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求职心理障碍及其对策研究

2025-01-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大学生求职心理障碍及其对策研究(共8篇)

关于大学生求职心理障碍及其对策研究 篇1

大学生求职心理是指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般心理特征。求职是大学生迈出校门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大学生人生中的一次重大选择。就业制度的深刻变革既为大学生提供了公平竞争和施展才华的机会,同时也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就业矛盾日益突出,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心理问题,有的甚至产生了严重的求职心理障碍,影响了他们的顺利就业。因此,认真分析大学生求职中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大学生求职心理压力,引导大学生自觉地进行心理调适,对于帮助大学生成功就业、主动适应社会,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

一、大学生求职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一)焦虑心理和嫉妒心理

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期间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求职心理焦虑是在求职心理压力下所产生的一种不踏实感、失落感、危机感和迷惘感。面对求职择业过程中的诸多因素和选择,一些大学生常常会感到无所适从。有的人期望值过高,不切合实际;有的人患得患失,优柔寡断;有的人急于求成,盲目浮躁;有的人不善于推销自己,畏于面试。经常处于烦躁不安和心急如焚的情绪状态。

一些大学生在求职时对他人的特长或优越条件既羡慕又敌视,这种情感的内化就是嫉妒心。如在求职时把别人的优越之处视为对自己的威胁,因而感到心理不平衡,甚至是恐惧和愤怒,于是借助说风凉话、讽刺挖苦、造谣中伤等,来求得心理补偿。结果由于嫉妒,疏远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人际关系冷漠,从而使自己处于孤立的境地,精力分散,内心痛苦,使自己无法顺利求职和择业。

(二)自傲心理和自卑心理

自傲是过高估计自身实力而产生的一种优越感。这种心理在一些大学生身上反映比较突出。他们在求职时,好高鹜远,自命不凡,挑三捡四,怕吃苦,讲实惠,给用人单位留下浮躁、不踏实的印象,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自傲心理使大学生严重脱离实际,以幻想代替现实,使自己的求职目标和现实产生极大的反差。当面对现实时,往往情绪一落千丈,产生孤独、失落、烦躁、抑郁等心理现象。

与自傲相反,自卑心理表现为对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评价过低J。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他人,在求职中,不敢充分展示自我,缺乏大胆尝试、积极参与竞争的勇气,从而错失就业良机。过度的自卑,还会产生精神不振、心理扭曲、沮丧、孤寂、脆弱等心理现象,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自卑型人格的形成。

(三)从众心理和依赖心理

一些毕业生在求职时从众攀比,你进了北京,我就非上海不去,你进了金融系统,我不进烟草、电力系统不行。实际上,由于每个人生活环境、家庭背景、个人能力和机遇的不同,其求职目标、职业选择是不具可比性的。而部分大学生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对自我缺乏客观分析,盲目攀比,不屑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工作。这种攀比心理使得他们迟迟不愿签约,从而失去就业机会。

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从众心理主要表现在不能客观分析就业形势和就业需要,认为只要是“大家觉得好,肯定错不了”。因此,在没有明确的自我定位、尚未衡量自身条件的前提下,就将所谓的热门单位、热门职业作为自己的求职首选目标,盲目地“赶时髦”,结果往往四处碰壁,而且给自己事业的发展留下不良因素。另外一些大学生仍存在等靠的依赖心理,在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能主动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推销自我,而是寄希望于学校的安排和家长的奔波,有的甚至依赖家长与人洽谈,自己站在一旁若无其

事。这样的依赖心理,使大学生丧失了把握机会、创造机会的主动性,使自己在求职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求职心理障碍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1.就业形势严峻一方面,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机构精简,结构调整、企业改制等问题,使传统的以接受毕业生为主渠道吸纳就业的容量减少;另一方面,随着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待业人员的不断增加,高等学校扩招后毕业生人数的增加以及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使就业市场呈现了多峰叠加的态势。严峻的就业形势,使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2.就业体制和就业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还不够配套,在落实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措施等方面,教育、劳动、人事等部门还不够协调一致,一些城市甚至还存在限制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障碍。同时,就业市场“交易”秩序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法制化的就业市场尚未形成,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还未完全形成,就业需求信息和招聘活动的公开、公平不够的现象依然存在。此外,社会不正之风对大学生的求职择业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学校教育原因、1.社会实践不足我国目前依然是相对封闭的教育体制,大部分大学生多数时间都是在教室一宿舍一食堂“三点一线”中度过。这种教育模式的结果,使大学生与社会脱节,缺乏对不同职业特点的了解,更严重的是缺乏在实践中磨炼自己、检验自己和提高自己的机会。

2.就业指导不到位日前,上海就业促进中心公布的一份针对应届毕业生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回答“你觉得自己最大的就业困惑和担心在哪儿”时,41%的应届毕业生认为“缺乏明确的求职目标和规划”。调查显示,近70%的大学生希望能够得到有关职业规划方面的指导,但目前高等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多数高等学校仍是由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就业规划教育,通常只是针对毕业生的求职技巧进行一些培训,或者邀请一些成功校友作经验交流讲座。而对职业规划教育的分层次、多渠道和实行导师团制度等几乎是空白。而且,这方面的师资严重匮乏,也没有开发相应的课程和教材,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普遍存在着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不稳,从教人员素质不高,难以达到专业化、专家化和职业化的要求。就业指导的方法、手段和条件无法做到科学化、系统化和个性化。尤其是就业心理咨询明显滞后于学生求职心理的发展变化。

(三)大学生自身原因

1.心理矛盾突出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断乳期”,心理发展还不平衡、不稳定,生理与心理的发展有明显的不同步性。他们满怀激情,追求理想,但知识、经验方面的积累还不够,不善于客观地认识和面对现实,容易使理想与现实相脱节;他们强烈希望摆脱家庭与学校的束缚,融人社会,但自身尚未完全成熟,在许多方面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帮助;另外,由于他们身心发育未完全成熟,情绪易波动,自控能力较差,在求职时,面对理想与现实、独立与依赖、情感与理智的矛盾交织,容易产生心理症结,造成心理障碍。

2.求职心理准备不足求职择业必须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毕业生在择业中出现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碍往往是因为仓促上阵、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造成的。主要表现有:自我认识不清,评价过高,自傲自大;有时评价过低,自卑自贱。在面对择业现实时,不能把握自我,顺利时,忘乎所以;遇到挫折时,烦躁苦闷,自暴自弃,不能冷静、理智地对待现实;对就业形势认识不足,有些毕业生缺乏对国情、经济发展状况的深刻了解,特别是对当前就业所面临的形势认识不足,就业观念陈旧,就业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缺乏艰苦创业的精神,一些毕业生缺乏长远发展眼光,过分地看重眼前的工作环境、工资收入、社会地位等,不想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干出一番事业来,想走捷径,坐享其成,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常会怨天尤人,缺乏积极竞争精神和勇气。

三、对策与方法

(一)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努力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当前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主要是综合素质的竞争。各高等学校要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按照“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要求,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学技术创新与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引导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拓展综合素质。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素质拓展计划的各项训练、活动,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与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和自信心,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全面实施大学生职业规划导航,加强全方位的就业指导

1.全面实施大学生职业规划导航职业规划导航就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具体需求,有效而科学地指导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职业市场、明确职业目标、规划未来职业发展,是高等学校教育不可缺失的一课。职业规划导航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大学生四年学习生涯的全过程。高等学校要建立由校内专家、职业规划师、成功校友等组成的大学生职业规划导师团,分层次、多渠道,通过多种形式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专门和科学的指导,这种指导工作要深入到各年级,根据不同群体特点,掌握好辅导的侧重点。一年级阶段,要对大学生个人的家庭背景、教育基础、知识结构,特别是个人意愿、能力倾向、个性气质和心理素质等进行分析和测试,为大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并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侧重进行择业认知与职业规划意识的培养。二年级阶段,重点指导学生客观正确认识自我,努力塑造和完善自己。通过分析职业环境的机遇与挑战、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引导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在此基础上形成个人对职业的态度、理想和价值观,并根据个人的特点、能力及职业价值观来确定相应的职业意向,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打下基础。三年级阶段,通过分析当前人力资源现状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帮助学生了解当年就业基本情况,一方面是国家的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等;另一方面是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可从事职业的性质、任职资格、报酬和优缺点。侧重引导学生根据社会职业的特点和需求,结合自己的个性,拓宽知识面培养和锻炼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培养创新精神,增强择业的自主性和择业决策的能力。四年级阶段,重点帮助学生确立合理的择业目标,特别是对个人感兴趣的职业领域的职业特性和职业发展前景提供详细咨询,从而确定求职范围或“锁定”求职目标,同时,帮助大学生掌握求职面试的具体技巧,学会面试礼仪,消除面试紧张等。鼓励大学生以积极的姿态勇敢地走向就业市场,迎接就业的挑战。当然,大学生职业规划导航是一个动态的指导过程,要伴随着学生的身心发展、知识积累和认知能力的提高,结合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进行动态的调整,有效地指导学生及时调整职业规划。

2.加强大学生求职心理指导首先,帮助学生树立求职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个性成熟的标志,也是影响求职成败的主要心理品质。如果你自己认为是优秀的,这种感觉就会从你的表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传达给对方,从而让对方感受到你的价值。当然,自信还需有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做后盾。其次,帮助大学毕业生调适求职心理。要引导大学生着眼现实,不好高鹜远、脱离实际;引导大学生正视自我,不互相攀比、嫉贤妒能;引导大学生实事求是,不夸夸其谈;引导大学生相信自己,不缺乏自信、没有主见。再次,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求职中的挫折。求职择业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主客观原因,总会遇到一些挫折。要鼓励大学生在挫折面前,振作精神,仔细寻找失败的原因,调整好个人目标和心态,充满信心地再次争取新的机会。

