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字创意大学

2024-09-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美术字创意大学(精选8篇)

美术字创意大学 篇1

莱阳开发区中心中学尉馨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以校园板报、手抄报设计为载体,细分为美术字创意设计和版面设计两方面内容。教材在编写上,充分考虑了相关知识技能在小学阶段的分布情和知识体系的层次性:弱化了常用美术字的基本特点和书写方法;突出了变体美术字的变化和创意方法;弱化了平面设计中图文的独立搭配,突出了版面设计元素的整体编排。教师应跨学段解读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灵活处理和使用教材。

二、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在生活中学生缺少对美术字体设计的观察和应用的感受,不利于学习活动的深入展开。但正因为了解不多,有一种新鲜感和神秘感,主要加以引导,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美术字的范畴很广,这是一种有图案或装饰意味的字体,它可以根据文字内容,运用丰富的想象力,灵活地重新组织字形,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字形和笔划的约束,它最显著的特征是美观、醒目、活泼、有趣,非常符合学生的个性书写特点。我让全班同学自己阅读经典,分享自己感兴趣的故事,指导他们制作读书计划表,填写读书卡,将自己的感受写成美术字。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变体美术字的基本变化规律和方法;能够创作出富有趣味性或深意的美术字。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创作体验等形式,增强设计意识,提高表现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变体美术字的创作,树立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创作书写变体美术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使他们能根据字体的变化规律进行创意表现。

五、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水彩笔、作业纸

六、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由导入、讲授新课、巡回指导、作业展评与小结五个环节组成。第一环节:新课导入

出示课件简要介绍竺仁岑事迹并引导学生欣赏她的作品,谈感受,让学生初步感受美术字的美,了解这种变化的字体是变体美术字,导入课题并板书:美术字(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美术字的探究欲望,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

教学过程要突出教学重点,本节课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了变体美术字的变化方法及变化范围,从而使学生的分析、应变和形象思维等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具体拟以下教学过程。

1、出示课件,让学生了解变体美术字在生活中的运用。(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美术字变体的目的是为我们生活服务)

2、让学生了解变体美术字的变化规律

出示几组美术字,让学生区别出它们分别是从字形、字意、结构哪个方面进行变形的。(设计意图:为下一环节变化创意做铺垫)

3、变体美术字创意变化方法

1)任何设计都离不开创意,在黑板补充板书加上创意二字,突出本课强调本课的重点“创意”二字

2)出示运用象形法(珍惜时光)、装饰法(春)、立体法(英文)创意的三组美术字,让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哪组字的创意,并说出原因

3)由“舞”字的介绍直接引入象形法,并出示几个用象形法设计创意的文字,让学生小组讨论这几个字设计创意巧妙在哪些地方?然后请学生根据象形法来设计创意云字,展示云字的创意

4)出示图片“春夏秋冬”,介绍装饰法,出示春字,让学生试着用装饰法说出自己的创意,接着教师出示自己的创意,让学生谈谈自己喜欢哪一幅。

5)出示图片“电脑世界”让学生了解立体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五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了解三种主要的变化创意方法:象形法、装饰法、立体法)

6)出示运用生活当中的中国结、剪纸、龙这些民族元素设计设意的美术字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创意设计的源泉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创计的目的是为生活服务的)

7)出示“哭、笑”等三组运用拟人手法进行创意的美术字

(设计意图:增加趣味性,拉近变体美术字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更易于接受)

第三环节: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出示作业要求:设计一个感兴趣的词或词组。启发学生注意构图,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第四环节:展评作业

展评学生的作业,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创意,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及时给予评价。第五环节:小结、拓展,情感延伸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出示水果、蔬菜的创意,鼓励孩子大胆创意,创作出其它更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设计意图:这里给学生一个更广阔的创作空间,从生活当中寻找创意的材料,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更热爱我们的生活。)

板书设计:

美术字创意大学 篇2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方面, 美术教育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美术学科所表现的创造力有两类:一为特殊创造力, 它是与天才、勤奋和专业能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另一类创造力则表现为相对的自我实现能力。虽然不能形成惊世骇俗的作品, 但也能开启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形成一种广义的形象思维文化教育。因为这种教育作用于大多数, 故对创新思维的普遍提高有积极意义, 更应引起美术教师的关注。笔者认为, 实施美术创意教学“五化”策略, 即实施同课异策化、氛围宽松化、传媒多层化、操作多元化和评价宽容化, 是发展自我实现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一、同课异策化

个性, 也就是一个人在其生活和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人的个性是有差异的, 这种差异表现为兴趣、能力、气质、动机、理想等方面的不同特点, 这就需要我们设计不同的教学预案与受教育者相吻合。再者, 从美术本身的流派来看, 有就艺术作品与它所描绘的现实世界的关系而言的再现主义;有强调艺术家与他们所表现的世界之间关系的表现主义;有突出艺术作品本身所包含的各种因素和形式之间相互关系的形式主义;有侧重艺术作品与艺术家的创作状态和意向之间关系的意向主义等。况且, 美术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繁杂过程, 无论多么完美的教学设计都会因课堂教学的不断变化而变化, 都会在师生互动中生成新的问题。美术教师往往一人同时任教多个平行班级, 教师应根据已授课班级出现的情况, 及时寻找对策, 调整其它班级的教学预设, 实施“同课异策化”, 让课堂精彩生成。

“同课异策化”, 这既是为了顾及各个班级学生之间的差异, 也考虑到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教师面对相同的课题, 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 寻求对策, 建构出不同意义的设计, 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 培养出各具个性特色的创造性。从而突破传统教学中僵化的教育观念对教学设计单一化的定势, 且学生通过“同课异策化”教学, 充分发展自我实现的创造力, 避免“千人一面、异口同声”的场景。美术教育活动是一种人类复杂的多层次的创造活动, 任何教育模式都不可能无条件地适应一切美术课堂教学, 在实践中就需要美术教师不断探索、改进、完善教学预案。

二、氛围宽松化

每一个人都拥有创新的欲望和潜能。但是要把潜在的创新欲望和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 离不开和谐、积极、开放、宽松和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正如外国一位著名教育家所说:“只有环境和教育, 才能把牛顿变成科学家, 把荷马变成诗人, 把拉斐尔变成画家。”因此要正确定位师生角色, 教师要根据不同教学课题和教学内容经常变换角色, 有时是主角, 有时是配角, 有时是学生的“啦啦队员”。同样, 学生的角色也要不断变换, 有时是学生, 有时是合作伙伴, 有时是“小小科研员”, 有时是指挥员……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与心理自由是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一般条件。因而教师要给学生心灵上的自由, 给学生思想上、情感上、行动上的自由。允许学生对书本知识、圣人言论、教师说教有不同的理解, 尊重学生对世界形成的价值取向, 在课堂上要容忍学生的一些“小动作”。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感知、思考、操作的机会和条件, 公开展示学生作品, 让他们自己说说作品的构思、创作方法, 鼓励学生进行充分的自我表现。

值得一提的是, 美术活动所需要的气氛, 即创造性、探索性培养所需要的环境, 与数学课需要的气氛、环境是截然不同的。在教学实践中, 有的教师在用一条条“行为规范”和一个个“标准”来束缚学生的思维和创造的手脚, 有的教师虽有心给学生“松绑”, 创设“活”而不“乱”的课堂氛围, 但无力抵挡来自“舆论”等方面的压力, 因为“活”与“乱”只有一线之差, 只得“从众”了事。我们观察小学生的美术活动, 可见小学生作画, 通常是在愉快喜悦和专注的情绪中进行的, 往往心随画转, 形露于色, 有时还自言自语, 甚至画其物还要模仿其声音。但是, 学校“常规”一次又一次地征服学生的“违规”行为, 使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 折断了学生心灵自由飞翔的翅膀, 其结果是学生的想象力被压抑, 创造才能被埋没, 艺术个性被抹杀, 情感受“伤害”。显然, 其“美术教学”与艺术教育、创新教育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

