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科教学中运用教育心理学规律浅析

2024-10-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外科教学中运用教育心理学规律浅析

在外科教学中运用教育心理学规律浅析 篇1

【摘要】在外科教学中应用教育心理学规律,创造有效学习条件,激发学习兴趣,加强直观教学,遵循记忆规律,合理设计教学,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是提高外科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外科教学;教育心理学;规律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5-0547-02

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外科学知识和技能,是外科学教学的重要课题,在多年的外科教学探索中,笔者认为依据现代信息加工理论,恰当运用教育心理学规律,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

1注重有效学习条件的创造和学习兴趣的激发

1.1沟通师生感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师生感情的建立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了解学生,关心、帮助学生,尊重学生,以情感人,使学生感到温暖,以实现师生之间思想感情的交流沟通和共鸣。外科学作为一门临床医学科学,只有通过大量的临床见习和实习,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才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在外科教学当中,学生会提问一些有关自己、家人或亲戚的外科疾病。所以,从事外科教学的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课内外以平等的关系经常与学生交谈,互相讨论,给他们传授学习外科学的心得体会,掌握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对学生提出的有代表性的外科病例安排一到两次临床见习,教师亲自操作现身说法,这样既沟通师生情感,为教学活动营造一种轻松良好的气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1.2 开启知识储备闸门,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教育心理学研究显示,学习实际上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贮存于长时记忆中的原有知识和技能是新的学习产生的重要内容条件,教师虽然通过讲授启发、引导等调动起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有了学好某一章节的适当的知识准备,但不能激发学习这一章节的愿望或积极性,还是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外科学是以医学基础学科为基础的,因此不论讲述哪一章节内容,都要注重解剖生理概要的复习和有关病理生理学、诊断学内容的回顾,使学生对该章节新知识学习有了适当的知识准备后,联系学生提问,找出学习该章节的主线;紧扣主线,以问题为中心,结合专业特点,例举现实生活中与本章节内容密切相关的例证,巧妙设计患者揪心撕肺、痛苦呻吟、急待救治和作为医生如何妙手回春的意景,激发学生对该章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加强直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加强直观教学的意义已被教育心理学研究所证实。外科学尤其是外科手术学是一门与解剖、生理、病理等学科有密切关系的科学,它需要教师在有限时间当中,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对外科学及外科手术学知识的全面理解,需要教师在使学生掌握丰富的外科知识的同时,掌握熟练的动作技能。这就要求每位外科教师不但要遵循教育心理学中的变式原理,而且要熟知学习动作技能的有效手段[1]。利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说明概念的本质特征即是变式。利用视听手段进行指导,则是学习动作技能的有效途径。所以,笔者认为在外科教学中,应合理搭配使用各种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将一种学习内容多通道、反复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器官,以达到强化记忆的效果。比如,讲述胆石症和胆囊炎时,我们先结合板图、挂图讲述有关内容,再利用电视录像、临床见习、参观手术等手段,加深对胆石症、胆囊炎概念的记忆和理解,巩固对胆石症、胆囊炎治疗手段的选择应用。

3遵循记忆规律,合理设计教学

教学心理学认为,调动人的意识性、目的性、能动性,使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集中趋向于一个目标的有意识记,效果明显优于无意识记,主体对输入信息的深加工是有效识记的必要条件,主体对输入的知识信息分析思考得越深,识记效果越好。因此,外科教学中,要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合理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利用现代心理学中有关学生学习结果分类的知识来确定并陈述教学目标。其次分析教学任务,在备课时,明确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并通过合理编排与设计,贯穿于教学目标中。然后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设计以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为基础,结合专业特点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六步、三阶段、两分支。六步分别是:

一、引起注意与告知目标;

二、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

三、呈现有组织的信息;

四、阐明新旧知识关系,促进理解;

五、引出学生的反应,提供反馈与纠正;

六、提供技能应用的情境,促进迁移。其中前四步为第一阶段,第五步为第二阶段,第六步为第三阶段。两分支即陈述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的学与教。比如在“烧伤”一节的教学设计上,从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提开水烫伤的事例开始,集中学生注意力并展示目标,然后复习皮肤的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重点回忆什么是生发层和皮肤的生理功能,再讲述烧伤后的临床表现。病理过程的治疗,其中穿插皮肤的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与临床表现、病理过程及治疗关系的内容,并利用病例让学生计算烧伤面积,估计烧伤深度,确定治疗方案,最后安排见习和实习,实施治疗方案,这样既发展了学习主体的有意识记,又促进了主体对输入信息的深加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提高教学效果上达到了事半功倍的目的[2]。

4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技术

教师完成了教学设计之后,就要实施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实施需要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技术。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技术对学生的认识过程产生不同的影响。提高教材的可懂度可运用先行组织者技术,即在授课时运用具体模型作为先行组织者来帮助学习。如讲授“心肺复苏”一章时,利用心肺复苏模型人来帮助学生学习心肺复苏的抢救,这样就可促进学习和迁移。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和规则可以应用发现教学法,如“肠梗阻”一节的讲述中应用塑料软管及其它辅助材料做成各类肠梗阻模型,让学生利用模型叙述出肠梗阻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这样可以加强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此外,外科教学中的酌情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亦可达到较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在外科教学中运用教育心理学规律浅析 篇2

一、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仅从文字材料来说,因为在传统的教学内容中多是应用文及图表居多,没有应用到动画以及声音来表达文章内容。但是就教学方式来说,现代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中大部分都应用了多媒体的教学,应用PPT的授课模式,将一些书本上没有的内容进行丰富,借助一些工具比如像画面以及色彩来构造一个图文并茂的教学氛围,应用制作课件的方式将原教材当中所存在的不足很好的弥补,使教材的内容得以丰富,学生也能因此将自身的视野很好的拓宽,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得到有效激发,也能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一种共鸣。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六个矮儿子》的时候,教师在精心的备课后,设计出了几个问题“文中六个儿子是干什么的?结果是什么样?对此有什么启示?学生在认真的阅读后,老师在进行提问,就会有学生答道“大儿子抓螃蟹,六儿子养鱼”等。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充分的应用多媒体教学,把六个儿子从事的职业应用PPT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能对每个儿子所从事的职业简洁明了的进行了解,而结果以及启示也能应用趣味的图片进行表示,小学生对卡通图片都非常的喜爱,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应用卡通图片的展示使学生在学习中能与文中的角色有情感上的共鸣,不仅增添了学习乐趣,还以此使教学效率能大幅度提高。

