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题小学生个性化作文能力的培养(精选9篇)
文摘: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个学生的内心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他们都有着自己的个性。他们由于不同的生活背景,千差万别的心理状态造就了他们各自独特的心理体验。表现在作文中,就是他们对事物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要珍视学生的这种写作个性化,鼓励学生放手去写,大胆地去表现自己的个性体验,积极创设新的作文评价机制,为学生营造一种愉快宽松的作文环境,全面训练,促进学生个性化写作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学生
写作
创新
个性化
培养
当前,在我国小学作文教学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干扰,学生的作文刻意追求立意、格式、写法上的所谓的格式化,忽略了作文是学生主体的独立创造行为,使学生的创作思维受到严重束缚,严重阻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翻开学生的作文本,千人一腔,千人一面的现象随处可见。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也强调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作潜能。”就写作教学而言,我们要摒除应试教育的影响,可以从引导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入手,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
一、尊重、鼓励个性化体验,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提供动力
在教育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内心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他们的心理都有着千差万别,不尽相同,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对于同一件事或同一个事物,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独特心理体验,都有着自己强烈的个性特点,表现在作文上就是他们对事物的不同看法和 见解。对于学生的这种个性化写作行为,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给予充分尊重,而且还要给予恰当的肯定和鼓励。当我们的老师拿出一张纸让学生写一段话时,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声音:有的同学会联想到这张纸的由来历史,有的同学会想到纸和它的兄弟“笔、墨、砚”,有的同学会想到发生在这张纸上的一个故事,有的同学会想到人情关系,做人的道〃〃〃〃〃〃〃〃〃总之,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凡这些教师都应给予表扬和鼓励,因为这些都是来自于孩子们内心的真实感受,是他们独特的个性化心理体验。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滴水也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当我们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遇到学生在作文中发出“做人好累!”、“做人好难!”时,可千万不要感到惊讶和不安。
二、树立全新的作文理念,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提供基础
作文理念是指导作文创作的思想。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习惯于教师指导固定选材,片面追求立意上所谓的升华,而没有发挥自身的主体能动性,作文成了教师的一家之言。学生的作文一脉相承,一个腔调,没有新意。让其写好人好事,要么写拾金不昧,要么写扶老太太过马路,要么写下雨天给人打伞,要么写公交车上给人让座〃〃〃〃〃〃〃学生写作文完全成了从‚一个鼻孔出气‛。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教师的依赖:老师不敢放手,学生不会写,一切按老路子走,创新和个性化自不必言。素质教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想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作文教学理念,还学生一个良好的创作氛围。
2〃
1、以学生为作文主体的理念。在以往的应试作文教学中,教师是主动者,他决定着学生作文的选材、结构,甚至语言和表达。学生只能按固定的模式套写甚至是照抄文章的内容,这样写出的文章虽然也能字句通顺,有时分数也很高,完全可以对付一般的考试,但学生不能写自己的文章,扼杀了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谈不上创造性。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培养其创造力,就必须明确这样一点:学生才是写作过程的唯一执行者和完成者。也就是说,从写作动机产生之初到文章构思立意,再到动笔去写,最后到完成整个作品,都是学生一个人自觉、独立的行为,教师只能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思维特点和学习特点,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去鼓励引导他们的个性化写作。
2〃
2、以生活原型和阅读积累为作文素材的理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个性化写作之时,要让学生积累,占有丰富的作文素材。要达到这个目标,摆脱过去应试教育中学生‚无东西可写‛、‚为文而造情‛的通病,首先就要让学生感悟生活,学会观察。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任何文章都是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应产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随时观察和定时观察相结合,养成认真观察、随时观察的好习惯。这样,他们可以随时感受生活中的新鲜事物,随地去捕捉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对于观察到的新鲜事物,经过感悟思考之后,以周记、日记等形式加以记录。平时空闲之时,还可以让学生以时间、优劣等类别加以分类,以便随时想用方便提取。其次,阅读积累也是丰富创作素材的重要途径。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可见课外阅读也是开阔学生眼界,巩固课内学习成果,丰富学生创作素材的好方法。课外阅读是一种习惯,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让学生专心致志,一边读一边想,不动笔墨不读书,主动使用工具书,要把‚多读书,读好书‛落到实处。在阅读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指导,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科学的读书计划,向他 们推荐优秀读物,为他们创造阅读机会。当然,对于生活实践和阅读所得,要引导他们进行个人材料的展示、交流。由于学生个人收集的存在着差异性,个性化和片面见解,组织展示、交流是必要的。通过交流,学生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启发,达到个人材料新的感悟和思考。
2〃
3、营造氛围,宽松命题,淡化审题的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小学生作文有这样的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有实用价值‛。要达到这些要求,首先要营造宽松氛围,诱发学生创作热情。心理学研究发现: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有宽松氛围。为此,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表演,音乐渲染,播放多媒体等形式,并用充满感情的教学语言,营造平等、和谐、愉悦、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个性的张扬,让所有学生进入‚我想写‛,‚我要写‛的境界。其次,要淡化审题,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创作空间。学生的作文表达的应该是自己最想说的,最急于表达的感情。过分强调审题,就与学生希望在作文中表示自己意思的要求背道而驰了。恰如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所言:‚试想我们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哪里还有什么题目让他去‘审’?他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写东西的时候,不是写别人出给他的题目,而是写他自己知道的事情或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等写好以后,由自己给文章安上个题目。那么,为什么交给他一套终生用不着的‘审题’的本领,而不用这份精力给他终生要用的‘怎么写’的本领呢?‛也就是说教师应当让学生懂得作文是为了应用,是一种‚应用文‛。最后,我们在题目选择上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命题要‚新一点‛、‚活一点‛、‚近一点‛,而不要把题目规定得太死。最好是以学生自主命题为主,让学生多一点个性化的发挥。即使是命题作文,也应该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做到题目新奇,能使人产生疑议,能使人动情。2〃
4、全新的作文评价理念。作文教学评价在作文教学中担负着导向和监控作用。我们评价学生作文的目的不是为了选拔优秀,辨别优劣。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作文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写作能力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评价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因此,在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时,在语言上应该多一些激励性的话语,且评价要有针对性,要坚决摒弃过去教师常用的那些诸如‚中心明确,能按要求写,语句通顺,思路清晰‛之类,学生不愿意听和听不懂的评价语句,要针对学生的作文实际,指出不足和优点,给他们恰如其份的评价。如在评价学生的续写作文《凡卡》时,有的学生写凡卡被爷爷接走,有的写凡卡继续受着压迫,有的写凡卡被人救走,有的写凡卡逃走参军了〃〃〃〃〃〃由此凡卡有了一个个奇异的经历。对于前两种写法教师应从作品的语言、结构、表达上给与肯定,对于后两种教师应对其新奇的故事给与肯定。这样,既避免了传统作文评价方式使学生麻木于表达,作文千篇一律的怪圈,又使学生分享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在作文评价标准上,我们要软化过去那种‚班级成员参照‛标准,强化学生的‚自我参照‛。也就是说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自我为参照,以学生自我的各阶段作文能力发展为对照,评价学生进步与否。另外,还应多一些‚过程性评价‛,如学生在作文过程中是否努力,是否深思,充分发挥能力〃〃〃〃〃〃〃少一些‚终结性评价‛,特别是否定的评价。
