语。
第六、是待人接物。所谓待人接物,具体是指与他人相处时的表现,亦即为人处世的态度。
二、不卑不亢
不卑不亢,是涉外礼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的主要要求是:每一个人在参与国际交往时,都必须意识到自己在外国人的眼里,是代表着自己的国家,代表着自己的民族,代表着自己的所在单位的。因此,其言行应当从容得体,堂堂正正。在外国人面前既不应该表现得畏惧自卑,低三下四,也不应该表现得自大狂傲,放肆嚣张。
三、求同存异
第一、 应当如何对待中外礼仪与习俗的差异性?
第二、 在国际交往中,到底应当遵守何种礼仪为好?
首先,对于中外礼仪与习俗的差异性,是应当予以承认的。
再者,在涉外交往中,对于类似的差异性,尤其是我国与交往对象所在国之间的.礼仪与习俗的差异性,重要的是要了解,而不是要评判是非,鉴定优劣。
在国际交往中,究竟遵守哪一种礼仪为好呢?一般而论,目前大体有三种主要的可行方法。
其一,是“以我为主”。所谓“以我为主”即在涉外交往中,依旧基本上采用本国礼仪。
其二,是“兼及他方”。所谓“兼及他方”,即中涉外交往中基本下采用本国礼仪的同时,适当地采用一些交往对象所在国现行的礼仪。
其三,则是“求同存异”。所谓“求同存异”是指在涉外交往中为了减少麻烦,避免误会,最为可行的做法,是既对交往对象所在国的礼仪与习俗有所了解并予以尊重,更要对于国际上所通行的礼仪惯例认真地加以遵守。
四、 入乡随俗
“入乡随俗”,是涉外礼仪的基本原则之一,它的含意主要是:在涉外交往中,要真正做到尊重交往对象,首先就必须尊重对方所独有的风俗习惯。 之所以必须认真遵守“入乡随俗”原则,主要是出于以下两面的原因。
原因之一,是国为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的具体进程中,形成各自的宗教、语言、文化、风俗和习惯,并且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十里不同风,百里不俗”的局面,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是世间任何人都难以强求统一的。
原因之二,是因为在涉外交往中注意尊重外国友人所特有的习俗,容易增进中外双方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有助于更好地、恰如其分地向外国友人表达我方的亲善友好之意。
五、信守约定
作为涉外礼仪的基本原则之一,所谓“信守约定”的原则,是指在一切正式的国际交往之中,都必须认真而严格地遵守自己的所有承诺。说话务必要算数,许诺一定要兑现,约会必须要如约而至。在一切有关时间方面的正式约定之中,尤其需要恪守不怠。在涉外交往中,要真正做到“信守约定”,对一般人而言,尤须在下列三个方面身体力行,严格地要求自己。 第一,在人际交往中,许诺必须谨慎。第二, 对于自己已经作出的约定,务必要认真地加以遵守。第三,万一由于难以抗拒的因素,致使自己单方面失约,或是有约难行,需要尽早向有关各方进行通报,如实地解释,并且还要郑重其事向对方致以歉意,并且主动地负担按照规定和惯例因此而给对方所造成的某些物质方面的损失。
六、热情有度
“热情有度”,是涉外礼仪的基本原则之一。它的含意是要示人们在参与国际交往,直接同外国人打交道时,不仅待人要热情而友好。更为重要的是,要把握好待人热情友好的具体分寸。否则就会事与愿违,过犹不及。
中国人在涉外交往中要遵守好“热情有度”这一基本原则,关键是要掌握好下列四个方面的具体的“度”。
第一,要作到“关心有度”。
第二,要作到“批评有度”。
第三,要作到“距离有度”。
在涉外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正常距离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它们各自适用不同的情况。
其一,是私人距离,其距离小于0.5米之内。它仅适用于家人、恋人与至交。因此有人称其为“亲密距离”。
其二,是社交距离, 其距离为 大于0.5米,小于1.5米。它适合于一般性的交际应酬,故亦称“常规距离”。
其三,是礼仪距离。其距离为大于1.5米,小于3米 。它适用于会议、演讲、庆典、仪式以及接见,意在向交往对象表示敬意,所以又称“敬人距离”。
其四,是公共距离。其距离在3米开外,适用于在公共场同陌生人相处。它也被叫作“有距离的距离”。
第四,要作到“举止有度”。要在涉外交往中真正作到“举止有度”,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不要随便采用某些意在显示热情的动作。
二是不要采用不文明、不礼貌的动作。
七、不必过谦
不必过谦的原则的基本含意是:在国际交往中涉及自我评价时,虽然不应该自吹自擂,自我标榜,一味地抬高自己,但是也绝对没有必要妄自菲薄,自我贬低,自轻自贱,过度地对外国人进行谦虚、客套。
八、不宜先为
所谓“不宜先为”原则,也被有些人称作“不为先”的原则。它的基本要求是,在涉外交往中,面对自己一时难以应付、举棋不定,或者不知道到底怎样作才好的情况时,如果有可能,最明智的做法,是尽量不要急于采取行动,尤其是不宜急于抢先,冒昧行事。也就是讲,若有可能的话,面对这种情况时,不妨先是按兵不动,然后再静观一下周围之人的所作所为,并与之采取一致的行动。
“不宜先为”原则具有双重的含意。一方面,它要求人们在难以确定如何行动才好时,应当尽可能地避免采取任何行动,免得出丑露怯。另外一方面,它又 要求人们在不知道到底怎么作才好,而又 必须采取行动时,最好先是观察一些其他人的正确作法,然后加以模仿,或是同当时的绝大多数在场者在行动上保持一致。
九、尊重隐私
中国人在涉外交往中,务必要严格遵守“尊重隐私”这一涉外礼仪的主要原则。一般而论,在国际交往中,下列八个方面的私人问题,均被海外人士视为个人隐私问题。
其一,是收入支出。
其二,是年龄大小。
其三,是恋爱婚姻。
其四,是身体健康。
