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经之路(通用9篇)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经之路
项目投资决策,是指针对一个具体的投资项目,通过分析相关信息,获得必要的基础数据,然后利用成本效益分析的方法,计算投资项目的经济指标,来进行项目的取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分析投资者之间的策略互动,并通过友好合作确定良好的项目结构,以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来源于投资结构的改变,从而利用股权多元化的产权结构的形成,通过不同利益主体的.竞争和制衡,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通过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来实现不同渠道的社会资金能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充分涌流,是解决自主创新资金来源的必经之路,更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经之路.
作 者:张奇 作者单位:刊 名:合作经济与科技英文刊名:CO-OERATIVECONOMY & SCIENCE年,卷(期):“”(3)分类号:F8关键词:
1、曾经的辉煌
如今, 人们已经很难记起解体前的苏联也有过经济上非常辉煌的时期, 20世纪50到60年代, 赫鲁晓夫的苏联曾经使全世界惊叹;20世纪90年代, 在欧美国家经济增长缓慢的年代, 亚洲经济曾经是黯淡的世界图景上的一个亮点。日本经济在战后奇迹般崛起, 包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韩国在内的亚洲“四小虎”活力四射, 亚洲军团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 缔造了新时代的英雄故事。亚洲国家以其有别于西方文明的经济模式和发展思路赢得了学术界的推崇与称颂, 多少被西方社会的发展伤透了心的专家学者, 无一不被亚洲国家的生机勃勃所感染, 他们在亚洲看到了21世纪的曙光, “世界的希望在亚洲”、“21世纪是亚洲世纪”。
2、辉煌的变局
然而, 一个如此强大而庞大的苏联, 竟然在那样短的时间分崩离析了, 这一点, 不仅戈尔巴乔夫没有思想准备, 全世界也没有思想准备, 甚至连美国人也感到震惊;无独有偶, 当世人正沉浸在亚洲经济玫瑰满途的日子里的时候, 一向被称为经济“样板”和投资“热点”的亚洲第五小老虎泰国突发一场金融危机, 并波及东南亚各国, 这场空前的金融危机来势之猛、涉及之广令全球为之震惊!
3、变局的启示
曾经让美国为之震动的以经济高速增长为特征的“前苏联奇迹”为什么难以为继和持续呢?在以泰铢贬值为导火索的亚洲金融风暴面前, 包括亚洲“四小虎”在内的亚洲国家的经济为什么如此不堪一击呢?其根本原因在我们对其经济增长数据的考察中越来越清晰起来。
如果我们从更严肃的角度对于苏联经济增长进行定量分析, 不难发现这样一个重要的事实:苏联的高速经济增长完全建立在大量投入的基础之上——投入劳动力, 提高教育水平, 大规模投入物质资本。在这里, 增长是纯粹靠投入驱动的, 投入得多则产出得多, 但是单位投入的产出量并没有提高。用经济学更抽象些的语言说, 就是经济效率并没有提高;新加坡的增长竟然可以全部用可衡量的投入予以解释, 而单位投入后的产出本身看不到任何增长。从这个意义上说, 新加坡简直就是昨天苏联的翻版:完全靠大规模动员资源带动了经济起飞。东亚其他经济的情形可能并没有新加坡那么典型, 不过经济学实证研究结果仍然令人吃惊的表明, 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属于投入驱动型, 极少是经济效率本身的增长。
二、自主创新:后危机时期的必然选择
走在新加坡或是中国台北繁华的街道上, 谁都可以从普通人的富裕和自信中感受到那里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 金融风暴下的亚洲和当年苏联的情形是一样的, 历史至少在部分的重演, 亚洲一度富有希望的经济崛起却与苏联冷酷的工业化之路同日而语。
“苏联解体”与“亚洲危机”看似不同的背后, 反映了共同的规律:靠大规模投入、侧重于数量扩张取得的“繁荣”是“建立在浮沙之上, 迟早幻灭”的难以持久与维系的繁荣, 这样容易形成泡沫经济, 从而潜伏着深刻的危机;真正的繁荣是伴随着单位投入产出提高的经济增长, 也即效率提高下的经济增长, 而效率的提高依赖于新技术的运用。因而, 确保真正繁荣的出路只有一条, 那就是技术的进步与技术的创新。比如日本, 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增长既是投入带来增长, 也毫无疑问包含着技术进步带来的经济效率的大幅提高。因而, 今天东亚其他国家与美国的经济效率差距丝毫没有缩小, 而日本则正在接近美国。
至于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包含了两个方面:其一是转向市场带来的潜力释放、效率提高;其二是持续高投入带来的高产出。可见, 我们仿佛在重复那种数量的繁荣, 这是尤须警惕的。因而中国经济必须确保效率提高下的经济增长, 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这是后危机时期的必然选择。
三、内生技术能力:自主创新的必经之路
曾经让美国为之震动的“前苏联奇迹”与前苏联“经济大崩溃”、曾经让全世界瞩目的“亚洲奇迹”与“亚洲金融风暴”, 这鲜明对照背后反映的最基本的经济规律, 无疑提出了后危机时期处于发展中阶段的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遵循共同规律,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那么, 在新形势下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呢?按累进式技术发展 (cumulativ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echnology) 的观点, 各厂商的新技术开发路径受厂商内部众多因素的影响而各不相同, 一个厂商开发出来的新技术与其他厂商的技术环境等就不会完全相容, 故而往往只有技术开发厂商自己才能使这项新技术的资本化价值达到最大。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 必然带来一定的技术, 在引进技术的选择上, 不应过分强调技术的先进性。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 在东道国的技术溢出效应往往不如适宜技术, 而且, 即使是国际先进技术, 在中国的市场标准下, 也常出现“低就”的问题。然而, 适宜技术也是有局限的, 它相对落后, 在短期市场需求后, 仍需不断更新;另外, 如果只依赖于引进技术, 鉴于其对国内企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压制, 必然进一步恶化我国企业的技术劣势, 导致我国企业永远停留在跨国公司全球价值增值链条中低水平层次的恶性循环。所以笔者认为, 对国内企业而言, 有效技术引进的关键不在于引进技术本身, 而在于国内企业迅速消化吸收国外技术, 并形成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 这就是内生技术能力的形成 (见表1) 。
上表1表明, 内生技术能力的形成一般要经历上述五个阶段。一方面要依靠引进技术本身, 通过技术拆包 (Unpacking) , 采取打破一揽子的技术引进方式, 选择适宜技术;另一方面则要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同行业联合开发等途径, 加大研究与开发力度, 提高企业消化吸收与创新的能力。需要强调的是创新阶段, 它可细分为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两个阶段。模仿创新又称为二次创新, 是相对于首次创新而言的, 是在首次创新的扩散过程中实现的。其运行过程可以简要地归结为:技术选择——技术引入——引入技术的消化与吸收——对引入技术的再度创新。
因此, 在现阶段和未来一段时间内, 我国的技术发展战略, 仍将以自主创新与二次创新的结合为主, 在发展的动态过程中, 不断实现由二次创新向自主技术创新的过渡, 逐渐摆脱受控于人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马歇尔·戈德曼.失去的机会——俄罗斯的经济改革为什么失败[M].上海泽文出版社, 1997.
