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填海的故事

2024-09-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精卫填海的故事(推荐13篇)

精卫填海的故事 篇1

精卫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顽强不息,坚持不懈,决心要把东海填平。

这句成语比喻矢志不移,发奋不懈。

浅析神话“精卫填海”的文化内涵 篇2

关键词:精卫填海;深层蕴涵;归属类型;鸟图腾象征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063-01

一、精卫填海的内容

我国古代著名书籍《山海经》里有一段非常简短的文字记录了“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又鸟焉,其状如鸟,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湮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我们把目光投向原始社会,在原始时期,物质生活极度贫乏,人们常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更要常常和野兽争夺食物,争夺生存的空间,为了生存,他们想了很多种方法。后来在无意中他们发现了火,用火烹饪食物,用火制造武器围捕野兽,他们又在生活种发现了集体的力量,通过多人的共同围捕,他们能捕猎更多的野兽虫鱼。与野兽的抗争可以通过武器,通过集体的力量慢慢解决,但是面对一望无际、面对神秘莫测的大海,他们一筹莫展,他们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他们不知今天的装载着满满鱼虾的渔船会不会被海上的狂风掀翻,被海浪给卷走。虽然人们在面对现实的困境时经常束手无策,但是从古至今人们面对困难却拥有强大的精神世界。当他们看到海面上自由飞翔的小鸟,他们就幻想自己能变成一只小鸟能够征服大海,在大海上驰骋翱翔。这就是在原始社会的人民的的想法,他们为了自己的生存决不妥协,坚决与任何艰难困苦做斗争,这种坚持不懈的填海精神让我们肃然起敬。

二、精卫填海的归属类型

神话是由人所创造的,它承载在人们的思想,寄托着人们的理想。由于人们不同的理解视角,就可以把精卫填海分属于不同的类别的神话。首先,精卫填海可以分属于变形神话,并且是变形神话中的“死后托生”神话,[1]意思就是人肉体死后灵魂却不死,并且将灵魂依附在现实生活中的另一个生物上,文中的少女就是在东海边上嬉戏,不幸落入海中溺死,然后将灵魂寄托在鸟的身上,变成了一只精卫鸟。其次,我们还可以这样分析精卫填海的类型,炎帝少女和大海没有任何的仇怨,但却在自己不慎溺亡后,从此和大海抗争到底,化身成为一只精卫鸟日日夜夜进行着填海事业。由此我们也可以说精卫填海也属于“复仇类型”的神话传说。[2]针对此说法,不少学者得出这样一个观点:“中国古代神话中记录了很多典型的非自然的死亡,其中的意外让人看到了先人在自然面前的弱小和无能为力,同时也透漏出了生命的脆弱。”[3]我们在原文中看出,女娃不幸溺水身亡就是一种非自然的死亡,呈现出先民们在面对自然的无能为力,以及生命的无比渺小。著名作家茅盾则认为:“精卫与刑天是属于同型神话,都是描写象征百折不回的毅力和意志的,这是属于道德意识的鸟兽神话。”[4]茅盾是把精卫填海归属为道德层面的神话类型,体现出本民族人民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力。

三、精卫填海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高尔基说过:“一般来讲,神话乃是自然现象、与自然的斗争的反映以及社会生活在广泛的艺术概括中的反映。”[5]在原始社会,因为社会生产力极度的落后,人们无法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做出合理的解释,于是初民们运用想象的力量,将世间的事物给予“人”的思维,或者赋予自身某种超自然的力量,以此来体现出对大自然等外界环境做抗争的决心以及期待美好生活的希望。《精卫填海》神话的解读中最广为人接受的版本是对精卫鸟所体现出的一种坚持不懈,永不言弃的精神的赞扬和推崇。在原始社会,生产力的极其低下人和自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考虑到自然的因素,没有方法改变自然条件。但随着人活动的空间逐渐变大以及人在实践中不断的强大起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发生了改变,开始形成了对抗的局面,因此就产生了想要征服自然的愿望。心理学家冯特说过:“神话思维的重要推动力,不是观念,而是伴随着观念的情感激动,因此一切神话都来自情感激动和由此产生的意志行为。”[6]精卫鸟体现出的精神就是人在面对强大的自然面前体现出的伟大精神。袁珂先生有过评价,他说过:“从人们的理智上看来,她这工作当然是徒劳无益的,但从感情上看来,沧海固然浩大,然而小鸟的坚忍不拔想要填平沧海的志概却比沧海还要浩大,此起所以为悲壮,为值得赞美。”[7]