三、传媒多层化

教学传播媒体是教育信息传播的载体, 没有教育传媒, 教育教学活动就无法开展。美术又称视觉艺术, 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和欣赏过程只能诉诸视觉形式来完成, 形象、线条、色彩、肌理、质感、空间都表现为视觉直观性特点。美术的直观性特点确定了媒介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艺术创造是一种运用物质媒介进行创造性知觉的活动, 媒介的运用, 带来了知觉的形式化, 从而使知觉的意义得以扩展和丰富地表现。因此, 媒介是艺术创造和表现的重要环节。”

作为现代教学传媒的多媒体辅助教学, 已在教育教学中占据了不容忽视的地位, 它已经给教师带来了成功的喜悦, 也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有的教师只是在公开课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平时却很少用;还有的教师没有认识到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功能, 以至不管是否有实效, 每个环节都用;有的认为只要使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 代表着采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就是一堂成功的课。我们认为, 在多媒体教学中要注重处理好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之间的关系, 若教师只是单方面为扩大课堂容量而一味播放、放映, 学生只能成为热闹的观众, 就谈不上发展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更谈不上发挥学生自我实现的创造力。有些教师在设计媒体时, 总是在思考哪些教学环节可使用多媒体, 而忽视成本与效能的关系。我们应该这样思考:哪些环节可以不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而用其它媒体替代, 且更有利于学生发展自我实现的创造力, 剩下的教学环节就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如此, 才能体现教学传媒多层化, 体现教学传媒运用的“低成本、高效能”原则, 实现教学传媒组合的最优化。

四、操作多元化

一切创造性活动都伴随着美的创造和审美愉悦。因而在活动操作这一主要环节上, 要使学生感受到“多元、活泼、愉悦”等存在价值, 从而充分利用自己的天资、潜力等, 发展自我实现的创造力。

就人的气质主要类型来说, 西方现代心理学家荣格将其归纳为外向性格和内向性格。在美术活动中, 一类作者其创作主体是对趋向客体的外在运动发生兴趣, 另一类作者则是离开客体而对趋向主体及自己的心理活动过程的内在运动有浓厚的兴趣。这也就是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提出的视觉型和触觉型两种气质类型, 其实每个人同时皆备两种形态的心理活动, 只是在复杂的外界条件下, 这两种心理活动时有交替。不同气质的人, 其艺术特征也不相同。就版画制作而言, 并不是所有的版画形式都适合于不同气质的学生, 有的学生喜爱用线条, 有的学生则擅长黑白对照的三度空间效果, 蚀刻版画适合触觉型学生的制作。而石版画则吻合视觉型学生的表现。因而美术训练中的工具、材料、技法, 应供学生有很大的选择余地, 美术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特长去优选运用, 找到适合于自我表现的契机。正如被誉为“儿童绘画之父”的奥地利美术教育家费兰兹·西泽克那样——在其“青少年美术教室”里实施表现材料的自由选择制, 以最大限度地发掘儿童的表现可能性, 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随意选择, 绘画可选用木炭、铅笔、粉笔、蛋彩、不透明水彩等材料;亦可选择剪纸画、胶刻版画、蚀刻版画等;个人的意愿得到尊重, 个人的主体性得到实现, 因而创作出想象丰富、用色大胆、各具特色、富有生气的作品。

另外, 活动操作除个人独立完成这一形式外, 还可采用两人或两人以上自由组合的形式, 既有合理分工与有机合作, 又有独立操作与整体配合, 学生感受个人智慧在小集体中得到肯定的愉悦, 使其天分得到充分的体现, 探索精神、合作精神和自我组织能力进一步得到培养,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创造力。

五、评价宽容化

数理化学科都有一个标准答案, 并且是唯一答案, 而美术学科却难有“标准答案”。在美术欣赏过程中, 审美主体——学生的精神完全处在一种自主的状态, 在客体——美术作品那形象的、直观的、强烈情感的刺激作用下, 展开思维想象的翅膀自由遨翔, 带有令人解放的气质。因而欣赏美术作品, 只能“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面对学生绚丽多彩的创造性作品, 教师不一定能看懂、理解, 客观上也不允许长时间去“读”, 每一份学生作业以完全理解其深意, 即使看懂了, 教师也没有办法“判”出其高低, 这如同我们无法对达·芬奇、毕加索、齐白石的作品评出依次一样。因此, 美术教师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包容所有学生的不同个性和不同创见, 不以自己的好恶干涉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 鼓励学生挖掘自身的潜力, 弘扬自己的个性, 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可利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宣传窗、班级一角、艺术节、校报等展示每个学生的作品。鼓励学生将自己画上的故事写在画的背面, 教师可写上简短的评语与之进行思想交流。教学实践中, 有的教师在作业评讲这环节上, 匆匆忙忙, 在未弄清学生的动机而极主观地评价其作品, 以一件作品来揣测学生其人, 或单从技巧掌握上来评判其艺术价值。有些家长在评价儿童的作品时, 往往以画面干净、比例适当、涂色均匀、所用颜色与实物一致为标准, 而忽视儿童画的想象力、创造性、表现力等指标。如此, 对作品和学生来说, 都是不公平的。无论什么样的学生, 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活动。美术教师要从中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及时加以鼓励和表扬。对于好的正面肯定、扩展, 对于需要改进的方面提出建议, 在评价学生作业时, 以鼓励为主, 以创意为评价尺度, 创意好, 画面效果佳可以评为“优”。创意不够, 画面美感不强者提出努力方向, 留给改进的余地, 画好后下堂课再评。教师灵活的评判, 能给每个学生以再表现、再创造的机会和希望。

摘要:美术课堂教学是中小学开展创意教学的主渠道。小学美术创意教学实施“五化”策略, 即“同课异策化”、“氛围宽松化”、“传媒多层化”、“操作多元化”、评价宽容化”, 是发展自我实现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本文对美术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意教学,同课异策化,氛围宽松化,传媒多层化,操作多元化,评价宽容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李眉云.小学大美术教育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4]李永正, 等.小学美术教学法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创意美术启迪童心 篇3

在义务教育过程中,美术担任着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角色。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美术很容易表现出兴趣,但是这种自发的兴趣多属于浅层兴趣,容易停留在“好玩”“我喜欢”的水平上。而创意美术相对于传统的美术教学而言,更具灵活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符合学生的审美需求。创意美术的特点就在于其“创意”性的体现,在学生现有技能的基础上为创意性的发挥提供全方位的支持,鼓励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及动手实践能力的发展。

一、创意美术应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事物的关注往往始于兴趣,一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动力就会接踵而来。兴趣是活动的动力,是创造的源泉,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聆听孩子的心声,激发其创作的愿望,鼓励其创造出一个个斑斓、多彩的世界。

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去引导学生。而最直接的引导就是语言上的运用。

在《大树的故事》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遭遇了这样的尴尬:课始,我用四季的树作为导入,引出课题,接着欣赏不同种类的大树。在欣赏过后,我直接向学生抛出了“大树分为哪几个部分?”这样的一个问题。没想到的是,大部分的学生都回答是“春、夏、秋、冬”,我当时就有点懵了。课后经过反思,我总结出以下三方面的问题:第一,我提出问题时语速太快,导致学生没有听清问题,另外,我也没有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第二,在问题的用词上没有斟酌,或许改为“大树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会更精准。这样学生的思考会围着大树本身进行,而不会偏离到其他地方。第三,课堂导入应该是自然的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而不是牵强的无趣的,为了导入而导入。

这是我第一次知道,教学语言的准确性、语音语调及停顿的掌控运用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语言不单是讲授内容的,更应当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和活跃课堂学习气氛的功能。

除了语言,多媒体和小游戏同样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视频音频和小游戏,能给学生们的学习创造一个很好的情境。多媒体的引入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还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体验美术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兴趣是学习的关键,在创意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巧妙的运用语言、借助各种辅助材料和设备。将学生对美术课程的“感兴趣”和“好玩”,培养成对美术课长期的学习兴趣。

二、创意美术应注重创意思维能力的培养

兴趣是学习的良好开端,在创意美术的教学过程中,以兴趣切入,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创意思维能力是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是创意美术教育的核心意义所在。陶行知曾说:“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创意就像一缕若有似无的轻烟,随时随地都会出现。