其五,是家庭住址。
其六,是个经历。
其七,是信仰政见。
其八,是所忙何事。
要尊重外国友人的个人隐私权,首先就必须自觉地避免在对方交谈时,主动涉及这八个方面的问题。为了便于记忆,它们亦可简称为“个人隐私八不问”。
十.女士优先
所谓“女士优先”,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一条重要的礼仪原则,它主要适用于成年的异性进行社交活动之时。“女士优先”的含意是:在一切社交场合,每一名成年男子都有义务主动自觉地以自己实际行动,去尊重妇女,照顾妇女,体谅妇女,关心妇女,保护妇女,并且还要想方设法,尽心竭力地去为妇女排忧解难。倘若因为男士的不慎,而使妇女陷于尴尬、困难的处境,便意味着男士的失职。
“女士优先”原则还要求,在尊重、照顾、体谅、关心、保护妇女方面,男士们对所有的妇女都一视同仁。
十一、爱护环境
作为涉外礼仪的主要原则之一,“爱护环境”的主要含意是:在日常生活里,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对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环境,自觉地加以爱惜和保护。
在涉外交往中,之所以要特别地讨论“爱护环境”的问题,除了因为它是作为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的社会公德之外,还在于,在当今国际舞台上,它已经成为舆论备加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在国际交往中与此有 涉时,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有两点。
第一,要明白,光有“爱护环境”的意识还是远远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 要有实际行动。
第二,与外国人打交道时,在“爱护环境”的具体问题上要好自为之,严于自律。具体而言,中国人在涉外交往中特别需要在“爱护环境”方面备加注意的细节问题,又可分为下列八个方面。
其一,不可毁损自然环境。
其二,不可虐待动物。
其三,不可损坏公物。
其四,不可乱堆乱挂私人物品。
其五,不可乱扔乱丢废弃物品。
其六,不可随地吐痰。
其七,不可到处随意吸烟。
其八,不可任意制造噪声。
十二、以右为尊
正式的国际交往中,依照国际惯例,将多人进行并排排列时,最基本的规则是右高左低,即以右为上,以左为下;以右为尊,以左为卑。
涉外礼仪的重要性:
随着我市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大型国际展会、论坛等外事活动相继落户天津,日益频繁的对外经济和社会活动为加快我市的国际化进程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同时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认识、了解天津的机会。因此,涉外礼仪,这一重要的“名片”,对于外事活动的成功与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从宏观意义上讲,涉外礼仪代表的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地位。一个国家的公务人员、涉外工作人员,在涉外公共场合的举止,不仅仅是一种私人行为,更会产生一定的对外影响。一个公司、企业、社会团体的代表在对外场合的言谈举止,不仅关系到本公司、本社团的形象,影响到卖卖、交易的成败,有时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的荣誉。
从个人角度来讲,涉外礼仪不仅代表个人的形象和素质,还是文化修养、精神面貌的重要表现。例如,我国的首位外交官周恩来总理,便是上述方面的重要典范。他在多次外交场合中,运用自身渊博的知识和灵活的头脑,不仅维护了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形象和地位,还得以使自身的素质、修养得到良好的体现。作为新中国最伟大的外交官,他对于外事礼仪极为重视,很多重要来访外宾的接待方案和计划他都会亲自审阅过问。他渊博丰富的涉外知识,潇洒自如的风度,至今仍为广大中国人民所称颂。
从文化层面,涉外礼仪可以有效地避免文化冲突。礼仪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蕴含着礼仪,礼仪是文化的重要变现。学习掌握涉外礼仪可以在国际场合中有效地减少由于地区、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误会、矛盾、隔阂,为国际经济、文化、教育等交往活动提供便利。
涉外礼仪是外事部门,也可以说是全市人民对外交往的必备技能。因此,参加涉外礼仪培训对于我市广大政府公务人员、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提升职业技能以及更好地适应自身的工作岗位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但有助于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修养,而且有助于提高政府部门的文明形象,还可以带动好的民风,提升我市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涉外礼仪包括哪些方面:
个人形象:第一印象十分重要,包括仪容仪表,言谈举止,服装等。
不卑不亢:(要意识到自己代表自己的国家、民族、所在单位,言行应从容得体,堂堂正正。不应表现得畏惧自卑,低三下四,也不应表现得狂傲自大,目中无人)。
