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概述(推荐8篇)
吴波(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历史教研员)
李亚红(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丽泽中学,历史教师)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通过国外学者关于教学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实施之前,有目的地规划学生学习过程的行为,为了避免盲目性,必须进行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计的内容
说一说:教学设计包括哪些内容?
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媒体的使用、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效果评价设计、流程图。
在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有些内容是有出入的,但这 11 项基本涵盖了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下面我扪根据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设计分别对上述内容进行阐述。
(一)历史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说一说: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你对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有什么困惑?
许多教师在撰写教学设计时,对于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分不清楚。下面我们分别对二者进行分析。
1. 指导思想——课程标准的理念
我们首先看看课程标准的论述。
说一说: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哪些理念?
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有:
• 学生为学习主体
• 重过程和体验
• 开放性、多样化
• 全面性、发展性、创造性
• 培养能力,培育情感
从育人的角度出发,我们的教学应该以上述理念作为指导思想。
2. 理论依据——教育学理论
历史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应该是教育学学习的理论论述。关于学习的理论有以下三派: 认知学派认为 学习是指个人认知结构的改变,强调学习是个人已有知识在新的学习情境下发生改变的过程;人本主义学派认为学习是指自我概念的变化,强调个人的自我学习;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学习是指刺激 —— 反应之间连结的加强,强调外部刺激对学习者的作用。
上述理论不是截然分开或相对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往往综合应用上述理论,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多是运用认知学派的理论进行教学的。许多教师在撰写教学设计时,往往写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问题连续体理论,其实是从认知学派的理论派生出来的。
(二)历史教学分析
说一说:历史教学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历史教学分析包括:
• 分析教材
• 分析学生
• 教师自我分析
• 教学资源分析
1.分析教材
说一说:你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是如何分析教材?
一要分析教学内容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通过横向、纵向的比较,对教学内容进行定位,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分析教材时还要有单元主题意识,明确教学内容在本单元中的地位。例如,北京版教材《洋务热潮》一课,在“近代化起步”这个教学单元中,教师应该明了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处于向西方学习器物阶段,迈出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第一步。
二是要分析教学内容对于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我们应该从提高学生的 人文素养、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育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
2.分析学生
分析的方法包括问卷、座谈等方式进行调查,还有就是有经验的教师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对学生的状况进行推测。
说一说:分析学生要考虑哪些内容?
分析学生首先要考虑学生的起点能力,即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这关系到教师如何安排教学活动。其次要考虑新知识与学生原有水平的差距,由此来确定教学难点。第三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点,包括知识、活动方面的兴趣点,确定学生参与教学的条件,与确定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第四要考虑学生的发展点,从而确定三维教学目标。第五要考虑班级学生群体的学习风格。第六要考虑特殊学生的学习风格,体现关注全体与个体,这与安排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
3.教师自我分析
这是教师在进行教学分析时容易忽视的问题。教师要考虑 本节课的自己的教学优势、劣势,包括学识、风格等方面,以便扬长避短,或者提前进行相应准备。还要考虑以往的教学经验与教训,进行教学反思,包括以往同类课中成功的案例、成功的原因、本节课可以采用的做法,以往同类课中不成功的案例、不成功的原因、本节课改进的设想。在进行自我分析时,教师要考虑教师风格、优势与学生学习的适切性,没有一成不变的风格,也没有一成不变的优势,应该随着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进行相应的调整。
4.教学资源分析
由于课程标准强调历史教学的开放性,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还要进行教学资源分析,这也是许多教师容易忽视的问题。教师要综合考虑 教科书、学生、同事、硬件、媒体、社会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发展的作用。
通过以上对教学分析的阐述,我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
教材分析看教师的功底
学生分析看教师的理念
自我分析看教师的品格
资源分析看教师的视野
(三)历史教学目标的制定 1.制定教学目标时易出现的问题
说一说:制定教学目标时容易出现哪些问题?
制定教学目标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有:
• 表述时主体错位,应该以学生为主
• 笼统而不具体,大而空;对教学进程的指导性弱
• 标准性差,无法检测
2.制定教学目标应遵循的原则
• 教师和学生能够明了本节课的目的和主要活动。
• 阐明具体活动,为教学活动提供依据和指导。
• 阐明具体目标,为评价学生的学习提供依据。由于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不仅是教师,而且学生也应该明了本节课的目的。在教学目标中,应该阐明具体的教学活动,即学生通过什么样的活动达到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还应该具体,不能大而空,要有利于检测,为评价学生的学习提供依据。因此,教学目标应该 可操作、可观察、可测评,应该是表现性目标。
(四)历史教学教学重点、难点 说一说:如何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教材分析确定重点,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根据学生的发展确定活动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各方面得到发展。重点知识和重点活动要结合在一起,围绕重点知识,设计如何培养能力、技能和情感态度的活动。每节课的重点以 1 至 2 个为宜,不宜过多。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依据学情分析确定难点,将学生难于理解的问题和学生活动中存在的困难作为难点。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难点的确定要有层次性,尤其要关注学习能力水平不高的学生,满足他们的求知需求。
(五)历史教学方法