1.消除学生的“顾虑”

在绘画时,学生经常会问我“这样画可不可以”“那样行不行”。也许是我们平时的作业中答案都是唯一的,使得他们在绘画时产生了这样的顾虑。但是创意美术追求的就是“标新立异”和“独具一格”。学生在绘画的时候思维是开阔的、活跃的。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唯一”之说。每个人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这些在考虑“可不可以”“行不行的”学生,其实已经是有了创意思维的萌芽。我们应该及时地关注到这些“顾虑”,并鼓励他们勇敢地朝着自己的创意前进。

2.鼓励学生关注生活

创意思维能力的产生离不开对日常生活的细微观察。低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在看待问题的时候,虽显稚嫩,但已经会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美国著名作家罗伯特·鲁特·伯恩斯坦也曾说过:“所有的知识都始于观察。”鼓励学生关注生活是培养创意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创意美术应注重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动手实践能力的养成是美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创意思维能力的成果展示。只有手脑联合才能产生智慧。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认为,学生的所谓“发展”应该包括“观察力、思维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三方面内容。现代社会需要“手脑并用”的人,所以实际操作能力是学生“发展”的主要因素。

虽然在美术教育中的手工课程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把能力的培养局限在40分钟的课堂内,又显单薄。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动手能力的培养应与美化生活相联系。

“让学生走进生活中的‘美术课堂,发现生活中锻炼动手能力的条件。”是我在《节日的装饰》一课中得到的启示。

那段时间正值圣诞节,班级里到处洋溢着圣诞的气氛。教室的前面摆放着装饰一新的圣诞树,上面挂满了金灿灿的铃铛、彩色的小礼物、可爱的小雪花等装饰物。教室的前后门上还贴着圣诞老人的图片,墙壁上点缀着五颜六色气球。在这样浓烈氛围里面,难怪学生作画的时候,以圣诞节为主题的作品占据了多数。画面中精彩的装饰,都是从我们的教室中寻来的灵感。最后,漂亮的作品又点缀了我们的教室。环境布置与学生的创作效果相辅相成。学生身边的“美术课堂”,可以从布置装饰教室开始,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渠道之一。它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的能力,增强学生美化生活的意识。让我们的美术走进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动手条件,创造艺术美、创造生活美。

创意美术,在言语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在美化生活的意识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兴趣为切入口,培养思维,锻炼能力,方能启迪童心。

创意美术 篇4

——一个美术活动的案例分析

东方红幼儿园 徐婷

一、案例描述及分析

案例背景:大班年级组开展了《小小中国娃》的主题活动,其中就有涉及到我国的国粹——京剧,由于大班幼儿的感知力、认知力较强,模仿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对新鲜事物很感兴趣,而京剧与脸谱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新的,不十分了解的知识,幼儿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表现欲望。在活动中,幼儿接触了京剧,并学习了由京胡伴奏,根据故事创编的京剧《龟兔赛跑》,对京剧唱腔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本课选用了幼儿较为熟悉的人物形象与京剧片断使幼儿能够在了解了京剧的角色、服装、音乐、脸谱等特点之后,利用各种材料创造性地制作京剧脸谱,旨在让幼儿在制作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对京剧脸谱特征的认识,同时也促使幼儿动手能力、审美能力的提高,并在自己亲自动手后体验京剧表演的快乐、享受制作京剧脸谱的成功带来的喜悦,增进幼儿对京剧的认识,培养幼儿喜爱京剧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案例观察及分析)

1、以京剧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我放了段《西游记》的京剧片断,然后拿出孙悟空的脸谱用京调对孩子们说:“奉观音菩萨之命,俺要保护我师傅唐僧去西天取经,等我取经回来了,再到幼儿园来做客。”这番带京剧唱腔的话立即引起了孩子的共鸣。突然有个声音用京剧的唱腔回答:“好的,祝你早日取经回来。”我寻声望去,原来是涂荣峰。这个孩子平常上课回答问题都妞妞捏捏不肯,今天怎么„„。涂荣峰的唱声引来了孩子们一阵笑声,我马上走到他身边,用“孙悟空”脸谱摸摸他的头,表扬道:“涂荣峰真能干,会和孙悟空对话了,你们会吗?”只听又有几个孩子在下面小声地用京剧唱腔唱着,于是我马上鼓励道:“呀,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棒,这么多人都会唱,可是孙悟空听不到,我们大家都来唱,孙悟空就会听到了。”孩子们在我的鼓励下,都大声地很有表情地用京剧唱腔复习了京腔的《龟兔赛跑》。唱声刚落,孩子们都开心的笑起来了„„我用“孙悟空”依次摸摸孩子们的头,给他们以鼓励。忽然有个孩子说:“老师,你这个孙悟空真好玩,能不能让我玩一下?”这是涂荣峰的请求,还没等我回答,孩子们生怕我给他玩而轮不到他们了,就抢着说:“也让我也玩玩吧?”于是我说:“那就不如这样吧,我们每人自己做一个不是大家都可以玩了。”

(分析:从孩子们的表现可以看出,由京剧直接导入活动的效果不错。教师让幼儿观看《西游记》片断引出“孙悟空”的京剧脸谱,并以京剧唱腔引题,马上勾起孩子们对京剧唱腔的回忆,情不自禁地以京剧唱腔回应,产生共鸣。涂荣峰这孩子虽然平时很活泼,模仿力很强,但在前几次的欣赏京剧活动中,叫他上来唱几句,他都不肯。几乎大部分的孩子都会唱但都不肯在集体面前表现。当涂荣峰的唱声结束,孩子们笑了,但这不是嘲笑,而是羡慕的笑,孩子们不敢唱而他那样敢于表现自己,可见他是真情的流露。基于孩子们情感发展的需要,我马上鼓励全班的孩子和涂荣峰一样,结果孩子们都不怕难为情,高声的唱了出来。这要是在平常,就算我说破嗓子也没人敢唱。所以说直接有效的导入,引出活动,及时关注幼儿的兴趣点和情感发展的需要,适当地抓住良好的教育时机,可以为幼儿提供展示表现的平台。不要刻意地追求与教案一模一样,在课堂中应灵活掌握突发事件的应变对策,说不定也有意外的收获,而且能保持幼儿的兴趣,顺利地自然地让孩子对京剧脸谱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调动孩子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幼儿自主探索,制作京剧脸谱。

孩子们对京剧脸谱产生制作兴趣后,我并没有直接示范告诉孩子制作的方法,而是提问引导他们仔细的观察,“你们看,谁能告诉我,这个孙悟空是怎么做出来的?”王梓昕好象突然激动地喊出来:“好像是先画好然后剪下来的吧?”(我看得出来她当时说话的那种自信、大胆是从来没有过的。)“胡须是用蜡光纸一条一条剪出来的,然后用浆糊贴上去的。”陈茜也大声地且又激动地说。“我也知道!做好后剪段纸条贴在画好的脸谱后面,就和我们以前做头饰一样。”我微笑的听着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讨论着,突然,奚辰林说: “还要把眼睛那里剪空了,这样就能看的到了。” “真好玩,真好玩,我要做,我要做。”„„本来我很想制止的,因为这打断了原来的设计思路。可看到他们这么起劲,我决定不打断他们。看见孩子们在讨论中都知道了京剧脸谱的制作方法,在帮助孩子们归纳过制作步骤后,我说:“你们可以和我一样做个孙悟空,你也可以做的和我不一样,做一个你自己喜欢的京剧脸谱造型。”