二、应用朗诵将学生情感激发出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诵是非常常见的教学方法之一,应用效果在能将作者的感情应用朗诵将其很好的表达出来,该激情时激情,该婉转时婉转,能够将作者的写作情感尽可量的发挥出来。而感情丰富的朗读又能使枯燥的无声文字向有声语言进行一系列转换,能将作者的心情感受应用朗诵的方式完美再现,以此让学生能对课文中所传递出来的情感更为深入的了解到,同时也能体会出课文中作者细腻的情感表达,而且朗读可以让学生在进行时仿佛深入到课文中,与文章所创设出来的情境完美的相融,以此对文中所表达出的深厚情感很好的体会。使学生能在作品的不断熏陶中,将自我的修养不断的提升。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新课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时候,教师可依照课文内容设定问题,在诗文中主要内容是将作者在九月九日那一天,因身处异乡且无亲人陪伴的情况下,对家乡以及亲人非常思念。针对课文内容,教师可进行精心的备课,让学生来进行诗词的朗读,在先前还可以提出一些创新性的问题,比如,如果你是作者,在这种团圆的日子里,如果登上了山峰向家乡进行眺望的时候你心里会想什么?学生在朗读中,可以深刻的体会到作者在写作时的孤寂心理,以及对故乡对亲人无尽的思念之情,而这种带着问题来朗读课文的教学方式非常有效,能让学生在朗读时深入的了解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使学生能在课文所营造的氛围中思考老师所提出的问题,那么问题自然就能迎刃而解。将学生的情感很好的激发出来,不仅能促进学习的效果,还能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得以不断的丰富。

三、创设情境,很好的激发学生情感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当中,如果想有效的进行情感教育,就需要创设一个完美的情境给学生,应用特定情境,使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能很好的激发出来,一般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模式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一定的制约性,所以在设计小学课堂的时候,要将学生头脑当中情感的认知很好的唤醒,使学生能连接新知识,以此将其情感激发出来。所以教师需要推陈出新,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情感能很好的激发,而学习能力自然也会逐渐提高。

比如在学习《一定要争气》这篇文章的时候,为整篇文章设定一个情境,童第周在科研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简陋的学习环境,但是他却在研究中不畏惧困难,积极的迎接困难,面对失败也是毫不气馁,有勇往直前的学习状态。而学生在这种情境的创设中,能更为深入的了解到童第周作为一名出色的生物学家,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了多少的努力,最后才能做到功成名就,为社会与科学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以此使学生能不断的审视自己,在学习中是否有遇到困难就退缩的情况,是否有半途而废的情况。情境的创设能让学生有强烈的情感共鸣,使学生能对比自己的学习状态与文章主人公的学习状态,发现自己的不足后能有效的改进,以此使自己能更加积极自觉的对待学习。

四、结束语

在外科教学中运用教育心理学规律浅析 篇3

【关键词】虚拟现实 开放教育 策略

一、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简称VR。1965年,Sutherland在其论文中首次提出了虚拟现实系统的基本思想,他是由三维图形、多传感交互技术以及高分辨显示技术合成的逼真虚拟的环境,此后,人类开始了对虚拟现实技术的系统研究, 美国的Jaron Lanier 在80年代初正式提出了“Virtual Reality”一词。随着在美国宇航局(NASA)在虚拟现实技术上取得的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的产生而引起广泛关注。目前国际上对虚拟现实技术的使用应用广泛,尤其在科学计算技术方面,这种技术的时兴,为人类的科技发展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智能工程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工具。虚拟现实技术技应用,大大的提高了对多工程数据的处理方式,尤其针对大量的抽象数据。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开放教育上的运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为了能够直观地呈现,教师有时会借助一些实物、仪器、插图等教学教辅工具来辅助教学。但对于微观和超宏观现象,却无法用实物展示,而虚拟现实技术教学弥补了这种缺憾。

对开放教育而言,由于学员学习基础参差不齐 ,接受能力强弱不一,又存在工学矛盾,学习缺乏连续性、系统性 。不少学员基本存在畏难情绪,面对稍微复杂的知识就会放弃学习,因此利用简单易懂的途径来化解知识的难度,这样的方式就便于学员们接受。而虚拟现实技术,将所要讲解的知识显现在学员面前,学员可以通过操作进行人机对话,极大的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提升了课堂效果。这种科学教育的发展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教学有利于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化抽象为直观;有利于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有利于优化课堂结构。

因此,虚拟现实是指用计算机生成的一种特殊环境,人可以通过使用各种特殊装置将自己“投射”到这个环境中,并操作、控制环境,实现特殊的目的,即人是这种环境的主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虚拟现实技术成了当今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热点,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全新意义上的教学媒体应用于教育,将促使教育形态、环境、过程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使教学过程的教师、学生、媒体之间的关系形成新的结构。虚拟现实技术在远程教育中应用有哪些优势,如何合理使用虚拟现实技术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这些都是教育技术研究极为关注的问题。

三、虚拟现实在开放教育上的运用优势

我们把该技术应用到开放教育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学员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经历虚拟环境,观察关键性问题,大幅提高了生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

节约教育成本:以前的教学模式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致使许多教学环节都无法实施。比如涉及到购买高科技设备而产生的经费问题,设备的放置问题,也就是场地 ,等等都限制了教学,而今天由于科技的发达,可以利用虚拟现实系统来实现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做各种实验题,跟真实的场景并一样的体会,这样的新兴科技,不但解决了在教学上的教学经费,也给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方便,同事也可以避免学生在操作不当时而产生的损失,这样的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中大大节约了教学成本。

在原来的教学,学生只能通过在书本上察看到各种教学仪器设备的平面图形,或是在现场观察的教学设备的外形来获得各种感性认识。使用这种虚拟的教学技术,我们能够清晰的看见一个与实物一样的三维物体,进入这个虚拟空间,就可随时随地地认识这些仪器设备并且可观察到设备内部的基本结构,可辅教学的学习过程,增进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目前已经使用的如Webmax、Proteus、SimuWorks、VR-Platform、Infolytica都是常用的比较优秀的模拟仿真软件。细分来说,虚拟仿真主要使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可以普及原来由于在教学中遇到很昂贵的培训器材,由于受价格影响而无力购买,造成的不能实现普及教学,很多的实验不能做,即使购买了昂贵的培训器材,有的只能看着老师在操作,学生不能触碰的的尴尬境地,现在有了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就可以随意操控各种虚拟的数控系统,进行连接与组装,身临其境般的利于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各种实验,大胆的想象,不会因为操作不当而担心对器材曹成损失,也不会担心重复的操作带来的对器材的消耗,更不用担心某些真实的实验如操作不当就会对人身造成危险,实现了试验后的所带来的危险限制,它具有绝对的安全性,不会因操作失误而造成人身事故。

这种技术可以打破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

这种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起来的虚拟实训基地,以根据随时生成新的设备。虚拟现实教学的实践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交流和直观的学习环境, 并为教学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丰富了教学的实践形式和多样性。