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可供历史教师选择的方法是很多的。许多初中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取过角色扮演、辩论、实地观察等多种教学方法。图中颜色最深色教师讲述、讨论和独立学习是常用的三种主要教学方法。在我国目前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述和学生讨论是广大教师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而学生讨论是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许多教师在撰写教学设计时,在教学方法一目写的是教师讲授与学生探究相结合。
(六)历史教学准备
在进行历史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考虑教学准备这个问题,它包括教师准备和学生准备。教师准备包括资源、材料等许多方面。学生准备主要指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前材料的获得等活动,学生的准备是历史教学十分重要的内容,关系到课堂探究活动的质量。限于时间,这里就不做过多阐述了。
(七)历史教学内容安排
历史教学内容安排指的是教师应该为自己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个结构。历史教学结构的设计应该简约明了,体现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具有特色和创意。下面我扪结合两个案例来具体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抗日战争爆发》一课的教学安排,教师基本上是将一课书的四个子目的具体内容排列出来,这是许多教师通常做采用的方法,比较细,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明了主要的教学和学习内容,类似于提纲。但是没有将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展现出来,不利于学生通盘掌握所学内容,也体现不出特色和教师的创意。
下面的案例是李老师参加北京市教学比赛时《赵州桥》一课的教学内容安排。
说一说:请说说你这种教学内容安排的思路。
(按照探究式学习的安排,由古至今,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顺序,层层是深入,结构鲜明,简约明了,体现了逻辑性和教师在挖掘教学内容基础上的创造,具有创意)
(八)历史教学媒体的使用
说一说:请说说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广大教师十分重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首先是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历史的氛围之中,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便于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多媒体将图像、声音、文字等素材展现给学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历史教学。尤其是图像、声音等素材,能够渲染氛围,提升学生的情感。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应该以教师的讲述和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媒体起辅助作用,不能喧宾夺主,用多媒体取代师生的活动,变成媒体灌输,这是目前广大教师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
(九)历史教学过程设计
历史教学过程包括 教学导入、新课学习和教学总结。下面我们分别对这三个内容进行阐述。
1.教学导入
教学导入是教学过程的开始,好的教学导入对教学的顺利进行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说一说:教学导入的方法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1)教学导入的原则
教学导入与学生已有知识建立联系,有利于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围绕新课的学习主题,点明中心,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有些教师采取问题导入的方法,问题要适合学生水平,防止在导入时卡壳,花费太多的时间。
满足学生需要、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顺利进入新知识学习的第一步,是重要环节。
在导入时产生问题,以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课,使学生对新课学习充满热情。
导入与新课学习应该具有内在联系,过渡自然,具以便学生顺利进入新课学习。
(2)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导入应该有度。时间不应过长,以 5 分钟以内为宜;空间不应过大,以课堂内为宜,反对课堂教学导入将学生拉到课堂之外;导入的内容含量应该适宜,过小作用有限,过大则喧宾夺主;导入的强度应该适宜,以激发兴趣,顺利进入新课学习为准,不能过强刺激学生,使得学生不能在很短时间内转入新知识学习。
2.新课学习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整合教材,体现创造
整合教材应该按照由感性到理性的顺序,从学生认知的角度整合。设计教学结构,将教学内容形成逻辑体系,便利学生总体掌握所学知识。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挖掘教材的内涵,设计相关问题,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在整合教材时,教师应该适当增加感性素材,便利于学生提高认识、孕育情感。
(2)重点突出,主题明确
历史教学应该有“魂”,即主题立意,很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认识所学历史内容,提升学生的情感认同,这可以说是历史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重点之中的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围绕重点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三维目标,即学生的能力、技能和情感态度通过组织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探究活动中去生成,这样,活动集中,重点突出,实效性也更强。
应该围绕主题,精选材料,提出恰当的问题。反对材料灌输,不要设计低水平的问题和过于艰深的问题。
新课学习设计要体现逻辑与结构,层层深入,逐步进入核心,最后达到高潮。
(3)体现学科特点
说一说:历史学科具有哪些特点?
历史学科是时空特点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时代性,充分利用地图,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
历史学科属于人文学科,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人的活动、人的情感,关注历史事件所包含的文化底蕴。
由于历史事件的过去性,历史学科研究主要依靠材料,在进行历史教学设计时,要引导学生依据材料,提取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与归纳概括,得出结论,体现论从史出的特点。历史学科属于社会学科,不象自然学科那样结论相对固定,任何人都可以对历史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因此,历史教学的探究活动的开放性很大,应该组织学生依据事实,大胆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4)突出主体、突出过程,渗透学法
课程标准的突出理念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进行历史教学设计时应该突出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渗透学法。在教学时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进行归纳,拓展延伸,总结出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以便在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应用这种方法,这样,就经历了有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体现了学生的深度参与。
(5)精选细节,生动活泼
根据初中学生感性认识比较强的特点,在进行历史教学过程设计时,应该选取生动有趣的细节,如历史人物的事迹、具体的历史场景等,引导学生从细节中去寻找结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使教学生动活泼,避免学生空发议论,避免学习僵化,空谈大道理,体现论从史出的学科特点。
通过以上关于新课学习过程设计的阐述,我觉得历史教师应该对以下观点予以重视:
3.教学总结
课堂教学总结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说一说: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总结?