三、全面训练,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提供保障,作文的写作过程是学生的体力劳动过程,更蕴含着学生辛勤的脑力劳动过程,一篇文章饱含着思维之花结出的智慧之果。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特别是个性化写作能力,就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训练。
3〃
1、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个性化习作能力。
17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笛卡尔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中国古人也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能。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阶段性、层次性也是不容忽视的。离开了学生所必备的写作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水之源。教师要从每节课、每个环节实实在在地抓好,在学生的素质能力方面下功夫,以逐步接近和实现创新教育的理想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读写结合,扎实地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力求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读中体味,把阅读中学到的习作技巧灵活运用到习作练习中,每篇写人、写事或写景状物的文章读后及时进行迁移拓展训练,每次口语交际、习作练习要精心组织,指导学生写好日记、周记、小评论、办好手抄报、黑板报,同时推荐习作给报刊杂志刊登,全方位训练学生的习作技能,让学生见多识广,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3〃
2、强化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学生个性化习作能力
3〃2〃
1、作文教学中贯穿发散性思维训练。在应试教育的作文中,为什么会出现学生的作文常是“一个鼻孔里出气”的现象呢?主要是学生在老师统一的“标准”下形成的一种作文的思维定势。要打破这种定势,让学生的作文有鲜明的个性,就要训练学生沿着不同方向思考,以一物为支点产生大量的新思路,新思想。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时,教师可以从选材、立意、体裁上对学生加以训练。从选材上来说,可以是一题多角度选材,如在写《路遇》一文时,大多数学生写路上的见闻和景物。教师可以启发写路上见到的好人好事,坏人坏事,把《寻隐者不遇》编成一个故事等。也可以是一中心多种选材,有些考试作文限制 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在作文时更容易出现雷同。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选材上下功夫。如在写《生日》一文时,课堂上很多的学生都写自己和家人过生日时的热闹场景,我看到这些很着急,忙启发他们:你见过的生日场景都是这样的吗?你有没有见过老人过生日时不能闲下来,做饭给不过生日的家人吃?你有没有见过那些特殊的生日?你每年的生日都一样过吗?〃〃〃〃〃〃〃通过启发,学生的文思泉涌,作文百花齐放。从立意上来说,教师可以利用一个材料多种立意来克服学生思维单一,如在指导《“井底之蛙”读后感》的写作时,为了突破“井底之蛙,见识短浅”的通识,我启发学生:①井底之蛙并非见识短浅,而是条件限制,假如他有小鸟的一对翅膀也会目光远大。②井底之蛙,我们应该去说服教育他学习,而不能一味地讥笑他。③假如这只青蛙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井底之蛙拥有了电脑又会怎么样呢?体裁来说,可以指导学生一个题目多种体裁。正如多元智能理论指出的:学生具有不完全相同的智能,他们是不同智能的组合,有的长于逻辑思维,有的长于形象思维,有的长于直觉思维。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个人在写作上的兴趣差异,引导学生在选材、立意、体裁上下功夫。如在写以“家”为材料的作文时,可以引导学生把他写成以说明为主的《我的家园》,以议论为主的《我的家》,记叙、抒情为主的《我的一家》,假象未来的《未来我的家》。通过这些发散性地思维训练,学生的作文就会变成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3〃2〃
2、作文教学中,渗透丰富想像力和快速联想能力训练。爱因斯坦曾这样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从远古的岩画、玉文化、神话人物到现代设计师根据海燕的特征将飞机机身设计成流线型,都是人类丰富想象力的结晶。由此可见,想象力是人类创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与创 新和个性化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在写作文时,思维只有借助联想、想像的翅膀,意境才会更开阔,认识才会更加丰富。因此,学生在动笔之初,教师可以让学生快速联想到有关事物———生活积累和阅读所得。当我们带领学生去参观公园时,启发学生想像:夜晚公园的街灯亮了,公园怎么样了?到了春暖花开,秋风萧瑟,冬雪飘扬时,又会怎么样了?如果公园发生过变化,还可以启发学生联想到原来公园是怎么样的?通过联想和想像,学生相互启发、补充,他们的思路更开阔,作文内容更丰富。
3〃2〃
3、作文教学中渗透类比推理能力训练。类比推理就是让学生应用相似原理,产生新的思想、方法的重要思维方法。作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就是训练学生看到一个题目时,会产生与题目有关的“由此及彼”的想法,对事物由浅到深的认识,从中看出新意。当教师布置一篇以“妈妈”为题目的作文时,可以发挥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启发学生想到:我的妈妈才、残疾人妈妈、动物妈妈、植物妈妈、祖国妈妈〃〃〃〃〃〃这样学生的思路由“人------非人------祖国”,思路不断开拓,思维更有个性,作文的个性化写作也更明显了。
3〃2〃
4、作文教学中渗透逆向思维能力训练。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逆向思考”,正确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让学生运用“批判的眼光”,去颠倒常规,让他们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从选材上来看,逆向思维是一个新路子,如在写《我的朋友》时,多数同学写了自己的同学和伙伴朋友,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去写老师朋友或动植物朋友,大自然朋友,会使人感到新奇、难忘。从结构上来看,逆向思维是一种好方法,如写《家乡变化》时,多数同学采用直叙法来写,如果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写给别人的一封信,一篇通讯报道等特殊结构方式来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结构类型显示的只 是某种文体的一般结构特点,事实上各种文体的结构既存在着差别和界限,同时又是彼此渗透,相互影响的,因而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应纠正学生忽略和拘泥的态度,指导学生学会打破这种结构界限,学会从结构上逆向思考。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教师一般要求学生运用正面材料写人写事,如果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反弹琵琶式”来写,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从立意上看,逆向思维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一般的学生写作文都是在老师的统一要求下,从大处着笔,“以大见大”。如果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反其道而行,“以小见大”也会取得不错的效果。如在写《快乐的一天》时,很多学生会写去观看大型展览或帮助别人,而我们如果让学生写自己的平时日常生活,通过一件件生活中的小事,一点点感想,也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避免学生写作时的无病呻吟。
总而言之,作文是学生个体独立的创造性行为,作文也更应该是学生表达不同见解、抒发真情实感的个性化行为。作文创新源于个性化写作能力的培养。但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一件简单的技能性知识,而需要教育工作者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认知特点,科学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崔峦,《小学语文教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版
2、崔峦、蒯福棣,《小学语文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版
3、金振邦,《阅读与写作》,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版
可以说, 作文是极具个性色彩和灵气的创造成果, 在小学阶段, 我们应不断推进小学生个性作文, 创设学生个性发展的广阔空间, 拓宽个性作文的天地, 努力使“我手写我心”真正落到实处, 并借此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提升小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个性作文及教学内涵
