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蒸发》精品教案(共6篇)
精品教案
指导思想:
在学生平时生活的基础上,让其感受蒸发这种现象,并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通过体验活动认识蒸发现象,通过探究实验研究蒸发现象,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使之感受大自然的变化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教学目标:
1、经历搜集证据的过程,能够对获取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能做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
2、感受日常生活中的蒸发现象,知道水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量,培养科学看问题的意识,体验同学之间合作的快乐。
3、认识蒸发现象,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水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量以及加快蒸发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那你们平时喜欢不喜欢玩水呢?那下面就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将右手的手指伸入水中,拿出来把多余的水轻轻甩掉。(学生操作)
下面,看老师这儿,(师拿湿布在黑板上轻擦一下)这样过一会儿你们手指上的水和黑板上的水会怎么样?
生1:会变干。
生2:会消失。
师:真的会这样吗?现在来看,黑板上的水,你手指上的水怎么样了?
生1:变干了。生2:消失了。
师:,那我们来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 生1:洗过的衣服晒一晒会变干。生2:拖完地后,过会地会变干。生3:湿头发过会也会变干。……
师:很好,大家的生活经验真丰富,那这些水是真的消失了吗?(没有)那它变成了什么?又跑到哪里去了?
生1:我认为是慢慢的变成了水蒸气,跑到空中去了。生2:跑天上去了。……
师:对,水是慢慢的变成了水蒸气。(板书:水→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了。刚才我们看到的想到的这些现象,在科学上我们称做蒸发,那你能根据自己的认识来说一说什么叫蒸发吗?(让生来总结)
师:你们说的非常好,水慢慢的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出示课件)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蒸发以及与蒸发有关的知识。(板书:蒸发)
师:关于蒸发,你想研究那些问题? 生1:在什么情况下水会蒸发? 生2:水在蒸发时周围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3:怎样让水蒸发的快或慢?
师: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几个问题。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谁来试着说一说。(充分的让学生表达,如果学生说的非常有道理,就可以直接呈现出答案。如果不能说出,老师再举几个实
例。)如:我们知道湿衣服在太阳下晒一晒会变干,那阴天会变干吗?(生:会。)那冬天会变干吗?(生:会。)
师小结:是的,无论气温高还是低,无论晴天还是阴天,水都可以蒸发,也就是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出示课件)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有个初步的认识,为下面的教学奠定基础。】
二、自主探究、认识新知:
1、实验探究:水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量。
师:刚才蘸过水的手指有什么感觉?(让生充分的说一说)那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生:我认为可能是因为手上有水。师:对,手上有水,这些水要蒸发。生1:可能是蒸发时温度会下降。生2:是不是蒸发时带走了热量。生3:水蒸发时可能会吸收周围的热量。
师:是不是这样呢?(出示课件)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老师给准备了实验器材:温度计、水、棉花、橡皮筋、烧杯)在小组内讨论一下,想想要用到哪些实验器材,并设计出来一个合理的实验方案。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实验方案?
生1:我们小组打算让温度计“洗洗澡”用棉花包住温度计,蘸上一些水,拿出来观察温度计的变化。如果下降就说明了水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量。
生2:我们小组打算用棉花包住温度计的液泡,沾上水,观察温度,看看温度的变化。
师:说的非常好,那我们来看看实验提示。(课件出示)还有问
题吗?(生:没有了。)那下面开始实验吧。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师: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小组的实验。
(生汇报,并得出结论:水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师:我们用实验证明了水蒸发式会吸收周围的热。(出示课件)看看这个小男孩,(出示课件),你想说什么?(让生充分的说一说)你洗完澡后有这种感觉吗?那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该怎么办?(把身上的水擦干)大家再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是利用了水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量这一道理。
生1:夏天很热,在教室的地面上撒一些水,会感到比较凉快。生2:小宝宝发烧时,在额头上盖一块湿毛巾。
2、探究加快蒸发的方法。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蒸发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需要加快蒸发,那有什么好的办法吗?(出示课件)
生1:湿衣服放在火上烤一烤,衣服上的水蒸发的比较快。生2:洗完手后,把手放在空调的出风口处,手干的就快。…… 师:也就是加热,加快空气流动都可以加快蒸发。(板书:加热、加快空气流动)真的是这样吗?我们要用实验来证明。
师:在小组内快速的商量一下,愿意做哪个实验? 师:好的,小组长过来领实验器材。(师发放实验器材)师:利用这些实验器材,小组内讨论出合理的实验方案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生1:我们小组讨论的加热实验,打算在两个蒸发皿内滴相同量的水,对一个进行加热,另一个放在一边,观察哪个蒸发得快。
生2:我们小组打算做加快空气流动这个实验,将两块纱布沾上同样多的水,一块用吹风机吹,一块放在一边,看哪一块干得快。
师:说的非常好,看看老师给你们的实验提示。(课件出示)还有问题吗?开始实验吧。
(学生实验,教师指导)师: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实验。
(生汇报,并得出结论:加热和加快空气流动都可以加快蒸发。)师:是的,加热和加快空气流动都可以加快蒸发,那还有别的方法吗?动动脑筋,想一想?(尽量让学生去说,如果说不出,师演示:一块湿布展开和折叠)怎样干得快?
师:增大蒸发面积也可以加快蒸发。(板书:增大蒸发面积)师:你们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利用增大蒸发面积来加快蒸发的现象?
生1:农民伯伯晒麦子,摊开晒。生2:晒被子,展开晒。生3:湿头发,披散着干得快。
师小结:加热、加快空气流动、增大蒸发面积都可以加快蒸发。(板书:加快蒸发)
【本过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慢慢的感受了水蒸发的过程,对水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有了非常具体的认识,并通过实验知道了影响蒸发的因素,真正让学生做到了动眼、动手、动脑,并体会到了科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总结知识,课后延伸
师:短短的40分钟就要结束了,说说你们的收获? 生1:我学会了什么叫蒸发。
生2:我知道了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
生3:加热、加快空气流动、增大蒸发面积可以加快蒸发。师:非常好,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知道了蒸发以及与蒸发有关的知识,(出示课件)利用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完成这两个活动。
【总结归纳本课学习内容,利用知识在课后进行调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了“学好科学,用好科学”。】
【教学反思:】
儿童天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科学课的内容大多数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这样就容易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蒸发在我们身边常常发生,但却不易被学生注意,因为这些过程往往看不见摸不着,而且进行的较为缓慢,水蒸发后的气体又看不见,怎样让学生能注意到蒸发的存在,让学生了解影响蒸发的因素,就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刚开始,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调动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从而为本节课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让本节课比较顺利的完成,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做到让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及动脑,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来,解决问题的办法也由学生自己想,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是学生探索活动中的伙伴和朋友。
在本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总怕学生处意外,希望学生沿着自己的思路走,总强调学生学习知识,有点忽视学生的发展。还有时语言有些重复啰嗦等等。
《蒸发》是青岛版科学教科书五年级上册“水循环”单元中的第一课。本节课最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学习影响蒸发的三个因素,做到能自主猜想,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分析整理出正确的结论。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本节课共设计了三个活动:
1、活动一:本活动以学生最熟悉的水为例,从游戏性的实验及学生生活经验两方面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蒸发。学生从两个游戏性的实验入手(让学生自主体验、自主发现)学生汇报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初步了解蒸发现象)→学生充分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进一步认识蒸发现象)→分析、归纳得出什么是蒸发。此环节中,主要以学生的体验为主,学习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并尝试对不同现象做出合理的假设,通过学生的交流合作,教学效果较好。
2、活动二:学生从问题入手(从游泳池里出来后身上有冷的感觉)→猜想假设、预测结果(温度计的读数上升、下降还是不变?)老师同时统计持不同意见的学生人数,并记录在黑板上。学生合作实验,验证预测结果,并作好记录(搜集数据,养成科学研究的好习惯,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学生汇报实验现象,老师在坐标系中相应的位置点点、连线,从统计数据及图线两方面证实学生预测结果正确与否,加深认识并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为下一节《沸腾》作一初步准备。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分析、归纳得出:水蒸发会从周围吸热。学生解答开始提出的问题(首尾照应)。本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体现科学学习的本质。
3、活动三:(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自行设计对比实验,并在小组内交流做对比实验应注意的问题(让学生学会自主设计实验,培养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学生合作实验,观察现象(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事实、尊重证据)。汇报、交流、归纳得出:温度高低、空气流动快慢可以影响蒸发。联系生活实际得出蒸发快慢还和液体表面积大小有关系。本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设计对比实验,学会如何做对比实验。
一、电视导入
老师同大家一起看电视,课件播放《天气预报》。师:知道什么栏目吗? 生:天气预报。
师:它会让我们知道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天气。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欣赏不同的天气图片
师:你喜欢什么样的天气?同位前后位互相说一说。(从晴天、雨天、雪天等方面谈想法)
师:你们介绍的太精彩了,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图片咱们一起来欣赏欣赏。
(课件播放优美图片,老师配以文字解说:晴天里,碧空万里,阳光明媚,小朋友们来到了草地上一起游玩;一场淅沥小雨过后,天边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如纱般的轻雾,给我们带来了朦胧的美感;下一点小雪啦,我和同事们一起打雪仗,大雪过后的整个世界银装素裹;多姿的冰凌就像串串珍珠晶莹透亮。
师:看到晴天、雨天、雾天、雪天的图片,你想说点什么? 生:讨论交流。
活动二:天气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师:看来天气真的 很神奇!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天气的变化为我们呈现出一个美丽纷呈的世界,你认为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从好、坏这两方面在小组里说一说。生:小组讨论交流。
师结:同学们说的很好!天气有时象可爱的精灵,有时也会变成一只发怒的狮子。老师有一组图片,真实的反映了天气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一起看看。(课件展示:狂风刮倒大树、暴雨影响交通、大雪纷飞的晚上行人看不清道路、冰雹打坏庄稼、龙卷风到过的地方都会留下一片狼藉、师:看完后你想说点什么? 生:畅所欲言。
师:看来不好的天气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灾难。比如说刚才的海啸,就很可怕,咱们一起来看一段海啸录像。生:观看录像。
师:有什么感受起来说一说吧。(海啸让人们无法生活)师:看来啊,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对我们有有利的一面,但是也有有害的一面,天气变化会影响我们生活的变化,所以,我们大家都要时刻关心天气情况。那么,怎样关心天气,提前做好各种准备,来合理安排好我们的生活呢? 生:畅所欲言。(交流搜集的谚语)
师小结:是呀,天气预报、青岛气象网、手机订制、看报纸、打电话12121、和一些天气谚语来提前预知天气,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方便。师:还有一首谚语歌谣,名字叫《九九歌》,同学们会唱吗?我们一起来唱一唱。老师也自编了一首天气谚语歌,我敢说你们也会唱,我们一起唱唱试试。
师:看,生活中的天气谚语都能 让我们了解天气,所以研究天气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科学家,看看他们是怎样做的?(课件展示:竺可桢并介绍事迹)
师:听了科学家竺可桢的故事,你想怎样做?