(分析:以往学习都是基于教师先讲解再示范,孩子被动的去学习,这样过于死板,教师只是一味的教,不断的灌输给孩子知识,不利于孩子的发展。本次活动中我让孩子们通过观察、探索、讨论的方法,把主动权教给了孩子,相信他们能说出制作的方法,没想到他们那么的起劲,那么的投入。连较内向的王梓昕,都积极的参与到其中,还响亮的说出她观察的结果,真是有点意外。由于她的一句话孩子们就七嘴巴舌地议论开了,完全忘了我还没让他们开始讨论呢!对于她的行为我非但没有指责和制止,反而在一旁静静的听着。结果出乎我的预料,通过他们自由的交谈讨论,已经初步掌握了制作的方法,这不正是我预期的目标吗?没想到在他们的交流中就能把问题解决了,那我真是太低估了本班孩子的能力。正规严肃的教学无法提供给一些急切表现而又胆怯的孩子一个表现的空间,而只有在同伴间那种宽松的氛围中他们才能大胆地毫无保留的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意见。那在教学活动中多给孩子们自由交流的时间特别是大班,我觉得是个不错的教学策略,给孩子较大的空间,让他们自由的发展,同时老师作为孩子们合作的伙伴,关注他们的发展,把握时机,创造条件,支持发展,而不能因教学计划或者教育常规的破坏,而扼杀了个别孩子发展的合理需求、儿童之间交往的需要。

二、分析与反思:

教学是精心安排的外部条件或环境,用以支持、激发、促进和引导学习者学习过程的顺利展开和学习结果的有效达成。它的本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而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通过一定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能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即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学有提高,学有创意,学有追求。那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呢?这就对一线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1、有效教学应注意如何有效地导入。活动的导入无非是为了激发孩子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活动做铺垫,为了一个好的导入,老师费尽心思,想出各种点子,花样百出的变招。但是,那些流于形式,表明富丽堂皇的形式未必能引起幼儿多大的兴趣,即使有那多数也是表面的兴趣,幼儿的好奇心也会随着“神秘”东西的出现而很快消失。我觉得那种导入形式倒不如直接导入来得简单明了,这样不会因为激发孩子的兴趣而浪费孩子宝贵的学习时间。至于孩子的兴趣不只是单单的形式多样化,引题的新颖性,而重在于教师的指导语、表情手势等能否与孩子产生情感共鸣,形成和谐的互动氛围,这才能激发孩子们真实的活动兴趣,也为后续的学习活动做了有效的铺垫。如案例⑴就采用直接引出活动,利用观看《西游记》的京剧片断引出孙悟空脸谱,再辅助一些教师有表情地演唱京剧,就足够能激起幼儿对京剧的回忆及对京剧脸谱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既不浪费孩子宝贵的时间又能真正起到激发孩子真实兴趣的效果,我觉得在教学中应该提倡。

2、有效教学必须关注孩子发展的合理需求。《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提到,要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是基于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基于培养完整儿童的科学依据。在幼儿园,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多方面的发展需要就是满足情感的需要、运动的需要、与同伴交往的需要、探索的需要和表达的需要。案例⑴中,涂荣峰和孩子们的这种就是强烈的情感需要;案例⑵中,王梓昕、陈茜、奚辰林等孩子之间的交流讨论,就是同伴交往的需要。教师关注孩子发展需要的实际对教育是很重要的。众所周知,幼儿的某些行为和能力的产生,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会产生变化,环境提供的相应刺激在促进这方面的发展上会显得特别容易。我们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时间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孩子们强烈的情感表达和突然热衷的交谈讨论行为,往往是符合大班年龄孩子发展水平的新的需要,这也许正是机会,所以我应该捕捉这种机会,并适度的放开,给孩子们尽情的表达空间、自由交流讨论的时间,这样既满足了幼儿情感发展和交往发展的需要,同时又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及概括能力。

3、有效教学必须提高教师的教育机智。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权变的过程,是一个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机智,面对变化的幼儿和突发的事件,能巧妙地因势利导,善于随机应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善于把握幼儿心理,敏锐捕捉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细微变化,而不能照本宣科地一贯进行下去。如案例⑵中王梓昕的变化,本来是一个不爱发言的孩子突然对这一内容感兴趣,大声地发表着自己的意见而且是不加约束的,甚至打乱了原来的教学程序。可我却敏感地发现王梓昕面对感兴趣的事物竟然忘了往日的害羞,大胆地说出她的观察结果,而且乐于与同伴交流。针对这一现象,我并没有阻止,而是给她一个自由交谈的空间,并不一定要求她在集体面前说,可让她在少数同伴面前学会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样也可以培养她的说话能力。再如案例⑴中的涂荣峰突然用京剧唱腔创编的话来和我对话,这是我始料未及的,但我能灵活的做出反应,因势利导地以鼓励涂荣峰来发动全班孩子演唱京剧,这既解决了上次教学中幼儿不愿唱京剧的难点,又激发了幼儿对这次制作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小班美术活动:《美丽的花布》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在之上进行印画,培养幼儿对印章画的兴趣。

2、体验美术活动中的美感和快乐感。活动准备:

1、胡萝卜印章、盘子每人一个,颜料若干。

2、范画一张,幼儿操作纸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洋娃娃的花衣服

师:小朋友们,瞧,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洋娃娃)这个洋娃娃漂亮吗?洋娃娃的衣服漂亮吗?(幼儿自由回答)

师:洋娃娃的衣服就是用这样的花布做出来的。(出示范画)师:你们知道这些花布是怎么画出来的吗?今天呀老师就教大家做漂亮的花布。

二、我也来印花布

师:这么漂亮的花布大家想不想自己画一幅?来,让我们试一试。引导幼儿学习印章画,师生共同参与作画。

1、教师示范讲解(重点强调所蘸颜料的量和印画的方法、力度)

2、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1)让幼儿进行印画,提出要求。

(2)重点提醒幼儿在蘸颜料时要适度,不要太多或太少,用力、方法到位。

(3)注意卫生,强调一个印章印过一种颜料后,不可以再去蘸其它颜色。

(4)尽量多印,使画面色彩丰富。

三、我的花布展

幼儿把印好的画带到展区,并把它介绍给其他小朋友。

四、总结评价,结束活动

以“洋娃娃”口吻说:“今天我们小朋友为我设计了那么多漂亮的花布,我太高兴了,这些花布我都收下了,谢谢你们。”

教学反思

夜晚的天空 今天我们开展了《漂亮的花布》活动。在开展这次活动前我真的很担心,恐怕孩子们不感兴趣,结果真的超乎我的想象,孩子们玩得热火朝天,印出的作品真是千姿百态、色彩丰富。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真是让我惊叹。“老师,你看小月印的这是什么呀?”正在我为孩子们高兴的时候,萌萌大声地喊了起来。我过去一看,哇,真的是一塌糊涂,纸上黑黑的一片有几个黄色的星星也与黑色的颜料掺在了一起,确实不好看。我再瞧小月,皱着眉头好像就要哭了。嘴边想要否定的话又收了回去,于是我说:“小朋友们,我们问问小月的想法好不好,看看他是怎么想的。”“小月给大家说说你印的是什么好吗?”他说:“老师,我印的是晚上的天空,我把纸先涂黑了,然后再用小星星印章印出黄色的小星星。可是我印小星星的时候黄色的颜料和黑色的颜料老掺在一起。”我一听,明白了,原来他没等黑颜料干了就印上了小星星。我没有说出来,对大家说:“小朋友们,小月的想法好不好啊?”“好!”“我们一起来帮他找找原因吧。”还没等我说完,最机灵的小丁丁就喊了起来“老师,我知道,等黑颜料干了再印就不会这样了。”“好,我们试试。”我拿来一张纸,“老师给你黑颜料。”最热心的佳佳拿来了黑颜料。我只涂了小小的一块,“我们把他拿到太阳下晾干好不好?”过了一会,黑颜料干了,我让小月自己印上了小星星。“老师真的不那样了”“呀,真好看,原来等颜料干了还可以在上面印别的东西。”“老师下次活动我们还印好不好,我也想印一个这样的花布。”„„

活动对于幼儿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让幼儿主动参与,充分活动。此活动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一个活动使幼儿各种能力得到发展。设计上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主要体现让幼儿运用自己的经验尝试解决问题等,使幼儿在充分的自主活动中获得经验,使每个幼儿都能感兴趣的参与到活动中。

在本次活动中体现了活动性的原则。首先,在活动中,充分放手,让幼儿自由创作,探索设计花布,让幼儿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印出不同的花布;其次,及时肯定幼儿的创作,不断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活动真正成为幼儿发展的手段。