个性化作文就是鼓励小学生能我笔写我想, 我手写我心;我口表我意, 写自己的话;叙自己的事, 抒自己的情, 写真实的文章, 写有创意的文章。要求学生写作文的时候写自己想说的话, 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而在“个性化作文教学”中, 我们就力图把作文与听、说、读、写、改、编、评、赏相结合, 把作文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把作文与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 把作文与生活结合在一起, 帮助小学生观察生活, 拓展思路, 让学生在作文的天地中求索驰骋, 绽放个性, 享受作文的快乐, 学习语文的快乐, 实现习作教学之根本目的, 从而提升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二、以个性作文提升能力
1. 发掘写作素材, 激发学生观察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 文章就如溪水, 源泉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可以说, 生活是孕育世间万物的温床, 也是学生个性得以萌芽、成长的肥沃土壤。在写作中, 要让学生真正懂得只有生活中源头活水流淌, 笔下的文章才能生意长流。
我在个性化作文教学实践中, 就不断追寻“作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教会学生采撷生活浪花的方法。让学生亲近自然, 去找自己眼中的四季, 写出自己习作的独特之处;让学生关注生活, 留心自己的生活, 发现不同寻常的事, 形成别具一格的主观感受;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寻找热点, 用自己的笔写出所见所闻;让学生在这些生活“大观园”中, 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丰富自己的见闻, 积累习作素材。
学生也在这种素材发掘和积累中, 用自己独特的眼光、视角发现生活中不经意的美、平凡而朴实的美, 经常积累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生活内容, 提升了个人的观察能力, 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学生在观察中形成了个性, 在探究中发展了个性, 增强了对美的敏锐感受, 使观察的事物充满生机, 富有情趣, 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更有个性。
2. 冲破思维定式, 培养创造思维空间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的关键。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要善于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思考, 获得独特的思维方法;要重视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社会, 展开独立思考, 表达自己的见解;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 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空间。
在个性化作文教学中, 我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注重引导学生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 把作文练习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如同一题目多维度选材。如写《我的爸爸》时, 大多数学生写爸爸的爱好, 往往千篇一律, 我引导学生从品德、说话、性格等方面选择内容, 学生就会感觉有写不完的话。我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反向思维去选材, 如写《我》时, 不从自己的角度写自己, 而是从别人的角度写别人眼中的自己, 这既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又体现学生创新思维的独特个性。冲破了思维定式, 学生就逐渐释放出思维空间, 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作文思维能力。
3. 创新评改方式, 拓展学生养成教育
评改, 是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动力。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品质是被人欣赏的渴望。”可见得到别人的赞许是人的一种心理需求。在个性化作文教学中, 我经常通过激励性评价, 增加学生作文的动力及内需力。批改作文时带一点商榷、来一点幽默、用一点情感, 运用图画激励、闪光点激励、竞争激励、榜样激励、评奖激励, 始终让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态、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表达欲望。教师在评改作文时, 是在解读学生的心灵, 在经历他们的成长故事, 在聆听他们的心声, 在体会他们的感受, 在和学生的心灵对话, 积极鼓励性的评价可以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展示, 习作水平逐渐提高。
其次, 作文评改要淡化单一, 运用多种方式, 让学生体会合作, 学习欣赏他人, 并认知自我, 这都是养成教育的良好途径。如在低年级中可开展“作文超市”活动, 把学生的练笔文章在班级“作文超市”栏目里展出, 每个学生手拿“作文超市推荐卡”, 对栏目里的文章进行评议, 推荐自己最满意的一篇文章。在高年级中可开展作文互评, 教师以“合作者”、“参与者”的身份, 引导学生彼此评改, 相互倾听, 在思考中评价, 在评价中思考, 从而激活学生积累的语言和积淀的语感, 实现共识、共享、共进。
三、结语
作为学生作文的引路人, 我们应该用智慧不停地追寻, 追寻属于学生真正的个性化作文, 并依托个性化作文, 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 进而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 真正让个性化作文在学生心中生根开花!
摘要:个性化作文就是鼓励小学生叙自己的事, 抒自己的情, 写真实的文章, 写有创意的文章。在小学阶段, 我们应不断推进小学生个性作文, 创设学生个性发展的广阔空间, 拓宽个性作文的天地, 并借此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提升小学生的作文能力。
关键词:小学,个性化,作文,能力
参考文献
[1]孙芳英.让生活走进作文让作文展示个性[J].教育技术研究, 2012 (1) .
关键词:主题思想;素材材料;个性化语言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5-016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5.104
一、作文的思想要新颖独特个性化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在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就要有创新意识,不能人云亦云、墨守成规、按部就班,唯有创新才能引领学生写个性化的作文,写自己的作文。学生作文的好坏,从创新的角度说,关键在于作文的主题思想新颖不新颖,是不是写出了与大众化的思维模式不一样的内容,是否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思考社会问题,以此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基本态度,从作文的角度说,是否写了别人不曾写过的内容,在许许多多的立意当中,找准适合自己的一个角度来表达自己的立场。通常我们认为韩愈的名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是用来勉励大众刻苦学习努力向上的,如果我们把这句话反思维理解,是不是立意就新颖了。现在提倡快乐教育愉快学习,健康成长,那么反思维的诗句正好体现这一主题。一个“磨”字,写出了学生刻苦钻研的精神面貌;一个“苦”字写出了学生以苦为乐的活泼态度,以探求知识为乐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正是这个时代中小学生的精神面貌吗!一个字的多角度理解,使得诗句的思想境界截然相反,这就是反向思维的精妙所在。日常教学当中,看似平淡无奇的问题,试着反思维思考,往往有“道是无晴却有晴”的体会。
二、作文材料的选取要独特个性化
材料的选取,直接决定了一篇作文质量的优劣。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作文不要过于标新立异,就按照自己的视角实实在在地写,在真实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大家读了觉得真实可信,从理论上说真实可信以情动人,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比如普普通通的作文《我的父亲》,教师要求学生把自己父亲的特点实实在在地写出来,不要刻意的加工,我以为就是好作文。有的学生的思维被作文选里的作文思维模式限制死了,写出来的父亲不是自己的,而是别人的,还有的让教师看了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针对此种情况,我给学生一个提示:你的父亲平时喜欢穿何种款式、哪种颜色的衣服;经常爱吃什么,辣椒还是洋芋等;经常爱说的话是那些话;最爱做的事那几件事;喜欢交的朋友是哪几个,他们的性格怎么样……经过这样的分析,学生的父亲的爱好、性格、脾气特点等就一清二楚了!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也不再是千人一面了,不再是全班同学的父亲是一个模样了!此外,选取的材料要带自己的感情,在这些词语中,就表达了对父亲的热爱,就是自己眼中的父亲是最伟大的,最值得尊敬的,流露出的情感是真实感人的,让人读了赞不绝口!
三、作文的谋篇布局要独特个性化
学生的作文往往在结构方面单一没有变化,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在训练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的时候要多加注意。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可套用课文中的三段式结构,让学生模仿。比如朱自清的《春》就是很好的范文,其三段式结构为“盼春——绘春——颂春”,绘春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个方面,加上人们迎接春天的图画,就是写了五个方面的内容。这种结构对初中生而言是最好的模仿例文,在训练的时候,最好每段开头写句中心句,让读者一眼就能看明白本段主要写的内容,尤其是试卷里的作文,由于时间的限制,教师阅读的时候是走马观花似的方式。这种简洁明了的结构最能吸引教师的眼球,如果文采等其他方面也不错,一定能获得高分。所以,在结构布局方面,应以简单易学的三段式为主,训练学生初步的构思谋篇能力。其他如倒叙式结构或者是分层式结构或者是小标题式结构,或者是开篇加段“题记”的结构模式,都不是从整篇文章的构成出发来思考问题。我认为不是很好的作文教学的策略,在作文的整体结构方面意义不大,故不宜提倡!