如数控加工教学中,仿真系统既能单机系统独立运行,又能实现在线运行。独立运行时其设施只需一台计算机,加工过程的模拟操作通过显示设备被展现出来,而零件切削过程三维动画进行演示。在线运行时,教学系统将与实际机床连接,由硬件实现真正的零件切削过程,。

基于web的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实现远程教育培训,这种技术不仅在局域网上具有双向互动的教学学习功能,并可以实现答卷保存、自动评分、成绩查询和分析等功能,轻松实现无纸化的考核与测评。

在未来科技的不断发展中,虚拟现实技术将以其自身强大的教学优势和潜力,会逐渐受到各行业工作者的重视和青睐,并最终在未来的教育事业得到广泛应用并发挥其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凤田, 刘玉兰. 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 .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5, 7

[2]李欣. 虚拟现实及其教育应用[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

在外科教学中运用教育心理学规律浅析 篇4

作文教学历来被老师们认为是高消耗,低收获;大多数学生苦于作文难,写作的兴趣更无从谈起。特别是农村学校,孩子们见识少,对于写作更是“苦不堪言”。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使我们的作文教学方法不再单一,变得灵活而精彩。

为了进一步研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在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的运用,2009年5月,我参加了我校《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并负责《在作文教学中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的方法研究》子课题的研究。通过将近一年的研究实践,我们探索出了一些在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方法,创新了我们的作文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而且较大地提高了作文教学效率。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生活的热爱,积极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写作的积极性。信息技术整合于作文教学,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生动、丰富的习作素材,让枯燥的作文教学变得生动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形成了双向互动、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我们的做法是教师在课前收集,整理与本节作文训练有关的图像、声音、文字等相关的资料,将枯燥无味的、死板的题目,利用多媒体手段制作成形象、直观、逼真的画面,为学生营造一个丰富多彩、放胆想象的写作环境。如在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童年趣事”为主题的习作指导课上,我先播放了一组关于童年生活的图片,分别从“我的成长历程”、“我的学习生活”、“童年的游戏”三个方面,播放了童年成长的照片,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快乐的童年游戏,这些画面引导学生进入回忆空间,唤醒固有的情感体验,增强了对要表达主题的感受。

二、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优化学生习作环境。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我们农村学校的孩子们,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学生的见闻越来越狭窄,再加上学生没有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因此积累的素材越来越少,照搬、照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随着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现代教育技术在我校得到了飞速发展。我们学校除了远程教育室,还拥有一个学生微机室,每个班基本上都实现了“班班通”,并进行了联网,全部实现了资源共享,为学生积累素材,厚积薄发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我们课题组的做法是:

1、观看远教资源,开拓学生视野。在远教资源库中有着丰富多彩的适合学生观看的资源,像多姿多彩的“少年文化”、寓教于乐的“专题教育”等等。我们定期组织学生观看,这些丰富多彩的资源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他们看得津津有味,一方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也让孩子们贫乏的脑海变得丰富多彩了。同时,为了让学生有所思,有所得,我们要求实验班的每位学生准备一个素材积累本,除了平时的记录之外,每一次观看远教资源后,我们都让学生及时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感,为会写打好基础。

2、运用多媒体手段,实现情景再现。很多老师都有过这样的感受:为了帮助学生写作,会根据写作的需要组织一些活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可活动一结束,就都忘了,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我们课题组通过研究讨论,觉得运用多媒体手段,实现情景再现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我们把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或者班级组织的活动中比较精彩的场面用数码相机拍录下来,存入校本资源库中,需要时进行播放,这样学生通过观看录象,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比赛现场,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就有话可说了。

3、运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在作文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把比较抽象的事物形象、直观的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欣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如我们课题组的一位教师在上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我的家乡”为主题的指导课时,当学生说到云台山、青天河等著名景点时,教师播放这些景点的画面,让学生去感受,去欣赏,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了,纷纷动笔书写家乡的美丽景色。

4、运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传统的作文教学由于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很多内容在课堂上无法展示给学生,信息技术的介入为我们弥补了这一缺陷。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展示的内容、设置的情景进行细致观察,引导学生抓住所展示画面、场景、情境的主要内容,从而明确写作目的。如在上五年

级上册第三单元以“介绍一种物品”为主题的习作指导课时,我在远程资源里找了一些学生常见的一些物品:家用电器、水果、蔬菜等的图片,并给每一种物品配上了文字说明,制作成文件夹。上课时,我让学生我让学生打开文件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物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引导他们进行认真观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和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手段,创新作文批改方式。

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逐本批阅,发给学生,进行讲解,既浪费时间,效果也不明显。随着远程教育的实施和我校“班班通”的建设,传统的批改方式以被淘汰,我们课题组经过不断的学习、研究,总结出了一套运用多媒体手段批改作文的方法。每次习作之后,教师把学生习作中的优秀习作、具有共性问题的习作或片段挑选出来,利用多媒体制作成word文档或演示文稿。上课时,首先让学生回顾本单元的习作要求;然后在电脑上展示学生的优秀习作,教师在电脑上演示,让学生说说哪些地方写得好,引导学生指出文章中值得自己学习借鉴的地方;最后出示具有共性问题的习作或片段,让学生对照习作要求,先自行修改,然后师生同改,这样学生既明确了写作方法,又避免以后习作中在出现雷同的问题。

总之,在近一年的探索实践中,我们发现:远程教育的介入,使得我们的作文教学不再枯燥,改变了传统作文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学生除了动笔书写,还可以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甚至用心去感受,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提高了作文教学的效率,为

在情境中运用古诗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复习小学阶段学到的古诗。

2.在一定的情景中恰当地运用古诗,使语言增色。3.复习,积累的古诗。教学过程:

一、古诗接龙引趣。

师:大家喜欢背诵古诗吗?我们一起来背诵古诗。游戏规则:第一位背第一首。以此类推,不能重复。

二、感叹古诗运用

师生对接: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语言瑰宝,古诗语言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可以这么说:(出示)

春雨时,我们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冬雪时,我们吟:怪得北风急,前庭如月辉。春节时,我们吟:爆竹声声辞旧岁,春雷点点迎新春。中秋时,我们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思念时,我们吟: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送别时,我们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伤感时,我们吟: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激昂时,我们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见长江滚滚来。

有多少诗句激励我们奋发向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一年十二度圆缺,能得几多时少年。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不要人夸颜色好,要留清白在人间。

三、畅谈古诗运用的感受。

师:古诗伴我们进步,古诗促我们成长。

我们现在积累,一方面是为了吸收古代灿烂的文化,一方面还可以运用到我们的作文中去。请看: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今日若不为,此事何时了。”是啊,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的日子呢,却是一去不复返。不抓住今天,永远期盼明天,幸运会向你招手吗?

昨天下午,张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思考题。晚上,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爸爸稍微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于是迅速解开了。

师:读了运用古诗的两段话后,你有什么感受?