(三)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1.自我转化与适度宣泄当不良情绪不易控制时,可以采取转移情感和精力到其他活动中的办法,如参加一些轻松愉快和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学习一些新知识、新技能等,使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沉浸在不良情绪中,以求得心理平衡。当因遭受挫折造成焦虑、紧张等不良心境时,可以适当地宣泄情绪进行自我调适,如向亲人、好友倾诉自己的心理感受,甚至痛哭一场,以求得安慰、支持和帮助;也可以通过大运动量的体育活动,寻找畅快淋漓的宣泄感觉,调整心态。

2.自我慰籍与幽默疗法当求职不能如愿时,不要过分苛求自己,可以通过自我安慰来进行自我调适,例如借“酸葡萄”等理由自我安慰,找一个自己可以接受的理由来承认并接受现实。或者借助幽默的力量,放松紧张心情。可以把自己的不如意在同学、朋友面前自我调侃,幽默一回,摆脱郁闷的心境,将沉重化为轻松,把辛酸化为快乐。

关于大学生求职心理障碍及其对策研究 篇2

一、高职生求职挫折心理问题分析

就业问题是每一位大学生从入校就开始必须考虑的问题。当前, “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的大学生就业机制的实施, 一方面给大学生更多的参与社会竞争的机会, 另一方面又给大学生以极大的压力。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 教育体制、方法、内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适应, 而由于近年来的连续“扩招”, 许多高校在“量”与“质”之间的摇摆, 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不适应。此外, 由于大学生对社会了解不够, 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 职业理想没有建立在正确的自我评价基础之上, 所以不能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择业目标, 导致个人职业理想的实现困难重重, 挫折感的产生也就无法避免了。失败的原因不外乎两种, 内因或是外因, 求职中遇到挫折的原因当然也基于这两点。

(一) 内因

高职毕业生求职受挫除了智力、专业能力、经验上的差距外, 目标定位、就业观念、职业规划等因素也在决定着我们能否规避潜在的求职挫折。高职毕业生, 其就业压力, 不仅取决于高职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强弱, 还取决于高职生的“软能力”———非智力因素的优劣, 尤其是求职择业的心理素质。现在一些大学生在读书、找工作甚至出国时都有陪伴自己的“家长团”。一方面, 中国的部分家长过于保护孩子并代为处理生活中一切事务, 使这些从小被抱大的一代, 因失去体验真正生活的机会而造成独立生活能力减弱。另一方面, 时下激烈的社会竞争, 又使学生时刻面临失败和挫折的压力。因此, 这些孩子在长大以后遇到不可避免的挫折时往往会不知所措, 无法承受。

求职前, 我们不妨先来问自己几个问题, 是否过分强调专业对口, 学以致用?是否盲目求职没有目标或目标过高?是否过于功利化, 只选择大企业?如果上述问题你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或者有一个是肯定的, 都有可能让你在求职中遭遇挫折。如果你决定学以致用, 那必然只会关注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行业, 其他不密切的职业就不考虑, 可是这样做只能是人为地增加了自己的就业难度。高期望更有可能驱使你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 渴求高收入、高物质回报率, 将自己就业的目标定得很高, 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然而, 现实就业岗位大多不像想象得那么美好, 因此当你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 就会出现“高不成, 低不就”现象, 一时间的心理落差加大, 进而导致择业行为的偏差。此外, 因为个人身材高低、胖瘦、五官长相等生理原因致使无法达到心中期望的理想, 也会产生求职挫折。

(二) 外因

从外因来说, 随着涌入就业市场的人才越来越多, 用人单位在选才纳士上自然会精益求精, 进而达到人岗匹配。若非毕业生专场招聘会, 工作经验成为不少大学生的软肋, 即使有一定能力, 与在职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手相比, 也会稍显逊色, 甚至黯然失色。而与同年毕业的人同台竞技, 企业也会“从里到外”比较一番, 随后面试、初试、笔试、复试, 唯有一路过关斩将者才能获得最后的入职资格。当然, 也存在诸如原本专科生能干的岗位招本科生, 本科生可以胜任的岗位招研究生的人才浪费现象, 但人才过剩而企业岗位有限, 出现这一情况也是不可避免, 作为求职者也只有望“位”兴叹的份儿。就业是高职生人生道路的一次飞跃, 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者, 有责任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这次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飞跃。笔者尝试将高职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有机结合起来, 直面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挫折。

二、高职生求职挫折心理的应对策略 (一) 高职毕业生求职心理的自我调适

就业本身就是毕业生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 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 甚至经过几次挫折才最后成功是正常的;在就业中遇到许多心理冲突、困惑, 产生一些不良情绪也是正常的。要教育高职毕业生在遇到就业问题时及时调整心态, 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 并做出正确、理智的选择。

1. 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

经过对开放的就业市场、就业形势的客观了解与深刻体验后, 高职毕业生必须面对现实、接受现实, 不能怨天尤人。同时高职毕业生要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 有一种说法是“求上得中、求中得下”, 意思是说对事情的期望值不要太高, 因为事情的结果往往和所预想的有一定差距, 要有从最坏处着想, 向最好处努力的思想准备, 在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上确定自己正确的人生轨迹, 要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 放弃过去那种择业就是“一次到位”, 要求绝对安稳的观念。在择业时要看得长远一些, 学会规划自己整个人生的职业生涯。在当前高职毕业生学历、素质还有待于提高的前提下, 获得一个十分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 应采取“先就业, 后择业, 再创业”的办法。我们可以先选择一个职业, 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增加实际经验, 然后再凭借自己的努力, 通过正当的职业流动, 来逐步实现自我价值。

2. 正确认识社会和自我。

高职毕业生择业要知己知彼。知彼就是要了解择业的社会环境和工作单位, 正确认识面临的就业形势, 了解用人单位的需要。知己就是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 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要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德智体诸方面的情况, 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缺点和短处, 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 要明确自己想做什么, 高职毕业生应在择业前进行职业能力倾向测试, 了解职业特点, 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 扬长避短, 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自己, 要知道自身存在的某些缺点并不可怕, 可以先就业然后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克服缺点、发展和完善自己。多参加招聘会, 主动寻找机遇, 并根据已定的择业标准进行选择。机遇并不是对任何人都适用的。一个工作的好与不好, 是相对的, 对别人合适的, 对自己不一定合适, 对本科生合适的, 对高职生不一定合适, 因此一定不能盲从, 要时时记住, 只有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据现代科学研究, 在求职择业过程中, IQ影响只占25%, 而EQ影响却占75%。可见, 心理素质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心理素质, 是指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具体特征。心理素质对高职生求职择业产生重大影响。虽然产生心理问题的高职毕业生所占的比例不高, 但是就业过程中的挫折教育应面对全体高职毕业生。

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图式。在这个图中, 如果把黑色作为背景, 画面显示的就是一个花瓶;如果把白色作为背景, 画面则成了两个相对的人的侧像。背景的改换, 引起了整幅画面的改变。将这幅画运用于高职生的消极择业心理, 它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对同一个问题, 如果换一个角度看, 可能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对现代自我的认识, 是一种系统认识, 比较认识, 发展认识。认识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发现自己的缺点、错误, 进行检讨、改正, 而且是为了发现并发挥自己的长处、优势, 立足于发展和超越。高职毕业生将面对社会, 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不顺心的事情, 会引起种种不愉快的消极心理反应。在这个时候应努力提醒自己:不要被眼前的这种看问题的角度束缚, 跳出目前的视角, 换一个角度去看看, 也许事情并不那么糟糕, 也许就可以找到事情本身有利的一面。高职毕业生在求职中遇到的挫折要比本科生多, 这时, 应该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待之, 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 进行正确的归因。首先, 在就业市场化、需求形势不佳、就业竞争激烈的条件下, 出现求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 不能期望自己每次求职都能成功, 要知道即使是本科生也很难一次择业成功, 要对可能出现的求职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 应把就业过程看作是一个很好的认识社会、认识职业生活、适应社会的机会, 通过求职活动来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发展自己, 促进自我成熟。其次, 求职失败并不一定就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行, 高职毕业生有自身的优势, 出现求职失败有许多原因, 可能是因为选择求职单位的方向不对, 也可能是因为自身的价值观与单位的企业文化不符合, 还有可能是其他一些偶然的因素。总之, 要正确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 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 学会安慰自己, 以便在下次的求职中获得成功。

3. 加强自身心理素质锻炼。

加强高职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是提高高职生就业率的根本。一个人的目标、意向和期望对其活动方向和成功都具有强有力的影响。加强心理素质修养十分重要。一般从以下几方面做起:第一、要培养积极主动的就业意向, 不断汲取新的专业知识, 不断修正就业意向。第二、要有适合自己的抱负或理想目标。不仅要考虑“我想干什么”, 还要考虑“我会干什么”, 更要考虑“社会需要我干什么”, 不要刻意追求现实中不可能达到的事情。第三、要认清自我, 只有了解自己的素质、性格、兴趣、特长、能力、潜力等等, 才能知道自己适合做何种工作, 才能准确定位, 选好就业目标, 只有这样, 尽早对自己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 才能在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四、更新就业观念, 培养就业所需的心理品质。在校学生不能仅限于专业学习, 而应自觉扩大自己的就业范围, 在考虑自己专业特长的同时, 将自己的适应能力和继续学习的因素都考虑进去。