四、精卫填海中包含的鸟图腾的象征

图腾,是记载神的灵魂的载体。是古代原始部落迷信某种自然或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等,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象征。[8]炎帝的少女死后,化身成为了一只精卫鸟。由此可以推出,在炎帝生活的时代和地理位置,鸟作为了一种图腾,象征着整个部落。在我国原始社会,称炎帝者有两个,一是古华夏族团的炎帝(出于少典氏,与皇帝并列);另一个是,古东夷族团的蚩尤。华夏炎帝姜姓,羊图腾,领地距海甚远;蚩尤族隶东夷。东夷鸟图腾,地濒东海。[9]由此可推出,精卫鸟不是华夏炎帝的少女,而是炎帝蚩尤的少女溺亡而化身成为的。炎帝的少女死后,灵魂没有消失,而是化身成为了想要填平大海的“精卫鸟”。虽然,神话所描绘的故事大都是神秘并且虚幻的,但却体现了原始人民心里真实的想法与愿望。图腾给予人莫大的精神鼓舞,在他们面对不可战神的危险与困难的时候,在他生活劳作中,他们都相信图腾神灵都会给他们以庇佑。精卫填海是典型的变形神话。[10]“精卫鸟”是炎帝少女死后的象征,通过衔微木来填平沧海,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度低下,人们面对大海有一种恐惧,但是小鸟却可以在惊涛骇浪的海面上自由的飞翔,这无疑让陆地上的人们心生敬畏。因此,初民们将鸟儿作为图腾,作为部落的象征,充分体现出对鸟儿的崇拜之情。

参考文献:

[1][2]高朋,李静.精卫填海神话的文化内涵解析[J].淮阴工学院学报.

[3]闫德亮.中国古代神话的文化观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5.

[4]茅盾.中国神话研究初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88.

[5]高尔基.论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97.

[6]邓启耀.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7]袁珂.古神话选择[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90.

[8]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5856/5037608.htm

[9]龚维英.“精卫填海”神话深层蕴涵及其他[J].求索,1993(1)86-89.

精卫填海改写故事 篇3

传说炎帝与黄帝齐力打败蚩尤,黄帝成为首领后,一心感谢黄帝,送予黄帝一颗宝石,那宝石呈水滴状,重约200克,紫中透红,五光十色,众人无不连声称赞。而炎帝天生喜爱医药,钻研药草,四处找寻药材之时又怎愿得背个甚重的,晶莹剔透的石头?便对女儿女娃道:“爹爹收到一件礼物,可不知究竟有何妙处,给你玩弄玩弄罢。”

女娃见了这等透亮华美的东西,可兴奋得很。这一日,她来到海边,心想:这宝物如果碰了水,会怎样,到我试一试去。这时时辰尚早,天色如一块藏蓝色的纱布遮住一片无形的阳光,衬得海水更加深沉,谁知巧合,正值涨潮之时,女娃见了这等美景,一步一步向渐渐波涛汹涌的海水走去,握着宝珠的手也松开来。突然,一波大浪袭来,女娃只感脚底沙地一软,便一下栽倒在沙地上,可知“寂寞萧风叶叶传,无情劲浪波波蔓”,有一大浪夹风而来,女娃猛呛一口咸水,手中宝珠不经意就滑入海水中。女娃不知所措,只好大胆捏着鼻子,跳入水中找寻宝珠。水下住着一贪婪龙王,见到闪闪发亮的宝珠,便想用海水卷来,可那女娃天性倔强,不抓住宝珠就以命相扑,龙王暗笑几声,偷偷将宝珠变作石头,加强水中漩涡,女娃忽望不见始终闪亮在水底的的宝珠,终气息不足,眼前一黑,沉入海底。

可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龙王将宝珠变作石头后,怎么也无法变回来,而女娃死后,成为一只鸟,名作“精卫”,她此时上通天灵,下知鬼冥,得知龙王如此阴诈,想起那块黯然无色的.石头,恼怒至极,可时间匆匆,又怎能改变现在一切,无奈衔着一块石头,眺望大海,发誓要用这种同样灰暗的石头填满龙王的一切。