四、作文的语言要独特个性化
学生作文普遍来说缺少个性化的语言,除去病句不说,单就从语言的生动性上来说,需要下工夫学习!作文写作一要靠厚重的文化积淀,二要靠勤快的练习写作。在教学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留意分析,就会发现每篇课文的作者,都是按自己的习惯来写作的,而非模仿别人的写作风格。那么我们教育学生写作文,就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来写作,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就有了自己的风格,谁也模仿不去!一个人的学识修养人生经历不同,决定他的价值观、人生观的不同,那么写出来的文章风格就迥然不同。教师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告诉学生写作的基本原则问题,让学生明白作文就是写自己,写自己的感想感悟。日常生活中,我们一眼就能分辨出谁是谁,靠的就是这个人的外貌特征、穿衣特征、走路姿势、声音特征、说话的语言习惯等,我们只要抓住此人与他人不同的地方,用自己擅长的写作风格写出来,就是一篇好作文。
作文教学涉及到的地方非常多,在实际的教学中,每一阶段有它的训练主题,教师应根据训练的主题,有针对性地训练某一个主题,来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本文谈的学生作文个性化的问题,其实是训练学生,说真话写真人真事,培养学生良好的文风,为他们进一步的学习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模拟金题】
请以“劳动,其实很快乐”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这里的“劳动”不包含脑力劳动;②要有细腻的心理描写,能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思路导引】
1.“劳动”指向素材。劳动可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大类。要求中已排除了“脑力劳动”。家里,从小时候开始,父母总会交代一些家务让我们去做,比如扫地、擦窗台、收拾屋子。学校里,我们经常参加大扫除、擦黑板、收作业的劳动。社会上,我们还可能参加过诸如种树、“图书屋”的建设等公益劳动等等。就看我们如何选择身边的、有自己独特体验的具有生活气息的素材,并能运用场面描写、细节描写写好劳动的具体过程。
2.“很快乐”指向立意。“快乐”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欢乐”、“感到高兴或满意”。“很”强调了“快乐”的程度。因此,结合要求,有必要写出自己的感悟,感悟因何而快乐,如懂得了坚持的重要,明白了合作的意义,知晓了劳动的益处,清楚了成绩背后的付出等等。我们可用议论抒情的方式揭示出来,这样的记叙文才有深度。
3.“其实”指向情感。“其实”表转折,根据题意,依据要求,应该写好情感或心理的转折过程,可叙写由起初的厌恶劳动到后来觉得快乐的具体过程,重點写好“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应是在某个劳动场景之后的心路历程。
【佳作示例一】 劳动,其实很快乐 ◎吴永欣
小城的深处有一条老巷,明晃晃黄醺醺的光蔓延一路,亮了一个城市的古老温情。
相似的板车,此起彼伏的吆喝,噼噼啪啪的煎油声,勾着所有途经的味蕾,而祖母的店也在其中。慵懒地从床上爬起,明媚的阳光穿过窗户。母亲让我去帮祖母卖锅贴,我极不情愿,却又不得不去做。祖母将锅贴煎到外酥里嫩,香气四溢,搁到蓝印光的小碟子中,浇上一层香醋,撒上一圈葱花。我忍不住撕下一尝,却是意料之外的香甜之感,隐隐间又有些劳动的甜蜜和青涩。
人来人往,无一不为此止步,闲暇之时,祖母开始教我做锅贴。
将白粉粉的面饼平放在煎锅上,刚放下,噼里啪啦,油不停地溅来溅去。我生恐溅到脸上,连忙畏畏缩缩地躲到祖母身后,静静地注视着煎锅。祖母乐呵呵地说:“哎呦,别那么紧张嘛„„”我依旧不敢靠前。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味道,甚是难闻。呀!焦了!内心不免有些失望,却又不再想试一次„„
最终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踌躇了一阵,又一次重头开始。这一次,我吝啬地将面饼轻轻放下,没有了之前的慌张。我悄悄拿起抹布挡在脸前,听从祖母的指挥,谨慎地翻煎。渐渐地,有了些许香气飘进鼻中。或许是因为内心的小激动,一个不小心,油溅到了手背,刺痛让祖母有些担心,用冷水给我洗洗,并叮嘱我小心。我无心理会,目不转睛地看着锅贴,生怕再糟蹋了。
香味愈浓,我也愈自豪。祖母将锅贴放在碟子里,浇醋撒葱,色愈发迷人。我禁不住咽了咽口水,却眼睁睁地看着我的劳动成果被一个男孩买走,心里怪不是滋味的„„
男孩咬了一口,笑了;我静静地看着,笑了;祖母收钱之余,看着我,也笑了„„
三个笑脸在天际间绽开,我的心在涌动。祖母年已七十,却依旧热爱生活,热爱劳作,她享受劳动,享受快乐,传递给我的是一种生命的气息。
即使过程有些艰难,但结果仍是快乐的。因为我努力过,经历过。劳动,其实很快乐。【佳作示例二】 劳动,其实很快乐 孙缪维杨
老屋门前的池塘里早已挤满了密密麻麻的莲叶,荷花早已谢了,只剩零星的几朵点缀其上,宛如一片碧绿的画里藏着几位闭月羞花的少女。我托着下巴,痴痴地望出了神。
“丫头,跟我一起出来采莲吧。”奶奶似是看出我的兴趣,笑着问道。我看着奶奶卷起的裤腿上满是泥泞,发丝和双臂都沾上露珠,顺着满脸的皱纹向下爬,颇有几分狼狈。又看了看身上干净的白裙子,心里十万个不情愿。用清灵欢快的诗歌赞莲就已足矣,何苦劳动呢?虽然我满心不欢喜,但看着奶奶期望的眼神,还是应允了。
撑一只小船,在莲叶间穿梭着,岸边的树木青翠欲滴,莲叶清新可人,只可惜我的裙子了。奶奶似是看出我的兴致不高,拉着我的手臂说:“来,试试嘛!”说着,她卷起衣袖,微微俯下身,将手伸进水中,整个人向前弯曲着,像一架弓状的拱桥,一只手准确无误地抓住藕,另一只手用力地折断茎。不一会儿,一个饱满圆实的藕便在船上冲我挤眉弄眼地笑,仿佛在说:你也试试,快来捉我呀。
说干就干,我也学着奶奶的样子,重心前移,向着水面靠近,双腿跪在船上,一前一后交叉。我缓缓顺着莲叶的茎将手下移,不一会儿便摸到一个圆滚滚的藕。我小心翼翼地将它往上提,不敢损坏一丝一毫,仿佛对待一件绝世珍宝,呵护备至。咦,怎么连着的茎折不断?我不甘示弱,双手一齐抱着莲藕向外拽,拼命地往外拖,仿佛耕地的老牛使出了全力。霎时,莲叶剧烈地摇摆着,一颗颗晶晶闪闪的露珠跳上了我的发梢,爬满了我裸露在外的肌肤,一股清清凉凉的感觉油然而生。而那“罪魁祸首”的藕正躺在我的双手上,圆圆的缝隙仿佛无辜的双眼,瞪大了冲我笑开了怀,惹得我和奶奶哭笑不得。一阵微风吹过,满地的莲花叶子仿佛都在跳着欢快的舞蹈,歌颂劳动的快乐。
傍晚,我提着辛苦劳动一天的成果回了家。夕阳西下,远处的屋子升起缕缕炊烟,氤氲的热气温暖了心房。虽然洁白的裙子早已沾上淤泥,即使双臂早已酸痛得发胀,我也绝不后悔。
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人的个性是人类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依据和能动力量,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教育部长袁贵仁多次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这些论述表明创造力是最高层次的能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品质。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使学生的独特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乐写、爱写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可见,作文教学中,激发写作兴趣,使学生乐于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应始终注意通过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达见闻感受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写作。
1、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小学儿童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在接触新鲜事物或自己感到有趣的事情时,总会情不自禁的想说出来。教师要利用孩子的这些特点因势利导,有意识的组织他们在一起聊一聊。如:在进行完激烈的拔河比赛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聊天,只要内容与拔河有关便可。有的学生说出自己比赛时的心情,有的说出自己是怎样拔的,有的学生分析了每局胜负的原因,还有的学生说出了比赛的紧张气氛。他们无拘无束,各抒己见,写起文章来也得心应手。
2、运用"迁移"培养兴趣。
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不失时机的运用"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观察、写作上来。如:在新学年初,每个学生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课间也挤在一起谈论自己的这些东西。教师灵活运用这件事,对学生进行引导:"新的学年开始了,同学们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老师也想买一样学习用品送给小妹妹,可又不知买什么样的好,你们能帮帮老师吗?"孩子们一下子来神儿了,有的推荐书包、有的推荐铅笔盒,还有的推荐橡皮、尺子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要求他们把向老师推荐的东西介绍得更详细些。如,说出物品的形状、颜色、图案、用途等。孩子们一下子沉默了,说不出了,但是,机灵的孩子马上认真的观察起自己的学习用品,又滔滔不绝地说起来,并且说得很详细,因为他们都希望老师能买和他们用的一样的学习用品。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教师再巧妙的引导学生把说的写下来,一篇《我的学习用品》便完成了,而且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