课堂教学总结应该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应该展现知识结构,使学生明了教学内容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强化突出重点,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认识的提高和情感的升华。
一、第一阶段 (1978年至1985年)
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高中英语教学也开始逐渐发展起来。高中英语教学的发展, 不但体现在大纲的制订、教材的编写、教学法的改进上, 而且体现在教学环境的改善、教师素质的提高以及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上。[1]
1978年教育部贯彻邓小平同志“要重视中小学教育”的指示, 为更快、更多地培养建设性人才, 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 (试行草案) 》, 对英语课的开设、教学目的和要求、课时和方法等都作了具体的规定。[1]
1978年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的颁发带来了中学英语教学的新时代。[2]国家英语教材编写组根据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 (试行草案) 》的精神, 编写了一套中学英语教材 (试用本) ,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这套教材包括初中英语六册, 每学期一册, 高中英语两册, 每学年一册 (1981年秋季出版) 。[3]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英语学习在全国迅速升温。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 高中英语课的地位不断提高。仅从高考所占分数的比例来看, 就十分明显。1978年, 为了照顾大多数地区没有开设外语的实际情况, 高考英语语成绩仅作为参考分数。[4]而在随后几年, 考虑到城乡开设外语的实际情况, 教育部在高考中采取了逐年提高英语高考成绩计分比例的方法:1979年英语高考成绩以10%计入总分;1980年30%;1981年50%;1982年70%;到1983年英语高考成绩以100%计入总分。这不仅引起了学校领导对英语教学的足够重视, 也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5]从此, 英语成为高考的必考科目之一, 这对高中英语教学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6]外语教师也因此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4]为了领导和配合英语教育研究, 各省、市自1979年以来纷纷成立了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会。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也于1981年11月在京正式成立。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中小学外语教育和研究工作迈出了新的一步。
20世纪80年代初, 还有一些初中不开设外语, 也就是说, 一部分学生进入高中以后, 还得从零起点开始学习英语。因此, 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83年根据《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编辑出版了高级中学课本《英语》。该套教材供高中开始学习英语的班级使用, 一共六册, 每学期使用一册。
在编写零起点高中英语教材的同时, 人民教育出版社还着手编写与1982年修订本初中英语教材相衔接的高中英语教材。1984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 在原十年制试用本 (1981年秋季出版) 的基础上, 编订了与初中教材衔接的高级中学课本《英语》。这套教材共三册, 每学年使用一册。
由此可见, 这一阶段是中国中学英语教学的恢复和调整的重要时期。中学英语开始为人们所重视, 开始注重因材施教, 根据不同地区学生不同的英语学习情况, 实施不同程度的英语教学。
二、第二阶段 (1986年至2000年)
在这一阶段, 我国学者与外国学者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加, 我国学者越来越多地参与了交际法、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及心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等方面的研究, 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意识到, 要搞好外语教学和改革, 应对教学大纲进行编写和修订。为此, 国家教委在1986年颁布了《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1]新的教学大纲下达后,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增加, 各地还引进了部分英语国家的教材, 如英国著名语言教育家A.G.Alexander编著的Look, listen&learn。从1987年秋季起, 中学英语教材中实际上已是3种教材 (即统编、自编、引进) 同时并存。为了提高中学师生的读、听能力, 国家教委中学司还组织有关大学编写、出版了《中学英语拾级读物》, 并录制了60小时的《中学生必读》磁带。[5]
1990年, 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了《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根据这个通知的要求, 教委有关部门又组织专家对《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修订的大纲全称为《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 (修订本) 》, 这个大纲将不同高中的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高一和高二的英语为必修课, 高三的英语为选修课。
在这一背景下, 人民教育出版社又对1984年版本的高中英语教材进行了修订。高一课本和高二课本注明“必修”, 高三课本注明“选修”。
1991年, 国家教委组织力量开始编制与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大纲相衔接的《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该大纲的送审稿于1992年提交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 并初审通过, 于1993年5月以初审稿形式正式出版。[3]
1993年《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 (初审稿) 》颁布之后, 就把高三的英语课由过去的选修课改为必修课, 并且提高了对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要求, 以适应学生发展需要和国家经济和科技建设对人才质量的要求。[7]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大纲的颁布以及依据此大纲编写的教材的推广和使用, 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修订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和重新编写高中英语教材成为必要。
在这种情况下, 人民教育出版社与英国朗文出版社公司根据《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 (初审稿) 》, 合作编写了与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材相衔接的高中英语教材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简称SEFC) 。该教材共六册, 供高中三年使用。其中前四册为必修, 后两册为选修。[3]
SEFC教材从1993年秋季到1996年夏季, 先后在全国部分省、市、自治区使用。1992年至1995年这套教材逐年由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经过修订, SEFC教材于1996年秋季先后在全国试用。[4]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高中教材的同时, 其他一些地区和出版社也着手编写适用不同对象的高中英语教材。上海市教育局从1995年起着手编写适合上海地区高中学生使用的英语教材, 后来又引进香港的Oxford English, 出版了上海版的《牛津英语》。
另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与朗文出版公司合作, 引进香港的New Integrated English, 出版了适合高中使用的《新综合英语》 (改编版) 。这套教材适合于大、中城市条件优越的学校、外语特色学校的高中生。[3]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我国多媒体外语教学的水平和层次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教育部的指导下, 我国在2000年启动了中小学“校校通”工程。除了各类不断更新的多媒体助学光盘外, 这一阶段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中还有了专为教师服务的“电子教案”、试题库、基于校园局域网的外语学习系统、基于校园局域网的考试系统、基于因特网的学习资源网站、基于因特网的教师培训网站等。多媒体外语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的积极一面主要体现在它是一种有助于更好实现教学目标的新型学习方式, 其特点可以归纳为:系统性、集成性、交互性。[8]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与网络教学的发展带来了外语教学领域革命性的变化, 不仅极大地拓宽了外语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而且使人们对外语教学的认识不断深化, 进而影响教学法理论的发展。[9]
1999年6月, 我国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之后,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4]此《决定》提出, 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 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10]为此, 教育部决定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全面改革, 在2000~2010年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并运行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建立了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 并于1999年11月公布了《关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的设想》。[4]