总之,本次活动力求创新,尤其是在艺术教育领域方面有所突破。首先,教材来源于幼儿,从幼儿中生成,活动的实施过程立足于幼儿的需求以及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其次是整个活动环境非常轻松,让幼儿再看、说、做中,自由充分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

小班美术:美丽的印画 【zmf66110】【教学讨论】 【打印】

(本案例侧重于评价小班幼儿的印画兴趣)P0 一.背景分析:印画是美术活动的另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让幼儿在印印画画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艺术活动。小班幼儿年龄小,需要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通过这种绘画形式,深受幼儿喜欢。印画是在原有物体外形和特征上进行艺术创造,创造出来的作品容易成行,而且风格迥仪,富有童趣。一片树叶、一根树枝、一粒黄豆都是印画的材料来源,它们是那么天然、淳朴,幼儿在操作、印画时与这些自然的物品亲密接触,真情对话,对这个多彩的时间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感受世界万物之美。幼儿本身也是印画的素材,他们的小手是那么地美,那五个小手指头就是一副美丽的图案,他们的小脚丫也能印出足底世界------孩子用自然之物印出美丽的图案,开启自己的智慧,想象添画出更美的东西,思想的翅膀随意驰骋、迸射出跳跃的火花-------印画可以灵活孩子的双手、美化孩子的双眼;印画可以净化好的心灵;印画可以激发孩子的情感、引发孩子的童趣。P4 二.主题目标:

1、激发幼儿对印画的兴趣。

2、在看一看、玩一玩、印一印、说一说等过程中,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三.案例描述与评析P8 活动程序 教师教育行为和策略 幼儿表现 过程评析

(一)看一看(描述阶段)(1)出示范画,让幼儿欣赏:“你看到了什么?”P12(2)把孩子们带来的材料摆放出来一一展示,一边欣赏,一边倾听孩子介绍我为什么带这些材料,觉得这些材料可以用来印什么物体(树枝、黄豆、花生壳,莲藕、洋葱的横切面,小纸团、大小不同的硬币等)。众幼:“哇,这么好看!” 王江灵:“我看到用花生壳印的小虫子。” 应佳涛:“我看到了小虫爬累了,就停在菜叶上睡觉了。” 李烨:“我要用花生壳印葫芦娃!”P16 张霞:“我要用黄豆印小雨点,还用鸡蛋壳引小花和小草。” 张能:“我要用贝壳印房子,让小螃蟹住到里面,我喜欢小螃蟹,它走路可奇怪了,还有两个钳子很厉害。”

从幼儿的欢呼和争先恐后的描述中,可以发现小班的孩子对这种容易成形绘画形式非常感兴趣,并且很快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为下面的欣赏和感受作铺垫。张霞小朋友是女孩子,女小朋友大都喜欢小花和小草之类的东西,看来她已经想好自己要印画什么内容了。

男小朋友的品味跟女孩子不同,他们大都喜欢动物或葫芦娃之类打打闹闹的东西,但他们能根据材料的造型不同与自己心中要印画的内容联系起来,说明他们对印的特点有了初步的感受。P20 二.玩一玩(尝试阶段)(3)示范边讲解印花画的方法。

(4)让个别幼儿上来玩一玩印画,并说说尝试后的感受。丹丹:“真好玩!” 若梅:“不小心要弄脏手的” 陈琪:“还有衣服也要弄脏的。”嵋丹:“颜料要涂得多一点,这样印得就明。”P24 李轩:“在印不出来的地方,可用水彩笔画。” 敏敏:“颜料涂得不要太多,会糊掉的。通过部分幼儿的尝试,得出了经验和发现问题的所在,比教师自己一遍又一遍地示范讲解来的有效,小伙伴的经验之谈,幼儿容易听懂,也容易采纳。

(三)印一印P28(练习创作阶段)(5)你想印什么?(要求先在心里想好内容或主题)(6)你喜欢用什么颜色来印?(7)你为什么要选择这种颜色? 陈琪:“我要印奥特曼。”P32 李轩:“我印怪兽。” 敏敏:“我想印蝴蝶和花。” 李烨:“我用各种颜色印葫芦娃。” 张宇:“我用黑颜色印怪兽。”P36 灵怡:“我喜欢梅花,我用红颜色印花。” 张宁:“我想用小手指头印葡萄。”

一片树叶、一根树枝、一粒黄豆都是印画的材料来源,它们是那么天然、淳朴,他们用自然之物印出美丽的图案,开启自己的智慧,想象添画出更美的东西。从他们的话语中可以知道,孩子的心里要画得内容很多,这说明孩子对印画的兴趣大大激发了他们想象的翅膀,扩大了思维的空间。

(四)说一说P40(评价阶段)(8)展示作品,幼儿自由欣赏,说一说“我最喜欢的一幅画,为什么?” 所有幼儿都非常投入,他们很兴奋地围在作品前,大多在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我的小花有很多种颜色,每个花瓣都有一个颜色,太阳出来了,小花瓣还会亮亮的,可漂亮了,你们知道我是用什么印出来的吗?是用糖果印出来的。”

“我印的是一只可爱的小白兔,我的小白兔有圆圆的头,它本来是没有长耳朵,是我用油画棒画上去的。旁边的小白菜、小白兔很爱吃,我是用菜叶印的。” 幼儿迫不及待地要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同伴,希望得到大家的赞扬,幼儿的评价既直率又初浅,有的幼儿认为全部用黑颜色画怪兽不好看,说明幼儿感受表现能力都在提高。教师启发幼儿找出每幅作品与众不同的地方,发现别人和自己作品的优点和缺点,使幼儿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四.活动反思:

印画是美术活动中的内容之一,这是一个包含着各种教育机能的主题活动,我们通过印画这有趣的形式,孩子通过收集有关印画的材料,使他们亲近和认识大自然,通过讲述印画内容,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通过印印添添,培养了审美力和动手能力┅┅从而促进了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通过这个活动发现孩子们的兴趣非常浓厚,由此也给我们以启发: P44

1、通过欣赏大班幼儿和本次活动中好的的作品来激发幼儿印画的探索欲望。

在班里设立“美丽的印画屋”活动区角,投放更多的印画材料,如各种大小不

一、形状不同的树叶,蕨类和其它草的叶子,提供一些好的衣服纸模等来延伸印画的探索活动,把大班幼儿和本次活动中好的一些作品布置成一个展区,一幅幅色彩鲜艳、充满童趣的作品吸引孩子的目光,他们边看边发出赞叹:“哇,好漂亮┅┅”告诉幼儿你们也能印得这么美,甚至比他们更好。开放性的探索活动,让幼儿自己选择、决定活动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发现印画方法,老师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幼儿的不同选择,以开放的意识提供不同的环境和材料。幼儿在这种开放活动中拓宽自己的空间,发挥自己的潜能,形成自己的个性。

2、在教学中运用趣味形象的语言提高幼儿的印画兴趣。

小班幼儿在印画过程中,往往急于求成,印出的作品粗糙、散乱,有的孩子有畏难情绪,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地运用形象性的语言帮助幼儿大胆完成作品,如点画“小老鼠”,老师说:“一条小路,变做小桥,小小眼睛,长长尾巴。”又如印画“彩色雨”,老师说“上面点点,下面点点,红色点点,黄色点点,绿色点点。”“哦,这里下大雨,多点几点;这里下小雨就少点几点。”画面的疏密布局就形成了。P48 幼儿的世界是游戏的世界,幼儿的生活是游戏的生活,幼儿园探索性主题活动就是在教学活动中不断生成和完善的,因此在活动中我们积极地营造宽松的氛围,让他们在游戏中探索,在摆弄中发现、在操作中表达、在玩耍中想象。孩子们喜欢探索、喜欢发现、喜欢改变自己的观点,喜欢以各种形式和想法改变自己、发展自己。

背景:

幼儿教育要把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放在首位,使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并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以及生活经验来选择内容。线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在幼儿园和小朋友玩跳绳、翻河、跳皮筋等有关线的游戏,幼儿很喜欢,所以我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开展了本次活动。其中我之所以选择米罗的作品,因为他的作品给人无限地想象空间和幽远的意境,线条的形式美比较突出,线条作为点、线、面中的一种,准确地把握和使用线条,可为幼儿以后学习美术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活动目标:

1、幼儿初步感知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趣的线条。

2、欣赏米罗作品,体验线条与色块的组合美

3、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创作,分享成功。

活动准备:

电教设备,米罗作品、柴可夫斯基交响曲

勾线笔、大卡纸、颜料、画笔等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以游戏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1、玩“线条”游戏(放轻音乐)

一直线---围成圆---螺旋形---两条直线

2、提问:游戏中你发现了哪些有趣的线条?