我们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作文时四平入稳,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长期以来,我们作文教学运用同向思维(即一种定式)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够从不寻常的独特视角来研究问题,这种独特的视角就是求异思维。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救小孩的故事就是克服思维定势采用求异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典范。许多新颖的作文题目都是来自求异思维的结果。
三、扩大阅读,丰富知识,为学生作文创作奠定基础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要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辨"。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教师可组织一些读书班会或专题沙龙,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墙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四、加强思维方式训练,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学生作文的过程是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训练过程。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有撰作"。可见"思"是作文的最初阶段。儿童作文是儿童思维的产物,也是作文能力表现的前提。
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训练小学生思维,需要老师的引导。在引导过程中,让学生探索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为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或结合课文、或结合范文,或结合学生生活实例,让学生触景生情,触类旁通,联想思考。这样长期注重思维训练,学生认识水平明显提高,并学会了运用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外向思维等多种方法作文,写出的作文别出心裁、意想不到、耳目一新,信用充满童趣,又散发出理性思维的光芒。
利用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作文教学应当把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在首位,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可以渗透到活动中去,如欣赏音乐作文,我是利用学生在音乐课中学到的节奏、旋律等知识,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欣赏和分析,体味乐曲的情感和意境,产生共鸣,再进行形象思维,在头脑中构建创造出符合本曲主题的连续画面,最后引导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五、因地制宜的运用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1)引导求异、求新思维。学生作文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训练,教师引导学生读懂、读精课文,分析、探讨作者的学作技巧,获得与他人和前人不同的独特的见解,形成求异思维品质。学生作文中只要有一点求异思维的思路、语言,教师应该给予分析指点、表扬鼓励,以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要特别重视学生作文中与众不同的观点和独树一帜的见解,这是学生形成主见意识的幼芽,教师应该加以保护和培植。
(2)设立自主自能作文。进行作文的自我训练是学生自我建设、独立奋斗、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的感知、操作、观察、分析、探索,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自主学习不仅智力品质得到发展,首创精神也得到了培养。自主作文,通常可以用日记(周记)的形式来完成,学生自主的选题、且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选材,取各自想写、好写、乐写的内容,各展所长,发挥各自优势,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不仅极具特色,而且新颖。
(3)拓展观察思考空间。生活是作文之源,要想作文创新,文章本体的材料必须向生活提取。叶圣陶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而,指导学生作文创新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幅射、导向、延伸功能,把学生作文同学校、社会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会生活、增强实践能力中,提高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拓展主见思路。
如何使作文教学与育人结合起来,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作文水平,改变无话不说和千人一面的局面?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是很重要的方面。
什么是个性?个性是个人的社会性(道德、品质、世界观)和心理特征(情感、意志、气质、性格、能力)的总和。每个人都有个性,但个性需要培养,因为个性并不是天生的,它是在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其本身就是教育的产物。同时,我们需要的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个性,要舍弃与之相反的个性,所以个性在形成过程中,需要净化、培养。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更有其必要性。
一、是教育的需要
社会的多元化需要具有不同才能的人,培养和发展不同个性,才有利于培养出具备不同才能的专门人才,以适应社会和科技迅猛发展的需要。马克思说过: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这是社会发展对教育面向未来的要求。
培养学生个性是完善人的本质途径之一。教育不仅要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还应该充分发展人自身,使人的本质得到最自由、最和谐、最完美、最全面的体现。
那么,作文教学能否担当起培养学生个性的任务呢?我认为是可以的。前面说过,个性是在社会实践和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学校教育相比其他教育,对个性的影响最大,也是最直接的,语文课中的作文教学是个性培养的最直接手段之一。因为,一方面,作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生的个性必然会显露出来,这就为教师因势利“教”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学生会在长期作文中,提高自身素质修养,张扬个性。所以,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的最直接手段。当然,个性的全面塑造,仅仅靠作文教学是不够的,它只是手段之一,但又不是唯一手段。
二、是教学的需要
为什么学生作文总是无话可说或千人一调、万人一腔呢?诚然是由于学生的生活面太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不强,等等,但是与作文教学中不重视学生个性有关。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只注意教写作技巧,而没有重视学生个性及个性在写作中的运用和发挥;只注重教学生怎样观察生活,而没看注意怎样指导学生按自己的个性特点观察生活。前者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没有注重能力培养,后者虽注重了能力培养,而无视个性,能力也就无法发挥出来,其结果是势必按常规的写作技巧“套”学生的习作。因此,我认为作文教学的根本方法不是教技巧,教观察或教思考,而是教做人――独立人,有独立的思维,独立的意识,不人云亦云。学生不是机器人,把技巧或观察方法输进去,用时就能输出来。倘若没有自己的个性,那么自己的语言、技巧再好,文章也没有生气,没有灵魂,就必然千人一面。《大纲》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的体现,包含个性因素。个性不同,认识就不同;认识不同,所反映的个性也会不同。许多老师为改变学生无话不说和千人一面的现象,采取丰富学生生活、使命题由死变活、学生互译互改和教师“下水”等办法,这些无疑是好经验。但我觉得,如果能发挥学生个性,让学生感到写作就是写自己的“话”,是一种毫无拘束的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方式,是一块感情倾泻的自由天地,那么,他就会感到写作并不难,这才是最重要的,但也是最难“传授”的。我还认为,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还是性格和灵魂的塑造。学生在写文章的同时,也是在剖析自己,表白自己。在不断的作文过程中,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情操、思想都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和升华,个性得到优化。否则,我们培养出来的可能是能言巧辩的罪犯或巧于辞令的伪君子。