师小结:向科学家学习,从身边做起,做个有心人,坚持不懈地关心天气情况,来合理地安排我们的生活。
三、课堂评价总结
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要过去了,同学们回头想想,你们有什么收获?
(回顾板书):通过咱们之间的交流合作,我们认识了天气,并且知道它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我们要时刻关心天气,预知天气,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方便。那就让我们一起到户外去感受一下今天的天气吧。
板书:
天气与生活
关心天气
密切相关
为生活提供方便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学习他们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抄写自己受感动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教学重难点:
理解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导入
同学们,在漫长的抗日战争中,涌现出了许多的可歌可泣的战争故事,也造就了许多的英雄人物,大家都知道哪些英雄人物?(生答)今天让我们一起再一次走进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走近英雄的故事。2、板书课题,狼牙山五壮士 齐读 3、什么样的战士才算是壮士?
(视死如归,有勇有谋,豪气冲天,坚定不移……)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很好,的确,只有视死如归,有勇有谋,才有资格担当“壮士”这一称号。
二、合作交流
师:课前,老师已经请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就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1、检查词语(投影)
龙王庙 任务 葛振林 大吼 满腔怒火 崎岖
尸体
斩钉截铁
坠落 雹子
仇恨
眺望
日寇
抢一圈
绷紧 嗖的
自由试读
指读
齐读
师过渡:看,我们把词语读的这么流利,相信课文读的一定也很棒。2、下面一人一段,其它同学有一个任务,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来我们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生答)
三、品读体验
刚才,同学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那么文中五壮士是怎样奋勇杀敌呢?让我们走近课文,细细品味。
1、出示词语:满腔怒火
斩钉截铁
英勇顽强 壮烈豪迈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示的词语,想想词语描述的都是课文中哪些画面,找出来,读一读,好好体会体会。
2、交流
A:我找到课文中描写战士们满腔怒火的画面(读一读)生读相关内容
师投影:“班长马宝玉……瞄准敌人射击” ① 你能说说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吗?
② 其它同学呢,你又体会到了什么?(生;对敌人的仇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解呢?(我从……)读出你的感受吧!(生读)
师:是呀!正是因为战士们对敌人的仇恨才使我们满腔怒火的打击敌人 板书:打
同学们,我们中国人对日冠为什么那么仇恨呢?(生答)③ 老师也为同学们带来了一些资料,(师介绍)出示:
⒈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被打死打伤中国人达2100余万人,1000余人被残害致死.仅南京,6个星期内,就杀死了30万人.⒉日本侵略才在我们东北建立了一个731细菌部队,用中国人做实验,向人体注射鼠疫,手段极其惨忍.⒊1941年起,日冠在共产党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_杀光烧光抢光,被杀害中国人不计其数。师: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说什么(生说)?
师:是的,日冠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犯下了滔天罪行,而现在,他们又要对我们的群众赶尽杀绝,战士们能不愤怒吗?
让我们带着对日冠的愤怒齐读这段话。
师过渡:五壮士就这样打一段走一段,走一段再打一段,终于完成了掩护任务,此时,他们面临的又是什么呢?谁来说一说,你又找到了哪个画面?
B:我们找到了描写马宝玉斩钉截铁地画面 生读师投影“为了不让敌人……班长后面” 1自由读这段话,看哪个词语最让你感动? 2此时,班长马宝玉就说了一个字,是什么?〈走〉 板书:走
怎么说的?(斩钉截铁)是什么意思? 理解了这个词语。谁来读一读?(生读)
班长带头向棋盘陀走去,课文中这是一条(齐:绝路)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绝路呢?(生答:)难道他们面前只有绝路一条吗?(生答)
但是,在这生与死的紧要关头,班长却选择了这条绝路,他犹豫了吗?(没有)他害怕了吗?(没有,)他徘徊了吗?〈没〉没有徘徊,没有犹豫,没有害怕,这就是——生齐说:斩钉截铁
3、班长明明知道这是一条绝路还是斩钉截铁地走了上去,这一走,让你体会到了什么?(消灭敌人的决心,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慨)
4、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班长的斩钉截铁(生齐读)
5、班长走的斩钉截铁,我们的战士又是怎样做的呢?(指读)战士们的这一紧跟,又让你知道了什么?(战士们和班长的想法是一
样的)
6、来看看这道题,我们一起来完成 投影填空
战士们都知道这一走,意味着(),但他们还是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壮士们这一走啊,把生的希望给了(),把死的危险留给了()
师小结:战士们为了群众和连队的安全,毅然选择了绝路,选择了牺牲的道路,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这就是我们舍生忘死的(生齐:狼牙山王壮士)
7、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这段话,在读中感受他们的舍生忘死(生齐读)师过渡:在选择绝路的壮举中,壮士的英雄气慨还在继续,英勇顽强又体现在课文中哪一画面中呢? C、生读师投影“他刚要……头上砸去”
1、请大家把目光聚集在“砸”字上,想一想,从这个砸字品出了什么? 板书:砸
(对日本人的仇恨)那你能读出对日本人的仇恨吗?(生读,)其它同学呢,你还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对日本人的仇恨,(生……)读出对日本人的仇恨吧!(老师听出了你对日本人的仇恨)2、说到中国人的仇恨,我们又仿佛看到了日本侵略者残害我同胞的一幕一幕,同学们,此时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怎么的画面?(生答)3、是的,想到这些国家耻。民族恨,怒火在五壮士的心中燃烧,他们决心用石头与敌人血战到底,来齐读这段话。
4、小结:这一砸,砸出了五壮士的满腔怒火,砸出了战争胜利的喜悦,尽管这时枪尽弹绝,但是五壮士也不屈服,就是用石头砸,也要与敌人抗战到底,这又是怎样的五壮士吧?这就是我们英勇顽强的(生齐:狼牙山五壮士)
师过渡:就是这样的五壮士,在前是万丈深渊,后是咆哮之敌的情况下,他们的选择让我们感动,让我们震撼。D投影“班长马宝玉……共产党万岁”
①来自由读读这句话,从这句话中你又品出了哪个关键字?(跳)从这个跳字你又品出了什么?(战士的对死没有丝毫畏惧,对革命的忠诚)是的,壮士们宁愿死也不当俘虏这就是对革命的忠诚。那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生读)
带着我们的感受一齐读读这句话吧!(齐读)
师:五壮士英勇跳崖,宁死不当俘虏的壮举让人震撼,如果我们再来品一品,五壮士跳崖前的神态,动作,相信会更带给你更大的震撼。E投影“五壮士屹立……胜利的喜悦” 1、自由读这句话,边读边想象画面。
2、看着插图,看这就是跳崖前的狼牙山五壮士,此时,他们看到了自己即将走向(死亡),但是面对死亡,他们的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这种气慨就叫(视死如归),这就是我们视死如归的(生齐:狼牙山五壮士)
3、是啊,英勇顽强,壮烈豪迈,视死如归,这就是壮士——狼牙山五壮士,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
投影: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四、巩固延伸
1、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是抗日战争的一个缩影,在八年抗战中还有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英勇献身的英雄激励着后人,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故事,去感受他们的壮士形象。(师读故事)
①共产党赵一曼,面对敌人严刑审讯,坚贞不屈,拒不吐实,敌人反复折磨了她一个月,赵一曼只是怒斥敌人:你们可以让整个村庄变成瓦砾,可以把人剁成烂泥,可是你们消灭不了共产党的信仰。敌人在公开处决前将她绑在一辆马车上游街示众,她一路高唱《红旗歌》壮烈牺牲。
②共产党员杨靖宇,率部队与日伪军在冰天雪地展开激烈的斗争,50多天里,作战40多次,几乎弹尽粮绝,只好以草根、树皮充饥。日伪宫包围住他,要他投降,他坚决不从,壮烈牺牲。杨靖宇牺牲后,日军割下其头颅,又剖开遗体的腹部,发现他的胃里除了没消化的树皮、草根和棉絮外,竟没有一粒粮食,残暴的敌人都感到十分震惊。听了这几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生答)
2、今天,我们走进了历史,走进了国难当头的岁月,走了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岁月,我们感受了被侵略的屈辱,也感受到了壮士们的坚强不屈,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想呢,写下来。
3、全班交流
4、课下,请同学们继续搜集抗战中英雄的故事。板书:
狼牙山五壮士 满腔怒火——打
斩钉截铁——走
目录
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实验
(一)2、种子发芽实验
(二)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4、蚯蚓的选择
5、食物链和食物网
6、做一个生态瓶
7、改变生态瓶
8、维护生态平衡
光
1、光和影
2、阳光下的影子
3、光是怎样传播的运动和力
1、我们的小缆车
2、用橡皮筋作动力
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4、测量力的大小
5、运动与摩擦力
6、滑动与滚动
7、运动与设计
8、设计制作小赛车
4、光的反射
5、光与热
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1、地球表面的地形
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3、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4、土壤中有什么
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6、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第课时 种子发芽实验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2.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教学难点
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三、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
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2、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请大家准备好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将对认真完成实验的同学加星评价。
3、有能力、有条件的同学还拍摄绿豆种子发芽各个变化的照片,尝试撰写研究报告。
第课时
种子发芽实验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2.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教学难点:
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参考资料: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一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二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当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三是充足的氧气。
第课时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教学重点
设计对比实验。教学难点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第 4 课时
蚯蚓的选择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2.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教学重点
设计对比实验。教学难点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
2、学生自由发表。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5)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三、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2、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3、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4、拓展: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
第5 课时
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教学重点
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难点
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提问: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水、阳光、空气等)。
2、引导: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这段时间我们重点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谁吃谁:
1、教师出示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也可以借鉴书本的图片),说: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有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2、问: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三、水田的食物网:
1、竹林村的同学在稻田上发现了许多生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书13面图,生物有:水稻、稻螟虫、蝗虫、蜘蛛、螳螂、蜻蜓、小鸟、蛇、老鹰、青蛙、白鹭、鱼、虾、田鼠、黄鼠狼、猫头鹰等。)
2、找一找,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食物关系,用箭头表示出相关的食物链。
3、学生交流补充,不断完善自己的食物链,数一数有多少条。特别注意一下水稻和蛇,看看它们被吃了几次或者吃多少种食物。
4、概括: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
5、拓展:观察身边的生态群落,画一个食物网。
第 6 课时
做一个生态瓶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生物在一定区域 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2.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教学重点
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教学难点
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观察。教学过程
一、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看书14面的池塘图,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二、设计生态瓶:
1、说明:我们现在要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
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
4、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三、制作生态瓶:
1、说明制作步骤:
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
第 7课时
改变生态瓶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2.过程与方法: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教学重点
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教学难点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态瓶,确定实验方案:
1、交流: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还好吗?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的比较好。
3、思考: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怎样呢?