总之,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第二阶段与第一阶段相比, 有了更大的改进, 英语已成为我国中学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们逐渐意识到过去的英语教学已不能适应学生的学习情况, 以及对英语学习的欲望, 并开始探讨中学英语教学改革, 以使其适应不断进步的社会需要, 旨在为社会培养具有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第三阶段 (2000年至今)
进入21世纪以来, 世界政治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日趋明显, 不少国家都将教育改革列入国家发展的战略计划之中, 我国也确立了“科教兴国”的国策, 并制订了从现在起到2010年的长远规划, 外语教育改革不断深入。
2001年6月,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于是,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经过充分地酝酿和研究, 教育部制订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确立了改革目标, 研制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遵循“先实践, 后推广”的思路, 新课程于2001年9月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进行了实验, 2002年秋季有近500个县 (区) 开展实验。
同时,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教育部先后颁布了两个英语课程标准:一是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12];二是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 (以下简称《标准》) 。[13]课程标准作为指导高中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 并成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测试内容的重要依据。[14]这次课改的重点是改革以往传统的重语言知识、轻语言能力的倾向。它强调英语学习既是实践活动, 又是提高人文素质的过程, 要为学生终生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11]
《标准》规定, 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 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 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13]课程标准除了能够更好地指导我国当前普通高中外语教学外, 实际上描绘了新世纪我国普通高中外语教育改革的蓝图。[15]至此, 中学英语教学从过去的一纲一本发展到了一个标准下的多纲多本。全国各个地区、各个层次出现了根据不同的语言理论和学习理论、面向不同教学对象的教材, 教学方法也更加多样化。[2]
200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和《标准》的精神改编出版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必修) 》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 并于2003年秋季开始在部分地区使用。[16]2004年七家出版社组织编写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 》通过教育部审查。2004年夏,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开始了试验。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省区首先进入课改试验区, 以后每年又有一些省加入了课改试验。
【关键词】英语教学 分层教学 初中起始阶段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068-02
英语对于大多数中小学生而言,是区别于母语、需要一定适应期的语种,其本身并不需要太多逻辑能力和分析能力,而需要更多的理解能力和适应能力。这对于很多中小学生是非常困难的[1]。目前,初中英语教学存在很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而初中的起始阶段,是小学与初中英语学习的重要过渡时期,一旦在这一阶段的英语学习存在困难,之后的学习将会面临更加严重的理解困难和听说读写问题。因此,在这一阶段急需进行英语教学策略改进。
一、初中起始阶段的学情特点
初中起始阶段是小学和初中学习的过渡时期,学生的身心状态、学习基础都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
首先,就身心特点而言,在这一阶段,学生已经进入了青少年时期,随着生理状态的发展,心理状态也在快速发生转变,自我意识和独立自主观念逐渐增强,对家长和老师的管理开始产生排斥和反抗。但这一阶段的学生,又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随着初中英语课业任务的加重,很有可能在这个阶段对英语学习产生厌恶和反感,很多学生也是从这一阶段开始落后,两极分化即从这一阶段开始酝酿。
其次,就学业基础而言,初中教学往往意味着班级规模的增加,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小学、学业基础有明显差异[3],甚至有部分的小学并没有开设英语课程,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差别较大,导致了中小学在英语教学上的衔接不顺利。学生英语水平的层次不齐,使得很多中学英语教师难以制定统一的英语教学方案,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二、初中起始阶段英语课程分层教学策略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对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本研究认为,在初中起始阶段,需要制定教学对象分层、教学目标分层、课堂互动分层、课程作业分层的分层教学策略。
1.教学对象分层
主要是针对不同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实施分层,这也是英语课程分层教学的基础和关键。在通常情况下,教师分层基础是基于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但是成绩只能代表学生的读写能力,听说能力反映不够。因此,需要采用更加全面的教学对象分层方法[4]。笔者认为,可以采用综合评价方式,通过课堂发言观察、家长问卷调查、学生访谈、考试评价等方式,综合评价出学生的个性特点、英语学习基础、学习和成长环境等,以此作为分层的基础。
2.教学目标分层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在英语教学总目标的框架下,针对不同教学对象层次、不同知识板块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业基础差别较大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英语学习的预期效果,而不应该一刀切地制定出统一的目标,这样只会扼杀掉后进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抵触情绪和失落感。
3.课堂互动分层
课堂互动内容具体包括了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堂练习。这些都需要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的不同,制定分层教学方式。
为了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参与课堂发言和课堂讨论,在问题设置时,教师应该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循序渐进,有难度问题让高层学生回答;简单问题让低层学生回答;适中问题的回答机会可以让中层学生回答、或鼓励低层次的学生进行挑战和尝试。
课堂练习,是让教师了解当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更多地需要学生去活学活用,因此教师应该给予大部分的时间给学生自己去练习。英语课堂练习分成了听说读写四种方式,针对高层次的学生,应该鼓励他们自由交流和写作;针对低层次的学生,应该鼓励他们开口说话和尽可能写出自己的想法;针对中层次的学生,应该安排他们多与高层次的学生进行交流,通过交流互动获得更多的联系机会和语言输入,获得层次提升。
4.课程作业分层
课程作业是检验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补充形式,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同时给教师反馈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如果制定统一的课程作业,高能力学习者会轻松完成而无法进一步提升能力,低能力学习者则无法自主完成。因此,可以通过分组的形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學生布置不同层次的课后作业,在作业数量、作业难度、听说读写侧重点上都应该有不同的设置。
三、结语
初中起始阶段英语课程分层教学,是针对不同学业基础、不同学习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的中学生而制定出了针对性教学方式,它通过教学对象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来制定不同的课堂互动方式和课程作业,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化,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确保后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又保持高层次学生的学习趣味性,保证不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实现学生从小学向初中英语学习的顺利过渡,为初高中有一定难度的英语学习奠定基础,保证学生后期顺利进行英语学习。
参考文献:
[1]任肖华. 初中起始阶段英语课程分层教学模式探究[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09:153-154.
[2]任肖华. 初中起始阶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林区教学,2015,03:52-53.
[3]张金娟. 提高初中起始阶段英语教学效果的四个关键[J]. 新课程(中),2015,11:12-13.