[2]迟国泰.国际金融[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3]马彦民.技术转移与自主创新战略[J].太原科技, 2009, (11) .
[4]马尚平.技术突变下后发大国自主技术创新战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2) .
【关键词】创新主体 率先 路径分析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谋求在新的历史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胡锦涛总书记要求上海在率先提高自主创新方向做出表率,既缘于上海作为中国最为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科技创新基地之一,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中央殷切希望上海在实现中国和平发展的进程中能起到引领作用的战略意图。激活创新主体潜能,使其迸发出创新的活力,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选择。
一、经济理论与历史现实均论证了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不可或缺性
1、增长经济学对创新与创新主体的作用分析
经济学开山鼻祖亚当·斯密非常重视财富的增加,即经济的增长。1776年他在《国富论》中分析了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从而推导出了社会分工十分重要的结论;新古典时期经济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约瑟夫·熊波特对经济增长提出了著名的“创新周期”理论。他所说的创新,主要指五种情况:生产新产品,引进新技术,开辟新市场,寻找新的原材料,创建新的组织结构形式;上世纪80年代发展经济学代表人卢卡斯在《论经济发展的机制》一文中指出“技术进步具有内生决定形式”他强调了知识积累、人力资本投资、技术创新等对经济增长有持续不断的效应,因此在更大程度上说明了经济增长的动因,而且也更符合经济增长的事实。以《我们共同的未来》长篇报告问世为标志,可持续发展理论得到了世界范围的普遍认同,其强调人类之间及人与自然间谋求和谐并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进步相适应寻求发展的模式。
西方经济理论在相当长时间里是对微观主体的分析,也就是对企业的个别分析;在研究满足其利润最大化目标中充分指出了技术进步的积极意义,也就是创新对企业生存发展意味着什么;尽管指出增长有极限,但并未否定创新的积极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依靠的仍是创新,而创新的主体是千百万个大大小小的各类企业。
2、创新主体在实践中的作用印证其在创新中的不可或缺性
据统计,目前世界科技研发投资的80%,技术创新的71%均由世界500强企业所创造和拥有,62%的技术转让在500强企业间进行。上世纪80年代中期,许多日本大企业纷纷设立基础研发所,并不断增强投资。在技术引进中消化吸收,进一步研发普及等过程中,企业起到了主导作用。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相互依存,先以引进为基础,进而研发自主知识产权,形成了“企业为主”的科技发展格局。近百年来,世界产业发展的历史表明,真正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技术几乎都来自企业。如通讯领域的贝尔实验室,汽车领域的福特公司,航空领域的波音和空客,化工领域中的杜邦和拜耳,机床领域中西门子,计算机领域中的IBM、英特尔、微软,都是自主创新的领军企业。在技术进步和创新中,企业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千万个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才能使整个区域乃至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增强。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特区在很短的时间里成为了我国南方经济最有活力的城市。深圳经济快速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速度之快令人震惊,究其原因,企业的作用功不可没。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作为自主创新主体的企业在创新进程中有四个90%:90%的专利由企业申请,90%的科研机构在企业,90%的创新人员在企业,90%的科研经费来自企业。曾被人讽为“经济的绿洲,文化的沙漠”的深圳以其自身的成就有力地回击了对深圳发展持怀疑和态度的各种微词,深圳以其成功之路再次印证了企业作为自主创新主体的不可或缺性和不可替代性。
二、上海自主创新主体僵而不活的深层次原因探究
1、体制上的羁绊使创新主体的创新动能缺乏
上海市国有企业比重高于民营企业,和广东珠三角地区及江浙一带的所有制经济结构形成了较大反差。由于体制性因素,上海大型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动力不足,核心专利严重缺乏,研发投入低于国家平均水平,企业用于引进技术消化和吸收的投入更低,韩国和日本企业化1元钱引进技术和设备,花5元钱消化创新,而我们化1元钱引进,仅用7分钱消化创新。上海很多大企业集团虽然都建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但这些研发机构建立后就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由于研发资金投入缺乏,研发能力差,很多研发机构形同虚设。究其深层次原因,我们不难看出,第一,企业经营者的选择没有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和国际上通行做法,致使企业的法人治理机制不完善;第二,在企业考核制度上也缺乏科学性,致使企业经营者的收入报酬缺乏可比性,一些多劳者并未多得;第三,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管理机制无刚性约束,企业引进积极,消化缓慢,创新乏力,致使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步下降。
2、观念上的保守使创新主体的创新胆识不足
上海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形成了多元文化的交融,诞生了有鲜明特征的海派文化,这其中有积极的一面:善于成本核算,注重投入收益比,考虑市场风险度,讲究时间价值观念等;但也存在消极的一面,突出表现在:敢为天下先的开拓意识不足,抢抓机遇的胆略欠缺,大气从容的长远观念淡漠。上海在旧中国被誉为“冒险家的乐园”,而真正的上海人甘做“冒险家”的却不多;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福布斯》排行榜不止一次地对中国企业家财富进行排座次,但上海的企业和企业家的上榜却寥落辰星。也许是低调处世的态度依然,也许是上海优雅的环境使创业者的豪情灰飞烟灭。据调查统计,上海本地中小高新企业平均一年只有一个新产品,90%以上的企业一年连一件专利都没有,个别企业虽拥有很多专利,但这些专利技术含量不高,难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久前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中京沪企业家交流的节目让人对上海商人“精明而不高明,心细而不胆大,喜新而不创新”的保守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不单单是个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与文化积淀和生活习俗息息相关的。稳中求胜本身并无不妥,但在一个“追求卓越”的创新时代,其与开拓进取形成了较鲜明的反差。鉴于此,上海率先推进改革开放显得更为必要。
3、配套服务上的缺位使创新主体的创新激情茫然
世界上成功经验表明,中小企业往往是创新的生力军。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中小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但在创新过程中遇到的三大矛盾使其处境尴尬:其一,核心技术产业化和资金需求间的矛盾;其二,专利技术市场化和法律保护间的矛盾,其三,产学研一体化要求与研发和生产脱节的矛盾。这三大矛盾在上海的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进程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有技术,无资金;有产品,无市场;有专利,无保护,使得众多企业在非规模经济条件下苦苦支撑,最后或被迫转售技术,或被外资相中合股收购,或错过市场机遇期而湮没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上海虽然金融机构林立,企业融资渠道众多,但其严格而繁烦的手续让一些资金紧缺者望而却步,上海虽然科研机构众多,的其研究成果多止步于实验室或学术论文,产品市场化过程中就需要的多个环节让学者们茫然无措。
三、激活创新主体潜能的对策思考
1、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的投资结构
目前上海市在科技创新的投入占GDP比重由前几年的1.1%上升到现在的2%,在未来的几年内将达到2.5%-3%,这体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但是必须注重投入方向的选择,避免“撒胡椒面”和“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现象出现,要向对国家战略具有重大影响的核心技术倾斜,对已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强势项目倾斜,向既有经济效益又符合社会利益的研究领域倾斜;并出台政策对企业的科研投入作一些刚性规定,政府的扶持资金应是企业在自主创新投入的一种配套和补充,政府不能充当“散财童子”角色。
2、转变政府组织科技创新的方式,引导科技创新体制的变革
企业是创新中最重要的主体,最活跃的细胞。但凡涉及较高科技含量的项目和工程既要用市场化的招标方式,更要注意对不同优势企业进行引导后撮合,促使其互补形成合力,从而在创新进程中取得重大突破,政府应探索建立起一套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竞争合作机制。对上海市的基础优势要做大,对新萌生的具有广阔前景的要做强,聘请专家或成立专门的委员会对一些技术创新做评估,从而促进政府在科技创新进程中的宏观管理与微观服务更有指导性和针对性,为企业营造更良好的发展环境。
3、夯实“人才高地”建设,为自主创新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上海的人口素质在全国来看无疑是高的,人才总量也是可观的。但是领军人才不足,拔尖人才不多,复合型管理人才缺乏等问题突出,闲置和浪费人才现象一定程度上存在。人才高地建设既要求量,更要求质;既要储备,更要用活;既要重用,更要重育;既要物质保证,更要生活关心。可以考虑建立一些科研流动工作站,创造和提供较优越的条件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本地的科技攻关和技术研发。
4、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形成良好法制环境