二、实验一:减少生态瓶里的水: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减少一半,另一个水量不变,两个生态瓶的生物数量都不变。
2、引导:要观察生物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三、实验二: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个的小鱼数量增加一倍,其他条件不变。
2、预测生态瓶里会发生什么变化。
3、同样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四、总结拓展:
1、讨论:要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们要注意什么?
2、回家继续观察生态瓶,尝试写科学观察报告。
第 8 课时
维护生态平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
2.过程与方法: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引入新课:
1、学生自己的话举例说明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群落的含义。
2、说明: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3、提问:如果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会怎样呢?
二、草原的生态平衡:
1、现在让我们以草原为例来研究有关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草原上常见的生物有鹰、兔和草,那么,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呢?(学生画出)
2、设想一下: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2)如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每个设想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再发表意见。
3、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或者草减少呢?在书19面表示出来。(可启发;为了经济发展,人们会采取哪些手段。)
三、是什么引起了沙尘暴:
1、阅读书20面有关沙尘暴的资料。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补充。
2、小结:生态系统配合发展是不十分不易的,人类的许多行为都在破坏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第 9 课时 光和影
教学目标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教学过程
1、引入 引导语:对于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 还想知道些什么?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是要探索光的秘密。
2、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
1)谁玩过影子的游戏?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2)想一想: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亲自做一做,看看需要有什么条件? 3)在实际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3、关于“光源”的教学
1)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体能发光呢?学生列举 2)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自己发光和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5、回顾和总结
1)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 2)再做一做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六、板书设计
第10课时
阳光下的影子
教学目标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3)看书上第26页,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说理由。
2、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2)学生认真阅读科学书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记录的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但每个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测结果
3、整理我们的记录
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
2)教师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
3)每个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
4)分析柱状图: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我们还有什么发现?
5)关于祖国西部地区,影子最短时不是12时的说明
第11 课时 光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教学重、难点
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教学过程
1、引入
1)清晨,太阳出来,房间撒满了阳光;黑夜,打开手电筒,灯光照亮了前面的路。当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我们是否想过它从哪里来,又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2、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1)让学生推测光的传播路径,重在说出推测的依据 书上已有:舞台上的灯光,从云层中透过的阳光
但应该启发更多: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光能被不透明的物体挡住,影子形象和被照物体的侧面一致
3、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学生仔细阅读书上第28-29页,明白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最好请个别学生描述一遍实验的操作)
2)2人一组自行操作 3)解释汇报两次实验的现象
4、其它的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提示注意用眼 2)书上资料的介绍
第 12 课时
光的反射
教学目标
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教学重、难点
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 教学过程
1、导入
1)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室的日光灯管,上面为什么要装灯罩呢?
2、照亮目标
1)书上有三个照亮活动,请仔细阅读操作要求,并在书上画出光的路线 2)学生反馈实验发现
3)什么叫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
3、运用光的反射 1)汽车反光镜(凸镜)2)医生带的额镜(凹镜)3)试着画出光的路线图 4)不锈钢勺的内外两面
5、做一个潜望镜 1)自学书上的制作要求 2)每个人利用现有材料进行制作
6、反光带给我们的不便 1)玻璃幕墙光的污染 2)瞳孔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强弱
第13 课时 光与热
教学目标
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教学重、难点
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教学过程
1、导入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带给我们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呢?
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看法
3)师补充:光源的两大类,热光源与冷光源
2、光的强弱与温度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师启发:怎么样才能得到强弱不同的光呢?怎么知道光强与光弱时温度有什么不同呢?
2)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的两大步骤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将小组数据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3)各个小组汇报数据,绘制柱状图 4)结合图表,分析一开始的假设
3、凹面镜和凸面镜的介绍
1)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并相互说说 放大镜、铜镜、奥运圣火的取得、普里斯特列 2)条件许可教师最好演示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记录我们的数据:
第 14 课时
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教学目标
1、在实验中能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实验
2、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的 教学重、难点
对比实验: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关系 教学过程
1、导入
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人类只利用了太阳能量的很少一部分,还有大部分的光和热没有充分利用。除了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汇聚阳光外,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能得到太阳更多的光和热?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1)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有关吗?请学生自学书上的要求 2)师生讨论这个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
3、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 1)学生阅读书上的实验方案 2)学生分析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 作业设计
查找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的设计、构造及工作原理 板书设计
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对比实验一: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对比实验二: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 第15 课时 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目标
1、乐于合作、交流、反思和改进
2、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设计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过程
1、太阳能热水器怎样工作
1)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它的构造怎样?它是如何工作的?
2)学生汇报收集到的资料 3)教师介绍
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集热器、保温箱、控制系统 工作过程 设计的细节
2、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1)学生阅读书上的提示与要求
思考:为了使热水器尽快地升温,需要考虑哪些问题?采取哪些措施? 主要应该包括哪两部分? 选用什么材料做?
2)阅读书上的设计方案后,学生分组自行设计 3)小组之间交流各自的设计金点子
3、完善我们的设计方案
六、作业设计
制作太阳能热水器,准备下节课展示第16 课时 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目标
1、体会到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乐趣。
2、认识到科技创造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科技产品融合了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重、难点
检验学生设计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的实际效果 教学过程
1、展示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1)让学生到各组参观
2、检验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1)讨论检验标准 装水200毫升
在15分钟内,使水温上升
2)学生按要求检验,填写书上的效能评价表 3)小组之间交流各组的自我评价 4)教师评价此次评比活动
3、完善、改进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作业设计
继续改进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第17 课时 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目标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3、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4、汇报、小结。
第18 课时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教学目标
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教学重难点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它们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
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1、知道火山和地震吗?能把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吗?
2、师生共同交流收集来的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书本上的三个相关事例。
三、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
1、教师介绍。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我们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可是你知道吗?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就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2、学生阅读资料。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
实验一:几块不同颜色的毛巾折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模拟板块的挤压会形成褶皱。
实验二:几块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两端往外拉,橡皮泥断裂。模拟岩层断裂和错位。
实验三:一块长方形泡沫塑料块,侧面染出不同的层次表示地层,在上面画出一条河,然后从中间斜着切开。模拟两块岩层的上下错动、水平错动等不同的错位方式。
3、小结。
四、总结延伸
第19 课时 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教学目标
体验过程与方法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
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的影响。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岩石都很坚硬,除非我们用锤子敲,否则它们不会轻易破碎、断裂。可是在野外,山上的岩石都布满了裂缝,山脚下往往堆着不少的碎石和沙,河道和海滩上的岩石都是圆圆的很光滑。我们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吗?能解释这是怎么回事吗?
2、学生猜测引起岩石模样发生变化的原因。
二、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根据学生的猜测来选择实验。
1、冷和热的作用。
⑴ 猜测用酒精灯加热岩石,然后放入冷水中(模仿自然界一年四季温度的变化对岩石的作用),岩石会发生什么变化。
⑵ 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冷热对岩石的影响。⑶ 有什么现象产生?
⑷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2、流水的作用。
⑴ 猜测将几块岩石放入有水的塑料瓶中剧烈晃动,岩石会有什么变化。⑵ 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水的冲刷对岩石的影响。
3、植物的作用。
⑴ 演示实验:向杯内倒入石膏糊,撒上几粒豌豆,再倒入一些石膏糊,将结成块的石膏糊放入盛水的盘子。
⑵ 出示豌豆发芽后的石膏(提早准备的)。么。
4、总结,延伸。
第20 课时
土壤中有什么
教学目标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教学重难点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又是怎样变成土壤的呢?
2、学生猜测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一下吧!
1、观察新鲜湿润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土倒在纸上进行观察。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观察?我们观察到了什么?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2、观察干燥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干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我们能描述它们的大小吗?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第 21 课时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教学目标
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教学重难点
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下雨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天气现象。下雨时,雨水降落到土地上。雨水会不会对土地产生影响?土地会发生什么变化?雨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2、学生讨论交流。
3、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些问题。
二、雨如何影响土地
1、我们先来看两幅图。(出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你能说说你看到的景象吗? 你平时看到过类似的景象吗?
你认为出现这样的景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2、模拟实验:下雨。
学生观察实验装置,明白实验器材所代表的含义。
三、影响侵蚀的因素
1、如果我们刚才实验中的土地不是斜坡而是平地,如果斜坡上长满树木,如果降雨量很大,结果又会怎样呢?为什么?
2、学生回答。
3、接下去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影响侵蚀的因素”吧。我们能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吗?
四、课外拓展活动
还有什么影响侵蚀的因素呢?希望你们课后能继续观察与研究。
第22 课时
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教学目标
1.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关注有关洪水带来的灾害,及人们采取什么措施预防等相关信息。教学重难点
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和按计划进行实验操作。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各小组已经制定了雨水对土壤的侵蚀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的研究计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吧。看看,我们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二、交流、讨论实验方案
1、小组交流展示实验方案。
2、全班讨论,评价、修改或完善实验方案。
3、思考:在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问题?
4、小结。
三、探索侵蚀的实验
1、实验前的准备:明确实验方案和注意事项,教师特别要提醒注意实验中的公平性、操作的规范性;准备实验装置。
2、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用容器接住“径流”,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中的现象。
3、小组交流:实验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4、全班交流汇报。
5、小结: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四、课后作业
事物都有双面性,侵蚀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思考一下,并找找有关资料。
第23 课时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目标
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我们国家有哪些大的河流?家乡有哪些河流?这些河流和我们的生活生产有什么关系?你知道长江和黄河的形成原因吗?
2、河流的形成也是流水对土地的侵蚀结果。那么河流对土地又会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讨论交流。
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二、探索河流对土地的影响
1、河流会侵蚀两岸的土地吗?
2、如果河流从崎岖不平的山地流到地势平缓的地方,河水携带的泥沙会怎样呢?
3、学生实验。
准备实验装置:注意空出盒的1/3不要装土。
观察无河水流过的“河道”,在记录纸上画出河道的形状,并把它的宽度、深度标记在图上。
4、小组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汇报。
6、小结。
三、课外拓展活动
除了流水,还有什么自然的力量能引起土地的侵蚀和沉积?请课后阅读单元资料库,了解其他自然力如风、冰川、海浪等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第24 课时 减少对土壤的侵蚀
教学目标
认识到各种力量在重塑和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时,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教学重难点
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自己的家园能否经住暴雨的侵袭。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侵蚀使某些地方的土壤流失,改变了地形地貌,同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人们想办法尽可能地减少侵蚀。
2、今天我们就运用我们在这个单元所学的知识,在一个大水槽里建造一个有山地有平原的地形,然后选择地形中的一个地方建造房屋。如果暴雨即将来临,我们的家园能经得住风雨的袭击而不被破坏吗?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比一比吧。
二、设计和建造我们的家园
1、我们建造什么样的地形,用什么材料?选择什么位置建筑房屋?小组讨论并画出设计图。
2、全班交流展示设计图,并描述为什么这样建造地形,解释为什么这样选择家园的位置,以及选择建造地形及房屋所需要的材料的理由。
3、评价、小结。
4、预测暴雨过后,我们的家园会怎样?