汪精卫夫人的权力梦 篇4

陈璧君与汪精卫的婚礼曾令世人瞩目。广东都督胡汉民亲自主持婚礼,李晓生担任介绍人,廖仲恺的夫人何香凝做女傧相。除了亲朋好友,大批同盟会的朋友们也济济一堂。

那是1912年5月,他们齐聚广州,本是为了公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罹难一周年,却又同时见证了这两位同盟会义士的结合。《民立报》上很快发表消息祝贺汪陈成婚,雷鸣甚至以“模范”来描述汪陈的婚姻:“以共同事业而结为终身伴侣,在世界各国革命史上原非鲜见,不过像先生伉俪间那样情爱弥笃,在私生活上树立一种模范者,却也并不多见。”

然而举世的见证,恢弘的仪式,却并没有成为这段婚姻最牢固的保障,相反,在革命的始作下,陈璧君的爱情成了权力与欲望中不堪的祭品。

为爱情而革命

1907年,陈璧君在马来亚槟城华侨俱乐部小兰亭第一次见到比自己大8岁的汪精卫。为了懵懂的爱情,16岁的陈璧君做出了一个冲动的决定,她秘密成为同盟会最年轻的成员,与父亲反目,背井离乡,不惜以生命为代价铤而走险,只为能成为汪精卫的妻子。

面对陈璧君的主动示爱,汪精卫并没有答应,他以“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理由搪塞。陈璧君却并未因此死心。

1909年,汪精卫抱着必死的决心策划暗杀的行动,为掩人耳目,他与陈璧君假扮夫妻,二人关系由此发生微妙的变化。次年元旦,守真照相馆在北京琉璃厂马神庙胡同开张,汪精卫“夫妇”与黄复生、罗世勋等人以照相馆为掩护,筹备炸药。

行动之前,汪精卫劝说陈璧君认真考虑后果,陈璧君却说,“我不是为刺杀摄政王来的,而是因为爱你才来的。当然,这件事我们一起干。不过,万一我们两人都能活下来,我愿意把一切都献给你,做你的妻子。希望你能够答应我。”生离死别之际,汪精卫已没有继续拒绝的勇气。或者,他也未曾想过,两人还能生还并且重聚。

然而,暗杀计划却频繁出现漏洞,最终汪精卫和黄复生分别被捕。所幸,对于这两个叛逆者,清廷最终态度缓和,没有判处死刑,改为终身监禁。

不久,陈璧君就买通狱卒,给汪精卫送了一篮鸡蛋,鸡蛋里藏着她的书信。“我们两人虽被牢狱的高墙阻挡无法见面,但我感到我们的真心却能穿过厚厚的高墙。我将遵从你的忠告立即离开北京,不过在此之前有一件事想和你商谈。你我两人已不可能举行形式上的结婚仪式,但你我两人从现在起,在心中宣誓结为夫妇,你看好吗?”不出意料,她收到了汪精卫的血书一“诺”。

武昌起义后,清廷意外开放党禁,汪陈终于重逢。次年5月,两人在众人的见证下终于走向婚姻的殿堂。婚后的两人一度情意渐笃,并结伴前往法国留学,至此过上了不食人间烟火的田园诗人生活。

从幕后走向前台

1917年,汪精卫禁不住孙中山的再三邀请,启程回国。

1925年3月11日,何香凝一大早前去探望孙中山,却发现他的眼睛开始散光。何香凝匆忙去见汪精卫,希望他把孙中山的遗嘱拿出来给孙中山签字。汪精卫尚未表态,一旁的陈璧君早已暴怒:“还说签?就是因为汪先生写了遗嘱,人人都骂汪先生,现在又叫汪先生叫他签遗嘱,将来不是别人更骂汪先生吗?”