在自主创新的进程中,经常有专利发明权的归属纷争;市场化生产后又会易生收益权分配的纠葛;技术转让过程中存在处置权等问题。没有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规是难以想象的。在保持与国家知识产权基本法律一致的前提下,根据上海的科技创新特点,制定知识产权保护的细化条款,同时在具体实施执行方面参照国际惯例显得十分紧迫。全社会尊重知识不能仅仅停留在道义上口头上,更应靠法律法规来约束和保护。
5、建立中小高新企业孵化器,催生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对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资金的有限,在固定资产的投入方面是紧缺的;对科研人员来说,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批量生产,无疑也是较难逾越的鸿沟。如果经过有关部门审定具有市场前景并确实具有科技含量的成果或科技型企业,可以进入某科技园区,在生产设施上租用厂房和机器设施,在融资上可考虑政府贴息银行贷款,在税费上享受高新企业在前期试运营阶段所该享受的减免,在仓储运输中分享社会化服务带来的外部经济,从而促使其完成孵化出壳的艰巨过程,逐步成为市场竞争中的新生主体。
6、搭建科研交流平台,使科研与市场需求对接
科研与生产脱节是现行体制下的一种常见现象。学术界和商会之间应该有交流的语言但却没有交流的平台,学界的学术报告重其学术性而较少考虑其推广价值,商会的联谊重商情信息的互通而缺少研发方向交流,故二者沟通的渠道较为缺乏。政府有关部门不妨搭建平台,创造机会,邀请双方聚会,促使其面对面地交流,这样科研更能面向市场,企业则更能依托科技进步而获得创新源的动能,当然形式可以拓宽,比如开通“产学研论坛”之信息网站,以使其沟通交流更为便捷高效。
【参考文献】
[1]吴易风: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与思潮[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材料1: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我们应更加重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材料2:2011年6月23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提出力争到“十二五”末,中央企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在部分领域实现从技术跟随到技术引领的跨越。材料3:“2011中国自主创新年会”于12月2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此次年会总结交流了各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新鲜经验,展示了“十二五”开局之年在建设创新型城市、创造自主知识产权、建设自主品牌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表彰了一批典型城市、优秀企业和先进人物。
[经济生活角度]
(一)从是什么(反映、体现、概述类)的角度分析
中国和发达国家的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对比
注:中国海尔是申请专利最多的企业之一。
上述图表揭示了什么经济信息。
或者这样问:上述图表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我国整体科学技术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表现在:科技投入低、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企业还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差。
(二)从为什么(原因、意义、依据类)的角度分析
1.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或者这样问:简要分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 国家的经济原因。
(1)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匮乏,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有利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4)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有利于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5)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能力的需要,有利于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2.分析自主创新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有利于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打造自主品牌;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扩大产品销量;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利润。
(三)从怎样做(如何、建议、措施类)的角度分析
1.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或者这样问:从经济生活角度,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
(1)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2)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建立技术自主创新体系。(3)企业:以企业为主体,开
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把技术引进与消化、创新相结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4)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优化创新环境,提供相关服务。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 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坚持对外开放,利用好全球科技资源,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深入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大科技投入。从根本上说,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劳动者素质。
2.假设你是企业经营者,你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加大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吸引优秀的技术人才;鼓励员工参与企业创新活动;通过奖金、股权等方式激励科技人员;与大学、科研机构进行科技合作;积极申请专利,保护知识产权。
[政治生活角度]
(一)从为什么(原因、意义、依据类)的角度分析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或者这样问:简要分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政治生活依据。
(1)从党的角度看:①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决定了党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科学执政的具体体现。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2)从政府角度看:我国政府的性质决定了政府必须履行 组织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职能,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政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的具体体现,也是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具体体现。(3)从国际竞争的实质来看: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二)从怎样做(如何、建议、措施类)的角度分析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或者这样问:从党和政府角度,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合理化建
(1)从党的角度看: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领导,科学执政,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坚持自主创新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2)从政府方面看:要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本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始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履行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职能。
[文化生活角度]从为fl-么(原因、意义、依据类)的角度分析
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我国重视科技创新的依据。
或者这样问: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我国重视科技创新的原因。
(1)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
经济、政治与文化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 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重视科技创新可以为经济发展提 供智力支持,有利于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
(2)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 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视科技创新,对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国家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
(3)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
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 影响。重视科技创新,可以促进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