由此可见, 笔者提及的高职毕业生就业挫折教育, 并非指向于个别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 而是试图借助校内外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丰厚的人文素养环境, 让高职生通过思想交流, 知识传授, 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 提升高职毕业生自我认知水平, 激发他们素质拓展的内在需求和自我成才的愿望。

4. 学会受挫后的正确归因。

反思是人的心灵以自己的活动为对象而反复自照, 是精神上的自我活动和内心反省的修养方法。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反思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 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当高职生择业失败后, 往往会有一些积极或消极的情绪, 归因直接影响到其情绪。

韦纳通过一系列的研究, 得出一些归因的最基本的结论: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 他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 而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外部原因时, 产生的满意感则较少。相反, 如果一个人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或努力, 则会产生羞愧和内疚, 而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或运气不好时, 产生的羞愧则较少。而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 无论对成功或失败均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 体会到愉快;不努力会失败, 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这种看法与我国传统的看法一致。在付出同样努力时, 能力低的应得到更多的奖励。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受到最高评价, 而能力高不努力的人受到最低评价。

因此, 高职生择业过程中遭遇失败时, 帮助其正确归因, 然后做好必要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通常包括信息、知识、心理等多方面指导。随着“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制度的深入, 辅导员尤其应注意毕业生择业前的心理指导。首先, 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 包括对个人气质、性格、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的全面了解, 从而可以帮助学生确定职业选择的大致方向, 并在求职中树立信心。其次, 传授面试技巧, 包括面试礼仪、自我推荐以及如何克服紧张局面, 力求以良好的第一印象赢得择业的成功。最后通过帮助学生建立积极情绪, 树立适度期望, 鼓励学生敢于竞争、善于竞争, 以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唯如此, 才能正确处理择业挫折, 调整心态, 争取新的机会, 积极投身社会。

(二) 高职生求职心理的团队辅导

现代社会的学习, 更重要的是发展团体的自我学习。因为只有通过团体的自我学习, 才能达到团体成员间的相互感应、理解与认同, 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团体精神和道德责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根据现代企业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 写了《第五项修炼》的著作, 提出了人的适应和社会发展的主张、措施。他认为在现代社会, 要确立共同的理想, 除了提高系统思维能力、追求自我发展和超越之外, 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就是要开展团队学习, 并建立团队的学习型组织。只有在学习型团队组织中, 人们才能摆脱个人的局限, 胸怀大志, 心手相连, 互相反省求真, 勇于挑战极限, 不为眼前利益所诱惑;同时团体成员在共同的价值取向的支配下, 充分发挥生命潜能, 追求心灵的满足与自我实现, 并与周围的世界产生协调感。

研究表明, 团体辅导有教育、发展、预防、治疗等多种功能。对于求职受挫的毕业生可尝试以下方法:

1.利用网络, 提供求职信息。指导中心将网络中与学院所设专业相关的求职信息, 以信息发布会的形式提供给毕业生, 求职信息专栏定期提供公司、企事业的概况供学生参考。

2.请有成就的毕业生返校做报告会, 与即将毕业的学生畅谈创业的艰辛、失败的教训、成功的经验和发展壮大后的喜悦。使毕业生走出校园之前充分了解社会, 从成功者身上获取经验, 去掉不切实际的幻想, 坚定自己成功的信心。

3.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走出校门, 走进市场, 收集就业信息, 把用人单位请进来, 对毕业生直接进行笔试、面试, 使用人单位对学院和学生都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及进掌握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情况, 从而达到用人单位和学生双向选择的就业目的。

4.举办毕业生洽谈会。就业指导机构可以自行举办毕业生就业洽谈会, 邀请相关单位来校参加洽谈, 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团体方式的心理辅导, 不但能给成员发展提供必需的资源, 改进其不成熟的偏差态度与行为, 而且能促进其良好地发展与心理成熟, 还可以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及协调其人际关系。

(三) 高职生求职心理的全员协作

家庭教育是影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直接因素之一,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生确立合理就业价值取向的重要条件, 家庭的期望值过高和家长的主观因素往往会导致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过高, 从而产生负面影响。学校应及时、定期和学生家长保持联系, 让家长能及时了解、跟踪学生的职业进展情况, 共同引导学生转变偏差的就业观。

学生面临毕业, 教育不是该画句号了, 而应考虑针对高职毕业生择业中出现的新问题开展工作。笔者以为, 如何让他们明白职业是人一生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和扮演的一系列角色的综合。它既可以是从中获取应有的报酬的岗位, 又是扮演一定社会角色, 履行自身社会职责的天地, 还是个人生命价值得以体现的场所。

实践告诉我们, 经受过挫折磨难, 在逆境中成长的人, 往往有良好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和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挫折能给人以打击, 带来痛苦和烦恼, 但挫折也能给人以振奋, 使人在磨练中变得成熟。这也告诉我们, 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后期, 需要重点关注那些多次求职仍未果的学生, 帮助他们分析、解决问题, 化解心理矛盾, 实现顺利就业、和谐就业。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J].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李志.当代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及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3].刘龙洲.大学生挫折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J].大学教育科学, 2004

[4].胡凯.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J].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5].沈继英.面向21世纪的人才素质[J].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关于大学生求职心理障碍及其对策研究 篇3

【关键词】高职学生 就业求职 心理问题

人生道路上最为重要的一个选择就是求职,这特别能够挑战人的心理素质,只有经过了心理素质的挑战,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不败之地。高职生所面临的困境是来自社会的,大环境氛围下的就业市场,充满坎坷,只有坚持找到自己适合的方向,才能够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取得成功。本文以高职生作为研究对象,讲述其在求职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并根据实践经验给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希望能够帮助高职生摆脱心理阴影。

一、高职学生就业求职常见心理问题

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高职生势必在心理和思想上都会产生压力,在这样沉重的精神负担下,会表现出以下几种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自卑心理

自卑的人在潜意识中总是认为自己不如他人好,对自己丧失了基本的信心,这就是经受挫折过后而产生的心理障碍。高职生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场上,也会有学生面临挫折,这样他们就会进行自我否定,进而将其变为自卑心理。如果一味的悲观,不能够找好平衡点,那么会错失一些好机会,无法将自身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在择业时,更没有勇气面对用人企业,更有甚者把自己的長处变为短处,影响了自己的求职择业[1]。

(二)焦虑心理

焦虑心理常常表现出情绪紧张、恐惧,这是一种病态的心理,如果不能够及时对症下药,那么将会对正常的生活造成打扰。适度的焦虑能够让人积极向上,毕竟有了压力才能够有动力,但过度的焦虑,会产生心理障碍,打乱一切正常的事物态势。高职生在求职择业中,会表现出焦虑心理,他们恐慌自己无法找到合适的单位;害怕被心仪的企业拒之门外;害怕自己走入错误的职场方向等等。这些焦虑会让高职生的精神崩溃,意志消沉,无法提起对任何事物的兴趣,进而食不甘味,惶惶不可终日,这些对于求职就业都有致命性的打击。

(三)怯懦心理

高职学生的阅历较浅,没有太多的机会接触社会,这样就会表现出不善言辞,进而导致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对于求职就业存在着怯懦心理,就会束缚思想和行为,不能够面对压力,最终导致失败。怯懦心理在高职生求职就业中表现更为明显,例如在进行面试前,就会表现出紧张不安,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事情[2];在面试进行时,表现出答非所问,语无伦次,不知道自己在讲什么;在面试结束后,会表现出谨小慎微,不相信自己能够获得成功,这些都会影响高职生正常的求职就业。

二、高职学生就业求职常见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

健康的心理素质需要能够接纳自己,并正确认识自己,只有矫正学生的自我认识,才能促进高职生的求职心理健康。高职生具有自卑感,不能自信的认识自己,将自己的才华发挥出来,这就要求教师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方可指引学生走出自卑的身影。如果高职生具有盲目自傲的倾向,那么就要教育他们丢掉不切实际的想法,摆正位置,正确面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如果能够提升高度,可以将自己的目标和社会的需求相结合,让自己的发展尽量满足国家的要求,不断改善自我,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3]。可以对学生进行培训,了解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和宗旨,为社会培养更加方位的人才。只有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将自己培养成为应用型的技术人才,高职生就可以在市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二)帮助学生端正择业观念,树立艰苦创业的思想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他们很少接受苦难,没有生活的历练难以理解艰苦奋斗的重要性,所以在求职时,会存在怕苦心理。具体的表现有,不愿意到穷困地区支教,那里的经济收入比较低,没有较为充足的物质生活。就算是这些高职生自身来自边远贫困地区,他们就更不愿意回去,这就增加了他们的怕苦心理。在这样怕苦心理的作用下,就会造成就业面窄,对就业成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高职院校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培养艰苦奋斗的思想,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正确的面对职场。

(三)加强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

心理专家表示,高职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往往会呈现复杂的心理变化,可能是欣喜到失望,也可能是激动到落寞,只有正确看待并处理好心理问题才能正确处理人生的转折点。学校要加强就业政策,对就业技巧进行培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高职学生要科学的评价自己,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个人咨询,这样能够增加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从种种迹象可以看出,高职生比本科生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这不仅仅是来源于学历的差距,更是求职所产生的结果。只有辩证地看待出现在高职生身上的心理问题,才能对冲突和矛盾有正确的解决方法。心理问题有消极的一面,更有积极的一面,只有正视冲突,才能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变得更加成熟。方法只要得当,教育适中,就可以有效解决高职生就业求职中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吴从娟.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的原因分析[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