求同存异:(各国礼仪习俗存在着差异,重要的是了解,而不是评判是非,鉴定优劣,握手礼通行各国)。
入乡随俗:(要真正做到尊重交往对象,首先就必须尊重对方所独有的风俗习惯。当自己身为东道主时,通常讲究“主随客便”;而当自己充当客人时,则又讲究“客随主便”)。
信守约定:(认真严格地遵守自己的所有承诺,说话务必算数,许诺一定兑现,约会必须要如约而至。在一切有关时间方面的正式约定之中,尤其需要恪守不怠)。
热情适度;内外有别(不仅待人要热情友好,更为重要的是要把握好待人热情友好的具体分寸。否则就会事与愿违,过犹不及,会使人厌烦或怀疑你别有用心。要分清内外,注意保密)。
谦虚适当:(一方面反对一味地抬高自己,但也绝对没有必要妄自菲薄,自我贬低)。
日常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
迎宾前的礼仪准备:
(一)确定邀请规格。向外宾发出正式邀请时,要讲究双方规格对等。
(二)排定礼宾次序。接待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外宾,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和本国的常规做法,排定先后顺序。一般采取以下做法:一是依照来宾的地位高低排列。二是依照来宾所在国家或地区名称的英文字母顺序排列。三是依照来宾抵达的先后顺序排列。四是不排列。
(三)必须慎重悬挂国旗。为维护本国的国家尊严,任何主权国家均不允许在本国国境之内随意悬挂或摆放外国国旗。除国际法规定外,我国目前允许五种场合悬挂或摆放外国国旗。其
一、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正式到访;其
二、外国贵宾访问期间我国举行重要的礼仪活动;其
三、国际会议在我国举行;其
四、重大的国际活动在我国举行;其
五、为在我国进行的国际经济重要项目而举行的庆典或仪式。悬挂或摆放中、外国旗的常规是:如并排升挂两面国旗,应以国旗自身面向为准,一般将外国国旗悬挂在右侧,我国国旗悬挂在左侧。并排升挂三面以上国旗时,应按礼宾序列,自右而左,依次升挂。通常,东道国国旗居于末尾。但举行国际会议时,东道国国旗不必居后。我国规定,在中国境内悬挂外国国旗时,必须同时升挂中国国旗,其高度要相等,面积要大致相似,以示彼此相互平等。国旗象征着国家,在涉外交往中升挂国旗时,绝不容许将任何一方的国旗弄错或挂错。
(四)拟定接待计划。接待外宾之前,应当认真拟定一份周详的接待计划,以使工作减少周折,按部就班地进行。在拟定接待计划前,要充分了解外宾有无特殊习惯、要求,本着互助互利、交往对等的原则,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满足其正当而合理的要求,并列入接待计划中。一份外事接待计划,就是接待工作的指南和行动纲领。应包括膳宿安排、交通工具、会见会谈、参观访问、文娱活动、异地游览、新闻报道、安全保卫、突发事件、礼品准备、人员配备、经费预算等基本内容。正式的接待计划一经拟定,应尽快报请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此后,报、送与接待工作有关的部门并通报给外方。
(五)掌握人员状况。要作好外事接待工作就必须掌握好外方与我方有关人员的状况。一方面,应对主要来访者的基本情况、风俗习惯及主要禁忌尽可能地了解。若对方曾来华访问过,最好借鉴当时我方的接待规格和接待方案。另一方面,选择我方负责接待工作的人员,确定专门负责此事的陪同人员、翻译、工作人员及司机。接待人员要进行专门的业务培训,对其进行必要的外事纪律和国际礼仪等方面的教育。
迎宾时的礼仪操作:迎接外宾的礼仪操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
一、机场(车站)迎接。接待方陪同人员前往其抵达的机场、车站迎接对方,并陪同外宾前往下榻之处。重要外宾可献花。其
二、举办欢迎宴会。按照国际惯例,为外宾举办的宴会,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外宾抵达后举行,称欢迎宴会。另一种则在外宾离开之前举行,称送别宴会。我国为简化外事礼仪,一般只安排欢迎宴会。举办宴会前,要提前发出请柬、准备菜单、排好座次,安排好我方出席宴会的陪同人员。宴会的具体程序主要有:宴会开始前,主人及东道主一方重要人员,在宴会厅门口列队迎接客人。宴会开始时,应由主人先致欢迎词,然后再请主宾致词。宴会结束时,主宾向主人赠送礼品,主人应向客人回赠礼品。主宾告辞,主人应陪同其走出门外,与之握手道别。其他人员依次列队在门口与客人握手话别。其
三、送别外宾。陪同人员应专程陪同外宾乘车前往机场、车站,为外宾送行,与外宾一一握手道别,并预祝对方旅途愉快。
各国禁忌
◆涉外活动言行忌
举止忌: 严忌姿势歪斜,手舞足蹈,以手指人,拉拉扯扯,相距过近,左顾右盼,目视远处,频频看表,舒伸懒腰,玩弄东西,抓耳挠腮。
忌话忌: 严忌荒唐淫秽,他人履历,女子私事,工资收入,私人财产,衣饰价值,批评尊长,非议宗教,嘲弄异俗。
语气忌: 严忌大声辩论,高谈阔论,恶言恶语,寻根问底,争吵辱骂,出言不逊。
礼遇忌: 严忌冷落他人,独谈到底,轻易表态,打断异议,纠缠不止,随意插话,随意辞别。
◆涉外活动拍照忌
在涉外活动中,人们在拍照时,必须不能犯特定国家、地区、民族的禁忌。凡在边境口岸、机场、博物馆、住宅私室、新产品与新科技展览会、珍贵文物展览馆等处,严忌随意拍照。在被允许情况下,对古画及其它古文物进行拍照时,严忌使用闪光灯。凡在“禁止拍照” 标志的地方或地区,人们应自觉忌讳拍照。通常情况下,应忌讳给不相识的人(特别是 女子)拍照。
◆涉外活动卫生忌
个人卫生: 忌蓬头垢面,忌衣装鞋帽或领口袖口不洁。在正式场合,忌讳挖眼屎、擤鼻涕、抠鼻孔、挖耳秽、剔牙齿、剪指甲等不卫生的动作。患有传染病的人严忌参加外事活动。
环境卫生: 切忌随地吐痰、乱弹烟灰、乱丢果皮纸屑或其它不洁之物,忌讳把雨具及鞋下的泥水、泥巴等带入室内,忌讳把痰盂等不洁器具放在室内醒目的地方。