(4)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科技进步为文化资源的选择、传递和储存提
供技术手段,有利于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发展。(5)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重视科技创新,弘扬科学精神,可以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生活与哲学角度]
(一)从为什么(原因、意义、依据类)的角度分析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辩证法依据。
或者这样问:从辩证法角度分析为什么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只有创新,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实现发展的根本途径。这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与时俱进。(3)辩证法的实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突破成规陈说,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境界。(4)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二)从怎样做(如何、建议、措施类)的角度分析
运用哲学知识,分析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或者这样问:运用哲学知识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几点合理化建议。
(1)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从本地区、本部门、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
(2)要坚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3)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将增强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在人才,要打造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
(4)要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破除旧观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一、我国现行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产型增值税不利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
我国现行增值税类型是生产型增值税(东北地区除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一般是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企业,而固定资产投资和更新设备中所含增值税不能抵扣,加重了企业负担,影响企业投资的积极性,特别不利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企业适时更新改造,妨碍企业技术进步,不利于企业根据市场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影响了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由于出口的高新技术商品中固定资产所含税款没有抵扣,出现退税不彻底,必然会提高价格水平,降低这些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此外,与其他产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无形资产和开发过程中的智力投入往往占高新技术产品成本的绝大部分,但这些投入并不能抵扣,这也导致了高技术产业增值税负担偏重,增加了科技投入的负担,容易挫伤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积极性。
(二)税收优惠存在一定的缺陷
一是税收优惠方式缺陷。我国现行的科技税收优惠主要手段是税率优惠和税额的定期减免等直接优惠形式为主,优惠方式单一。税收直接减免虽然有操作简便、易为征纳双方把握等优点,但其缺点也是明显的:1.税收直接减免只能在一段时期内使用,因而,对于高技术产业发展中持续的创新行为缺乏有效的激励;2.税收直接减免一般在高新技术企业成立初期使用,而由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特点所决定,该阶段企业很难或很少获利,该项政策难以给企业带来实际利益;3.税收直接减免,属于投资后的鼓励,引导企业的作用不显著,且容易导致税收流失。
二是优惠标准缺陷。1.高新技术开发区内外企业不平等。以区域为标准对高新技术开发区内外的高新技术企业区别对待,导致在区域外的企业即使是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企业,却不能享受同等的税收优惠。2.内外资企业地位不对等。外资优惠于内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比民营、私营企业优惠,不利于公平竞争。3.优惠力度偏小。具有直接性质的所得税优惠,仅限于有收益的企业才能实际受益,而具有间接优惠性质的企业科研投入的加扣优惠政策,也只限于研发费用比上年实际增长10%以上且赢利的生产性企业。因此,某些税收优惠政策由于存在条件限制,其真正的激励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
(三)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税收优惠政策作用有限
我国的研究与开发费用(R&D)只占销售收入的1%,这几年略有增长,但还是偏低,而西方发达国家中的跨国公司都在10%以上,技术进步是需要投入的,在这样的税收环境下,我国对于技术研究开发的低投入必然导致技术进步的缓慢。首先从享受研发费用的支出范围看,国外研发费用的经常性支出中科技人员工资占最大比重,而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有计税工资扣除限制,而实际上科技人员工资已超过扣除标准,势必加重企业税负。其次,从研发费用的财务和税收处理看,我国采取的是将研发费用金额列人管理费用,作为当期成本一次扣除。对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促进技术创新实际起到的激励作用十分有限。
(四)风险投资和孵化器缺乏明确的税收优惠政策
风险投资和孵化器都是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不可或缺的融资工具,而且是根据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周期长、风险大而特别设立的融资工具,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对上述两种融资工具的税收支持是不够的。现行的增值税政策使高科技产品比一般产品税负要高,压抑了风险投资的发展。其次,在投资收益所得税上,虽然国家对高科技企业已有一定税收优惠政策(如享受15%的所得税税率),但是对高科技企业的投资者却没有所得税方面的优惠,风险资本投资于高科技企业所得的股息、红利或分回利润要双重征税,投资于高科技企业风险大,优惠政策少,因此无法有效引导广大投资者参与投资,也就无法促进风险投资的高速发展。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税收优惠政策构想
(一)颁布特别法案,规范科技税收立法
当前应创造条件尽快对科技税收优惠实施单独立法,对一些已经相对成熟的条例、法规通过必要的程序使之上升到法律层次。从长远角度考虑,国家应制定《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法》,从总体上考虑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以及相关的财税政策,制定专门的《财政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例》和《税收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例》,其主要内容应包括:研究和判定予以鼓励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标准;明确财税优惠政策的目标、具体受益对象以及相应的政策支持方式;加强对高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的管理与评效。另外,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应赋予地方一定的税收立法权,使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与中央和地方的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中央可以集中对基础科学、国家重点开发项目及主导性产业给予税收支持,地方则对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和效益较为明显的技术开发项目予以扶持,以进一步明确管理权限的划分,提高行政效率。
(二)加快实现增值税转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过渡是改革的目标与方向。目前,可以在东北增值税转型试点的基础上,把消费型增值税作为产业政策来利用。作为实施此项政策的过渡措施,可对企业购入和自行开发的科技成果费用中所含的税款,比照免税农产品与交通运输费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例计算扣除进项税额,以减轻高科技企业的实际税收负担。另外,企业研制属于国家产业政策重点开发的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附加值、高创汇、高关联度且对全国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新产品,其缴纳的增值税,可根据不同情况给予一些先征后返的照顾。
(三)完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公平竞争
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并结合现实的国情,调整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具体税收优惠方式。改变以往单纯的税额减免与低税率的优惠政策,增加加速折旧、投资抵免、技术开发基金等税基式优惠手段的运用,做到税基减免、税额减免与优惠税率三种方式相互协调配合,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具体内容包括:
1.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实行国民待遇原则。改变过去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只注重区域性优惠的状况,对从事科技研究与开发的企业给予的所得税优惠政策,不分企业的所在地区、部门、行业和所有制性质,对所有的科研单位与项目一视同仁,保证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同时,科技税收优惠必须突出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与国家科技发展计划保持一致。具体而言,当前在保持对高科技产业给予税收优惠的同时,应加大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的税收优惠力度,对科技投入达到一定数额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可与高科技产业享受同等的优惠政策,以尽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2.运用税基式优惠手段,提高竞争力。(1)对于使用先进设备的企业以及为研究开发活动购置的设备或建筑物,实施加速折旧。同时,简化对加速折旧的审批手续,大幅度缩短折旧年限,提高折旧率,进一步降低资金成本,以加快企业的设备更新与技术进步。(2)对从事科技开发的投资与再投资实行投资抵免政策,允许企业按研究开发费用的一定比例从应纳税额中抵缴所得税,提高企业从事技术开发的积极性。(3)准许高新技术……。
(四)加大研发费用优惠力度,实现逐年平稳增长
遵循国际惯例,取消研发支出增长10%的限定条件,只要企业当年发生了研发支出就应该享受该项税收优惠政策,并允许适当向后结转,使企业当年未用的优惠可以在以后得到,使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增加研发投入的企业真正得到补偿,鼓励企业自主研发新技术。在研发支出费用化的处理上,建议对符合认定条件的研发支出进行资本化处理。在具体的政策实施上,企业可有两种选择:既可选择资本化作递延资产处理,也可以选择费用化处理。一经选择,在5年内不得更改。同时取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计税工资扣除限额标准,与软件生产企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一样,按实际发生额在计缴企业所得税时税前扣除。
(五)建立风险投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鼓励风险投资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风险投资的发展。1.直接对高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给予考虑。建立科技开发准备金制度并允许费用列支,允许企业特别是有科技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按其销售收入一定比例提取科技开发基金,以弥补科技开发可能造成的损失,并规定准备金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用于研究开发,技术更新和技术培训等与科技进步的方面,对逾期不用或挪作他用的,应补缴税款并加罚滞纳金。2.制定有关风险投资的税收倾斜政策,鼓励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一方面,对风险投资公司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投资收入免征营业税,并对其长期实行较低的所得税率;另一方面,对法人投资于风险投资公司获得的利润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居民投资于风险投资公司获得的收入免征或减征个人所得税。最后,对企业投资高新技术获得利润再用于高新技术投资的,不论其经济性质如何,均退还其用于投资部分利润所对应的企业所得税。
(六)完善个人所得税,为高技术发展提供人力资本
建设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推进创新型国税建设2007-02-02 21:54:1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在今年初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部署实施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山东省委、省政府结合实际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省份。各级国税机关作为政府部门要站在发展的高度,深刻理解和认识创新在自身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国税建设,为国税事业的跨越式超常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创新型国税的基本内涵及定位
创新型国税就是国税机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理论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为核心内容,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用新的思路、新的途径、新的方法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推动国税工作跨越式发展。主要特征为气氛浓厚、理念先进、机制健全、成果突出、应用充分、范围广泛、成效明显。
1、创新型国税建设是国税部门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税收工作与和谐社会建设息息相关。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税收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各级国税部门充分发挥聚财职能,大力组织税收收入,税收收入不断跃上新台阶,为国家和地方财力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
上,从战略全局出发,制定描绘了我国在下一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新的五年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新的历史阶段给国税机关提出了新的要求,国税部门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把创新型国税建设作为推动自身发展提高执政能力的关键,更好地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2、创新型国税建设是国税部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相统一的。发展目标的确定必须体现科学发展的要求,引导各方面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结合税收工作特点,国税部门当前最根本的任务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高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这就要求国税部门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国税建设。
3、建设创新型国税是国税部门实
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百舸争流,不进则退。国税工作的现实和经验告诉我们,国税事业要屹立改革发展潮头,就要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推动国税工作跨越式发展。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就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准确抓住当前加快税务管理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环节,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用改革的办法解决改革所带来的问题,依托创新的实践加快税务管理现代化建设,而这些建设和措施最终将依靠国税工作创新来实现。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税的重中之重
改革创新是国税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创新型国税建设是推动国税部门改革创新的重要载体,推进国税部门改革创新建设创新型国税必须将提高国税部门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重中之重。
1、创新型国税的核心理念是自主创新。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
族要发展,必须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同样道理,国税事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也必须紧紧依靠自主创新,否则就会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难以超越。创新型国税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推动国税事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将自主创新放在创新型国税建设的核心位置,大力提高国税部门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2、创新国税建设的实践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行为来实现。创新型国税建设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一项实实在在、质量标准要求极高的工程,它需要国税部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紧紧围绕国税工作中的系列重大问题,扎扎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组织展开,坚持独立自主和消化吸收相结合的原则,大力推进各项自主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创新型国税建设的各项目标。
3、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创新型国税建设的原动力。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
竞争力的核心,也是部门竞争力的核心。离开了这个核心,创新能力就无从谈起,创新的成果也大打折扣。多年来,各级国税部门正是紧紧依靠自主创新能力,走具有国税特色的创新之路,相继推出了系列工作品牌,极大地推进了国税工作进程。创新型国税建设作为国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高低关键是看创新工作开展的成效,而创新工作的成效直接取决于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
三、国税部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途径
1、增强三种观念。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也是生产力的观念,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作为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自主创新能力当然也是生产力,各级国税部门要高度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实提高认识,着力培育部门自主创新能力。二是锲而不舍永不言输的观念,自主创新的道路是一条曲折逶迤的路,是一条布满荆棘的路,需要经过十余年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