1.数据:中国的自行车数量世界第一、骑自行车的人数世界第一,但是,中国的“自行车运动人口”有多少?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官员张斌给出了这样一组数字:中国骑车人数以亿计,玩车人只有区区100万人,注册的运动员更是少得可怜的2000人。而在人口6500多万的法国,玩车人近5000万,注册运动员50万人
2.突破: 中国的自行车运动与欧美相比起步很晚,直至1985年亚洲自行车锦标赛上,中国自行车男队才首次在100公里团体计时赛上夺得冠军,之后,北京名将汤学忠也曾多次夺得亚洲锦标赛的男子公路个人赛金牌。1987年,山西选手周素英在一次世界比赛中夺得女子争先赛第三名,这在当时是很轰动的新闻,而且从此女子场地短距离自行车项目也成为中国自行车运动在国际赛场上的“突破口”。1990年北京亚运会,江苏女车手周玲美在女子场地1公里计时赛上夺得金牌并打破该项目世界纪录,不仅使她的名字在当时家喻户晓,也使更多的中国人看到了中国自行车运动的实力和希望。1995年,大连女车手王艳在日本举行的世界杯场地自行车赛上勇夺女子争先赛金牌,成为中国自行车运动的第一个世界级冠军,随后,王艳和另一位大连姑娘姜翠华又在世界杯场地自行车赛上先后夺得过女子争先赛冠军和女子500米计时赛冠军。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姜翠华夺得女子500米计时赛铜牌,实现了中国自行车运动在奥运会上奖牌“零”的突破。2004年北京选手江永华夺得奥运500米亚军,与冠军失之交臂,历史性的突破,2008年北京奥运会郭爽在大家关注的目光下未能取得突破,但也是取得领奖台,至少代表我们的国家还有一些竞争能力。直到2007年中国第一个加盟国际顶尖车队美国探索频道车队的李富玉,与阿姆斯特朗成为队友,带给了中国公路车走向国际的第一人,之后、金龙、计成、韩风等相继走进职业车队,为中国车手开辟了道路,国际上其他的国家也在慢慢地接受中国的车手,至少这些车手表现的还不错,像李富玉带给中国2008年的奥运会入场券,就是作为职业车手参加奥运会以来中国公路车手首位取得奥运会人场卷的中国人。
3.地位: 在中国,国际上影响最大的就是由中国奥委会主办、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等承办的“国际奥委会主席杯”全国百城市自行车赛,有的城市参加预赛的自行车运动爱好者竟达万人以上。但更多赛事的是来自世界自行车联合会的支持,环北京、环海南岛、环崇明岛、环太湖、环青海湖等一系列由国际自行车联盟认证的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事陆续在中国上演,一时间,自行车赛事扎堆来到中国。2011年9月9日,环中赛在西安拉开大幕、10月20日环海南在三亚开赛、十一期间的顶级公路自行车赛环北京、11月1日开赛的环太湖,开赛前进行的荣誉骑行能吸引了成百成千的爱好者参加。民众正悄然改变着城市市民的生活方式和出行习惯,越来越多的人爱上骑行,选择自行车出行,崇尚低碳、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蔚然成风。中国这些年出现的自行车名将汤学忠、王国章、李富玉、马海军、韩峰、姜坤、徐刚、王美银等给中国自行车带来了新风,殊不知,运营一支顶级职业自行车队,需要数百万、千万元的资金,一辆专业赛车至少价值5-8万元人民币,阿姆斯特朗的赛车甚至价值更高。如果没有良好的市场回报机制,难以为继。而这正是中国自行车运动面临的最大难题,所以,目前国内仅有8个职业自行车俱乐部。而欧美等国家一个国家的大小俱乐部成百上千个,形成巨大的反差,通过王美银的发展来看,王美银来自山东,俱乐部经历中国马可波罗、恒翔两个车队,短短几年从王美银的训练比赛成绩来看,目前我们国家的运动员更多的是自信心上的缺失,导致了不敢想、不敢冲、一味地不敢对抗,2011年通过环中赛王美银的比赛能力有所突破,对于团体的配合能力也有进步,和队友马海军、纪习涛等也能形成进攻体系,给对手造成威胁,但还是有很多失误,加上年轻,比赛的承受力、应变力、冲击力不够。这些也都是通过比赛之后才得到的经验,是与训练完全得不到的,环京赛对于王美银来说,是职业赛里面第一次真正碰到一流车队、一流车手,这是顶级的赛事、顶级碰撞,但作为年轻选手反而敢打敢拼,和姜坤两人两次登上领奖台,给世界一个惊喜,他们的起点高,机会多,他们证明了自己,也证明了中国车手的潜力,UCI主席帕特。麦奎德为中国运动员深感骄傲,并亲自颁奖,这是中国公路车的里程牌,说明我们中国公路车人可以走向世界,走向国际。接下来的环海南岛自行车赛,是UCI规则是2HC级别,和环法、环西班牙的队伍一起参赛,竞争拿成绩,更大的惊喜是王美银总成绩第四名,胜过很多外国的职业选手,里面更有环法分站冠军,对于23岁的年轻选手能够得到如此的成绩,让UCI指派的裁判大吃一惊,经过一些赛事的磨练,运动员的成长的确很迅速,这也充分说明了我们的训练比赛模式必须要跟世界、国际来接轨,训练和比赛结合好,为运动员做好计划,成绩的突飞猛进是指日可待的。
4.发展:在国内,北京车市发展的不错,其他城市像上海、广东、河南发展迅速,在北京自行车运动协会注册的会员有700多人,这些人都是自行车运动的发烧友,主席是自行车运动员出身的原北京市体委副主任张立华。年满七旬的张立华当年经常弃公车不坐,骑一辆赛车上下班,在他的领导下,北京自协的活动丰富多彩,几乎周周有活动,比赛、郊游、论坛换着样儿来,常年参加各类自行车活动的有上万人。类似这样的团队,在全国多的数不清了,随着市场的发展迅速,会越来越多了。
二、高端赛事的发展
1.如果有人问“世界上最著名的、最重要的自行车比赛是什么”,所有人都会毫不迟疑地给出同一个答案-环法自行车赛。这项创立于1903年的自行车赛事书写了贯穿百年的骑行传奇。攻坚克难的车技、斗智斗勇的战术、天人合一的美景,令环法大赛高潮迭起、魅力尽显。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副主席田俊荣谈到环法赛时说:“公路自行车赛一看战术,团队作战讲究随机应变,有尾随、借风、相持、摆脱等各种战术;二看黄衫,领骑者是运动员中的焦点;三看下坡,所谓上坡看能力、下坡看技术和胆量,难度大,极为惊险;四看后程,能否后发制人考验车手体力分配,终点前竞争最激烈也最精彩;五看车队,领骑、配合、器材、维修,各有看点;六看景色,天人合一、犹如画卷;七看观众,精心装扮、造型各异,让人目不暇接。”
2.有种夸张的说法法国人不是在环法赛现场,就是在去看环法赛的路上。108年的历史积淀,已经使环法赛赢得世人的认可。事实上,不仅环法赛,自行车运动在整个欧洲都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世界上每年200多场职业自行车赛绝大多数在欧洲举行。从某种意义上说,环法赛和很多著名的自行车赛事已经超越体育赛事的范畴,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3.近几年,中国自行车竞技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环青海湖、环海南岛赛、环中赛、环湖赛等赛事的举办,对自行车运动发展有很大推动作用。但很多裁判和运动员认为,和国外相比,中国自行车比赛还是太少,而且关注度不高。中国自行车运动训练体制和国外不一样,在国外,自行车手每个月都要参加两三次大型的国际赛事,而在中国,一年也就参加三四次国际性赛事,其他时间除了参加国内的一些比赛外,都是在进行训练。“国外是以赛代练,而中国运动员参加比赛太少了,训练强度也不大,都是自己跟自己练。”著名自行车教练沈金康表示,“在国外,一个职业自行车运动员每年要经历的比赛骑行距离达到1.5万到2万公里以上,而在国内,队员们的这一数字仅为3000到4000公里。”对于中国自行车运动水平一直相对落后这个问题,黄金宝、王美银、马海军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骑车的人很多,但从事专业自行车运动的人却并不很多。在欧美等自行车强国,一名职业运动员一年参加的比赛场次可以达到100场以上。相比之下,中国运动员每年只有大约10-30场赛事可以参加。他们特别希望中国可以在未来举办更多的自行车赛,可以使更多人参与,来扩大市场的影响力”。李富玉曾经在discovery channel和radioshack待过。王美银前途无量,虽然在前几天的环兰卡威赛中最终与黄衫失之交臂,但是还是让人眼前一亮,他会步计成的后程去欧洲PRO TOUR历练吗?计成成为中国参加GT的第一人,完赛的第一人。
三、结论
1.通过对于王美银年轻选手的研究,通过一年参加的这些环赛是他自己训练的这些年进步最神速的一年,没有人种的差距。
2.只有通过成立职业队的形式才能参与其中,多多交流。