◆商界礼忌种种
东南亚礼忌: 与东南亚商人洽谈商务时,严忌翘起二郎腿,乃至鞋底悬着颠来颠去。否则,必引起对方反感,交易会当即告吹。
中东礼忌:中东阿拉伯国家的商人,往往在咖啡馆里洽谈贸易。与他们会面时,宜喝咖啡、茶或清凉饮料,严忌饮酒、吸烟、谈女人、拍照,也不要谈论中东政局和国际石油政策。
俄罗斯礼忌: 俄罗斯及东欧诸国,对西方商人的礼待是极其热情的。在同俄罗斯人洽谈贸易时,切忌称呼“俄国人”。
英国礼忌:到英国洽谈贸易时,要有三条忌讳:
1、忌系有纹的领带。因为带纹的领带可能被认为是军队或学生校服领带的仿制品;
2、忌以皇室的家事为谈话的笑料;
3、不要把英国人称呼为“英国人”。
法国礼忌: 到法国洽谈贸易时,严忌过多地谈论个人私事。因为法国人不喜欢大谈家庭及个人生活的隐私。
南美礼忌: 赴南美洲做生意的人,为了入境随俗,在洽谈交易的过程中,宜穿深色服装,谈话宜亲热并且距离靠近一些,忌穿浅色服装,忌谈当地政治问题。
德国礼忌: 德国商人很注重工作效率。因此,同他们洽谈贸易时,严忌神聊或节外生枝地 闲谈。德国北部地区的商人,均重视自己的头衔,当对同他们一次次热情握手,一次次称呼其头衔时,他必然格外高兴。
瑞士礼忌: 若给瑞士的公司寄信,收信人应写公司的全称,严忌写公司工作人员的名字。因为,如果收信人不在,此信永远也不会被打开的。瑞士人崇拜老字号的公司,如果你的公司建于是1895年之前,那么你应在工作证件上或名片上特别强调出来。
美国礼忌:与美国人洽谈交易时,不必过多地握手与客套,贸易谈判可直截了当地进入 正题,甚至从吃早点时即可开始。
芬兰礼忌: 与芬兰商人洽谈时,应重视行握手礼,应多呼其“经理”之类的职衔。谈判地 点多在办事处,一般不在宴会上。谈判成功之后,芬兰商人往往邀请你赴家宴与洗蒸汽浴。
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礼节。如你应邀赴宴时,忌讳迟到,且不要忘记向女主人送上5朵或7朵(忌双数的)鲜花。在主人正式敬酒之前,客人不宜先行自饮。在畅谈时,应忌讳谈当地的政治问题。
◆花木交往中的忌讳
根花忌: 探视病人时,日本人严忌以根花(包括盆花)为礼,因为日文的“根”字与“睡”字的发音相同。
山茶花忌:日本人在探望病人时,忌用山茶花、仙客来、淡黄花及白花。因为山茶花凋谢时整个花头落地,不吉利;仙客来花,日本念为“希苦拉面”,而“希”同日文的“死”发音相同;淡黄花与白花,多为日本人不喜欢。
白百合花忌:印度人,忌以荷花作馈赠品,因为印度人多以荷花为祭祀之花。
白花忌:在欧洲,人们以花为礼时,除生日与命名日之外,一般忌用白色鲜花。
香花忌:一些欧洲国家的人,在探望病人时,往往忌用香气浓烈的或具有特殊象征义的鲜花。送予中年人的,忌用小花;送予年轻人的,忌用大花。
盆花忌: 在通常以花为礼的交往中,许多欧洲人爱用切花,忌用盆花,但在复活节之际,可用盆栽的风信子为礼。
菊花忌: 在欧洲许多国家,人们忌用菊花为礼。传统习俗认为:菊花是墓地之花。日本人忌用菊花作室内装饰,认为菊花是不吉祥的。
双花忌: 波兰人与罗马尼亚人以花为礼时,所用的花束必须是单数,即使一枝也可,忌讳双数,但罗马尼亚人的生日除外。
干花忌: 除人造花之外,波兰人忌送干花或枯萎的花。波兰人认为,送干花或枯花,意味着情谊的终结。
郁金香忌: 德国人往往忌以郁金香为馈赠品。他们认为它是无情之花。
黄玫瑰忌: 英国人忌以黄玫瑰为礼花。英国传统习俗认为,黄玫瑰象征亲友分离。
黄花忌:法国人往往忌送黄花。法国传统的习俗认为:黄色花象征着不忠诚。
妖花忌:许多拉丁美洲人,将菊花视为“妖花”,他们忌用菊花装饰房间,忌以菊花为礼。
紫花忌:巴西人忌用绛紫色的花为礼,因为巴西人惯以紫花为葬礼之花。
◆海外法律禁忌种种
埃及开罗市的法律规定:男子不准在任何女子面前口出粗言秽语,违者将被监禁一周。
秘鲁政府法律规定:严禁丈夫虐待妻子。凡谩骂妻子者,可监禁5至10天;殴打妻子者,可处服劳役一个月;打伤妻子者,可判刑一至两年。
厄瓜多尔安第斯山区的地方法规规定:首次离婚的女子,须单身5年才允许再婚;第二次离婚的女子,须单身8年才允许再嫁;凡三次离婚的女子,终身不准再嫁。
◆神圣月禁忌
阿拉伯国家的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按照传统习俗,回历太阴年的一、七、十一、十二月,是伊斯兰教的神圣月。在这四个月份之中,穆斯林要严忌一切激烈的活动。
◆西方人日常忌
数字忌: 忌讳“十三”,甚至星期五和每月的13日也被忌讳,认为这些数字包含着凶险。
相反,西方人却对“三”和“七”很喜欢,认为这两个数字包含着吉利。
询问忌: 忌讳询问别人的年龄、工资、家室以及其它私事。在老人面前,忌说“老”字。
床位忌: 严忌把床对着门摆放。
碎镜忌: 严忌打碎镜子,认为碎镜能使人背运。若犯此忌,则可趁月圆之时,暗自将衣袋内的硬币翻过来,以示解救。
花色忌: 许多欧洲人忌讳黄色花,并认为菊花、杜鹃包含着不吉利。
颜色忌: 欧洲人多忌黑色,认为黑色是丧礼之色。
礼节忌: 一切礼节均应先女后男,切忌相反。
衣物忌: 西方人对自己的衣物及行装,有随意乱放的习惯,但忌讳别人乱动。
折柳忌: 切忌折断飘来的柳条,认为此忌可以防止失恋之苦。
婚服忌: 姑娘在结婚之前,忌讳试穿婚礼服。据说,此忌可防未来婚事的破裂。
婚期忌: 除英国人而外,多数西方人严忌星期六结婚,认为此日绝非黄道吉日。
扶老忌: 欧美的老人,多忌讳由别人来搀扶。他们认为这有损于体面,是受轻视的表现。
拉手忌: 在许多拉美国家的街道上,男女之间可以相挽拉手而行,但在同性者之间忌讳携肩挽手。他们认为,公然搭肩携手的同性者,必是令人鄙视的同性恋者。
◆欧美礼忌
握手忌: 对长者、女子或生人,忌主动而随便地握手。
行走忌: 在行进中,忌醉步摇斜、随地吐痰或乱扔废物。
路谈忌: 路遇熟人时,忌在路中央交谈或在路旁久谈;与女子路谈,应边走边谈,忌在路边立谈。
作客忌: 到亲友家作客,进门后切忌不脱帽和带雨具;与女子对坐,切忌吸烟。