三、暴雨对我们的家园有什么影响
1、思考:在比赛实验中,每组的什么条件应该保持相同,为什么?
2、学生进行比赛实验:用喷水器装水模拟暴雨降临,观察自己的家园能否经得住暴雨的袭击。
四、总结、拓展延伸
1、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力量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2、地球的各种力量包括人类自身在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时,会对我们造成哪些灾害?
第25 课时 我们的小缆车
教学目标
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来证明观点。教学重难点
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小车,提问:你有哪些方法让这辆小车动起来?
(推、用绳子拉······)
2、揭题: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研究用绳子拉的小车,板书:我们的小缆车
二、安装小缆车
1、提问:要把这辆小车改装成小缆车,能改装吗? 说说看怎么改?
2、学生动手操作:将粗线绑在小车上。
3、提问:这样的小缆车需要什么力量才能把它拉动?
4、提问:请你仔细想一想,可以用其它力量代替人的力量吗?说说为什么。
5、学生交流讨论:在绳子上挂重物,让重物拉动小车。
6、出示挂铁垫片的钩子和垫片,让学生安装小车。
7、学生实验
8、交流汇报
三、小结
1、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
2、要获得准确的数据需要多次重复实验。
第26 课时 用橡皮筋作动力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
做橡皮筋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小车,提问:在前面的课中,我们是用哪种力使小车运动起来的?
2、除了用拉力,我们还能用什么力能使小车动起来呢?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用橡皮筋做动力的小车 板书:用橡皮筋作动力
二、给小车安装橡皮筋
1、提问:那我们如何把橡皮筋作为小车的动力呢? 学生讨论
2、出示小车安装的示意图,学生根据示意图安装
3、调试橡筋动力小车
三、橡皮经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1、发现问题。
引导:每个小组的橡筋动力小车都装好了吗?下面就用你们的小车来一个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小车跑的最远。
学生比赛
2、交流讨论,发现问题(1)、起点、终点不固定(2)、橡皮筋绕断了(3)、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的跑的远 四.小结
第 27 课时 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教学目标
体验合作的重要性和形成不怕苦难的积极态度。教学重难点
对小车反冲运动的解释。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玩气球,教师把吹足气的气球放开,气球会飞走,引导语:玩过吗?请你也来这样玩一玩,想一想气球为什么会飞出去。
2、学生实验、解释。
你在哪些地方也看到这样的现象?
3、揭题:能不能把这种力来驱动小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二、安装小车
1、交流讨论安装方法。
2、出示小车安装示意图
3、学生动手操作。
三、用气球驱动小车
1、调试小车。
2、测量小车能行驶多远。(1)讨论测量方法(2)测量
3、提问:如何让小车行驶得更远?说说为什么?
4、实验。
5、出示反冲力的概念。
6、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用到了反冲力?(1)学生汇报
(2)出示喷气式飞机、火箭的图片
四、小结
1、提问:怎样才能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
2、提问:怎样才能让小车运动得更快?
第 28 课时 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目标
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教学重难点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件非常重要的测量工具,我们要比一比谁最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2、出示《我们的小缆车》的记录表,提问:在这个表格中,我们是用什么表示拉力大小的?
3、提问:那么2个、3个、5个垫圈的力到底有多大,我们能不能测量出来?
4、揭题:测量力的大小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1、学生交流汇报:用弹簧测力计
2、提问:弹簧测力计你见过吗?让我们一起来见见它。
三、使用弹簧测力计
1、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
引导语:刚才我们通过观察认识了弹簧测力计,那你用过弹簧测力计吗?你会用它来物体的重力大小吗?
2、学生尝试使用测量一个砝码的重力大小。
3、汇报测量数据,发现问题,引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出示: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因注意: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
四、小结
第29 课时
运动与摩擦力
教学目标
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教学重难点
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了解学生原有水平
1、出示轮胎纹路图,提问:看了这两幅图,你想到了什么?(防滑、摩擦)
2、引导:你所知道,什么叫摩擦?
3、感受摩擦力,用手在空中滑动,再用手在桌面拖动,说说你的感受。
4、引导:这种阻碍手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 揭题:运动与摩擦力
5、提问:关于摩擦力,你认为可以研究它的哪些内容?
二、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1、提问:一个物体摩擦力的大小可以怎么测量呢?
2、学生交流、讨论
3、测量钩码、笔袋等物体的摩擦力。
4、推测: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三、摩擦力大小和接触面状况的关系
1、提问:请你推测,物体的接触面状况会对它摩擦力大小有什么影响? 学生推测: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2、你能用实验证明吗?提供正反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
四、小结
1、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2、提问: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除了和物体的接触面和重量有关系外,它的大小还可能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第30课时 滑动和滚动
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人类改进搬运重物的方法,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教学重难点】用对比实验证明同一物体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分别出示滚动和滑动的卡通图片,提问:这两幅图中他们在干什么?
2、一个箱子在地上滑动,一个箱子在木头上滚动,板书:滑动和滚动
3、提问:你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要在箱子底下垫几根木头)(因为让木头滚动比滑动省力)
二、对比实验:滑动和滚动摩擦力的大小比较
1、提问:你根据什么来说,滚动和滑动比省力?
2、学生会根据生活中的经验举例说明滚动比滑动省力。
3、教师引导:生活中了解滚动比滑动更省力,那我们能不能用更科学的数据来证明呢?
4、学生提出测量的方法。
5、设计实验如何测量。(1)轮子的接触面积相同(2)小车的载重相同(3)在相同的路面上行驶上
6、记录。指导学生看83页的表格。
7、学生实验,把数据记录在书本表格上。
8、分析整理数据,提出结论。
9、提问:为什么滚动比滑动省力呢?(滚动可以减少摩擦力)
四、小结
1、讨论:在哪些机械中也用到了滚动摩擦?
2、讨论:哪些地方用到了滑动摩擦呢? 第 31 课时
与设计
教学目标
意识到从不同方面分析一个问题时必要的;形成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事物,勤思考、大胆解释的态度。教学重难点
找出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增加或减少摩擦力得设计并作出解释。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引导语:看来有些时候还需要摩擦力的帮忙,那么摩擦力社么时候是对我们有利的,什么时候又是有害的呢?
2、揭题:那么哪些地方的设计是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的设计是需要减少摩擦力呢?板书:运动与设计
二、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什么?
1、学生举例: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少摩擦力。
2、请学生解释为什么要这样的设计。
3、追问:他们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增大摩擦力或者减小摩擦力的?
(1)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把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
4、学生讨论交流。
三、寻找自行车上的好设计
1、引导:这些设计在很多交通工具上得到运用,例如我们经常使用的自行车上就有很好的体现。
2、出示小自行车。请你找一找,我们的自行车上那些地方是需要增大摩擦力的,哪些地方是需要减少摩擦力的?
3、学生探究。
4、提问:这些地方分别是用什么方法增大摩擦力或减小摩擦力的?
(1)刹车:增加压力
(2)链条、轮胎:增加接触面粗糙程度
(3)车轴、方向轴、脚踏轴:滚珠轴承
四、小结
第32课时 小赛车
教学目标
关系科技新产品、新事物,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发展对技术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新精神;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教学重难点
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各种车的图片,提问:请你说一说这些车的设计有什么特点?
2、学生介绍。
3、揭题:我们也来当当小工程师,设计制作一辆赛车。
二、工程师怎样设计赛车
1、提问:真正的赛车是怎样的呢?
2、提问:这辆车的哪些设计特点符合上面的要求?
3、学生观察、讨论。
4、交流汇报。
(1)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2)设计力量大的发动机。
(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行使稳定。(4)车身流线型,阻力减到最低。
三、设计我们的小赛车
1、过渡提问:由此可见,工程师是如何设计赛车的?
2、我们设计小赛车要考虑哪些问题呢?
3、学生讨论设计方案。
四、制作、展示我们的赛车
1、学生根据设计制作小赛车。
2、测试、比赛。
小苗的诞生
一、教学目标
1、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
2、能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3、能通过研究找出对种子进行分类的合理方法。
4、能制作出规范、美观的种子标本盒。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制订较规范的实验方案。难点:同重点。
三、课前准备
豆种、布、等配套实验材料。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开始到撰写实验方案部分。第二课时,完成交流及总结部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种子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萌发?
(二)指导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让学生展开讨论。
2、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3、学生分小组观察教师事先准备好的种子。
4、学生进行猜想。
5、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1)学生制订实验方案。(2)学生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案。(3)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4)归纳小结。
6、让学生提出还想研究的问题。
7、让学生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
(三)指导学生制作种子标本。
六、板书设计
小苗的诞生
适当的水分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适当的气温
阳光
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一、教学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2、能正确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
3、能通过对比实验总结出某种物体适合生长在哪种类型的土壤中。
4、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原因进行解释。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能力。
难点: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土壤里的生长情况。
三、课前准备
配套实验材料、烧杯等。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及活动2。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及拓展部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植物在不同土壤中生长的情况有什么不同?
(二)指导学生探究认识不同的土壤。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中三种土壤的照片。
2、让学生观察三种土壤,比较它们的颗粒大小、颜色和黏性。
3、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共同找出三种土壤的区别。
4、归纳小结。
(二)指导学生进行渗水比赛。
1、提出问题,交代活动的任务。
2、让学生猜想哪种土壤的渗水能力强。
3、让学生把自己的猜想填在课文给出的横线上。
4、让学生按照课文给出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6、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小结。
(三)指导学生探究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
1、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活动经验进行推测,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
2、让学生把推测的结果和理由填在课文给出的横线上。
3、学生按照课文的提示进行实验。
(四)指导学生调查适合在不同土壤中生长的植物。
1、提出调查的要求。
2、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六、板书设计
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沙质土:秀气好、保水性差。
土壤 黏质土:秀气差、保水性好。
壤土:秀气、保水性都较好。
怎样让植物长得更好
一、教学目标
1、能用对比实验法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外界条件。
2、能联想出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能对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进行假设。
4、能客观地评价本组和其他组的研究成果。
二、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对比实验及规范操作的能力。难点:指导学生进行对比实验时如何控制实验变量。
三、课前准备
植物、黑色的纸袋、豆苗等。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设计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外界条件对比实验部分。第二课时,完成活动1的交流部分及活动2。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植物的小苗钻出土壤后,怎样才能让它长得更好呢?