[2]董广伟.高职学生心理问题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

关于大学生求职心理障碍及其对策研究 篇4

为了解高三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辅导需求,为高三学生的心理辅导、学业辅导和升学辅导提供思路和方法,我们进行了本次问卷调查。其中反映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应予重视。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重庆市渝中区308名高三学生,回收有效问卷303份。

2.调查时间:高三第一学期上半期。

3.调查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首先拟制《高三学生心理状态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情绪状态、对高考的认识和态度、高考目标与专业定向、应对高考的信心、学习方法与策略、以及辅导需求等六个方面。然后由区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与高三班主任协同发放、回收问卷。统计时,对客观题采用SPSS11.0进行处理,对主观题采用关键词频度分类法。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总体情绪稳定、焦虑紧张适度,学生自己和父母是焦虑紧张的主要原因,近半数高三学生认为自己的努力与成绩不甚相符

我们从情绪稳定度、焦虑紧张度、焦虑紧张源、努力和成绩的相关度等四方面考察高三学生的情绪状态。

调查显示:高三学生情绪状态总体稳定。在高三学生中,情绪稳定的占24%,较稳定的占44%,起伏大的占20%。焦虑紧张度轻的占20%,适度的占62%,较重的占10%。导致焦虑紧张的直接原因,来自自己的占61%;来自父母的占33%;来自教师的占21%;来自同学的占9%。

高三学生中的24%认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成正比关系,37%的认为努力与成绩不太相符,15%的认为自己的努力与成绩很不相符。

分析:从情绪稳定度和焦虑紧张度考察,情绪起伏大或很焦虑的学生约在10%~20%之间,属于正常分布状态。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并不很紧张、很焦虑,表明其焦虑紧张水平适度。感到焦虑较重的学生,其主要原因可能来自对自己的过高期望、急切追求成功而成效不明显,或者个性心理因素;其次可能与父母的过高期望、严格要求和过度关心有关;此外教师的态度,如高期望,太多的练习,严厉的态度,学习的紧张氛围,没有放松的时空等也是影响一些学生焦虑过度的主要因素。

(二)对高考的认识和态度总体积极健康,不乏消极无奈

调查显示,高三学生对高考的认识和态度,大致可以分为五类:

1.44%的高三学生认为高考是人生的挑战。

比如:“高考是对自己的意志的检测”,“高考是一场隆重的成人礼”,“高考是人生的一次飞跃、命运的选择”,“高考是对自我的绝对挑战”,“高考是人生的重要关头,坚定地走完它”,“怕什么,昂着头走过去就是了”,等等。

2.24%的高三学生认为高考是对学习过程的检测。

比如:“高考就是一次定时作业”,“高考是对我们能力测试的一次考试”,“高考是对高中三年的总结”,“高考是对12年苦读的检验”,“高考不就是高中最后一次模拟考试”,“高考就是高中升学考试”,“高考是什么,就是一个过程”等等。

3.10%的高三学生认为高考是一种美好人生的机遇和期望。

比如“高考是一种机遇”,“高考是通往美好生活的最佳途径”,“高考是父母的荣誉和希望”,“进了大学就能痛快地玩”,“是摆脱农村生活的一道重要门槛”,“是通往金钱、权利的大道”,“是划分阶级的分水岭”等等。

4.14%的高三学生认为高考就是一种压力和折磨。

比如:“高考是人间地狱”,“高考是教育部自认为公平的残酷的猎杀行动”,“被逼上绝路了”,“埋没人才的无形机器”,“是一种苦难和噩梦”,“是一种精神的解脱和自由”,“是一种厮杀和打拼”等等。

5.8%的高三学生认为高考是一种迷茫和无奈。

比如:“没办法的一次考试”,“去考吧”,“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去高考”,“碰运气吧”等等。

分析: 78%的高三学生对高考有着较为积极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其中也可能存在有情绪不够稳定或者有一定焦虑的人,如果对这部分学生的心理辅导及时、有效,那么在积极的态度下将会激发出他们的巨大潜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正面价值与学生的自我选择会比较好的结合在一起。

不容乐观的是约20%的高三学生对高考的消极无奈心态。他们或视高考为噩梦、地狱、惨无人道等;或对高考表现出无奈和迷茫。高三学生对高考这种恐惧、逃避、破罐破摔、迷茫等消极情绪,应该成为高三学生心理辅导关注的重点。

(三)自我认识和目标定向清晰与茫然并存

对于自己的兴趣和今后打算从事的专业,54%的高三学生表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高校及专业;5%的高三学生是凭感觉或依照父母的建议选择学校或专业;41%的高三学生对自己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尚不明确,感到茫然。

分析:54%的高三学生对自己有比较清晰的自我认识,高考目标明确。46%的学生不知道或不清楚自己的高考目标。自我认识不清,目标定向不明,父母意见干扰,势必给高三学生的学习、备考在情绪和效率方面造成压力,带来负面影响。

(四)应对高考的信心

调查显示,高三学生中对高考“充满信心”的占58%,“信心一般”的占8%,“不确定是否自信”的占17%,“不自信”的占16%。不少学生明确表示比较自卑或很自卑,怀疑自己。

分析:虽然充满自信的学生接近六成,但不少学生的自信是盲目乐观的,而非自知基础上的自信。比如,这种盲目的乐观会影响学生以现实的态度去面对考试复习,其努力程度和自觉程度会受影响。而信心一般的学生在遇到挫折后,则可能产生消极的情绪。对不确定是否自信的这部分学生,应该首先帮助他们建立明确的自我认知,重塑他们的信心。不自信的学生,常有压抑和焦虑情绪,不良的心理素质将会影响复习及考试水平的发挥,因此这部分学生是心理辅导的重中之重。

(五)学习方法策略简单盲目。

关于“应考的方法与复习策略”,55%的高三学生选择在最后三个月里,努力加拼命;27%的高三学生认为时间与方法、心态的结合是取胜的法宝;16%的高三学生表示没有什么方法,也不知道有什么有效的方法。

分析: 55%的高三学生表示面对高考要“努力加拼命”,精神可嘉,却不容乐观。这种“豁出去”、“赌一把”的心态无助于高三学生科学、高效地复习备考。多数学生在高三阶段都只能是:盲目地紧跟教师、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时间加汗水,这样的方法和策略事倍功半,会导致学习的低效率和疲惫状态,容易引起学生对自我学习能力的怀疑和对复习备考的厌倦。

(六)辅导需求偏重效率,忽视自我认识

调查显示,高三学生对教师给予帮助指导的需要由高到低排序为:复习效率(76%)、计划制订(51%)、目标确定(44%)、临场技巧(44%)、情绪调控(42%)、自我认识(36%)。

分析:高三学生迫切需要教师和家长、学校和家庭给予科学有效的帮助与指导。辅导的重点可分为:有效的方法策略;制定可行的目标计划;自我认识和情绪行为调控。应该予以高度重视的是对学生自我认识的辅导和引导。多数学生、甚至一些教师与家长都未认识到自我认识的重要性,他们以为方法和策略的辅导才是最重要的。事实上,没有客观、正确的自我认识,就很难有清晰明确的目标和可行的计划,仅靠所谓技巧、方法和策略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高三学生理想、道德和人生观教育

不少家长、甚至相当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思想上,总认为高三是一个特殊阶段,高三学生唯一的奋斗目标就是复习备考、考出高分、考入重点大学,而理想、道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不那么重要。结果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和日益临近并加重的高考压力,许多高三学生缺乏的不是知识、技能和时间、不是亲情和关心,他们最缺的是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方向、人生理想和精神支柱。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学校在某些教育方面的失败。因此,对高三年级学生加强理想、道德和人生观教育,进行职业性向测试和生涯规划是很有必要的。

(二)帮助高三学生客观、辩证地认识自我

紧张的学习、频繁的考试、复习备考的疲劳困倦使高三学生无暇全面、客观地分析、认识自我,他们认识自我的唯一标准就是每次考试后的分数和排名。他们的情绪、信心和自我认识往往易受分数和排名的左右,失之偏颇。自我认识的误区导致许多高三学生或盲目自信、或迷茫自卑。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帮助、引导高三学生全面、客观、辩证地认识自我,长善救失,扬长避短。

(三)为高三学生提供情绪调节、放松技术、宣泄训练等方面的心理辅导

在科学合理安排高三复习备考课程的同时,学校一方面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积极健康的文娱体育活动减轻高三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高三学生掌握一些简单易行的排遣压力、调节情绪、放松心情、振奋精神的技术和方法。学校还应告诫家长关注高三学生的心理状态,指导家长对高三学生要关心、督促适度,期望不易过高,注意方法态度。

(四)为高三学生提供复习备考方法与策略的辅导

高三阶段的学习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较好掌握运用的。高三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和基础,有针对性地给予方法和策略的指导,通过方法和策略的改善提高学习效率和复习效果,进而增强学生的信心、减轻他们的紧张和焦虑、稳定他们的情绪、维护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

出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第8期

在高三考前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 作者:许兴震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67

更新时间:2007-5-21

文章录入:公道中学 ]

【字体:

亲爱的各位高三年级的同学们:

今天,距离高考只有17天时间了,十二年寒窗已经到了最后的关头。今天,我们利用早读课的时间,和同学们谈一谈与高考相关的几个问题,目的就是与大家一起探讨,最后十几天我们该注意一些什么,怎样做才能在高考中发挥得更好。

一、增进自信

信心是同学们成功的精神支柱。如果没有高考成功的信心,高考就不太可能成功。莎士比亚说过:“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败的主要原因。”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取得成功,对自己目标信心是很重要的,这也是高考的心理准备,也是一个心理健康者应有的正常心态。只要心中充满自信,就会拥有信心和勇气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就会一步一步接近胜利,最后取得胜利。

怎么强化信心呢?