会客忌: 会见客人时,忌坐姿歪斜和小动作,忌家人吵骂或看表询问时间。
与布莱尔的拘谨与被动相比,布什总统则要鲁莽得多。他就任总统后不久首次出访欧洲,就让人领略了他的牛仔风格。到访西班牙时,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亲自迎接布什。按照传统,和皇室成员见面一般只能握手。布什却对此浑然不知,一见面就抱住王后亲吻,令在场的人错愕不已。这件事发生后布什收敛了许多,也许他明白了,在女性面前不仅不能动手,连动口也是有讲究的。此后,在他的第一任期内,再没有关于他祸从口出的新闻。但是去年他成功连任后,似乎又有些得意忘形,接连亲吻女内阁成员,而且接触部位有超出工作礼仪之嫌,结果被美国媒体连呼住口。去年11月16日,布什提名赖斯为美国国务卿后,热情地在她脸上亲了两下表示祝贺。由于布什只是亲吻赖斯的脸颊,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但第二天,他再次亲吻了被提名为教育部长的玛格丽特斯佩林斯女士,还罕见地将亲吻部位移到了她的双唇。这一举动立刻引起一片哗然。《今日美国报》批评说:总统热吻玩过了头。
希拉克、普京吻得到位
一、涉外导游词文本特点
旅游文本主要分为两大类文体:书面体和口语体。前者如旅游指南、旅游广告;后者如导游词。而导游词又可细分为现编导游词、预制导游词以及现编加预制导游词。现编导游词及现编加预制导游词均要求现场即兴发挥, 对导游员素质要求较高, 且难以预测, 故本文关注的导游词特指预制类导游词。
导游词, 又名导游解说词, 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 是导游员在途中或景点等地向游客提供口头讲解服务所使用的语言, 其主要功能是使游客更好地了解旅游目的地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尽管导游词是可以预制的, 它又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文本。涉外导游词文本有三大特点:一是该文本为复合文本, 二是服务对象明确, 三是跨文化难点多。 (陈刚, 2004)
现场导游词的编写应考虑旅游者的需求和期望, 以求信息接受的最佳现场效应。好的导游词应包括内容充实 (informative) 生动有趣 (intriguing) 真实可信 (realistic) 实用性强 (practical) 文化性强 (cultural) 启迪受益 (educational) 幽默风趣 (humorous) 等要素。导游词是靠具有情感性、灵活性的人通过口头传播, 所以它还具有随感性、随机性和鼓动性。故导游词文本为信息文本、表情文本、祈使文本的结合体。
导游词文本之特殊性还在于它是一种以海外旅游者为对象 (tourist-oriented text type) 的特殊文本, 其服务对象相对单一、明确。
此外, 涉外导游词必须时刻考虑跨文化因素。文化差异存在于人类文明的任何阶段, 每个民族、国家的文化都不同于另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这种跨文化的差异不仅反应在语言规则上, 更体现在特定的语用规则中。涉外导游词文本的上述特点, 造成这种文本在编写上的难点。
遗憾的是, 不少人对涉外导游词编写的理解存在误区。他们认为编写涉外导游词无非是对现有中文文本的翻译, 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实用文体翻译。笔者长期以来也持有相似的观点。然而, 今年年初, 笔者有幸参与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上海系列教材《英语现场导游》一书编写工作, 亲身体验了涉外导游词编写之难。用词的推敲、句式的选择、段落的分析、篇章的构造、内容的取舍, 整个过程远非“翻译”二字所能涵盖。有鉴于此, 文中笔者选择“涉外导游词创作”这一说法, 以强调其与导游词翻译的差别, 并突显其特有的创作性。
二、涉外导游词创作的制约因素
世界旅游正进入一个高增长时期,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概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全面发展国内旅游业, 积极发展入境旅游, 规范发展出境旅游。在行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 中国旅游业却面临整个导游行业处于一个低水平重复建设, 高端人才难求的尴尬境地。
1. 导游队伍人才结构失衡, 等级结构不合理
目前, 从导游建设的现状来看, 在旅行社内部存在严重的人才结构失衡的问题。据统计, 在国内旅行社部门经理中, 中专、高中及其以下学历者超过50%。导游队伍高中、中职、中专学历者占41.7%, 大专学历者占39.4%, 本科以上学历者占18.9%。外语类导游人员的学历比中文导游员稍高一些, 但大专及以下学历仍占5 2%。
此外, 从导游等级结构来看, 导游队伍等级结构严重不合理。导游队伍以持导游资格证书和初级导游员证书者占绝大多数, 为96.3%;中级、高级、特级导游员所占比例极低, 仅占3.7%, 特级导游员全国只有27人。导游队伍等级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非常突出。
以上数据表明有着长期行业体验的导游员整体素质不高, 由他们主创涉外导游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而, 导游词创作主体只能转向旅游院校教师。
2. 旅游院校教师普遍缺乏长期的行业体验
据调查, 不少地区涉外导游词创作者都是旅游院校教师, 其中不乏教授、副教授。可为什么他们创作出的导游词依然不尽如人意呢?