师:这两段话,正如大家说的,一用上古诗,或是增加了丰富的表现力,或是增添了文采。其实我们也可以试试。

四,学生在语境中运用古诗

(一)、选择填空。

第一组: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要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几个手挽手默默地走在去火车站的路上,彼此无语。朝夕相处三年的挚友啊,怎舍得霎那间的别离。“

”大家泪眼相视,情意无限!

我们语文老师指导大家写作时,常引用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两句诗“

”来强调习作是心灵的放飞,写法要不拘一格,语言要有自己的个性。

第二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中秋佳节,皓月当空。月光如透明的薄纱,朦朦胧胧地罩在大地上。清风拂面,不由撩动了我思乡的情怀:离别故土几载,家乡的亲人可好?酸楚的我不禁凄然泪下,“

”。

湖边,那株丰姿的柳树亭亭玉立,纤细的嫩叶泛着点点绿光,远远看去,就好像一树绿色的宝石。此景象真可谓是:“

”。

第三组:飞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

到了瀑布脚下,昂首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撞击岩石的棱角溅起朵朵美丽的玉花。望着这美丽的瀑布,使我想起:“

”。

梅,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称赞。要说古人赞颂梅的诗句,就更数不胜数了,“

。”就是一个例子。

(二)、运用古诗。

1.小组合作,用一段话,描写画面,并运用古诗。

2.学生反馈,修改提高。

(三)、自我创编语言环境运用古诗。

师:小组合作时,我们能根据画面情景描写,现在我们用提示的古诗,进行创作。

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欲穷千里目,更深上一层楼。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提示:也可以运用其他的诗句编写一段话。

在外科教学中运用教育心理学规律浅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本院收治的220例外科老年患者临床资料,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110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69例、女性患者41例, 年龄在65~88岁, 患者平均年龄为 (71.41±2.33) 岁。其中骨科患者46例、泌尿外科患者40例、肝胆外科24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70例, 女性患者40例, 年龄在68~87岁, 患者平均年龄为 (73.25±2.33) 岁。其中骨科患者47例、泌尿外科患者41例、肝胆外科2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相比较, 差异不明显,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用作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风险管理, 具体管理如下。

1.2.1 分析护理风险因素, 采取有效的安全管理方法

外科老年患者经过手术和创伤的刺激, 通常会产生紧张、恐慌等消极情绪, 导致患者不能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将会直接影响到术后恢复, 因此, 护理人员应该给予患者更多的鼓励, 增强其与疾病对抗的信心, 提高自身的抵抗力, 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 促进伤口早日愈合, 减少住院天数。医院工作人员应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安全的就医环境, 保证病房及走廊内光线良好,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 调整加固床高、床栏、扶手等, 并且做好各项提醒标志, 加强工作人员巡逻的次数, 加垫防滑垫, 防止患者跌倒等。护理人员收集外科中常见的护理风险, 进行场景模拟演练, 不断完善应急预案的定制。

1.2.2 建立风险预防机制

在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中, 不断建立完善风险预防机制, 完善外科护理的规章制度, 使护理人员按照制度来规范护理操作程序。首先, 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 加强巡视, 制定完善的护理计划, 预防各种护理风险的发生。其次, 提高护理技能, 针对外科老年患者容易发生的风险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形成临床护理路径。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有一定的预见性, 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针对危重手术患者应该建立评估表, 落实护理问题, 高危患者交接班登记工作等, 针对患者可能会发生的跌伤、坠床、压疮、感染、导管脱落等风险事件, 从而不断制定相应的护理安全应急措施。最后对护理记录书写质量实施有效的控制, 形成全员性、全过程性、全方位的风险控制意识。

1.2.3 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可以向患者充分讲解病情, 耐心介绍护理目的、方法、注意事项等, 使患者以及家属充分认识配合护理的重要性, 增强他们对风险因素认知程度。当患者病情出现一定程度的好转, 护理人员可以及时调整护理计划, 根据病情的不同时段实施护理风险的管理。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出现跌伤2例, 坠床1例, 不可避免压疮1例 (压疮Ⅰ期) 、肺部感染3例、泌尿系感染2例, 导管脱落1例, 风险事件发生率为8.33%;对照组中出现跌伤1例, 坠床2例、压疮2例 (压疮Ⅱ期) 、肺部感染4例、泌尿系感染4例、导管脱落5例, 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6.36%;观察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风险因素认知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风险因素认知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如表1所示。

3 讨论

护理风险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中, 在外科护理中制定预防护理风险的预案, 加强健康宣教, 使患者掌握护理与治疗的注意事项、预后情况, 有利于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2]。老年患者难免会出现不良情绪, 在护理过程中加强与患者家属之间的联系, 使家属可以更加了解相关的护理方法, 加强护理措施的配合程度, 在患者各个康复期间, 制定针对性的康复计划, 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 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与护理[3]。通过护理风险管理, 观察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 护理满意度、风险因素认知率不断提高。综上所述, 在外科老年患者中应用风险管理, 有利于增强患者与护理人员对风险因素的认知程度, 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护患纠纷率, 提高患者满意程度, 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注: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风险因素认知率比较,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参考文献

[1]玛义莎·买买提, 艾莎·阿合木拉.护理风险管理在老年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9 (11) :386-387.

[2]刘学芹, 赵艳华, 张丽丽.护理风险管理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 2012, 16 (12) :436-437.

在外科教学中运用教育心理学规律浅析 篇7

一、多媒体教学的特点

1. 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

在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材料就是课本。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教师是通过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来制作课件,把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形式集于一体,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并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他们思维的拓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出现

在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多媒体教学改变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学生成为了中心,他们不再是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师和学生在多媒体的教学过程中是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能把课堂教学的内容通过文字、图形和声音等形式依据一定的逻辑次序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不仅扩大了他们的信息储备量,还使他们能更容易记住知识点和知识结构。

3.直观地展现教学内容

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其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能够直观地展示英语知识点,将英语中抽象化的知识给予具体化、生动化和形象化。这样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提高学生记忆和理解英语知识点的能力。

4.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方式,教师耗费了很大的精力,但教学效果却不理想。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有效地将学生从单调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增加学生课堂的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能使一些枯燥知识转化为视频或图片,达到了容量大、负担轻和教学效果好的教学目标,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英语課堂引入多媒体教学,使传统的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此外,对信息量的增加、教学进度的加快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关于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运用的几点体会

1.需结合英语课程特点策划课堂

英语作为一种外来的应用型语言,与其它课程有很大的不同。英语教师在设计教学课件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依据不同的情况来设计最佳的课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英语中的文章变成富有情趣、直观的图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的图形、呆板的文字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创新能力。