此时的陈璧君,早已不是几年前那个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她已从幕后走向前台。

一年前,她与弟弟陈耀祖以筹备执信学校的名义向海外华侨募捐,在大半年的时间里,横跨太平洋,直达美洲,每日亲临台前演讲,为黄埔军校筹得三十多万元款项,解决了国民党的财政危机。回国后,陈璧君威信大增,没过多久,就在国民党一大匕被选举为中央监察委员,与担任中央执行委员的汪精卫一起,成为国民党内又一对权力夫妇。

1935年11月1日,汪精卫险些等来了他理想中的死亡。

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开幕式后,中央委员照例要合影,蒋介石却迟迟未至。此时,记者中突然冲出一名男子,高呼打倒卖国贼,向汪精卫连开三枪。

死亡终究没有来临。汪精卫被抢救成功,但是嵌在背部的子弹始终无人敢取出来,这成为多年后夺命的隐患。

陈璧君认定,蒋介石不参加摄影,事出蹊跷,径直冲进蒋介石的办公室,怒斥:“你不要汪先生干,汪先生就不干,为什么要派人下此毒手?”蒋介石一向对陈璧君的骄横退避三舍,这次虽然同样深感迷惑,也只有赔笑道歉。

与此同时,陈璧君与汪精卫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对调。从前,她只是汪精卫的拍档,填补着汪精卫的性恪缺陷。然而,渐渐的,陈璧君从被动变成主导者,从幕后走向前台。

人们开始这样记录这位“第一夫人”:“她对居所开始讲究富丽堂皇,穿戴追求奇异超群,口胃刁钻,花样百出,光是随身厨师便有六名之多,有时想吃什么东西了,张口说出,必须马上做得。就连宋美龄她也不放在眼里,总以为自己应该高她一筹。有时宋美龄在抛头露面的场合中有上佳表现,她免不了要打着鼻哼,讥讽地说道:她是什么东西……

随汪投敌,总揽全局

1938年,面对抗战的溃败,国民政府的两位领袖,再次选择了截然相反的论调。同年11月16日,汪精卫在吃饭时突然向蒋介石叫板,两人联袂辞职,令蒋大怒。

一个月后,汪精卫与陈璧君飞离重庆。几天后,陈璧君在上海听人解释即将签订的《日华新关系调整要纲》,对于这份“卖身契”,她代汪精卫做了回答:“我一面说,汪先生一面流泪,他听完之后,对我说日本如能征服中国,就来征服好了。他们征服中国不了,要我签一个字在他们的计划上面。这种文件说不上什么卖国契。中国不是我卖得了的。我若签字,就不过是我的卖身契罢。”

这份卖身契并没有改变汪精卫的生活,他不过变得更加阴郁,更加不自由。这份卖身契真正改变的却是陈壁君的生活。她的家族成员很快占据了各种重要的岗位,从广东省主席到建设部、组织部、宣传部部长,从财政厅长到警备处长,她更亲临广东,以“广东政治指导员”的名义控制时局,她终于从独当一面的“汪夫人”变成了总揽全局的“陈指导员”。

与此同时,陈璧君更加严密地监控着远在上海的汪精卫,她将侄子和五弟任命为汪精卫的机要秘书,追踪他的动向。当彼此间的信任已经荡然无存,爱情其实已然名存实亡,就像陈璧君手中昙花一现的权力,看似牢不可破,实则不堪一击。

1944年,汪精卫枪伤复发,抢救无效去世。一年后,抗战胜利,陈璧君被蒋介石诱捕,开始了后半生的铁窗生涯。

十余年的监禁,更像是一场守灵

留给陈璧君的判决书是无期徒刑,她却毅然拒绝道:“本人有受死的勇气,而无坐牢的耐性,所以希望法庭改判死刑!”然而,此时她早已不是“汪夫人”或者“陈指导员”,没有人在乎她的感受。

拘役中的陈璧君还大声训斥所有提审的官员或者狱卒,“陈璧君这个名字是你叫的吗?当年国父孙先生不曾这样叫我!你们委员长也不敢这样叫我,你们是国民党雇佣的人,也配这样叫我?”陈璧君重又变回久违的“汪夫人”,尽管“汪先生”已经只能逗留在记忆中,早已变得面目全非。所幸,记忆永远是最可靠的。也唯有此刻,或许她才能体会到久违的安全感。

《精卫填海》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中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并积累带有生字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读出精卫的勇敢坚定和大海愤怒的语气;

3、使学生初步懂得什么是勇敢,知道精卫的行为就是勇敢的行为。

教学重点:认识本课中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教学难点:体会精卫与大海的对话情景,知道怎样的行为是勇敢的 教学过程:

一、学生预习课文,注意以下问题

1、精卫填海这篇文章与夸父逐日同出自我国最早的地理书(山海经)

2、精卫是一只什么样的鸟?(用原文回答)其状如乌,纹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3、“精卫”以前叫什么名字?为什么会变成鸟?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帝断其首

断(2)乃以乳为目

为(3)文首,白喙

文(4)以堙于东海

堙 答案 断:斩断 为:作为

文:通“纹”,有花纹的 堙:填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

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2),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3)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女娃在东海游泳,淹死在里面,死后化为精卫。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的一项是(A)其他三项都是“的”

A葬之常样之山 B不能称前时之闻 C常衔西山之木石 D于厅事之东北角

7、这是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神话故事,表现了远古人们怎样的精神?

后来人们常用“精卫填海”这句成语,比喻按既定的目标坚毅不拔地奋斗到底。

二、教学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看到了一个勇敢的、坚定的、顽强的、不畏艰险的精卫。象《精卫填海》这样启迪我们做人,丰富我们情感的神话故事还有很多,例如:《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夸父逐日》„„让我们课后走进更广阔的神话世界,去阅读更多更好的神话故事。

三、布置作业

精卫填海作文 篇6

有一天,天气炎热,炎帝的小女儿——女娃,想要下海游泳,于是便瞒着父亲偷偷下了海。她一直向前游,游到了大海深处,看到不远处有一座小岛,她有些恐惧,但好奇心终究还是战胜了恐惧心。她来到了这座小岛,这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景色怡人。突然,她看见了一只小兔子,就赶快去追,追到了森林深处。一眨眼,兔子不见了。女娃很失落,看见了一只血仓鼠,又去追了……她在这里一直玩到天黑,才想起来要回家。

女娃跳进了冷的海水里,游向遥远的贼王岛。就在还有二三里路时,突然电闪雷鸣,下起了倾盆大雨。深海处响起了低沉的怒吼,一大朵浪花向女娃袭来。她不禁暗自高兴:有浪帮忙,我一定能节省些体力。谁知,海中快速出现了一个水漩涡,把小女娃卷入了海底。

第二天早上,岸边出现了一具尸体,脸色苍白。她的灵魂化作一只鸟,长得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就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它发誓要把东海填平。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飞向一座发鸠山,叼回一些石头和树枝。饿了,就吃几口野果;渴了,就喝几口海水。日日夜夜,从不间断。其它鸟类被精卫的执着感动了,也来帮忙。每天都看见成群的鸟儿去发鸠山上叼树枝和石块,往东海里扔。

海底的龙王发现自己的东海越来越小,勃然大怒,去找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了,对龙王说:“你要了炎帝女儿的一条命,她发誓要报仇,这是你应得的报应。”

让汪精卫认载的乡下女人 篇7

家中的人把她看贱了

万冰如,1902年出生在湖北黄冈的一个耕读世家,她虽没进过学堂念书,但父亲万信民却一直鼓励她在操持家务之余,诵读诗书。16岁时,万冰如嫁给了同县的陶家公子陶希圣。这年,陶希圣19岁,刚考入北京大学法科。

据陶希圣晚年在《潮流与点滴》一书中回忆,万冰如嫁入陶家后3年连生两女,引起了家人的嫌恶。“家中的人把她看贱了,并且估量她不再能生男儿。这年暑假,我回到家乡,就是她生第二女琴薰的时候。家中的人冷视产妇,并虐待她的长女骊珠。”

1922年,骊珠染病后,因为得不到及时的救治而天亡。同一年,陶希圣毕业,任安徽省立法政专门学校教员。在随后的岁月里,万冰如依次为陶家生育了泰来、福来、恒生、晋生、范生和龙生共6个儿子,终于得到陶家人的认可。

1927年,陶希圣受聘为黼军校武汉分校政治教官兼军法处处长。在那里,他见到了当时能与蒋介石分庭抗礼的汪精卫,并深受其赏识。

1939年8月28日至29日,日本扶持汪精卫在上海召开所谓“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指定陶希圣为宣传部长。国民政府为此发布通缉令,中央监察委员会决定开除这些人的党籍,而陶希圣的名字却被蒋介石亲自从通缉令中勾掉,致使汪精卫及日本人对他大为猜疑。同时,在中日双方所谓的“和平”谈判过程中,高宗武、陶希圣的抵制态度,更令他们将自身置于了危险境地。