1、高考目标定位适当

同学们要根据自己平时的学习实力和自己心态的情况,实事求是地确定自己的高考目标。如果目标定位过高,就会为难以达到目标而增加考试焦虑;如果目标定位太低,又会影响潜能的发挥。

2、不要攀比 每个同学们的学习实力与心态状况不一样,确定的高考期待值也不一样。有的同学们盲目与比自己学习实力强的同学攀比,这样会挫伤自己的信心。对同学们来说只要在高考中发挥出自己平时水平就是成功。

3、回忆辉煌,点燃自信

学习和考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成功就有失败,这就是月亮的阴晴圆缺,是自然正常的事情。只要努力,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我们每一个同学在求学过程中,都有过辉煌的时候,在我们即将走进高考考场之前,不妨回忆回忆自己曾经有过的辉煌,有助于我们树立信心,增强自信。

4、积极的自我暗示

积极的暗示能增强人的信心,消极暗示能降低人的信心。因此,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运用积极暗示进行心理调整,强化信心。可以把写上积极暗示的字条放在桌子上,如“我有学习能力,我一定能成功!”在心里告诉自己“我能行”,“我能成功”等等。积极的自我暗示需要经常进行,最好变成每天生活中的一个部分。

5、挺胸抬头,步伐加快

人的内心体验与行为动作相一致。人在高兴、充满信心时就会挺胸抬头,走起路来很有精神,步伐稍快而有力;人在沮丧、缺乏信心时,就会无精打采,走路缓慢无力。同学们可利用人的内心体验和自己的行为动作一致的原理,每天走路挺胸抬头,步伐稍快。经常这样做,就会增强自己的信心。

6、不要迷信

有一次,一位学习不错的同学们讲自己考重点大学没希望了。他说这两天他看到了乌鸦,是不祥之兆,十有八九考不上重点大学。考试成功与否,由自己平时学习实力与高考时的心态决定,世界上不存在超自然的力量影响我们的考试成绩。同学们要相信自己的力量,千万不要去求神、拜佛、算命。

二、优化情绪

积极的情绪能够提高高考的成绩,消极的情绪能降低高考的成绩。调整好情绪是高考心态调节的重要环节。

什么是高考成功的良好情绪呢?

●心平气和

●情绪饱满

●控制情绪能力较好

同学们怎么优化情绪呢?

1、以平常心对待高考

无论在考前和考中都以平常心对待高考,这样心情自然稳定。

2、不要把考试焦虑看得太重

同学们在考试前和考试中会出现考试焦虑现象,即:有些紧张,有些不安,有些着急。这对同学们来讲是难免的。同学们存在中等程度焦虑与严重程度焦虑对同学们的发挥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轻度考试焦虑在某种意义上还会促进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潜力。

3、积极的自我想象和暗示

积极的自我想象和暗示能唤起人的良好的情绪。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可运用积极的自我想象和暗示,焕发与强化自己良好的情绪,防止消极情绪的产生。比如,一面想象雨水沿身体向下流,一面想雨水把自己的烦恼、忧愁、紧张、不安等不良情绪统统冲刷掉;又比如,一面想象着自己漫步在大海边的沙滩上,一面想象着海浪轻轻的拍打着沙滩和自己的脚背。同学们进入考场的时候,如果情绪过于紧张,可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默念“放松、放松、放松”;当心情烦躁时,可默念“平静、平静、平静”;当心灰意懒时,可默念“我行、我行、我行”。

4、听听音乐

听音乐,尤其是听轻音乐对调整人的紧张情绪的效果是肯定的。心理学家在对高考状元及一些成功的同学们进行过调查研究,询问他们课后情绪紧张时怎么进行心理调节,他们中不少人以听自己喜欢的轻音乐来放松自己的情绪。

5、深呼吸

深呼吸无论在高考时还是平时学习时,都是调整情绪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要经常训练深呼吸的操作方法,在使用时才会得心应手。闭目坐在椅子上,缓慢有节奏地吸气,停几秒钟后,再缓慢有节奏地呼气。

6、放松训练法

这是一种利用语言暗示进行放松的方法。同学们坐在椅子上,全身放松,两脚与肩同宽,眼睛微闭。心中默念:头部松,面部松,颈部松,前胸松,后背松,腹部松,腰部松,前大腿松,后大腿松,前小腿松,后小腿松,脚背松,脚掌松。如此,按照顺序反复默念,可使身体得到放松,精神上也得到放松。

三、进入状态

众所周知,运动员在竞赛场上是否进入竞技状态,与竞赛成绩的关系甚为密切。考试也是一样。怎样才算进入状态呢?

●冷静、沉着

●情绪饱满

●聚精会神,注意力集中

●旺盛的精力

●有能正常发挥的信心

●智力活动正常

我在这里特别强调,进入状态不仅指高考时,还包括平时的学习、考试、自习时都能进入状态。

怎样才能进入状态呢?

1、自我减压

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考试,对进入状态关系很大。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考试,有助于进入状态。

同学们若把考试看成是一种挑战,会激发自己进入状态。

把考试看成是一种机会,就会以一种珍惜的心情对待。

若把考试看成是如临大敌,就会紧张不安。

若把考试看成是倒霉的事,就会心灰意懒。

有些高考状元说,六月是难忘的六月,因为平时的辛勤劳动就要在六月的高考考场上结出丰硕的成果。

2、正确对待外来压力

家庭和社会对同学们考试的过分关注,都会使同学们产生心理压力。同学们如能正确地对待外来的压力,有助于自己轻装上阵。

考试是同学们自己的事情,别人的意见、想法正确的就接受。别人尽管出于好心,但意见不一定正确,也没必要成为自己的心理负担。

3、注意饮食规律和饮食结构,调节好生物钟 不是每一个同学在24小时中都是精力旺盛的时候。不少同学常常感到上午一、二节课精力充沛,三、四节课效果就差。造成这种现象有许多原因,其中包括饮食和生物钟。营养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和物质基础,实践证明,通过饮食可以迅速改善大脑的疲劳状态。有效的健脑方法是摄入对大脑有益的含不同营养成分的食物,并进行合理搭配以增强大脑的功能,使大脑的灵敏度和记忆力增强。因此,必须做到食物结构多样化,要保证优质的蛋白质的摄入。人们常说的“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有一定道理。

此外,高考的时间是每天上午9点到11点半,下午3点到5点,这就要求同学们在高考的时间段内,使自己精力处于较佳或最佳状态。同学们就要在考前进行所谓生物钟的调节,把自己精力最旺盛的时间调整到与高考相一致的时间段。

4、考试期间晚上睡觉不要改变平时规律

不少同学们认为6月7日就要考试了,6月6日晚上早点睡吧。结果由于睡得早,与平时的作息时间不一致,在床上辗转反侧,不能入睡,产生焦虑情绪。焦虑情绪反过来又影响入睡。

有的家长认为6月6日早点睡好,因此督促孩子上床闭灯,父母房间的灯也闭了。其实同学们没睡着,父母也没睡着,大家在床上煎熬。有的家长到12点看孩子还没入睡就着急了,甚至给孩子安眠药吃,结果早上叫孩子叫不醒,只好把孩子推醒。孩子脑袋昏昏沉沉,自然对进入考试状态不利了。有的同学们6月6日晚上彻夜不眠。没有睡觉对精力是会有些影响的。但没睡好觉和没有睡觉对考试的影响最大的还不在于睡觉少本身,而是由于睡不好产生了担心、焦虑、不安。万一同学们在6月6日晚上睡得不好,要以平常心对待,我们还年轻,一个晚上不睡觉对我们没有什么影响。

有些同学们越到考试前越忙,很少想想怎么进入最佳状态,以便取得优异的成绩。这是很缺乏考试战略眼光的。我建议同学们在考试前半个月到十天要多用点时间,好好想想自己怎么能更好地进入状态,怎么能在考试中提高考试效率,提高考试质量。

四、充分发挥:实现理想的最后一搏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怎样在高考中充分发挥,就需要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放下包袱,沉着应对,百折不挠,心向成功。

1、充分了解高考形势

不少同学们埋头复习,不了解高考内容改革,不了解高考命题改革,他们认为只要把功课掌握好,就能考得好,就能发挥得好。我建议每个同学们都要在教师的帮助下反复地阅读与理解“考试说明”,把握住高考的方向,有针对性地对高考进行充分的准备。

2、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

战略上藐视,指的是自己已经准备相当长的时间了,也经历多次模拟考试,对考试也有比较丰富的经验,相信自己一定能考好。战术上重视,指的是对高考中的每一道题都要认真对待,分是一分一分地拿的,谨慎、小心、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道题。

3、讲究考试策略与技巧

运用考试策略与技巧对充分发挥有很大的作用。参加高考的同学们都是久经考场的老将,要在高考前系统总结一下自己考试的策略与技巧。同学们不仅要对一般的策略与技巧进行总结,而且要对每门考试的策略与技巧进行总结。