国家特级导游员陈刚教授认为旅游翻译尤其强调亲身实践, 最好由三合一 (懂一些翻译, 懂一些导游、懂一些旅游) 的三位一体的人来写。有现成文本的旅游翻译对人员要求尚且如此, 肩负创作导游词重任的人员素质要求可想而知。
此外, 我们知道跨文化性是涉外导游工作的特点之一, 而对不同文化的掌握包含两种情况:一是掌握有关文化的知识, 二是具有与外国人直接交际的能力, 即参与不同文化的成员的交际活动, 并一起创造言语行为, 直接与他们对话 (贾玉新, 1997) 。不难发现, 对一些旅游院校教师来说, 问题出现在后者。他们长期在高校任教, 熟知英语语言规则, 但也因此缺乏必要的行业体验, 缺乏与国外游客的直接交流的经验, 缺少在真实语境中检验、修正语用规则的机会。正因如此, 不少涉外导游词虽内容翔实、语法正确、句式丰富, 但却“读之无味”。
笔者也曾创作过“不忍卒读”的导游词, 思量再三, 缺乏长期的行业体验是问题之所在。由此更加坚定地认为优秀的涉外导游词创作主体应具备专业、行业双重背景, 并具有长期的行业体验。
三、涉外导游词创作原则
导游词创作质量的高低, 对一个地区旅游形象的树立至关重要。要创作好的导游词, 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曾丹 (2006) 认为“以游客为出发点”和“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取向”是英译导游词之原则。陈刚教授 (2004) 也曾提出相似的两大原则:“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取向”, “以研究、探索为前提”。笔者认同两位专家提出的“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取向”, 但更加关注如何使涉外导游词更广泛、更容易地为国外游客所接受。在此, 笔者想借用Grice的“合作原则” (Cooperative Principle) , 以《英语现场导游》一书中豫园部分为例对涉外导游词创作原则作一探讨。
Grice认为人们的言语交际总是相互合作的, 因此, 为了保证会话顺利进行, 谈话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即“合作原则” (Cooperative Principle) 。Grice认为交谈是人类有目的性的、合理的社会行为之一, 因此, 合作原则诸准则并非只在交谈时需要遵守, 在从事其他社会活动时也同样适用 (Grice, 1975) , 所以, 它们具有理论上的通约性。有鉴于此, 笔者认为借会话“合作原则”来探讨涉外导游词创作原则是可行的。
Grice认为合作原则包括四个范畴, 每个范畴又包括一条准则和一些次准则 (Grice, 1975) :
数量准则 (The Maxim of Quantity)
(1) 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 (交谈的现在目的) 所要求的详尽程度; (2) 不应使自己所说的话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
质量准则 (The Maxim of Quality)
(1) 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 (2) 不要说自己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关联准则 (The Maxim of Relevance) 说话要贴切。
方式准则 (The Maxim of Manner)
(1) 避免晦涩的词语; (2) 避免歧义; (3) 说话要简练 (避免赘述) ; (4) 说话要有条理。
1. 数量准则
大多数上海导游都知道豫园“三穗堂”匾之“三穗”, 典出《后汉书·蔡茂传》中“梁上三穗”的故事。书中记载蔡茂生于西汉和东汉交替之际, 未发迹时, 一天梦见自己坐在大殿的梁上, 看到一禾三穗, 伸手去拿, 拿到了中间的穗, 梦就醒了。郭贺解梦:大殿是朝廷象征, “梁”是栋梁之材, “禾”寓意俸禄, 取中穗隐指“中台”之位。果然不久, 蔡茂任中台官职。这一典故表达了“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的祈望。
这一段文字详尽地讲解了“三穗堂”所蕴含的中国文化, 但在《英语现场导游》一书中“三穗”之来源却只有半句话, “…named the new building Hall of Three Corn-ears, representing their wish for a bumper harvest.”同样是“三穗堂”, 中英文本提供的信息量为何相差如此之大?