“如果你签字。我就打死你”

1939年11月,万冰如从陶希圣的家信中判断,陶希圣已有脱离上海的打算。11月25日,她带着5个儿女前往上海,在法租界环龙路租下一幢房子,为住在愚园路汪公馆里形同软禁的陶希圣提供了搬出汪公馆的合理借口。12月26日,中日谈判结束,双方靛于30日正式签字。陶希圣当晚回到家里。万冰如警告他说:“我把全家的生命帶来住在上海替你,你走。如果走不出去,我们夫妇就一同死在这里。如果你签字,我就打死你。”已经接近精神崩溃的陶希圣第二天称病不起,躲过了签字仪式。

1940年1月3日,高宗武、陶希圣在杜月笙及其弟子万墨林的秘密安排下,逃离上海,两天后抵达香港。他们乘坐的轮船离开吴淞口后,陶希圣从船上发了—封电报向万冰如报平安。万冰如随即按照事先的约定,把陶希圣留给汪精卫、周佛海等人的信件分发出去。1月12日,已经购买了13日船票准备带领5个子女冒险离开的万冰如,得知自己和家人已经失去了行动自由,只好请求与汪精卫、陈璧君夫姐见面。关于这次会见,万冰如在晚年自述中是这样介绍的

汪问:“你自己去,能劝希圣回上海吗?”

我答:“他可以回来,但有几件事要说明白。”

汪问:“什么条件,我都可以答应。”

我说:“若是迟一两天,他在香港说一句话出来,就收不回,我去也无用。”

汪说:“我即派你去香港。”他返身上楼,拿了2000元送给我

说做就做。说走就走

1940年1月13日,万冰如留下3个大孩子充当人质,带着两个小儿子去了香港。

万冰如抵达香港后,陶希圣立刻发电报给汪精卫,告以“系圣即可偕返上海”。在这种情况下,迫在眉睫的是如何救出依然滞留上海的家眷。陶希圣与杜月笙商议,派高宗武的学生曾资生潜回上海,与杜月笙的大弟子万墨林秘密联络。后经万墨林周密安排,陶家3兄妹与曾资生终于从汪精卫的眼皮底下成功逃脱。

就在陶家兄妹登上轮船的同一天,《日支新关系调整纲要》及其附件的原文照片在香港《大公报》及国内各大报刊上公开见报。汪精卫惊慌失措,陈璧君更是失声称自己栽在了一个“乡下女人”手里。

1942年4月7日,陶希圣在给女儿陶琴薰的信中谈到妻子万冰如:“历年来为我之大波折,汝母迄无一时不在苦境。余病几死,险几死,而全仗其支持。”

4月19日,陶希圣在另一封给女儿的信中再次盛赞了自己的妻子:“汝母虽未受学校教育,然决非如汝等所想象之乡下旧式女人。盖学识之来源在社会而不在于课本。我一向优柔寡断,汝母则坚决矫捷,说做就做,说走就走。每当困难之大关大节临头,汝母常能立即决断。”

精卫填海改写 篇8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部落的首领叫炎帝,他有一个小女儿叫女娃,女娃长得十分可爱,圆圆的脸蛋,长长的睫毛,深深的酒窝,还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嘴角上也总是带着微笑。

有一次,女娃无意中听到有人说一望无际的东海风景秀丽,特别好玩,她想:既然这么好玩,那我也一定要去一次!于是,她天天缠着爸爸要去东海,可是,炎帝知道平静的东海暗藏着危险,坚决不让她去,还叫侍卫看着她。

一天黎明,女娃见四下无人,便轻手轻脚地溜出了大本营,来到了东海的沙滩边,这时,正好赶上了日出,太阳好像在海水中伸了个懒腰,慢慢地从海的尽头爬了起来,海面上波光粼粼,配上那鲜红的.朝霞,显得分外美丽。女娃既高兴,又激动,急忙跳进了清澈的海水中,一会儿游游泳,一会儿看看风景,一会儿和小鱼打闹,一会儿又和寄居蟹赛跑……她想:东海也没老爸说得那么危险嘛。于是情不自禁的往大海深处游去……