努力,这就要求国税部门树立必胜信心,勇于挑战,迎难而上,遇到困难不弯腰,遇到挫折不气馁、不达目的不罢休,百折不挠,锲而不舍。三是团结协作的观念,创新工作层面深牵扯面广,往往需要多个部门参与,齐心协力才能完成,这就要求,各部门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摒弃部门利益,淡泊名利,服从工作大局,强化团结协作意识,根据职责分工,做好本职工作,做到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不打扯台鼓,不敲两面锣。
2、把握三个重点。一是氛围营造、整体互动重点。大力营造自主创新工作氛围,将自主创新能力教育作为日常教育内容,通过各种渠道将自主创新意识灌输到国税干部的脑海中,激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热情,在部门上下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做到人人讲创新、人人想创新、人人搞创新,开展全员创业、创新活动,奏响“大合唱”;二是创新工作保障机制重点。要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自上而下的领导
组织,明确工作责任,做到工作中事事有人管,件件有人抓,一级对一级负责。要建立科研、调研工作制度,定期明确工作重点,组织开展经常性地科研调研活动,形成有事实、有分析、有观点、有措施、有建议的书面报告。积极营造“支持创新、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人文环境,做到政治上信任、经济上支持、生活上照顾。改善科研工作人员的办公环境,解除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集中精力投入科研工作。要强化经费保障,将科研经费列入部门预算,层层核拨,经费增长基数与科研成果挂钩;三是创新成果转化重点。创新的关键在于应用。创新成果只有通过转化才能成为真正的生产力。要突出及时性,加快报批、核批工作,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边开发边应用边推广,不要科研成果人为滞停,确保及时性。要突出可行性,及时研究成果应用方案,并根据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科研成果,确保应用率。突出稳定性,及早谋划成果应用中可能出
现的问题及相关配套措施,确保成果向预定目标发展,减少应用风险,确保应用效果。
3、建立三项体系。一是建立创新能力目标体系,要紧密结合部门实际,按照稳妥发展、逐步提高、扎实推进、全面提升的原则,认真研究制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做到长远有规划,有计划,具体实施有方案;二是创新能力责任考核体系,要将各项目标落到实处,必须明确目标的责任部门,具体责任,主要措施、考核办法;三是创新能力激励体系,明确对于完不成考核目标的处罚措施及完成目标任务的奖励办法。奖惩措施要突出三个层面,首先是工作层面,包括公务员考核、目标考核、评先树优。其次是政治待遇层面,主要是干部选拔任用。再次是经济层面,主要是工资福利待遇及现金奖励。
4、推进三大战略。一是依法治税战略,着力在执法规范、流程高效、管理科学、成本降低方面下功夫,不断提
高依法治税水平,推进机制创新,努力实现税收法制基本完备、执法行为全面规范、执法监督严密有力、执法保障明显改善的目标。二是科技兴税战略,着力发展和运用具有核心竞争力和代表现代先进技术潮流的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当前国税工作中的系列问题,不断提高国税工作的科技含量,走科技兴税之路,大力推进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三是人才强税战略,加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团体建设,树立全员学习、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组织大学习、大培训,提高队伍综合素质。着力培养和建立高学历复合型人才和具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树立人人是人才、人人皆可成才的人才观,建立科学选人、科学用人机制,激发国税干部队伍整体活力。
5、抓住四个要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能单纯为创新而创新,自主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推动国税工作,因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抓住国
一、民营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1、集中于产业链的中游和价值链的低端。
民营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 资金不够雄厚, 生产主要集中于产业链的中游, 由于经营的大多属于技术含量不高的中间产品, 上、下游企业对其压价厉害, 因此利润低, 经营的产品主要处于价值链的低附加值段。如从对东莞市石碣镇的调查中发现, 石碣镇有近90%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低于10%, 其中绝大部分外资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处于3%-10%之间, 低于3%和高于10%的比例只有百分之十几, 但民营企业则有34.6%的企业销售利润低于3%, 说明该镇民营企业的利润率普遍较低, 这也从侧面折射出我国民营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
2、缺乏自主品牌或品牌影响力较弱。
民营企业有半数以上缺乏自主品牌, 即使拥有自己的品牌, 其影响力也很一般。民营企业更为关注短期利益, 只要眼前能赚钱, 什么样的生产方式都可以, 很难从长远考虑, 因此民营企业多采取贴牌生产的方式, 树立自有品牌的意识薄弱。
3、自主创新技术的比例和质量不高。
企业是否拥有自主创新技术从长期看会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据调查显示, 大约40%的民营企业拥有自主创新技术, 但是在已有的自主创新技术中, 不到20%的民营企业采用原始创新方式, 也就是说不足8%的企业采用原始创新方式, 而大部分企业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 这说明拥有自主创新技术的企业很少, 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就更少。
4、产销非常依赖下游企业, 主动开拓新市场的意识不强。
大多数民营企业都是按订单生产, 70%以上的业务是来自于老客户的订单, 企业主动开拓新市场的意识不强。这是由于在通常的经济环境中, 企业从熟悉的老客户接到的订单确实已能满足其生产能力, 所以很少考虑一旦国际市场需求或国际国内环境发生变化时如何应对变化和开拓新的市场。
5、人才缺乏, 创新观念不强。
很多企业对于自己目前的经营状况感到比较满意, 对于培养或吸纳技术及管理人才以促进企业不断创新的紧迫感不强, 这导致民营企业很难在技术上有所突破, 很难有创新性的利润增长点。
二、对民营企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民营企业领导者对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民营企业是在国有企业退出部分竞争领域之后的有益补充, 有些是以家族式经营发展起来的, 在经营之初往往由于市场优势或者某一独特工艺而占有较多的市场份额, 因此利润较为可观。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 其原有的优势逐步由于国内、国际竞争的加剧而逐步丧失。民营企业的领导者在经营上由于思维定势而缺乏前瞻性的眼光, 没有从长远考虑未来市场变化对企业的影响, 对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更多的是看到眼前利益, 并没有把提高产品的独创性以及创立自有品牌摆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
2、技术研发人才非常缺乏。
尽管民营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 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 往往更注重培养见效快的管理、销售等方面的人才, 而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较长时间, 其效益在短期内很难看出来。若从外面引进技术人才则投入的成本会更大, 民营企业受资金、实力的限制, 不愿将更多的成本花费在见效慢的技术人才, 因此民营企业普遍缺乏技术研发人才和综合素质较好的人员。
3、自主研发的风险大。
创新需要经过多次尝试才有可能成功, 因此, 自主研发具有高投入, 高风险性。据资料显示, 新产品开发的失败率在90%以上。而民营企业由于规模本身较小, 财力和承担风险的能力都有限, 即使进行某项创新, 也多是采用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 原始创新比例小。
4、缺乏政府实质性的配套服务体系支持。
民营企业创新不足、创新能力弱与缺乏社会引导和政府支持也有关。民营企业自主研发不仅需要具有内在动力, 靠自身创造条件, 也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服务体系创造外部环境, 他们需要社会和政府为其创新提供诸如信息咨询、技术中介和资金融通担保等方面的服务, 以减少创新中的风险。
三、提高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
产业链是一个产品从创造到最后的市场销售过程, 从施振荣提出的“微笑曲线”中知道, 只要控制住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 就能够获得竞争优势和对市场的控制力。如下图所示, X轴表示技术研发、制造、销售等业务流程, Y轴表示产品附加价值的高低, 曲线所对应的纵轴即代表获利水平的高低, 曲线所对应的横轴即代表相应的业务流程。从图中可看出, 曲线中段部分获利低, 所对应的是生产制造或组装这一段业务流程;而在曲线左右两端获利高, 所对应的是研发和销售环节, 由于整个曲线看起来像是个微笑符号, 所以被形象地称为微笑曲线。微笑曲线意味着产品的高附加值处于曲线的两端, 而不是中间的制造环节。民营企业进行自主创新, 就是为了控制住微笑曲线左边那一段产业价值链中的关键环节, 提高竞争力, 进而控制右端的销售及服务, 从而提高利润率, 获得可持续发展。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除了自身要做出努力外, 政府还应提供各方面配套服务予以支持。
1、民营企业自身要注重开发具有自主技术和自主品牌的产品。