2.教学硬件投入和教师素质的提高

为了确保初中英语多媒体教学的顺利进行,学校应该对多媒体教学的硬件设施予以足够的人力和财力的支持,对那些不能满足多媒体教学的陈旧的设备给予淘汰和更新,以保障多媒体教学能顺利开展。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对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每一位英语老师都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结构以应对挑战。在初中英语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师需有充足的时间捕捉最新资料,力争达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以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促进初中英语教学事业的发展。

3.多媒体教学运用需适当

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不能华而不实。不能为了追求效果而设置形声各异的课件,那样学生的注意力极容易分散,不能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因此多媒体课件并非每节课都用,也不是内容越多越好。如果频繁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很容易让学生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造成学生视觉、听觉疲劳,渐渐对多媒体教学的新鲜感降低,致使学生学习兴趣减退,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4.课程重点疑难处的运用

在英语教学中,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有些知识的理解和难点的突破用传统的教具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使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就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如在英语阅读中采取“教师——媒体——学生”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把不能言明的加以可视化,这对引导学生的理解会有很大的帮助。

在外科教学中运用教育心理学规律浅析 篇8

摘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一部分总则第五条: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规程》也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区角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材料,创设活动环境,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进行操作、探索和交往的活动。以其独特的“自由、自主、宽松、愉快”的活动形式,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活动的表现机会,越来越受到幼儿的喜爱。

著名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巨大的潜能,他生命的发展是走向独立。通过具体的练习如生活基本能力练习、五官感觉练习、智能练习(语言、数学、科学)等形式,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关键词:蒙台梭利

区角

游戏

正文:我班在开展区角游戏时,有意识地将区角游戏与蒙台梭利教学相结合,在实践中收获颇多。

一、将日常生活教育中的内容融入到区角游戏中,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轻松愉快地掌握动作技能,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幼儿喜欢动手操作,他们从无意识地抓、握,到有意识地拍、拿、放、摇等,在各种材料的使用中,精炼手指肌肉的灵巧度,并协助手眼协调神经发展„„我们在区角游戏中投放相应的材料,目的在于培养孩子小肌肉的运动,如:在娃娃家炒菜游戏练习幼儿的手腕力量;厨房用品加入了夹子、镊子等训练幼儿手部力量;给小动物喂食游戏中,练习孩子舀的动作;在夹衣夹游戏中发展幼儿的三指抓动作;在穿线板游戏中发展孩子穿孔的动作;还有拧瓶盖、给娃娃穿衣服、撕贴等游戏,不同程度地发展了幼儿拧、折叠、撕贴等的动作。通过各种生活活动的模仿性操作和练习,发展孩子舀、夹、扣、按、穿等精细动作的发展。这样的锻炼,有助于培养幼儿手指动作的协调性与灵巧性。

二、借鉴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有益经验,注重区角材料摆放所形成的秩序感,强调每一区角中操作材料的摆放都有其固定的“序”。

蒙台梭利讲究“有秩序”,是更进一步地指陈设的顺序,都经过大人考量过小孩的接受程度、需要,使用上以及归还是否能够方便而言。刚开始游戏时,孩子们每次玩完收材料时,玩具材料的摆放都很随意,有时还会把一个区的游戏材料放错到另一个区的游戏柜上。对此,我们我们结合蒙氏教室的“有秩序”,在进区规则的设计上,选择用孩子的照片作为进区卡,把卡用夹子串起来挂在衣架上,一组孩子为一个衣架,有序且有趣。在每个游戏区,我们的玩具柜都做了标志,并在玩具篮上也做上相应的标志。如,小小美工区用不同颜色的圆形,小小巧手娃区用不同颜色的三角形,小小娃娃家中用的实物图片,放餐具的用杯子或碗,放菜的地方柜子和篮子用蔬菜的图片,衣柜里更形象,放衣服的柜子贴上衣服图片,放袜子的贴上袜子图片等等,这样,孩子良好的习惯慢慢养成,对他们来说真是终身受用,这应正了《纲要》中的终身教育的理念。在有序的游戏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在“自由”的游戏中形成规则意识。

走进蒙氏教室,经常可以看到幼儿在进行自主活动的场面,或在独自操作学具,或结伴在进行游戏,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井然有序、自由自在,在这样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幼儿借助各种学具或游戏使幼儿得到探索的乐趣,幼儿游戏的天性得到充分的满足,学习的潜能得以最大的发挥,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良好的锻炼和提高。

角色游戏是幼儿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意愿来进行活动,给幼儿提供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活动环境和氛围,在不受外显规则约束的角色游戏中,幼儿之间就会产生互相干扰,游戏活动常常无法顺利开展。怎样给孩子们自由,又不放任他们。我们在开展游戏初就引导幼儿进行讨论,确立游戏规则,从而增强规则意识。

例如,在本班幼儿入园之初,由于家庭都比较娇惯,让孩子们形成了一种时刻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什么都只想到自己,尊重他人的意识及集体意识很弱。于是我们培养他们入厕排队、做操排队、喝水排队等,让他们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学会谦让,形成一种礼貌待人、不争抢的习惯。现在,在集体活动中如有需要等待的情况,孩子们就会互相说:“排队,排队”。发现有人不遵守,他们还会指出别人的错误呢!

“娃娃家”游戏是孩子们都热衷的游戏,在游戏中孩子们都喜欢到“娃娃家”去,在“娃娃家”孩子们经常拥挤成堆,都想进区游戏,由于事前已定好了进区规则,后来的孩子只能到其他区游戏。而进入区域的好几位幼儿争着做“厨师”,拥挤的“厨台”都移动了位置。而炒菜的豆豆更是弄得到处都是,甚至有两个人就开始争执并动手打了起来。针对这一现象,游戏结束后,组织孩子们一起讨论:先请幼儿说说今天游戏时发生了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再请大家说说玩的不开心的原因是什么?最后孩子们讨论先拿到厨师帽子的才能炒菜等等。通过讨论,大家一致找出了问题发生的原因,同时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由于有了规则幼儿再次游戏时的效果要明显好得多。

各区规则的设定后,经过几次游戏孩子们都能遵守规则。幼儿自由的在区域里游戏既不影响别人,自己也能更好的游戏。

四、为幼儿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蒙台梭利曾说过:“确实,我们不能创造天才,我们只能给每个小孩提供实现其潜能的机会,使他成为一个独立、有安全感且平衡的个体。”我们正是在通过我们的努力,尽量为幼儿制造这样的机会和可能,以满足他们不同的发展需求。

在我们的教室中,所有的学具都在幼儿伸手可及的地方,便于幼儿自由的选择取放,每一种学具都是按顺序排列,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幼儿可根据个体的发展需要选择不同程度的操作材料。

区角游戏顺应了幼儿发展的需要,是幼儿个性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蒙台梭利教育法有其独特的一面,在区角游戏的开展中只有针对孩子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结合其他教育方法的优势,选择适合的方法,关注孩子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个性发展以及通过各种途径丰富幼儿的各种生活经验,并随儿童的发展不断更换,以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参考文献:

在外科教学中运用教育心理学规律浅析 篇9

一、渲染气氛,拨动爱的心弦

愉快教育是一种渗透着爱的教育,而课堂教学中的这种爱是通过师生情感的交流达到的。教师运用电教手段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学质量,更好地发挥了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作用,进一步增加了师生情感交流的机会和时间。而形象、直观的电教媒体为学生创造了表现自己的机会,加上教师激励性的评价更能引起师生感情上的共鸣。

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开始使用投影仪映出周总理的遗像;同时,教师用哀痛低沉的语调对学生说:“1976年1月8日凌晨,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北京不幸逝世。噩耗传来,亿万人民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学生凝视周总理遗像,听着老师舒缓沉痛的话语,其悲痛之情油然而生。接着插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实况录像和配乐朗诵录音;那黑色的挽联,那白色的花环,那阴沉寒冷的天气,那缓缓而行的车队,那满面泪痕的老人、青年、小孩……此情此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悲痛之情。形象直观的电教手段,教师动情的教学,使孩子们个个泪流满面、泣不成声,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爱的真谛是爱人。被爱只是一个起点,它需要扩展。有效地运用电教手段拨动了学生“爱”的心弦,不仅使学生感受到“爱”而且也学会了“爱”,即施爱于人。一个人能施爱才能显出人格的内涵意义,才能显出生活的充实,也只有在被爱和施爱中,完美的人格才能真正显现。

二、创设意境,领略“美”的境界

爱美、求美是儿童的基本心理需要。美育是愉快教学四要素之一,而电化教学可以艺术地表现教学内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音像教材将诸多美的因素渗透到电化教学中去,使学生在一个和谐的、充满美感的教学环境中既获得知识,又陶冶情操。

如教《繁星》一课,将雪白的天花板作为幕布,随意调节投影焦距,让悬挂在“天空”上的星星时明时暗,不时闪烁。学生头靠桌子上,向上仰望,眼前出现了半明半暗的星空、无数眨眼的星星,还有飞舞的流萤,闪烁的航标灯……教师随时稍稍移动画面,让学生产生船在移动、星也在动的感觉。与此同时,播放一段优美的夏夜圆舞曲,在视觉、听觉交织的立体空间里学生不仅领略到了一个柔和、静寂、梦幻般的海上之夜的形象美,也从文章的意境中体会到了语言美。

儿童如能沐浴在美的环境中,他们的精神世界就十分愉悦。小学语文教材是装满美的宝库,如何引导学生进入宝库去感受美、创造美,电教有其优越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电教媒体不仅可以把课文教材中的各种美的因素(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等)直观地再现出来,而且往往比课文的描述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加上电化教学特有的构图美、色彩美、音乐美等因素,不仅可以使学生辨别出客观事物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同时也使他们对美的事物产生学习、领会、把握的兴趣,同时也陶冶了他们的审美情操。

三、视听并茂,趣化教学氛围

兴趣是儿童认知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愉快教育把在课堂教学中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是否贯彻愉快教学的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讲愉快教学就是兴趣教学。电化教学根据自身声象并茂、视听结合的特点,以直观、形象的图像、艳丽的色彩、逼真的音响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着兴奋的情绪。

一位教师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先让学生闭目倾听配有音乐的课文朗读录音,逼真、生动、优美的声音,使学生仿佛来到了西沙群岛,紧接着教师让学生一边看活动投影片上西沙群岛的美景,一边讲解启发,这样,五光十色的海水、海底嬉戏的鱼群、蠕动着的海参、披甲的龙虾、美丽的珊瑚;海滩上各种好看的贝壳和巨大的海龟;生长着奇特树木的海岛和鸥鸟翩飞、嬉戏、孵卵、多种鸟蛋堆放于鸟巢等新奇有趣的事物活生生地呈现在儿童的面前。加上教师适时适度地点拨,教学始终抓住了学生的心灵,使它们处于情绪愉悦的状态之中,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活动,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因此,我们说电化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行之有效的手段。

四、拓宽视野,开发创造潜力

每个学生都可以而且应该发展创造力,并在创造活动中体味到成功的喜悦,教师通过教育使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创造性的活动,这是教育成功的标志。如果我们培养的孩子要能在将来成为跨世纪的四有新人,现在一定要让孩子成为思维活跃敏捷、想象丰富、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电教媒体能激发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潜力的开发。一位教师教《惊弓之鸟》一课,学生对更赢只拉弓不射箭就把大雁射下来感到不理解。于是这位教师设计了一幅抽拉活动片,并录制了拉弓声和大雁嘶鸣声。教学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演示投影片并播出配音,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对雁落的情况进行了合情合理的创造性推测。得出:更赢听到大雁叫声悲惨,判断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于是就拉弓振声,受伤的大雁听到拉弓声后振翅速飞,伤口裂开后摔落在地上。通过声像并茂的电教演示难点突破了。电化教学焕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使他们领略到了一种最高层次的愉快——创造的愉快。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心理学的途径 篇10

关键词:心理学,课堂教学,角色意识,课堂情绪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情感、知识和能力水平在学生面前展示的过程, 也是师生之间在“课堂”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的人际认知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 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要驾驭好一堂课, 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不仅要在课堂上教授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 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和动因, 协调师生关系, 形成默契;通过言传身教, 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和技能, 而且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一堂好的课堂教学, 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一、增强角色意识, 调整交往心态

师生关系是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良好、协调、一致的师生关系是有效进行教育活动, 完成教育任务的必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 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 课堂教学是特定环境中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的过程, 教师这一角色在学生的期望中应该是学识渊博、条理分明、表达清楚、深入浅出、谈吐文雅、举止得体大方的学者,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没有达到学生的期望, 便会使学生产生“他 (她) 不像个教师”的感觉。学生的这种感觉会使师生之间在进一步沟通、交往中形成障碍。因此, 教师应增强自己的角色意识。

此外, 根据心理学理论, 在人际交往中, 个人的心态也是直接影响交往是否成功的重要原因。人际交往心态即人们在交往中的不同心理状态, 与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有关, 也受交往情境的影响。