那么怎样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呢?我想应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着手,贯穿于审题、选材和立意、评价等作文教学全过程中。先谈谈审题。审题是关键,是选材立意的基础。在审题上,要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教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写出自己的发现及自己的思考。以《记一次春游》为例,教师往往是这样教审题的:“记”说明了体裁,“春”点明了季节,“游”即游玩中发生的人和事,这是重点,是“题眼”。一般来说,这样审题并没有错,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大多数习作都是写我们怎样出发,一路上感觉到了春风,看见了春芽,最后到了目的地,做了什么游戏,等等。其实,学生听到的,看见的,感觉最深的一定不同,但写出来如此雷同,无个性,无特色。探究原因,我认为是教师的审题导向存在问题。教师在释题时往往从春游有趣快乐着手,没有从生活中启发学生独立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意识,这样学生只会想到有趣、快乐,选材就离不开春游中搞的活动,文章的落脚点无非就是学到了何种知识,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等等。有些家长担心孩子春游时吃不饱,千叮咛,万嘱咐,孩子怎样想,最后又怎样;父母埋怨孩子不会煮饭,孩子在春游中炒的菜,却得了全班第一名;今年毕业了,明年和新同学的春游又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包含这些内容的游记很少见到。这是教师在审题导向上抑制了学生思维,限定了思维方向造成的,并不是学生的生活不丰富。
其次说选材和立意。这要求我们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批判性,既要看到事物的整体,又要重视细节,同时不盲从别人的观点。有的教师只照本宣科地教学生要围绕中心选材,所选的材料要典型,这不是说不正确、不完善。写作既然是个体劳动,那么,在选材和立意上就要显示完全不同的个性差异。我们不仅要教学生一般的选材方法,更应该教学生如何扩大选材空间和根据自己的个性“择优录用”。如《妈妈笑了》一题,有的学生写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名词排在了前列,或通过对《行为规范》的学习,进步很快,得到学校嘉奖,于是妈妈笑了。有的教师很偏爱这类选材和立意,班主任更是如此。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学生在写作中说空话、假话、套话。儿童的世界是纯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最可贵的是纯真,而不是崇高。孩子的习作、作家的作品都离不开一个“真”字,我们更应该最大限度地发展儿童个性,鼓励他们说真话,只要习作有真情,就应该评为好文章。
1. 讲学校的新鲜事情、学校组
织的活动、与同学之间的交往、教师对自己的评价等等。这项作业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又让家长对孩子多了一些了解, 可谓一举两得。
2. 转述教师的话。
学校经常有一些事情需要家长了解并配合, 教师又不能一个一个通知家长。为此, 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话转述给家长听, 并让家长把孩子转述的内容写下来, 第二天上交。为了转述正确, 学生不由自主地认真倾听。这项作业, 不仅培养了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还培养了他们捕捉信息的能力。
3. 为家长讲故事。
课本中的很多文章故事性强, 非常有趣, 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本中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4. 给家长当小老师。
小学生喜欢模仿大人的动作, 尤其是教师的一举一动。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 让学生回家给爸爸、妈妈当小老师, 把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讲给家长听。许多家长反映, 孩子回家讲得头头是道, 惟妙惟肖, 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效果很好。
5. 给家长朗读课文。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道出了朗读的重要性。对于小学生来说, 朗读显得尤为重要, 它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培养语感的有效手段。但这类作业较难检查, 有些学生会偷懒不完成。所以, 要提高朗读作业的实效性, 首先必须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其次必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如果条件许可, 可以请学生将自己的朗读用录音机录下来, 拿到班上与其他同学进行“朗读大比拼”。
二、“自主”作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 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创造能力得到提高, 使“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落到实处, 教师就必须在“自主”作业上下工夫。由于“自主”作业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因此, 学生做起来兴趣盎然。这样的作业, 使学生的个性真正得到了张扬, 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三、拓展作业
语文教材是把学生引向人类文化智慧宝库的一条通道,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向学习人类的文化智慧延伸。这里的延伸, 是指从课内到课外, 从点到线到面、从已知到未知的延伸。只有实现这个延伸, 才能打破封闭的教学局面, 形成开放的势态。
1. 搜集作业。
布置与学生所学有关的作业, 让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将教材与各种补充阅读配合起来, 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收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
2. 画画作业。
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画画, 笔者经常看见学生们在本子上认真地涂、画。因此,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画画作业, 从而激发学生作业的兴趣。
3. 手工制作作业。
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 语文作业不能受学科的限制, 教师应打破学科的界限, 加强学科间的联系, 让语文与自然、社会等学科结合起来。比如, 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做一些小实验、小制作, 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小探索。
4. 表演作业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 不少课文故事情节性较强,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角色表演。这样的作业, 不仅激发了学生作业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还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5. 积累作业。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知识积累的过程, 积累的知识达到一定的程度, 学生的语文能力自然而然会得到提高。因此, 可以给学生布置积累作业。比如, 每学习一篇新课文, 要求学生认识10个生字, 8个词语。
四、爱心劳动作业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需要在课堂上学习获得进步的人是学生,所以课堂应当是属于教师的舞台,而并非是老师的,所有的课堂获得都有应该有条不紊地围绕学生展开。只有教师在观念上认识到学生是学习主人,具备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那么他在备课的过程中就会自然而然地关注学情,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案,在课堂上就会时刻尊重学生的性格的不同,致力创造欢快温馨的课堂气氛,认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生为本呢?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多方位调动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积极性的工作。
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要想培养学生创新思想就必须有同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只有在轻松惬意的课堂背景下,学生才敢发挥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发表自己原本不敢发表的见解,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得到提升。要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在思想上一定要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即使所表达的内容不完整或者不准确也要予以肯定。特别要培养和引导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不要因为学生的一些问答超出了我们解决的范畴或者提出的问题让你回答不了就将学生的想法评定为“错误”的,这是非常不可取的,相反,教师更要大力赞赏和鼓励学生提出高水平的问题。因为这时学生的思维是“活蹦乱跳”的,想象力最丰富的,如果我们简单地否定学生的“思维结晶”,等于扼杀了他们创新思维和阅读带来的独特体验,没有想象的阅读也就谈不上阅读能力的提高。