4、及时总结高考经验

高考考试开始后,要总结前一门考试的经验,以使后面的科目考得更好。

5、及时调整心态

同学们在高考中随着考试题目的难易与自己答题的状况,心态会发生一定、甚至相当大的变化,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关键是同学们要及时调整心态,力求保持情绪饱满、精力旺盛、注意力集中与充满信心的状态。我送给同学们两句话:我难人难,我不畏难;我易人易,我不大意。

关于大学生求职心理障碍及其对策研究 篇5

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张淑利

摘要:当前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支持力度存在一定差距,幼儿教师职业心理压力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遏制幼教事业的发展,幼儿园教师心理压力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的社会现实性因素,也存在主观的个人素质原因,本文在进一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加以分析总结,提出相应措施,建议加大幼儿园组织文化建设,创建尊重教师的和谐管理氛围。关键词:幼儿教师;心理压力;成因;对策

一、幼儿教师职业心理压力的成因

1.社会支持对幼儿教师的影响

近年来,社会各界人士对幼儿园教师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与此相对应的社会支持力度却没有同步增长,这对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产生了不利因素,增大了幼儿教师的心理压力,有可能导致抑郁、敌对、恐怖、精神病等现象的发生。从心理学角度讲,除了恐怖因子外,总社会支持对其余各因子均有影响。幼儿园本身也是一种压力情境。首先,教师整天面对的是众多懵懂的孩子,他们天真无邪却又好动,对事物充满好奇而又缺乏知识经验和自控力,教师既要花大量的精力组织教育活动,还要耐心细致地照顾好幼儿的饮食起居和生命安全。

2.家长期望对幼儿教师的影响

家长把孩子放在幼儿园,幼儿园和老师就有责任把孩子照顾好,但幼儿毕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有些地方他们都还没有自我控制的能力,所以有时候就是会出现一些安全方面的问题,比如说哪里碰着磕着了,这时候家长就会过来质问老师,你是怎么看孩子的,我把小孩子放在这里,你就有责任把他看好,碰到一些素质不好的家长可能会当场破口大骂。这时老师也只能够把委屈往肚子里面咽,毕竟孩子出现了问题那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家长有时候就是不体谅老师。

3.个体差异性对幼儿教师的影响

幼儿园教师个人的性格千差万别,有些幼儿园教师自身缺乏排遣压力的能力,不善于向外界求助,因此常常陷入心理困境而无法自拔。在如今的社会,幼儿教师大部分都是女性,在幼儿园里,她们是幼儿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还要处理好幼儿之间的一些问题。对幼儿园教师而言,天天都在重复繁琐的看似低水平的教育工作,但是天天都面临新的考验,她们一方面为幼儿的安全与健康成长着想,另一方面又要为幼儿园的发展着想,同时面对园长与家长的有形和无形的管理和考评,二、缓解幼儿教师职业心理压力的建议

1.实施人性化管理的内在激励

从人性化管理理念出发,不断加强对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岗与爱心精神,在体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为幼教事业奉献的爱岗敬业精神,通过实施方方面面的精神激励措施,为每一个教师提供公平的竞争机制,努力营造和谐、民主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幼儿园领导要设法满足教师积极上进的需要,及时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与此同时,幼儿园特别是园长必须从幼儿园的整体发展出发,立足于幼儿的健康成长,设法为幼儿园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氛围,和谐的工作环境。

2.关心幼儿教师工作学习

幼儿园园长应该及时与教师进行情感沟通与业务工作交流,了解教师的生活状况与工作疾苦,帮助每一个幼儿园教师主动发现自身心理健康的问题与不足,尽可能促进各种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不能轻看幼儿园领导关心普通教师的任务,这关系到教师的生活激情与工作积极性,幼儿园教师是极其平凡的人,她们大多同时伴有父母、妻子和儿女的多重角色,在她们的生活与工作过程中会遇到方方面面的困难。作为园长,要更加关心青年教师的工作与生活,处处为青年教师着想,帮助青年教师解决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排除他们的精神困扰,解除生活中的后顾之忧,营造和谐民主的教育教学工作环境。

3.调动教师参与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多年以来,在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下,幼儿园加强实施人本管理已成定局,其关键核心是从一线工作岗位上遴选的管理人才仍然比较缺乏,大量事实表明,在实施人性化管理的基础上,加强教师职业职业道德建设,解除心理压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每一位中年幼儿教师的优势,让她们尽可能实现自身的独特价值,把幼儿园中年教师的工作潜能有效地发挥到极致,真正实现人尽其才,让中年教师成为推动幼儿园总体工作进展的主力军。

4.保障生存发展的物质激励

幼儿园教师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无论从生活角度还是工作角度,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在为社会做出奉献的同时,唯有得到相应的对等待遇,才能坚持发展下去。延续生存发展的单纯的衣食住行,其它物质生活需要,都应该有劳动报酬来补给。对于幼儿园教师,为更加有效的从事学前教育辅导工作,必须有充分的物质保障做后盾,才能有效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根本上消除心理压力,解除后顾之忧。建立公正合理且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运行规律的薪酬制度,实现教师生活工作的基本物质保障与供给。

5.提供公平晋升发展机会

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进一步推进教师聘任以及晋升制度改革,是持久的不断向纵深推进的策略。各基层幼儿园在实施教师聘任制和岗位竞争的同时,要尽量为聘任者提供有利于晋升的机会,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晋升制度。幼儿园在选拔人才时,既要重视幼儿教师的学历和文凭,更要重视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加强幼儿园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重视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要把幼儿园教师的奉献精神作为重点考察对象和目标,为那些乐于奉献的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竞争上岗的机会,在幼儿园内部建立科学合理的晋升制度。

结束语:幼儿教师素质决定未来人才的素质,只有提高幼儿教师的业务素质,教育改革才能深化,教育发展才有希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方式,有效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技能,并为教师提供展示能力的平台,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从而调整激励方式,达到良好激励效果,全面实施各种教育要素的整体优化和科学育人氛围。

参考文献:

[1]庞丽娟.教师与儿重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l

[2]苏碧洋.幼儿教师健康心理初探[J].早期教育,2003(9).

关于大学生求职心理障碍及其对策研究 篇6

执笔:张伟利

一、基本情况:

我们研究的课题名称是《高中生学习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及其对策的研究》,因我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学习困难的现象较多,引发的教育、教学问题比较突出,因此该课题引起校领导的高度重视。课题组从2013年4月开始确立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案,以二高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围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

1、第一阶段:充分准备,奠定基础阶段(2013.4—2013.6)

(1)学习有关教育、心理学理论,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

组织课题组组员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及时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研究动态、发展历史与现状。借“他山之石”,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式方法等。

(2)课题研究组,制定研究方案,落实研究任务。

(3)拟定调查问卷,立项调查,统计调查数据,初步分析,统计归类。

课题组成员xx与xx针对高

一、高

二、高三学生拟定出一份“学生学习心理状况”的问卷调查。

(4)形成调查报告。

将学生参与的问卷调查数据分类、整合、分析,形成一份数据报告。

实施阶段(2013.8—2014.4)

(1)包cx、xx针对高

一、高

二、高三年级制定有针对性的纸质调查问卷,并对学生实施问卷调查,将问卷统计、分类、汇总,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2)xx、张xx就学生的问卷调查的分析数据,并总结出分析结果,进行归类整合。

通过网络、图书馆等现有资源来查阅文献、综述,并围绕课题搜集需要的研究资料,分析形成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客观因素(家庭、社会、学校)。

(3)课题组参与课堂教学的庞黎花老师与车迎春老师结合本学科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成绩的学生情况与调查分析数据,分析形成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主观原因。

(4)课题组全体成员共同结合分析数据、文献资料,课堂教学老师的分析结果,有针对性的来探索克服学习心理障碍的对策、方法、措施。

(5)xx与其他心理教师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训练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报栏及心理咨询室等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

(6)李xx整合、管理课题研究资料,形成纸质文档。

总结阶段(2014.5—2014.7)

课题组成员整理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深入分析研究,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成果。

二、进展:

(1)2013年的工作繁重而琐碎,多是基础性、日常性的,但是非常重要。这一年的研究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搜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信息。

②确定实验对象——本溪二高学生

③拟写课题实验方案。

(2)设计并下发了学习心理状况调查表,从学生的价值观、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方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3)针对学生学习心理障碍引发的各种心理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教师从心理教育的角度加强实践,探讨如何树立学生的坚强信念,乐观积极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继续加强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课题的最终结题积累更多的素材。

三、研究实验活动及成果:

(一)形成了相应的学情调查研究模式:

1、建立每个学生个人心理档案。

关于大学生求职心理障碍及其对策研究 篇7

当今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学习维吾尔语专业, 然而这些学生学习维吾尔语, 势必将遇到许多困难, 诸如:听力, 口语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但是, 维吾尔语专业学生在遇到这些困难时, 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却没有一个较为全面有效的方法。而现在大多数的语言学习方法又大多来自于对英语的学习研究。但英语和维吾尔语明显是两个不同的语言体系, 如果不知变通, 将英语的学习方法照搬照抄, 不但不会帮助维吾尔语的学习, 反而容易造成语言的负迁移现象, 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本文通过对高校维吾尔语专业的汉族学生语言学习中的听说障碍进行调查和分析, 从而找出可能造成听说障碍的原因。针对这些原因, 总结出良好的学习方法, 提出合理性的对策, 帮助更多的高校维吾尔语专业学生更好的解决听说障碍所带来的困扰, 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希望通过本文, 在既能帮助同学解决学习障碍的基础上, 又能为双语教育更好的开展提供教学意见。