课堂是一个特殊的人际交往环境, 在这个环境中, 交往双方的角色虽然是固定的, 但角色所表现出的交往心态却各不相同。学生的交往心态表现在对教师是否认同, 是否积极主动配合教师教学, 情绪是否高涨等。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 不能求全责备, 而是需要在整个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 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加以积极引导。因为在课堂教学这个环节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是运用语言、表情实现面对面的直接交往, 情感的因素发挥很大的作用, 而教师的心态是情感的表现方式, 会对学生的态度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心理学理论认为, 在人际交往中, 通常表现出三种比较典型的心态, 即家长型心态、成人型心态和儿童型心态。顾名思义, 家长型心态的特征是权威感、优越感和关切心, 通常表现为统治的、命令的、训斥的权威特征。成人型心态是以思考和理智为特征, 在交往中, 接人待物, 符合情境, 尊重对方, 讲起话来不强加于人, 给对方留有余地。儿童型心态以情绪和服从为特征, 其交往行为表现出感情用事, 容易冲动, 遇事缺乏主见, 顺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 学生的心理是不稳定的, 同时也是很脆弱的。在与学生的交往中, 教师应视学生具体的个性心理特征, 把握好交往时的心态, 不强调自身的权威, 以成人型心态面对全体学生, 多一些尊重和宽容, 多一分理解和关爱。

面对不同的学生, 要随时调整交往的心态。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通过自身心态的调整, 引导学生改变态度, 师生共同营造一种愉快而融洽的人际氛围和课堂教学环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 教师往往带有家长型心态, 而学生则被视为是儿童型心态, 这是需要纠正的。

二、调整课堂情绪, 提高注意力

1. 调整学生的课堂情绪

心理学认为, 情绪取决于人们对其所处环境的评价和认知, 并决定着所采取的行为。有情绪、情感的参与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 而愉快、焦虑、好奇和兴趣是课堂中主要的情绪。在课堂教学中, 只有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适宜的水平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愉快:是人或事物符合个体当前优势需要时的一种主观体验, 也是幸福的主要因素。在愉快情绪下学习效果明显比悲伤情绪下好得多,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体现“愉快教育”的理念, 但也要注意控制愉快的强度。心理学研究表明:愉快情绪的强度同认知操作水平之间呈倒U形关系, 也就是说, 在中等愉快水平学习效果最好, 过分强烈的愉快情绪会减缓思维, 过弱的情绪则会抑制思维。教师要根据每节课的不同特点, 灵活地组织运用愉快策略。

焦虑:焦虑是一种负性情绪, 是对没有明确对象的恐惧或担忧, 心理学研究发现, 学习焦虑, 即当学生感到不能胜任学习任务, 同时体验到成绩的要求和压力时就产生一种情绪, 主要伴有紧张和恐惧情绪。焦虑程度和学习效率也是呈倒U形曲线关系, 焦虑程度太低, 学生注意力缺乏, 动机不足, 导致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低下;焦虑程度太高, 则难以集中注意力, 只有中等强度的焦虑能使学习效率最高。所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除了贯彻“愉快教育”理念外, 还要运用一定的手段使学生保持适度的学习焦虑水平, 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好奇:好奇是一种以认知为基础的情绪, 当学生感觉到个体存在的不足时, 就会产生好奇。好奇心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因此,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 应根据具体情况,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效果。

兴趣: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及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是人的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兴趣分为个体兴趣和情境兴趣, 学生的个体兴趣是其自身带入课堂的兴趣, 情境兴趣是其在一个特殊的情境中, 参加一种特殊活动时体验到的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 课堂情绪由愉快、焦虑、好奇、兴趣等情绪组成, 教师只有调整学生的这些情绪, 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般来说, 在这四种情绪中, 好奇和兴趣对学习起积极作用, 愉快和焦虑在适宜的水平上对学习起促进作用, 过低或过高都会阻碍学习。所以,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综合运用各种策略, 除了调控课堂情绪外, 还要合理设计课堂刺激, 使学生的“注意”保持在适当的水平上。

2. 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注意力

心理学认为,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是衡量课堂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心理学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课堂效率的高低与上述三种注意有密切的关系。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因为其耗能较少, 不容易引起疲劳;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因其耗能较多, 容易引起疲劳;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学生通过对某项任务的学习, 增进了对该项任务的了解, 从而自然而然地喜欢、沉浸于该项任务的学习。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既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又要不使学生感到疲劳, 首先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 结合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 组合运用增强好奇心、激发兴趣等情绪理论, 引起学生无意注意, 带动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其次要合理设计兴奋高潮, 通过兴奋点造成无意注意, 带动学生的有意注意, 并发展有意后注意,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上只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的几个因素, 其实, 实际遇到的问题可能还要复杂得多, 教师需要针对具体课程的内容, 结合自身个性特点, 灵活运用各种策略, 通过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孟昭兰.人类的情绪[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2]郭德俊, 田宝, 陈艳玲等.情绪调节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0, (5) .

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篇11

【摘要】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已经迅速地在中小学校普及,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深刻影响教学的模式、内容和方法,对学校和每个教师都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为适应这些变化,教师要转变观念,不断学习;让信息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强调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作用。对适用信息技术的几个教学环节进行探讨:“帮助物理概念理解,物理规律的辨析”;“复杂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展示”;“微观世界的放大,庞然大物的缩小”;“能做实验的补充,难做实验的模拟”。并对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知识教学课、实验教学课和习题教学课这些不同类型课中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 物理教学 物理实验教学

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应用已遍及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使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教学领域,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已经迅速地进入中小学校,进入教室课堂。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必然会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会改变教学模式、内容、方法,并最终导致整个教育思想的根本变革。这信息时代的跨跃式发展,对于每一个学校,每一个教师都是一次挑战,也是一个机遇。物理教学在面对新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同时,也有前所未有的丰富的教学资源、便捷的条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所带来的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我根据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 我谈一谈信息技术在物理知识教学意义和信息技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最后谈谈个人在运用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思考。

一、信息技术对物理教学的意义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融入到学科课程的有机整体中,成为课程的组成部分,从而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信息技术工具的整理组合,相互融合,达到整体优化,以高效达成调和的三维目标。以构建主义理论为理论支撑,为新型课堂教学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营造协作化学习氛围,在应用为物理教学服务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重大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手段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使学生看到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交互式集成信息,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阅读教学内容,也可以从中听取与课堂教学相关联的声音信息,观看实验过程以及原理。这种新的信息形式打破了沉闷的学习气氛,改变了枯燥单一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加形象地理解信息,产生学习的兴趣与乐趣,从而主动、及时地获取信息,集中注意力,激发表达欲望,与教师形成互动,而不再是课堂教学的被动接受者。这是传统教学模式所无法赋予的新的表达方式。利用课件,使学生能够听到水流声,能够感受到气势磅礴的长江黄河所产生巨大的能量,带动水轮机转动发出电来。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学,不但让学生形象的理解了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的水力发电原理,也让学生很好感受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节约水资源的必要性,教学内容中的“如何充分利用水资源、如何节约水资源”就自然而然的被学生自己提出。可以说这样的教学才是真实的,贴近生活的,学生主动要求接受的。信息技术中图文并茂,知识的多种展示形式,能有效地克服传统教学中的单一的语言描述的不确定性,文字说明的抽象,物理实验过程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营造学习气氛,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