笔者认为正是数量准则导致中英文本信息量的巨大差异。数量准则规定了说话时所传递的信息量, 量的把握在导游词创作中极为重要。了解中国文化是海外游客来华的主要目的之一, 而旅游中涉及的历史典故、名胜古迹、风土人情、饮食衣着和文人雅士都渗透着中华民族千百年的文化, 作为民间大使的涉外导游员, 理当是文化的使者, 其导游词应尽量传达中国文化。
但另一方面, 文化传播又是一个难以拿捏的问题, 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绝非一朝一夕可以讲完, 对文化的传播需适度并有所选择。Grice认为, 传递的信息量影响交际效率。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传递的信息量过大, 传递时间过长, 都会造成信息接受者精神上的疲劳, 使他们接受信息的能力大大下降。因而, 合格的导游词不仅应具有充分性, 还应具有经济性和选择性。
导游词创作的最大特点就是以旅游者为出发点。根据Halliday (1994) 的从受话人着眼的信息理论, 信息单位分为已知信息和新信息。对国外游客来说, 《后汉书?蔡茂传》中诸多信息都是的新信息, 要解释这一典故, 需要引入大量的额外信息量。而英文虽只半句, 但其蕴含的信息已明确传递此堂为何叫“三穗堂”, 以及在中国“一禾三穗”有丰收之意。这样的处理既体现信息量的充分性, 又符合信息量的经济性
可见, 创作出富有中国文化内涵, 符合特定对象需求的导游词的首要任务就是拿捏“量”的尺度。
2. 质量准则
导游词属信息文本 (informative text) , 作为导游词的创作者应确保其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可靠性。《英语现场导游》豫园章节所提供的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毋庸置疑, 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理解的不同, 个别词的表达值得商榷。如在仰山堂东侧的游廊上有一被称为“梅妻鹤子”的泥塑。这“梅妻鹤子”看似简单, 其实是麻烦多多。陈刚教授多年前就曾指出“迄今不少出版物在翻译‘梅’字上一直存在以其昏昏, 使人昭昭的错误。”
据笔者考证“梅妻鹤子” (Plum Wives and Crane Sons) 中的“梅”乃孤山之梅, 此梅绝非梅子之梅 (p l u m) , 亦非腊梅wintersweet, 实乃早春绽放之红梅Prunus mume。此外, 书中提到“plums and cranes are symbols of integrity and unearthly virtues in Chinese culture…”, (在中国文化中梅和鹤是正直和美德的象征) 。中国文化中象征美德的究竟是plum之梅、wintersweet之梅、抑或是Prunus mume之梅, 这恐怕也是值得推敲。
3. 关联准则
要保证会话顺利进行, 参与交际的人所说的话必须和此刻的交际任务和话题相关联, 也就是说掌握关联准则的关键, 在于把握“特定阶段的即时需要”即在合适的时候, 提供合适的信息。因此, 董剑桥 (2003) 认为关联准则考虑的是交际的需求性、体现的是交际的目的性。豫园章节较好地把握了游客的需求性和讲解的目的性。请看下例:
豫园是明代时任四川右布政使的上海人潘允端建造的。其父潘恩因御倭有功, 从浙江左参政任上累迁至刑部尚书和都察院左都御史。嘉靖三十八年, 潘允端以举人应礼部会考落第, 萌动建园之念, 在上海城厢内城隍庙西北隅 (今安仁街东的梧桐路、马园弄一带) 家宅世春堂西的大片菜畦上“稍稍聚石凿池, 构亭艺竹”, 动工造园。……万历末年竣工, 总面积称70余亩。
上海导游大都知道上述豫园建园由来, 但考虑到大多数国外游客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讲解的现场效果, 不少导游选择简化处理这些信息。《豫园记》的引文, 豫园的具体地址及文中所出现的种种官名虽与主题相关, 但这些信息却属于非紧密关联信息, 对其简化处理甚至“弃之不理”无损主要信息的传递。但如果忽视信息与主题的关联性, 将这些信息统统罗列于英文导游词之中, 既违背了关联准则, 也不符合量的准则, 此举必将造成交流的低效率。且看《英语现场导游》是如何叙述豫园的建园由来。
In 1559, Pan Yunduan, a wealthy member of the gentry, hired the famous garden designer Zhang Nanyang to design a large garden on the land situated just north of the county hall.Called the Yuyuan Garden or Pleasure Garden, it was built so that his father might enjoy the garden in his old age.Finished in 1587, it covered some four hectares of land.
4. 方式准则
如果说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都侧重于文本内容的话, 方式准则更多地关注文本表现形式。在确定合适的内容之后, 创作者需找出合适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方式准则要求我们避免晦涩的词语、避免歧义、说话要简练、说话要有条理。
说起豫园游览区, 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这样的说法“不到城隍庙等于没有到过上海”, 在前一版《英语现场导游》中, 编者忠实地传达了这一信息:Those who have not been to the City God Temple can not claim that they have been to Shanghai。这个说法不能说错, 但却很平淡, 笔者由此想到泰国帕提亚旅游宣传手册上的一句话:A visit to Thailand can never be complete without visiting Pattaya。倘若依此将上句改为A trip to Shanghai is never complete without a visit to the City God Temple, 这样的表达方式是否更简练、贴切, 更容易为国外游客所接受呢?