(二)指导学生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1、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因素影响植物的生长。
2、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题目。
3、提示学生和可以用对比实验法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外界条件。
4、学生设计自己的研究方案。
5、学生互相交流。
(三)指导学生研究怎样才能使植物长得更好。
1、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2、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
3、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4、让学生把结论落实到实践中。
5、让学生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
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
适当的气温
适当的水分
适当的光照
植物长得更好
丰富的营养
……
根和茎
一、教学目标
1、能通过植物器官的特点及生活环境推测出这些器官的功能。
2、能根据植物器官的特点进行分类。
3、能独立地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4、能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归纳出结论。
二、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各种各样植物的根,并探究根和茎的主要作用。
难点:同重点。
三、课前准备
各种各样的根、各种各样的茎。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及活动2。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及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植物通常用什么来吸收营养物质的?
(二)指导学生认识植物的根。
1、让学生把植物拿到桌面上。
2、让学生把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根据植物根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
4、学生互相交流。
5、归纳概括出根的共同特点。
(三)指导学生研究根的作用。
1、让学生观看课文的几幅图。
2、学生讨论根的作用。
3、让学生把自己的认为记录在表格中。
4、学生从自己的假设中选择1至2个,设计实验进行研究。
5、学生实验探究。
6、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7、学生交流研究结果。
(四)指导学生研究茎的作用。
1、让学生猜想植物的茎的作用。
2、学生汇报各自的猜想。
3、学生从自己的假设中选择1至2个,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4、与其它小组的同学交流研究结果。
5、归纳概括出茎的作用。
6、让学生阅读“科学在线”部分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
根和茎
根的作用:固定、吸收营养物质、贮藏营养物质……
茎的作用:支撑、运输营养物质……
动物的食物
一、教学目标
1、能根据动物的食性对动物进行分类。
2、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某些动物齿和爪的特点。
3、能推断出不同种类的齿和爪对它们的捕食有什么好处。
4、能设法弄清一种陌生动物的食性。
二、重点难点
重点:研究不同动物需要不同的食物,并按食物给动物分类。难点:同重点。
三、课前准备 动物标本。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不同种类的动物,它们的食物一样吗?
(二)指导学生认识动物的食性。
1、让学生观看课文的插图。
2、图中的动物分别吃什么?
3、我们还认识哪些动物,它们分别吃什么?
4、指导学生根据食性对动物进行分类。(1)学生分组讨论。(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3)归纳小结。
(三)指导学生认识捕食帮手。
1、让学生观看课文的插图中的动物的牙齿和爪的不同特点。
2、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3、让学生在课文的表格中记录三类动物的牙齿和爪的不同特点。
4、让学生说说这些不同特点对动物的捕食有什么好处。
(四)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
1、让学生说出各类动物多在什么环境中取食。
2、根据动物的食性,推断并制订出保护动物的措施。
3、学生互相交流
(五)让学生选择一种动物,研究它对不同食物的选择情况。
六、板书设计
动物的食物
肉食性动物:老虎、狮子……
草食性动物:马、牛、羊……
杂食性动物:猪、鸡……
葵花向阳
一、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出向日葵花盘的朝向与太阳位置的关系。
2、能通过观或实验,归纳出向光性的现象在植物中可能是普遍存在的假设。
3、能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4、能使用归纳的方法验证植物其他几种向性运动。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去探究植物的向性运动。难点:同重点
三、课前准备: 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及拓展活动。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及拓展活动。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光对我们周围的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二)指导学生探究向日葵与阳光的关系。
1、用课件显示向日葵在阳光下所发生的变化情况。
2、让学生结合经验讨论分析向日葵与阳光的关系。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归纳小结什么是向光性。
(三)指导学生探究植物的向光性。
1、让学生提出假设。
2、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3、学生互相交流实验方案。
4、布置学生回去要做好实验。
(四)指导学生探究植物的“定向运动”。
1、让学生观看课文的插图。
2、让学生说说图中的植物的根的共同特点。
3、学生互相交流。
(五)指导学生探究光对动物的影响。
1、让学生说说哪些动物喜欢光,哪些动物不喜欢光?
2、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利用动物和光的特性的?
3、让学生利用动物趋光性的特点,设计一个捕捉害虫的装置。
六、板书设计
葵花向阳
植物:有向光性、向水性
燕子南飞
一、教学目标
1、能通过头脑风暴说出人们抵抗严寒的各种办法。
2、能提出与鸟类迁徙相关的问题。
3、能对鸟类进行迁徙的原因提出自己的假设。
4、能对搜集到的各种关于动物迁徙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妥善保存。
5、能解释动植物变化与环境的变化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动物各种迁徙方式的研究,知道环境对生物生长及生活习性方面的影响以及生物是如何是与环境相适应的。
难点:同重点
三、课前准备:
有关动物迁徙的资料片或自制的课件。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冬天的时候,人们是怎样过冬的?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二)指导学生认识鸟类的迁徙。
1、我们这里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燕子吗?
2、让学生展开讨论。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当地的哪些鸟有迁徙的习性。
5、学生讨论:为什么许多鸟类都具有迁徙的习性。
6、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三)指导学生认识动物的冬眠。
1、让学生观看课文的插图。
2、哪些动物有冬眠的习性?
3、当地有哪些动物用冬眠的办法过冬的?
(四)指导学生认识动物过冬的其他办法。
1、与夏天相比,一些动物的外部形态或生活习惯在冬天会发生哪些变化?
2、学生展开讨论。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学生将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六、板书设计
燕子南飞
迁徙:燕子、大雁…… 动物过冬的办法 冬眠:蛇、青蛙……
……
仙人掌的刺
一、教学目标
1、能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说明植物某些器官的结构是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的。
2、能根据观察结果或查阅资料,推测出动物某种形态结构与什么样的生活环境或生活方式相适应,并能为自己的推测说明理由。
3、能从其他同学的发言中发现比自己更好的解释。
二、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生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难点:同重点。
三、课前准备: 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你们知道仙人掌为什么长着这么多的刺?
(二)指导学生认识仙人掌与莲的外部形态特征。
1、仙人掌与莲分别长在什么地方?
2、让学生仔细观察仙人掌与莲,比较这两种植物在形态上的区别。
3、学生互相交流。
4、让学生把比较的结果记录在课文的表格中。
5、让学生试分析仙人掌和莲的形态是如何适应各自的生存环境的。
6、让学生展开讨论。
7、让学生观看课文的插图。
8、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9、让学生选择一种旱生或水生植物,分析它在形态上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三)指导学生认识身体结构的适应性。
1、让学生把自己的右手大拇指与手掌紧贴在一起,试着做些简单的事。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3、让学生说说身体的其他结构是怎样适应生活需要的。
4、让学生讨论:其他动物适应生活环境的形态结构有哪些特点?
5、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四)指导学生对狐狸进行研究。
1、让学生观看课文的三种狐狸头部特写的插图。
2、让学生推测它们适合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并用连线的方式表示出来。
3、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推测。
4、总结全文。
奇妙的护身术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活动1:它们在哪里 活动目标
1.能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各种动物是通过什么方式隐藏自己的。2.能举例说明保护色和拟态的概念。
3.能将搜集到的生物实例按不同的保护方式分类并记录。4.能通过观察发现人们足如何利用动物拟态或保护色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
教学过程:
1、从学生熟知的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导入。请一名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讲座一下壁虎容易掉尾巴对壁虎有什么好处。
特殊的防护,请学生描述自己知道的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观察教材的插图,图的左侧有一只蝴蝶,旁边有猫头鹰;鹿和猫身上的花纹有保护作用,图中过于突出;左下角的蝗虫及右侧的竹节虫分别利用保护色和拟态的方式保护自己。
另外搜集一些实际效果较理想的图片给学生观察。组织学生讨论“找到了几种动物,容易发现它们吗?为什么?”论时,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2页倒数第二段,初步了解“保护色”和“拟态”的概念。紧接着用这些概念去判断插图中的动物哪些用保护色保护自己,哪些用拟态保护自己。继而再举出更多的例子。要求学生将列举到的动物按不同的保护方式进行分类。
活动最后,将教学内容扩展到仿生技术的运用,试着分析迷彩服的作用,学生一般不会感到太困难。在此,可要求学生课后多观察,人们还在哪些地方利用动物保护色或拟态原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密切联系。
活动2:特殊的防护 活动目标
1.能分别举例说明动物保护自身、适应环境的特殊方式。2.能与其他同学共同归纳出动物保护自身的特殊方式。3.能通过查阅资料举例说明植物保护自身的力方式。4.能举例说明人类怎样利用动植物分泌的毒素为人类治病。教学过程:
1.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还有很多,图中的几种动物,指导学生分析不同保护方法的例子。其中,左上图为臭鼬用排放臭气的力‘法保护白己;右图为海龟,用硬壳(盔甲)保护白己;左下为响尾蛇,用声音通知其他动物危险来临并警告敌人;右下图为避役(变色龙),通过变色保护白己。组织交流分析结果时,不必一定用最科学的说法,学生能说出大致意思即可。将收集到的动物实例,按防御方式进行分类,除教材中的项目外,学生可根据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情况尽可能多地补充,每类的动物也尽可能多一些。从而引导学生感受到生物的多样性。
科学在线“植物的‘武器”’不仅将本活动的研究内容扩展到了植些这方面的内容。
1.学生的首次“专题研究”能否成功直接影响到以后从事类似活动的研究兴趣。为确保学生的研究能有所收获,教师有必要做好周密的组织和指导工作。
2.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研究案例”确信专题研究并不神秘,别人能做到的,自己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做到。
3.适当的选题是专题研究能否成功的基础。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时一定要结合学校所在地的客观条件、学生自身的实际水平进行,太难或太易的选题都无益于专题研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4.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确立了自己的选题后,可模仿“研究案例”制订自己的研究方案,通过方案的组间交流和质疑活动逐渐明确研究的目的、基本过程、研究结果的呈现方式等一系列具体问题。
5.“研究案例”的各环节只可借鉴,不宜照搬。要鼓励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问题确定研究的方法和步骤,选择适宜的资料收集与呈现形式。
6.要求学生在2~3周的时间内完成,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研究情况,在学生确实需要时,为他们提供一些具体的帮助。
7.提醒学生在专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注意以下问题:对所研究的生物及其周围的环境要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到野外考察动植物的生活环境时要注意安全和卫生,将自己的去向告诉老师或家长,遇到危险及时求助,不要单独行动。要珍爱生命,不随意攀折植物,不乱捕小动物。实事求是、持之以恒地记录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发现。