第一, 设立专门的研发机构。资金、物质资源可以借入, 而核心技术是借不来的, 因此, 为了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民营企业可以设立专门的研发机构, 每年从销售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门用于研发投入, 这样, 随着企业规模扩大, 研发投入数额会逐步增加, 有利于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第二, 通过各种激励机制培育和吸引优秀人才。人才尤其是科技研发人才缺乏是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瓶颈, 为了克服这一瓶颈制约, 民营企业应采取各种激励措施, 注重培育、吸引优秀科技人才, 如富有吸引力的薪酬、完备的福利、保险措施、科学的激励晋升机制和公正完善的科学考评体制, 以及营造一定的文化氛围留住人才等。同时民营企业要善于利用企业外部的人才资源, 如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合作, 利用他们的专业优势和技术特长帮助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第三, 专注于制造环节中某些独特而精湛的工艺。独特而精湛的制造工艺是其他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 也是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加附加值的有效途径之一, 它是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之一。质量是产品的生命所在, 而制造工艺的高低是决定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 体现企业核心能力。民营企业可凭其独特精湛的制造工艺成为向下游企业要价的筹码, 从而提高其产品附加值。第四, 在主有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培育自主品牌。品牌在客户和消费者心目中代表产品的质量及其相应的服务, 而自主技术是产生品牌效应的重要基础。在有了自主技术这一重要基础之后, 民营企业要注重树立品牌意识, 制定恰当的营销策略, 加强自有品牌宣传和推广, 当高品质产品同时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时, 企业的利润率就会大幅提高。
2、政府要为提高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做好各项服务性工作。
第一, 为产学研一体化积极牵线搭桥, 促进民营企业技术提升。产学研模式有利于发挥科研院所和企业各自的优势, 形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格局。在产学研合作的链条上, 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在于技术人才、技术信息和技术储备, 而民营企业则在市场信息、市场运作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势, 良好的产学研合作能够通过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长期以来, 高校和科研院所与民营企业之间的合作较少, 这里有双方之间缺乏合作意识的原因, 还有就是由于双方信息不通或合作关系没有理顺而难以合作。政府为了促进产学研一体化, 应该在科研院所和民营企业之间积极牵线搭桥, 通过专门的或利用现有的职能部门搜集民营企业的技术需求信息, 为企业推荐合适的合作研发机构。而科研院所也要明确自身的定位, 即在科研创新层面扮演主角, 在技术服务层面则应甘当配角, 以企业的需求为出发点, “受制”于企业, 而不要凌驾于企业之上, 否则, 容易出现研究成果与企业的要求有一定差距而使合作失败。第二, 对企业技术创新给予资金的支持。资金不足、融资渠道狭窄是制约民营企业创新的障碍之一。政府要尽快完善金融市场, 建立优惠贷款机制鼓励各商业银行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加快建立技术创新风险投资机制, 对民营企业创新的风险资本投入和资本收益给予减免税优惠等。第三, 建立一个网上信息发布平台, 使信息传递渠道通畅。据统计, 全世界最新的发明创造信息90%-95%最先见诸于专利文献, 所以政府可利用资源优势建立一些信息发布平台, 比如创建一个能够检索到中外专利的数据库, 实现资源共享, 帮助民营企业及时了解世界技术水平及发展方向, 节省研究开发费用和研究开发时间。第四, 培育民营龙头企业, 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产业集群是指企业以产业为链条在空间上聚于某地并获得专业化的产业发展现象。如果积极培育一批经营状况好、有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 做大做强, 使其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则能够带动上下游相关配套产业发展, 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在集群范围内有利于技能、信息、技术诀窍和新思想在集群内的企业间进行传播与应用, 形成一种外部的规模经济。由于产业集群只有在企业达到一定的数量后才能形成, 因此各地政府应注重培育具有国际竞争潜力的民营企业作为龙头, 在本地范围内形成产业集群, 在集群内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链”和“经济生态圈”, 使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从整体上得到提升。
摘要:我国民营企业生产主要集中于产业链的中游和价值链的低端, 普遍缺乏自主品牌, 整体竞争力较弱, 尤其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中面临着更多的困难, 要帮助民营企业摆脱目前的困境, 就要分析民营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将危机所带来的调整时期变为民营企业对人才和新技术的研发、储备时期, 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变危机为机遇, 在困难和挑战中做精做强, 政府则应为提高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做好各项服务性工作, 增强民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使其继续发挥吸纳我国就业人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民营企业,自主创新,产业链
参考文献
[1]华中科技大学东莞研究院:石碣电子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调查问卷[Z].2005.
[2]厉以宁纵论世界金融危机和中国民营企业[N].中华工商时报, 2008-12-29.
[3]王爱君:全球金融危机下的民营企业资金对策[J].中国商界 (下半月) , 2008 (9) .
摘要: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一国的科技水平高低和自主创新能力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和增加科技投入的积极性,而企业的自主创新动力和增加科技投入的积极性又取决于其能否获得有效的法律保护和可观的经济利益,其中后者有赖于建立税收优惠援助制度和税收激励机制。我国政府应该改革现行税制,提高税收效率,切实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词:科技创新税收政策税收激励
0引言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一国的科技水平高低和自主创新能力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和增加科技投入的积极性,而企业的自主创新动力和增加科技投入的积极性又取决于其能否获得有效的法律保护和可观的经济利益。其中,前者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科技投资风险机制等相关制度予以满足:而后者则有赖于建立税收优惠援助制度和税收激励机制。为此,我国应尽快改革现行税收政策,建立健全有助于鼓励和推动科技创新的税收法律体系,切实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改革增值税制
虽然我国已经将生产型增值税转型为消费型增值税,但经济危机背景下加大力度实施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已刻不容缓。应允许企业对引进高科技设备的增值税双倍或加倍抵扣;企业购入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应比照免税农产品的做法按实际支出的一定比例准予扣除进项税额;对企业的研究开发费、技术受让费等与科技创新相关的间接费用,允许按产品的实际摊销数额,从产品销售收入中据实扣除,不计增值税。
确定增值税扶持、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目标。制定适合国情的高科技发展计划,将科技研究开发项目分重点鼓励与一般鼓励,分别对其实施不同的增值税政策予以扶持,同时考虑科技创新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运用开发的阶段性,针对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税收政策。或许这样做有违税收中性的原则,但税收中性并不是税收效率含义的全部。建议结合我国税制改革的整体方向,首先降低所有高科技产业增值税的税率,再进一步分析税收对科技产业内部不同项目和不同投资阶段的影响,制订更体现区别对待的地方税收政策。这样,尽管对国家税收收入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其影响是有限度的,因为经济决定财政,在高科技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之后,能够对加强国家的综合国力产生积极的作用,当然也可以增加国家的税收收入。
改革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的划分,充分体现“税收公平”和“国民待遇”的立法原则。目前我国高科技企业中绝大多数属于小规模纳税人,即使是大规模企业,也是由小企业发展壮大起来的;由于小规模纳税人使用的发票不被客户所接受,因此,其业务发展深受限制。我国在鼓励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时,应逐步修正根据企业规模、经济成分等标准给予差别税收待遇等带有歧视性的法律规定,放宽高科技企业中关于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限制,鼓励中小科技企业发展。
2完善企业所得税制
降低企业的增值税负担有助于企业增加科技投入,而减轻企业的所得税负担则有助于调动企业自主创新的主动性。现行的企业所得税,对高科技企业有税率优惠,但税收优惠基本体现在所得税后的鼓励,而对投入的鼓励体现不足。所以,应该在放宽减免税期限的同时,根据国家产业导向的要求,对需要重点扶持的产品,必须在成本列支、快速折旧、投资抵免等方面予以鼓励,其最终目的在于形成鼓励高科技投入的一种良性机制。关于企业所得税法可按照以下思路完善
2.1调整税前扣除项目的范围及标准,允许企业将用于技术开发及引进技术的消化和改良的有关费用从总收入中一次性扣除,提高企业从事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可借鉴韩国的做法,对企业支付的技术及人才开发费,按纳税年度给予一定比例的所得税减免;应允许把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的损失直接用于抵减其他投资的资本收益;企业类机构投资者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的股权,在持满三年后可以抵扣其一定比例的应缴未缴税款。