幼儿A:我们排成了一排,象一条直直的线。

幼儿B:线围起来变成了圆

幼儿C:还有排的队形象小蜗牛的背绕呀绕

(自评:在安排这第一个环节时,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点,以游戏的形式出现一是为了能很快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二是为下面寻找生活中的线条作好铺垫。从活动中看出幼儿对游戏非常感兴趣,他们活动的积极性比较高,合作意识也增强了,个别幼儿排队比较慢时,还得到了能力强的小朋友的帮助。幼儿注意力很集中,尽管个别幼儿在描述线的形态时语言能力有所欠缺,但他们积极寻找队形中有趣的线条。在老师的帮助下认识了旋涡线。)二:结合课件幼儿回忆生活经验

1、幼儿相互讨论生活中的线条 提问: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线条?

幼儿A:毛线、电线。

幼儿B:绳子、地板缝、弯的线。

幼儿C: 曲线、弧线等

(自评:这一环节旨在通过讨论和交流来丰富幼儿对生活中线的认识。拓展幼儿的思维。在活动中,他们的讨论非常热烈,有的说电线、绳子、有的说三角形,正方形是线围起来的,还有的说头发、眉毛等都是线。幼儿很会动脑筋,能说出幼儿平时生活中自己接触到的线。效果比较好。可见线对幼儿来说是通俗易懂的,而且幼儿的生活经验比较丰富)

2、欣赏人体的轮廓线。

个别幼儿摆造型,集体空手练习画人体的轮廓线

(自评:幼儿在摆一摆、动一动的过程中不仅体验到了线条的变化,而且调节了当时活动的气氛,幼儿积极参与。都乐意上台摆自己最“酷”的造型。幼儿情绪高涨,欢呼声一阵高过一阵。)

3、欣赏生活中典型的线条

地平线---直线

小乌龟背上的花纹----锯齿线

海藻---波浪线

太阳的光芒----放射线

(自评:幼儿从欣赏生活中的典型实物,从中寻找实物中隐藏的各种线条,不仅学会了认识事物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而且培养了幼儿敏锐地观察力。幼儿在这个环节中注意力非常集中,不断地思考问题,收益非浅。并请幼儿用动作来表示各种线的形态,非常逼真,既做到了动静交替,又活跃了活动气氛。)

三:欣赏米罗作品,体验线条与色块的组合美

1、欣赏作品的色彩美

幼儿A:有很多的颜色

幼儿B:有一大块的黑色

幼儿C:很漂亮,五颜六色

2、寻找作品中的线条体验构图美

3、幼儿读画体验意境美

提问:在这幅画里你看到了谁?他们在干什么?什么时候?请你用一段完整地话来说。

幼儿A:一天晚上,一只蜘蛛出来玩,天上有月亮,它看见了一只小猪,它迷路了回不了家。后来蜘蛛就送小猪回家了。

幼儿B:一只小虾在河边玩耍,它发现了一块圆圆的饼,它就游过去吃,可是没有吃到,它就游回家了。

(自评:在米罗的作品中寻找线条不仅是对刚才认识线条的巩固而且幼儿体会线条在艺术作品中存在的魅力。线条好比是“骨架”,色彩与线条的结合“有血有肉”,给幼儿以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幼儿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对画面的理解,让我们看到了美妙的童心世界。)

4、幼儿在不同的方位读画

(自评:娃娃读画这个环节是非常有趣的,幼儿从画面的不同方位看同一幅画,其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如:从真面看第一幅画,有的幼儿说看到了月亮挂在树上,倒过来后该幼儿却说是月亮种在泥土里。对整幅画的理解幼儿能试着讲述一个精彩的小故事,幼儿的积极性比较高,都愿意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说出来。虽然这幅画幼儿所表达的意思和意境和在大画家的眼里所表达的愿意是截然不同的,但是幼儿有幼儿独到的审美眼光,在他们的世界里是充满着童趣的,这种尝试不仅体现了尊重幼儿,而且幼儿的主体性也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四:听音乐尝试用线条和色块作画

1、听音乐幼儿想象作画

今天我们也来和线条做游戏,学一学大画家米罗

(自评:幼儿在前面的环节中得到了很多的启发,他们跃跃欲试的心情表露无疑,幼儿尝试用线条和色块大胆地进行创作,不仅满足了幼儿的表现欲望,而且锻炼了幼儿的胆量。)

五:展示作品、交流评价

1、说一说你用了哪些线条组合的?

2、象刚才那样读一读你的作品:什么时候、有谁、在干什么?你是否想把你的画挂在活动室里?

3、参观别人的作品并交流。(自评:通过欣赏别人的作品,进一步感受线条所表现的魅力,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中,增进了友情,体验到了成功感,同时也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真可谓“一举三得”。)

活动延伸:在音乐中找线条,并根据音乐对你的感受来组合线条。

分析与反思:

1、本活动符合“学会审美”的教育理念,让幼儿充分体验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的乐趣,丰富其美感经验,从而培养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自我寻找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线条到一起欣赏各种线的形态再到欣赏作品中线的利用最后尝试引用线条与色块组合画面。层层深入、由易到难注意了条理性。另外在设计上注重了开放性。如:开放式提问,探索性的观察,尽可能地给幼儿留下多角度选择的机会,以及创造空间。同时,在引导过程中老师充分发挥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拘泥于老师对作品的解释,甚至不拘泥于创作者原有的创作意图,让幼儿根据自己对作品所传达的信息的体验和理解,变换不同的欣赏角度,让幼儿发表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这种解释阶段的指导效果比较明显。

引导幼儿回忆生活经验,也是描述阶段的指导,主观感受和印象的描述。安排了玩一玩排队形的游戏,一方面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愿望,另一方面体现了动静交替的原则,接下来是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说说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有趣线条,对线条有一个粗浅的认识,然后大家一起欣赏生活中典型的线条,通过老师一边画一边欣赏加深对线条的感知和不同感受的体验,体会线条的美。

2、借用画家米罗的作品,充分欣赏线条与色块的美。这是形式分析阶段的指导是幼儿美术欣赏教育的关键环节。通过介绍大画家,先欣赏作品的色彩美,然后引导幼儿用小眼睛寻找作品中的线条,体会作品中线条与色块组合的方式。最后是解释阶段的指导,我们发现以往的活动中对幼儿的理解太少了,我们总是用自己的思想去体会幼儿的心情:“以大人之心、度儿童之腹”,我们很难客观地站在幼儿的角度,用幼儿的眼光观察这个世界,用幼儿的心理思考这个世界,因此在活动中,让幼儿从整体出发,用自己的眼光去感受、去体验,另有一番情趣。一方面充分发挥了幼儿独特的艺术想象力,另一方面又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美术作品所蕴含的意义,这些都是幼儿能够理解的,能够接受的。所以安排了娃娃读画这一环节。

3、幼儿对美术欣赏的基本艺术语言与形式美的原理的认识可以经美术创作来获得,于是安排了学米罗用线条和色块来做游戏,鼓励大胆创新,不要求幼儿有多高的绘画技巧,而在于你是否用心去体会,用心去表达,追求画面的多样与别出心裁.4、我把评价阶段的指导重点放在对作品的欣赏判断以及揭示作品对于人类美术活动的意义上,以帮助幼儿从多样化的作品表达方式中吸取经验,提高欣赏判断能力和欣赏趣味。所以安排了介绍自己作品中使用的线条和色块,说一说自己的作品,最后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大家与他们一起分享,体验成功感。

创意美术活动 篇5

活动目标:

1、能根据自己剪下的手型图,进行组合拼贴,创作与众不同的画面。

2、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体验手型画的乐趣。

重难点:

组合手型图,拼贴出与众不同的画面。

活动准备:

废旧报纸若干;每人一张黑色卡纸、一把剪刀、一只黑色水彩笔;每组一盒浆糊、一块抹布;实物投影仪一台。

活动过程

一、带领幼儿玩手指游戏,激发幼儿兴趣。

1、玩手指游戏:石头、剪子、布。

2、其实,我们的手不仅能变出石头、剪子、布,还能变换出很多的手型来,教师边念儿歌边做动作,我的小手变变变,变成兔子跳跳跳;我的小手变变变,变成蝴蝶飞飞飞;我的小手变变变,变成乌龟爬爬爬……

3、请小朋友用你自己的一只手来变换出你喜欢的手型。(幼儿自由变)

二、幼儿画手型。

1、小朋友,你能把你变换出的手型画出来吗?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做手型,请幼儿试着在报纸上画出来。

2、请个别幼儿变出手型,其他幼儿照着画。

3、幼儿自己变手型并画下来。

4、能力弱的幼儿可以照着自己的手型轮廓描画下来。

5、请幼儿将自己画的手型图剪下来。

三、幼儿尝试手型组合。

1、刚才我们一起画了好多手型,还把它们剪下来了,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选一些手型通过投影仪观看)

2、你觉得这些手型像什么?(引导幼儿从各个角度去观察)

3、如果把这些手型图组合起来,拼一拼、摆一摆又会变成什么呢?(请个别幼儿上来试一试)

4、教师小结:单个的手型图像好多东西,把它们放到一起,拼一拼、摆一摆,又会变出更多的东西,真有趣!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5、幼儿用刚才剪好的手型图在黑色卡纸上尝试摆拼。(教师巡视,关注有创意的作品)

6、教师挑选几幅有创意的作品,通过投影仪让幼儿欣赏。

7、请这几名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

四、粘贴手型组合图。

1、小朋友拼的手型图真有趣,可是这些手型图只能放在桌子上看,一拿起来就会散掉,怎样让它能够拿起来,让更多人一起欣赏呢?

2、请幼儿想办法,自由发表意见。

3、最后确定用浆糊粘贴,教师讲解粘贴方法。

4、幼儿再次摆拼手型,最后将自己最喜欢的手型图用浆糊固定在黑卡纸上。

五、欣赏作品。

1、请幼儿大胆地介绍自己的手型组合画。

2、同伴之间互相说说喜欢谁的手型画,为什么。

创意美术教案 篇6

知识与能力:组织学生欣赏大师作品,要求学生会解读大师作品的创作特点及富有创意的表现形式。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模仿大师们的表现方法及形式来进行创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欣赏中接触到著名的美术作品,并能用简短的语言大胆的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了解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能运用形状、线条、色彩简单构图表现作品。

教学难点:

欣赏解读艺术大师作品,通过想象尝试抽象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策略:

本课属于抽象的造型表现课,课程作业及要求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本课主要通过欣赏艺术大师的作品,使学生会解读大师作品的创作特点及表现形式,引导学生像大师那样敢于想象和表现,最后会用各种材料、大胆地、毫无顾忌地画出自己想要画的色彩和形象来。通过对基本形状以及色彩的认识,了解大师作品的整体特征,运用色块以及线条组合、形成作简单的形与色的结合,教师通过赋予各种名称进而启发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待作品的表现形式,不仅仅有写实表现还会有这样的表现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尝试,通过相互的借鉴、在通过模仿大师的作品最后完成自己的创作。

二年级小学生想象力丰富,能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发联想,而且乐于想象,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表现欲望强。就绘画而言学生想象力丰富,但表现作品的手法上单一,基本上以笔绘以及粘贴为主,从一年级开始基本上以写实表现手法进行训练。想象与表现之间还是存在着差异。本节课教学内容与以往内容有所不同,学生欣赏的作品,以及要表现的手法上有所突破,本课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从另外一节角度上切入让学生尽量的摆脱写实手法,让他们能了解艺术表现还会有抽象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总体来说通过欣赏、比较、思考、尝试,这一过程是学生能够感受,并体验抽象表现的乐趣,能从中锻炼艺术表现手段,丰富艺术学习视野。

初次面对大师的抽象作品,学生没有头绪,有的学生看画面觉得像这个,也有学生看画面觉得像那个,各自有各自的看法。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时,可指定一个具体的形象让学生来联想,从学生的联想中引导学生分析点线面的运用。在作画的时候,大部分孩子从小受家长及周围人的影响,接受的都是很具体的画,所以会有学生不敢动手实践,这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画出一个抽象的形象,再鼓励学生去进行想象、添加,学生就会逐步放开手脚,进而大胆地进行创作。

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采取以欣赏为主的模式, 能够通过自己的分析与判断,在集体解读名画的过程中,一步步地将大师作品中的单个符号元素解读出来,他们集体解读的过程同样包含着欣赏与理解的过程,使他们能够对大师独特的绘画形式与绘画风格特点有比较清晰的认同与理解。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点线基本形状以及色彩的认识,了解大师作品的整体特征,运用色块以及线条组合、形成作简单的形与色的结合,教师通过赋予各种名称进而启发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待作品的表现形式,不仅仅有写实表现还会有这样的表现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尝试,通过相互的借鉴、在通过模仿大师的作品最后完成自己的创作。

美术字创意大学 篇7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意思维能力

在《美术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课程应突出美术教育的趣味性,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航力,使课程内容与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识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激发学习的动力,努力追求生活的艺术化。”创意具有诱发性。创意常常得意于人们的某种灵感,而灵感诱发形成了想法和念头。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诱发他们去思考,打开他们创意思维之门,如果学生不想思考,是因为他们没有思考的动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利用多种手段如:绘画接力赛,一分钟奇思妙想,音乐引进课堂等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面塑课堂中,我首先播放了一段面塑动画,在动画中有学生十分喜爱的愤怒的小鸟游戏内容,学生看后十分喜爱,激发了学生的创意思维,有学生就用类似愤怒的小鸟造型,创造出圆润的夸张的猪和狗等形象,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顺利完成了课堂教学的内容,达到课堂教学的理想目的和初衷。

二、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激发创意思维能力

创意具有形象性。也就是说,人们在产生创意的时候,一般情况下他的思维活动是形象思维并用表象来把握对象,这个时候的创意还是“具有或多或少明晰程度的表象”。例如,在橡皮泥课上,有的班级因为电脑不能正常使用,所以教师准备的图片资料没办法给学生观看和欣赏,学生缺少了直观视觉感受,凭空想象一只鸡或者蝴蝶、老虎的造型就比较困难,大多无从下手,无法制作,即使制作出来的,也往往是呆板的,脑海中没有基础形象,又怎么能有新的巧妙构思。正如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所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巧妙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给学生以直观动感的视觉刺激,激活学生的思维领域和想象空间,很多奇思妙想的艺术作品就会从大脑中源源不断地创造流淌出来。因此,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应遵循《美术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开发者和研究者;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课程资源的选择、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方面,都应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三、给学生自由的时空,拓宽创意思维能力

创意具有自由性。创意来自人们的自由想象,想象的时空无拘无束,天马行空,自由奔放,任意畅想;教师要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包括给学生“说”的时空,让学生自信地表达;给学生“猜”的时空,让学生大胆地创新;给学生“动”的时空,让学生勇敢地探索;给学生“表现”的时空,让学生成功地体验。例如在《以刀代笔》一课中,教师先不教学生识别刀具以及各种刻刀的效果,而是让学生自己先在木版上动起来,刻一刻,看一看,说一说,在木刻的过程中体验刻刀的特性,在先学的过程中自由的感受刀工的细腻变化。这样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暇想的空间,自由的体验在刻刀过程中的种种变化和细枝末节,那种心理的深刻体验和愉悦快乐是无法用言语来描述的,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法用什么教学手段教学技巧无法替代的,这也就是教学艺术上的高潮“此时无声胜有声”,达到“教而不教,学而不学”的教学境界,水道渠成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