8.学生的研究活动结束后,组织好学生的交流活动。如果有些学生的研究不成功,可以告诉他们这非常正常,关键是经历一次真正的研究过程。
人对环境的需求 课时安排:1课时。活动1:我需要它们 活动目标:
1.能尽可能多地想出人类的生活与某种动植物有什么关系。2.能通过讨论归纳出“人类生活离不开动植物”的结论。3.能有条理地向大家介绍人类饮食、学习、保健、休闲、居住等与动植物的关系。
教学过程
1.本活动是一个发挥群体智慧的游戏,可说可写,重在让每个人都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只能从别人的想法中得到启发,暂时不要评价别人的想法。
2.教材中列举的5个项目可以增减,也可以根据当地人民的生活实际重新进行分类,只要能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动植物即可。
3.为了保障学生思维活动的顺畅,允许学生用拼音、简笔画表达自己的想法。
4.进行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时,可让各组分别展示各项目的内容。此时,可鼓励学生就不同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
6.活动最后,可让学生谈谈参加活动后的感受。希望学生能表达出类似“人类生活离不开动植物”的想法。、活动2:家庭调查 活动目标
1.能自己设计表格,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门别类地整理。2.能通过分析调查资料,发现动植物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3.能概括地描述动植物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4.能用自己的话举例说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5.愿意对周围的事物进行仔细地观察并有所发现,6.能举出在人类生活中利用仿生产品的实例。教学过程:
1.学生生活的地区不同,每个家庭的生活状况也有很大差异。通过家庭调查活动收集上来的资料会进一步强化学生“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动植物”的意识。
2.小鼠标的建议不能忽视,这既有安全方面的考虑,也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尊重家长意见。
3.本活动的组织方式可以是在课堂上请学生就本活动提出自己不太清楚的地方,预想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然后通过学生的讨论使活动的 思路更清晰,方法更明确。
4.学生完成实际的调查记录任务后,可组织学生的交流及讨论活动。活动前注意提醒学生,从杂志上剪图片时要征得杂志主人的同意。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设计表格对找到的物品进行分类,并统计各类的数量。
如何适应社会环境 活动目标
1.能举例说明自己应如何适应社会环境。
2.能与其他同学共同讨论人类适应社会环境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1.环境是一个大概念,社会环境也是其中一个方面。对于10岁左右的孩子,如何适应社会环境这一问题似乎太大了一点。教师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启发他们谈出自己对社会的理解和真实感受,旨在联系社会发展,开拓学生思路。
2.对学生的回答要求不能太高,教材中的概念图只提示学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有很多事情要做,不要求每位学生都能独立填写出来。
在拓展活动中,如何适应社会环境的途径中可能涉及到:形成并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能从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
人对环境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活动家:动植的诉说 活动目标
1.能说出人类的活动对某种生物的生存会造成哪些影响。2.能通过角色扮演(换位思考)去体会人类对环境破坏带来的后果。
3.能通过推理得出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最终会影。向人类自身生存的结论。
4.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其他同学扮演的水平。
5.能反省自己平时哪些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动植物的生存。活动过程:
1.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本活动能否成功进行的关键。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别收集不同自然环境中有关动植物生存的资料,可以利用收集到的一些视频资料(包括环境被破坏前后的)制作成课件。
2.活动开始前,可以紧密结合本课的引言,向学生出示一组被人为破坏前后对比明显的自然环境的图片或教学课件,通过强烈的视觉反差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3.根据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情况及本地的自然状况,选取3—4种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供每组学生选择。为便于组间的交流,每一种环境最好都有两个以上的小组选择。
4.根据各组的选择情况,发给相应的自然环境的介绍及头饰。在所给资料中,不必刻意避免出现那些学生尚不理解的概念,如:生态系统、生态平衡、食物链等。
5.待各组学生都明确了本组所选自然环境中的主要动植物的生存需要,确定了每个人扮演的角色后,老师再发给各组一张人类相关活动的卡片。卡片的内容可根据教材中的图片,创设一些特定情境。
活动2:例改变一个小环境。森林中的公民们: 我们美好的家园要遭殃了!他们人类要在这里建一个什么“大型旅游度假区”!听说要砍掉很多树,建起很多房子……请大家做好准备,我们一起找他们评理去!待各组明确任务后,留给学生一段时间准备诉说的内容和扮演方式,在小组内预演后,推选代表在全班展示。活动最后可以组织学生评选最佳扮演者。
改变一个小环境 活动目标
1.能预测人为遮盖某块地时给生物造成哪些影响。2.能比较准确地描述实验结果。
3.能实事求是地说出自己对实验结果的感受。4.能提出恢复人类对动植物影响的措施。活动过程:
1.学生在上一活动中用改换角色的方式思考人的活动是怎样影响环境的,涉及的问题总体上比较大。本活动的模拟实验将使学生就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向产生最直接的体验。
2.为了尽可能减少实验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实验应以班为单位进行。实际活动时,可采用让全班学生都明确实验的目的、方法后,选派代表完成具体操作的方法。
3.由于实验延续时间比较长,实验的场地尽可能选择学校附近生活着较多动植物的自然地块,这样既便于学生的日常观察,又利于学生发现实验前后的明显变化。城市学校做此实验必须征得场地所属单位的同意。4.实验前要让学生明确遮盖物可代表人们随意丢弃的塑料袋、泡沫块等各种废弃物,用遮盖物改变的环境因素主要是阳光。按要求布置完成后,应鼓励学生大胆推测被盖住部分可能出现的变化。
5.认真观察、真实记录实验前后的环境变化现象是本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教师要根据学校条件尽可能采用先进的设备进行纪实性的记录,如照相机、数码相机、摄像机等。如果没有这些设备,可以采用最原始的绘画、文字记述等方式。
6.实验告一段落后,要让学生通过实验记录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来进行交流。如果能对照片或视频资料进行分析,效果将会更好。人与环境如,给“森林环境”组的卡片I:叫·以这样写:
7、本活动还可以从讨论人的哪些日常行为会影响环境人手。当学生充分列举人类的日常活动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后,自然提出“这些活动真的会影响环境吗?”“如何让人相信呢?”“做实验!”多数学校的学生都会毫不犹豫地这样回答。
8、在哪儿进行实验?怎样实验?面对一系列接踵而来的问题,教师最好的应对方法是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启发他们尝试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
9、当学生的设计遇到困难时,可允许学生阅读教材,在教材的启发下完成自己的实验设计。
10、注意活动的开放性,尽可能鼓励学生想出更多的模拟实验方法。如:仅遮盖物就有大小的变化、材料的变化、遮盖时间的变化……
11、除阳光外,还可以实验哪些环境因素的变化呢?
12、不管怎样实验,都要避免将环境中的动植物“置于死地”。本活动中小鼠标的第三次发言,适用于各种类似实验。值得说明的是,教师不应满足于让学生恢复在实验中受到影响的环境。活动最后,要将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获得的感受推及到真实的生活环境中来,思考真正受到影响甚至已经被破坏了的环境是否还能被恢复,进而帮助学生从思想上到行动上都做到保护环境,减少人为因素对环境的破坏。
和谐相处
活动1:家大树和道路 课时安排:1课时。活动目标
1.积极参加辩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2.能归纳出辩论双方的观点。3.在辩论中能运用批判性思维。4.能为自己的观点找到充足论据,活动过程:
1.在概括了前两课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命题,这是本活动的起点。
2.活动提供的资料来源于网络。教材仅是将其作为两个人与自然关系的特例来供学生研究讨论。
3.“为了一棵树,花费那么多的钱值得吗?”这是辩论的主题。正式辩论前可对学生的实际观点进行初步调查,如果两种观点的支持率差不多,就让学生自动分为两方;如果出现一边倒的情况,可用随机方式产生两组。
4.指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尽可能多地为己方观点寻找理由。告诉学生在辩论中与主题无关的话题要控制,防止跑题。
5.活动的记录分两步完成,首先是在准备阶段将支持己方观点的理由记录下来,然后是在辩论过程中记录支持对方观点的理由,补充己方的新理由。
6.小鼠标的话“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能使我们的认识更全面”点明了本次辩论活动的真正意义。经过辩论,学生可能会改变最初的想法,观点越辩越明,将新的想法写下来。当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有些损失或影响是无法用金钱来估量的,帮助学生意识到人与环境要和谐相处。
活动2:它们需要我们 活动目标
1.能举出两个以上人类努力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实例。2.能说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活动过程:
1.有了活动1中双方辩论的基础,小鼠标的话自然地将学生的话题扩展为列举更多的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实例。
2.教材的几幅插图意在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学中一定不要局限于图中的内容。3.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例子很多,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多关注一些当地的人们是如何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例的。设计保护环境的宣传方案
活动目标
1.能通过搜集资料,发现当地环境被人类活动破坏的情况。2.能和其他同学共同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保护环境宣传方案法表现出来。
实施建议并想办
1.生活中随处可发现与保护环境不和谐的现象,针对这些多数人不以为然的现象设计保护环境的宣传方案,首先是对学生自己的教育和影响。因此,教师要切实掌握一些当地的环境问题,以便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活动前,可以让学生亲自调查搜集当地破坏环境的情况和材料。
2.教材中提供的三组资料有较强的代表性。如果学生收集资料确有困难,可以让学生直接利用这些资料进行宣传。
3.设计宣传方案时,可鼓励各小组选择不同的宣传主题。方案的设计方式要求不要太高,也不要搞统一的模式,最好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采取生动形象的宣传方式,力求宣传效果达到最佳。
4.方案的设计只要能回答以下这几个问题即可:宣传的主题是什么?准备用什么方式去宣传?准备到什么地方去宣传? 5.活动最后,切实使学生认识到要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要努力做到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畅想未来城市 活动目标
1.能根据现在城市中的问题,设想有利于人类生存的城市环境。2.能根据自己的想像,设计一个有特色、环保型的小城镇。3.在畅想活动中,能发挥自己的空间想像力和创造力。4.能客观地评价别人和自己的设计方案。
5.能意识到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活动过程
1.续写对未来城市畅想的散文,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对于五年级的小学生,不可能要求太高。根据学生实际水平来要求,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路。
2.在学生动手写作前,可先进行一些讨论。通过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明确可以写哪些方面的内容。
3.设计未来的城市部分,更要放开学生手脚。学生设计出的图稿会很乱,只要能据此说明自己的想法即可。鼓励学生在设计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像力,通过评比选出优秀的散文和设计图,可以寄给当地政府或环保部门,鼓励学生从小树立参与决策的意识。教材中的提示也是对此课的总结。
4.鼓励学生将自己完成的散文和设计图展示给大家,在展示过程中可发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逻辑能力和创造力。
冷水和热水
课时安排1课时。活动目标
1.能用手指感觉冷和热。
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感觉结果并分析其原因 3.能体会到凭手指感觉无法知道冷热的准确程度。4.愿意细心观察物体的冷热程度。活动过程:
此活动以2人小组形式进行,教学引入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中的内容有什么不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语言描述什么是冷与热。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问:手指能准确地感知水的冷热吗?并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猜想,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更准确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激发学生探究冷热问题的兴趣。
2.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先对活动的内容、方法、过程及注意事项提出具体的要求。特别要强调热水的温度不要过高,实验中先用指尖感受一下水的温度,让学生按教材要求分步进行实验,用手指分别感受冷水和热水,并用恰当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手指对冷水和热水的不同感觉,从中培养学生用语言科学描述实验结果的能力。