3.必须打破陈规,走出中国这种比赛少、只训练的思维模式。
4.中国的自行车地位和经济和世界经济紧密相连。
这些环赛的举办,巨大地刺激了中国市场,尤其是环京赛,世界瞩目,国际自行车中心把环京赛放在中国,就是看重了中国的自行车群体和未来市场,加上近年来中国自行车的飞速发展,加上奥运会上场地项目的减少,让更多的场地选手也加入到公路的骑行当中,发展到有一天自行车比赛成为百姓的节日
一、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他们去思考和讨论
新课程理念也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性的学习模式,这些教学模式的建立都是以学生积极参与为前提的,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就不存在自主、探究或者合作学习了。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以及参与的深度与广度与否都将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教师就要当好组织者,形成“巧问质疑、以疑促思、讨论点拨以及教学互动”的教学特色。要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给学生一些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围绕一个问题展开讨论、质疑和交流,然后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只要条件具备了,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的积极性也会高涨起来,参与度也就会大大的提高了。其中,小组讨论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进来的最佳途径。小组合作一般可以安排为4~6人,采取同桌或者前后同学组合,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的热情,让学生在合作中各抒己见。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梦幻超级大国》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有哪些特点?列举一些具体的实例进行补充和说明。”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样既能增长他们的知识,又能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间合作探究的精神,而且还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渲染气氛,激起共鸣
学生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的,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主要内容,用饱含情感的言语来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浓厚的氛围,以此来调动学生情感,推动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例如,在组织学生探究“辛亥革命”的有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这样安排课堂的结尾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当武昌起义的枪声已去,也深刻地表明,辛亥革命所依赖的资产阶级是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因为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最终还是被袁世凯等人窃取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辛亥革命最终失败的一个原因。但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斗士们愈挫愈勇的爱国主义精神却一代代地传承下去,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前仆后继,勇往直前。中国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呢?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启了新中国的`新纪元。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已经落到了我们的肩上,只要我们能够团结一致,奋发向上,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能够早日得以实现。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建立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课 题: 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
授课教师: 学校: 沈阳市四十七中学
教材: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二章 第5节
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的原因
一、知识与技能
1、简要了解与概括周王室衰败的原因;
2、齐桓公率先称霸的条件及其历史意义;(重点)
3、秦国异军突起并后来居上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重点)
4、争霸的过程也是一种民族融合与历史进步的表现;(难点)
5、改革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条件。(拓展/难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问题教学法;
2、故事讲述法;
3、小组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周王室衰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2、通过对齐桓公与管仲、越王勾践以及秦孝公与商鞅等事迹,培养学生树立“有志者事竟成”自信心;
3、通过齐国率先称霸与秦国最后称雄,让学生了解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教学准备:
1、请学生查阅“退避三舍”、“秦晋之好”、“问鼎中原”及“卧薪尝胆”等历史故事;
2、编排历史短剧:商鞅力说秦孝公进行变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幽王烽火戏诸候
西周末年,国家连年灾荒,而周幽王却不理朝政,终日吃喝玩乐,醉心于女色。当时周有一个诸候国叫褒国,其国君褒珦因规劝幽王而被关进大牢。褒珦之子为救父王不惜重金买得一年轻美貌少女,取名“褒姒”,并教给她宫廷礼仪,然后将她送给周幽王,从而褒珦被释。褒姒生得妩媚动人,深得幽王专宠并立为王后,但她有个怪脾气,就是从来不笑,不管多有趣的事,她都不露一丝笑容。于是,幽王贴出告示:谁能让王后一笑,赏金一千。结果,众人白费心机,褒姒无动于衷。幽王手下有个爱逢迎拍马的大臣叫虢石父,他给幽王给了个坏主意,即烽火戏诸侯,……,幽王死于犬戎之手。
二、新课分享
(一)课堂准备
学生快速阅读(3分钟),用最简单的话或词概括阅读后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老师在黑板注明关键词)
学生概括:“国家”、“改革”“商鞅”、“战争”、“动荡”、“争夺”……
教师:(询问:能否再简单一些,用一个字?)“乱”(板书大写的“乱”字•学生表示认同)
(二)围绕“乱”字展开话题并设问,请学生再次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
1、为什么会“乱”?