2.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求知的主要推力,当学生对文本有了兴趣,那么他们的阅读活动必定是有效的,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在调动学生对知识的“欲望”这方面下功夫。所以在每一次的阅读教学中,我的教学设计都力求新颖,吸引学生进入文本理解与探究。如在教学《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时,先让学生收集有关“思乡”这个主题的诗词,在课前进行诗词朗诵比赛,教师对朗诵较好的同学予以表扬,对朗诵一般的同学也给予肯定,并指导其朗诵方法。通过这个课前活动,激发了大家朗诵古诗词的兴趣。接着我趁机引入新课,让他们用老师刚才教的朗读方法来朗读这首诗,读好了,情感就有了,体验也就有了。通过调动情感的朗读,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古诗的内容,有的同学还主动谈了自己的阅读感悟。所以在学习下面两首古诗时,同学们都表现出很强的阅读愿望。
3.在课堂中用好教学语言和体态语言
首先要用好眼神。课堂上教师应当增加与学生之间的眼神交流,当与学生的眼神相遇时,教师的眼神要饱含慈祥,流露出对学生的肯定之意。其次要用好表情。在大多数时候都要保持微笑的神情,这样能够给学生传递轻松的状态,对学生回答尽量多地点头肯定。第三要用好姿势。不管是手势、站势还是走势,都要自然得体,配合好课堂教学。第四要用好口语。教师的教学用语在课堂中有引导、点拨、鼓励等功效,比如:“这位同学的朗读实在是饱含深情,我仿佛都要到那个情景中去了。”“这位同学朗读得不错,但是和预期的效果稍微差了那么一点,要再接再厉!”等许多鼓励性语言,用好了往往能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尊重学生阅读差异
在一个班级群体中,不乏存在着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较缓慢,思维发展水平不够完善、接受知识能力较弱等情况。如果我们没有考虑到部分学生的“特殊情况”,对所有学生施以相同的教学、抱以相同的目标,那么教学结果肯定是不尽如人意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发展水平上的这种差异,关心、帮助每一个学生,那些学习乏力的学生更是需要得到我们的帮助,如果不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他们很容易掉队,失去学习的信心,所以要要尽力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各尽所能。针对差异不同的学生,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课堂问题等方面也要有不同,对差异层次较大的学生提出不同学习要求,进行因材施教。
例如,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有21人,我把他们按照阅读能力的差异分为三组,然后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提出符合他们各组的阅读要求,甚至布置的作业也是有难度差异的。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荷花》这篇文章时,习题中任选一道或两道来完成: ① 在课文里找到描述荷花的内容。②用“有的……有的……有的……”写一句话。 ③选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如菊花、梅花等)仿照作者描写荷花的写法写一段话。这种为各个学习层次的学生量身定做练习题目的方法,不但特别照顾了学习学习队伍尾端的学生,而且为那些优秀的学生提供了能力提升的机会,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说:“边学边问,才有学问。”学贵有疑,当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疑问时,那说明他们已经将自己的思绪都投入到阅读过程当中并且对阅读内容有一定的理解,所以思考其中的一些问题,这样深入的阅读才是真正有质量、有价值的阅读。因此,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产生疑问与解决疑问的能力,那么他们的自学能力也会因此而提升,此外,学生在该过程中思维始终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对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大有好处。学生的提问水平能够很好地反应他们的阅读水平阅读,所以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提问,慢慢引导学生从对课文内容的提问深入到对一个标点符号符号的提问,这样学生的阅读就能得到长足的进步。
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这课时,我把“借箭”的过程让学生运用质疑问难的办法来推进课堂的教学进程。确保学生都对这篇课文熟悉之后,鼓励一些学生饰演诸葛亮,说说自己借箭的经过,让另外一些学生饰演鲁肃,说说自己在这个“计谋”里都做了什么事。然后让剩余的同学对这些饰演者提出自己心中的疑惑,如“诸葛亮,你怎么就胸有成竹第三天能借到箭?”“鲁肃,你又不是刘备的部下,怎么就去帮助诸葛亮借箭?”饰演者可以回过头来对提问题的同学提问,整个课堂气氛非常自由……学生的情绪非常高涨,整节课基本是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似乎忽略了老师的存在,学生们援疑置理,神采飞扬,回答得有根有据,狭小的课堂成了他们思维广阔的天地。
四、拓宽学生阅读视野
人的个性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方能形成,阅读个性也是如此。因此课本上的有限的阅读内容并不足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个性,教师要想方设法将课外读物引入学生平时的阅读活动中,注意利用好身边有效资源:如家中藏书、杂志和报纸等,引导学生在网上进行绿色健康的阅读也能带给学生上佳的收益。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自身要与时俱进,多收集一些材料,及时吸收新的与教学相关的信息,还要有大语文观,不能单纯地以课本为教学的主要阵地,应当勇于跳出框架,教给学生一些和课本知识不太一样的东西。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充分地阅读,还要引导学生涉猎充足的课外读物,促进学生形成宽广的阅读面,这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极有帮助。一些老师和学校采用设置班级图书角的方法帮助学生扩大阅读量,要求每个学生贡献自己的一本课外书,因为同龄学生喜好的课外书差的不会太多,所以绝大部分学生都能从这些书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还能每周布置一份阅读作业,让学生就阅读内容写一篇小周记,这都是一些很好的经验。
摘要:激发兴趣是作文成功的基础,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到作文修改之中,更是作文成功的关键,是真正地让学生掌握作文本领的最佳途径。学生在修改自己的习作时,往往无从入手,教师就必须给予引导和指点,让学生掌握修改方法,从而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学生之间的互动修改,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从教学的被动地位转变为主动地位,从而在不断的修改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
关键词:作文修改兴趣方法能力
俗话说:“好文不厌百回改。”一篇好文章,既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修改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可是,由于一些教师没有足够重视修改这个环节,加上学生把写作文当作一项任务,只想早点完成的心理,作文修改往往就变得可有可无了。我个人认为,要让作文修改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做好以下一些工作。
一、培养兴趣、积极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关键是要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教学生修改作文,不仅能促进“写”,而且能让学生在不断品尝成功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学习,勤于思考,精益求精的良好习惯。教师应让学生明白:世界上一切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只有反复多次的修改,才能把文章中语句、段落、情节改美,使自己的文章生动感人。
1、范例引导、激发兴趣
抓住学生对名家具有敬慕之情的心理特点,在作文课上经常给他们讲一些古今中外文学家反复锤炼修改文章的故事,让学生懂得文章的写作包括创作和修改两个部分,完成写作后要反复修改,才能使文章日臻完善,并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如教学《泊船瓜洲》一诗,抓住“诗眼”——“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做文章,先引导学生学习领会诗人的独巨匠心——用一个“绿”字,把江南无限秀丽多姿的春色以及它与春风的关系形象地表达出来,唤起人们的缕缕情思;再讲述王安石是如何反复推敲、提炼这一字的。让学生通过品评,体会到“绿”字的绝妙作用和诗人呕心沥血的艰辛用笔。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名家的作品也是通过其反复推敲,而不是一蹴而就。
2、学生互改、引发兴趣
学生进入小学三年级后,每次完成习作,我就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作文修改小组,让他们在小组中交换阅读作文,互提意见,并选择一篇较有代表性的文章,从思想内容、布局谋篇、谴词造句、标点符号等诸方面提出修改意见,写出简要批语,再把这些文章贴出来,让大家品头论足,调动学 1 [1]
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体验自己修改作文的乐趣。
3、积极评价、诱发兴趣
及时、正确的评价,尤其是表扬和鼓励,是学生兴趣的催化剂。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或者一篇不大成功的作文中的某一长处,我们都应该及时地给予夸奖,在眉批或总评中加以鼓励。这样,学生在修改作文的过程中就会慢慢地品尝到进步的喜悦,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期望,从而树立起自信心,进而诱发起他们自己修改作文的兴趣。还有,每隔一段时间在全班举行一次作文擂台赛,让学生把自己作文中的优秀片断、优秀词句挑选出来,在全班中进行比赛朗读,让学生自评、互评,从而起到互相学习的作用。