3.组织学生先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并试着分析其原因。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师生可能共同得出:有时用手指是不能准确地感觉到水的冷热,需要用工具进行更为科学的测量。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从资料中知道了什么,关于温度和温度计还知道什么,以此来提高学生阅读的效果。教师可以展示不同类型的温度计,也可以要求学生查阅更多资料,来丰富自己对温度、温度计方面的认识,鼓励学生举出2~4个实例,说明生活和生产中温度计的应用。
活动2:测量水温的变化 活动目标
1.能按实验要求组装实验模型,控制冷水和热水的温度,观测记录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变化。
2.能用曲线图整理数据,并根据曲线图分析热在冷水和热水中是怎样
传递的。
3.能认真细致地观测实验结果。
4.能把自己探究的结果实事求是地与同学交流。活动过程:
可采用小组形式,按探究的基本环节进行。
1.提出问题。教师利用图片或实物模型提出问题:把盛有冷水的容器放人盛热水的容器中,提示学生思考两个容器中水的温度会发生什么变化。
2.猜想与预测。让学生对上面的问题进行猜想。学生一般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推测出冷水的温度会逐渐上升,热水的温度会逐渐下降。但准确的变化结果是什么样的,学生不一定会得出。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寻找答案,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准确。
3.实验、观察、记录。该环节分三步进行:(1)教师利用图片或实验仪器,讲解实验的方法,强调热水和冷水的量及初始温度;(2)学生分组组装实验仪器,教师提示学生往烧杯中加热水和用工具给纸板打孔时 一定要注意安全;(3)引导学生观察水温的变化,并用图表记录。
4.整理信息。(1)教师讲解并演示绘制曲线图的方法,即描点和连线的方法;(2)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表绘制曲线图;(3)根据曲线图描述冷水和热水的温度是怎样变化的,变化的结果怎样.(4)小组讨论:热在冷水和热水中是怎样传递的?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自己的科学结论。
5.交流与评价。组织学生交流实验的结果,利用评价表对各组的实验进行评价。
传热比赛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及拓展活动“瓷砖与木板”。
活动目标
1.能选择一种或几种方法进行热传导的实验。2.能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3.能理解热传导的特点。
4.能举出生活中更多的热传导的例子。活动过程:
此活动可采用小组形式,按探究的基本环节进行活动。1.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将铝勺放进热水中,用手指捏住勺柄的一端,体验热传导现象。再让学生谈一谈感受,并根据自己的感受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2.实验观察。该实验可分三步进行:(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实验案例,并结合案例讲解实验的方法及注意的事项;(2)提示学生选择2-3种方法,利用提供的实验材料组装实验模型,当然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其他的实验;(3)给金属物品加热,推测会发生什么现象,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做热传导实验时要注意两点:一是粘火柴棍的凡士林用量要相同,火柴棍(或小木棒)粗细、长短也要相同,否则火柴棍不能依次落下;二是铁片或铁容器被加热后,不能用手直接接触,以免烫伤。
3.分析现象。组织学生描述自己看到的实验现象,并对看到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各实验现象的相同点及初步结论。
4.得出结论。小组讨论“热在铝勺中是怎样传递的”,抽象出热传递的特点。引导学生将实验结果记录在教材中的方框内,帮助学生理解热传递三种主要方式之一的热传导的含义,对于“热传导”这一概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选择是否介绍。
5.实践运用。组织学生讨论,指导学生举出生活中更多的热传导的现象。活动2:传热比赛 活动目标
1.能对不同材料传热快慢的问题进行预测。2.能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3.能举例说明哪些是热的良导体或不良导体。
4.能解释制造某种物品时选择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的原因。5.能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如焖烧锅的发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活动过程: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出示几种炊具或炊具的图片或课件,如铝锅、不锈钢勺子、不锈钢铲子等,让学生观察它们各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说一说为什么选择这种材料?提出“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是否一样”的问题,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
2、指导学生分四步设计实验方案:
(1)引导学生分析该实验与前面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明确实验的目的,为设计实验奠定基础;
(2)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并将自己的方案与同桌进行交流;(3)通过小组交流与评价,取长补短,修改完善,确定本组的最佳方案;(4)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评价,确定出科学、可行的实验方案。在设计实验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提示学生根据方案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试着得出结论。做“传热比赛”实验时,铝勺、塑料勺、木勺的大小、长短、豆子粘的位置要尽可能的相同;可以将勺子放在同一杯热水中,各勺子之间不要碰到;烧杯里的水面距豆子6厘米左右。
4、组织学生在全班交流各自的实验结果。师生共同总结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的概念和特点。指导学生分析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1)观察教材第55页插图,分析各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解释其中的道理。(2)举出生活中更多的例子,并说明其中的道理,做到学以致用。(3)比一比哪个小组或哪位同学从生活中找到的实例多,分析准确。教师可引领学生联系在三年级时学到的导体和绝缘体的内容。
5、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回答下面的问题:(1)说一说焖烧锅的构造和性能。(2)焖烧锅的性能与材料有什么关系?帮助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的密切联系。
衣服的颜色
课时安排1课时。活动目标
1.能够通过实验,用手感觉到黑手套比白手套吸热多。2.能意识到控制变量的重要性。3.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体会。活动过程:
此活动以个人形式,分三步进行
1.教师提出“为什么冬季人们穿深色衣服,夏季穿浅色衣服”的问题,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人新课。
2.指导学生进行“黑手套和白手套”的实验。课前让学生准备材料、大小、式样相同的黑、白两只手套。实验时分别戴在左右两只手上,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体会有什么感觉。如果教学时遇到阴天,可以用100W—300W的灯泡代替阳光进行实验,也可以参照后面的拓展活动进行实验,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做这一类的对比实验时,应尽量保证只有一个变量(颜色),其他因素(如材料、大小、厚薄等)尽量要相同,鼓励学生通过讨论或体验意识到对比实验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感觉,使学生初步认识到黑色比白色的手套吸热多。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其他颜色的材料比黑色材料吸热多还是吸热少呢?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活动2:颜色与吸热 活动目标
1.能根据实验方法进行实验,探究颜色与吸热的关系。2.能认真观测、记录温度变化等实验现象。3.能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4.能运用得出的结论解释生活中利用不同颜色材料的例子。活动过程
此活动以小组的形式,可分四步进行,1.指导学生明确活动的任务、方法和结果的呈现形式。特别要强调对比实验条件的控制,比如瓶子的材料、大小和式样,各色纸的厚薄、大小和材质,温度计摆放的位置等均应相同;在阳光下三个瓶子要并列“一”字摆放,避免相互遮荫。
2.组织学生分组组装实验模型,观察记录实验结果。3.引领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教师出示思考题:哪个小瓶中的温度变化最快?哪个小瓶中的温度变化最慢?为什么?先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结论:颜色越深,吸热本领越强。
4.运用得出的结论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学以致用。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先解释教材中的两个问题,了解人们怎样通过改变物体的颜色 来实现控制温度的目的。再让学生举出生活中更多的实例。最后让学生从下列问题中选择1—2个,提出具体的方案,以培养学生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
(1)初春一场大雪威胁着正在返青的小麦,怎样使麦田里的雪尽快融化?(2)大型的露天煤气罐、石油罐,如果它们吸收太阳的热过多,就会引起爆炸,怎样做可以有效地防止事故发生?(3)小林设计了一颗有两个仓的“人造卫星”,一个是动力仓,装有太阳能发动机;另一个是实验仓,装有各种实验仪器,这些仪器在较低的温度下工作。请你帮助小林设计仓的外观及两仓的连接方式。与前一课相同,热传递的另一种方式“热辐射”这一术语的讲授
可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接受能力而定。
拓展:制作太阳能水器 活动目标
1.能设计出科学、美观、高效、独特的热水器。2.能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制作热水器。3.能够向同学展示和评价自己的热水器。活动过程:
该活动分三步进行,课上设计方案,课下制作上交流评价。1.设计方案。指导学生设计制作热水器的方案。先让学生通过阅读书刊和上网获取有关热水器资料,为设计活动做准备。再提出具体的设计要求:(1)热水器的容积为500毫升;(2)能较多地获取太阳辐射的热量;(3)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方法和式样;(4)结构独特,外表美观。然后让学生自由设计,并将自己的方案用文字或图记录下来(下表仅供参考)。最后在小组交流评价各自的方案,吸取别人的优点,改进自己的设计。
2.制作与实验。布置学生课下根据方案选择材料进行制作。在制作过程中一定要争取家长的帮助和支持。用制作的热水器进行实验,观察一小时水温升高的度数。3.交流评价。组织学生展示各自的热水器,利用下面的表进行评价。
4.阅读科学在线。指导学生在课上阅读,思考下面的问题:(1)什么是辐射?(2)太阳能热水器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风的形成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及阅读科学在线。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及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新课导入
1.教师提问:什么是风?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然后利用门缝飘纸片的实验导入新课。
(1)先讲解实验方法,让学生猜一猜门缝中的上下纸片会向哪个方向飘,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再进行演示或学生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启发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推测。
(2)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门缝飘纸片的实验,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推测。
活动1:观察上升的空气 活动目标
1‘能够按实验方法进行螺旋圈转动的实验。2.能够推测螺旋圈转动的原因。
3.能够通过阅读科学在线,理解热空气上升的道理。活动过程
1.用提示卡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提示卡的内容可以设计为:(1)用剪刀剪——个纸螺旋圈,并在圈的中心扎一个小孔,穿过一根细线,线端打结;(2)将绳的另一端固定在支架上,使螺旋圈自然下垂;(3)点燃蜡烛,把它放在螺旋圈的下面,观察有什么现象;(4)移走蜡烛,过一会儿再放回原位,观察螺旋圈会怎样。
2.让学生推测螺旋圈转动可能与什么有关。
3.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思考:(1)热气球是怎样升空的?(2)们利用热气球可以做哪些事情?小组讨论:纸螺旋圈转动的原因是什么?解释冬天门缝下部的纸片往里飘,[:部的纸片往外飘的原因。
4.布置学生制作热气球和纸风箱,强调进行热气球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要远离易燃物,要在有成人在场的情况下进行。
活动1:风的形成 活动目标
1.能按要求进行风的成因探究实验。2.能从实验现象中,分析推理出风的成因 4.能解释暖气片使整个室内变热的过程。
5.能说出生活中利用热对流原理时哪些做法是科学的,哪些做法是不科学的。
活动过程
1、师出示纸风箱(空气对流箱),让学生观察其构造,利用挂图或多媒体课件讲解实验的步骤和方法,使学生明确以下几点:(1)该实验为对比实验,在前后实验中,除了蜡烛燃烧与不燃烧之外,其他条件均应相同;(2)在操作过程中,尽量保证纸风箱的严密,不透气,这样实验效果才明显;(3)纸风箱很容易燃烧,实验前要将毛巾浸湿以备应急,实验中要小心操作。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要巡回指导,提醒学生严格按实验方法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纠正操作中的错误,提示学生注意不安全因素。学生可以利用图画记录实验现象。
3、组织学生按照“我们是怎样做的”、“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汇报实验结果。
4.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1)出示思考题,引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①实验中不点燃蜡烛与点燃蜡烛,蚊香烟流动的方向一样吗?为什么? ②为什么点燃蜡烛后在洞口附近会有风呢? ③实验说明在什么?