2、怎么“乱”的?
3、天下大“乱”带来的结果是什么?
(三)板书: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
为什么会“乱”(板书)
1、要求学生根据第一章所提供的“分封制”与“宗法制”史料,分析周王室衰败的必然性。(小组讨论)
(①分封制确保了王室的血脉;②王室内部矛盾的不断显性化与统治力的衰弱。)
乱世出英雄(板书)
1、总括:
(1)“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2)“战国七雄”——秦、楚、齐、燕、赵、魏、韩。
2、故事讲述
(1)退避三舍;(2)秦晋之好;(3)问鼎中原;(4)卧薪尝胆。
3、课本剧展示,回归历史:卫鞅力劝秦孝公纳其主张,实行变法。
4、齐桓公率先称霸
(1)条件
a)良好的地理位置——地处东方,盛产渔盐,经济富庶;
b)锐意进取,实行改革——管仲改革,国力逐渐强盛;
c)战略战术——“尊王”、“攘夷”,整合也力量,树立了威信,最终成就霸业。
(2)结果:齐桓公吹响了争霸有号角,诸侯之间互相兼并,诸侯国数量急剧减少,最后出现了以齐、宋、晋、秦、楚为代表的“春秋五霸”局面。
设问:如何理解争霸也是民族融合与进步的过程?(小组讨论)
(提示:诸侯国数量减少,割据状态与规模缩小,有利于国家向统一迈进。而且,诸侯国的兼并,使不同习俗的人走到了一起,也有利于民族团结。)
4、秦国后来者居上——商鞅变法,秦称雄于世,并完成大一统。
(1)秦为何成为“后来者” a)地处西北,国力弱小;
b)受中原各大国轻视,被拒于诸侯盟会大门之外。
(2)厚积薄发——商鞅变法及其影响
a)鼓励垦荒,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授爵与田宅;
c)编制户口,严刑峻法,实行连坐;
d)建立县制,国君直接任免官吏。
(3)影响
a)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b)涌现了一大批军事新秀,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c)有利于在当时的特殊背景下,强化国家的控制力;
d)有利于强化国王的权力;
e)但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商鞅最终惨遭酷刑而死。
乱之终结——秦灭六国,一统天下
三、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通过兼并战争,最终消灭分裂实现天下统一。当今社会,和平是永恒的主题,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大家也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四、训练与评价
育人是学科课程的最终目的。定位于公民教育本质的中学历史课程,其育人价值的精髓包括知真、求通与立德三个层面。1.知真:历史的价值在于真,历史认识基于求真,知真是育人的基石。2.求通:历史有其内在的发展脉络;历史认识也有其必须遵循的内在逻辑,追求历史与逻辑的一致,就要确立无征不信、孤证不立、因时因地、通古论今、鉴往知来、明辨事理的史学思想方法,求通是育人的路径。3.立德:基于培养合格公民的终极目标,在学术上应树立证据意识和兼容意识;在胸怀上应树立国家意识和全球意识;在立场上应具有责任意识和人格意识。这六种意识中,前两者是后四者的基础,立德是育人的归宿。具体来说,中学历史学科应在初中、高中不同学段,在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三类课程中,进一步实现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
一、更新育人观念,把握发展方向
育人观念是育人的核心价值观,是育人目标、育人内容和育人方法的指南。中学历史学科育人的观念必须与时俱进,教师应认识到学科育人具有时代性和发展性,通过不断反思、借鉴,正确认识当前中学历史学科教育现状与育人目标之间的差距,理解历史学科育人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中学历史学科育人必须基于本体认识。教师应围绕“历史是什么”“中学历史课程到底要让学生获得什么”两大核心话题,强化对中学历史学科知真、求通、立德育人精髓的认识,明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虽均能育人,但以史学思想方法为核心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取得育人实效的关键。
中学历史学科育人必须体现学科特征。教师要注重运用科学、典型、生动、形象、富有细节又详略得当的史料,激发学生对于历史的感受;引导学生构架史料与证据、史实与史论之间的逻辑关联,激发学生对于历史的感知;引导学生理解史学的主观属性,辩证看待多元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对于历史的感悟。
二、关注常态教学,彰显育人实效
1. 注重立意
立意是指要让学生掌握的核心概念,是对特定历史现象抽象出的最符合事实本质的具体要素,是统领课堂教学的灵魂,是确立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有立意的教学才会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持久的意义。教师应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全面、客观、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提炼课程内容主旨,彰显教学立意。教学立意应具有聚焦而不失要素、简明但兼容并蓄、独立并前后贯通的特征。教学立意在逻辑上应体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的“前后通”“上下通”和“道理通”。教师可通过单元一课文整体架构法、破题法、寻新法、史学方法统整法及综合法等把握教学立意。
2. 确定目标
目标是指期望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与达成的学习效果。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应以有利于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为准绳。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在确定教学立意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及认知水平、区域或学校文化的特征,科学地设定适切、可操作的育人目标。目标设定应充分体现三维目标之间相互依存、互为逻辑的内在关系。教师应认识到“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基础,是学科育人的依托;“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桥梁,是学科育人的核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终极,是学科育人的灵魂。教师应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落实集证辨据及诠释评价的史学思想方法;在前两个目标的基础上自然生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养成证据意识、兼容意识,以及建立在这两种意识之上的国家意识、全球意识、责任意识和人格意识。
3. 体现逻辑
历史认识的逻辑更多表现为辩证逻辑。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历史的研究逻辑和学生的认知逻辑。尊重历史的研究逻辑,就是教师要注意证据即推理前提的可靠性、典型性和全面性;要遵守无征不信、孤证不立的原则,凸显多重史料互证的重要性;注意史料表层信息和深层信息的关系,体现逻辑推理的严密性;在解读一定专题下的多则材料时,要善于抓住复杂材料的核心思想,理清诸多历史事件或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尊重学生的认知逻辑,就是教师要根据育人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处理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遵循从“是什么”到“怎么样”、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来设计教学环节,从而使结论更可信,目标达成更有效。
4. 利用资源
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立意和目标,适当开发、精选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运用应以有助于育人目标的达成为准绳。教师要有课程开发的意识,发挥史料在探究历史真相中的重要作用;注意区分不同史料的证据价值,根据互证原则精选不同类型的史料;充分发挥历史过程中细节性资源的价值,善于从生动具体的史料中提炼出事理;彰显人的创造活动和精神世界,塑造立体的、发展中的人而非脸谱化的、一成不变的人;关注不同群体在社会中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追求;善于发掘现实资源的历史价值。
5. 改进方法