由于中英文化系统间的巨大差异客观存在, 导游词创造中难免会涉及一些蕴含中国特有文化的信息, 其中之一就是朝代和年号问题。在上例中, 出现诸如“嘉靖三十八年”等年号, 而在英文中则表示为in 1559。此外, 度量单位的表达也需特别处理, 如上例中的“70余亩”对应英文four hectares。而在提及豫园主人四川右布政使潘允端时, 英文用“a wealthy member of the gentry”解释其身份。可以说, 这样的化繁为简、简明扼要的处理方法使这些颇具中国特色的信息轻松为国外旅游者接收。
笔者认为对方式准则的把握有助于解决不少涉外导游词“读之无味”的现状。这一准则在很大程度上是考验创作者的语言功底, 同时也对创作者的跨文化意识、特定语境的语用规则的运用提出要求。语言规则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但好在这些规则还算是有章可循;说到语用规则就一言难尽了。必要的行业体验, 与国外游客的直接交流的经验, 在真实语境中检验、修正语用规则的机会是掌握语用规则不可缺少的环节。
四、结语
导游工作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艺术, 肩负为导游人员提供“台词”的创作人员更需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王连义教授自述“40年来无一年不陪旅游团、当导游员, 近20年来无一年不调查、学习、研究、探讨导游课题”, 历任全国导游大赛总裁判长的王教授尚且如此上下而求索, 作为旅游界小辈的我们更应积极参与导游实践, 积累经验, 使自己尽早具备专业、行业双重背景。在此基础上, 创作人员必定可以更好把握质、量、关联、方式四准则, 其创作文本也将更加充实而简练、有趣而可信。
当然高质量的导游词仅是成功导游的第一步, 在导游实践中, 导游员还需要根据自身情况, 考虑游客需求对导游词加以选择, 根据具体情况加以修改, 根据思路灵活串联。导游员的自主创作和灵活处理将有助于导游员更好地满足国外旅游者的需求和期望, 取得更好的现场效果。
摘要:通过对涉外导游词文本特点及其创作的制约因素的分析, 结合Grice会话合作原则, 以最新版《英语现场导游》为例, 提出了涉外导游词创作的四项准则:质的准则, 量的准则, 相关准则和方式准则。运用好四项准则, 涉外导游词将更容易地为游客所接受, 从而取得更好的现场效果。
关键词:导游词,文本特点,制约因素,会话合作原则
参考文献
[1]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2]董剑桥:Grice会话合作原则的ICT应用[J].南通:南通师范学院外学报, 2003 (2)
[3]方梦之毛忠明:应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5]王连义:怎样做好导游工作[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5
[6]曾丹:论导游词英译[M].北京:中国科技翻译, 2006 (2)
[7]赵宝国等:英语现场导游[M].上海: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上海系列教材, 2008
[8]Grice, H.P.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Cole&Morgan (eds.) Syntax and Semantics3:Speech Acts.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75
【关键词】高校 礼仪教师 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98-01近年来,高等院校广泛地开设礼仪课程,从事礼仪教学的教师也日益增多,他们中有一些是刚刚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有一些是从事其他领域研究的兼任教师,有一些是学校外聘具有一定职场经验的公司职员,还有一些是社会培训机构的礼仪讲师……无论教师的专业层次如何,教学经验丰富与否,只要是从事礼仪课程的教学,就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素养。这些素养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师,因为礼仪的规范性很强,涵盖知识面很广,又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需要任课教师同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指导能力,兼具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道德素养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指的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使命,不仅需要有全面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
(一)爱岗敬业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对工作全身心投入,任劳任怨却不计得失。教书育人是个良心活,付出和回报往往不成正比,只有自己清楚是否对工作倾尽全力,一丝不苟,是否对学生尽心尽责,无微不至,有没有认真对待每一堂课、每一个知识点,有没有潜心研究教学技法,有没有真正关心每一个学生。
(二)为人师表
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必须以满腔的热情对待事业、对待学生以外,还必须自觉地、高标准地去塑造自身的品格。因为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不自觉地被学生模仿,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进而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文化素养
(一)博古通今
高校礼仪教学,在提高大学生礼仪文化素质的同时,还承担了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作为高校礼仪教师,应当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储备,让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学习礼仪。
现代文明起源于古代文明,是在传统风俗习惯的基础上逐渐建立起来的一些约定俗成的做法,没有对古代传统礼仪的继承和扬弃,就不可能有现代礼仪。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我国古代礼仪就已基本成型,到了春秋时期,由孔子集其大成,提出了礼仪的一些基本原则,制定了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当中的一些包括“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等一直沿用至今。反观今天的大学生,盲目西化,崇洋媚外,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只有做好文化的接班人,才能成为民族的接班人!
(二)知晓内外
随着世界经济的国际化倾向日益明显,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它们的礼仪也随之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互相取长补短,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容。这就使礼仪具有相对的时效性。高校礼仪教师在深入了解我国古代传统礼仪的同时,还必须与时俱进,熟知国际礼仪惯例,以满足不同专业的学生应对不同场合的要求。
以商务英语專业学生举例。该专业的毕业生大都在中小型外贸企业从事外贸业务员和涉外文秘的工作,交往对象大都是外国人。他们需要熟悉商务活动主要类型、了解各类商务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其中必须遵循的礼仪规范。众所周知,在中国的传统礼仪中,以左为尊,两人平行站立,身份地位较高者居左;然而,国际惯例却奉行“右高左低”“以右为尊”。如果礼仪教师对传统文化和国际惯例都非常了解,在讲解位次排列时就会提醒学生,究竟“居左”还是“居右”,应视具体情况和具体交往对象而定。反之,一味照本宣科,教条主义,就会给教学对象带来不小的困扰。
三、良好的外部形象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个人形象是教师无形的资产,对于礼仪教师来讲,意义更加非比寻常。一个教师的社会责任感、道德感、学识修养、个性心理特征和语言风格、仪容仪表等构成了教师职业化的形象。一名合格的礼仪教师首先应该“心有敬,心有礼之意”,其次应该“形于外,行有礼之仪”。
任何教师都应该具备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礼仪老师尤其如此。首先,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应处处为学生着想,为学生服务。其次,学会换位思考,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体谅学生,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差异。教师不可以“一刀切”“一锅端”,应注重学生的个体特征。再次,尊重学生,宽容学生,能够心平气和地接受学生给自己的建议,耐心地倾听学生的要求,允许有不同的观点存在。最后,教师应该学会赞美学生、欣赏学生、肯定学生,发现学生的长处。再调皮的学生都会有自己的闪光点,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及时、恰到好处地赞美教学对象,往往能极大程度地增强与学生的融洽关系。
总之,作为高校礼仪教师,要在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和内外形象上苦练内功,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修养与业务修养,尽自己的努力为高校礼仪工作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金正昆.教师礼仪规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吴艳华. 礼仪教师的素质结构[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4).
【涉外礼仪的基本原则】推荐阅读:
涉外的广告礼仪07-21
涉外礼仪与礼俗06-07
涉外商务礼仪论文11-05
浅谈涉外打电话礼仪09-27
涉外宾馆的申请书06-25
我国涉外劳动合同的法律适用10-07
涉外秘书概论06-30
涉外买卖合同07-13
涉外应急10-02
礼仪指导的解释基本礼仪指导纲要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