运用信息技术把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把传统的课堂教学向课外教学延伸,这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同时交流和共同的学习过程上加强协作的氛围,更有利于学习方式的改变,甚至影响到学生的终身学习。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惟一载体。学生可以从互联网上学到很多东西,但并不是不要教师。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设计教学,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策略,教会学生处理信息,使他们在大量信息中不至于迷失方向。在设计课件时要注意给教学活动留下相应的空间,使师生互动、人机互动、学生互动,课件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和“讨论区”实现这一设想,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3、改变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事物的过程

传统的物理教学过程是由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实验探究、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几个环节顺序连贯地组成的。而信息技术是把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知识融为一体。例如:《电流的方向》这一节,就可以运用电脑动画把导体中的正负电荷用来表示,当通电以后,正电荷移动就开始移动,此时电流的方向就可以很明显的表现出来。这样就使教学有较强的直观性,而且能够引导学生直接揭开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联系,许多肉眼看不到的微观世界以及一些事物的运动规律都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看到,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事物的本质,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4、突破时空的限制,创设教学情境,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信息技术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要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过程。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远方的东西放到学生的眼前,把复杂的事物变得简单,把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它可以把时间和空间放大,也可以缩小,例如光学部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观看图片,雨过天晴的彩虹、树叶中透过的阳光是“直”的、晚上广场上空的光束显示了光在空气中传播的路径,以及手影游戏等。怎样有利于学生的认识就怎样运用。信息技术的大信息量的感性材料,逼真的模拟现实情景,提供极丰富的信息资源,构成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开放环境。学生不仅可以搜集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知识,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发现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充分体现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从教师以教材为中心转向学生以生活为中心,进而发展学习者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信息技术对物理实验作用。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等客观条件以及仪器本身因素的限制,有些实验效果不够理想。如果利用多媒体模拟辅助物理实验,将起到直观形象、重复再现、大小、远近、时空、动静、快慢都可调节等作用。许多物理实验,若采用动画模拟实验,通过多媒体视频课件使宏观现象微观化,就可以使学生们看到想看而看不到的现象,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优化实验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1、合理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投影,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视度。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经常需要做一些演示实验,给学生提供观察的对象,要求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然而有一些演示实验由于其可见度不高,或受环境条件的限制,观察仅是前排学生的专利,而后排学生只能看看热闹而己,利用多媒体可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培养学生的注意品质,例如:在研究影响分子运动速度的实验中,我们把盛有不同温度水的烧杯放在实物投影的演示台上,在两杯水中分别滴入一滴红墨水,红墨水在两杯水中的扩散过程就非常清晰的展现在大屏幕上,每一位学生都能非常清楚的看到实验现象。再例如:观察电能表的实验,电能表上的数据比较小,电能表接入电路后表盘的转动都是在演示实验中不容易看清楚的。用实物投影这个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把电能表接入电路后放在实物投影的演示台上,调节放大倍数就可以让所有同学都能看清表盘数据并观察实验现象。

2、利用成功录像,让学生观察到不容易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直观教学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传统的直观教学主要是运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和教学挂图等进行的。但这些手段有较大的局限性,如有的可见度小;有的演示现象瞬息即逝;有的限于条件演示效果很差;使学生对许多物理知识的理解不能充分建立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用录像播放一些在课堂中不容易演示的成功实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授电压、电流时,学生对于电流、电压看不清,摸不着,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利用FLASH制作相应的课件,把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过程,电流强度的大小用不同的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运用类比法将电流和水流,电压和水压进行类比,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变得容易起来。课件的展示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从未涉及过的事物,而且为直接感知,观察这些事物或现象创造了条件。把抽象的规律和概念形象化,突出了事物的重点和本质属性,便于学生观察形成表象。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的辅助,可以模拟微观世界、复杂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等,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捷,创建直观性和动态性情景。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3、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的控制课堂节奏,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实验是物理研究的基础,可以很好的辅助教学,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但是,不可能每个实验必做,一来需要很多的实验室准备工作,二来某些演示实验在教室中进行,效果不是很明显,教学秩序不易控制。所以我在物理中很多重要的实验如用天平测固体液体的质量、牛顿第一定律、焦耳定律等在实验室进行,其他诸如安全用电等物理性质的示范性实验,则通过多媒体课件来进行辅助。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既有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又能合理安排课堂教学计划,使教学过程能够按照预设的思路前进。特别是对很多无法进行实验的理论知识,多媒体课件教学更是凸显了其极大的优势。再者,利用多媒体技术代替某些演示实验的操作,还可以有效的控制课堂节奏,因为物理实验的很多因素可能会导致实验现象的不明显,实验时间的无法控制,而多媒体课件则完全避免了这些可能的因素,使教学时间能够有条不紊的安排。有些需要十分钟才能出现明显物理现象的实验,通过多媒体技术能够瞬间实现,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三、谈谈个人在运用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思考

物理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我感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带有普遍性,在其他学科的课程中同样也会遇到:

1、硬件设施落后,在农村尤为突出。大多数中学现已配臵了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但信息的来源缺乏,还有一部分学校未能通宽带网。还存在有设备不能用现象,资源浪费,利用效率低,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

2、教师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观念滞后。这一点,在老教师中突出。他们不太愿意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当心不能成功,没了面子又影响学生的成绩。或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理解为把课本上的内容简单地“移植”到网络上去,由“人灌”变成“机灌”,或将课程整合仅仅理解为课件制作和课堂上的演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体现不足,只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的引进不可以替代教师。其实信息技术教学说到底,也只是电化教学的一个新的辅助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它只是代替了教师的部分功能和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什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学什么,一切的教与学的效果决定于教师,因此如何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工具,有效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是关键。

3、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非多媒体信息技术。绝不能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特别是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时,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这样就失去了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价值。运用多媒体必须适时、适度、适当,做到需要则用,不用则止,全心全意为教学服务,“不文饰,不花哨,不本末倒臵”,不因为用多媒体课件而舍弃了优秀的传统教学方法。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技术的运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掌握现代教学理论,树立新的教学观和师生观,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要学会教学设计,熟练掌握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操作方法,具备整合教学资源和灵活驾驭教学课件能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只是一种手段,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生动活泼地学习。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改变以往重结果而轻过程,重抽象逻辑思维和推理而忽视形象思维的一些弊病,让新技术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其中的巨大作用,不能简单的将它看作是一种手段,而应该更多的将它与学科进行整合,补充完善现有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最主要的是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我想这才是这场学科整合运动的初衷。我们不是信息技术的奴隶,而是要做多媒体技术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课件制作的三大失误》……2000年《教育文摘报》第8期4版

2《多媒体教学的体会》……2002年《计算机教育报》第2期6版

上一篇:小学生六年级期末老师评语下一篇:痛苦中煎熬的伤感句子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