二、教给方法、形成习惯
在一定意义上说,优秀作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改写作文的能力,这也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的能力。教师该如何引导和指导学生,使他们养成这种能力,是很值得共同研究的项目。” [2]为此,我们必须变教师改为学生参与自改,把作文修改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作文修改的全过程。
1、教师示范,统一符号
教师的示范,不光体现在批语上,对修改符号也要统一,给学生一个很好的示范,使他们终身受用。如果教师在评改作文时使用的修改符号不统一,学生在自改时,也会常常套用教师的批改符号,因此不规范。小学语文课本中,从第七册开始便要求学生使用不同的修改符号,到达六年级已要求学生能综合使用。第十一册第三单元,把“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
[4] [3]作为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要求学生不但要学习叶圣陶、欧阳修等古今著名文学家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修改文章的良好品质,而且能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一段话。故此,教师要以这些修改符号来规范学生,不断强化,熟练运用,统一要求。除了用书本上的一些规范符号外,还可补充一些学生易懂的修改符号,如“————”表示句子有毛病、“„„”表示好词句等。让学生明确这些符号的特定意义后,教师在批改中就可标上这些符号,再加上启发性批语,让学生动脑、动手去修改自己的习作,逐步形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2、先读后改,促进提高
这种评改以学生为主要参与者,教师起着组织、引导作用。方法有四:一是指读改字词,即指着文章一句句地读,可以发现错别字、意思重复等明显的错误,并及时加以修改。二是朗读改语病,如有拗口和连接不畅的地方,必定有毛病,要及时查出原因,动笔修改。三是默读改篇,即先从整体入手,看看选材是否符合题意,中心是否集中,段落是否清楚,内容是否具体,结构是否完整,然后根据问题,进行充实、调整、删减、修改。四是品读求提高,对水平相当高的学生可以提出更进一步要求,即对自己的习作在选材准确、内容具体、语句通畅的基础上,通过自我品读,在遣词
造句方面再下一番功夫。如有时,我会让学生自己挑选推荐好的章节,让小作者自己上讲台在班上朗读,还让小作者自己说说构思的过程。这种做法即体现了推荐者的为赏识能力,又训练了小作者的朗读水平。教师如果再加以赞赏和肯定,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就更加高涨,就会兴趣盎然、千方百计地去修改好自己的作文。
3、一文二作,边作边改
小学生的作文过程是一个审题、选材、表述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际操作往往具有突发性和限时性(规定时间)的特点,故此,学生成稿往往比较仓促,大多作文存在考虑欠妥的通病。所以,同一个题目,同一个题材,让学生再次习作,使他们作进行比较大的修改,也是提高他们自改能力的有效办法。
三、优化训练,培养能力
作文的修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文指导的继续与深入。教师有针对性、富有启发性的批改是激励学生写好作文,不断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学生自主地修改自己的文章,也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1、结合课文,促进自改
教师可结合课文教学,渗透自改意识,加强训练,比如,有许多学生在作文中不善于细节描写,因此文章显得空洞。在讲读课文中我就注意解决这个问题,如:在教《凡卡》“在定第一个字以前„„把那张纸铺在作台上” [5]这段话时,让学生知道这段话是通过凡卡的动作、神态等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他学徒生活的悲惨。我有意识地把其中枝节删掉,换成“在写第一个字之前,他看了看四周”。请学生做比较。学生通过具体课文的分析、比较,对课文中的长处十分明了,对自己习作中的毛病也就有所察觉,教师如果能坚持这方面的指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自改能力将会日益提高。
2、出示范文,学习模仿
这种评改以教师为主要参与者,学生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修改。学生初学修改作文,必须有个模仿学习的过程,在明确了修改目标后,我把学生的作文抄在幻灯片上,借助投影,学习用规范的修改符号,进行修改示范,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整个修改过程,看懂每个修改符号的意思。通过讲评,指导学生了解这次习作主要改什么,怎么改,使他们在今后的改文中有章可循。刚学修改,切不可操之过急,让学生先试着修改教师注上修改符号的一部分作文,反复练习,在学生熟悉修改符号之后,教师可在遣词造句、文采、条理性方面加强要求。这种评讲,给学生指明了修改的方向,减缓了学生修改习作的难度,为学生修改作文铺好路,架好桥。
3、典型作文,集体修改
教师指导学生写作后,不要急于下笔为学生批改,而是要先把学生的作文通篇浏览一下、阅读一遍,然后根据本次习作训练的要求,概括出学生文章中的优缺点,找出所有作文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再选择一两篇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复制在电脑上,展示在教室电视机屏幕上,引导学生集体
修改。先让学生把文章读一遍,然后说一说这篇文章哪里写得好,哪里写得不好,我们应该怎样来改,鼓励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看法进行修改,并把修改这一类型作文的方法教给学生。最后把学生自己的作文分发给他们,让学生动手修改自己的作文。
4、相互评改,取长补短
这种评改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我首先选一篇中等水平的习作打印发给学生,让他们人手一份,提出适当的修改要求,然后人人动手修改。老师再对修改的情况进行评讲,对改得好的,及时给予鼓励,并随机指导如何修改。或者利用电教手段,把有代表性的习作打到屏幕上,请全班学生根据本次习作要求,各抒己见,进行口头修改。评议比修改又深化了一层,难度也更大,但评议是互相修改的一个很重要的过程。于是我常采取四个同学一组,学生好差均匀分布。小组成员在看完自己组的几篇作文后,都要说说某一个同学的作文好,好在哪里,评评某一个同学的作文不够好,哪里还应该修改。作文基础好的同学评评某同学的作文在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如何,使同组的同学得到教育,受到启发。作文基础差的同学也学着评评某个同学哪个句子表达好,哪个标点用得不对。在评改过程中,我还常举行作文朗读比赛,让学生自己打分或请同学打分,谈谈为什么得这个分数;组织学生进行组内交流评价;在班内举行习作展览,让学生阅读自己的,欣赏他人的习作;在班内建立“学生习作园地”,学生只要自己认为好的文章,抄写端正,在学生园地中张贴,接受全班同学的评价。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创设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在学生评议的基础上,恰当地加以小结,融批改讲评于一体,讲评中有指导,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评改活动,与学生一起发现,一起探索,一起感受。学生思维活跃,讨论热烈,在七嘴八舌的争论中,作文水平、修改水平都会得到提高。
总之,方法是重要的,但我们又不能仅仅限于寻找某种批改的方法、形式。开拓学生的智力、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素质,这才是根本。在素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改作文,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自改能力纳入教学的重点中,把“改”和“评”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修改过程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逐渐培养学生自评、自悟、自改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注释:
[1] 宋 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
[2] 叶圣陶 现代作家 儿童文学家 教育家
[3]小学语文教材
[4]欧阳修 唐宋八大家之一
[5]契诃夫俄国作家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
参考文献:
1、林世凤、《建构有效的作文评价》《福建教育》2006年第1期
2、“老百晓在线”《培养学生自改能力》
3、“中文网”《小议学生作文修改能力》
【压题小学生个性化作文能力的培养】推荐阅读:
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07-11
培养小学生运算能力的研究09-17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10-06
浅谈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05-28
小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阶段总结06-20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10-29
《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开题报告06-15
论如何提高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11-10
如何培养小学低段学生的计算能力07-09
关于小学数学预习能力培养的研究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