一、研究对象、方法及高校维吾尔语专业学生学习现状

新疆大学于开设维吾尔语专业, 到目前为止, 共计招收维吾尔语专业学生近千人, 为调查分析高校维吾尔语专业学生的听说障碍, 本次调查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通过对新疆大学维吾尔语专业大一、大二、大四年级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 (大三学生在外实习, 未能参与调查) , 共发放问卷100份, 收到有效问卷96份, 其中大一39份, 大二26份, 大四31份, 有效回收率达96%。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显示:96名参加本次调查的人中, 有64.6%的人认为维吾尔语专业是自己喜欢的专业, 剩余的35.4%的人认为维吾尔语专业并非是自己喜欢的专业。具体统计情况如下表 (表一和表二) 所示:

讨论:

从表一的统计结果来看, 在招收的维吾尔语专业学生中, 有35.4%的人并不喜欢维吾尔语专业。对维吾尔语的兴趣缺乏, 可能会导致该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存在厌学情绪。众所周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要学生自己把学习维吾尔语当成一种快乐的事, 并从中收获学习的乐趣, 那么, 他会更勤奋的学习这门语言。兴趣对语言的学习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接受我们调查的这96名同学中, 64.6%的人都对维吾尔语感兴趣, 相信他们的学习成绩也会比其他的同学要好。

通过表二我们可以发现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 有60.4%的人认为听力是造成学习维吾尔语的最大障碍, 而仅次于听力因素的就是口语因素, 其所占比重达到29.2%, 这说明对大多数学生而言, 听力和口语障碍是造成他们学习维吾尔语的主要障碍。解决听说障碍也就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而这也印证了我们本次调查研究的意义。

二、听力理解障碍

在接下来的调查分析中, 我们将通过具体分析调查结果, 找出造成听力理解障碍的主要因素。

(一) 从词汇方面谈听力理解障碍

从表三来看, 87.5%的学生认为影响听力的首要障碍就是词汇量不足, 认为语速过快造成听力障碍的, 约占总人数的9.4%, 而语音因素和心理因素在学生看来, 并没有前两者的危害更大。

词汇是维系着语音和语法, 是构建语言的基本单位。它是提高学习者语言水平的基石, 如果离开了丰富的词汇量和高效率的词汇学习, 是不可能学好维吾尔语的。离开了词汇, 一切都会成为空中楼阁、无水之源、无本之木, 而我们的学习, 也会因为没有良好的基础, 不能更好的提高。由此可以预见, 一旦学生们在做听力训练或是与维吾尔族交谈中, 连对方说的是什么意思, 表达什么观念都没听清楚, 弄明白的话, 那么, 学生们就根本不可能达到正确的作出回应, 与人交流的目的。而我们的语言学习也可以说是一事无成。

(二) 从语音方面谈听力理解障碍

结合表三与表四, 我们可以发现, 做听力时, 除了词汇量不足外, 影响听力的主要原因还有语音方面的元音弱化、元音和谐等, 这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 无疑是很大的障碍。伊犁师范学院的教师王泽民在2012年《伊犁师范学院学报》上发表的《影响非维吾尔语专业学生学习维吾尔语的听力因素分析》一文中说到影响非维吾尔语专业学生学习维吾尔语的听力因素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维吾尔语和汉语的基本特征差异导致了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发生的负迁移, 从而干扰听力;二是语言实践过程中发生的语流音变现象导致了语言听力方面的障碍[1]。

从表五中得到的数据来看, 由于语流音变的原因导致44.8%的人在做听力时不能及时听懂对话或短文中的意思, 感觉模糊音太多, 不能准确地判断出原句中所要表达的意思;而由于语言学习中的负迁移现象导致27.1%的学生总是习惯先将听到的维吾尔语句子翻译成汉语, 再进行理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这些学生习惯性地用汉语思维 (即母语思维) 来思考问题, 但是维吾尔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 也就拥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 一味地先将维吾尔语译成汉语后, 进行思维。对维吾尔语的学习不仅没有好处, 反而容易造成错误的理解。比如:在初学维吾尔语时, 要进行字母的学习, 在遇到某一个字母时, 很多学生用汉字或是拼音标注, 形成类似的读音, 来帮助练习发音。可是看似很方便的标注方式, 真的有利于学生们发音吗?答案是否定的, 天津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硕士生导师易斌在《现代维吾尔语元音的实验语音学研究》一书中提到的关于维吾尔语语音的研究, 为维吾尔语语音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语音学研究资料, 在本书中, 她详尽的分析了维吾尔语的元音发音方式, 由于汉语与维吾尔语是根本不同的两种语言体系, 一味的用汉语的方式来学习维吾尔语, 势必造成语言的负迁移现象, 对维吾尔语的学习, 有百害而无一利。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也可以看到, 很多学习维吾尔语的同志, 他们的发音状况与维吾尔族的发音还是存在一定区别的。比如:汉语拼音中不存在的舌尖颤音[r], 在《现代维吾尔语》一书中, 对它的发音方式是这样解释的:[r]:颤音。发音时舌尖稍卷起, 接近硬腭前部, 气流通过时冲击舌尖, 舌尖颤动成音, 声带振动。在很多学生中, 他们将该音与[l]混淆, 而[l]的发音方式为:边音。发音时舌尖顶住上齿龈, 声带振动, 气流从舌前部的两边流出成音。两者的解释虽然不同, 可在生活中, 很多学生为方便自己发音, 便将两者的发音都用汉语拼音标注, 帮助发音。可这样造成的结果却是, 在与维吾尔族交流的过程中, 无法准确判断说话者的意图和所要表达的意思。

(三) 从实践练习上谈听力理解障碍

从表六的统计结果来看, 88.7%维吾尔语专业学生每周花在听力练习上的时间不超过60分钟, 只有11.3%的学生花在听力上的时间超过60分钟。将一周上课的时间看作5天, 平均下来这88.7%的学生每天花在做维吾尔语听力练习上的时间不超过12分钟, 试问这样的训练强度怎么可能达到学习一门语言的要求。“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不付出大量的时间, 不去做练习, 不去和维吾尔族同志交流, 怎么可能达到熟练掌握这门语言的目的?

(四) 从语言背景上谈听力理解障碍

从表七来看, 在做听力时, 背景知识和口语表达习惯也成为了导致听力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约有66.7%的人, 在做听力时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 而31.3%的人或多或少会受到这方面的影响。只有2.1的人从不会遇到这种情况, 对维吾尔族的知识背景和口语表达习惯了如指掌。在厦门大学教授苏新春所著的《文化语言学教程》一书中, 他提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一个民族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都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来反映出来;而语言又是一种文化样式, 在人文的生态环境下, 语言不可能是一种纯净物、超然物, 它必须也是一种文化环境影响下的产物。所以说, 我们学习一门语言, 不光要了解该民族的语言知识, 更要了解这一门语言所反映出的文化, 在了解该民族特有的文化之后, 学习这门语言会更加得心应手。

三、克服维吾尔语学习听力理解障碍的对策

(一) 加强词汇量的储备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到, 87.5%的学生认为导致听力理解障碍的首要因素是词汇量不足。其实, 在大学的四年中, 我们从开始接触维吾尔语到使用维吾尔语, 无时不刻不需要使用单词, 用单词构成句子, 段落, 文章来表达我们的意图。可是从调查结果上来看, 无论是大一的学生, 还是大四的学生, 认为词汇量是首要障碍的都占总人数的80%以上。究其根本原因, 还在于学生们记忆的单词不够稳固, 存在遗忘情况。学生们往往记住的是简单的、经常使用的单词。而对于一些高级词汇, 则是在课堂上记忆一遍, 回到宿舍不再进行巩固训练, 加深记忆。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得出的结论来看, 学习的知识在一天后, 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 遗忘的速度就会减慢, 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 这意味着我们, 在语言学习中, 必须反复练习, 经常巩固。所以, 为加强词汇量的储备, 学生们必须利用课后时间加强单词的巩固与复习。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听写、提问、测验等方式督促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二) 避免负迁移, 掌握语流音变的规律

如何避免语言的负迁移现象?首先, 要比较汉语与维吾尔语的特征, 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 在学习维吾尔语的过程中, 杜绝使用汉语标注, 汉语式思维。习惯使用维吾尔语式思维, 了解该民族的表达习惯, 只有这样, 才能避免语言学习中的负迁移现象。其次, 语流音变是有规律可循的, 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只要熟悉了解该民族语言的演变过程, 找出该民族语言的音变规律, 那么这一问题将迎刃而解。

(三) 坚持做听力练习、多与维吾尔族交流

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 语言学习是枯燥又乏味的, 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 如果一周的听力练习仅仅是一小时不到, 我们的维吾尔语水平只会停留在原地, 而如果每天都能坚持的训练, 随着时间的推移, 不知不觉中, 我们就能理解某一句句子的意思。听力练习的形式也有很多种, 我们完全可以听广播, 听课文录音, 观看维吾尔语影视剧等等, 这些都是练习的方式。如果不愿意一个人枯燥的练习, 也可以找几个维吾尔族朋友, 和他一起学习维吾尔语。这样坚持下来, 相信四年的大学生活, 学生们的维吾尔语水平会大幅度提高。