这时,天色突然变了,天空中乌云密布,大海里波浪翻滚,女娃看见一个大浪正向自己打来,她拼命地想往岸边游,可是,海浪太快了,它追上了女娃,把她卷了进去,女娃绝望的看了一眼岸边,轻轻的闭上了眼睛,慢慢的沉了下去。

女娃死后,为了报仇雪恨,她的灵魂化成了精卫鸟,每天都去西山上衔一些小树枝和小石头,再飞到东海边扔到海里,想把东海填平。大海看着它每天忙忙碌碌的身影,笑道:“小鸟儿,就算你这样每天不吃不喝,用这些微不足道的东西填上上万年、上亿年,你也甭想把我填平!”精卫不服气地对着大海喊道:“那又怎样,只要你还在,哪怕填到世界的末日,宇宙的尽头,我也要把你填平!”大海听了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精卫填海作文 篇9

很久很久以前,炎帝有一个活泼可爱又善良的小女儿,炎帝很疼爱这个小女儿,就给她取名叫女娃。

有一天,女娃没有告诉自己的父亲就自己一个人坐着小木船去东海游玩。突然,海上刮起了一阵狂风,掀起了一阵巨浪,女娃的船被打翻了。女娃心里很着急,她想快点离开这个危险的地方回到岸上去,可是没办法,风浪太大,女娃就这样淹没于大海了。

死后的女娃心里愤恨不平,她恨无情的大海毫不留情地剥夺了她年轻的生命,她不想让其他的人也像她一样带着美好的心情来东海游玩却遭逢不幸,因此她的灵魂变成了一只精卫鸟,一心想把东海填平。她经常从西山街来树枝和石子,扔进大海,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每天都重复做着同样的事情。山里的村民每天都会看到这只精卫鸟从西山上衔来木石堙于东海,他们劝她:“你不要再填了,这么大的东海仅凭你一己之力是填不完的。”面对别人的不解和质疑,她充耳不闻。有一次她在填海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位猎人,猎人抬起头看了看这只小鸟觉得很熟悉,突然想起小时候和爸爸打猎时就见过这只鸟,过了几十年了,这只精卫鸟还在填海,着实感动。

填海何太急 篇10

今年回歸前夕,中央又向澳門居民送來一個喜訊:中央政府明確了澳門特區管理的水域和陸界了。特區將依法管理好85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積,此乃中央對澳門施政的又一大有利支持,意義重大。根據政府官方描述所寫有四個方面:有利全面落實依法治澳、有利拓展澳門的發展空間、有利深化拓展粵澳緊密合作、完善特區民生福祉。澳門地小才不過30平方公里,如今就多了85平方公里的水域,海陸面積几增3倍,無疑是給澳門未來發展爭取了巨大的增拓空間。這可是中央送給澳門的一件大禮物,難怪澳門上至政府官方下至半官方媒體都給予最高的評價了。

如今本澳海域大大地增版,是否如坊間所說,有利發展海上休閒產業?這要看周邊的海域條件能夠讓大型游輪進駐嗎?若不行的話,都只是空談或者說說而已。有說法提出:澳門今後可填海造地,可改善民生。可填海造地倒是真的,這一點中央在批覆前也是有考慮到的,因為澳門太小,未來要發展,就要有土地有空間,只能向海要地要空間。可是,填海了,能否真的是可改善民生,就要考量到澳門政府的能力了。目前東北區沿海,昔日的自成一角的海濱濕地,海面如鏡,吸引無數珍稀的禽鳥類扎營此岸,居民可閒時往水邊垂鈎,散步,如今的景光如何?自從港珠澳大橋落腳於此,一條堤壩橫亙在海上,圍出一條小河道,往日的空闊海域是看不到了,最慘的是,圍堵起來的水溝也把海邊污水給圍了起來,又臟又臭,污水不能排出海域,苦的自是該區的千家萬戶的居民了。

填海是本澳發展必須面對的,但是希望政府在填海前,要做好對環境的規劃,不能為了增加空間而填,更不可急於填海,因為往往盲目地做一件事情,只會帶出一個新的問題出來,如今東北水域因填海而造成的現狀,就是一個前車之鑑。 (澳門/林凱鵬)

读《精卫填海》有感 篇11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名叫《精卫填海》。使我对人生有了非常大的感悟。