(2)在学生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
5.根据教学情况,得出结论之后,可以进行适当拓展,以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学生学习的需要。
(1)指导学生查阅资料,认识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6.鼓励学生利用对流的知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1)解释暖气是怎样使室内的空气变热的。
(2)分析暖气片为什么要安装在室内窗户的下面,而厨房里的排风扇或室内的空调要安装在比较高的地方的道理。
(3)鼓励学生举出更多生活中利用热空气上升的例子。比一比谁的例子更好,解释更科学合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帮助学生培养学以致用的态度和行动。
保温和散热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第二课时,完成拓展活动“调查隔热材料”和活动3。第三课时,完成拓展活动“帮助动植物御寒”和“设计一个保温屋”、科学在线及科学阅读。
活动1:怎样保温和散热 活动目标
1.能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保温和散热的方法。2.能运用热传递的知识解释保温和散热的措施。3.能运用头脑风暴的形式尽量多地说出自己的发现。活动过程:
1.出示排风扇、保温瓶、暖气片、塑料大棚和窗帘等图片察图中的物品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教师分别出示暖水瓶和散热器的剖面图,讲解其保温和散热的原理。使学生明确保温就是设法减慢热传递,散热就是设法加快热传递。
3.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可以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鼓励学生列举出生活中更多的保温和散热的例子,并试着解释其中的道理。
4.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保温和散热的道理。热水变凉
活动2:热水变凉 活动目标
1.能设计多种使热水变凉的方案。
2.能选择多种方法进行实验并简要写出自己尝试的方法。3.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研究结果。’ 活动过程:
1.设计指导。教师提示学生设计方案分两步进行,先从生活经验出发,思考使一杯热水变凉的多种方法;再综合运用加快热传递的知识,设计使一杯热水凉得更快的方案。在此教师可以提示学生,通过借助热的良导体,或者与冷水、冰等物体接触,或者增大容器表面积等方法来加快热传导;通过水的流动或者吹风来加快热对流。
2.自行设计。指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在此教师可以通过活动记录表,帮助学生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进行设计。
拓展:调查隔热材料 实验观察。指导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方法进行实验验证。为保证实验的可比性,教师要统一规定水量和实验前后的温度。比如可以规定:水量为200毫升,实验前热水温度为80C。交流评价。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评价各自的方法和结果,找出效果最佳的方法,分析其中的原因。
活动2:保温箱 活动目标
1.能选择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完成保温箱的设计方案。2.能用文字记录设计的结果。3.能按方案进行制作和实验。4.能用条形图整理实验的结果。
5.能与同学交流评价各自的保温箱的效果。活动过程:
1、设计方案。教师先提示学生要综合运用减慢热传递的方法来设计保温箱的方案。
如要选择保温效果好的材料来减慢热传导;要尽量减小容器的表面积来减慢热对流;设计浅色的表面来减少热辐射。然后对设计活动提出四项要求:(1)不得采用现成的保温容器,必须选择原材料自己制作;(2)保温层的厚度不得超过3厘米;(3)不能用电或化学燃料;(4)材料的选择,制作、实验的方法均应保证安全。最后让学生分组设计保温箱方案,并用文字和图记录下来。2.制作保温箱。让学生分组照方案制作保温箱。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并提示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
3.实验观察。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教师要为学生实验提供相同的冰块,控制一定的室内温度。比如可以提供同一种冰糕或体积相同的刚从冰箱取出的冰块,将室内温度控制在25℃—30、。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将装有相同冰块的容器放在室温下作为参照,以检验各组的保温箱效果。实验结束后,让学生将各自的实验结果写在黑板上。
4.整理信息。让学生在教材64页的图表中,用条形图画出各组的实验结果,并通过分析条形图评价本组的实验效果。
5.展示交流。组织学生展示各自的保温箱,请保温效果最好的小组介绍其保温箱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保温效果好的原因,并对自己的保温箱提出修改方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科学在线
通过科学在线,帮助学生了解纳米技术在保温方面的开发和利用,意识到高科技的发展,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意识到发明创造源于观察和人们的需要。
可以布置学生在课下阅读科学在线,并鼓励学生搜集更多的有关保温和散热的高科技方面的资料,制成资料卡,课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拓展:帮助动植物御寒 活动目标 1.能关注周围的动植物在冬天里的生活。2.能选择多种方法帮助动植物御寒。3.能用短文记录活动的过程和感想。活动过程
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法进:
1、导学生设计活动方案。先组织学生讨论,身边有哪些动植物,需要我们帮助过冬?怎样帮助它们过冬?农村的学生接触到的动植物较多,一般能说出多种需要帮助过冬的动植物及具体的方法。比如用土将葡萄等藤本植物埋起来;用干草或棉花等将小树苗的茎包起来;给麦田浇灌冬水和撒上厚厚的农家肥;将花卉放在温室里;把蔬菜、水果放到地窖内过冬。往猪窝、兔窝内放些干草或干土;向小鸡窝内放个暖水袋;给小狗穿上小棉袄等。而城市的学生接触到的动植物较少,教师要视情况先提供必要的资料让学生阅读,再让学生选择活动的内容、制订活动方案,并记录在下表。
2、布置学生课下按计划分组或个人活动,活动中要爱护动植物,一定要注意安全,要争取家长的支持和帮助。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写
一篇日记,内容要生动、具体,要有自己的收获和感想。
3、安排适当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展示自己的活动日记,评价各自的活动情况。
科学阅读
通过科学阅读,使学生了解可调光玻璃的发明过程和功能,体会到生物的特点对人类发明有重要的启示,仿生发明的过程是从观察开始的,是将观察到的生物现象与生活中的问题结合起来实现的。意识到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带来的变化。可以布置学生在课上阅读,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1)罗伊是怎样发现透明鸡蛋清遇热会变成白色?(2)可调光玻璃有什么功能? 与其他同学交流可调光玻璃的发明过程。
拓展:设计一个保温屋 活动目标
1.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完成保温屋的设计方案。2.能用文字和图记录设计的结果。
3.能与同学交流评价自己或别人的保温屋设计方案。实施建议
1.指导学生做好设计前的准备。(1)通过查阅书刊、上网或实验,了 解房屋热传递的主要渠道及保温措施,为设计活动做好知识上的准备;(2)根据教材中的提示,指导学生设计思路,做好方法上的准备;(3)鼓励学生相信自己能够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设计出更科学、美观、实用的保温屋,能够获得最佳奖。2.学生设计保温屋方案,并记录在教材第66页中。在此教师可以参照“保温箱”的记录表,为学生设计提供一份记录表,帮助学生进行设计。
地表探秘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科学在线;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 活动目标
1.能按照要求制作一张世界地图的拼图板。2.能从拼图游戏中发现地球上各块陆地之间的关系。3。能大胆提出猜想和假设。
4.能发挥自己的空间想像能力推测过去地球上陆地的分布情况 5.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问题。
6.体会到科学假设的提出是需要事实依据的。活动过程:
1.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或世界地形图,引导学生找出地球上的七大洲,要求学生重点观察地图或地球仪上七大洲的轮廓线,引导学生讨论,看看有什么发现。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上导人部分的地形图,可以让学生描一描、画一画地球大陆板块的轮廓线,看看各大洲轮廓线有什么特点。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自己独立观察,得出自己的结论,不要急于把答案讲给学生,更不要急于把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板块学说的故事讲给学生听。2.教师要告诉学生用肉眼观察是很不准确的,可以用拼图的形式,实际拼一拼,观察这七大洲的轮廓线有什么特点。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厚硬纸板、颜料、胶水、刻刀、复制好的世界地图等材料工具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把复制的地图贴在硬纸板上,沿大陆边缘剪开,得到若干小纸板,用小纸板做拼图游戏,看看有什么发现。在学生使用剪刀制作拼图板的过程中,教师要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3.学生一定会觉得拼图游戏很有趣,但不一定能从拼图中获得地球板块运动的结论。在拼图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把一些小岛也考虑在内。要注意这种大陆板块的拼合,即使把一些小岛包括在内,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吻合,只是由于轮廓线的大致吻合,给了人们充分的想像空间。
4.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考,提示学生想像远古时代地球的大陆可能是什么样的。如果学生能够得出大陆板块在远古时代可能是连在一起的结论,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与现在的七大洲比较,说明地球表面的七大洲可能是运动的,只是这种运动非常缓慢,经过漫长的地质时代,才形成现在的样子。
5.教师把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有关地理发现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引导学生认识观察、思考、推测等思维方法在地质发现中的重要作用。最后,要引导学生懂得魏格纳关于大陆板块运动的想法只是一种猜测。要证明魏格纳的猜测,还需要许多科学考察证据的。事实上,后来他在欧洲、美洲、亚洲等各国大陆的边缘进行了大量的地质考察,发现了大量的地质学、生物学的证据,最终才提出“大陆板块漂移说”的地质学理论。直到今天,许多地质学家仍然在寻找科学证据,来证明地球板块运动这一假设。在这里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以及科学史方面知识的教育。
活动2: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 活动目标
1.能推测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化石的原因。2.能通过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3.能对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大胆的推测。4.能发挥自己的空间想像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活动过程:
1.向学生展示事先准备好的我国喜马拉雅山的图片或课件,说明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但是,科学家在对喜马拉雅山进行科学考察时,却意外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告诉学生这一科学事实,容易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并把自己的解释记录下来,学生解释是否科学这一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推理思维训练。这里也是对学生进行如何根据事实提出假设的训练。
2.要让学生懂得,对现象做出解释只是一种假设,要证明自己假设是否正确,还需要大量的科学实验。这里要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模拟实验来证明自己的假设。教材上提供了一个用橡皮泥证明假设的模拟实验。可以让学生充分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独立选择材料没计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
3.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懂得地球的内部是岩石组成的,地球内部的岩石由于物质构成的不同又可以分成几个圈层。教师可以给学生演示地球内部圈层的图,让学生对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有初步了解。由于受到来自地球内部的各种挤压力,地球圈层内部是不断运动的,如地震、火山喷发等现象都说明了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在学生对地球内部的岩石圈层构造和地球内部的运动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做模拟实验,避免活动一开始就急于让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的操作。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蒸发》精品教案】推荐阅读: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 全册10-21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溶洞》教案06-20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0007-11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夏季星空》教案06-03
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5则范文05-24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范文06-19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11-28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09-10
【DOC】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