四、给学生有益的评价,提升创意思维能力

在《美术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应努力探索适应美术教学特性的评价方法,淡化评价的甄别、选择作用,突出评价的改善、促进功能。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评价形式和评价手段,不能用同一形式同一标准去评判、甄别学生。否则,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热情,甚至高涨的学习激情。创意具有不成熟性。由于创意诞生于整个创造或者创新活动的初始阶段所以需要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再思维或者再完善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因思考不成熟而导致一些问题,而某些问题在学生看来,正可能是他得意之点。例如,在面塑课上,某男学生并没有按照课堂要求练习做花,而是将面搓成一跟长面条,并将其盘曲成大便的形状,旁边同学哄然大笑,他也洋洋自得。创意的延伸功能就是创造,创意是创造的前提基础和事先准备,没有创意就不会有创造或者创新,因为创意产生设想和思路,只有创造才能把设想物化为有形的产品。创意是传统的叛逆,是打破常规的哲学,是大智大勇的同义,是导引递进升华的圣圈,是一种智能拓展,是一种文化底蕴,是一种闪光的震撼,是破旧立新的创造与毁灭的循环,是超越自我超越常规的导引。创意能改变世界,创意的价值在于指挥人类的活动,当创意实现以后,物质世界就发生了变化。创意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意!是现代人、现代设计人的第一要素!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挖掘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希望,是教育的春天。

参考文献

[1]严琼.《西部科论坛》,2008年第12期.

大班美术活动:纸箱创意造 篇8

纸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对于大人来说是废弃的垃圾,可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却是他们的“心肝宝贝”。每个家庭都有大大小小不同的纸箱,我们与孩子一起把各种废旧纸箱搬进教室,任由孩子摆弄:开火车、做开心屋、跳板、搭城堡……现在,我们又指导孩子开展纸箱创意绘画活动。原是大人眼中的“垃圾”,现在却成为孩子们感兴趣的绘画材料,让孩子们先是在上面涂上银灰色的丙烯颜料作底色,然后再用红色和黑色颜料分别进行创意装饰。通过老师的引导,一幅幅富有想象的作品呈现在纸箱上,最后再将纸箱进行创意造型。银灰色的底,红色和黑色的点缀装饰,让孩子感受浓浓的“中国风”。而创意活动是孩子动手创造美的过程。教师根据孩子的实际发展水平,对幼儿活动过程进行预设。预先设想孩子在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想法或疑问,尽量考虑到活动的可行性及目标的达成度,尽可能充分地挖掘活动中的隐性课程,有针对性地指导幼儿。这次活动我针对本班孩子已有的绘画经验设定三个目标:欣赏几种纹样,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尝试运用边饰、角饰、中心装饰的方法对纸箱进行创意装饰;喜欢生活中美的事物,愿意大胆创新。重点指导孩子学习掌握边饰、角饰、中心装饰和几种组合装饰的方法。

在纸箱上作画,也是变废为宝的一次环保活动,既节约了绘画材料,又满足了孩子们的绘画兴趣,让孩子们与“低碳”走得更近,同时也让孩子感受到在纸箱上作画原来可以如此“精彩”。

活动目标:

1.欣赏几种纹样:云纹、花朵、火、浪花,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2.尝试运用边饰、角饰、中心装饰的方法对纸箱进行创意装饰。

3.喜欢生活中美的事物,愿意大胆创新。

活动准备:

ppt图片,范例,幼儿前期涂好底色的纸盒、纸箱,丙稀颜料,水粉笔,有花纹和图案的物品。

活动过程实录:

1.欣赏ppt组图一,感知云纹、花朵、浪花、中国结、火的纹样的美,说出自己的感受。

师:你发现这几张图片上有什么?有哪些纹样?

(运用ppt图片,给孩子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从孩子“哇”的惊奇声中,画面吸引了孩子。孩子的想象很丰富,云纹的线条像跑道,像浓烟、像龙身上的鳞片等等。)

2.播放ppt组图二,感受边饰、角饰、中心装饰和几种组合装饰的方法。

师:这些是艺术家们设计的装饰方法,看看每一张图片上装饰的方法一样吗?运用了哪些纹样?

重点引导幼儿感受边饰、角饰、中心装饰和几种组合装饰的方法。

(这一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难点,让孩子掌握这几种装饰方法,为后面的创作活动做准备。)

3.播放ppt组图三,欣赏生活中的物品:手机、靠枕、花瓶、电脑。

师:知道了几种装饰方法,看看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了这几种装饰方法呢?

幼儿:“电脑的边缘有螺旋线”,“靠枕有一半运用了凤凰的纹样”,“花瓶的中间有菊花,瓶口有波浪线”……

(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生活中来,再次巩固学习几种装饰方法。)

4.教师小结:我们欣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知道有云纹、花朵、浪花、中国结、火花的纹样,还知道边饰、角饰、中心装饰和几种组合装饰的方法。线条有粗细、长短、黑白、远近对比,还将点和线相互结合画画,今天老师把小朋友带来的纸箱也穿上了一件漂亮的新衣,一起来看看。

5.欣赏范例。引导幼儿观察每一面的装饰方法以及底部颜色的变化?

(教师范例的提供,再次拓宽孩子的思路,感受不同的装饰方法。)

6.出示幼儿前期涂上底色的纸盒纸箱。

师: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也来当设计师,用不同的装饰方法把纸盒纸箱穿上一件美丽的衣服。线条有粗细、长短、黑白、远近对比,还可以将点和线相互结合画画。

7.幼儿创作,教师指导。

茹茹在纸箱侧面画了孔雀羽毛的纹样,在另一面画了蝴蝶的一半身体,还用城墙线在纸盒的边缘装饰,一幅古香古色的画面在眼前呈现,俨然又回到古文化的氛围中。

科科则像一位大画师,用一些斜线和点在纸箱的一面很快布满。咦!另一些方块一个接一个横在中间是什么呢?他告诉我,那是“中国结”。

然然在纸箱的中心画了一朵大大的花,花蕊用细细的长的短的线条表现,再用了沙子点进行点缀,接着她又用了蜗牛线在四角装饰,一朵美丽的花开心地绽放。

翔翔用了一些锯齿线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地排列,他告诉我,那是火山爆发了,有岩浆流出来了,在另一面画了一些弯弯曲曲的波浪线,那是大海,海上有几只海鸥再飞翔,多么富有想象的画面!

8.作品展示,相互欣赏。

(展示每一位孩子的作品,教师引导孩子互相欣赏,互相评论,互相学习,体验到自己的作品受到关注的喜悦。)

9.奖励“创意之星”,为每一位孩子奖励一颗五角星。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有成就感。)

10.合影留念。

(孩子与作品一起拍照,再一次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其乐融融。)

活动延伸:纸箱创意造型

鼓励幼儿尝试将纸箱创意造型,大胆想象,感受乐趣。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是一次创意装饰活动,活动过程中通过欣赏三组ppt图片让幼儿循序渐进感受中国传统纹样的美,欣赏几种装饰方法及生活中的物品。让孩子获得一些经验,为他们更好地自由表现插上想象的翅膀。

从这次活动中我也得到启示:教师要注重细节,关注孩子,及时指导与鼓励。创意活动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孩子在活动中的思维非常活跃,想象丰富,每个孩子的创意都值得我们关注,要留给孩子足够的时间思考,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在孩子操作中仔细观察每一个幼儿的操作情况,通过幼儿的动作、面部表情、同伴间的对话等一系列外在表现来推测他们可能遇到的困难。教师适时指导,协助完成活动任务,让每一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教师及时将作品展出,让每个孩子都获得一个小小的展示平台,引导孩子间互相欣赏,互相评论,为他们提供继续学习他人长处的机会,让他们都获得被肯定的快乐,同时让孩子获得成就感。

总之,教师不仅是一个知识的教授者,同时还是一个学习者,在创意表现活动的过程中,准确把握指导的“合适尺度”,就能更好地了解幼儿、认识幼儿,发掘幼儿的创造潜能,为幼儿的奇特想象插上飞翔的翅膀,让他们在有趣的艺术活动中快乐成长。

上一篇:家庭妇女碘缺乏病健康教育现状调查问卷下一篇:社会学自我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