教师应根据教学立意、目标和资源来确定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的运用要适切、多元,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以接受与探究、独立与合作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丰富其历史学习的经历。教师要贴近学生,关注不同区域、不同学龄、不同性别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情境创设、参与体验式教学等动静结合、知行合一的方式促进育人效果的内化。教师要向学生示范通过史料并以问题探究的方式探寻历史真相的过程。教师运用问题教学模式,应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关联性、指向性、思维性、有效性等,在问答的互动环节中及时了解学生认知信息或情感倾向,及时调整问题的难度及梯度。教师的教学手段应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媒体的有机结合,教师应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史料的内容及其呈现方式,多视角还原历史事件的不同侧面,深入透析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感受;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运用结构板书将三维目标达成过程显性化,通过实物史料的展示或演示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时时刻刻心中有学生。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预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可能性,并预设可调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以充分做好应对准备;尊重每一名学生,重视不同学生群体的问题或想法,善于倾听,及时对话,充分发挥教育机智,在生成性教学中自然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科育人的有效性;加强对学科本体知识、史学理论及史学方法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养,提高应对教学突发事件的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展现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史学功底、引人入胜的教学风格和具有感召力的人格魅力;注重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氛围,促进学生形成创新精神和对真理、正义不懈追求的品性。
三、营造教研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心得体会;教法创新
一、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重要的人文素养科目,特别是在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初中。“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从人类漫长的文明中精心节选而来的珍贵片段,对学生思想有着不同角度、不同程度的影响。初中历史的学习,对于一个独立思想初步形成阶段的初中生而言,应该成为一件愉快的事情,而不是学业的负担。
历史作为一种真实的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应试教育为最终目的,往往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初中生学习历史的积极主动性。从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历史课堂沦为一种变相的发呆课或者自习课,因为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心不在焉,关注点不在授课教师身上,或者阅读其他学科的书籍,做其他学科的作业。以上这些情况存在于绝大多数初中历史课堂,这与现行中考招生以分数高低招考的形式有关。部分地区学校,历史学科安排的课程时间不多,重视度不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降低,历史教师授课方式单一等等,都是目前初中历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二、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教法创新改进
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要摒弃应试教育的不良模式,应该从授课教师着手,转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合理利用教学工具,充分激发初中生在历史未知领域探索的好奇心和积极性,挖掘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1.转变教学观念
初中历史传统的教学模式所采取的方法是授课教师课堂讲解、学生记忆背诵的模式,形成了只要死记硬背便能取得高分的应试教育。然而,这并不是真正的学习历史,对事件、人物以及年份等知识点的记忆只能作为解历史的一个基础点,历史授课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点,让学生摆脱死记硬背的模式,深入体会历史学习的乐趣,进而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潜力。授课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照本宣科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合理创设教学环境,拓宽历史学习的知识面,使历史课堂趣味横生,使得历史知识变得充实有趣,而不是按照考纲简单就事论事。
2.改善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早已再是单纯地对人物、历史事件等元素的了解和掌握,还应该对一些基础的历史理论有所涉猎,应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哪些是推进历史发展的基础元素等。与此同时,初中历史教学中还可以结合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进行剖析。比如,在对中国近代史进行介绍的时候,授课教师除了对该段时期所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进行详细讲解,还应及时进行总结和分析,进一步说明中国近代会远远落后于世界的原因。这就应该包括要深层次讲解中国近代时期政治制度落后的原因,小农经济的形成、封建体制的产生以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发展,通过阶段性总结给学生一个系统了解的过程。无独有偶,历史授课教师在讲解清朝末期、清政府发起洋务运动改革失败的原因时,可以从内外不同的因素进行分析,旁征博引,而不是简简单单地抛出一句“清政府腐败无能”作为原因。
3.合理利用教学工具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多媒体信息化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直观地通过观看视频短片、浏览图片等来了解历史,解读历史。比如《甲午风云》《郑和下西洋》《楚汉争霸》等历史教育题材的视频材料。初中历史授课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化技术,进一步分析视频材料与真实的历史面目的差距,让学生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历史。合理利用教学工具作为辅助手段,有利于学生日后面对不同历史题材改编的影视作品形成清楚且明确的认识,从不被不必要的多余因素所干扰。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存在的目的不仅是让初中生了解历史事件、认识历史人物、掌握历史素材,它更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人类社会发展瞬息万变,学生掌握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学习能力,对于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产生极大的帮助。初中历史教师应该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提高自身授课教学水平,有效地指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灵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压力下仍然保持历史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授课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历史课堂教学去感染学生,树立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赵秀昌.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探讨[J].新课程学习:中,2014(6):26.
[2]杨丽萍.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思考[J].考试周刊,2015(54):139.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概述】推荐阅读:
初中历史教学故事07-04
初中历史期中教学总结10-17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405-25
初中历史记忆法教学06-28
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07-03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感悟12-02
初中历史 史料教学之我见05-26
初中历史教学目标应如何定位10-05
历史课改教学论文:浅议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的探索与思考12-08
2024年初中历史总复习教学建议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