传说,太阳神炎帝有一个他最钟爱的一个女儿——女娃。有一天,女娃驾着小船去东海游玩,不幸遇到了水啸,女娃被水淹死了,他的灵魂变成了一只小鸟,名叫精卫,住在发鸠山上,“精卫”非常恨大海,于是,她常常从发鸠山上弄些小石子扔进海里,想要把大海填满。小小的“精卫”要想填满大海,谈何容易啊!因此我佩服精卫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精卫填海》阅读答案 篇12

精卫填海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_______(xiāo)。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曰精卫。长衔西山之木石,以______(yīn)于东海。

1、写出文中所缺少的汉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的字词。

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衔西山之木石,以(yīn)于东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原文回答精卫鸟是什么样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能从精卫身上学到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啸 湮

2、头; 嘴; 小; 溺水

3、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

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4、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

5、主要是精卫鸟的不怕困难,与困难斗争到底,坚强的性格。

汪精卫“河内遇刺”真相 篇13

汪精卫与妻子陈璧君共生有六个子女,除了第五个夭折,其余都很长寿。这些子女多将往事尘封在心底,讳莫如深,唯一肯谈家族和个人身世的,只有汪文惺夫妇。汪精卫多次遇刺,其中“河内遇刺”,汪文惺夫妇是亲历者。

1938年12月,汪精卫夫妇带着汪文惺、何孟恒等人,从重庆出走,经昆明到越南河内。蒋介石派人给汪精卫送去护照,希望他远去欧洲;同时又让戴笠派出得力部下陈恭澍率人前往河内行刺。那天深夜,刺客从后墙爬入汪的寓所,冲上事先判定的汪的卧室,用斧头劈开房门,向室内扫射。但最后打死的并非汪精卫,而是与他情同手足的秘书曾仲鸣。

这次海外行刺,国内有过很多报道,行动组长陈恭澍也发表过长篇回忆录。但各种描述出入极大,陈说行动组只向汪精卫开了三枪,而有史料却说:“自动枪猛烈扫射,曾仲鸣身上弹痕累累,连方君璧(曾仲鸣的妻子)都中了四枪。”尽管对经过说法不一,但公认:刺客之所以失误,是因为方君璧刚来河内,于是汪将自己的卧室让出,才使他们当了替死鬼。

没想到,这种“公认”遭到了汪文惺夫妇的断然否定。

史料上说他们住的是“高朗街27号”,但何孟恒指出,他们住在高朗街25号与27号——是两个相邻、每层彼此相通的三层洋房。当年,汪精卫搬过几个住处后来到这里,汪文惺与何孟恒也是在这所洋楼结的婚。

他们回忆:1939年3月20日晚,大家11点左右回房就寝。没多会儿,就被“砰砰砰”的声响惊醒。何孟恒起床走出房门,见汪精卫也正开门张望。

何孟恒感觉不对,朝岳父轻声说:“回房,不要出来,我去看看。”他把妻子也推进岳父岳母的房间。

何孟恒没穿鞋,走起路来无声无息。他沿着楼梯往下走了几步,“砰砰”声又起,他确信无疑:是枪声!往下望,见走廊灯亮着,二楼后面两屋相通的门口忽然伸出一只手,摸索到墙上的电灯开关,一下把灯全关了。何孟恒一怔,马上缩身回到25号前房,关紧房门,四个人背靠墙壁坐在地上。

屋外枪声大作,夹杂着脚步声、敲击声。何孟恒悄悄走近阳台张望,看见对面十字路口街灯下有一人正向这边跑来,他立刻闪避,以免被发现。一会儿,没动静了,何孟恒再出门探视。他推开27号前房的门,来到床边,一伸手就摸到床上一滩厚厚的鲜血……

何孟恒说:“虽然汪精卫有卫士,但没有武器,可以说是手无寸铁。当时越南是法国殖民地,法国当局说,除了法国人,谁都不允许有枪。”

汪文惺夫妇说:“曾仲鸣代汪精卫而死,这件事对汪的震撼很大。曾一直称汪精卫为‘四哥’,两人亦师亦友。他16岁随汪精卫赴法国留学,在国民党四大被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后担任过行政院秘书长、铁道部次长、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副秘书长等职。”

(高伐林)

上一篇:小学生教育实习周记下一篇:《镜泊湖奇观》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