(四) 了解民族文化, 熟悉民族语言表达习惯

维吾尔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 也是一个有着灿烂文化的民族。一个民族的语言往往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 同各国了解该民族的文化特点, 风俗习惯, 对于学生们学习维吾尔语会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了解民族文化的特征, 学生们可以从传统习俗、民族禁忌等方面入手, 当学生们怀着敬畏的态度去理解这个民族时, 这个民族也会向学生们展现属于她的独特魅力。学生们可以通过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来进行了解, 而大学也可以开设少数民族文学课程、少数民族传统习俗课程等帮助学生们了解这一民族。而熟悉该民族的表达习惯的过程, 也是增进各民族友谊的过程。

四、口语表达障碍

(一) 从心理因素谈口语表达障碍

从表八中得出的结果来看, 60.4%的人认为心理方面的因素是造成口语表达障碍的主要因素, 除此之外, 还有29.2%的人认为, 语音因素也会导致口语表达障碍。语音因素就是指语流音变现象和语言的负迁移现象。这一障碍在听力中, 也是造成听力障碍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一现象, 我们可以通过避免语言负迁移和掌握语流音变规律来克服。而心理因素, 则主要指紧张焦虑等, 从表九中来看, 63.5%的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偶尔用维吾尔语和老师交流, 经常交流的只有13.5%, 更有11.5%的人, 可能出于没把握, 害怕出错, 不敢主动和老师交流。不会说、不敢说、偶尔说的维吾尔语表达现状导致了口语表达障碍。而在表十的统计结果来看, 出现错误, 就中断讲话的达到88.5%, 其中经常这样的达到30.2%, 不怕出错, 继续讲话的只有11.5%, 由上述三表的统计结果来看, 心理因素已成为高校维吾尔语专业学生口语表达障碍的主要因素。

(二) 从社会实践谈口语表达障碍

在表十一和表十二的统计结果中, 我们可以看到, 学生对于课堂上的小组互动往往会积极参加, 达到90.8%;而到了课外, 学生能经常参加双语大赛等活动的只有15.6%, 偶尔参加的仅51%, 剩余的33.4%的学生从不参加该类活动。不参加课外活动, 只在课堂上利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练习口语, 是不能达到流利交流的程度的。不积极主动利用社会实践来锻炼自己也是造成口语表达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

五、克服维吾尔语学习口语表达障碍的对策

(一) 以自我暗示法来调整和树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调整好心态去面对突然发生的事件, 是每个人都在努力的事情。而口语作为一种语言行为, 除了要求说话者能够清楚地表达自身的意图之外, 还要求说话者能够拥有良好的心态, 较高的表达能力。自我暗示是指有意识地将某种观念暗示给自己, 从而对情绪和行为产生影响。自我暗示往往是自己私下完成, 效果通常较为明显。只要说话者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 有着冷静的思考能力, 在口语表达时, 做到不紧张, 不焦虑, 就可以清楚地表达出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这样在心理上, 战胜自己的人, 在口语表达中, 就会尤为自然、得体, 显得落落大方。

(二) 与维吾尔族结朋友, 练习口语能力

从表十三中, 我们可以看到, 61.5%的学生认为找个维吾尔族朋友一起学习维吾尔语是最好的口语学习方式, 而认为去外实习较好的只有14.6%。在学生看来, 能够找一个维吾尔族朋友一起学习, 是提高口语的最好方式。那么, 学校不妨多构建这样的平台, 创造更多的机会来帮助学生。如:将少数民族同学和维吾尔语专业同学的宿舍安排在一起, 增加他们的交流机会;也可以组织学生联谊活动, 加大各民族同学间的联络, 从而促进学生们找到合适的维吾尔族朋友, 以提高口语能力。而学生们也可以自发行动, 多参加学院、学校活动, 多展现自己, 这样也可以找到合适的维吾尔族朋友。

总结:经调查问卷等形式的调查和研究表明, 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主要为影响高校学生学习维吾尔语的障碍。在加强词汇量与了解维吾尔族风俗习惯的同时也需要注意的实现大学教授的为书面语较多, 在实际对话中收到了许多方面的影响。所以还需要多接触维吾尔族与他们多交流, 多实践, 通过“实战演练”来总结和归纳维吾尔语在口语上的语流音变, 沟通技巧和说话习惯。并提高心理素质, 加强心理暗示, 获得经验和技巧, 克服学习障碍。望通过此文, 对学习维吾尔语的高校学生能克服听、说障碍, 获得成功。

摘要:本文通过实际调查问卷等形式主要阐述了影响高校维吾尔语专业的汉族学生语言学习中听说能力的几个因素, 以及针对这些因素提出合理性的解决对策, 旨在为高校维吾尔语专业的汉族学生学习维吾尔语, 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学习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们的维吾尔语水平。

关键词:维吾尔语专业,听力理解障碍,口语表达障碍

参考文献

[1]王泽民, 《影响非维吾尔语专业学生学习维吾尔语的听力因素分析》,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3月刊。

[2]易斌, 《现代维吾尔语元音的实验语音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年4月第一版。

[3]米尔苏里唐·阿米娜等编, 《现代维吾尔语语音声学研究》,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

[4]高莉琴, 《维吾尔语语法结构分析》,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5]张译, 《维吾尔语语音位剖析》, 《新疆大学学报》1983年第四期。

[6]米海力, 《维吾尔语口语中的弱化元音》,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

[7]戴庆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60年》,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9年12月第一版

[8]孙汝建, 《口语交际理论与技巧》,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年第一版

浅谈学生厌学心理及其对策 篇8

一、学生厌学心理的表现

1.放纵学业。这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学生学习困难,另一方面,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根本不想搞好学习。因此,他们上课不认真听讲,喜欢东张西望,无精打采,甚至影响他人的学习。他们对作业敷衍了事,马马虎虎,经常抄袭,甚至不做。对此,许多教师在做了大量的工作而收效甚微时,常常把他们打入“另册”,甚至主动放弃。

2.喜欢说谎。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后,最大的愿望往往是脱离学校的“樊笼”。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常常在家里对家长说谎,在学校对教师说谎,经常没病装病,谎报实情。

3.情绪敌对。他们常常故意找岔子或钻牛角尖,以对抗教师,致使班级某些工作难以开展。如碰上那些在班级中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生则更难对付,其后果往往也更严重。

4.胡思乱想。这些厌学的学生常常奢望天天是周日,学校天天有意外情况而放假。他们甚至希望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经常生病或有事出差。

二、学生厌学原因分析

1.学习生活的压力。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也源于此。比较之下,小学生活还是轻松愉快的。而学生一迈进中学的大门,扑面而来的将是紧张而有序的气氛,有时甚至是超负荷的重压。此时,一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学习逐渐落后,自卑感逐步产生,久而久之,厌学心理就慢慢地产生了。那么,所谓的优等生为什么也会产生厌学心理呢?这主要是心理负担过重、心理压力过大造成的。优等生常常不愿因自己的松懈而落伍,更不希望由此让教师、家长对自己产生不好的看法。由此,他们时时处处严于律己,以保持现有的学习地位,维护自己优等生的形象。在学习和心理的双重重压之下,他们那本来就很脆弱的意志是很容易受到伤害的,往往一次小小的失利就会让他们一蹶不振。

2.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本来是学生在校学习的加油站,但往往由于部分学生家庭成员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方法欠妥,对学生造成厌学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那些家庭经济条件较优裕的,家长往往对孩子比较偏爱甚至溺爱,这就助长了孩子的优越感,使他们丧失了进取心而不思学习,甚至厌弃学习。而对于家庭生活拮据的学生来说,学习生活的费用加重了家庭生活的负担,学生的一些要求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生活和学习上也会出现一些问题,由此产生厌学心理。“留守儿童”是容易产生厌学心理的另一类学生,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临时监护人大部分重监护轻教育,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辅导孩子学习。因此,很多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都不好,一部分厌学心理尤为严重。另外,由于目前离异家庭的增多,许多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中,往往因亲情的缺失而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厌学心理。

3.社会生活的诱惑。社会生活的大门随时向学生敞开着,学生所面临的是五花八门的社会生活景象。社会生活中那些不良的风气、错误的舆论导向等,无时无刻不在摧折着学生那经不起诱惑的意志。在这样的一种强大的合力下,学生在汹涌而来的厌学潮面前更显得力不从心。

4.偶然因素的作用。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偶然性。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我们不能否认,因为某些偶然事件的发生,而给学生带来的厌学的消极影响。这主要源于部分教师对某些事情的思维过于简单,对某些事情的处理过于粗暴,对某些犯错学生的言辞过于偏激……虽然这些事件在教师的头脑中一闪就过去了,但它们对学生的伤害往往是巨大的。正是这些偶然因素,才导致了部分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

三、学生厌学心理的矫正对策

1.切实转变教师观念。作为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做到公平、公正,使学困生拥有与其他儿童同等对待的教育。教师应该注重言传身教,爱心育人,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成为孩子心目中心理健康的表率,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2.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强化心理教育。学校要高度重视学困生的教育工作,建立学困生档案,实行动态管理。要充分利用当地有效资源,加大对学困生的心理教育。(1)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2)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上课时注意在授课内容之外渗入心理健康教育,以增加学生的挫折适应力,锻炼意志力。(3)建立心理咨询室。除心理教师集中为学生开展心理讲座,也可个别谈话,单独诊治,帮助他们调整情绪,形成健康心理,培养他们顽强的意志,告诉学生不能因为一次偶然的失利而丧失信心。

3.豐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要大力开辟第二课堂,为学生发挥他们的特长提供机会,让他们紧张的神经得以松弛,变“厌学”为“乐学”,培养他们对学校和学习的信心。

上一篇:上海中心大厦简介下一篇:我回报父母的爱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