2.2提高企业的职工教育基金提取比例,允许按实际发生的职工教育培训费金额在税前扣除:取消企业对教育事业捐赠的数量限制,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教育投入。
2.3建立健全有助于科技创新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制度,明确规定加速折旧方法的适用范围。对用于技术创新的先进设备,或专供自己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使用的设备与建筑,允许实行加速折旧,以加快设备更新,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2.4实行所得税投资抵免制度。我国可以对科技企业实行所得税投资抵免制度。在投资抵免的形式上,可以分别采取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按照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抵免企业应纳所得税,该比例可以根据需要鼓励的程度不同,而采取高低不同的比例,当年不足抵扣的,可从设备购买年度起连续抵扣五年;另一种类型是再投资退税,即对用前期税后利润再投资的部分,按投资数量全部退税。在投资抵免的方式上,可以采取前抵和后抵两种方式,前者是抵免已经实现的利润,后者是抵免将要实现的利润,更能体现政府鼓励的导向,尤其是对政府鼓励的项目,建议可以按投资额的一定比例分别冲抵后三年或后五年将要实现的利润。
3改进个人所得税制
在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政策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免征额过低和扣除项目有限,同样的收入水平,我国的税负水平要高于欧、美国家税负一倍以上,因为我国税法中有关生计扣除、保险扣除等都没有考虑。何况国内的收入水平要大大低于欧美国家的水平,因此,在个人所得税政策上对科技人员实际上在起逆向的作用。为体现对科技创新的鼓励,现行个人所得税法应进行相应调整。具体思路是:一是要根据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变化,及时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其具体标准的确定,可以依据各个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确定一个合理的幅度;长期来讲,国务院应建立适时调整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的长效机制。二是必须考虑相关费用的扣除,尤其是家庭生活费用、住房、保险等经常性费用的扣除,扩大科技人员个人所得税的税前费用扣除范围并适当提高扣除标准,允许个人按一定比例扣除再教育费用,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主动性,提高其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三是对因为科技创新而获得的投资收益,要从“效率”出发,给予税收优惠。为此,应适当降低个人转让专利、非专利技术取得的所得的税率:降低科技人员的工资薪金所得税;取消对个人因提供高科技服务取得的劳务收入实行加成征收的规定。对特许权的转让收入,可以免征个人收入所得税,以鼓励科研成果的转化;对个人获得的科研奖金和科技发明的提成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对个人进行科技创新的投资给予所得税抵免,个人投资于创业投资基金的股份,在持满两年后可以抵扣其应缴未缴个人所得税款的一定比例。
发布时间:2009-6-4信息来源:
珠三角以其独特的地缘优势和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的支持,在过去的近30年时间里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并已成为中国市场经济最活跃、最发达的地区,被誉为中国打造“世界工厂”的主力军之一。而中小企业,作为珠三角经济发展的活跃分子,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三角上规模的中小工业企业占全部工业企业总数的99%强,成为珠三角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但随着珠三角产业转型期的到来以及在资源、环境和政策等因素的制约下,珠三角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走出“三来一补”的简单加工业模式,走自主创新之路,是摆在珠三角中小企业面前的紧迫问题。本文分析了制约珠三角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制约珠三角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因素
1.技术依赖性强、创新意识不足
长期以来,凭借“三来一补”发家的珠三角中小企业养成了不用动脑也能挣钱的习惯,使企业不思进取,一味依赖“外援”,甚至热衷于“拿来”或“偷来”,根本就没有自主创新的意识。而对缺乏自主创新意识的中小企业科技人员,往往只看到技术促进生产发展的结果,而没有注意其先决条件,即:决定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不是物质资本和技术本身,而是与人力资本发展相关的经济组织结构和文化传统等社会因素。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带来的必然结果是,虽然投资于技术改造,但投资效果不佳,进而使中小企业对技术创新感到迷惑。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中小企业领导在技术创新面前往往心存顾虑,不把技术创新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宁愿选择保守稳妥的技术追随战略,而不选择自主创新。
2.管理水平不高、缺乏企业家精神
目前,珠三角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大多是市场拉动型的,普遍缺乏科学严谨的市场调研,低水平、小规模的重复开发较多。这样一方面中小企业因资金不足致使创新投入有限,另一方面,对有限的创新投入又造成了很大的浪费,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不高。没有形成企业创新的动力和内在源泉。另外,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是不可分割的概念,企业家的形成、企业家精神的塑造常常是和技术创新联系在一起的。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珠三角中小企业家队伍的建设还明显滞后。以创造欲、冒险、成就感和事业心为基础特质的企业家精神的缺失,不仅使中小企业失去了最宝贵的人力资本,而且使技术创新先天缺乏动力源。
3.创新人才缺乏、创新效率低下
在珠三角从事科研开发的科技人员,大多数集中在大企业,在中小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人员很少;企业自身人员素质较低,中小企业科技人员不足且流失严重,直接影响了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而且大多数中小企业还没有技术中心,其技术不得不借助外来成分。一些中小企业由于技术人员少,每个技术人员不得不从事多方面的工作,使得这些技术人员在技术钻研的深度方面难以与大公司技术人员展开竞争。一些中小企业为了保住高级技术人员,使之不被大企业挖走,往往要付出比大企业更高的成本,因此,创新效率也就可想而知了。在珠三角中小企业中,两头在外的现象很普遍,关键技术自给率低,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自主知识产权少,科技成果中发明创造和发明专利少等,中小企业创新效率很低。
4.创新投入不足、融资渠道狭窄
企业的科技人才和财力保证是进行技术创新的重要前提,科技人员和经费投入水平是衡量一个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尽管珠三角的中小企业,在过去几年中,对创新的投入有所提高,但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依然比较薄弱,多数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创新的组织机制也不完善。另外,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经济实力较弱,资信等级较低,一般很难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而风险投资公司往往对中小企业持谨慎态度,对中小企业的投资门槛也很高。因此,资金匮乏已成为困扰珠三角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因素。
二、提高珠三角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议
1.加快中小企业自身改造,聚积企业自主创新内部资源
作为中小企业来说,科技创新不能只靠外部力量,重要的是加强自身建设和改造,变被动创新为主动创新。首先企业领导要破除陈旧的“小进则满,小富则安”的小农意识,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要观念创新、思想创新,真正意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意识到创新是企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并通过以下途径来聚积企业自主创新的内部资源:一是制定和完善中小企业内部的创新制度,如奖励技术创新人员等;二是从企业利润中提取“技术创新基金”;三是企业内部进行职工持股;四是企业内部制度完善和创新。
2.制定和完善有利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人才政策
提高珠三角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努力营造尊重人才、珍惜人才的良好氛围和有利人才创新的优越环境,努力营造勇于承担风险的创新文化氛围。鼓励中小企业推行“智力资本化,资本人格化”,采用奖励、收入分成、股份期权、配股权等多种激励方式,吸引国内外的优秀人才和技术精英到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允许中小企业在公司体制改造时将部分无形资产作为创新奖励股。鼓励高校等教育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人才培养、培训服务,建立人才培养基地。
3.继续完善创新政策,优化中小企业的创新环境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经之路】推荐阅读: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政策专题12-06
产业自主创新能力10-25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10-13
浅谈如何提高教师的教育创新能力09-29
如何提高护理创新能力05-27
如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11-01
论提高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的着重点09-26
创新机制体制 提高引导能力07-25
大学生如何提高创新能力06-17
为什么要提高创新能力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